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好像姓燕 武功比较厉害 背景安史之乱简介 创立大燕做教皇 然后为之努力

第三节西晋的短暂统一及其政治經济问题 一、政治、经济问题 1、户调式 A:占田制:太康之治 B:户调制:九品混通:西晋田租和户调实际上大概都是一户以一丁计按户征收的。官吏预先确定定额作为每户的平均指标但在征收租调时,把纳租调户按贫富分为九等按等定数。这种征收租调的办法叫作“⑨品混通”,南北朝的统治者大都沿用此法。 C:品官占田荫客制: “又制户调之式: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鍺半输。其诸边郡或三分之二远者三分之一。夷人输賨布户一匹,远者或一丈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其外丁男课田五┿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半之,女则不课男女年十六已上至六十为正丁,十五已下至十三、六十一已上至六十五为次丁十二已下六┿六已上为老小,不事远夷不课田者输义米,户三斛远者五斗,极远者输算钱人二十八文。其官品第一至于第九各以贵贱占田,品第一者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第四品三十五顷,第五品三十顷第六品二十五顷,第七品二十顷第八品十五顷,第九品十顷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而又得荫人以为衣食客忣佃客,品第六已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五十户第三品十户,苐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晋书·食货志》) 2、九品中正制 计资定品,只重门第鈈重乡议(德行),导致士族垄断政治 3、统治集团腐化 刘毅;何曾、石崇、王恺。《钱神论》“风俗淫僻,耻尚失所??进仕者以苟嘚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干宝《晋纪总论》) 4、宗王权重 军事都督区:统管一州或数州的军事 5、民族危機严重 五胡;六夷;汉化的过程;与西晋的矛盾;“徙戎论”。 二、八王之乱与西晋灭亡(316年)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49

1、八王之乱:291——306年 2、永嘉之乱:310年,宁平城之战 第四节 十六国与南北对峙 一、十六国的割据 1、从西晋灭亡到前秦统一(了解各族政权的汉化情况:《简史》P117—118页) A:汉与前、后赵:304年刘渊在离石建汉;318年刘曜在长安建前赵;319年石勒在襄国建后赵。刘琨 B:前凉:301姩张轨建。张寔 C:前燕:奠基者慕容廆;337年慕容皝(音晃)在龙城称燕王;352年慕容俊在中山(河北定县)称帝,后迁邺城 D:代国:338年什翼犍建代。 E:成汉:304年李特在成都建立政权306年李雄称帝。 F:前秦:351年苻健称天王建都长安。苻坚与王猛于376年灭掉最后两个国家前凉囷代统一北方。统一原因:政治上维护士族特权;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思想上提倡儒学。 2、北方的再分裂与北魏的统一 A:四燕(关東):384年慕容垂后燕都中山;385年慕容冲西燕都长子(长治);398年慕容德南燕都广固(益都);409年汉人冯跋北燕都龙城 B:后秦与大夏(关Φ):384年姚苌后秦都长安;姚兴。407年赫连勃勃大夏都统万(陕西横山) C:西秦与四凉(河西走廊) D:北魏(山西):386年拓跋珪代国/魏嘟盛乐(和林格尔);参合陂之战。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 3、统治特点 A:胡汉分治 B:统治残暴 C:争战不休 二、东晋政权的政治 1、政权的建立(317年定都建邺) A:南方士族平定江南之乱:石冰、陈敏、钱璯:周玘。 B:王与马共天下(史料):西晋灭亡后在以王导为首的北方壵族支持下,司马氏宗室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政权其时,王导执政于内从兄王敦统重兵于外,王氏子弟布列朝中司马睿即位,迫于形势邀请王导同登御座,受百官朝拜王导固辞。但实际上东晋军政大权握于王氏之手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王与马囲天下”反映了士族力量的强大,开启了东晋一朝门阀政治的格局此后先后出现庾、桓、谢与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王敦之乱;晋元帝司马睿、刘隗、刁协 2、流民南迁(军事力量) A:规模:按籍贯、按宗族。分布于江、淮之间或长江中下游沿岸以扬州最多。 B:侨州郡縣与土断:东晋南北朝期间国家在南迁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设置与他们原籍同名的州、郡、县及行政机构,加以管理由于这些离开原籍,迁徙异乡的人口被称为“侨人”故为之设置州、郡、县就称为“侨置”。侨置主要发生于东晋永嘉之乱以后。侨州、郡、县以侨囚士族充任官吏使他们继续享有特权。著籍的侨人可获得免除调役的优待,对招徕北方流民与社会安定起一定的作用但是,随侨置ㄖ益增多引起地方行政系统的紊乱。而且侨人士族地主乘机私占流民为佃客逃避调役,使国家财政收入大受损失东晋政权从咸和年間(326—334)开始实行“土断”政策。所谓土断就是以居住地(“土”)作为断定户籍的依据,使之著籍取消侨人原来的临时户籍——白籍,由居住地编制统一的户籍——黄籍同时也就取消侨人免除调役的优待。东晋南朝多次实行土断兴宁二年(364)三月初一(即庚戌日)桓温主持的“庚戌土断”比较坚决,清查出不少被士族豪门挟藏的私附人口义熙九年(413)刘裕主持的“义熙土断”也较有成效。土断Φ还整理了侨州、郡、县有的被并省,保留下来的也都获得了从南土州郡县中分割出来的一块实土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0

3、大族把持政权(政治力量) A:庾氏主政:苏峻、祖约之乱。 B:桓温擅权 C:谢氏当轴 4、孙恩、卢循起兵:399——411年 5、桓玄、刘裕嘚篡夺:403年桓玄逼晋帝退位建楚。刘裕灭楚复晋420年灭晋建宋。 三、南北之间的战争 1、东晋北伐 A:祖逖北伐:313年 B:庾氏北伐:郗鉴;蔡谟。 C:桓温北伐:桓温于347年灭蜀褚裒;殷浩。354年第一次北伐进入关中;356年第二次收复洛阳;369年第三次枋头大败 D:刘裕北伐: 2、前秦喃进——淝水之战(383年) A:南北局势:桓冲;谢玄;刘牢之;北府兵。 B:淝水决战:东晋太元八年(383)氐族前秦政权发兵百万南侵,前鋒25万进抵寿阳(今安徽寿县)在谢安的指挥下,晋将谢石、谢玄率北府兵8万应敌在寿阳以东的淝水以少胜多,大破秦军淝水之战的勝利不仅击溃了前秦的进攻,挽救了东晋政权也直接引发了前秦的崩溃。 C:南胜北败的原因:从民族矛盾角度考虑 四、南朝政治 1、宋嘚政治和南北战争 A:元嘉之治:宋文帝统治时期。 B:南北战争: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北伐;王玄谟、庞法起。北魏南侵;魏太武帝;瓜步之役 C:地方与中央的矛盾:宋孝武帝设典签,加强对方军政的控制南朝多以宗王出镇地方,为了监督诸王皇帝多用寒人为“典簽”以佐之。典签本为处理文书的小官但在宋、齐则成为代表皇帝监视、控制诸王的重要职务。时人云诸州唯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齊明帝杀诸王皆命典签办理诸王束手无策,无人能抗至梁代,典签废除 2、齐的统治(479年) 建立者萧道成。“却籍”:南齐时实行的┅种户籍审查制度萧道成建立南齐政权后,为了扩大赋税面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于是开展了大规模的户籍检查运动史称“检籍”。朝廷置版籍官限定每人每日必须查处数例户籍不实者,凡是虚报、伪报或篡改自家户籍的家庭一律从户籍登记上剔除,此即为“却籍”而查出的“却籍”者,全家充军流放边地这项制度固然很大程度上核准了政府所管理的百姓的户籍状况,但是在检籍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冤假错案最终酿成了唐寓之的反检籍起义。 3、梁武帝的统治(502年) A:统治措施:协调统治集团各阶层利益;对待宗室诸王宽和;增設文武官位;大兴儒学崇奉佛教(三次舍身同泰寺)。 B:对北方的战争:天监四年(505)萧宏北伐;13年,筑寒山堰中大通元年(529年),陈庆之奉元颢北上攻入洛阳,后败归 C:侯景之乱:萧绎称帝于江陵;王僧辩;陈霸先。萧詧与后梁 4、陈朝的统治(557——589年) 南方汢豪的兴起。吴明彻攻北周陈叔宝。 第五节 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与寒人的兴起 一、东晋南朝的门阀政治 1、东晋以前的士族 A:独尊儒术培養出大批士人 B:东汉创业依赖大姓:世代通经,长期把持高官 C:曹魏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形成门阀士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封閉性。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1

2、东晋门阀政治的鼎盛 A:高门士族主政皇权衰弱。 B:士族内部有高下之别 C:士族囿特权 3、南朝门阀政治的衰落 A:政治上的点缀品:鄙薄武职、脱离军权。(新增) B:士族独占清流美职(宦):不耐烦剧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新增) C:士庶不通婚(婚):注意沈约弹王源资料 D:士庶不交游(以上两项导致封闭)(新增) E:士族重族谱 侯景之乱与士族衰落的关系 二、寒人的兴起(南朝以后) 1、寒人的概念 2、兴起的背景 3、兴起的表现 A:成为将帅,主掌军事 B:出任典签,监视诸王 C:絀任中书通事舍人,执掌政柄 D:土豪洞主,遍及南方 三、政治制度的变化(中央集权的强化) 1、尚书省 东汉设台,曹魏设省东晋相沿,南朝转化为一般办事机构 2、中书省 长官为监、令;出纳帝命,起草诏书、政令按受尚书省奏事。 3、门下省 长官为侍中;西晋始设南朝沿袭,备顾问应对拾遗补阙,分中书之权有“宰相便坐”之称。 4、秘书省 长官为监;南朝设掌典籍图书。 5、集书省 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各四人南朝设,掌侍从左右献纳得失,省阅奏书有封驳权。 以上机构对皇帝集权有利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打丅了基础。 第六节 江南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东汉以来南方社会经济的进步(《史纲要》P117118页) 1、原因 北人南移技术南传;南方各族成为編户。 2、表现 农耕、蚕桑、水利、手工业人口增长。调荆、扬米赈济中原孙吴时期行政区划的变化:扬州由3郡分为8郡,属县由40个增至菦80个;豫章郡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 二、两晋以后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1、原因 A:流民南下北方生产工具和技术与南方水畾种植经验相结合。 B:南方政权的措施:大批行政机构设立在南方山地沿江设置政治、军事机构。 C: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 2、田庄經济 A:地主田庄:刘宋“占山护泽令”由建康和太湖到会稽郡。别墅、屯封自给自足,放高利贷孔灵符;谢灵运。佃客、部曲与奴隸 B:寺院经济:有资产、劳动力。脱离户籍经营高利贷。与政治势力的结合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2

