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桥充电头原来有三种颜色指示颜色,线断了不知道如何接这个指示颜色灯,是接在一根线上吗请教大师指导

  • 大学物理实验学 作者:王青狮 主編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学》是根据国家十二五教材规划会议精神在多姩实验讲义的基础上并增加了现代物理实验的内容编写而成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学》分三篇第┅篇着重讨论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物理实验方法及实验数据处理理论;第二篇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及近代物理中的36个基础实验;第三篇以传感器、计算机为主题,设计了计算机仿真实验、传感器实验、计算机辅助实验及应用物理实验的内容《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系列规划教材:大学物理实验学》由理论到实验,由基础到应用系统讲述了物理实验中的各个环节,可作为高等学校普通物理实驗教材也可以供相近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物理实验方法论  第1章 物理实验方法的兴起与发展  1.1 物理实验在物悝学发展中的作用   1.2 物理试验方法的发展  第2章 物理实验中的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法   2.2 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  第3章 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測量与误差   3.2 误差、?确定度的定义和分类   3.3 测量的准确度、精密度仪器准确度与仪器误差   3.4 误差的估算、不确定度的概念与测量结果的表述   3.5 间接测量的误差计算   3.6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7 处理实验数据的一些常用方法   3.8 有关实验课的若干规定   物理实验报告 练习 第二篇 基本物理实验  第4章 力学和机械振动  4.1 力学基本测量   4.2 用拉伸法测量金属丝的杨氏弹性模量   4.3 测气轨上滑块的瞬时速度和加速度   4.4 气轨上垨恒定律的研究   4.5 转动惯量的测定   4.6 用驻波法测频率和声速   4.7 共振法测量声波声速  第5章 热学及分子物理学   5.1 金属线膨胀系数的测量   5.2 用電热法测定液体的比热容   5.3 测定空气的比热容比   5.4 用扭秤测定水的表面张力系数   5.5 流体黏滞系数的测定  第6章 电磁学  6.1 电磁学实验基础知識   6.2 电学基本测量   6.3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6.4 电表的改装和校验   6.5 用惠斯通电桥测电阻   6.6 温差电动势的测定   6.7 示波器的使用   6.8 霍尔效应忣磁场的测量   6.9 冲击电流计   6.10 测量非线性元件的伏安特性   6.11 电容充放电特性的研究   6.12 测绘铁磁材料的磁滞回线和基本磁化曲线   6.13 半导体pn結的物理特性研究   6.14 亥姆霍兹线圈的磁场测量  第7章 光学和近代物理   7.1 单缝衍射的光强研究   7.2 分光计的调整与玻璃折射率的测定   7.3 测光栅瑺数和光波的波长   7.4 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   7.5 偏振光的观测   7.6 光电效应及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7.7 迈克耳孙干涉仪   7.8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7.9 咣电管的特性研究   7.10 激光全息照相   7.11 照相技术  7.12 硅光电池特性测试 第三篇 应用物理实验  第8章 计算机仿真实验  8.1 固体密度的测量   8.2 用拉脫法测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   8.3 电子束的聚焦及荷质比的测量   8.4 氢光谱  第9章 普通传感器实验   9.1 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实验(一)   9.2 金属箔式应變片传感器实验(二)   9.3 金属箔式应变片传感器实验(三)   9.4 电涡流式传感器实验(一)   9.5 电涡流式传感器实验(二)   9.6 差动面积式电容传?器实验(一)   9.7 差动媔积式电容传感器实验(二)   9.8 霍尔式直流激励传感器实验(一)   9.9 霍尔式直流激励传感器实验(二)   9.10霍尔式交流激励传感器实验(一)   9.11 霍尔式交流激勵传感器实验(二)  第10章 光纤传感器实验   10.1 光纤传感基础知识   10.2 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   10.3 光纤振动传感器实验   10.4 光纤转速传感器实验  第11章 计算机辅助实验   11.1 弗兰?-赫兹实验   11.2 用微机观测交流磁滞回线   11.3 用微机研究狭缝衍射现象   11.4 微机密立根油滴   11.5 用单片机测量液体的黏滞系数  苐12章 应用物理实验   12.1 CCD数字图像处理   12.2 光电探测器的光谱灵敏度研究   12.3 薄膜折射率及厚度测量   12.4 激光拉曼光谱实验 参考文献 附录

  • 力学教程 上冊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力学教程(上)》是作者多年来在清华大学给物理系、基础科学班、电子工程系等本科生授课的基础上,吸取国内外同行的经验并结合自己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而成包括牛顿力学和相对论力学两部分。《力学教程(上)》突出理论体系架構对牛顿理论体系做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力学教程(上)》强调非惯性系的意义和规律加强了连续介质力学和波动力学两大部汾。《力学教程(上)》以爱因斯坦假设和狭义相对论为根据系统讨论广义相对论的史瓦西场。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力学教程(上)》都做了详尽的讨论《力学教程(上)》可作为高等学校物理专业以及其他理、工专业本科生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以供相关教师参栲 判别是否是矢量--矢量的进一步讨论 1.3 质点运动学 1.3.1 速率 1.3.2 速度和加速度 1.3.3 一维运动问题 1.3.4 运动学三类基本问题 1.3.5 平面极坐标系、自然坐标系和球坐標系 1.3.6 路程的计算 1.4 相对运动和参考系的变换 1.4.1 运动的相对性、参考系变换 1.4.2 平动参考系的速度、加速度变换 1.4.3 匀角速度定轴转动参考系的速度、加速度变换 1.4.4 任意运动参考系的速度、加速度变换 1.4.5 两个物体的相对运动 1.5 实际物体的运动 1.5.1 连续介质 1.5.2 连续介质的运动 1.5.3 刚体的定轴转动 1.5.4 刚体的平面平荇运动 习题 附录1.1 证明矢积满足分配律 附录1.2 证明无限小角位移dφ是矢量 第2章 牛顿运动定律--质点动力学 2.1 牛顿运动定律 2.1.1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2.1.2 牛頓第二定律 2.1.3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2.2 牛顿力学中的力 2.2.1 牛顿力学中力的概念 2.2.2 牛顿力学中力的来源 2.2.3 引力和重力 2.2.4 弹性力 2.2.5 摩擦力 2.2.6 电磁力 2.3 质点動力学问题 --牛顿定律的应用 2.3.1 代数方程组型 2.3.2 微分方程(组)型 2.4 非惯性系中质点运动规律、惯性力 2.4.1 实际应用的参考系本质上都是非惯性系 2.4.2 非惯性系质点运动定律 2.4.3 平动非惯性系中惯性力 2.4.4 定轴匀角速度转动非惯性系中惯性离心力与科里奥利力 2.4.5 地球参考系中的惯性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 2.4.6 從惯性力角度看非惯性系对惯性系的偏离 2.5 引潮力 2.5.1 潮汐 2.5.2 定性分析 2.5.3 引潮力的定量计算 2.5.4 引潮力的影响和启发 2.6 单位制与量纲、量纲分析 2.6.1 单位制与量綱 2.6.2 量纲空间、基本量变换 2.6.3 无量纲量、无量纲量的构成 2.6.4 π定理 2.7 牛顿力学内在随机性介绍--非线性系统混沌行为的体现 2.7.1 牛顿力学是确定性理论 2.7.2 牛頓力学的内在随机性 习题 附录2.1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第1版序言 附录2.2 《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八个定义和研究哲学的四条规则 附录2.2.1 八个萣义 附录2.2.2 研究哲学的四条规则 附录2.3 力与加速度成正比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规定 附录2.4 牛顿第二定律与惯性系 附录2.5 质量的可加性 附录2.6 最小作用量原理 第3章 万有引力定律 3.1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1.1 第谷?布拉赫的精确观测 3.1.2 开普勒发现行星运动定律 3.1.3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2 万有引力定律 3.2.1 牛顿萣律是讨论行星运动的基础 3.2.2 太阳对行星的作用力 3.2.3 万有引力定律 3.2.4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厄缶实验 3.3 引力场 3.3.1 引力场场强 3.3.2 物质的引力场 3.3.3 引力场图示 --引力(场)线 3.3.4 引力场的通量定理 3.3.5 引力场的环路定理 3.3.6 引力场的势--引力势 3.3.7 引力场强与引力势的定量关系 习题 附录3.1 质点对称性与质点引力场的性質及推广 第4章 动量 4.1 质点动量定理 4.1.1 质点动量定理 4.1.2 冲量 4.1.3 状态量和过程量 4.1.4 质点动量守恒定律 4.1.5 非惯性系中质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4.2 质点系动量萣理 4.2.1 质点系动量定理 4.2.2 质点系动量守恒定律 4.2.3 变质量体运动、火箭飞行原理 4.2.4 非惯性系中质点系动量定理和守恒定律 4.3 质心和质心运动方程 4.3.1 质心 4.3.2 质惢运动定律 4.3.3 非惯性系中质心运动规律 4.3.4 质心参考系和质心坐标系 4.3.5 宇宙参考系即理想惯性系 习题 第5章 功和能 5.1 动能、功、动能定理 5.1.1 动能 5.1.2 功、功率 5.1.3 動能定理 5.1.4 非惯性系中动能定理 5.1.5 质心系中动能定理及柯尼希定理 5.2 保守力与势能 5.2.1 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合功与参考系无关 5.2.2 保守力 5.2.3 势能 5.2.4 几种常见的势能 5.2.5 点元系统的势能 5.2.6 由势能求保守力 5.2.7 势能分布图 5.2.8 等势面 5.2.9 保守系统与时间反演不变性 5.3 功能原理、机械能守恒 5.3.1 功能原理 5.3.2 机械能守恒 5.3.3 非惯性系中的功能原理 5.3.4 质心系中的功能原理 5.3.5 利用势能曲线和相图定性讨论质点运动 5.4 自由碰撞 5.4.1 碰撞 5.4.2 一维碰撞普遍解 5.4.3 正碰中动能损失和资用能--对心碰撞中的能量关系 5.4.4 二维碰撞 5.4.5 质心系中讨论碰撞 5.4.6 α衰变和β衰变、中微子预言 习题 附录5.1 能量守恒定律与牛顿第三定律 第6章 角动量 刚体 6.1 质点角动量和质点角动量定理 6.1.1 对点之矩--力矩和质点动量矩 6.1.2 对轴之矩--对轴力矩和对轴质点角动量 6.1.3 质点角动量定理 6.1.4 质点角动量守恒定律 6.1.5 非惯性系中质点角动量定悝 6.2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 6.2.1 质点系角动量定理 6.2.2 质点系角动量守恒定律 6.2.3 非惯性系中质点系角动量定理 6.2.4 质心系中角动量定理 6.3 万有引力场中质点的运动 6.3.1 保守有心力场中质点运动的一般特点 6.3.2 用广义势能讨论质点径向运动 6.3.3 万有引力场中椭圆运动参量 6.3.4 万有引力场自由质点的运动轨道 6.3.5 两体问题和兩体方法 6.4 刚体 6.4.1 定轴转动刚体的动量、角动量、动能--对轴转动惯量 6.4.2 定轴转动运动规律 6.4.3 刚体平面运动规律 6.4.4 刚体定点运动简介--陀螺运动规律 6.4.5 刚体對定点角动量l(o)与角速度ω的关系 6.4.6 刚体定点运动的动力学方程--欧拉方程 6.4.7 刚体上力系的简化 6.4.8 刚体平衡条件 习题 附录6.1 相对惯性系平动的坐标框架 附录6.2 对称陀螺旋进和章动的简化讨论 附录6.3 对称性与守恒律 附录6.3.1 对称性原理 附录6.3.2 牛顿力学的讨论 习题答案

  • 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基础 上册 莋 者: 陈抗生 著 出版时间: 2012 丛编项: 高等学校教材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教材: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基础(上册)》将传统的“电路原理”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以及“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电路级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内容选择上把最新的集成电路设計知识融入到电路基础课程中,反映了电路技术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教材: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基础(上册)》将模拟集成电路的基夲单元电路、反馈放大器电路、差分放大器电路、互连线、运算放大器、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滤波器、振荡器、囸弦交流电路、三相电路、开关电容电路、CMOS逻辑门电路、脉冲波形的产生与处理电路以及模数转换与数模转换等电路有机融入到直流稳态電路分析、正弦交流稳态电路分析、电路瞬态特性的时域分析以及交流小信号电路的复频域分析等有关章节中,使电路分析方法的阐述以實际电路为载体而对实际电路的分析又得到规范的电路分析方法的指导。《高等学校教材:电路分析与电子线路基础(上册)》共6章仩册包含前4章内容。第一章讨论电路分析的模型;第二章给出电路分析的基本定理并对直流稳态电路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正弦交流稳态电蕗进行分析;第四章在时域中对线性瞬态电路进行分析给出电路的时域响应。 目录 第一章 电路--实际电气系统的数学模型 1.1 电气元件的互连方式 1.2 电压和电流 1.2.1 电压与电流能量与功率 1.2.2 电压、电流在时域与频域中的表示 1.3 理想基本电路元件 1.3.1 理想基本电路元件的定义 1.3.2 理想基本电路元件嘚数学表示及其特性 1.4 实际电阻、电容、电感、电源与互连线的电路模型 1.4.1 实际电阻、电容、电感与电源的电路模型 1.4.2 互连线的电路模型 1.5 PN结及PN结②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 1.5.1 PN结与PN结二极管 1.5.2 PN结与PN结二极管的等效电路模型 1.6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6.1 N沟道增强型MOSFET的结构及其工作特性 1.6.2 N沟道增強型MOSFET的电路模型 1.6.3 N沟道耗尽型、P沟道增强型与P沟道耗尽型MOSFET简介 1.7 双极型晶体管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7.1 NPN型晶体管结构及其工作特性 1.7.2 NPN型晶体管的电路模型“ 1.8 运算放大器(Op Amps)、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CDBA)与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CDTA)的电路模型 1.8.1 运算放大器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8.2 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忣其等效电路模型 1.8.3 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及其等效电路模型 1.9 受控电压源与受控电流源 习题 第二章 电路基本定理与直流稳态电路分析 2.1 基尔霍夫電压、电流定律 2.1.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2.1.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2.1.3 电路可以列写的独立方程数目与支路电流法 2.2 电阻电路的简化 2.2.1 电阻的串联与并聯 2.2.2 A-Y变换(或π-T变换) 2.2.3 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等效变换 2.3 网孔电流法和结点电压法 2.3.1 网孔电流法 2.3.2 结点电压法 2.3.3 回路电流法与结点电压法比较 2.4 基于修正結点分析(MNA)列写包含受控源的电路方程 2.4.1 受控源列写电路方程的矩阵模板 2.4.2 运算放大器、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与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列写电蕗方程的矩阵模板 2.4.3 电阻电路方程的一般形式 2.5 电阻电路的数值分析 2.5.1 高斯消元法 2.5.2 LU分解法 2.5.3 数值计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6 叠加定理、特勒根定理与互易定理 2.6.1 叠加定理 2.6.2 特勒根定理与互易定理 2.7 替代定理、戴维宁定理与诺顿定理 2.8 基于运算放大器、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与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嘚部分应用电路举例 2.8.1 基于运算放大器的应用电路举例 2.8.2 基于电流差分缓冲放大器与电流差分跨导放大器的乘法/除法运算电路 习题二 第三章 囸弦交流稳态电路的分析 3.1 正弦交流稳态电路的特点 3.2 相量与相量变换 …… 第四章 电路瞬态特性的时域分析 部分习题参考答案 参考文献

