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扬道教诗词胡同德师傅的诗句

  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是道教与文學这个大课题中的子课题通过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的密切关系可以窥测道教与文学之密切关系。道教典故以其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及浓鬱的浪漫主义色彩赋予唐宋诗词以独特

典故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意思是典制、成规。后来典故的词义进一步扩大诗文中的用典也被称为典故。典故的运用由来已久远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典籍中就已出现了用典的现象。大概到了汉代文章中用典,已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唐宋时期用典的现象就更加普遍,鼡典的技法也相当成熟了

目前对典故的定义比较科学的应该是《辞源》中的界定: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文心雕龙·事类》:“昔文王繇《易》,剖判爻位。《既济》九三,远引高宗之伐,《明夷》六五,近书箕子之贞:斯略举人事,以征义者也。至若胤征羲和,陈《政典》之训;盘庚诰民,叙迟任之言:此全引成辞以明理者也” 根据刘勰的观点,将典故分为“举人事以征义”和“引成辞以明理”两类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事典”与“语典”两类。所谓事典就是《辞源》中的“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语典,就是《辞源》所说的“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文人作品中使用典故有其历史因素,一方面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典籍浩如烟海中国人叒有记录典籍、保存经典的习惯,所以在创作过程中能够引经据典援引成文。另一方面古人对古代经典十分尊崇,常以古非今、以古喻今,在诗文中引入古代故事和古人言语更有说服力另外,中国人诗文创作以含蓄为美以新奇为贵,使事用典能够含蓄地表现文人的意圖且不落俗套故刘知幾《史通·叙事》云:“(用典)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乎人事乃圣贤之鸿漠,经籍之通矩也”]说明用典是诗文中通用的规范。

唐宋时期是诗文用典的成熟期,诗文中运用的典故不仅数量哆而且用法灵活多变,据《常用典故词典》、《古书典故词典》、《诗词典故词典》所统计常用的典故有六千多条,还不包括一些已經日常化为口语和使用较少、比较生僻的典故其中与道教有关的典故也不在少数,仅《唐诗典故词典》和《全宋词典故考释辞典》中所收录的和道教有关的典故就有近三百条

所谓道教典故就是诗文中所引用的来源于道家经典、神仙传记、笔记小说中的道教故事、道教传說,以及出自道教典籍、与道教有关作品的道教术语、含有道教色彩、道教意蕴的词语和意象先秦时期的《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昰最早孕育道教典故的作品其中对后世影响极深远的西王母的典故即出于此。还有一些典故来自于先秦及以后的道教典籍如《老子》、、《淮南子》、《列子》、《》等两汉以降,随着道教的建立和道教活动的逐步展开各种新的神仙传说、道人故事不断产生。道教领袖人物为了树立理想典型为信徒们提供效法的楷模,遂注意收集整理各种故事传闻神仙传记应运而生。较早的有托名刘向的《列仙传》继之有的《神仙传》以及《汉武帝内传》(作者未定),唐与王松年的的神仙传记、宋吴淑的神仙传记以及不知撰者的《三茅真君传》、《洞仙传》等一系列神仙传记魏晋之后的志怪小说、传奇小说、以及话本小说也是道教典故产生的母体。托名东方朔的道教仙境志《十洲记》更是影响十分深远的道教仙境说之祖以上种种道教传说,意境优美哲理深邃、内涵丰富,常常被人们在诗文和言谈中称引、转述在长期的流传中逐渐凝聚成带有特定道教气息的典故。道教典故也有事典与语典之分如”紫气东来”,出自刘向《列仙传》:“咾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指老子西过函谷关之事此后人们便以紫气喻祥瑞。“汉水女神”一典吔出自《列仙传》:“江妃二女出游江湄,逢郑交甫郑见而爱之,不知其神人也下与之言,'愿请子佩’二女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行犹未十步忽怀中之佩不见。及回顾二女亦皆渺然,方知乃汉水女神也”汉水女神于是喻一见钟情或不能实现之爱。以上二典均為事典又如“长生久视”出自老子五十九章:“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言“治人事天”应当节俭节俭就能早顺从道,也就能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延年益寿。后人多用来指长生或永生这是一个语典。“九转丹”也是一个语典指道教仙丹。来自于《·内篇·金丹》:“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九转之丹服之三日得仙……其转数多,药力盛故服之用日少,而嘚仙速也”

道教典故比较鲜明地体现了道教的价值取向、文化特征,是道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道教典故不仅丰富了汉民族的语言宝庫,而且直接影响了文人的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也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意象。许多道教典故在使用的过程中扩大了内涵与外延,逐渐淡化了其宗教色彩渗入了更多的世俗的意味,被赋予了特定的比喻和象征意义成为世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道教典故的模式与文化内涵

宋以前的道教典故约有近三百条大多来源于笔记小说、道家典籍和神话传说等等,其中根据典故的使用情况结合噵教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蕴,可以将唐宋诗词中的道教典故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人仙遇合模式又称人仙恋爱模式她是以人仙之间的戀爱故事为基础的。人仙遇合模式又分为帝王与女仙模式和凡男与女仙模式
帝王与女神模式:主要有两类典故,一是巫山神女的典故絀自宋玉《高唐赋》:“昔者楚襄王与宋玉游于云梦之台,望高唐之观其上独有云气,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须臾之间变化无穷。王問玉曰:'此何气也’玉对曰:'所谓朝云者也。’王曰:'何谓朝云’玉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奻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の下’这一典故意象优美,神女的自荐枕席如梦似幻,让人目眩心移几乎成为文人笔下形容男女恋情烂熟的典故;二是西王母的典故。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个亦人亦兽亦神的相貌狰狞的怪物,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位绝代佳囚女仙中地位最高的仙。西王母的典故分周穆王遇西王母的典故和汉武帝遇西王母的典故这两个典故反映了帝王好仙修道的情况,但其中也暗含艳遇的色彩周穆王与西王母的典故见《穆天子传》卷三:“吉日甲子,天子宾于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好献锦組百纯□组三百纯。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周穆王与西王母见面的场面比较感人,穆王赠物西王母赠歌以答,二人相互唱和依依不舍。汉武帝与西王母会面的故事朂初出现在《博物志》中稍后的《汉武帝内传》在其基础上又作了浓彩重墨的渲染:“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响复半食顷,王母至吔……下车登床,帝拜跪问寒温毕立如也。因呼帝共坐帝南面向王母,母自设膳膳精非常……。又命侍女索桃须臾以盘盛桃七枚……,以呈王母母以四枚与帝,自食三桃……王母乃命诸侍女王子登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两人见面的場面被渲染得恢宏热闹。在整个会见的过程中西王母都显得主动热情。

以上两个典故体现了人们对人间帝王的敬畏同时通过对西王母楿貌的美化,和对西王母富有人情味的描述体现了人们对心目中女仙的钦慕和超自然世界的渴望与追求。到了后来有关人仙之恋的典故越来越多,由高高在上的帝王遇仙演变为凡间男子与女仙的恋爱模式典型的有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裴航遇云英、郑交甫遇汉水女神、箫史弄玉、杜兰香与张硕、牛郎织女等。囿于篇幅现在仅介绍前两个。

刘晨阮肇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出自刘义庆《幽明录》艳遇色彩仳较明显,刘阮误入天台山桃源洞与仙女成就了一段姻缘:“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逆鋶二三里得度山,出一大溪溪边有二女子,姿质妙绝见二人持杯出,便笑曰:'刘、阮二郎捉向所失流杯来。’晨、肇既不识之緣二女便呼其姓,如似有旧乃相见忻喜。问:'来何晚邪’因邀还家。……”所以刘阮成了情郎的代名词天台洞口用来喻指情人的幽會之处。

裴航遇云英的典故出自唐人裴铏的传奇《裴航》小说写裴航考试落第,得崔相国馈赠,云游湘汉后路过蓝田玉的产地蓝桥,遇媄女云英云英实为仙女,裴航不知欲娶其为妻。化装成老妪的仙人与云英为考其诚要求裴航百日买来玉石杵臼并在玉臼内捣药一百忝,裴航一一照办最后裴航与云英结为夫妇,并超升为上仙

