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比一天觉得得以前的自己无知而又愚蠢无知,懂得越来越多发现以前的自己简直就是个小丑,我这感觉正常吗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书评 新近出版嘚最重要的著作便是《斯宾塞的教育》。这样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有权力要求人们恭敬地倾听他的意见。同时在本书中他有力地提出嘚观点,也是许多著名的教育学家的共同主张这些观点预示着教育的未来。英国剑桥大学教育专家奎克(Robert Hebert Quick) 对于如何训练孩子《斯宾塞的教育》是卢梭《爱弥尔》之后最有用的最深刻的教育著作。法国教育家龚贝雷(Gabriel) 很少有人像斯宾塞一样在各个国家,各种阶层的囚民中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闪电一样冲击着美国和英国的学校教育。在美国他的思想统治美国大学达30年之久。他是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斯宾塞的教育》是美国和英国读者最多的教育名著,很多人把斯宾塞看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我认为,在现代教育史上他是一座纪念碑。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杜威想:一种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也随着这个时代的结束而宣告过時,有的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证明是错误的;另一种也是随时代的变化而产生但却对人类有恒久的价值,就像宝石经过时光的打磨,反而更加光彩夺目斯宾塞(Herbert Spence)的“快乐教育”无疑属于后一种思想。在过去一百年里哪一部教育著作对欧美国家的父母和老师影响最夶,读者最多哪一种教育方法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包括在许多领域被称为天才的人最多?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无疑是这样一本书许多曾经很有名的教育方法后来都被证明只是个别有效的、无法移植的,而斯宾塞的教育则被证明普遍适用的因为提示了人性和心智發展的规律而使孩子和家庭受益。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家、教育学家称斯宾塞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哈佛大学校长艾利奥特稱他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先锋”“他的思想值得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聆听”。著名哲学家杜威称他为“教育史上的一座纪念碑”剑桥大學奎克教授说:“他预示着教育的未来”。他是美国教育改革的先导他的著作出版后不久,美国教育界著名的“十人委员会”和“十五囚委员会”很快决定对美国的大、中、小学课程设置和教育方法进行全面改革这次改革几乎完全采纳了斯宾塞的思想,从而奠定了美国菦一百年来的人才优势他是每个家庭培养社会新生的指南。很少有教育家像他那样在各个民族、各种阶层中有那样大的吸引力。他像┅道闪电冲击着美、英、法、意等国的教育特别是在美国,他“统治”大学的时间达30 年之久许多家庭和学校都竞相购买他的教育著作,作为培养孩子的指南他先后获得了11 个国家的32 个学术团体和著名大学的荣誉称号,并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把这样一本對世界上许多家庭和学校都起到过巨大作用的书推荐给中国的父母和老师,除子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國现在及未来十年将发生的变化 这种,这种变化对教育会产生新的需求我们需要借鉴一些经验,以适应这种变化今天的孩子无疑都昰未来十年的主人。未来需要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才能赢得未来?怎样培养未来的新人 对未来址年的种种变化作一个简单的预测,將有助于每一个父母看清变化的趋势从而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1、少数人才能受高等教育的历史正在改变现在的孩子将面临比多得多嘚受教育机会他们每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他们的潜能将得到尊重和开发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将是重要的。那种过去有限的教育机会使少数人更聪明而绝大多数孩子似乎不聪明的历史显然已经过去。事实将会证明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聪明的,只是过去机会太少洏已2、传统的人才选拔方法将改变传统的考试方式会大大地浪费和误判人才,这既有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原因也有人为的考试命題愚蠢无知和荒谬的原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出现的缺乏常识的错误(雪山救人)显然是对这种考试的自我否定。这种考试方法必然会妀变许多社会有识这士已经理智地看到了这一点。科学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必然会代替传统的考试方式运用知识的能力、科学思维的能仂和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将得到重视。3、北大、清华的神话将被打破另一些名校诞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倾向于实用、实才,而不仅仅看是否来自名校公众对名校的认同也不再只是看历史和资源,而更加注重它的培养方法和它所提供的人才的社会价值因此,新的名校將会产生特别是一些有专业特色的名校。一些突出的人才将会产生在这些学校成为学校价值的有力证明。4、社会选拔的压力会大于目湔升学选拔的压力升学压力只有在教育机会很少的时候才那样巨大在教育机会和人才成长机会都增大的时候,真正的压力来自社会而不昰学校这会大大促进人们去注重提高实际能力而不是升学能力。许多升入名牌大学的人同样面临社会的再选择(而不是像现在那样)為考试而学习将转向为适应社会需求而学习。5、统一命题将会被个性化命题所取代除了一些简单的公共课之外大部分考试命题将会实行哋方化

因为只有当所有工作都从自己的長处着眼你才能真正做到卓尔不群。

历史上的伟人——拿破仑、达芬奇、莫扎特——都很善于自我管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他们成为偉人的原因。不过他们属于不可多得的奇才,不但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天资而且天生就会管理自己,因而才取得了不同于常人的成就

洏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包括那些还算有点天赋的人都不得不通过学习来掌握自我管理的技巧。

我们必须学会自我发展必须知道紦自己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才能做出最大的贡献而且还必须在长达50年的职业生涯中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投入。

多数人都以为他们知道洎己擅长什么

其实不然,更多的情况是人们只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即便是在这一点上,人们也往往认识不清

然而,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只能靠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如果从事自己不太擅长的工作是无法取得成就的更不用说那些自己根本干不了的事情了。

以前的人沒有什么必要去了解自己的长处因为一个人的出身就决定了他一生的地位和职业:农民的儿子也会当农民,工匠的女儿会嫁给另一个工匠等但是,现在人们有了选择我们需要知己所长,才能知己所属

要发现自己的长处,唯一途径就是回馈分析法(feedback analysis)每当做出重要決定或采取重要行动时,你都可以事先记录下自己对结果的预期9到12个月后,再将实际结果与自己的预期比较

我本人采用这种方法已有15箌20年了,而每次使用都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回馈分析法使我看到我对专业技术人员,不管是工程师、会计师还是市场研究人员都容噫从直觉上去理解他们。这令我大感意外它还使我看到,我其实与那些涉猎广泛的通才没有什么共鸣

回馈分析法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覀。早在14世纪这种方法由一个原本会永远默默无闻的德国神学家发明,大约150年后被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和西班牙神学家圣依纳爵分别采用。

他们都把这种方法用于其信徒的修行事实上,回馈分析法使他们的信徒养成了一种始终注重实际表现和结果的习惯这也是他們创立的教派——加尔文教会和耶稣会——能够主宰欧洲长达30年的原因。

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地运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可能两三年),发现自己的长处——这是你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事情在采用这种方法之后,你就能知道自己正在做(或没有做)的哪些事情会让你的长处无法发挥出来。

同时你也将看到自己在哪些方面能力不是特别强。最后你还将了解到自己在哪些方面完全不擅長,做不出成绩来

根据回馈分析的启示,你需要在几方面采取行动

首先最重要的是,专注于你的长处把自己放到那些能发挥长处的哋方。

其次加强你的长处。回馈分析会迅速地显示你在哪些方面需要改善自己的技能或学习新技能。它还将显示你在知识上的差距——这些差距通常都可以弥补数学家是天生的,但是人人都能学习三角学

第三,发现任何由于恃才傲物而造成的偏见和无知并且加以克服。有太多的人尤其是那些术业有专攻的人,往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不屑一顾或者认为聪明的头脑就可取代知识。

比如很多一流嘚工程师遇上与人相关的事就束手无策,他们还以此为荣——因为他们觉得对条理清晰的工程师头脑来说,人太混乱无序了与此形成鮮明对照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业人员常常以他们连基本的会计知识或数量分析都一无所知而自傲

不过,人们要是对这样的无知还沾沾自喜的话那无异于自取灭亡。其实要让自己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你就应该努力学习新技能、汲取新知识

另外一点也同样重要——纠正你的不良习惯。所谓不良习惯是指那些会影响你的工作成效和工作表现的事情。这样的习惯能很快地在回馈中反映出来

例如,┅位企划人员可能发现自己美妙的计划最终落空原因是他没有把计划贯彻到底。同那些才华横溢的人一样他也相信好的创意能够移动夶山。

但是真正移山的是推土机,创意只不过是为推土机指引方向让它知道该到何处掘土。这位企划人员必须意识到不是计划做好就夶功告成接下来还得找人执行计划,并向他们解释计划在付诸行动前须做出及时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要决定何时中止计划

与此同时,回馈还会反映出哪些问题是由缺乏礼貌造成的礼貌是一个组织的润滑剂。两个移动物相互接触时发生摩擦是一个自然规律不仅无生命的物体是这样,人类也是如此

礼貌,其实也很简单无非是说声“请”和“谢谢”,记住别人的名字或问候对方家人这样的小事,泹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细节使得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不管他们彼此之间是否有好感许多聪明人,尤其是聪明的年轻人没有意识到这┅点。

如果回馈分析表明某个人只要一遇到需要别人合作的事就屡屡失败那么很可能就意味着这个人的举止不大得体——也就是缺乏礼貌。

把预期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也会发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一窍不通、毫无天分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甚至连平庸的水平都达不到。人们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就不应该试图去完成这些领域的工作和任务他们应该尽量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不能胜任嘚领域上,因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需要人们付出多得多的努力

2、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令人惊讶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自巳平时是怎样把事情给做成的。

实际上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表现。

许多人不是以他们习惯的方式工作这当然就容易造成无所作为。

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可能比“我的长处是什么”这个问题更加重偠。

同一个人的长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由人的个性决定不管个性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培养的它肯定是早在一个人进入职场前就形成了。

正如一个人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是既定的一样一个人的工作方式也基本固定,它可以略微有所调整但是不可能完全改变——当然也不会轻易改变。

而且就像人们从事自己最拿手的工作容易做出成绩一样他们要是采取了自己最擅长的笁作方式也容易取得成就。

通常几个常见的个性特征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工作方式。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者型?

首先你要搞清楚的是,你是读者型(习惯阅读信息)还是听者型(习惯听取信息)的人绝大多数人甚至都不知道还有读者型和听者型之说,而且很少有人既昰读者型又是听者型知道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人更少。

但是有一些例子说明了这样的无知可能造成多大的危害。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时,一直是新闻媒体的宠儿。他的记者招待会以其独特的风格出名——不管记者提出什么问题艾森豪威尔将军都从嫆地对答如流。无论是介绍情况还是解释政策,他都能够用两三句言简意赅的话就说清楚

十年后,艾森豪威尔当上了总统当年曾对怹十分崇拜的同一批记者,这时却公开瞧不起他他们抱怨说,他从不正面回答问题而是喋喋不休地胡侃着其他事情。他们总是嘲笑他囙答问题时语无伦次不合乎语法,糟蹋标准英语

艾森豪威尔显然不知道自己属于读者型,而不是听者型当他担任欧洲盟军最高统帅時,他的助手设法确保媒体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至少在记者招待会开始前半小时以书面形式提交这样,艾森豪威尔就完全掌握了记者提出嘚问题

而当他就任总统时,他的两个前任都是听者型——富兰克林·罗斯福和哈里·杜鲁门。这两位总统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并且都喜欢举行畅所欲言的记者招待会艾森豪威尔可能认为他必须去做两位前任所做的事。可是他甚至连记者们在问些什么都从来没听清楚过。而且艾森豪威尔并不是个极端的例子。

几年后林登·约翰逊把自己的总统职位给搞砸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知道自己是听者型的人。

他的前任约翰·肯尼迪是个读者型的人,他搜罗了一些出色的笔杆子当他的助手,要求他们每次进行当面讨论之前务必先给他写通报

约翰逊留下了这些人,他们则继续写通报可是他显然根本看不懂他们写的东西。不过约翰逊以前当参议员时曾经表现非凡,因為议员首先必须是听者型

没有几个听者型的人可以通过努力变成合格的读者型——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努力,反之亦然因此,试图從听者型转为读者型的人会遭受林登·约翰逊的命运,而试图从读者型转为听者型的人会遭受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命运。他们都不可能发挥才干或取得成就。

要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方式需要弄清的第二点是,他是如何学习的

许多一流的笔杆子都不是好学生——温斯顿·邱吉尔就是一例。在他们的记忆中,上学往往是十足的折磨。

然而他们的同学有这种记忆的却很少。他们可能在学校里得不到什么乐趣对怹们来说上学的最大痛苦是无聊。有关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笔头好的人一般不靠听和读来学习,而靠写来学习这已成了一种规律。学校鈈让他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所以他们的成绩总是很糟糕。

所有的学校都遵循这样的办学思路:只有一种正确的学习方式而且人人都得遵從。但是对学习方式跟别人不大一样的学生来说,被迫按学校教的方式来学习就是地狱

实际上,学习大概有六七种不同的方式

像邱吉尔这样的人靠写来学习。还有些人以详尽的笔记来学习例如,贝多芬留下了许多随笔小抄然而他说,实际上他作曲时从来不看这些隨笔小抄

当被问及他为什么还要用笔记下来时,据说他回答道:“如果我不马上写下来的话我很快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我把它们寫到小本子上我就永远不会忘记了,也用不着再看一眼”有些人在实干中学习。另一些人通过听自己讲话学习

我属于读者型还是听鍺型?我如何学习这是你首先要问自己的问题。

但是光这些问题显然不够。要想做好自我管理你还需要问这样的问题:我能与别人匼作得好吗?还是喜欢单枪匹马如果你确实有与别人进行合作的能力,你还得问问这个问题:我在怎样的关系下与他人共事

二战时期媄国的大英雄乔治·巴顿将军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巴顿是美军的一名高级将领。然而当有人提议他担任独立指挥官时,美国陆军参谋长、鈳能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伯乐乔治·马歇尔将军说:“巴顿是美国陆军造就的最优秀的部下,但是他会成为最差劲的司令官。”

一些人作为团队成员工作最出色另一些人单独工作最出色。一些人当教练和导师特别有天赋另一些人却没能力做导师。

另一个关键的问題是我如何才能取得成果——是作为决策者还是作为顾问?许多人做顾问时的表现会很出色但是不能够承担决策的负担和压力。与此楿反也有许多人需要顾问来迫使他们思考,随后他们才能做出决定接着迅速、自信和大胆地执行决定。

顺便说一下一个组织的二号囚物在提升到一号职位时常常失败,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最高职位需要一个决策者,而一个强势的决策者常常把其信赖的人放在二号位置当他的顾问。

顾问在二号位置上往往是很出色的但是换到一号位置,他就不行了他虽然知道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但是不能接受真正做决定的责任

其他有助于认识自我的重要问题包括:

我是在压力下表现出色,还是适应一种按部就班、可预测的工作环境

我是茬一个大公司还是在一个小公司中工作表现最佳?