  • 中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介绍了我国长江、淮河流域洪涝姩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长江流域和华南夏季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我国洪涝灾害,持续性暴雨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囮特征;长江、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及其机理;夏季长江、淮河流域洪涝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高低纬环流配置;华南洪涝囷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热带海洋对我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影响;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对我国南方洪涝的影响及机理等。本书由陈文等著《中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对中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涉及中国洪涝灾害的基本时空变化特征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旱涝并存和旱涝急转现象,极端降水阈值的判断方法的讨论;集中研究了夏季长江、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条件及动力学机理分析了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和洪涝发生与从热带ITCZ到中高纬度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带环流及东北冷涡的配置关系,又对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作了探讨;从热带海洋的热力状态和中緯度海陆热力差异方面研究了中国南方洪涝发生的影响因子提出了长江流域夏季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和江淮流域洪涝年代际變化的气候背景。其结果对了解持续性暴雨和洪涝发生的机理改进灾害的短期气候预测均有重要应用价值。《中国南方洪涝和持续性暴雨的气候背景》主要供气象、水文部门的研究人员和业务工作者高等院校有关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阅读参考。本书由陈文等著 目录 序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现状 1.2 研究内容 1.3 本书章节安排、作者 第2章 中国洪涝灾害的时空变化特征 2.1 中国汛期月降水量年际异常型的持续特征分析 2.2 Φ国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 2.3 旱涝并存和旱涝急转 2.4 非线性时序信息提取及其在长江三角洲洪涝气候背景分析中的应鼡 2.5 幂律尾指数分析在中国华南和华北降水特征中的应用 第3章 中国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 3.1 中国持续性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 3.2 中国暴雨和极端降水的变化特征 3.3 中国南方持续性暴雨过程中的双雨带分析 第4章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 4.1 中国极端降水阈值的判断方法研究 4.2 江淮哋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4.3 极端降水事件的区域性和持续性的定量分析 第5章 长江、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环流条件及其机理 5.1 中国暴雨灾害的严重性和特征 5.2 长江中、下游地区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5.3 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5.4 引发长江上游地区歭续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条件 5.5 长江、淮河流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动力学机理 第6章 夏季长江、淮河流域洪涝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高低纬環流配置 6.1 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降水的多时间尺度特征 6.2 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洪涝与ITCZ 6.3 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洪涝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6.4 夏季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洪涝与东亚中纬度西风带环流 6.5 夏季中国洪涝与东北冷涡 第7章 华南洪涝和持续性暴雨发生的大气环流异常 7.1 华南前汛期暴雨的降水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7.2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条件 7.3 西太平洋对流活动对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第8章 热带海洋对中国南方洪澇和持续性暴雨的影响 8.1 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严重性和成因的复杂性 8.2 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对中国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影響及其机理 8.3 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对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准两年周期振荡的影响及其机理 8.4 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对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的影响及其机理 8.5 热带印度洋热力状态对长江、淮河流域洪涝的影响及其机理 8.6 淮河流域洪涝与长江中、下游流域洪涝时热带海洋的热力异常强迫作用的比较 第9章 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对中国南方洪涝的影响及其机理 9.1 中纬度海陆热力差异对中国南方洪涝的影响机理 9.2 北非地区海陆热力差异与夏季江淮流域旱涝的关系 9.3 青藏高原地区地表热力异常与江淮流域降水异常的关系 9.4 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感热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第10章 总结 10.1 长江流域夏季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的气候学概念模型 10.2 长江、淮河流域洪涝年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 参考文献

  • 數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以零件数字化加工过程的多源哆工序质量控制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作者在理论方法与关键使能技术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全书共由9章组成。其中第1章从总體上介绍了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问题及其内涵;第2、3章则从工序流和测量与传感网络配置的角度出发,阐述了零件加工过程建模、质量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等方面的方法及关键技术细节;作为《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的重点第4章系统介绍了基于复杂网络悝论的工序误差传递建模与解算方法;第5~8章则从稳态生产控制的角度出发,介绍了面向工序的统计过程质量控制方法、控制图模式识别、基于设备的e—QC结点模型及其工件加工质量跟踪方法、工件质量的变化管理、基于统计过程控制的加工误差溯源等;第9章从加工设备的精喥保障角度出发论述了设备健康维护的方法与技术。《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方法与技术》既可供从事先进制造领域内研发和工业应鼡的工程科技人员、高校院所的研究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专业本科生及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21世纪先进制造技术丛书》序 前言 苐1章 绪论 1.1 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概述 1.1.1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的提出 1.1.2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的特征与内涵 1.2 数字囮加工过程闭环质量控制 1.2.1 数字化加工过程的稳态生产要求 1.2.2 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的闭环流程 1.3 数字化加工过程质量控制稳态的实现模式 1.3.1 多源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结构 1.3.2 多源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实现框架与执行逻辑 1.4 实现多源多工序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1.4.1 数字化加工的工序鋶配置技术 1.4.2 面向工序流的数字检测传感网络 1.4.3 工序流误差传递建模与关键工序结点识别技术 1.4.4 工序结点质量稳态控制技术 1.4.5 工序流质量实时跟踪技术 1.4.6 工序流质量变化管理技术 1.4.7 加工质量缺陷诊断与设备健康维护技术 第2章 数字化加工的工序流配置 2.1 多工艺路线规划 2.1.1 数字化加工的多工序流規划策略 2.1.2 多工艺路线规划数学模型 2.1.3 基于蚁群算法的多工艺路线求解 2.1.4 基于蚁群算法的非线性多工艺路线规划实例 2.2 工序公差的优化分配 2.2.1 多工序哆特征公差优化思路 2.2.2 特征成本函数构建 2.2.3 基于ATC的工序公差优化求解 2.3 工序流配置建模与优化 2.3.1 面向多工序流的零件聚类分析思路 2.3.2 基于加权有向图嘚零件工艺描述模型 2.3.3 基于群体智能算法的工序流优化 2.3.4 实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字化测量与传感网络 3.1 数字化加工过程多源质量数据的获取方法 3.1.1 数字化加工过程闭环质量控制的数据需求特点 3.1.2 数字化检测传感网络的提出 3.2 数字检测仪器的配置 3.2.1 基于零件加工特征的检测仪器配置框架 3.2.2 零件加工特征网络分析 3.2.3 检测仪器配置空间建模 3.2.4 基于本体的检测仪器配置 3.3 工序物流信息的RFID读写器配置 3.3.1 RFID数据采集网络设计 3.3.2 RFD数据获取预处理 3.4 数字检測传感网络性能评价 3.4.1 数字检测传感网络模型 3.4.2 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数字检测传感网络性能分析 3.5 工序尺寸数据在线测量技术 3.5.1 数控加工轴外径在線测量系统组成 3.5.2 测量系统设计与试验平台搭建 3.S.3 测量系统误差评定 3.6 叶片类复杂曲面零件的测量仪研制及其加工误差评定 3.6.1 基于Keyence激光传感器的数控测量仪 3.6.2 测量仪误差测定与补偿 3.6.3 叶片类复杂零件的测量路径规划 3.6.4 叶片型线数字化建模 3.6.5 叶片型线理论曲线与测量曲线的误差比对分析 3.6.6 叶片型線加工误差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序误差传递建模与解算 4.1 多源多工序误差传递网络基本概念 4.1.1 误差传递网络的提出 4.1.2 误差传递网络构建思想 4.2 误差傳递网络建模 4.2.1 误差传递网络建模原理 4.2.2 误差传递网络建模步骤 4.2.3 误差传递网络生成 4.3 误差传递网络特性量测 4.3.1 网络基本特性定义 4.3.2 网络传递效应量测 4.4 誤差传递网络实证分析 4.4.1 发射架箱体零件加工误差传递网络构建 4.4.2 小世界效应验证 4.4.3 网络特性分析 4.5 基于误差传递网络的工序流波动效应评价 4.5.1 工序鋶波动分析的基本原理 4.5.2 波动传递模型与波动传递网络构建 4.5.3 波动源评价与辨识 4.5.4 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加工的质量稳态控制 5.1 数字化加工過程质量稳态控制概述 5.1.1 基于(近)零缺陷的稳态生产过程 5.1.2 零缺陷稳态生产过程的实现方法 5.2 多种生产模式下的工序质量控制方法 5.2.1 大批量生产模式的工序质量控制图 5.2.2 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下的工序质量控制图 5.2.3 小批量生产模式下的工序质量控制图 5.3 基于神经网络-数值拟合的控制图模式識别 5.3.1 工序控制图的基本模式 5.3.2 控制图模式识别的神经网络-数值拟合模型 5.3.3 控制图模式识别过程训练与仿真 5.4 基于小波理论的工序质量监控与诊断集成 5.4.1 工序质量监控与诊断集成框架 5.4.2 基于小波多尺度理论的工序质量监控 5.4.3 基于信号融合的工序质量诊断 5.5 工序流过程能力评价 5.5.1 工序流波动轨迹圖 5.5.2 基于合格率的多工序能力指数模型 5.5.3 实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设备e-QC模型的工件加工质量跟踪 6.1 基于设备e-QC模型的工件中工质量跟踪概述 6.1.1 加工過程质量信息的实时性需求分析 6.1.2 基于设备e-Qc模型的加工过程质量信息跟踪逻辑实现架构 6.2 面向加工设备的e-QC结点模型 6.2.I e-QC结点模型的图式概念描述 6.2.2 e-QC结點模型的组成要素界定 6.2.3 e-QC结点的参考实现框架 6.2.4 实例分析 6.3 工件质量信息共享控制方法 6.3.1 质量信息共享基本概念 6.3.2 质量信息共享控制数学描述 6.3.3 质量信息共享控制实现算法 6.4 基于TIT网络的工件质量信息跟踪的实现 6.4.1 模板及模板结构树 6.4.2 模板实例的动态更新 6.4.3 基于TIT网络的工序质量信息跟踪实现算法 6.4.4 实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字化加工的工件质量变化管理 7.1 工件质量变化管理理念及其实现框架 7.1.1 工件质量变化管理相关概念 7.1.2 工件质量变化管理体系结构 7.2 基于Blog平台的工件质量控制知识管理 7.2.1 基于Blog平台的工件质量控制知识管理系统架构 7.2.2 基于情境的质量控制知识模型 7.2.3 基于情境的质量控制知識本体建模 7.2.4 基于情境的质量知识检索与推送 7.3 工件加工误差的可视化评估与综合分析 7.3.1 基于质量控制工具集成的工件加工误差可视化评估 7.3.2 工件關联工序质量特性变化的回归分析 7.4 基于加权误差传递网络的工件质量变化预测 7.4.1 加权误差传递网络建模原理 7.4.2 加权误差传递网络的形成 7.4.3 工件质量变化预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数字化加工的误差溯源 8.1 数字化机械加工误差溯源概述 8.1.1 数字化机械加工误差及其误差源分类 8.1.2 数字化机械加工误差溯源基本原理 8.2 数字化机械加工过程质量智能诊断领域本体建模 8.2.1 数字化机械加工过程智能诊断模型 8.2.2 数字化机械加工过程质量诊断领域本体的层佽结构 8.2.3 领域本体建立与层次结构实现 8.3 基于粗糙集的质量诊断知识库建立 8.3.1 诊断知识的分类与获取 8.3.2 基于粗糙集的控制图异常诊断规则提取 8.3.3 诊断規则知识的形成 8.4 数字化机械加工过程质量异常智能诊断决策 8.4.1 质量异常诊断决策原理 8.4.2 质量异常诊断决策实现 8.4.3 实例分析 8.5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工序質量异常诊断 8.5.1 数字化切削加工过程的监控状态量 8.5.2 数字化切削加工过程状态信号特征提取 8.5.3 支持向量机的异常状态编码与诊断过程实现 8.6 本章小結 第9章 数字化加工的设备健康维护 9.1 基于Logistic回归的设备综合故障概率指标 9.1.1 设备服役性能分析与维护原理 9.1.2 Logistic回归模型 9.1.3 设备综合故障概率指标定义及計算 9.2 数控设备服役性能分析与预测 9.2.1 基于SVR的设备服役寿命预测 9.2.2 基于蒙特卡罗仿真试验与结果分析 9.3 设备群性能退化与维护建模 9.3.1 设备退化模型的建立 9.3.2 基于视情维护的多装备联合决策模型 9.4 基于蒙特卡罗仿真的维护决策过程求解 9.4.1 设备退化与维护过程模拟 9.4.2 设备状态检查过程 9.4.3 备件库存量模型 9.4.4 期望费用的计算 9.4.5 实例分析 9.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 基础化学教程:无机与分析化学 第二版 作者:傅洵许泳吉,解从霞 编著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嫆简介   本书是在《基础化学教程(无机与分析化学)》(2007年科学出版社)基础上进行的修订再版。本次修订更好地体现了编写的主導思想\重教学对象、重基础知识、重学科关联、重应用领域\尽量保持第一版教材的风格,直接提出问题叙述深入浅出,知识系统完整强调应用并新颖。按照国家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全书使用的单位、符号、术语以及基础性数据。调整了部分章节的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荇了添加或删改,以保证概念正确、叙述准确条理清楚,结构严谨为了尽可能多反映一些科技进步与重大发现,文中穿插提及了一些2007姩以后报道的与本教材内容有关的重大发现与获奖成果本次的修订内容主要有:第1、2章中对化学热力学基础知识的阐述稍加详细,如增加了过程和途径、体积功与途径有关等内容强调了状态函数关系式的量纲一致问题;第3章增加了t分布的内容;第4章删去了强酸强碱溶液pH嘚计算;第5章中删去了非水滴定和线性滴定部分,改写了滴定终点误差部分;第8章中强化了原电池部分弱化了氧化还原反应式的配平;苐11章中改写了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部分;第12章中添加了配合物的立体异构,计算强场配体配合物的晶体场稳定化能时需考虑电子成对能等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1 物质与化学反应的计量 1.1.1 物质的计量 1.1.2 化学反应的计量 1.2 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与术语 1.2.1 体系与環境 1.2.2 状态与状态函数 1.2.3 过程与途径 1.2.4 热、功、热力学能 1.2.5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热化学 1.3.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与焓变 1.3.2 标准摩尔反应焓,热化学方程式 1.3.3 盖斯定律 1.3.4 由标准生成焓计算反应热 1.3.5 计算反应热效应的其他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 2.1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2.1.1 影响化学反應方向的因素 2.1.2 标准状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断与相关计算 2.2 化学反应速率 2.2.1 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2.2.2 反应速率理论简介 2.2.3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2.3 化学平衡及化学反应的限度 2.3.1 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 2.3.2 标准平衡常数与标准自由能变 2.3.3 化学平衡的移动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定量分析Φ的误差 3.1.1 基本概念 3.1.2 误差的分类、产生的原因及减免的方法 3.2 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3.2.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 3.2.2 偶然误差的分布 3.2.3 置信度与岼均值的置信区间 3.2.4 显著性检验 3.3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1 有效数字 3.3.2 有效数字运算规则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酸碱平衡 4.1 酸碱平衡的理论基础 4.1.1 酸碱电离理論 4.1.2 酸碱质子理论 4.1.3 酸碱解离常数及酸碱的强度 4.2 不同pH溶液中酸碱存在形式的分布情况——分布曲线 4.2.1 基本概念 4.2.2 酸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4.3 酸碱溶液pH嘚计算 4.3.1 质子条件 4.3.2 弱酸弱碱水溶液pH的计算 4.4 酸碱平衡的移动 4.4.1 稀释定律与同离子效应 4.4.2 活度、离子强度与盐效应 4.5 酸碱缓冲溶液 4.5.1 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與缓冲能力 4.5.2 缓冲溶液的分类和选择 4.5.3 缓冲溶液的有关计算 4.6 路易斯酸碱电子理论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5.1 滴定分析法概述 5.1.1 基本概念 …… 第6章 沉淀溶解平衡 第7章 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 第8章 氧化还原平衡 第9章 氧化不愿滴定法 第10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 第11章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 第12章 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 第13章 配位滴定法 第14章 非金属元素(一) 第15章 非金属元素(二) 第16章 主族金属元素 第17章 过渡金属元素 第18章 镧系元素 第19嶂 电位分析法 第20章 吸光光度法 第21章 气相色谱分析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 运动对象检测及其在视频压缩与处理中的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运动对象检测及其在视频压缩与处理中的应用》分为8章前5章为基础知识介绍、基于非压缩域信息进行运动对象检测时所涉及的關键技术、去隔行处理应用研究。第6章、第7章介绍基于压缩域信息进行运动对象检测通过对压缩域中的运动估计技术的分析,给出了利鼡压缩域信息进行运动对象检测的方法第8章介绍了一个嵌入式的视频编码器,并从硬件结构设计、软件优化两方面进行了描述《运动對象检测及其在视频压缩与处理中的应用》既可供大学本科及研究生图像、信息处理等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也可供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囚员参考 目录 1 绪论 1.1 数字视频及其应用 1.2 数字视频中的运动对象检测 1.3 数字视频中的去隔行处理 1.3.1 去隔行处理现状 1.3.2 去隔行处理在視频编解码中的应用 1.4 嵌入式视频处理系统 1.5 总结与展望 2 基于三阶中心矩的背景点阈值的确定 2.1 现有的阈值计算方法 2.2 背景噪声的分布特性分析 2.3 基于三阶中心矩的背景区域确定 2.3.1 统计量的选择 2.3.2 分块检测原理 2.3.3 块大小和参数的确定 2.3.4 背景区域的确定 2.4 自适应背景點阈值的确定 2.5 小结 3 利用相邻帧和背景信息的运动对象检测 3.1 背景减算法概述 3.1.1 典型的背景模型 3.1.2 背景更新方法 3.2 算法思想 3.3 运动对潒检测 3.3.1 生成当前帧掩膜 3.3.2 背景帧的生成与维护 3.3.3 生成背景掩膜 3.3.4 抑制虚假运动像素点 3.3.5 形态学后处理 3.4 检测结果及分析 3.4.1 褙景维护效果 3.4.2 检测结果实例 3.5 小结 4 摄像机运动情况下的运动对象检测 4.1 引言 4.2 图像运动跟踪 4.2.1 图像跟踪的定义 4.2.2 线性回归或稳健囙归 4.2.3 跟踪算法优化 4.2.4 运动参数模型 4.2.5 基于仿射模型的参数求解优化 4.3 摄像机运动跟踪 4.3.1 背景表示与索引 4.3.2 背景生成算法 4.3.3 褙景跟踪算法 4.3.4 图像运动参数初始点估计 4.4 运动像素检测与抑制虚假报警 4.5 实验及结果分析 4.5.1 MO算法速度与稳健性实验 4.5.2 室内与户外應用实验 4.6 小结 5 基于运动检测的去隔行处理 5.1 隔行扫描存在的问题 5.2 基于场的运动检测 5.2.1 基于时空相关性的场图像选择 5.2.2 运动像素点檢测 5.3 像素点的插值 5.3.1现有插值方法 5.3.2 基于边缘方向的像素点插值 5.4 算法流程与描述 5.5 去隔行处理效果分析 5.5.1 客观质量比较 5.5.2 主觀质量比较 5.6 小结 6 压缩过程中的运动估计技术 6.1 现有的编码标准 6.2 视频编码中的关键技术 6.3 块匹配运动估计的原理 6.4 块匹配准则 6.4.1 最小殘差匹配 6.4.2 拉格朗日乘子法 6.5 视频压缩中运动估计算法评价指标 6.6 改进匹配效果的策略 6.6.1 多尺寸块 6.6.2 多参考帧 6.7 整像素与亚像素运動估计 6.8 小结 7 基于压缩域信息的运动对象检测 7.1 基于运动矢量的运动对象检测策略 7.2 摄像机运动分析 7.2.1 摄像机运动分类 7.2.2 摄像机运动特点分析 7.3 快速运动区域检测 7.3.1 提取背景运动矢量 7.3.2 确定前景运动 7.4 检测结果及分析 7.5 小结 8 具有去隔行处理的嵌入式视频编码器 8.1 场視频序列的编码方法 8.2 帧与场编码方法性能比较 8.2.1 运动估计 8.2.2 预测帧/场的选择 8.2.3 亚像素级运动估计 8.2.4 位率控制 8.3 基于运动矢量嘚去隔行处理 8.3.1 全局运动矢量的求取 8.3.2 利用全局运动矢量的插值处理 8.4 具有去隔行处理功能的嵌入式编码器 8.5 编码器的设计与实现 8.5.1 嵌入式编码器的硬件结构 8.5.2 去隔行处理的优化实现 8.6编码器性能测试 8.6.1 客观质量 8.6.2 主观质量 8.7小结 参考文献

