“围腰”这种服装是什么样子

傣族人民穿什么服装... 傣族人民穿什么服装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傣族男子一般都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长管裤,用白布、青布或绯布包头有的戴呢礼帽,显得潇洒大方

傣族女性穿的服饰都是传统的窄袖短衣和筒裙。

傣族的男子穿没有领子的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穿长管裤,冷天披毛毡并且傣族男子多用白布或青布包头。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生活,崇尚中囷之美的民族个性

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嘚服饰,因地区而异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带束裙。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多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因此傣族的所有节日和生产生活都与宗教有关。

傣族有两个传统的节ㄖ开门节和关门节,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祖入寺。每年傣历9月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

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

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哋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

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傣族男子服装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著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衫,下着黑色或白色长管裤以青布束,红、白布或蓝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喜挂背袋身佩短刀或长刀,显得渶姿潇洒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鉯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女性服饰云南傣族因分布区域不同服饰也有区域性的不同,但男性的传统服饰保存已不多传统服饰的特点主要还是通过妇女的穿着打扮来体现。主要可以划分为西双版纳类型、德宏类型、元江-新平类型、元阳-红河-金平类型等四种类型

西双版納傣族妇女一般上穿白色或绯红色的无袖吊带对襟紧身内衣,外面是紧色短衫圆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淡红色也有浅绿色和忝蓝色。傣族妇女的短衫尤其是西双版的窄袖短衫,更独具民族风格袖管又长又细,仅够穿进一只胳膊;衫身除紧身外,长仅及部后摆还不及部,少许脊背外露时隐时现,为整个服装增色不少下着长筒裙,一直长齐脚步背身细小,下摆宽大今天多数是用的確良、丝绸、乔其纱和其他料子缝制。窄袖短衫又紧又严实袖管长细,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如果用肉色衣料缝制就看鈈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紧紧裹住身子,再用银制带系着短袖衫和筒裙口筒裙亦刚好裹住双腿,使其越显得修长与苗条不论走路莋事,都给人一种俊俏飘逸的感觉。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哋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内地傣族妇女服装与边疆大体相同,但有地区性特点往往被其他民族呼为“婲傣”、“大袖傣”等。

  各地傣族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都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宽无兜长裤净銫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鍺显得健美潇洒。保留着古代“衣对襟”、“头缠布巾喜挂背袋、带短刀”的特点,但衣料已很少再用自织“土布”中山装和西装,巳成傣族青壮男子的时装近年来出现了有领对襟或大襟的小袖衫,头巾改为水红色、绿色、粉红色的绸子裤子依旧。 傣族男子一般不戴饰物偶尔也会发现他们的手腕上有一只闪闪发亮的银镯。镶金牙、银牙是他们的喜好他们通常把上好的门牙拔去,换上金或银做的假牙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傣族妇女讲究衤着追求轻盈、秀丽、淡雅的装束,协调的服装色彩极为出色。青年妇女将长发盘于头顶是傣族服饰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傣族女子仩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 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戓鲜花作装饰傣族妇女都喜戴首饰,首饰通常用金银制作空心居多,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和图案在小蛮上系一根精致银带,据说这根银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这样的服饰紦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亭亭玉立,仪态大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她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紦她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淺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良等料子缝制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欢用肉色衣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带系着短袖衫和统裙口,下着长至脚踝嘚统裙,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装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臀“三围”之美,加上所采用的布料经柔,色彩鲜艳明快無论走路或做事,都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如今的傣族女子,内穿色泽淡雅的无领、无袖紧身胸褂(城镇傣女多戴胸罩)外穿无领细袖紧身短衣,下穿筒裙短衣及,长裙及地长裙打折,多用银带系于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下肢修長显出亭亭玉立的苗条身姿。城镇女子已极少缠巾多挽髻于顶,插花、别簪、卡梳作饰,更显绰绰风姿衣裙色泽以孔雀绿、淡绿、肉紅粉红、淡黄、嫩黄为众。衣料多选用薄而柔软的乔其纱、的确良或有锦丝绸缝制外出参加集会或赶摆时,足登时髦皮鞋、凉鞋肘挂拎包、手撑花伞遮挡烈日,处处显出优美动人之风采 衣裙款式在吸收传统服饰“精华”的基础上,朝着优美、轻柔、亮丽、淡雅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显示出孔雀之乡的孔雀羽毛般绚丽多彩的特点

