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湖文言文名句语句划分

自断桥缘白堤而行环湖皆柳,芉百成列游人之胜,并肩踵足而前是时江南春分,晴空骤雨下击芳草,香尘弥漫若过酒肆。至乃雨霁日出水兴雾腾,湖中船楫时隐时现,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年行已大,忧虑并至心随事牵,不能与于山水之乐默默隅坐,俯嗅杂花侧听流水,以观游人之態亦足以释烦虑,发抑闷 自古文人骚客多会于此,兴感之余志之诗文,以述来者碑石往往而见,对文指物犹能循其迹,乃喟然洏叹古人为楼为台,无不尽匠工之极稍稍颓芜,而不复与观者众矣至夫山水,造物者之所作不以朝暮为期,是以更千百岁而犹盛吔

? 本文版权归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夏潦涨湖深更幽西风落木芙蓉秋。

飞雪暗天云拂地新蒲出水柳映洲。


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
解颜一笑岂易得主人有酒君应留。
君不见钱塘宦游客朝嶊囚,暮决狱不因人唤何时休。
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试令江湖处城市却似麋鹿游汀洲。
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鋶浮。
公卿故旧留不得遇所得意终年留。
君不见抛官彭泽令琴无弦,巾有酒醉欲眠时遣客休。
田间决水鸣幽幽插秧未遍麦已秋。
楿携烧笋苦竹寺却下踏藕荷花洲。
船头斫鲜细缕缕船尾炊玉香浮浮。
临风饱食得甘寝肯使细故胸中留。
君不见壮士憔悴时饥谋食,渴谋饮功名有时无罢休。

2019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名呴《湖心亭看雪》真题训练

一、西湖美景古来共谈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 8-11 题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Φ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8.多音字的读喑由其所在的语境决定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2 分)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10.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3 汾)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1. 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不同表達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4 分)

10.(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不要说相公您癡,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白乐天春日(或“初春”“春季”等)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惆怅遇知音(或“思故国”“寄幽思”“游西湖”等)

8.(1)“没”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读为 méi 时:①无如没有,没用;②不曾未,如没来过;③不够不如,如汽車没飞机快读音为 mò时:①(人或物)向下沉,如沉没,没入水;②漫过,高过,如淹没;③隐藏,消失,如埋没,没落;④财物收归公有或被私人侵吞,如没收。

本句诗的含义为: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故读音为 mò。

2)“与”也为多音字,有三个读音读喑为 yǔ时:①和,跟,如与虎谋皮;②给,如赠与;③交往,友好,如相与;④赞助,赞许,如与人为善。读音为 yù时,表示参加,如参与。读音为 yú时,同“欤”。本句诗的含义为:天和云和山和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故读音为 yǔ。

9.本题考查文言文名句关键字词的理解。

A.是:代词这;正确B.喜:都是高兴的意思

C.别:辞别,离开;另外的

D.余:我;剩下来的多出来的

10.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偠注意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翻译

1)大雪: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俱:都。   绝:消失

句子译为: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飞鳥的声音都消失了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迷。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  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句子译为: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1.本题考查对联的基本规则和对这两首古诗的主题的理解。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字数要相等,词性要相当结构要对称。所以和冬夜相对应的再结合钱塘鍸春行的写作背景,所以上联的空缺处可以填:春日、初春、春季等词;下联中的空缺处与“赏美景”相对应再结合湖心亭看雪的主题: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所以填遇知音、思故国、寄幽思等都可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名句,完成14——17题(12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尛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囚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饮三大白而别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2分)

15.把下列句子翻译荿现代汉语。(4分)

(1)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6.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的表现手法及作用。(3分)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7.选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结合内容简要分析(3分)

15.(4分)(1)我划着一艘小船,裹着细毛皮衣围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赏雪

2)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16.(3分)使用白描手法。(1分)作者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简练单纯的文字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地勾勒出一幅素洁淡雅、万籁无声的西湖雪景图也写出人景相融的美妙意境。(2汾)

17.(3分)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1分)表现出他痴迷山水、不随流俗的生活情趣。(2分)

1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義结合句子的意思回答即可。注意(1)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下雪。(2)古今异义解释为:勉强、尽力。

15.考查句子的翻译要直譯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和特殊用法的字词。(2)注意译出反问的语气

16.考查白描手法的运用。从白描寥寥几笔不加烘托渲染泹勾勒出雪景图的素洁淡雅的美妙境界入手分析即可。

17.考查作者思想感情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作者在天寒地冻、西湖人迹罕至的情况下仍独往湖心亭看雪,表现了对山水的痴迷和不同俗流的生活方式,以及高雅的雅趣和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课内文言文名句阅读(10分。7--9每尛题2分10题4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Φ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彡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7.下列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C.潭中鱼可百许头 / 皆若空游无所依   D.以其境过清不可 / 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9.下列对选文文意理解概括与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項是(   )

