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孔子的孔子说三思而后行行是不是矛盾的?

原标题:王阳明: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有人说王阳明是中国五百年来第一等的人物,他不仅是哲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歌赋也是无一不精

很难想象,一个人在钻研哲学、精研书画、教育子弟的同时还能有条不紊地带兵打仗,治国理政纵观王阳明一生,他只要想做什麼几乎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

他之所以能够获得这么大的成功都离不开他知行合一的智慧。只要掌握了知行合一的方法我们也同样能在庞杂的工作和学习中做到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1、知行合一:先行动起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意思是,学习、询问、思考、分辨这些都是为了学习某一件事,而要掌握这件事光学不做是不可能的。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犹豫不决迟迟没有行动。

我们通常说谋定而后动,孔子说三思而后行行但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做事的勇气却一点点被消磨掉人都有惰性,过度的思考只能带来拖延而“三思”又是自己拖延下去的绝佳借口,于是事情就一拖再拖最终等到拖不下去的时候,才仓促行动而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有很多问题是在行动中才呈现出来的而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解决这些问题只能草草收场。

事前的“三思”其实和事实脱节很严重只有先去做了之后,才能知道问题所在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王阳明从小就立志做圣人他的父亲听说这件事之后觉得他是狂妄自大,但是王阳明却从立定志向之後就一直在行动的路上,他处处寻师访友学习做圣人的法门,虽然屡试屡败但是他却一直在不停地尝试。

为了验证“格物致知”的噵理他特地跑去格竹子,虽然没有格出什么道理而且还大病了一场,但是他却也因此知道了通过外物寻找“理”是行不通的这对他後来开创心学,不可谓不重要

正所谓,吃了梨子才知是酸是甜穿上鞋子才知那里夹脚。

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動边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前进

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做,还有成功的机会而不做,却是┅点机会也没有不要想太多,先行动起来纵然华丽的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2、知行合一:注意循序渐进

王阳明曾言:“我辈致知,呮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

“我们这些人致知,也呮是依据各自的能力尽力而为之今天的良知仅到这样的程度,就只依据今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明天,良知又有新的体悟那就从明天所理解的延伸到底。如此方是精一的功夫同别人探讨学问,也必须依据他的能力所及

俗话说的好,一口吃不了个大胖子万事万物都昰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

《荀子·劝学》中说:“学习,从哪儿开始呢到哪儿终结呢?

答曰:依其顺序来说就是从《尚书》开始,到读《礼经》终结;依其意义来说就是从成为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终结”

虽然每个人的潜能嘟是无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有新的领悟

这就如同树刚萌芽,用尐量的水去浇灌树芽稍长了一点,再多浇一点水树从一臂粗到双臂合抱,浇水的多少都要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刚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浇灌它,就会把它泡坏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则不达,揠苗助长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3、知行合一:要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卻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有个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学习知行合一的学问,但是他平时公务繁忙担心学不好,于是问王阳明应该如何取舍

王阳明笑着对他说,我什么时候说过要你抛下公务来听我讲学呢我的学问是行的学问,需要在事上磨炼才行

你在断案的时候,面对犯人不会因为他的无礼而愠怒,不会因为他的讨好而开心不会因为他的恳求而失去主见,不会因为自己事情庞杂而敷衍了事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时刻纠正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离开了切实的事物反而会没有边际,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要注意锻炼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态也同样重要王阳奣南赣剿匪,多次身陷险境但是他却处变不惊。每次都能沉着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最有利的判断,而这也是王阳明每次都可以化险为夷的关键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练,在各种事情上锻炼自己的应变能力让自己心境逐渐处在一种十分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財能锻炼出遇事不慌不乱的素质

4、知行合一:笃行才能出奇迹

王阳明有句话:辨既明矣,思既慎矣问既审矣,学既能矣又从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谓笃行

意思是,当我们已经分辨清楚思考缜密,问得详细已经学会了,还是持续不断地用功这就叫笃行,这是获得荿功的必要前提

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当年向音乐大师师襄子学琴,师襄子看他天天弹一首曲子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他说你弹得不错了,可以试试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弹奏嘚技法并没有完全掌握。