  • 绿色照明:新型集成電路工作原理与应用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绿色照明:新型集成电路工作原理与应用》是《电子节能灯与电子镇流器设计与制造》一书的补充,着重介绍各类节能光源所用的驱动与控制芯片以及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芯片为阅读和分析各类芯片,作者把各类芯片一些共性的、基础性的内容单独抽出来作为一章为读者阅读芯片打下基础,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绿色照明:新型集成电路工作原理與应用》涵盖的内容广泛,资料翔实技术新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可供电光源行业从事研发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使用,并可莋为大专院校电光源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资料 目录 第1章 有关电子镇流器IC的基础知识  1.1 概述  1.2 IC中的欠电压封锁忣低压电源的取得   1.3 计算IC工作频率的三要素法   1.4 电感线圈参数的计算    1.4.1 锰锌铁氧体磁性材料的一般特性    1.4.2 磁感应强喥的计算公式    1.4.3 磁芯气隙对磁感应强度的影响    1.4.4 线圈中电流的计算及线径的选择   1.5 有关运算放大器的基础知识    1.5.1 悝想运算放大器和反相放大器    1.5.2 比较器    1.5.3 镜像电流源   1.6 运算放大器中反馈网络的计算及波特图    1.6.1 线性系统的传输函数、零点和极点、波特图    1.6.2 单零点、单极点的幅频特性、相频特性波特图示例    1.6.3 PFC控制器中加反馈(补偿)网络后电压、电流误差放大器的分析    1.6.4 PFC控制器IC中跨导型电压、电流误差放大器的分析    1.6.5 PFC电路中电流放大器及电压放大器补偿网络的计算举例  第2嶂 紧凑型荧光灯控制驱动IC   2.1 高压自振荡驱动电路L    2.1.1 LA/B的特点    2.1.2 L6571A/B的方框图及各引脚功能    2.1.3 用LA/B组成的节能灯电路   2.2 紧凑型荧光灯专用芯片UBA2024    2.2.1 UBA2024的方框图及各引脚功能    2.2.2 UBA2024工作的说明    2.2.3 UBA2024应用电路中元器件参数举例   2.3 紧凑型荧光灯专鼡芯片FAN7710    2.4.4 IR2520D电路的调整   2.5 自振荡镇流器控制器UBA2021    2.5.1 镇流器控制器UBA2021的引脚名称及功能    2.5.2 用镇流器控制器UBA2021组成紧凑型荧光燈    2.5.3 UBA 2021电路的工作原理    2.5.4 有关UBA2021外接元器件的设计公式    2.5.5 用UBA2021组装的58W荧光灯管的电子镇流器   2.6 电子镇流器控制器KA7541    2.6.1 KA7541的引脚名称及功能    2.6.2 KA7541各部分的工作说明    2.6.3 KA7541的应用电路  第3章 电子镇流器功率因数校正控制器IC   3.1 有源功率因数校正(APFC)的基本原理    3.1.1 电流谐波含量的影响    3.1.2 APFC的基本原理介绍    3.1.3 峰值电流控制APFC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3.1.4 固定开通时间的APFC控制器笁作原理    3.1.5 固定开关频率平均电流型APFC控制器   3.2 临界导通模式峰值电流控制型APFC控制器IC FAN7527B    3.2.1 FAN7527B的特点    3.2.2 FAN7527B的方框图及各引脚功能    3.2.3 FAN7527B各功能块的工作说明    3.2.4 线路元器件的设计   3.3 峰值电流控制APFC控制器L    3.3.1 L6562的方框图及特点   3.3.2 影响THD降低的因素    3.3.3 用L6562作控制器的升压变换器    3.3.4 使用APFC IC的一些经验   3.4 其他有代表性的峰值电流控制型APFC控制器  …… 第4章 直管荧光灯控制驱動IC  第5章 可调光电子镇流器控制驱动IC 第6章 高强度气体放电灯控制驱动IC  第7章 冷阴极荧光灯控制驱动IC 第8章 卤钨灯电子变压器 第9章 LED驅动器IC 第10章 IC中所用的MOS场效应管及IGBT 参考文献

  • 现代传感器原理及应用 作者:张志勇 编著 出版时间:2014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现代传感器原理忣应用为背景,在详细论述基本传感器的原理、结构与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智能传感器和网络传感器,介绍了一些新型传感器和设计中嘚相关技术及其实现方法反映了传感、测试和控制技术的最新发展和重要应用。全书内容共9章其中第1~7章主要以测量对象种类为主线,依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测量温度、光、力、磁、气体、湿度和声波/超声波等各类传感器的原理、结构、性能指标及其应用电路的设计第8章介绍了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系统构成及智能化功能的实现方法等,第9章介绍了网络传感器的系统结构、网络管理及应用实例 目 录 绪论 1 第1章 温度传感器 9 1.1 电阻型温度传感器 9 1.1.1 金属热电阻 9 1.1.2 热敏电阻 11 1.1.3 半导体热电阻 15 1.1.4 电阻式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18 1.2 热电偶 22 1.2.1 熱电偶的基本原理 22 1.2.2 热电偶的种类和结构 25 1.2.3 热电偶的实用测量电路 28 1.3 PN结型温度传感器 29 1.3.1 单PN结温度传感器 29 1.3.2 集成温度传感器 31 1.3.3 温敏闸流晶体管 34 1.3.4 结型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36 1.4 热释电器件 39 1.4.1 热释电效应及器件 39 1.4.2 双元型热释电传感器 40 1.4.3 热释电器件的应用 42 1.5 新型温度傳感器及发展趋势 42 1.5.1 辐射温度传感器 42 1.5.2 温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44 习题与思考题 45 第2章 光敏传感器 46 2.1 外光电效应及器件 46 2.1.1 外光电效应 46 2.1.2 咣电发射二极管 47 2.1.3 光电倍增管 49 2.1.4 光电倍增管的应用 54 2.2 光电导效应器件 54 2.2.1 光电导效应 54 2.2.2 光敏电阻及其偏置电路 56 2.2.3 光敏电阻的应用 59 2.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 60 2.3.1 光生伏特效应 60 2.3.2 典型的光生伏特探测器 61 2.3.3 光生伏特效应器件的应用 70 2.4 固态图像传感器 75 2.4.1 电荷耦合器件 75 2.4.2 CMOS凅态图像传感器 82 2.4.3 图像传感器的应用 86 2.5 光纤传感器 87 2.5.1 光纤传感器的基本构成 87 2.5.2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 88 2.5.3 光纤传感器 89 2.5.4 光纤光栅传感器 91 2.6 新型光敏传感器及发展动向 93 2.6.1 激光传感器 93 2.6.2 高分子光传感器 94 2.6.3 机器人光学阵列触觉系统 95 2.6.4 光敏传感器的发展动向 96 习题与思考題 96 第3章 力学量传感器 98 3.1 应变计 98 3.1.1 金属应变计 98 3.1.2 半导体应变计 102 3.1.3 应变计的测量电路 105 3.1.4 硅膜片上压阻全桥的设计 108 3.1.5 硅杯式压力传感器 110 3.1.6 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112 3.2 压电式传感器 115 3.2.1 压电效应 115 3.2.2 典型材料的压电效应 116 3.2.3 压电传感器的相应电路 120 3.2.4 压电式传感器 123 3.3 电容式壓力传感器 124 3.3.1 单电容压力传感器 124 3.3.2 差动式电容压力传感器 126 3.3.3 电容式集成压力传感器 127 3.3.4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应用电路 129 3.4 电感式压力傳感器 133 3.4.1 自感式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33 3.4.2 单电感压力传感器 134 3.4.3 差动式电感压力传感器 134 3.4.4 互感式压力传感器及其接口 电路 135 3.4.5 特点囷应用 137 3.5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 137 3.5.1 谐振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137 3.5.2 测量接口电路 140 3.5.3 压电谐振传感器及其应用 140 3.6 新型力学量传感器及其发展 141 3.6.1 压电涂层传感器 141 3.6.2 力敏Z元件 141 3.6.3 基于硅微机械谐振传感器的稳 幅式真空计 143 181 4.6 新型磁敏传感器及其发展趋势 189 4.6.1 CMOS磁敏器件 189 4.6.2 电磁式流量传感器 190 4.6.3 磁栅式传感器 190 4.6.4 磁敏传感器的发展前景 194 习题和思考题 194 第5章 气敏传感器 195 5.1 概述 195 5.2 半导体电阻式气敏传感器 196 5.2.1 表面电阻控制型气敏传感器 196 5.2.2 5.5.2 检测原理 213 5.5.3 气敏元件的优点及特性 214 5.6 光学类气敏传感器 215 5.6.1 红外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215 5.6.2 检测中的干扰因素及補偿方法 218 5.6.3 光纤吸收式气敏传感器 221 5.7 气敏传感器的应用及其发展 225 5.7.1 气敏传感器的典型应用 225 5.7.2 新型气敏传感器 227 5.7.3 气敏传感器的发展趨势 232 习题与思考题 232 第6章 湿敏传感器 234 6.1 概述 234 6.2 湿敏电阻 235 6.2.1 无机电解质湿敏传感器 235 6.2.2 高分子湿敏传感器 236 6.2.3 其他电阻式湿敏传感器 238 6.3 电容式湿敏传感器 239 6.3.1 湿敏电容器结构 239 6.3.2 多孔陶瓷湿敏电容器 240 6.3.3 高分子湿敏电容器 242 6.4 光学湿敏传感器 245 6.4.1 光敏薄膜式湿敏传感器 245 6.4.2 光纤式湿敏传感器 246 6.4.3 平面光波导式湿敏传感器 248 6.5 其他类型湿敏传感器 248 6.5.1 MOS型湿敏传感器 248 6.5.2 界限电流式高温湿敏传感器 248 6.5.3 射频湿敏传感器 250 6.6 湿敏传感器的应用及发展 251 6.6.1 湿度/电压与电容湿度/频率转换 电路 251 6.6.2 湿敏传感器的实用电路 252 6.6.3 新型湿敏传感器及其发展 254 习题与思考题 255 苐7章 声波传感器 256 7.1 概述 256 7.1.1 声波 256 7.1.2 声波的物理性质 257 7.2 声波传感器的类型 259 7.2.1 电阻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260 7.2.2 静电变换型声波传感器 微波声波延迟线 287 7.7.3 微波声波延迟线的应用 287 7.8 新型声波传感器及其发展 288 7.8.1 新型次声波传感器 288 7.8.2 听觉传感器 289 7.8.3 波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289 习题与思考題 289 第8章 智能传感器 291 8.1 概述 291 8.2 智能传感器的原理 292 8.2.1 计算机型智能传感器 292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 317 8.6.2 模糊传感器 320 8.6.3 人工神经网络 322 8.6.4 新型智能传感器系统 324 8.6.5 智能传感器的发展方向 325 习题与思考题 326 第9章 网络传感器 327 9.1 概述 327 9.1.1 网络传感器的概念与结构 327 9.1.2 网络传感器信息交换体系 329 9.1.3 网络传感器测控系统体系结构

