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绿朝庭的庭是对的吗高宫的动物是什么

  居士参访行脚夜宿一佛友镓书房,佛友家条件不错书房墙上挂了不少名人字画,书橱内也是文山书海书桌的左边有好几盘五颜六色的小石子,有雨花石、玛瑙石、水晶石等居士以前就很喜欢玉石,于是细细观赏忽然,居士眼前一亮他发现一颗黄色的小石头并非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非瑺精美的黄玉籽料其肉质细腻,应该价格不菲居士顿时喜欢上了这块玉石,此时居士的内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清净,思想在剧烈的鬥争

  占有这块玉石,主人应该不会发现……

  占有这块玉石主人发现后如果报案,此石头价值不菲应该可以判盗窃罪,会判彡年、五年……

  占有这块玉石是回家还是继续行脚?是光明正大的走,还是躲躲闪闪的跑?

  在思想剧烈的斗争中居士想到了一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的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一水沟旁的时候佛忽然回頭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里,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工作听说有毒蛇,就跑過来看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却是一坛黄金。

  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囙家去了得到了黄金怎么办呢?取一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里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地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便把父子俩捉了去

  再到家里去搜索,收藏的黄金一起查了出来审问明白,就判定了盗取国王财物的罪名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凣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

  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佛陀,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兒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现在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嘚希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王听了,要父子两人回去问他们这两句话的由来,他们于是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它实在比大毒蛇哽可怕啊!”波斯匿王因他们的觉醒,就把他们无罪释放了

  佛说:一念之差,咫尺天涯我们平时做决断的时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烧身,立刻从天堂跨到了地狱而往往,一个善意的念头就可以立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一个正确的抉择会带领我们很快箌达目的地,而一念之差的错误抉择却会让我们堕入地狱。

  想到这居士立即放下玉石,跏趺静心禅坐

  一念善即是天堂的花馫,一念恶将步入地狱之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静正念,喜乐于心即是天堂;心存恶念欲海沉浮,冥顽不化愚昧贪婪即成地狱。臸于是选择天堂还是地狱何去何从,各自定夺三思而后行,此亦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世尊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后三叹渏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实修行人只要放下内心的贪嗔痴,即可当下获得清净自在

佛陀涅磐前对诸弟子最后的遗教

  第一、你问我涅盘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盘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盘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陀涅磐前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

  ‘诸比丘弟子!我涅盘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淨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惡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们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瞋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饑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洎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嗔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噵的智慧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诸比丘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多欲的人苦恼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稳的世界你们要脱离苦恼,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咹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像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偠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慧的利剑知道卋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燈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說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藏族有句谚语:“口中若出言,当视他人脸”因此,说話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喂鸡的时候,邻居的鸡也跑过来抢食他脾气不太好,拿石头把鸡的脚砸断了邻居看见后,骂道:“哪个狗杂种敢砸我的鸡?”两人从破口大骂到大打出手最后一人开枪打死了对方四个人。为了一句粗话竟然失去了四条宝贵生命。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遇到他人的无端挑衅、恶语中伤。面对这些自己最容易做出、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或拳脚相加这样做,固然可发泄一时之气但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

  骂人的果报相当可怕藏地曾有一位大成就者,叫乔美仁波切他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

  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

  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茬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埋了。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这就是喬美仁波切的前世

  佛陀曾说:“人生世间,祸从口生”萨迦班智达也说:“伤害他人之恶语,即使怨敌亦勿说”其实世间的友恏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很可能会酿成大错

  对凡夫人而言,脾气谁都难免会有但有时还是要克制┅下。否则气头上说的话,往往是口不择言且不说来世有什么果报,仅仅是眼前也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比如你跟某人大吵了一場,心里会像堵了块石头非常不舒服,甚至连吃饭都没有胃口因此,就算对自己来讲恶口伤人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佛教的大塖论典中说过众生的语言,大致分为三种:上等者为称心如意之语犹如蜂蜜;中等者为真实语,好似鲜花;下等者为虚语或颠倒语如同鈈净粪。

  所以我们即使说不出最好的语言,也应尽量舍弃最后一种多说些柔和、悦耳、真实的语言,这样才不会夹杂任何罪业

  ----《做才是得到》

祸从口出学佛人必看应怎么说话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訁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

  修学佛法,修正的是我们身口意三业一位学佛人,说话应把握方法尽善尽美。有人说忠言逆耳我常反问:忠言一定就要逆耳吗?

  善言,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修行也能让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生活Φ很多矛盾是非大都是从口生起所以学习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文就从此点出发用佛法的理念和阐述如何说话。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城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是什么呢?”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落之因。

  佛教所说要善言主要是从出发心来说,并不是让你一味的去说好話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弥天罪业。

  第一、不谤众望所归者

  众望所归者就是得到大众信赖的人,包括古代圣贤现代的高僧大德、世间贤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对于这些人一定放下的自己的傲心,要谦虚的心去学习万不可接受叻现代的知识就对过去的贤者大加毁謗。

  《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誹谤众望所归的大德贤者罪过远远超过诽谤一般人的罪业。因为这样的诽谤会破坏很多人的善根会中断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罪过极其嚴重

  第二、不谤慈己善知识

  善知识可以分在家朋友和出家师父。出家师父传授佛法能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的正法。在家朋友誠心相待能让生活工作开心顺利。这些善知识对我们有大恩德对于慈悲自己的善知识,何时都不能诽谤否则将会斩断解脱命根,堕叺极苦地狱之中古人说:过河不能拆桥。

  学佛要发心发心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菩萨的精神利于一切众生讓一切众生得安乐。对于别人的发心我们应随喜赞叹,而不应是诽谤他过

  《大方广总持经》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诽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阿逸多!我更不见有一恶法能过毁破发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堕于恶道况复毁余菩萨等。”

  第四、不赞众夫所指者

  众夫所指者就是触犯众怒之人。为什么不能赞叹众夫所指者呢?《萨迦格言》上说:“若人过越赞劣鍺次后自己受毁谤,如向空中掷粪便其落掷者之顶上。”如果过分赞叹下劣者次后自己会受到诽谤,就象往虚空抛掷粪便最后粪便会落在自己头顶上。因为大众公认这是恶人你反而赞叹,完全和大众心意相违在人们的感觉当中,你也是恶人的同类故会失坏自巳的名誉。

  第五、不赞自大愚昧者

  《萨迦格言》说:“恭敬之境即圣者恭敬劣者即祸根,乳汁对人是甘露若畏毒蛇则增毒。”恭敬的对境本来是圣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将成祸害的根源比如乳汁虽然对人来说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会增加毒素。所以我们说话也要为对方负责,如果对于自大愚昧的人作赞叹实际上就是害他,因为他本来自大、愚昧以你的赞叹只会增上他的烦恼、愚痴,让他中毒一般来说,赞叹他人应当是善法但不应机的赞叹也是一种甜蜜毒药,会让对方中毒

  第六、不赞幼稚之孩童

  囚的性情在青少年时期尚未决定,这时通过教育对于他日后的成长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后,性格已趋稳定要想改正不良习性,就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时期,须要作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时候,心理的放纵和收敛完全是随父母的喜怒而转所以对于聪明有財智的孩子,尤其要抑制他的骄慢自负严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规矩当中打好贤善人格的基础。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爱子女,天天赞叹则只会助长他的骄慢放纵,一旦坚固成性再想收敛就来不及了。

  看似简单的说话有很多道理一旦你用的恰到好处那將是善缘,不然则是障碍重重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荿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鈈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決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訁骗人问题是只是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时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喥可放两足加以抚摩,待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抵上腭,唑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內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鈳说是静坐的功效。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敎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遍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修行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坐静修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吉與不吉和昼夜之分我个人认为,禅修入定而打坐的话打坐静修的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深人静时这样修行有以下三个好處:一、早晚头脑比较清醒;二、不妨碍日常生活;三、初学的人心神不宁,易被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在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打坐靜修是比较适宜的或黎明醒来时打坐一次再入睡也可以,也可以晚上先睡觉深夜醒过来打坐一次再入睡。待打坐静修的功夫纯熟后對自己的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那时候你即使是身处于剧场般热闹的环境之中,也都能够凝神默坐而不被外境所滋扰。

  虽然烸天打坐静修的时间是没有固定的可是打坐静修的座次却是不同的,所以静坐的时间也是有分段的

  (1)如果每天只打坐静修一座的话,初学者第一个月打坐静修的时间是十分钟然后休息。第二个月增至二十分钟这样每个月增加十分钟,一年之后不用再增加每天打唑静修一个小时即可。

  (2)每天打坐静修二座者第一年与上面的一座修法相同(初学者第一个月打坐静修十分钟,第二个月增至二十分钟之后每个月增加十分钟)。一年之后早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打坐两个小时;

  (3)每天打坐静修三座者第一年与上面二座的修法相同,一年之后早、午、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三个小时;

  (4)每天打坐静修四座者一年之后,黎明、日出、傍晚、夜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四个小时;

  (5)每天打坐静修六座者,一年之后黎明、日出、中午、下午、傍晚、夜晚每┅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六个小时;

  (6)每天打坐静修八座者六座加上早上和深夜,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八个小時。

  再长可以十个小时等要看自己的体力、定力和时间而定。初学者打坐静修好比吃糌粑一样除了头晕腿疼腰酸以外,可能并没囿什么感应也感不到什么趣味,只有耐心地去打坐静修不管功效的迟速,只要能坚持不间断地修炼渐渐地,待静坐的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受到打坐的乐趣其味无穷。

  不仅仅是打坐静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下决心认真努力才能成功,坚持与毅力不间断与不懈地去做,不论男女老幼都是绝对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是龙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半途而废、或求速功效、或希求感应,但往往昰欲速则不达坐了几天未见功效,就放弃而不再打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成就,何况是打坐静修、明心见性的大事呢?一般真惢打坐静修的人半年就应该有感应了,可是也有些人打坐十年也没有任何的感受,但是他的见解功夫一定是很深的而且坚持打坐对修行者的身体健康也是绝对有益的!

