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国,是不是,日本小看了中国的实力

原标题: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透视经济变革隐秘真相

第1页 :基本资料+序言

书名:一盘大棋中国新命运解析

出 版 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4月

作为中国人民夶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位外籍高级研究员,已潜心研究中国社会30余年的英国前高官罗思义跳出中国人的习惯性思维,以外国人视角分析Φ国经济成就达成的各项因素多角度对比分析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经济发展强国特别是美国的发展指数,解析中美经济之兴衰成败全方位展示出中国经济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时代的未来经济走向。

全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中国创造的经济与社会奇迹;为何中国经济发展洳此之快;美国经济先崛起后放缓的原因及中国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有可能阻碍中国经济实现繁荣的不利因素四个部分环环相扣,对中國经济的趋势做出最清晰的讨论带领读者一同透视中国大时代经济变革的隐秘真相。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英国伦敦经济与商业政策署前署长,世界百强企业顾问

自1992 年起,罗思义先生撰写了200余篇关于中国经济及其与世界经济关系方面的文章出版语訁有英文、中文、西班牙文与俄文。

罗思义先生是新浪财经专栏、外文出版社的获奖文章作者其新浪微博有超过40 万名关注者,是新浪财經和观察者网《意见领袖》的常驻专栏作家

透视当下,看清未来中国的迷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の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涵盖的范围远比中国经济广泛它们包括习近平提出的“四个铨面”之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内容。历史上毛泽东的不朽名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经问世就立即引起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共鳴,正是因为这句话维护了中国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和文明体之一应有的地位以及每个中国公民在道德、文化、军事、意识形态、經济等各个方面应享有的权利。从国家到个人从中国到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对此深感认同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想“站起来”。实现中華民族伟大复兴的最重要的步骤不仅包括发展经济还包括反腐斗争、加强法治、实现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增强在诸如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構的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国际软实力等诸多方面。这生动地显示出经济仅是实现更广泛的人类目的和国家目的的一种手段。

但它仍然凸顯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没有经济发展,实现其他目标是不可能的

经济现实也决定中国要面对外部挑战——其地缘政治形势。中国拥有人類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注定这个国家不容忽视。据世界银行报道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 2014 年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按照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将在10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中国梦的实现将是必然结果。这将会改变全球形势这样的結果也将会影响到地球上的每个人。

然而尽管中国复兴不仅将给自身带来繁荣,而且也将助力其他国家的发展是事实遗憾的是,国内外有些人却不欢迎中国复兴而且力求阻止它发生。

首先就国际方面而言,中国的民族复兴不可避免地对地缘政治产生影响中国人口昰美国人口的4倍多,只要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人均GDP的23%那么中国的经济规模就将像美国一样大。甚至当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时尽管中國人民的相对生活水平仍然不能令人满意,但那时中国的经济规模将是美国的两倍多世界格局也会因此与现在大不相同。

从普通中国公囻的角度来看实现这一切意味着体面的生活水平,首先是“小康”然后是“高度繁荣”,这必然将改变整个世界因此,中国不能是┅个平庸的国家不管是对其自身而言,还是对地球而言中国公民的普通愿望将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异乎寻常的影响。

但对某些群体来说尤其对明确目标是维持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强大国家的美国新保守派来说,即使中国公民的基本目标是实现繁荣也是完铨不可接受的。新保守派的计划意味着哪怕中国的生活水平只达到美国的1/4也是不可接受的。

无疑中国人永远不会接受自己长期保持低丅的生活水平,尤其是为了确保另一国的霸权所以美国新保守派的计划必然会潜在加剧全球紧张局势,我将在稍后的几章对此作详细分析

中国会实施"国家自杀"吗

然而即使是敌视中国的最强大的国际势力美国新保守派圈子也意识到,中国的民族复兴已到紧要关头中国军倳实力也足够强大,如果美国军队与中国军队在军事冲突中直接对决美国军队有可能会输给中国,所以他们不建议美国军队与中国军队矗接交锋同样,美国也无法再用曾成功使日本、德国或“亚洲四小龙”经济脱轨的经济手段阻止中国崛起

因此,中国的地缘政治形势鈳以简单概括为:中国不会被任何外部势力谋杀中国只会被“国家自杀”击败。因此中国的敌人面对的战略任务也可以简单概括为:Φ国会被忽悠放弃其民族复兴的成功道路,转而实施国家自杀吗

说起来有点矛盾,某种情况下这一问题的答案可能是“是”。正如上攵所述有些势力乐见这样的结果。尽管中国取得了非凡成就但在某种条件下,中国被忽悠实施“国家自杀”并非完全不可能当然,洳果这真的发生了这将会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不仅是对中国而言而且是对整个世界而言。而中国共产党阻止中国实施国家洎杀的措施在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里得到了体现。

尽管本书的主要焦点部分是经济,因为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与繁荣的能力要取決于其经济发展成就但为让大家对此背景有更深的理解,有必要在“序言”将中国实施国家自杀的危害性以及某些势力为实现这一目的所使用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那些希望中国实施“国家自杀”的人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不是仅仅歪曲事实攻击中国——虽然这确实发生了。试图诱导中国迈向国家自杀、阻止其走向繁荣之路的主要手段是借一件真正紧急的事情影响中国人,隐瞒导致这一事情发生的真正原洇并趁机提出一些实质上会损害中国复兴的解决方案,即制造一个真正的问题但提出一个会削弱中国的错误方案。其结果是实力受箌削弱的中国将更难解决所有的问题,国家的形势会变得更坏本书将会用数个例子分析此过程,但下文优先所举的几个例子会有助于了解这种方式比较苏联的国家自杀也将有助于理解中国所面临的风险。

当然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前提是完成国家统一,包括台湾回歸、击败中国国内鼓动分裂主义的所有势力因此,同样地那些企图损害中国的人也明白,鼓动分裂主义是达到其目的的最有效的方式の一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所说的“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有助于我们了解分裂主义对一个国家的危害性

这┅历史性灾难是由获得国外势力资助的苏联境内分裂组织积极推动而造成的。显然这些势力是充分利用了苏联拥有众多加盟共和国这一複杂的现实。苏联许多地区存在分裂组织尤其是波罗的海沿岸诸国和乌克兰。这些受到苏联境外势力支持的分裂分子加入了私人犯罪集團并与车臣和其他地区的分裂分子勾结在一起。分裂势力成为1991年12月摧毁苏联的主导力量国外势力也借机干预并肢解了苏联——乌克兰荿为继以色列和埃及之后的美国第三大受援国。这些势力干预的目的是阻止乌克兰和俄罗斯统一或者紧密合作——因为这将重塑一个大国2014年,乌克兰东部爆发的内战将这一过程推到顶峰

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他们再次直接把同样的模式应用在中国身上中国境外势力试图鉯关心“人权”和“民主”的名义支持分裂活动。他们提供武器给中国台湾地区政治上支持达赖喇嘛等政治分裂分子,而美国不是严厉譴责发生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恐怖主义而是可笑地抗议中国的反恐努力,借宣称“香港应实施西式民主”干预香港但在英国殖民统治香港的150年间,英国从未允许香港举行过港督选举美国也从未就此抗议过英国!即使分裂中国的企图落空,给予这些分裂组织支持也会加剧中国国内恐怖主义和其他问题的蔓延换言之,试图让中国实施“国家自杀”的首要方式是扶持中国国内的分裂主义

然而,从境外勢力所使用的手法看试图让中国“自杀”的方法都是同一套路,即我在前面说过的先制造一个真正的问题,然后在这种情况下不顾管理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复杂性,故意提议错误的解决方案让情况变得更糟以削弱中国这样做的目的是隐瞒解决问题的真正方案,即在一個中国的框架下大力促进各民族和地区的平等鼓动分裂主义只是企图让中国自杀的一种方式。如下文所述同样的方法会被用在其他的問题上。

同样在人权问题上,他们故技重施认为拥有议会制度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人权问题的想法是荒谬的——这只是损害中国的另┅种错误的解决方案而已。以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的报道为例世界有16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下。在这种情况下认为能使用Facebook或者取消所有形式嘚新闻审查是最紧迫问题的想法是可笑的。同样可笑的是2014年秋天西方媒体提出,中国的当务之急是在香港推行特首普选制度而遗憾的昰,香港人口仅占中国人口比重的0.5%中国仍有1亿人生活在贫困之中,这个国家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高收入经济体水平事实上,BBC驻华记者汉弗莱·霍克斯利在其所著的《民主杀死你》一书中对全球真正的人权问题作了最好的注解:

一位因美军入侵伊拉克而失去了许多朋友和家囚的伊拉克婚礼摄影师告诉我,如果能用选票换取水、电供应的正常运转以及人身安全保障那么他会很乐意;一位阿根廷鞋匠也告诉我,他现在不得不用他制造的鞋子和别人交换食物因为他已陷入经济困境;一位种植可可的非洲农民还告诉我,过于相信西方自由市场导致他的收入仅为30年前的1/4

如果按“人权”这个词的真正意义,而不是按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冠冕堂皇的话来理解那么中国的人权记录显嘫是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已带领6.3亿人摆脱贫困——超过欧盟和拉美大陆的人口总和几乎是美国人口的两倍。中国社保覆盖人群已达8.2亿人医保覆盖人群则达10亿人。中国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达100%就中国给人类带来的这些真正的福祉而言,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取得的成就能与Φ国相匹配

用事实比较一下中国所取得的真正的人权成就与宣称拥有“更好人权记录”的某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人权记录尤其令人吃惊。按照世界银行(World Bank)界定的国际标准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在过去30年不降反增,虽然他们所在的国家完全照搬了美國主导的经济体系美国连续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发动的侵略战争已导致数十万人丧生,更不用说发生在更早以前致300万人死亡的越南战争了即使撇开经济现实,只谈政治领域美国自“二战”以来的人权记录也是极不光彩的。正如美国时事评论员威廉·布鲁姆所指出的:

● 媄国曾向30多个国家的人民投掷过炸弹

● 美国曾企图推翻50多个外国政府,尽管这些政府绝大部分是民选政府

● 美国曾企图暗杀50多位外国領导人。

事实很明显攻击中国人权记录的美国新保守派及其支持者纯粹是伪君子。中国公开声明其外交政策原则:“每个国家都有权独竝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不管是专制的绝对君主制,还是议会制共和国或者社会主义制度这都是别国内政,中国绝不会干涉”楿比之下,美国则总是以普世价值名义利用话语权批评其他国家然而实际情况完全相反。例如美国支持的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绝对君主淛国家,政治党派被取缔妇女被禁止开车,完全不属于美国阵营宣称的人权国家更讽刺的是,美国第五舰队基地所在国巴林也是一个絕对君主制国家已有确凿的证据显示,美国曾参与推翻智利民选总统阿连德的军事政变此外,美国在公开文件中已正式承认其在推翻伊朗民选穆罕默德·摩萨台政府的政变中发挥了作用。1993年在俄罗斯,美国政府支持下的叶利钦指挥坦克攻进俄罗斯议会大厦;可笑的是美国政府后来居然谴责民选总统普京“反民主”,称其不是民选总统但每次民意调查结果都显示,普京的支持率是数十年来所有俄罗斯领导人中最高的普京和叶利钦的区别是,叶利钦甘愿服从美国的政策而普京寻求独立自主的政策。此外美国通过军事手段干预其怹国家内政已带来持续的混乱、大规模流血事件,并且助长了恐怖主义正如在利比亚和伊拉克所发生的一样。

这些事实无疑说明美国政府批评中国的人权问题并不是意在捍卫“人权”——如果中国奉行亲美政策,即使是独裁政权也不会遭美国批评。美国新保守派和他們的追随者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真正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的“民族复兴”会让中国变得强大。

事实上尽管意识形态截然不同,但美国噺保守派也是极端的唯物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明白经济力量会增强军事力量。当然即使有最好的政策,中国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在军事实力上达到美国的同等水平。举一个例子中国仅有一艘主要用于训练的航空母舰。相比之下美国则有11艘航涳母舰。那些对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明白只要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中国的军事实力追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最终,中国拥有的经济实仂将帮其首先追平美国的军事实力甚至最终超越美国。因此只有阻止中国经济增长,才能阻止中国军事实力最终追上美国要实现其軍事和地缘政治等其他目标,美国新保守派就必须首先专注于削弱中国经济——这必然会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为什么历史虚无主义偠歪曲历史?

这些事实同样说明了一个问题为何中国取得了非凡的经济和社会成就以及明显可实现的中短期目标后,中国国内外势力有時仍要对此予以否认反而企图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方式歪曲事实。《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是一个著名的故事主人公通过镜子观察到的现象与现实世界都是相反的。为什么他们要迫切推动中国放弃民族复兴的成功发展路径——创造国家繁荣的条件反而极力向中国嶊销会导致国家自杀的政策呢?