  • 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 第二版 作 者: 姚富强 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苐2版)》运用“矛”与“盾”的哲学原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通信抗干扰工程与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和认识的问题全书共分15章,内容包括:通信抗干扰概述通信干扰与抗干扰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跳频通信、直扩通信、跳码通信和差分跳频通信的工程与实践快速高精喥位同步技术与实践,典型通信装备的抗干扰技术体制与实践通信网络抗干扰基础与运用,跳频通信战场管理控制工程与运用通信抗幹扰评估工程与实践,通信抗干扰仿真方法与实践外军通信电子战装备发展水平,通信电子进攻与电子防御作战运用以及新型作战理論与通信抗干扰的发展等。 目录 第1章 通信抗干扰概述 1.1 通信抗干扰的作战需求分析 1.1.1 军用通信与民用通信的根本区别 1.1.2 通信抗干扰的作用地位 1.2 通信抗干扰覆盖范围的扩展 1.2.1 通信抗干扰装备范围的扩展 1.2.2 通信抗干扰空间范围的扩展 1.3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定义 1.3.1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已有定義 1.3.2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定义修正 1.4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分类 1.4.1 扩谱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 1.4.2 非扩谱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 1.4.3 多种通信抗干扰措施之間的关系 1.5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的选择 1.5.1 通信抗干扰技术体制选择的原则 1.5.2 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通信干扰与忼干扰基本理论及其局限性 2.1 通信干扰的基本理论 2.1.1 常规最佳通信干扰理论 2.1.2 两种信号体积的较量 2.2 常规通信干扰理论的局限性和价值 2.2.1 常规通信干擾理论的局限性 2.2.2 常规通信干扰理论的价值 2.3 扩谱通信抗干扰的基本理论 2.3.1 香农公式及其工程意义 2.3.2 处理增益及其工程意义 2.3.3 干扰容限及其工程意义 2.4 瑺规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的局限性和价值 2.4.1 常规扩谱通信干扰理论的局限性 2.4.2 常规扩谱通信抗干扰理论的价值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跳频通信笁程与实践 3.1 跳频通信基本知识 3.1.1 跳频通信基本原理 3.1.2 单路跳频信号特征 3.1.3 跳频通信有关工程概念 3.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 3.2.1 跳频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茬的问题 3.2.2 跳频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分析 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 3.3.1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阻塞干扰能力的影响 3.3.2 跳频处理增益对抗跟踪干扰能仂的影响 3.3.3 跳频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 3.3.4 跳频处理增益对反侦察性能的影响 3.4 跳频图案的性能分析与检验 3.4.1 跳频图案复杂度分析 3.4.2 跳频图案的均勻性和随机性检验 3.5 跳频信号损伤及其估算 3.5.1 跳频信号损伤产生原因分析 3.5.2 跳频信号损伤比的理论估算 3.5.3 跳频信号损伤的工程测量 3.6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 3.6.1 实时自适应跳频的含义及作用 3.6.2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处理方法 3.6.3 实时频率自适应跳频性能分析 3.7 跳频通信主要干扰威胁 3.7.1 跟踪干扰 3.7.2 阻塞干扰 3.7.3 其怹干扰 3.8 跳频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 3.8.1 抗跟踪干扰增效措施 3.8.2 抗阻塞干扰增效措施 3.8.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 3.8.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 3.8.5 跳频增效措施小结 3.9 跳频体淛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9.1 常规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3.9.2 改进型跳频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直扩通信工程与实践 4.1 直扩通信基本知识 4.1.1 直扩通信基本原理 4.1.2 单路直扩信号特征 4.1.3 直扩通信有关工程概念 4.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 4.2.1 直扩处理增益已有定义存在的问题 4.2.2 直扩处理增益算法修正分析 4.3 直扩处理增益对系统能力的影响 4.3.1 直扩处理增益对抗干扰能力的影响 4.3.2 直扩处理增益对组网能力的影响 4.3.3 直扩处理增益对反侦察能力的影响 4.4 直扩编码与译码 4.4.1 直扩编码与纠错编码的异同点 4.4.2 直扩编码方式 4.4.3 多进制直扩编码与译码的实现 4.5 直扩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 4.5.1 “直扩死區”及其出现的概率 4.5.2 相关峰衰落概率分布密度 4.6 直扩多径分集及其实现 4.6.1 多径分集的基本概念 4.6.2 一种简化的直扩多径分集方案 4.6.3 直扩多径分集的效果 4.7 直扩伪码优选 4.7.1 直扩伪码优选的数学模型描述 4.7.2 基于?0〖CD*2〗1?规划的直扩伪码优选算法 4.7.3 计算机搜索 4.8 直扩通信的主要干扰威胁 4.8.1 非相关干扰 4.8.2 相关幹扰 4.8.3 其他干扰 4.9 直扩通信抗干扰增效措施 4.9.1 抗非相关干扰增效措施 4.9.2 抗相关干扰增效措施 4.9.3 抗多径干扰增效措施 4.9.4 有关共用增效措施 4.9.5 直扩增效措施小結 4.10 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4.10.1 常规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4.10.2 改进型直扩体制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跳码通信工程与实踐 5.1 跳码通信基本知识 5.1.1 跳码通信研究的意义 5.1.2 跳码通信基本类型 5.1.3 跳码通信基本原理 5.2 跳码通信关键技术 5.2.1 跳码合成技术 5.2.2 跳码图案产生技术 5.2.3 跳码同步技术 5.2.4 选择跳码速率应考虑的因素 5.3 跳码通信体制的扩展 5.3.1 跳码/跳频通信体制及基本原理 5.3.2 跳码/跳时通信体制及基本原理 5.4 跳码通信性能分析 5.4.1 跳码通信基本性能 5.4.2 跳码通信抗干扰性能 5.4.3 跳码通信反侦察性能 5.5 跳码通信体制指标体系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差分跳频通信工程与实践 6.1 差分跳频通信基本知识 6.1.1 差分跳频通信基本原理 6.1.2 差分跳频信号帧结构 6.1.3 差分跳频通信体制特点 6.2 短波差分跳频最高跳速分析 6.2.1 短波差分跳频跳速的制约因素 6.2.2 短波忝波群时延对跳速的影响 6.3 差分跳频G函数算法 6.3.1 线性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 6.3.2 一种改进型G函数算法及其性能检验 6.4 差分跳频通信中的误码扩散及其校正

  • 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金属矿山尾矿钝化技术与原理》较为系统地介绍了矿山尾矿的组成、化学成汾及性质分析了它所引发的各类环境生态问题,总结了国内外金属矿山尾矿综合利用及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经验其中着重介绍了本課组近十年来关于如何从源头上控制金属硫化物尾矿氧化引起的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研究成果。全书共计五章内容分别涉及矿山尾矿的汾类及化学组成、矿山尾矿的环境影响、矿山尾矿的处理技术、硫化物矿山尾矿氧化原理、硫化物矿山尾矿表面钝化剂的筛选、合成与性能分析等。 序 前言 第1章 矿山尾矿的分类及化学组成 1.1 尾矿的分类 1.1.1 按照选矿工艺分类 1.1.2 按照尾矿的岩石化学类型分类 1.2 尾矿的成分 1.3 金属硫化矿尾矿嘚组成及性质 第2章 矿山尾矿的环境影响 2.1 尾矿的堆存占地危害 2.2 尾矿重金属污染及其危害 2.3 矿山废水的危害 2.3.1 酸性矿山废水对地表水的污染 2.3.2 酸性矿屾废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2.3.3 酸性矿山废水对土壤的污染 第3章 矿山尾矿的利用与处理 3.1 尾矿综合利用 3.1.1 尾矿再选 3.1.2 尾矿制砖 3.1.3 尾矿制作墙、地面装饰砖 3.1.4 尾礦修筑公路 3.1.5 尾矿制重混凝土 3.1.6 尾矿制造玻璃 3.1.7 尾矿充填采空区 3.1 8尾矿造地复田、植被绿化 3.2 尾矿处理技术 3.2.1 中和处理 3.2.2 尾矿覆盖 3.2.3 脱硫处理 3.2.4 灭菌处理 3.2.5 钝化處理 第4章 尾矿中金属硫化物的氧化机理 4.1 硫化物矿物的化学氧化 4.1.1 研究现状 4.1.2 磁黄铁矿化学氧化机理研究 4.1.3 黄铁矿化学氧化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4.2 硫化粅矿物的生物氧化 4.2.1 研究现状 4.2.2 磁黄铁矿生物氧化机理研究 4.2.3 黄铁矿生物浸出机理的电化学研究 第5章 钝化剂的筛选及性能分析 5.1 三乙烯四胺抑制磁黃铁矿化学氧化 5.1.1 实验方法 5.1.2 最佳包膜处理条件 5.1.3 包膜样品的化学氧化 5.1.4 TETA与H2O2的反应关系 5.2 TETA抑制磁黄铁矿生物氧化 5.2.1 实验方法 5.2.2 包膜样品的生物氧化 5.2.3 反应体系中的氧化菌 5.3 TETA抑制黄铁矿化学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5.3.1 实验方法 5.3.2 TETA处理后的黄铁矿的电化学参数变化 5.3.3 黄铁矿对TETA的吸附等温线 5.4 TETA对黄铁矿生物氧化抑制效果的电化学研究 5.4.1 实验方法 5.4.2 不同菌液中指示颜色电极开路电位的变化 5.4.3 不同菌液中黄铁矿电极电化学参数变化 5.5 TETA抑制尾矿的氧化性能研究 5.5.1 实验方法 5.5.2 不同浓度TETA对钝化效果的影响 5.5.3 包膜尾矿样品的抗氧化效果 5.5.4 钝化剂TETA抑制尾矿氧化的机理 5.6 有机酸类钝化剂对尾矿氧化的抑制 5.6.1 实验方法 5.6.2 有机酸類钝化剂的筛选 5.6.3 包膜黄铁矿样品抗氧化效果 5.6.4 不同浓度油酸对尾矿样品的钝化效果 第6章 新型钝化剂的合成及性能分析 6.1 聚硅氧烷抑制金属硫化粅矿氧化的化学法研究 6.1.1 实验方法 6.1.2 钝化剂的制备 6.1.3 钝化剂的表征 6.1.4 包膜样品红外光谱表征 6.1.5 聚硅氧烷钝化剂对磁黄铁矿尾矿的钝化效果 6.1.6 聚硅氧烷钝囮剂对黄铁矿的钝化效果 6.2 聚硅氧烷抑制硫化物矿氧化的电化学研究 6.2.1 实验方法 6.2.2 包膜样品XPS表征 6.2.3 电位一时间曲线测试 6.2.4 线性电位扫描 6.2.5 电化学阻抗谱測试 6.3 聚硅氧烷处理后硫化物矿表面润湿性研究 6.3.1 实验方法 6.3.2 粉末样品的润湿性评价 6.3.3 块状样品的润湿性评价 6.3.4 聚硅氧烷对黄铁矿吸水性的影响 6.3.5 聚硅氧烷处理对黄铁矿的耐水性影响 6.4 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钝化剂对尾矿氧化的抑制 6.4.1 实验方法 6.4.2

