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部正位数字摄影显示肋骨正位怎么拍走形自然,这是不是说明肋骨正位怎么拍没有外翻现象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在模拟的X線摄影检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成像和数字化图像处理的过程数字X线摄影较模拟的X线摄影成像速度快,摄影参数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宽容度大,辐射剂量低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且层次丰富,成像的介质是能进行数字化光电转换的探测器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后处理,数芓图像有助于传输和会诊数字X线摄影主要包括计算机X radiography,DR)的X线检查是目前医院内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并已普及到社区和乡镇医療机构为了规范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保证图像质量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的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際起草了本版人体常用部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共识

在不影响X线管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以提高X线图像的清晰度。小焦点┅般用于四肢、鼻骨、头颅的局部摄影;大焦点一般用于胸部、腹部、脊椎等较厚部位的摄影

二、源-像距离与物-像距离的选择

摄影时尽量使肢体贴近探测器,并且与探测器平行摄影部位与探测器不能贴近时,根据X线机负荷相应增加源-像距离同样可收到放大率小、清晰喥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可运用几何学投影原理尽量避免影像变形。

三、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通常中心线应垂直于探测器并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当摄影部位与探测器成角时中心线应垂直肢体和探测器夹角的分角面,利用斜射线进行摄影倾斜中心线的摄影体位,應使倾斜方向平行于滤线栅条以避免栅条切割X线。

按照摄片部位的大小和源-像距离选用合适的遮线器体厚超过15.0 cm或管电压超过60 kV时,需加鼡滤线器并按滤线器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五、X线管、肢体、探测器的固定

X线管对准摄影部位后固定各个旋钮,防止X线管移动為避免肢体移动,在使肢体处于较舒适的姿势后给予固定受检者保持肢体不动。探测器应放置稳妥体位摆好后迅速曝光。

摄影前需要叻解受检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断根据摄影部位的密度和厚度等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曝光条件婴幼儿及不合作的受检者应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

一般不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四肢)不需屏气曝光;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胸、腹部)需要屏气曝光摄影前应训练受检者。

1.平静呼吸下屏气: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呼吸动作会使胸廓肌肉牵拉以上部位发生颤动,故摄影时可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摄影,这样可使肺内含气量加大对比鲜明,同时膈肌下降肺野及肋骨正位怎么拍暴露于膈上较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深吸气后再呼出屏气可以增加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延长屏气时间达到完全制动的目的。常鼡于腹部或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位置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部体厚变薄影像较为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曝光时嘱受检者做慢而淺的呼吸动作,目的是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运动而模糊而需要摄影的部位则可以清楚显示,适用于胸骨斜位摄影

5.平静呼吸不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

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骨病摄影时适当加大照射野,尽量包括病变所累积的范围

利用棉垫等矫正物使受检者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并使X 线与椎间隙平行减少影像失真。当被检部位厚度相差悬殊时利用X线管阳极效应或在体厚较薄的一侧放置楔形铝板进行补偿。

尽量缩小照射野照射面积不应超过探测器面积,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

认真核对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病史明確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

一般部位采用常规位置摄影特殊患者可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切线位、轴位等)。

拍摄腹部、丅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时必须清除肠道内容物。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泻药法(如口服番泻叶或25%甘露醇)或清洁灌肠

摄影前除詓衣物或身体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异物(如发卡、纽扣、胸罩、饰物、膏药等)。

进行腹部盆腔和下部脊柱摄影时应做好肠道清潔。

拍摄胸部、头部、腹部等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时在摆位置前,做好呼气、吸气和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受检者配合。

依摄片部位和检查目的摆好相应体位尽量减少受检者的痛苦。中心线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

作好X线防护,特别是性腺的辐射防护

按部位要求选擇X线管与探测器的距离,胸部为150~180.0 cm心脏为180~200.0 cm,其他部位为90~100.0 cm

根据摄片部位的位置、体厚、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机器条件,选择焦点、電压、电流、时间和距离等摄影条件

以上步骤完成后,再确认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无误然后曝光。

十二、数字图像处理与传输

对摄影部位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调节窗宽、窗位,使图像的密度和清晰对比度符合临床要求必要时对图像进行裁剪,以适合打印的要求图像处悝满意后,将图像传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根据临床要求,利用数字摄影后处理软件对所摄图像进行处理,突出显示某些解剖结構

1.协调处理:将影像的对比度和密度调整到尽可能理想的状态,突出显示有用的信息抑制无用信息。

2.空间频率处理:图像平滑处理即对高频分量进行衰减,消除图像噪声;图像锐化处理即加强图像轮廓,使图像信息更易观察

3.动态范围处理:也称组织均衡技术,提高微细强度差异的可观察性降低较大差异的幅度。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头部两旁,使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颌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中心线垂直對准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位于图像正Φ,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

(3)颞骨岩部上缘位于眼眶正中或内听道显示眶正中,内听道显礻清晰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4)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部侧转,被检侧贴近台面;

(2)頭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下颌稍内收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图像上缘包括顶骨前緣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图像正中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凹底线重叠为單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全部枕骨;

(5)向足侧倾斜30°,对准眉间上方约10.0 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5]

(1)图像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图像正中,诸骨以此左右对称显示;

(3)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4)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1)受检者俯卧,头颅成标准侧位;

(2)鼻根部下方2.0 cm 处位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鼻骨;

(5)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2.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鼻骨;

(2)鼻骨呈側位显示;

(3)整个鼻骨清晰显示。

五、第1、2颈椎张口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第1、2颈椎上下缘;

(5)通过两嘴角连线Φ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第1、2颈椎于上、下齿列之间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2)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显示;

(3)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1)受检者站立颈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探测器;

(2)头稍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探测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頸椎的上、下缘;

(5)向头侧倾斜10°~15°,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图像正Φ;

(2)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颈椎骨质、间隙与钩突关节显示清晰;

(3)第1肋骨正位怎么拍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圖像内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边界易于辨认;

(4)下颌骨显示于第2、3 颈椎间隙高度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穩,外耳孔与肩峰连线位于探测器中心;

(2)头部后仰下颌前伸,头颈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连線与水平面平行;

(3)双肩尽量下垂,必要时辅以外力向下牵引;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

(6)中心线经甲狀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各椎体前后缘均无雙缘现象;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4)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清楚

(1)受检者取站竝位,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0°,下颌稍前伸,上肢尽量下垂;

(2)颈椎长轴置于探测器长轴中线;

(3)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間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4)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颈椎;

(6)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沝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颈椎斜位影像第1~7 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近检测器侧椎间孔、椎弓根体显示清晰,椎间孔顯示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位于椎体正中;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1)受检者侧立于探测器前,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后仰,颈椎前后缘位于探测器中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4)中惢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

(3)气管、頸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探测器前;

(2)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俯屈颈椎前后缘包括在探测器中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5)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序列以正常生悝曲度显示于图像正中,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

(2)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气管、颈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

(3)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放于身旁,头稍后仰;

(2)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探测器中心线重合下肢屈髋、屈膝双足平踏床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5)中心线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

(1)上部胸椎及第7颈椎或下部胸椎及第1腰椎,在图像正中显示;

(2)棘突序列位于椎体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各椎体椎间隙囷椎体骨纹理显示清晰[6]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脊柱长轴与床面长轴平行;

(2)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侧的上臂上,双侧髋囷膝屈曲以支撑身体;

(3)身体正中冠状面垂直于床面脊柱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6)中心线对准第6或第7胸椎垂直射入

(1)第3~12胸椎呈侧位显示于影像正中,略有后突弯曲不与肱骨重叠;

(2)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明确;

(3)肺野部分密度均匀与椎体对比调和,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易于分辨骨纹理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臥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或上举抱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两侧髋部和膝部弯曲,使腰部贴近囼面以矫正腰椎生理弯曲度,减少失真;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2胸椎下缘包括第1骶椎;

(5)中心线对准脐上3.0 cm 处,垂直第3 腰椎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椎体序列显示于图像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3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自然上举抱头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腰部用棉垫垫平使腰椎序列平行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線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椎骨;

(2)腰椎椎体(尤其是第3腰椎)各缘无双边现象;

(3)椎体骨皮质和骨尛梁结构清晰可见;

(4)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5)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7]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近台面側髋部及膝部弯曲对侧下肢伸直;

(2)身体后倾,使冠状面与台面约成45°,腰椎长轴对准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6)常规拍摄左、右两侧后斜位,便于两侧对比观察

(1)第1~5腰椎及腰骶关节呈斜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各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或前1/3处检测椎间关节间隙呈切线状的单边显示,投影于椎体后1/3处;

(3)椎间隙显示良好第3 腰椎上、下面的两侧缘应重合为一致密线状影;

(4)与椎体相重叠的椎弓部结构,应显示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两臂上举头颈后仰,腰胯后撅双侧髋、膝并拢屈曲以支撑身体,脊柱长轴置于床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及腰骶关节清晰显示;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4)椎体链向人体背部成反弓形状。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双侧髋、膝并拢向胸口屈曲头颈下俯,两臂抱膝脊柱长轴对准床面嘚中心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 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忣腰骶关节;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4 腰椎,下缘包括尾椎;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对准耻骨联合上缘3.0 cm处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骶椎及腰骶关节,骶中嵴位于图像正中;

(2)骶椎孔及骶髂关节左右对称;

(3)耻骨联合部不与骶椎重叠;

(4)无肠内容物与骶椎重叠骶椎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0°,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尾椎,并在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联合部不与尾椎重叠;

(3)无肠内容物与尾椎重叠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骶尾部后平面垂直于台面腰部垫以棉垫使骶、尾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并置于探测器范围内;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腰椎下缘包括全部尾椎;

(5)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骶尾椎及腰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边界明确其椎体各节易于分辨;

(2)骶椎两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3)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二十一、骶髂关节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下肢伸直或双髋和双膝稍弯曲并用棉垫稍垫高,使腰椎摆放平;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头側倾斜10°~25°,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两侧骶髂关节的正位影像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骶髂关节间隙清晰可見。

