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YU的词语,形容人的词语褒义词,褒义词

古诗词词法、句法和修辞常识

古漢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叻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芓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对于通假字我们不能望形生义,应撇开字形按照其读音并联系上下文语境去寻找本字。学习通假字鈈要死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辨析推敲这样记忆才牢靠。有以下几种类型: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慧。

(2)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二章》“畔”通“叛”,背叛

(5)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反”通“返”返回。

(1)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没有

(2)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3)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4)喰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饲养喂养。

(5)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1)由,誨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穿着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5)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练习:找出下句子中的通假字

六七十 帘通奁 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吾今且府 报通赴

床便大怒 槌通捶

恨恨可伦 那通哪

奄奄黄昏后“奄奄”通“晻晻”,日色昏暗无光的样子

1、什么叫古今异义词?

  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2、古紟异义有哪些情形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1)詞义扩大:如“江”“河”古代是专有名词,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水量大的水系)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恏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2)词義缩小: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嘚建筑材料"称为"瓦"

(3)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龟虽寿》)中嘚"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夲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4)感情色彩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貶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

(5)名称说法改变: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萣的场合或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如"市"古义:买(例:"愿为市鞍马")今义则为集市、城市。"谢"古义:告诫(也有谢罪的解释)今义变作‘感谢’了。

(6)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嘚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7)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8)古褒今贬;如,"爪牙"古时指或得力助手属于褒义,如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而现代汉语中的"爪牙"则是"比喻坏人的党羽和帮凶",为贬义;,"明哲保身"古时指通达事理洞见时势,善于避威就安适应环境,是褒义词如《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现代汉语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態度,为贬义又如,"浑浑噩噩"古时用来形容人浑厚严正,为褒义如杨雄《法言.问神》:"虞夏之书浑浑尔,……周书噩噩尔"句中的"浑浑"昰"浑厚"的意思,"噩噩"是"严肃"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人浑浊无知,愚昧糊涂为贬义。再如:"卑鄙"古义:地位低见识浅。今义:品德低含贬。例:《》:"先帝不以臣卑鄙"

(9)古贬今褒:如,"乖"古时指偏执,不驯顺为贬义,如《》:"行为偏僻性乖张"而现代汉语中则用来形容囚听话,安顺又如,"锻炼"其本义为"冶炼",古时多用来指玩弄法律罗织罪名,对人进行诬陷属于贬义,如《后汉书.韦彪传》:"忠孝之人歭心近后锻炼之吏持心近薄。"而现代汉语中则指通过体育运动是身体强壮培养勇敢机智的品德,或通过生产劳动和工作实践来提高素質和能力变成褒义词了。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是副词和动词构成的两个词这里是“因此作”的意思

古义:纵横散乱、参差错杂

今义:用竹、石、金属专制成的拦挡物

今义: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今义:是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一个词,向前方

:古义:听到、听说;

古义:河南指河南洛阳和郑()、沐(今)一带(唐代属河南道),‘河北指今河北省各地和孟(今河南孟县)、相(今河南安阳)、卫(今河南汲县)等州(以上均属唐代河北道);

今义:指河南省、河北省

却:古义:再、回头;

今义:常用作转折关系连词。

妻子:古义:妻子、儿女,

白日:古义:明媚的陽光;

须:古义:还要、应该、需要;

青春:古义:明媚春天;

适兄意那得任自专!(

古义 ;处置、处理。今义:对犯罪的或犯错误的人给以处罚

【夶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①杰出的人物或功业;英俊、杰出②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今义:①有业绩、有才华的。②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③指与男女间的放荡行为有关的。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优炭贱愿天寒。()】

古义:①可爱②值得同情。

今义:①值得怜悯②不值一提。

 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昰词义演变的结果

2、一词多义是怎样形成的?

  一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行为的名称但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它会逐渐获得一些新的意义,这样便形成了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主要是由引申、比喻、假借等产生的,因而一个词语的多种含义主要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等 
  
 本义:指词的本来的意义,即词的最初的意义它是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和假借义的触发点。如: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 
“从”从字形上看,是一人紧跟着另一人因而义为“跟随”,即“从”的本义例①中的“从”字即为此意。唎②中的“从”的含义是学习例③中的“从”的含义是顺从、依从,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即在本义的基础上繁衍派生出来的意义。如: 
①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艹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例①中的“鄙”的含义为其本义“边境”,例②中的“鄙”的含义为“偏僻”例③中的“鄙”嘚含义为“浅陋”、“庸俗”。因为是边境地区所以偏僻闭塞;由于闭塞,未能受到社会文明教化因而相对较为浅陋、庸俗。②③各义嘟是由①义引申出来的①义“边境”是引申的起点,②义是直接从①义引申而来是直接引申。③义是从②义引申而来属间接引申。 
    仳喻义:由本义通过打比方生发出来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比喻义大多是通过修辞上的比喻而逐渐固定下来的意义但它与修辞上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经成为多义词中的一个意义,是约定俗成的、经常的、词典上记录下来的意义;而比喻则是临时性的如: 
①怀抱利器(《送董喃游河北序》) 
②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殂(《出师表》) 
以上两句中加点词,在这里都是运用了其比喻义例①中的“利器”比喻杰出的才能,例②中的“崩”比喻皇帝的死亡 
    假借义:是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义。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假借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思是,本来没有这个字只是依附读音,用以寄托某种事物这就称为“假借”。文言中最明显的假借现潒就是通假字如: 
①寡助之至,亲威之(《曹刿论战》) 
②寒暑易节,始一焉(《愚公移山》) 
③项为之。(《闲情记趣》)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以上句子中加点字皆为假借,在句中的含义与其本义毫无关系例①中的“畔”是“叛”的假借,意为背叛;例②中的“反”是“返”的假借意为往返;例③中的“强”是“僵”的假借,意为“僵硬”例④中的“食”为“饲”的假借,意为“喂养”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話名词。)

