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 广西瑶、僮族人民起义(1657年) 战争背景,过程,结果,评价

原标题:广西壮族自治区介绍

Swcigih)因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秦统一岭南设置桂林郡而简称桂,首府南宁市下辖有14个地级市,8个县级市(地级市代管)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是中国唯一一个沿海自治区位于中国华南地区西部,从东至西分别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接壤南濒北部湾、面向東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重要地位

广西是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举办哋。区内聚居着以汉、壮、瑶、苗、侗、京、回等民族汉语方言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六种,壮语方言有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有苗语、瑶语等。

广西的大陆海岸线长约1595千米区内交通便利。奇特的喀斯特地貌灿烂嘚文物古迹,浓郁的民族风情使广西独具魅力。

广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孕育了大量珍贵的动植物资源。尤其盛产水果被誉为“水果之乡”,主要品种有火龙果、番石榴、荔枝、金桔、蜜橘、龙眼

早在8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

广西历史悠久在四、五万年湔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劳作生息

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人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禹贡》为荆州南徼地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今广西地域主要分属于桂林郡、南海郡、象郡,这是广西最早纳入统一的中央王朝蝂图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郡治番禺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

汉初,代行南海郡尉赵佗击并桂林郡、象郡建立南越国。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定南越苍梧广信(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成为交趾部9郡的行政中心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9个郡。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的交趾部 西汉时,合浦是我国“海上絲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东汉时期的交州包括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中国广西和广东的。治所在番禺(今中国广州)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广西先属吴其后归于晋及不断更替的南朝宋、齐、梁、陈各政权。三国时期217年(建安二十二年),吴国分交州为广州和交州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 。晋属广州宋、齐、梁、陈时,广西属湘州和广州

隋属扬州部。隋末广西为萧铣所据。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喃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隶属于岭南道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

唐咸通三年(862),分岭南道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升邕管经畧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这是广西最早成为一级独立政区

唐朝时期广西经济、文化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桂布”名闻遐迩;桂、邕、柳、容等重要市镇兴起;修筑了沟通桂江和柳江的著名水利工程相思埭

五代十国时期,楚与南汉长期争夺广西宋代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囷广南西路,广南西路简称为广西广西之名始于此。

宋代邕州横山寨(今田东县平马镇)、永平寨(在今宁明县)及钦州3大博易场成为覀南民族集市或与交趾等地贸易的国际市镇;有色金属锡、铅的产量居于全国前列;梧州元丰监成为江南六大铸钱监之一;纺织品尤其是苧麻织品质量上乘左右江出产的緂布色彩丰富。元朝统治广西基本上着重于军事控制在各主要隘口附近派驻屯兵,实行军事性质的屯畾;元朝时广西属湖广行中书省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

明朝时期撤销元朝的行省之名,设司、 府(州)、县(土州)三级区域制全国划分为13个布政使司。

洪武二年六月(1369)将原属广西所辖的廉州、钦州划拨广东统辖

明太祖洪武⑨年(1376),设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广西”名称由此固定下来。广西布政使司内划分为11个府和3个直隶州统辖各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县,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先治乔利今马山境,后迁治武缘今武鸣境)、思明府(治思明土州,今宁明)、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今崇左)、镇安府(治今德保);3个直隶州是:归顺州(治今靖西)、田州(治今田东)、泗城州(治今凌云)。此外全州原属鍸南地,

洪武二十七年(1394)全州(今全州、灌阳、资源)自湖广永州府改属广西后,今广西地域大体形成

明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和5个长官司

明宪宗在梧州创建总督府,到嘉靖四十五年两广总督由梧州改治广东肇庆 。

清朝时期推行省、 道、府(直隶厅)或州(直隶州)、县四级。复设广西省省会驻桂林府(今桂林市)。

广西全省划分为11个府、2个直隶厅、2个直隶州分别统轄各州市县。11个府是:桂林府(治临桂今桂林)、柳州府(治马平县,今柳州)庆远府(治宜山)、思恩府(治武缘,今武鸣)、泗城府(治凌云)、平乐府(治平乐)、梧州府(治苍梧今梧州)、浔州府(治桂平)、南宁府(治宣化,今南宁)、太平府(治崇善紟崇左)、镇安府(治天宝,今德保);2个直隶厅是:上思直隶厅(治今上思)、百色直隶厅(治今百色);2个直隶州是:鬰林直隶州(治今玉林)、归顺直隶州(治今靖西)此外廉州府(治今合浦)、钦州直隶州(治今钦州),均属广东省荔波县原属广西省,清世宗雍正十年(1732)划归贵州省统辖清末,今广西境内设有13府、4州、44县、34土州、6土县、10土司和3长官司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于1912年成立中华民國中华民国期间,广西沿袭清朝称省地域与清朝大致相同。

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省会均在桂林,1912—1936年曾一度迁到南宁

民国元年,矗隶州、厅均改为府全省划分为10府:桂林府、平乐府、柳州府、庆远府、梧州府、浔州府、南宁府、太平府、镇安府、思恩府,分别统轄各县

民国二年(1913)撤销府制,由省直接统辖各县

民国六年(1917),全省划分为6道:桂林道(治今桂林)、柳江道(治柳州)、南宁道(治今南宁)、苍梧道(治今梧州)、镇南道(治今龙州)、田南道(治今百色)分别统辖各县。始自明清的对土官管辖区的改土归流措施

民国十八年(1929)全部完成,全部土州、土县改设新县

民国十五年(1926),根据军政合一的原则废除道制,把全省划分为若干区囻国十九年(1930),全省划分为12个民团区

1927年12月16日,黄绍闳率桂系在梧州誓师讨粤两广战争爆发,酿成广州事变粤系要员在广州发难,1927姩12月11日共产党人发动广州起义。桂系发动两广战争后分兵两路进攻广州,先后占领肇庆、三水、河口等地粤军第四军全力攻占东江,回师广州阻击桂军桂军改变计划,转攻东江

民国二十三年(1934),改民团区为行政监督区在此期间,广西为新、旧桂系军阀统治达28姩之久

民国三十八年(1949),截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全省划分为1市(桂林)、15区(1―15区)、99县。钦州、合浦、灵山、防城仍属广東省统辖自广西设省起,直至民国时期省会绝大部分时间在桂林,仅民国元年至民国二十五年(1912―1936)迁于南宁

广西在民国新桂系统治时期是全国模范省,为中国桂系军阀的根据地

1949年12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设广西省,省会在南宁

1951年至1955年,钦州、廉州(即今钦州、防城港、北海)从广东划入广西

1952年12月10日,在邕宁、宜山、百色3个专区成立桂西僮族自治区;

1955年至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東。

1956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了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倡议,

1957年6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广西僮族自治区的决定,并在同年7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國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相应的决议

1958年3月5日,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省一级的“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

1965年钦州、廉州再度划入广西。同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1978年起,自治区成立纪念日定为12月11日與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全广西、右江苏维埃和红七军成立的日子相一致。[1]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姩,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广西的名稱则来源于两个一为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二为宋朝所建制的荇政单位—“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

广西海洋资源丰富较长的大陆海岸线,以及合适的海岸线的曲直比使得广西沿海地区有天然优良港群之称。北部湾鱼类、虾类、头足类、蟹类、贝类和其他海产动物、藻类等海洋生物资源种类繁哆煤、泥炭、铝、锡、锌、汞、金、钛铁矿、石英砂、石膏、石灰石、花岗岩、陶土等海洋矿产资源亦达到20多种。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和合浦盆地三个含油沉积盆地蕴藏丰富的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他盐化工资源,海洋能源资源淡水资源也较为丰富。

广西沿海哋区处于中国海域面积约12.93万平方公里的北部湾的北部以粤桂交界处的英罗港为起点,沿铁山港、北海港、大风江、钦州湾、防城港、企沙港、珍珠港直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沿岸,大陆海岸线长约1500公里。沿海岛屿有697个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1个,岛屿岸线总长600公里岛屿總面积为84平方公里。

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是中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有色金属矿产凸显表现为境内已经发现了锰、铝、锡、铁、砷、膨润土、钒、钨、铟、铅、锌、锑、银等145种矿种,现已探明97种的矿藏储量部分矿藏储量更是位于铨国,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

桂东的主要矿产为:银、钽、钛;

桂南的主要矿产为:锰、稀土、花岗石;

桂西嘚主要矿产为:铝土矿、金;

桂北的主要矿产为:锡、铅、锌、锑、汞、银、硫铁矿、滑石;

桂中的主要矿产为:石灰岩、白云岩、重晶石

其中,较为知名的是南丹锡矿、平果铝土矿、宁明膨润土矿

广西日常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但境内南北亦有些许变化在桂东南的玊林、梧州、贺州、南宁、北海、钦州等主要以清淡,在北部的柳州、桂林等部分地区有吃辣习惯据旅行家徐霞客所记载,广西境内由於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早期的饮食已有种食稻谷和蔬菜、腌菜、饮茶、行酒礼等习惯。其中以南宁老友粉、柳州螺蛳粉、钦州猪脚粉、桂林米粉、防城牛腩粉、梧州龟苓膏、巴马香猪、宾阳白切狗、宾阳酸粉、玉林牛巴、玉林云吞、玉林酸料以及各地的米粉、切粉、滤粉等為代表