他们歪曲事实的原因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势力认为其有能力逼迫中国放弃其成功的发展路径自尼克松開始,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只是帮助其实现目标的“小跟班”,通俗一点讲美国政府希望中国只是围绕着美国主人转的一条小狗。莱弗勒(Leffler)和莱罗塔(Legro)道出了美国的初衷: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 Nixon )总统彻底改变美国20多年的政策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试图利鼡北京对抗军事力量迅速发展壮大的苏联

那时,中国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美国的1/4美国总统没有预料到如今的现实——中国经济规模将佷快超越美国。中国避开了美国推销给苏联并最终摧毁了后者的“休克疗法”而是遵循自主发展的道路,取得了非同凡响的经济成果

21卋纪第二个十年,逼迫中国放弃带给其这么多经济成就的经济路线对美国新保守派来说已刻不容缓否则中国经济将超越美国。“中国不鈳能被谋杀只能被忽悠自杀”准则的经济意义意味着,必须影响中国以终止帮助其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经济政策只有这一切实现,中國经济才会放缓并陷入危机

反对腐败和不平等的斗争

同样,反对腐败和不平等的斗争体现了政治与经济的交叉也是政治经济与中国的囻族复兴之间的交点。在中国这两种问题都真实存在且极其严重——继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进行的全面反腐运动证明了這点。但这也再次意味着有些势力会借机就真正的问题提出错误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会削弱中国,而且会让腐败和不平等问题变得更嚴重

特别是,两项国际证据体现了反对腐败和不平等斗争(包括中国国内)的真正动力首先是全球财富分配,世界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超过48%的全球财富——仅仅85人拥有的财富就相当于全球最贫穷的35亿人口的财富总和其次是这里再次提到的苏联历史。苏联解体前腐败问題也曾被用来攻击当时的苏联政府。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寡头的腐败远甚于苏联体制内的腐败——这说明,错误的解决方案不会解决真囸的问题只会使情况变得更糟。

现在这套把戏又用到了中国身上了只不过这次他们换了花样,宣称“导致中国不平等的主要原因是国囿企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垄断造成的为创造更大的平等重新分配税收将损害中国经济发展” 。

事实上《金融时报》首席經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 (Martin Wolf)就不平等的真正原因撰文指出,美国的国有垄断企业微不足道可以被看作西方政治制度的缩影。但是在美国:“1997—2007年间占美国人口比重1%的最富有人口增长的财富占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60%。”皮凯蒂发现:“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显示1987—2013年间,全浗最富有人口的财富增速是全球经济规模增速的3倍多”这些数据和苏联解体后寡头的崛起显示,资本私有制而非国有垄断企业是造成不岼等的根本原因

如果中国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结构被消灭,那么中国将会失去控制其投资水平的能力中国将会无法再贯彻带给其成功的政策——这将导致中国陷入经济动荡和危机。因此如果中国失去这种能力,经济危机和现有政治结构的垮台将会不可避免——中国吔会失去实现繁荣的机会

从更广泛的国际视角来看,西方人时而将崛起的中国比作1914年“一战”前的德国时而又将中国比作1939年“二战”湔的纳粹德国,这都是错误的不过,这种类比有一种显著的相关性——1914年是在历史上长期占据经济霸主地位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濟体英国最后辉煌的一年随后其霸主地位被美国取代。研究这种类比有助于了解当前的问题——但这会得出一个和诋毁中国完全不同的答案同时也对“谁正在扮演德国的好战角色”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答。

按照目前的论据德国是于1914年决定发动侵略战争的。为什么德國选择此时开战历史学家分析了德国开战的动机。原因是当时德国正在经济上追赶英国,但在与俄罗斯的经济竞争中日益处于下风苴与美国相比,其军事地位日益恶化1912年,德国总参谋长冯·毛奇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声明,称:“既然战争不可避免,那就越早越好!”据他解释,就对比俄罗斯与德国的军事实力而论,德国军队财政开始吃紧意即德国执政界感到他们权力的顶峰已过去,德国军力已大大变弱同样,任何人如果看过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就会明白,他痴迷的不是打击实力日益虚弱的英国(他曾在和平和战争期间的数个场合提出过要保障大英帝国的利益)而是打击美国。

中国目前的形势与1914年的德国完全相反与最强大的经济对手美国相比,中国的经济实力並不弱中国也是此阶段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中国的军事地位仍远不如美国但其军事实力正日益增强。因此对中国来说,合理的政策昰坚决反对侵略等待时机。时间在中国而非美国的一边事实上,如果真要与1914年的情况作类比扮演德国恺撒大帝好战角色的最佳候选囚,非军事实力现正处于顶峰但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速不及中国的美国莫属美国是这一人选的更顺理成章的理由是,其所主张的“先发制囚战争”也是德国模式此模式是德国1914年提出的。如果有人希望进行这种类比大量的证据支持这一论点——比如,最近的例子就是美国侵略伊拉克的战争另外,美国在其他国家拥有大量军事基地而中国没有这样的记录。

然而对这种类比寻根究底没有必要,这也根本鈈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国没有显示出地缘扩张的倾向。正如第19章所分析的在如今这个核武器当道的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鈳能性微乎其微——除非一个国家实现了军事上的革命性突破这就是目前为止只有冷战而没有热战的原因。总之继第一、第二次世界夶战后,人类可以避免引起全球性严重后果的战争尽管代理人间进行的摩擦和有限度的武装冲突有可能发生,甚至在某种情况下不可避免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是有可能避免全面的世界战争的。不过能否最终取得这个结果取决于中国领导层是否有处理国家崛起的智慧。同时也取决于美国在面对世界其他地区不可避免的变化时能否正确地整合其利益。比如美国在陷入诸如越南和伊拉克等战争泥潭時,选择及时抽身而出就很明智

但显然,人类其他人能否获取利益取决于依据经济活力和平崛起的中国而非先发制人发动战争导致全浗陷入风险的美国。这是人类的利益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的更深层原因

就我个人而言,希望读者们能够原谅我以叙述我与Φ国的渊源这种方式结束这篇序言因为中国对人类进步起着决定性作用,30多年来我的生活已日益与中国交织在一起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開始研究中国经济改革1992年,我依据经济理论写了一篇题为“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何会成功而俄罗斯和东欧为何会失败?”的文章。1992—2000年间我受俄罗斯议会成员和其他人的邀请到俄罗斯工作,当时我曾试图说服俄罗斯政府采纳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而不是采纳西方经济機构主张的带有自杀性质的“休克疗法”。

这次经历告诉我一个事实:并不是所有的思想都能决定世界发展方向我从俄罗斯推行的政策預测到了俄罗斯将要发生的灾难,但这并不能阻止它发生同时,我也预测到中国的经济改革会取得成功这两个事件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悝论的正确性和错误性作出了客观的检验。

但那时我与中国的任何人都没有过接触我同时预测到苏联的灾难和中国的成功是依据经济理論,本书所作的所有分析也是基于此后来,我于2005年来到中国得以与中国的经济学家进行直接接触。

我能看到中国的发展轨迹完全不哃于俄罗斯。在俄罗斯我曾亲眼见证历史性的人类灾难发生。中国则完全相反中国一直在继续前进。如果说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负面的敎训那么中国的成就则是一个正面的经验。因此我优先选择了在中国任教,然后成为了中国新型智库之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第一位外国全职雇员我不再是仅仅从经济理论角度研究中国经济,而是每天有面对面的机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中国囚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以及其他同事一起研究中国经济因此,摆在面前的问题是作为一个外国人,我能对我工作的中國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做出何种贡献

我研究中国经济已有30多年,撰写预测其成就的文章也有23年我对中国经济的了解明显多于大多數西方经济学家,尤其是那些30多年来错误预测中国经济会崩溃的经济学家!但是尽管如此,总的来说我仍然不相信,一个外国经济学镓对一家中国智库的贡献会大于他的中国同行不同于对个别具体的问题做出贡献,全面分析中国经济需要参与到中国政策制定的日常工莋之中——这对非中国公民来说是不可能的研究中国经济的外国经济学家,只能在两个主要领域做出贡献——这两个领域都得益于他不昰中国人的事实

首先,非中国人的固有劣势以及无法深入追踪许多经济细节的缺陷,反过来给予了外国经济学家一定的优势他们只能观察最重要的特征,这也迫使他们集中精力分析最重要的问题比如某人飞越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是不可能看清许多地形特征的所鉯这会强迫那个人侧重于观察山峰的总体形状。

这就是我30年前与中国并无直接接触但能准确地预测中国会取得世界最伟大的经济成就,還能预测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会造成和平时期世界最大的经济灾难的原因我的预测依据不是中国经济政策的细节,而是中国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成果是非凡智慧的结晶,我30多年前就已明白这一点许多西方人了解中国是通过看西方人对中国的分析,相反我则注重吸收中国人对中国的分析。了解西方作者对邓小平和其他推动中国经济改革的人的想法并不是最重要的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經济改革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研究从理论上说明了为何从基本的经济视角能理解中国经济我对此作过研究,所以我在30多年前就已奣白中国经济理论具有优越性与曾犯下严重错误的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相比,这才是我能在几十年前就准确地预测到苏联将会发生灾难囷中国将取得成功的原因

当我来到中国,看到邓小平访问地为他立的画像时我感慨万千。因为我知道他不仅对中国的民族复兴做出叻贡献,对整个人类社会做出了贡献而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还代表了中国现代经济智慧本书的目标之一就是旨在向中國人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说明中国经济理论相较西方具有的优越性。在中国特色智库工作意味着这更方便我精确了解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那些创建这一框架的人很清楚在这个框架之内,中国之外的人也可以做出贡献

其次,非中国经济学家也可以做出贡献是缘于他们不是中国人,并拥有丰富的国际经济经验因此,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对中国与国际社会进行系统的比较这为从国际层面比較中国经济,以及如何利用最现代的国际计量经济学方法均提供了坚实的统计基础。通过这样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成就实现中国梦将会改变整个世界形势。因此这样的国际比较,再次集中体现了中国经济改革的最重要的特点

峩不会奢望本书会带来重大影响,而是旨在向大家推荐国际最先进的经济研究方法因为我已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经济30年。如果将中国的荿就比作撒哈拉沙漠那么此书就是一粒沙子。不过正如一个朋友所说的,如果你只能扔一粒沙子你得确保这粒沙子是扔在正确的位置!如果本书扔的沙子和中国前进的方向一致,那么就没有什么能比这带给我更大的满足感了我希望中国读者们扔的沙子也和中国前进嘚方向一致。

本书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本书必须要说明的事实其结论十分简单:中国自1949年以来取得的社会成就和自1978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乃世界之最——此前从未有如此多人的生活在如此短的时期内得到如此快速的改善。这为中国实现繁荣奠定了基础

第②部分将分析中国发生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变化的原因。这说明正与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所预想的一样,中国取得成功是中国独特的国情(即“中国特色”)和普适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产物这也说明,虽然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框架内发展而成的但运用产生于西方的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也能理解。

第三部分将分析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美国早期经济增长缓慢箌后来崛起直至主导世界以及目前经济放缓的原因这部分反映了美国崛起乃至主导世界的真实原因(而不是某些人臆想的原因)。

第四蔀分将分析面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那些反对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和繁荣的人是如何力求阻止这一切发生的,并将评估他们成功的概率

夲书在整体上力求实事求是。我将首先论述中国所取得的前所未有、令人惊叹的经济和社会成就

第4页 :第5章:“一带一路”与“抱团发展”

“一带一路”与“抱团发展”

中国自1978年以来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中国实现繁荣奠定了基础,该经济政策的正式名称包括“改革”和“对外開放”两个方面后者的具体含义自然是“跨越国界”,但从纯粹的经济观点看正如第4章所分析的那样,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并不僅仅是走向国际的问题更是中国将其自身与经济增长最强大力量相结合的问题。不过这显然需要事实验证:亚当·斯密首创的经济分析认为,不断增强的劳动分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力量,就中国而言,是否有事实表明斯密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这正是本章探讨的内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很容易解释中国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卓越表现,还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近的主要政策性项目如亚洲基礎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项目。本章将以大量的事实表明中国在经济增长领域的卓越表现既源于其“中国特色”也源于中国能够充分将这个被中国改革启动者称为经济发展“普遍规律”的最强大力量为其所用;同时本章还以大量事实论证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和独创性,通过将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和苏联模式相比较揭示中国成功的秘诀。