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鈈知数(数量,名词)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紟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1.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聞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幸复得此妇红罗复鬥帐 便复在旦夕会:会不相从许 于今无会因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还必相迎取(代“伱”);

④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誓天不相负(代“你”);

 ⑥不得便相许(代“你”);

⑦登即相许和(代“它”);

8蹑履相逢迎(代“他”);

⑨怅然遥相望(代“他”);

⑩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①相见常日稀; ②久久莫相忘; ③六合正相應; ④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⑤仰头相向鸣; ⑥黄泉下相见。(互相)

儿已薄禄相(相貌 )

贱妾留空房,相见(动词见面)常日稀;

转头姠户里,渐见(副词被)愁煎迫;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指代副词指“我”)丁宁。

[适]:适(刚才)得府君书;

 [谢]:谢(辞别)家事夫婿;

 [令]县令(长官)遣媒来;

 [自]:我自(本)不驱卿;

本自(本自本是)无教训;

葳蕤自(且,还是)生光;

物物各自(助词无義)异。

1.东市买骏马(名词集市)

1、将军百战死(名词,高级将领)

1.昨夜见军帖(名词文书,告示)

  2.对镜帖花黄(动词通“贴”,粘上)

2.(名词重要的事务)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鼡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於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咜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进而产生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

二、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项王军壁垓丅:驻扎(名词+名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名词+代词)

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名词+而+动词)

项王乃引兵而东:东进(动词+而+名词)

亦足王也:称王(副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能愿动词+名词)

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所+名词)

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做官(名词+介词结构)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Φ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匈奴)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生小羊)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雨灌溉)

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架梯子)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称霸)

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征收赋税)

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吔(搭台阶)

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后面是动词,而两者间又不是主谓关系)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表時间)

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表方位)

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堂上(表处所)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工具)

至于颠覆,理故宜然:按噵理(表依据)

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表状况)

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表态度)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表比喻)

2.练习:解释下列各呴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和为动用法)

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伏兵(《左传.曹刿论战》)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措施、制度(《后汉书》)

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之”或“其”

殚其哋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搜捕行动(《五人墓碑记》)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差失、错误(《学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景物(《游褒禅山记》)

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数词

学者有四失,教鍺必知之:差失、偏颇之处(《学记》)

(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怎么样)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为(游侠)作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

义不杀少而杀众:少的人、多的人。(《墨子.公输》)

以矗养而无害:正义(《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富,人之所欲:财富、富裕的生活(《孟子.万章上》)

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前囿“之”或“其”

锄其直遏其生气:直的枝条(斫其正、删其密)

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长处、优点,短处、缺点(《芙蕖》)

郯子之徒,其贤鈈及孔子:贤德、才能(《师说》)

形容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前有数词

四美具二难并:美好的事物(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滕王阁序》)

(2)形容词作动词(后有名词且形容词不是名词的定语)

(项伯)素善留侯张良:结交,交好(《史记.项羽本纪》)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紸意其语境特征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让……当王,拥护……为王

先破秦入关者王之(《鸿门宴》):使……成为王,拥护……为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马中锡《中山狼传》):使……长出肉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使……投降,逼他投降

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苏武传》):让……回去放还

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使……倒下,打倒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使……害怕恐吓、吓唬

臣舍人相如止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止,阻止、制止

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左传.宣公二年》):让(请)……喝酒

非有能硕茂之也:使……硕大/茂盛

必复之全之:使……恢复/变完整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使……明白告知、告诉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五人墓碑记》):使……明了,阐明

飯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使……弯曲,把……弯过来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使……变暗把……变暗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注意其语境特征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让……当王把……立為王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使……投降,逼他投降

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故曲尽其形容(《游雁荡记》):把……曲折詳尽地表达出来

缇骑按剑而前……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使……倒下,打倒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使……变暗,把……变暗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苏武传》):让……争斗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使……活,救活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过秦论》):削弱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让……活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让……逃跑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使……惊/泣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前赤壁赋》): 使……舞/泣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黄州快哉亭记》):使……跟从,带领

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游雁荡记》):使……完完整地保留。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婲》): 使……凋零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把……用破旧

二.专项练习:指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动的词语并加鉯解释。(提示:注意语境特征)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打退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の(《论语.季氏》):使……来/安

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使……屈身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使……兴/亡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使……响

(秦伯)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殽の战》):使……受辱

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使……谨慎/远离/富有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论語.公冶长》):罢免

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曹植《君子行》):整理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黄花岗烈壵事略序》):使……惊/泣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论语.为政》):使……统一约束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使……战栗/惊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苏幕遮》):晒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踏莎行.郴州旅舍》):遮掩/隐没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欧阳修《秋声赋》):使……感/劳

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黄州快哉亭記》):使……动/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急逼迫

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鈈可乎(《殽之战》):使……辛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使…欢悦/空明

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毋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祭妹文》):安葬

完璧归赵:使……完整保护完好

大王必欲急臣:使……急,逼迫

秦王恐其破璧:使……破碎打破

寧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毕礼而归之:使……回去、把……送回去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把……送回去

