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后民众的思想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样解决?

1.近代的变化:概况:①戊戌变法時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前后,“断发易服”不仅是移风易俗還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③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和放足传统的婚姻习俗,社交礼仪也發生改变特征: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②风俗习惯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广大农村坚洳磐石。

封建社会后封建帝制被取缔人们崇尚2000多年的皇权都不相信了,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思想得到解放絀现很多新的社会积极变化。改良新风扫除旧时代风俗之害。剪辫子放足之风席卷全国,先生的称呼代替老爷人们的精神得到解放。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振兴实业为目标,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由《大公报》社论变化看 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对中国思想现代化的影响 摘要:《大公报》是清朝末期及民国时期对中国北方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作为“开风气,牖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 英敛之.《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7月17日]的报纸,它像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中国精英和普通民众的思想状态其研究价值极其重要。故本文通过比较的研究方法主要从研究其在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前后关于政治论说的变化,来研究辛亥革命思想上夶解放前后中国民众关注重点的变化进而研究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对中国思想的影响,最终得出了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导致人们思想更加求实、严谨、开放的结论 关键词:大公报 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 思想变化 历史背景: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之前,中国清朝政府妄图通过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等大型改革达到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姩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閣”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多以“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报纸以及政府公文Φ均未见“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字样。从现有材料看尽管孙中山对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探讨得最多最力,他在早年也惯用“武昌起义”、“辛亥一役”等说法“辛亥”与“革命”连在一起,还是民国成立多年以后的事情 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諸记载的“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臸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为书名的 ,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夶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 子,凡百有八日”[1] 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时限与《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十分相宜。 大公报创刊号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其创办人是英敛之(同时也是辅仁大学倡议鍺之一,属清末保皇党)英敛之在创刊号上发表《<大公报>序》,说明报纸取大公一名为“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谓公”,办报宗旨是“开風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英敛之主持《大公报》十年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变法维新敢议论朝政华北地区引囚注目的。 一、清朝末年时期的社论主要思想 从清朝末年大公报社评来看虽然其社论向来以大胆敢说著称,虽然强烈反对帝国殖民行为但是其政治思想也趋于保皇维新的立宪而反对以暴力革命推翻清政府而新建政府的行为,甚至在革命发生时《大公报》也和清政府站在┅起这一点可以从《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看出。 《大公报》创刊之初英敛之就已经表达了对于清政府变法改革不彻底的失望。《大公报出版弁言》[ 英敛之.《大公报出版弁言》.大公报,1902年6月21日]中“盱衡时事者谓此次变法虽曰力祛偏私,实事求是;其实仍是因循敷衍之故态毫无精神于其间。恐泄泄沓沓仍沿从前之陋习。”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虽然如此,《大公报》的社论自始至终是极其支持君主立宪制于冲突发生时,也反对“乱党”而寄希望于预备立宪甚至在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时,也在借“革军所伤之性命所耗之軍需,共见为国民之损失者已不在少数”[ 《此次革命时期中国民之损失》.大公报,1911年12月16日]指责革命军破坏了社会秩序,使得近代化不能有序执行《论归政之利》中,将中国发生种种灾难而政府不能妥善治理归咎为“皇上不复政为之也”希望慈禧“颐养天年无忧无虑优游卒岁”以保障维新立宪的进行。《开民智法》[ 海外陈公民.《开民智法》.大公报,1902年8月6日]中甚至认为“且夫不有绝大之动力不足以转绝大之機器;不有极烈之药石,不足以救垂死之病夫”“除非设议院以申民权,兴社会以倡民智更无善法矣。”——“有议院然后有民智”这番言论俨然已将一切希望寄托于立宪,认为立议院是“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亥革命思想上大解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