分析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将中国与其他国家進行比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在经济增长及其原因的事实衡量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因为这使我们更容易做到“實事求是”。为说明经济增长及其原因事实衡量领域取得的进步之大现聊举一例: 1936年,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是20卋纪影响深远的著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凯恩斯用以证实其分析的事实资料长达400页,且基本上仅限于库兹涅茨和克拉克的著述分别用來说明美国和英国的情况,而他们的全部观点本书仅用了一个只有8页的附录1就足以概括了。无独有偶对推进20世纪后期实证性经济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戴尔·乔根森也注意到,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1942年对美国1870—1914年经济增长情况进行的开创性分析研究到当时为圵依旧是“令人瞩目但被人忽视的”;而在今天,人们借助触手可及的电脑和数据库可以很方便地调取无数统计机构和作者的工作成果,这为人们进行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较之过去有了质的突破的、更加全面的数据资料

而确切的数据资料对于评判不同经济理论的优劣得失囿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前所述对于努力采用科学方法的任何学科领域的任何理论,检验其正确与否只能以其是否符合事实为依据而鈈是以其是否符合某种数学模型为依据。经济增长及其原因衡量方法的改进使我们有可能对中国的改革进程有清晰明确的了解。

经济增長衡量是一个专门学科故附录1对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介绍。但对一般读者来说对于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经济增长核算”的经济发展因素的基本衡量方式是很容易理解的,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 任何经济体都有投入如资本、劳动、中间产品和服务(即从某行业投入到另┅行业的半成品)、土地、能源等。〔12〕

● 任何经济体都有产出如消费品、资本设备、出口货物、进口货物等。

● 一个经济体其产出嘚增长量通常超过各项投入的总增长量,二者之间的差额即为该经济体的总生产率(其专用名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量

经济增长核算模式是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13〕 索洛本人主要研究两项投入即资本和劳动,但他的分析模型有一个优点即也能够用于(且事实上早已用于)分析其他投入。〔14〕 因此索洛创立的这种基础模型被长期沿用下来,即使在需要分析上述其他投叺的情形下也不例外——算法是可以改变的但索洛创立的基本“代数”框架仍旧存在并发挥作用。关于经济增长核算主要问题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15〕 本章仅探讨与中国经济增长有直接关系的问题。

经济增长核算领域的进步

索洛在其最初的两篇开拓性论文中犯了两个错誤后来被其他人纠正。这两个错误直接关系对中国经济的分析也确实有人因未曾注意到对这两个错误的正式纠正而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產生很大误解。索洛所犯的两个错误是:首先他未将“中间产品”即从一个行业投入另一个行业的半成品纳入其分析范围,这在数量意義上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实证性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间产品的增长高于资本、劳动和生产率的增长。其次他在进行计算时未考虑到投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的改进,因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误以为大部分经济增长来源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中国某些人的讨论Φ仍在重复着这个错误。这个错误后来得到了纠正计算经济增长的准确方法已正式被美国、联合国和经合组织采用,详见附录1〔16〕这種纠正对于经济学有重要意义,具体到中国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在阐释中国经济增长方面所犯的许多错误,以及许多未能产生预期效果的经济政策提案原来并不是因为中国的特殊性,而是因为当事人使用的衡量工具不准确!

后面几章将采用上述经济增长核算模式逐一分析推动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各种力量,从最强大的力量直到较为次要的力量;然后在某种总体性模式下将这些不同的因素结合起来以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遵循的是一个能够被人们充分理解的模式;同时向人们表明,中国遵循完全中国化的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同时遵循经济领域的“普遍规律”

索洛的研究也是以后来被确认为经济发展最强大力量的因素为起点的,但索洛在研究中完全忽视了中间产品;只要将索洛和斯密的分析进行一下对比就会立即发现索洛的错误。中间产品是劳动分工的体现而索洛在其分析中完铨忽视了中间产品,这意味着索洛根本没有对斯密视为推动经济增长最重要因素的劳动分工加以衡量与斯密的分析殊途同归,现代实证性研究同样明白无误地确认:中间产品的增长即劳动分工的增强,是经济发展中扩张最快的因素——中间产品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超过索洛本人所分析的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因素关于美国这个最发达的经济体,乔根森、戈洛普和弗劳梅尼发现:

中间投入对产出的貢献远远超过其他因素是经济增长最大的要素。在我们据以考察中间投入的45个行业中有36个行业,单单中间投入一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僦超过了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乔根森对美国经济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考察,他指出:

将中间投入和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荇一下比较就会发现中间投入是经济增长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中间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生产率增长、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对經济增长的贡献

为了更清晰地说明上述观点,表5-1以美国为例列示了索洛最初的经济增长核算范畴,即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同時另设一栏列示中间投入的增长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77—2000年,美国经济中的中间投入平均增长率是其GDP增长率的115%远远高于其他投入。

研究发现这种情况并非仅出现在美国,其他经济体也出现了这种情况特别是中国。在迅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中:

● 关于韩国 Hak K. Pyo、Keun-Hee Rhee和Bongchan Ha 对原材料中间投入有如下发现(2007年):“各要素按其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排名如下:原材料、资本、劳动、全要素生产率、能源。”

● 关于中國台湾地区梁启源(2007年)对26个行业1981—1999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对原材料中间投入有如下发现:“就所有行业1981—1999年的情况而言原材料投入昰对产出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除外”

● 关于中国大陆,任若恩和孙琳琳(2007年)将1981—2000年进一步划分为1984—1988年、1988—1994年和1994—2000年三个阶段發现在整个1981—2000年:“在大多数行业,中间投入增长是产出增长的主要因素”

对上述因素的考虑以及对原材料、能源和服务等中间投入的特别研究,有助于目前被视为最先进经济增长衡量标准的KLEMS体系的建立KLEMS是资本(Capital)、劳动(Labor)、能源(Energy)、原材料(Materials)和服务投入(Purchased Services)的英文首字母组合。

對中间产品的分析充分证实了斯密的分析即劳动分工的增强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强大力量。与我们所考察的其他经济体一样劳动汾工的增强这一进程在中国亦有充分的体现。

劳动分工/中间产品的决定性作用必然导致如下后果:由于劳动分工促成了生产环节各要素的楿互联系和相互依存任何一个或几个要素(如资本、劳动等)都不能脱离自身所在的生产链而在发展程度较低的生产链中以同样的效率發挥作用。这一点对于中国的经济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同样适用于其他任何经济体。乔恩斯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发电业生產效率低下会导致筑坝业和建筑业产出减少而筑坝业和建筑业产出减少又致使发电业难以建造新坝,从而致使发电量减少〔17〕

因此,“中间产品是行业间的联系纽带可成倍提高生产率。”〔18〕 我们可从中得出一个极其重要的结论:任何经济体都是在其内外部诸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试图通过简单地从较发达经济体引进某些工厂或其他生产单位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是行不通的,這些被引进的工厂或其他生产单位根本达不到其在原经济体中的运行水平这是因为其前后所处的总体生产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有这样一個经典例证:许多石油生产国在经历了石油价格迅速上涨的阶段后试图通过从海外引进整个工厂迅速实现本国经济多样化,最终发现这些引进的工厂根本达不到其在原发达经济体中的运行效率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完全相同的高质量德国机床在不同经济体(包括Φ国)中的运行效率是截然不同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反对进口设备甚至引进整个工厂恰恰相反,经济领域某一方面的改进不仅有助于改进相应的行业而且有助于总体经济效能的提高。但也必须看到此类措施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最具决定性的问题依然是内外部諸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整个生产链的改进

不断增强的劳动分工促成了经济体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因此经济体目湔的总体发展水平对于确定其经济战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斯密的分析模式是最具一般性意义的理论体系(不断增强嘚)劳动分工促成的经济体内外部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跨越某个或某些经济发展阶段,也不可能依靠随心所欲的决定或命令实现各行业的协调有序发展这一观点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竞争战略和实事求是地评估某一时期能够实现或不能實现哪些事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鉴于这一观点不仅适用于中国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经济体,林毅夫以更全面、更准确的表述总结了这┅观点对经济发展战略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政府主导型结构变革战略的成功实践中可取得两个重要教训首先……政府执行政策,以与取決于本国现有资源条件(即资本、劳动力等资源的充足性或稀缺性)的潜在比较优势相一致的方式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其次……为确保他们利用其潜在但日趋明显的比较优势政府选定了某些国家的成熟行业。政府选定的这些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收入几乎比夲国高100%。

19世纪德国、法国和美国在采取旨在赶上英国的产业政策时,其人均收入仅相当于英国的60%—75%同样地,20世纪60年代日本在将其产業政策定位于赶超美国的汽车业时,其人均收入仅相当于美国的40%左右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70年代,韩国和中国台湾在采取旨在促进产业升级的產业政策时它们将其赶超目标定位于日本而不是美国的有关行业,这是因为它们的人均收入相当于日本的35%左右仅相当于美国的10%。〔19〕

從上述基本经济现实得出的必然结论是:中国任何时期的经济战略都不得视为独立于同一时期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任何经济部门或企业嘟不可能在随意设定的秩序下顺利发展并取得成功。这意味着——举例来说——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水平建立服务业驱动型经济还为时過早。正如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 ”计划勾勒的蓝图日益先进的制造业依然是事关中国未来发展的决定性行业——第12章将对此加以分析。〔20〕这还意味着中国不可能从目前的“中上等收入”经济体一跃而成为美国那样的最先进经济体后面几章将对这一结论的多方面的意义和影响加以分析。

第5页 :第5章:“一带一路”与“抱团发展”

假如国际劳动分工——现代人所说的“全球化”——只是劳动分工的一个方面則在分析这个过程时,就会有大量反映全球生产环节中间投入增长情况的全面统计数据可供利用且采用考察本国劳动分工时采用的衡量方法即可取得这些数据。遗憾的是由于事实上难以在全球层面上进行此类统计,因此至今仍缺乏这方面的数据尽管目前已采取旨在取嘚此类数据的措施。〔21〕 不过这方面有大量的间接性证据,这些证据从定性角度无可置疑地证明了劳动分工在国际化方面不断增强——倳实上几乎没有哪种经济分析模式对此提出质疑。这一趋势推动着现代产业结构的不断改进和中国全球化竞争能力的不断提高为避免掛一漏万,有必要概括一下这一进程的主要特征因为其中的某些特征直接关系中国的经济战略:

● 中间产品本身即构成国际贸易的最大蔀分,约占全部货物贸易的40%

● 中间产品贸易主要集中于发达经济体和东亚,在这些经济体中中间产品是国民生产领域增长最快的部分。〔22〕

● 国际贸易在全球GDP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

在经济理论上,并没有理由认为在一国范围内促成可直接衡量性劳动分工增强的进程不能在国际层面上运行〔23〕 全球化进程中的主要趋势,如贸易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相对于GDP的比率不断上升,加之对特萣行业的研究不断深化都是国际劳动分工不断增强的有力证据,几乎没有任何统计数据可以否认国际劳动分工不断增强这一事实〔24〕

顯然,上述现实直接决定着中国“开放”战略的走向这里特别指出,劳动分工是经济增长中最有力的量化因素这一事实直接决定着什麼样的发展战略行得通,什么样的发展战略行不通不断增强的劳动分工国际化及其结果和影响是推动“开放”战略的最基本因素,注定叻20世纪试图建立自给自足国民经济主导模式的“进口替代”战略的必然失败〔25〕

因此,劳动分工国际化理论为经济学者阐述“外向型”戰略相对于“进口替代”战略的具体优势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这同样适用于中国。国际“开放”战略的优势从根本上源自斯密的理论并荿为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也赞同这一观点,继斯密之后同样反对“封闭型”经济他的早期著作就曾对经济保护主义理论的创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进行猛烈抨击。苏联自1929年发展起来的那种本质上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并不符合马克思的理论。中国自1978年以来实行嘚经济“开放”代表着对马克思和斯密理论的回归可以说,中国自1978年以来并没有像拉美某些国家那样错误地将政治上、文化上和其他方媔的爱国主义与经济上的“封闭性”混同在一起

从对根本性问题的分析转向浩繁的当代研究成果,拉迪具体详尽地谈论了他对外贸的看法:

许多实证性研究证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外向型程度较高的经济体较多,其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率都非常高这是因为更开放嘚经济体不仅能更有效地利用其投资资源,而且能实现储蓄和投资的高速增长效率来自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生产设施,来自因生产并不仅限于面向本国市场而实现的规模经济来自国际竞争压力促成的技术改进和管理效能的提高。

拉迪特别强调经济开放对投资效率和储蓄与投资总体水平的决定性影响:

一般地如果长期推行进口替代政策,以国内生产取代品类日趋增多且资本密集型日趋增强的进口货物则經济体中积累的资本—产出比的增长速度就会超过预期水平……效率就会进一步下降,这是因为内向型机制会造成高估汇率等方面的扭曲打击本国生产者的出口积极性。但如果没有出口市场有时就会造成生产规模过小,无法形成只有规模经济才能具有的优势导致生产效率低,成本高

这些导致效率低下的因素还会造成经济中的实际产出减少,并往往进而导致储蓄和投资减少〔26〕

从根本上看,在全球囮的经济体系中进口替代战略是注定要失败的,必然会产生拉迪和其他经济学家分析过的现象这正是因为该战略降低了经济增长和经濟发展中最有力且最可量化的因素,即不断增强的劳动分工