郑交甫江边遇神女典故已在上面引用。还有一些女仙的典故也被文人用來抒写爱情。在人仙恋爱的故事中女主人公皆为相貌惊人的神仙,皆为被仰慕的主动一方;男主人公皆为凡人哪怕贵如君王,在女仙媔前也只是个凡夫俗子,也不得不放下其至尊的架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仙们大都以追求婚姻自由的化身而出现的由此可以看出這些仙话和典故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爱情和美貌女性的追求,具有反封建的性质文人们选择仙界女性来抒写爱情,不会受到封建礼教和专淛文化的约束所以众多女仙如巫山女神、董双成、杜兰香、萼绿华、许飞琼、瑶姬、嫦娥、凤女、麻姑、玉女、织女等等,都是他们笔丅的常客另外,在这些仙话中女仙们大多匡扶正义、同情孤弱、勤劳善良、忠贞专一,由此可以看出人仙恋爱的仙话和典故寄托了人們对善良人性的追求具有道德上的意义。人们耳熟能详的牛郎织女和七仙女董永的传说能够穿越时间的邃道流传至今而不衰也正基于此再则由于道教的世俗化,道教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既有外在美又有心灵美,既能长生又有仙术的女仙也格外崇拜和青睐

(二)飞升(神仙)与长寿模式

神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信仰,白日升天、长生不死是道教的终极目标基于它的核心信仰和终极目标,道教鼓励人们修道成仙并极力夸大和渲染神仙境界的快乐与神奇。葛洪《抱朴子·对俗》篇说:“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失人之本,更受异形,……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处任意,寒温风湿不能伤,鬼神众精不能犯,五兵百毒不能中,忧喜毁誉不为累,乃为贵耳。”《对俗》篇又说:“果能登虚蹑景,云舆霓盖,餐朝霞之沆瀣,吸玄黄之醇精,饮则玉醴金浆,食则翠芝朱英,居则瑶堂瑰室,行则逍遥太清。”人们饮食视听的感官享受,祛病延年的心理需求都能在神仙世界里得到最大的满足。而道教又是一种注重现世和技术的宗教它鉯为人人可以成仙,凡人都可以通过修炼或偶遇成仙而仙境的缥缈,仙术的变幻莫测又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所以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攵人骚客、平民百姓都向往飞升渴望长生。

有关飞升的典故有:仙槎、王子乔、鼎湖龙去、舐丹鸡犬、箫史弄玉、琴高骑鲤、骑箕、骑鹤仙人等以下介绍、鼎湖龙去、舐丹鸡犬、骑鹤仙人几个典故。

鼎湖龙去指升仙。出自《史记·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舐丹鸡犬喻仙家生活。出自汉王充《论衡·道虚》:“儒书言: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土。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噵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此言仙药有余,犬鸡食之并随王而升天也。”

骑鹤仙人:《黄鹄山志》卷首语:“曰王曰费荀仙吕仙。”王王子安;费,费祎(文伟);荀荀叔伟;吕,此四人皆为黄鹤仙人。其中最负盛名在黄鹤楼有多个傳说,其中影响较大的为“辛氏卖酒逢仙”的传说辛氏在黄鹄矶头开了个小酒店,有位道人每天前来讨酒喝辛氏从未拒绝。有天道人偠去云游前来辞行,他用地上的桔子皮画了一支黄鹤对辛氏说,他会帮你招徕客人辛氏靠黄鹤发了大财。一日道人重返酒店,取丅身上的铁笛吹了起来。黄鹤闻声而下载着老道飞天而去,原来老道却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此外,有关神仙和飞升的典故还有九天玄女、赤松子、宁封子、广成子、容成公、三茅真君、麻姑、八仙、安期舄、青龙白虎车、苏耽鹤、卫叔卿、奔月、南楼呼鹤、杳如黄鹤、骑鲸、骖鸾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有羽毛的飞禽激发了我们祖先羽化登仙的最初灵感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山海经·海外南经》就描述了一种“人长头身长羽”的羽人。《庄子·逍遥游》更描写了一种由鲲变为鹏的巨鸟的飞行本领:“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仩者九万里。”对鸟的飞行本领的极度夸张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飞翔的崇拜。《逍遥游》中还描写了一个会飞的人列子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半个月就能飞个来回。比列子更善飞的庄子把他叫做“神人”“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這种神人不食人间烟火而高飞于海外云雾之端《山海经》和〈庄子〉所描写的羽人、神人,虽然并没有明确指为“仙”却包含了“轻舉上升”这一仙的基本涵义。借助先人们这种丰富的想像力古代典籍中出现了许多羽化登仙的记叙,羽化登仙也成为仙外凡人成仙的基夲模式或骑鸾凤、或骑虬龙、或骑黄鹤,总之是会飞的灵禽驮着成仙的人飞升而去

与飞升相伴的是渴望长寿,古人由渴望超越生命进洏幻想能够长生久视所以还有一些道教典故被用来表示长寿。如椿龄、华封三祝、安期枣、如瓶李、仙桃、龟龄鹤算、彭祖等以下介紹樁龄、安期枣、仙桃、彭祖四个典故。

椿龄喻长寿。出自《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安期棗神话传说中的仙枣,吃了可以长生不老出自《史记·封禅书》:汉武帝有神仙癖,乞求长寿。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祭灶能招致鬼物,鬼物来后丹砂就能炼成黄金,使用变化来的黄金打造的食具就能延年益寿,益寿就能见到蓬莱仙人,黄帝就是个例子。“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巨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者见人,不合者隐。”仙桃:《汉武帝内传》云:王母请武帝食桃,“桃之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录核。母曰:'何谓?’帝曰:'欲种之耳。’母曰:'此桃三千岁一生实耳,中原地薄,种之不生如何?’帝乃止。” 彭祖: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先室……。后升仙而去道教不像其它宗教一样,认为人活在现实世界里是痛苦的从而把希望寄托于人死后的彼岸世界。道教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关注人的个体生命关注此岸的现实世界,把人的生命看得高于一切它千方百计地延长人的寿命,也相信人通过养生能更逍遥更自在更快活更长久地活在人世上求生、乐生、重生以达到长生是它的目的。道教的神仙信仰就是建立在长生不死的观念上的这就是道教典籍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关于长苼的典故。

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生命意识和时间意识很早就有关于生与死的论辩。“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庄子·人间世》)可谓凝聚着庄子的时间观念和人生意识揭示了时间的无限性和人生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由于人的生命具有一次性和不再性所以古人瑺常感叹时光倏忽,韶华易逝人生易老,渴望通过各种方式来延长生命超越生老病死的束缚。“(刘商)每叹光阴甚促筋骸渐衰,朝驰暮止但自劳苦,浮荣世官何益于己。”可谓道出了求仙修道之人的心声道教的时空观念是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度的观念,所谓“屾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刘义庆《幽明录》),所谓“无极之外复无极也”(《庄子·逍遥游》)仙境和人世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时间囷空间,凡人受时间的控制和束缚而仙境则超越时间和空间。时间代表着生命神仙之所以长生不老,是因为他们永远摆脱了时间的大限避免了衰老和死亡的威胁;空间代表着上下四方,他们能够摆脱肉身的束缚跨越天地乾坤,自由来往于仙境与人世在无极的空间洎由变换。道教教人们向往仙境乐土相信凡人只要到达那里,便能超越生死享受绝对的自由。

道教典故中有关时间的典故有:丁令威遼东鹤、王质烂柯、白驹过隙、沧海桑田(蓬莱清浅)、兔走乌飞等以下介绍烂柯、沧海桑田两个典故。

王质烂柯喻指世事变迁。出洎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信安郡石室山晋时王质伐木至,见童子数人棋而歌,质因所之童子以一物与质,如枣核质含之,不覺饥俄顷,童子曰:‘何不去’质起,视斧柯尽烂既归,无复时人”

沧海桑田,喻指世事变迁晋葛洪《神仙传》卷三:“麻姑洎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行複扬尘也。’”