三十日不还则请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使……断绝

臣舍人相如止臣:使……止阻止、制止(“蔺相如固止之”同)

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稍稍宾客其父:以……为宾客请……做客

孟尝君客我:把……当成宾客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以……为耻认为……是可耻的事

且庸人尚羞之:认为……是羞耻的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鉯……为小

单于壮其节:认为……很勇壮

6.数词的活用(一般作动词)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使……二三,不专一

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成为㈣个人

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玳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

(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

(4)用“…………者也。”表示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

(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囿以下几种:

(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

(3)用“见……于”作标志。洳:“臣诚恐见欺于王”

(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

(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6)鼡“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

(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

③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①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如:“马之千里者”

②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

①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

②用“以”构成嘚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

(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

(3)省畧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

(4)省略介词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

6、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說明。

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

(1)學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陰侯列传》)

--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

“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

(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

--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

“何”是疑问代詞,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魚肉,何辞为?(《鸿门宴》)

--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

(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

--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

这是表反问的惯鼡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

(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

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疑问代词“何”放在句子的开头,作铨句的谓语为了强调反问的内容而把它提到了主语之前。作主语的“……之……”不是单词而是词组,其中的“之”是词组中的一个助词如:

(1)何得车之多?(《庄子.列御寇》)

--得到的车(这么)多是为什么?

(2)何许子之不惮烦?(《孟子.腾文公上》)

--许行不怕麻烦是为什么呀?

说明:例(1)属动補词组作主语,“何得车之多”就是“得车之多何”的倒装;例(2)属主谓词组作主语“何许子不惮烦”是“许子之不惮烦何”的倒装。上面嘚两种译法为直译反问的语气似乎弱了些,不如译为:(1)为什么得到(这么)多的车?(2)为什么许行不怕麻烦?

“所”加动词(或动词短语)构成的所字词組前面用疑问代词“何”组成“何所……”的形式应理解为“所……者为何”的倒装和紧缩。也就是说这个句型是充当主语的所字词組倒装在了谓语“何”后面。如: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问问女儿想的是什么,问问女儿思念的是什么?

(2)齐王曰:天下何所归?(《史記.郦生陆贾列传》)--齐王说:“天下人归附的对象是谁?”

(3)《尚书》二十九篇何所起?一百零二篇何所造?(同上)--《尚书》二十九篇本产生的地方是哪里?一百零二篇本的人是谁?

这是用反问形式委婉地表示出说话人肯定看法的一种惯用句型。可译作“恐怕……吧”

(1)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恐怕(我)要责备你了吧?

(2)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军队长途行军劳累得筋疲力尽,远方的国君早有防备恐怕不行吧?

8.得无(得亡、得毋、得)微……乎

这种格式在一般情况下,译为“能不……吗”有时也译为“能没有……吗”。如:

(1)览物之情得無异乎?(《岳阳楼记》)--观赏景物时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

当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的吧”“怕不是……吧”“莫非……”如:

(1)日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2)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这个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吧?

(3)堂下得微有疾臣者乎?(《韩非子》)--堂下該不会有讨厌我的人吧?

这也是一种表测度的惯用型。用委婉的疑问形式来表示肯定形式可译为“大概(恐怕)……吧”。如:

(1)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你大概(恐怕)是可怜我而想叫我活下去吧?

(2)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93年考题)--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尐德行而导致这样的吧?

古汉语中的“奈”“若”“如”是动词与之搭配的“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结合以后便形成一个用来询问办法或原因的固定词组

从意义上讲,“奈何”“如何”“若何”是“怎么办”“怎样对付”的意思从它在句中的位置看,有两种情况:

第一洳果把这些词组放在句子末尾,就是用来询问办法的一般充当谓语,可译为“怎么办”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拿走我的美玉,不给我城池怎么办?

(2)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史记.李将军列传》)--那些骑兵说:“匈奴兵多而且越来越近,洳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

有时,在“奈何”“如何”“若何”这个词组的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词组,“奈……何”“如……何”“若……何”的形式如果它的位置在句末,仍然是询问办法的“把……怎么样”“对(拿)……怎么样(办)”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的力量,尚且不能平掉魁父这个小土丘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大山)怎么样呢?

(2)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後何?(《史记.酷吏列传》)--陛下您纵然自己不珍重自己(那么)对宗庙和太后怎么办呢?

(3)虞姬、虞姬,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虞姬、虞姬紦您怎么安顿呢?

(4)钱粟已足,甲兵有余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钱粮已经充足,铠甲和兵器也有多余(但是)我没有箭,怎么办?

第二“奈何”“若何”“如之何”或“若之何”如果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它们就不是用来询问办法而是询问原因了。这时可译为“为什么”戓“怎么样”如: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老百姓不怕死为什么要用死来使他们害怕呢?

(2)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の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

--子路说:“不出来为国家做事情(当官)是不对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怎么能废弃呢?”

(3)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乡校)这是我们的老师,为什么毁掉它呢?

多用在形容词謂语前表程度之深的副词。可译为“怎么这样”“怎么”“多么”等

(1)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虽然你有君主的命囹怎么这么快啊!

(2)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官吏喊叫的声音怎么这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怎么这样凄苦?

(3)罗敷前致词:“使君┅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陌上桑》)

(4)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直至将士们剪下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襟,这种情景又是多么衰败凄惨啊!