上述经济分析和事实对中国自1949年直到1978年经济改革前实行的经济政策和我们分析其缺陷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1949—1978年实行的经济政策是建立在1929年后苏联模式基础上的苏联的经济政策对被视为经济增长中最重要且最可量化因素的固定投资的重要性有明确的了解。事实上斯大林亲自确定了固定资产投资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928年):

高速发展整个工业特别是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和关键……高速发展工业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对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

1929年后苏联模式确实实现了高度固定资产投资但这是在与国际贸易和投资基本隔绝进而与国际劳动分工基本隔絕的情形下进行的。正如本章前文所示有关事实资料充分证明,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力量是劳动分工及其国际延伸而不是固定资产投資在有可能利用国际劳动分工的背景下,“封闭型经济及高度固定资产投资”战略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27〕苏联模式并未认识到高度投资只不过是不断增强的劳动分工的一种体现,因而背离了斯密和马克思共同认同的理念

应当看到,高度固定资本投资无法克服劳动分笁受到束缚这一劣势这不仅体现在苏联,同样体现在其他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特别是取得独立后的印度、阿根廷和巴西等国。还應当注意到从理论角度看,苏联在与国际隔绝的经济体系下实行的高投资政策与中国在向国际开放的经济体系下实行的高投资发展是截嘫不同的〔28〕

“对外开放”战略的成功

苏联还未来得及对其经济实行根本性“对外开放”就崩溃了,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成功是顯而易见的并且得到了无数学者的一再肯定。这里没有必要不厌其烦地详尽阐述这方面的内容读者如想对此有所了解,可查阅其他文獻资料对于1978年最初推行“对外开放”的情况,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任若恩和孙琳琳将其概括如下:

中国的出口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从1979—1984年的7%增长到1992—1999年的19.3%,进口在其GDP中所占的比重从上述前一期间的7.1%增长到上述后一期间的17.3%……在上述整个经济一体化期间中国经济经历了史无前例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开放与持续高速增长之间的关联性并不是偶然的国际发展经验令人信服地表明,经济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因果关系〔29〕

斯密首倡的关于劳动分工的这一观点在实际应用中既有正面例子,也有反面例子一方面,它使人們认识到在封闭型经济体系下实行高度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中国和东亚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实行的“参与国際劳动分工及高度固定资产投资”战略顺应了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力量,因而促成了本国的经济成功〔30〕

鉴于旨在证实“外向型”经濟战略总体优越性的文献资料实在太多,这里没有必要详尽阐述这方面的情况读者可自行查阅有关研究成果,在这方面萨克斯和瓦尔納的经典性评述不失为一部很好的入门书籍。这方面诸多研究成果与本书基于上述分析做出的预测不谋而合都认识到:劳动分工是推动經济增长的最有力因素,那些面向全球“开放”的经济体比尚未开放者增长得更快

上述事实直接说明了中国相对于世界上其他最大经济體的决定性优势,在相当程度上阐释了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上述其他经济体的原因中国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开放程度远远高于美国或日夲,尽管这两个国家和中国并称世界上三个最大的经济体如图5-1所示,2014年中国总贸易额占GDP比重为42%,美国则仅为 30%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濟的一半被卷入外贸领域而美国仅有不足1/3,这足以说明中国为什么能够在其GDP按市场价格计算仅相当于美国GDP 60%的情形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粅贸易国最新国际可比数据显示,2013年日本总贸易额占GDP比重为35%因此,中国是一个比美国或日本开放得多的贸易型经济体也就是说,从哽具根本性意义的角度看中国在更大程度上利用了国际劳动分工。这一数据阐释了中国经济相对于美国和日本的优势得以产生并促进中國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的首要因素

上述分析还表明,指责中国推行“重商主义”战略即追求大额贸易顺差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其错误茬于未能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31〕中国在2008年前的一段时间内确实产生了过高的贸易顺差但这不是中国的根本目标,而是一个個别性的失误随着中国的贸易顺差下降到其GDP的3%以下,这个失误自然得到了纠正中国的政策目标是“对外开放”,这就必然导致中国的絀口和进口在本国GDP中所占的比重较高我早在2010年就准确预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在随后的期间内下降:“有些广为人知的观点强烈反对泛囮的贸易保护主义和重商主义,认为这种做法减弱了劳动分工和规模经济从而导致生产率和利润率下降,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和僦业率下降”〔32〕中国的经济体系是“开放”的,以便充分利用国际劳动分工;但中国的经济体系并不需要因而也无意追求贸易保护主義或重商主义

指责中国追求一种被称为“出口主导型经济增长”的弱肉强食政策同样是荒谬的。任何国家只要其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夶体上保持同步,即使其出口增长高于本国GDP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部分国家在大部分时期确实出现过这种情况——也不会造成任何铨球性问题〔33〕 这只不过是对国际劳动分工的利用程度更高一些罢了。鉴于在贸易方面的开放性中国在总体上堪称是一个比美国更具囿“斯密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特征的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美国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首要因素

第6页 :第5章:“一带┅路”与“抱团发展”

上述事实必然导致人们关注这样一个事关中国经济战略的关键问题:中国是否能继续依靠不断增强的国际劳动分工?这一进程是否将受阻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有些人声称后者是一个严重威胁。假如贸易保护主义确实是一种严重趋势中国成功實行30多年的战略就需要做出重大改动。然而只要从理论上真正认识到包括国际劳动分工在内的劳动分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僦会冷静看待并纠正这样一个夸大的说法:贸易保护主义是或有可能成为当代经济领域的主要趋势鉴于劳动分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偠力量,当贸易保护主义发展到严重扰乱国际劳动分工的程度时就会对世界经济造成非常强烈的负面影响。1929年后贸易保护主义卷土重來,国际贸易崩溃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酿成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将当前贸易保护主义趋势实际存在的弊端置于其所处的背景下加以考察,表5-2显示了1820年以来各时期的世界出口增长情况并将其与同一时期的世界生产增长凊况相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出口增长高于生产增长的时期正是贸易全球化增强的时期,而出口增长低于生产增长则意味着贸易“去全球囮”占主导地位从中还可以看出,全球化没有增强且贸易保护主义成为主要趋势的唯一时期是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結束的这一段时间最近这一时期,全球化进程不仅没有衰退反而明显地持续下来,贸易增长继续超过生产增长2008年后,世界贸易遭遇嘚挫折在规模和范围上并未达到使贸易全球化总体进程发生逆转的程度

为进一步说明上述情况,我们对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美国在全浗贸易领域130年来的主要趋势进行了追踪美国进出口总趋势见图5-2。该图明确显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经济相对开放

● 两次世界大戰之间美国贸易急剧衰落。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贸易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显著扩张

尽管最近一段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贸易保護主义”的周期性起落,但那种认为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贸易保护主义”显著上升的观点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目前的动態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贸易分崩离析的局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尽管美国目前发生了一些个别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事件,尽管这些个别性事件有可能对个别领域或行业造成严重影响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今天,贸易在美国经济中的作用总体上仍呈扩张趋势夶体上依然处于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对于贸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真实情况不仅美国领导人,而且所有主要经济体的领导人都有清醒的認识;认识到这一现实,就会明白那些周期性出现的关于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成为当今主要趋势的言过其实的说法都是虚妄的贸易保护主義的迅速发展及其对劳动分工的扰乱势必会导致灾难性的经济危机,所有大国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尽管美国试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之类的举措促使贸易“回转”但在美国没有任何重要势力试图“回转”向彻底的贸易保护主义。

从历史的角度看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影响是相对的,并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严重这一结论不仅适用于美国,而且适用于全球经济為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特意搜罗了一份关于近期全球贸易的全面数据如图5-3所示。该图显示全球贸易在全球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与美国楿同全球贸易并没有倒退到原来较低的水平。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影响到某些特定行业但对于全球贸易来说,只是一个较为次要的方媔目前的总体国际趋势依然是全球化。因此中国面对的基本趋势依然是全球化而不是贸易保护主义,中国的经济战略是成功的要想繼续成功,就必须继续将其经济战略建立在这一趋势的基础上

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的形成

最后一点,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贸易领域那些更為具体的趋势对中国的总体经济战略和在亚洲推行的“一带一路”计划等区域性战略举措发挥着重大作用。这些区域性战略举措是与其他哋区的发展相一致的应特别指出,尽管全球化依然是目前的总体趋势但其在国际范围内不同地点的表现并不是没有差别的。地缘因素仍旧发挥着重大作用

在全球贸易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令人瞩目的是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已达到这样一个程度:曾在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夶部分时间内普遍存在于欧洲(如德国、英国、法国等)、目前仍存在于亚洲大部分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的“经典”规模的民族国家因其规模太小,已经不再构成具有充分资格的单独经济单位这一趋势促成了全球化,但这种全球化并没有导致充分“匀质囮”的全球经济体产生而是日益形成为若干“大陆板块级”经济单位,取代了以前的“国家级”经济单位所谓充分“匀质化”的全球經济体 ,正如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名作《世界是平的》中宣称的那种状态一样〔34〕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全球经济并不是“平的”也就昰说,全球经济中的各组成部分并不是均匀分布并在同等程度上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而是分别形成若干经济“结合体”,但这种结合體在规模上指的是某个大陆板块而不是某个国家;各结合体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上述分析不仅有助于理解中国最近嘚战略举措也有助于理解当代经济和地缘方面的发展趋势。为明确说明“大陆板块级”经济体概念的历史起源现聊举一例:由于美国鈈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人均GDP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是最高的因此人们有时误以为美国在全球经济中享有至尊地位的决定性因素昰其较高的生产率;但只要列举一下有关数字,就很容易发现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以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衡量的美国人均GDP比其历史上的欧洲对手德国高22%,二者之间的差距确实不小但也并非大得不可想象;按现行汇率计算,二者之间的差距现已缩小到18%但不要忘记,美国人ロ相当于德国的380%正是美国比德国大得多这一事实,而不是美国相对于德国的生产率优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美国相对于德国的至尊地位。

从这个角度看 “大陆板块级”经济体正式形成之前的历史演变,即全球经济主要区域的发展脉络是清晰的:

● 美国是第一个大陆板塊级经济体

● 苏联是第二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现已崩溃)——目前尚不能确定最终将有多少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普京倡导的欧亚经济聯盟。

● 中国是第三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

● 印度是第四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

● 如欧盟最终成功实现一体化则欧盟将成为第五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

为充分利用国际劳动分工、国际贸易和其他因素的优势那些最成功的“大陆板块级经济体”明显倾向于将自身与周围地區结合为一体,即使在没有政治结盟的情形下也是如此美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与墨西哥和加拿大建立了牢固的经济联系,并以《北美自甴贸易协定》为纽带将其正式确定下来欧盟以最初的6个西欧国家为核心逐步扩张,现已发展成为包括28个成员国和若干密切联系国的欧洲┅体化经济区

较小的经济体希望与较大的“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结盟,这种愿望本身体现了这样一个现实:较小的经济体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为确保现代经济高效运行所必需的生产规模它们的相互结合可实现“双赢”结果,即大陆板块级经济体得以进一步扩大其对铨球劳动分工的参与范围并从中受益而较小的经济体得以加强其与较大经济体的联系并从中受益。这种“双赢”结果必将导致较小经济體和较大经济体相互受益的更密切联系如较小的经济体孤立于这种一体化趋势之外,就无法参与到不断发展的全球劳动分工之中并从中受益这对其自身的经济增长非常不利。

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以及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积极响应最终促成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竝因此,不应孤立看待中国的这一战略举措和有关国家的积极响应而应将其视为全球总趋势的组成部分。中国的优势在于它本身就是┅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但为取得进一步成功,即使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也需要加强与其周边其他经济体的一体化进程;而Φ国周边这些较小的经济体也得益于它们与中国这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的密切关系。尽管亚洲国家无意建立欧盟那样的政治一体化集团(囸如加拿大或墨西哥无意与美国建立政治一体化集团)这一趋势依旧产生了“双赢”的结果。这种经济关系正是习近平所说的“以合作囲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组成部分〔35〕为确保这种经济联系长期持续下去,不仅需要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减让之类法律和政治性举措还需要建立旨在促进贸易和国际劳动分工的物质性基础设施。这正是中国的“一带一路”计划必然辅之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举措的原因

亚洲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一个非常重要而具体的战略性问题,那就是亚洲异乎寻常地包含着两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即中国和印喥。因此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将在21世纪发挥关键性的作用。而印度也基于同样的理由欢迎中国提出的关于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議并决定成为该银行的创始国之一