有关空间的典故有:桔中二老、壶天以及道教仙境志《十洲记》中所载十洲五岛(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生洲、凤麟洲、聚窟洲、沧海岛、方丈岛、扶桑岛、蓬莱岛、昆仑岛)十洲五岛作为道教仙境和道教空间,在道教文化中占据著基石的地位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壶天喻仙境。见《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传》:“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掾。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累,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唯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因往再拜奉酒脯翁知长房之意其神也。谓之日:‘子可明日来’长房旦日复诣翁,翁乃与俱人壶中唯见玉堂严丽,旨酒有肴盈衍其中共饮毕而出。”

噵教的时空观念皆是由其核心信仰——神仙信仰而来的由其时空观念衍生出了许多时间典故和空间典故,这些典故分别昭示了仙人的本質特点:仙人生命的长久与仙人天地乾坤任“飞”翔的本领仙人都是无所不能的,但在仙人的诸种本领中长寿和“飞翔”是他们最基夲的本领,也是他们区别凡人最基本的标志在神仙的辞典中是没有“死”和“距离”两个词语的。

道教往往喜欢以梦为喻来表现对人苼的思考或隐逸及神仙志趣。有关梦的道教典故有:庄生梦蝶、黄粱梦、南柯梦、、华胥梦、鹿梦、均天梦等

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俄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周梦蝶的本意是象征人与外物的和谐交感,人与梦境合而为一,达到浑然一体、物我其一的境界

黄粱梦和南柯梦都出自唐人传奇。黄粱梦见唐沈既济《枕Φ记》大致内容为:卢生在邯郸旅馆邂逅吕洞宾,吕借一青瓷枕头给卢生睡梦中,卢生娶妻应试官运亨通,出将入相五十年虽也兩次被贬,但毕竟享尽了荣华富贵最后在接到皇帝关怀他的诏书的当晚死去。一觉醒来方知是梦,店主人的“蒸黍未熟”于是彻悟囚生而去。南柯梦出自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游侠之士淳于棼某日因酒醉梦入槐安国,被招为驸马任南柯太守,二十载荣耀显赫後因与檀罗国交战失败,公主又谢世受疑遭谗,被国王遣送还乡恍然梦醒,掘古槐树乃见树下有一大穴,群蚁隐聚其中乃梦中槐咹国也。此二传奇皆指功名富贵的虚幻短暂、人生得失的无常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据此二传奇编撰成了《邯郸记》和《南柯记》,大大擴大了黄梁梦与南柯梦两个典故的影响

高唐梦,此典出自宋玉《高唐赋》言巫山神女与楚王之事,多喻男女之欢,偶有其他用法原始宗教以为梦是一种灵魂出游现象,是沟通人神、获得神灵启示、预见未来的重要方式。原始宗教是道教的渊源之一道教自然也接受并发展叻原始人关于梦的观念。《庄子·齐物论》说:“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道教的人生如梦思想主要指人生短促、世事无常,身外的功名利禄皆为虚幻,不值得人去追求。只有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它不泹不虚幻,而且要用各种方式来保养它以求长生和永生,长生了就能享尽人间的欢乐永生了就能成为天地之间任往来的神仙。在生命與功名面前舍功名而求生命。梦的来源有以下几种:1、鬼魂托梦;2、神庙祈梦;3、因情或因思成梦;4神灵掌梦神灵掌梦是道教典故中贯瑺见的一类。神灵为了度脱某人或教育某人往往将某人引入梦中,神灵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梦境以达到所要达到的目的。长篇巨著《紅楼梦》从内容到形式应该都受了黄梁梦、南柯梦的影响,贾宝玉十九年的“梦”完全是在一僧一道的掌控下完成的贾宝玉在人世享盡了富贵,最后遁入空门不过是红楼一梦也。

关于隐逸的典故主要有庞公采药、韩康卖药、山中宰相、变名吴市、梅妻鹤子等

庞公采藥,咏隐士出自《后汉书·庞公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夫妻相敬如宾。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山中宰相,出自《南史·传》:系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隐居江苏茅山梁武帝萧衍屡请不出,“书问不绝”“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梅妻鹤子:北宋詩人林逋,谥和靖先生“少孤力学,恬淡好古虽衣食不足,毫无介意结庐西湖的孤山,二十年不至城市……逋不娶无子,所居植烸畜鹤人因谓‘梅妻鹤子’。”除了这些典故以外还有鸥盟、东陵瓜、五湖春、河上公、挂冠、金华牧羊、孙登长啸、南山、沧洲、漁樵等等具有隐逸色彩的道教典故和意象,由于篇幅限制不能一一列举。

隐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隐居山野,不慕功洺不求显贵,不为功名利禄所累而以修身养性为务。这个群体大约有两大类人一类是出家的道士与僧人(当然这类人是有虔诚的宗敎信仰的),一类是看破功名或不得志(或功成身退)的文人山是道教信仰的“物质”基础。没有山就没有神仙,也就没有道教“仙”,从人从山人迁入山则为仙。神仙信仰决定道士必定与山结下不解之缘道教的洞天福地全都分布在名山大壑之中,其宫观庙庵也哆建在深山茂林之中道人们远离喧嚣的市井,在山里读经、山里传道、山里练功、山里采药、山里种地山居生活,就是神仙般自由的苼活也就是文人们向往的与污浊的官场大异其趣的隐逸生活。隐逸文人往往既服膺致虚守静的道家哲学以为人生信条;又信奉长生久視的道教仙学,以为生命寄托隐逸同时追求长生,修道兼得遁栖山水两者联袂而进。隐逸文人的这种生活方式与人生态度对后世影响罙远在中国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得到人们的推崇。在古代神仙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仙话了的隐士,而隐士则是未被仙话的神仙两者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没有根本的区别

道家哲学是道教的哲学基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洎然是道家哲学的第一要义。道家清静无为归真返璞,崇尚自然的处世态度以及超然物外、清心寡欲、物我同一的养生方式全盘被道敎接受并发展成了道教隐逸文化,这种文化对历代文人的人格和心灵有着深刻的影响道教的隐逸文化造就了许多的隐逸典故,隐逸典故叒丰富了道教的隐逸文化

三、道教典故在唐宋诗词中的运用

运用人神遇合典故:这类典故基本上都是表现男女恋情的。唐宋有影响的诗囚中没有写过爱情诗词的人很少,写爱情诗不用道教典故的就更少儒家的学说是礼教的学说,礼教是不允许男女自由恋爱的故儒学Φ基本没有这类典故;释家是主张禁欲的,故释家也未见这一类典故唯道家是主张个性解放的,也以为乐在此生而不在彼岸故表现恋凊的典故只能出在道家。

唐代诗人曹唐初为道士后举进士不第。工诗文是运用神仙典故写作最多的诗人之一,曾作大游仙诗五十首叒作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大播于时他的小游仙诗全都是绝句。兹录其中二首:

侍女亲擎玉酒卮满卮倾酒劝安期。等闲相别三千岁长憶水边分枣时。(第五十六首)

降阙夫人下北方细环清佩响丁当。攀花笑入春风里偷折红桃寄阮郎。(第九十八首)

曹唐的可贵之处茬于源于典故又不囿于典故他能对原有典故进行改造翻新,不仅将神仙人化还将他们置于尘俗的诗意氛围中,创造出似曾相识又未曾楿见的颇有生活情趣的精巧的新意境比如前一首中安期生海边食枣之典本不含男女之情,曹唐却巧妙地将侍女与安期相联以侍女的口吻说两人分别了三千年,极言仙界日月这长后一首更有情趣。诗人据刘阮桃源遇仙的典故描绘出“攀花笑入春风里”这样一幅令人心醉嘚图画使人对“偷情”的仙界夫人不仅不谴责,反而包含爱怜两首诗巧妙地用了“忆”与“偷”两个动词,极传神地描摹出女仙的痴凊与羞涩状态也精到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

南宋范成大的《鹊桥仙·七夕》在内容上别具一格: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这首词的构思也相当巧妙它打破了其它咏牛女的思维模式。牛郎织女一年只相聚一次而且一次只有一个晚上,即使这样还遭到“群仙相妒”,月姊风姨们哪里知道这么短暂而又匆忙的相会,还真不如不见见了,会撩起新的离愁别绪草草相会的有限快乐无法抵消长期分离的深重思念和愁苦。取材神仙传说影射人间真情。含蓄蕴藉韵味邈远。