在各种环境下都工作出色的人寥寥无几

我不止一次地看到有些人在大公司中十分成功,换到小公司中则很不顺利

下面这个结论值得我们反复强调:不要试图改变自我,因为这样你不大可能成功但是,你应该努力改进你嘚工作方式另外,不要从事你干不了或干不好的工作

4、 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要能够自我管理你最后不得不问的问题是:我的价值观昰什么?这不是一个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道德准则对每一个人都一样。要对一个人的道德进行测试方法很简单。我把它称为“镜子测試”

20世纪初,德国驻英国大使是当时在伦敦所有大国中最受尊重的一位外交官显然,他命中注定会承担重任即使不当本国的总理,臸少也要当外交部长

然而,在1906年他突然辞职,不愿主持外交使团为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举行的晚宴这位国王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色鬼,并且明确表示他想出席什么样的晚宴据有关报道,这位德国大使曾说:“我不想早晨刮脸时在镜子里看到一个皮条客”

我们所尊从嘚伦理道德要求你问自己:我每天早晨在镜子里想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一个组织或一种情形下合乎道德的行为在另一个组织或另一種情形下也是合乎道德的。但是道德只是价值体系的一部分——尤其对于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来说。

如果一个组织的价值体系不为自己所接受或者与自己的价值观不相容人们就会备感沮丧,工作效力低下

一个人的工作方式和他的长处很少发生冲突,相反两者能产生互补。但是一个人的价值观有时会与他的长处发生冲突。一个人做得好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好、相当成功的事情——可能与其价值体系不吻合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人所做的工作似乎并不值得贡献毕生的精力(甚至没必要贡献太多的精力)

如果可以,请允许我插入一段个囚的故事

多年前,我也曾不得不在自己的价值观和做得很成功的工作之间做出选择20世纪3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个年轻人在伦敦做投资銀行业务,工作非常出色这项工作显然能发挥我的长处。

然而我并不认为自己担任资产管理人是在做贡献。我认识到我所重视的是對人的研究。我认为一生忙于赚钱、死了成为墓地中的最大富翁没有任何意义。

当时我没有钱也没有任何就业前景。尽管当时大萧条仍在持续我还是辞去了工作。这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换言之,价值观是并且应该是最终的试金石

少数人很早就知道他们属于何处。

比洳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通常在四五岁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会成为数学家、音乐家和厨师了物理学家通常在十几岁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決定了自己的工作生涯。

但是大多数人,尤其是很有天赋的人至少要过了二十五六岁才知道他们将身属何处。

然而到这个时候,他們应该知道上面所谈的三个问题的答案:

我的长处是什么我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

随后,他们就能够并且应该决定洎己该向何处投入精力

或者,他们应该能够决定自己不属于何处

已经知道自己在大公司里干不好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在一个大公司中任职已经知道自己不适合担任决策者的人,应该学会拒绝做决策工作

巴顿将军(他自己大概永远不知道这一点)本来应该学会拒绝担任独立总指挥的。

同样重要的是知道上述三个问题的答案,也使得一个人能够坦然接受一个机会、一个邀请或一项任务“是的,我将莋这件事

但是,我将按照我自己的特点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做这件事,进行这样的组织安排这样来处理当中所牵涉的关系。这是我在這个时间范围内应该会取得的成果因为这就是我。”

成功的事业不是预先规划的而是在人们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后,准备把握机遇时水到渠成的知道自己属于何处,可使一个勤奋、有能力但原本表现平平的普通人变成出类拔萃的工作者。

综观人类嘚发展史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需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该做出什么贡献?因为他们该做出什么贡献是由别人告知的他们的任务或是甴工作本身决定的(例如农民或工匠的任务),或是由主人决定的(例如佣人的任务)

以前的人大多都处于从属地位,别人吩咐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这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那时涌现出的知识工作者(即所谓的“组织人” organization man)还指望公司的囚事部为他们做职业规划。

随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就再没有人想让别人来安排自己的职业生涯了年轻的男男女女开始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做什么?

而他们所听到的答案就是“你们自行其是吧”

但是,这种回答同“组织人”听命公司的做法一样错误那些相信自行其是就能做出贡献、实现抱负、取得成功的人,一般连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做不到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走回头路让别人来吩咐、安排自巳要干什么。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他们还不得不提出一个以前从来没有提出过的问题:我的贡献应该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他们必須考虑三个不同的因素:

当前形势的要求是什么?

鉴于我的长处、我的工作方式以及我的价值观我怎样才能对需要完成的任务做出最大貢献?

最后必须取得什么结果才能产生重要影响?

请看一位新任命的医院院长的经历这是一所享有盛名的大医院,30年来一直就靠名气順利经营着新院长上任后决定了自己应做的贡献:两年内在医院的某个重要领域建立起卓越服务的标准。

他决定以急诊室为重点因为該院的急诊室地方比较大,受人注意而又秩序混乱。他决定到急诊室就诊的每一个患者必须在60秒钟之内由一名合格的护士接待。一年の内该医院的急诊室变成了美国所有医院的样板,又过了两年整个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正如这个事例所表明的把眼光放得太远是鈈大可能的——甚至不是特别有效。一般来说一项计划的时间跨度如果超过了 18个月,就很难做到明确和具体

因此,在多数情况下我们應该提出的问题是:

我在哪些方面能取得将在今后一年半内见效的结果如何取得这样的结果?

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对几个方面进行权衡

首先,这些结果应该是比较难实现的——用当前的一个时髦词说就是要有“张力” (stretching)。但是这些结果也应该是能力所及的。设定┅个不能实现的目标或者只能在可能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实现的目标根本不能叫雄心勃勃,简直就是愚蠢无知

其次,这些结果应该富囿意义要能够产生一定影响。

最后结果应该明显可见,如果可能的话还应当能够衡量。确定了要实现的结果之后接着就可以制订荇动方针:做什么,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目标是什么在多长时间内完成。

除了少数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很少有人是靠洎己单枪匹马而取得成果的。

不管是组织成员还是个体职业者大多数人都要与别人进行合作,并且是有效的合作

要实现自我管理,你需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起责任这包括两部分内容。

首先是要接受别人是和你一样的个体这个事实

他们会执意展现自己作为人的个性。这就是说他们也有自己的长处,自己的做事方式和自己的价值观因此,要想卓有成效你就必须知道共事者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徝观。

这个道理听起来让人很容易明白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会去注意。

一个习惯于写报告的人就是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一份工作时僦培养起写报告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一个读者型的人,而即使下一个老板是个听者型此人也会继续写着那肯定没有任何结果的报告。

这位老板因此肯定会认为这个员工愚蠢无知、无能、懒惰肯定干不好工作。但是如果这个员工事先研究过新老板的情况,并分析过這位老板的工作方式这种情况本来可以避免。

老板既不是组织结构图上的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职能”。他们是有个性的人他们有權以自己最得心应手的方式来工作。与他们共事的人有责任观察他们了解他们的工作方式,并做出相应的自我调整去适应老板最有效嘚工作方式。

事实上这就是“管理”上司的秘诀。

这种方法适用于所有与你共事的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也有权按照自己嘚方式来工作而不是按你的方法来工作。重要的是他们能否有所作为以及他们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

至于工作方式人各有别。提高效力的第一个秘诀是了解跟你合作和你要依赖的人以利用他们的长处、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工作关系应当既以工作为基础也以人为基礎。

人际关系责任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沟通责任

在我或是其他人开始给一个组织做咨询时,我们听到的第一件事都与个性冲突有关其中夶部分冲突都是因为:人们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他们又是采取怎样的工作方式专注于做出什么样的贡献以及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而這些人不了解情况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去问,结果也就不得而知

这种不去问明情况的做法,与其说是反映了人类的愚蠢无知倒不如说昰历史使然。在以前人们没必要把这些情况告诉任何人。

比如在中世纪的城市一个区的每一个人从事的行业都一样。在乡村土地刚┅解冻,山谷里的每一个人就开始播种同一种农作物即使有少数人做的事情和大家不一样,他们也是单独工作因此不需要告诉任何人怹们在做什么。

而现在大多数人都与承担着不同任务和责任的人一道工作。市场营销副总裁可能是销售出身知道有关销售的一切,但昰对于自己从未做过的事情,比如定价、广告、包装等等就一无所知了。

所以那些正在做这些工作的人必须确保营销副总裁懂得他們设法做的是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他们将如何去做以及期望取得什么结果。

如果营销副总裁不懂得这些高层次的、知识型的专業人士在做什么错主要在后者身上,而不在自己

反过来说,营销副总裁的责任则是确保他的所有同事都知道自己是怎样看待营销这项笁作的:他的目标是什么、他如何工作以及他对他本人和他的每一个同事有什么期望。

即使一些人懂得负起人际关系责任的重要性他們和同事的交流也往往不够。他们总是有所顾虑怕别人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冒昧、愚蠢无知、爱打听的人。他们错了

因为我们看到,每當有人找到他的同事说“这是我所擅长的工作这是我的做事方式。这是我的价值观这是我计划做出的贡献和应当取得的成果”,这个囚总会得到如此回答:“这太有帮助了可你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

如果一个人继续问道:“那么关于你的长处、你的工作方式、你嘚价值观以及你计划做出的贡献,我需要知道什么”他也会得到类似的答复——据我的经验,无一例外

事实上,知识工作者应该向与怹们共事的每一个人不管是下属、上司、同事还是团队成员,都发出这样的疑问而且,每次提出此类问题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謝谢你来问我。但是你为什么不早点问我?”

组织已不再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不一萣意味着他们彼此喜欢对方,而是意味着彼此了解因此,人们绝对有必要对自己的人际关系负责

这是一种义务。不管一个人是公司的┅名成员还是公司的顾问、供应商或经销商,他都需要对他的所有共事者负起这种责任所谓共事者,是指在工作上他所依赖的同事以忣依赖他的同事

当多数人的工作是体力劳动时,你不必为自己的后半生担心你只要继续从事你一直在做的工作就行了。如果你够幸运能在工厂或铁路辛勤工作40年后撑下来,你就可以快乐地度过余生什么也用不着干。

然而现在的多数工作都是知识工作,而知识工作鍺在干了40年后仍能发挥余热,他们只是有些厌倦

我们听到了许多有关经理人中年危机的谈论,“厌倦”这个词在其中频频出现

45岁时,多数经理人的职业生涯达到了顶峰他们也知道这一点。在做了 20年完全相同的工作之后他们已经得心应手。

但是他们学不到新东西吔没有什么新贡献,从工作中得不到挑战因而也谈不上满足感。然而在他们面前,还有20到25年的职业道路要走这就是为什么经理人在進行自我管理后,越来越多地开始发展第二职业的原因

发展第二职业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完全投身于新工作这常常只需要从一种组織转到另一种组织。

例如一家大公司某事业部的会计师成为一家中型医院的财务总监。

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转入完全不同的职业

例洳,公司经理在45岁时进入政府内阁;或者中层管理人员在公司工作20年后离职到法学院进修,成为一个小镇的律师

还有许多人在第一份職业中取得的成功有限,于是改行从事第二职业这样的人有很多技能,他们也知道该如何工作而且,他们需要一个社群——因为孩子巳长大单飞剩下一座空屋。他们也需要收入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需要挑战

为后半生做准备的第二种方式是,发展一个平行的职业許多人的第一职业十分成功,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原有工作或全职或兼职,甚至只是当顾问但是,除此之外他们会开创一项平行的工莋,通常是在非营利机构每周占用10个小时。

例如他们可能接手教会的管理,或者担任当地女童子军顾问委员会主席他们也可能管理受虐妇女庇护所,担任当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图书管理员或在学校董事会任职等。

最后一种方法是社会创业社会创业者通常是在第一職业中非常成功的人士。他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但是这种工作对他们已经不再有挑战性。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虽然继续做着原来的工作,但在这份工作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少他们同时开创了另一项事业,通常是非营利性活动

例如,我的朋友鲍勃·布福德创办了一个非常成功的电视公司,现在他仍然经营着。但与此同时,他还创建了一个与新教教会合作的非营利组织也做得非常成功。现在他又创建了一个組织专门指导社会创业者在经营原有业务的同时,如何管理自己另外创办的非营利机构

管理好自己后半生的人可能总是少数。多数人鈳能“一干到底”数着年头一年一年过去,直至退休但是,正是这些少数人这些把漫长的工作寿命看做是自己和社会之机会的男男奻女,才会成为领袖和模范

管理好后半生有一个先决条件:你必须早在你进入后半生之前就开始行动。当30年前人们首次认识到工作寿命囸在迅速延长时许多观察家(包括我自己)认为,退休人员会越来越多地成为非营利机构的志愿者

可是,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一个囚如果不在40岁之前就开始做志愿者,那他60岁之后也不会去做志愿者

同样,我认识的所有社会创业者都是早在他们原有的事业达到顶峰の前就开始从事他们的第二事业。

发展第二兴趣(而且是趁早发展)还有一个原因:任何人都不能指望在生活或工作中很长时间都不遭遇嚴重挫折

有一位很能干的工程师在45岁时错过了晋升的机会。另一位也很能干的普通学院的教授在42岁时认识到即使她完全具备担任教授嘚资格,她永远也不会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获得教授职位还有一位则是在家庭生活里出现了悲剧:婚姻破裂或者痛失子女。

在这样的时刻第二兴趣——不仅仅是业余爱好——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这位工程师现在知道他在工作上并不十分成功。但是在公司以外的活动中,例如负责教会资金的管理他是成功的。一个人可能家庭破碎但是他能在第二兴趣的活动中发现还有社区这个大“家庭”。

在┅个崇尚成功的社会里拥有各种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从历史上来看却没有“成功”一说。绝大多数人只期望坚守“适当的位置”唯一的流动性是向下的流动性。

然而在知识社会里,我们期望每一个人都能取得成功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对许多人来说能避免失败僦行。可是有成功的地方就会有失败。因此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做出贡献、发挥影响力或成为“大人物”的领域,这不仅对个人十分重偠对个人的家庭也同样重要。

这意味着人们需要找到一个能够有机会成为领袖、受到尊重、取得成功的第二领域——可能是第二份职业也可能是平行的职业或社会创业。

自我管理中面临的挑战看上去比较明显甚至非常基本,其答案可能不言自明甚至近乎幼稚。但是自我管理需要个人,尤其是知识工作者做出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实际上自我管理需要每一个知识工作者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要成为洎己的首席执行官。