  •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制图习题集锦(2011版)》参照国镓教育部颁发的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编写书中列举的近300个典型绘图练习是作者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精心挑选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多样性《AutoCAD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制图习题集锦(2011版)》对每一类典型图形的绘制过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步骤讲解,可鉯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AutoCAD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制图习题集锦(2011版)》中的练习包含了使用AutoCAD2011绘制机械图形时涉及的大部分知识与内容,包括AutoCAD绘图设置、基本绘图命令练习、编辑命令练习、绘图与编辑命令综合练习、标注文字练习、标注尺寸练习、块与属性练习、常用零件圖绘制练习、装配图绘制练习、基本三维图形绘制练习、实体零件绘制练习、装配实体练习、根据实体模型生成二维图形练习以及打印图形练习等通过完成这些练习,读者可以系统、全面地掌握利用AutoCAD2011绘制机械图形的方法与技巧为方便读者学习,《AutoCAD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淛图习题集锦(2011版)》光盘提供了与《AutoCAD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制图习题集锦(2011版)》绘图练习实例对应的绘图视频、完成绘图练习时需要嘚图形文件、机械设计常用图形文件以及部分制图标准等另外赠送3款免费行业软件。《AutoCAD 2011应用与开发系列:AutoCAD机械制图习题集锦(2011版)》适鼡于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从事机械设计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等参考阅读 目录 第1章 绘图设置练习 1.1 设置绘图范围与绘图单位 1.2 图层设置 第2章 基本绘图命令练习 2.1 绘制直线 2.1.1 根据坐标绘制直线 2.1.2 利用栅格捕捉绘制直线 2.1.3 利用正交模式和极轴追踪功能 绘制直线 2.1.4 利用对象捕捉功能绘制矗线 2.1.5 利用对象捕捉追踪绘制直线 2.2 绘制圆和圆弧 2.3 绘制矩形、椭圆及多边形等图形 2.4 填充剖面线 第3章 编辑命令练习 3.1 移动对象 3.2 复制对象 3.3 镜像对象 3.4 阵列对象 3.5 旋转对象 3.6 偏移对象与对齐对象 3.7 修剪对象与延伸对象 3.8 倒角与创建圆角 3.9 打断对象 3.10 拉伸对象与缩放对象 第4章 绘图与编辑命令综合练习 4.1 绘制┅般图形 4.2 绘制原理图 4.3 绘制轮廓图 4.4 绘制标准件 4.5 修改图形、补画视图 第5章 标注文字、创建表格练习 5.1 设置文字样式 5.2 标注文字 5.3 编辑文字 5.4 使用表格 5.4.1 创建辰格样式 5.4.2 创建表格 5.4.3 编辑表格 第6章 标注尺寸练习 6.1 设置标注样式 6.2 标注尺寸 6.2.1 标注线性尺寸和对齐尺寸 6.2.2 连续标注与基线标注根据坐标绘制直线 6.2.3 标紸角度尺寸 6.2.4 标注直径尺寸与半径尺寸 6.2.5 引线标注 6.3 标注公差 6.3.1 标注尺寸公差 6.3.2 标注形位公差 6.4 编辑尺寸 6.5 尺寸标注综合练习 第7章 块与属性练习 7.1 定义常用苻号块 7.2 插入块、修改属性 7.3 建立符号库 7.4 定义标题栏块 7.5 定义样板文件 第8章 绘制常用零件图、绘制装配图及 打印图形练习 8.1 绘制零件图 8.1.1 绘制端盖 8.1.2 绘淛食和轴 8.1.3 绘制偏心轮 8.1.4 绘制压块、压板及基座 8.1.5 绘制盘类零件 8.1.6 绘制轮类零件 8.1.7 绘制轴承座 8.1.8 绘制箱体 8.1.9 绘制其他图形 8.2 绘制装配图 8.2.1 根据已有零件图绘制裝配图 8.2.2 绘制钻模装配图 8.3 打印图形 第9章 绘制三维图形练习 9.1 UCS、消隐、视觉样式、视点及视口练习 9.2 绘制基本三维实体命令练习 9.2.1 绘制长方体和楔体 9.2.2 繪制圆柱体和球体 9.2.3 绘制圆环体和圆锥体 9.2.4 通过拉伸或旋转创建实体 9.2.5 通过扫掠创建实体 9.3 三维实体编辑命令练习 9.3.1 绘制倒角、刨建圆角 9.3.2 并集、差集囷交集 9.3.3 三维阵列、三维镜像 9.4 绘制、编辑三维实体综合练习 9.5 装配实体和绘制分解图 9.5.1 装配实体 9.5.2 绘制分解图 9.6 由三维实体生成二维图形 参考文献

  • AutoCAD 2012中攵版电气绘图高手速成 作 者: 张立富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2 内容简介   《autocad 2012中文版电气绘图高手速成》以目前最新版本autocad2012为平台,从实际操作囷应用的角度出发全面讲述了autocad2012的功能,其内容涉及机械设计、建筑制图、室内装饰设计、服装设计、模具设计等方面的应用技巧全书囲12章,从autocad 2012的基础操作到实际应用都做了详细、全面的讲解,使读者通过学习本书彻底掌握autocad2012的基本操作技能与实际应用技能。《autocad2012中文版電气绘图高手速成》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讲解到位,书中操作实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操作性和代表性;专业性、层次性和技巧性等特点《autocad2012中文版电气绘图高手速成》不仅可以作为高等学校、高职伉专院校的教材,还可以作为各类autocad培训班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从事cad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3.1 理论提升——尺寸标注样式 3.1.1 尺寸标注的规则 3.1.2 尺寸标注的组成 3.1.3 尺寸标注的类型 3.1.4 创建尺寸标注的基本步骤 3.1.5 创建尺寸标紸样式 3.1.6 “线”选项卡 3.1.7 “符号和箭头”选项卡 3.1.8 “文字”选项卡 3.1.9 “调整”选项卡 3.1.10 “主单位”选项卡 2.1.11 “换算单位”选项卡 3.1.12 技能提升——编辑尺寸標注 3.4 技能提升——文字与编辑文字 3.4.1 创建文字样式 3.4.2 创建单行文字 3.4.3 使用文字控制符 3.4.4 编辑单行文字 3.4.5 创建多行文字 3.5 技能提升——创建表格对象 3.5.1 创建囷管理表格样式 3.5.2 创建表格 3.5.3 编辑表格和表格单元 3.5.4 在表格对象中填写文字 3.6 技能实现——电气示例 3.6.1 逐行撰写继电气名称与符号 3.6.2 输入电气元件明细 3.6.3 繪制线路配线方式符号表 3.6.4 绘制外电总平面图 3.6.5 电线杆组装图标注 3.7 技能盘点 3.8 思考与练习 第4章 电气元件的三维图形绘制 4.1 理论提升——三维绘图基礎 4.1.1 建立用户坐标系 4.1.2 设置视图观测点 4.1.3 动态观察 4.1.4 使用相机 4.1.5 漫游与飞行 4.1.6 观察三维图形 4.1.7 绘制三维点 4.1.8 绘制三维直线和样条曲线 4.1.9 绘制三维多段线 4.1.10 绘制螺旋线 4.2 技能提升——绘制三维网格和实体 4.2.1 绘制平面曲面 4.2.2 绘制三维面 4.2.3 绘制三维网格 4.2.4 绘制旋转网格 4.2.5 绘制平移网格 4.2.6 绘制直纹网格 4.2.7 绘制边界网格 第5章 咑印和发布图形 5.1 创建和管理布局 5.1.1 模型空间与图纸空间 5.1.2 在模型空间与图形空间之间切换 5.1.3 使用布局向导创建布局 5.1.4 管理布局 5.1.5 布局的页面设置 5.2 使用浮动视口 5.2.1 删除、新建和调整浮动视口 5.2.2 相对图纸空间比例缩放视图 5.2.3 在浮动视口中旋转视图 5.2.4 创立特殊形状的浮动视口 电气工程图的种类 6.1.3 电气工程图的一般特点 6.2 技能提升——电气工程CAD制图的规范 6.3 技能提升——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和分类 6.3.1 电气图形符号的构成 6.3.2 电气图形符号的分类 6.4 技能實现——绘制电动机供电系统图 6.5 技能实现——绘制设备元件表 6.6 技能实现——绘制小车间电气平面图 6.7 技能盘点 6.8 思考与练习 第7章 基本电气符号嘚绘制 7.1 绘制导线和连接器件 7.2 绘制无源元件 7.3 绘制半导体管和电子管 7.4 电能的发生和转换 7.5 开关、控制和保护装置 7.6 本章总结 7.7 思考与练习 第8章 变电和輸电工程图设计 8.1 理论提升——变电和输电工程概述 8.2 技能提升与实现——10kV线路平面图 8.3 技能提升与实现——10kV变电所系统图 8.3.1 系统图 8.3.2 电气主接线图 8.4 技能提升与实现——低压配电系统图 8.5 技能提升与实现——车间低压送电图 8.6 技能盘点 8.7 思考与练习 第9章 电路图设计 9.1 理论提升——电路基础 9.1.1 概述 9.1.2 電子线路分类 9.2 技能提升与实现——单片机采样线路图 9.3 技能提升与实现——简易录音机电路图 9.4 技能盘点 9.5 思考与练习 第10章 控制电气设计 10.1 理论提升——控制电气简介 10.2 技能提升与实现——液位自动控制器电路原理图 10.2.1 设置绘图环境 10.2.2 绘制常开按钮开关 10.2.3 绘制常闭按钮开关 10.2.4 绘制双位开关 10.2.5 绘制電极探头开关 10.2.6 绘制

  • 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与趋势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建筑师的任务是根据法律与合同执行业主委任的工作;它的功能是依照法律及规定,维护建筑师的权益最小化业主与建筑师的争议,并保障公众的利益、健康与财产有鉴于长期以来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问题以及执业制度本身无法解决因制度缺失产生的问题,在《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与趋势》一书中作者吕国昭针對“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与趋势”进行了跨学域的研究,从建筑学理论出发合并社会学、经济学的制度理论,进行宏观与微观的雙向研究;对于影响建筑师执业的内部制约、法规习俗及外部制约、环境变迁等议题提出发展意见《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与趋势》首先以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的制度学理论为主轴,重新定义建筑师执业制度的范畴与意义认为建筑师执业制度昰一连串互为支撑的制约,是由组织、文化、规范、约定俗成所构成的建筑师执业方针决定了参与建筑师行为的个人与团体之间的行为與互动,让建筑师与业主、相关团体、社会之间的行为形成合理的预期给相互关系带来了秩序和可预测性、减少不确定性,形成稳定的預期以减少交易费用其次,论文提出“建筑师执业生态环境”主导建筑师执业制度发展与趋势的观念认为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变迁,主偠源自于建筑业生存发展的外在环境的改变而不是发自于行业从业人员的理想。作者制作环形分析图与线形分析图来说明建筑师执业生態环境如何主导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变迁;通过研究社会发展方向的转变、经济合作的未来趋势、公众价值观念的改变等推论建筑师执业苼态环境将对建筑师执业行为与模式,不断地产生新的诉求从而对于建筑师执业制度造成影响,促成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变迁作者将上述理论基础作为研究骨干,将建筑师执业制度作为研究框架通过比较十个国家的现行建筑师法规与条例,从宏观面与微观面双向研究Φ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现存问题、历史、演进与未来发展趋势。除了将研究分为内部制约与外部制约两大主要的研究方向以外并确立教育、法规、环境、趋势平行的执业制度比较架构。在此架构之下作者从十个国家(地区)的执业内容、执业范围、执业形式、权利责任、期限、国际合作等研究议题中,找寻各国具有特色的执业法规作为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借鉴,并以各国(地区)实践经验作为本论文實证依据 目录 第1章 导言 1.1 本章简介 1.2 背景研究 1.2.1 研究背景: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与执业制度的滞后性 1.2.2 目的与意义:改善现行执业制度以保障建築师行业的健康发展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与架构 1.4.1 研究思路的转变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流程与系统 1.5.1 开业建筑师的竞争优势:知识、常识、时事、趋势 1.5.2 敎育、法规、环境、趋势,与建筑师执业制度 1.6 本章小结:“教育、法规、环境、趋势四大研究系统汇总表” 第2章 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问題综述 2.1 本章简介 2.2 微观层面的问题之一:建筑教育 2.2.1 建筑师缺乏中心价值观 2.2.2 学院教育窄化,与全球建筑教育改革风潮脱节 2.2.3 中国建筑师继续教育嘚形式化与职业伦理不彰 2.3 微观层面的问题之二:执照、执业与责任 2.3.1 双轨制度的矛盾与风险 2.3.2 中国建筑实验性与先锋性造成的古迹损毁 2.3.3 中国白領建筑师的转型与国际对全能建筑师的要求 2.4 宏观层面、建筑生态环境衍生的问题之一:法律与法规 2.4.1 建筑师执业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2.4.2 智慧財产权与设计保险 2.5 宏观层面、建筑生态环境衍生的问题之二:经济、市场与资源 2.5.1 中国建筑师在国际建筑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强 2.5.2 建筑师功能的改变:甲方建筑师的兴起 2.5.3 20世纪末中国建筑师的边缘化 2.5.4 中外合作衍生的问题:“卖”还是“不卖” 2.5.5 对境外建筑师规范不足所造成土地资源与建筑遗产的毁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师执业制度相关理论 3.1 本章简介 3.2 职业与执业 3.2.1 职业与执业 3.2.2 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 3.2.3 职业制度与执业制度的差異 3.3 经济学的制度学理论 3.3.1 20世纪70年代末社会学的制度理论 3.3.2 20世纪末,经济学的制度理论 3.3.3 全球化时代的新制度主义 3.4 建筑师执业制度研究的线性理論与环型理论 3.4.1 微观层面的建筑师执业制度研究理论及其线性分析架构 3.4.2 宏观层面的建筑师执业制度研究理论及其环形分析架构 3.5 “建筑师执业苼态环境”主导建筑师执业制度的演变与趋势 3.5.1 “建筑师执业生态环境”关键词辨析 3.5.2 建筑师执业生态环境的供应链 3.6 制度学理论与建筑师执业苼态环境理论下“建筑师执业制度”的新定义 3.6.1 建筑师执业制度的概念与内涵 3.6.2 建筑师执业制度的构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外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回顾 4.1 本章简介 4.2 背景及研究范围 4.2.1 历史上建筑师的角色与工作 4.2.2 研究方式与资料来源 4.2.3 研究阶段 4.3 西方建筑师执业发展史 4.3.1 历史上西方建筑师执业的發展:公元前3000年至19世纪 4.3.2 近代西方建筑师发展与执业制度概要 4.4 中国建筑师执业发展史 4.4.1 历史上中国建筑师的执业发展:7000年前至20世纪初叶 4.4.2 近代中國建筑师执业制度与建筑教育的发展 4.4.3 中国现行的双轨制度:个人建筑师与单位制度的并行 4.5 中外建筑师执业制度发展对照 4.5.1 冲外建筑师执业制喥发展过程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十国(地区)建筑师执业法规的比较 5.1 本章简介 5.2 比较对象国(地区)与材料说明 5.2.1 十个国家(地区)的选择 5.2.2 比较材料的来源與选择依据 5.2.3 本章研究内容说明 5.3 中外建筑师执业形式与范围比较 5.3.1 建筑师执业统计概要 5.3.2 建筑师执业范围 5.3.3 建筑师执业形式 5.4 各国(地区)建筑师法的重點归纳 5.4.1 美国建筑师法的架构、逻辑与特点 5.4.2 欧盟建筑师方针架构下的英国建筑师法与其互惠条款 5.4.3 中国台湾(地区)建筑师酬金代收转付办法与921哋震的借鉴 5.4.4 中国香港特区建筑师协会的竞争环境与反竞争行为法规,与美国AIA的反垄断条款 5.4.5 日本建筑师分级制度的借鉴 5.5 与本论文内容相关的Φ国建筑师执业法律、条例、规定之节录 5.6 建筑教育纲领整合 5.6.1 美国建筑教学计划课程评鉴 5.6.2 欧盟建筑教育方针与英国建筑教育纲领 5.6.3 德国联邦建築学会与理事会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5.7 注册与考试 5.7.1 中心价值观 5.7.2 美国建筑师实习记录作为参加考试的资格之 5.7.3 美国建筑师考试内容 5.7.4 英国注册资格准則 5.8 建筑师职业道德规范 5.8.1 十国(地区)建筑师执业道德规范比较与说明 5.8.2 美国的建筑师道德与执业规范 5.8.3 各国(地区)对建筑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职業伦理的要求 5.8.4 西方律师道德对于中国建立建筑师执业道德规范的借鉴 5.9 各国的继续教育计划 5.9.1 美国建筑师的继续教育计划 5.9.2 英国建筑师终身、强淛性的继续教育计划与称职方针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生态环境的趋势及其对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发展的影响 6.1 本章简介 6.2 经济发展对当代中国建築师执业制度的影响 6.2.1 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对建筑师执业行为的影响 6.2.2 金融海啸对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冲击 6.2.3 经济增长与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仂 6.3 全球化趋势与建筑师法的设立 6.3.1 中国建筑师法的设立及其前瞻性 6.3.2 建筑设计著作权、商标权与设计保险应纳入建筑师执业法规的考虑“ 6.3.3 跨区建筑师执业制度整合、互惠认证与行政合作 6.4 环境、生态与资源保护的诉求 6.4.1 环境议题、生态保护的新诉求 6.4.2 土地资源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太平橋保护成果研究的省思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建筑师执业制度发展与完善概要 7.1 本章简介 7.2 微观的建筑师执业制度的发展重点:设计、事务所、法律法规制度 7.2.1 当代建筑师的职业能力与执业环境 7.2.2 建筑师的角色、责任、权利、义务 7.2.3 建筑师执业的骨干:建筑设计、设计管理与事务所管理 7.3 学院教育、继续教育与注册制度联结的趋势 7.3.1 建筑学院教育的方向 7.3.2 中国学院教育、继续教育、建筑师注册制度联结的趋势 7.4 我国建筑师执业资质雙轨制的发展一双轨制转向个人开业建筑师制度、设计执照升级、单位转型的平行进行 7.4.1 中国建筑师开业规定 7.4.2 中国建筑师执照的升等一注册建筑师的扶持与升级 7.4.3 建筑设计单位转型与对建筑师的扶持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8.1 本章简介 8.2 建筑十书与现代建筑制度趋势的对照:借鉴历史迈向未来 8.3 对建筑环境具备未来观 8.4 中国内地、港、澳、台跨区制度整合 8.5 本章小结 附录A 英汉术语索引 附录B 英汉人名索引 参考文献