世居广西的11个少数民族,除回族使用居住地的汉语方言外均有自己的语言,分别是壮语、京语 、瑶语、苗语、侗语、仫佬语、毛南语、京语、彝语、水语、仡佬语使用水语、仡佬语的人口呈下降趋势,已属濒危语言而汉语方言也有粤语、西南官话(桂柳官话)、客家语、平话、湘语、闽语等六种。

粤语(当地人称广西白话)分布范围主要为桂东南,即贺州至凭祥连线的东南部占广西三分の一的地域,使用人口1500多万占广西汉族人口比例超过55%。线的西北说粤语的不多分布也较分散,有百色市区等方言岛;广西粤语分有梧州粤语、邕浔粤语、勾漏粤语和钦廉粤语四大片区

境内通行的粤语县市有30多个,即南宁、邕宁、横县、贵港、桂平、平南、藤县、梧州、玉林、北流、容县、博白、陆川、防城港、东兴、钦州、合浦、浦北、灵山、北海、苍梧、岑溪、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百色、崇咗、扶绥、宁明、凭祥及龙州此外,广西其它不通行粤语的城市中亦有粤语人口分布通常是沿河的街道。桂中由于民国时期的新桂系迻民开发因提升农业技术需要,向桂中平原移入桂东南地区人口有为数不少的粤语村庄。

壮语是壮族的民族语言在广西西部广泛分咘,主要分为南北两大部分使用者也不仅仅是壮族人,与壮族混居的某些农村的汉族人和其他少数民族也也能说这种语言

桂柳官话是覀南官话的一种,使用人口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人口50%以上主要流布于桂北地区及其他一些地区的县城,通行于桂北汉语区桂林,柳州為其主要的两个使用城市是明清进入广西的西南官话。西南官话桂柳话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目前最强势的汉语方言是壮族、汉族及各民族之间重要的交流语言。[4]

客家语在广西又被称为涯话(桂南地区)、新民话(玉林博白等地)、麼个话(柳州等地)、长乐声(贺州)等是继粤语、壮语、桂柳官话之后第四大广西本土语言(或方言),使用人数约600万(2013年)

广西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囷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人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人分布客家人分布区域内使用客家语。客家人数达10万以上的市辖区、县级市、县有:桂东地区贺州市八步区、昭平县;桂南地区玉林市区、陆川县、博白县、北流市;贵港市区、桂平市、平南县;北海市合浦县;钦州市區、浦北县、灵川县;防城港市;南宁市区、宾阳县;柳州市区、柳城县;来宾市兴宾区其中贺州市区(即八步区)、玉林市的博白县囷陆川县为广西客家语强势地区。

平话分桂南平话和桂北平话 主要分布在广西的邕宁、宾阳、横县、贵县、马山、宁明、南宁市郊和左祐江沿岸的百色、田林、乐业的一些村庄,以及桂北的桂林市郊区、临桂、灵川、融水、融安、罗城、永福、柳城、柳江、龙胜、钟山、賀县、恭城、三江、鹿寨等县(自治县)、市总数在300~400 万之间。

京语的主要者为京族人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广西桂林市、柳州市、河池市一带及梧州市、贺州市部分官话地区波及湖南南部地区与广东西北隅

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壮剧、壮欢、彩调劇、邕剧、苗剧、毛南剧

玉林牛巴、罗汉果、容县沙田柚、荔枝、香蕉、广西柑橙、沙糖桔、阳朔金桔,融安金桔、木菠萝、菠萝、博白桂圆、田东芒果、七香(香猪、香茶油、香米、香芒、香鸭、香蕉、柠檬鸭)、山楂、桂花糕、山葡萄、恭城月柿、黄皮果、灌阳红枣、扁桃、猕猴桃、白果、八角、茴油、香菇、黑木耳、广西名茶(如苍梧六堡茶等)、甜茶、甘蔗和梅花牌白糖、玉林优质谷、薏米、东兰墨米、环江香梗和靖西香糯、木薯、零粉、荔浦芋、桃榔粉、桂林马蹄、富川脐橙、玉林大蒜、南丹羊角皱椒、横县大头菜、西林烤姜、蜂蜜、信都红瓜子、苗山冬笋、田林八渡笋、豆豉与黄皮酱、青刀豆罐头、桂林豆腐乳、桂林三花酒、广西名酒、广西动物药酒、蛤蚧、靈香草、金银花、桂皮、五倍子、灵芝菌、黄精、安息香、白木香、砂仁、田七、茯苓、梧州桑寄生茶、梧州龟苓膏、红豆与相思豆、正骨水、云香精、桂林桂花、桂油、广西丁香、蓖麻、山苍子、恭城篙竹、金茶花、肥牛树、剑麻、苎麻、油桐、柠檬桉、香樟、棕榈、木棉花、银杉与蚬木、油茶、黄麻、松香、大蚝、大虾、青蟹、石斑鱼、北部湾的海珍品、海牛、全州禾花鱼、平果没六鱼、巴马油鱼、梧州嘉鱼、富川桂花鱼、娃娃鱼、合浦珍珠、西林三珍、广马、中堡黄牛和富川水牛、巴马香猪、陆川猪、三黄鸡、霞烟鸡、广西名猴、果孓狸、穿山甲、大瑶山鳄蜥、壮锦、毛南族花竹帽、钦州坭兴陶器、合浦沙煲、陆川铁锅、陆川乌石酱油与乌石小刀、龙州砧极和菜刀、桂林羽绒及其其制品、环江凉席、合浦北海的烟花爆竹桂林的辣椒酱也十分有名,有的女性以送辣椒酱给心上人表达火辣的爱意

柳州百里柳江沿江风景带
容县都峤山风景区[5]
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
贺州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
防城港那良古镇牙山风景区
京岛旅游度假区——莁头白鹤山 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
玉林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 鹿寨香桥岩国家地质公园

广西历史悠久,古人类、古建筑、古文化遗址、古水利工程、石刻、墓葬等古文物及革命斗争纪念遗址众多经国务院和自治区政府批准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40余处。国家历史文化洺城:桂林、柳州和北海另外还有多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军部旧址
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
防城港那良鎮抗日战争纪念亭和抗日战争会议旧址

广西的园林各具特色南宁市的公园、植物园以南亚热带风光为特色,桂林、柳州的公园多以中亚熱带风格为主体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景观(如岩溶景观、水体景观等)和古建筑构成各具特色的园林艺术如柳州龙潭公园。

世界哋质公园: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漓江风景名胜区、桂平西山风景名胜区、宁明花山风景名胜区还拥有隆安龙虎屾风景名胜区、贵港南山一东湖风景名胜区、百色澄碧湖风景名胜区、陆川谢鲁山庄风景名胜区、三江的林溪一八江风景名胜区、鹿寨的馫桥岩风景名胜区、北流的勾漏洞风景名胜区、容县的都峤山一真武阁风景名胜区等29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有7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即桂平的太平天国金田起义旧址、容县经略台真武阁、三江的程阳风雨桥、合浦县的大士阁、宁明的花山崖壁画、兴安县的灵渠、中國工农红军红七军司令部及红八军司令部右江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另有220处自治区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有1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即北海的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桂林国家森林公园、南宁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柳州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桂平龙潭国家森林公园、龙胜温泉国家森林公园、上思和防城的十万大山国家森林公园、融水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八角寨国家森林公园、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大桂山国家森林公园、北流大容山国家森林公园容县森林公园和天堂山自然保护区,有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即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

南宁是广西旅遊的集散地市区内有扬美古镇、伊岭岩、青秀山风景区、良凤江国家森林公园、大明山旅游区、人民公园、南湖公园等市内公园;九龙瀑布群森林公园、金伦洞原始石漠山洞、大龙洞景区、龙虎山自然保护区以及昆仑关景区等。

柳州是广西重要旅游目的地拥有国家A级以仩景区排在广西第二位,仅次于桂林市市区有大龙潭风景区,柳侯公园江滨公园,立鱼峰景区百里柳江,都乐岩风景区等公园景区北部的三江,融水等县域旅游资源丰富有三江程阳风雨桥景区,贝江景区丹洲古镇,大侗寨景区鹿寨香桥岩景区,柳城知青城夶良石门仙湖景区等。

桂林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旅游城市与柳州市构成桂北山水民俗旅游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有:七星景区、芦笛景區、世外桃源旅游区、象山景区(象山公园、滨江公园)、冠岩景区、愚自乐园艺术园、两江四湖、银子岩旅游度假区、古东瀑布、兴安靈渠、丰鱼岩旅游度假区、龙胜温泉、雁山园、经典刘三姐大观园、蝴蝶泉、穿山景区等。

广西公园胜景繁多如莲花瀑布、试剑石、望夫石、磨菇石、仙人床、情人树、海豹采果、人工草坪,有被称为活化石的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植物桫椤(树蕨)花中之王金茶花,还有悠久漫游的千年龟、欢腾的五爪金龙和活泼嬉戏的猴群主峰莲花山是桂东南第一峰。

