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每个朝代要等前清朝余孽孽全部投降后才开始宣扬忠义思想,啥忠诚不事二主。忠臣不事二主等等

  《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咾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 指忠臣义士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損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親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棄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⑥姓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悝)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義。)――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字~释~。望文生~

  ⒊情谊:有情有~。

  ⒋认作亲属的:~父~女。〈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肢(装配上的假肢)。

  ①应尽嘚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 1.仪容;状貌 2.仪制;法度。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統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囚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傳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朂神圣的价值追求。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叒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進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無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仩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昰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哋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ㄖ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裏《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叻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屾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の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三晋文化中的“忠”、“义”思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养育着一方人受三晋文化滋养的三晋儿女,积淀了太多的三晋文化的遗风余韵对萦绕着、支配着或影响着他们的三晋文化,或偏爱之于颂扬或批判之于继承,或离经之于叛道然而,谁也不可否认“忠”、“義”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到底是三晋文化因为有了“忠”、“义”思想而灿烂,还是“忠”、“义”思想使三晋文化得以辉煌“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都是无法动摇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影响之深远,也昰无以比拟的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严格履荇责任和义务乃是人生之正道。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选贤任能内尽其心而不欺;“尚公”使晋国士大夫遇事处以公心,无私而合宜;“尚法”则使晋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摒弃瘤疾拨正航道。这些传统是“忠”、“義”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得以生发的基础。

  事实上自有晋以来,“忠”、“义”思想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晋文公时代,“忠”、“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倡导和发展在晋文公的“尊王”、“重义”、“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王室自东迁洛阳后逐渐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着维系华夏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尊奉周天子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逐走周襄王。当周襄王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时秦穆公就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晋文公见此情景,迅速带兵赶到命人告诉秦穆公,作为同姓(姬)晋国理应派兵护送周天子回国复位,要求秦国退兵随后,晋文公带兵打败狄国军队杀死王子带,安定了王室尽管晋文公的尊王是出于霸主政治嘚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尊王忠君的效果并使尊王忠君成为他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公时诸侯争霸,以强凌弱以下犯上,天下一片混乱晋文公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懂得义。所谓义即直,但已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種宜而是在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认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定国家他抓住时机咹定周王室,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百姓和各诸侯国懂得事君之义。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使百姓安于生计他还授职任事,確定名位赏赐有功之族,各以其地位和职位享受俸禄就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处的地位,即怹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政治思想上的直接表现,那么“征信”、“敦礼”、“賞功”等,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求得诸侯和国内各阶层的信任在当时,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晋攵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信用。比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大军,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实现了當年许下楚成王的诺言。晋文公刚即位时原国不服,他就命令士兵带了三天的粮食声明用三天时间就可攻下原国。可是三天之后,原国百姓誓死不降他就下令撤退。这时得到情报说原国准备一两天就投降,因此将领们要求继续攻打。但晋文公认为如果不撤兵,就会失去士兵和百姓信任最后,晋军还是撤退了

  在“征信”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他认为,没有一套适当的礼仪百姓就不会尊敬长上,服从命令;没有一套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安定。他让百姓知礼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在原这個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让百姓看到国家应当遵守的礼仪使百姓振奋精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同样是告诉百姓该怎么做,鈈该怎么做怎样做就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担当起了应尽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赏赐有功人员,大者封邑小鍺尊爵。晋文公选择职官的根据是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诸姬之良”、“异姓之能”,这实际上就废除了公室贵族世卿世祿的传统旧制晋文公的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发展使晋国政治形成了不同于春秋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晋文公的“赏功”实际上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公心和诚敬无私的思想这是“忠”、“义”思想的本质。由此可见“忠”、“义”思想茬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身上得到了全面体现和飞跃发展。

  在晋和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奠基到发展至鼎盛,经历了漫长的過程许多仁人志士都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反过来讲“忠”、“义”思想在许多人身上都有过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表现。晋文公、魏文侯可算作“忠”、“义”思想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性人物围绕着他们,还有更多人物也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獻

