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永遇乐词永遇乐上下阕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記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伤心往事,每個人都有过这就像生活中的睡觉吃饭那么平常。有人多些有人少些。而活着的人都有着如梦般的往事。当打开往事的画卷时才知噵,酸楚的泪已流尽年少时的欢笑,今只能感慨坦然之生活并不是一味地沉重,当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不要求你沉重时故作深沉也难。一旦风雨交加扑面而来时就不仅仅沉重能概括得了。一个女人特别是古代的女人,不会指望苦难会降临她们宁愿守着闺房,荡着秋千或写一首可人的诗词,弹一首心曲过完一生这仅指有地位有身份的女人,她们有的是好福气可惜,好日子不会常有明明可以圉福地活着,谁知无能的皇帝竟被人掳获国破半壁,战火把所有的梦想都烧掉了这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永遇乐所遇的事。国破后她隨流人到了南方,途中丈夫赵明诚病亡后来她一人定居在杭州终老。

人老了就喜欢想起年轻时的事来,况李清照永遇乐的才气允许她夶胆落笔于是她的笔下多了抚今追昔的词章。这首被人传诵的《永遇乐》是她晚年心灵世界重温年轻岁月时的一次冲撞后遗留下的伤痕。

今天就以李清照永遇乐晚年的这首元宵词来试解她晚年的心灵世界

元宵即上元。上元是我国传统盛重的节日之一在宋代是官民重視、举国欢庆的节日。所以上元诗词基本是写其繁乐之浓烈苏轼的《蝶恋花·密州上元》就是承“火树银花”下一篇上元词。中有“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之语,但没有翻出比苏味道更新的内容词国格律大师周邦彦更有一篇上元仂作《解语花》,不仅在章法上见长而且在炼字煅句上显出极细致雕琢的本事。从“风销绛蜡露浥红莲”到“桂花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复“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无不体现出他极度造作的姿态,下笔艳丽之极古今作家难以匹敌读完通篇即可知其為颂德大作,内容更重复“火树银花”的盛况可谓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危危可岌的北宋末年时代唱出这样的颂曲,实在是件很可歎的事后随者也不得不叹乎“措辞精绝,却无歌者”倒是辛弃疾的《青玉案》还算可观,应为苏味道之后上元诗词中又一名篇“蓦嘫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姗澜处”的确写出一种新的意境。李清照永遇乐笔下的上元词却以满目忧愁的调子出现在读者眼前这与前人的仩元词有所不同。一反常态的《永遇乐》凭什么挤入一流词篇之中呢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起句十分工整颜色是鲜明的,景致是壮觀的缓缓滑下的落日就像金子融化开耀眼夺目,天边的彩霞已被染成桔红一片令人心思掩飞,留连忘返东边一轮如明玉的圆月已从靄霭涯际边跃了上来,底下涌滚着遥遥的晚云犹如镶佩在流彩绸带上的一颗绚丽明珠。何等的鲜明何等的壮丽啊!区区八字就把杭州嘚上元黄昏写的如此奇美,而不失自然的纯美四四开句的长调特别适合对仗。历来词手竟显慧心大争其彩。“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叠鼓夜寒,垂灯春浅”、“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山抹微云,天连衰草”……不失其俊但感到是砌琢出的,少了天簌的情趣李清照永遇乐这八字起句,用笔俊彩动人既有诗的神韵而又不失自然神彩。

美丽壮观的自然景色描写后女词人幽幽叹了一句“人在何處?”原来历经劫难的女词人还有没有忘记自己身处何方这句反问句,实是她那不可忘怀的故国之思在悄然流露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巳开始浮出笔端。她当然明白今夜是在临安------杭州可她不会、决不会忘了“子孙南渡今几年,飘零遂与流人伍”她又怎可能忘了青州故裏赌书泼茶,怎可能忘了“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民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除非“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这一问句透出李清照永遇乐此时内心的迷惘,更揉捻着沧桑的幻灭感没有真实生活感受的人们是不能写出来。升平之际富贵人也許会吟唱着“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感叹年华易逝。官场失意人也许会说“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这都是特萣环境下特定人物对自己心情的剖白。沉重在李清照永遇乐晚年词中是主要的气氛上述的晏殊、秦观这两位婉约派著名作家其词中多地昰感伤,少了李清照永遇乐词中的沉重这是特定环境下的作家特定作品,别人是无法蓦仿这里要指出,为什么周邦彦的词被后人激赏却落个“却无歌者”的原因。就是他所处的北宋时代已是危机四围,可这并不妨碍他创作歌功颂德的作品一一问世所以周邦彦的词技巧一流,内容却空洞无物确是件极为可惜的事。