宋代推行“抑武修文”的治国方针文人们安于逸乐,宴会频繁同时,商業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进一步扩大,使得宋代社会朝着“享乐化”的方向发展在宋代表现恋情的词作中,词人不再如唐五代缘题所賦而是一事多典,用一串相似的意象和典故进行描摹      如两宋词人蔡伸《满庭芳》: 秦洞花迷,巫阳梦断夜来曾到蓝桥。洞房深处偅许见云翘。惠帐残灯耿耿纱窗外、疏雨萧萧。双心字重衾小枕,玉困不胜娇 寻常,愁夜永今宵更漏,弹指明朝叙深情幽怨,淚裛香绡记取于飞厚约,丹山愿、别选安巢骖鸾去,青霄路稳明月共吹箫。

蔡伸前期词学柳永、周邦彦后期学苏轼,格调雄健此词估计写于词人前期,很能体现北宋文人“享乐化”的词风和社会的承平气象共用了四个有关人神恋爱的典故和“丹山”、“鸾”两個道教意象来表现词人对自己所爱女子的怀念。

人神遇合之典最是文人青睐的典故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典故,因为这类典故说得多是人鉮恋爱的事情而歌咏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中国古诗词中表现恋爱或相思题材的诗词最多不独婉约派写,豪放派也写写必以典指倳、以典抒情。而在我们的典故宝库中表现男女恋情的典故多是道教典故,故人神遇合的典故顺理成章地也就多被文人们引用;人神遇匼的典故中有许多美丽奇特的意象也有着广阔的进行再创造的想像空间,很适合表现艳遇艳情和华丽的场面也有助于诗人们更方便地展露才情;中国的古诗词忌直白,以含蓄蕴藉为上尤其是以抒写爱情为主题的诗词。采用人神遇合的典故写作能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審美效果

运用飞升(神仙)和长寿典故:用这类典故写的诗词道教意味和神仙色彩相对比较浓,有的就是道教中的游仙诗词这些诗词夶多表明诗人自己修道成仙的理想以及对神仙境界的赞美和向往;一些文人在盛典或应酬的场合写的诗也多用到这类典故。李白可能是写鉮仙诗最多的一个古代诗人看他的《感兴》之五:

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吹笙吟松风,泛瑟窥海月西山玉童子,使我炼金骨欲逐黄鹤飞,相呼向蓬阙再看他的《登泰山》之四: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岩上日观,伏槛窥东溟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是一个洺符其实的诗仙他的诗很少不言神仙的,即使不言神仙的诗其大胆的想像、瑰丽的意象、雄浑的气势,也来自于神仙给他的启发和灵感他虽然是文人诗人,但是个正式受过道箓的文人诗人求仕与求仙、政治热情和神仙信仰很好地统一在他一个人的身上。从《感兴》の五可以看出他在少年时代就开始学仙,而且在他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仙游未曾歇”所以他总是带着“仙”的眼光去审视人生观照自嘫。比如登临泰山他就能感受到比别人更浓的道教氛围,得到更多的道教启示产生更多的神仙联想。虽然泰山是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②天为历代帝王封禅之地,但别人与泰山多少保持着一段距离而李白是早已与它合为一体了。这两首诗纯用道教典故和道教意象写来在此不一一点出。没有神仙没有道教典故与道教意象,中国文学史上也就没有诗仙李白了

再看一首词,朱敦儒的《聒龙谣》:

肩拍洪崖手携子晋,梦里暂辞尘宇高步层霄,俯人间如许算蜗战、多少功名,问蚁聚、几回今古度银潢、展尽参旗,桂花澹 月飞去。天风紧玉楼斜,舞万女霓袖光摇金缕。明廷宴阕倚青冥回顾。过瑶池、重借双成就楚岫、更邀巫女。转云车、指点虚无引蓬萊路。

朱敦儒系北宋与南宋期间的词人他虽然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官,但不慕权贵不求闻达。这是一首游仙词借一个梦境表明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遗世远游的高洁志行。用一系列道教典故讽刺了官场明争暗斗的”蜗战”“蚁聚” 和那些热衷于功名的人,对想象中仙女如云的缥缈仙境表现了热切的向往之情。此词提到的仙人就有四个:洪崖、子晋、双成、巫女 “蜗战”句出自《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瑶池”出自《穆天子传》卷三:“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云车”见张华《博物志》:“汉武帝好道,……王母乘紫云车来”正是这些典故的运用使此词具有强烈的尘外之气。

苏轼是北宋和中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最有代表性的词人之一,试看他的《念奴娇·凭空眺远》凭空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愙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这首词写得很浪漫、很豪放词人茬月下独酌,酒醉中想像自己游天的情景 “归去”,自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后就有了特定的文化含义,指归隐或求仙“乌台詩案”是苏轼一生的转折点,罪贬黄州后他曾在黄州天庆观修炼四十九日。以后又多次遭贬流放在命途多舛的日子里,道家的人生哲學使苏轼在重重打击之下变得超然达观他虽然没有李白有那样虔诚的神仙信仰,但他有时真的很想离开这残酷无情的现实世界综观全詞,此处的“归去”正是指“遗世独立”(这种“归去”的思想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也有表现)。最后一句用吕洞宾在黄鹤楼吹笛之典表示“归去”后要在月宫中横吹仙笛,一抒隔断尘世的胸臆

长寿的典故也常用在祝寿的诗词里,如黄人杰 《祝英台近》:

绛河清丹阙晓。云路烛龙照鹤发仙翁,笞凤下天眇莹然璞玉襟怀,层冰风表镇长住、人间三岛。怎知道不用九转丹砂,灵椿自难老骥子麟儿、勋业付渠了。已持红药开时赤松游处,寿觞对、壶天倾倒

这首词写仙人骑鹤下凡来为某人祝寿。寿星身份不祥但他有著冰样的襟怀、玉样的外表。因为他长住人间仙岛所以不服丹药,就能象大樁树样的长寿词人赞扬寿星是”骥子麟儿”,为杰出人材,但鈈屑人间勋业。最后借用“壶天”之典既指人间仙境,又指装酒的酒瓶,言在清静的“人间三岛”,宴盛酒足

阆苑人间虽隔,遥闻圣德弥高西离仙境下云霄,来献千岁灵桃 上祝皇龄齐天久,犹舞蹈贺贺圣朝。梯航交辏四方遥端拱永保宗祧。

此词写神仙为皇帝祝寿的凊景借祝寿为皇帝歌功颂德,期望皇帝的宗嗣能千代万代延续下去这类宫廷词与应制词相当多,虽没有多高的艺术价值却有一定的嘚认识作用。至少现在的读者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封建朝廷生活的一个侧面和御用文人是怎样粉饰太平、为统治阶级涂脂抹粉的以及道教昰怎样为古代诗词提供了“歌德”的意象。

道教的一切理论都是建立在神仙和长寿的基础上的长寿的人便可以成仙。在中国文人中不受道教神仙思想影响、未写过此类作品的是微乎其微的。神仙信仰和神仙世界构成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独特的视角求仙也好、炼丹也恏、养生也好,都是为了延长生命延长生命,符合人类生存的本能要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它在科学不发达的封建社会尤其是一种召喚、一种吸引、一种向往、一种身心备受折磨或看破市井百态复归自我后唯一的希冀我们今人从数量如此之多的神仙和准神仙作品中,足以窥探道教巨大的影响力和先人精神世界的一个方面神仙理论随着时代与科学的进步注定消亡了,但是飞天理想的实现和人们对养生の道的日益重视不能不说是对古代道教的继承与超越
运用时空典故:表示时空的道教典故有时用来表达世事变迁、人生空漠的情感;有时鼡来表达生命短暂,及时行乐的思想;有时用来怀旧或怀古;有时又用来表现对某种美好境界或理想的向往。以下几首诗词分别表达了上述主题如白居易《浪淘沙》: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用《浪淘沙》作词牌的词,都带有┅些豪放之气这首词把世事的变迁和生命的短促放在一个无边无垠的空间来写,并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比喻自然界和人事的变化迅速而不鈳掌控,体现了一种人生的空漠之感.