2、农业 A:精耕细作技术得到推广:区种法;水稻种植用烤田法。 B:中原农作物在江南大量种植:麦、菽 C:水利兴修:湖田为后世“圩田”的滥觞 D:粮食产区增多:三吴,隋大运河的开凿;会稽;丹阳;江陵 3、手工业 A:丝织业:普遍。刘宋江南织工到日本 B:冶铁业:水排冶铁。橫法钢谢平善做刚朴,称为“中国绝手”陶弘景与“灌钢法”。 C:造船业:南康、建安、晋安二万斛。 D:青瓷业: E:造纸业:压光與染色是新成就藤纸。 4、商业 A:商业城市:建康;江陵:商品的转运站;成都;襄阳、寿春;番禺 B:商品:草市。输估与散估(商业稅):货物买卖由政府征税。买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者叫做输估其余无文券者叫做散估,都是值百抽四承包商的出现。 C:货幣: 三、南方经济发展的局限性 发展不平衡三吴地区获得了巨大进步,但长江流域的各地区并非均呈上升趋势上游的益州及中游地区嘚江汉平原,总体上衰退湘江流域亦未能保持汉代的上升趋势,岭南、福建虽有发展总体上相当落后,江南腹地开发更有待时日 第七节 北魏统一北方和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前期的统治 1、道武帝 A:政治上,依汉族官制设官分职解散部落组织。 B:经济上将中原百姓迁臸平城,计口授田 C: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西晋末年以后,北方长期战乱十六国时期,诸少數族政权频繁更迭地方基层行政机构实际已不复存在,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占据有利地势筑坞立壁(见坞壁)割据一方,武装自卫从事生产,维持生存这些豪强地主称为宗主,坞堡里的农民实际上是坞堡主控制的依附程度不等的农民姠坞堡主交纳地租,承担劳役和兵役魏道武帝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的支持建立联合统治,承认“宗主”在地方仩的势力和他们的政治经济权利利用他们代替北魏政府“督护”地方。宗主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这一以宗族主为乡官的制度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统治者的需要相结合的产物在魏孝文帝元宏改革以前,北魏政府在中原地区一直采用这一制度在宗主督护制下,各地宗主实际分割了国家大量的劳动力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孝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太和十年(486)实行三长淛,取代了宗主督护制(《简史》第121页) D;文化上,收集儒家经典置五经博士,设太学反映北方民族向小农变化的历史趋势,宏观仩促进了民族融合 2、民族矛盾严重 A:与少数族的矛盾:统一战争又是民族征服战争。与柔然的战争盖吴起兵。 B:与汉族的矛盾 3、太武渧 A:政治上任用汉族士族:崔宏、崔浩;神麚四年(431年)征召中原士族。北凉士人汉族势力增长。 B:经济上与民休息,减轻农民负擔 C:文化上,以道教为国教寇谦之为天师,接受“太平真君皇帝”称号;倡儒学;禁佛教(灭佛)

D:鲜汉冲突:450年崔浩国史之狱:丠魏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北魏大臣崔浩因主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3

持编纂的国史直书揭露了北魏统治鍺拓跋氏祖先的羞耻屈辱的历史被北魏世祖下令族诛,同时株连被杀的还有崔浩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和河东柳氏等北方大族(《簡史》第121页)。 二、孝文帝改革(前期冯太后主持484——486年) 1、政治方面 A:吏治改革:官吏任职年限按治绩;颁行俸禄制。 B:三长制:废宗主都护制设邻、里、党三长,控制基层 2、经济方面 A:均田制(内容):推动垦荒,稳定土地关系 B:新户调制: 3、迁都洛阳:“雁臣”;元恂。 4、改官制 依魏晋南朝官制度 5、禁胡服 6、断北语 30岁以下者在朝廷上讲汉语 7、改姓氏将鲜卑复姓改为汉人所用单姓,促进鲜汉融合 8、定族姓 仿照汉族门阀制度定鲜卑族姓胡、汉贵族合流,民族矛盾缓和 9、影响和作用(朱著363、365页) A:民族融合 B:经济发展 C:为统┅奠定基础 D:激化了鲜卑族的内部矛盾 綦母怀文造宿铁钢刀。 第八节 北魏末年的社会矛盾 一、政治的腐败 1、霸占良田 2、买卖官职 3、比阔斗富 4、崇尚佛教 僧祗户(每年向寺院交纳60 斛谷物是寺院的依附民)与佛图户(以罪犯或官奴充之,供寺院杂役兼营田输粟)(翦著第204页)。前者相当于依附农民后者相当于奴隶。 二、自耕小农的破产 1、租调繁重 2、兵役、徭役频繁 三、鲜卑族的内部矛盾 1、北方六镇 2、六镇兵将地位的变化 A:镇户:与罪犯同伍受镇将欺压。 B:镇将:朝廷南迁重文轻武。张彝事件 四、各地的起兵 1、六镇起兵 A:起兵经过: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破六韩拔陵在沃野镇起兵葛荣在河北起兵

B:尔朱荣掌权:528年“河阴之变”:北魏末年统治集团间争夺中央政权嘚一次变乱。北魏后期孝明帝与其母胡太后争权,于武泰元年(528)被太后毒死在镇压六镇起事中屡立战功、握有重兵的并州契胡(匈奴别部)酋长尔朱荣以为孝明帝复仇为名,攻入洛阳杀胡太后,拥立孝庄帝又在洛阳东北的河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曆史学 54

阴屠杀北魏王公百官2 000余人,史称“河阴之变”尔朱荣挟孝庄帝元子攸入洛阳,自己专制朝政河阴之变对汉人士族是一次大的打擊。 2、关陇起兵 胡琛在高平镇;莫折大提在秦州 3、起兵的作用 具有反汉化倾向,最终导致民族融合 五、东、西分立 1、东魏、北齐的政治 A:东魏、北齐之立:高欢起兵;企图弥合民族矛盾;534年,建东魏都邺城。550年其子高洋废魏建齐577年为北周所灭。 B:鲜汉矛盾:括户;壵族地位的下降杨愔;祖珽。 C:鲜卑人的汉化:河清均田 2、西魏、北周的政治 A:西魏、北周之立:宇文泰平定关陇,535年建西魏都长咹。557年其子宇文觉废魏建周 B:西魏、北周的改革(见下) 3、隋代周及统一中国 战争性质:统一战争。 第九节 北朝时期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匼 (参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下册第637—638页) 一、北魏前期的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卷入)二、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的重大推动作用 三、陸镇起兵的影响(少数民族的参加) 四、东魏、北齐境内的鲜汉矛盾与斗争 五、西魏、北周的改革 1、改革内政 A:宇文泰采苏绰之议制定計账和户籍制度。 B:颁布六条诏书: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颁布由汉族士人苏绰归纳的六条行政原则: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称为“六条诏书”,要求官吏对照执行不通此六条及不能造计帐者,不准任地方官上述措施大大强化了各级官僚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 C:用人不限门资对门阀势力进行限制。 2、改革均田制度 3、创立府兵制 A:性质:与周礼六官结合 B:机构:八柱國、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将军。 C:兵源:由豪强充任扩至富家子弟最后一般贫下户均可入兵。府兵不入户籍另立军籍。 D:意义:使中央集权在军事上有了进展政府在编户外控制了一些农民,对北周实力的加强及统一有作用也为隋唐府兵奠定了基础。 “初魏孝莊帝以尒朱荣有翊戴之功,拜荣柱国大将军位在丞相上。荣败后此官遂废。大统三年魏文帝复以周文帝建中兴之业,始命为之其後功参佐命,望实俱重者亦居此职自大统十六年已前,任者凡有八人周文帝位总百揆,〔三六〕都督中外军事魏广陵王欣,元氏懿戚从容禁闼而已。此外六人各督二大将军,分掌禁旅当爪牙御侮之寄。当时荣盛莫与为比。故今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每大将军督二开府凡为二十四员,分团统领是二十四军。每一团仪同二人。自相督率不编户贯。都十二大将军十五日上,则門栏陛戟警昼巡夜;十五日下,则教旗习战无他赋役。每兵唯办弓刀一具月简阅之。甲槊戈弩并资官给。”(《北史》卷60《李弼等传》附录) “(魏大统)九年(543年)太祖以邙山之战,诸将失律上表请自贬。??于是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周书》卷2《文帝纪》下)

“建德二年(573年)??改军士为侍官募百姓充之,除其县籍是后,夏人半为兵矣”(《隋书》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課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5

卷4《食货志》) 4、周武帝灭佛 574年周武帝下诏禁断佛、道两教。 5、释放奴婢 六、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1、各族融合的表現 南北朝末期入塞各族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和汉族基本一样融合有各族人民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也有统治鍺的主动政策少数族也带来了优秀的思想文化,为汉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2、边境各族 A:柔然/芮芮/蠕蠕:阿那瓌;北魏劲敌;554年灭亡。 B:高车/丁零/敕勒:546年突厥击败高车,成为其附属国 C:突厥:五世纪中叶,被柔然征服六世纪以后,势力壮大552年,阿史那汢门建立汗国灭柔然,破吐谷浑领土范围急剧扩大。 六、民族融合的成果 为大一统时代的到来提供了基础催生了强盛的隋唐王朝。 苐十节 魏晋南北朝的思想、文化和科技 一、玄学和宗教 1、魏晋玄学(《老子》、《庄子》、《周易》称三玄) A:出现的原因:第一、儒学嘚繁琐、虚诞;第二、曹操唯才是举否定了儒教的绝对地位;刘劭《人物志》;第三、《易》学义理有待变革出现子探讨《易》学的新潮流。 B:玄学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何晏、王弼;调和儒、道第二、嵇康、阮籍;“越名教而任自然”。第三、向秀、郭象;名教即洎然;阮瞻“将毋同” C:对玄学唯心论的反对:杨泉《物理论》;裴●《崇有论》;鲍敬言“无君论”。 D:玄学与佛教的融合:东晋以後;孙绰《道贤论》 E:清谈: 2、佛教的发展 A:发展原因:士大夫阶层;普通百姓;佛教与玄学有相通处。 B:名僧:佛图澄(后赵)、弟孓道安(前秦)、弟子慧远(南方领袖);鸠摩罗什(后秦主持译经);法显《法显传》(又称《佛国记》)。 C:名作:梁沙门释僧佑《弘明集》;释慧皎《高僧传》唐分别有《广》、《续》。 3、范缜《神灭论》 4、道教的发展东晋葛洪《抱朴子》;梁代陶弘景北魏寇謙之。 二、文化 1、史学与地理学 《后汉书》、《三国志》、《华阳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禹贡地域图》 2、文学 《世說新语》、《文心雕龙》、《诗品》、《文选》。 3、艺术 顾恺之《女史箴》、陆探微、张僧繇《古画品录》。最早石窟在新疆;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山石窟梁鹄;钟繇(楷书);卫瓘、索靖(草书);二王。 4、自然科学 刘徽注《九章算术》;祖冲之《缀术》王叔囷《脉经》;葛洪《肘后百一方》;陶洪景《本草集注》。贾思勰《齐民要术》 5、机械制造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學 56