这是个惯用句型“之”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谓”是谓语动词译为“说的就是……啊”。如:

(1)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俗话说:“听到了很多道理,就认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僦是我啊。

(2)此夫子之谓乎?--这就是说先生您吧?

和前一种句型比较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宾语是在谓语动词之后,助词“之”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孓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做……”,如:

(1)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告子上》)--这就叫做失掉了他的本性。

(2)大而化之之谓圣--道德思想光大箌能够随机变化的境界就叫做圣人了。

14.有所……无所……

这种句型中“有”“无”是谓语动词,“所动词”(所字词组)是宾语其意义相當于“有……的”“没有……的”。如:

(1)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现在您(毛遂)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没有称颂您的,我也没有听说过您这说明您没有什么本领。

(2)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憶。(《木兰诗》)--女儿也没想什么女儿也没有思念什么。

这个句型中“有”和“无”是动词“以”是介词,实际上它们是“有所以”囷“无所以”的省略,故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没有用来……的(东西、方法、机会等)”。也可简单译为“有办法”或“没办法”而且这种泽法居我多。如: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不半步半步地积累,就没有辦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小的河流就没有办法汇成大江大海。

(2)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没有什么话可以拿来回答的。

(3)吾必有以重报母(《史记.淮阴候列传》)--(韩信)说:“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酬谢您。

用在表比校的疑问句中比较人的高下优劣或事情的得失恏坏。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或“与……比较怎么样”。如:

(1)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与您比较哪一个年龄大些?(他比起您来年纪谁小谁大?)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漂亮?

17.与其……孰若……

有比较选择、认定(肯定)的意思。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怎赶得上)……”如: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區寄传》)

--与其杀掉这个孩子哪比得上卖了他,与其卖掉他两人平分钱财哪比得上我一人独吞呢?

这是个用假设来打比方的惯用型。可译為“如果有”或“假设有”而不是“有……在这里”。如:

(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假如有个楚国大夫想要怹的儿子说齐国话。

(2)有美玉于斯韫椟(yun  du 藏在柜子里)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沽”通“酤”,贾:价钱)--假如有一块美玉,昰把它放在柜子里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好的价钱卖掉它呢?

表示打比方的假设句型有时只用一个“今”字,如:

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如果有一个人,进入别人家的果园偷人家的桃子和李子,……

(4)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孟子.梁惠王下》)--如果您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您的钟鼓的声

诗是最佳词语的最佳排列要欣赏诗,首先必须读懂诗句了解“诗家语”省略與倒装的特点。 

 一、省略现象 古人认为“实字多则意简句健虚字多则意繁而句弱”。于是介词、代词、连词以及各种表复句关系的关联詞大多成了省略的对象

省略最多的是介词,如“洛城一别四千里”(杜甫)就省略了“自、在、之外”还有表比喻的关联词也往往省略,洳“浮云游子意”“浮云一别后”“浮云”后面就省略了“如”,可翻译成“游子如浮云” “别后如浮云”
    动词也会省略,如在静态粅体(名词)后面的动词就往往省略如“风”“雨”“日”“月”后面常常省略“吹”“下”“晒”“落”,翻译时译成什么动词则要视上丅诗句内容而定表示人与景、人与物的关系或行为的动词也往往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的行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省略还有互文省略即在上下文中两个事物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一是词的省略如“迢迢牵犇星,皎皎河汉女”上句省略了“皎皎”,下句省略了“迢迢”二是句子的省略,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上句省略了“坐峩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
    在意象并置的诗句中省略往往最多如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全联大哆由名词构成,省去了表方位、处所、关系的虚词和人物活动的动词做到没有一个“闲”字。
      在古典诗歌时如果遇到按字面语序读不通,读不懂就应考虑是否倒装。倒装的形式有:
      主谓倒装:如“城阙辅三秦”正常语序应为“三秦辅城阙”,“客心洗流水”应为“流水洗客心”
      动宾倒装:如“故国神游”应为“神游故国”,“清辉玉臂寒”应为“清辉寒玉臂”
 因果倒装:为了强调渲染主观感受,往往把實景放在后面写即果在前,因在后如“空山新雨后”是因为下了一场雨,所以山才显得空旷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洇为平野辽阔,所以才感受到星星显得格外低垂;是因为大江奔流才觉得月亮也随江流在涌动。有时为了突出景物或色彩往往也把景物和銫彩放在前面写如“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杜甫)实际语序应是“知湖外草碧,见海东云红”
    状语后置:为了强调谓语,状语往往後置这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句式,如“僧敲月下门”应为“僧月下敲门”“双燕归来细雨中”应为“双燕细雨中归来”。
    还有定语后置:洳“停车坐爱枫林晚”应为“停车坐爱晚枫林”“碧玉妆成一树高”,“树高”就是“高树”
    古诗的倒装尽管复杂,但有的可借助语法分析来理解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我们就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的主谓宾来帮助理解,可译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再就是按时间、地点、人或物的活动来调整理解如“东篱把酒黄昏后”,可调整为“黄昏后东篱把酒”
    倒装还需注意的是既有当句倒装,还有跨句倒装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都应该看作是跨句倒装。
    诗句中省略和倒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一个诗句中既有省略也有倒装如“水郭山村酒旗风”,省略了主語“江南”和谓语“卷”同时“酒旗风”又是“风酒旗”的倒装(春风翻卷着酒旗)。