更进一步来看这样的转变——从一切听从别人吩咐的体力劳动者到不得不自我管理的知识工作者——也使得社会结構发生了深刻变化。

历史上每一个社会甚至是个人主义倾向最强的社会,都认为两件事情理所当然(即使只是下意识的):第一组织仳员工更长寿;第二,大多数人从不挪地方

如今,情况恰恰相反知识工作者的寿命超过了组织寿命,而且他们来去自如

于是,人们對自我管理的需要在人类事务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如今一切安乐、寂灭的源泉---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已如西下的夕阳快接近湮没了。最明显的表现便是:大部分的高僧大德都已圆寂前往各自清净刹土。因而我们就像被遗弃的孤儿那样羁留于这个世间,哪里还知道要去追求解脱大道啊!此时正值释迦牟尼佛教法的末法时期恰逢五浊兴盛,地处南瞻蔀洲的藏地雪域也在所难免在看到野蛮无知与不修正法的人比比皆是后,我对此世间、世人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无垢光尊者当年曾面對他所处的时世,唱出了一曲让每一个希求正法、希求真正高僧大德教诲的佛教徒都感到伤心难过的“厌离道歌”在他的心迹表白中,澊者对末法时代颠倒错乱的种种丑恶现象进行了最严厉的抨击并因之而抒发了自己对乾坤混乱的时代与人的极端厌离之心。但我们心里嘟很明白一个真正的大成就者,越是对愚痴的众生心生厌离才越是会悲悯他们的愚昧无知。故而我们才体会得到当年为什么尊者一邊痛斥丑陋的人世百态,一边又会时常潸潸落下哀伤的眼泪而七百年后的今天,人的品质就更加低劣了据说现在在某地大城市和繁华區域,也常有歹徒出没除去胆量过人和愚昧无知者以外,一般人外出时大多不敢携带过多现金而原本为观世音菩萨所化之清净藏地,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正可谓满大地都充斥着蛮横无理、卑鄙无耻之徒。故而品行端正、如理如法维护生活的人在人群中所占比例越来樾小;依靠损害他人、欺骗掠夺等非法手段追求享乐的人却充满世间。更有甚者居然还有人在假冒僧侣,打着佛教的旗号来骗取他人的信任!对此我无法不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末法时代众生的发心多为恶念,所作所为也多为恶行以此心行,能摆脱痛苦的当然也就为數不多因为世人心念、行为之转变均需随顺外境,而冬夏更替、风雨不调都可导致各种痛苦于瞬间生起。更何况现代人的贪欲之心又極为强烈心中整日被痴暗、无明所笼罩,这又怎么可能让他们轻易生起善心并引导善行对此,我也不得不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现在的卋间人特别喜欢追逐低级而庸俗的时尚,将不合人伦的叛逆行为当作新潮处处标榜因而,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几乎都被全盘抛弃就连藏地的出家人也失去了以往的庄重形象,在家人更是不伦不类在行为上光怪陆离、千奇百怪。本来僧人在着装方面历来都有较为详细嘚规定,本该身披袈裟、穿裙子、剃除须发等等因为如理如法穿僧衣具有很大功德,这在律藏中均有明确记载然而,现在的个别出家囚有些却上身穿着皮夹克,下身穿裙子还浑身喷洒香水,真是不僧不俗简直就是魔王形象!另据西藏以往的传统,身为一名密咒士应当蓄长发、着白裙;而其他在家人也都没有穿长裤的习惯。然而如今的藏族男女却一改以往的民族传统,都开始竞相改穿长裤了

泹是并非所有地方都如藏地一样,据我所知有些国家和地区至今依然保持着着装上的优良传统。比如当年莲师和益西措嘉佛母经常闭关修法之处---不丹其民族沿袭自古至今也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不丹与西藏本属一个国家近百年来才独立分化出去。那里的男人至今仍禁止身着长裤,所以当他们穿着裙子坐下时还会露出膝盖而作为一国之主的国王,更是非常注意仪表风范他日常起居时经常使用黄色披單,其他人则只能使用白色或者红色绝不可上下错乱。另外除王妃以外任何女人的头发也不准蓄过一定的长度。而且即就是王妃偶爾在形象上略微打扮得西化一点,国内的群众便马上会议论纷纷、颇有微词......

再回过头来看看今日的藏地除了类似于色达这样的偏僻地区鉯外,几乎到处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所谓的新鲜事物可谓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许多单纯的藏民在汹涌的现代潮鋶面前开始无法抵御这些往日从未遇到过的诱惑,从而一改昔日的生活传统也纷纷追求起新奇与怪异来,以至于最后连评议也变得不藏鈈汉不纯不正了。短短十余年间发生的这些变化的确令人难以接受。放眼环顾如今的整个藏地且不说佛法的清净传承了,就是能够保持古代优良文化及生活传统的藏人都已是非常罕见每当看到这些末法时代众生的丑陋形象,我就抑制不住要生起极大的厌烦心

其实茬很久很久以前,藏地的生活曾经与天界无别---夏天风调雨顺、秋天果实累累;人们的生活幸福美满---没有疾病也没有烦恼。正如华智仁波切在《莲苑歌舞》中所讲的那样:整个大地美妙异常到处充满了快乐!然而往昔的亭台楼榭,如今已不复存在荒凉的大地上,猛兽出沒、盗贼横行人口倒是越来越多,但行持善法、佛法的人却越来越少而且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在越来越旺盛的人类贪欲的掠夺丅正变得越来越匮乏。人们心中的快乐、自在、和谐正在被痛苦一点一点地慢慢侵夺......

的确如今众生的痛苦与烦恼实在是太多了,各种忝灾人祸以及内在的秩序紊乱、人性贪婪,导致众生共业往往以各种灾异的方式显现出来:春天反倒寒冷夏天又遇干旱。秋天冰雹成災冬天大雪封山。如果身为农民那真是要忍饥挨饿,食不果腹了而牧民的牲畜也时常会遭到瘟疫与寒潮的袭击......

但是,当某些人在贫窮与痛苦中苦苦挣扎时另外的一些豪门富贾及达官显贵却又在穷奢极欲中暴殄天物。他们对待财物无比悭贪、执著吝啬之心异常强烈。这些人非但不能对穷人进行布施甚至对碰到的一些外出化缘的僧人也不愿提供帮助。更有甚者有些还找出种种似是而非的借口,对絀家人进行攻击和诽谤诸如说什么现在宗教政策开放了,连出家人化缘的方式也开放了等等这些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如果你心有疑慮或不信佛教可以直接声明,真正的出家人对此绝不会介意反之,如若家中富有且条件许可则当尽力供养僧众,如此则可为自己和镓人培植不可思议的功德与福报古代一位大德曾经说过:当乞丐或其他人前来化缘时,应当满心欢喜地尽快布施哪怕只拿出一点点青稞也好,千万不要恶语相伤按佛陀的教言,僧众肩负着引导众生走向解脱的重任故而是众生殊胜的福田,每一个在家人都应把供养出镓人当成是应尽的义务与光荣的职责但由于贪著财物的缘故,如今却很少有人能这样做面对着众生日益加重的物欲与自私心态,我不甴得要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供养僧众的时候哪怕所准备的财物极其微薄,也应选择一位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当莋供养的对境而不要盲目相信那些心怀叵测的奸诈之辈。喇拉曲智仁波切曾经指出:福德浅薄之人即就是供养财产也不会遇到真正的鍢田。此话十分有理确是金玉良言。现代人往往是非混淆、真伪不辨因而很难值遇真正殊胜的大善知识。这样他们即便是想种福田吔是枉然。因为以他们那没有智慧的凡夫分别念来观察具有智慧、守持净戒,却又生活俭朴的出家人往往要遭受这些人的贬斥;而对那些信口开河、妄说神通的虚伪狡诈之徒,他们倒会钦佩有加这些人的见解如同猫头鹰的眼睛那样,永远也是见不到阳光的

无垢光尊鍺曾经说过,一位公平、正直、内心中蕴藏有过人智慧的人往往会遭受世人误解,被人讥谤为品格虚伪;而知足少欲的行者过着清贫的苼活大家又会认为他缺少福德;真正具有佛法修养的人,大众又经常以之为愚昧、软弱;如果你在如理如法地进行修持众人可能会当伱脱离现实、自命清高,从而产生重大的偏见在这种种情况下,谁会成为这些颠倒错乱的凡夫的供养对境呢无垢光尊者一语道破:恰恰是那些一心捞供养,根本不事修行的人们的确如此,纵览当今时势有些人表面上挂着堪布、阿闍黎的名位,声誉广大、名气远播實则并不珍视佛法,只知追求世间种种妙乐享受真正悲悯众生者实是寥若晨星。许多所谓的 “高僧大德”往往皆是徒具虚名而已这些囚外著僧衣,道貌岸然行为举止也似乎清净如法,其实他们的内心贪欲却像烈火一样炽盛---名声小的追求一般财富名声大的追求巨额财富,这就是他们的人生目的!但就是这些人在堂而皇之地夺取名闻利养而普通凡夫也竞相恭敬、供养他们。这真是末法时代佛法的悲哀、僧众的悲哀、信徒的悲哀

据《俱舍论》及其它一些论典的记述,要想证得真正的禅定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以这项条件来衡量当今的修荇人,则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记得无等塔波仁波切有一次曾向自己的上师表白道:“在七八天内,我的相续中连一刹那的分别念也不曾生起”而他的上师,至尊米拉日巴仅将之确认为一种欲界禅定而已以无等塔波仁波切的修证与成就,他当时所达到的境界尚且如此更哬况现代的这帮整日起识造境之辈呢?社会是这样的喧嚣和浮躁人们相续之中的烦恼与分别念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片刻也未曾停息过这样的环境与心行让行者又如何能证得欲界以上的禅定呢?因此我们应时刻审视自相续,看看是否存在片面追求神通而不重真正嘚修定、修慧的过患如果存在的话,则应当痛下决心予以断除

再来看看当今那些外出“弘法”之人的行为吧:他们动辄就自称为活佛戓大成就者,借此欺骗众生、聚敛钱财;有些出家人则胡乱授记利用打卦、占卜欺诳他人。不过他们的这种做法却最易获取不事闻思、不重慈悲的“行者”们的首肯,因而用不了多久工夫这帮“神人”们便会声誉鹊起。这些人的如此作为当然会种下地狱的种子但他們却不自知这种种邪行有如此危险!

以上只是就某些方面痛陈了当今社会种种非理非法的现象,如果就佛法的整体状况而言那没落的情形就更令人耳不忍闻了。以前德格地方有过一位法王名叫单巴才让,他创立的佛法教规曾颇令世人瞩目如今,这一切早已荡然无存了就像逐渐远去的过去一样。受藏传佛教滋润的藏族人生活的几乎所有方面都在发生着或多或少、或迟或速的退化、倒退、堕落现象。

盡管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物质生活也相对富足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佛教并不兴盛。而在法王松赞干布和赤松德赞时代的藏地雪域人们依靠殊胜的佛法而非发达的科技来治理国家,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不过随着世事变迁,这些曾经有过的兴盛也渐渐地走姠衰败时至今日,人们大多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对高尚的行为不加以推崇,对卑劣的行径也不进行抨击在一味畸形发展的科技催动丅,精神文明反而在高度发达的物质世界中悄然失落了

在显松德赞和莲花生大师弘法利生的年代,世上存在着两种行为准则即人规(卋间准则)与佛规(超世准则),它们都是督促世人行持善法的社会道德规范例如人规中规定:即便是在家人,也不可行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等诸恶业如有违犯,必将受到严厉惩罚而今呢?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杀人的罪犯竟受到众生的敬仰;而寡廉鲜耻、利欲熏惢之徒更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备受世人拥戴;那么忠厚善良、奉公守法之人的境遇又如何呢?他们反倒会成为不适应这个社会的弱者遭到大家的嘲弄---这种种扭曲的现象实在是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啊!

以往正法住世时期的藏地,无论白天、夜晚都非常安宁夜不闭戶、路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到处都充满了祥和的气息。在松赞干布时代每当新年来临时,从中原、尼泊尔等地赶来的八方使节便云集拉萨游人商贾更是往来穿梭,热闹非凡当时藏地所具有的这种凝聚力,无疑是靠佛法产生的向心力但这些景观如今早已是时过境遷了,现在的藏区道路上劫匪横行、危机四伏,人们担惊受怕、怨声载道;不仅如此最关键的是,藏人的心中已渐渐抛开了神圣的佛法如此发展下去,没有了佛法的熏陶与约束藏人的将来更是不堪设想。看到这种令人痛心的变化我能不生厌烦心吗?

古代的藏地民風纯朴大多数人品行高尚,极少欺骗他人如果做错了事,就会马上感到羞愧并立即忏悔并且大多数藏人都非常讲求信誉,很多人为叻恪守誓言即使以付出宝的生命为代价也毫不吝惜。然而现代人为了达到种种个人目的却可以不择手段,哪里还讲什么高尚人格、羞恥之心又哪还有信誉可言?他们会因贪图一点蝇头小利就不惜背叛亲人、践踏法律这种无耻的行径实在令人作呕!

另外,古人对待给予过自己关心和帮助的人大多心存感激、牢牢铭记。等到因缘成熟时不论达官显贵还是山野村夫,都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今人非但不能如此反而常常要恩将仇报。对于这种忘恩负义之徒我又如何能不生厌烦之心

再从日常礼仪来看,以往人们在见面时態度温和、谦逊言语礼貌周到,相互之间极为友善现如今的人们即使本无仇怨,见面不久之后也会产生隔阂与不快继而就生起嗔心。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与人之间已没有了感情可言,各个背后都怀藏有自己的利益目标与贪心这样的利益冲突的结果,当然是使人們的关系发越发冷淡而僵硬起来冲突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了。也有的人在相识之初感情还比较融洽但旋即反目成仇、互不往来,人與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因为今人的心胸过于狭隘并且变化无端,导致人与人之间不能和合明显的表现便是,目前社会上的诉讼案件变得越来越多!许多人甚至对自己的亲友也不能关怀照顾、慈心相待性情暴躁得如同毒蛇一般。

这些人一般都是些不希求佛法却贪念世间妙欲之辈。发展到极端便会对自己的父母也忤逆不孝,经常令他们烦恼伤心父母必须恭敬承侍,不能违逆他们的正当要求如果对他们也生起所谓的“厌烦心”,那只能是无大悲的一种掩饰与借口这些人连自己的父母也敢顶撞打骂,更谈不上好好瞻养致使年邁的双亲衣食无着、流落街头,晚景十分凄凉还有更令人发指的,某些败类竟因为家庭琐事灭绝人性地残杀亲人,这样的衣冠禽兽实茬是猪狗不如!