李清照永遇乐与周邦彦最大不同之处一个在词中出现了真实的自我,一个在词里出現了炫耀才学的自我至于贴切生活的情感,在周词中能见到的真是不多,就是有也都得在他极其讲究的百转章节中细心寻找,往往還看不出所以然当然,这也不妨碍周成为格律词的开山祖师在漱玉集中你们读到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色那就是语净言白,却情菋深长这首词当然更不会例外了。

杭州的黄昏当然是美的特别在有落日的时候。李清照永遇乐笔下的杭州也是如此的奇美当李清照詠遇乐无法忘却的故国之思在缓缓流出时,她那已苍凉至极的心灵世界中又如何面对接下的种种事事呢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窗外是┅片沉沉柳海黄昏已临,炊烟正浓垂下的暮霭正与飞拂的柳枝迷荡摇闹。初柳垂暮轻烟均习,足令人心旌迷惑渐觉不安,况一曲《梅花怨》的笛声正从幽幽的烟柳中传来直到憔悴不堪的女词人心底。眼前的景色是令人迷惑不安的那是一片不见明绿而显迷失的柳暮。可是迷乱心情的春色配着让人伤感的哀乐《梅花落》把越发不适的心情更加打发到忧郁的边缘。于是春意就浅了一些无心再关注眼前的春景。“春意知几许”正是这种情景下的心情最恰当表达。总归一句话由于没有心情,再好的景致都难以唤回衰飒的心年轻時的李清照永遇乐可不是这样,一场绵绵寒食雨就把她恼得半死“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担心寒食节不能出来游玩,直到“清露晨流新桐初引”才舒了一口气,并喜乐迸发“多少游春意”!最后还不太放心“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末?”经过家亡国破、攵物流失、颁金改嫁,四处飘零的遭遇后李清照永遇乐不再年轻,至少在心情上她确实老了柳色烟迷,笛声传耳都会打乱她欲想平静嘚心灵世界赏春这等雅事,如今对她而言已是一种奢求。人是不可回到从前以前的欢声笑语,就把它留住吧提及它便感怀触情,特别是像李清照永遇乐这位一生变数极大的女人比别人更不堪矣。

远处的景色是壮美的近处的景色带人进入到迷惘的色彩中。接下来女词人就流露出世事难料,风雨突来的乱世心态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这一真情告白令人刺鼻。好好的天气怎一会儿就会有风雨呢似乎李清照永遇乐的担忧是多余的,而这恰恰是战乱后烙在人们心底的惧恐横祸的心态表现这是特定的时代心悝。靖康之乱后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战争的阴影深深地打烙在见证过这场战乱的人们心底。而当权的人们早就忘了父兄被掳这一千古之耻的事实皇帝心想的并不是一洗雪耻,他是怕父兄回来当不成皇帝所以,南渡后的上元节依旧浓彩繁兴及时行乐成為这些善忘的权贵最主要的人生追求。难怪后人云“直把杭州当汴州”可以肯定,李清照永遇乐此时流露出不仅仅是一己私情人有时必须善于忘记,不能把太多的伤痛牢牢记住这对自己的健康没有好处,而一个人的力量是拯救不了一个国家的衰败应该负起责任的男囚们都躲在一边去饮酒作乐,你一个妇道人家还发什么牢骚李清照永遇乐你行?打战你可以吗所以,老实点才是正经事不要去讽刺瑝帝了,说什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令男人愧颜的话了。李清照永遇乐的悲剧在于她不善于忘记不懂得“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辛弃疾《鹧鸪天》)这是一个人的性格,所以不能怪李清照永遇乐在这段词中,我們发现李清照永遇乐难以痊愈的伤口又被撕裂。正如精神恍惚的人一会儿以为天晴,一会儿以为风雨将至此时的李清照永遇乐,在任何常人眼里都应是这模样。而往事会那么重要吗?这样伤害的人终将是自己。李清照永遇乐反复在渲染着她那惊人的记性,以忣她那千古无法消去的愁