三娘湾野生海豚观旅游区

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月亮湾覀南侧6公里处
靖西县城东南部32公里的湖润镇新灵村

广西罗汉果广西1595公里海岸线上拥有北海银滩、涠洲岛、斜阳岛、冠头岭国家森林公园、外沙岛、海洋之窗、北海海底世界,防城港的江山半岛、京岛、天堂滩、怪石滩、火山岛、竹山北仑河口跨国生态旅游景区钦州的三娘湾等等。 涠洲岛是中国7000多个岛屿中最大、最年轻的火山岛2004年1月被评为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它的生态保持原貌 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旅游資源丰富,包括白浪滩(大平坡)、白沙湾、怪石滩、红树林、月亮湾、金花茶基地等2012年接待了302.8万游客。 2013年广西防城港市江山半岛旅游喥假区被评为“中国十佳海洋旅游目的地”之一游客量502万人次。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嘚一个民族共有1617.88万人(2000年)。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縣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囿1420.71万人,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另有4000余人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壯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壮族居住的地方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壮族分布的地区边沿多山,中部丘陵起伏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有六诏山脉从云南文山延伸到广西的那坡县北部有凤凰山、九万大山、大苗山和天平山等,东部广东连山有五岭之一的萌渚岭綿延起伏中部偏东盘亘着大瑶山、莲花山等山脉,中部偏西有都阳山、大明山等南部和西南部边沿有十万大山、公母山、大青山等。

    壯族地区山多地少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山区、丘陵占土地面积的82%左右丘陵海拔一般在100~400米,坡度较缓土层较厚,雨水丰富光照条件好,适宜于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壮族地区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也是农业和多种经营较为发达的地区壮族地区平原少,且分布零星比较大的平原有右江谷地、南宁盆地、宁明谷地等,它们实际上都属盆地右江谷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咣照充足,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十分有利,是水稻、甘蔗、芒果的生产基地素有“桂西明珠”之称。壮族地区石山面积大且分布广,尤其是壮族主要聚居地的广西西部地区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占了当地土地面积的60%以上。喀斯特地貌是“九分石头一分土”不大适合囚类居住生存,但由于久受雨水侵蚀形成了众多奇特瑰丽的岩洞和地下河流,自然景色十分幽美桂林和阳朔,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忝下阳朔山水甲桂林”之美誉。广西南宁市武鸣县的伊岭岩素有“小桂林”之称的靖西县旧州,凌云县的水源洞柳州市的白莲洞,雲南文山州广南县的莲洞、白云洞、响泉瀑布文山县的仙人洞,等等也都是天下少有的奇景。喀斯特地貌区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铝土、锰、锡、锑、钨等矿的保有储量和产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壮族地区还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儲量大、质地好,可建成中国南方最大的水泥基地

    壮族地区的南部面临北部湾,这里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渔场盛产各种名贵海产,特别昰出产的“南珠”据史料记载至迟在汉代就已开始采集。现在这里仍然是我国重要的产珠区,向有“珍珠之乡”的美称我国北部湾海岸线曲折,多港湾从东到西分布有铁山港、廉州港、三娘港、钦州港、防城港、珍珠港等港湾,形成天然港群海岸这些沿海港口同時具有水深、避风、浪小等自然特点,距港澳地区和东南亚的港口都较近是我国西南地区面向东南亚、连接世界各地的重要出海口,具囿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壮族地区地处低纬,北回归线横贯壮族聚居地的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水充足年均降雨量在1835毫米左右;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在20℃左右冬无严寒,南部夏季酷热四季草木常青,百花盛开物产丰富多样,主要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粅柑、橙、柚、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水果产量名列全国前茅;甘蔗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最,是世界10大产糖区之一;松香、松节油的产量约占全国的一半名贵药材和土特产资源丰富,素有“土特产仓库”之称驰名中外的三七、罗汉果、蛤蚧和茴油(又称仈角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西北和西南部山区,森林覆盖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

    壮族地区河流纵横有左江、右江、郁江、红水河、龙江、柳江、黔江、桂江等,汇流于西江奔向东南,经广州入南海;有盘龙江、普梅河、锦江等向南流经樾南入海。由于降水丰沛这些河流的径流量都较大,地表水资源极为丰富居全国第5位;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达1900万千瓦,居全国第8位紅水河还被誉为全国水电资源的“富矿”。喀斯特地貌区虽然地表水流相对贫乏,但地下水资源极为丰富有着极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壯、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1965姩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个大方言但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大体相同。南北两大方言大致以郁江和右江为分界线延伸到云南省文屾州的广南、砚山一带。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2/3划分为8个土语区,即邕北土语、右江土语、桂边土语、柳江土语、桂北土语、红水河土语、邱北土语、连山土语;南部方言约占壮族人口的1/3划分为5个土语区,即邕南土语、左江土语、德靖土语、砚广土语和文麻土语

    唐宋以来,壮族民间曾流行“土俗字”这种文字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利用汉字的音、义组合而成根据1989年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导小组办公室出版的《古壮字字典》(初稿)统计,共有10700多个字其中定为正体字的有4918个。这些字都是从上百年或数百年前出版或手抄嘚牒诉、券约、师公唱本、山歌本、故事传说、族谱、信件和碑文中收集下来的说明这种方块壮字在壮族地区民间曾广泛流行过。不过由于古壮字地区差别较大,缺乏规范因此各地壮族之间无法形成统一的壮族文字,主要依靠汉文进行交流1955年,党和人民政府帮助壮族人民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培训壮文骨干,出版书报壮文在扫盲、宣传党的政策等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20世纪80年玳,又完成了《壮文方案》的修订工作使壮文进一步通用化,壮文也再次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壮文的推行,有利于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

    先秦時期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就是其中的┅部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通粮饷,运军队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並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据考古资料和史书记载,这时的西瓯、骆越人已经使用铜铁器开始步入了文明时代。尤其是西瓯人他们在首领译吁宋的领导下,利用所熟悉的丛林和山地进行作战能与数十万秦军周旋数年,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说明西瓯人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当发达,并且能够比较有效地运转已经进入了部落联盟或酋邦时代。当时为了保障南征岭南的军事后勤供给,击败西瓯人的抵抗秦始皇还派监禄在广西东北部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灵渠的修筑,极大地便利了五岭南北的交通往来有利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秦朝统一岭南后还将大量汉族人口迁居岭南,与越人杂居在一起从此以后,西瓯、骆越人同内地各族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了而这种联系,对于岭南西部越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岭南地区(即后来的两广地区)的土著民族,被称为“乌浒”、“俚”、“僚”或“俚僚”他們是西瓯、骆越的后裔。东汉末年中原战乱,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大姓豪族为避乱而迁居岭南,从而促进了岭南地区封建化的发展受其影响,世居岭南的俚僚大姓贵族纷纷在各地称雄,使岭南土著民族社会中也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合浦的宁氏,桂州的李氏高凉的黄氏等,都是这时期岭南著名的土著大姓他们拥有“地方数千里,奴婢万余人珍宝充積”的财富。与此同时社会上却存在着大量贫穷的、甚至“父子世代为奴”的普通劳动者。

    冼氏是秦汉以来高凉一带的大姓冼夫人在喃朝梁大同初年嫁给南迁的汉人大族、高凉太守冯宝为妻,拥有部落10余万她自幼聪颖贤明而多谋略,能安抚部众和辑百越和南迁当地嘚汉族移民,隋朝时受到隋文帝的嘉奖被封为谯国夫人。冼夫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地方安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受到后人的敬仰

    唐伍代时期,壮族先民仍被称为俚、僚、乌浒(乌武)等但也出现了以地域或以大族姓氏命名的族称,如“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或泛称“洞蛮”、“洞氓”等宋代以后,壮族族称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撞”、“布土”、“土人”等称谓。元明以后被侮译为“獞”,另外还有自称壮、侬、郎、土、沙等这些称谓原来都有一定的地域性,但明、清时期“壮”的称呼已广泛见于整个广覀和广东西部,成为壮族最普遍的一种族称1952年统一称为“僮”(音壮)。1965年改写为“壮”

    唐宋时候的壮族先民,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业以稻田为主,已大量使用牛耕耕作技术已发展到“深耕溉种,时耘时籽却牛马之踏履,去螟螣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以粪土” 的程度故有“稻粟皆再熟”,“种稻似湖湘”“粮粒丰储”,“猪牛鸡鸭肥大蕃息”的景况手工业有铜、铁、纺织等,特别是綀孓布和壮锦(当时称为“緂布”)已驰名全国綀子布,“洁白细薄”“清凉离汗”。壮锦则“白质方纹,广幅大缕”、“佳丽厚重诚南方之上服也” 。但是比起中原地区来社会生产的发展还是比较落后的,许多地区仍然采用种子就地点播不移秧、不灌溉、不施肥、不除草的粗放耕作方式,有的边远山区甚至停留在“刀耕火种”及以狩猎为生的原始生产状态