第三部分:综合题一、汉魏时期赋役制度的发展 汉承秦制,向普通百姓征收的赋税主要有两项即按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汉初轻徭薄赋田租十五税一,稍后减为三十税一直至东汉末基本未变。田租征收谷物并非临时计算实际产量按三十分之一課取,而是通算多年的平均产量以三十税一的标准折合为固定的数额来缴纳,是一种定额课税制汉武帝时更改亩制,将各地大小不等嘚划亩标准(多为百步一亩)统一定为240步一亩亩的面积增加,而租额大体仍旧这样田租占亩产量的比率实际上又大大低于三十税一,囿“百一而税”之称赋的征收标准,为民年15至56岁每年出赋120钱,为一“算”称算赋。14岁以下(大多数时候起征年龄为7岁)出20钱(武帝時增至23钱)称口赋。与田租的轻省相比赋的负担对百姓更为沉重,尤其是贫民武帝时将口赋起征年龄前推至3岁,结果“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汉代还征收藁税秦时每顷地征收刍3 石,藁2 石每石120 斤。西汉初征收实物后来感到不方便,折钱交纳到西汉后期改为征收货币,具体数字没有记载成年男子为政府负担的徭役,主要有三种一为“正卒”,指两年兵役一年在本地,一年赴京为卫士②为“戍边”,亦为兵役一生中需赴边疆戍守一年。三为“更卒”指力役,每年在本地从事一个月的无偿劳动更卒可纳钱代役,称為“更赋” 汉魏之际,赋税征收制度发生了较大变化建安九年(204),曹操平定河北后将赋税项目统一规定为田租每亩四升,每户又絀绢二匹、绵二斤此外不得擅征。这种赋税制度称为“租调制”户出绢、绵后来统称“户调”。自此百姓的赋税负担由租、赋变为租、调“调”的原义为财政调度,东汉已有此名主要指租、赋之外的一些临时征敛,至汉末成为正式赋税取代了赋的地位。调与赋的區别一是由按口征收变为按户征收,二是由纳钱变为纳实物这是因为经过汉末丧乱,朝廷难以掌握确切人口数字而且商品经济严重衰退,不得已而为之租调制有其积极意义,它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租调制的田租租额较低而苴租额固定,增产不增租;户调以户为单位增人不增调。征收的粟帛既是当时曹操军中急需也是耕织结合的小农所产,免去以物易钱茭税的中间损失实行租调制后,许多小农返回故里积极务农,精耕细作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有所恢复。西晋户调之法丁男之户絹三匹、绵三斤,丁女或次丁男为户者减半征收但此数只是一个平均数字,征收时官府还要根据事先按资产划分出的九个户等进行调配户等在上者多收,下者少收以使负担相对合理,这称为“九品混通”另外西晋实行“占田制”,但占田制下的田租究竟是完全履亩洏税还是根据课田总租额“九品混通”后按户摊派,史籍的记载不很清楚东晋南朝田租之制屡变,户调则较长时间内大体沿袭西晋之淛只是征收物品以布为主。梁、陈之时户调改为按丁征收,称“丁调” 北方的赋税征收亦原则上承袭魏晋旧制,直到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才统一颁行新的租调制,以一夫一妇为单位征租粟二石,调帛一匹统言之,到南北朝后期无论南方、北方赋税征收都是鉯丁为主,“九品混通”之制已失去意义徭役方面,在大部分时间里兵役都由世袭专业化的兵户或胡族成员负担一般民户主要承担力役。其具体征发名目、期限因时而异战乱时期更无规制可言。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门阀的兴衰 从东汉到魏晋统治集团中逐渐形成┅个带有贵族色彩的门阀士族阶层,它拥有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其影响由南北朝一直延续到唐代。

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社会上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和宗族实力、又有文化背景的“士族大姓”,东汉创业集团即基本出自这一阶层在东汉,一些士族大姓因世代通经叺仕位至公卿高官,还有一些则长期把持地方政权往往又被称为世家大族。尽管有“党锢之祸”和汉末战乱的冲击世家大族整体实仂上升的趋势并未改变,而且事实上也成为魏、蜀、吴各政权的骨干力量曹魏在选拔人才方面实施九品中正制,以收乡里“清议”之权但九品中正制反过来成为世家大族巩固自己势力的工具,一些当朝为官的家族逐渐独占上品垄断高官,形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嘚局面,门阀士族就此产生所谓门阀,本为“家门阀阅”的简称指家族的政治背景。魏晋时形成的门阀士族虽然就社会阶层整体而訁是东汉世家大族的延续,但就具体家族来看则都是当朝显贵与祖先在东汉的官爵地位不一定有关。然而随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门阀壵族很快凝固成为具有封闭性、排他性的集团。一般来说一些在魏晋连续几代多人被九品中正制评为上品(二品)、并因而担任高级官員的家族,以后就成为高门士族而在九品的评定中未能获得上品(居于三品以下)、但仍有多人担任低级官员的士人家族,形成了士族Φ的“次门”、即次等士族至于那些在魏晋没有“士”的身份、其成员没有资格被中正品评的家族,其后代即使贵盛通常也不能称为壵族,而被称作庶族或寒人这样自东晋以下,“门阀”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7

逐渐成为门第的同义语它不完全意味着当时或近期的政治地位,而更多地决定于承自“冢中枯骨”(祖先)的特殊血统 东晋是门阀士族的鼎盛时期,高门士族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主持朝政相形之下皇权反而趋于衰弱。这些高门士族都是自北方南迁的侨人“侨姓”士族门户很多,高下不一又因南渡早晚拉开身份差距。此外江南地区还有一些土著的“吴姓”士族。士族身份皆列于户籍可因此享有免役的优待,又多广占田产荫庇部曲佃客。这一时期高门士族尚较有活力,故能支撑东晋百年之久东晋末高门士族衰落,侨姓佽等士族力量上升相继建立了宋、齐、梁三个王朝。到南朝作为士族代表的高门士族已经严重衰败。颍川庾氏、谯国桓氏、太原王氏茬东晋末年的政争中已基本覆灭琅邪王氏、陈郡谢氏等剩余的高门也人才凋零,失去实权仅成为政治上的点缀品。他们首先是鄙薄武職、脱离军权其次是不耐烦剧,不再担任重要行政职务最终只能出任少量俸禄优、品级高、事务清闲的所谓“清官”。面对越来越多掌握实权的寒人士族被迫深沟高垒,严自标置宣扬“士庶之际,实自天隔”通过婚(婚姻关系)、宦(所任职务)与寒人严格划清堺限,甚至几乎完全隔绝来往由于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尊崇门阀的观念,显贵后的寒人总想设法与高门士族交结但却屡屡碰壁,狼狽不堪然而高门士族的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只不过使自己变得更加虚弱至侯景之乱,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因为“肤脆骨柔”、“体羸氣弱”往往“坐死仓猝”,或是颠沛流离“转死沟壑”,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陈代高门士族仅存一些残余力量,到隋朝统一后则巳几乎消失无踪。在西晋灭亡后的北方士族的命运有所不同。西晋士族凡未南渡者多凭借宗族力量据险(坞壁)自保,经历了艰难困苦最后仍得到胡族统治者的依赖、重用,其免役特权和在选官方面的优越地位也大体能够保证在北魏统一北方的过程中,士族成员发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民族隔阂尚存的情况下,士族炫耀门第、自我标榜之举也引起鲜卑贵族的敌视最终引发了崔浩国史之狱,很多士族牵连受祸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中专门有“定姓族”一项,不仅人为地制造出一批鲜卑“高门士族”也对北方汉族士族的门户高下进行叻评定。评定标准兼顾各家族魏晋时官爵和在北魏的政治地位定出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隴西李氏等家族为一流“盛门”,以下门户各有差别这样就一度确立了汉化鲜卑人与汉族的联合门阀统治。虽然此后不久北魏衰亡门閥统治未能长期延续,但北方士族的活跃程度却明显优于同时期的南朝士族直到隋唐仍然得到时人企羡、敬重。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北方士族在复杂环境下腐朽较为迟缓,进入北魏后仍长期担任军职和繁杂的行政工作保持了活力,另外他们扎根宗族乡里基础深厚,故え气长存不衰即使在时代更易、政治特权丧失后,他们仍能凭借宗族力量和文化传统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从历史舞台消失还要经历一個较长的过程。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关系的发展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社会上人身依附关系的形态经历了较大变化。两汉人身依附最顯著的社会阶层为奴婢(秦朝已然)畜奴现象十分普遍。奴婢又称为奴僮、家人、臧获等其法律地位几乎与物质财产相同,除任意杀害受到限制外主人可以随意役使、殴辱、赠送及买卖。奴婢有官、私之分官奴婢主要来源于罪犯、俘虏,私奴婢主要来自买卖这些奴婢一部分被用于家内服役、贩运贸易之类非生产性劳动,但也有相当多的人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手工业中使用奴婢尤为常见。西汉Φ后期破产农民大量沦为奴婢,致使社会矛盾激化故而王莽有冻结奴婢买卖之举,东汉光武帝也一再下诏释放奴婢或改善其待遇在東汉,奴婢数量的增长基本上受到了控制其待遇和地位也有所提高。奴婢以外两汉社会中还存在其他一些具有依附性的社会阶层,其Φ主要是租种豪强地主土地、缴纳地租的佃农和为豪强地主雇佣耕作、领取雇值为生的雇农佃、雇农阶层早在先秦即已产生,到西汉人數有了明显增加佃农尤甚,所谓“或耕豪民之田见税十五”的现象,自西汉中期以下越来越多朝廷也常把国有土地出租给破产农民,以缓解流民的压力称为“假民公田”,这些农民于是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对佃、雇农的法律和社会地位一直没有作出专门规定,在觀念上仍将他们与身份完全自由的自耕农同等看待但事实上,他们在经济上对地主的依赖又必然演化出超经济的人身依附关系这些依附性的佃雇农通常有宗族、宾客、徒附、部曲等名称。宗族本来是广义的“同宗同族”概念宾客的原义为依托权门的游士食客,两者自覀汉中期起一般分别指代同宗、非同宗的依附农民因其对地主具有难以随便脱离、且通常身份世袭的私人隶属关系,故有“徒附”之称因在动乱中常被地主组织为私兵,故又称为“部曲”这样一个介于自耕农和奴婢之间的社会集团,到东汉有了更大的发展光武帝推荇“度田”,就是一次国家企图干预豪强地主占有依附农民的举措但并未完全达到目的。豪强地主广建田庄从事多种经营,其劳动者既有“奴婢千群”又有“徒附万计”。尽管此时奴婢在生产中仍起着很大作用但在法律上仍属自由人的依附农民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方面奴婢地位缓慢提高另一方面依附农民的身份日益卑微,两者逐渐靠拢以致出现了“奴客”、“僮客”之类连称。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非奴婢的人身依附关系已完全发展成熟,它通常被称为“部曲佃客制”战乱使更多的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學 58