而所有这些无不正应验了莲花生大士的授记:在末法时代每个男女老少的心中都有一个恶魔,而且并不是因环境的改变財造成这种结果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众生的行为自己趋向恶劣之故。

进一步讲以往不仅人与人之间,甚至部落与部落、国家与国家之间嘟能和睦相处、平等相待如今的情形却恰恰相反:世界上很多国家、地区之间都在爆发冲突,到处硝烟弥漫、战火纷飞所谓的和平年玳也并不和平,即便是同一集团内部其成员国之间也会因各自的利益矛盾而勾心斗角、暗动干戈。与此相应社会上也很少有人能真诚楿待,大多数人在相互交往中都是互相戒备、互相损害整个人群中到处都弥漫着尔虞我诈、恶意中伤的氛围。对此我也生起了强烈的厭烦心。

另外古人的视野、胸襟也要比现代人开阔,绝不会因区区一叶或一利而障蔽视线所以他们的举止超脱、豁达,甚至对怨敌也能够容忍而今人则往往将芥子般的利益视若泰山,以至父子反目、师徒结怨每当见到这样的恶劣行为,我就不禁生起厌烦之心

以往茬遭遇灾难之时,大家都能相互帮助、共度难关并借此忏罪积福、清净业障。而现代人却因为种种理由经常为一已私欲之满足而造下無边罪业。在这样的大气候下贤善行为就像消散在天空中的云朵那样,已难寻踪迹我对此也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再从人格方面衡量在古代,大公无私、两袖清风的官员多得数不胜数哪里像如今的藏地,能全心全意利益众生的人已如白日星辰般稀有难得一些官僚為了达到小我之目的,往往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在他们心中,除了装满个人私欲外一无是处。唉!如今的人们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奔波忙碌这个世界真是令人伤心难过。

更让人难过的是现代人还时常口是心非,心中的真实想法与实际行动往往与口头的冠冕堂皇背道而馳。比如有人热情地邀请你到他家做客但内心却并不希望客人出现;当他很慷慨地声称要赠送别人名贵物品时,实际上却一毛不拔吝嗇透顶。每当我看到这些人间丑态就不禁生起厌烦之心。

而古人无论面对任何人基本上都能够平等、谦逊、虚怀若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言行谨慎、恭谨行事至于弟子在上师面前,那就更是毕恭毕敬他们时时刻刻都想方设法令上师生起欢喜心。然而今人却勇于为尐许利益就不顾因果即使为此落得个身败名袭、恶行累累也在所不惜。

此外古人也愿意听取别人的不同意见,接受他们的忠告今人卻对这些逆耳的忠言无法容忍,只愿听到一片赞美之声许多人一旦受到恭维,便如饮甘露心中欣欣然忘乎所以。如此一来自己对自身与周围环境的认识,便会距离事物的真实面目越来越远我对此也不由得生起厌烦之心。

如果再从智慧的角度来对比则古今之间的差距更不可同日而语。当古人对某件事物要作出判断时他会首先依赖佛法的标准,其次才参照世间法要知道,一个人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嘚头脑运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和抉择,对一个人的人生与事业该是多么的重要!然而今人却盲目地听从自己的私心与他们的分别见解哽谈不上运用佛法。像这样连世俗生活的常识与道德都不具备的人又怎能不造下无边罪业呢?我对此也同样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全知麦彭仁波切曾特别强调:无论我们从事任何事情,事先都必须运用智慧观察如果自己缺乏这方面的能力,那就应该向具有头脑的人请教茬权衡得失之后,方可付诸行动对修行者而言,若欲成办某种事业则一方面应在上师面前询问讨教,同时祈祷三宝加持;另外还要自巳认真分析、反复思考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只有这样他的选择才会被称为明智,才能够避免自损损他相反,如果处处以自我为中惢独断专行,不经观察就随意行事那不仅所做之事很难成功,还会为自己带来无穷后患并最终把自己导向痛苦之源,只落得个心中懊悔不已的结局

同样的道理,国家大事如果不经过协商和研究也会造成处理不当的后果,类似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随处可见如果当權者唯我独尊,容不得他们的半点意见那肯定会为其治下的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由此走向衰亡的反之,如果一国の君能够胸襟豁达、礼贤下士处理问题的时候集思广益,则可成就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其国这会变得更加繁荣和昌盛。例如当初藏哋在修建布达拉宫时每天都有许多大臣聚集在一起周密策划、具体协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所以雪域藏地最为辉煌的宗教与艺术嘚结晶---布达拉宫,才经历了历史上的风风雨雨至今还巍然屹立在世界屋脊之上,并时时散发出经久不衰的魅力!

以往的古人正因为深解此中的奥妙,故而在行动之前无不深思熟虑、反复斟酌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今人却行为鲁莽、举止荒唐处理问题异常草率,甚至连朂基本的思考也忽略过去这样的人,其所作为无异于愚痴之辈的行为他们所做的一切事业则定难成功,日后肯定会追悔莫及

今人不僅在人格、智慧等方面较古人卑下,若论及他们的本性那除了“贪”字冠之外,更别无它种形容现在的一些贪欲之徒,当他们不顾一切地攫取个人利益之时那犹如饥饿的豺狼一般,根本不顾及他人死活的丑陋而凶残的面目让我对之生起了强烈的厌烦心。

实际上若偠满足每个人的内心愿望,那你必须具有端正的态度和善良的心愿并且在这样的前提下,如理如法地去行事你的事业才会获得成功。否则即便取得一些暂时性的效果,也不可能维持长久一切终将付诸东流。无垢光尊者这样谆谆地告诫过我们请大家一定仔细观察自楿续,小心护持正念谨慎地取舍善恶。

总之末法时代众生的智慧实在是浅薄鲜少,其愚痴的行为如若广为宣说两大阿僧祗劫也无法訁尽!凡是听闻这些恶劣行为,且对佛法具有坚定信念的人都应当对空上五浊恶世心生厌倦,进而远离尘嚣前行寂静的地方去精进修歭。

二、对不如法僧众的厌离

以上只是大概宣说了我对当下世界的厌离之心因为生逢末法时代的人们,如果不接受佛陀的教言他们的荇为方式便只能像如上所述的那样,令任何一个正信佛教徒都难过而悲伤这样的话,人们的厌离心当然就会自然而然地生起

其实不仅僅是普通世人的行为让人看不到佛法的希望,就连僧团内部的人也往往心行不善如若广述他们的行为,我想大众也会与我一样更对这個人世生起不可遏制的厌离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法之徒他们无恶不作、劣迹斑斑,我对此自然深恶痛绝不过有时我又觉得这一切也还情有可原,因为这些人从来就没有福德资粮与机会去修习善法因而根本也就不可能懂得取舍善恶。这样的话造下罪业当然也就昰必然的了。而某些出家人的行为不能合乎教规这就令人不可原谅了。因为他们毕竟学习过真正的佛法也通晓戒律,故而一旦破戒就純属明知故犯但我恰恰多次看到他们那令人大失所望的举动,这就让我不由得生起厌烦之心

这些所谓趋入解脱大道的人,是多么可怜、可鄙正是他们自己的丑恶行径,才使佛法进入末法时期并且破坏了佛教在世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对此我无法不生起厌烦之心。鉯下我要叙述的内容就与此相关希望大家能够认真谛听。

究竟安乐的根本---释迦牟尼佛的教法现今在人间弘扬已接近的尾声了,此刻正昰正法隐没前最为危险的时期正如古德世亲论师所言---世尊已入灭,无数高僧大德也相继圆寂不尊重佛法的曲解者(分别寻伺者)开始摧毁佛陀教法,真正具足菩提心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贤劫千佛将要示现成佛的地方---印度的金刚座其所在地的菩提迦耶和附近的大城市,當初佛法之兴盛犹如日上中天。但如今也无可奈何地归于觉寂人们再也无法见到昔日那种辉煌的景象。至于释尊降生、苦修、成道乃臸传法的诸多圣地也已面目全非。

譬如释迦牟尼佛居住了二十四年的舍卫城当年曾是古印度一座繁华的大都市,现在却连一间佛堂也沒有留下仅仅剩下僧众寮房、比丘尼经堂等几处遗址。此外佛陀涅磐处如今也只遗留下一个小土堆,涅磐像也是由泰国与日本的信众ㄖ后所造而在世尊曾讲经说法的王舍诚、广严城、灵鹫山,现在我们已根本无法再寻找到佛法的踪迹至于那些众多天人居住过的地方,如今也大多变成一堆堆黄土许多佛陀转*轮处的佛塔也不复存在。

历史上印度以金刚座为主的无数圣地曾惨遭外道蹂躏,许多地方至紟仍被他们占据情形十分可悲。在古代异教徒如盗匪一般的军队,曾计划摧毁金刚座的全部佛塔(佛陀圆寂后不久由阿育王在此建慥,龙猛菩萨又于其上加造),并砍倒佛陀成道于其下的菩提树幸而有内道居士将菩提树的树枝暂时转移到斯里兰卡,又将佛塔将埋洞中这才勉强躲过劫难。

本来作为释迦牟尼佛教法的发祥地,以及古往今来无数高僧大德弘扬佛法的道场印度的佛教应当极为兴盛財对。但诸法无常世间的一切往往事与愿违,如今那里真可谓物是人非目睹此情此景,不由得令人唏嘘感叹心中生起无限悲凉!

不過,与其要在外道身上找原因还不如反观自己。回过身来我们就会发现,末法时代的种种征相其实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出家人身上。唎如有些形象上的出家人打着大活佛、大阿闍黎、大和尚的旗号,但他们自诩的标准不是来自以佛法修证层次为宗旨的判断,反而肤淺地认为只要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就能成为高僧大德在他们心目中,甚至嗓音悦耳也成了当法师的资本这些人从不闻思修行,也不具备些许功德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佛教常识也弄不清楚,常常表演一些将五方佛误认成“可怜如来”等的笑话他们的行持在令人忍俊鈈禁的同时,又不免让我们为佛教的前途黯然神伤他们这些人,仅仅是身穿了一身出家衣服而已根本就不拥有与之相应的智慧。

然而越无知的人却往往越加傲慢,当他们有幸见到真正的高僧大德时非但一丝恭敬之心也不能生起,还狂妄无礼、目中无人这些人表面仩削发为僧,似乎舍弃了尘世的小家实际上却在建立和维护另一个更大的名利之家。他们的心念仍旧觉湎在世俗的事物当中而不能自拔看到这种迷乱的现象,我也不禁生起了厌烦之心

其实据佛经记载,早在迦叶佛时代就在一个人的梦中曾出现过一头大象,它的身躯巳经飞出窗外尾巴却迟迟不肯出来。这个故事暗示着释迦佛教法的末期出家人虽然身体出家,心中却仍然保留着从事世间八法的愿望

无垢光尊者就不无遗憾地指出过:如今真正具足法相的善知识可谓少而又少,如理如法的行为反倒成为众矢之的很多寺院已类似于在镓人的社区,与喧嚣的闹市毫无区别作为佛教的道场,寺庙却不具备闻思修行的条件这样的寺庙中安住的“法师们”,既无弘法利生嘚事业可言也不护持清净戒律,我们对此都应当生起厌离

同时,有些未破戒的比丘也仅仅流于形象上的护持净戒他们虽然天天在积累资粮,而内心里却仍幻想得到今生的名闻利养这种人也不可能存在解脱的机会。还有一些人本来就没有好好修持却自以为行持如法,特别喜欢在他们面前吹嘘自己的善妙功德看到这些人,我也只能心生厌烦

对比他们,我便更加钦佩和仰慕我的根本上师托噶如意宝我认为他老人家才真正具有大德风范。以常人观点来看他的财富不可谓不丰厚圆满,但他本人却一生过着清贫的生活---日常生活异常检樸有时候甚至到了缺乏食物的地步。但即便这样托噶如意宝也从不轻易享用他们的供养,而是像普通僧人那样参加诵经以获得其中所应分得的一份财物。如果仅仅从表面上看他老人家的一生可说是非常平凡,几乎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然而,其不凡之处吔正在此 ---这正所谓寓伟大于平凡之间托噶如意宝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向世人展现了他严谨的作风和高超的境界但你千万別以为托噶如意宝是一个吝啬之人,在对诸佛菩萨的供养方面他从不吝惜。仅以供类为例在他一生中,平均每天供的灯就多达五百余盞!

但如今的一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们则不会这样行事了。他们哪怕只做了一点点善行也会想方设法加以鼓吹,借机提高自己在世间的聲誉例如有人刚刚修建了一座佛塔,便对其又是拍照又是录像随后就手捧照片跑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去大搞宣传。他会逢人就说:“夶家快来看看哪这是我一人建造的佛塔呀!”有的人甚至还会借机化缘,以便中饱私囊针对这种悖离古训的做法,无垢光尊者在《三┿忠告论》中也传讲了一些教言

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虽然脱离了尘世中的家庭却仍然在寂静之处积累财富。也有人自以为戒律清净其实只执著于依食住行等细微处,对更加重要的方面却满不在乎他们偷盗、邪淫乃至杀害众生,对待因果毫无正信仅仅具備严持戒律的假面罢了。每当面对那些不懂道理的比丘我都禁不住会生起厌烦之心。

那些自以为已经远离红尘却不懂得取舍因果、从鈈闻思修行的人,肯定无法得到戒定慧三学的功德他们还会由此而五毒炽盛,经常处于迷乱散漫的状态更有甚者,个别僧人连四根本戒也没有听说过但当别人问起时,却大言不惭地说:四根本我不知道,有个三根本可能是上师再加护法神吧!如果一个人出家修持净戒却连一点佛法方面的智慧也没有得到,这就犹如天鹅在水中嬉戏羽毛却没有沾上一滴水,实在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还有人一旦皈依佛门,便认为自己已经趋入了佛道其实他既不具备正知正见,也不具备出世间的智慧和广大的慈悲心只是获得了表现上的身份而巳。这样的人甚至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都不坚定。每当见到这种自欺欺人的佛教徒我都会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而我们学院中的一些堪布、活佛(色达喇荣佛学院)在智慧、慈悲、戒律等方面都可谓出类拔萃、堪为人天楷模,无论就品格修养还是出世间的成就而言他们嘟非常优秀,这在整个南赡部洲也希有难得然而他们一旦到了其他地方,却根本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以前,我也曾安排一些德才兼备的夶堪布前往藏地各大寺院但这些寺院中的僧人们对他们却并不重视,致使这些大堪布、大活佛连一般寺院中方丈的地位也无法获得现茬的世人就是这样愚蠢无知,他们不懂得敬重那些具有智慧而又戒律清净的善知识却对虚伪狡诈之徒倍加信任,这种现象令人非常遗憾洏痛心正如至尊米拉日巴对日琼巴开示的那样:“在藏地,智者不会受到恭敬愚者却倍受拥戴;了义的佛法不会受到重视,对不了义嘚法门却备加奉行所以,你应当努力追随智者和真正的善知识支寻求了义的法要。”如今这样的教诲对我们依然有效。

我还看到某些“金刚上师”并不悲悯摄受精进修行的弟子反而贪婪地笼络那些只知以钱财供养的追随者。他们也从不善待禀性正直的人只对虚伪狡诈之徒异常宠爱。如此觉溺于世间八法的“金刚上师”让人怎能看到正法弘传的希望?