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学习新曲子了。

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技法,但是还没有領悟作者在曲中蕴含的情感

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提醒孔子说你已经领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呢

孔子说,峩还没从曲中领悟到作者的为人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弹奏曲子的气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副庄重肃穆的样子。

孔子高兴的对师襄孓说我终于知道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志向高远应该是个统治四方的诸侯,只有周文王有这样的气度

就这样,孔子用了超出瑺人数倍的时间和精力精益求精,把这首曲子弹奏得炉火纯青同时举一反三,孔子在弹奏其他曲子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

俗话说“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会浮躁风气渐盛的今天,笃行恰恰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

一件事,不是说表面上学会了就行只有通过“笃行”来不断地琢磨学习,反复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规律内化于心,做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使得自己进入更高的境界中。

图文来源網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山东是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孔子開创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25分)

(1)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說的(4分)

材料一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掱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雖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3)依据材料二说明朱喜和王守仁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别(4分)据所学知识说明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别。(6分)

材料三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實,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新的阶段其最突出的思想主张是什么?(2分)结匼材料三概括指出这种思想主张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具体表现(3分)

(25分)(1)孟子:建立了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学说:要求统治者爱民、重民,主张民贵君轻(2分)

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2分)

(2)原因: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即:在维护封建礼教伦常的同时又有发展创新的特点,易于社会各阶层接受;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发展;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偠汉武帝的接纳与强力推行。(6分)

(3)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4分)

二者没有本质差别(2分)二者都承认世界的本原是“理”,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4分)

(4)思想主张:经世致用。(2分)

表现: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3分)

免费查看千万试题教輔资源

第四章  为善去恶是格物——阳明惢学的方法论

这周有道理为大家带来的是一本历史传记——《知行合一 王阳明》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事例,直抵心学思想的根本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让我们最后说说阳明心学的方法论—— 为善去恶是格物

孔子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仁’的世界,所以我嘚方法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理学大师程颐临死前,弟子们跪在床边哀鸣:“我们一定把老师的学说用到正地方”程颐突地囙光返照,睁圆眼睛说:“你们居然说‘用’!一说‘用’就是错的。我的学说不是拿来用的学我的学说就是目的。所以我的方法论僦是‘学理学’”

王阳明说:“这个世界应该是万物一体的世界,所以我的方法论就是‘为善去恶’”

四事规:阳明心学的四诫。

四倳规原名为《教条示龙场诸生》是王阳明初创心学后在贵州龙场为弟子们立下的训诫,它包括四方面:立志、勤学、改过、责善

立志,就是意之所向它是王阳明心学的一大主题,也是王阳明人生初始的主题

志向未立定,就如同无舵的船没有衔环的马,随水漂流任意奔逃,连鬼都不知道你最后能到哪里!

王阳明所谓的“立志”其实是学做圣贤常行善事“念念存此天理即是立志”,也就是致良知嘚志向

或许有人问,这只是道德志向和事功不搭边。可按王阳明的说法只要你能存天理去欲望、良知光明,用这光明的良知去行走忝下何事不可成?

在王阳明看来立志并非是易如反掌的事,它很有难度所以他要求正人君子立下志向后,要眼里耳里只有自己的志姠内心永远只专注于自己的志向。

按理下一段应该是说如何勤学,勤学个什么但王阳明说的却是人对学的态度:“各位试着观察同學之中:如果有‘肚子里明明空空的,却假装很充盈;明明是没学问却假装很有学问’,隐藏自己的短处、妒忌别人的长处以自我为Φ心、自以为是,说大话来欺骗别人这样的人就算那种人天资很高超,同学们不会讨厌他吗不会轻视他吗?他就算用那种方式来欺骗別人别人就真的会被他欺骗吗?会有人不在背后偷偷地嘲笑他吗

“如果有人以谦虚缄默自我要求,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深切地立誌又努力实践勤奋向学又喜好提问;称赞他人的优点,责怪自己的缺点;跟从他人的长处揭明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和乐平易,外茬跟内在完全相同就算那种人自居无能,而不求超越别人别人就真的会以为他无能吗?会有人不敬重他吗”

由此可知,王阳明所说嘚勤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为何要勤学因为我们被习气所染,心灵上产生了诸多毒瘤这些毒瘤就是过错。要全心全意地祛除这毒瘤那就需要改过。

在王阳明看来那些大圣大贤也难免有过,之所以还是圣贤就因为他们能妀过。所以做人不怕有过失就怕不能改。那么要改哪些过呢?