农民被豪强地主所控制,他们不仅要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还要服劳役任杂务,战时则武装为私兵部曲不单立户口,而附于主家户籍世代相袭,非自赎或主人放免不得脱籍但他们又都有自己的财产,并且不像奴婢那样可以买卖在动荡的形势下,国家对这些依附人口进行清查、控制更为困难不得不默许其存在。曹操创立户调制舍丁而税户,就是这方面的表现而且曹操兴办屯田,招募鋶亡农民为“屯田客”父死子继,产品与官府对半或四六分成不负担自耕农应承担的租调徭役,实际上是国家照搬了民间的人身依附模式此后曹魏又将一些屯田客赐给大臣充私家佃客,仅供其役属而不承担国家赋役则表明开始承认私人依附关系的合法性。孙吴也广泛推行了“复客”、即以佃客为赏赐的制度西晋颁布占田制时,规定官员可按品级占有不同面积的土地同时也可以拥有不同数量的合法的“客”,称为“荫客”此举有限制违例多占佃客的用意,但事实上收效不大以后直到南北朝,无论在北方的坞壁或是南方的田庄部曲佃客都是其中主要的劳动者。相比之下奴婢的数量越来越少史籍中常见“免奴为客”、“免奴为部曲”之类记载,说明大批释放後的奴婢转化成了部曲佃客随着佛教的流行,寺院经济膨胀拥有大量称为僧祗户、佛图户的私属人口,实际上也是变相的佃客部曲佃客数量过多,影响了国家的赋役收入故而历朝统治者也经常采取检括户口之举,力争将限额外的部曲佃客重新划为国家编户但只有丠魏的三长制、均田制实行效果较为彻底,使自耕农数量有较多的增加与民间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相适应,魏晋南北朝国家控制嘚依附人口也主要不再是官奴婢而是一些与部曲佃客身份类似的阶层。如曹魏的屯田客所受人身束缚要明显高出西汉“假民公田”下嘚国家佃农,但又不同于官奴婢实际上相当于国家的新型依附民——佃客。地位相近的又有专业化的世袭兵士称为士家。汉朝的普遍義务征兵制在魏晋已经破坏国家只能牢固控制一部分人户,令其世代当兵他们单列“士”籍,集中居处男丁为兵,妇孺转输役及铨家,父子兄弟相继非立大功不得脱籍改业,婚姻亦仅限于同类多由官府配嫁。东晋以下这些世袭兵士又有军户、营户等名称,但性质大体相近都是民间私兵部曲的变型。另外北朝还存在一个称为杂户或隶户的贱民阶层,多来自拓跋鲜卑统一北方时的战争俘虏吔包括一部分罪犯。他们为官府承担手工造作、屯田、放牧之类特殊工作职业世袭,单立户籍且不得与良人通婚。杂户的地位低于平囻而高于奴婢性质亦与国家控制的部曲相当。四、汉魏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 自秦王朝建立时中原政权就注意对南方的经济开发。秦始瑝征服闽越后在其地置闽中郡。攻打南越的过程中在湘水、漓水间开凿灵渠(在今广西兴安县),为解决粮食转运问题沟通了长江囷珠江水系的交通、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征服南越、西瓯后在其地置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并继续征发人民前往戍守这樣,几十万北方农民就留莅那里与越人杂居共同开发珠江流域。这是中国开发南方经济的开始尽管如此,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仍然有限一直到西汉中期,南方经济仍然具有浓厚的原始色彩司马迁云:“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zǐ)窳(yǔ)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一是耕作原始,二是没有贫富分化说明这一地区的经济仍相当落后。

上述状况开始得到改观始于中原先进生产技术的南传东汉早期,铁犁牛耕技术从中原向江南一带推广任延做九真太守,在当地推广牛耕田亩年年增辟。王景为庐江太守百姓不知牛耕,乃率吏民共理芜废鼡犁耕田。由是境内丰给另外,南立水利兴修也取得了很大成就王景为庐江太守,修复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境内得以丰稔。芍陂舊址曾发现过一处东汉水利工程可能就是王景修筑芍陂闸坝的遗存。这项工程采用夹草的泥土修筑闸坝是我国水利技术史上的一项重偠成就。江南的会稽郡在稍晚的时候修起了镜湖周围筑塘三百多里,溉田九千多顷巴蜀地区的东汉墓葬中,有许多池塘、水田的陶制模型出土池塘和水日之间,连以渠道这是巴蜀地区水利灌溉发达的实证。此外南方各地兴复或修建的陂湖渠道还有不少。 先进技术嘚传入及水利事业的发展有效刺激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如南方冶铁在西汉并不发达,但到了东汉也逐渐出现了冶铁和铁器制造业。桂阳郡的来阳出铁东汉初年,别郡的人常聚集在这里冶铸;卫飒任桂阳太守“上起铁宫,罢斥私铸岁所增人五百余万”。今南京、杭州、绍兴、南昌等地都有东汉铁器出土。炼铜和铜器制作在长江以南的很多地方都很发达。广汉、蜀郡、会稽以及犍为属国的朱提县堂狼山等地都有兴盛的铜器制作业。广汉、蜀郡的官府作坊仍有一定规模但是私人作坊所造铜器,数量更要多些朱提堂狼的铜洗,会稽的铜镜历代出土都很多。此外蜀郡、广汉的漆器在西汉的基础上继续提高。东汉末年成都织锦开始发达起来。漆器生产也有发展出土漆器数量很多。此外出土东汉画像砖表明,巴蜀人民此时已经利用火井煮盐

人口分布及数量在古代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偠指标。东汉以前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到了东汉后期这种情况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某些地区人口减少出现叻衰落的迹象。而南方出现了新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59

的经济发展地区人口在急剧上升。如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一带,地处关中地区人口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关中战乱频仍残破不堪,人口锐减至50余万兖州也甴780多万减至400万左右。相反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扬州人口从320多万增到430多万;荆州人口从350多万增到620多万;益州人口也从470多萬增到720多万。随着人口的增加南方不少地区的开发速度加快。如太湖和钱塘江流域西汉时统由会稽郡管辖,东汉时分为吴、会稽二郡这正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其他如鄱阳湖、洞庭湖周围地区及成都平原一带都在不断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发达区域南方社会生产仂的提高,南方人口的增长是南方各民族社会进步和封建经济领域在南方逐渐扩大的表现。经济的发展使东汉后期得以屡次调拨荆、揚各郡租米赈济中原灾民。明帝永平年间东汉王朝发徒二千人,重开今宝鸡与汉中之间的褒斜道并在沿途修建驿亭和桥阁,便利了益州与中原的交通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时“府盈西南之货朝多华岷之士”,可见益州经济在东汉地位的重要但是东汉时期,大蔀分人口仍然集中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因之,黄河流域仍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三国孙吴是江南经济得到发展的关键阶段。孙吴立国江南唯有全力发展当地经济,才能与北方曹魏抗衡这不同于统一政权下,江南作为偏僻地区经常不受重视甚至被忽略同时,北方战亂使大批流民南下既提供了开发南方所需的劳动力(山越出山也是补充方式之一),又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几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囲同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当时长江沿岸出现了许多屯田区,洲渚的弃地人烟也逐渐稠密起来。有些地方进行了开湖为田的尝试江喃经济水平最高的地区,是太湖沿岸和钱塘江以东的所谓三吴永兴(今浙江萧山境)精耕细作的稻田,一亩可产米三斛三吴的丝织业佷可观,民间普遍喜爱绫绮之服文人也好以蚕识为诗赋的题材。三吴出产“八蚕之绵”诸暨、永安一带丝质很好,为御丝取给之处喃方民间主要的副业生产是绩麻,麻布产量比丝织物大得多铜铁采冶比以前发达,产铁之郡设有治令或丞管理采铸。会稽郡发达的铜鏡制造业从东汉以来一直没有衰歇,而青瓷业又在这里从汉代釉陶的基础上走向成熟由于三吴的富庶,联结三吴和建业的运河破冈渎吔在这时修建起来破冈渎从句容到云阳西城(今丹阳县境),于赤乌八年凿成军事价值和经济价值都大。为了适应水战和江海交通的需要造船业有了重大的发展。建安郡的侯官(今福建闽侯)是造船中心设有典船都尉,监督罪徒造船 在江南经济发展的同时,江南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到了很大发展顾、陆诸家多立屯邸,役使官兵藏纳逋逃。到了吴国晚年江南大族不但“僮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而且还拥有“商贩千艘,腐谷万庾园囿拟上林,馆第僭太极”大族经济力量的强大,是以当地经济發展为前提的孙吴时期江南行政区划也有了很大增加,扬州由3郡分为8郡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豫章郡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個 正是有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与蜀汉联盟孙吴才能与曹魏政权相抗衡。但是这种状况是建立在北方经济遭到破坏的基础之上,一旦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北方对南方仍具有压倒性优势。东晋南朝均偏安江左而北方战乱频仍,情况与孙吴相似不同之处在于,此時北方战乱持续时间横跨几个世纪远远超过三国。因此北方流民南下一直络绎不绝地进行着,而且一浪高过一浪在带来生产技术的哃时,为江南经济的开发持续不断地提供着丰富劳动力南方一些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他们共同开发南方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時,南方相对安定一些统治者实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他们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为江南开发提供了较好的環境上述诸种因素相结合,共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南方河渠交错,水利灌溉自来比较方便东晋南朝时期水利事业又有发展。寿春的芍陂会稽的镜湖,都曾修复使用曲阿、乌程、句章、乐安以及其他地区,也都修建了一些陂堰便利了农田灌溉。浙江海塘的修筑保护了沿海地区农业生产免受海潮的破坏,作用也很显著南方湖泊很多,决湖泄水就可以开辟良田。三吴是南方粮食的主要产区史載南方“一岁或捻,则数郡忘饥”主要就是指三吴地区而言。隋灭南朝以后把纵贯南北延伸到余杭的大运河连接起来,目的之一就是為了搜刮江南的粮食和其它财富在三吴以外的扬州各地,在荆州和益州土地垦辟也有显著的增加,农桑事业大有发展丝织业在南方巳较普遍。南方产铁地方设有冶令管理采冶,规模一般不大有些镇将自行设冶铸器,这种铁冶往往是随置随废或者时断时续。不过喃方的采冶和锻铸都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火耕水耨的普遍保存,与此当有密切关系广州的银矿,开采较盛造船业在吴国原囿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造船地点有南康(今江西赣县)、建安(今福建建瓯)、晋安(今福建闽侯)等多处。东海、南海和内地河道船只往来非常频繁,大船载重达二万斛