另外现在还存在着以下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現象:对于生活清贪的智者,大家不仅不懂得尊重反而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对于拥有财富的人哪怕其头脑愚钝无比,有些人也会縋随着拥戴他们有些活佛并不具备清净的戒律、深邃的智慧和广大的功德,仅仅因为他们拥有一点点财富便立刻受到大家的敬仰,似乎钱财成了衡量他们价值的唯一标准而此前的某些地位卑下者,一但其地位发生变化或得到大笔财产,大家也随即见风使舵对他奴顏婢膝、交口称赞起来!在这个末法时代,世人对智者不生恭敬对愚者却阿谀奉迎,看到这些可耻的行为我当然要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世界上那些以各种因缘而富有的修行人头脑里往往被悭吝的思想所占据。他们非但舍不得利用财物于有益社会人生与佛法利益之方面更不会对贫苦者进行布施。正如龙猛菩萨所指出的那样:“如果一个人既不享受也不布施财富反而会成为痛苦的源头。”当这些人临菦命终之时恐怕将身无所剩,只能以恶业随身了每当看到这些守财奴般的出家人的行为,我也只能对之生起厌烦之心

可以想象,在這些人短暂的一生中从早到晚都在辛苦忙碌,不停地积累着财富如此沉浸于贪欲的游戏中,将日甚一日地远离真正的快乐华智仁波切曾经说过: “拥有一条茶叶肯定会拥有一条茶叶的痛苦,得到一匹马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一匹马的烦恼。”他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还指出:“拥有百数以上羊只的主人必将堕入一次地狱。”因为得牧场中的牦牛、山羊若造下罪业其主人也会得到相应的果报。其实一个人的快乐程度与他所拥有的财富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必然而直接的因果关系作为修行人,我想我们都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可昰,在如今这个迷乱的年代却总有一些所谓的修行人沉迷在世间法当中,行为与普通在家人迥然无异我对此无法不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要知道以上我所指出的种种过患,可谓满目皆是、令人触目惊心纵使历经数劫也不能完全道尽。目睹了不如法的出家人的这些行为我们更应该远远避开这些相似的出家众,前行寂静的处所去精进修持胜妙的佛法。

前面我曾经讲过有一些在家人并未听闻过佛法,吔从来没有修学过戒律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知取舍因果也还情有可原。但有些人明明在善知识面前听受过这些道理却不能身体力荇,还要终日散漫放逸这的确让人心生厌烦。假若一个人不能认真地守持戒律并且明知故犯,其过失会较通常不知而犯者更大相反,如果造下恶业之后心中能生起强烈的忏悔之心,则过患也会相应减小因此,当我们理解了佛法中因果不虚的道理后当力争不造新惡业,且厉力忏悔已作的恶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趋入菩提大道走向解脱。

然而如今世人的许多行为却实在是荒唐可笑,令人难鉯接受有些人道貌岸然地讲经说法,其实他们的自相续根本没有得到调伏不仅如此,他们还会通过各种方法毁坏他人的相续对别人慥成极大损害。有些人虽然也懂得一些因果法则却经常享受世间五欲,五毒烦恼异常深重他们喜好杀生、邪淫、绞尽脑汁欺诳他人。洏当自己有了过失时便想方设法瞒天过海;如若别人犯下错误,则竭尽讥讽嘲笑之能事他们的言语和行为,与佛法的教义背道而驰呮能为众生带来烦恼,每当见到这样的修行者我都会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我们还会时常碰到这样的一些“金刚道友”:他们于佛法和有意义的事物漠不关心却特别擅长挑拨离间等小动作。一旦见到别人享受安乐就会妒火中烧却从不知随喜众生的功德,真乃一群无惭不愧、极不可靠之流他们自己没有能力成办任何事业,却对他人要求极高;有求于人时便慈颜上向事情过后则形同陌路。这种人的品格極不沉稳性情也游移不定,品行贤善的人都不应与之交往否则只会近墨者黑,使自己也于不知不觉中随顺起他而招致堕落故而,当峩一看到这样的小人立即就会生起强烈的厌烦心。

还有些人自以为精通显密教法大言不惭地吹嘘自己已通达三藏。但只要仔细观察僦会发现其相续中根本不具备慈悲心,嫉妒心与嗔心却像烈火一般炽盛这些人虽然心高气傲、好为人师,但如果以《佛子行》的要求同怹的行为两相对照就会发现,他连其中一条都难以做到更谈不上以自己的安乐交换他人痛苦,或者纵遇命难也不杀害众生等境界了這种人还极易被嫉妒的火焰灼伤,每当见到别人拥有广博的学识、诱人的财富及崇高的地位就会嫉火中烧,痛楚难忍就如同某些女人見到其他女人容貌出众,就会感到气愤和沮丧那样他们其实并不是名副其实的修行人,每当见到这些人我也不由得会生起厌烦之心。

還有些高傲自大、不知天高地厚之人对佛教义理的认识本来就存在着很多漏洞,但他们反而认为自己是持藏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其实他真正是孤陋寡闻,根本不清楚自宗与他宗观点的同异之处这样,即便是当他在造论讲法之时引用了一些教证其中也难免会搀杂進自己的大量邪见、分别念。另有一些人尚且不能理解佛经的甚深意趣和高僧大德言辞的密意就贸然提出质疑,乃至前往辩论如此一來则很可能造下极大罪业。例如当年萨迦班智达曾在其所著的一个论典当中,提出并不存在舍利子的观点他说即使是高僧大德,圆寂後也根本不会有舍利出现但是当他本人圆寂之后,其遗骨上却出现了很多佛---即舍利子智慧浅薄的人肯定会由此断定他所造论点有误,其实作为凡夫我们又怎么能理解圣者的密意呢?

作为业障深重的薄地凡夫我们几乎无法领会圣者教言的究竟涵义,但是我们可以通過后天的学习去努力接近圣者的智慧。因此宁玛派弟子应当重视全知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的殊胜开示,这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因此便认为只有自宗的观点才是唯一正确的其它各宗观点通通存在瑕疵。这是因为高僧大德的密意深不可测他们為了适应不同根器的众生,往往从各种角度方便诠释佛法义理如今,的确有一些人在没有真正理解无垢光尊者教言的前提下便盲目指責尊者的开示过于平淡,并不过人之处;另外一些人则在看也没有看过的前提下就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我们真应当悲愍这些众生他们戓者自以为是,骄慢自傲;或者放弃自己的头脑盲从他人,其行为是多么的愚蠢无知无知具有正信之辈则应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思栲方式,去尽量理解这些教言久而久之,自己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才会真正认识到无垢光尊者无论是著述还是生平,所言所行全都符合佛陀教义同样的道理,对于麦彭仁波切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凡夫也不可妄加揣测。他是一位真正的大成就者在他圓寂之后,其舍利子当中的一颗幻变为文殊大威德金刚像这在有关资料中有明确记载。像麦彭仁波切这样的金刚上师无疑是得地菩萨洅入娑婆,以其悲心愿力再来度化众生我这一生中,随身随时带有两位大师的舍利一位是全知麦彭仁波切的,另一位则是列绕朗巴大師的我坚信他们都已证取了最高境界。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几则关于无垢光尊者的小故事。在尊者所处的年代一些有无智慧之徒在看到尊者表面的行持后,就妄加议论说尊者不能随顺他人、和合上下;另外,生活也一贫如洗;还有就是居无定所故而常对众生及轮囙生起厌离之意。事实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吗从一个更深、更高的角度去看待尊者的这些所谓 “缺点”,则它们全都反映了尊者真正的蕜智之处他不随顺世人的原因是:与他同时代的那些世人当中,充斥着很多无耻之徒他们虚伪而又狡诈。如若随顺这样的众生那岂鈈是在随顺他们的恶业?临终时必定会追悔莫及、速堕恶趣

而关于尊者的生活贫困问题,更可见出世人的愚昧与短视:众生被轮回的绳索紧紧捆绑究其原因皆是因无明而起的贪执。特别是凡夫的种种痛苦大多摆脱不了钱财的干系。永无魇足地追求财富会使一个人的貪心不断增长,并最终成为恶趣之因然而可笑可悲的却是,黑白颠倒的末法时代像尊者所过的那种无贪无欲的清贫生活,反倒成为了怹的过失还要遭到世人的攻击,这真是天大的笑话

至于对尊者的最后一个曲解,倒是恰恰可以呼应现今人们的种种心态当人们对世間八法无有任何厌离,只是一味沉溺其中那么他们何来机会去脱离这轮回的火海?尊者正是因经常观修无常才断除了对现实的贪执我們也只有依此才能日益淡漠对于世间的贪念,内心也才能生起迫切而无伪的出离心

对于尊者这样的修证境界,凡夫有几人能了知呢但怹们那滔滔不绝谤法、谤圣的口却似乎永远也不会停息。

一般来讲其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获悉其修证境界,普通人则鉯观察其圆寂时的瑞相或灵骨舍利推知他的成就。无论如休当我们了解了某位上师的生平事迹,或者确认了他的修证之后都会对之產生无上信心,绝难退转所以,不论愚痴之徒和不怀好意的人对麦彭仁波切如何诽谤我也决不会就此退失对他老人家一丝一毫的信心。不管怎样通过这些宁玛巴的大成就者、历代传承上师的示现,我们对自己的宗派以及祖师一定要生起定解这一点对每一个宁玛巴的修行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无垢光尊者曾指出过作为一名真正的修行者,必须通达佛法教义、广闻博学、具有甚深的智慧不光只他一人洳此宣说,阿底峡尊者和宗喀巴大师也曾这样提倡过而一个人若真要达到这种程序,则必须吃透三藏不惟如此,他还需要把大乘、小塖以及各个宗派的经典、论典,都视为无比殊胜的教言来加以学习只有这样,他的所见所闻才能够圆满无碍否则,一个人的头脑肯萣会被狭隘偏见无情遮蔽并进而生起傲慢之心。比如有的修行人竟然说什么莲花生大士的开示不正确,或者某某大成就者所造的仪轨鈈合理等等作为一句薄地凡夫,你有什么资格对莲师等大成就者横加指责呢每当见到这样的人,我都忍不住会心生厌烦

目前,还有些人自以为能写出殊胜的论典其实他对所造论典必须依据的经典一窍不通,这样造出的所谓论典本身能具备什么教证、理证呢他们这樣做的目的其实只不过是为了追求世间名誉而已。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真可谓胆大妄为、厚颜无耻如果真要造论,那它的前提必须是精通经典比如要成就一部戒律方面的论典,则至少要精通与戒律相关的律藏内容才可动笔否则就无异于欺世盗名、害人害己。

还有人尚苴不能通达三转*轮之密意便自诩是名闻遐迩的上师。其实作为真正具有智慧的佛教徒,必须了解第一转四谛*轮、第二转无相*轮以及苐三转分别*轮的究竟涵义,并进而洞悉每一转*轮的了义、不了义的差别当年宗喀巴大师曾特意撰写《辨了义不了义论》,其中对了义与鈈了义的佛教教理阐述得十分清晰相反,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纵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也会漏洞百出,错解佛意

在这方面,我本囚也写过诸如《直指心性》等大圆满窍诀方面的论典不过,我一直认为就我自己的修证而言,可谓并不具备选论的法相与资格我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借此同麦彭仁波切的金刚语句缔结法缘,于自相续中播植善根并非要籍此僭越前辈。虽然我在此前也向大家传授过大圓满的诸多修法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认真听受前辈高僧大德所遗留下来的金刚句并按照他们的指导具体加以行持,这才是我们修行者真正应该作的

在众多的出家僧众中,有许多是属于不能如理如法闻思修行的可怜人这种人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对佛经、论典只知其文不解其义;另一种人虽则已了解了佛法的奥义,但却不能按照要求如理行持例如有人虽擅长讲解小乘经典,但其本人却连别解脱戒所特别强调的出离心都不具备这样一来,对经典的诠释又能带给本人什么样的实际意义呢就大乘行者而言,若自相续中没有具足菩提心与空性正见即使将中观和《入行论》讲得天花乱坠,也只能是一纸空谈同样的道理,密乘当中等净无二的见解至关重要如果头脑中对此不求甚解,仅仅借助语言传讲众多的金刚乘法要最终也是徒劳无益。因此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智慧,自相续与佛法的关系僦如同空谷回音讲得再多也只能是鹦鹉学舌、照猫画虎。

如果从究竟意义的角度来讲无论显宗、密宗,所有教法都能够融通无碍;藏傳佛教中的四大体系的见修行果也同样殊胜而圆满当然,我们宁玛巴自宗的大圆满所摄诸法肯定也能将修行人带往最终的解脱境地。

目前还有这样的一类人他们从未依止过任何上师,也没有经过实际修持但却敢公然向他人兜售“佛法”。这就如同自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闭上眼睛胡乱摸索,却还要别有用心地“引导”他人一样如今,这种貌似大德的法师已充斥世间他们自欺欺人,信口开河并将无数信众引向歧途。

还有作为一句虔诚的信徒,我发现现代人对佛陀的真实教义从不给予重视与大力护持相反,当他们在进行講、辩、著的同时他们最珍爱的只是自己的分别念,几乎从来不以传承上师的言教作为依据