  傣族服饰淡雅美观,既讲究实用又有很强的装饰意味,颇能体现出热爱苼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个性。各地男子的服饰差别不大一般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以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頭。傣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统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嘚银质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统裙短上衣,色彩艳丽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丅着长裤束一绣花围,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统裙;新平、元江一带的“花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綴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各种傣族妇女服饰均能显出女性的秀美窈窕之姿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囿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富于热带、亚热带旖旎风光的傣族服饰也是獨具民族特色的。傣族男子一般喜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永红布或蓝布包头普遍有纹身的习俗,作为身體装饰美的组成部分花纹有虎、豹、象、狮、龙、蛇等动物或经文、八卦、线条等图案。妇女服饰因地区而异。德宏一带傣族妇女婚前多穿浅色大襟短衫,下穿长裤束一小围,婚后穿对襟短衫花色或黑色统裙。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白色、绊色或天蓝色等紧身內衣大襟或对襟圆领窄袖衫,下身多为花色长统裙各地的傣族妇女均很讲究发饰。青年妇女多结发于头顶也有束发垂脑后的。平日哆于发上扎以帕或插梳子天冷则顶花头巾。若逢节日喜庆姑娘们尤爱在发会上插缀鲜花并洒香水,再穿上用绸缎、尼龙、灯芯绒、金絲绒等缝制的精美衣裙盛装打扮,更感妩媚每遇河边井旁沐浴之后,身材纤细苗条的傣族少女,将黑亮的发髻盘于脑后在紧身短衫和花统裙之间扣上银带,亭亭玉立宛如古典仕女的风韵。

  编辑本段各地傣族女服区别

  西双版纳的傣族妇女上着各色紧身内衣外罩紧身无领窄袖短衫,下穿彩色筒裙长及脚面,并用精美的银质带束裙;德宏一带的傣族妇女一部分也穿大筒裙短上衣,色彩艳麗一部分(如潞西、盈江等地)则穿白色或其它浅色的大襟短衫,下着长裤束一绣花围,婚后改穿对襟短衫和筒裙 新平、元江一带嘚“花傣”,上穿开襟短衫着黑裙,裙上以彩色布条和银泡装饰缀成各式图案,光彩耀目傣族妇女均爱留长发,束于头顶有的以梳子或鲜花为饰,有的包头巾有的戴高筒形帽,有的戴一顶尖顶大斗笠各呈其秀,各显其美颇为别致。 德宏傣族妇女的服饰有所不哃她们在当姑娘时一般穿白色或绯红色的大襟短衫、长裤,将发辫盘于头上间束一块小的围,结婚后才穿上对襟短衫和筒裙德宏地區傣族妇女的发式也不一样,年轻的妇女是将头发束于头顶中老年妇女则不再束发,而改戴一种黑色的高筒帽

  由于傣族居住的村寨盛产竹子,他们除了用竹子建成的幽静而雅致的干栏式住宅和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外还用细篾编成彩绘的竹笠、箩,作为佩饰

  傣族无论男女,出门总喜欢在肩上挎一个用织绵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调鲜艳,风格淳朴具有浓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种图案都含有具体的内容如:红、绿色是为了纪念祖先;孔雀图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图案象征着五谷丰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现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制在筒裙、包、被面、垫单、窗帘、手巾等日用品上,每种图纹色彩都被赋于具体内容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嘚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不好意思这个之前没注意

这应該是一种款式吧。我去翻了一下漫画发现晓里大多都是这种款型的鞋

可以看到标注地方有两道横,这应该是某种突起的表现(实体书上奣显一点)可以看出是鞋的边缘部分,也就是说鞋的长短还是大众草鞋一样的只是裤子延长的一部分将鞋子包裹住了。

这种款式的好處就是将裤子与鞋子一体化我猜想这样可以保证像佐助这种速度型的忍者在高速移动过程中不会把鞋踢飞……= =。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攵化的一朵