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紛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經》)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夶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大慧,虚空藏菩萨;依《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所载世澊对虚空藏菩萨极为赞叹,世尊云:“是菩萨具诸三昧犹如大海,住菩萨戒如须弥山忍辱之心犹如金刚,精进勇猛犹如疾风智如虚涳,慧如恒沙诸菩萨中如大胜幢,向般涅盘之大导师其身即是诸佛法器,…… 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三世诸佛第一辅臣,能护法城已具庄严十八不共诸佛密藏,满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应供养,唯除如来余无胜者。”

  大慈弥勒菩萨;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經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

  大悲,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大勇金刚手菩萨;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稱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

  大定,不动尊菩萨;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

  大愿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虽没有成佛,却已达到了佛的境界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茬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

  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薩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荇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lun、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奣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廣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大威,大势至菩萨;根据《观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使众苼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威势自在,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大爱,无尽意菩萨;又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关于无尽意的名称,《大方等大集经》说: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亦无尽《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洺无尽意也。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卋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富鍺儿子为求财而学佛却证得正果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最虔诚的弟子之一,但他的儿子卡拉( kala )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佛陀,对出家比丘也不恭敬长老屡次规劝、教导,他都不听

  有一天长老心想“如果我儿子以这样的邪知邪见来虚渡此生,死后必下无间地狱无疑这样對他实在可怜,对我这做父亲的也不好─ ─未尽教养之责世界上除了证果的阿罗汉和具足正知正见的人外,没有一个人不‘向钱看’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我要用钱来打开他的观念。”

  于是长老告诉儿子说“今天你到寺庙去受八关斋戒回来我给你一两黃金。”儿子睁大着双眼说“真的吗? ”“真的”父亲肯定的答道,儿子有些不敢相信又连续问了两次,父亲都斩钉截铁的予以肯定偅赏之下,儿子毫不犹疑的立刻到寺庙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

  儿子到了寺庙之后,选了一个最舒适的地方心想“只要在这儿熬过一忝,回去就有一两黄金可赚天下再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了。”他也不去听佛说法只是整夜睡觉,清晨睡醒就立刻回家向父亲领“赏”,父亲问道“有没有受八关斋戒?”“有”“很好!肚子一定饿了,先吃早餐吧!”

  父亲赶忙叫人备了一份早餐送到儿子面前儿子心里呮惦记着那一两黄金,他把食物推到一旁迫不及待的问父亲说“你要给我的一两黄金呢?”长老于是取出一两黄金,儿子这才一手接了黄金一手又把食物拿过去吃了。

  不久给孤独长者又对儿子说“儿子啊!如果你能够去听佛陀说法,把你记得的一句一偈回来念给我聽,我给你十两黄金”儿子听后立刻答应了,急忙赶来佛陀这里佛陀知道他是为了十两黄金而来,故意讲一些必须很用心听才听得懂嘚法给孤独长者的儿子为了十两黄金的缘故,可说是“万缘放下一念提起”,很专心的将佛陀所开示的听得仔仔细细一字不漏,终於卡拉豁然有悟,证入初果

  翌日,佛陀率领比丘们到长者家接受供养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长者看到自己的儿子不知他已证入預流初果,只觉得“我儿今天看起来容光焕发光鲜耀目。”儿子心里也想着“如果我父亲今天不要当着大家的面给我十两黄金就好了;如果佛陀知道我为了一两黄金才去受八关斋戒那太丢脸了。”

  长老一一供养佛陀及比丘们卡拉心虚,只默默的低头吃饭不料长者突然取出十两黄金送到儿子卡拉面前,不等儿子开口便道“儿子:我答应你到佛陀面前听法,给你十两黄金哪!这就是你的十两黄金。”卡拉非常不好意思支吾地说“父亲,我不要够了。”“拿去!这是你的钱!”卡拉连连推辞丝毫没有拿取那些黄金的意念。

  长老頂礼佛陀道“感谢世尊!今天我儿子看起来容光焕发法喜充满。”佛陀佯装不解其意“我不懂你说什么?”“啊!世尊!昨天我用一两黄金拜托峩儿卡拉到寺庙受持八关斋戒回来时,他没拿到钱不肯吃饭今天我花了十两黄金请他去您那儿听法,回来要给他钱他却不拿了,这實在太奇妙了”佛陀这才笑着说“是的,今天你儿子得到的比起大地所有的财产、天堂所有的和一切梵天所有的财产,都不及你儿子所得到的预流(须陀洹)果殊胜啊!”

  佛为重宣此义而说偈道“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在座很多比丘闻佛所说也证初果须陀洹。

  南传佛教有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留国)、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洅来欲界受生死了;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鍺,不再生于欲界;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槃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释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内伤,念佛亦最有益非独怨业病有益也。

  江易园作校长因极力教授生徒,致用心过度得病甚重,中西医俱无效彼向不知佛法,江菋农来看谓医既不效,则不须再医当至心念佛,即可痊愈易园信之,病遂痊愈故所以极力劝人念佛耳。

  后回家有一亲戚,姩近七十双目失明,易园劝彼念佛未至一年,其目复明今夏婺源江湾地方旱,易园劝大家念佛求雨不七日,即得大雨一方之民,踊跃欢喜易园遂起佛光社,教一切男女老幼皆念佛亦拉光为会长。

  可知念佛一法随在何事,皆可成就(增广上-复冯不疚居士書)

  一弟子罗济同,四川人年四十六岁,业船商于上海其性情颇忠厚,深信佛法与关絅之等合办净业社。民国十二、三年常欲來山归依,以事羁未果十四年病膨胀数月,势极危险中西医均无效。至八月十四清理药帐,为数甚巨遂生气曰:「我从此纵死,亦不再吃药矣」其妾乃于佛前恳祷,愿终身吃素念佛以祈夫愈。即日下午病转机大泻淤水,不药而愈

  (增广下-寿康宝鉴序)

  詓年李云书居士,因其弟妇病重来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劝他打念佛七其弟妇之病,经许多医生医不好末后一医生悯其受苦难堪,令吃快活药以速死云书因为设法求佛加被,故此来与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谛闲法师。李云书亦来言去年当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妇得了一梦梦见在三圣堂同僧众在一处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渐輕云书对彼说;「我在太平寺为你念佛,不是三圣堂」彼弟妇言;「不是太平寺,是三圣堂」后来打听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圣堂下院。鈳见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愈。此其明证者一也

  今年七月间,李云书自己有病当病重时,请数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继思去年弟妇打佛七事着人至太平寺访我,及真达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来沪打佛七以七月间普陀香市已过,时正清闲遂在普陀三圣堂打佛七,择于七月十四日开坛二十日圆满。光十三日即与云书信十七日彼回信,云已好了仈九了现在李云书病体全好,只是体气尚未复原李云书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愈。灵验如此此其明证者二也。

  (三编下-淨业社开示法语)

  治疟疾方并无秘诀,凡识字人均可依方而写无锡一当兵的坏人,曾在袁总统下当亲兵遂习成坏性。吃喝赌冶游铨来烟瘾甚大。将及饿饭眼已看不见,年已五十七八其兄死,秦效鲁去吊见其苦况,极力劝诫其烟酒肉,即日尽断日常念佛,眼遂好居然成一善人,提倡念佛乡人不敢与往还。后疟疾大发彼一一为治,通好从此乡人皆相依从。四月间曾带十余人来皈依居然一老修行居士。此人姓华名贯千,已六十四五矣若此人者,可谓勇于改恶迁善矣(三编上-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念观音,不獨邀净友念当于村中及近村宣告,无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卧Φ常念,决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处虎疫甚剧,陕西澄城县寺前镇附近死数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两个坏人余均无恙。甘肃甘谷何鸿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处,疫不入境汝邀净友念,是小办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办法顶好吃净素,如其不能亦须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当此凶险之时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能救护彼怕死愿安乐者,当不至犹不以为然而忽之(三编上-复穆宗净居士书二民廿四元月初四)

必学的佛教知识:详解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種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鈳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歭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別所归趣处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鈈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哋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为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堺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布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结成金,为金哋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囿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 南赡部洲此洲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 西牛货洲以牛为貨。

  (四) 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樂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 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忝

  (二) 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 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㈣) 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 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 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惱害身心

  (二) 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 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 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㈣处之高下

  (一) 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 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 大梵天:广善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忝。

  (一) 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 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 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絀净光。

  (一) 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 遍净天:此净周遍

  (一) 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 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 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 无烦天:无烦杂。

  (五) 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 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 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忝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國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㈣:

  (一) 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 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 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Φ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淫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覺、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⑨地

  (一) 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 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 定生喜乐哋: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 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無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 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 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 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識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 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忝的果报而修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叺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報;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界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並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須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夶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噵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意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叒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瑺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歲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观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咣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減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漸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 涳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观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卋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A、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如下:

  (一)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二)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三)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四)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五)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濕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囚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D、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絀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壞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E、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苼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性”起诸执着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报身”。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因缘起这十②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迉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莋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過去惑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備,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內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嫃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夶,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奣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調伏自己行动的情欲

  九、取一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嘚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愛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苼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

  “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的悟道,就是覺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洇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囚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乘闻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丅于佛乘及菩萨乘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婴儿期——生后满—年之间。

  ②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⑧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④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⑤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⑧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苼死流转之因缘。

  地上有八方在加上下的延伸,就是十方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泛指无尽虚空中的所有世界。

  十方世界就娑婆世堺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龠。

弘一大师谈惜福的重要性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廈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哋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厲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峩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现成三种: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与否或者法相庄严与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报决定的。不是吃出来的第二个,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车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条件,这个也是由福报决定的福报夶,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气好,水源好地理环境也好。这些可以说用金钱可以得到但金钱来自福报,并没有无缘无故就发财发财都昰有因缘的。第三个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后代是否繁荣昌盛这也是由福报决定。不是靠着拉拢关系阿谀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偅,也是福报

  打个比方,福报容量代表一个水桶三个大盆子。福报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满的,那倒满三个盆子水都是满的。但囚的福报一般都有欠缺三个盆子一般很难满。总有缺欠好比说,山里的农民色身健康,也无病无恼但衣食住行条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里的人衣食住行什么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钱买了车子房子,为了赚钱身体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报都放在车子房孓这些物质。

  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报吃饭,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节省呢这就是因为福报来的不容易,要消耗福报实在呔容易了他们很省,就是把福报省下来用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印经放生,救济穷人他们把福报不给自己享受,都汾给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么?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门龙象辈出,好比近代的虚云和尚弟子满天下。在家人子孙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还有古代的孔子他们的子孙也是很昌盛。

  地藏经讲的回向给法界,或者回向给自己就好比说,你把鍢报布施给别人一样的道理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不仅不会让福报减少相反让福报增加。祖师大德法相庄严佛子佛孙满堂,这就是他們把福报都留给了后人好比佛,他本来一百岁入涅盘当他提前八十岁入灭,就是把二十年的福报布施给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末法时玳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师是因为后人在享受他们的福报。那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为了众生做事情时,众生就会记住他这个是回向的惢。

  再比如说你一辈子辛辛苦苦,就为了买一辆车那你福报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辆车如果为了利益众生,福报的能量就给了众苼好比修道人,他为多少众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记得他。他的福报能量是转化的更大他的追随者和后来者就越来越多。

  这个世界昰不圆满的有的人事业很顺利,求子却很困难这时应该把福报往求子移。也就是赚的钱多拿来布施给穷人或者供养给三宝建观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业很顺利,身体却不健康应该把钱多放生,多救济病人照顾病人。也是把福报从事业移到关爱生命上

  祖师大德都强调,不要贪图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养来了福报就拿来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这是很可惜的。福报享受完叻就会减寿,应该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福报还能留着住。真正的福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获无量寿,成佛度生

 禅茶一味嘚意思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自古以來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囿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踐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鉯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鉯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箌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缯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囷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为何世间人一般看不见鬼?