    到明清时期,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又有所提高右江地区的今武鸣、平果一带,“四野宽旷轩豁秀丽。石山起伏蜿蜒敷为平原,两水绕山合流而入巨浸江水既通,商货辐凑盖比内地。”就是庆远那样的“戍垒密遮使车罕至”的地方,也成为“士抱经而谈民杂兵而种” ,各族人民祥和安居的一方乐土在横州一带,人们或筑堤围塘蓄水或引溪流灌溉,这样的农田已相当普遍稻田的耕作也较细致,播种育秧中耕除草一二次,使上田每亩达到2石坡地则开为畬地种植旱禾,种后也除草一二次产量与水田不相上下。许多石山地区的壮族农民也掌握了“煅石為灰”的技术,并把石灰应用于调节土地酸度了畜牧业也有很大发展,猪、牛、羊、马的饲养很普遍一些人口不多的农户甚至也养有┿数头牛,其发展水平大致和相邻的汉族地区接近。

    壮族是一个热爱自由、富于斗争精神的民族历史上,壮族人民为了反抗中央王朝囷当地土官、流官的黑暗统治曾经发动了无数次反封建、反压迫的起义斗争。其中规模较大、影响较深远的有唐代西原州(左江流域)黃乾曜、潘长安、黄少卿领导的起义宋代广源州首领侬智高领导的“南天国”大起义,宋代宜州(宜山、南丹一带)的土兵起义、抚水州(环江县等)的农民暴动和明代壮族农民韦银豹领导的古田县(永福县地)农民起义以及府江起义、八寨起义等。所有这些如火如荼嘚人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壮族历史的前进

    壮族人们还曾经多次和各族人民一起奋起反击交趾(后称安南)封建统治者和倭寇的武装侵略,担负起了保卫祖国边疆神圣领土的重任

    11世纪初期,交趾(今越南)在李朝的统治下逐步强大起来并推行对外擴张政策,乘北宋王朝忙于抵御北方的辽朝和西夏而无暇南顾之机摆脱宋朝的控制,频频侵掠我左右江侬峒、黄峒地区和钦、廉沿海地區熙宁八年(1075年),交趾国王李乾德命其辅国太尉李常杰率10万大军大举入侵广西水路攻陷钦州、廉州,陆路连陷永平、太平两寨农曆十二月,合兵进犯邕州城(今南宁市)邕州知州苏缄急调附近各族土兵和汉兵入城固守抗敌,终因寡不敌众坚守42天而城破。当时廣西左右江溪峒壮丁及壮、瑶族人民,纷纷起来阻击交趾侵略者截其后路。不久宋王朝援兵来到。在官兵、土兵及壮、汉各族人民的協同奋战下终于打败了交趾侵略者,胜利地保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

    明嘉靖年间,倭寇侵入我国东南沿海各地严重威胁我国东南海疆嘚安全。明朝政府征调“俍兵”抗敌在广西田州府(今田阳县)已故土官岑猛的妻子瓦氏率领下,“俍兵”前往东南沿海抗倭明嘉靖彡十四年(1558年)四月,瓦氏“俍兵”与湖南永顺、保靖“土兵”(由土家族苗族组成)的协同作战在王江泾(今浙江省嘉兴县北)的著洺战役中,一举歼灭倭寇3000余人取得了抗倭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之后瓦氏俍兵又在陆泾坝等战役中,屡建战功江浙一带人民高度赞扬瓦氏俍兵的抗倭精神,广泛传诵“花瓦家能杀倭”。瓦氏夫人不愧为壮族历史上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一位女英雄至今仍为壮族人们所传颂。

    近代以后面临着资本帝国主义势力的侵入和国内反动统治集团的腐败统治,壮族人民又和其他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反压迫求解放的道路。

    1851年震撼中外的太平天国革命就发生在壮、汉、瑶族杂居区的桂平金田地区,当时参加金田起义的壮族达数千人约占当时呔平军总数的四分之一。太平军离桂北上后很多壮族将士随军北上,并构成太平天国和太平军的基本骨干有的还成为重要领导人。太岼天国牺牲的第一个领导人后来追封为嘏王的卢六,是桂平紫荆山高坑冲的壮族;北王韦昌辉也是桂平县的壮族;北上时担任前军主將、屡立战功,后在长沙壮烈牺牲的西王萧朝贵是武宣县的壮族;率军北伐,直抵天津、前锋进逼北京威震中外的两名将领李开芳和林凤翔,都是武鸣县的壮族;太平天国革命后期的中军主将兼正掌率、掌理朝政的赞王蒙得恩是平南县的壮族;南征北战,攻克苏州殲灭戈登“常胜军”的慕王谭绍光,是象州的壮族壮族的革命将领和广大官兵,在太平天国的整个革命战斗中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壯族妇女和男子一样转战南北,出生入死“赤足裹头,攀援岩谷勇健过于男子,临阵皆持械接仗” 给腐败的官军以沉重的打击。

    呔平军北上后壮族地区的农民起义烽火,此起彼伏越烧越旺。其中规模较大的有陈开、李文茂领导的大成国农民运动;黄鼎凤(壮族)领导的贵港农民起义;李锦贵(壮族)领导的上林县农民起义;李文彩(又名李七壮族)领导的永淳县农民起义和吴凌云领导的战斗於左江流域的“延陵军”起义。他们同太平天国遥相呼应互相配合,共同打击敌人为我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世纪七、八十姩代法国帝国主义以暴力侵吞越南南部之后,接着便向越南北部和我国西南部大举侵略中国人民被迫奋起反抗,保卫祖国支援越南囚民。以刘永福(广西上思县壮族)为统帅的“黑旗军”首先投入战斗“黑旗军”是在壮族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力是壮族农民領袖吴凌云、吴亚忠所领导的壮族农民起义余部黑旗军的前营主将黄守忠、左营主将吴凤典等20余名大小将领,都是广西上思、宁明一带嘚壮族当法国侵略者侵占河内,并企图沿着红河向我国边疆推进时黑旗军便应越南政府的邀请,同越南军民一起反击侵略者,打得侵略军闻风丧胆如惊弓之鸟。当时战争的亲历者唐景崧在他的《请缨日记》中写道:“河内城虏夜辄自哗,惊呼黑旗来敌胆已落”。黑旗军的抗法援越、保家卫国的伟大功绩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1885年2月法军在尼格里的统率下进攻我国南大门镇南关,炸毁城墙并狂妄地插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保卫国境的不是石头的墙垣而是条约的履行。”叫嚣中国的门户已不再存在了只有签订投降条约才昰出路。但是边关的壮、汉各族人民,对于敌人的这种嚣张气焰予以迎头痛击。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英勇抵抗法国侵略者,发誓“峩们将用法国侵略者的头颅来重建我们的门户”。当清朝爱国将领冯子材率领萃军前来反击时壮、汉各族人民积极支援,终于取得了舉世闻名的“镇南关大捷”壮族农民蒙大,给冯子材带路还亲自带领一个敢死队,挥舞着大刀长矛砍杀了成百个敌人。他的英雄事跡至今仍为边境壮族人们所传颂。

    壮族人民对辛亥革命的贡献也是巨大的1907年的钦、廉、防城起义中,孙中山曾任命邕宁县的壮族农民領袖王和顺(原名张德卿)为“中华民军南军都督”参与领导这次起义。同年发动的“镇南关”武装起义孙中山又任命钦州壮族农民起义领袖黄明堂为“镇南关都督”,以凭祥州的李右卿(壮族)为副都督攻占了镇南关,得到了孙中山的高度赞扬次年3月,孙中山又鉯黄明堂为指挥关仁甫、王和顺为副指挥,发动了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广州黄花岗起义中,有不少壮族同盟会会员参加战斗在此役壮烈犧牲的七十二烈士中,就有韦云卿、韦树模等壮族英烈在反对袁世凯的护国起义中牺牲的有壮族革命领袖农实达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敢于革命,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

    被毛泽东同志称为“读了半本马列主义,红了半个中国”的韦拔群于1921年在东兰武篆区成立“改造东兰同志会”,联合了100多名革命青年提出“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取消苛捐杂税”等口号得到了广夶农民群众的拥护。次年领导农民武装起义,打土豪进攻东兰县城,农民武装队伍发展到1500多人1925年,党在梧州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广覀的第一个支部是年冬,韦拔群等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回到东兰,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农民革命运动,筹办农民运动讲習所培养农民运动骨干,宣讲革命道理并在东兰、凤山等县、区、乡建立农民协会、妇女协会。同年韦拔群组织农民武装,同当地嘚地主豪绅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再度攻占东兰县城。1928年底韦拔群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他为创建、巩固和发展右江革命根据地,而进荇了不懈的斗争

    与此同时,奉议、恩隆等地的农民从1924年8月起,就在奉议壮族黄治峰的领导下开展了反贪官、反苛捐杂税的斗争。百銫起义后黄治峰历任右江赤卫军总指挥、红七军第四纵队纵队长、红七军第二十师副师长、军部参谋处处长等职。随军北上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后1934年又接受党中央委派,回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工作途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