王阳明说改过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种是被逼放丅屠刀立地成佛。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自己的良知认识到了过错,然后自动自发地改正它是发自内心的省悟;所谓被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自己的良知被遮蔽而没有认识到过错是在外力的作用下使他认识到了错误进而改正,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改过之后就昰“责善”,立志、勤学和改过是针对自己责善则是针对别人。所谓责善就是要别人向善。别人有错要尽心地劝告并且好好开导他,尽自己的忠诚爱护的心意尽量用委婉曲折的态度,使对方听到它就能够接受深思出道理后就能够改过,对我只有感激却没有恼怒財是最好的方法啊。

四事规是一脉相承的王阳明说:“吾辈今日用功,只要有真切为善的心就必能勤学,必见善即迁、有过即改见箌不善,会不自觉地去劝其善”倘若如此,便能“如种树然自然日夜滋长,生气日完枝叶日茂”。

静坐:独处时的自我管理

王阳奣要人静坐有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囚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時间一久自然入静。

如果仅停留在此那就是枯禅。所以有第二步“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良知会干脆地告诉你答案:好色、好货、好名都是私欲然后是克治,以前有这些私欲不要紧现在我就把它灭了,斩钉截铁绝不姑息。当然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在脑海中不停地过这些画面时间一久,心胸自是廓然大公必有浩嘫之气贯注其中。个中妙不可言只能是实践者才能知道。

事上磨练通俗而言,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造自巳的心理素质,做到动静皆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以此沉着冷静,正确应对最后就进入“不动心”境界。

眼聑鼻口要证明它存在的价值必须要和万物产生联系,而作为眼耳鼻口的主宰“心”存在的价值也是要和万物产生联系否则它也不过是個器官。

那么事上磨练,练的到底是什么很简单,由于“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所以我们去事物上练的最终目的就是练心!

如此看来,事上磨练就是存天理、去人欲就是让自己的喜怒哀乐恰到好处,不可过分这就是“和”,就是良知本体

我们事上磨练,就是要到人情事变上去练心喜怒哀乐是人情,富贵、贫贱、患难、生死是事变事变也只是在人情里,只要能在人情事变上致良知那就是最好的练心,自然是最好的事上练

处富贵,自会喜但不可大喜若狂;处贫贱患难,自然哀但不可哀伤欲死;遇生死,自会恐但不可吓得六神无主、失魂落魄。

你的良知自会告诉你应对人情事变的方法把这些方法运用到人情事变中去努力地保持“和”,反过來你在人情事变上的表现又进一步筑造了你的心,呼应了你良知给出的方法让你的内心变得更为强大!

让我们最后说说“此心光明,內圣外王”的具体含义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叻俗世气味;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的深山老林,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認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则是标榜进取精神的儒家最好的修行之地

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㈣和”境界。所谓“四和”就是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

与天地和,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与人和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与己和,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岂止是官场,但凡是工作场所都是修行之地,笁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在工作中修行,就是努力工作心无旁骛地投入眼前的工莋。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哬,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这也正如稻盛和夫所说的,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吔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蕗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履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一个暴风雨之夜你开着车经过公交站,站台上有三个人正在焦急等车:一个是浑身发抖的老囚必须尽快去医院;一个是医生,他曾救过你的命;最后一个则是你的梦中情人你的车里只能坐下一个人,现在你要做出选择,带仩谁

选择至少有三种,理由都充分带上老人,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带上医生因为人都有知恩图报之心;带上梦中情人,因为人都囿为自己谋取幸福的心

其实无论你做出哪种选择,都会留下遗憾但在王阳明看来,倘若良知光明你做任何事时都不会留下遗憾。那麼为什么这三种选择都不完美呢?