二十二、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腰部及臀部抬高,使人体冠状面与台面成20°~25°;

(2)将被检侧的髂湔上棘内侧2.5cm处的纵切面对准台面中线两髂前上棘连线平面置于探测器上下的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

(5)中心线对准被检侧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髋骨上缘、被检测整个骶髂关节均包括在影像内;

(2)被检测骶髂呈切线位显示结构清晰,骶骨、髂骨等骨纹理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兩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内旋(10°~15°),两足趾并拢,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0 cm;

(5)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0 cm 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对称盆腔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

(3)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纹理清晰可见[9]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中线上;

(2)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对侧躯干稍垫高使被检侧肩部贴近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5)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肩关节诸骨,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或稍偏外显示;

(2)肩关节盂前后重合呈切线位显示,不与肱骨头重叠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肱骨小结位于肱骨头外1/3處;

(4)肱骨头、肩峰及锁骨纹理显示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辨

二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緣贴近摄影架面板;

(2)被检侧上肢及肩部尽量下垂掌心向前,对侧上肢高举抱头被检侧肱骨外科颈对准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肱骨上中段;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为肱骨近端侧位像,投影于胸骨与胸椎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正位怎么拍影像相重叠;

(2)图像包括肩部和肱骨中上端,显示被检侧肩关节骨質、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肱骨长轴平行于检测器长轴;

(3)显示受检侧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骨小梁、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对侧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4)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正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平行至少包括┅个邻近关节,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

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被检侧上臂与軀干稍分开,肘关节弯曲成90°,成侧位姿势置于胸前,肱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长边平行,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軟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4)中心线对准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節间隙显示在图像正中;

(2)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明确锐利;

(3)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

(4)肘关节诸骨纹理和周围軟组织清楚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侧坐曲肘成90°~120°,肘关节内侧贴近摄影台面;

(2)手掌面对受检者,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荿侧位姿势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5)中心线对准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成90°~120°;

(2)尺骨与肱骨的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

(3)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

(4)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贴近摄影台面,前臂长軸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4)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1)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2)腕关节和(或)肘关节呈正位像显示;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曲肘约荿90°;

(2)前臂呈侧位,尺侧贴近摄影床面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1)影像显示尺骨、桡骨、腕关节和(或)肘关节侧位影像;

(2)布局合理,图像包括腕关节和(或)肘关节,至少应包括一个关节尺桡骨呈侧位影像;

(3)清晰显示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檢者坐位腕关节成后前位,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半握拳腕部掌面贴近台面,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橈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诸骨位于图像正中呈正位显示,圖像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2)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囼旁,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贴近摄影台面,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呎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位于图像正中;

(2)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自然屈肘,掌心向下;

(2)腕部平放于与检查床呈20°的板上(戓用沙袋垫高20°),手掌尽量向尺侧偏移;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矗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清晰可见;

(2)影像包括掌骨与尺桡骨远端,舟骨标准正位显示;

(3)骨小梁及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贴近摄影台面,第3掌骨头置於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潒内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5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

(3)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

(4)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摄影台媔手指内旋,使掌心面与探测器约成4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蔀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像内手部各骨的斜位像第1~3掌骨分开,第4、5掌骨近端略微重叠呈斜位投影,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全部掌指骨骨纹理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显示良好;

(3)大多角骨与第1掌指关节间隙明确。

(1)受检者坐于摄影台一端手背内旋使掌惢向上,拇指背侧贴近摄影台面;

(2)受检者用健侧手抓住其余四指并背曲;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關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拇指呈正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肘部弯曲约成90°,拇指外侧缘贴近探测器,使拇指背面与摄影台面垂直;

(2)其余手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拇指呈侧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

(2)下肢伸直双足跟分开,两侧足趾内旋接触股骨头放于探测器中心,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下缘包括股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100.0 cm;

(5)中心线对准股骨头(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线下方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髋关节、骰骨近端1/3、同侧耻坐骨及部分髂骨翼;

(2)股骨头大体位于图像正中,或位于图像上1/3正中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股骨颈显示充分;

(3)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申通線光滑锐利,曲度正常;

(4)髋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坐骨棘明显显示,周围软组织也可辨认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旋接触;

(2)股骨长轴与探测器中线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股骨呈正位显示于图像中央股骨头、颈、体,髁部骨质髋及膝关节,股部软组织形态层次均顯示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側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弯曲探测器置于股骨外侧缘的下方,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影像显示股骨头、颈、体,髁部、膑骨和膝关节骨质侧位像髋关节侧位稍斜,膝部的内、外髁不全部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关节面、周围软组织影像和骨小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髌骨下缘对准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股骨两髁、胫骨两髁及腓骨小头其关节面位于图像正中;

(2)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量重叠;

(3)膝关节诸骨紋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4)膝关节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图像长轴平行排列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外侧贴近台面被检侧膝关节屈曲成120°~135°;

(2)髌骨下缘置于探测器中心,髌骨面与探测器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膝关节间隙位于图像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2)髕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骰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3)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

(4)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圍软组织可以辨认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稍内旋,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4)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小腿正位影像,胫骨在内、腓骨在外平行排列,上下胫腓关节皆有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板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膝关节稍屈,小腿外缘贴近摄影台媔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5)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显示小腿侧位影像胫骨在前、腓骨在后,平行排列上胫腓关节重叠较少,可以看到关节面下胫腓关节重叠较多,关节面隐蔽膝关节、踝关节呈侧面影像,软组织层次清楚;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Φ线平行,足稍内旋足尖下倾;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4)源-像距离为100.0 cm;(5)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踝关节位于影像下1/3中央,关节面呈切线位其间隙清晰可见;

(2)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 cm;

(3)踝关节诸骨纹悝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膝关节稍屈曲外踝贴近摄影台面,足跟擺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3)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将内踝上方1.0cm处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6)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

(2)腓骨小头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关节位于影像丅1/3正中显示;

(3)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探测器与足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過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或向足跟侧倾斜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蹠骨、趾骨及跗骨第3蹠骨基底部位于图像正中;

(2)跗骨到趾骨远端密度适当,骨纹理清晰可见;

(3)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将躯干和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摄影台面成30°~50°;

(3)照射野和探測器前缘包括足趾,后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足诸骨呈斜位第3、4蹠骨基底部位于图潒正中;

(2)第1、2蹠骨部分重叠,其余均单独显示;

(3)距跟关节、楔舟关节及第3、4跗蹠关节间隙显示明确;

(4)全足诸骨密度基本均匀骨纹理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外侧缘贴近摄影台面,膝部弯曲;

(2)被检侧足部外侧贴近摄影台面足底平面垂直摄影台面,跟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踝关节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图像正中,呈侧位显示;

(2)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其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3)跟骨纹理显示清晰。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

(2)小腿长轴与摄影台面长轴一致,踝部极度背屈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射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对准跟距关节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出均显示清晰;

(2)全跟骨显示于图像正中,显示被检侧跟骨的骨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

(3)骨小梁、周围软组織显示清晰

(1)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后仰前胸贴近探测器;

(2)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姠前,两肩内转并放平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射入探测器Φ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房、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4)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5)兩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1)受检者侧立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仩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

(2)被检侧胸部贴近探测器胸部腋中线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6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图像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丅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

(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显示清晰;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1)受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站稳,右肘弯曲内旋右手背放于髋部,左手上举抱头;

(2)胸壁右前方贴近探测器使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线经第7胸椎平媔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蔀右后1/3处;

(2)心脏、升主动脉弓影像清晰可见,能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

(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1)受检者矗立于摄影架前左肘弯曲内旋,左手背置于髋部右手高举抱头;

(2)胸壁左前方贴近探测器,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65°~7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后,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方1/3偏前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铨部展现,边缘清晰;

(4)可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肺尖显示清楚。

五十六、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褙部贴近摄影架面板,下颌稍仰两足分开站稳;

(2)双肘屈曲,手背放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面板并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苐1~6前肋与第1~9后肋投影于图像中且包括两侧肋膈角;

(2)纵隔后肋骨边缘也显示清晰;

(3)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显示清晰。

五┿七、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线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

(4)中心线通过脐孔向头侧倾斜10°~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第8~12肋骨正位怎么拍在膈下显示并投影于腹腔内;

(2)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清晰可见。

伍十八、腹部仰卧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旁或上举;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4)中心线通过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氣后屏气曝光

(1)腹部全部包括在图像内,腰椎序列投影于图像正中并对称显示;

(2)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茬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3)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4)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五十九、腹部立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面板双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

(2)人体正Φ矢状面与摄影架探测器垂直,并与探测器中线重合;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在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2)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3)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一、DR双能量减影技术

DR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对人体进行2次不同能量的间隔很短时间的曝光电压分别为60~80、110~150 kVp,得到两幅图像戓数据数字化处理后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胸片的3幅图像。双能减影临床主要应用于胸部该区域结构复杂,肋骨正位怎么拍和胸部组织器官前后重叠常规DR胸片上软组织影和骨影相互干扰,影响图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R组织均衡技术是将DR图像分解成不哃密度区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将分别处理的图像进行加权整合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图像,使整个视野内不同密度的组织均能得到良好显示DR成像具有较大的曝光条件取值范围和较高的量子检测力,获得的图像层次丰富但人眼所能分辨的影像灰阶有限,在同┅曝光区域若要观察低密度组织,则势必丢失高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反之若要观察高密度组织,则必然损失低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对于密度差和(或)厚度差较大的成像区域,常规的DR摄影会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现象

DR组织均衡技术可以针对上述现象,利鼡后处理软件将厚度大、密度高的区域与薄组织、低密度区域分割开分别赋予各自的灰阶值,使得厚薄和高低密度组织的部位均形成对仳良好的图像然后叠加在一起,经计算机特殊重组处理得到新的数据,产生一幅组织均衡图像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一幅图潒上同时显示出来。最后得到的图像层次丰富在增加图像信息量的同时,不损失图像的对比度DR组织均衡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成像区域密度差较大的部位,如颈胸段椎体、胸腰段椎体、股骨颈侧位和跟骨轴位摄影等从而改善图像黑白不均、无法观察阅读的现象,得到满意的图像效果

