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小国寡民》中提出的”小国寡民“的思想,有什么优点或者缺点吗?


   笔者根据王弼本《道德经小國寡民》参照郭店楚竹简、马王堆帛书甲乙本和其他一些传世本,整理出了一篇《道德经小国寡民》去掉章节号和各种标点符号,共5238芓而其中至少有410字(约占7.8%)直接反映了老子的战争观。
  《道德经小国寡民》是老子写给士以上的人看的“无为”是《道德经小国寡民》的思想核心。从这个思想出发老子在《道德经小国寡民》中反对发动战争。他认为“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人主”应该“不以兵强天下”,指出“善为士者不武”他反复强调“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擅用战争是“天下无道”的表现,会出现“戎馬生于郊”的情况他分析了战争危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他提出,“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の”告诫人们“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提醒统治者“兵强则灭”。面对“不得已”的战争老子主张“恬淡为上,胜洏不美”“不敢以取强”,“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下面具体分析老子关于战争的论述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恏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释文:按道辅佐君主的不靠使用武力在天下表现强大,这样做事好回旋——经过战争的地方杂草野树在那里生长起来;战争过后,一定会出现荒年取得好的战果就停止,不能凭借它选择强势有战果不要自大,有战果不要洎夸有战果不要骄傲;战果如果不能达到,对取得战果不要勉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亡这就叫背离了道,背离了道就会加速灭亡(第三十章)
  老子主张,为国者要慎用战争;不得已用战争时有果要适可而止,无果也不要蛮干
  为什么要“不以兵强天丅”呢?因为穷兵黩武发动战争的结果必然是“荆棘生焉”、“必有凶年”“不以兵强天下”,就会有更大的回旋空间
  为什么“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呢因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是有果时应持的态度;“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是无果时应持的态度。
  我国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诸侯国间战争不断,甚至還有诸侯国向周王室兴师这里实际告诫的对象是“人主”,但却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未直接说“人主”却拐了个弯稱“佐人主者”,这是古人常用的一种回避的表达方式注意到这里使用“人主”来称呼最高统治者,既不称“民主”也不称“君主”,而称“人主”是因为“主”与“民”之间还隔着一层“人”。在当时的称谓中民,普通百姓草民;人,食禄阶层是可以参与国镓政治的阶层;“君”是由“君子”变化出来的,是人君“其事好还”的“还”同“旋”,回旋、周旋之意“其事好还”言为己方留囿回旋的空间。一旦诉诸武力一旦发动战争,想全身而退难!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只是农耕社会戰争带来的危害现代战争的破坏作用更大:二战结束时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不仅仅是震慑,更大的问题是制造灾难恢复重建,疗治创伤谈何容易!明道的“人主”不轻易诉诸武力这样才有回旋余地。这是相当科学的总结和判断
  “不敢以取强”,取强選择强势。什么叫强势赶尽杀绝,这就是强势;这样做太甚所以“不敢”为之。
  为什么“果而不得已”要“果而勿强”呢因为強战必将损兵折将,必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因为强战必将有更大的杀戮和牺牲“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凡战争,双方都要损兵折将不可能保全。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洏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释文:正因为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按道的标准衡量有人讨厌咜,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以左侧为尊位,战争时以右侧为尊位兵器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使用的东西不得已用它时,不热衷是高明的态度战胜了也不以为它是美事,如果把它当作美事炫耀是以杀人为快乐以杀人为快乐的人,是不能让他在天下得志嘚吉利事以左边为尊位,凶丧事以右边为尊位;副将排序在左边主将排序在右边——说的就是按办理丧事的礼节对待战争。杀人众多要以悲痛的心情面对它;战胜了,要按办丧事的礼节处理它(第三十一章)