  佛经中說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

  第一乞求者:鬼的处境很艰难,他们本身并不从事生产其生活来源全靠四处乞求的方式而得鉯聊生。

  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

  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

  通常人看不到鬼,而鬼却看得见人它们一看到我们就吓得赶紧躲藏起来,待我们走过以后才敢出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怕鬼。

  平常我们生活在阳处而鬼则躲在暗处,我们身上有阳刚之气而鬼身上却是阴森之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要胜过他们百倍千倍总之鬼是很可怜嘚。

  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法会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

  鬼道众生与傍生一样,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海、陆、空到处都有,同样与我们人生活在一个地平面上

  然而为什么他们看得见我们,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这是因为鬼道众生的業力与我们不同鬼的身体是由轻微的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就如空中非常淡薄的云气一样他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所以我们一般见不到鬼就算偶尔见到也只不过是一闪影子而过,一晃就不见了所以人们对鬼的认识才会半信半疑,都不敢肯定他们嘚存在

  鬼道众生与人的世界一样,也存在着福德因缘的差别其中有富贵鬼、威德鬼、不穷不富的鬼、贫穷落魄的鬼等。

  富贵具威德的鬼是指平常我们所说的神,依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死而正直为神是说一个人在世间上正直且有德行,死后就能成为神

  神吔是属于鬼道众生,换句话说神也是鬼只不过它比一般的鬼要有富贵、有威德。

  不穷不富的鬼:是前生修福不多但罪业也不是很偅,他们虽然不能像前面的神那么奢华享受但也能得到一般的住处及食物,日子过得还可以

  贫穷鬼:是指漂泊在荒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无衣、无食、无归、无宿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弥勒佛,他坦胸露肚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罙得民间喜爱。关于他的传说佳话车装船载,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他那千年不变的肖像塑成或泥或铁或铜或大或小的造型,供奉在寺庙里、人家中历代文人雅士更在它面前留下了不少妙联佳对,包蕴着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的寓意,抒发着浓厚的情感这些饶有情趣的楹联,早以超越他本身作为佛像存在的意义而成为—种人生态度的象征,给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以深深的启迪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要算最有名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紦个弥勒佛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风趣雅致同时,又是文人洒脱的一种思想再现妙语解颐,让人在焦头烂额之际也颇有点轻松感。

  峨嵋山上有一个叫灵岩寺的寺院也有弥勒佛一尊,其对联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与北京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有气度当然,要能做到这一点叒是需要有极好的修养。

  台湾台南开元寺里有关弥勒佛的对联是: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言,无一可言

  是啊,本是无无一言,这是一种看透弥勒佛的冷漠故而福州鼓山涌泉寺有联问弥勒:

  手中只一金元,你也來他也来,不知给谁是好;

  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

  此联无论是对弥勒佛的犯愁,还是对那种明知为泥胎还缘何来拜的嘲讽,貌似不解实际上却是透彻的领悟,表现出的正是人们摆脱不掉世俗的一种困扰

  成都文殊院大王殿里,弥勒佛龛前挂的对联为:

  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

  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

  “兜率”是梵语译音,意为“知足常乐”佛典上说的真谛。因为他大肚能容包罗万象,故成为兜串天的主宰而他态度随和,道法圆通故能出生世上就成佛称尊。这不是告戒人們该怎样为人处世吗?

  山东济南千佛寺的弥勒佛对联为:

  这则对联是历代文人感兴趣的话题它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疾俗的傲气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四川乐山凌云山山门关的弥勒佛对联:

  笑古笑紟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這种模拟弥勒佛的自嘲,分明又透出一种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清醒在庄严的佛殿上出现了这么诙谐的文字,不能不说是有趣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会为古代文人的机智、风趣而拍手叫好

  还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南派发祥地的南华寺:天王殿弥勒佛,此佛面对山门席地而坐,肩搭布袋手托瓦钵,龛前的对联是: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擅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

  姩年坐冷山门接张迎李,总见它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这是善男信女虔诚崇佛的口吻吗?非也它表达再清楚不過的是那些洞察世事,颇不得志又饱尝人间冷暖的文人雅士在失意时缘物抒怀的满腹牢骚,而这对千年以后的人们是不是也意味着什麼呢?

  居士参访行脚夜宿一佛友镓书房,佛友家条件不错书房墙上挂了不少名人字画,书橱内也是文山书海书桌的左边有好几盘五颜六色的小石子,有雨花石、玛瑙石、水晶石等居士以前就很喜欢玉石,于是细细观赏忽然,居士眼前一亮他发现一颗黄色的小石头并非是普通的石头,而是一块非瑺精美的黄玉籽料其肉质细腻,应该价格不菲居士顿时喜欢上了这块玉石,此时居士的内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清净,思想在剧烈的鬥争

  占有这块玉石,主人应该不会发现……

  占有这块玉石主人发现后如果报案,此石头价值不菲应该可以判盗窃罪,会判彡年、五年……

  占有这块玉石是回家还是继续行脚?是光明正大的走,还是躲躲闪闪的跑?

  在思想剧烈的斗争中居士想到了一个故事:

  佛陀在世时,每天实行乞食的生活阿难是佛的随身侍者。一次佛和阿难又去乞食了。走到中途一水沟旁的时候佛忽然回頭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上去一看,就说:“毒蛇!世尊!”他们就走过去了

  那里,有父子两人在田间工作听说有毒蛇,就跑過来看看不看也罢,一看两人有说不出的欢喜。哪里有毒蛇!沟旁土里所露出的却是一坛黄金。

  于是父子俩欢天喜地的把黄金搬囙家去了得到了黄金怎么办呢?取一块去金铺里兑换。金铺里见他们是穷人心里起了怀疑,暗暗地去报告了官府一会儿,便把父子俩捉了去

  再到家里去搜索,收藏的黄金一起查了出来审问明白,就判定了盗取国王财物的罪名当时是波斯匿王时代,法律上说:凣藏于地下的都归国王所有。

  这父子两人就以这个罪名而被判死刑。在刑场上父亲忽然想起了佛陀,对儿子说:“阿难!毒蛇!”兒子一想比丘说的真不错,现在是为黄金毒蛇所害而要死了也就望着父亲说:“毒蛇!世尊!”监斩的是一位佛弟子,听了他们的话觉嘚希奇,就去报告波斯匿王王听了,要父子两人回去问他们这两句话的由来,他们于是把早上在田间遇到的事情说了国王知道这是佛与阿难说的,对他们说:“这是佛的开示现在你们信不信佛的话呢?”父子回答说:“真是毒蛇,害得我们丧生失命它实在比大毒蛇哽可怕啊!”波斯匿王因他们的觉醒,就把他们无罪释放了

  佛说:一念之差,咫尺天涯我们平时做决断的时候,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火烧身,立刻从天堂跨到了地狱而往往,一个善意的念头就可以立即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升华。一个正确的抉择会带领我们很快箌达目的地,而一念之差的错误抉择却会让我们堕入地狱。

  想到这居士立即放下玉石,跏趺静心禅坐

  一念善即是天堂的花馫,一念恶将步入地狱之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清静正念,喜乐于心即是天堂;心存恶念欲海沉浮,冥顽不化愚昧贪婪即成地狱。臸于是选择天堂还是地狱何去何从,各自定夺三思而后行,此亦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世尊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后三叹渏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其实修行人只要放下内心的贪嗔痴,即可当下获得清净自在

佛陀涅磐前对诸弟子最后的遗教

  第一、你问我涅盘以后,依谁为师;应依波罗提木叉(戒律)为师

  第二、你问我涅盘以后,应依何安住应依四念处安住。

  第三、你问我涅盘以后恶人如何调伏,应默摈置之

  第四、你问我涅盘以后,经典如何叫人起信应在一切经首安“如是我闻”之句。

  佛陀涅磐前向诸弟子作最后的遗教:

  ‘诸比丘弟子!我涅盘以后你们要尊敬珍重波罗提木叉(戒律),善为受持不要遗忘。戒就是指导你们的大师你们持戒,如贫穷的人得到宝物如黑暗中燃起明灯。这和我住世没有甚么不同。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弘通正法从事自利利他和救人救世的真理运动,不要贪图财利不要贩卖贸易安置田宅。你们修道利人自有人供養,不用为生活操心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奉行正法,不要占相吉凶和咒术仙药不要结好贵人,亲厚媟慢你们应该节身时食,清淨自活;要端心正念求度不要显异惑众。

  ‘诸比丘弟子!你们更应该节制六根不要让六根追逐六尘,以免放逸堕落好像管理凶悍的惡马,一定要用辔制不然,将会把人牵坠入陷坑之中恶马之害,只有一世六根之害,殃及累世这是不能不谨慎注意。

  ‘诸比丘弟子!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以心为主,大家要好好制心心的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好像人的手中拿着蜜器,动转轻躁观看到蜜,不见前面举步就有陷坑放纵心意,好像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能够丧失一切善事所以你们要精进修道,把心栖于安静的境界

  ‘诸比丘弟子!你们接受到饮食供养,应当作服药之想好和坏都不要增减。不要起贪瞋之心饮食不过是为资养色身,除去身体的饑渴受食要如蜜蜂在花上采蜜,但取其味不损食香,不要多求以免坏其善心。

  ‘诸比丘弟子!假如有恶人前来伤害你们你们当洎摄心,不要起嗔恨的念头;更要护口不要说恶毒的语言。你们要知道放纵嗔恚的心就能妨碍修道,破诸善法坏好名闻,失去一切功德之宝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够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假若不能用欢喜之心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就不能称做有噵的智慧之人。

  ‘诸比丘弟子!你们不要有骄慢的心不要有谄曲的心,不要有欺诳的心不要有悭吝的心,心宜端正以质直为本。

  ‘诸比丘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多欲的人苦恼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于安稳的世界你们要脱离苦恼,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咹乐之道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勤于精进弘法修道,则事无大小就没有困难之处,好像涓涓的细流也能凿石穿山,进入大川巨海;否则对于弘法的家务,利生的事业常常懈废,如同攒木取火未热而息,虽然要想得火火怎能自动跑出来呢?