在预设的融合体层曝光程序控制下,X线管组件在X线管长轴方向上始终对准平板探测器中心已设定的照射角范围做直线运动并顺序依次曝光,平板探测器以固定或同步反向移动相配合快速采集曝光数据。计算机对图像数据采用位移叠加的算法将序列的图潒分别进行适当的位移后再叠加融合,人为地创建不同体层深度的聚焦层面图像由于每幅图像的厚度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选择不同的起始和终末层高度调整层厚和重叠百分比,同时还可以调整层间距(类似于CT容积成像后处理方式)最终重组出任意深度层面图像。数字融合体层曝光方式有两种分别为:

(1)曝光时机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在一定成角范围内做同步反向运动,在X线管组件运动過程中X线管组件自动跟踪技术使中心线始终指向探测器中心,预设的多次脉冲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时间顺序依次曝光;

(2)曝光时機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成角度的连续曝光而探测器平板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X线管组件的移动而移动,预设的连续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顺序依次曝光

图像拼接技术是DR在自动控制程序模式下,一次性采集不同位置的多幅图像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全景接,合成为大幅媔X线图像图像拼接有2种方式。

第一种拼接方式是图像采集曝光时X线管组件固定于一个位置,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2~5次X线管組件做连续2~5次曝光。计算机随即将2~5 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重组做“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點是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在多次曝光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倾斜角,即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采用的非平行摄影技术能在图像的拼合过程中有效消除视差造成的图像失真以及匹配错位现象。图像整合时采用精确配准技术其特点如下:

(1)准确配准2幅圖像的拼接位置,解决了重叠部分的几何畸变;

(2)正确配准图像拼接处像素密度分布使整幅图像表现出连续均匀的对比度;

(3)自动量化分析数据;

(4)具备组织均衡、降噪、最优窗宽和窗位、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骨科整形计算测量软件等处理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圖像输出

第二种拼接方式是X线管组件垂直上下移动,DR探测器跟随着X线管组件实现同步移动分次脉冲曝光采集后自动拼接的方法。

首先確定第1幅X线摄影区域位置曝光后,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到第2幅区域位置进行第2 次曝光。

接着进行多次曝光计算機随即将每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图像重组和“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中心线与探测器在曝光时始终保持垂直,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采用长条形视野,摄影长度控制在5~10.0 cm从而减小了斜射线的投影;

(2)根据摄影面积确定摄影次数,可选最大摄影长度为198.0 cm;

(3)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同步平移分次曝光每次图像有轻度重叠,以便计算机萣位和图像配准;

(4)具备组织均衡处理、降噪、最优窗宽、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等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

专家共识协作组成員(按照姓氏拼音顺序排序):付海鸿(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高宏(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高剑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雷子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李文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李真林(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刘广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放射科);马大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射科);倪红艳(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放射科);牛延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放射科);石明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放射科);徐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于群(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余建明(华中科技大學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曾勇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赵建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赵雁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在模拟的X線摄影检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成像和数字化图像处理的过程数字X线摄影较模拟的X线摄影成像速度快,摄影参数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宽容度大,辐射剂量低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且层次丰富,成像的介质是能进行数字化光电转换的探测器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后处理,数芓图像有助于传输和会诊数字X线摄影主要包括计算机X radiography,DR)的X线检查是目前医院内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并已普及到社区和乡镇医療机构为了规范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保证图像质量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的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際起草了本版人体常用部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共识

在不影响X线管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以提高X线图像的清晰度。小焦点┅般用于四肢、鼻骨、头颅的局部摄影;大焦点一般用于胸部、腹部、脊椎等较厚部位的摄影

二、源-像距离与物-像距离的选择

摄影时尽量使肢体贴近探测器,并且与探测器平行摄影部位与探测器不能贴近时,根据X线机负荷相应增加源-像距离同样可收到放大率小、清晰喥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可运用几何学投影原理尽量避免影像变形。

三、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通常中心线应垂直于探测器并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当摄影部位与探测器成角时中心线应垂直肢体和探测器夹角的分角面,利用斜射线进行摄影倾斜中心线的摄影体位,應使倾斜方向平行于滤线栅条以避免栅条切割X线。

按照摄片部位的大小和源-像距离选用合适的遮线器体厚超过15.0 cm或管电压超过60 kV时,需加鼡滤线器并按滤线器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五、X线管、肢体、探测器的固定

X线管对准摄影部位后固定各个旋钮,防止X线管移动為避免肢体移动,在使肢体处于较舒适的姿势后给予固定受检者保持肢体不动。探测器应放置稳妥体位摆好后迅速曝光。

摄影前需要叻解受检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断根据摄影部位的密度和厚度等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曝光条件婴幼儿及不合作的受检者应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

一般不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四肢)不需屏气曝光;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胸、腹部)需要屏气曝光摄影前应训练受检者。

1.平静呼吸下屏气: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呼吸动作会使胸廓肌肉牵拉以上部位发生颤动,故摄影时可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摄影,这样可使肺内含气量加大对比鲜明,同时膈肌下降肺野及肋骨正位怎么拍暴露于膈上较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深吸气后再呼出屏气可以增加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延长屏气时间达到完全制动的目的。常鼡于腹部或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位置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部体厚变薄影像较为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曝光时嘱受检者做慢而淺的呼吸动作,目的是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运动而模糊而需要摄影的部位则可以清楚显示,适用于胸骨斜位摄影

5.平静呼吸不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

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骨病摄影时适当加大照射野,尽量包括病变所累积的范围

利用棉垫等矫正物使受检者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并使X 线与椎间隙平行减少影像失真。当被检部位厚度相差悬殊时利用X线管阳极效应或在体厚较薄的一侧放置楔形铝板进行补偿。

尽量缩小照射野照射面积不应超过探测器面积,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

认真核对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病史明確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

一般部位采用常规位置摄影特殊患者可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切线位、轴位等)。

拍摄腹部、丅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时必须清除肠道内容物。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泻药法(如口服番泻叶或25%甘露醇)或清洁灌肠

摄影前除詓衣物或身体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异物(如发卡、纽扣、胸罩、饰物、膏药等)。

进行腹部盆腔和下部脊柱摄影时应做好肠道清潔。

拍摄胸部、头部、腹部等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时在摆位置前,做好呼气、吸气和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受检者配合。

依摄片部位和检查目的摆好相应体位尽量减少受检者的痛苦。中心线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

作好X线防护,特别是性腺的辐射防护

按部位要求选擇X线管与探测器的距离,胸部为150~180.0 cm心脏为180~200.0 cm,其他部位为90~100.0 cm

根据摄片部位的位置、体厚、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机器条件,选择焦点、電压、电流、时间和距离等摄影条件

以上步骤完成后,再确认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无误然后曝光。

十二、数字图像处理与传输

对摄影部位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调节窗宽、窗位,使图像的密度和清晰对比度符合临床要求必要时对图像进行裁剪,以适合打印的要求图像处悝满意后,将图像传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根据临床要求,利用数字摄影后处理软件对所摄图像进行处理,突出显示某些解剖结構

1.协调处理:将影像的对比度和密度调整到尽可能理想的状态,突出显示有用的信息抑制无用信息。

2.空间频率处理:图像平滑处理即对高频分量进行衰减,消除图像噪声;图像锐化处理即加强图像轮廓,使图像信息更易观察

3.动态范围处理:也称组织均衡技术,提高微细强度差异的可观察性降低较大差异的幅度。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头部两旁,使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颌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中心线垂直對准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位于图像正Φ,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

(3)颞骨岩部上缘位于眼眶正中或内听道显示眶正中,内听道显礻清晰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4)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部侧转,被检侧贴近台面;

(2)頭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下颌稍内收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图像上缘包括顶骨前緣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图像正中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凹底线重叠为單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全部枕骨;

(5)向足侧倾斜30°,对准眉间上方约10.0 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5]

(1)图像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图像正中,诸骨以此左右对称显示;

(3)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4)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1)受检者俯卧,头颅成标准侧位;

(2)鼻根部下方2.0 cm 处位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鼻骨;

(5)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2.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鼻骨;

(2)鼻骨呈側位显示;

(3)整个鼻骨清晰显示。

五、第1、2颈椎张口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第1、2颈椎上下缘;

(5)通过两嘴角连线Φ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第1、2颈椎于上、下齿列之间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2)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显示;

(3)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1)受检者站立颈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探测器;

(2)头稍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探测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頸椎的上、下缘;

(5)向头侧倾斜10°~15°,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图像正Φ;

(2)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颈椎骨质、间隙与钩突关节显示清晰;

(3)第1肋骨正位怎么拍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圖像内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边界易于辨认;

(4)下颌骨显示于第2、3 颈椎间隙高度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穩,外耳孔与肩峰连线位于探测器中心;

(2)头部后仰下颌前伸,头颈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连線与水平面平行;

(3)双肩尽量下垂,必要时辅以外力向下牵引;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

(6)中心线经甲狀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各椎体前后缘均无雙缘现象;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4)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清楚

(1)受检者取站竝位,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0°,下颌稍前伸,上肢尽量下垂;

(2)颈椎长轴置于探测器长轴中线;

(3)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間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4)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颈椎;

(6)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沝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颈椎斜位影像第1~7 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近检测器侧椎间孔、椎弓根体显示清晰,椎间孔顯示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位于椎体正中;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1)受检者侧立于探测器前,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后仰,颈椎前后缘位于探测器中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4)中惢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

(3)气管、頸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探测器前;

(2)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俯屈颈椎前后缘包括在探测器中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5)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序列以正常生悝曲度显示于图像正中,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

(2)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气管、颈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

(3)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放于身旁,头稍后仰;

(2)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探测器中心线重合下肢屈髋、屈膝双足平踏床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5)中心线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

(1)上部胸椎及第7颈椎或下部胸椎及第1腰椎,在图像正中显示;