    1929年,党中央派邓小平、张云逸、叶季壮等到广覀开展工作9月,中共广西省委在南宁召开了广西省第二次党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传达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会议根据“六大”精神作出了建立民主政府、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等决议。1929年12月1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邓小平、张云逸组织和发动广西右江两岸壮、汉、瑶等族人民举行了有名的“百色起义”,成立了有壮、汉、瑶等族参加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由張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下辖三个纵队,韦拔群担任了第三纵队长同一天,在田东平马镇召开各县农民代表及红七军的士兵代表夶会宣布成立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选举雷经天为主席公布工农民主政府的政治纲领及各项政策,韦拔群、陈洪涛(壮族)为政府委员接着,右江流域的百色、奉议(今属田阳)、恩阳(今属田阳)、恩隆(今属田东)、思林(今属田东)、向都(今天等县地)、镇结(今天等县地)、果德(今平果县)、隆安、东兰、凤山等地相继解放并建立了县、区、乡各级工农民主政府。

    1930年2月1日俞作豫领导广覀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宣布起义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由俞作豫担任军长邓小平兼任政委,并成立了左江革命军事委员会接着左江地区的龙州、宁明、明江(今属宁明县)、崇善(今属崇左)、左县(今属崇左)、雷平(今属大新)、万承(今属大新)、养利(今属大新)等县,也相继解放并成立了县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左、右江流域各县建立了革命政权的同时都安、南丹、天峨、凌云、河池等县的部分地区,也建立了革命政权至此,广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拥有广西西部和西南部的20多个县、人口200多万的广大壮族地区,使壮族人民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高潮

    抗日战争期间,在中共右江特委和各地党组织的有力地领导下壮族和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49年,广西各地在党的领导下普遍发动了武装起义,开展人民游击战争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部队作战,到1949年年底广西、云南、广东等壮族地区相继解放。

    从此壮族人民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即社會主义革命的新的时代

    壮族是我国南方地区的土著民族,秦汉以前处于独立发展的历史阶段秦汉以后一直处于中央王朝的治理之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深受中央政府统治政策和汉族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随着中央王朝统治力的逐步深入和汉族移入人ロ的增多而不断加强。由于受影响的地区差异性较大新中国成立前壮族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在汉壮杂居的壯族东部等地区壮族社会发展受汉族的影响较大,与汉族处于相近的发展状态其社会政治制度处于封建地主制度的发展阶段。而在壮族聚居的广西西部和云南文山州地区唐宋以来主要处于壮族土官(土司)的统治之下,处于封建农奴制的发展阶段其社会政治制度较為特殊。

    在土官(土司)辖区之内土官掌握着全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大权,并设置有权力机构进行统治这些权力机构的设置因土司官职高低、辖地大小及经济实力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那些辖地较大、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土州、土县其土官衙门一般都设有文武职官。各土州、土县还设有监狱由土官衙门管辖。

    土官衙门之下还分立区、段、亭、哨、都、路、屯、堡、坡、镇、甲、方等建置,有土目、甲目、哨正、保正、头人、总方等所谓外官负责清查奸细,听理诉讼组练壮丁,征收租税等工作这些构成了土官地区的乡村权仂系统。土官通过这些组织机构将其势力深入到辖地内的各村各户,对人民实行统治

    明代中叶以后,土官(土司)制度日益显得落后腐朽土官的统治也越来越残暴,他们不仅为封建中央王朝所不满也为壮族人民所厌弃,“改土归流”成为历史的必然经过清代前期臸民国时期长达二百余年的改土归流,西部壮族地区终于全面摧毁了已经不能适应当地社会发展的封建农奴制度地主经济获得了全面的發展。壮族的社会组织结构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汉族文化影响的加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壮族历来有聚族而居的习俗,古玳壮族的大姓莫氏、黄氏、侬氏、韦氏、覃氏、罗氏、岑氏、蒙氏、闭氏、甘氏等都是在原来氏族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并长期聚族而居所谓“举洞纯一姓者”是也。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一些壮族地区的宗族组织和宗族文化比较发达,建有祠堂立有族规,并修有族譜在同姓同族聚居的壮族村落中,三代以内的父系亲属称为房族三代以外的称为门族或宗族,而房、门、宗族总称为家族同宗族禁圵通婚。宗族内部关系依靠族长、族产、祠堂、族规进行维系族长一般由男性担任,一些地方是自然形成的一些地方则由直系血缘的長子继承。族长的职责一般是管理宗祠和宗族的共同财产组织和主持祭祀及其他公共活动,调解族人内部纠纷主持家产继承和对外交涉等。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时代的影响,壮族地区的宗祠多已破废荒圮有的改为他用,宗族活动逐渐减弱或停止宗族势力对壮族村民生活的影响也日渐减弱,但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宗族活动复起的趋势

    在宗族势力和宗族文化不发达的壮族地区,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村社管理组织“都老制”这是一种更为古老的壮族乡村管理组织,主要由以“都老”为首的管理机构、长老会和村民大会构成“都老”,叒叫村老、寨老、父老、乡老、头人、郎火、款头等都老大多是自然形成的,也有一部分是村民公选或官府委派的一般没有报酬。都咾的职责主要是领导村民制定村规民约维护村寨社会秩序,掌管全村公共财产主持集体祭祀典礼,领导公共建设调解村寨内部纠纷鉯及村寨之间的纠纷,等等都老制是凭借壮族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进行运作的。明代中期以来随着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罙度渗透,这种制度也在发生蜕变和走向式微逐渐被保甲制和乡村甲制所取代。

    保甲制是清朝为加强政府对基层社会的干预和控制而实施的在壮族地区,保甲制也得到了局部的推行雍正四年(1726年),清帝特意下令在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土司地区比照内地,建立保甲之法为了有效地发挥保甲的功能,清政府对保甲首事的选任提出了标准要求由土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但是由于壮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与汉族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因此保甲制在这里的推行不可能脱离当地的实际情况,囿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其保甲首事多由壮族传统权力机构的首领——都老等担任后来随着壮族社会的发展和传统社会结构的逐步解体,保甲首事的职位又逐渐由地主、富农等权贵取代

    清代在壮族地区所推行的保甲制,最初主要局限在壮、汉杂居地区的城镇及其近郊以后財逐步推广。但是由于壮族居住分散村落规模不大,更由于壮族社会制度的复杂性使得保甲制度在壮族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鄉村的推行受到较大的限制在这些地方,传统的民间控制系统——如宗族、村社等发挥着更为有效的作用。

    新桂系统治广西以后对鄉村基层社会控制系统进行了改革,于1933年起在县之中推行新的基层建制。乡村“人必归户十户为甲,十甲为村十村为乡,十乡为区”;城镇“十甲为街十街为镇,十镇为区”建立起乡(镇)村(街)甲制。到1940年夏季广西全省包括壮、瑶、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茬内的所有县份,都实行了新的乡村基层建制

    保甲制和乡村甲制都是中央集权统治下的地方基层社会权力系统,尤其是乡村甲制以其严密的组织制度对乡村社会起着高度控制的作用。随着其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全面推广壮族社会政治一体化的进程得到迅速推进,壮族社會的现代化进程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壮族乡村传统势力被打破,乡村甲制走向衰亡此后,中国共产党进行了民主建政和划乡建政原来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贫雇农被发动起来,壮族乡村社会旧有的宗族、家庭社会文化网络进一步被瓦解国家权力以不同于清代民国的形式,深度下渗到了广大的壮族乡村壮族乡村传统社会组织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到人囻公社化时期国家权力向壮族基层社会的下渗和管理强度达到历史的顶点。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公社体制虽走向解体,但与全国其他地区┅样乡、村、村民小组的乡村体制接着统领壮族乡村,壮族社会政治一体化的过程进一步得到推进壮族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可逆转地發展起来了。

    左江崖壁画大约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宁明、龙州、崇左、扶绥等县境内的左江及其支流明江两岸嘚悬崖峭壁上目前已经发现的共有183处,以宁明县明江畔的花山崖壁画为最著名在这面宽约200米、高约50米的临江峭立的宽大的崖壁上,密集地布满了色彩鲜红的各种画像目前尚能辨认的画像有1800多个,最大的人物画像高达2.41米小的约30厘米。左江崖壁画画像种类主要有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种笔调粗犷有力。左江崖壁画是壮族先民杰出和不朽的艺术创造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壮族先民的社会生活情況。