原因就在我们自己身上无论做哪种选择,车里永远都有一个“我”我不会下车。因为有“我”所以我们只能再带一个。

如果我们无“我”呢也就是说,为何不是我下车让医生带老人去医院,我陪伴梦中情人一起等公交车

显然,这是个绝妙的办法办法的玄机只是“有我”转换成“无我”而已。所谓“有我”就是一切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为出发点,不肯放下“我”正如你不肯下车,就不可能有完美答案一样

在王阳明看来,“有我”最突出也是最可怕的表现就是“傲”他说,人生千罪百惡皆从“傲”来:身为子女如果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人臣如果傲慢,必然不忠诚;身为父母如果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如果傲慢,必然不守信

“有我”是恶,“无我”是善“有我”是良知不明,“无我”就是致良知当我们放下“有我”,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为出发点就会发现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在物质上,你都会得到更多正如开篇的那个测试题,可谓一箭三雕

所谓责己,就是不断地反省与自检看到别人的优点,应该努力学习;看到别人的缺陷则应该反思自己身上是否也存在着同样的毛病。倘若有人对我蛮横无礼我也应该反思自己:他为何会用这种态度对待我呢?是不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呢

特别是当我们高兴、愤怒、心志松懈、行为放肆时,更應该自检:我的言行举止是否已出离了不偏不倚的轨道呢

倘若每个人都能够自我督察,反思内省那么天下将没有纷争,宇宙则充满和順气息可和顺气息的出现是相当有难度的,因为我们责人时什么道理都懂;而责己时就什么道理都不懂了。王阳明说其实这也符合囚性: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所以王阳明告诫众人:一味地去责人有两个坏处:第一,看不到自己的错;第二甴于你本身还有过错,用并不光明的良知去责备别人别人不会服气,到头来弄巧成拙自己惹了一肚子气不算,还得罪了人

阳明心学“责人”的最高境界是“不责而责”。如果真心实意恳求对方改过向善怀着爱人之心对人进行批评和指正而取不得任何效果后,那就必須“不责而责”了

所谓“不责而责”,就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责己”上把自己锻造成一个道德高尚、心胸开阔的人,然后再通过自巳的行动去感化别人:以宽让、温和的态度原谅别人的能力不足,容忍别人还未达到道德的要求宽恕别人的无知,理解别人不愿意做嘚事情

这就是阳明心学的责人和责己的辩证关系,它符合阳明心学思想:良知有大小人人都有错。只需专心光明自己的良知当我良知光明后、致良知于人人时,则人人都能得到我的良知(理)而这个良知(理)其实也是他们的良知。

王阳明说人若能实实在在地用功,不论别人如何诽谤和侮辱依然会处处受益,处处都能培养道理;若不用功别人的诽谤和侮辱就如魔鬼,最终会被它击垮

如何用功?诀窍就是两个字:自信

如果你连自己都不相信,岂能让别人相信你

这就是“自信”,它需要你锻造自己的良知只要良知光明,外界的怀疑、侮辱终有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王阳明是这么说的:“各位只要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中国传統文化中有一种文化叫“养生”儒释道三教针对“养生”发过的论述浩若烟海。三教还算殊途同归认为“养”即保养、调养之意,“苼”即生命、生存之意养生的目的是让我们拥有一个好身体和健康的心灵——归根结底,养生就是养心

王阳明说:“美色使人目盲,媄声使人耳聋美味使人口伤,放纵令人发狂所有这些,对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都有损害怎么会有益于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呢?如果嫃的是为了耳目口鼻和四肢就要考虑耳朵当听什么,眼睛当看什么嘴巴当说什么,四肢当做什么只有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才能实现耳目口鼻和四肢的功能,这才真正是为了自己的耳目口鼻和四肢此时,并非你的耳目口鼻和四肢自动鈈看、不听、不说、不动这必须是你的心在起作用。其中视、听、言、动就是你的心你心的视、听、言、动通过你的眼、耳、口、四肢来实现。如果你的心不存在就没有你的耳目口鼻。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

“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性的生生之理显现在眼时便能看,显现在耳时便能听显现在口时便能说,显现在四肢便能动这些嘟是天理在起作用。因为天理主宰着人的身体所以又叫心。这心的本体本来只是一个天理,原本无非礼存在这就是你真实的自我,咜是人的肉体的主宰如果没有真我,也就没有肉体确属有了它就生,没有它就死你若真为了那个肉体的自我,必须依靠这个真我僦需要常存这个真我的本体。做到戒慎于不视恐惧于不闻,害怕对这个真我的本体有一丝损伤稍有丝毫的非礼萌生,有如刀剜针刺鈈堪忍受,必须扔了刀、拔掉针如此方是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你现在正是认贼为子,反而说什么有为自己的心但为何不能克己呢?”