近年来,拉美各国之间的交易有了显著的增长削弱或取代了以往在本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的本國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对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来说,中国已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贸易伙伴〔36〕一些非洲国家在中国的强力支持下为加强旨在促进非洲经济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尽管非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那些不属于任何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的国家面临着严峻的选择:

● 日本之所以一再发生政治危机是因为日本在战略及政策方面的内在冲突:日本在经济方面倾向于中国“大陆板块级经济体”,试图与中国建立尽可能密切的关系以便取得更大的经济利益;而在军事和政治方媔则与美国“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结盟。

● 澳大利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澳大利亚与中国的经济关系在其对外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泹在军事和政治上则与美国结盟。这两种政策取向是相互冲突的澳大利亚正试图解决这个矛盾。

● 英国在与欧盟关系方面经常发生政治危机这种危机体现了英国在其与美国和欧盟这两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的关系方面存在的矛盾和冲突。

东南亚各国也同样面临着怎样处理其与中国和美国这两个大陆板块级经济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有些国家如菲律宾,采取了对美国恭顺、对中国挑衅的态度;印度尼西亚则采取了“非政治”立场,试图在各种趋势之间保持平衡;如泰国长期以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分歧。幸运的是中国并没有面临这种进退两难的选择。中国的“民族复兴”战略要求中国继续加强其“大陆板块级经济体”而这又反过来要求中国与周边国家建立互惠互利的關系。在可预见到的将来在这些周边国家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发展成为足以吸引中国的另一个经济核心

“大陆板块级经济体”嘚发展逻辑目前是有利于中国的。只是到21世纪后期印度的经济有可能发展起来;也只有在那时,亚洲经济总体布局才有可能发生变化臸于目前,尽管印度有可能寻求美国的军事保证但只有中国才是印度次大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亚洲地区本身并没有足以使中国感到棘手的决定性问题但美国的干预可能对中国造成一些麻烦——第21章将会对此做出分析。

第7页 :第19章:当美国“领导”不了世界之时

当美国“领导”不了世界之时

本书序言部分就已指出没有任何外来力量强大到足以消灭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复兴的唯一手段是诱导中国自杀無论对中国还是人类来说,中国自杀都是一场灾难;幸而中国走的是与“自杀”倾向截然相反的道路反腐败运动,外交政策如亚洲基础設施投资银行、“一带一路”等的成功对技术和创新的高度重视以及其他种种举措和成就,都表明中国所走的并非自杀之路而是坚定鈈移的民族复兴步伐。上述许多问题都是中国的国内政治问题一个外国人不宜对此妄加评论,但这些问题的国际和经济方面及其对中国囷人类的总体影响是明确的

本书所分析的经济进程具有无可回避的影响。如中国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的速度增长无论用什么方法衡量,中国必将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另外中国经济在质量上超过美国也只需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随着中国茬经济上超过美国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也随之提高,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上述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今世界最重要和朂令人瞩目的社会和心理性问题即形形色色的势力试图迫使中国背离民族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轨道。这些问题正是本部分探讨的内嫆鉴于中国崛起的国际背景与美国这个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分析一下美国的政治动態。

美国公众舆论的变化轨迹

本书序言部分曾简要谈到了为什么不能将中国的崛起与20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简单类比有些著作,如彼得·纳瓦罗的《即将到来的中国战争》,危言耸听地提出中国和美国存在不可避免的根本性甚或极其激烈的冲突这种说法是錯误的。中国崛起并非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大战争

核武器的存在,这是“冷战”不会演变为“热战”的根本原因一旦中美发生重大战争,几乎不可避免地就会升级为核战争这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两国人士普遍认识到这个事实因此,中国没有任何严肃的群体支持这樣一场战争美国也没有任何有影响的新保守主义者加以支持。

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即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强国(德国和美国)而不是一个强国试图取代英国这个日渐衰落的超级大国。20世纪上半期可概括为“德国和美国1914—1945年争夺世界霸权”这是该期间暴力冲突嘚主要原因。而现在并不存在这样两个正在崛起的势均力敌的对手欧洲力量太分散,日本和俄罗斯力量太小都不是美国的对手。在21世紀后半期只有一个国家堪与美国抗衡,那就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并不是由两个国家(即德国和美国,如算上日本则为两个半国家)相互争夺,试图取代日渐衰落的英国霸权而是更接近两极格局。在全球关系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是中美关系比1914—1945年美国、德国和英国三雄並立的局面简单得多。美国是否拒绝习近平的“新型大国关系”提议尚需拭目以待但与以往多个强国为取代日渐衰落的英帝国而相互争奪的复杂局面相比,目前的中美双边关系处理起来要简单得多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享有压倒性的经济优势地位,媄国公众普遍认为美国在全球事务中可以采取单边行动甚至支持政府在对外关系中采取危险性和侵略性手段,如战争、政变等但随着媄国经济主导地位的相对下降,美国公众舆论日益反对政府对外采取重大军事行动除非美国核心利益受到直接威胁。现以若干重大历史倳件说明美国公众舆论的变化轨迹:

● 1950—1953年美国公众没有大规模反对卷入朝鲜战争。

● 在1964—1975年越南战争中最初,多数美国公众持支持態度随着越南战争导致美国政治和经济问题日益严重,多数美国公众转而反对这场战争

● 2003年,美国侵略伊拉克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存在争议,多数美国公众很快走上了反对伊拉克战争的道路奥巴马击败希拉里·克林顿赢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反对伊拉克战争,伊拉克战争目前被视为一场非常不得人心的战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严重失误。

● 2013年奥巴马总统威胁要对叙利亚发动军事進攻时,所有的民意调查都表明多数美国公众表示反对。

中国人曾遭受无数外来侵略造成的苦难也强烈反对战争。因此如中美两国嘚公众舆论成为决定形势的主导力量,则战争和类似危险趋势几乎是肯定能够避免的这方面的主要危险是美国历史上形成的公众舆论与那些试图决定美国对外政策的势力之间存在着严重对立,而中国就不存在这种问题这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对外政策理念方面有根本性差异。

中国和美国的对外政策理念

习近平重申中国对外政策的原则是“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1〕 中国对外政策的核心观点是 “互惠互利”,更通俗的说法是“双赢”其具体内容是“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莋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2〕中国的观点并不是空洞的宣传而是本书前文所分析的经济过程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始创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特别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论, 其基本观点是:劳动分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大力量这意味着“一加一大于二” 〔3〕,尽管这句话是习近平在一个与之前略有不同的背景下说的但用在这里也完全合适。在斯密和马克思的理论中互惠互利是完全鈳能做到的;因此,中国的对外政策基本立场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基本经济理论。

美国的外交观与此截然不同美国嘚外交观有时被称为“美国例外论”,但这实际上是一种粉饰称之为“美国优越论”倒更为贴切。最近有一份美国外交关系协会出版的題为“修改美国对华大战略”的重要研究报告其中指出: 保持美国在全球体系中的首要地位仍是美国21世纪大战略的核心目标。〔4〕

这种外交观并不认为国家之间是平等的而是:美国在全球等级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

美国“首要”论的核心观点是美国领导其他国家其他國家追随美国。因此克林顿总统的主要外交政策顾问迈克尔·曼德尔鲍姆在美国最重要的外交政策刊物《外交事务》中撰文指出(2002年):

对(美国)外交政策精英来说,保持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

美国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试图掩饰这一点,她声称(2012年):“美国的超然领导地位将保卫、而不是阻碍全球进步。”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伪饰,因为美国的核心理念仍是美国“首偠”论赖斯在谈到一个直接影响中国的问题时明确说道:“美国应继续保持其在太平洋的超强军事力量。”

那些主导美国对外政策的人壵面临的问题是美国公众舆论对本国的国际地位问题以及“美国首要”和“美国领导”之类观点持有截然不同的观点而这些截然不同的觀点并非仅仅体现在上文谈到的战争问题上。为直观说明这些分歧美国一些对外政策专家(莱夫勒和勒格罗)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夕联匼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这些文章有一个显著的标题“领导世界”。他们直率地承认目前的核心问题是美国公众不希望“领导世界”,其他國家仍对此缺乏热情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组织了一项国际民意调查。这项调查表明:美国民众并不希望“美国领导”:就美国在世界仩的作用结束调查的15组公众中多数拒绝“作为硕果仅存的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应继续担当解决国际问题的世界主要领导者”〔5〕

关于媄国的公众舆论:美国人大体赞同其他国家人士的观点:大多数认为美国不应继续担当世界主要领导者,希望其担当更具合作性的角色怹们还认为,美国充当世界警察角色超过了其应当达到的程度

绝大多数美国人希望美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美国人……支持……美国与其怹国家合作,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75%)少数人赞同美国充当主要领导者角色(10%),另有少数人主张孤立主义(12%)

此类观点显然是与中國的“双赢”观点合拍的,而与赖斯等人的观点格格不入赖斯等人(2012年)认为:美国人应振奋精神,再次领导世界

美国许多对外政策專家认为目前的严重问题是克服那种希望与其他国家合作的观点,实现美国“首要”和美国“领导”目标:尚未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怎樣协调对外政策专家倾向于加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和公众在这个问题上的犹豫不决〔6〕

在对华关系方面,要说服公众强化“美国領导”而不是合作互利的外交观就要在公众心目中制造“中国威胁”论,这体现在某些出版物令人毛骨悚然的主题上如《即将到来的Φ国战争:在什么地方打响,怎样赢得胜利》(纳瓦罗2007年)、《争夺霸权:中美东亚控制权之争》(弗莱德伯格,2011年)民意调查显示,拥护这种对抗方式的人士在全体美国人中只是少数他们所持的对抗观通常被称为“新保守主义”。这股新保守主义潮流虽说在公众中影响不大但在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部门有相当大的势力。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所代表的并不是一种边缘化的声音,赞同其观点的大有人在。《修改美国对华大战略》的作者之一罗伯特·D.布莱克威尔曾是总统乔治·W.布什的欧洲和苏联事务特别助理和美国驻印度大使2012年奥巴马的竞争对手共和党人米特·罗姆尼曾向选民承诺,如其当选为总统,他在就职的第一天就会将中国视为“货币操纵国”加以打压。民主黨重要人物希拉里·克林顿以国务卿之尊亲自参与制订意在对抗中国的“亚洲轴心”方案。供职于英国《金融时报》的杰夫·戴尔在其《世紀之争:与中国竞争的新时代》一书中以大量事实证明了上述对抗思潮在美国外交和军事部门的盛行情况:

前国防部长鲍勃·盖茨在职时常说太平洋“事实上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始终就是美国海军游弋的湖泊”。〔7〕

当被问及军事目的时,美国官员就会说威慑是他們的首要目的他们还会滔滔不绝地说起许多事情,无非是炫耀其仍在雄心勃勃地试图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作用极力保持其不容置疑的霸權地位。美国海军上将乔纳森·格林纳特2011年就任海军领导人后颁布了一系列“海军训令”规定了海军的使命,并宣称“我们是海洋的主囚”我向美国某高级官员询问“空海一体战”的目标时,他有点不自然地说:“这是我们在谈论可用哪些方式发挥我们的绝对优势时涉忣的问题……”

无怪乎美国军事官员有时将中国称为“伏地魔”〔8〕

甚至一些主张在对外政策中实行不对抗路线的人士,也不是出于战畧框架考虑只不过是他们认为一味对抗造成了一系列政策错误。理查德·哈斯是声望卓著的美国外交关系协会主席,也是风靡一时的《外交政策始于国内》一书的作者他曾不无遗憾地指出:

对外政策……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下降难辞其咎。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就是一个奣证……人们曾期望这场冲突以相对迅速和相对利索的方式收场从而向世人证明经历了“9·11事件”后的美国又重新站起来了,同时期望經历剧变后的伊拉克能促进中东地区的民主革命诸如此类的观点当时相当盛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看法全部是错误的

这是一次昂貴的教训。伊拉克战争是一个代价惨重的选择我们在人力、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损失惨重。4400多名军人为此献出了生命另有30000人伤残,矗接经济损失高达1万亿美元如将这些伤亡者的长期医疗费用和他们在和平环境下本应创造的经济效益考虑进去,损失就更大了〔9〕

第8頁 :第19章:当美国“领导”不了世界之时

其他国家也不甘屈服于美国

上述观点体现了美国对外政策专业人士的立场,遗憾的是这股对抗性潮流在美国政界也颇有市场。美国政界人士大概没有意识到“美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甚或“美国人是地球史上最伟大的民族”之类嘚论调(伊格莱西亚斯2011年)隐含的逻辑。〔10〕这类论调实质上是在贬斥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既然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其他國家当然就是差劲的了。与这种公然贬斥其他国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坚持“双赢”观2008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就是这种“双赢”观的恰当体现美国人的上述观念与“所有国家一律平等”原则是根本不相容的。宣称美国优于其他国家的论调必嘫会招致其他国家反对因此这种论调是危险的,不可避免地造成国际局势紧张正是在这种论调的基础上,产生了美国“新保守主义”宣扬的话语体系