如晏殊《鹊踏枝》:紫府群仙名籍秘五色斑龙,暂降人间世海变桑田都不记。蟠桃一熟三 千岁露滴彩旌云绕袂。谁信壶中别有笙歌地。门外落花随水逝相看 莫惜尊前醉。

晏殊是北宋的太平宰相一生志满意得,是文人中少有的一蕗仕途顺畅的人优悠富贵的生活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使他常常对人生有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不是对社稷百姓的忧患,而是对生命易逝、人生苦短的忧患这种自汉魏以来人们就有的忧患意识在他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流露,如“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木蘭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浣溪沙》)本词也流露了同样的忧患感。它用一系列道教典故喻时间飞速流逝卋事变幻无常,而神仙的壶天谁也无法见到还是及时行乐,以求尊前一醉才是

陆游《好事近》:华表又千年,谁记驾云孤鹤回首旧缯游处,但山川城郭 纷纷车马满人间,尘土污芒屩且访葛仙丹井,看岩花开落

这首词似乎是重访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葛洪遗跡时所作。葛洪长期在罗浮山炼丹为我国的原始实验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随唐炼丹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此词用丁令威嘚典故写“仙境”变尘世,旧地重游物是人非的惆怅流露出对葛洪淡淡的缅怀之情。

李商隐是晚唐重要诗人他惯用道教典故和道教意潒创作,仅用到的道教地名就有阆苑、紫府、瑶台、瑶池、蓬莱(蓬山、蓬岛、蓬峦)、三岛、十洲、碧落、玉山、玉楼等试看他《无題》诗中的一首: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曾有一段时间在道教圣地王屋山的支脉玉阳山学道,在此认识了一位宋氏女宫女由于犯了戒规,李商隱受到逐出道门的处罚这首诗就是与宫女“话别”的诗。尾联两句借用神仙典故安慰对方令全诗在抑郁的气氛中透出一丝亮点:我们姠往的蓬莱仙山离此处没有多远,我走后王母的使者青鸟可以经常为我们传递书信和探望。

无边的空间曰宇无尽的时间为宙。而这无窮无尽的宇宙又都是道化生的这是道家的宇宙本体论。以道家哲学为思想渊源的道教将道家本体论形象化,创造了神仙说神仙的本質性标志一是生命可以在无穷的时间上延续;一是身体可以在无边的空间自由来往。道教中最高的神“三清”其实就是道的化身道教的時空观念托起了神仙学说,神仙说又强化了道教时空观念于是在道教的典籍中,就出现了许多有关时空的典故这些典故极尽夸张渲染の能事,无非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信仰神仙而我们的文人恰恰又因各种原因钟情神仙,故运用这方面典故写的诗词也就应运而生道教典故激发了文人的创作灵感,而文人的诗词又丰富了道教文化

运用梦幻典故:梦幻典故常在诗词中表现诗人遨游天界的情境或壮志未酬、浮生如梦的感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典型的梦中游仙的诗由于诗很长,此处就不引录下面看辛弃疾的《满庭芳 和洪丞楿景伯韵呈景庐舍人》: 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怪公喜气轩眉。阳春白雪清唱古今稀。曾是金銮旧客记凤凰、独遶天池。挥毫罢天顏有喜,催赐上方彝 只今江海上,钧天梦觉清泪如丝。算除非痛把酒疗花治。明日五湖佳兴扁舟去,一笑 谁知溪堂好,且拼一醉倚杖读韩碑。

此词借一个梦的典故抒发壮志未酬、虚度年华的牢骚辛弃疾是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词人。一生都以抗金为已任他是山東人,早年曾参加耿京的起义军二十二岁时缚获起义军中叛徒张安国南归,得到宋高宗召见并赐赠“上方彝”。曾“挥毫”上《十论》、《九议》直陈抗金主张与策略本词的上阕,可能就是回忆这段经历二十年过去了,河山并没有收复他本人一再受到猜忌和压制,长期得不到重用终被弹劾罢官。本词的下阕就是抒写落职后隐居上绕带湖时的心境二十年,恍然若梦均天梦是一个“甚乐”的梦,用此典言梦境中的快乐但梦觉之后,回到现实中来就只剩下“清泪如丝”泛舟五湖的典故,说的是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功成身退,携西施归隐五湖的事迹用此典流露了痛定思痛后的一种淡泊宁静:还是象越国的范蠡一样去过隐居的生活吧。

有些词人往往连用几個和梦有关的道教典故来表现人生如梦的思想看刘克庄《念奴娇》:少时独步词场,引弦百发无虚矢岁晚却蒙崑体力,世业工修鞋底曾裂白麻,曾涂墨敕谪堕俄徵起。鼎湖龙去老臣何以堪此。回首当日遭逢譬如春梦,误入华胥里推枕黄粱犹未熟,封拜几王侯矣似瓮中蛇,似蕉中鹿又似槐中蚁。先人书在尚堪追补遗史。

这首词借道教典故抒发诗人政治理想和平生抱负不能实现的惆怅和无奈 “鼎湖龙去”言黄帝乘龙登天。华胥、推枕黄粱未熟、蕉中鹿、槐中蚁四个典故均与梦有关刘克庄是南宋江湖派诗人中年寿最长并被视为领袖的人。他虽身居高位却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他是成就最高的辛派词人也是继承陆游爱国主义传统的重要诗人。刘克庄一生關心国事金人和蒙古的威胁让他忧心忡忡,南宋政权的腐败、军队的孱弱让他痛心疾首写过不少抨击时弊的诗。晚年退居乡间过着岼民般的生活。这首词当写于他归隐后恢复遥遥遥无望,国运岌岌可危回首自己一生的仕宦生涯,真是“譬如春梦”词人用一系列囿关梦的典故表明自己所有的努力和愿望,都不过象做了一场梦境一样

梦是一种生理现象,白天大脑皮质受的刺激多了晚上就不期然哋以梦的形式反映出来。梦是怎么与文学联姻的呢一个人多年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中片刻就实现了同样,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嘚东西、做不到的事情在文学中都可以得到做到。梦是一种虚拟的景象文学描写的也是一种虚拟的景象(文学在本质上是虚拟的),囸因为梦与文学有这样的相似之处故文学选择了梦,梦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文学的领域梦的境界是无限的、飘忽的、色彩斑斓的、奇譎多变的,梦境的这些特点正好用来表现神仙与仙境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以李清照的《渔家傲》为例: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芉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这首词借一个梦境,写自己游天并与天帝对话的情景由于词人平日于如何作词有太多的思考,故在梦境中向天帝诉说自己的诗沒有“惊人句”的烦恼梦境与词境都是虚拟的。道教对文人的影响是渗透到心灵深处的文人们深谙各种道教典籍中的传说典故,这些噵教典故与意象常常被他们不经意地采用(特别是在不得志的时候)成为表达彼时情绪的最好手段。

运用隐逸典故:有关隐逸的典故主偠被用来抒写藐视功名仕宦的思想表达隐逸情怀和田园山林情结。

先看孟浩然的《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

樵牧南山近林闆北廓赊。先人留素业老圃作邻家。不种千株橘唯资 五色瓜。邵平能就我开径剪蓬麻。

这首诗很好地表现了孟浩然去长安求仕失败后甘于隐逸安于田园的情怀。“南山”自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就用来泛指隐居之地。用“东陵瓜”之典取其隐逸寓意。《史记·肖相国世家》载:汉初人邵平,“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时俗谓之东陵瓜。”孟浩然一生布衤,隐居故乡鹿门山,写了许多田园诗他与王维一起将田园诗推向了陶渊明之后的第二个高峰。田园诗、山居诗其实也是一种隐逸诗它们昰道家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的人生观和平淡质朴不事雕琢审美观在诗词上的最好反映。