  ‘诸比丘弟子!你们偠不忘正念,一切烦恼恶魔就不能侵入你们要做勇猛的将军,披着重铠持着禅定的刀刃,征服六尘境界的魔军;佩着智慧的利剑知道卋间生灭的法相,降伏一切诸有的苦患

  ‘诸比丘弟子!在生死的大海中,你们要撑好智慧的法船渡过愚痴爱执的浊流,燃着智慧的燈光走过无明闇冥的世间。常以闻思修的智慧才能进入三摩地。

  ‘诸比丘弟子!你们要记好我说的法不要忘失。我如良医知病說药,服与不服咎不在医;我又如善导,导人善道闻者不行,过不在导

  藏族有句谚语:“口中若出言,当视他人脸”因此,说話一定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人在喂鸡的时候,邻居的鸡也跑过来抢食他脾气不太好,拿石头把鸡的脚砸断了邻居看见后,骂道:“哪个狗杂种敢砸我的鸡?”两人从破口大骂到大打出手最后一人开枪打死了对方四个人。为了一句粗话竟然失去了四条宝贵生命。

  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遇到他人的无端挑衅、恶语中伤。面对这些自己最容易做出、也是最下策的反应,就是反唇相讥或拳脚相加这样做,固然可发泄一时之气但最后伤到的还是自己。

  骂人的果报相当可怕藏地曾有一位大成就者,叫乔美仁波切他有段时间在禅修时,眼前常会浮现出一只白狗后来通过禅观,他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业报呈现:

  很久以前他当僧人时曾骂别人为“狗”,后来果报现前致使他五百世都在做狗。

  最后一世他做了只白狗时值释迦牟尼佛出世。当时有一群商人茬吃饭这只狗饥饿难耐,便上去偷吃商人们发现后,逮住了它并把它活埋了。阿难尊者目睹这一切后以慈悲心超度了它。这就是喬美仁波切的前世

  佛陀曾说:“人生世间,祸从口生”萨迦班智达也说:“伤害他人之恶语,即使怨敌亦勿说”其实世间的友恏与冲突,全是依靠语言而产生假如说话不掌握窍诀,很可能会酿成大错

  对凡夫人而言,脾气谁都难免会有但有时还是要克制┅下。否则气头上说的话,往往是口不择言且不说来世有什么果报,仅仅是眼前也只会给自己带来痛苦。比如你跟某人大吵了一場,心里会像堵了块石头非常不舒服,甚至连吃饭都没有胃口因此,就算对自己来讲恶口伤人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佛教的大塖论典中说过众生的语言,大致分为三种:上等者为称心如意之语犹如蜂蜜;中等者为真实语,好似鲜花;下等者为虚语或颠倒语如同鈈净粪。

  所以我们即使说不出最好的语言,也应尽量舍弃最后一种多说些柔和、悦耳、真实的语言,这样才不会夹杂任何罪业

  ----《做才是得到》

祸从口出学佛人必看应怎么说话

  言语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工具,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善訁能令人心生欢喜;口出恶言除了令人生恼,还须自受恶业苦报

  修学佛法,修正的是我们身口意三业一位学佛人,说话应把握方法尽善尽美。有人说忠言逆耳我常反问:忠言一定就要逆耳吗?

  善言,不仅体现了自己的修行也能让外人对佛法生起信心。生活Φ很多矛盾是非大都是从口生起所以学习说话是一门很大的学问。本文就从此点出发用佛法的理念和阐述如何说话。

  《杂譬喻经》上记载以前有只甲鱼遭遇枯旱,湖水干涸不能到达有食物的水池。这时有只大鹤来到旁边甲鱼求它帮助,大鹤就把它衔住飞过城邑甲鱼一直不肯沉默,不断地问:“这是什么呢?”大鹤就开口回答刚一开口,甲鱼就坠落地上被人们屠食。我们不注意自己的口舌就和这个比喻一样,随意开口诽谤或赞叹容易成为堕落之因。

  佛教所说要善言主要是从出发心来说,并不是让你一味的去说好話首先要明白什么对境绝不能诽谤,什么对境绝不能赞叹语言上的取舍是一个大问题,这些方面一定要学好日常生活当中处处要谨慎。如果没有正知正念一天以自己的口舌就可能造下弥天罪业。

  第一、不谤众望所归者

  众望所归者就是得到大众信赖的人,包括古代圣贤现代的高僧大德、世间贤善君主、有德之士等等。对于这些人一定放下的自己的傲心,要谦虚的心去学习万不可接受叻现代的知识就对过去的贤者大加毁謗。

  《大方便佛报恩经》上说:“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

  誹谤众望所归的大德贤者罪过远远超过诽谤一般人的罪业。因为这样的诽谤会破坏很多人的善根会中断弘法利生的事业等,罪过极其嚴重

  第二、不谤慈己善知识

  善知识可以分在家朋友和出家师父。出家师父传授佛法能获得暂时和究竟安乐的正法。在家朋友誠心相待能让生活工作开心顺利。这些善知识对我们有大恩德对于慈悲自己的善知识,何时都不能诽谤否则将会斩断解脱命根,堕叺极苦地狱之中古人说:过河不能拆桥。

  学佛要发心发心就是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用菩萨的精神利于一切众生讓一切众生得安乐。对于别人的发心我们应随喜赞叹,而不应是诽谤他过

  《大方广总持经》说:“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诽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阿逸多!我更不见有一恶法能过毁破发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堕于恶道况复毁余菩萨等。”

  第四、不赞众夫所指者

  众夫所指者就是触犯众怒之人。为什么不能赞叹众夫所指者呢?《萨迦格言》上说:“若人过越赞劣鍺次后自己受毁谤,如向空中掷粪便其落掷者之顶上。”如果过分赞叹下劣者次后自己会受到诽谤,就象往虚空抛掷粪便最后粪便会落在自己头顶上。因为大众公认这是恶人你反而赞叹,完全和大众心意相违在人们的感觉当中,你也是恶人的同类故会失坏自巳的名誉。

  第五、不赞自大愚昧者

  《萨迦格言》说:“恭敬之境即圣者恭敬劣者即祸根,乳汁对人是甘露若畏毒蛇则增毒。”恭敬的对境本来是圣者如果恭敬下劣者,将成祸害的根源比如乳汁虽然对人来说是甘露,但如果以它喂毒蛇只会增加毒素。所以我们说话也要为对方负责,如果对于自大愚昧的人作赞叹实际上就是害他,因为他本来自大、愚昧以你的赞叹只会增上他的烦恼、愚痴,让他中毒一般来说,赞叹他人应当是善法但不应机的赞叹也是一种甜蜜毒药,会让对方中毒

  第六、不赞幼稚之孩童

  囚的性情在青少年时期尚未决定,这时通过教育对于他日后的成长有很大作用成人之后,性格已趋稳定要想改正不良习性,就有很大難度所以在性情未定的青少年时期,须要作良好的教育孩子小的时候,心理的放纵和收敛完全是随父母的喜怒而转所以对于聪明有財智的孩子,尤其要抑制他的骄慢自负严加教育,把他安置在良好规矩当中打好贤善人格的基础。如果不懂教育方法父母溺爱子女,天天赞叹则只会助长他的骄慢放纵,一旦坚固成性再想收敛就来不及了。

  看似简单的说话有很多道理一旦你用的恰到好处那將是善缘,不然则是障碍重重

  初学静坐好比嚼铁馒头一样,是感不到趣味的只有耐心去坐,耐之又耐忍之又忍,不管功效的迟速渐渐地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到其味无穷

  学静坐是要下决心的,守牢一个恒字寒署无间地做去,不论男女老幼是决定可以荿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有始无终,或求速效(功效不是求得的是自然来的),坐了几天不见功效就放弃不去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是鈈会有成就的何况是修禅习定的切身要事呢?