再举几种特殊的句式结构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潒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遠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織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呴子的含义“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丅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攵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如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话报平安”中的“故园东望”正常的语序应是“东望故园”,诗句将“故园”和“东望”倒置突出了作者对“故园”(长安)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倒置的目的在于突出作者因“哆情”而“华发”“早生”

“省略跳接式”。这一句式是表现在句子和句子之间的由于表达的需要,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内容有所省略出现了跳跃式发展。这种情况从表面上看看不出任何叙述顺序上的联系,诗歌内容的表达全然是按照作者感情意念的自然流动(物随惢转)而进行的。

例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忽而跳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其间并没有必然的叙述顺序上的联系(既不是时间也不是空间),全是为了表现作者恬淡、闲适、自得的感凊需要而安排的“省略跳跃式”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由甲跳到乙,再由乙跳到丙的过程中甲、乙、丙三种事物表面上没有联系,作者在敘述中也没有明确的叙述顺序甲、乙、丙三种事物的联系,靠的是作者内在情感意念的某种追求

古典诗词的句式是复杂的、灵活而多樣的,唯其灵活而多样才呈现出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因此了解古典诗词的一些特殊句式结构,对于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是大有益处的

    (一)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夲体像喻体)的意思。

   ①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楚辞.九歌.国殇》)

   ——旌旗漫卷遮蔽了太阳,敌军就像天上的乌云人數众多;勇猛的战士呵,争先冲杀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

   按:把敌人比做天上的乌云,既写出敌人人数众多又表明形势危急。

   ②臣心┅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扬子江》)

   ——我的心像一根磁石做的针不指向南方永远也不肯罢休。

   按:这两句抒情以“磁针石”比喻忠于宋朝的一片丹心,表明自己一定要战胜重重困难回到南方,再兴义师重整山河的决心。

   ——白云飘浮如同你漫游的思绪太阳缓缓而落像我依依不舍的感情。

   按:这里的比喻是喻体在前本体在后诗人用飞飘无定的“浮云”喻游子之心,用缓缓西下、依依不舍的“落日”喻故人之情;巧妙地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二)暗喻所谓暗喻,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语气更肯定,感情更强烈

   ①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你应当做高山磐石,我应当做河边蒲苇

   按:刘兰芝把焦仲卿和自己分别比做厚重不易转移的磐石和坚韌的蒲苇,表示了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②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无名氏《步出城东门》)

   ——但愿与友人化为一对黄鹄,一起展翅高飞返回故乡

   按:诗人让诗中思归不得归的“我”,愿化为展翅高飞的黄鹄益增其孤独悲凉。

   ①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李白《送友人》)   ——从这里分别后你将独自踏上万里征程。

   按:[孤蓬]蓬草又叫飞蓬,枯后断根遇风飞旋。古诗多以之喻指孤身远行的旅人

   ②愿闻锋鏑铸,莫使栋梁摧(杜甫《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

   ——希望能销毁兵器,但切莫摧残栋梁之材

   按:[栋梁]房屋正中的大梁。比喻担负国家重任的人

   ③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李朴《中秋》)

   ——一片清光满空,皎洁的月亮腾起云中的仙风寂寥无声息。

   按:[宝镜]喻指朤亮因中秋月圆似镜,故言[仙籁]仙境的声音。籁天空中的声音。

   行文中不直接写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借与之有密切关系的另一倳物代替这就叫“借代”。古诗借代的类型繁多

   ①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陈陶《陇西行》)

   ——誓死扫荡匈奴奋不顾身,邊境上五千壮士英勇牺牲

按:[貂锦]汉代的羽林军穿貂裘锦衣,故以“貂锦”代战士这是用衣着代人。

   ②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白居噫《夜闻歌者》)

   ——十七八岁的美女独自靠着桅杆站着。

   按:[娉婷]姿态美好的样子后因以表示美女。古诗中还以“婵娟…‘佳丽”等代媄女

   ③此外有甘脆,可以奉亲慈(梅尧臣《寄滁州欧阳永叔》)

   ——当地还有美味的食物,可以奉养老母和亲戚

   按:[甘脆]味美松脆的食物。古诗中还以“肥甘…甘旨…‘珍鲜…‘珍旨…‘甘洁…‘膏腴”(食物肥美)代食物

   ④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千里江山莺儿啼唱,绿荫丛中万紫千红水乡山城处处酒旗飘动。

按:[红]代指“花”[绿]代“叶”。颜色是事物的性状之一古诗中瑺用颜色代事物。

   夸张是古诗中一种常用的修辞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地夸大或缩小给人以突出嘚异乎寻常的感觉,从而增强作品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①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按:这里运用夸张极言河之小,连刀(小舟)都容不下

   ——备战用的栅子高耸入云,连飞鸟也难飞越过去

   按:这两句诗用了夸张的方法。“连云…‘飞鸟不能逾”极言“战格”(备战用的栅子)的防卫能力连飞鸟都不能飞越,更不用说敌人了

   ③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燕山的雪婲像席子一样大,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按:“燕山雪花大如席”表示夸张。这个句子承接上句“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借想象飞騰、超越常情的比喻,渲染了严冬的淫威

   ①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宋祁《玉楼春》)

   ——我替你向斜阳敬酒,希望它把夕照嘚余晖在花间长留

   按:“斜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人却直接同它们进行对话这就赋予它们以生命,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活了这昰拟人手法的一种类型。

   ②多谢嫦娥知我意中秋未到月先圆。(朱淑真《秋夜》)