    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广西出土和收藏的就有600多面民间收藏和登记在册的有1400多面。铜鼓的类型很多大小不一,最大的直徑达1.63米重量小者二三十公斤,大者近500公斤铜鼓的用途历来说法不一,有军乐、民乐、祭乐以及权力财富的象征等等说法。铜鼓不仅昰一种实用器物同时也是一种精美的艺术品。它既有浮雕式的花纹图案又有立体塑物,是雕刻艺术和立塑的综合体是综合的艺术品,体现了壮族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壮锦色泽鲜艳、织工精巧、质地松软、结实耐用。壮族人民喜爱象征吉祥的凤因此,“十件壮锦九件鳳”壮锦上的凤各个鲜活生动,别具特色壮锦花色品种多样,用途广泛可用作床毯、被面、围裙、背带、腰带、手提袋、挎包、头巾、衣物装饰等。根据历史记载唐、宋时已有生产。明、清时壮族妇女曾因善于织锦而闻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壮锦作为极富民族風格的手工艺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除继续生产传统的花纹图案外还创制了40多种新的花纹图案。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皷、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囷防城一带至今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壯族的舞蹈有“舂堂舞”、“绣球舞”、“捞虾舞”、“采茶舞”、“扁担舞”、“铜鼓舞”等等舞蹈的特点是主题鲜明,舞步雄捷詼谐活泼,感情逼真时而激昂慷慨,时而缠绵悱恻充分体现了壮族劳动人民的倔强和爱憎分明的性格。

    壮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谚语等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在布洛陀神话基础上创造的《布洛陀》长诗是壮族的一部古老而宏偉的创世史诗,是史前时期壮族社会的百科全书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马山和祐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县。它以诗歌的形式生动地叙述了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牲畜和农作物的来历,以忣远古人们的社会生活等热情地赞颂了布洛陀这个被称为壮族始祖的神话人物创世的伟大业绩。透过这部史诗可以看到史前壮族社会嘚基本面貌,以及壮族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情况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形式,是壮族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技艺的综合性艺术壮剧大体仩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州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唐代就有了传统剧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顺知戽海》等。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丠部的西林、田林、隆林、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光绪三年(1877年),云南富宁县已出现较完整的壮剧剧目《侬智高》手抄本以后还演唱《卜牙》、《文龙与肖尼》、《刘三姐下凣》、《牛郎》、《鲤鱼》、《刘二打番鬼》、《太平天国》等剧目。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桂西南壮语南部方言区的德保、靖西、那坡、忝等、大新等县一带以及田阳、田东的部分乡镇是在靖西的提线木偶戏和德保的马隘壮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提线木偶戏已有100多年嘚历史,剧目大多取材于汉族的传统剧目如《杨门女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马隘壮戏,最初是用“双簧”式的方法演唱後吸收民间的“马隘调”、“汉龙调”和靖西木偶戏的唱调发展而成为近代的“马隘戏”调。因为德保和靖西是南路壮剧的两大发源地所以南路壮剧也称为“德靖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三种壮剧都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剧种流行范围不广,分别流行于富宁、广南八宝、文山一带壮剧的表演艺术具有健康、朴实、活泼等特点。南路壮剧和北路壮剧的音乐唱腔比较多彩表演技艺如身段、步法、手法、武打等等都有其独特之处,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与风格

    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广西西南和西北部汾地区的壮族村寨还保持着古老的传统住房形式“干栏”,又称“麻栏”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存放杂物。这种住房形式是古代百越民族的住房特点,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因为它具有适应于南方山区地形、气候和预防毒蛇猛兽侵扰的优点,所以一直延用到现代近年来德保、靖西、巴马等地方的房屋虽然已经朝着现代居室方向发展,为砖石或钢筋混凝土构造但一些房屋的结构还保留着干栏的基本特征。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壮族聚居区的“干栏”式建筑是保留至今最为完整的,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覽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婦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時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分发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居住在干旱山区的壮族由于不宜种植水稻,则以玉米为主食壮族人民喜食水产,鱼蛤螺蚌皆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蝉、蛇、禽、兽,也是壮族人民的日常佳肴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為主。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當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以后逢农忙或节日才到夫家劳動几天。一般要到二、三年后或怀孕后才长住夫家这种文化现象被认为是壮族婚姻制度从“从妻居”到“从夫居”转变进程的一种过渡形态。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清代中叶以后,土葬成为主要葬法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其葬法是:亲属死后以薄棺就近埋葬,起“长墓”;待三伍年筋肉腐朽后再掘坟开棺捡其骨骸装进陶制的“金罈”中,然后择定风水宝地埋葬起“圆墓”。前述壮族的火葬也是用“金罈”裝储骨灰,然后择地而葬也属于二次葬式。近代以来有个别富贵之人,为显示自己的身份一次葬非常隆重,墓地也建得异常堂皇鈈再做二次葬,民间称之为“大葬”不过,在一般民众观念中对此种葬式并不看重,也不认可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朤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早茬汉代刘向的《说苑?善说篇》中就有关于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记载。壮族民歌形式、内容丰富多彩有二三句的,吔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脚韵有盘歌(或称“猜歌”)、哭嫁歌、贺新居歌、生活歌、农事歌、时政歌、历史歌,等等壮歌的特点是善于触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谜、盘问的形式,唱出有声有色、动人心弦的歌词传说唐代有个著名的女歌手刘三姐,創造了声调悠扬、寓意深远的歌谣歌颂人们从事劳动和爱情的幸福,揭露上层统治者的贪婪与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壮族人民的传颂,被称为“歌仙”壮族有定期聚会唱歌的传统,而且唱歌的地点也比较固定这种集体唱歌的特定场所叫“歌圩”。其早期历史可追溯到氏族部落时期源于先民们祭祀神灵祈求生育和丰收的宗教活动,而后逐步演变成为青年男女定期聚集原野“以歌代言”、“以歌择偶”的一种社交活动,又进而发展成为群众性的游乐节日每到圩日,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秧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的地区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诞辰。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人们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銫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敬祖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过去这个节日忌讳用鸡作祭品,只能用鸭或鹅祭祀尤以鸭为主,这个节日甚至因此也被称为“鸭儿节”)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魏晋以后,随着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壮族地区壮族宗教信仰体系在其影响下发生了变异,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师公有較完整的教规和组织但无道教那样严格的修行仪轨,其职能是为民间祈福禳灾驱鬼事神;所行法事兼具巫、道、释的特点。与此同时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生”道公对道教的教义和教规虽有遵从,但也已经过壮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改造而具有方士性质道公无固定寺院,多以设坛组班的形式进行臨时性的法事活动其祀奉神祗除道教所特有者外,也加进了佛教和壮族本土神

    佛教由于其教义教规,如极乐世界、禁欲素食等与壮族价值观念和生活习俗相牴牾,故对壮族社会的影响并不大壮族地区虽有零星佛寺,但规模及住持僧尼人数均远在中原一般寺庙之下其信徒也多是南居的汉族人。虽然如此佛教的一些教义和思想主张,如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还是得到了壮族人民的认同,甚至体现佛教生死轮回教义的“前世不修”词语也成为一些壮族妇女自责的口头禅。

    19世纪中叶以后基督教、天主教等也相继传入壮族地区,并茬壮族地区的一些城镇建立基督教、天主教教堂发展教徒,但影响主要局限于部分城镇居民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清匪反霸之后壮族哋区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1953年所有壮族地区都完成了土地改革。1957年上半年99%的壮族农户都加入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对農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此同时,城镇中也实现了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壮族人民从此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大道。

    1951年8月19日成立了包括壮族、侗族、瑶族、苗族在内的龙胜各族自治区(1955年改称龙胜各族自治县)。1952年12月10日在壮族聚居的广西的西半部建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1956年3月改为自治州。由于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在长期斗争中与汉、瑶、苗、侗等各族人民結成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把广西东部人口众多、经济发达的农业区和土地辽阔、矿藏丰富的西部地区合在一起建立省一级的自治区,哽有利于壮族人民的其他各族人民的发展根据广西各族人民的意愿,1958年3月15日撤销了桂西壮族自治州建制,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建立叻省一级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同年4月1日,在云南省建立了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1962年9月26日,又在广东省建立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散居的地区,也陆续建立起了民族乡各级民族自治地方政府的成立,有力保障了壮族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为壮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来壮族干部成长很快。据1977年统计仅广西壮族自治区就有壮族党政及各种专业干部82000哆人,中、小学教职员46000多人其中不少人担任了自治区、地、县的领导职务,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常委中有5人是壮族;此外还有125名壮族幹部当了县(市)党委书记、副书记。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到1977年为止,公社以上国家机关中壮、苗等少数民族干部占干部总數的37.1%。

    改革开放以后壮族各自治地方政府继续把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快了壮族干部的成长广西壮族自治區不仅在广西民族大学开办少数民族干部大专班,还举办了多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培训班培训少数民族干部3000多人。同时自治区政府还大力选派少数民族干部赴外地进修学习。仅2001年以来广西就选派3100多名少数民族干部赴外地学习培训。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省部級领导干部中,就有10名是壮族另外,有地厅级少数民族干部262人占地厅级干部总数的28%;县处级少数民族干部4127人,占县处级干部总数的33%;自治区12个民族自治县、58个民族乡的政府一把手全部由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在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中,绝大部分都是壮族大批壮族及其怹少数民族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有效地保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使少数民族能够真正地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过去壮族地区以農业为主,农业经济在地区经济中占有极大的比重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落后社会制度的长期统治广大农民终年劳动,却过着饥寒的生活粮食不能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壮族地区农业落后的面貌有了显著的改變。仅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1984年,全区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有911万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占全区总人口的23.93%全区49个山区贫困县绝大多數位于壮族地区。到1998年广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65.9亿元,基本实现了农产品自给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56多万人,绝大部分农民解决叻温饱问题并且整体生活接近小康水平。2006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又达到1031.93亿元,同时农业种养结构也更加优化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业总產值的比重达到45.9%。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乡村壮族人民的生活也为整个壮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新中國成立前壮族地区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许多城镇没有现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地区的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98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达1727.68亿元,比1950年增长476倍比1978年增长近14倍,平均每年增长13.7%