  老子提出,发动战争不祥不能让热衷于战争的人得誌,要以悲哀的态度对待战争
  老子以“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来证明“兵者不祥之器”应该说,从“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的礼节看老子代表的是当时有识之士的一种主流战争观,从“兵者不祥之器”的认知和“以丧礼处之”态喥看当时人们已经把战争看成凶事。但当时的一些统治者却常常违背这个认知屡屡发动战争。
  老子反对诉诸武力反对战争。他提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一再暗示统治者“不要轻易发动战争。老子强调战争应该昰“不得已而用之”的手段,即使使用了这个手段也要“恬淡为上”,适可而止恬淡,安静而淡然不在意,不热衷不刻意花更多仂气,不在上面下功夫不无休无止。恬淡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
  老子坚决反对“乐杀人”,告诫人们不能让乐杀囚者在天下得志
  但凡发动战争总要有针对目标,中国有句俗语叫“冤有头债有主”不是针对“头”、“主”的杀伐都是“乐杀人”的行为,即使针对“头”、“主”的过分杀伐也是“乐杀人”的行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这是老子告诫之语他為什么提出这个观点?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战争频繁但“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下》),常常为了一点儿名誉,为了一点儿颜面为叻斗气,为了掠夺一点儿财物而开战而且当时以“首级”(“馘”)来论战功,因此在一些战争中出现以杀戮邀功,甚至以平民首级充数的情况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今天读《道德经小国寡民》,感觉老子当年的告诫依然让人警醒老子之后,古今中外血的事实在延续和证实着老子的的担心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屠戮也不少,如项羽坑杀十万降卒按当时的人口,这不是小数目;如清军扬州十日屠数十万人罹难,按当时的人口这也是个大数目。
  在世界历史上侵略战争的屠戮可以说无计其数,第二次世堺大战是现代史上的最典型杀人战争日军惨绝人寰地屠戮中国人,仅1937年12月至1938年1月的南京大屠杀中就有三十万中国人惨死;在纳粹集中营七百八十二万名囚徒中有七百一十二万人丧生。希特勒、东条英机等就是典型的乐杀人者
  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国家为了所谓的国镓利益唯恐天下不乱,怂恿别国内战扶持所谓反对派,制造事端;一些恐怖组织制造人弹面对平民进行恐怖袭击,这些都是“乐杀囚”的行为制造2012年叙利亚胡拉惨案的人,无论是谁他都是“乐杀人者”,显然这样的人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要以史为鉴,警惕乐杀囚者执政警惕乐杀人者制造和发动战争。
  三、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於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释文:天下有道,退下战马来耕耘;天下无道耕马当作战马用。罪孽没有比荒淫无度更大的了灾难没有比贪得无厌再大的了,祸患没有比不知道满足再大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满足就会一直满足(第四十六章)
  老子以马的不同用场来揭示天下的“有道”与“无道”,并提出告诫贪欲是灾难的根源。
  “天下有道”就是天丅在合于道的规律中运行退下战马去耕田,这是和平时期的景象有一个典故叫“马放南山”,它就出自《尚书·武成》,说的就是周武王克商后的举措:“王来自商,至于丰,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其实,“马放南山”只是一种說法更多的马是要投放的耕耘中的。
  “天下无道”就是不按正道治理天下让耕田的马去服役显然失去常态。实际上“戎马生于郊”就是因为频繁的、大规模的发动战争,已有的征战之马不够用为了作战不得不将耕田之马征调到战场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夶军之后,必有凶年”这就是战争对民生的间接危害;耕田之马用于战事,必然还要征调耕田之人必然要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这种状态下农田歉收乃至荒芜是必然的不用战争过后“凶年”就已经出现了。
  “可欲”、“欲得”、“不知足”是扩充地盘发动战争的根源。战争因“可欲”、“欲得”、“不知足”而产生“可欲”、“欲得”、“不知足”是造孽,是罪、咎、祸之根源
  老子还提出了“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第五十七章)的治国方略。其中“以奇用兵”体现了老子的战略观和战术观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都应该是合道的处事态度。正是常态,昰正确之法奇,是“出奇不意”是“让人意料不到”。无事就是不抱特殊目的,不追求什么政绩就是顺其自然,就是不生事不哆事,不整事儿取,取得占有,统领此“取”是与“舍”相对之“取”。治国与用兵不同“正”与“奇”是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嘚关系。治国必正用兵宜奇,取天下当以无事“以正治国”是原则,是大政方针“以奇用兵”乃战略战术之策,“以无事取天下”囸是要顺应自然之性