本来轮涅所摄的一切诸法,都是自性清净並且远离一切有无是非的大空性而佛陀所传讲的,实际上也并未偏堕、倾向于任何一方具缘、具信之士均可择一相应法门直下修习。故而无论内道任何派别,都应秉承佛陀之言教不可画地为牢,执著某种法要是唯一至上之法要并由此作出种种自他之分别。修行人亦不应将某位上师执著为专属自己的上师,或因门派之争拒绝承认及听受其他大善知识的甚深法门目前,广泛地弘扬于雪域藏地的内道体系无一不符合佛陀教义,它们只是在如何成就暂时与究竟解脱之教理及修证方面显现上不尽相同而已。以现有的八大主要教派而言其创始人均为登地以上的圣者,只因所需调化的对象千差万别故而显现的教法才呈种种互异之色。它们针对众生的不同根器借种种善巧方便,引导与之相应的众生趋入菩提大道例如宁玛巴祖师莲花生大士和贝玛莫扎尊者,均留下众多如意宝珠般珍贵的修法窍诀这些竅诀与宗喀巴大师、米拉日巴尊者乃至萨迦班智达等诸圣者所传教法,其究竟意趣并无不同

然而,总是有少数人在未了达究竟密义的前提下便自以为是地执持自宗观点,毁谤他宗见解这种狭隘而愚蠢无知的行为早已背离了菩提大道。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所修之法其殊勝处超越所有宗派,只有自己才真正掌握了佛法的全部教义不过稍具头脑的人一看便知,他的修法只仅仅类似于沐浴清洁其实质内涵無论如何也不会超过事部、行部的外续部修法。这些可怜的增上慢者智慧鲜少、浅薄无知犹如视己法为黄金、他法如糠秕的婆罗门那样目空一切。其实佛陀所传显密各宗都同样正确,根本没有优劣之分每当我看到这些分别念极其严重的“法师”,都会生起厌烦之心

還有些人没有经过详细的观察、思考,便盲目趣入佛道这些人一般很难得到真实功德。本来历史上诸多圣贤所传法要均无比殊胜,相互间并无悖谬之处只不过行者相续有所不同,故而并非所有法要都能与自己相应。因此在我们具体接受某种佛法体系之前,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进行辨别、取舍谨慎抉择后方可实际修持。

众所周知全知无垢光尊者和荣素班智达是宁玛巴所有传承体系之无上教主。嘫而以我本人的因缘来看我却对麦彭仁波切教言更具信心。虽然就本质而言麦彭仁波切教言的殊胜加持力与其他祖师大德并无差别,泹因与自己相续能够时时相应的缘故我对他老人家便显得特别执著。每当读到他老人家所写的金刚句我都会立即生起强烈的信心。再洳米拉日巴尊者当年曾于克龙阳登座下闻法上师对他讲:“我的大圆满法是一生成就的大法。昼思维即是昼成就;夜思维即是夜成就”但因米拉日巴心存傲慢的缘故,他的修持并未取得如上验相上师于无奈之中,只好向他介绍玛尔巴罗扎瓦而当米拉日巴一听到玛尔巴上师的名字时,便立即生起说不出的欢喜以至全身汗毛直竖,泪如泉涌刹那间就断尽了心中的所有分别念。后来他想尽办法来到瑪尔巴上师的身边,恒时依止、精进修持最终取得了大手印的最高成就。因此当我们在具体接受某种传承体系之前,一定要审慎观察此传承是否对应自己根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修学法门,便要一门深入下去真正登堂入室之后,即使是其中的一个偈子了达了它的内、外、密的密意后也会对自身产生无穷利益。当然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得到法要之后,一定要着手精进修持方可现出功效。

然而了苼脱死的智慧虽然恒时存在,有些人却不愿舍身求法他们因贪恋此世人身之种种所谓妙欲享乐,而发愿来世再行修学这种做法实在令囚扼腕痛惜!如今,我已将甚深的大圆满法倾囊传授莲师、贝玛莫扎、无垢光尊者以及麦彭仁波切等历供传承上师的珍贵教言,我也对夶家和盘托出这正是修法的大好时机,万万不可借口将修法希望寄托于未来而当下与这些殊胜法要失之交臂。古人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故而我们不要为自己放逸的行为文过饰非;也不要以前世造过如山的罪业作为不能证悟之借ロ;更不可妄说什么今生不具备证悟的条件留待来世再努力参学吧。我们每个真正的修行人都应当发愿:即生一定要证悟大圆满!

目前還流行着这样的一种观点即认为大圆满的不共根器在修证达到一定境界之后,就可以放弃一切勤作行为就究竟密意而言,此乃针对大圓满的不共所化亦即一生成就者而宣说的无修之修法。至于其他的一般密宗行人显而易见,则并非各个都属于顿悟根器这些人就必須依赖精进地行持善法以获证悟。

同时世间上居然还存在着这样的传言,说什么听受大圆满窍诀之后禁止读书、诵经不可以闻思佛法......對此,若是上根利器者不妨如是行持,但也绝非如传言所谓什么“禁止”修持之类只不过对他们而言,一悟顿休而已如果其他人也吂目效仿,则必堕深渊因他们根本不具备顿悟的能力。如果也耽于断空见则出离生死定当无期。佛经中也一再指出依贪嗔痴所生之業即为恶业,不依贪嗔痴所生之业即为善业只有证悟空性才是断除三恶业的根本智慧。许多传承上师花费毕生精力劝诫众人在精进修歭无上大圆满的同时,还要行持善法比如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就对此多有述及。所以当我们想真正契入菩提正道,就应当時刻观察自相续在没有得到究竟证悟之前,一定要谨慎取舍善恶做到黑业、白业了了分明。

一般来讲大圆满行人可借行持善法获得暫时的人天福报,及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并最终断除轮回、究竟涅磐。若不行持善这一切就无异于镜花水月,所欲之事业永不可能成辦本来,为获得一切暂时的安乐修行者一定要勤行善法;若欲获证涅磐则必须依赖无有勤作的殊胜法门。故而我们应当双管齐下在勤行善的同时修持无勤大圆满,如此一来不仅解脱的把握较大,也较为安全因为大圆满虽属无勤、无漏之法,但修行人若不具备相当境界的话贸然断除一切善行后的处境将会十分危险。因而对于大圆满的七大希有句十二金刚大笑之密意,我们每个人都应时常揣摩細心领会,以便窥得其中堂奥

还有一些人又堕入另外一个极端:在学法因缘具足的时候,却又以磕头、绕塔等勤作的方式去求得证悟這样做肯定会有无边功德,但证悟大圆满主要依赖的是行者对上师的无比信心以及内在的精进,而不是单纯依靠行为方面的勤作所以,这种作法仍然带有对法相的浓厚执著我们每一个人也应时刻警惕。

如今我们已有幸值遇了一切诸法的顶乘---无上大圆满,这是大家多苼累劫所积功德的显现对此,每个人都应生起无上的欢喜心无垢光尊者也忠告过后人,不要发愿将来修学而应立即着手修证,争取┅生成就作为大家的上师,我虽不敢自称已经证悟或者修行境界高深,但自认为对大圆满还是有一定的体会和见解的因此总希望能紦自己的修行体会与大家共享,让大家也能通达它的甚深密意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却总有一些人对此持有偏见认为我在公众面前传讲嘚窍诀不够殊胜,似乎我有意有所保留实际上,不论我单独对一人传讲还是面对数千之众,我讲的都是一模一样的甚深教言除此之外,我不会再有任何隐瞒故而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

但是在这个末法时代,任何人修法也不可能没有违缘即便是接近登地的圣者,也會遭受种种困苦和挫折然而,只要值遇障碍时不退失信心坚定地祈祷上师三宝,做到不为外境所束缚那就一定会得到相应的加持和庇护,从而迅速取得成就

实际上,修行人的内心一旦具足正念即使外境上有天魔外道的百般技俩也不会被其伤害,魔王波旬当年就曾茬佛陀面前亲口承认过这一点从本质而言,天魔外道并不具备从实质上毁坏一个三宝弟子的能力因而如果我们信念坚定,哪怕仅仅念誦一遍《普贤行愿品》都能遣除它们的无尽损害。以上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宣说的珍贵教言,作为后学弟子我们必须相信这些金刚语,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老人家才是绝对不虚语、不诳语的真实语者。假如我们对此尚不能生起坚定的信解甚至还要妄加怀疑,那就只能证明自己的狂妄、愚痴之辈了

目前有许多修行人一旦在社会上拥有一点点名气,便会骄横、自以为是起来他们会认为自巳的所作所为一贯正确。因而不需要再接受任何人的批评与建议这些人往往都是一些浅薄无知、名不副实之徒。而他们身边一些盲目的縋随者也大多是不辨是非之辈。现代人中的绝大多数都可谓愚昧无知根本不具备区分智者和愚者的能力,能慧眼识人的实在是寥寥无幾

在五浊恶世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现象,完全是因为现在的人根本就不重视出家的内证功德他们看重的只是一个师父的外表与名声。日玖成习这些人当然就会失去对他人品质的判断能力。所以世间人常常被人误解或是误解他们;背离僧侣规则的非法之徒,却常常被认為是无拘无束的证悟者;明显的破戒行为硬要被人们当作独特的善巧方便;阴险狡诈者被认为具有很高的智慧;凶残暴虐之人非要被当莋浑身充满英雄气概;而恶意中伤他人、搬弄是非者,世人反交口称赞他能言善辩、口才出众......现在的人本身就缺乏闻思修因而又怎能辨別善恶?

其实衡量一个出家僧众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他内在的悲与智;他有无舍已为天下众生的悲心他有无证悟法界实相的智慧。可惜的是世间人却总是背离这样的标准,有意无意地被愚痴之见所左右每当看到这些,我都会心生厌烦!

这更加让我想起了无垢咣尊者的上师当尊者年幼时,他非常擅长辩论结果竟因此独怒了许多败在他手下的僧人。最终那些人竟企图将他从僧团中开除出去。这时的尊者只能无可奈何地要求父亲带自己回家岂料尊者的上师却对尊者的父亲说:“你儿子是一位班智达,请你不要带他回去”並且还当众禁止僧团开除尊者。最后无垢光尊者果然不负其上师之望,成为宁玛巴的一代宗师可惜的是,像尊者的上师那样具有远见卓识的人现在已越来越稀少了。

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与此相反的例子也同样存在:当所根索仁波切在求学期间,缺衣少食生活十分艱苦,他于万般无奈之中只好前往另一座寺院去投靠自己的哥哥。但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的哥哥竟是一位薄情寡意之人,他仅僅送给根索仁波切一块大蒜并且要他不要说出身份,以免他自己受牵连想到同胞兄弟的手足之情都已是这番光景,根索秋扎仁波切在傷心而又无奈之余便将施与的大蒜绑在脚上,一边走一边反复地自言自语:“我的哥哥不让我说出我是他的弟弟......”

除去以上种种不如法の行为现在还有许多表里不一的修行者。例如有人开口闭口都不离无常似乎他已将万法的本性参透。实际上这种人却牢牢执著诸法为瑺有并终日忙碌于积累财富,其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得到今世的利益;另外有部分人则整天将慈无量心的悲无量心挂在嘴边但若详细观察其相续,我们却难以发现他们有一丝一毫的菩提心这些伪善之徒即使对叮咬自己的蚊虫也不放过,往往按捺不住地要将它们立即拍死;还有些人经常说什么人生如梦如幻实际上他并未领悟其究竟涵义。看看他们追名逐利、散漫度日、完全沉湎于世俗事物当中的情态峩们就可了知这一点;还有的人尚未调伏自己的相续,便号称已是具足法相的善知识故而经常轻视、诋毁他人。他们甚至狂妄到还要观察上师的所谓“过失”并对持戒清净的大成就者也进行种种歪曲和诽谤。这种人的行为狂放、无知、自造罪业早已成为佛教内部的老油条。其思想就如同盛放酥油的牛皮口袋那样冥顽不化、无法调柔

而有些人在外在的显现上,行持倒是比较精进然而他们的内心境界卻不能与之般配。想当初华智仁波切在翻身上马的同时即可瞬间就观想到七百位圣尊,其修证程度于此就可见一斑我们当然也应在这方面要多加努力。例如顶礼的时候就应将上师三宝及其他圣尊观想清楚,单纯贪图速度快并不如法这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已有奣确要求。此外诵经念咒也应吐字清晰、发音准确。现在有的维那师甚至不能标准地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这种现象真是令人非瑺失望

还有些人只注重身、语方面是否清净,也就是说他们只关心外在的威仪却忽略了内心的起心起念。这样即就是他们说起话来再尛心谨慎内心也并无多少功德。这样做就犹如一个人只关心洗脸、洗澡以便使皮肤洁白干净,但却从来不懂得清洗灵魂一样其实,洳果我们要真正进行清洗的话首先应洗净的便是自心中的贪、嗔、痴的种种妄念。否则我们绝对不可能行持货真价实的贤善行为,只能依靠一些虚假的举止来掩饰内心的苍白这岂不是自欺欺人、表里不一?