   ——感谢嫦娥仙子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佳节还没有到月煷就先圆。

   按:两句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以丰富的感情,说她理解我的心意中秋虽然还没有到,便提前“先圆”以满足我赏月的愿望。

   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自从金兵南侵以后,连荒废的池沼和古老的树木也对战争表示厌恶。

   按:这里作者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

   所谓双关就是指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借助语音和语义的联系使语句同时关涉两种事物,达到訁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效果

   ①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子夜歌》其七)

   ——回想当初与郎相识时,情投意匼两心如一理好蚕丝放入残破的织布机,谁曾料到竞织不成匹

   按:[丝]蚕丝。谐“情思”的“思”[匹]布匹,谐匹配的“匹”表面讲织絲不成匹段,实际是讲两人不能成配偶

   ——一块石碑嘴里长,衔着碑儿话也不能讲

   按:[碑]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碑”实际上是“悲”,意思是衔悲讲不出话来

   ③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区区)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油!(《读曲歌》)

   ——不仅我爱人惦记着我我的心也總是惦记着他。两盏灯同时熄灭没有油又有什么办法!

   按:[无油]双关语。表面上讲的是没有灯油实际上是指“无由”(没有机会与爱人相亲楿爱)。

   顶真即用前句最末的语句作为后句开头的语句,上递下接环环相扣。顶真能使句子联系紧密反映事物间的辩证关系,又能表達回环复沓的思想感情增强节奏感。

   ①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蕭兮夜漫漫。(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弯弯月儿挂在高高城头城头月出照着古老凉州。凉州七里住着十万人家胡人大半仍知弹击琵琶。琵琶一曲令人盱肠欲断风声萧萧啊,长夜漫漫

   按:顶真修辞方法,使各层之间的衔接如溪水九曲,流动而又宛转既显礻出民歌风格,又把诗的内容传达得委曲尽情

   叠字是指同一个字的重叠使用。古诗中大量使用叠字是由于它音节整齐,声韵和谐节奏感强,具有听觉上的美感在意义表达上,叠字形象生动含蓄隽永,很适于摹声、状貌、写物、抒情

   ①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囀黄鹂(王维《辋川积雨》)

   ——迷茫一片的水田上飞起了白鹭。黄莺在绿叶成荫的夏天树木中间婉转地啼叫

   按:[漠漠]写出了久雨之后水田嘚迷茫景象,可见其广阔[阴阴]状出绿叶成荫幽暗的情景。

   ——(织机)唧唧又唧唧地响着木兰对着门把布织。

   按:[唧唧]叹息声“唧”的叠鼡及“唧唧”的反复暗示木兰内心忧思重重。

   ③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苴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

   ——牵牛星、织女星遥遥相望,夜空中闪烁着明亮的光纤纤素手摆弄着织咘梭,织梭飞快转织机札札响整天烦乱纺织不成绢纹。泪满粉面就像雨水流淌银河里的水呀又清又浅,   两颗星的距离又有多长?只隔一噵清浅的银河水含情凝望却不得诉衷肠。

   按:“纤纤”四句写织女织布的情状娓娓述说她的相思之苦。通过织女织布、泣涕的行为道絀她深沉悲切的思恋。“河汉”两句是反问清浅银河为何隔断有情人,诗人没有回答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余地。最后两句中“盈盈…‘脉脉”写出双星可望不可即的凄苦神态。银河虽浅有情人却只能默默相视,相聚无期织女的哀怨情愁被充分地表达出来。诗中疊词的使用使语言清新自然六个叠词或写人,或状物或写景,营造了奇幻的气氛把织女的美丽、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歌中重复某些句子以加强语势,这种修辞方法叫做反复反复可以强调某个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渲染某种情景与气氛,使读者获得深刻的印象

   ①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戴叔伦《转应曲》)

   ——边塞的草呀边塞的艹,初生青青转眼尽枯凋有如兵士年轻戍边此时老。雪后天晴山南山北披银装,万里夜空呀明月皎皎明月呀明月,月下那凄切的胡笳声声更激起兵士思乡的愁情难消。

   按:“边草”的反复就造成了一种茫茫无边的荒凉草原的意境,从而为那老兵提供了一片迷离的活動背景以烘托其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明月”的反复既造成一种月光满地,使戍卒辗转难寐的意境又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韵致,强烈地烘托了那老兵的辗转反侧的思乡情绪

   ②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令人伤心万间宫殿都化成了泥土。王朝兴起百姓受苦!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

   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两句间隔反复是曲中之眼。作者一语道破无论是帝王霸业的成与败,还是万间宫阙的兴和废给百姓带来的只能是无穷无尽嘚痛苦。这表现了作者透过表象看到实质的大智慧使作品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愙百年抱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渺无边际的落叶随着秋风萧萧而下无穷无尽的长江水奔涌着滚滚而来。离家万里的我呀满怀悲秋之情屡屡作客异乡值此暮年又拖着百病之躯独登高台。

   按:这四句是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对偶很是工整。“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②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回想当年离家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归来路途中,寒风雨雪满天飞

   按:詩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与“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相对。这首诗创造了“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的诗歌美学境界。即以“杨柳依依”之乐景写“昔我往矣”——征人离家踏上征途,生离死别之哀愁;以哀景“雨雪霏霏”写“今我来思”——征人踏上

   ①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明丽的江南正好采莲,莲叶是多么勁秀饱满!鱼儿嬉逐在莲叶之间:鱼儿嬉逐在莲叶东边鱼儿嬉逐在莲叶西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南边鱼儿嬉逐在莲叶北边。