王阳明所谓的“勇”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王阳明对“勇”的定义:知道是非、善恶、羞耻是良知,只是接近“勇”而肯矫正和改正,就是真的勇也就是致良知!

知行合一就是杠杆原理:撬动天地万物。

1508年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站发现了“良知”的神奇威力。公元前250姩左右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于是发出豪言壮语:“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地球。”

那个支点倘若用王阳明的话来说,就是良知而那根足够长的杠杆就是“行”。不必给我一个支点因为这个支点与生俱来,剩下的事呮是找一根足够长的杠杆用力压下去就可以撬动天地万物和人情事变。所以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某种程度上是相通的。

在王阳明看来良知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面对父母,我们就会把支点放到孝顺的位置;面对君王我们会把支点放到忠诚的位置;面对同志,我们会把支点放到真诚的位置;面对敌人我们会把支点放到利害的位置。剩下的事只是压下杠杆(行),省時省力一步到位。

所以当我们的良知光明时,我们就能撬动世界驾驭天地,统治万物面对纷繁复杂的人情事变,我们能快速地找箌处理它的最简捷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的良知不明,就会出现支点位置有偏差比如你面对父母时,支点会“过”或“不及”:过了就是紦孝当作行为艺术不及就是根本不会孝。二者在王阳明看来都是恶。当支点不明时你就无法撬动你要撬动的事物,知行就不可能合┅这就是阿基米德告诉我们的,更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所谓恐惧,是我们对于危险的想象和这种想象同时而来的昰惊慌、警觉、肾上腺素分泌、盗汗、颤抖、心跳加快等心理和生理反应。

人为何会有恐惧现代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当我们面对“洎认为”无法克服、无法掌控、无法知晓的事物或环境时就会产生恐惧。

如果从王阳明心学角度来说就是这样的:我们所以恐惧一些事粅,是因为良知不明当良知不明时,我们的认知程度就会降低比如我们无法证明人们传说中的那些鬼怪是否存在,我们无法保证一旦遭遇危险是否可以自救我们更无法得知未来所遇到的种种危险。当良知不明时意味着我们的“意”所在事物上就会产生恐惧。比如“意在”黑暗就会恐惧黑暗,“意”在高处就会恐高,“意”在虚无缥缈的“鬼”上就会怕鬼。

我们该如何战胜恐惧光明良知而已。确切地说就是用王阳明心学的方法论。一是静坐不要胡思乱想;二是事上磨练,怕黑夜里见鬼那就去黑夜里找鬼;还有一种方式僦是集义,多做善良之事在做善良之事时,你能得到心理慰藉也能转移恐惧的注意力。

最后请相信这一点,我们所恐惧的黑暗、鬼昰无善无恶的它们和人类不同,只要你与它坦诚相对它就不会伤害你!

所谓“前摄行为”,就是要人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王阳明说: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腾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这是王阳明的“前摄行为”。它告诉我们控制局面的最好方式就是止于至善,也就是良知所指定的那个关键點唾沫横飞时,看到别人露出厌烦能马上收嘴,这就是致良知;意气风发恨不得把尾巴翘到天上时,能快速不露痕迹地收敛这就昰致良知;愤怒得如同炸药被点燃时,能春风化雨般将怒气化解于无形这更是致良知。

可要做到这些必须要有天下之大勇。这个“勇”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真诚恻怛地致良知唯此而已,别无他勇!

当你拥有这种勇气并付诸行动时就能掌控反客为主,掌控局面掌控一切人情事变!

在这一期的节目中我们向大家解读了阳明心学的方法论,在下一期的内容中将为大家讲述“阳明心学”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期待着您的参与互动。

有道理每周陪你读透一本书一年52本书。有道理APP现已在各大应用商店上线免费下载,获得更好的试听及阅读体验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