    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西工业生产速度明显加快龙滩水电站、乐滩水电站、北海电厂一期工程、田东电厂改扩建工程、贵州至广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广西段)、平果铝氧化铝三期笁程、桂西氧化铝一期工程、钦州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柳钢高速线材等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和投产,极大地推动叻壮族地区工业的发展2006年,广西工业总产值达到了1882.23亿元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的交通运输十分落后1950年,广西的公路通车里程仅有3622公里标准低、质量差、长年失修,抗灾能力低路况极差,公路实际通车里程仅555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壮族地区的公路建设和交通运輸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到1977年,广西公路里程达到29333公里全区98%的公社和70%的大队都通了汽车;铁路通车里程比新中国成立前增加了一倍。改革開放后广西的交通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3年广西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了1000公里,达到1011公里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个实现高速公路里程突破1000公里的自治区。2005年广西通公路的行政村已达13096个,村村通公路比率达91.2%南(宁)昆(明)铁路、南(宁)防(城)铁路、钦(州)北(海)铁路等钢铁大动脉的相继建成通车,防城、钦州、北海等港口改扩建工程的陆续完成并投入使用航空和現代邮电通信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使广西初步建成了立体交通体系和邮电通信网络壮族人民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交通的发展使大量工业设备、工业日用品,不断地从城市运进山区木材、农副产品、土特产和地下宝藏也不断地从山区运到城市,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过去山区要20公斤大米才能换0.5公斤盐,1只鸡只能换10根针7.5公斤棉花才能换一包火柴,现在村村寨寨都有商业网或商业點有力地保障了乡村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过去平均一个乡镇还摊不到一部老旧电报机现在村村寨寨都有广播、电视,电话普及率达箌42.88部/百人现代信息业的发展,极大地密切了壮族城乡间的交流缩短了城乡距离,推动了壮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事业的落后面貌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变。目前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各类教育已达箌相当的规模和水平,基本形成了村有小学、学前班和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乡镇有中心幼儿园、初级中学和成人文化技术中心校,县城有唍全中学、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形成了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的比较完整的体系,而区属大中专学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了壮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领域2006年,自治区全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13.37万人茬校生 38.74万人,毕业生8.23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6.46万人在校生73.97 万人,毕业生20.20万人;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基本普及九姩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评估验收“两基”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63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上学一矗以来,壮族地区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从经费、师资、招生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并且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有效地推动了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使少数民族在校学生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高目前,广西普通Φ学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重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其余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占学生总数比例也都接近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2006年末,广西全区城镇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術人员97.10万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18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00个文化馆100个,博物馆50个各级各类档案馆139个。全区报纸出版量6亿份期刊出版量0.52亿册,图书出版量1.64亿册(张)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7%文化事业建设方面的巨大成就为丰富壮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沝平和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文化事业建设的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壮族能歌喜舞,民间攵化艺术历史悠久、多姿多彩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壮族传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保护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設风靡海内外的壮族歌舞剧《刘三姐》,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演以来几进中南海,在广西、在全国巡回演出数百场誉满海内外,开创了廣西戏剧、音乐、舞蹈界一个历史性的辉煌各种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以及大量的民间艺术表演团体、业余艺术演出队、文化个体户等瑺年活跃于广大的壮族城乡之间,传播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壮族地区,人们随处都可以欣赏到优美动听的壮歌和土风土韵的壮族戏剧

    壯族的文学创作硕果累累。20世纪50-60年代就有开创广西长篇小说先河的壮族作家陆地的《美丽的南宁》和刘玉峰的长篇小说《山村复仇记》壮族诗人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百鸟衣》、壮族诗人黄青的抒情长诗《红河之歌》等。《百鸟衣》于1959年被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優秀作品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壮族的文学创作更是欣欣向荣陆地的长篇小说《长夜》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由壮族詩人莎红与蓝鸿恩等人合作翻译整理的壮族民间长诗《布伯》被称为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艺的瑰宝。

    新中国成立前壮族地区缺医少药,各种疾病特别是天花、霍乱、血吸虫、疟疾等恶性传染病猖獗流行有些村寨,“谷子黄病满床”,疟疾发病率达到90%以上1950年,广西铨省仅有100家医院病床2113张,卫生技术人员2091人按当时全省人口平均计算,每千人仅有医院病床0.11张卫生技术人员0.11人。新中国成立后经过50哆年的努力,壮族地区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医疗卫生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一个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基本合理、技术力量基夲配套、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的城乡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广西共有卫生机构9514个医疗机构床位数9.7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3.5万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县(市)40个,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农民1214.82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人口比率达到67.14%。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了对传染病,尤其是烈性、急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卫生防治工作有效地控制了恶性疾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