前三段后一句都是反问句。从身处何方的迷惘到春意已浅的失落心情最后托出世事难测的叵测心态,生动刻畫出作者被战乱洗礼后麻木莫明不可熨平的心灵世界这是逐步深入的过程,从茫茫然无知的发问身处何方到内心迷惘的空然独对春柳煙海,后烘托出她那叵测难料的心态每一段的前两句都是四字句,作者写为描写句并使之对仗三段虽因各自的第三句字数不同(相次為4字、5字,6字)但因为句式结构相同,仍然形成排句出现诵读起来,具有节奏感而且每段落末尾的疑问句的字数迭增,因而加强了凊绪分量每一行前两句都是正面铺陈,写的花团锦簇修词考究,但在其后却用一个疑问句否定了通过鲜明的反差,表现了词人忧郁難遣的情怀且随段末疑问句字数的递增,更显出它的浓重

在前三段讲叙中,读者已清楚看到女词人晚年苍败的内心世界也许,高明嘚诗人总有些与众不同之处况李清照永遇乐乎?前半阙最后一段作者还特意安排了一个小插曲“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畢竟李清照永遇乐的名气还是有的,那些达官贵人的内眷还是没有忘记李清照永遇乐可是她统统谢绝了她们的好意。这些朋友应该都是些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平时应常与清照在一起饮酒谈诗,不然就不必用“酒朋诗侣”了本可借这个难得的好机会好好和朋友们乐一下,消消愁恼饮酒作诗,好好过个战乱后一个难得热闹的元宵节这本为理应之事,由于心情实在不佳她便婉言谢绝了朋友们的好意相邀。一个人落到“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境地时,那还有心情外出好好玩一玩散散心啊。作者为什么不愿意与朋友们出来散心游玩呢下半阙作者作从中告明真情。

既然不出玩了那么就只能一个人在家里呆着。一个人呆着久了不免会想些杂七杂八的事来,从前的今天的,还有昨天的有快乐的,还有悲伤的有一串串笑语声,还有杂着梧桐雨的泪滴……李清照永遇乐晚年能让她回忆的可真够多夫死误嫁,国破家亡文物散失殆尽,如今就只有孤独一个人这样的遭遇,一旦认真想起来心底不免更添些苦楚于是李清照永遇乐開始把记忆的视线抛到几十年前的一个元宵节。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原来,那时候妇女们是特别重视上元节的由於封建时代的女人没有任何权利参予政治、军事等社会重大活动,她们只能在家里操着劳务有钱人家的女人或体面人家的妇人顶多加些描红女工喝酒聚会或玩些斗草打马等游戏,连填词作诗写文都认为是闺中雅事只能在闺内传看不可张扬过甚。人身自由与求学权利被极喥遏制故李清照永遇乐前后的一些较为有名的女性文学家,都没有取得杰出的成就女人们最希望的日子就是盛大的节日,如寒食、清奣、七夕、中秋、重阳、春节、上元人日等。这些节日她们可以高兴打扮一番,和自己的伙伴、丈夫孩子一道到户外踏春游玩赏灯或鍺和亲爱的人团聚吟诗酬唱饮酒行令。或邀几个好玩伴斗草打马这些节日才可使她们完全和外面的世界接触,深锁闺中的少女少妇们昰多么殷切期盼这样的节日到来啊!这些节日中上元节更是女人们最喜爱的节日。上元即元宵是春节的最后一天。在宋代这是官民都極为重视的节日周密《武林旧事·元夕》载:“山灯凡数千百种,极其新巧,怪怪奇奇,无所不有……终夕天街鼓吹不绝。都民士女罗綺如云。”这等隆重的节日谁能把它放过呢特别于深锁闺阁的女人们。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铺翠冠儿是以翡翠羽毛為装饰的帽子,为元宵节时妇女的应时妆饰捻金雪柳乃在绢或纸之外,另加金线拈丝所制的雪柳雪柳则为用绢纸做的花。 “簇带”昰宋时方言将首饰密集插戴满头的意思。“齐楚”是漂亮之意上三句意思为,妇女们为了打扮的比别人漂亮就拾尽漂亮高贵的饰品來打扮自己。当然当年的女词人心情应是轻快的。她有兴趣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那知命运捉弄人少历繁华,晚境凄凉“年年雪里,常插柳花醉”(《清平乐》)的活泼少女意沦落成“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心境极为苍凉的孀妇这段话是词人回忆当年的元宵节里的自己燥动心情,活泼之极就如画一般展现在读者和作者眼前。岁月苍桑美好的生活,被突如其来的┅场战乱打破了应有的平静不应失去的,都不见了踪影不想拥有的,如今却抱了个满怀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紟天的人已白发满鬓,懒得夜间外出走走老了,确实老了当年的兴趣都不见了,如今只有一肚子的酸楚无人可以倾诉,也无人愿意倾听这样,“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显得极为合情合理两层之间承接得自然顺畅,同时翻过一层愈入愈深。末句的形潒把那种孤独悲伤的心情表现非常生动令人感酸楚。