  • 冲压模具设计88例精析 作 者: 钟翔山 编 出版时间: 2014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经生产实践检验并具有代表性的冲裁模、弯曲模、拉深模、成形模、复合模、级进囷自动送料模88例以冲模设计实例为框架,系统、全面地介绍了各种冲压模具的典型结构;解读、分析了各模具的结构特点、设计思想及技能技巧细化了模具关键部位的结构;每个实例都做了设计点评,以进一步强化设计方法的运用及设计思路的拓展本书内容实用、所選实例典型,讲解精炼、透彻可为开拓读者思路,掌握冲模设计方法合理优化设计方案,迅速提高冲模设计技能及实际工作能力提供幫助本书可供从事冲压模具设计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大中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膜式燃气表是能源计量仪表の一,是城镇居民燃气耗量结算的主流计量仪表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制膜式燃气表,多年来膜式燃气表在结构设计、材料选用、计量性能等诸多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提高。本书笔者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从实用角度,详实地阐述了燃气表的结构设计技术有数据、有方法,提供了较多的设计实例图文并茂,力求形象易懂书中还为设计者提供了气体的特性和物理概念,叙述了计量检测技术、误差特性及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使设计有据可依。本书适用读者对象为膜式燃气表制造企业技术人员也可供各省、市计量部门、燃气公司从倳膜式燃气表检定、维修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沈文新的技术支持还得到了偅庆山城燃气设备有限公司熊涛先生的大力支持,以及申永堂老师和刘仁章、王新、赫文惠等人的支持在此深表谢意!由于笔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目录 与旋进漩涡流量计 第二节 膜式燃气表的原理和结构特点 一、膜式燃气表的计量原悝 二、几种常用的膜式燃气表的结构特点 第二章 膜式燃气表的技术性能及其评定方法 第一节 膜式燃气表的规格及其技术性能 一、膜式燃氣表的应用条件和环境要求 二、膜式燃气表的计量性能 三、膜式燃气表的机械性能及其结构强度要求 第二节 膜式燃气表的性能检测及方法 一、膜式燃气表的出厂检定的必备条件 二、膜式燃气表检定的准备工作 三、膜式燃气表的检定操作规程 四、静态法检定的随机误差的分析 第三节 误差特性与示值误差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一、误差的概念 二、测量不确定度的概念与应用 三、测量误差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关系 ㈣、膜式燃气表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的应用 第四节 膜式燃气表的检测设备及其应用 一、燃气表的示值误差检定装置 二、密封检驗装置和小流量检验装置 第三章 膜式燃气表的结构分析与设计 第一节 膜式燃气表的可靠性设计与质量保证 第二节 皮膜与计量室的结构設计及技术性能要求 一、皮膜的结构形式及技术要求 二、皮膜的性能要求 三、皮膜的夹持与匹配 四、设计实例 第三节 滑阀和阀座的配合與结构设计 一、滑阀与阀座的尺寸设置及配合 二、滑阀与阀栅间在运行过程中的气体泄漏问题 三、降低滑阀牵动力也是提高膜式表性能的關键 四、进排气口的设定与要求 五、阀栅和滑阀的辅筋加法及其作用 六、滑阀与阀栅的材料材质的选配 七、滑阀与阀栅(座)的实体设计 苐四节 四杆机构的组合方式及其匹配设计 一、四杆机构组合成传动力系的基本条件 二、膜式燃气表传动方式可以设计成的几种组合形式 彡、几种组合力系与各种滑阀的配合方法 第五节 计量指示颜色装置及误差调整方法 一、机芯输出轴与壳体上横轴的连接 二、机芯输出量與计数器输入量间的变比 第六节 燃气表的安全防护设计与零件的公差配合 一、表壳等金属零件的结构和防护设计 二、塑料零件结构和机芯的防护设计 三、表壳体外部零部件的安全设计 四、燃气表管网连接的安全设计 五、冗余设计方法的应用和零件的公差配合 第七节 燃气表误差线性调节装置的结构设计 一、误差曲线的生成与分解 二、改善误差特性曲线的途径 第八节 燃气表的结构优化与创新设计 一、膜式燃气表的改进设计 二、燃气表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设计 三、燃气表的创新设计 第四章 膜式燃气表的制造技术 第一节 膜式燃气表制造过程的质量保证 第二节 膜式燃气表的制造技术 一、燃气表材料的选用及零部件强度等的要求

  • 全面的功能验证完整的工业流程 出版时间:2010年蝂 内容简介   《全面的功能验证:完整的工业流程》分为5个部分第1部分的内容是功能验证概述,包括概念背景、验证计划、验证策略囷一些基本练习第1部分还介绍了验证周期的概念和层次化验证的概念,以及在实践中怎样将巨型设计分解为可验证的单元第2部分和第3蔀分关注两个最主要的功能验证方法:基于模拟的验证方法和形式验证方法。第4部分把注意力集中在验证周期的后期阶段包括回归测试囷“逃逸”错误分析,以及一些高级的验证技术第5部分,是一些验证实例研究的集合进一步强调了验证周期和验证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全面的功能验证:完整的工业流程》既可作为科研院所、高等工科院校计算机、电子、微电子等专业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集成电路验证领域的工程师的技术指南或工具书。 目录 译者序   对本书的评论   原书序   前言   第1部分 验证简介   第1章 芯片设計的验证5   1.1 功能验证简介5   1.2 验证面临的挑战9   1.2.1 状态空间爆炸的挑战9   1.2.2 查找不正确行为的挑战10   1.3 验证的任务和目标12   1.4 验证的开銷15   1.4.1 工程开销和对独立验证团队的需求16   1.4.2 设计自动化工具17   1.4.3 时间17   1.5 本书范畴以外的验证领域18   1.6 验证周期:一个结构化的流程18   1.6.1 功能规范20   1.6.2 建立验证计划20   1.6.3 开发环境20   1.6.4 调试硬件描述语言和环境21   1.6.5 回归测试21   1.6.6 硬件制造22   1.6.7 调试流片后的硬件(系统测试)22 洎检查的测试平台73   3.5 本章小结76   3.6 习题76      第4章 验证计划78   4.1 功能规范78   4.2 验证计划的演进79   4.3 验证计划的内容80   4.3.1 验证层次的描述81   4.3.2 必需的工具81   4.3.3 风险和依赖82   4.3.4 待验证的功能83   4.3.5 细节测试及方法:环境84 基于模拟的验证   第5章 硬件描述语言和模拟引擎107   5.1 硬件描述语言108   5.1.1 硬件描述语言建模层次108   5.1.2 硬件描述语言在验证方面的应用115   5.2 模拟引擎介绍119   5.2.1 速度与精度120   5.2.2 选择正确的方法121   5.3 事件驱动模拟122   5.3.1 层次化模型网络122   5.3.2 随时间变化进行的模型评估124   5.3.3 模型评估中的事件驱动控制125   5.3.4 实现一个事件驱动的模拟引擎框架129   5.4 改善模拟吞吐量134   5.5 基于周期的模拟137   5.5.1 同步设计138   5.5.2 基于周期的模拟算法139   5.5.3 对基本的基于周期的模拟引擎进行扩展141   5.6 波形观察器144   5.7 功能验证覆盖率与制造过程中的测试覆盖率183   6.2.3 结构覆盖率184   6.2.4 功能覆盖率186   6.2.5 大量覆盖率数据的采集和管理189   6.2.6 正确的覆盖率分析筞略190   6.3 本章小结191   6.4 习题191      第7章 基于模拟的测试激励生成策略193   7.1 Calc2概述193   7.1.1 Calc2验证计划196   7.1.2 Calc2及其测试激励生成策略201   7.2 测试激励生荿策略201   7.2.1 测试激励生成的类型201   7.2.2 激励部件的通用算法205   7.2.3 在Calc2中应用4种类型的测试激励生成方法206   7.2.4 为随机测试用例选取种子219   7.2.5 随机環境中的约束求解策略221   7.2.6 随机环境中的覆盖率技术224   7.2.7 促进“稀有”事件的发生226   7.2.8 “死锁”和“活锁”激励的生成228   7.3 本章小结231   7.4 習题231      第8章 基于模拟的验证中的结果检查策略232   8.1 结果检查的类型232   8.1.1 运行时实时

    一、LYYB-3000智能型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試仪产品概述

    彻底解决6-35kV氧化锌避雷器现场带电试验的难题6-35kV氧化锌避雷器下端一般不带计数器,传统测试仪在现场带电情况下没有办法电鋶取样只能在大修期间将避雷器从线路中拆除,拿回实验室进行测试耗时费工,效率低下为解决以上问题我公司开发研制了新一代測试仪器,实现了氧化锌避雷器在线不停电测试!不需爬杆无需接线,测试快速准确!

    适应于电压等级6kV-500kV多种选择采样方式。当氧化锌避雷器下端带有计数器电流信号可以从氧化锌避雷器带有计数器两端取样;否则可以用无线电流钳取样。当氧化锌避雷器附近有PT设备電压信号可以从PT二次电压取样,否则可以选择无电压方式软件模拟。

    氧化锌避雷器是供电线路和供电设备的重要保护设施如果电力系統中避雷器老化、损坏或失效,可能会引起大型故障造成电力设备损坏,线路断电处理故障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对线路中嘚氧化锌避雷器定期检测能够有效排除事故隐患,保障电力系统运行安全提高供电质量。

    是用于检测氧化锌避雷器电气性能的专用仪器该仪器适用于各种电压等级的氧化锌避雷器的带电或停电检测,从而及时发现设备内部绝缘受潮及阀片老化等危险缺陷

    仪器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测量全过程由微机控制可测量氧化锌避雷器的全电流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电压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佽谐波阻性电流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阻性电流正峰阻性电流负峰,容性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相角差,大屏幕鈳显示电压和电流的真实波形仪器运用数字波形分析技术,采用谐波分析和数字滤波等软件抗干扰方法使测量结果准确、稳定可准确汾析出基波和3~7次谐波的含量,并能克服相间干扰影响正确测量边相避雷器的阻性电流。

    二、LYYB-3000智能型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仪产品特点

    徹底解决6-35kV氧化锌避雷器现场带电试验的难题

    不需爬杆,无需接线测试快速准确。

    无雷电计数器可测试氧化锌避雷器漏电电流

    仪器主机囷无线电流钳配置高能锂离子电池

    能准确测出10uA的漏电流。

    无线电流钳和主机无线通信快速取样。

    5米绝缘杆多节设计方便及安全可靠。

    5.7寸320×240液晶显示器,高速热敏打印机

    图文显示,界面直观便于现场人员操作和使用。

    适用于避雷器带电、停电或试验室等场所使用

    电鋶信号可以用无线电流钳取样或计数器两端取样。

    电压信号可以在PT二次取样或无电压方式软件模拟

    仪器可连续测试,显示电压电流曲线并可快速打印数据和曲线。

    内部配置存储器可掉电存储200组试验数据。

    高速的采样频率先进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抗干扰性能强测量结果精度极高。

    采用防尘、防水、防腐工程塑料密封箱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

    三、LYYB-3000智能型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仪技术指标

    主機-内部电池供电充电时间>3小时,连续工作>8小时

    无线电流钳-内部电池供电,充电时间>1小时连续工作>8小时。

    主机泄漏电流:0.000-10mA(可扩展);

    主机电压:30-100V(可扩展)

    无线电流钳电流:0-10mA(可扩展);

    无线电流钳钳口:?33mm;

    无线电流钳传输距离>30米。

    电流:全电流>100μA±5%读数±1个字;

    电压:基准电压信号>30V时,±2%读数±1个字;

    全电流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电压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

    阻性电流嘚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阻性电流正峰,阻性电流负峰容性电流。

    四、LYYB-3000智能型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仪面板介绍

    PT信号航插:接PT二次电压信号

    电流航插:接氧化锌避雷器泄漏电流信号。氧化锌避雷器泄漏电流按有效值分为0-1mA/1-10mA两个档

    接地端:接地端必须接地,泄漏电流通过接地端流向大地

    打印机:打印机是热敏打印机,当试验完成后按键盘上的“打印"按钮打印试验结果

    LCD对比度:因为液晶显示屏在温度和光线有所不同时稍有些变化,可能过LCD对比度调节背光到适合亮度

    液晶: 320X240像素点阵白色背光液晶,在阳光和黑暗环境下都十分清楚

    键盘:由上、下、左、右、确定、打印、保存、退出8个键组成,是用户和设备交互的终端

    电源开关:开机或关机。

    充电端:充电時接入AC220V/50Hz电源工作时不用。

    无线电流钳:带电取样电流

    充电器:无线电流钳专用充电器。

    电源线:主机专用充电用

    电流线:取避雷器丅端计数器上端(避雷器带有计数器情况)。

    接地线:主机专用接地

    电压线:取PT二次电压信号(避雷器附近有PT设备)。

    主机充电方式(充电器内置):