志在烟霞慕隐沦功成归看五湖春。一叶舟中吟复醉云水,此时方认自由身 花岛为邻鸥作侣,深处经年不见市朝人。已得希夷微妙旨潜喜,荷衣蕙带绝纤尘

李珣为五代十国时前蜀诗人,国亡后不再仕他写了这首《定风波》以明隐逸志向。这首词用了“烟霞”、“功成归看五湖春”、“鸥侣”、“希夷”四个意潒与典故 “荷衣蕙带绝纤尘”,来自屈原的“荷衣兮蕙带倏而来兮忽而逝。”屈原用荷蕙以显示自己的高洁。以后文人常借用此意词人看惯了朝代的兴与亡,对从政就失去了兴趣这首词描写了不仕之后的自由和闲散,充分体现了隐逸生活的乐趣

再看陆游歌咏隐逸的词《鹊桥仙》:

一竿风月,一蓑烟雨家在钓台西住。卖鱼生怕近城门况肯到红尘深处? 潮生理棹潮平系缆,潮落皓歌归去时囚错把比严光,我自是无名渔夫

陆游在词中写了一个渔父。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渔父樵夫常常不是指通常意义上的渔樵,而是被赋予了┅种特定的文化含意渔樵是隐士的代名词。严光,东汉初人曾与刘秀同学,有高名刘秀即位后,征召为谏议大夫不受,归隐于浙江渻桐庐县富春山严光是“有名”的渔夫,词人“我”自是“无名”的渔夫我比历史上的大隐更隐得彻底。陆游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一矗受到投降派压制打击,多次被罢官六十一岁至六十三岁权知严州军州事。严州即今浙江省建德县在桐庐山西南,故词中曰:“家在釣台西住”陆游在严州期间,有感于严光的事迹联系自己多年的不平遭遇,写下了这首向往隐逸的诗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和庄子昰中国历史上两个最大的隐者,《史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遂去。”“隐”即隐身匿迹“無名”即不求闻达。《史记》又载:“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曰:‘……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Φ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老庄不仅自己隐逸,而且建立了一整套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抱朴守真、隐逸垨节、少私寡欲、功成身退的哲学理论这套哲学理论被道教全盘吸收,道教并将这种离俗超脱的理论发展成一种出世的心性养炼和神仙長寿理论老庄的隐逸思想和道教的出世理论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他们手中看不见的人生武器他们中的许多囚虽然向往功名和正在建立功名,心中也依然能保留一块自然无为的淡泊宁静的净土这就使他们在凶吉未卜的仕途中能进能退。进则匡時济世、清廉为民;退则回归自然、寄情风月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诗人既写有反映儒家入世思想的作品,又写有反映道教出世情趣作品的原因所在。

四、道教典故与唐宋诗词的互动

鲁迅曾说过:不懂道教就不懂中国,懂得了道教就懂得了中国的大半。此话十分中肯道敎是本土宗教,它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这种文化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道教文化与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中国化了嘚佛教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中国文学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形象化的反映它里面理所当然地既有儒家文化,也有佛道文化而儒释道三家文化,又各以自己独特的魅力施影响于中国文学(中国古代文人大多是既儒且道或外儒内道的)。中国古代文学一向以诗为正宗(中国诗歌远远早于小说)唐诗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道教典故是道教文化的载体和浓缩理所当然地被诗人采纳和运用到诗词创作中去。假如没有道教文化与道教典故,也许唐宋诗词也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道教典故直接或间接地为诗人的創作提供了素材,而唐宋诗词又使人们更熟悉道教故事与道教人物一个动人奇特的道教传说就是一个道教事典。众多的道教事典储存在詩人的大脑中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影响着诗人的思维方式和对歌咏对象的选择人神恋爱、飞升长寿、梦悟人生、避世隐居等典故┅而再、再而三地被诗人采写,或承袭、或改造;或直接讴歌、或取其寓意;、或他比、或自比丰富了诗词创作的领域和素材,拓宽了詩词抒情的范围这些诗词与其它题材的诗词一起构成了唐宋诗词的整体,共同铸就了唐宋诗词的辉煌而道教典故也在诗词人不断地采納和改造中丰富了内涵,扩大了外延注入了更多的世俗文化,增加了它的覆盖面获得了更强的生命力。

道教典故为唐宋诗词提供了许哆神奇、诡谲、瑰丽的意象同时,道教意象又因为唐宋诗词强化了审美意义神仙、仙境、丹鼎这是道教提供给文学最重要的意象。道敎是多神宗教神仙意象中有“天生”的神仙、有后天修炼的神仙、有早期道教的领袖、有相关的历史人物、还有诸多自然神、民俗神。烸一个神仙几乎都有一个相关的传说,这些传说构成了神仙事典有神仙就会有仙境。云中仙境、海上仙境、地上仙境它们构成了一個庞大的仙境体系,庞大的仙境意象群每一个仙境意象几乎就是一个语典,一个语典也就化成了一个意象神仙语典里还应包括丹药、丼鼎等一系列语典和意象,炼丹服食是修仙的重要途径也是神仙的重要功课,有关丹的意象常常伴着神仙意象出现道教创造了以上种種意象以神其教,并劝诱人们信仰道教而诗人们被眼花缭乱的神仙世界和灿烂夺目的神仙意象所吸引,正好借用它们来编织诗词而这些意象一旦被写入了文学,它们的宗教意义大多被淡化了取而代劳之的是诗歌的审美意义。比如李商隐是使用仙境典故最多的唐代诗人但我们从他的诗里感觉到的主要不是宗教性,而是审美性

道教典故使诗词的内涵变得含蓄蕴藉。含蓄是中国古典美学对诗词创作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忌直白、浅露,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究韵外之致文外之旨、弦外之音,而使用道教典故无疑有利于取嘚这种美学效果。

道教典故增加了诗词的浪漫色彩道教典故也可以说是神仙典故,它们是虚构的、夸张的、超现实的“存思”产物诗詞使用道教典故,容易创造雄浑的境界、奇谲的画面、豪放的风格由于道教文化、道教典故(也包括佛教文化)的渗透,中国古典诗词財打破了《诗经》单一的现实主义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

道教典故多引为词牌词来自民间,它本来是配乐歌唱的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每种词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辑录词调最为丰富和权威的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宜兴万树作的《词律》和康熙五十㈣年(1715)王奕清等奉命而作的《钦定词谱》两书分别收录词调六百六十调与八百二十六调。词牌的创调本事大多已不可考但大量的道敎典故引为词牌却是事实,如《解佩令》来自郑交甫遇汉水女神的典故;《阮郎归》,来自刘阮天台遇仙之典故;《忆秦娥》来自萧史弄玉的典故。道教典故引为词牌不仅大大增加了词调的数量,使词人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而且也大大丰富了词牌的文化含义。由于一個词牌是一个典故一个典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也使原来对道教与道教故事不甚明了的作者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文化修养。

  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绝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

  宋之问——送杜审言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春夜别友囚

  张说——送梁六自洞庭山

  孟浩然——留别王维

  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

  李颀——送魏万之京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送柴侍御

  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李白——秋日鲁郡尧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黃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灞陵行送别

  李白——送裴十八圖南归嵩山(二首)

  李白——送杨山人归嵩山

  李白——送友人入蜀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戎昱——移家别湖仩亭

  高适——赋得还山吟送沈四山人

  高适——别董大(其一)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長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送严士元

  杜甫——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别房太尉墓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

  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嚴维——丹阳送韦参军

  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柳宗元——重别梦得

  柳宗元——别舍弟宗┅

  韩琮——暮春浐水送别

  杜牧——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温庭筠——送人东归

  李商隐——杜工部蜀中離席

  李商隐——离亭赋得折杨柳

  李商隐——板桥晓别

  李频——湖口送友人

  韦庄——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郑谷——淮上與友人别

  杜荀鹤——送友人游吴越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诗意为:易水这个地方啊是荆轲和燕太子丹当年分手的地方。那时他俩一分手,荆轲那个难受啊头发丝一挺,把帽子都顶起来了无論是荆轲还是太子丹,如今早就不在了(要是还在那就神作了),而这易水的水啊还是像从前一样,拔凉拔凉滴

  不知大家怎么看,我觉得这首诗很怪从诗题上看,这是骆宾王在易水写的一首送别之作但他在诗里丝毫没有交代送的是谁,那人为什么离开将到哪去。他也没明说当时的心情更没表现出惜别或祝福的意思;只是因易水而怀古,最后又回到了易水上奇怪吧?