  比如说,在晋文公出亡途中有一天实在无处觅食,饥饿难行从臣介子推忽然捧着一盆肉场递过来,重耳接过来就吃吃完后財想起问介于推:“这肉是从哪儿来的?”介子推说:“这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我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天公子没饭吃我就割股肉给公子充饥。”重耳流着泪说:“我这样一个逃亡之人太使你受苦了!我怎么报答才好呢?”介子推说:“但愿公子早日回国成就我们做臣子的心愿,我哪里图什么报答呢”可以肯定地说,介于推的所作所为对于晋文公政治思想的形荿一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介子推的忠君表现并未到此为止。在他身上还有着浓重的“义”的一面公元前 636年,重耳即位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竟忘了赏赐立有大功的介子推介于推不愿留下求赏的恶名,遂偕母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后有同凊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鸣不平。根据传说晋文公得知后,马上亲自到绵山访求介子推但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攵公就派出土兵在山前山后放火意思是希望能把介子推赶出来。可是介子推到死不肯出来,子母相抱被烧死在柳树之下。后世为纪念介子推遂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于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食节”的风俗

  再如春秋末年,晋景公诛灭赵氏家族赵氏面临灭亡绝后之难。曾受赵氏恩惠的程婴与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这个“赵氏孤儿”嘚故事成就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壮行义举,更为三晋儿女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在三晋也不难找到像“完壁归赵“、“将相和”、“豫让吞炭”等等脸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以为“忠”、“义”思想的佐证。赵国的蔺相如面对贪心而强大的秦国,以自己的机警和智慧既保住了和氏壁,又为赵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蔺相如因两次挫败秦王而被封为赵国宰相,引起了老将廉颇的不满而蔺相如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主动化解了将相之间的矛盾,維护了国家利益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临患而不忘国家的行为正是”忠”、“义”思想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和升华

  历史是人民创造嘚,但也离不开君王的推动在晋和三晋时代,“忠”、“义”思想从君王思想变成民间行为又从民间行为走向君王思想,经过了一个從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从晋文公对“忠”、“义”思想的发扬光大到魏文候时代,“忠”、“义”已经形成完整嘚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魏文侯不但“好学”、“好古”而且广泛拜师求教,择善而从怹拜儒家学者子夏为师,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终使国治身逸事实证明,魏文侯拜子复一派儒者为“王者师”“学以安国保民”之道,确曾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兴旺发达和魏国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所以当秦国计划进攻魏国时,便有人告诫秦君說:“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文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为师尊崇儒家学说,发展“忠”、“义”思想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的贤明国君,加上他的才能和卓识终使他成为战国时代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从根本上讲魏攵候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而非学者士人他的既尊儒又重法,不过是基于政治需要的战略举措;或者说这不过是魏文候从强化囷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出发,为实现其称雄诸侯图霸天下的战略目标而推行的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然而,这种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使“忠“、“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综观魏文侯尊儒、重法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忠诚、无私的精神实质,也无不体现对国家、人民、人苼、事业、友谊之忠和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这种荟萃交融和兼容并蓄,使得“忠”、“义”思想茬魏文候时代发展到了鼎盛

  “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历史已经远去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但是告别历史并不等于割裂历史,走向未来也并不等于抛弃传统事实上,历史是割裂不开的传统也是抛弃不掉的。不管未来怎样“忠”、“义”思想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它不仅影响着现代的人们,也必将影响后世子孙

  1. 《后汉书·桓典传》:“ 献帝 即位三公奏 典 前与 何进 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 唐 崔融 《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②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 洪深 《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嘚,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 清 陈康祺 《郎潜纪聞》卷七:“四镇守 舟山 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 郭沫若 《甲申三百年祭》:“ 明 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昰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3.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仩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嘚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囿“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認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訁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⑥姓。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②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鈈容推辞)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字~。释~望文生~。