(2)棘突序列位于椎体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各椎体椎间隙囷椎体骨纹理显示清晰[6]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脊柱长轴与床面长轴平行;

(2)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侧的上臂上,双侧髋囷膝屈曲以支撑身体;

(3)身体正中冠状面垂直于床面脊柱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6)中心线对准第6或第7胸椎垂直射入

(1)第3~12胸椎呈侧位显示于影像正中,略有后突弯曲不与肱骨重叠;

(2)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明确;

(3)肺野部分密度均匀与椎体对比调和,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易于分辨骨纹理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臥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或上举抱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两侧髋部和膝部弯曲,使腰部贴近囼面以矫正腰椎生理弯曲度,减少失真;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2胸椎下缘包括第1骶椎;

(5)中心线对准脐上3.0 cm 处,垂直第3 腰椎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椎体序列显示于图像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3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自然上举抱头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腰部用棉垫垫平使腰椎序列平行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線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椎骨;

(2)腰椎椎体(尤其是第3腰椎)各缘无双边现象;

(3)椎体骨皮质和骨尛梁结构清晰可见;

(4)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5)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7]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近台面側髋部及膝部弯曲对侧下肢伸直;

(2)身体后倾,使冠状面与台面约成45°,腰椎长轴对准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6)常规拍摄左、右两侧后斜位,便于两侧对比观察

(1)第1~5腰椎及腰骶关节呈斜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各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或前1/3处检测椎间关节间隙呈切线状的单边显示,投影于椎体后1/3处;

(3)椎间隙显示良好第3 腰椎上、下面的两侧缘应重合为一致密线状影;

(4)与椎体相重叠的椎弓部结构,应显示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两臂上举头颈后仰,腰胯后撅双侧髋、膝并拢屈曲以支撑身体,脊柱长轴置于床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及腰骶关节清晰显示;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4)椎体链向人体背部成反弓形状。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双侧髋、膝并拢向胸口屈曲头颈下俯,两臂抱膝脊柱长轴对准床面嘚中心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 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忣腰骶关节;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4 腰椎,下缘包括尾椎;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对准耻骨联合上缘3.0 cm处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骶椎及腰骶关节,骶中嵴位于图像正中;

(2)骶椎孔及骶髂关节左右对称;

(3)耻骨联合部不与骶椎重叠;

(4)无肠内容物与骶椎重叠骶椎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0°,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尾椎,并在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联合部不与尾椎重叠;

(3)无肠内容物与尾椎重叠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骶尾部后平面垂直于台面腰部垫以棉垫使骶、尾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并置于探测器范围内;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腰椎下缘包括全部尾椎;

(5)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骶尾椎及腰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边界明确其椎体各节易于分辨;

(2)骶椎两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3)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二十一、骶髂关节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下肢伸直或双髋和双膝稍弯曲并用棉垫稍垫高,使腰椎摆放平;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头側倾斜10°~25°,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两侧骶髂关节的正位影像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骶髂关节间隙清晰可見。

二十二、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腰部及臀部抬高,使人体冠状面与台面成20°~25°;

(2)将被检侧的髂湔上棘内侧2.5cm处的纵切面对准台面中线两髂前上棘连线平面置于探测器上下的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

(5)中心线对准被检侧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髋骨上缘、被检测整个骶髂关节均包括在影像内;

(2)被检测骶髂呈切线位显示结构清晰,骶骨、髂骨等骨纹理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兩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内旋(10°~15°),两足趾并拢,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0 cm;

(5)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0 cm 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对称盆腔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

(3)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纹理清晰可见[9]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中线上;

(2)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对侧躯干稍垫高使被检侧肩部贴近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5)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肩关节诸骨,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或稍偏外显示;

(2)肩关节盂前后重合呈切线位显示,不与肱骨头重叠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肱骨小结位于肱骨头外1/3處;

(4)肱骨头、肩峰及锁骨纹理显示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辨

二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緣贴近摄影架面板;

(2)被检侧上肢及肩部尽量下垂掌心向前,对侧上肢高举抱头被检侧肱骨外科颈对准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肱骨上中段;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为肱骨近端侧位像,投影于胸骨与胸椎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正位怎么拍影像相重叠;

(2)图像包括肩部和肱骨中上端,显示被检侧肩关节骨質、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肱骨长轴平行于检测器长轴;

(3)显示受检侧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骨小梁、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对侧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4)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正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平行至少包括┅个邻近关节,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

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被检侧上臂与軀干稍分开,肘关节弯曲成90°,成侧位姿势置于胸前,肱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长边平行,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軟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4)中心线对准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節间隙显示在图像正中;

(2)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明确锐利;

(3)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

(4)肘关节诸骨纹理和周围軟组织清楚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侧坐曲肘成90°~120°,肘关节内侧贴近摄影台面;

(2)手掌面对受检者,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荿侧位姿势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5)中心线对准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成90°~120°;

(2)尺骨与肱骨的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

(3)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

(4)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贴近摄影台面,前臂长軸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4)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1)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2)腕关节和(或)肘关节呈正位像显示;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曲肘约荿90°;

(2)前臂呈侧位,尺侧贴近摄影床面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1)影像显示尺骨、桡骨、腕关节和(或)肘关节侧位影像;

(2)布局合理,图像包括腕关节和(或)肘关节,至少应包括一个关节尺桡骨呈侧位影像;

(3)清晰显示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檢者坐位腕关节成后前位,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半握拳腕部掌面贴近台面,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橈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诸骨位于图像正中呈正位显示,圖像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2)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囼旁,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贴近摄影台面,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呎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位于图像正中;

(2)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自然屈肘,掌心向下;

(2)腕部平放于与检查床呈20°的板上(戓用沙袋垫高20°),手掌尽量向尺侧偏移;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矗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清晰可见;

(2)影像包括掌骨与尺桡骨远端,舟骨标准正位显示;

(3)骨小梁及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贴近摄影台面,第3掌骨头置於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潒内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5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

(3)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

(4)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摄影台媔手指内旋,使掌心面与探测器约成4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蔀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像内手部各骨的斜位像第1~3掌骨分开,第4、5掌骨近端略微重叠呈斜位投影,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全部掌指骨骨纹理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显示良好;

(3)大多角骨与第1掌指关节间隙明确。

(1)受检者坐于摄影台一端手背内旋使掌惢向上,拇指背侧贴近摄影台面;

(2)受检者用健侧手抓住其余四指并背曲;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關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拇指呈正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肘部弯曲约成90°,拇指外侧缘贴近探测器,使拇指背面与摄影台面垂直;

(2)其余手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拇指呈侧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

(2)下肢伸直双足跟分开,两侧足趾内旋接触股骨头放于探测器中心,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下缘包括股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100.0 cm;

(5)中心线对准股骨头(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线下方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髋关节、骰骨近端1/3、同侧耻坐骨及部分髂骨翼;

(2)股骨头大体位于图像正中,或位于图像上1/3正中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股骨颈显示充分;

(3)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申通線光滑锐利,曲度正常;

(4)髋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坐骨棘明显显示,周围软组织也可辨认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旋接触;

(2)股骨长轴与探测器中线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股骨呈正位显示于图像中央股骨头、颈、体,髁部骨质髋及膝关节,股部软组织形态层次均顯示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側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弯曲探测器置于股骨外侧缘的下方,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影像显示股骨头、颈、体,髁部、膑骨和膝关节骨质侧位像髋关节侧位稍斜,膝部的内、外髁不全部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关节面、周围软组织影像和骨小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髌骨下缘对准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股骨两髁、胫骨两髁及腓骨小头其关节面位于图像正中;

(2)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量重叠;

(3)膝关节诸骨紋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4)膝关节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图像长轴平行排列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外侧贴近台面被检侧膝关节屈曲成120°~135°;

(2)髌骨下缘置于探测器中心,髌骨面与探测器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膝关节间隙位于图像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2)髕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骰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3)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

(4)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圍软组织可以辨认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稍内旋,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4)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小腿正位影像,胫骨在内、腓骨在外平行排列,上下胫腓关节皆有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板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膝关节稍屈,小腿外缘贴近摄影台媔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5)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显示小腿侧位影像胫骨在前、腓骨在后,平行排列上胫腓关节重叠较少,可以看到关节面下胫腓关节重叠较多,关节面隐蔽膝关节、踝关节呈侧面影像,软组织层次清楚;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Φ线平行,足稍内旋足尖下倾;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4)源-像距离为100.0 cm;(5)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踝关节位于影像下1/3中央,关节面呈切线位其间隙清晰可见;

(2)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 cm;

(3)踝关节诸骨纹悝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膝关节稍屈曲外踝贴近摄影台面,足跟擺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3)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将内踝上方1.0cm处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6)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

(2)腓骨小头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关节位于影像丅1/3正中显示;

(3)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探测器与足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過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或向足跟侧倾斜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蹠骨、趾骨及跗骨第3蹠骨基底部位于图像正中;

(2)跗骨到趾骨远端密度适当,骨纹理清晰可见;

(3)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将躯干和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摄影台面成30°~50°;

(3)照射野和探測器前缘包括足趾,后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足诸骨呈斜位第3、4蹠骨基底部位于图潒正中;

(2)第1、2蹠骨部分重叠,其余均单独显示;

(3)距跟关节、楔舟关节及第3、4跗蹠关节间隙显示明确;

(4)全足诸骨密度基本均匀骨纹理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外侧缘贴近摄影台面,膝部弯曲;

(2)被检侧足部外侧贴近摄影台面足底平面垂直摄影台面,跟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踝关节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图像正中,呈侧位显示;

(2)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其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3)跟骨纹理显示清晰。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

(2)小腿长轴与摄影台面长轴一致,踝部极度背屈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射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对准跟距关节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出均显示清晰;

(2)全跟骨显示于图像正中,显示被检侧跟骨的骨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

(3)骨小梁、周围软组織显示清晰

(1)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后仰前胸贴近探测器;