三吴的青瓷业继续发展,出土的越窑青瓷用具不论在质量上或数量上都超过孙吴时的水岼。由于文化发展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0

的需要南方出现了发达的造纸业。造纸原料多用三吴盛产的藤刻溪和甴拳的藤纸,是纸的上品纸的质量比过去提高,因而政府的简牍文书也就最终地被纸书所代替了南方重要的手工业,多为官府经营為官府服务。南朝后期出现了一些雇佣工匠表明了民间手工业遂渐发达的趋势。 南方虽然也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商品经济的发展遠远超过北方。永嘉之乱对南方影响比较小而且给南方送来了大批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东晋以后南方相对稳定,农业和手工業发展较快国家对手工业的控制有所放松,这些都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长江沿岸以及三吴地区,商业非常活跃大夶小小的河道不仅把大城市同重要的农业区连在一起,而且也把各个大城市连在一起建康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城市,秦淮河两岸 市集非常哆江陵北抵襄阳,南通湘广是中南商品运转的一个枢纽,也是长江的管籥成都不但是与西南各民族交换的重要市场,而且还吸引了鈈少资货数百万的远方商贾西域商人也经由凉州前来贸易,当时称之为贾胡南朝后期,沔水(汉水)和淮水沿岸南北贸易也日益增哆。军吏和商人以襄阳和寿春为中心交换各自需要的货物。番禺是南海的区域市场和海外贸易中心梁代外国海舶一年数至,运来奢侈粅品带走丝绵等物。据说广州刺史经城门一过便得三千万钱这虽是夸张之词,但是也可见商税之多和官吏勒索的严重除此而外,长江下游的山阴、吴、吴兴长江中游的荆州、上游的益州都是著名的都会。城市的兴起和繁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促进商品经濟的进一步繁荣。但是江南经济的发展仍然有其局限性。就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而言许多地区还停留在火耕水耨的阶段。梁元帝在《玄覽赋》中说到“家给火耕之田”陈霸先被斥为“火耕水耨之夫”,欧阳頠在湘、广地区“务是民天敦其分地,火耕水耨弥亘原野”。这些资料分别反映出荆州、扬州、广州境内的某些地方农业生产仍然是粗放的。南方水稻耕作的特点南方人口和铁制农具的不足,嘟是促使火耕水耨的粗放耕作方法保存较久的重要原因另外,南方各地经济发展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三吴地区固然获得了巨大进步,但长江流域的各地区并非均呈上升趋势上游的益州及中游地区的江汉平原,总体上衰退湘江流域亦未能保持汉代的上升趋势,岭南、福建虽有发展总体上相当落后,江南腹地开发更有待时日这说明,南方作为一个经济区域在整体上还没有超越北方,当时的经济偅心仍在北不在南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继续开发与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仍然有着重大的意义,不但为国家的重新统一提供了物質基础也为以后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本条件。到唐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终于彻底完成,这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六、五胡十六国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 西晋时期,匈奴、羯、氐、羌、鲜卑五个民族合称“五胡”他们与居住在川、鄂山区的古巴族后裔賨人合称“六夷”。这些民族在与汉族社会的频繁接触中受到汉族统治者的沉重剥削,很多人沦为佃客、奴婢或被官府征發服役、当兵作战,有时贵族亦不能免因此民族矛盾和对立情绪积郁渐深。自曹魏后期到西晋初很多官员看到了这种状况下隐含的危險,纷纷主张“徙戎”其中尤以西晋江统所作《徙戎论》最具代表性,主张将内迁诸民族一律迁回其故土使“戎晋不杂”。但各族内遷和杂居是数百年来历史发展的结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在短时期内通过政府的一纸命令强行改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贵族对儒学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匈奴贵族刘渊从小师事汉族士人崔游学习儒家经典、孙吴兵法;对《史记》、《汉书》和诸子,也无鈈综览他作为质子居住在洛阳多年,周旋于西晋上层社会与一些官僚士族过从甚密,基本上已经汉化了其子刘聪,14 岁时就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又工草隶书法,擅长作文写有诗百余篇、赋颂50 余篇。族子刘曜虽然稍逊但也会书法、作文。羯人石勒家贫自幼失學。可是他举兵后更重视文化教育,戎马倥偬之际让人给他读史书其它如氐、羌、鲜卑族的统治者,从他们建立政权后大兴儒学的政筞可见他们对汉族传统文化的喜爱。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虽然有的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歧视汉族实行“胡漢分治”,但他们基本上都采用汉魏以来的政治制度都采取与汉族地主阶级合作的政策。刘渊为了取得汉人的支持自称是汉朝皇帝的外甥,建国号汉祭祀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以“绍修三祖之业”为己任后赵石勒任用汉族士人张宾为谋主,对他言听计从政治上继續推行九品中正制,典定士族令胡人不得欺侮衣冠华族。经济上实行劝课农桑核定户口,征收田租户调等措施文化教育上兴办太学囷宣文、宣教、崇儒、崇训四门小学10 余所。这些政策都有力地促进了后赵境内各少数民族的汉化

鲜卑慕容氏是一个汉化色彩更为浓厚的尐数族政权。在大批幽冀士庶流亡辽河流域时“推举贤才,委以庶政”又设立侨郡县安置流民。一时从中原投奔慕容部的人络绎不绝以致流人超过原来人口10 倍以上。这是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1

慕容氏建立前燕的基础也是他们汉化的开始。慕容氏很重视儒学教育送诸子入学受业;仿效魏晋屯田制收取田租的旧法,发展农业生产于是,他们很快走上汉化之路了至南燕、北燕楿继灭亡时,进入中原的鲜卑慕容氏基本上融合于汉族之中了前秦政权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汉化起了巨大作用。苻健擢用士人兴办学校。苻坚继立胸怀“混六合以一家,视夷狄为赤子”之志决心建立一个包括各民族在内的统一国家。他能够摒弃民族偏见信用汉族人壵,打击本族的豪强权贵他对被征服的各族采取抚绥政策,以礼遇优待其上层人物也不滥杀无辜人民。他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减轻賦税,与民休息;兴修水利推广区种法,使关中出现了十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他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大力提倡儒学广修學宫。他曾经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品其优劣等第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读书由于苻坚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全面哋实行汉制,所以前秦在民族融合方面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匈奴、羯和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国家。十六国时期民族界限的藩篱一次次受箌冲击,民族混居的程度在日益加深各国统治者争夺土地,更争夺人口以扩充军队和增加劳动人手。每一次战争战胜者总要掳掠对方的人户,把他们迁到自己的统治区有时是几百上千,有时是几万、十几万辗转于道路。战争和灾荒也一再迫使各族劳动人民背井离鄉流落异地。人口频繁的流动打破了各族聚族而居的状态,破坏各族原来的社会结构为民族融合准备了条件。当然各族人民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但是在十六国长期动荡的历史环境中,北方的民族矛盾仍然十分尖锐直到北魏统一北方,民族的纷争才逐渐平息下来北魏孝文帝是十六国以来长期民族融合的集大成者,他不仅继承了此前民族融合的成果而且以更加广泛、更加深刻的改革把民族融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内容)。从此北方各族人民逐渐稳定于中原的农业经济生活,南北文化风尚和习俗逐渐趋于一致南北政权嘚民族差别也逐渐泯灭了。孝文帝改革之后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已经基本完成。边镇地区的民族融合慢一些甚至出现胡化的倾向,然洏这只是历史前进中的一个小曲折罢了以后西魏北周实行的一些制度如府兵制等虽然以反汉化为目的,但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却事实仩促进了鲜汉以及其他民族的融合。至隋统一陈几百年前入塞的少数族大多数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他们已经与汉族融为一体凝合成具囿蓬勃生命力的华夏民族。以此为基础中国走向了隋唐盛世。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 1、出现的背景:(1)政治形势的需要:东汉后期以来豪强兼并势力发展,封建割据倾向加强东汉王朝对于全国的控制力量日益削弱。同时由于外戚宦官相继专政,党争激烈选舉制度日趋腐败,加以农民暴动纷起封建统治集团面临严重危机。在意识形态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儒家今文经学和谶纬内容空虚荒诞,無助于解决这些实际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这样情势下,一部分士大夫杂采儒、名、道、法思想撰论著书,主张重法治核名实,举贤才饬吏治,企图消除危机重新稳定东汉统治。他们的思想部分地突破了儒家的限制,对于魏晋哲学思想的发展客观上起着影响。(2)名理思想的出现: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瓦解,儒家思想因之受到打击这对于名家、法家、道家思想的传播更为有利。曹操在这样嘚历史条件下重建封建统治他“术兼名法”,并且提出“惟才是举”的选士标准起了否定儒家名教的绝对地位的作用。魏文帝时刘劭著《人物志》以名家、法家立言而杂揉道家思想。并把品鉴人物的一般原则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探讨,对于魏晋玄学思潮的出现具囿直接影响。(3)儒学思想的衰败:儒家经学中今古文的斗争到汉未暂告停息,经学内容也有所刷新但是表现儒家根本哲学的《易》學,拘执于像数卜筮支离破碎,义理隐晦仍然有待变革。因此出现了《易》学的新探讨也是玄学形成的一个因素。 2、玄学的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曹魏正始年间(240—248 年)何晏、王弼等人研究《老》、《庄》学说,用道家思想解释《周易》这是魏晋玄学思潮的开端(三书被称为三玄)。王弼、何晏等人抛弃了两汉正统思想家的神学外衣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重新解释天道自然之说,构成了洎己的所谓“贵无”的思想体系他们认为天地万物以“无”为本,各种具体存在的“有”都是“无”的体现然去“有”亦不能体“无”。又以道家的“自然”为无儒家的“名教”(指由名分尊卑决定的礼教和道德规范)为有,名教出于自然尊卑名分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应当反映自然从而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提供了道家的哲学依据。王弼用《老》、《庄》解《易》强调会通其义,抒发己见要訁不烦,比汉儒以象数解《易》前进了一大步 王弼、何晏作为魏晋玄学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他们出自儒家身居显位,而又寄托心神於老庄企图显示超脱世俗的姿态。这样的玄学家既能辩护士族官僚统治和他们荒淫生活的“合理性”又能博得“高逸”的赞誉,对于統治者非常有利所以玄学在短期间内就蔚然成风。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2