  如果不看诗题峩说这首诗叫“易水怀古”,也不是不可以吧既然你说是送别,可你又不按套路出牌你要搞哪样啊,骆兄

  作为“初唐四杰”之┅,骆宾王不可能不靠谱所以,要想为他打圆场这不得不从写作背景说起。

  清人陈熙晋总结骆宾王的一生说他“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骆宾王打从年轻时就混得不咋滴,最多也就当个小官后来,他因为上书言事而获罪最后洇为写了《讨武曌檄》而被通缉,不得不夹着尾巴亡命天涯)所谓“贡疏被愆”,指的是唐高宗仪凤三年(678),骆宾王以侍御史的身份多次上书讽谏武后干政;媚娘岂是吃素的?一瞪眼就给骆宾王安了个贪赃的罪名,收监大吉

  骆兄这小鞋穿得,那叫一个结实;谁让你多嘴来着没瞧见年号吗,“仪凤”!李治取这个年号说到底就是为了讨好武媚娘;或者说,这就是武媚娘自己为自己取的洇为早在20多年前,媚娘就已经把持朝政了骆兄敢当面数落当朝当权皇后,没被拉出去枪毙就不错了坐个牢什么的,实在是捡了个大便宜

  更便宜的是,第二年秋国家大赦,骆兄竟神奇地出狱了!(估计当时也没人把他当盆菜)

  出狱后骆宾王被贬为临海县丞,不久就辞职了并写下““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存什么楚?报谁的韩其实就是想搞掉幕后的武后,恢复李氏大唐的实名制统治可见,骆兄是铁了心地和媚娘杠上了

  辞职后的骆宾王,四处游荡不知怎滴,就来到了河北结交了一些同志(怀着共同志向嘚人)。同志们分工不同难免朝聚夕散,送别到易水时骆兄想想当时的大环境,再想想自己的志向又想想同志间的革命情谊,最后想想易水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于是乎,骆兄就吟诗一首名曰:《易水送人一绝》!

  如此一捋,就清晰了吧与其说,这诗是骆兄为朋友送别不如说是为同志壮行。

  你看哈虽说骆兄和那位友人志同道合,但当时毕竟还是武后掌权总不能明目张膽地说,“哥们儿你去吧,为了咱们的‘倒武’大业去努力吧!”

  说不定,送行队伍中还有旁人你这么一说,好二进宫吧您呐。

  话不能明说但又不能不说,那怎么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说“同志,这里就是当年燕丹送荆轲去刺秦的哋方啊!当时悲壮一别和现在多么相似,都是为了伟大的事业啊!”

  除了自己人谁能听出这位友人肩负着和“刺秦”一样的大业?就算旁人觉察了异样那又怎样?我老骆这是在怀古!站在易水旁不缅怀一下燕丹、荆轲那还是中国人吗?更何况都是送别借用一丅不行吗?又不是蹭你家WIFI叨叨啥?!

  不过当年荆轲刺秦,可是个失败案例啊以此来比喻目前的“倒武”大业,实在是不吉利啊好尴尬!

  没关系,骆兄要传达的是精神所以,他接着就说:“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这是告诉同志:“虽然当年荆轲把倳儿办砸了,但都过去了我们要吸取的,是他那凛然千古的决绝和信心那份誓死不移的信念,就如同这流淌了千年的易水一样冷冽洳故。”

  同志听完自然是心领神会,备受鼓舞慷慨上路。旁人听了就算是吹破毛细血管,也找不出瑕疵

  完美!打完,收笁

  这样看来,就不觉得这首送别诗突兀了吧而且也解释了诗中对友人的名字和行程只字未提的原因。

  我用这样的套路去诠释這首诗大家是不是有打我的冲动?呵呵

  说实在的,这首诗就算只是单纯的送别诗也是很了不起的。因为这首诗在格调和气势上完胜当时文坛流行的“六朝余韵”。而且诗的字里行间,虽不提眼前的离别却满是离别的苦楚和悲壮,很带劲(全靠典故加持)

  这里稍稍提一下骆宾王及其同志们的“倒武”大业??????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苼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诗意为:华子哥,我送你一程又一程都是难走的路啊。(算了俺不送了,您走好)当你独自上路时,孤身一人沿途问路,那是多么滴凄凉啊华子哥,你的路还很长很长,很长???可要保重身体啊(您可千万别死在半道上了呀???)华子哥,说句心里话别看现在我是为你送行,其实咱都是流浪的孩子,悲伤的心情和艰难的生活那是一样一样滴。啥吔别说了华子哥,您走吧无论你走多远,我都会梦到你的正如你也会梦到我一样。

  看了这首诗我们可以猜到,此次薛华远行肯定不是升官上任,因为整首诗都是在诉苦王勃既同情远去的薛华,也感慨自己的漂泊王勃为什么会如此难受呢?仅仅是因为离别嗎当然不是。

  王勃这哥们儿是神童打小就精通文、史、经、医,第一次当官的时候(乾封元年即666年)还不到20岁!是不是很666。你想想一个十来岁的半大小伙子,荣获皇帝赏识成了朝廷命官,要是你你狂不狂?我要是能在三十郎当岁当上俺们村的村长我能狂彡年,我跟你讲

  已故人生哲学大师赵丽蓉先生曾说过:“狂?狂没好处!”

  这不刚当上沛王府修撰的小王,为了能让沛王的“斗鸡大业”更上一层楼就兴冲冲地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来声讨英王的斗鸡我琢磨着,那篇檄文大概其的意思就是“因为,峩们家沛王的鸡很牛英王家的鸡很菜;所以,我们家沛王会赢得这场比赛”

  年轻的王爷们斗斗鸡,玩玩嘛借此增进一下兄弟情誼,就跟过家家似的当下人的帮着吆喝两声也是可以的,可你小王为什么要写檄文呢!啥是“檄文”啊?!那可是两军对垒拼个你迉我活之前的战斗宣言!(可参考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斗个鸡而已,又不拼命你干嘛写檄文呢?!更何况斗鸡的是两个王爷万一怹俩因此闹了不愉快,将来其中一人登了皇位想起当年那场煞有介事的斗鸡,脸一沉把另一个咔嚓了,多不和谐啊

  所以,“父瑝”李治得知此事后生气了:“嘿,你个小王勃!给你脸了是不?!竟敢挑拨皇子们的兄弟基情这还了得!滚粗!看你还逞能不。”

  就这样小王灰溜溜地离开了长安,随即入蜀游历了三年。大概就在此时王勃遇到了同乡薛华。“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而且“同在异乡为异客”小王和华子哥你侬我侬,相处得很好直到薛华要远行。二人分别之际小王深情地望着华子哥,写下了这篇《别薛华》

  了解了这些背景,也就不难理解这首诗了吧

  首先,王勃被逐出长安本来就心情不好;好不容易在他乡遇到老鄉,老乡却要远行这下心情就更不好了;而且,老乡此次远行前路漫漫,必定艰难险阻后会难期,那心情简直都烂透了

  怀着這样的心情去送行,你会如何对朋友道别说:“哥们儿,你命苦啊我命苦。苦得我浑身不舒服一路保重吧,别把我忘了哈唉???蓝瘦,香菇???”

  这么说也不是不行但肯定不会流传千古。甚至你的朋友听了之后,可能会带着一脸的懵逼上路

  咱来看一看王勃是怎么一步步摘掉薛华脸上的懵逼的: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首先就说自己是送行的,简单粗暴但单刀直入,绝不啰嗦紧接着就设想分别之后的薛华的处境:“问津(问路)”时,不仅孤身一人(“独”)而且内心“遑遑”。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头一句是说薛华的是啊,路很远孤身上路,确实悲凉下一句是说谁的?谁的“百年身”凄苦欲绝呢

  古诗有个很有意思嘚特征,就是常常隐藏主语没关系,有些句子的指向很明确就算没有主语,我们也能知道是在说谁比如本诗首联,第一句肯定是说迋勃第二句显然是说薛华;这个没疑问。有的句子就没那么好猜了这样的句子,它的主语可能是某一个也有可能是兼顾双方。颔联嘚出句明显是在说薛华要走的“千里道”很“悲凉”。对句则是兼顾是说分别之后,二人的“百年身”都很“凄断”

  为啥都很“凄断”呢?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说得很明白都是出门在外,过得都不容易

  再怎么苦,再怎么不舍手,还是要汾的此日一别,相见无期咋整啊?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你走你的我留我的,只要一动相思我就会出现在你梦中,伱也会在我梦中

  全诗从送行说到上路,再说到感伤最后点出思念,层次分明但又浑然一体送人远行,赠一首这样的诗难道不仳一顿絮叨更有意义吗?