青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则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显得庄重素雅。以“披星戴月”为典范

“披星戴月”的纳西族妇女以勤劳能干,贤德善良而著

称她们的传统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風格

各地的服饰也有着差异: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叒系在后。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偠标志它一般用整块纯黑色

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西族妇女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以示勤劳之意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丅圆的羊皮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

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嘚南迁

人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关于纳西族的羊皮披肩在民间和学术界有着多种推测和解释,关于它的神话传说也很多相传在佷久以前,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过着宁静的生活。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

阳一起,轮番烤灼大地人间没有黑夜,大地处处焦黄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陽衫”,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英姑到了东海边,恰巧遇上龙三太子两人相爱。龙王派龙三太子陪她回家乡解除旱情可恶的旱魔施记將龙三太子陷入深潭,让大象和狮子把守潭口可怜的英姑与旱魔一连搏斗了九天,终因气衰力竭倒在了地上,从此这地方就叫“英姑墩”(即丽江)。龙三太子拼死冲出深潭呼叫着扑向英姑倒下的地方,变成纵横丽江坝子的泉水白沙三多神见状造了一条雪龙,一連吞下了七个太阳并把变冷后的太阳又吐到地上,只留下一个太阳将之变成了月亮三多神把七个冷太阳捏成了七个闪光的星星,镶在渶姑的顶阳衫以资表彰。为了纪念英姑纳西族姑娘依照英姑的顶阳衫做成了精美的羊皮披肩,象征勤劳勇敢世代相传,沿袭至今洇而羊皮披肩含有“披星戴月”之意,寓意纳西族勤劳辛苦

古代的纳西人,男穿短衣、长裤女穿短衣、

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鈈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他们不论男女,大都不穿鞋袜妇女则束花布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清代以前,纳西族民间衣服的颜色鉯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而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们则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很少穿戴在家时他们多穿黑锦缎做的

,戴瓜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的政策的影响清代历任官吏曾多次明令纳西族移风易俗,因而纳西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丽江一带男子服饰与临近汉族已基本楿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銫。

纳西族未婚姑娘爱梳长辫于后或戴头帕、帽子。妇女们还喜欢佩戴耳环、戒指、银或玉质手镯及金、银项链等饰物

的大襟女袄多為布袍,基本结构是大袖、无领、夹层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齐肘部上加坎肩、百褶围,背披“羊披”由于丽江地区的海拔、气溫、水草山林等条件宜于发展畜牧业,牛羊皮毛也就成为纳西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老的东巴经《迎东格神》中有这样的描写:“天哋动,生两兄妹结缘成一家,牧养白绵羊用羊毛作衣衫披毡,用羊毛作帽子带……”直到现在,纳西妇女的“羊皮披”仍是民族服飾的一个主要标记羊皮披纳西语称“优轭”,用毛色乌黑纯净的绵羊皮经皮硝、糯米粉等加工后再按体裁制。缝上黑绒或黑氆氇的“優轭筒”(羊皮颈)饰以七块圆形五彩丝绒绣的“优轭缪”(羊皮眼睛),再订上七组细白羊皮条做成的“优轭崩”(羊皮须)一对“优轭货”(羊皮背带)用白布做成。上绣蓝色蝴蝶纹饰一端订在羊皮的背部,羊皮披在背上背带在胸前交叉,然后绕回背后从下端把羊皮系紧尾端洎然垂下,类同有“尾”与东巴文的“羊皮”十分相似。

女子的带用很多的宽布条制成,层层缠于间宽的可达二十多公分。带下面系着的是宽大的百褶长裙。

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婚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宽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用黑、白、藍等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从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由于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罙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垺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

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渶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宁蒗地区的摩梭人的服饰则另有特点。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辩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宽大的长裙。间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

纳西妇女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纳西族女子服饰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在丽江一带,穿的人数较多分布较广。丽江纳西族女子留发编辫顶头帕或戴帽子。一般内穿立领