    用电源线连AC220V/50Hz电源要求关机状态充电大于3小时,开机可以观察电源图标指示颜色是否充满在使用过程中,电池图标指示顏色反映电量

    用随机的充电器充电,要求关机状态充电大于1小时随后充满可以看到充电器红灯变成绿灯。在使用过程中电源指示颜銫灯常亮表示电量正常;电源指示颜色灯闪烁或不亮时,表示电量不足

    1.接线方式一:电流无线、无电压方式

    先将五根绝缘杆对接并拧到無线电流钳下面,打开无线电流钳的电源开机选择好电流档位(一般用0-1mA档)。让导线处于钳头引导区的的中部如图A。仪表引导区垂直於导线前推仪表钳住被测导线,后拉即可将仪表撤离被测导线如图C,撤离时也尽量保持仪表引导区垂直于导线如图4钳到相应的位置電流取样。

    2.接线方式二:电流有线、有电压方式

    带电接线方法如图5所示请先将仪器可靠地线,再接电流测试线(单根红线接计数器上端)zui后接电压测试线(二芯线红线接氧化锌避雷器对应的PT的相别,黑线接N相)接电流测试线的方法,首先根据电流大小接电流测试线箌0-1mA或1-10mA量程档上,再将另一端接到计数器的上端接电压测试线的方法,也是先接仪器这一端再去接PT端,一定要小心谨慎接线以避免PT二次戓试验电压短路

    B、实验室测试接线方法

    在变压器停电状态下,实验室接线方法如图6所示请先将仪器可靠地线,再接电流测试线(单根紅线接氧化锌避雷器下端)zui后接电压测试线(二芯线的红线、黑线接变压器的测量绕组,注意方向)接电流测试线的方法,首先根据電流大小接电流测试线到主机端0-1mA或1-10mA量程档上,再将另一端接氧化锌避雷器下端接电压测试线的方法,也是先接仪器这一端再去接变压器测试绕组检查正确接线后,慢慢升压到氧化锌避雷器的额定电压然后操作仪器开始试验。

    3.接线方式三:电流有线、无电压方式

    带电接线方法如图7所示请先将仪器可靠地线,再接电流测试线(单根红线接计数器上端)接电流测试线的方法,首先根据电流大小接电鋶测试线到0-1mA或1-10mA量程档上,再将另一端接到计数器的上端

    B、实验室测试接线方法

    在变压器停电状态下,实验室接线方法如图8所示请先将儀器可靠地线。接电流测试线的方法首先根据电流大小,接电流测试线到主机端0-1mA或1-10mA量程档上再将另一端接氧化锌避雷器下端。检查正確接线后慢慢升压到氧化锌避雷器的额定电压,然后操作仪器开始试验

    开机处于主界面,如图9:

    图中显示“参数设置"、“进入试验"、“历史数据"、“时间设置"、“帮助详细"四个菜单项及日历时钟,电池电量状态图标

    根据键盘的示图10,按上↑、下↓、左←右→可以切换菜单项,按“确定"键后进入相应界面

    在首页,选中“参数设置"按“确定"键进入参数设置界面如图11:

    0-电流无线+无电压:对应接线方式一

    1-电流有线+有电压:对应接线方式二A或接线方式二B

    2-电流有线+无电压:对应接线方式三A或接线方式三B

    1、现场试验时,35kV及以下的氧化锌避雷器没有带计数器请选择“0-电流无线+无电压",并用接线方式一;

    2、现场试验时氧化锌避雷器带有计数器,并且带有PT设备请选择“1-电流囿线+有电压",并用接线方式二B;

    3、现场试验时氧化锌避雷器带有计数器,不带有PT设备请选择“2-电流有线+无电压",并用接线方式三A;

    4、實验室试验时请选择“1-电流有线+有电压"和接线方式二B或者“2-电流有线+无电压"和并用接线方式三B;

    相角差:试验方式选择“2-电流有线+无电壓"时,软件根据此角度模拟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夹角,默认时83.5度可以根据氧化锌避雷器固有的相角差。

    电流量程:根据全电流大小选择不同嘚电流量程要求面板上接线和这里是*的,默认请使用0-1mA档

    PT变比:现场带电测试时要求设置PT变比,实验室测试时要求设置为变压器的测量變比

    电压等级:试验方式选择“2-电流有线+无电压"时,软件根据此电压模拟电压。

    键盘按“←"键、“→"键切换位置按“↑"键、“↓"键切换徝。

    在首页选中“进入试验"按“确定"键进入参数设置界面,如图12:

    试验数据显示全电流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电压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阻性电流的基波、3次谐波、5次谐波、7次谐波阻性电流正峰,阻性电流负峰容性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相角差试验波形按幅度从大到小显示电压波形、全电流波形、阻性电流波形。

    按“确定"键将进行试验不断重复采集、计算、显示過程,一个周期3秒钟左右一段时间稳定后,可以按“→"键退出试验显示为zui后一次的试验数据。

    注意:当选择“0-电流无线+无电压"时无線电流钳和主机之间通过无线进行通信。两者都开机并且距离不太远两者正常通信,否则显示“信号中断"

    按“打印"键,可以直接打印試验数据和波形

    按“保存"键,可以保存试验数据到存储器中可以到历史数据中查看保存的数据。

    在首页选中“历史数据"按“确定"键進入历史数据管理界面,如图13:

    历史数据管理界面显示历史数据的列表序号,测试时间信息行中显示历史数据的条数、每页9条、当前選择页、当前选择记录。按“←"将清除当前及以前的数据按“↑"将上选前一条历史数据,按“↓"将下选后一条历史数据按“→"键打开當前的历史数据,可以显示或打印

    在首页,选中“时间设置"按“确定"键进入功能管理界面如图14:

    键盘按“←"键、“→"键切换位置,按“↑"键、“↓"键切换值

    在首页,选中“帮助详细"按“确定"键进入功能管理界面如图15:

    显示试验界面数据简称对应的具体名称。

    八、避雷器测量原理和性能判断

    判断氧化锌避雷器是否发生老化或受潮通常以观察正常运行电压下流过氧化锌避雷器阻性电流的变化,即观察阻性泄漏电流是否增大作为判断依据

    阻性泄漏电流往往仅占全电流的10%~20%,因此仅仅以观察全电流的变化情况来确定氧化锌避雷器阻性電流的变化情况是困难的,只有将阻性泄漏电流从总电流中分离出来

    本测试仪依赖电压基准信号,高速采集基准电压和避雷器泄漏电流通过谐波分析法,进行快速傅立叶变换分别计算阻性分量(基波、谐波),容性分量等

    阻性电流基波 = 全电流基波?cosφ,φ为全电流对电压基波的相角差。如图17:

    阻性电流的基波成分增长较大,谐波的含量增长不明显时一般表现为污秽严重或受潮。

    阻性电流谐波的含量增长较大基波成分增长不明显时,一般表现为老化

    仅当避雷器发生均匀劣化时,底部容性电流不发生变化发生不均匀劣化时,底部嫆性电流增加避雷器有一半发生劣化时,底部容性电流增加zui多

    相间干扰对测试结果有影响,但不影响测试结果的有效性采用历史数據的纵向比较法,能较好地反映氧化锌避雷器运行情况

    避雷器性能可以从阻性电流基波判断,也可以从电流电压相角差Φ判断更有效,因为90°-Φ相当于介损角。如果规定阻性电流小于总电流的25%对应的φ为75°:

    由于各个生产厂的产品结构、材料、工艺等不同,所以避雷器參数不同因此氧化锌避雷器带电测试数据没有统一的标准。只有根据和前一次测试结果比较作出判断当测试结果增大一倍时避雷器应退出运行进行实验室试验以判断避雷器是否有问题!

    检查仪器、安装等性能发现异常及时反馈,确认完好后方可使用

    正确接线,接线顺序必须 是仪器首先可靠接地再来接其他的线。

    仪器必须可靠接地保证人和仪器的安全。

    PT二次取参考电压时应仔细检查接线以避免PT二佽短路。

    电压信号输入线和电流信号输入线务必不要接反如果将电流信号输入线接至PT二次侧或者试验变压器测量端,则可能会烧毁仪器

    在有输入电压和输入电流的情况下,切勿插拔测量线以免烧坏仪器。

    本仪器不得置于潮湿和温度过高的环境中试验完毕或人员离开必须断电。

    仪器损坏后请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本公司,不要自行开箱修理

    本仪器可能带电作业,因此测试时需有人监护,以确保测試人员人身安全

    仪器绝缘杆应定期做绝缘试验,保证绝缘性能良好

    大风、大雾、下雨、霜露等恶劣气象条件下请勿操作。

    无线电流钳切不可测试线路电流以免电流过大损坏传感器。

    使用完毕后切记将无线电流钳和主机电源关毕。

    必需使用仪器所配专用充电器充电鉯免损坏响电池。

    切记不要亏点长期存放如果长时间不用,要定时充电

    若被测线路电压超过600V必须连接绝缘杆使用。

    由于高压线路很危險操作者必须经严格培训并获得国家相关高压操作认证才能使用本仪表进行现场测试。

    请勿于高温潮湿有结露的场所及日光直射下长時间放置和存放仪表。

    若本仪表的钳头及其他部件有损伤请禁止使用。

       设备需要运输时建议使用本公司仪器包装木箱和减震物品,以免在运输途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坏给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设备在运输途中不使用木箱时不允许堆码排放。使用本公司仪器包装箱时允許zui高堆码层数为二层

    运输设备途中,仪器面板应朝上

      设备应放置在干燥无尘、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在没有木箱包装的情况下鈈允许堆码排放。

    设备贮存时面板应朝上。并在设备的底部垫防潮物品防止设备受潮。

    本产品整机保修一年实行“三包 " ,终身维修在保修期内凡属本公司设备质量问题,提供免费维修由于用户操作不当或不慎造成损坏,提供优惠服务

    中国上海测试中心(上海市計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是政府按照集中投入大型科学仪器,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为社会综合性测试技术服务而建立的技术机构。1984年被科技部定为国家测试中心,并要求逐步建设成为“分析测试方法的研究中心仪器分析技术人员的培训中心,分析测试的技术服务中心"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是上海市政府计量行政部门依法设置的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也是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批准建立的华东地区法萣计量检定机构——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同时也是国家科技部批准建立的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中国上海测试中心。国家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是在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基础上筹建的是国内*的在地方计量机构基础上筹建的综合性国家计量器具质检机构。
          挂靠我院的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上海市电子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市贵金属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市信息系统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上海市气体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同时也是上海市计量测试技術研究院设立的专门从事环保产品、电子产品、贵金属宝玉石、信息系统及产品、气体化工产品检测的技术部门。
          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华东国家计量测试中心、中国上海测试中心、国家计量器具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国家金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通过了中國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计量认证同时,我院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食品检验机构的计量认证挂靠我院的各上海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通过了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认证。计量认证范围可通过“机构名称"和“产品/产品类别"、“项目/参数"进行查询

    按照建立嘚初衷和科技部的要求,中心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作为自己的一项神圣使命为上海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哆年来为上海*块石英电子表的诞生、桑塔那轿车国产化、风云卫星、大桥斜拉索、秦山核电站、浦东国际机场等多个重大工程、大型企業提供了测试服务,并制定或参与制定了一批产品、系统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起到了技术平台的作用。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高壓检测试验设备、电力自动化设备、微机继电保护测试系统、变电站在线检测设备等诸多电力检测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品种多、規格全、技术先进,得到行业内的诸多好评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通过了GB/ISO--ISO质量体系认证,产品多次通过上海市计量测试研究院鉴定成為电力行业权威品牌。公司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区建立了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网络产品服务于各大电力局、电厂及国内许多大型企業。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常年致力于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不断将zui新技术用于产品改进和新品开发上。在设计和制造上始终追求产品的高安全性、高可靠性、高品质质量性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一贯奉行诚信务实的精神,不断努力开拓进取,视电力检测为己任以科技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服务求信誉,以管理求效益为客户和社会提供zui优良的服务。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是中国zui大的测試仪器、检测设备生产厂家之一本公司于国外品牌建立了长期的战略性合作关系,通过与世界zui大的测绘GPS公司——美国Trimble公司的战略合作將世界zui先的GPS、RTK、VRS、全站仪、水准仪、3D激光扫描仪等产品推广给中国测绘用户,并将海洋测量产品、机械控制产品和SCS900等先进的设备引入中国从2003年起,上海来扬成为美国Trimble公司全球zui大的分销商之一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35%,成为名副其实的者zui先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和与客户長期的紧密合作,使上海来扬成为中国测绘行业zui响亮的品牌与Trimble的合作,还延伸至OEM板和GIS等领域

    上海来扬不仅为用户提供先进的GPS设备,还根据中国国情为用户提供量身打造的系统集成、技术和服务,如:GPS基站网络解决方案、基于PDA和GPS手簿的应用软件开发、GPS数据自动化后处理軟件开发、大坝和桥梁等高精度工程项目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在石油勘探开发、铁路勘探、公路建设、土地规划、城市勘测、水利开发、電力工程等方面拥有丰富的测绘工程实践经验。

    富有战略眼光的上海来扬将业务拓展到水工业行业开始了与全球的离心机制造商——德國Westfalia离心机公司的合作。短短四年的时间来扬公司在污泥固液分离领域,实现了从零到*的飞跃2003年以来,上海来扬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哋位达到了30%,成为中国zui大的进口离心脱水设备供应商

    2004年, 上海来扬凭借其在水工业行业的优势资源,与世界上zui大的管道检测设备制造商——德国IBAK公司和美国著名的Aquatech疏通车制造商建立了又一个强强联手的合作关系成功拓展了其在水工业行业的业务领域。

    陆地资源日益匮乏海洋必将成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上海来扬利用其在测绘、导航、通信、授时和水工业行业的优势地位圈定了海洋作为其大展宏图嘚下一个目标。

    非凡的成就来源于非凡的团队!以人为本的理念使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凝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极富战略眼光的市场开發队伍、专业高效的管理团队和精明快捷的销售队伍,铸就了上海来扬过去的辉煌并将成就麦格集团未来的卓越理想。

    将国外先进的产品引入中国研制、开发、配套适合中国用户的*集成系统和服务,将国内质量高成本低的产品引入国际市场是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的長期宗旨。*满足于现状使上海来扬电气科技紧紧抓住了历史赋予的大好机遇!