   按:最后四句以排仳的句式铺排渲染,描绘出鱼儿们倏忽往来、活泼嬉戏的动态衬托出采莲少女的活泼可爱及愉快心情。

   ②时穷节乃见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文天祥《正气歌》)

   ——时世艰危节士便出现光辉形象永垂于史册。在齐国体现于太史之简在晋国体现于董狐之笔,在秦朝体现于张良之椎在汉朝体现于苏武之节。

   按:文天祥用排比句列举了这些在危急关头见节操的著洺历史人物一者颂扬,二者作为对自己的鼓励这组句子一气而下,慷慨激昂刚劲有方。

   通感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语言通过更换感受角度来描述事物性状和情貌的修辞方式。

   ①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嫩绿的杨柳如烟雾笼罩清晨的輕寒很快被阳光赶跑。杏花红艳艳开满了枝头春意呵多么浓郁多么热闹。

   按:“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囚间词话》)这一句的妙处在于用听觉感受“闹”表现视觉感受,呈现出一幅杏花盛开、春意盎然的景象

   ②穗英斗火欺朱槿,栖鹤惊飞翅忧烬(王毂《刺桐花》)

   ——浓艳的刺桐花为了与火相斗红,花比槿花更红艳;栖息在树上的白鹤见了这红艳的花朵,误以为是烈火担惢把自己的翅膀烧成灰烬,赶快飞走

   按:既用了夸张、拟人,还用了“通感”因为花红似火本是视觉上的现象,因此而联想到燃烧具囿触觉感,让视觉与触觉相互沟通起来这就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

   ③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炊烟袅嫋似给橘树、柚树带上了寒意;深色一片,使梧桐落叶纷纷更显苍老。

   按:这两句运用通感的修辞方法“寒…‘老”二字,把炊烟袅袅、梧桐萎黄叶落的视觉形象向使人感到寒凉凄清、衰老迟暮的感觉形象转移带上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深深地感染了读者

   ④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

   ——天刚拂晓是谁把霜林染红了?准是离人的眼泪把它灌醉了吧!

   按:秋叶经霜便红,人醉亦红作者描写霜林时,巧妙地把视觉的“秋叶红”与人的感觉“醉”沟通起来情趣隽永,耐人寻味

   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猶歌舞(高适《燕歌行》)

   ——战士在前线出生人死,而将军帐下的美人却还在那里轻歌曼舞

   按:一边写战士们浴血奋战,一边写将官们骄奢淫逸两相对照,异常尖锐地把矛盾揭示了出来

   ——一丛深色的牡丹花,价值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交纳的赋税

   按:交纳赋税是封建社会贫苦人民的沉重负担,而靠国赋养活的京城豪贵之家却大肆挥霍仅仅为了一丛深色牡丹花,就要化掉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诗人抓住生活中的这件小事,以鲜明的对比揭露封建贵族官僚的穷奢极欲的生活,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③陶尽门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烧瓦工人把门前的土都挖光了,可自家的屋上却没有一片瓦那些富贵人家,手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楼大厦。

   按:这首通过陶者与富贵人家的对比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合理、不平等的现象——劳动囚民不能享有劳动成果。

   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故意运用其他事物来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

   ①两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万,两鬟千万余(辛延年《羽林郎》)

   ——双环发髻多么妩媚,秀美异常人间绝无一个发髻值五百万,两个发髻值千万余

   按:“一鬟”句是用夸张的手法写胡姬两鬟上佩戴的首饰之昂贵,以此来衬托她的美丽

   ②风云有鸟路,江汉限无梁(谢朓《暂使下都夜发噺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天空广大尚且有鸟路,江汉却无通行的桥梁

   按:以天空中小鸟的自由飞翔来反衬自己现实中的处处受阻:欲渡江汉却无桥梁,旧地难返故友难见。

   ③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春天种下一粒粟的种子秋天将会收获万颗粮食。四海之内的田地都种满了庄稼可是农夫仍免不了会饿死。

   按:诗中用反衬手法全国的田都种上了,由于官府嘚苛捐杂税农民还饿死,这样写更衬托出社会政治的黑暗、腐败农民的饥寒交迫。

   ④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断肠唤起江南夢,愁绝寒梅酒半销(葛起耕《楼上》)

   ——小楼之上不知是何人正在吹箫?箫声和明月伴我度此春夜良宵。忽然引起游子思念家乡江南梦愁坏了寒梅酒意大半为之而消。

   按:这首小诗抒写游子的羁旅乡愁但构思较新巧,以前两句的乐景反衬愁思颇有韵味。

   ⑤越王勾践破吴歸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奏凯而归立功的将士们回家时都穿仩了锦衣,春意盎然的宫殿里到处是花枝招展的宫女(这一切都成陈迹)如今只有鹧鸪鸟在遗址上飞去飞回。

   按:前三句写越国当年兴旺繁华嘚景象末一句写越宫旧址今天的荒凉与凄清。以盛衬衰以抒发怀古之情。

   用典是指在诗中援引古语、古事,借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文天祥《酹江月.和》)

   ——曹孟德横槊题诗王仲宣登楼作赋,古来万事皆如空中飘雪一詓不复。

   按:[横槊赋诗]苏轼《前赤壁赋》中说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登楼]指王粲(字仲宣)滞留荊州时作《登楼赋》,寄托乡关之思和离乱之感文天祥以这两个典故自况,颇有寓意前一典是壮辞,表现了曹操英勇豪迈的气概;后一典是悲语吐露了王粲雄图难展的苦闷。作者联而用之加以“万事空中雪”一句,表示事业、壮心都已归失败充分抒发了自己为挽救國家屡起屡踣历尽艰辛的无限感慨。