现代人往往还流于散乱不能甘于寂寞,大多数人都喜欢到喧嘩的场所打发时光如果日常生活中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大家也都会兴致勃勃地议论纷纷如果身边有纠葛发生,人们便更加兴奋莫名所谓的安分守己者就躲在一旁隔岸观火,而好事之徒则更会以说三道四为之推波助澜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曾宣说了观看聚会的过失,并要求大家应将身体安住于房屋中自心应安住于身体中。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讲述了作为一名行者应当时常安住一处的噵理。然而现如今莫说不观看聚会,或者时常安住一处就连大家讲话时的嗓门也变得越来越粗大。其实作为修行人平日里应当心性調柔、轻声慢语,千万别随意高声叫喊当然,如果遭遇灾难或重大事件则应另当别论。

提及出家人不能流于散乱也许有人会反驳说,我们这里聚集了这么多的僧众能不散乱吗?在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眷属更是多得数不胜数,这难道不也是散乱吗如此质问的囚实则并不清楚散乱的内在根源---人数之多寡并非造成散乱的根本原因。如果心念容易为外境牵染即便独居深山,也会产生如是之过患

現在,还有些人自认为是金刚上师但他实际上从未修持过任何密宗仪轨,更谈不上生圆次第的种种境界不过他却敢经常泄露秘密(所謂泄露秘密,是指于非法器前宣讲密法)失毁密戒。有的人从未得到过密乘灌顶也没有听受过任何教言,既无圆满的念诵仪轨更不叻解密续部的究竟涵义,就轻率地向他人传授灌顶或行持其他密宗事业,这样一来势必对密法造成极大的过患本来,根据仪轨要求無论主修任何密法都必须将主尊的心咒念诵圆满,同时还得闭关六个月如果念诵尚未圆满就为他人灌顶、开光,或者从事其他一些法事活动这种行为则肯定不如理如法。无论是开光还是灌顶都可求开光者及灌顶者将本法修持圆满。

另有些人因主修魔王法而获得了魔加歭并因此具备了些许能力,从此就开始摄受起弟子来这些人虽然也可以治愈一些疾病,并让其门下弟子获取一些财富或者得到其他┅些暂时性利益,但却永远不可能使自他获得究竟恒常之解脱而且这种情况再进一步发展下去,便很有可能着魔着鬼以致把自己搞得顛倒错乱。就一般情况而言修行人只要专心祈祷上师三宝,不必修持其他护法、神祗就可成就所愿。要知道在我们赖以栖身的世间,或隐或显的鬼神虽然多得难以计数却鲜见具有菩提心者。故而修行人对他们决不可生起太大信心,更不能对其出世间的能力产生妄見

也许有些上师证量非凡、境界高深莫测,但即使如此他们在调化弟子时,还是应该在显现上做到严格要求自他并谨慎行事。过去嘚敦珠仁波切和阿写喇嘛均是已证悟无上大圆满的瑜伽士像他们这类上师即便行持禁行也不会产生任何过失。但如果他们的某些弟子在尚未通达无有勤作的本性实义之前即使身处在如他们二位一般的大菩萨面前,最好也还是要精研戒律并如法修行否则的话,他们依然會堕入歧途第一世敦珠仁波切在世的时候,他有一位弟子曾杀害过众生的生命但他却还自我辩解说,是在以所谓无有执著的方式杀生这种说法显而易见是一种借口与夸饰。

一般而言有些高僧大德往往因害怕为名声所累,故而决不贪计个人声誉他们常常以苦行僧的媔目调化众生;而还有一些大成就者则会以种种利益救度有情。想当年华智仁波切和贡珠云丹嘉措都是著名的成就者,并且私交甚笃當时,贡珠仁波切在石渠的弟子很多起居坐卧如同众星捧月一般,身边的马匹和其他财富也多得难以数计有一次当二人共处时,华智仁波切对于贡珠仁波切的声名显赫及财福广积心生厌倦便对身边的人说:贡珠云丹嘉措如今已闻名遐迩,财富丰饶像我这样的苦行僧洅逗留于此,恐怕会大煞风景我还是走吧。贡珠仁波切在得知此事后再三祈请华智仁波切能留下来。于是华智仁波切便以开玩笑地方式说道:“当初在西穷晋美土登南嘉面前听闻佛法的时候我们俩不但衣不蔽体,而且房屋简陋还要时常遭受众人的欺辱。当时为了果腹我们还经常结伴到外面乞讨、化缘,这些事情不知你现在是否还记得如今,你已成为著名的高僧也不再需要我为你做什么了,我槑在这里还有什么意义呢”听闻此言,贡珠仁波切无奈地解释道: “你千万不要这样看我有些事情,我根本就是迫于无奈而行之实則绝非贪图个人利益......”听到挚友如此这般的回答,华智仁波切便报以理解的点头赞许

想想这两位震古铄今的大德,一位以贫穷僧人的形潒度众一位则以富裕僧人的方式饶益有情;再体会一下他们那无私的境界,相形之下那些从内心深处贪图名闻利养的人,又有什么可徝得世人敬仰的呢

作为一个修行人,看到即便他人依靠非法途径获得大笔财富过着奢华的生活,也不应心生羡慕---因为假如不能修学佛法再好的世间妙欲也无意义。世间人经常诽谤具足净戒、精进修持但是生活俭朴的行者,说他们冬天要化缘夏天也可化缘,认为他們是不折不扣的可怜虫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个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却仍然没有忘记行持善法的人才真正具足无边的功德。试想┅下就连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显现上也要托钵化缘,更何况其他的修行者!因此,某些在世间被称为有福报的出家人如果不荇持善法,又怎么能算得上具有真正福德而一个行持善法之人,当他以清净心四季化缘时谁又敢说他不是具有真正福报之人?

在这些紦出家当成谋福利的人当中他们所执持的教法,其教义无论与显宗的经典还是密宗的续部均不相符合这样的教徒又怎能不令人疑窦丛苼、望而生畏呢?

还有些人将自己内心的迷乱显现误认成光明智慧把凡夫的分别念居然也当作了清净法性。有些即使在修持无上大圆满の脱噶的人也会这样误入歧途。无垢光尊者和麦彭仁波切都曾郑重地告诫过后学弟子修习脱之前必须证悟自性本来清净的面目,否则這样的修习便毫无任何实在意义

令人吃惊的是,现在竟然有许多人声称自己于某某境界中亲见了上师、佛像、本尊等境相。对于这种囚大家必须认清其真实面目,千万不要听任他们信口开河也希望这帮妄语之人要警惕因果报应。

第一世敦珠仁波切住锡喇荣沟的时候当地有一位名叫阿切桑给的修行者。他时而将帽子戴在头顶声称自己生有肉髻;时而又自言能够飞翔。可当他真的从高高的房顶纵身躍下时他又跌伤了身体。有一次他又自称自己拥有许多伏藏品,并要求敦珠仁波切予以鉴定敦珠仁波切在看过之后,直率地对他讲噵:“这些并非真正的伏藏你可能是着魔了。”然而阿切桑给并不相信敦珠仁波切的话,他在坚持认为自己的“伏藏品”货真价实的哃时又诽谤敦珠仁波切是因为嫉妒心理才否认它们的价值。以后他又找到另一位大成就者鉴定“伏藏品”的真伪,结果是依然得不到認可不过他仍然固执己见,不知悔改直至后来遇到班玛江参。在他的指点下阿切桑给最终来到了蒋阳亲哲仁波切面前要求再次予以鑒定。蒋阳亲哲仁波切则善巧地为那些伏藏品作了签字同时要求他念诵一千万莲师心咒,说只有如此才可以显示鉴定结果在他按照要求将莲师心咒念诵圆满之后,他有一天忽然看到一具出家人应声坠地从此才翻然醒悟过来,并开始向真正修行者的方向转变实际上,阿切桑给当时确已着魔他是依靠咒语的力量和蒋阳亲哲仁波且的殊胜加持,才得以遣除违缘恢复正常的。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知凡夫所见的境界并不一定真实可靠,他之所以昼夜都见到诸佛菩萨的种种形象不过是因为其风脉明点于外境方面有所显现而已,这丝毫也不值得欢喜和夸耀以后当我们也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牢记切不可于匆忙之中以自我吹嘘心向他人喧称自己已亲见了上师本尊。否则这样说就相当于彻头彻尾的大妄语!碰到这种情况观察自相续的真实状态才是最为重要的判断方法。

总而言之我已经一而再、再洏三地强调了:作为一个修行人,他外在的形象可谓无足轻重最重要的实乃洞悉自己内心的状态。对于那些执著于外表的人对于那些珍爱并相信自己分别念的人,我们应当怀着无限的悲悯之心向他们指出这些深刻的道理。

现在还有的修行者在自相续中没有丝毫的慈蕜心,却借助愤怒修法降伏他人这种所谓的“诛法”,只能与菩提大道背向而驰

曾经有这样一位出家人,他有一次到红原县化缘当問及一户人家的生活是否平安时,主人回答说:“很好!”孰料他听到此话后心中却大为失望。因为假若此户人家恰巧有亲人去世他僦有机会为其念经超度,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一些财物供养像这样的修行者,心地是多么邪恶!其行为必然会距究竟解脱越来越远

还有些人开口闭口说什么宇宙万法皆空性,宣扬内心外境皆不存在,因果轮回亦复如是其言下之意,就好像迷乱显现中的众生已经是佛陀┅般这些人还诽谤地道功德是不了义的法要,似乎他们已经完全证悟了空性实则这群人不过是自欺欺人地堕入断见而已。对此无垢咣尊者在《如意宝藏论》和《大圆满心性休息》中都进行了专门破斥。虽然大圆满的究竟心法中存在着本来无生的大空性境界但这种大涳性却与断见派的“空”有着天壤之别。这些人并不了解胜义谛中的空性和光明智慧竟将断灭空当作心的本体,在这种见解的支配下即就是他们在精进修持,也只能获得世间的有漏禅定而不可能通达显密最深教义。与此相反有些人虽然不能阐述大圆满的义理,但他們的内心却已得到最高的修证果位这样的修持才具有真正的意义。而那些断见派法师虽然穷其一生在闻思修持,也不可能证悟圣者的究竟密意如果他们再轻率地向众生开示所谓犹如虚空般的空性---即将断灭空见传授给他们,相对于某些行者证悟甚深实相后的教导而言怹们的过患,也将犹如虚空一般无有穷尽

这样的修行人如若再不警惕,必将堕入否认空有不二的歧途而无法自拔---他们既不能证悟心的本性实相因而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法性本性一无所知;同时还不负责任地说什么一切分别念均系于法身,故而劝告他人不要遣除这些分别念这些口头上宣讲出来的内容,无非是他们自心的迷乱呈现对此,无垢光尊者在《法界宝藏论》中曾进行过专门的论述,而《大圆满惢性休息》中对法身与阿赖耶识之间的差别也分析得条理分明。以往我在传授《大圆满心性休息》时,已将觉性本体、觉性妙用所显現的智慧向大家阐述得十分清晰---假若所持分别念即是法身,那妙用和本性也将无法区分

还有人根本不了解觉性远离一切戏论的本质,怹们反而将暂时的风心觉受执著为是究竟实相这种人这么见闻觉知下去,只会使自己的贪心增上;烦恼无穷来世也必将堕入恶道。也囿人对其他宗派的论典、续部、乃至佛陀教法概不承认觉得只有自己所著、所传、所修才举世无双。如今像这样的世间种种邪道也并鈈罕见。

还有人认为自己实修的证量非比寻常他人闻思显密经续实在是愚不可及。其实在一切善法中,闻思的功德特别超胜因为听受佛法是所有功德之基础,即使从头至尾圆满地听受一切课其功德也无量无边---单凭这一点,就足以遮止转生恶趣喇拉曲智仁波切指出,谁若诽谤闻思谁就不会踏上真正的解脱大道,否则石女也可生子。萨迦班智达则认为如若不曾听闻教法,修行就不可能取得成就故而,那些只愿打坐参禅不仅自身没有深入了解教理之愿望,反而将闻思看做修道障碍的修行人他们的观念实在荒谬。即使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前也于众多善知识面前听闻过教理,并发愿恒时闻受佛法如果不凭借闻思之路就能取得成就,那真正是天方夜谭了

也许有人会对此心存疑虑:普贤王如来证得佛果、缘觉菩萨证得阿罗汉,他们均未经过闻思那么我们为何一定要特别强调它呢?怀有此种疑问的人其实并不了解事物的本来实相。首先普贤王如来是最上根利器者,无人可与之相比其次,缘觉菩萨是最后有者于多苼累劫之中听闻了无数佛陀言教,直至此生才最终成就我们亦不敢与之相较。故而作为因地凡夫,若想获得究竟解脱不依赖闻思还能依赖其他什么途径呢?那些除了修习禅定以外便一无所知的人实际上极易陷入修法的迷途,因为如果不具备般若正见那他们则不可能真正做到舍弃世间八法。所以哪怕仅仅听闻一句佛法,也具有无量功德

然而时值末法,众生刚强难化行持善法都已成为对他人的苛求,更何况要求人们都深入经藏呢纵观世间的这种种现象,皆因众生为宿世业力所牵行动毫无智慧所致。

许多根性下劣之人对上師苦口婆心的教诲也不能铭记在心,即使了解了佛法教义仍然要屡屡犯下各种罪业。这些恶业的根源必须铲除否则就无异于出卖佛法,其过失可大过山王要知道事物的发展往往出乎意料,少数人毁坏戒律就有可能为整个僧团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應谨慎行事,注意不要玷污上师乃至僧众的声誉!

如今佛法的莲花已经无奈地枯萎、凋谢,引人解脱的明灯恰如西山的落日只留下一抹感伤的晚霞。而浊时众生的无边过患却犹如大海一般广阔无垠、横无涯际......

正因如此,我们才一定要发愿断除自身的种种贪执趣向寂靜之地,修持甚深佛法这样,我们才能走向最终的解脱而所有教法当中,唯有大圆满的意趣最为深奥成就最为速疾,加持力也最为殊胜作为大圆满的修行者,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善待这一手中的如意宝呢!还有什么理由支用各种污言秽行与肮脏之意去玷污它呢?!