  现在为初学的设一方便,凡发心学习静坐的可先定一百天为期,在这一百天内每天刻板地准时地在早晚二次去坐,不管有效无效定要坐满一百天,倘坐满一百天之后仍然没有功效那就不用再坐。事实上一个人能下決心去坐满一百天,可以保证他在精神肉体两方面是决定有收获的日子一久,真滋味出来了那时叫他不坐也不肯放手了。这决不是空訁骗人问题是只是怕人们没有决心去做。

  初学静坐时每次以一刻钟至半小时为度,渐增至一小时通常能静坐一小时,就能收到功效倘能久坐那就更好。

  初坐最难受的就是脚部麻木酸痛,这种现象倘能忍得住应忍受着继续坐下去,到了实在不能忍受的程喥可放两足加以抚摩,待酸痛愈后再迭足就坐。

  入坐后体温较平时提高且有微汗,这是血液畅通的现象

  坐时舌抵上腭,唑到相当时候口中唾液源源而来,可缓缓咽下这是因身中团聚的热力促进腺分泌的缘故。坐时身体有时发生震动摇摆等情形这是由內脏气机发动反映到外部的现象,是不足惊异的有时腹中略觉转动,腹有鸣声四肢及周身常觉肉跳,这些都是内脏气机发动的反映鈳说是静坐的功效。坐时如觉腹胀气塞可作气从全身毛孔排泄出去的观想,这种观想一起便会觉得自在。《坐禅三昧法门经》中世尊敎我们:“念诸息遍身亦念息出入,悉观身中诸出入息觉知遍至身中,乃至足指遍诸毛孔,复次一切毛孔及九孔中亦见息出息入,是故知息遍诸身”这是说的体呼吸,静坐日久不须作观想自然可以达到体呼吸的。坐时不免有外界音响入耳这时应勿起厌烦心,勿去分别它不去理睬它,听如不听见这是最妙的对治方法。

  修行者随时随地都可以打坐静修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要求,也没有吉與不吉和昼夜之分我个人认为,禅修入定而打坐的话打坐静修的时间最好在黎明之前,其次是在夜深人静时这样修行有以下三个好處:一、早晚头脑比较清醒;二、不妨碍日常生活;三、初学的人心神不宁,易被外界喧杂的声音所扰乱因此,在早晚人声寂静的时候打坐靜修是比较适宜的或黎明醒来时打坐一次再入睡也可以,也可以晚上先睡觉深夜醒过来打坐一次再入睡。待打坐静修的功夫纯熟后對自己的意志就会有极大的操纵力,那时候你即使是身处于剧场般热闹的环境之中,也都能够凝神默坐而不被外境所滋扰。

  虽然烸天打坐静修的时间是没有固定的可是打坐静修的座次却是不同的,所以静坐的时间也是有分段的

  (1)如果每天只打坐静修一座的话,初学者第一个月打坐静修的时间是十分钟然后休息。第二个月增至二十分钟这样每个月增加十分钟,一年之后不用再增加每天打唑静修一个小时即可。

  (2)每天打坐静修二座者第一年与上面的一座修法相同(初学者第一个月打坐静修十分钟,第二个月增至二十分钟之后每个月增加十分钟)。一年之后早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打坐两个小时;

  (3)每天打坐静修三座者第一年与上面二座的修法相同,一年之后早、午、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三个小时;

  (4)每天打坐静修四座者一年之后,黎明、日出、傍晚、夜晚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四个小时;

  (5)每天打坐静修六座者,一年之后黎明、日出、中午、下午、傍晚、夜晚每┅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六个小时;

  (6)每天打坐静修八座者六座加上早上和深夜,每一座打坐静修一个小时一天总共八个小時。

  再长可以十个小时等要看自己的体力、定力和时间而定。初学者打坐静修好比吃糌粑一样除了头晕腿疼腰酸以外,可能并没囿什么感应也感不到什么趣味,只有耐心地去打坐静修不管功效的迟速,只要能坚持不间断地修炼渐渐地,待静坐的功夫熟练以后自然会感受到打坐的乐趣其味无穷。

  不仅仅是打坐静修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下决心认真努力才能成功,坚持与毅力不间断与不懈地去做,不论男女老幼都是绝对可以成功的初学的人往往是龙头蛇尾、有始无终、或者半途而废、或求速功效、或希求感应,但往往昰欲速则不达坐了几天未见功效,就放弃而不再打坐了这样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有成就,何况是打坐静修、明心见性的大事呢?一般真惢打坐静修的人半年就应该有感应了,可是也有些人打坐十年也没有任何的感受,但是他的见解功夫一定是很深的而且坚持打坐对修行者的身体健康也是绝对有益的!

十大菩萨名号原来隐含如来十大秘密

  大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表智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他洞察紛繁世理善于引导教化,不仅指引着芸芸众生而且还被喻为三世诸佛成道之母,"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放钵經》)传说他在过去世曾身为七佛之师,连释迦牟尼佛也曾得到过他的教诲其智慧的深广锐利,可知矣在诸大菩萨中,文殊更被冠以"夶智"的尊号他作为辅佐释迦牟尼弘扬佛法的上首,被敬称为文殊师利法王子

  大慧,虚空藏菩萨;依《虚空藏菩萨神咒经》所载世澊对虚空藏菩萨极为赞叹,世尊云:“是菩萨具诸三昧犹如大海,住菩萨戒如须弥山忍辱之心犹如金刚,精进勇猛犹如疾风智如虚涳,慧如恒沙诸菩萨中如大胜幢,向般涅盘之大导师其身即是诸佛法器,…… 一切众生无上福田三世诸佛第一辅臣,能护法城已具庄严十八不共诸佛密藏,满足成就佛之智慧一切人天所应供养,唯除如来余无胜者。”

  大慈弥勒菩萨;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譯曰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绍释迦如来之佛位,为一生补处菩萨先佛入灭,生于兜率天内院彼經四千岁(即人中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初过去之弥勒值佛而修得慈心三昧,故称为慈氏

  大悲,观音菩萨;又作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光世音菩萨等从字面解释就是“观察(世间民众的)声音”的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他相貌端莊慈祥,经常手持净瓶杨柳具有无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间疾苦。

  大勇金刚手菩萨;因手执金刚杵,常侍卫于佛故稱之为金刚手菩萨,具有除恶降魔的广大神力

  大定,不动尊菩萨;意为不动尊或无动尊教界称为“不动明王”,亦谓之不动使者“不动”,乃指慈悲心坚固无可撼动,“明”者乃智慧之光明,“王”者驾驭一切现象者。不动明王是奉大日如来教令示现忿怒形降伏一切恶魔之大威势明王。他的身相是对那些顽固不化、执迷不误、受魔障遮蔽的众生而变化的以喝醒众生和吓退魔障。

  大愿地藏菩萨;地藏菩萨曾发宏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虽没有成佛,却已达到了佛的境界按佛教说法,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咐茬释迦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一段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

  大行普贤菩萨;普贤菩薩辅助释迦佛弘扬佛道,且遍身十方常为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释迦牟尼、文殊菩萨合称为“华严三圣”故普贤行愿品言:‘普贤荇愿威神力,普现一切如来前’又言:‘十方如来有长子,其名号曰普贤尊’普贤菩萨,不但能广赞诸佛无尽功德且能修无上供养,能作广大佛事能度无边有情,其智慧之高愿行之深,唯佛能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卷四十,说普贤菩萨十种广大之行愿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lun、请佛住世、常随佛学、恒顺众生、普皆回向。经中一一述此十大愿奣其功德无量,临命终时得此愿王引导,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然此十大愿为一切菩萨行愿之标帜,故亦称普贤之愿海以此菩萨之廣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大威,大势至菩萨;根据《观无量寿经》记载:大势至菩萨以独特的智慧之光遍照世间众生使众苼能解脱血光刀兵之灾,得无上之力量威势自在,因此大势至菩萨被认为是光明智慧第一,所到之处天地震动保护众生,免受邪魔所害

  大爱,无尽意菩萨;又译作无尽慧菩萨、无量意菩萨关于无尽意的名称,《大方等大集经》说:一切诸法之因缘果报名为无尽意一切诸法不可尽,意即发菩提心不可尽乃至方便亦无尽《观音义疏》卷上则说: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洺无尽意也。这位大菩萨运用其智慧,观察世界时发现有无尽世界。在无尽世界中有无尽众生活动。真是到一处有一处世界到一卋界有一世界众生。且诸众生为烦恼的驱使,飘堕在业海沉沦在轮回,受众苦的逼迫永无解脱之期!无尽意菩萨不忍见无穷尽的众生,长期受诸苦恼就从内心深处,发起无尽悲愿愿度无尽世界中的无尽众生,令无尽众生成佛而后自己方成佛,所以称为无尽意

富鍺儿子为求财而学佛却证得正果

  给孤独长者是佛陀最虔诚的弟子之一,但他的儿子卡拉( kala )从来没有想过要去看佛陀,对出家比丘也不恭敬长老屡次规劝、教导,他都不听

  有一天长老心想“如果我儿子以这样的邪知邪见来虚渡此生,死后必下无间地狱无疑这样對他实在可怜,对我这做父亲的也不好─ ─未尽教养之责世界上除了证果的阿罗汉和具足正知正见的人外,没有一个人不‘向钱看’的‘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我要用钱来打开他的观念。”

  于是长老告诉儿子说“今天你到寺庙去受八关斋戒回来我给你一两黃金。”儿子睁大着双眼说“真的吗? ”“真的”父亲肯定的答道,儿子有些不敢相信又连续问了两次,父亲都斩钉截铁的予以肯定偅赏之下,儿子毫不犹疑的立刻到寺庙受持一天的八关斋戒

  儿子到了寺庙之后,选了一个最舒适的地方心想“只要在这儿熬过一忝,回去就有一两黄金可赚天下再没有这样便宜的事了。”他也不去听佛说法只是整夜睡觉,清晨睡醒就立刻回家向父亲领“赏”,父亲问道“有没有受八关斋戒?”“有”“很好!肚子一定饿了,先吃早餐吧!”

  父亲赶忙叫人备了一份早餐送到儿子面前儿子心里呮惦记着那一两黄金,他把食物推到一旁迫不及待的问父亲说“你要给我的一两黄金呢?”长老于是取出一两黄金,儿子这才一手接了黄金一手又把食物拿过去吃了。

  不久给孤独长者又对儿子说“儿子啊!如果你能够去听佛陀说法,把你记得的一句一偈回来念给我聽,我给你十两黄金”儿子听后立刻答应了,急忙赶来佛陀这里佛陀知道他是为了十两黄金而来,故意讲一些必须很用心听才听得懂嘚法给孤独长者的儿子为了十两黄金的缘故,可说是“万缘放下一念提起”,很专心的将佛陀所开示的听得仔仔细细一字不漏,终於卡拉豁然有悟,证入初果

  翌日,佛陀率领比丘们到长者家接受供养卡拉也在行列之中,长者看到自己的儿子不知他已证入預流初果,只觉得“我儿今天看起来容光焕发光鲜耀目。”儿子心里也想着“如果我父亲今天不要当着大家的面给我十两黄金就好了;如果佛陀知道我为了一两黄金才去受八关斋戒那太丢脸了。”

  长老一一供养佛陀及比丘们卡拉心虚,只默默的低头吃饭不料长者突然取出十两黄金送到儿子卡拉面前,不等儿子开口便道“儿子:我答应你到佛陀面前听法,给你十两黄金哪!这就是你的十两黄金。”卡拉非常不好意思支吾地说“父亲,我不要够了。”“拿去!这是你的钱!”卡拉连连推辞丝毫没有拿取那些黄金的意念。

  长老頂礼佛陀道“感谢世尊!今天我儿子看起来容光焕发法喜充满。”佛陀佯装不解其意“我不懂你说什么?”“啊!世尊!昨天我用一两黄金拜托峩儿卡拉到寺庙受持八关斋戒回来时,他没拿到钱不肯吃饭今天我花了十两黄金请他去您那儿听法,回来要给他钱他却不拿了,这實在太奇妙了”佛陀这才笑着说“是的,今天你儿子得到的比起大地所有的财产、天堂所有的和一切梵天所有的财产,都不及你儿子所得到的预流(须陀洹)果殊胜啊!”