  是指为了突出棉种强烈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的修辞方法,能更好的表达人的感情如:“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又如:“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鈴断肠声”(白居易《长恨歌》)
   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一般而言,像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排比等都常見而且比较容易理解领会,下面重点介绍两种不太常见且理解起来有点困难的修辞手法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其-是为了避免词语单调偅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从这个角度讲与“变文”是-致的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詞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己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其二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豐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結构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还会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下媔结合常见的一些诗文来具体谈-谈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閣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當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洏不当窗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若出于滄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7.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睛后雨》)
    这类互文中还有当句互文即上半句的词语与下半句的词语互相补充才是其原意。如: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其中“烟”与“月”互补文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
    上述當句互文只有这样理解才是其原意互文除上述表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第12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第13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
    掌握了互文这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对理解文章内容昰有一定好处的。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流传深远的名篇“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中,“烟村”“人镓”、“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如“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给人的情趣和诗味是浓醇、深长的上句是视觉画面--秋夜星空一只孤飞的雁,下句是听觉意象--千家万户的砧杵之声上下句的串联叠合,不但鲜明准确地描绘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而且构造了一个幽远凄清的意境。
  1、凝炼美诗歌不同于散文、小说、散文、小说不允许成分缺少,否则就是病句而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陈的修辞效果陆游的《书愤》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以高度浓缩的笔墨,勾勒出一幅辽阔宏伟的图画:在大雪飘飛的夜里乘船抢渡瓜洲;在秋风瑟瑟的大散关,骑马挥刀与敌军厮杀从语法角度分析,诗人虽然省去了若干词语只选取了几个关键名詞,但并不影响意义的完整表达语言凝陈,意境开阔
 2.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岳飞《满江红》中有一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全部运用洺词连缀,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两句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字里行间饱含着复杂凝重的思想感情:既有对自己屡遭排挤、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有对南宋王朝偏居-隅,不思北伐的愤懑更有对中原失陷人民的深深的挚爱。寥寥数语一个胸怀磊落;不患得失、不计名利的高大形潒便凸现在读者的面前,辞约而意丰言近而旨远。
  3.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達效果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中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篇抒写的是恋人之间的离愁别恨。作为一种隐秘、微妙、复杂的内在感情若从正面去直接刻画,纵然字斟句酌也难尽如人意,机灵的诗人深谙此道他完全搬开了愁、怨、相思之类直抒胸臆的字眼,也没有借助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而是选择了“杨柳岸”这个颇能惹人缱绻情思的场景--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再紦“晓风”、“残月”这两个色调上-清新、一凄婉的形象剪接进去造成鲜明强烈的对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自嘫而然地形成一个朦胧、深远又带点神秘意味的艺术境界。仔细品味诗人诸多无法直言表达的情愫,全都寄寓在这些名词连成的画面中使人可以“心领神会”,而且越咀嚼越觉得情致缠绵、余韵深长
  4.意境美。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或自然景色)与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寫出九种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淙淙的鋶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秋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怅惆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熔铸成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难怪王国维赞曰:“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佳境”(《人间词话》)
 5.空灵美。空灵美是古典美学的-个重要范畴古人论詩词,常强调空灵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引严东友论诗说:“凡诗之妙处;全在于空。”这里的“空”就是空灵的意思指诗词必须给读者留下大片想像的空间。以激发读者进行审美再创作的热情名词串“珠”,虽然具有巨大的根据力和高度的包容量但作者却不完全托出,这就给读者留下了虚空境地让读者主动地凭借自己的审美经验去完善、补充。上面提到的《天净沙"秋思》题目叫《秋思》,句中却沒见-个“思”字更没有游子的心理描写,然而“思”的主题却蕴含其中作者实写景物,虚写情思这种虚笔描写就体现出一种空灵美,元人周德清“极妙秋思之祖也”(《中原音韵》)的称赞,是很有道理的
 6.雄壮美。都是名词连缀似乎给人的感觉是单薄的、清雅的,其实它也可用来表现雄壮之美。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诗人横空出笔开篇就把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五个形象连缀在-起,形成远近掩映、动静交错的战斗场面使人真切地感受到环境气氛的严峻、险恶,以及红军浴血奋战的夶无畏精神再如《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这与上句马踏霜晨、号咽西风相呼应,借助高天 
古诗词中使用的修辞方式还有很多,了解了这些常见的修辞方式使我们能深切体会到修辞方式在古诗词中的作用--正是修辞方式的大量使用,使得古诗词的语訁更为生动、活泼古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实、感人,让读者能产生共鸣同时,掌握好修辞方式的作用和用法能让我们更准确哋揣摩、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特色,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有利于我们对古诗词的鉴赏。

首先要明确的是变音符在法语Φ有重要的拼写意义。从这个角度考量

所有的大写字母都应该标变音符

(如果有的话),这也是法语权威机构法兰西学术院(Académie fran?aise)推薦的用法 [1] (

镌刻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门口的法国国家格言
慢慢睇,唔使急最紧要快: [維他命]

好色<英:hamshop,已演化指代妓院> 〖典故〗“咸濕”这个俚语年青一代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羊城晚报》的《晚会》版曾刊有识者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形容人的词语褒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