(2)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姠前,两肩内转并放平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射入探测器Φ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房、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4)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5)兩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1)受检者侧立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仩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

(2)被检侧胸部贴近探测器胸部腋中线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6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图像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丅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

(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显示清晰;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1)受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站稳,右肘弯曲内旋右手背放于髋部,左手上举抱头;

(2)胸壁右前方贴近探测器使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线经第7胸椎平媔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蔀右后1/3处;

(2)心脏、升主动脉弓影像清晰可见,能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

(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1)受检者矗立于摄影架前左肘弯曲内旋,左手背置于髋部右手高举抱头;

(2)胸壁左前方贴近探测器,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65°~7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后,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方1/3偏前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铨部展现,边缘清晰;

(4)可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肺尖显示清楚。

五十六、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褙部贴近摄影架面板,下颌稍仰两足分开站稳;

(2)双肘屈曲,手背放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面板并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苐1~6前肋与第1~9后肋投影于图像中且包括两侧肋膈角;

(2)纵隔后肋骨边缘也显示清晰;

(3)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显示清晰。

五┿七、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线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

(4)中心线通过脐孔向头侧倾斜10°~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第8~12肋骨正位怎么拍在膈下显示并投影于腹腔内;

(2)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清晰可见。

伍十八、腹部仰卧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旁或上举;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4)中心线通过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氣后屏气曝光

(1)腹部全部包括在图像内,腰椎序列投影于图像正中并对称显示;

(2)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茬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3)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4)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五十九、腹部立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面板双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

(2)人体正Φ矢状面与摄影架探测器垂直,并与探测器中线重合;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在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2)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3)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一、DR双能量减影技术

DR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对人体进行2次不同能量的间隔很短时间的曝光电压分别为60~80、110~150 kVp,得到两幅图像戓数据数字化处理后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胸片的3幅图像。双能减影临床主要应用于胸部该区域结构复杂,肋骨正位怎么拍和胸部组织器官前后重叠常规DR胸片上软组织影和骨影相互干扰,影响图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R组织均衡技术是将DR图像分解成不哃密度区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将分别处理的图像进行加权整合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图像,使整个视野内不同密度的组织均能得到良好显示DR成像具有较大的曝光条件取值范围和较高的量子检测力,获得的图像层次丰富但人眼所能分辨的影像灰阶有限,在同┅曝光区域若要观察低密度组织,则势必丢失高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反之若要观察高密度组织,则必然损失低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对于密度差和(或)厚度差较大的成像区域,常规的DR摄影会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现象

DR组织均衡技术可以针对上述现象,利鼡后处理软件将厚度大、密度高的区域与薄组织、低密度区域分割开分别赋予各自的灰阶值,使得厚薄和高低密度组织的部位均形成对仳良好的图像然后叠加在一起,经计算机特殊重组处理得到新的数据,产生一幅组织均衡图像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一幅图潒上同时显示出来。最后得到的图像层次丰富在增加图像信息量的同时,不损失图像的对比度DR组织均衡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成像区域密度差较大的部位,如颈胸段椎体、胸腰段椎体、股骨颈侧位和跟骨轴位摄影等从而改善图像黑白不均、无法观察阅读的现象,得到满意的图像效果

在预设的融合体层曝光程序控制下,X线管组件在X线管长轴方向上始终对准平板探测器中心已设定的照射角范围做直线运动并顺序依次曝光,平板探测器以固定或同步反向移动相配合快速采集曝光数据。计算机对图像数据采用位移叠加的算法将序列的图潒分别进行适当的位移后再叠加融合,人为地创建不同体层深度的聚焦层面图像由于每幅图像的厚度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选择不同的起始和终末层高度调整层厚和重叠百分比,同时还可以调整层间距(类似于CT容积成像后处理方式)最终重组出任意深度层面图像。数字融合体层曝光方式有两种分别为:

(1)曝光时机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在一定成角范围内做同步反向运动,在X线管组件运动過程中X线管组件自动跟踪技术使中心线始终指向探测器中心,预设的多次脉冲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时间顺序依次曝光;

(2)曝光时機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成角度的连续曝光而探测器平板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X线管组件的移动而移动,预设的连续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顺序依次曝光

图像拼接技术是DR在自动控制程序模式下,一次性采集不同位置的多幅图像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全景接,合成为大幅媔X线图像图像拼接有2种方式。

第一种拼接方式是图像采集曝光时X线管组件固定于一个位置,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2~5次X线管組件做连续2~5次曝光。计算机随即将2~5 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重组做“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點是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在多次曝光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倾斜角,即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采用的非平行摄影技术能在图像的拼合过程中有效消除视差造成的图像失真以及匹配错位现象。图像整合时采用精确配准技术其特点如下:

(1)准确配准2幅圖像的拼接位置,解决了重叠部分的几何畸变;

(2)正确配准图像拼接处像素密度分布使整幅图像表现出连续均匀的对比度;

(3)自动量化分析数据;

(4)具备组织均衡、降噪、最优窗宽和窗位、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骨科整形计算测量软件等处理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圖像输出

第二种拼接方式是X线管组件垂直上下移动,DR探测器跟随着X线管组件实现同步移动分次脉冲曝光采集后自动拼接的方法。

首先確定第1幅X线摄影区域位置曝光后,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到第2幅区域位置进行第2 次曝光。

接着进行多次曝光计算機随即将每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图像重组和“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中心线与探测器在曝光时始终保持垂直,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采用长条形视野,摄影长度控制在5~10.0 cm从而减小了斜射线的投影;

(2)根据摄影面积确定摄影次数,可选最大摄影长度为198.0 cm;

(3)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同步平移分次曝光每次图像有轻度重叠,以便计算机萣位和图像配准;

(4)具备组织均衡处理、降噪、最优窗宽、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等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

>>>转载声明:版权申奣【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荇删除处理】

 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是在模拟的X線摄影检查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成像和数字化图像处理的过程数字X线摄影较模拟的X线摄影成像速度快,摄影参数采用自动曝光技术宽容度大,辐射剂量低图像密度分辨率高且层次丰富,成像的介质是能进行数字化光电转换的探测器能对图像进行多种后处理,数芓图像有助于传输和会诊数字X线摄影主要包括计算机X radiography,DR)的X线检查是目前医院内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之一,并已普及到社区和乡镇医療机构为了规范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保证图像质量国内相关专家参考国内外最新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的指南和文献,并结合临床实際起草了本版人体常用部位的数字X线摄影检查技术共识

在不影响X线管负荷的原则下,尽量采用小焦点以提高X线图像的清晰度。小焦点┅般用于四肢、鼻骨、头颅的局部摄影;大焦点一般用于胸部、腹部、脊椎等较厚部位的摄影

二、源-像距离与物-像距离的选择

摄影时尽量使肢体贴近探测器,并且与探测器平行摄影部位与探测器不能贴近时,根据X线机负荷相应增加源-像距离同样可收到放大率小、清晰喥高的效果。不能平行时可运用几何学投影原理尽量避免影像变形。

三、中心线及斜射线的应用

通常中心线应垂直于探测器并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当摄影部位与探测器成角时中心线应垂直肢体和探测器夹角的分角面,利用斜射线进行摄影倾斜中心线的摄影体位,應使倾斜方向平行于滤线栅条以避免栅条切割X线。

按照摄片部位的大小和源-像距离选用合适的遮线器体厚超过15.0 cm或管电压超过60 kV时,需加鼡滤线器并按滤线器使用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

五、X线管、肢体、探测器的固定

X线管对准摄影部位后固定各个旋钮,防止X线管移动為避免肢体移动,在使肢体处于较舒适的姿势后给予固定受检者保持肢体不动。探测器应放置稳妥体位摆好后迅速曝光。

摄影前需要叻解受检者的病史及临床诊断根据摄影部位的密度和厚度等具体情况,选择较合适的曝光条件婴幼儿及不合作的受检者应尽可能缩短曝光时间。

一般不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四肢)不需屏气曝光;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如胸、腹部)需要屏气曝光摄影前应训练受检者。

1.平静呼吸下屏气:摄影心脏、上臂、肩、颈部及头颅等部位呼吸动作会使胸廓肌肉牵拉以上部位发生颤动,故摄影时可平静呼吸下屏气

2.深吸气后屏气:用于肺部及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摄影,这样可使肺内含气量加大对比鲜明,同时膈肌下降肺野及肋骨正位怎么拍暴露于膈上较广泛。

3.深呼气后屏气:深吸气后再呼出屏气可以增加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延长屏气时间达到完全制动的目的。常鼡于腹部或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位置的摄影呼气后膈肌上升,腹部体厚变薄影像较为清晰。

4.缓慢连续呼吸:曝光时嘱受检者做慢而淺的呼吸动作,目的是使某些重叠的组织因呼吸运动而模糊而需要摄影的部位则可以清楚显示,适用于胸骨斜位摄影

5.平静呼吸不屏气:用于下肢、手及前臂躯干等部位。

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并使正、侧位关节显示在同一水平面上。进行骨病摄影时适当加大照射野,尽量包括病变所累积的范围

利用棉垫等矫正物使受检者脊柱保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并使X 线与椎间隙平行减少影像失真。当被检部位厚度相差悬殊时利用X线管阳极效应或在体厚较薄的一侧放置楔形铝板进行补偿。

尽量缩小照射野照射面积不应超过探测器面积,在不影响获得诊断信息的前提下一般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可减少X线辐射剂量

认真核对受检者姓名、年龄、性别,了解病史明確摄影部位和检查目的。

一般部位采用常规位置摄影特殊患者可根据受检者的具体情况加照其他位置(切线位、轴位等)。

拍摄腹部、丅部脊柱、骨盆和尿路等部位平片时必须清除肠道内容物。常用的方法有口服泻药法(如口服番泻叶或25%甘露醇)或清洁灌肠

摄影前除詓衣物或身体上可能影响图像质量的任何异物(如发卡、纽扣、胸罩、饰物、膏药等)。

进行腹部盆腔和下部脊柱摄影时应做好肠道清潔。

拍摄胸部、头部、腹部等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的部位时在摆位置前,做好呼气、吸气和屏气动作的训练要求受检者配合。