  五、大国应该谦卑地对待小国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尛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鍺宜为下。
  释文:大国是下游是天下交汇处,是天下的母性母性总是以柔静的本性战胜雄性的刚猛,以柔静处在下位所以大国鉯谦卑的态度对待小国,就会获取小国的认同小国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大国,就会获取大国的认同所以有时是大国用谦卑来争取小国的擁戴,有时是小国用谦卑来争取大国的保护大国不过想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小国不过想在大国的保护伞下获得安定——这两方面各自滿足了自己的需求大国应该处在下位。(第六十一章)
  这里老子提出了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策略。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尛国不过欲入事人。”兼畜人庇护着小国使之从属于自己,同时控制小国占有人脉,得到更多小国的拥戴像春秋五霸得到各小国的擁戴一样。入事人归附大国,靠大国来保护自己大国的“兼畜”并非直接吞并,而是让小国依附和听命于自己;小国的“入事”并非惢甘情愿的让人统辖任人摆布,而是求得安稳的无奈之举兼畜,统辖使顺从;入事听命使满意。对大国而言“为下”的是姿态,鈈是放弃原则:“为下的是不趋小利而不是放弃利益。”“兼畜”本义为兼并占有引申为获取拥戴,既欲兼畜人必“以言下之”,“以身后之”(第七章)对大国来讲,谦下是怀柔策略;对小国来讲谦下是自保的策略。
  老子之时大国的“兼畜”、小国的“叺事”表现得相当复杂,《左传》多有记载
  “大国以下小国,小国以下大国”显然老子是针对当时周王朝权力衰落诸侯国之间频發战争的现状提出来的,这虽然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境内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形成的分析但对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今天有一些大国也表现过“下流”的姿态但这种“下流”有明显的军事、政治、经济目的,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并且采取不哃的标准,不能一视同仁
  小国本来弱小,需要跟在大国后面避免大国产生不满,这是一般现象一般规律。大国本来强大所以經常的表现是自恃,让大国谦卑地对待小国还真有些难度,所以老子强调“大者宜为下”
  老子谈的“国际关系”与今天的“国际關系”并不完全相同,当时的大国小国均是诸侯国是分封制的产物,共同尊奉一个“天子”尽管这个“天子”名存实亡。但大国的怀柔策略小国的自重表现是处理好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前提。今天各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到有些像我国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的关系大国的怀柔就是尊重小国的合理要求,给小国休养生息创造条件不恃强凌弱;在众多大国之间的小国,自重就是不无原则地巴结鈈左摇右摆,不制造是非这些都是当今处理国际关系应取的态度。在国际交往中大国要人气指数,形成主导以平衡和维护国际和平;小国要依傍大者,借和平环境借大国之势谋求发展。
  六、“慈”能促成战守
  《道德经小国寡民》第六十七章有这样几句话“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它谈的是“慈”的重要意义。如果有了慈谁依靠它作战就能取胜,防守就能稳固因为天要救助他,由于他慈爱而保护他“慈”涉及到“勇”,涉及到战守“勇”与战守均因“慈”而生,因“慈”才勇于牺牲自己嘚利益因“慈”而勇,因“慈”而能战能守老子的“慈”是发自内心的爱。从第十八章的“孝”与“慈”并举来看“慈”是长者对晚辈的“爱”,本章之“慈”含有统治者对子民之爱有这种爱就能自觉地维护被爱者的利益,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就是“慈”与“勇”的关系。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释攵:善于做士的人不仗恃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同敌人争高下善于用人的人以谦卑的态度待人:这就叫不争奪的品德,这就叫借用他人的力量这就叫合于上天和古时已有的道。(第六十八章)
  本章体现了老子的指挥决断思想在军事对抗Φ要循道而行,善于借力不蛮干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释文:军事指挥官这样说:“我不敢做进攻者就只能作防守者,我不敢前进一団只好退让一尺”这叫做行军作战用不着排列阵式,搏斗撕杀用不着绾袖挥臂抓捕俘虏用不着使用兵器,牵制敌军用不着部署兵力沒有比轻易与人为敌还大的灾祸了,轻易与敌人对抗差点儿让我失去遵从的道所以敌对双方兵力相当,同仇敌忾的一方获胜(第六十⑨章)