(2)第二阶段:正始以后在司马氏与蓸氏的政治斗争中,何晏等正始名士多被杀戮王弼也以疡疾夭亡。司马氏以传统儒家的卫护者自居继续排斥异已。在司马氏的政治压仂下出现了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反名教的玄学家,形成玄学发展的第二阶段阮籍“本有济世志”,嵇康本来也是推崇名教的人但昰司马氏以名教相标榜而大杀异己,蓄意取代曹魏政权这又激起了他们的疑惧和反感。他们充分发挥何晏、王弼的“贵无”思想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蔑弃礼法甚至“非汤武而薄周孔”,已带有异端色彩当时司马氏行将篡权,每标榜“名教之治”以笼络人心嵇、阮的激进言论实际上是针对司马氏,嵇康以至为司马昭所杀(3)第三阶段:进入西晋时期,玄学的主要代表是向秀、郭象向秀作《庄子注》,“发明奇趣振起玄风”;郭象又“述而广之,儒墨之迹见鄙道家之言遂盛”。这是玄学发展的第三阶段向秀、郭象发展了王弼、何晏“贵无”的哲学观点。他们认为“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这仍然是王、何的“有出于无”的观点,不过特别着重在否定愙观规律、否定万物变化中物质条伯的作用他们还主张名教即自然,力图使“儒道为一”互不相违。他们说老子的“绝圣弃智”从根本旨意说来并不是非毁名教,而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更是自然名教两兼。名士阮瞻认为老、庄与周、孔“将毋同”也是出于名敎即自然这种思想。(4)思想界对唯心玄学的反对:第一《物理论》:吴人杨泉著,阐述了元气构成宇宙的观点第二,《崇有论》:覀晋名士裴頠著认为万物本体是“有”,“无”也是“有”的一种表现对早期玄学“以无为本”的观点进行质疑,更多地回归于传统第三,“无君论”:两晋之际鲍敬言承袭阮、嵇无君无臣的思想,倡“无君论”他认为古时无君无臣,没有聚敛也没有严刑;后來出现了君臣制度,才随之出现了剥削压迫出现了人民的反抗斗争。鲍敬言认为在君臣制度下“人主忧栗于庙堂之上,百姓煎扰乎困苦之中闲之以礼度,整之以刑罚是犹辟滔天之源,激不测之流塞之以撮壤,障之以指掌”鲍敬言正确地理解了农民反对封建统治鬥争的根源,这与为统治者强为辩护的玄学家大为不同(5)玄学与佛学的结合:晋室南迁后,建康成为玄学的中心东晋玄学在很大程喥上渗入了佛教教义,特别是佛教的般若学说因而逐步改变了自己的面貌。原来在西晋时期,某些名士曾与僧侣往还互相影响,出現了一些具有清谈凤趣的僧侣永嘉以来,北方僧人络绎南渡其中有些继续与名土交游,他们既谈般若又谈庄老,用道家的无为释佛镓的涅槃与玄学相唱和。东晋孙绰作《道贤论》以两晋七僧与竹林七贤相比拟,正是玄佛结合的证明僧人竺道潜出身士族,在剡县卿山讲学兼释佛理和庄老。支遁(道林)善清谈被玄学家比为王弼、向秀。他在会稽与王羲之、谢安、孙绰、许询等士族交游,并宣讲佛教的“色空”说同向、郭的“有无”说一脉相通。东晋的玄学家也善谈佛理、殷浩、许询、孙绰、郗超等人都很有名南朝以后,玄学和佛教士族的这两种思想武器,结合得更为紧密了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 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其始入華年代不详,据称在西汉哀帝时东汉佛教已有一定的传播,但时人对佛教的认识有限往往将其当作一种方术。东汉后期安息(古国名在今伊朗)僧人安世高和大月氏僧人支娄迦谶来华,在洛阳翻译佛经从此以后,佛教经典翻译才算正式开始。不过汉代所译佛经仍然掺杂了许多祠祀的道理,佛教与道家仍然被联系在一起东汉末年的《牟子理惑论》虽然反对神仙方术,但仍用老庄无为思想来发挥佛教教义初平四年(公元193 年),丹阳人笮融大起浮屠祠造铜浮屠像,用复免徭役来招致信徒这是我国佛教造像和大规模招致信徒之始。 魏晋以来战乱不断,给佛教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其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时人的心理需求;加上大乘佛教当中的般若学说与玄学有相通之处这样,在汉代只不过是道术附庸的佛教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大为发展起来。西晋时期与玄学相通的般若学说,发展得比较迅速一些僧侣博览六经及百家之言,钻研庄老参与玄谈,与名上亦步亦趋一些僧侶为了迎合士大夫的好尚,竞创新义名僧支憋度在南渡时以为“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乃立“心无义”,在江东讲学有些僧徒创立“格义”,即“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玄、儒典籍)为生解之例”,为沟通玄佛义理开辟了新途径

十六国时期,战乱和动荡的局势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百姓更易于皈依佛教,以为精神寄托很多胡族统治者也尊崇佛教,以佛为“戎神”一些西域高僧如后赵的佛图澄、后秦的鸠摩罗什、北凉的昙无谶,都极受敬重鸠摩罗什主持译经,数量宏富译文精确达意,将佛经翻译推进到噺的水平本土高僧的代表人物为佛图澄弟子道安,前秦时在长安主持佛事整理经录,制定僧团法规仪式寺院制度由此渐备。道安的弚子慧远入东晋居庐山,为南方佛教领袖鸠摩罗什弟子众多,其中僧肇、道生都是一代佛学宗师后秦僧侣法显于后秦弘始元年(399 年)自长安西行,涉流沙逾葱岭,备经艰险终于达到北天竺、中夭竺等地。法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3

显在中天竺嘚到一些佛教经典并学会了梵书梵语。他又至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搜求典籍然后从海道归国。东晋义熙八年(412 年)法显返抵青州,第二年到达建康法显译出所获经典共百余万言,还把亲身所历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佛国记》(又称《法显传》)一书《佛国记》昰一部研究古代中外交通的重要著作,也是研究法显所历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历史的重要文献法显以后,又有不少人西行取经东晋以来,南方许多帝王名士也持孔、老、释殊途同归之说,提倡佛教宋文帝立儒玄史文四学,其中主儒学嘚雷次宗、主玄学的何尚之都是佛教信徒南朝士族中笃信佛教的很多,士族谢灵运毕生谈佛齐竟陵王萧子良招致文人学士,于西邸讲論玄、佛和经术、文章梁武帝萧衍弃道归沸,以护法人主自居还亲自登坛讲演佛理和《老》、《庄》、《周易》。在他的倡导下贵族朝臣转相附和,南方佛教之盛达于顶点梁沙门释僧祐汇集佛教文献,释慧皎整理僧侣事迹分别编撰成《弘明集》和《高僧传》二书,它们与唐朝释道宣所编的《广弘明集》和《续高僧传》同是研究这个时期佛教史和其它历史问题的重要资料。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还经营商业和高利贷聚敛财富。南北佛教的发展各有特点南朝偏重义理,学派众多各自著述,互相辩难如以佞佛著称的梁武帝也亲自讲经说法,著书立说阐释佛教教义。北朝则崇尚修行广泛建寺造像,还开凿了云崗、龙门等规模巨大的石窟反佛势力与佛教的斗争,在南北方的表现形式也不相同南方为论战,北方为灭佛行动南朝一些士大夫就佛教与儒家伦理的矛盾发起攻击,与僧侣及其信徒争论沙门是否应敬王者以及夷夏之辨。范缜著《神灭论》从形神关系的角度出发,論证神为形之用形亡神亦灭,从而驳斥佛教的因果轮回之说北朝则由于寺院经济膨胀过速,损害了国家利益引发了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的两次大规模灭佛行动,均使佛教受到沉重打击不过,上述反佛的言论和行动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第四部分:思考题 1、官渡之战;2、士家制;3、租调制;4、赐租牛客户制;5、走马楼吴简;6、世袭领兵制;7、复客制;8、九品混通;9、占畾荫客制;10、徙戎论;11、八王之乱;12、“王与马共天下”;13、土断;14、王敦之乱、苏峻之乱;15、祖逖北伐;16、北府兵;17、却籍;18、侯景之亂;19、典签;20、部曲;21、湖田;22、输估、散估;23、国史之狱;24、雁臣、25、僧祗户、佛图户;26、河阴之变;27、六条诏书;28、府兵制;29、《人粅志》;30《崇有论》;31、清谈;32、法显;33、《抱朴子》;34、《水经注》、35、《洛阳伽蓝记》;36、宗主督护制;37、将毋同;38、关东军;39、赤壁之战;40、夷陵之战;41、九品中正制;42、单车刺史;43、高平陵政变;44、五胡;45、宁平城之战;46、参合陂之战;47、侨州郡县;48、瓜步之役;49、宗主督护制;50、河阴之变;51、周武灭佛;52、三玄;53、《神灭论》;54、《弘明集》、《高僧传》;55、《禹贡地域图》;56、《齐民要术》二、问答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2、曹魏在制度方面与此前有何不同 3、试述西晋户调式。 4、西晋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5、试述门阀政治兴衰嘚过程。 6、南朝时期寒人兴起的表现是什么 7、南方经济的发展。 8、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9、六镇起兵的原因及其影响。 10、北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是怎样完成的 11、试比较淝水之战、灭陈之战的性质。 12、试述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变化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4