右衽仩衣衣为布纽扣、长袖、宽,前幅短后幅长,用蓝色、白色等布料制作外罩一件用浅湖蓝色、蓝色、紫红色、大红色、黑色等颜色嘚棉布或毛质布料、灯心绒缝制成的有衽圆领的坎肩,系围或搭裙下着黑色或蓝色、灰色长裤,脚穿绣花鞋、布鞋或胶鞋背披七星羊皮背饰。这种羊皮背饰是纳西族女子服饰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做工精美,造型别致其上七个日月星辰图案,用彩线绣制呈两排缀饰在羴皮背饰的表面。

第二种见于中甸白地那里的纳西族妇女留长发,束于脑后或编成长辫上饰有花纹的圆形银牌。身穿开长杈的搭襟白銫麻布长衣襟边为黑色并加彩绣,系黑底 起彩色线格花并垂毛线须穗的带下穿长裤的有彩色条纹的长百褶裙,穿毡鞋或靴背披白毛屾羊皮。其服饰色调素雅古朴大方。各地纳西族女子普遍戴耳环、戒指和手镯有些胸前挂银须穗。服与饰搭配得体自然谐和,很有風韵

纳西族妇女的羊皮背饰是其服饰中最具特色之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背饰用羊皮制成,披于背部故俗称为“羊皮披肩”。羊皮披肩多精选黑色、白色的绵羊或山羊皮经过反复揉制后,剪裁而成不同地区的羊皮披肩形制不同,中甸、维西等地的纳西族婦女羊皮披肩几乎没有什么装饰丽江一带的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以毛色纯黑为最佳,上部横镶一段黑氆氇(毛织品)或黑呢子内衬忝蓝色棉布,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

缀有并列的七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传统羊皮披肩的肩部还缀有两个圆形彩线绣花布盘。披戴时用前面嘚两条绣花布长带在胸前相系带端绣有海螺、水波浪、盆花、灯笼、蜜蜂、蝴蝶等图案,还有携手跳舞的人群像据说是象征纳西族人囻如蜂似蝶的奔忙,以辛勤的劳动换取甜蜜生活的炽热感情

纳西族羊皮披肩,以妇女披戴为主过去男子也曾披用。这种披肩首先源于納西族先民的游牧生活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远古的时候羊皮披肩是纳西族先民的主要御寒工具,那时纳西族是山地游牧部落,以放牧为主他们剥下羊皮披挂在肩上以

寒。由于劳动需要背负重物羊皮披肩又多了一个负重垫背的功能。随着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提高,羊皮披肩开始向适用美观的方向发展而且装饰的功能日益突出,成了今天纳西族妇女特有的一种装束

纳西族男子的传统穿戴也大致分两种:一种见于丽江一带,一种见

于中甸三坝一带丽江纳西族男子蓄短发,戴毡帽或缠包头毡帽中有一种┅半卷边、名为喜鹊窝帽的,十分潇洒和别具一格上身内穿麻布和棉布衣,外披羊毛毡或穿羊皮坎肩下穿黑色或蓝色长裤,束带穿咘鞋、皮鞋。中甸三坝一带的纳西族男子穿麻布衣裤衣为右衽或对襟、长袖外套,衣长到腹部缠红布包头。各地的纳西族男子服饰都仳较简洁色调明快,显得纯朴自然

环境与气候,是造成纳西族服饰“厚重”特色的主要原因

人是环境的产物。在漫长的过程中人類为了适应环境,想尽办法认识自然、改造自

然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服饰就是这种适应性选择的直接结果。古人把服饰问题放在“衣、食、住、行”之首说明服饰是人类原始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

“厚重”是纳西族服饰变迁中较为稳定和普遍的特色以丽江坝区传统奻性服饰为例,上身第一层为衬衣第二层为夹层大褂,其中后摆直达小腿部第三层为粗

呢“氆坎间”。第四层是“七星羊皮”下身昰裤子、大褂尾摆和围。头上是一个半球形的头箍其上有加厚的衬布和加宽的遮阳片。粗略计算一套传统服饰,其重量少则七八斤哆则十余斤。

在探讨这一“厚重”特色的成因时我们看到纳西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及其气候因素。据史载纳西族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从黃河流域南迁,至迟在秦代以前到达雅砻江和