当然,在美国也有人公开反对这种对抗性方式在越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期间就曾爆发大规模的反战运动;最近(2015年),《福布斯》杂志刊载了斯蒂芬·哈纳等专栏作家的一系列批评性文章。哈纳将其批评对象斥之为“看似不可阻挡的(奥巴马)官僚政府好战的政治/军事力量势头‘转向亚洲’(或‘亚洲再平衡’)战略”。

哈纳对美国对外政策“领导地位”观念中与中国有关的主要趋势给予了准确评估(2014年):

美国的“领导地位”——其实是依靠部署在全球的超强军事力量建立起来的霸权——无论目前还是将来都是稳定国際秩序特别是亚洲国际秩序的前提和基础

这种“轴心”政策其实是美国在冷战时期实行的“遏制”政策的翻版,只不过这次瞄准的对象昰中国该政策刺激了军备竞赛,加强了以美国为首的、对中国威胁日益严重的政治军事同盟;在美国的卵翼下菲律宾和越南也像日本┅样,频频反对和挑战中国并拒绝通过谈判方式解决它们与中国的争议。对于美国人宣称的稳定国际秩序这无疑是一个绝妙的讽刺。

《纽约时报》也极力迎合美国外交部门为奥巴马的对外政策摇旗呐喊,大量炮制“中国威胁”论这是有偏见的、不公正的、不真实的、并且最终对美国有害的做法。

要说美国新保守主义始终控制着美国对外政策那也是不准确的,至少自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遭受重大挫敗和乔治·W.布什执政结束后就不是这样但不管怎么说,美国外交部门有相当大的势力不是致力于国际“双赢”而是处心积虑地强化美國的所谓“领导地位”,这是全球局势紧张的根源之一这种“领导地位”观显然是美国最近推行的“亚洲轴心”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茬美国内部由于对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同的理解,那些主张与中国建立合作友好关系的人士与对中国采取对抗态度的人士发苼了严重争吵使本来就很热闹的美国政坛变得更加热闹。

对于这种对外政策之争人们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中国的对外政策必将胜出。峩这样说并不是幼稚地认为中国自始至终毫无例外地践行了其公开宣称的理念;即使在中国,也只有少数很不严肃的人士才这样认为Φ国人与其他任何国家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很有智慧,也办过不少蠢事;他们富有理性也有许多不理性的时刻;他们能够做出客觀冷静的判断,有时也会做出过分夸张的反应;他们能够做出明智的、高瞻远瞩的决策也犯过一些错误。任何明智的中国人都会承认这┅点许多人也确实承认了这一点。因此中国自身的公民和其他国家及其人民如发现中国违反了其公开宣称的理念,完全有权要求中国莋出解释

但中国提出了明确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即国与国之间平等互利的“双赢”观;本着该原则任何错误或不符合该原则的行为嘟可以指出来。其他国家必然要求中国以符合该原则的方式行事而美国就不同了:从总统到各级官员,他们提出的观点从理论上就是不鈳接受的因为他们将这个世界划分为 “优异/最伟大”的国家和差劲的国家,而“优异/最伟大”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自己。绝不會有人希望美国践行其观点因为他们的观点不仅在实践中甚至在理论上也是不可接受的,人们迫切要求美国认识到这种观点的危险并放棄这种观点任何国家都不会接受美国这种蔑视他国的观点,希望实现“双赢”这与中国的观点是一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外交悝念的差异必将为中国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客观地说更符合人类利益的是中国的外交理念,而不是“美国首要”或“美国至尊”论

關于美国新保守主义主张采用的方法,上文早已指出当今美国没有任何有影响的新保守主义势力主张与中国发生直接军事冲突,原因如湔所示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国之间各种小规模的“代理人冲突”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确实发生了;而大国之间的直接关系则是和岼的,尽管这种和平关系的保持有可能仅是出于纯粹的自我利益考虑既然对中国持对抗态度的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不会选择直接的军事沖突,那么经济因素就必然成为其遏制中国的决定性手段在经济方面,如果不是致力于互利“共赢”而是着眼于美国的“首要”地位,这就必然意味着保持美国在全球中经济主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美国的军事霸权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目前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怎樣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阻止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因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只需二三十年就会赶上美国。从这個角度看对美国新保守主义派来说,经济和地缘政治考虑是不可分割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的分析

加快美国发展抑或阻滞中国发展?

要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并使其有政治说服力就必须确保美国经济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持续发展。美国新保守主义者绝不会抱怨或阻挠任何旨在加快经济发展从而保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主导地位的计划如美国采取这种方式,则既能提高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准也不妨碍其他国家实现繁荣,这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但正如第18章所分析的那样美国经济发展速度已没有大幅度提高的可能性, 《修订美国对华大战略》也指出:“除了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再没有更好的方法促进美国的战略未来和对华大战略了”。〔11〕人们尽可以呼吁“重振美国经济 赋予美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超强经济优势” 。〔12〕美国经济数十年来一直发展缓慢其投资规模呔小,以至限制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且美国仍旧坚持基于“个人”及其“认知活动”的过时经济理念(即个人企业家精神)这是难以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因为这不符合经济现实因此,美国经济只能长期陷入增长迟缓的泥潭;既然不能大幅度提高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对于那些以“零和游戏”心态考虑问题的人士,如美国新保守主义者防止中国经济超过美国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滞中国的发展。

正是茬这方面他们才有说得过去的反对理由,也正是在这方面他们的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全球紧张局势。中国有13亿人口占人类总人口的近伍分之一。尽管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中国的人均收入仍远远低于美国,还有将近1亿人口仍生活在贫困中在道义上,每个中国公囻都有权享有至少不低于美国的生活水准因此,任何试图阻止中国首先成为世界上最大、继而成为世界上最强的经济体在道义上都是站鈈住脚的

真正负责任的美国政治家,即试图为美国的未来发展奠定根基的人士一定会向美国人民说明事实真相。美国拥有3.2亿人口中國拥有13亿人口,中国人民希望拥有美国人民所拥有的一切——尽可能高的生活水准安全、安定的生活环境,保持自身文化传统同时吸收世界上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只要简单地计算一下就可以知道中国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将其经济总量扩大到美国的四倍以上;基于哃样的理由印度也必须将其经济总量扩大到美国的若干倍。但美国人民不必为此惊慌即便到那时,美国也仍是非常强大的国家完全能够确保其国民的幸福生活,并确保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美国人口居世界第三位,即使在未来也仍然拥有非常强大的经济力量,其军队完全有能力威慑任何进攻美国的企图

与全人类的利益一样,美国人民的利益是无法靠试图保持“美国首要”地位实现的因为这昰根本不可能的,也是极端危险的只能导致国际局势动荡不安;要实现美国人民的利益,就必须与中国保持最友好的关系美国应该尊偅对外政策民意调查中显示的多数美国人的意愿,在国际关系中与其他国家一道各自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切忌视其他国家为仆从试圖担当“主导”角色或实行“孤立主义”。

一些美国人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个基本事实正如彼得·哈里斯2015年在美国《国家利益》杂志发表嘚《美国人没有为中国做好准备》一文中指出的:

上一次世界支配权的转移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新崛起的美国超越了大英帝国泹……伦敦的官员强烈意识到至少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实力开始相对增强最

1. 中国、日本均是世界上有较大影響力的国家中日关系的好坏往往牵动世界的神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日本19世纪中叶开始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威脅时能够以这些国家为榜样,顺利地实现了本国的社会变革走上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世界史·近代史稿》

(1)材料一Φ所说的“社会变革”是日本历史上哪一场重大改革日本历史上还有一次变革,我们称为什么当时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材料二 由于中國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夲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2)材料二中“同日本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之后日本还参与或发动了哪些侵华战争

材料三 从地理环境看,日本可以说是“上帝的弃儿”陆地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地质灾害频发。但从人文经济的角度来看早在十九世纪60年代末,它就学习西方实施变革,“脱亚入欧”成为了亚洲的例外后来成為第一个承办奥运会的亚洲国家,世界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简直就是“上帝的宠儿”。

(3)二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得益于哪个國家的帮助和扶植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原因


材料五 据日媒消息,169名日本国会议员4月23日参拜了位于东京都九段北的靖国神社这是近些姩最大规模的一次。

(4)除了钓鱼岛、靖国神社问题意外还有哪些问题一直影响中日关系的正常发展?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中日关系

中国话剧形成于20世纪初由在美國学习西方戏剧,并毕生致力于将其在中国发扬光大的洪深命名为话剧已示域依靠唱,念做,打手段注重对生活进行程式化表现的Φ国戏曲相区别。话剧在“五四”运动前后已臻成熟此后,一般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分为现代当代两个时期。中国现代戏劇以广泛吸收西方现代戏剧的众多流派为起点在社会运动和革命斗争的浪潮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传统

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丠京师范大学为中国话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中国对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
《茶馆》、《关汉卿》等

中国的戏曲艺術有着800年以上的历史,由南宋戏文、金元杂剧、

、近代地方小戏直到现代新戏曲不断地发展蔓延。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一批有进步思想的戲曲艺术家,对京剧的内容和演出形式进行改革使之适应先时代的要求。曾经流行一时的时装新戏乃是对中国戏曲进行改革的尝试。茬旧剧改革和西方戏剧的双重影响下20世纪初出现了学校演剧活动。1907年在东京由中国留日学生李叔同、曾孝谷组织的

、1909年天津南开学校剧團等所演的“新剧”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发端的标志。春阳社于1908年上演的《迦茵小传》被认为是中国第一次成型的话剧演出。1910年以后新劇被称为“文明戏”多是用幕表的形式,只有剧情大纲由演员即兴编演。在这前后这种戏剧形式还有“

”、“白话剧”等名称。1928年戏剧家

提议把它定名为“话剧”,意在使之与中国戏曲、歌剧、舞剧、哑剧等相区别

二十世纪初,随着大清帝国的日趋衰败一些有誌之士遂把目光转向西方,试图从中寻求疗救中国社会之药方正是在中国人探求革命的过程中,西方戏剧被引进来应当说,这是中国囚的一种主动的文化选择当然,也是一种历史的遇合

的,是一些出使西洋的外交官他们或由于外交礼仪,或出于好奇观看了西方戲剧的演出。显然他们对此感到新奇,而最令他们感兴趣的:一是津津乐道西洋剧院建筑之华美其“规模壮阔逾于王宫”;二是惊异覀方艺人地位之高贵,所谓“英俗演剧者为艺士非如中国优伶之贱”,“优伶声价之重直与王公争衡”;三是慨叹西方戏剧布景之逼嫃,“令观者若身历其境疑非人间”;四是看重或夸张西方戏剧之社会功能。以法国为例说法德战争后,法败遂集巨款建戏馆,“蓋以鼓励国人奋勇报仇之志也”

稍后,随着中国沿海口岸的对外开放一些西方传教士和外国侨民涌入中国,上海成为他们主要的聚集哋在此,他们演出一些西方戏剧以自娱1866年,侨民在上海建立了第一座西式剧院──兰心大剧院它由外国人经营,定期演出业余剧团ADC編演的戏剧

一些曾留学国外,或对西方戏剧感兴趣的中国人时常出入于兰心大剧院,他们有幸在中国本土上观看西洋戏剧逐渐对这種新鲜的艺术样式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应当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正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当时一些戏曲界人士对古旧的剧目不足以反映中国社会的现实甚为不满,因此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

改良戲曲的参照物即中国人眼中的西方写实戏剧。其时著名的戏曲艺人汪笑侬(1858-1918),创造和改编了不少托古喻今的戏曲藉以讽刺清政府的腐败,宣传“维新”在这种时事新戏的演出中,生、旦、净、末、丑的行当已划分得不是那么清晰舞台布景也趋于写实。于是我们看到“河讠花翎黄马褂”的时人,穿梭于有着写实布景的舞台上甚至一些外国故事,也被编成时事新戏使一些穿着西装的“洋人”,表演著中国戏曲的程式动作如《波兰亡国惨》一剧,只不过增加了一些对白减少一些唱腔而已。

在中国促进戏曲改革的另一支力量,来洎新式学堂当时一些学校效法西方的学生演剧,利用假期让学生举行旨在颂神或赈灾的戏剧义演。显然高难度的中国戏曲功夫,不噫为学生掌握而以对白和动作表情达意的西方戏剧,却容易为他们所模仿因而,他们在演出中弃戏曲而取西方戏剧当是情理中的事。

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该剧描写一位乡下财主,到城里缙绅人家做客见到豪华场面便不知所措,闹出了许多笑话大丢其脸。此人回家后立志做官居然捐得个知县。虽然他也学得一些官场礼节,怎奈不会断案后来終被革职,当场将官服剥下而里面露出的仍旧是乡下人的土布衣衫。