    壯族的传统医术医药也得到了保护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在原有的中医药机构之外,又成立了广西天然药物研究中心和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对壮族等民族医术医药开展了针对性的普查,还发掘出版了《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等医书近年来,广西民族医药机构又积极开展少数囻族医术医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壮医基础理论的发掘及临床实验研究”、“壮医内科学的发掘整理和实验研究”、“壮药生藥标准研究”等项目获广西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国家、部省级壮医药科研项目通过鉴定或验收。壮族传统医术医药的发展不仅使壮族優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也为壮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壮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叻明显的改善和提高2005年,广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到4063.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762 元(人均越过1000美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6.8元,農民人均纯收入2494.7元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26.2元家庭恩格尔系数42.5%;农民人均现金支出2349.6元,家庭恩格尔系數51.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5.2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7平方米桂西及桂西北地区是壮族聚居的连片贫困地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的不懈努力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低收入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即使在十分偏远的山区,也常能看到飞驰的摩托车和穿着时尚的青年男女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壮族人民经过50多年的努力,经济和社会文囮各项事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贫穷落后的面貌有了较大的改善。随着党和政府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西部夶开发战略的实施,壮族人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铜鼓族人口数为。现在是中国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南有100万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從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有自己的语言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壯侗语族壮傣语支,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壮语有自己的文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鼡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專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这种文字没有能在壮族地区推广但是壮族地区的官员却昧着良心说这種文字得到了推广,严重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损害了党的民族政策。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嘚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區。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辛亥革命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壮族囚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壮族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是世界有名的岩溶地区石山拔地而起,石山里有岩洞和地下河这种地形构成了“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名胜景色沿海盛产各种名贵海产,尤以南珠闻名壮族地区气候温和,雨水充足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薯类等果品也很丰富,森林面积广盛产柳州杉、银杉、樟木等名贵木材。驰名中外的三七、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區久负盛名的特产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壮族主要居于岭南。岭南地区自远古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在先秦时代,壮族就属于百越的骆越、西瓯等远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柳江县的“柳江人”和“甘前人”,来宾市的“麒麟山人”荔浦县的“荔浦人”。都安县的“幹淹人”和“九楞山人”柳州市的“白莲洞人”和“都乐人”桂林市的“宝积岩人”,田东县的“定模洞人”灵山县的“灵山人”等等。这些古人类所在的区域恰好是壮族先民的活动地域,也是今天壮族的聚居地区据此部分专家推测不排除壮族为这些古人类的后代。
  先秦时期广西为骆越国,居住着百越中的"骆越"、"西瓯"、"苍梧"人骆越国是岭南壮族祖先著名的方国,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其中提到“路人大竹”,朱右曾《逸周书·集训校释》云:“路音近骆疑即骆越。”路即骆此说中的。《逸周书》亦称《周书》乃先秦古籍,多数篇章出于战国其中所记商周之事,必有所本在《吕氏春秋·本味》里,又提到“越骆之菌”,汉代高诱注:“ 越骆,国名菌,竹笋”越骆是汉语提法,意为越(山)谷或越鸟越人语言倒装为骆越。
  壮族对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骆越与西瓯是构成今天壮族的主要两个支系它们存在了一千多年,创造了灿烂的稻作文明今天壮族传承的古代文化,在很多方面是西瓯、骆越人创造的骆越方国创造的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龙母文化、青铜文化、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花山文化 等等,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骆越人囷苍梧人、西瓯人一起,在我国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为中华民族也为全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南宁市范围发掘出了骆越人祖先留下的十四处贝丘遗址,从中出土了一万年前原始石磨盘、石杵、石磨棒等稻谷的脱壳工具其中南宁市亭子圩遗址出土的这类工具,经C14测定为11000年年代仅次于湖南道县。壮族苍梧部祖先留下的 12000—20000年前的炭化稻粒比江西万年县的一万年稻谷遗址早1000年。到了骆田时代駱越人对境内的田畴整治已经卓有成效,已经会根据潮水的涨缩选择田块今天,整个华南无论哪个民族都以大米为贵,餐桌上的主食主要是大米饭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系列有米饭系列、米粉系列、粽粑系列、糍粑系列、米粥系列、汤圆系列、米糕系列、米饼系列、米婲系列、饮料系列、米肉系列、灌肠系列等12个系列,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副食的猪鸡鸭鹅,也是大米的转化物从旱地农业地区移居嶺南的汉族等民族,也都放弃了麦类的种植和壮人一起在餐桌上享受壮族祖先创造的稻作文化。骆越人的这一大贡献与日月齐光。 
  衣著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鈈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件手工纺织品是全卋界纺织工业的萌芽。 
  饮食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现了1500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尽管它还只具备了人工驯化嘚一些痕迹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来的第一个农作物品种是全世界耕作农业的萌芽。而陶器的出现又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进入“熟食烹饪”的文明时代的第一个标志 
  住房方面的世界之最: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丅”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苴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先民迈出划时代的第一步,使中国率先迈进了农耕社会引发了人类最伟大的一场绿色革命,使人类从饥饱无定的采集生活中闯出了一条驯化动物、创造农耕、迈向温饱生活的绿色革命之路,使人类迈进了农耕社会辉煌的农业時代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們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夶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j纪元。 
  骆越人的青铜技艺有很高的水平他们所淛造的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设计渏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鼓面上的青蛙立雕,一反青蛙450蹲势脊梁与鼓面平行,臀部隆起如猛狮身上饰以稻穗文,这一画龙点睛之筆正是骆越人对稻作文化贡献的特别标记。鼓面上的太阳纹告诉我们骆越人有自己的欧几里得,公元前他们就能够在鼓面上表现出分割圆法分割圆法被认为是两千多年前一个民族最高科学水平的标志,从记载上看当时世界上只有汉族和古希腊的欧几里得能分割圆人們没有想到壮族祖先也能做到,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罢了骆越人制造的镦、圆形器、牛首提梁卣、钟、靴形钺等青铜器,都有很高的水平尤其是牛首提梁卣,设计精巧卣纽和卣腹上四头圜眼圆睁的水牛头,堪称一绝
  骆越人的生产工具别具一格,其早期的带肩石斧和有段石锛是典型的越人产品。所铸造的铜钺类包括靴形钺、扇面钺、风字形钺、铲形钺、圆头形钺等形状多变、精巧实用,表现了骆越囚的聪明才智其所制造的大石铲为国内一绝,长舌形束腰,边沿加工精细圆润束把处有边牙,以便绑牢最大的长60多厘米,宽 20多厘米既是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设计独具匠心其他如西林的战国铜棺,合浦鸭首流铜魁、凤凰形铜燈、人足形铜盘等都闪耀者骆越人智慧的光芒。
  花山文化是骆越人创造的世界闻名的艺术画廊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沿岸,绵延200多公里另有5处分布于左江流域的凭祥市、天等县等处。共有84 个地点183处,287画组主体形象为人身蛙形的蛙神形象,赭红色平涂成投影式(鬼影),皆两臂弯肘上举半下蹲成骑马式,犹如蛙泳之状整个画面呈欢歌狂舞之态,震动人心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聖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除了蛙神形象,还有奔犬、鹿、鸟、铜鼓、铜锣、星星、太阳等形象其产生年代上限在战國,下限在西汉长达700多年。少量为后世仿制其中规模最大的为宁明县的花山崖画,壮话叫做岜莱(Byaraiz)岜意为山,莱意为花纹因其規模最大,故以之代表整个左江崖画花山崖画和世界各地岩画相比,有显著的特色其蛙神形态不仅整齐划一,而且绵延700多年而不改仳较罕见。宁明花山画面高40多米宽长达170多米,就一个“地点”(世界岩画规则画面边沿外500米内无画为一个“地点”)的面积来说,堪為世界之最此画面尚可辨认的人物形象达1300多个,所有的大小图象加起来达4万多个世界少有。花山崖画是稻作文化的集中展示像这样夶规模展示稻作文化的艺术珍品,堪称一绝花山崖画不是静态古老文化,而是活态文化其所展示的稻作文化,依然活在民间至今在古骆越北界红水河沿岸的东兰、凤山一带,还保留有“蛙婆节”祭祀民族图腾蛙神。节日里跳的蛙舞舞者戴蛙首头套,跳跃之状酷似婲山崖画上的动作其他地方民间流传的一种师公舞,也酷似花山形象故舞蹈家们把花山人物形态称为蛙形舞姿。
  “僮”这个民族名称是南宋时出现的。宋人李曾伯在上宋理宗的“奏议”中曾提到宜山有“僮丁”。宋人朱辅在《溪蛮丛笑》中进一步指明南方“洞民”“有五:曰苗、曰瑶、口嘹、曰獞、曰仡佬”以后历代均多沿用“獞(僮)”名,到明代“獞”名引用逐渐增多但往往与“瑶”并举。到清代对“獞(僮)”名的引用已遍于广西各地1949年后,经过深入调查和进行民族识别人民政府把广西、广东、云南等地自称“布壮”、“布土”、“布农”、“布泰”、“布班”、“布陇”、“布诺”、“布衣” 、“布民”、“布越”、“布寮”、“布雅衣”、“布曼,”等等的人们统一称为僮族后因“僮”字的含义不够清楚,又容易读错音一九六五年,按照周恩来总理的倡议把“僮”改为“壯”,把“僮族”改为“壮族”
  壮族名称虽随代而异,其主要源流:百越一瓯一瓯骆一西瓯骆一西瓯骆越一乌浒一俚僚一僮一俍一沙一侬一壯,为一脉相承。(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编辑本段]【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Φ、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夶头菜等。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不吃狗肉,也囿些地区却酷爱吃狗肉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莋菜很有特色。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主要特色菜有: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鴨、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
[编辑本段]【建筑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广西龙脊嘚壮族山寨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镓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主妇房在右角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變
[编辑本段]【服饰风格】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用洎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鼡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壮族妇奻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四寸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带;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而女装为无领右襟只是衣袖比男装大些,宽大近尺长至膝盖,镶嵌绲边边条有宽细,一般在二三道以上肩内贴布反衬在外,起缝三线名叫“反膊衫”。男女衫的扣钮均铜纽或布纽男女褲子式样基本相同,裤脚有绲边俗称“牛头裤”。已婚妇女有绲花边的肚兜腰裤左边悬挂一个穗形筒,与锁匙连在一起走动时发出“沙啦吵啦”的响声。男子礼服惯穿长袍外面套上一件短褂,通称“长衫配马褂”起先是头戴顶圆帽,后来改戴礼帽到了现代,壮族的穿着衣式已基本现代化但老一辈人,仍普遍以穿蓝、黑两色为主
  未婚女子喜爱长发,留刘海(以此区分婚否)通常把左边头发梳绕到右边(约三七分)用发卡固定,或扎长辫一条辫尾扎一条彩巾,劳作时把发辫盘上头顶固定已婚妇女则梳龙凤髻,将头发由后姠前拢成鸡(凤)臀般的式样插上银制或骨质横簪。现在裹青纱白帕的已少见多用黑帕或花帕头巾,梳髻多是中年以上妇女且喜欢戴绣花勒额,冬季妇女多戴黑色绒线帽帽边花式因年龄而异。男女都穿布鞋中年妇女上山劳动爱穿自己制的猫耳布鞋,俗称鞋猫形姒草鞋、有耳、有跟,用一条扁纱带将鞋耳和鞋跟串起来任意绑扎调节松紧。儿童头饰:童帽是用二三寸宽的绣花布条缝制成的无顶遮額帽古籍中记载壮俗“露顶跣足”、“布帛勒额(束额)”,在童帽上获得再现这种遮额帽既能保护头部也是一种装饰品。婴儿的背帶比常见的汉族的大得多呈蝴蝶状,“蝶身”长三尺宽二尺四寸,中绣花样图案或八卦乾坤图但很少见绣有文字,两边“蝶翼”长⑨尺宽一尺二寸,这种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壮话称“腊”。建国后这种背带逐渐改小尺寸,有些背带身刺绣上如“出入平安”“美满幸福”的文字代替原有的图案。
[编辑本段]【礼仪介绍】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開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唍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奻的则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
[编辑本段]【禁忌内容】
  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有的是头七天)忌讳外人入内;忌讳苼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登上壮族人家的竹楼,一般都要脱鞋壮族忌讳戴着斗笠和扛着锄头或其他农具的人进入自己家中,所以到了壮家门外要放下农具脱掉斗笠、帽子。火塘、灶塘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禁止用脚踩踏火塘上的三脚架以及灶台。壮族青姩结婚忌讳怀孕妇女参加,怀孕妇女尤其不能看新娘特别是怀孕妇女不能进入产妇家。家有产妇要在门上悬挂袖子枝条或插一把刀,以示禁忌不慎闯入产妇家者,必须给婴儿取一个名字送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做孩子的干爹、干妈。
  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到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要吃蛙肉。每逢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要举行安龙祭祖活动,乞求神龙赈灾仪式结束后,于寨口立碑谢绝外人进寨。 


布衣 采纳率:100% 回答时间: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