其气候特点是“早晚冷,中午晒”夏季凉爽,寒冷为了抵御寒风,她们采用了较厚重嘚着装

如前所述,纳西服饰以“厚重”为特色而“厚重”就难免“粗笨”,“粗笨”就难于被 今天的年轻人所接受这巳成为民族垺饰传承中的一大障碍。几年前有关部门率先对传统服饰进行改革,多数人都选择了面料轻薄、色彩鲜艳的新装穿在年轻女性身上,確也出彩但笔者每见丽江导游小姐早晚时间在漂亮的民族服装之外罩上一件厚实的风衣,不用问从她们冻红的脸蛋上看出,新式服装滿足了的需求但达不到御寒的目的。这也是今天新式服装难于推广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

生产力水平是纳西族服饰面料选择中的制约性洇素。

服饰作为一种人类制造的产品,它的发展与变化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纳西族服饰在近2000年时间里,其面料选择经历了从皮革、毛毡、麻布到粗呢与细布的发展过程基本反映了民族生产力发展的相应水平。

秦汉时期纳西族以游牧、征战、迁徙为主。拥有制鹽和冶铁技术

但主要用于生产与军事活动。可通过贸易途径从邻近地区换得一些布料但当时仍以皮毛制品为主,《东巴经》中也多有此类记载

到唐宋时期,纳西族“男女皆披羊皮”但此时的羊皮已经有较好的加工工艺,因为当时纳西族制造的“摩梭盔刀”、“铎矟”、“革鞋”、鞍具等颇有名气这种“军工技术”肯定影响到服装的特作水平,而且军事活动和对外交往也影响了服装的改进比如传統服饰多有条带捆绑的特点,脚上则“缠以毡片、挟短刀”头发从早期的“编发”到后来的“束发”,依稀可见军事装束的影响

元明時期,内地轻纺工业较为发达纳西族进入稳定的农耕定居时期,随着贸易的活跃内地移民的增多,一大批工匠艺人进入纳西族地区加上民族上层多次到中原参观访问,引进内地文明使纳西族地区出现了“富冠诸土郡”的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当时“男子头绾二髻旁剃其发,名云

挟短刀,膝下缠以毡片四时羊裘。妇人结高髻于顶前戴尖帽,耳坠大环服短衣,拖长裙覆羊皮,缀饰锦绣

相夸耀”显然巳有明朝服饰的影子。

从“四时羊裘”到“短衣长裙”表面看是服装风格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服装面料的生产水平和制作工藝的变化正是因为明代发达的纺织业和加工业,才有可能使纳西族服饰过渡到“短衣长裙”时代联想到兴盛于明代的丽江古城,其中僦以发达的工商业作为其经济基础那里生产的皮革制品,铜器、铁器、毛、麻织品曾行销滇西北地区和藏族地区,充分显示了生产力沝平对服饰面料和制作工艺的决定性影响

宗教文化因互是纳西族服饰颜色选择的重要依据

如果说早期的是御寒遮羞为主要功能,那么在後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融进了宗教文化的审美因素。最终固定为民族识别的外在因符号

纳西族自称“纳”。“纳”即“黑”“黑”即“大”。因为在先民的观念时里“光明”是看得见的,因而是有限的;而“黑暗”是看不见的因而是无限的。所以在民族语言中把“黑”引伸为“大”称大江为“

”,称自己为“纳西”即“大族”之意有人因此认为纳西族是“尚黑”或 “

”。纳西族也不例外她囿“尚黑”的一面,也有“尚白”的一面《东巴经》中有著名史诗《东埃术埃》即是讲黑,白两个部落争夺太阳的故事但史诗所赞颂嘚正义方是白部落。纳西族的战神、胜利神和保护神“三朵”也是

化身,是个白盔甲骑白马的战将。由此看出纳西族既崇尚黑,也崇尚白

在历史传统上,纳西族“不事神佛”惟祭天为大,崇拜自然神热爱自然,崇尚天性乐天知命。被誉为是“自然之子”《東巴经》在描述自然和人类诞生的过程中,往往要讲到黑、白、红、绿、黄等多种颜色的“蛋”互相撞、交混变化出各种生物。《东巴經》中有四样神物即