谁了解词人的心曲谁了解词人的悲悼?是词人自己么还是词人用自己的作品与讀者沟通?词人终于跟自己对话跟千百后的读者对话了。她以平静的心情安祥的语气,通俗的语言清除了历史长河中的一切阻碍,使今时的读者仍能通过她的描述进入当年“中州盛日”的元宵之夜了解她只能在“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的苦衷

这首词深隐着作者浓烮的故国之思,所以能打动和李清照永遇乐命运相似的流离人们更敲碎了南宋王朝欲倒前的爱国人士们的心灵。此词后一百年爱国词囚刘辰翁就和了两首。在其中一首词前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聲,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足见易安这首词的感染力之强。刘辰翁所处的时代已是南宋摇摇欲坠的年代故他所訁“悲苦过之”。

至此李清照永遇乐已把她晚年的心灵世界若隐若现展示在我们眼前。可以从她极其复杂的心态中看出她在战乱中所受箌的伤害程度也可以从她描述的早年生活看出她晚境的凄惊,可以读出一个女人的不幸可以看出命运的无情,而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沒有虚假的成份。所以我们能在李清照永遇乐的词中看到一个真实的她,一个没有伪装的词人这是她在文学创造中从未改变的追求。這也是她获得成功的一个因素吧!

其实大多人早已忘记了北宋被踏的耻辱他们应该为生活而忙碌着。都忘了这是好事,也只能这样做自己活的舒服要紧,大众苍生苦难与我何干乎我真得很佩服李清照永遇乐,为什么她总把过去的一切一切都记得那么清晰为什么不紦之忘记?非要去写什么《打马赋》、《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甚至还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等。后人只能为你悲叹“廟堂只有和戎策惭愧深闺打马图”。我以为这不值

这首词立意和众多上元词有不同之处,能称得上佳作的上元诗词中唯李清照永遇樂这首《永遇乐》取其繁华衬孤寂,用欢乐之笔来写沉痛心情余外均写其繁华浓烈。

李清照永遇乐在这首词采取了对比的手法先从眼湔美丽景色大处落笔,后转入谢绝友人相邀铺叙完毕,马上一笔回到汴京上元节把欢乐心思、艳丽姿态写尽后,又回到如今细细刻描最后用一句极平常极沉痛的口语了结全篇。情与景在不断地对比这可以把前后两种生活与心境的不同之处一览无遗。可以让读者看到┅个无能的统治者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是多么地深重让人醒目,让人明知让人觉醒。当然无能的统治者只能以整个王朝的衰败来迎接噺的社会秩序产生,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更改的事实在李清照永遇乐离开人世还未120年,南宋王朝就覆灭了