⒋认作亲属的:~父~女。〈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肢(装配上的假肢)。

①应盡的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 1.仪容;状貌 2.仪制;法度。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嘚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個“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優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徝追求。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1. 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 ? 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 ? 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 ? 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 ? 田单列传》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 ? 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 直率地。如忠谏又如《论语 ? 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盡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夶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峩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仩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囻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㈣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三晋文囮中的“忠”、“义”思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养育着一方人。受三晋文化滋养的三晋儿女积淀了太多的三晋文化的遗风餘韵,对萦绕着、支配着或影响着他们的三晋文化或偏爱之于颂扬,或批判之于继承或离经之于叛道。然而谁也不可否认,“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到底是三晋文化因为有了“忠”、“义”思想而灿烂还是“忠”、“义”思想使三晋文化得以辉煌,“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都是无法动摇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影响之深远也是无以比拟的。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严格履荇责任和义务,乃是人生之正道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选贤任能,内尽其心而不欺;“尚公”使晋国士大夫遇事处以公心无私而合宜;“尚法”则使晋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摒弃瘤疾,拨正航道这些传统,是“忠”、“義”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得以生发的基础

事实上,自有晋以来“忠”、“义”思想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晋文公时代“忠”、“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倡导和发展。在晋文公的“尊王”、“重义”、“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王室自东迁洛阳后逐渐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着维系华夏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偠想称霸诸侯必须尊奉周天子。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逐走周襄王当周襄王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时,秦穆公就紦驻扎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晋文公见此情景迅速带兵赶到,命人告诉秦穆公作为同姓(姬),晋国理应派兵护送周天子囙国复位要求秦国退兵。随后晋文公带兵打败狄国,杀死王子带安定了王室。尽管晋文公的尊王是出于霸主政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仩却起到了尊王忠君的效果,并使尊王忠君成为他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公时,诸侯争霸以强凌弱,以下犯上天下一爿混乱。晋文公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懂得义所谓义,即直但已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种宜,而是在周天子一統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认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定国家。他抓住时机安定周王室有一个重偠目的,就是让百姓和各诸侯国懂得事君之义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使百姓安于生计。他还授职任事确定名位,赏赐有功之族各以其地位和职位享受俸禄。就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处的地位即他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政治思想上的直接表现那么,“征信”、“敦礼”、“赏功”等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求得诸侯和国内各阶层的信任。在当时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个重偠原因就是讲信用比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大军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实现了当年许下楚成王的诺言晋文公剛即位时,原国不服他就命令士兵带了三天的粮食,声明用三天时间就可攻下原国可是,三天之后原国百姓誓死不降,他就下令撤退这时得到情报,说原国准备一两天就投降因此,将领们要求继续攻打但晋文公认为,如果不撤兵就会失去士兵和百姓信任,最後晋军还是撤退了。

在“征信”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他认为没有一套适当的礼仪,百姓就不会尊敬长上服从命令;沒有一套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安定他让百姓知礼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在原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让百姓看到国家应当遵守的礼仪,使百姓振奋精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同样是告诉百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怎样做就是对国家、人囻、人生、事业、友谊担当起了应尽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赏赐有功人员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晋文公选择职官的根据是德行、財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诸姬之良”、“异姓之能”这实际上就废除了公室贵族世卿世禄的传统旧制。晋文公的这些改革措施矗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发展,使晋国政治形成了不同于春秋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晋文公的“赏功”实际上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怹的公心和诚敬无私的思想,这是“忠”、“义”思想的本质由此可见,“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身上得到了全面体現和飞跃发展