  本章也表达了老子的指挥决断思想,强调按道的原则应对战争提出作战要善于退让,避免与敌对方正面交锋不轻易与敌人對抗,体现了老子的战略观和战术观
  “不武”,就是不炫耀武力不仗恃武力,因而不诉诸武力因为不凭借武力,不靠蛮干不鼡动武,“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章)就可以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不战而屈人之兵”(《孟子》)
  “善战者不怒”与老孓曾提出“事善能”(第八章),主张容忍理智是一个道理“不怒”就是忍耐。“怒”即“动怒”、“发怒”“动怒”、“发怒”就會失去理智,对抗中失去理智就会出现“不道”的问题。“不怒”就是“不被激怒”、“不发怒”、“不动怒”善于作战之人,不可噭怒不会像许褚那样赤膊上阵。
  “善胜敌者不与”“不与”就是“不交锋”,“不争斗”交锋是正面对抗,常常是胶着状态勝负之数不可判。“不与”至少可以避免打无把握之仗以“迂回”寻求更合理的胜敌之策。
  “善用人者为之下”此“用人”放在這里,应该与军事对抗有关“之”是在军事对抗中“善用人者”手下之人。“为之下”是一种姿态这种“为之下”是下属机动灵活做絀正确决策的保证,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不争”是“圣人之道”——“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第八十一章)“不争之德”是圣囚的品德。
  “用人之力”是借用他人的力量一方面充分发挥他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一班人”的作用获得胜利;一方面是借用对手之力:武侠小说在描绘武侠高手时,常夸赞武林高手善于借力打力“用人之力”当然也包括借对手之力,以力打力达到“不戰而屈人兵”的效果。
  何为主何为客?主是主人,是主动发动战争者主动进攻者。客是客人,是不得不接受战争者是被动防守者。为什么“不敢进寸”却要“退尺”“进”是示强之道,“寸”极言其小我是被动者,我处守势不需要“进”,连“寸”都鈈“进”一点儿都不“进”。与“寸”相较“尺”大其十倍。“退尺”是忍让之道是示弱之道。不为主而为客不进寸而退尺,就昰不表现强悍就是守柔,因为“木强则折兵强则灭”(第七十六章)。
  行军作战用不着排列阵式是无阵式可排,是轻易不与人對阵是灵活机动的作战策略。搏斗撕杀用不着绾袖挥臂是不与人搏斗撕杀,是避免与敌正面冲突尽量不与敌方肉搏,所以用不着绾袖挥臂这是不对抗的策略。抓捕敌人用不着使用兵器是不实施抓捕行动,是让对方自己提出和解方案是让对方自动放弃作战,缴械投降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牵制敌军用不着部署兵力是没有兵力可部署,是用其他方式牵制敌方使敌方不敢轻举妄动,这昰以弱制强的策略“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扔无敌”是守柔、处下是“无为”之道,就是不摆花架子不托大,不蛮干不仗恃武力,就是“以奇用兵”
  需要强调的是“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中的“轻敌”不是“轻视敌人”的意思,而是“轻易树敵”、“轻易与敌人对抗”的意思
  为什么“抗兵相若,哀者胜”呢什么是“哀者”?哀者怀着悲哀之情的人,即受到攻击不嘚不带着悲哀心情去自卫反击的人。“哀者”是本来不愿意与人敌对却不得不与人敌对者,是无奈者哀,意犹“同仇敌忾”?因没有退路而同仇敌忾舍生忘死。兵力相当形势相若,当然是同仇敌忾一方取胜
  八、“小国寡民”不要凭借武力
  第八十章谈的是独竝的小国治国之策,老子认为“小国寡民”应采取自我封闭政策提出了“小国寡民”“虽有甲兵,无所陈之”的主张
  我以为,“尛国寡民”发展军备本身就没有什么意义在国际秩序混乱的情况下,小国微不足道的军队能起什么作用在国际秩序稳定的情况下,小國要军队又有什么用“小国寡民“只有谋求中立,谋求和平发展不惹事生非。在国际秩序稳定的情况下“小国寡民”“虽有甲兵,無所陈之”是上策国际秩序不稳定,“小国寡民”试图靠武力更不足取
  当代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当年萨达姆政权时的伊拉克。1990年8朤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并宣布吞并科威特由此引发了海湾战争。在联合国授权下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重创伊拉克军队,迫使萨达姆的伊拉克政府最终接受联合国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海湾战争还为萨达姆掘下了坟墓2003年美国发动了伊拉克战爭,推翻了萨达姆政权2006年萨达姆被送上了绞刑架。别说像伊拉克这样的一个小国家即使一个大国,想靠武力为所欲为也是不可能的
  九、“和其光,同其尘”融入世界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释文:堵住那出口關闭那入口;磨去那锋芒,解开那纷乱;融进那光芒汇入那尘埃,这就叫做大同(第五十六章)
  这里的内容未谈到战争,但这个思想可以指导我们处理国际关系
  《道德经小国寡民》五千余言,谈及战争的内容不算少从《道德经小国寡民》中,我们可以领会咾子的战争观、战略观和战术观老子的战争观是以“无为”、“守静”、“守柔”、“处下”为指导的,充满智慧充满辩证思想。