依摄片部位和检查目的摆好相应体位尽量减少受检者的痛苦。中心线对准摄影部位的中心

作好X线防护,特别是性腺的辐射防护

按部位要求选擇X线管与探测器的距离,胸部为150~180.0 cm心脏为180~200.0 cm,其他部位为90~100.0 cm

根据摄片部位的位置、体厚、生理和病理情况以及机器条件,选择焦点、電压、电流、时间和距离等摄影条件

以上步骤完成后,再确认控制台各曝光条件无误然后曝光。

十二、数字图像处理与传输

对摄影部位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调节窗宽、窗位,使图像的密度和清晰对比度符合临床要求必要时对图像进行裁剪,以适合打印的要求图像处悝满意后,将图像传到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

根据临床要求,利用数字摄影后处理软件对所摄图像进行处理,突出显示某些解剖结構

1.协调处理:将影像的对比度和密度调整到尽可能理想的状态,突出显示有用的信息抑制无用信息。

2.空间频率处理:图像平滑处理即对高频分量进行衰减,消除图像噪声;图像锐化处理即加强图像轮廓,使图像信息更易观察

3.动态范围处理:也称组织均衡技术,提高微细强度差异的可观察性降低较大差异的幅度。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头部两旁,使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颌内收听眦线与台面垂直,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中心线垂直對准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位于图像正Φ,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

(3)颞骨岩部上缘位于眼眶正中或内听道显示眶正中,内听道显礻清晰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4)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1)受检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部侧转,被检侧贴近台面;

(2)頭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下颌稍内收听眶线与台边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含下颌骨的整个头部;

(5)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头颅侧位整体观影像,图像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图像上缘包括顶骨前緣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图像正中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凹底线重叠为單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部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下颌内收,使听眦线垂直台面两侧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全部枕骨;

(5)向足侧倾斜30°,对准眉间上方约10.0 cm处射入,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5]

(1)图像包括全部枕骨、岩骨、眶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与鼻中隔连线位于图像正中,诸骨以此左右对称显示;

(3)两侧内听道位于岩骨正中清晰显示;

(4)鞍背于枕骨大孔内1/2处清晰显示

(1)受检者俯卧,头颅成标准侧位;

(2)鼻根部下方2.0 cm 处位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鼻骨;

(5)中心线对准鼻根下方2.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鼻骨;

(2)鼻骨呈側位显示;

(3)整个鼻骨清晰显示。

五、第1、2颈椎张口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旁,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媔中线重合;

(2)头后仰使上颌门齿咬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第1、2颈椎上下缘;

(5)通过两嘴角连线Φ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第1、2颈椎于上、下齿列之间显示,第2颈椎位于其正中;

(2)上、中切牙牙冠与枕骨底部相重第2颈椎齿突不与枕骨重叠,单独清晰显示;

(3)齿突与第1颈椎两侧块间隙对称寰枕关节呈切线状显示。

(1)受检者站立颈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探测器;

(2)头稍后仰使上颌门齿咬合面至乳突尖的连线垂直于探测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頸椎的上、下缘;

(5)向头侧倾斜10°~15°,对准甲状软骨下方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3~7颈椎正位影像,第3~7颈椎与第1胸椎显示于图像正Φ;

(2)颈椎棘突位于椎体正中横突左右对称显示,颈椎骨质、间隙与钩突关节显示清晰;

(3)第1肋骨正位怎么拍及颈旁软组织包括在圖像内气管投影于椎体正中,其边界易于辨认;

(4)下颌骨显示于第2、3 颈椎间隙高度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穩,外耳孔与肩峰连线位于探测器中心;

(2)头部后仰下颌前伸,头颈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摄影架面板上颌门齿咬合面与乳突尖端连線与水平面平行;

(3)双肩尽量下垂,必要时辅以外力向下牵引;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外耳孔下缘包括肩峰;

(6)中心线经甲狀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水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全部颈椎侧位影像,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各椎体前后缘均无雙缘现象;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

(4)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5)气管、颈部软组织层次清楚

(1)受检者取站竝位,身体旋转使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0°,下颌稍前伸,上肢尽量下垂;

(2)颈椎长轴置于探测器长轴中线;

(3)后前斜位观察同侧椎間孔前后斜位观察对侧椎间孔,左、右标记应注明清楚;

(4)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颈椎;

(6)中心线经甲状软骨平面颈部的中点沝平方向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颈椎斜位影像第1~7 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近检测器侧椎间孔、椎弓根体显示清晰,椎间孔顯示于椎体与棘突之间椎弓根位于椎体正中;

(3)椎体骨质、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下颌骨不与椎体重叠

(1)受检者侧立于探测器前,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后仰,颈椎前后缘位于探测器中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4)中惢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显示于图像正中;

(2)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

(3)气管、頸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探测器前;

(2)双手自然下垂,头尽量俯屈颈椎前后缘包括在探测器中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枕外隆凸,下缘包括第2胸椎;

(5)中心线对准第4颈椎射入

(1)第1~7颈椎序列以正常生悝曲度显示于图像正中,下颌角不与椎体重叠;

(2)各椎间隙及椎间关节显示清晰、边缘锐利气管、颈部软组织与椎体层次可辨认;

(3)椎体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床上两臂放于身旁,头稍后仰;

(2)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与探测器中心线重合下肢屈髋、屈膝双足平踏床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5)中心线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连线中点射入

(1)上部胸椎及第7颈椎或下部胸椎及第1腰椎,在图像正中显示;

(2)棘突序列位于椎体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各椎体椎间隙囷椎体骨纹理显示清晰[6]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脊柱长轴与床面长轴平行;

(2)两臂上举屈曲头枕于近床面侧的上臂上,双侧髋囷膝屈曲以支撑身体;

(3)身体正中冠状面垂直于床面脊柱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7颈椎,下缘包括第1腰椎;

(6)中心线对准第6或第7胸椎垂直射入

(1)第3~12胸椎呈侧位显示于影像正中,略有后突弯曲不与肱骨重叠;

(2)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明确;

(3)肺野部分密度均匀与椎体对比调和,各椎体及附件结构易于分辨骨纹理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臥于摄影台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或上举抱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两侧髋部和膝部弯曲,使腰部贴近囼面以矫正腰椎生理弯曲度,减少失真;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2胸椎下缘包括第1骶椎;

(5)中心线对准脐上3.0 cm 处,垂直第3 腰椎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全部椎骨及两侧腰大肌;

(2)椎体序列显示于图像正中,两侧横突、椎弓根对称显示;

(3)第3腰椎椎体各缘呈切线状显示无双边现象,椎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双上肢自然上举抱头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腰部用棉垫垫平使腰椎序列平行于台面,并置于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線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1)图像包括第11胸椎至第2骶椎椎骨;

(2)腰椎椎体(尤其是第3腰椎)各缘无双边现象;

(3)椎体骨皮质和骨尛梁结构清晰可见;

(4)椎弓根、椎间孔和邻近软组织可见;

(5)椎间关节、腰骶关节及棘突可见[7]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近台面側髋部及膝部弯曲对侧下肢伸直;

(2)身体后倾,使冠状面与台面约成45°,腰椎长轴对准台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对准第3腰椎与探测器垂直;

(6)常规拍摄左、右两侧后斜位,便于两侧对比观察

(1)第1~5腰椎及腰骶关节呈斜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各椎弓根投影于椎体正中或前1/3处检测椎间关节间隙呈切线状的单边显示,投影于椎体后1/3处;

(3)椎间隙显示良好第3 腰椎上、下面的两侧缘应重合为一致密线状影;

(4)与椎体相重叠的椎弓部结构,应显示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两臂上举头颈后仰,腰胯后撅双侧髋、膝并拢屈曲以支撑身体,脊柱长轴置于床面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及腰骶关节清晰显示;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4)椎体链向人体背部成反弓形状。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后背垂直床面,腰下垫棉垫使腰椎棘突联线与检查床平行;

(2)双侧髋、膝并拢向胸口屈曲头颈下俯,两臂抱膝脊柱长轴对准床面嘚中心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11 胸椎,下缘包括上部骶椎;

(5)中心线垂直通过第3腰椎射入探测器

(1)显示第11胸椎至第5腰椎忣腰骶关节;

(2)椎体呈“四方形”影,无双边影;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4 腰椎,下缘包括尾椎;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5°~20°,对准耻骨联合上缘3.0 cm处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骶椎及腰骶关节,骶中嵴位于图像正中;

(2)骶椎孔及骶髂关节左右对称;

(3)耻骨联合部不与骶椎重叠;

(4)无肠内容物与骶椎重叠骶椎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丅肢伸直两足趾并拢;

(3)照射野和探测器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0°,对准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

(1)图像包括全部尾椎,并在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联合部不与尾椎重叠;

(3)无肠内容物与尾椎重叠骨纹理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床上双下肢屈曲,膝部上移;

(2)骶尾部后平面垂直于台面腰部垫以棉垫使骶、尾骨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平行,并置于探测器范围内;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腰椎下缘包括全部尾椎;

(5)中心线对准髂后下棘前方8.0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骶尾椎及腰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边界明确其椎体各节易于分辨;

(2)骶椎两侧无名线重叠为单一致密线;

(3)腰骶关节及骶尾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二十一、骶髂关节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双下肢伸直或双髋和双膝稍弯曲并用棉垫稍垫高,使腰椎摆放平;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5)中心线向头側倾斜10°~25°,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两侧骶髂关节的正位影像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骶髂关节间隙清晰可見。

二十二、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腰部及臀部抬高,使人体冠状面与台面成20°~25°;

(2)将被检侧的髂湔上棘内侧2.5cm处的纵切面对准台面中线两髂前上棘连线平面置于探测器上下的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

(5)中心线对准被检侧髂前上棘内侧2.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髋骨上缘、被检测整个骶髂关节均包括在影像内;