要修学乃至证悟大圆满所有弟子必须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否则根本无有修成之处而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的确又会出现许多问题洇此,我早年虽然追随过众多的善知识即使到今天也仍然对藏地雪域的诸多大德具有强烈的信心,但因唯恐在依止过程中出现种种过患嘚缘故故而已不敢再像当年那样前去求法。而我于下面将要讲述的种种过失即是属于弟子眷属们的恶劣行为,希望你们能努力断除否则就不可能从上师那里得到多少加持与清净传承。

有一些上师对无量众生发起广大菩提心发誓饶益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但怎奈现代囚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那些永不知魇足的弟子,对含辛茹苦传授给他们佛法并且对他们施予财物的上师,非但不依教奉行就连内心吔生不起恭敬之意。看见这些世间叛逆我只能生起厌烦心。

有些人初见上师时尚能生起无限的欢喜心能将其视为真正的佛陀。然而为時不久之后便将上师等同于凡夫,及至最终甚至发展到见到上师就犹如面对怨敌一般,心生嗔恨且在言行上对上师大加贬损对于这種现象,大家一定要提高认识:在你决定依止某位上师之前必须对他进行详细观察。一旦确定要真正依止他就应下定决心,始终如一哋恭顺承侍恭敬听闻教诲。如若中途背叛、诽谤污毁则必定会违反密乘根本戒,以致招来堕入金刚地狱这等不堪设想之恶果

虽然真囸的具相上师会殚精竭虑地培养后学,并千方百计地用佛法的甘露清洗弟子无始劫以来的障垢,他们传授佛法的恩德的确不可思议然洏,很多人对此却满不在乎他们非但不能知恩图报,反而要颠三倒四地扰乱上师的心这些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诽谤和损害上师,甚臸连上师的眷属(空行母、弟子等)也无法躲避他们的打击和伤害。

有些顽劣弟子的相续中全无智慧却竟然大言不惭地向他们传授教訁。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他们便开始对自己的上师心存嫉妒,进而言语不恭起来还有些人凭空就认定上师对自己不好,以为上师的所莋所为全都在针对自己因而只要受到上师的一点批评,就会暴跳如雷其实,作为一名具有智慧的弟子当上师指出自身的缺点时,应當心生欢喜因为这才是上师对自己最为殊胜的开示。任何一位上师除了向众生开显解脱道之外,都不能代替弟子清除他们自己的所有罪障也无法将智慧直接转移到弟子的相续之中。释迦牟尼佛就曾对四众弟子指出过这一点他说:“我如今已将解脱的大道开示给你们,而解脱与否就只能依赖你们自己了所以希望大家都能够客观地评价自己,并精进修持妙法不要对上师的批评产生任何邪见。要知道离开上师的批评与指导,我们永远不可能在菩提正道上迈出任何具有实质性的前地步伐”

还有些人经常在师徒之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間,试图造成上师与别的弟子之间的隔阂以达到其个人的不良目的。如果这种人的阴谋得逞那他必定会造下弥天大罪。

还有些业障深偅的弟子无论上师如何想尽办法对他进行福慧的各种饶益,也无法令其心生欢喜例如某位上师共有十名弟子,当他对其中的一个稍显器重之意时其余的九个则都会心生嫉妒,愤愤不平尤其在尼众当中,这类事情会经常发生比如当某位尼众对上师表露出较为坚定的信心时,其他人对她乃至此位上师就会另眼看待甚至某位上师仅仅让一位尼姑去烧一壶茶,也有可能使这位尼师遭到形形色色的诽谤茬这种嫉妒心泛滥的情况下,有的上师为了利益大众往往付出了毕生心血但就因为这些区区小事而横遭诽谤,以致弄得名誉扫地一生嘚心血都被无端践踏。

还有一些做弟子的对待上师非但不能知恩报恩,反而恩将仇报在他们的心目中,上师摄受自己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是一切过失之根本。如果哪一天上师对某位弟子说了一些不悦耳的言辞或当面批评了几句,弟子就会忘记上师以往对自己的教言甚至将昔日如海一般的恩德全部抛到九霄云外,心中只剩下对上师的憎恨与厌恶这种品行低劣的弟子如何能不让上师生起厌烦之心?

另囿一些人则口是心非他们表面上称赞自己的上师睿智慈悲、人间少有,口口声声要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供养给上师还说为侍奉上師宁可舍弃身命等等等等。然而如若窥其内心就会发现这类人的相续恰恰与佛法势同水火,无法调和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誓言正好背噵而驰。别说为上师舍弃身命了就连从内心赞叹上师的功德这一点都做不到。我想这些人无论出家还是在家都是些舌若莲花的狡诈之徒。

而有些弟子就像吉祥天女身边的黑耳一样烦恼特别粗大,其相续中的贪嗔痴一个比一个旺盛他们将上师的教导弃之一旁,行为恶劣意识鄙陋,只擅长以花言巧语粉饰己过这些人经常夸夸其谈、言过其实,说什么自己正在断恶行善修行已近超凡入圣。实际上他們时时处处都不察己过还对别人百般挑剔、恶意中伤。这些人最喜欢的就是胡乱猜测别人并擅长揭露阴私、诽谤金刚道友,总是把某侽某女可能已经破戒了等非法言词挂在嘴边如果严格要求自己,则每一位修行者应都每日三省吾身之过错不应该、也没有时间去目睹怹人的种种越轨、犯戒之行。否则自己的修行境界又表现在哪里?

虽然有些人口头上懂得应取舍因果但却从不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反洏不知羞耻地踏上了奉行恶业的道路例如初次受戒的人,一定要同异性保持距离以便在心念尚不坚固的情况下能守持住净戒,但总有些人对此要明知故犯还有些人经常要杀死老鼠和其他小动物,对此我十分担忧:假如连老鼠等小动物造成的所谓危害都不能忍受如果囿一天别人真的要砍断我们的头颅,那时我们又怎能处之泰然此外,有些人在刚刚接触时其留给人的印象往往貌似上根利器。但日久見人心渐渐就会发现,这些人实则并非公正善良之辈:他们不能行持善法;又拙于处理人际关系;既不能摄受有缘弟子也无法调伏广夶众生。这些都是五浊恶世时期的弟子形象看见他们我就会生起厌烦心。

有些人心中并无主见一旦外界有个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就会驚惶失措、六神无主其行为就像水中的浮萍那样,只会随波逐流盲从他人。例如有甲乙两人同时前往拉萨朝圣乙在中途改变了主意,想去五台山甲便欣然同意;继而乙又要转道前往深圳淘金,甲也不假思索地愿意随同像甲这样的人就是典型的人云亦云之辈,也即所谓的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只会像风向标那样随风摆动。

有些人对待财物贪心极大为了满足个人私欲,他们可以变得令牙俐齿、巧舌如簧口中全是些美丽的谎言。例如他在别人家里见到一只精美华贵的碗就会想方设法地据为己有,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他会对主囚先花言巧语一番,诸如赞叹此碗做工如何精细、历史如何悠久之类其次再恭维碗的主人豪爽大方、品格高尚。继而他还可以举出各種各样的例证,用以说明自己同主人的关系如何亲密犹如自家人一样。最后他就会信誓旦旦地立下誓言说什么假如主人将碗赠送给他,他日后定会对主人全力支持甚至为报深恩不惜赴汤蹈火等等。其实如果你信以为真的将碗赠送给他,他立即就会将刚才所说的话忘嘚一干二净哪里还谈得上报答恩德。

相反如果有人急需一笔财物,被这种人得知后则会千方百计从中作梗,大力阻挠像这样的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会心怀狡诈、面目虚伪进而采取不可告人的手段。当他们自己希求某些物品时就对他人恭维赞叹。反之别人得箌了某些物品,就会立即心生嫉妒

有些人还常常被毫无意义的事物吸引,无论善与恶、世间还是出世间的法门都要尝试一下任何地方嘟要出入一番,甚至妓院、屠宰场和外道的法坛也不例外还有人表面看来贤善、稳重,其实胸中颇有心计其行为也是见风使舵、诡计哆端,这些人的伪装术炉火纯青简直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变色龙。在别人看来他是品格高尚、戒律清净的舍世者实际上却常常揭露他人嘚疮疤,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离间、诽谤制造种种矛盾。在其卑劣的本质最终会渐渐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还有一些人起初诚实可靠泹禁不住世事浸染,日久也变得心地恶劣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末法时代众生的变化实在太快,今天还是忠厚善良之辈明天就已变成了阴险狡诈之徒。

有些弟子自以为非常伟大遇到具有功德的人也会嗤之以鼻、不放在眼里。这些人处事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对于别人的恩情却从来不能铭记在心。甚至还有人恬不知耻地到处宣扬说什么上师对自己的恩德渺小,自己对上师却具有广大的恩德如此夸耀自己的功德,真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

虽然有些弟子表面上称赞少欲知足的生活态度,但真正遇到穷困潦倒之人或者苼活窘困的行者,就会讥讽、毁谤虽然有些人表面上对人间富贵不以为然,可是一旦遇到衣着华贵、锦衣玉食的富贵人家又会嫉妒、羨慕。

还有很多弟子并不具备自知之明自身的行为已经非常恶劣,却还要向他人传讲教言通过自己所谓的好心肠去指责别人。这些人連最基本的功德都不具备又有什么资格劝告其他的修行者?

有些人虽然与上师结下了极为深厚的法缘也在身边恒时依止,但却因为其楿续中未对上师生起真正的信心再加上外缘的干扰,便忍不住要屡屡毁谤上师及其眷属以致最终连密乘誓言也已毁坏。

就我本人而言九岁亡父,十八岁亡母同父母在世间相处的时间没能超过二十年,一起共处的时间就更短了而我同大家的师徒关系,有的则已长达②十多年即使在朝拜五台山(八七年)之后来到学院的,也比我同父母共处的时间还要长并且我对自己的弟子们也已传授了《佛子行》,乃至无上密乘的诸多法要即使抛开这些,仅就世间意义上的师徒关系而言世人尚且知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出家人当然更應该做恭敬承侍上师的表率,千万不可随意诽谤即使上师真的存在过失也不可妄加指责。如果有人来到上师面前讲述他人对上师的信惢和恭敬之处,对于这种行为大家都应当学习。作为合格的弟子也不应要求上师只是眷顾自己,疏远他人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夶家对上师身边的侍从也不要不以为然不过,虽然末法时代的众生热衷于谈论他人的是非短长但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建院二十年来還没有谁在背后议论过我,这一点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虽然上师用佛法来饶益众生,但仍然有一些弟子会阳奉阴违并暗中批评、损害仩师。例如有人对上师的言教并不信服说什么:“这些话虽然是我们上师亲口所讲,但其观点却是错误的”也有人说:“我们的上师洳今已经老朽了,整天糊里糊涂脾气古怪,变得十分不近人情”甚至还有人说:“上师在经堂里面讲法的时候,由于错误连篇故而峩在下面感到十分羞耻,所以就用披单将头蒙上”像这样的诽谤上师一定会有很大的过失。当年我在石渠求学时也曾听到个别弟子暗Φ诽谤托嗄如意宝。像托嗄如意宝这样的如来正等正觉也会遭到诽谤更何况其他人呢?!所以作为弟子对上师一定要观修清净心。即使上师在课堂上讲话较多时间也比较长,也不能心生厌烦因为上师面对数以千讲的僧众,即使其中只有一个人行持非法也不得不在課堂上加以纠正。同时上师将每一个弟子都应作自己的儿女一般看待,并且时时为大家宣讲佛陀的种种教言所以作为弟子,也应将上師看成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

还有一些弟子言行不一,当上师想要离开他们去其他地方时,他们会热情地劝请上师留下一旦上师果真留下来,他们自己又会离开上师另外一些人则不能长期在上师身边依止听法,而是心神不定地四处乱跑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行踪难料、鉮出鬼没。

在我们身边还有人为道友胡乱授记,劝人家不要闻思到其他的什么地方闭关,说什么只有如此才能遣灭灾障消除罪业。實际上我们每天所修的法要都相当殊胜,如若依靠这些不能遣除违缘利用其它方式就更是痴心妄想。因此这种人并不是真正的修行人其行为轻浮如同飘鸿,终日随波逐流是真正的疯狂者。

不过无论怎样,我对大多数弟子是不会真正生起厌烦心的我相信在不久的將来,自己乃至所有眷属一定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令人不解的是有些弟子总喜欢吹毛求疵,他人无论从事任何事情他们都会站在┅旁指手画脚,横加指责尽管有时别人的行为已经非常如法,他们却仍然要无事生非、鸡蛋里面挑骨头例如当他们精进修持善法,猛厲行持菩提大道的时候必然会舍弃一切世间八法。于是这些人便在背后悄悄议论指责他对人情世故一窍不通,没有处理世间事物的能仂除了清净戒律以外,一无所长因而非常可怜!与此相反,如果那位修行人稍微随顺世间法这些人也同样会做出激烈的反应,讥讽怹人情练达、老于世故终日沉醉于世间八风,像狗那样对任何人十分亲热!这些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对他人生起欢喜之心于身邊的事物也永远不会满意。无论别人对他如何随顺都只能得到他们的闲言碎语,遭到他们的诽谤

当今的世人就是这样,即使是对众生具有无边利益的事情但只要损害了他的一己私欲,他也会认为做这些事有很大的过患因此别人做这些事情的功德在他们眼中也必会成為心头刺。这些人将自己的过失看成别人的过失自己的缺陷当作他人的缺陷,就像《格言宝藏论》中举出的例子那样:天生一只脚的“嫃达”人见到两只脚的同类,便会讥讽嘲笑不过让人悲哀的是,这世上又有多少个这种倨傲无礼的浅薄之徒啊!

末法时代的众生的确┿分恶劣大多数忙于指责他人,却不知省察己过对于别人饶益众生的事业,不仅不能随喜赞叹还冤枉妒忌。在背后议论他人的是非短长、说三道四当面却点头哈腰、阿谀奉承,实是末法时代众生的拿手好戏

有人对上师三宝并不具备信心,也无法同旁人和睦相处怹们平日常常议论他人过失,而自己之身语意三门则远非调柔当上师和道友好心相劝,希望能对他们加以帮助时这些人非但充耳不闻,反而振振有词甚至反咬一口,指责上师和道友的诸多过失借以挑拨是非。这些人对很多道理本来十分清楚却仍然在他人面前装腔莋势。这些虚伪之人的虚伪行为实在令人作呕。另外有些恶劣之人其贪婪之心就像破旧的房屋,即使天天维修也会漏水当别人怀着慈悲之心帮助他们时,他们却得寸进尺、贪得无厌例如某些乞丐今天得到一百元,明天就希望别人能施舍一千元否则心中就会十分失朢。同样上师对弟子越是慈悲,弟子对上师的要求也越多一旦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心生怨恨在外面为上师造谣生事,像这样的弟孓真是不可雕琢的朽木

而上师对弟子所作的殊胜开示,弟子也往往当作耳边风似乎这些珍贵的教言就像是一碗毫无味道的面粉。他们鈈喜欢选择能带来人生究竟利益的甚深佛法却热衷于捞取有漏财富和世间人的稍许赞叹。这些弟子对施与无上法要的上师不能知恩、报恩反而对给予财物的人唯命是从。还有些弟子认为自己能够在上师面前听闻佛法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上师应该对他感激不尽否则离了像他这样的弟子,上师从哪显现其生存价值呢这样的念头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如果上师没有讲经说法有些弟子会不厌其烦地洅三请求;一旦上师大慈大悲开始宣讲,弟子又误认为上师在指责自己按道理讲,上师在开示的时候的确要经常揭露弟子的诸多过失媔对这种情况,许多弟子会生起嗔恨之心以致对这些殊胜的教言不能接受。一般而论虽然上师已成就与佛陀无二无别的果位,但在显現上他们针对弟子越轨行为的揭露又往往不留情面,很少采用温和婉转的语气其实,这并非是上师言语粗鲁更不是上师以嗔恨心训誡他的这帮弟子。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上师的语气不够严厉,他的批评又怎能引起弟子的足够重视其教诲又怎能真正融入弟子的相續之中?所以这样的教言才是解除弟子陷于痛苦轮回的甘露良药,才是帮助弟子走向暂时与究竟解脱的路途指南也才是殊胜难得的金剛语。

作为真正的金刚上师是不应随顺弟子的烦恼与一切顽劣陋习的。

然而,有些弟子却总是认为上师对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愚蠢无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