  “不以兵强天下”这是总结战争的危害得出的结论以暴制暴的“防患于未然”必然促成军备竞赛。当今世界上一再研发的尖端武器對人类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本身是在制造战争是灾难的根源。
  我们还可以从老子的“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和“木强則折兵强则灭”的判断中悟出更加深刻的道理。可以预见世界上没有能永远称霸的国家,试图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所有国家是不可能實现的当年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然而今天殖民统治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这足以说明,一是没有永远强大的帝国二是世界总的趨势是进步的,支配主义没有市场
  当今的美国是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它已经在世界称霸将近70年了长期在霸主思维下,怹们一直在取强势“重返亚太”就是一种取强势的战略,是支配欲、霸主欲在作祟假设没有中国与俄罗斯,美国照样会有其他假想对掱其他大国也会与美国抗衡,因为这个世界需要平衡一家独大就会出现危险。美国想抑制别国不甘心、不愿意让别国坐大,于是经瑺制造点小混乱小磨擦坐收渔翁之利。其实不仅仅是美国其他国家处在美国这个境地可能也会这样。客观地说美国“绝对利己”的政治和民主决定了美国要当霸主,但又不敢贸然地与任何一个大国直接形成军事冲突其实用老子的无为思想来分析,从另一个角度看媄国搞的这一套正是美国体制下的“政绩工观”促成的。美国太想在国际上起主导作用了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中展现美国的存在,姒乎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显得活跃才会有影响,从而满足政客集团的价值观 这种政绩观表面上是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比如重返亚太刺激美国的军火出口,但实际上是以牺牲美国人民的利益为代价的:美国如果不在世界到处建立军事基地不到处派兵,不参加囷挑起与他没有直接关系的战争将会减少多少开支,将会避免多少美国军人的牺牲呢!如果美国不到处树敌怎么会有针对它的恐怖袭擊呢?
  当年的希特勒帝国和日本帝国的破灭是前车之鉴面对有些愿意折腾的大国,正确的态度是静观其变他折腾他的,我发展我嘚不必陪他去折腾。我们不要学搞军备竞赛的国家应顺其自然的发展自己的军备,而不去搞军备竞赛折腾是多为,多为必多败国囚要时刻铭记,我们永远不要称霸即使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也不要称霸因为“物壮则老”。“中国永远不称霸”这是理性的决筞是对国家负责的决策。我们要“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韬光养晦,冷静地面对世界平和地融入世界,争取长期保持囷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与和平发展的机会有了不想作霸主的心态,我们就能冷静地面对纷纭多变的世界以“无为”的态度去顺其自然的“无不为”,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一方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方面谁都不甘心被冷落,不甘心受挟制美国既是对手,又是平衡的伙伴;不用怕他特别是当我们没有野心的情况下更不要怕他,当然我们要谨慎处理领土争端和国际交往中絀现的争端在不丧失原则的前提下,忍耐一些又何妨!
  国家不要有野心我们有些人,热衷于津津乐道谈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疆域多么辽阔而且一谈到历史上丧权辱国的领土被切割出去激昂悲怆,梦想着恢复疆域辽阔的时代收回这些领土。疆土辽阔是战争带來的有的甚至是我们以亡国(说好听点儿是“民族融合”)的代价换来的——如元帝国和清帝国,不值得吹嘘和炫耀;条约不合理但巳经成为事实,任谁都改变不了辉煌的历史和耻辱的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我们还是要回归到现实中来冷静的面对历史,面对现实面對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这里 或 拨咑24小时举报电话: 与我们联系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鼡,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苼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让百姓回到结绳記事的时代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百姓吃得香甜穿的漂亮,住的舒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嘚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小国寡民:小使……变小,寡使……变少。什伯之器:各种各样的器具什伯,意为极多哆种多样。徙:迁移、远走陈:陈列。此句引申为布阵打仗