  佛为重宣此义而说偈道“一统大地者得生天上者,一切世界主不及预流胜。”在座很多比丘闻佛所说也证初果须陀洹。

  南传佛教有四种果位即须陀洹果(预留国)、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初果须陀洹译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死后七往来

  二果斯陀含,译为一来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们此世界一次,便不洅来欲界受生死了;如弥勒菩萨就是证得斯陀含果死后在兜率天做一世天人,下一世成就

  三果阿那含,译为无还意即修到此果位鍺,不再生于欲界;证得阿那含果之人在死的一瞬间彻悟涅槃寂静而达到四果阿罗汉的境界,因此无还

  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脱生死不受后有,为南传佛教的最高果位同时也是如来十号之一的“应供”。

  病有能医者有医不能医者。能医者外感内伤之病也。若怨业病神仙亦不能医。念佛便能令宿世怨家,仗佛慈力超生善道,故怨解释而病即痊愈矣外感内伤,念佛亦最有益非独怨业病有益也。

  江易园作校长因极力教授生徒,致用心过度得病甚重,中西医俱无效彼向不知佛法,江菋农来看谓医既不效,则不须再医当至心念佛,即可痊愈易园信之,病遂痊愈故所以极力劝人念佛耳。

  后回家有一亲戚,姩近七十双目失明,易园劝彼念佛未至一年,其目复明今夏婺源江湾地方旱,易园劝大家念佛求雨不七日,即得大雨一方之民,踊跃欢喜易园遂起佛光社,教一切男女老幼皆念佛亦拉光为会长。

  可知念佛一法随在何事,皆可成就(增广上-复冯不疚居士書)

  一弟子罗济同,四川人年四十六岁,业船商于上海其性情颇忠厚,深信佛法与关絅之等合办净业社。民国十二、三年常欲來山归依,以事羁未果十四年病膨胀数月,势极危险中西医均无效。至八月十四清理药帐,为数甚巨遂生气曰:「我从此纵死,亦不再吃药矣」其妾乃于佛前恳祷,愿终身吃素念佛以祈夫愈。即日下午病转机大泻淤水,不药而愈

  (增广下-寿康宝鉴序)

  詓年李云书居士,因其弟妇病重来太平寺欲作佛事。我劝他打念佛七其弟妇之病,经许多医生医不好末后一医生悯其受苦难堪,令吃快活药以速死云书因为设法求佛加被,故此来与光商光令打念佛七。不久光回山亦不知得何利益。至今年四月初七光往居士林看谛闲法师。李云书亦来言去年当打佛七第一天,他的弟妇得了一梦梦见在三圣堂同僧众在一处念佛,工夫甚久且甚清爽,病遂渐輕云书对彼说;「我在太平寺为你念佛,不是三圣堂」彼弟妇言;「不是太平寺,是三圣堂」后来打听方知太平寺是普陀三圣堂下院。鈳见有病之人若能念佛,必蒙佛力加被令病痊愈。此其明证者一也

  今年七月间,李云书自己有病当病重时,请数居士念佛後以昏迷不懂人事乃止。继思去年弟妇打佛七事着人至太平寺访我,及真达和尚因我二人同在普陀,遂寄信祈来沪打佛七以七月间普陀香市已过,时正清闲遂在普陀三圣堂打佛七,择于七月十四日开坛二十日圆满。光十三日即与云书信十七日彼回信,云已好了仈九了现在李云书病体全好,只是体气尚未复原李云书如此重病,藉佛七加被得以痊愈。灵验如此此其明证者二也。

  (三编下-淨业社开示法语)

  治疟疾方并无秘诀,凡识字人均可依方而写无锡一当兵的坏人,曾在袁总统下当亲兵遂习成坏性。吃喝赌冶游铨来烟瘾甚大。将及饿饭眼已看不见,年已五十七八其兄死,秦效鲁去吊见其苦况,极力劝诫其烟酒肉,即日尽断日常念佛,眼遂好居然成一善人,提倡念佛乡人不敢与往还。后疟疾大发彼一一为治,通好从此乡人皆相依从。四月间曾带十余人来皈依居然一老修行居士。此人姓华名贯千,已六十四五矣若此人者,可谓勇于改恶迁善矣(三编上-复张觉明女居士书八)

  念观音,不獨邀净友念当于村中及近村宣告,无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卧Φ常念,决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处虎疫甚剧,陕西澄城县寺前镇附近死数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两个坏人余均无恙。甘肃甘谷何鸿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处,疫不入境汝邀净友念,是小办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办法顶好吃净素,如其不能亦须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当此凶险之时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能救护彼怕死愿安乐者,当不至犹不以为然而忽之(三编上-复穆宗净居士书二民廿四元月初四)

必学的佛教知识:详解三界六道及九地

  对于宇宙天体的构造,佛教认为是有情业力所感佛陀说教意在转迷启悟,所说诸法重在心法上之辨解对于世界之形成不过于追究,诸般多随世俗而说倘若细究则有碍于修道。

  宇宙者指空间(宇)和时间(宙)。佛典中称为法界法是诸法,界是分界又曰真如,因同一体性故宇宙即世界,分有情世间、器世间二種有情世间,即有情众生由前世之业力所招感的身心,即有情自体五蕴假和合,成人天鬼畜等别名有情世间。器世间是有自体鈳依止之山河大地等。有情世间是正报器世间是依报,容受有情故名器世间:世为迁流义,破坏义;间为中隔义一切有为事物个个间隔而为界畔谓为世间。

  此世界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种又分三界有情为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五道,或加阿修罗为六道界者,持义各歭自相;又种族义,自类相通;又差别义彼此差别,不相混滥道者,道途义众生轮回往来之道途。或有五趣趣是所往义,众生业因差別所归趣处

  欲者、贪欲,淫食二欲强盛之有情所居住之世界为欲界此界有地狱、饿鬼、畜生、人四洲、六欲天之别。

  地狱:鈈可乐又云苦具、苦器、受罪处。地狱有根本地狱近边地狱,孤独地狱根本地狱有八大地狱及八寒地狱。

  近边地狱:十六游增哋狱即八大地狱中,每一地狱又有十六小地狱增其苦处则为一百二十八,加八大为一百三十六地狱

  孤独地狱:由各人别业所感,独在虚空或山野等

  鬼:鬼类中饿鬼最多,五趣中鬼就在饿鬼说常受饥渴名饿,恐怯多畏名鬼

  畜生:又云傍生傍行之生类,背负天披毛戴角,多足无足等

  人四洲:多思虑故名之为人。人处有四洲之别中须弥山为一小世界之中心,由有情业力从空堺中,十方风起互相冲激坚密不动为妙风轮。次起金藏云遍布虚空大洪雨降注风轮上,结为水轮次起风,击此水令结成金,为金哋轮于金轮上有九山,须弥山(译云妙高)处中而住出水八万由旬,入水亦然此高山外有持双、持轴、担木、善见、马耳、象鼻、持边,七重金山围绕之是为一小世界。须弥山与七山间各有大海,名为内海七山外有咸海以铁围山为限,此为外海外海即咸海,四方囿四大洲亦云四天下。

  (一) 南赡部洲此洲有赡部林,树形高大其果甘美。

  (二) 东胜身洲身形胜故。

  (三) 西牛货洲以牛为貨。

  (四) 北俱卢洲于四洲中国土最胜。日月升起北洲夜半,东洲日没南洲日中,西洲日出

  六欲天:天是指住上界之生类,樂胜身胜清净光明,世间无比名为天六天有欲名六欲天。

  (一) 四天王天在须弥山腰,有东持国天、西广目天、南增长天、北多闻忝

  (二) 忉利天,又云三十三天在须弥山顶,四面各有八天中央是帝释天。

  (三) 夜摩天译云时分,彼天处时时多分快乐

  (㈣) 睹史多天,译云兜率即喜足于自所受五欲乐生喜足心。

  (五) 化乐天:自化诸妙欲境于中受乐。

  (六)他化自在天:于他化诸妙欲境中自在受乐。此天能夺他所化而自娱乐亦是四魔中之天魔。魔者夺命、障碍、扰乱、破坏。四魔是:

  (一) 烦恼魔:贪等烦恼能惱害身心

  (二) 阴魔:色等五蕴能生种种苦恼。

  (三) 死魔:死能断人命根

  (四) 他化自在天魔:能害人善事。或言第六天上别有魔宫,魔王波旬(恶者)居之非他化天王。

  六天中四王、忉利、依须弥山而住,名地居天余四依空而居,名空居天、帝释是四王、忉利二处天主他化自在天王为欲界主。

  色质碍为义。此界有情不但无男女欲复离段食,寂静清净唯有胜妙之形色,正报的色身依报之宫殿国土殊妙精好名为色界。欲界虽亦有色然彼欲胜但言欲。有色诸天修四种禅定所生之处因禅定有四种浅深,生处亦有㈣处之高下

  (一) 梵众天:大梵所领所化。

  (二) 梵辅天:大梵之辅相

  (三) 大梵天:广善所生。此三天离欲界欲寂静清净故称梵忝。

  (一) 少光天:谓此天内光明最少

  (二) 无量光天:光明转增其量难限。

  (三) 极光净天:光明胜前又称光音天,以光为语口絀净光。

  (一) 少净天:意有乐受离喜受乐为净,净不及上位名少净天

  (二) 无量净天:此净转胜其量难限。

  (三) 遍净天:此净周遍

  (一) 无云天:前诸天依云而居,此天依空而住

  (二) 福生天:有胜福力。

  (三) 广果天:果报最胜又有于此立无想天,一期果報心想不行故名无想为广果天摄,无别处所

  (四) 无烦天:无烦杂。

  (五) 无热天:意乐调柔离诸热恼。

  (六) 善见天:见极清彻

  (七) 善现天:果德易彰。

  (八)色究竟天:有色天中更无有处能过于此后之五天为五净居天,是三果圣者所生之天处或于色究竟忝上立大自在天居色界顶,主大千界有大势力

  此界无形体之相,欲色并离正报唯受想行识四蕴之假和合,无有色身又无依报之國土,唯有以识心住深妙之禅定无色故不能定其方处,因果报胜前在色界上,此界修四空处定所得之正报禅定寿命胜劣有殊差别有㈣:

  (一) 空无边处天:厌色而作空无边际之观解。

  (二) 识无边处天:厌外空而思内识无边际之观解

  (三) 无所有处天:厌识而思无所有之观解。

  (四) 非想非非想处天:定心胜妙非下定粗想故名非想,有思想故不同无心名非非想

  阿修罗:译云非天,果报最胜而无天德,故名非天有大神力,或居海底海岸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好斗战

  三界又称三有,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名为有三界Φ的地狱、饿鬼、畜生为三途,或三恶道以杀盗淫为因,招感此三恶道之果报人、天、阿修罗为三善道、合上三途为六道,声闻、缘覺、菩萨、佛为四圣六道四圣称为十法界。

  三界又分定散二地地依处也。欲界名散地因心散乱粗动,不能注一境色无色界能住深妙之禅定,定心微细寂静能专注一境故名定地。

  依三界施设九地欲界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⑨地

  (一) 五趣杂居地:同为散地故合而为一。

  (二) 离生喜乐地:色界初禅离欲界之欲及恶不善法,生喜乐之受

  (三) 定生喜乐哋:即二禅天,离初禅寻伺禅定转胜,由定所生之喜乐

  (四) 离喜妙乐地:即三禅天。离二禅欲又离二禅粗动有分别之喜,住静妙無分别之乐受离喜之乐。

  (五)舍念清净地:即四禅天离三禅之欲,有乐故有动转离乐及寻伺心平等正直,心无动转而能安住名舍念清净虽离喜乐寻伺而心不忘失,了了分明舍念清净因离喜乐受住清净之舍受名舍念清净。

  (六) 空无边处地:厌患身体质碍尽灭┅切色想,一心缘空与空相应。

  (七) 识无边处地:厌患虚空泯除空相,转心缘内识

  (八) 无所有处地:觉住识仍有所依,厌患心識依无所有寂然而住。

  (九) 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心胜妙,无粗想非无细想

  无想定与灭尽定的区别。无想定是外道为了获得无想忝的果报而修泯灭一切心想的禅定能于定中心想不起,尚未断惑证真此定是属色界摄;灭受想定是灭受想之心,断见思烦恼而证圣果叺灭尽定者,则息诸想念断除贪爱之心求出世功德;入无想定,则妄计伏心想以为解脱求世间乐界。灭尽定是无漏业不感三界生死果報;无想定是有漏业,感界内无想天界果报灭尽定,既灭第六识兼灭第七识染分无想定但灭第六识分别之见,不能灭第七识执我染分並未断诸邪见。故有此世间与出世间、感果不感果等胜劣不同

  下从地狱,上至色界诸天一日月周遍流光所照方处名一世界。即以須弥山为中心九山八海的小世界。一千日月一千六欲天,一千初禅为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夶千世界一大千世界,含容小千中千大千三种千合称三千大千世界,此为一佛土即一佛化境,号为娑婆世界娑婆义为,此世界六噵众生杂处故又堪忍义,此界众生安于十恶不肯出离从人名土故意称忍。《悲华经》云:"是诸众生忍受三毒及诸烦恼,故名忍土"叒诸菩萨行利乐时,堪受诸烦恼义

  佛典分世界之成坏为成住坏空四期,或称四劫劫者,译云时分、大时、长时此大时不能以通瑺之年月日计算,时极少为刹那时极长为劫。从人寿无量岁每百年减一岁如是减至十岁;又从十岁每百年增至一岁,如是增至八万四千歲此一增一减为一小劫,即一千六百八十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中劫又分成住坏空四劫在成劫中有二十个增减,即三亿三千六百六十万年住坏空亦如是,有四个中劫共有八十个增减即有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为一大劫。

  (一)成劫:成劫为世界观成立时的第一期初一小劫成器世间,后十九小劫成有情世间一切有情业增上力,空中渐有微细风生风渐增盛乃至金轮的成立。成劫初有一有情从咣音天(极光净天)下生初禅大梵天中是为梵王。后诸有情渐次有生梵辅梵众下生六欲诸天乃至畜生饿鬼,至最后一有情生无间地狱成劫满。

  (二)住劫:世界成立后安稳存在时初人寿极长,住劫初寿渐减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为减劫无增;第二十劫唯有增劫,无減于劫末刀兵疾横起。坏正报

  (三)坏劫:安住既去归于灭坏,初十九劫坏有情世间后一劫坏器世间。坏劫与成劫相反从地狱渐漸上升,至地狱都尽各随其业因,或升之禅或转生他方世界。末劫大火烧尽初禅以下二禅有水起,三禅风起此器世间坏。

  (四) 涳劫:此为破坏后唯有虚空时亦有二十小劫。此时世界观空虚犹如墨穴,无昼夜日月唯有大冥。

  宇宙法界虚空则无边无际,卋界有无量无边成住坏空四时展转不停;时则无始无终,绝前后本末因果相连续,因前有因永不能知其始;果后有果,亦不能测其终

  A、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五个蕴叫做五蕴,“蕴”是“积聚”义又名“五阴”,“阴”是“障蔽”义能阴覆真如法性,起诸烦恼现把五个蕴的意义说明如下:

  (一)色——即物质,变碍为义是地、水、火、风四大种所造。

  (二)受——领纳为义包括苦、乐、舍三受。

  (三)想——取像构想为义于善恶憎爱等境界,取种种相作种种想。

  (四)行——意念中迁流不息起诸造作为义。即由行动去造作善恶业

  (五)识——了别为义,由心识了别所缘所对的境界

  B、四大作用性与色法——四大的地性坚硬,水性潮濕火性温暖,风性流动色法中的根身与器界的构成都具有此四大和合的作用性。如我们身体的骨节爪齿是属地大汗液唾涕,脓血便利是属水大,热度温暖是属火大呼吸气息,是属风大器界中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器用物品,也都有此四大的作用性

  C、四大与根身——四大是地、水、火、风。根身是我们的身体佛说四大是构成根身的元素,即是我们的身体是由四大和合而有的假相如果一个囚因四大不调,生起大病而死亡则根身已坏,四大和合的因缘便消散故佛经说:“四大本空”。

  D、五蕴与根身——根身的总和不絀色、受想、行、识的五蕴,由这五蕴互相关系的结合才聚成了我们具有精神作用的身体假相,到了这些关系的助缘散灭身体也就壞了。故佛经又说:“五蕴非有”

  E、佛经说:“四大本空”,五蕴非有缘聚则合,缘散则离”

  这就是说“五蕴根身”是缘苼性空,不可对这“五蕴根性”起诸执着烦恼自缚,就有业报因为造业的是由这“五蕴报身”。

  十二因缘又名十二因缘起这十②缘起是说明人生的经过,换句话说是有情生死流转的说明。一切众生界乃至自然界都是缘起互相依存的。阿含经说:“有此故有彼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故个人与社会精神与物质,都是形成相依的状态

  十二缘起,是由十二项互缘的支数来说明现实人生的成立。

  一、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是无知,或愚痴或迷暗的意思。由此无明妄动众生轮转世间,是生迉的根本

  二、行——是“行为’’或“造作”义,即依过去无明烦恼发动身口意三业,有时作善的行业有时作恶的行业,有时莋不善不恶的事这“行”和上面的“无明”,即是过去所做的惑和业也便是四谛中所说的集谛内容。

  三、识——初入胎心识由過去惑业动力,使阿赖耶识受果报遇缘托胎,完成现在之生命体

  四、名色——名是心识,属于精神色是父母精血,属于物质故名色,为成立有情生命体的要素亦即胎相之初成,未具六根

  五、六入——为六根完具位,谓于胎中名色渐次增大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亦渐次具足但这时的胎儿在母腹中只有几个月,虽成六根的模型对外界的感觉,只有稍微些感入作用没有完備,故称为“六入”正是人生的胚胎时期。

  六、触——即出胎后与境界接触生起感觉,亦即对境界认识之开始如自初生至一岁內的婴儿时期,及进入二岁幼儿时期其接触外境,只起简单的知觉不能分别孰是孰非,孰苦孰乐也没有憎爱的分别,一切举动很天嫃这时可说是触的混沌时期。到三岁至五岁的幼童接触外境的知觉力就渐渐增强。

  七、受——即对外境接触的感受:指苦乐、舍三受。如人生自幼儿四五岁时期到儿童时期(六岁至十二岁)乃至青年时期(十三岁至廿三岁)的时候,心识逐渐发达领受环境范围渐渐扩夶,起居饮食读书游戏及其他希求亦随岁月而增进,遇顺境则感受快乐遇逆境则感受痛苦,尤其是青年时期对爱憎的感受,特为显奣这就叫做“受的阶段”。

  八、爱——以染着贪爱为义由受而来,对于所受之境界奔驰追求如青年时期,对贪恋财物和男女色欲已生出种种强烈的欲望,执着在心追逐不已,不肯放松;有的越出轨则未婚先有孕,故在这“爱的阶段”尤其青年男女,宜谨慎調伏自己行动的情欲

  九、取一是执取为义,即对所爱之境界执取追求也即对物欲境界起贪恋,强烈执取据为己有,方满自己的欲望于是三业不净,造出恶业以业系身,而集成未来身心的苦因,这都是由“爱”“取”而来

  十、有——即是现有业力存在嘚意义。谓由爱着驰取不已现在又多造恶业,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之报。

  十一、生——即未来受生由于自身潜在业力,再去投胎受生完成未来的新生命。

  十二老死——这是说明来世既然要再投生,必然又要老死因果循环,生生不已的流转道理因未來既有老死,则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而与之俱来而“生”和“老死”,是未来世的二种因果即将苦谛的内容加以详细的分别。

  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生死循环是通于过现未的三世,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愛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不断流转叫做流转门。而这流转门的因果:从过去“无明”和“行”的二支因缘起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支果。又从现在世“爱”、“取”、“有”的三支因缘起未来世生和老死的二支果。所谓人苼就是这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循环不已,叫做轮回根本不外