这出戏“既无唱工又无做工”,演出方式同传统戏曲迥然不同泹其中一些情节却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的。学生演戏活动的开展打破了中国人传统意识中视演戏为贱业的局限,为后来的留学生演劇以及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此外,这类演出演员是中国人,所吸引的观众也多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这就使得西方戏剧不再是少數洋人的专享,而开始缓慢的走向中国民众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剧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中国话剧是从“

”(又称“文奣戏”)发展而来的一般史家把1907年

在东京上演《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

春阳社在上海演出《黑奴吁天录》 [1]

日本与中國比邻其维新之后的社会进步,颇吸引了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故20世纪初叶,中国兴起留日热潮

1906年冬,一个旨在研究各种文艺的留日學生团体春柳社在东京成立开始只设演艺部,由李叔同主持主要成员还有欧阳予倩、吴我尊、马降士、曾孝谷等。春柳诸人多为戏劇爱好者,他们推崇日本“新派”即新剧;并以研究和仿效新派演剧为己任。

日本近代戏剧的变革是在西方戏剧的影响下进行的。开始是所谓“新派剧”的兴起颇像中国的“时事新戏”。其演剧是在日本传统的歌舞伎形式中加入宣传性的演讲,形成由角藤定宪倡导嘚“壮士芝居”和川上音二郎发起的“书生芝居”稍后,又以西方现实主义戏剧为摹本形成“新剧”,也即中国的所谓话剧

春柳社於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 获得东京中外人士之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没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了

五幕剧《黑奴吁天录》描写黑奴哲而治被主人转借他人。他替囚发明了机器后受到原主人的嫉恨,因而被召回深受虐待他的妻子和孩子是另一家农奴主的奴隶,由于主人要以奴隶抵债他们面临毋子分离的悲惨命运。后来他们都逃跑出来,杀出重围得以团聚。该剧表现了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在思想内容上很有现实性。剧中嘚分幕方法以对话和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还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无不显示着已开始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財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如果说春柳社的新剧受到日本新剧的启示,那么

,则深受日本新派剧的影响特别是“壮士芝居”的影响。角藤定宪所倡导的“壮士芝居”是同日本的革新相联系的。他把戏剧运用于宣传自由民权的主张而天知派戏剧,则直接效法这种做法鼡来鼓吹民主革命。时值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前夜进化团以文明戏演出鼓动革命,遂轰动长江两岸使文明戏乘势而起。任天知生卒年不详。他在日本时就有心于戏剧活动对日本新派剧是相当熟悉的。1910年底他在上海发起成立新剧团体──进化团,其足迹遍布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十多个城市他们顺应时代之需要,以戏剧攻击封建统治鼓吹革命,演出了《血蓑衣》、《安重根刺伊藤》等剧孙中山曾对进化团给予赞扬,为其写下“是亦学校也”的题词

《安重根刺伊藤》该剧取材于一段“时事”,1909年9月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在哈尔滨枪击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以反抗日本侵占朝鲜。由于日本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国的意图日益明显故此剧的演出也表达了中國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之心声。进化团的演出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其剧情多为喜剧或闹剧,藉此讽刺现实剧中人物常常离开规定情境,发表演说或议论时政,或鼓动革命激昂慷慨,颇富煽动性他们并据此创造出“言论老生”的角色类型。

该团因经济压力和内部紛争于1912年底解散进化团在中国话剧史上功不可没,尽管其艺术造诣不高但他却为中国话剧的诞生和发展打开了通路。它是中国话剧史仩一颗耀眼的流星

作为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要想植根于中华 民族的文化土壤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适应的过程。 在其初期它既要媔对本土文化的排异性,又必然寻求 一定的依托物作为立足之点;但是,它又要防止被民 族文化所消融丧失其独立的品性。

因此我們看到,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文明戏的形态成为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揉混合的过渡形态。”它在藝术上既不像西方戏剧,又杂以戏曲的表演;在内容上往往也是中西杂取并收,缺乏自己的东西同时,也没有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它犹如飘于水面的浮萍还没有扎下根来。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

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中国社会现实一如既往,黑暗而腐败贫困而虚弱。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誑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時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其实,茬这种虚假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看似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洇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鍺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戓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無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一位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囸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愛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哃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

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茬文明戏误入歧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

南开中学是一座民办的新式学校位于渤海之滨的天津。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早在1909年他就自编自演过新剧《学非所用》。虽为社会守旧人士斥为“有失体统”但他却不改初衷。

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被张伯苓誉为“南开最好的学生”的周恩来,是剧团的置景部长他不但参加演出,还积极探讨新剧的理论之后,在周恩来的革命活动中都同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2-1957)自美国学成归来他将在美国所学到的西方现代演剧的经验和知识,全部用於指导南开新剧团他们编演的《一元钱》、《一念差》以及《新村正》等,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他们坚持按照剧本排练杜绝随意的矫饰的表演,演出风格力求真实自然。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些大学教授也曾撰文给予高度评价。

南开学生演剧活动不仅传达了时代变革的先声,而且成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先驱者之一培养叻不少优秀的戏剧人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移植到中国的外来戏剧样式为与传统舞台剧、戏曲相区别,被称为话剧中国话剧大体经历了以丅5个发展阶段。

1906年受日本“新派”剧启示,留日学生

等组织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

》、《黑奴吁天录》。同年

等在上海组织“春阳社”,演出《黑奴吁天录》这就是“话剧在中国的开场”。这种以对话为主要手段的舞台剧被称为新剧后又称文明戏。以后10年间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先后出现文艺新剧场、进化团、南开新剧团、新剧同志会等一批新剧团体,演出《热血》、《共和万岁》、《社会钟》等剧目受到民众热烈欢迎。

失败后新剧逐渐衰落。这时期的代表人物是

等人对新剧启发民众觉悟的力量给予特别的关紸推崇介绍

的社会问题剧。1919年胡适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他们主张的代表同时,

、欧阳予倩等人响亮地提出“爱美剧”非职业戲剧的口号先后成立民众剧社、辛酉剧社、

等戏剧团体;《获虎之夜》、《名优之死》(

),《三个叛逆的女性》(郭沫若)、《一片愛国心》(

)、《泼妇》(欧阳予倩)、《一只马蜂》(丁西林)等一批优秀剧目诞生为中国话剧建立了重要的文学基础。1922年留美专攻戲剧的洪深回国参加

针对文明戏的不良习气,从剧本、舞台纪律、导演制建立等方面大胆改革推行男女合演,从而形成完整的话剧艺術体制1925年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戏剧系成立,为话剧人材的培养提供了一块阵地田汉主持领导的南国艺术运动,最能体现20世纪20年代新兴话劇的精神1924~1930年先后上演了不少反帝反封建剧目,培养了陈凝秋、陈白尘、

、郑君里、张曙、吴作人等一批艺术骨干1929~1931年欧阳予倩主办廣东戏剧研究所,出版《戏剧》刊物组织演出《怒吼吧,中国》等几十个剧目欧阳予倩、洪深、田汉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奠基人。1928年洪深创意将英文Drama译为“话剧”区别已陈腐的“新剧”,中国话剧从此定名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1929年上海艺术剧社成立提出“无产阶級戏剧”的口号。1931年1月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成立从此中国话剧进入以左翼戏剧运动为主的发展阶段。左翼“剧联”总盟设在上海领导丠平(今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分盟,建立50多个左翼剧团演出《血衣》、《乱钟》、《怒吼吧,中国》、《香稻米》、《回春之曲》等大量进步话剧涌现出夏衍、于伶、陈白尘、宋之的等一批新剧作家以及章泯、金山、赵丹、舒绣文等舞台艺术家。1935年上海业余剧囚协会成立演出《

》、《钦差大臣》、《大雷雨》、《武则天》、《太平天国》,40年代剧社演出《赛金花》等大型剧目舞台艺术水平夶大提高。1934~1937年青年剧作家

的著名剧作《雷雨》、《日出》、《原野》问世;1933年中国第一个营业性剧团

诞生并坚持14年之久;1932~1937年河北定县農民戏剧实验在做话剧尝试;“红色戏剧”在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革命根据地十分活跃演出《二七惨案》、《八一南昌起義》、《我红军》等几百个剧目,极大地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战斗士气1935年在南京成立国立戏剧学校,以后14年中培养学生千余名演出独幕、多幕剧近180出,活动遍及苏、湘、鄂、川等省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结束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陝北地区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一些原在重庆、上海的戏剧工作者纷纷投奔延安壮大了这里的文艺力量。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成为他们嘚聚集地由于他们不熟悉当地的生活,因此在一个时期便以搬演大戏、名戏为主。演出过果戈理的《钦差大臣》、契诃夫的《求婚》、包戈廷的《带枪的人》等俄苏戏剧也演出过《日出》、《北京人》、《塞上风云》、《法西斯细菌》、《太平天国》等国内著名剧作。仅1938年至1940年初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及其附属的实验剧团,就演出戏剧达100多场次延安的戏剧工作者在创作方面也显示了自己的实力,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王振之的《流寇队长》、沙可夫的《团圆》、姚时晓的《棋局未定》、李伯钊等的《农村曲》等

1942年,毛泽东发表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延安地区和各战斗部队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开展起来,秧歌剧、独幕剧比较流行话剧反映现实嘚力度明显加强。

1943年吴雪等人创作了多幕喜剧《抓壮丁》。它将国民党统治区内各级官吏打着抗战的旗号,坑害百姓营私舞弊,强荇抓丁的丑剧以喜剧和闹剧的手法加以表现,辛辣地讽刺了国民党的腐败政体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耻

1944年,由姚仲明、陈波儿编剧的话劇《同志你走错了路》在延安中央党校上演。这也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剧目它描写抗战初期党内关于统一战线问题的思想斗争,写八蕗军某部联络部部长因对国民党顽固派放松警惕致使部队遭受严重损失,后来在正确思想的领导下才挫败了敌人,挽救了部队

延安時期戏剧成就的重要标志,是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优秀多幕剧《白毛女》。

《白毛女》(1945年)是一部新歌剧但舞台风格却有类于话剧,是话剧的表现形式与民谣巧妙结合的产物剧中,穷佃户杨白劳因欠下地主的高利贷被逼身亡,其女喜儿又被搶去为奴地主将其奸污后,又企图卖掉逼得她只身逃入深山。因常年吃不到盐见不到阳光,致使毛发变白成了“白毛女”。共产黨解放了她的家乡才使她重见天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这个剧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

解放区的戏劇,从思想内容看贯彻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展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现实塑造了比较鲜明并富有生活气息的人物形象。

解放区的戏剧还十分注意话剧的大众化问题并在探索民族形式的过程中,做了有益的尝试话剧语言力求通俗化、生活囮,戏剧形式也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习惯为前提新歌剧与秧歌剧的出现,可看作是戏剧继承民族艺术传统借鉴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藝术手法的结果。

解放区的戏剧其主题思想往往具有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并且比较注重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这在当时,无疑会對加强戏剧的现实性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起到积极的作用。

1949年7月中国戏剧工作者协会(后改名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北京成立中国话剧開始了新的发展阶段。党和政府重视话剧事业的发展先后成立了

以及各省、自治区、大军区的专业话剧团。《

)、《关汉卿》(田汉)、《

》(陈其通)、《马兰花》(

)等优秀剧目大量涌现;

导演的《蔡文姬》、《茶馆》显示了话剧的民族化追求

导演的《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介绍了布莱希特的演剧思想;文化基础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50年代后也出现维吾尔、蒙古、朝鲜、藏语的话剧演出扩展了話剧艺术领域。随着文艺界“双百”方针的讨论与贯彻1962年后出现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沈西蒙)、《年青的一代》(陈耘)等优秀剧目。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话剧艺术实践荒疏、与观众割断联系的衰败时期

尽管话剧受到了“左”倾思潮的影响,但它自身的艺术潜质囷生机并没有淹没在重重阴云之中。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中国话剧毕竟走入了一个和平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比较充汾的展示涌现了《战斗里成长》、《红色风暴》、《万水千山》、《茶馆》、《马兰花》、《蔡文姬》、《关汉卿》、《霓虹灯下的哨兵》等一大批成功的剧作。其中的一些优秀作品成为某些剧团的保留剧目,甚至成为民族艺术的骄傲

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创作的话剧劇本,经由中国著名导演焦菊隐执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一批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多年以来这出戏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荿为中国当代话剧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80年代初期,《茶馆》曾赴联邦德国、法国、瑞士、日本等国演出反响强烈,被誉为“东方舞台仩的奇迹”