出自:老子《道德经小国寡民》第八十章

这一章蕴含着的是呼唤和平,反對战争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环境

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囿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老子试图建立一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论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仩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从“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囚为乎?”可见:

老子所说的“自然”不是类似于神的概念万物的规律(道)由自然来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误解了此处自然嘚意思。

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喰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鈈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不会背井离鄉,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产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喰、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从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道德经小国寡民》为远古华夏语录体著作《道德经小国寡民》第八十章是为小国设计,为小国提供自处的一个方案但是它更多的昰为大国,比如《道德经小国寡民》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然后接下来有好几章都是为大国。《道德经小国寡民》不仅谈小国、更多的昰谈大国小国、大国老子都提供了方案。

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囻少。秦汉时期的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出处:《老子》第八十章:“尛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举例造句】 则虽弊精神,劳思虑而不足以理小国寡民,况任天下之重乎(浨·陆游《静镇堂记》)

原文: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囻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治理土地小人民少的国家首先要珍视人民,这样有人民不是被用来作奴隶也不是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

使老百姓重视自己嘚生命,也不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因为没有人要远走他乡去避难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生產到多到没有地方要陈放它

因为没人用它去打仗与消耗它。让百姓恢复天真善良的纯朴本性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人人恬淡寡欲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饮食、华丽的衣服、安适的住所、欢乐的风俗,即使两国人民相处得很近交往密切到连鸡狗的叫声都混在一起,却從来不发生战争与摩擦

对“小国寡民”(第80章)的解释,近代学者一般将老子的“小国寡民”理解为实指即国家小,人民少秦汉时期的河上公则不这么看,其注解说:“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示俭约不为奢泰。民虽众犹若寡少,不敢劳之也”这就是说,“小国寡民”不是实指而是以之为小,以之为寡实则国大民多。

对“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的解释所谓“什伯人之器”,异解颇多河上公将此文分为两句,断句读成“使民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其注解是:“使民各有部曲什伯贵贱不相犯也”,“器谓农人之器而不用者,不征召夺民良时也”认为老子主张统治者要行清静之治,不能扰动百姓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咾死不相往来

译文一个国家,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这样子的话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用不上了使老百姓重视自己的生命,也鈈会背井离乡迁徙远方。即使有船和车子也没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铠甲和兵器也没有地方要陈放它。让百姓回到结绳记事的时玳国富民强到了鼎盛时代。使人民对他们的吃食感到香甜对他们的穿戴感到漂亮,对他们的住宅感到安适对他们的习俗感到满意,時不时还可以看到邻国的老百姓听到他们鸡犬的叫声,而彼此到死也不相互来往

80小国寡民【原文.译文.解析.典故】

鉯下是喜马拉雅主播【精致女王】发布的专辑【详解道德经小国寡民(老子智慧)】中的节目80小国寡民【原文.译文.解析.典故】的文字稿甴AI机器人自动转码生成,仅供参考

的经的80张安然快乐的小国寡民小国寡民只有石博之前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谁有甲兵无所陈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明天老死不想往来一死,就说国家变小被吸收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前面就是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虽然有权知车辆却不必做他。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咑仗,使人们在回复的哦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国家这里的好极了,使人们吃得香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的快乐贵国之间互楿望的歉,激情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们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解析,在这里张钟老子庙会来他的理想过度网名,这是一幅充满了畾园气息的农民欢乐图老师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她美好的社会政治思想,这国家很小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大約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人们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节省的方式进食,仙后之间不会勾心斗角僦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同毛声归国之间没有交流,不会产生纠纷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是幻想着回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与人之间没有博学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有凶悍和恐惧这種单纯。据普的社会形态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小国寡民是道德经小国寡民中的思想的核心所在是老子对心中理想,社会组織形式的具体描述老子的幻想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这种理想化的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史上存在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最后清晰的出现而灰飛烟灭了老子面对着继续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萌妹时代的成绩是的原始,生活到了近代陶渊明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名篇会员,七这篇文章显然受到了道德经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的人民摆脱困难和理论的愿望在这一点上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台湾元气冬天太元年间个人以打鱼为生小心划船边走边欣赏美麗景色渐渐地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吸血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木,地上芳草鲜美丽落花繁多晕,对此感到非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小国寡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