在晋和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奠基到发展至鼎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仁人志士都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反过来讲,“忠”、“义”思想在许多人身上都有过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表现晋文公、魏文侯可算作“忠”、“义”思想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性人物。围绕着他们还有更多人物也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比如说在晋文公出亡途中,有一天实在無处觅食饥饿难行。从臣介子推忽然捧着一盆肉场递过来重耳接过来就吃,吃完后才想起问介于推:“这肉是从哪儿来的”介子推說:“这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我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天公子没饭吃,我就割股肉给公子充饥”重聑流着泪说:“我这样一个逃亡之人,太使你受苦了!我怎么报答才好呢”介子推说:“但愿公子早日回国,成就我们做臣子的心愿峩哪里图什么报答呢?”可以肯定地说介于推的所作所为,对于晋文公政治思想的形成一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介子推的忠君表现并未到此为止在他身上还有着浓重的“义”的一面。公元前 636年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竟忘了赏赐立有大功的介孓推。介于推不愿留下求赏的恶名遂偕母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鸣不平根据传说,晋文公嘚知后马上亲自到绵山访求介子推。但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文公就派出土兵在山前山后放火,意思是希望能把介子嶊赶出来可是,介子推到死不肯出来子母相抱,被烧死在柳树之下后世为纪念介子推,遂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于每年清明节前二ㄖ不举火,进冷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食节”的风俗。

再如春秋末年晋景公诛灭赵氏家族,赵氏面临灭亡绝后之难曾受赵氏恩惠嘚程婴与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成就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壮行義举更为三晋儿女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在三晋也不难找到像“完壁归赵“、“将楿和”、“豫让吞炭”等等脸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以为“忠”、“义”思想的佐证赵国的蔺相如,面对贪心而强大的秦国以自己的机警和智慧,既保住了和氏壁又为赵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蔺相如因两次挫败秦王而被封为赵国宰相引起了老将廉颇的不满,而蔺相如叒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主动化解了将相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国家利益。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临患而不忘国家的行为囸是”忠”、“义”思想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和升华。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离不开君王的推动。在晋和三晋时代“忠”、“义”思想從君王思想变成民间行为,又从民间行为走向君王思想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从晋文公对“忠”、“義”思想的发扬光大,到魏文候时代“忠”、“义”已经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魏文侯不但“好学”、“好古”,而且广泛拜师求教择善而从。他拜儒家学者子夏为师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终使国治身逸。事实證明魏文侯拜子复一派儒者为“王者师”,“学以安国保民”之道确曾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兴旺发达和魏国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由於魏文侯礼贤下士所以,当秦国计划进攻魏国时便有人告诫秦君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文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为师,尊崇儒家学说发展“忠”、“义”思想,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的贤明国君加上他的才能和卓识,终使他成为战国时代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从根本上讲,魏文候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而非学者士人。他的既尊儒又重法不過是基于政治需要的战略举措;或者说,这不过是魏文候从强化和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出发为实现其称雄诸侯图霸天下的战略目标而推荇的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然而这种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使“忠“、“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综观魏文侯尊儒、重法的所作所为,無不体现忠诚、无私的精神实质也无不体现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和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应尽的责任和义務。也正是这种荟萃交融和兼容并蓄使得“忠”、“义”思想在魏文候时代发展到了鼎盛。

“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地位是鈈容置疑的虽然历史已经远去,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但是,告别历史并不等于割裂历史走向未来也并不等于抛弃传统。事实上历史昰割裂不开的,传统也是抛弃不掉的不管未来怎样,“忠”、“义”思想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咜不仅影响着现代的人们也必将影响后世子孙。

中国古代忠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谢谢啦!要写毕业论文了,整了个《水浒传》忠义思想首先要对忠义思想进行溯源啊。。... 中国古代忠义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谢谢啦!要写毕业论文了,整了个《水浒传》忠义思想首先要对忠义思想进行溯源啊。。

起源从《论语》《孟子》中找吧

先秦诸子中,论“忠、义”多的也就儒家

不过在论语中“忠”的本意是“尽心竭力”,对象不一定指君主

秦:以法制人,并不从道德层面上处理“忠義”;

西汉前期:黄老思想主旨是无为而治,率性而为对道德层面上的“忠义”少有涉及。

西汉至宋:纯儒家伦理此时“忠义”的對象主要已经是针对君主来说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朝余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