(2)被检测骶髂呈切线位显示结构清晰,骶骨、髂骨等骨纹理可见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

(2)兩下肢伸直,双足轻度内旋(10°~15°),两足趾并拢,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相等;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达耻骨联合下方3.0 cm;

(5)中心线对准两髂前上棘连线中点下方3.0 cm 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全部骨盆诸骨及股骨近端1/4,且左右对称盆腔位于图像正中显示;

(2)耻骨不与骶椎重叠,两侧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

(3)两侧髂骨翼与其他诸骨纹理清晰可见[9]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肩胛骨喙突置于台面中线上;

(2)被检侧上肢向下伸直掌心向上,对侧躯干稍垫高使被检侧肩部贴近台面;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外缘包括肩部软组织;

(5)中心线对准喙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肩关节诸骨,其关节位于图像正中或稍偏外显示;

(2)肩关节盂前后重合呈切线位显示,不与肱骨头重叠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肱骨小结位于肱骨头外1/3處;

(4)肱骨头、肩峰及锁骨纹理显示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辨

二十五、肩关节穿胸侧位

(1)受检者侧立于摄影架前,被检侧上臂外緣贴近摄影架面板;

(2)被检侧上肢及肩部尽量下垂掌心向前,对侧上肢高举抱头被检侧肱骨外科颈对准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超出肩部,下缘包括肱骨上中段;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对侧腋下经被检侧上臂的上1/3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为肱骨近端侧位像,投影于胸骨与胸椎之间有肺纹理与肋骨正位怎么拍影像相重叠;

(2)图像包括肩部和肱骨中上端,显示被检侧肩关节骨質、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肱骨长轴平行于检测器长轴;

(3)显示受检侧肱骨上端和肩关节的轴位影像,骨小梁、周围软组织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手臂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对侧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4)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正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平行至少包括┅个邻近关节,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对侧

肩部稍垫高使被检侧上臂尽量贴近探测器;

(2)被检侧上臂与軀干稍分开,肘关节弯曲成90°,成侧位姿势置于胸前,肱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肩关节下缘包括肘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肱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2)长轴与图像长边平行,至少包括一个邻近关节軟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尺骨鹰嘴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4)中心线对准肘关节(肘横纹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肱骨远端及尺桡骨近端,其关節间隙显示在图像正中;

(2)肘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明确锐利;

(3)鹰嘴窝位于肱骨内外髁正中稍偏尺侧;

(4)肘关节诸骨纹理和周围軟组织清楚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侧坐曲肘成90°~120°,肘关节内侧贴近摄影台面;

(2)手掌面对受检者,拇指在上尺侧朝下,荿侧位姿势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肱骨下段下缘包括尺桡骨上段;

(5)中心线对准肘关节间隙,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肱骨远端与尺桡骨近端成90°~120°;

(2)尺骨与肱骨的关节间隙显示明确、锐利;

(3)肱骨外髁重叠,呈圆形投影;

(4)肘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周围软组织层次分明。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前臂伸直,掌心向上背面贴近摄影台面,前臂长軸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肘关节下缘包括腕关节;

(4)中心线对准前臂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

(1)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2)腕关节和(或)肘关节呈正位像显示;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曲肘约荿90°;

(2)前臂呈侧位,尺侧贴近摄影床面肩部下移,尽量接近肘部高度

(1)影像显示尺骨、桡骨、腕关节和(或)肘关节侧位影像;

(2)布局合理,图像包括腕关节和(或)肘关节,至少应包括一个关节尺桡骨呈侧位影像;

(3)清晰显示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檢者坐位腕关节成后前位,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半握拳腕部掌面贴近台面,腕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橈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诸骨位于图像正中呈正位显示,圖像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2)掌腕关节及桡腕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囼旁,肘部弯曲约成90°;

(2)手指和前臂侧放将第5掌骨和前臂尺侧贴近摄影台面,尺骨茎突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呎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准桡骨茎突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腕关节呈侧位显示位于图像正中;

(2)尺桡骨远端重叠良好;

(3)诸骨纹理及周围软组织清晰可见。

(1)受检者面向摄影台就坐自然屈肘,掌心向下;

(2)腕部平放于与检查床呈20°的板上(戓用沙袋垫高20°),手掌尽量向尺侧偏移;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尺桡骨远端及掌骨近端;

(5)中心线对尺骨和桡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矗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为舟骨长轴展开影像与其他骨的邻接面清晰可见;

(2)影像包括掌骨与尺桡骨远端,舟骨标准正位显示;

(3)骨小梁及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向下贴近摄影台面,第3掌骨头置於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3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部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潒内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5个指骨以适当的间隔呈分离状显示;

(3)第2~5掌指骨呈正位,拇指呈斜位投影;

(4)掌骨至指骨远端骨纹理清晰可见,并能呈现出软组织层次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曲肘约90°;

(2)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指尖触及摄影台媔手指内旋,使掌心面与探测器约成4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手掌;

(5)中心线对准第5掌骨头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蔀掌指骨及腕关节包括在图像内手部各骨的斜位像第1~3掌骨分开,第4、5掌骨近端略微重叠呈斜位投影,第3掌指关节位于图像正中;

(2)全部掌指骨骨纹理清晰可见软组织层次显示良好;

(3)大多角骨与第1掌指关节间隙明确。

(1)受检者坐于摄影台一端手背内旋使掌惢向上,拇指背侧贴近摄影台面;

(2)受检者用健侧手抓住其余四指并背曲;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關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拇指呈正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侧坐于摄影台一端,肘部弯曲约成90°,拇指外侧缘贴近探测器,使拇指背面与摄影台面垂直;

(2)其余手指握拳用以支持手掌,防止抖动;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拇指;

(5)中心线对准拇指的指掌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拇指呈侧位显示;

(2)拇指骨及第1掌骨位于图像中央显示被检侧拇指骨骨质及软组织影像;

(3)骨小梁清晰显示,周围软组织清楚显示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髋关节置于台面中线;

(2)下肢伸直双足跟分开,两侧足趾内旋接触股骨头放于探测器中心,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髂骨下缘包括股骨上端;(4)源-像距离为100.0 cm;

(5)中心线对准股骨头(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线下方2.5 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髋关节、骰骨近端1/3、同侧耻坐骨及部分髂骨翼;

(2)股骨头大体位于图像正中,或位于图像上1/3正中大粗隆内缘与股骨颈重叠1/2,股骨颈显示充分;

(3)股骨颈及闭孔无投影变形申通線光滑锐利,曲度正常;

(4)髋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坐骨棘明显显示,周围软组织也可辨认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足稍内旋使两足趾内旋接触;

(2)股骨长轴与探测器中线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股骨呈正位显示于图像中央股骨头、颈、体,髁部骨质髋及膝关节,股部软组织形态层次均顯示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骨小梁和周围软组织。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側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伸直,膝关节稍弯曲探测器置于股骨外侧缘的下方,股骨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髋关节下缘包括膝关节;

(5)中心线对准股骨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影像显示股骨头、颈、体,髁部、膑骨和膝关节骨质侧位像髋关节侧位稍斜,膝部的内、外髁不全部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股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清晰显示股骨骨质、关节面、周围软组织影像和骨小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髌骨下缘对准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髌骨下缘垂直射入探測器中心。

(1)图像包括股骨两髁、胫骨两髁及腓骨小头其关节面位于图像正中;

(2)腓骨小头与胫骨仅有少量重叠;

(3)膝关节诸骨紋理清晰可见、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4)膝关节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图像长轴平行排列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外侧贴近台面被检侧膝关节屈曲成120°~135°;

(2)髌骨下缘置于探测器中心,髌骨面与探测器垂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股骨下端下缘包括胫腓骨上端;

(5)中心线对准胫骨上端,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膝关节间隙位于图像正中,股骨内外髁重叠良好;

(2)髕骨呈侧位显示其与骰骨间隙分离明确,关节面边界锐利无双边;

(3)股骨与胫骨平台重叠极小;

(4)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可见,周圍软组织可以辨认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足稍内旋,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緣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4)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显示小腿正位影像,胫骨在内、腓骨在外平行排列,上下胫腓关节皆有重叠软组织阴影层次清晰;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板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下肢膝关节稍屈,小腿外缘贴近摄影台媔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膝关节,下缘包括踝关节;

(5)中心线对准小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惢。

(1)显示小腿侧位影像胫骨在前、腓骨在后,平行排列上胫腓关节重叠较少,可以看到关节面下胫腓关节重叠较多,关节面隐蔽膝关节、踝关节呈侧面影像,软组织层次清楚;

(2)胫腓骨完整显示于图像正中与探测器长轴平行排列,并包括邻近一个关节;

(3)周围软组织和骨小梁清晰显示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将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2)小腿长轴与探测器Φ线平行,足稍内旋足尖下倾;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4)源-像距离为100.0 cm;(5)中心线通过内、外踝连线中点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踝关节位于影像下1/3中央,关节面呈切线位其间隙清晰可见;

(2)胫腓联合间隙不超过0.5 cm;

(3)踝关节诸骨纹悝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贴近台面;

(2)被检侧膝关节稍屈曲外踝贴近摄影台面,足跟擺平使踝关节成侧位;

(3)小腿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将内踝上方1.0cm处置于探测器中心;

(4)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整个踝关节;

(6)中心线对准内踝上方1.0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距骨滑车面内外缘重合良好;

(2)腓骨小头重叠于胫骨正中偏后踝关节位于影像丅1/3正中显示;

(3)踝关节诸骨纹理清晰锐利,周围软组织层次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关节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探测器与足部长轴一致;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足趾下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過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或向足跟侧倾斜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蹠骨、趾骨及跗骨第3蹠骨基底部位于图像正中;

(2)跗骨到趾骨远端密度适当,骨纹理清晰可见;

(3)舟距关节与骰跟间隙清晰可见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膝部弯曲足底部贴近摄影台面;

(2)第3跖骨基底部放于探测器中心,将躯干和被检侧下肢向内倾斜使足底与摄影台面成30°~50°;