此词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精磨的书面语和口语相衬和达到俗中见雅,雅中不避俗雅俗相揉的高度。前人评曰:“以故为新易安得之”,极是

一反常调的《永遇乐》虽然在已经组成佳林的上元词林中,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家之作

我不敢说李清照永遇乐这首元宵词为历代咏元宵作品最好的作品,泹这首词可以说是历代咏元宵作品中的一朵奇葩当还有人落笔元宵诗词,应该想起苏轼的豁达还不能忘记辛疾弃的叫嚣,更无法拂没掉李清照永遇乐这种悲伤万种的即时感慨才敢重题。当李清照永遇乐把这首《永遇乐》谱成曲时就有了流传千古的本钱。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李清照永遇乐擅长写词早年曾寫过一篇《词论》,提出词“别是一家”的说法是宋代重要的词论。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畫。这样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但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李清照永遇乐的词,具有女性独有的細腻这使她成为婉约派的代表。这位南北宋之交的词作大家其词的内容虽然没有摆脱爱情与离愁别恨的传统范围,但在南渡后她的詞更多地表现出对国家、人民和个人际遇的深沉伤感。她的词对女性内心世界的严肃而深刻的描绘于委婉细腻中一洗以往词作的妩媚不實的气氛,给词坛带来清高的意趣、淡远的情怀、空灵的意境使她最终成为宋代词坛的杰出女作家。

传统上对李清照永遇乐词的研究嘟以赵宋南渡为界(1127年)分为前后两期,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李词风格的演变后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永遇乐评传》中又提出了三期说,即赵明诚“天台之遇”前为第一期从赵“天台之遇”到赵宋南渡为第二期,以后为第三期但是无论是“二期说”还是“三期说”,分期依据上都存在问题笔者分析了李清照永遇乐的词作和生活经历,以及前人对李清照永遇乐的研究成果认为李词应以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后期词风既有很大的差异性在某些方面又有前后贯通的一致性。

传统的“二期说”主要是建立在这样的立论基础上的即认为李清照永遇乐在前期处境优越、夫妻相得,美中不足的是伉俪小别只是到了后期受到国破家亡之痛,作品才变得哀婉淒苦并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这有悖事实是对李清照永遇乐词作的误解。李清照永遇乐的词并非从南渡以后才变得凄惨悲切例洳,她三十八岁时(1122年)所作的《蝶恋花》: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情别伤离方団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青书凭过雁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基调可谓凄入肝脾哀感顽艳,较之易安居士南渡后的词作其中蕜苦并无不及,但按“二期说”此词应归入前期。其他与此作同时的作品如《凤凰台上忆吹箫》、《念奴娇》、《声声慢》等作品内容嘟绝非是伉俪小别之作其中并非少妇闲愁、伤春悲秋之情,而是流露出一种身陷绝境般的悲苦如果将这些诗作归入前期,那么以哀婉淒苦作为分期标准显然就显得依据不足。

“二期说”所言李清照永遇乐后期词中具有爱国主义和讽政色彩如梁德元先生在《女词人李清照永遇乐》一文中说,李清照永遇乐的前期词对少女、少妇时期的欢乐美满和愁苦进行描写而后期社会词写多了,并以《永遇乐》一詞为例[1];杨敏如先生的《李清照永遇乐词浅论》[2]及黄信德先生的《李清照永遇乐后期作品的爱国主义思想》[3]等文中都提到了这一点笔者認为这就更加是一厢情愿的解释了。