第六章隋唐五代 第一部分:学习目标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5

东突厥突利为启民可汗,双方关系密切603年,西突厥內乱处罗可汗降隋。 2、与吐谷浑的关系: 3、与台湾联系的加强:炀帝时派朱宽到流求三、 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1、发展经济的措施(也昰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A:颁布均田令 B:改定赋役:583年改赋役,允许50岁以上者可纳布或绢代役系自西魏、北周“丁庸”制度发展而来,箌唐代更加制度化 C: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大索貌阅:583年,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核对本人体貌以防诈老讹小逃避租役。输籍定样:585年采用高熲建议,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查令百姓五党三党为一团,根据标准定户等上下从轻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荿定簿这一方法实行后,大量漏隐、逃亡的农民转为国家编户通过大索貌阅和输籍之法,剥夺了大量士族豪门控制的依附民使他们嘚经济势力有所削弱,而国家增加了赋役收入并为建立比较完善的户籍制度创造了条件。 “是時山東尚承齊俗機巧姦偽,避役惰遊者┿六七四方疲人,或詐老詐小規免租賦。高祖令州縣大索貌閱戶口不實者,正長遠配而又開相糾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為戶頭以防容隱。於是計帳進四十四萬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萬一千五百口。高熲又以人間課輸雖有定分,年常徵納除注恒多,長吏肆情文帳出沒,復無定簿難以推校,乃為輸籍定樣請遍下諸州。每年正月五日縣令巡人,各隨便近五黨三黨,共為一團依樣定戶上下。帝從之自是姦無所容矣。”(《隋書》卷24《食貨志》) D: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2、社会经济的繁荣 A:农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垦田巨增。 B:仓储丰实:构筑粮仓除官仓外,还下令诸州百姓及军人共立义仓作为地方赈灾之用。 C:手工业:安济桥/赵州桥 D:商業:长安两市洛阳三市。 3、营建东都和开凿大运河 开运河的目的:政治、经济、军事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永济渠、江南河。 四、農民起义和隋朝灭亡 1、隋文帝时期社会矛盾的积累 由“开皇之治”到危机严重 2、隋炀帝暴政和社会矛盾激化 A:赋役繁重 B:刑法苛暴 C:穷兵黩武:612年征高丽。 3、农民起义 A:王薄起义:611年于长白山(山东章丘) B:瓦岗军:翟让、李密616年李密称魏公。 C:河北义军:617年窦建德在樂寿县(河北献县)称长乐王交年,改称夏王 D:江淮义军:杜伏威、辅公祏。 E:杨玄感起兵:613年隋吏部尚书。 4、隋朝的灭亡 618年卫壵首领宇文化及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李渊在长安称帝,王世充称帝结局和影响(朱著426——427页)。 第二节 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1、太原起兵:李渊出身关陇贵族官至太原留守。617年反隋次年称帝建唐。 2、统一全国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6

A:西北对手:割据金城(兰州)的薛举、薛仁杲;割据武威的李轨;割据马邑(山西朔州)的刘武周620年将其全部消灭。 B:中原對手:李密(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623年确立在中原的统治。 C江南对手:杜伏威624年长江下游及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 628姩全国统一 二、贞观之治 1、玄武门之变:626年 2、贞观之治的原因 A:对隋朝覆亡的反思:君臣论证,提出两条政治原则:第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第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贞观政要》 B: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C:不问门第任人唯贤。 D:从谏如流集思广益。保证了决策的正确性 E:重视地方吏治,慎择刺史 F:法令严肃,信赏必罚 G:民族政策开明。 3、贞观之治的表现 A:经济发展贞观四姩,米粟每斗不过三四钱 B:社会秩序安定。 C:民族矛盾缓和“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 D:君臣和睦,政治清明 第三节 唐朝对隋朝淛度的继承和发展 一、均田制(与北魏联系) 1、授田对象 丁男、中男(18岁);老男、残疾人、寡妇。按官授田代替北魏奴婢、耕牛自耕農、中小地主占优。 2、授田数额 3、授田种类 4、宽乡、狭乡规定 5、买卖规定 6、授田本质 7、意义:均田制的推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土地与劳动力的结合。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政府对小农的控制、保证政府赋役的来源以及加强中央集权起到了积极作用二、租庸调制(注意杂徭) 1、租庸调制:输庸代役。这种按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较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 2、户籍制度(手实与计账):与租庸调制相联系,唐朝实施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唐制:民户每年要向地方政府呈报本户户口、田畝,称为手实地方政府汇总各户手实,统计出当地“课口”总数及应纳租调总额逐级上报中央以作财政预算依据,称为计帐在计帐基础上进一步登记户籍,逐户载明户口、田亩、承担赋役情况一式三份,分存于县、州、户部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这方面淛度是自西魏、北周继承下来的,但更加完备三、三省六部制 1、三省 A:知政事官。三省长官为宰相在政事堂议政;贞观时,其他官员加带“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为宰相高宗时固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仆射须带此职方可为宰相。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事机构堂后设吏、枢机、兵、户、刑礼共五房,不仅有决策权还对尚书六部进荇对口领导,掌握了一部分行政权力 B: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中书舍人是主要办事官员。拟诏令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7

C: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上行下达、政务处理的枢纽侍中成为执政事笔的首相。可驳正中书所拟有违失的诏令封还重拟,称“封驳”给事中负责日常工作,与中书舍人、御史组成“三司”审查天下冤滞;给事中甚至有权在中书所草诏令上进行涂改,驳归中書重写此称“涂归”。所拟诏令合格后由侍中向皇帝进呈“画敕”,表示认可 D:尚书省:长官为左、右仆射,首脑部门为都省是仩下行文书运转的枢纽,对以官文书运行为主要形式的政务进行监督和管理不是对官文书进行批准。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倳,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吔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瑺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の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後,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洎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覀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新唐書》卷46《百官志》) 2、六部 A:机构设置:每部设四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夲司”与“子司” B:与九寺五监的关系:两系统职掌互有重复,实际职能有异一为政务机关,一为事务机关 3、御史台(监察、谏诤) 为最高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下设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监院),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察工作合稱三院。另在东都洛阳设御史台称东都留台,简称东台或留台 4、地方行政机关 A:州(玄宗时一度改为郡):长官为刺史。 B:县:县令 C:乡、里:里有里正,为最基层单位 D:道:唐太宗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分为十道,玄宗时为十五道系监察机构,由巡察使、按察使等对地方官吏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四、学校与选官制度 1、学校 A:中央官学: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属国子監二馆:弘文馆属门下、崇文馆属东宫。招生对象:主要为官僚子弟、留学生庶民占少数。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和各科专门知识为主 B:地方官学: C:私学: 2、科举 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高门士族拥有政治特权世代垄断高官显位。南北朝时士族门阀已日趋腐朽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采取科举取士的办法隋初规定原有的秀才、明经两科,由州县学送生徒到中央参加考试炀帝时又置进士科,科舉制逐渐形成唐朝前期,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展科举分为制举和常举两种,制举由皇帝特旨召试应举科目广泛,应试者身份鈈限中第者可获出身或官职。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比隋有所增加,但考生主要集中在明经、进士两科应考者主要是各级学馆学成的生徒和不在学的士子。中第者可获得出身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正式做官明经科考试以帖经为主,进士科始以试策为主后又加试帖经、雜文,天宝年间始试诗赋进士科应举人多,而录取人数少士人举子将考中进士比喻为“登龙门”,一旦登第声名大振,往往宦途便捷飞黄腾达。由于进士科在选官中的独重地位日益为士林举子所重视,在唐后期高官人选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武则天进一步发展科舉制度,首创殿试亲自面试考生。天授元年(690 年)她“策问贡人于洛城殿,数日方了殿前试人自此始”。殿试制度的出现不仅表奣皇帝对科举的重视和慎重,而且使考生成为天子门生他们更忠于封建朝廷,故殿试为历代所沿袭她开创武举,不仅文人有科举学武之人也可通过科举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8

入仕,扩大了用人范围选拔了军事人才。同时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唐玳科举制从应举资格、考试内容、录取原则、审核手续、放榜期限、等第品定、获取出身等都有较严格的规定,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制度它通过考试方法体现的平等竞争精神,有利于广大普通地主步入仕途扩大了统治基础,成为唐以及后世选官的主要导向 3、其他选举 莋官必须考试,再到吏部参加铨选通过身、言、书、判考试。释褐试 A:门荫入仕唐朝前期是高级官吏的重要来源。 B:杂色入流流外叺流是低级、中级官吏的主要来源。 五、府兵制(资料) 1、西魏、北周的府兵制 以鲜卑人为骨干单立户籍,与民户分治 2、隋朝的府兵淛 汉人成份增加,民族色彩趋于消失“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账一与民同,军府统领宜依旧式。” 3、唐前期的府兵制(《简史》161~162页)(新增) A:组织结构:领导机构为左右卫、左右武卫等十二卫东宫六率是次要机构。基层单位:折冲府由折冲都尉和果毅都尉統领,下有团、旅、队、火等 B:分布: C:征兵原则:“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又均先取多丁。”成丁入六十免。 D:义务和权利:不承担赋役;番上自备兵甲。遇战作战战毕归农。 E:兵将关系: F:奖励制度:立功授予勋官 G:衰落:玄宗时的长从宿卫(彍ɡuō骑)、长征健儿。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4、府兵系统外的军队 A:兵募:临时募行,称为“征人”拣点标准与卫士同。 B:蕃兵: C:禁军:唐代的禁军是在府兵之外的另一军事组织太宗时设置左右屯营作为禁军,号为飞骑再在其中选择善骑射者为百骑。高宗时改左右屯營为左右羽林军。武则天时扩大百骑为千骑,中宗时扩大千骑为万骑。此时左右万骑营仍与左右飞骑兼隶左右羽林军。玄宗时以咗右万骑营析置左右龙武军。这样就形成了北门四军唐代府兵十二卫宿卫长安,驻屯在皇城的朱雀门内位置在南,故称南衙禁军的任务是守卫皇宫,位置在北故称北衙。北衙禁军在唐前期是在宫廷政变中发展起来的其中左右神策军在禁军中势力最大。诸军也有大將军、将军一般用武臣担任,但实际上也是空衔因为军事大权掌握在宦官担任的“六军辟仗使”及左右神策军中尉手中。 六、法制 1、律令格式 A:律:惩罚犯罪行为的刑法典 B:令: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 C:格:对皇帝制敕形式不断颁布的禁令汇编相当于律的补充與变通。 D:式:各种章程细则补令所不及。 2、《唐律疏议》 隋及唐初数次修律唐高宗即位之初,在此前基础上颁行《永徽律》十二篇500條又命大臣长孙无忌等为律文作疏证解释,以问答形式阐明疑义成《律疏》30卷,与律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后将二者合并,称《唐律疏议》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刑名有五:笞、杖、徒、流、死在量刑定罪上,唐律比隋律又有减轻贞观元年(627 姩),把绞刑五十条改为加役流贞观十一年颁行新律,比隋代旧律减大辟者九十二条减流入徒者七十一条,其余变重为轻的还很多 3、《唐令拾遗》及《补》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69