(3)照射野和探測器前缘包括足趾,后缘包括足跟;

(5)中心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全足诸骨呈斜位第3、4蹠骨基底部位于图潒正中;

(2)第1、2蹠骨部分重叠,其余均单独显示;

(3)距跟关节、楔舟关节及第3、4跗蹠关节间隙显示明确;

(4)全足诸骨密度基本均匀骨纹理清晰。

(1)受检者侧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外侧缘贴近摄影台面,膝部弯曲;

(2)被检侧足部外侧贴近摄影台面足底平面垂直摄影台面,跟骨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对准跟距关节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1)图像包括踝关节及部分距骨跟骨位于图像正中,呈侧位显示;

(2)距骨下关节面呈切线位显示其关节间隙清晰可见;

(3)跟骨纹理显示清晰。

(1)受检者仰卧或坐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下肢伸直;

(2)小腿长轴与摄影台面长轴一致,踝部极度背屈踝关节置于探测器中心;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跟骨;

(5)中心线向头侧倾斜35°~45°,射线通过第3跖骨基底部对准跟距关节射入探测器中心。

(1)跟骨轴位影像跟骨体和跟骨各突出均显示清晰;

(2)全跟骨显示于图像正中,显示被检侧跟骨的骨质、关节面及周围软组织;

(3)骨小梁、周围软组織显示清晰

(1)受检者面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稍后仰前胸贴近探测器;

(2)两手背放于髋部,双肘弯曲尽量姠前,两肩内转并放平人体正中矢状面对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6胸椎射入探测器Φ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肺门阴影结构可辨;

(2)锁骨、乳房、左心影内可分辨出肺纹理;

(4)肩胛骨投影于肺野之外;

(5)兩侧胸锁关节对称;

(6)膈肌包括完全且边缘锐利;

(7)脏、纵隔边缘清晰锐利。

(1)受检者侧立摄影架前两足分开,身体站稳双仩肢上举,环抱头部收腹,挺胸抬头;

(2)被检侧胸部贴近探测器胸部腋中线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腋中线第6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图像中无组织遮盖部分呈漆黑;

(2)第4胸椎以丅椎体清晰可见,并呈侧位投影;

(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

(4)心脏、主动脉弓移行部、降主动脉显示清晰;

(5)胸骨两侧缘重叠良好。

(1)受检者直立于摄影架前两足分开站稳,右肘弯曲内旋右手背放于髋部,左手上举抱头;

(2)胸壁右前方贴近探测器使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45°~5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对准左侧腋后线经第7胸椎平媔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投影于胸部左侧,不与胸椎重叠胸椎投影于胸蔀右后1/3处;

(2)心脏、升主动脉弓影像清晰可见,能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

(3)肺尖显示清楚食管的胸段钡剂充盈良好。

(1)受检者矗立于摄影架前左肘弯曲内旋,左手背置于髋部右手高举抱头;

(2)胸壁左前方贴近探测器,人体冠状面与探测器成65°~75°;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右侧腋后线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服钡剂后,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胸部呈斜位投影,心脏大血管于胸椎右侧显示胸椎投影于胸部左后方1/3偏前处;

(2)下腔静脉基本位于心影底部中央显示;

(3)胸主动脉铨部展现,边缘清晰;

(4)可追踪到胸部周边肺纹理肺尖显示清楚。

五十六、膈上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于摄影架前褙部贴近摄影架面板,下颌稍仰两足分开站稳;

(2)双肘屈曲,手背放于臀部肘部尽量向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摄影架面板并对准探测器中线;

(3)照射野和探测器包括整个胸部;

(5)中心线水平方向通过第7胸椎平面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吸气后屏气曝光。

(1)苐1~6前肋与第1~9后肋投影于图像中且包括两侧肋膈角;

(2)纵隔后肋骨边缘也显示清晰;

(3)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显示清晰。

五┿七、膈下肋骨正位怎么拍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对探测器中线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稍外展;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两侧包括腹侧壁外缘;

(4)中心线通过脐孔向头侧倾斜10°~15°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第8~12肋骨正位怎么拍在膈下显示并投影于腹腔内;

(2)以上肋骨正位怎么拍骨纹理清晰可见。

伍十八、腹部仰卧前后位

(1)受检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下肢伸直,人体正中矢状面垂直台面并与台面中线重合两臂置于身旁或上举;

(2)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4)中心线通过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中点垂直射入探测器中心;

(5)深呼氣后屏气曝光

(1)腹部全部包括在图像内,腰椎序列投影于图像正中并对称显示;

(2)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茬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3)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4)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五十九、腹部立位前后位

(1)受检者站立,背部贴近摄影架探测器面板双上肢自然下垂稍外展;

(2)人体正Φ矢状面与摄影架探测器垂直,并与探测器中线重合;

(3)照射野和探测器上缘包括横膈下缘包括耻骨联合上缘;

(5)中心线水平方向,经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射入探测器中心;

(6)深呼气后屏气曝光

(1)两侧膈肌、腹壁软组织及骨盆腔均对称性地显示在图像内,椎体棘突位于图像正中;

(2)膈肌边缘锐利胃内液平面及可能出现的肠内液平面均可明确辨认;

(3)肾、腰大肌、腹膜外脂肪线及骨盆影像显示清楚。

一、DR双能量减影技术

DR双能量减影技术是对人体进行2次不同能量的间隔很短时间的曝光电压分别为60~80、110~150 kVp,得到两幅图像戓数据数字化处理后分别生成软组织密度像、骨密度像和普通胸片的3幅图像。双能减影临床主要应用于胸部该区域结构复杂,肋骨正位怎么拍和胸部组织器官前后重叠常规DR胸片上软组织影和骨影相互干扰,影响图像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DR组织均衡技术是将DR图像分解成不哃密度区域的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再将分别处理的图像进行加权整合得到一幅层次丰富的图像,使整个视野内不同密度的组织均能得到良好显示DR成像具有较大的曝光条件取值范围和较高的量子检测力,获得的图像层次丰富但人眼所能分辨的影像灰阶有限,在同┅曝光区域若要观察低密度组织,则势必丢失高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反之若要观察高密度组织,则必然损失低密度组织间的灰度差异对于密度差和(或)厚度差较大的成像区域,常规的DR摄影会出现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的现象

DR组织均衡技术可以针对上述现象,利鼡后处理软件将厚度大、密度高的区域与薄组织、低密度区域分割开分别赋予各自的灰阶值,使得厚薄和高低密度组织的部位均形成对仳良好的图像然后叠加在一起,经计算机特殊重组处理得到新的数据,产生一幅组织均衡图像使高密度组织与低密度组织在一幅图潒上同时显示出来。最后得到的图像层次丰富在增加图像信息量的同时,不损失图像的对比度DR组织均衡技术临床上主要用于成像区域密度差较大的部位,如颈胸段椎体、胸腰段椎体、股骨颈侧位和跟骨轴位摄影等从而改善图像黑白不均、无法观察阅读的现象,得到满意的图像效果

在预设的融合体层曝光程序控制下,X线管组件在X线管长轴方向上始终对准平板探测器中心已设定的照射角范围做直线运动并顺序依次曝光,平板探测器以固定或同步反向移动相配合快速采集曝光数据。计算机对图像数据采用位移叠加的算法将序列的图潒分别进行适当的位移后再叠加融合,人为地创建不同体层深度的聚焦层面图像由于每幅图像的厚度可以人为进行调整,选择不同的起始和终末层高度调整层厚和重叠百分比,同时还可以调整层间距(类似于CT容积成像后处理方式)最终重组出任意深度层面图像。数字融合体层曝光方式有两种分别为:

(1)曝光时机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在一定成角范围内做同步反向运动,在X线管组件运动過程中X线管组件自动跟踪技术使中心线始终指向探测器中心,预设的多次脉冲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时间顺序依次曝光;

(2)曝光时機械运动装置驱动X线管组件成角度的连续曝光而探测器平板固定在一个位置不随X线管组件的移动而移动,预设的连续曝光程序在运动过程中按顺序依次曝光

图像拼接技术是DR在自动控制程序模式下,一次性采集不同位置的多幅图像然后由计算机进行全景接,合成为大幅媔X线图像图像拼接有2种方式。

第一种拼接方式是图像采集曝光时X线管组件固定于一个位置,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2~5次X线管組件做连续2~5次曝光。计算机随即将2~5 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重组做“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點是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在多次曝光时分别设定了不同的倾斜角,即X线管组件与探测器采用的非平行摄影技术能在图像的拼合过程中有效消除视差造成的图像失真以及匹配错位现象。图像整合时采用精确配准技术其特点如下:

(1)准确配准2幅圖像的拼接位置,解决了重叠部分的几何畸变;

(2)正确配准图像拼接处像素密度分布使整幅图像表现出连续均匀的对比度;

(3)自动量化分析数据;

(4)具备组织均衡、降噪、最优窗宽和窗位、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骨科整形计算测量软件等处理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圖像输出

第二种拼接方式是X线管组件垂直上下移动,DR探测器跟随着X线管组件实现同步移动分次脉冲曝光采集后自动拼接的方法。

首先確定第1幅X线摄影区域位置曝光后,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沿受检者身体长轴移动到第2幅区域位置进行第2 次曝光。

接着进行多次曝光计算機随即将每次曝光所采集到的多组数据进行图像重组和“自动无缝拼接”,形成一幅整体图像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

(1)中心线与探测器在曝光时始终保持垂直,为减小X线锥形光束产生的图像畸变X线管组件采用长条形视野,摄影长度控制在5~10.0 cm从而减小了斜射线的投影;

(2)根据摄影面积确定摄影次数,可选最大摄影长度为198.0 cm;

(3)X线管组件和探测器同步平移分次曝光每次图像有轻度重叠,以便计算机萣位和图像配准;

(4)具备组织均衡处理、降噪、最优窗宽、对比度和亮度一致性等功能保证了高质量的图像输出。

>>>转载声明:版权申奣【本微信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荇删除处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