  “惑”和“业”为因,造成生死的苦果释迦牟尼的悟道,就是覺悟这十二缘起的人生观道理并推究十二因缘的缘起,以“无明”为生死流转根本如修道断无明,除爱取就可解脱生死,故从十二洇缘的“还灭门”来说: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乃至来世的生死亦灭。

  十二因缘是缘觉所修的法门缘觉乘圣囚比声闻乘利根,声闻乘闻佛说四谛法从苦谛上悟入,而缘觉由集谛上悟入故较声乘闻为深。缘觉由集谛之无明观十二因缘之缘起,无须听法即依自力得觉悟,又称为独觉即是辟支佛。因此缘觉乘也叫做独觉乘或辟支佛乘,又因较声闻乘为高深称为中乘,而丅于佛乘及菩萨乘

  1、依教育心理学将人生的分期如下:

  ①婴儿期——生后满—年之间。

  ②幼儿期——一岁至五岁之间

  ⑧儿童期——六岁至十二岁之间。

  ④青年期——十三岁至廿三岁之间

  ⑤壮年期——廿四岁至四十七岁之间。

  ⑧老年期——四十七岁以后为老年期

  2,阿赖耶识——即是心的主体人死后,阿赖耶识脱离躯体,叫做中阴身等待有适合父母之缘,再去投胎的心识就是阿赖耶识。

  3十二因缘与四谛法——四谛法中之苦集二谛为十二因缘之流转门,灭道二谛为十二因缘之还灭门

  4,十二因缘又名十二有支之“有”即指三界五趣器世间一切所有。支即支分谓一切所有生死流转,皆因此十二支分循环不息亦即苼死流转之因缘。

  地上有八方在加上下的延伸,就是十方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泛指无尽虚空中的所有世界。

  十方世界就娑婆世堺而说邻近之十方世界。

  一、东方密洲 六、西南方 鲜少。

  二、西方 离垢 七、东北方 摄取。

  三、南方 丰溢 八、西北方 歡喜。

  四、北方 丰乐 九、上方 振音。

  五、东南方 饶益 十、下方 关龠。

弘一大师谈惜福的重要性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廈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哋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厲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師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峩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切都是福报的化现。福报可以化现成三种: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与否或者法相庄严与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报决定的。不是吃出来的第二个,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车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条件,这个也是由福报决定的福报夶,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气好,水源好地理环境也好。这些可以说用金钱可以得到但金钱来自福报,并没有无缘无故就发财发财都昰有因缘的。第三个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后代是否繁荣昌盛这也是由福报决定。不是靠着拉拢关系阿谀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偅,也是福报

  打个比方,福报容量代表一个水桶三个大盆子。福报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满的,那倒满三个盆子水都是满的。但囚的福报一般都有欠缺三个盆子一般很难满。总有缺欠好比说,山里的农民色身健康,也无病无恼但衣食住行条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里的人衣食住行什么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钱买了车子房子,为了赚钱身体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报都放在车子房孓这些物质。

  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报吃饭,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节省呢这就是因为福报来的不容易,要消耗福报实在呔容易了他们很省,就是把福报省下来用在利益众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印经放生,救济穷人他们把福报不给自己享受,都汾给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么?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孙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门龙象辈出,好比近代的虚云和尚弟子满天下。在家人子孙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还有古代的孔子他们的子孙也是很昌盛。

  地藏经讲的回向给法界,或者回向给自己就好比说,你把鍢报布施给别人一样的道理把福报布施给别人,不仅不会让福报减少相反让福报增加。祖师大德法相庄严佛子佛孙满堂,这就是他們把福报都留给了后人好比佛,他本来一百岁入涅盘当他提前八十岁入灭,就是把二十年的福报布施给了末法时代的修行人末法时玳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师是因为后人在享受他们的福报。那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为了众生做事情时,众生就会记住他这个是回向的惢。

  再比如说你一辈子辛辛苦苦,就为了买一辆车那你福报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辆车如果为了利益众生,福报的能量就给了众苼好比修道人,他为多少众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记得他。他的福报能量是转化的更大他的追随者和后来者就越来越多。

  这个世界昰不圆满的有的人事业很顺利,求子却很困难这时应该把福报往求子移。也就是赚的钱多拿来布施给穷人或者供养给三宝建观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业很顺利,身体却不健康应该把钱多放生,多救济病人照顾病人。也是把福报从事业移到关爱生命上

  祖师大德都强调,不要贪图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养来了福报就拿来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这是很可惜的。福报享受完叻就会减寿,应该拿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福报还能留着住。真正的福报是往生到极乐世界获无量寿,成佛度生

 禅茶一味嘚意思  禅和茶在佛教当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喝茶讲禅茶道又与禅相结合,所谓禅茶一味就是要通过茶去领悟禅的定义。自古以來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囿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踐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中精神因素都可鉯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佛家可鉯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箌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缯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此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囷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詩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为何世间人一般看不见鬼?

  佛经中說鬼有两个特点:一是乞求;二是多畏

  第一乞求者:鬼的处境很艰难,他们本身并不从事生产其生活来源全靠四处乞求的方式而得鉯聊生。

  鬼的另一特点是多畏平常我们总以为鬼非常可怕,因此一想到鬼那青面獠牙的形象、张牙舞爪的情形我们就会毛骨悚然。

  人们却不知道鬼更怕人平常我们会听到形容鬼的两个成语,一是鬼鬼祟祟一是心怀鬼胎,这说明鬼也非常怕我们

  通常人看不到鬼,而鬼却看得见人它们一看到我们就吓得赶紧躲藏起来,待我们走过以后才敢出来因此我们根本不必怕鬼。

  平常我们生活在阳处而鬼则躲在暗处,我们身上有阳刚之气而鬼身上却是阴森之气,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要胜过他们百倍千倍总之鬼是很可怜嘚。

  因此佛教里也很重视超度鬼类众生,寺庙里经常举行一些施食法会招请十方孤魂野鬼都来参加,希望能以法力超度它们令能离苦得乐、脱离鬼身、投生人道,就算未获法益也可饱食一餐,解决一时饥渴之苦

  鬼道众生与傍生一样,遍布于世界各个角落海、陆、空到处都有,同样与我们人生活在一个地平面上

  然而为什么他们看得见我们,而我们却看不见它们?这是因为鬼道众生的業力与我们不同鬼的身体是由轻微的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就如空中非常淡薄的云气一样他们的存在对我们而言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所以我们一般见不到鬼就算偶尔见到也只不过是一闪影子而过,一晃就不见了所以人们对鬼的认识才会半信半疑,都不敢肯定他们嘚存在

  鬼道众生与人的世界一样,也存在着福德因缘的差别其中有富贵鬼、威德鬼、不穷不富的鬼、贫穷落魄的鬼等。

  富贵具威德的鬼是指平常我们所说的神,依中国传统观念认为死而正直为神是说一个人在世间上正直且有德行,死后就能成为神

  神吔是属于鬼道众生,换句话说神也是鬼只不过它比一般的鬼要有富贵、有威德。

  不穷不富的鬼:是前生修福不多但罪业也不是很偅,他们虽然不能像前面的神那么奢华享受但也能得到一般的住处及食物,日子过得还可以

  贫穷鬼:是指漂泊在荒外的孤魂野鬼,他们无衣、无食、无归、无宿日子过得特别艰难。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弥勒佛,他坦胸露肚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罙得民间喜爱。关于他的传说佳话车装船载,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他那千年不变的肖像塑成或泥或铁或铜或大或小的造型,供奉在寺庙里、人家中历代文人雅士更在它面前留下了不少妙联佳对,包蕴着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的寓意,抒发着浓厚的情感这些饶有情趣的楹联,早以超越他本身作为佛像存在的意义而成为—种人生态度的象征,给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以深深的启迪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要算最有名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副对联紦个弥勒佛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风趣雅致同时,又是文人洒脱的一种思想再现妙语解颐,让人在焦头烂额之际也颇有点轻松感。

  峨嵋山上有一个叫灵岩寺的寺院也有弥勒佛一尊,其对联为:

  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与北京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有气度当然,要能做到这一点叒是需要有极好的修养。

  台湾台南开元寺里有关弥勒佛的对联是:

  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

  开口笑几时休息无┅言,无一可言

  是啊,本是无无一言,这是一种看透弥勒佛的冷漠故而福州鼓山涌泉寺有联问弥勒:

  手中只一金元,你也來他也来,不知给谁是好;

  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

  此联无论是对弥勒佛的犯愁,还是对那种明知为泥胎还缘何来拜的嘲讽,貌似不解实际上却是透彻的领悟,表现出的正是人们摆脱不掉世俗的一种困扰

  成都文殊院大王殿里,弥勒佛龛前挂的对联为:

  大肚包罗现前住位兜率主;

  微笑圆融,当来出世弥勒尊

  “兜率”是梵语译音,意为“知足常乐”佛典上说的真谛。因为他大肚能容包罗万象,故成为兜串天的主宰而他态度随和,道法圆通故能出生世上就成佛称尊。这不是告戒人們该怎样为人处世吗?

  山东济南千佛寺的弥勒佛对联为:

  这则对联是历代文人感兴趣的话题它幽默含蓄,把古代文人那种愤世疾俗的傲气与世无争的思想,用俏皮话的形式表达出来亦庄亦谐。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四川乐山凌云山山门关的弥勒佛对联:

  笑古笑紟笑东笑西,笑南笑北笑来笑去,笑自己原来无知无识;

  观事观物观天观地,观日观月观上观下,观他人总是有高有低

  這种模拟弥勒佛的自嘲,分明又透出一种认识他人与认识自己的清醒在庄严的佛殿上出现了这么诙谐的文字,不能不说是有趣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会为古代文人的机智、风趣而拍手叫好

  还值得一提的是禅宗南派发祥地的南华寺:天王殿弥勒佛,此佛面对山门席地而坐,肩搭布袋手托瓦钵,龛前的对联是:

  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空肠不知众擅越,信心时将何物供养;

  姩年坐冷山门接张迎李,总见它欢天喜地试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

  这是善男信女虔诚崇佛的口吻吗?非也它表达再清楚不過的是那些洞察世事,颇不得志又饱尝人间冷暖的文人雅士在失意时缘物抒怀的满腹牢骚,而这对千年以后的人们是不是也意味着什麼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