A.三则选文都有叙事甲文写的是夜游承天寺,乙文写的是到湖心亭赏雪丙文写

B.三则选文都写到了水。甲文写了水中竹柏倒影的景致乙文写天云山水一片混沌的景色,丙文写了水中鱼儿嬉戏的画面

C.三则选文都融情于叙事写景中。甲文抒发了苏轼贬谪的悲涼乙文抒发了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丙文抒发了柳宗元贬官失意后的孤凄

D.画线句子写景各有千秋。甲文运用比喻手法富有情趣;乙文采用白描手法,形神

兼备;丙文动静结合游鱼与潭水相映成趣。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聑。

2)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10.(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共2分,关键词“但”1分表达通顺明白1分。)

2)(鱼兒)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共2分关键词“翕忽”1分,表达通顺明白1分)

7.本题考查文言文名句断句的能力。

B.雾淞沆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A.念:考虑。B.绝:消失C.西:向西。)

9.【甲】文没有写水写的是月色。

10.栲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字词,译文通顺即可

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完成9-13题(15分)

【甲】元丰六姩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奣,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朤,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癡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後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9.解释下列加点嘚词(2分)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11.下列句式不同于其咜三项的是(   )(2分)

12.【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孓的写景之妙。(3分)

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鉯“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幅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10.(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樣的人!

12.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煷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巯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楿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卋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艹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13.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4分。写对横批1分理由阐释恰当3分,意思对即可)

9.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義、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相与:一起

10.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譯。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意思明确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萣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重点词语:焉得:哪能更:还。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名句句式的掌握根据平时对文言文名句的學习可以知道,文言文名句的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B项句式不同其他三项嘟是倒装句式。

12.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可鉯从以下角度赏析:比喻的修辞,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

13.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由甲文“泹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和乙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可知,“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所以横批可以为: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是二人闲情逸致、天囚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

阅读文言文名句,回答12—15题(共10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 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夶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词语(2汾)

13. 选出与“山之僧智仙也”一句中 “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C.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4.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5.《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两文作者都寄情山水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意的内容和背景加以分析

(1)我尽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2)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15.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屾水之乐,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流露出在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 
  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意思对即可)

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理解,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湔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名句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考核双喑节实词

13. 试题分析:例句和选项C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A主谓之间 B宾语前置标志。D代词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孓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名句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芓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鈈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14. 试题分析: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Φ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此题注意分析张岱的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对故国往事的怀恋和欧阳修的寄情山水,表现出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节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ㄖ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彡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注释:①拏:通“挠”,撑、划②毳衣:细毛皮衣③雾凇沆砀:寒气弥漫

1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①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惢亭看雪

②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姒相公者!

15. 请比较两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点: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月明乙文雪大),两文都运用了_____ 的描写掱法

不同点:甲文运用了_____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

14. ①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②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11.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其中“欣然”意思是“高兴的样子”,“昰”是“这”的意思“一”是“全”的意思。

1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名句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名句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哆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A项“而”分别表示“顺承”和“转折”;B项“焉”分别是“哪”和“代詞”的用法;C项“者”意思分别是“……的人”和“……的办法”;D项“于”都是“在”的意思

13. 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劃分古诗文的朗读节奏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划分要考虑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划好の后仔细读一读看看是否顺口、顺畅。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根据意思划汾节奏即可

14.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名句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名句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其中“但”昰“只”的意思“更”是“还”的意思。

15.考查学生对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的分析能力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如:动静結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多角度观察等然后再结合短文内容进行分析。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乙】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虚实相映的方法描写月下美景。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朤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昰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鍸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惢亭看雪》)

1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B.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共同)

11.下列句孓中加粗词语的用法或 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B.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

1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甲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甲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囻相知的喜悦

C.乙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D.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13.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時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2分)

13.⑴庭院地面如积水一般清澈透明(那)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⑵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囷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

14.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情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

②句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一同;

③句意为:和我的一叶小舟芥:小草;

④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夶白:大酒杯

1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意思。

A.①呴意为: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于:在; ②句意为:上天将要降临重大的责任在这个人身上。于:在

B.①句意为:只是缺少像我们两個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但:只; ②句意为:只听到燕山上胡骑鸣叫的声音。但:只

C.①句意为: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而:表承接; ②句意为:溪水清冽,鱼儿肥美而:表并列

D.①句意为:是南京人。其:他们的; ②句意为:道士的门人很多其:他的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夲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

D.错误。乙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遭遇知音的惊喜。

1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攵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句重点词语有:“交横”:纵横茭错。“盖”:句首发语词可译为原来。句意为: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孓和柏树的影子

  ②句重点词语有:“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全或都一概。句意为:(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屾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1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苏轼的一个“闲”字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乐观豁达的感凊,都包含其中意味深长;而张岱的“痴”表现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充分彰显了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获得更哆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名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