    提供技术咨询:我们确保24小时内回答您所提出的任何技术問题;

    提供产品资料:我们确保24小时内将您所需要的所有技术资料寄出;

    提供合理报价:我们确保24小时内对您所要求的设备合理报价;

    提供考察接待:我们确保随时接待您的考察,并为您提供各项便利服务

    我们确保无论合同大小,都将认真、公正、严谨、诚信地对待每份匼同;

    我们确保守时、保质保量、严格执行合同各项要求;

    我们确保按合同的要求为您提供送货、安装、调试、现场培训等;

    我们确保按您的要求签定严密的、科学的《产品技术协议》

    如果您的产品需要维护,或咨询技术方面的问题请您直接我们的。

    售后服务承诺:自購货之日起凡在正常使用中出现任何质量问题,本公司保证三个月内包换一年内免费维修,终身维护软件免费升级。

    健全客户档案:设备档案齐全软件升级更新及时,每次服务活动均详细记录在案可随时查询。每年统计客户设备的维修记录为客户作出合理建议。

    高素质的团队:本公司拥有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技术团队流程科学化、管理规范化。从接听到来扬人亲切和气,全心全意为客户垺务!

    上海徐吉电气有限公司为电力施工单位总结出申报国家承试电力四级资质所需设备配置清单根据各事业、电力施工单位的性质不哃选型的种类有所区别,请仔细阅读不详细之处可以我公司,我公司会有专业人做出解答所申报的产品明细清单如下:

     0.1HZ超低频耐压试驗装置;变频串并联谐振耐压试验装置,无局放试验变压器交流耐压试验变压器;高压电抗器;大电流发生器;干式试验变压器;直流高压发生器;發电机通水直流高压发生器;变频介质损耗测试仪;回路电阻测试仪;直流电阻测试仪;全自动变比测试仪;氧化锌避雷器测试仪;互感器综合校验儀;变频大地网接地阻抗测试仪;大型地网接地阻抗测试仪;高压开关动特性测试仪;变压器油微量水分测试仪、油酸值测试仪、油色谱分析仪、油粘稠度测试仪、油燃点测试仪、SF6气体微量水分测试仪、SF6气体密度继电器校验仪、精密露点仪(微水仪)、电缆故障测试仪、交流采样變送器校验装置、矿用杂散电流测试仪、蓄电池容量恒流放电测试仪、感应式轴承加热器、真空度测试仪;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工频、变頻)介质损耗测试仪;绝缘油介电强度测试仪;多功能真空滤油机;变压器有载开关测试仪;高压无线核相仪;变压器电参数测试仪; 三倍频电源发生器;多倍频电源发生器;变压器容量测试仪、变压器变比组别测试仪、发动机交流阻抗测试仪、高压断路器机械特性测试仪;模拟断路器校驗仪;伏安特性测试仪;绝缘电阻测试仪;数字式高压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三相相序表;三相电能表现场校验仪、三相相位伏安表、防雷原件测試仪、绝缘板绝缘制品、变频法工频线路参数测试仪、三相电容电感测试仪、电容电桥测试仪、无线高压变比测试仪、高压验电器、高压放、SF6气体泄漏监控报警系统、高压电缆在线监测系统、微机消谐装置、容性设备介质损耗带电测试系统、漏电保护器测试仪、漏电流监控記录仪、母线槽、滑触线、电热管其他工控系统及装备。串联谐振耐压装置、大电流发生器、升流器、试验变压器、直流高压发生器、变仳测试仪、直流电阻测试仪、继电保护测试仪、高压开关测试仪、伏安特性测试仪、真空度测试仪、氧化锌避雷器测试仪、回路电阻测试儀、变压器电参数测试仪、变压器容量测试仪、局部放电测试仪、超低频发生器、电容电感测试仪、介损仪、电能表校验仪、色谱仪、核楿仪

    10KV、35KV发、供电系统继保测试及高电压试验设备的装置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单相)

    能模拟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试验

    模拟式兆欧表数字式兆歐表

    直流耐压和直流泄漏测量

    试验变压器、控制台、调压器

    测量电流根据变压器容量确定

    测量准确度不小于0.5级

    介质损耗测试仪或高压电桥

    變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测试仪

    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测试

    输出电流不小于100A

    高压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仪

    高压开关机械动作特性测量

    电压测量准确度:3.0级

    电压测量准确度:3.0级

    稳态测量准确度:1.5级

    互感器变比、CT伏安特性测试

    可测量阻性电流(峰值)、电容电流(峰值)总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平均值)测量精度:±3%

    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

    蓄电池恒流放电负载测试仪

    基波的抗干扰电流不超过50mA

    电缆故障测试仪电缆蕗径仪

    110KV发、供电系统继保测试及高电压试验设备的装置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单相)

    能模拟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试验

    模拟式兆欧表数字式兆欧表

    直流耐压和直流泄漏测量

    试验变压器、控制台、调压器

    测量电流根据变压器容量确定

    测量准确度不小于0.5级

    介质损耗测试仪或高压电桥

    扫頻信号发生单元频率范围:1-10000KHz

    高速信号采集单元采样速率:20MHz 精度:0.2级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测试仪

    变压器有载调压开关测试

    输出电流不小于100A

    高壓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仪

    高压开关机械动作特性测量

    电压测量准确度:3.0级

    电压测量准确度:3.0级

    稳态测量准确度:1.5级

    互感器变比、CT伏安特性测試

    可测量阻性电流(峰值)、电容电流(峰值)总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平均值)测量精度:±3%

    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

    蓄电池恒流放电负载测试仪

    基波的抗干扰电流不超过50mA

    220KV、500KV发、供电系统继保测试及高电压试验设备的装置

    开关量:7对开入+3对开出,

    开关量:8对开入+4對开出

    用于测量一般设备的绝缘电阻:

    用于吸收比或极化指数:

    水内冷发电机测量专用表:

    直流高压发生器及测量系统

    用于水内冷发电機试验:额定电压:0-60KV输出电流:500mA

    用于10KV及以下电力电缆和氧化锌避雷器试验:额定电压:0-60KV 输出电流:2mA 波纹系数:>1%

    用于35KV电缆和氧化锌避雷器試验:

    无局部放试验装置(套)

    50KVA/250KV包括隔离变、滤波装置、高压准准电容器、试验变压器

    交流高压试验变压器(套)

    谐振耐压成套装置(套)

    额定电压:50KV 输出容量:按试品容量选择

    谐振耐压成套装置(套)

    额定电压:150KV 输出容量:按试品容量选择

    用于变压器直流电阻测量;测试電流,根据变压器容量确定

    介质损耗测试仪或高压电桥

    对于2-10KV试验电压(正接线)

    对油介损测量参数执行标准为GB5654-85;110KV及以上高压电气设备高電压介损用

    变压器损耗参数综合测试仪

    变压器空短路试验综合参数测量

    扫频信号发生单元频率范围:1-1000KHz

    高速信号采集单元采样速率:20MHz 精度:0.2級

    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测试仪

    稳态测量准确度:1.5级

    高压开关机械特性测试仪

    能测量固有分(合)时间、同期、刚分(合)速度及zui大分(合)速度 准确度:±0.1%

    SF6气体密度继电器测量仪

    基波滤波衰减应为52db, 使基波的干扰电流不超过50m,仪器的准确度:±5%

    电缆故障测试仪(包括定点仪及路徑仪)

    2.电缆故障闪络测量仪 测量误差:2-5m

    互感器变比CT伏安特性测量

    可测量阻性电流(峰值)、电容电流(峰值)总电流(有效值)、有功功率(平均值)测量精度:±3%

    发电机转子交流阻抗测试仪

    蓄电池恒流放电负载测试仪

    供电公司及有125MW及以上机组的发电厂配置

    额定电压:6-35KV准确喥:0.2级

    基波的抗干扰电流不超过50mA

    测量范围:交流电压、直流电压、交流电流、直流电流、电阻

    测量范围:0-360°分辨率:1°准确度:0.5级

    测量范圍:-35℃-60℃

    是电力、电气行业在调试中需要大电流场所的必需设备,应用于发电厂、变配电站、电器制造厂及科研院所等部门属于短时或斷续工作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使用维修方便等特点

    320×240液晶显示器、高速热敏打印机。

    高精度传感器和高性能14位AD采集芯片

    人机对話全键盘操作方式,智能化工作全过程

    任选自动升流试验、手动升流试验和冲击速断试验,操作灵活简单

    实时显示输出电流,时间结果显示直观明了。

    完善的过流保护任意设定目标输出电流值、电流上限和耐流时间。

    具有回零检测功能回零确定后才可进行试验,咹全可靠

    逼近式升流算法,到达设定目标输出电流后自动耐流计时计时结束后电机自动回零。

    超过设定输出电流上限电机自动回零,并发生声光报警

    10.精良的软硬件抗干扰设计,多种抗干扰手段适应恶劣电磁环境。

    11.自动错误诊断易于发现和解决问题。

    12.可选配远程通信、门联锁警灯警铃、开口电压校验接口等

    通流计时范围:999S

    环境温度:-20℃至50℃

    说明:1、表内的技术参数为单相大电流发生器的参数,如果需要的是相同型号的三相大电流发生器则输出容量都要相应的×3,电源电压为380V、输入电源相数为三相四线

    打印机:    打印机是热敏打印机,当试验完成后按键盘上的“打印"按钮按印试验结果

    RS232:     RS232是与计算机相连的串口通信接口,是用户选配接口本装置没有配置这個接口。

    LCD对比度:因为液晶显示屏在温度和光线有所不同时稍有些变化可能过LCD对比度调节背光到适合亮度。

    指示颜色灯:    由启动灯、零位灯、报警灯三个灯组成启动灯和报警灯是高亮七彩灯。

    操作提示:  有一些简短的提示语句和安装接线图

    键盘:      由上、下、左、右、設置、打印、确定、取消8个键组成,是用户和设备交互的终端

    电源开关:  工作电源,带通电指示颜色灯

    开机处于“欢迎界面",如图4:

    根據键盘的示图5,按上↑、下↓、左←右→可以切换“自动升流试验"、“手动升流试验"或“冲击速断试验"

    选中试验方式后,按确定可以进叺主界面如图6:

    动态显示区:一直处于采集信号,显示输出电流

    结果显示区:用来显示试验结果数据,显示计时时针、平均输出电流或zui夶输出电流、耐流时间或冲击时间等

    设置数据区:设置试验中需要的参数数据目标电流为在自动升流方式下的升流目标值耐流时间为耐鋶的时间长度,不同试验启动计时方式不一样

    电流上限为输出电流有效值的上限,输出电流超过电流上限将自动切断输出并自动回零

    信息显示区:显示试验过程中的试验状态和提示信息。

    试验操作区:选择设置、试验、回零命令

    在主界面上,选中“设置"然后按确定後进入设置界面,如图7:

    按左←,右→时切换光标移动位置按上↑、下↓时更改光标位置数据的值。光标位置和设置的数值全部可以自动循環前且在使用时有默认的标准值。如果所有的参数都设置完成按取消退出设置回到主界面开始状态。

    零位检查—当选中“试验"后按確定就进入提示试验状态。如果调压器不在零位将提示“试验前请先回零",退出试验并且切换到回零命令

    试验过程—接地和回零确认後,可以进行试验选中“试验"后按确定,接触器合闸这时输出电流几乎为0,如图8:

    按上↑,输出电流将不断上升松开就停止升流,如果箌上限就提示满量程;

    按下↓输出电流将不断下降,松开就停止降流如果到下限就提示已回零;

    按计时←,计时开始工作到耐流时間计时结束完成试验;

    按取消→,取消试验过程;

    在升流过程中如果输出电流有效值超过“电流上限"值将认为短路事故,接触器立刻分閘并显示试验结果包括输出电流的zui大有效值、耐流时间等,调压器开始回零回零完成试验结束。如果在耐流过程中如果输出电流有效值没有超过电流上限,计时结束后结果显示区就显示平均输出电流、耐流时间等,调压器开始回零回零完成后接触器分闸试验结束。

    自动升流试验和手动升流试验的试验过程类似首先也进行接地检查和回零检查,确认后进入如下界面,如图9:

    按上方法切换到“开始"确定後进行试验与手动升流试验不同之处就是升流过程将自动升到“目标电流"值,然后启动进行计时

    升流过程为逼近方式,首先快速升到接近目标电流值然后再进行微调,保证输出电流几乎为目标电流值

    冲击速断试验和升流试验的试验过程有些不同,本试验不进行回零檢查可以直接输出电流,zui长耐流时间为999mS

    *步,关闭电源开关直接短接输出线。

    第二步开启电源开关,利用手动升流试验升到所需的電流然后关闭电源开关让调压器处于相应的位置。

    第三步在输出端接上被试品。

    第四步开启电源开关,进入“冲击速断试验"界面洳图10:

    按上方法可以设置耐流时间和电流上限,然后切换到“试验"确定后进行试验此时不会进行回零检查直接输出所需电流。

    按键盘上的“功能"就进入功能界面,如图11:

    进入功能界面后可以选择“接地保护检查参数"、“系统日历时钟调整"、“试验操作注意事项"等界面。

    接地保護检查参数:设置是否要接地保护检查

    系统日历时钟调整:设置时钟的时间,为打印报表提供时间依据

    试验操作注意事项:为用户提供一些操作规范和安全注意事项。

     按键盘“打印"按键可以打印试验果在此不赘述。

    1.电源插座内置保险如果保险熔断可将保险盒向上拔出更换保险。

    2.为了保证安全在使用之前,设备务必接地调压器务必置于零位。

    3.设备应置于干燥清洁厂所使用且日常做好设备嘚维修保养。

    4.请不要私自维修仪器或自主改造、加工仪器否则仪器不在质保之列。

    5.为发挥本产品的优秀性能,在使用本公司产品前请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书

    设备需要运输时,建议使用本公司仪器包装木箱和减震物品以免在运输途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坏,给您造成不必要嘚损失

    设备在运输途中不使用木箱时,不允许堆码排放使用本公司仪器包装箱时允许zui高堆码层数为二层。

    运输设备途中仪器面板应朝上。

    设备应放置在干燥无尘、通风无腐蚀性气体的室内在没有木箱包装的情况下,不允许堆码排放

    设备贮存时,面板应朝上并在設备的底部垫防潮物品,防止设备受潮

    免责声明:以上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铁蕗施工检测仪哪里有n9ns

    电缆识别仪在电力电缆架设、迁移、维护以及故障处理中用来判别一束电缆中欲寻找的一根特定的电缆;具有判别电纜准确、快速、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它是电缆施工及维护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检测仪器。带电/不带电电缆识别仪在发射端采用單片机技术对发射信号进行编码、功率驱动,驱动大口径卡钳将信号耦合到带电电缆上接收机中的单片机对接收的相位编码信号解码和楿位识别。根据目标电缆上的信号相位特征的性将目标电缆从一大束其它电缆中识别出来它是一种轻小型、紧凑型、锂电池供电便携式儀器。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高低压动力电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强光手电换灯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