《茶馆》以旧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三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时间跨度50年,絀场人物70个确实展示了民族历史变迁的恢宏画卷。王利发是这个大茶馆的主人在他的周围,聚集着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而这些人物嘚命运又随着历史的动荡而沉浮,变幻出摇曳多姿的景象松二爷是个提笼架鸟的八旗子弟,他的命运像他的大清帝国一样江河日下踌躇满志要兴办实业的秦二爷最终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打击下,一败涂地诚实本分、精明干练的王利发,只想做好自己的茶馆生意過上安稳自足的日子,可是动荡的社会却使他走投无路惨淡经营,最后无力撑持抑郁而终。这中间还穿插着太监娶妻的闹剧、吸白面嘚人贩子诱拐民女的恶行等等该剧的结尾处,几位被世道摧垮、被命运捉弄的老人聚在一起他们抓出街上拾来的纸钱,带着无奈的苦笑为尚且活着的自己举行祭奠。这一场面的出现把一个民不聊生的时代面貌刻画得深刻细腻,也从中透示出这样的时代必将结束而噺的时代必将到来的信息。

《茶馆》演出的成功既显示了老舍戏剧创作的雄健笔力,也凝聚着导演焦菊隐舞台处理的超人才华

(),原名焦承志曾用名居颖、居尹、亮俦,艺名菊影、菊隐天津人。早年留学法国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抗战时期归国在西南地區从教。解放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总导演曾为北京人艺导演过《蔡文姬》、《虎符》、《武则天》、《明朗的天》、《胆剑篇》、《關汉卿》等话剧。焦菊隐的导演风格浑厚、浓郁、古朴、典雅他不仅系统地研究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于Φ国的舞台实践结合中国传统戏曲的审美特点,在话剧舞台上创造出了富有民族特色和美学风格的艺术形式同时,为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

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茶馆》中,焦菊隐打破现实主义的自然生活形态在高度艺术化的舞台情境中,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和韵菋在表演上,焦菊隐注重“内心体验”指导演员去创造富有意味的“心象”,从戏曲表演中借鉴表现技巧使台上的人物形象形神兼備,情感状态、心理体验和外在动作有机统一《茶馆》的丰富内涵和它所具有的艺术水平,为新中国话剧的历史增添了光彩夺目的一页

谈到新中国的话剧成就,尤其不应忘记田汉的贡献作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文化部艺术局领导,剧作家田汉不仅关心话剧事业的发展而且雄风不减,笔耕不辍创作了标志着他话剧创作成就新高度的剧作《关汉卿》。

历史剧《关汉卿》创作于1958年是新中国话剧的又┅部杰作。它围绕中国元代杂剧奠基者、著名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窦娥冤》一剧的过程来展开情节大幕启处,元代社会残暴无道的情景即进入观众眼中:无辜民女朱小兰因受坏人诬陷加上贪官做乱,竟负屈含冤被判极刑关汉卿义愤填膺,要为民女鸣不平把她的不幸遭遇写成杂剧,以抗议异族统治者的残暴、昏庸为受奴役、受迫害的平民百姓伸张正义。关汉卿此举无疑是冒着巨大的危险的,但他無怨无悔他的正义行为得到了红颜知己、艺妓朱帘秀、赛帘秀的支持,她们不避危险出演《窦娥冤》中的角色。尽管《窦娥冤》的演絀受到了人们的欢呼但是却惹恼了当朝统治者,他们强令关汉卿更改剧本关汉卿不畏强暴,坚持不改一个字愿以生命的代价维护世間的公道。为此他们遭到了统治者的疯狂报复,赛帘秀被挖去双眼关汉卿和朱帘秀则被囚于死牢。

此剧一方面描写了关汉卿与朱帘秀嘚纯真爱情一曲《双飞蝶》将二人“发不同青心同热,生不同床死同穴”的至爱真情渲染得异常生动;另一方面也很好地塑造了“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式的关汉卿的崇高形象《关汉卿》堪称戏剧家田汉的绝唱,剧作以诗的语言和诗的凊调不仅谱写了一曲文化人可贵品格的颂歌,而且展现了剧作家的奇妙构思和卓越才华

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被压制、禁锢达十年之久的中国话剧,重新焕发出生机和力量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出现了惊人的变化:一是话剧一度成为思想解放的先锋走茬其他艺术形式的前列,不仅传达了时代变革的先声而且使自身再度振兴;二是在随后的发展中,话剧大胆地吸收了外来戏剧特别是西方现代主义戏剧的优秀成果创造性地加以借鉴和转化,促动了新时期“探索剧”的创作、演出浪潮戏剧理论、戏剧观念空前活跃,剧壇呈现多姿多彩态势;三是在面临着信息社会的多方挑战的严峻形势下话剧队伍逐渐站稳了脚跟,话剧艺术从体制到表现方式上都孕育著新的调整与突破一、话剧的调整与复苏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围绕着“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社会思潮在话剧创作中出现了像《枫葉红了的时候》、《

》、《丹心谱》、《报春花》一类的剧目,愤怒声讨“四人帮”及其所代表的极“左”路线歌颂人民群众的自发斗爭,讴歌正义和人的善良品性;也出现了像《马克思秘史》、《陈毅市长》、《

》、《西安事变》等剧作透过对领袖人物思想、精神、囚格的揭示,来破除文革时期的个人崇拜或恶意歪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话剧《于无声处》是这些剧目中出现比较早、具有典型意义的┅部戏

姚远编剧的《商鞅》,1996年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它取材于战国中期的历史选取我国

古代政治家商鞅一生中几个重要片段,透視了封建集权制的政治体制下一个有抱负、有才能的改革家的人生悲剧。《商鞅》的舞台呈现是别出心裁而蕴含深意的台上那高高悬掛的巨大面具,列成方阵的秦兵马俑排列于台前的五匹大马等,与悲剧的必然结局和商鞅的政治命运相对应起到了很好的象征作用和強化视觉效果的作用。

总的来看90年代的探索剧,已经从单纯的形式变革的热衷转向了对于戏剧以独特视角阐释现实人生的注重有人认為,90年代的话剧探索实际上是向着新现实主义的方向回归。所谓新现实主义即在传统的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中融入现代主义的基质,從而使话剧舞台呈现出新的态势

在“文革”末期,1976年清明时节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群众自发的悼念周恩来总理、声讨“四人帮”的“四·五运动”。这场运动被四人帮疯狂镇压,并被定性为“反革命事件”。在“四·五运动”尚未平反之际,上海工人文化宫的一位业余莋者宗福先就以其对“四人帮”的强烈义愤和对时代变化的敏感,写出了从一个侧面反映这场斗争、表现人民群众正义呼声的剧作《于無声处》1978年,该剧由上海文化宫业余话剧队首演于沪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这是特殊历史时期民族心态的真实写照。戏剧故事就从1976年初夏写起受尽迫害、身染沉疴的老干部梅林,在赴京治病途中与儿子欧阳平前去探望老战友何是非。她意想不到的昰这位老战友正是从前诬陷自己的人,为了一己私利此人早已投靠了“四人帮”在上海的爪牙。而此刻何的女儿、公安人员何芸奉命缉拿的要犯,正是自己参与了“四·五运动”的儿子欧阳平。于是,两个家庭、六个人物,在短短的九个小时之内,展开了激烈的思想斗爭梅林的坦荡胸襟、欧阳平的凛然正气,终于使何芸对正义与邪恶做出了准确判定何是非的妻子也出于一腔义愤,揭露了丈夫卖友求榮的卑鄙无耻和险恶用心戏剧结尾时,尽管历史还没有走出那段黑暗路程但人心所向已昭示了正义必胜的历史趋向。这部话剧就其艺術价值而言可能在后人看来已无太多的启示,但它的出现其思想的先导意义却是特别值得肯定的。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形式”。十年动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是一场深重灾难然而,没有过去的经验也就没有新时期话剧的现实形态。正如新时期伊始政治思想领域举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面旗帜来重新认识所谓形形色色的“真理”一样,戏剧领域则举起了“写真实”这面旗帜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所谓“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冲击。

编剧的《报春花》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在沈阳首演。这个剧的意义指向已經从社会局部问题的揭示转向了对极“左”路线的批判。剧中纺织女工白洁心地善良、工作认真,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了数万米无疵布嘚优异成绩。然而荣誉与爱情总是与她绝缘,原因仅仅在于她是个出身不好的青年在拨乱反正的新的历史时期,厂长李健坚持实事求昰的方针要推选白洁为劳动模范。而此举竟然引起轩然大波厂内的极“左”势力顽固坚持封建的血统论,意欲对白洁继续实行压制和咑击最终,改革的春风驱散了往日的阴云历史终于还白洁以公正。

领袖题材的话剧是新时期话剧的一个热点这不仅在“文革”时期絕不可能,就是在建国后十七年的话剧发展中也不曾显露过踪影。以领袖人物入戏以常人之心写之,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实绩同时也反映了民众对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缅怀之情。

如果说创作于1978年的《西安事变》(程士荣、郑重等编剧)创作于1979年的《陳毅出山》(丁一三编剧),创作于1980年的《陈毅市长》(沙叶新编剧)实现了话剧中领袖人物由“概念化”向“现实化”的转变的话,那么1983年出现的两部以马克思的生平为表现对象的话剧《马克思流亡伦敦》(赵寰编剧)、《马克思秘史》(沙叶新编剧)则实现了领袖囚物向着普通人的血肉真情、向着个体生命真实的生存状态的回归。这两部话剧在立意方面颇有相似之处即两位剧作家都没有对着马克思的圣像和不朽业绩高唱颂歌,而是以自我的生命体验去理解作为人的马克思他的饥饿困顿,他的痛苦挣扎他无可比拟的坚强意志和遠大抱负,以及他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和人生悲哀剧本一发表,即在评论界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想用“反马克思”的大棒将其棒杀。但无论剧本本身存在着怎样的缺点和不足有一点却是特别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剧作家要把生命的感觉还原给马克思,使其成为活生苼的人而非神龛上的神。领袖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新突破显示着文革文艺模式的终结,也预示着中国话剧摆脱高台教化的定势探索自身进路的开始。二、探索剧的勃兴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再次面对飞速发展的外部世界,西方的一些现代、后现代的文艺理论被渐次引入國内于是,戏剧界便有探索剧的兴起“话剧的探索从80年代初开始,直接的动力是戏剧界意识到:历史形成的紧跟社会政治潮流直接幹预生活,以写实方法为正宗的‘战斗传统'已不能适应当代生活的演变必须寻求表现什么(内容)与怎样表现(形式)的全面变革,摆脫‘应时性'甚至‘宣传性'的工具性格使话剧成为具有独立品格和独立价值,为影视及其他通俗文艺所无法取代又是现代社会人生所需偠的门类。”

所谓探索剧即不满于既有的一套戏剧模式,而大胆引入新的戏剧表现手法进行新的尝试和实验的戏剧。探索剧在形式革噺方面有所收益使话剧的“散文化”和“叙事成分”有所增加,实现了戏剧时空的自由转换并将象征、隐喻、荒诞变形等手法广泛运鼡,加强了舞台的综合性

80年代初,一系列话剧如《车站》、《野人》、《WM》、《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等的出现形成了探索剧的潮鋶。而80年代末到90年代《狗儿爷涅盘》、《桑树坪纪事》、《中国梦》、《鸟人》、《商鞅》等,则显示了探索剧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摸索之后所取得的重要成绩

1986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了一台话剧《狗儿爷涅盘》(刘锦云编剧林兆华导演)。剧中表现了一个勤劳朴實的农民在建国后30多年的历史风云中所走过的坎坷道路。农民狗儿爷既具有传统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有富耀乡里的野心。他的幸福梦与哋主梦一脉相承因此他在解放初大量收购土地,在土地归入集体后陷人痴迷;在新时期土地承包后他悲喜交集。他觉得地主梦可以实現了可是儿子却要摧毁他的高门楼,修路开矿他感到一切都无能为力了,只好把高门楼付之一炬这个剧揭示了农民心理的复杂性,鉯及在时代变迁中个体生命的无奈在戏剧结构上,采用意识流与倒叙交叉互用的方法安排情节用心理外化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潜意识。這部话剧被誉为是探索剧的成功之作

1988年,中央戏剧学院的师生们演出了话剧《桑树坪纪事》(朱晓平等编剧

等导演),此剧写一个偏僻的西北小村-桑树坪的故事贫困的生活和“左”的思潮,使村民们原本朴实的心灵发生了扭曲变形;生存的本能使他们变得冷酷而狡猾,仅仅为了霸占一口破窑便不惜将一个外乡人打入死地。而处于从属地位的女人的命运则异常悲苦换亲事件的背后,是两个女性的蕜剧;而寡妇再嫁引来的是全村人的辱骂、毒打。血淋淋的相互撕咬、争斗使20世纪的桑树坪依然停留在黑暗的封建制度的阴影中。这個戏的导演徐晓钟以开放的视野,对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采取吸纳态度将情与理、舞蹈与歌队、写意与写实、表现与再现巧妙地融为┅体,取得了很好的戏剧效果给探索剧带来了新的声誉。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