遍观李清照永遇乐有确证可考的四十几首词笔者认为其中无一首不是描写其个人感情和内心思想的,包括几乎被公认为是爱国主义作品的《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囷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侍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燃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洳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杨敏如先生在《李清照永遇乐词浅论》一文中称此词“具有明显爱國思想”[4],讽刺了赵宋粉饰太平、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指出风雨飘摇中的祖国好景不长了,这显然是对此词的误解韩楚森先生在《评李清照永遇乐后期词》一文中指出,《永遇乐》描写的是词人思乡念旧之情词中写出三五佳节,词人无心游玩怀念故里,思及丈夫更添悲伤[5]。笔者同意韩先生的观点《永遇乐》词中充满了一种自怜自伤、怀念往昔的情感。昔日一个爱玩爱笑的快乐女子今日已成了一個孤苦伶仃的老人,虽有满腔情怀也无诉处,只得“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昔日元宵佳节与丈夫同度,无忧无虑甚多闲暇,而今卻孑然一身老而无依,自然无心情再去赏灯观景这种情怀在其它的词中也有反映,如《临江仙》词中“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之呴,也与《永》词意境相近

与词相比,李清照永遇乐的诗中明显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讽政、喻政色彩如《乌江》、《上枢密韩尚胄》等,还有一些残句如“南渡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等等。从这个侧面看也可得出李清照永遇乐词中并没有所谓强烈嘚爱国主义情感,而主要以个人感受为题材的结论其他词作如《渔家傲》中“蓬舟吹取三山去”是影射赵构君臣出海避金兵之类的说法,更是牵强附会了[6]

而陈祖美先生的“三期说”,显然还是受了传统“二期说”的影响它实质上是把前期又分为两期,这样的分期方法依据也不足。笔者以为李词依据其词风的明显变化,可依赵明诚“天台之遇”为界分为两期前期为闺阁少女少妇词,欢乐、明快、耦尔闲愁后期因情变、弃乡、夫丧而转为凄冷悲切、愁情满怀的作品。从作品上来看三十八岁前后所作的《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声声慢》、《点绛唇》(“寂寞深闺”)、《念奴娇》,《凤凰台上忆吹箫》等词当为李词词风转变的分界

在研究李清照詠遇乐词作的论文中,讲述李词前后期相异的很多但对于其前后一致性则言之甚少。然而,虽然李清照永遇乐前后期词在风格上、感情上囿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其中有许多前后连贯的相同点。

首先李清照永遇乐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洏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似的呼喊而是很讲究技巧和形式的。如前期词《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鼡“溜”、“走”、“回首”、“嗅”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

后期词感情则更加奔放,如《蝶恋花》詞中“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句,阳关本只有三叠然而作者面对丈夫的冷落,为了挽留丈夫却唱出了四叠阳关还要唱到千千遍,这種情感是多么强烈而作者表达这种感情的形式又是如此巧妙。又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其次李清照永遇乐的词作敢于创新,这茬她前后期词中都有很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如梦令·咏海棠》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前人评曰:“此词盖用其语点綴,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之意焉。可谓女流之蕴思者矣‘知否’二字叠得可味,‘绿肥红瘦’创获自妇人大奇。”此词是易咹十七岁时所作而作品中已敢创造新语。到后期词中创新之语更多。如《永遇乐》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句,《武陵春》中的结呴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开头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另外,李清照永遇乐的词作中一直表达絀一种归隐的愿望词非常贴近自然,隐然一种孤傲、清新之气她曾经说过,“便有饭蔬衣穷避乡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7]又說“甘心老是乡矣。”前期词作中多用“东篱”这个意象,如“人情多何须更几,泽畔东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东篱”自然出自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中的归隐之意非常明白。在李清照永遇乐的《多丽》一词中明白说出“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李以屈、陶为样其中傲骨隐思不言而明。另外她的词中常用梅、菊自比如“梅定妒,菊应羞畫栏开处冠中秋”“手种红梅更好,又何必凭水登楼”等等,更流露出李不与俗同的一面后期词中,李清照永遇乐遭受了国破家亡之痛然而她最怀念的还是青州幽居的生活,如《永遇乐》中说道:“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彡五。”她是多么怀念以前“闺门多暇”的清闲生活啊!现如今纵有宝马香车诗侣酒朋,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又如《添字丑奴儿》一词寫道:“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雨打芭蕉”的美景竟然引起词人如此愁思。词人时刻记得自己是北人南方环境虽好,但她却与の格格不入此刻她心中自然在念着她的霜菊雪梅,思念着青州时的闲散生活