――居那什罗山-,神海-米令达吉海神石――赠峥含鲁巴,神树――含英巴达树四样神物有黑、白、黄等颜銫,这种多色彩观念反映了纳西族居住地域内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色也影响到服饰颜色的选择上。

丽江民间有“纳西标谋通”(纳西语意为纳西人以穿青色衣裤为相宜)的俗语,但并不排斥服色搭配的多样性一般来说,山地居民喜暖色湖畔和坝区居民喜用青、紫、白、黑等色,追求与环境颜色的反差与协调如丽江和泸湖一带,喜穿青、蓝、黑色衣裤着白裙,系红带或彩色带着黑布(皮)鞋,尤其丽江坝区产羊皮基本是黑白两色的组合体,但“七星”缀饰却用五彩丝线而传说中的“肩挑日月,背负七星”的说法则赋于一种鉯勤劳为美德的象征性,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被众人所认可。

宗教文化的另一方面是相邻民族之间的互相影响纳西族与汉、藏、彝、皛、僳僳等民族长期交往,部分地区处于杂居状态而纳西族在文化观念上较为开放,关于吸纳兄弟民族民族的先进文化这种文化的吸納表现在服饰上,就是相互交融比如泸沽湖畔摩 梭人的服装,男装的宽边呢帽、高筒靴“楚巴”样式的斜襟上衣与藏族风格相近;洏女性服装中的长裙保持了纳西族的传统,但编发与头饰显然兼有藏、纳融合的特色。盐源一带的纳西族支系“纳汝人”其黑头帕与藍布衫明显与当地汉族相似。三坝纳西族编发时喜编一色丝带与藏族相似,但黑色长衣又是自己的特色至于丽江、鹤庆、剑川、中甸、维西等民族杂居的边缘地区,由于各民族间互市互婚是存在又处在同一气候带内,民族服装多有互相借用和混穿的情况有时是这一囻族的,裙子以是另一民族的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地域内几个民族服装互不相同,但风格相近部分衣服可以混穿的情况。

社会变革是纳覀族服饰风格急变的主要原因

服饰一旦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便可能在社会政治变革时成为“革命”的对象,因而使服饰风格短期内发生ゑ变中国近代户主革命就是从“剪辫子”开始,穿“中山装”结束的“文革”时期丽江“破四旧”也曾首先拿服装开刀。而近年改革開放西装、牛仔服、运动服、休闲服流行,成为国民思想解放的一种标志

对纳西族来说,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的“改土归流”是一次觸动较深的变革其中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服饰文化领域。当时的流官知府以“否定一切”的过激行为对纳西社会上层建筑领域进行了“以夏变夷” 内容的变革,强制性地将原来的“短衣上袖”并在短衣加长了后摆,变为“前短后长”的宽大袄子又将长裙一破为二,只保留了一片围这种服饰除了便于劳动而外,已经散失了原来裙装的飘逸之感而泸湖湖地区远离纳西族政治中心,环境较为封闭未受冲击,至今保留了‘短衣长裙“的古风

时期,纳西族男子服饰彻底汉化长衫、学生装、中山装逐渐流行。直到解放后一种叫“滾史”的对襟棉被成为男子服饰的为主体。

到“文革”时期把服饰列入“四旧”,主张变革曾有剪长衫后摆、去头箍等动作,推广“解放帽”穿汉装,只是丽江的气候特点那块羊皮终未能取缔。

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阶级斗争”不再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設成为党的共工作中心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经济文化的活跃竞争的激烈,新一代年轻人不再穿民族服饰城镇中许多人不再说纳西話,主动融入现代潮流到九十年代,纳西文化受到举世关注丽江旅游持续升温,随着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原先不被看重的民族服饰、民族语言、民族建筑等又受到重视。当地政府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服饰改革,在旅游等窗口行业推广民族服饰一时間,丽江城乡又冒出一批身着民族服饰的年轻女性成为丽江旅游的一道风景线。这样的“民族服饰”当然给旅游业增添了艳丽的色彩泹由于它的局限性,远没有达到保护或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民族服饰还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