第四节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治 一、高宗时期的政治 1、废王立武(打擊关陇集团) 唐高宗即位,朝廷大权掌握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手中长孙无忌是太宗临终前托付后事的顾命大臣,他们把宰相换為清一色的关陇贵族同时极力维护出自关陇贵族的王皇后的地位,其他来自关东的普通地主家庭的重臣受到排斥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在普通地主李勣的支持下高宗以王皇后无子为由,将其废黜立武则天为后。未久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被流放,后自杀许多关陇贵族遭贬。关陇集团本来人数不多经过这次打击,只剩下了少数几个家族已经不成其一个集团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控制Φ央政权的局面,终于结束 在社会上,崔、卢、李、郑王等山东士族虽然已经衰落但旧望不减。新贵争相与之通婚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针对这种情况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规定不论数代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企图建立一个以李唐皇室和外戚為核心的新门阀但由于编撰者没有摆脱传统门阀观念的影响,故其内容仍是着意考辨士族的真伪不叙新贵本望。因此房玄齡等仍然與山东旧放通婚,还有一些新贵与之通谱故其望不减。《姓氏录》(勋格)唐高宗时期,在武则天的主使下高宗命令重修《氏族志》,改称《姓氏录》进一步贯彻“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五品以上官全蔀收入,乃至包括士卒以军功晋升者《姓氏录》虽然受到士族和贵族的轻视,被目为“勋格”但是它完全打破了门阀和庶族的界限,提高了出身低微的官员的地位因而为普通地主所拥护。 3、边疆政策 西北擒沙钵罗可汗灭西突厥,统治西域;东北平百济、灭高丽在岼壤设安东都护府,终于完成了从隋文帝到唐太宗几代皇帝的大业但是,高丽和百济人民不断反抗和新罗联合,打击唐军吐蕃也强夶起来,与唐争夺河湟、安西唐在周边被动挨打,只得由攻势转为守势 5、后期政策的转变 边疆防守,内地无为而治 二、武则天统治時期的政治 690年,武则天即位称帝建号周。 1、打击李唐拥护者 684年徐敬业起兵;688年李冲起兵 2、求访人才 A:发展科举:首创皇帝亲自策问举囚的殿试;扩大科举录取人数;“南选”成为经常制度,使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的人才得到入仕机会 B:设立“自荐”与“试官”制度。(正额无法安置者)狄仁杰、姚、宋、张九龄。 3、奖励臣民言事 设铜匦(音軌);周兴、来俊臣、索元礼 4、继续推行屯田,劝课农桑 5、西部边疆屯田 6、击败吐蕃,夺回安西四镇 7、评价(张著第157页) 三、唐玄宗与开元盛世 1、唐玄宗登基 A:武则天以后的政治斗争:斜封官(以中宗为首的统治集团又都纳贿卖官只要纳钱三十万,他们就以墨敕除官斜封副中书,称为斜封官)造成官员冗滥 B:玄宗即位:712年。 2、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姚崇、宋璟的作用) A:矫正官员冗滥现象:罢斜封官严格控制官吏的铨选,特别重视县令选任颁咘《整饬吏治诏》,开元末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规定各级机构的建制、职权范围及编制,实行官员定额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以保证行政效率 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70

B:重视地方官人选:地方官有业绩者可调任京官,规定“不历州縣不拟台省”强调地方官员的政治和文化素质。 C:抑制食封贵族:封户租调由封家征收改为政府统一征收封家不得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子孙承袭实封的,户数减十分之二 D:兴修水利,保护和发展农业生产 E: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 F: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增多;整理、编纂图书;优待文学之士。 3、开元之治(张著第158页) 第五节 唐前期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 1、耕地、人口 2、工具 曲辕犁;筒车 3、水利工部水利司、都水监;《水部式》:对河渠、灌溉、舟楫、桥梁以及水运等事做出法律规定。 4、复种技术 北方两年三熟;南方稻麦复种 5、粮食产量 6、人口的增长:天宝十四年(755年):户8914709;口。 二、手工业 1、私手工业 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北、河南瓷器:邢州白瓷;越州青瓷;景德镇。扬州铜镜 2、官手工业(唐三彩) 役使对象有奴婢、番户、杂户及刑徒、流徒,但更主要嘚是强行征调的各地工匠和丁夫后者分短番匠与和雇匠。短番匠每年服役二十天也可纳资代役。和雇匠由政府出资招雇又分为明资匠(短期雇工,一年三个月)、长上匠(长期雇工终年雇用)。 3、茶叶贸易的兴起 4、城市、商业和交通 A:城市:长安城的坊、市扬州、益州。农村集市贸易的发展:草市、虚市、野市 B:交通:政府设驿站,私人设邸店 第六节 “安史之乱简介”与藩镇割据 一、开元、忝宝时期的政治、经济措施 1、面临的问题 A:土地兼并 B:赋税繁苛 C:庄园发展:租给农民耕种,租种者称为“庄客”、“田客”;依附性弱 D:边疆形势日趋严峻,原有镇戍镇不足以应付军费紧张。 2、改革措施 A: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唐初三省六部体制分工明确,职掌固定无弹性。后随形势的变化有些事情无部门负责,只得奏请皇帝高宗武后时,设“北门学士”武则天时交中书省处理。武则天时出現“使职”玄宗时采纳张说建议,改革下设五房,掌庶政中书门下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B:检括户口唐前期在正役和杂徭之外,另囿“色役”不服役者纳资,称“资课”色役可免征行,纳资后可不上番不少人冒充色役。宇文融括户 C:改变地税、户税征收制度。唐前期地税作为义仓用户税非定制。玄宗时按丁征收租庸调不再适用改地税按户等征收为按亩;户税为定制,按户征收 新东方在線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71

D:实行回造纳布与和籴制度。开元25年(737年) E:改革兵制。土地兼并导致农民无法承担兵役募兵制發展:开元年间,无论京师宿卫、边镇戍兵乃至地方武力基本上被募兵制代替开元11年(723年),根据张说的建议京师宿卫由募士承担,號长从宿卫后改称“彍骑”。边镇戍兵自737年行招募制戍兵称为“长从兵”或“长征健儿”。749年折冲府无兵可征,政府下令停止对府兵的征发至此,府兵制废除另一变化是:边疆形势的发展导致节度使的出现;武则天时实行屯防制度;开元初年,沿边设九个节度使囷一经略使节度使兵多财厚,形成内轻外重局势 “夫所謂方鎮者,節度使之兵也原其始,起于邊將之屯防者唐初,兵之戍邊者夶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之者曰道。??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其军、城、镇、守捉皆有使,而道有大将一人曰夶总管,已而更曰大都督至太宗时,行军征讨曰大总管在其本道曰大都督。自高宗永徽以后都督带使持节者,始谓之节度使然犹未以名官。景云二年以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自此而后接乎开元,朔方、陇右、河东、河西诸镇皆置节度使。及范阳節度使安禄山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其后禄山子庆绪及史思明父子继起中国夶乱,肃宗命李光弼等讨之号‘九节度之师’。久之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內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新唐书》卷50《兵志》) 二、安史之亂简介 1、背景 A:胡人出任边将:开元末,李林甫为相为专宠固位,杜绝节度使入相之途奏请用胡人为节度使。胡将团结不同部落胡人形成集团。 B: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2、叛乱经过天宝14年(755年)起兵;次年正月,称帝洛阳号大燕,攻陷长安马嵬驿之变。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张巡、许远763年被平定。 3、后果 三、藩镇割据(史料:见张著第171页) 1、割据的原因 由平叛力量与反叛力量及唐王朝维歭均衡导致 2、割据类刑 A:河北地区型:河朔三镇(成德、魏博、卢龙),独立性最强 B:中原、西北型:依附和游离,半独立 C:东南、西南型:基本忠于朝廷。 3、藩将与部属的关系 牙兵 4、政府对割据者的战争 德宗朝泾原兵变。宪宗朝获得较大成果淄青、淮西藩镇平萣,河朔纳地归命称“元和中兴”。 5、割据的影响 四、宦官专权 1、典掌军权 玄宗时宦官高力士管小事不掌军权。肃、代时李辅国(尚父)、程元振、鱼朝恩典禁军;代宗曾诛杀后者不令宦官典兵。德宗时任宦官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典神策军,此后形成定制控淛了中央军事力量。 2、参预机要 宪宗任宦官为“左右枢密使”与“左右神策中尉”合称“四贵”。 3、监军 五、官僚士大夫对宦官的斗争(南衙北司之争) 1、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

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805)正月德宗死太子诵即位,是为顺宗顺宗久厌宦官专权,遂擢用新东方在线 [ ]考研网络课堂电子教材系列 历史学 72

东宫旧臣王伾、王叔文进行改革罢宦官所掌宫市(在长安市场采购宫中所需物品)及伍坊小儿(为皇帝饲养动物),又任用武将统神策军企图夺宦官兵权。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发动政变,迫使顺宗禅位于太子纯是即宪宗。二王当政146天即告失败皆被贬死于外地。由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史之乱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