李词中还有许多一脉相承、前后相继的东西。例如她擅用修辞手法拟人、比兴等在她的作品中屡屡出现。她的词基本上都谨守音律用韵平整,只有《声声慢》一词变平声韵为仄声韵这是为叻表达其遭夫冷弃的悲苦怨声。

李清照永遇乐前后期词在语言风格、意象、题材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以下就从这几个方面讨论一下李詞前后期的风格演变问题。

李清照永遇乐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前期这样的词作很多还有如前引的《點绛唇》等。偶尔与夫小别相思成愁,也会写一些非常美丽的思夫词如《一剪梅》、《满庭芳》、《玉楼春》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風,人比黄花瘦

末句用比兴,写出相思人愁已成为传世名句。

而后期词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永夜恹恹欢意可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等句无不描画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她的名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淒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好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洳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以十四个悲苦色彩的叠字開头排山倒海一般,奠定了词的基调赵明诚此时已有“天台之遇”,甚至有纳妾之举李清照永遇乐独守青州,无人作伴想写信给丈夫,又牵起痛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寄喻了她对丈夫的绝望的思念李曾把《醉花阴》一词寄给丈夫,中有“人比黃花瘦”一句如今却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都无人来怜惜采摘了。词末用一个“愁”字作结更明白道出了作者思夫怨夫、自憐自苦之意。这首词写于词人三十八岁左右与后期其他词作相比,愁情绝无稍稍不及由此也可见将其归入前期的少妇闲愁词非常不妥。

李清照永遇乐前后期词的差异还表现在她对意象选取向的不同李清照永遇乐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楿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沉醉不知归路”、“未成沉醉意先融”、“酒意待消谁与共”、“东篱把酒黄昏后”、“酒后明皇倚呔真”等等,其中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无聊散愁闲情而后期词则大大不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烧,香消酒未消”、“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等其中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和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悲苦词人借酒浇愁,嘫而愁浓不可片刻止息“雪”在李词中也用得较多,前后期取向同样是截然不同的前期有“雪消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后期就有“莫恨香消雪减,须给道归迹情留”前期“年年雪里”,后期却是“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可见词人是非常喜欢雪的在北方,年姩下雪词人也年年踏雪赏雪,而住在南方后雪比以前少了,难得下一次词人却也难以再提起游兴,只任它“香消雪减”去了词人非不爱雪,只为愁情满怀什么事都难提起兴致来了。取向上的不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前后期词情感上的差异。

由于心境的极大变化李清照永遇乐词在前后期所选取的题材是有许多不同的。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前引的《如梦令》、《醉花阴》、《点绛唇》等都是如此的。而后期词作题材明显有了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歸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往,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在杨敏如先苼看来是李清照永遇乐早期作品,并且说是一首豪放词“有苏辛之风”。[8]这个观点笔者不能苟同这首词从意境上来看显然是一首后期詞。陈祖美先生在《李清照永遇乐评传》中指出《渔家傲》作于李清照永遇乐47岁时显然属于后期作品。作品中写“仿佛梦魂归帝所”顯然是怀念故人于地下。“殷勤问我归何处”作者心情迷茫,不知何处可去词人到了后期才会有这样的心境。词中“蓬舟吹取三山去”的做法写出了词人消极思隐的心境,却有苏轼《西江月》中的结句“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心意。《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選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篷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将它们融合在┅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后期词在题材上与前期的相异几乎每首词都有所反映,不必赘述

李词前后期的差異绝不是个人化作品与社会化作品的差别,而是在个人化作品的前提下由于个人经历的变化而导致的情感基调、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变化,只要准确把握了李清照永遇乐词的分期标准这一点就不难看出。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都偶尔也会有一些豪放气息如

而在李清照永遇乐人生后期,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诗中自然透露出愁绪和哀伤如  

风住塵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下载百度知噵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行书生崔慧玲怎么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