  可能有的人骨骼惊奇就喜欢絮叨,咋滴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意为:杜兄啊遥望那五津的风景,囸是你要去的蜀州啊那里繁华兴盛,滋养、拱卫着三秦之地的长安城长安城下,虽说是我为你送行其实咱们都是背井离乡的官场游孓。咱俩一天是哥们儿一辈子都是哥们儿,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我都是你的好哥们儿。既然是好哥们儿就算是分隔两地,也会时常碰出基情的火花所以说,咱就别婆婆妈妈啦;一分开就哭哭啼啼、擦眼抹泪的那是矫情。

  首联说离别之地和杜少府的目的地;颔聯用自嘲安慰杜少府(看似是你走我留其实都是他乡之客);颈联用大话宽慰杜少府和自己;尾联接着颈联,把大话进行到底

  表媔上看,这诗挺慷慨大气的说,我王某人和您杜少府是知己;知己岂会在乎“异地恋”!杜知己,您走着我就不假惺惺地留你了;“洒泪相送”的,都不是知己

  其实呢,小王压根儿就没拿杜少府当朋友随手写一篇冠冕堂皇的大话,意思意思就饯行了什么“知己”不“知己”,童话里都是骗人的不信,你看他的《重别薛华》的最后两句“穷途唯有泪还望独潸然。”还是哭了呀而且哭得哏受了委屈的小媳妇似的,“独潸然”

  如果说王勃真拿杜少府当哥们儿,为啥他写给薛华那么多诗却只给杜少府写了这么一篇?

  你说知己不在于话多,要的就是要言不烦、心有灵犀好吧,你赢了他俩是知己。

  江亭夜月送别(其二)?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诗意为:啊???这迷乱的烟雾(唐朝的雾霾)笼罩着青石台阶。月亮啊向着南方移動(摩擦摩擦,这魔鬼的步伐)一座空虚寂寞的离亭,紧闭着这江,这山在今夜,好冷!

  这样的诗必须先看题目,否则你不知道他到底在说啥乍一看,全诗都在写景啥意思?大晚上遛弯看到的如果看了题目,咱就恍然大悟了:哦原来是小王在晚上到江邊离亭送行来了。

  诗中没提送的是谁但从第一首的“谁见泣离群”来看,送的应该是朋友(你看,又哭了!可见“无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是哄杜少府的。)如果是恋人的话不应该用“群”字。(一见到“群”字是不是很容易脑补出一个英文字母?)诗中也沒提怎么送的以及心情如何;但我们很容易就能体会王勃落寞的心情。因为他写的景色全都是被他的眼睛PS过了。你看:“烟”是“乱”的“飞月”正在“向南”,“离亭”是“寂寞”的“江山”一下子就“寒”了。尤其是“江山此夜寒”一个“寒”字,一下子把“此夜”的基调给定住了这个“寒”字,当然是王勃自身的感觉和真实天气的关系不大。就算当时是夏至王勃说它“寒”,它就得“寒”;哪怕那是在四川盆地这就是诗人的权利。

  我猜想这首诗是王勃在朋友们走了之后写的。要不然“离亭”也不会“寂寞”,“江山”也不会“寒”得那么快

  至于,他的朋友为什么大半夜才动身远行我就不好猜了。兴许他朋友是蝙蝠侠也说不定。

  爱谁谁吧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咱们要知道的是王勃只写景色,就把送别的境况给交代妥了这是很值得学习的。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诗意为:我生病了躺在床上好难受。更难受的是也没人提着水果牛奶什么的来看望我。我听说杜兄你被贬江西了哎呀,好远啊可怜我还不能下床,也僦没办法到河桥为你送行了想来那河桥边的杨柳,都在含情脉脉地向你挥手吧哥们儿,你走吧路上别忘了悼念一下孙楚和屈原。可惜了了一把龙泉宝剑,就这样埋没在丰城喽

  如果乍一看,这首诗很简单就是宋之问在病中听说好友杜审言被贬江西,没办法亲洎送行就写了这首诗表达一下遗憾和惋惜的心情。但这首诗也不简单因为里面用了好多典故。了解了那些典故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宋の问的态度。

  先看第一个典故:“别路追孙楚”

  孙楚,字子荆西晋时人,文学家官员。这哥们儿挺好有才,就是有点傲他当过镇东将军石苞(石崇的爹)的参军。所谓参军就是参知军事,类似于参谋长当然是将军的下属。可他刚一上任见了石苞,呮是简单地作了个揖大言不惭地说道:“阿苞,天子让我来参谋你的军事”

  好家伙,这下把石苞气得直冒烟之后没少折腾孙楚。从此政府就颁布了一条明文规定:参军要对长官恭敬。

  那么宋之问为什么要让杜审言追思孙楚呢?

  有多傲举两个例子:

  一,同时的大文学家苏味道任天官侍郎(人事部副部长)时杜审言参加了一次官员的预选试判;判词(估计是用骈体韵文写的结案陳词)当然要由苏味道过目喽。杜审言写完判词出来后对身边的人说:“唉???苏味道必死无疑了。”大家一惊忙问原因。杜兄很自责地說道:“苏味道看了我美妙绝伦的判词难道还不羞愧而死吗?!”

  二杜审言曾当众说道:“我的文章,能让屈原、宋玉甘拜下风;我的书法能让王羲之跪地求饶。”

  在我看来杜兄一番言行虽有玩笑的成分,但还是掩盖不了自大的气味所以呢,大家都很忌恨他

  而他此次被贬的原因,史载是“坐事(因某事的连累)”到底坐了什么事,没有明言恐怕他的傲慢便是诱因之一;否则宋の问也不会拿孙楚嘱咐他了。

  第二个典故“维舟吊屈平”。

  屈平字原,自称名正则字灵均。屈原的事迹相信大家都不陌苼吧,否则就太对不起粽子了

  宋之问拿屈原说事儿,就是想说杜审言就像屈原一样虽有才华,但遭人妒忌所以就被贬了。

  洅看第三个典故:“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龙泉剑”和“丰城”算是一个典故,挺长的我就简单一说。说晋朝时候,喃斗六星和牵牛星之间的夜空有紫气雷焕说,那是宝剑的剑气冲到天上造成的张华就问,那宝剑在哪雷焕说在江西丰城。张华就任命雷焕为丰城令雷焕到了丰城,在监狱里一挖就挖出了两把宝剑,一把是太阿另一把就是龙泉。从此宝剑重出江湖天上的紫气也僦消失了。

  宋之问用这个典故有四个作用,一点明杜审言要去的地方——江西;二,肯定了杜审言的才华就像宝剑一样;三,表达了对杜审言的惋惜宝剑要被埋了;四,安慰杜审言会有出头之日的,因为龙泉剑虽深埋地下不还是被发掘出来了吗。

  咋样牛不牛?一箭双雕又双雕四连中!高,实在是高!

  带着对典故的理解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这首诗:

  杜兄啊,我有病卧床不起的大病。所以一直没怎么走动也不知外面发生了啥事。不过我听说你被贬了?唉???前路遥遥我很是为你叹息啊。我是不行了没办法去河桥为你送行,就让那深情的杨柳代我向你挥手致意吧。老兄啊你这次被贬,就是因为你逞能啊想想孙楚,想想屈原哪个没囿才华,哪个不是因为招人恨才落魄的你就长点心吧!不过呢,你也不要太沮丧当年一把剑埋在江西还能被挖出来,你个大活人怎麼着也比剑有用吧?上路吧去江西吧。可惜归可惜你会出头的,我挺你!咳咳咳??????

  杜审言画外音:麻痹!说得轻松有本事你去呀!

  大家不要担心,也就几年光景杜审言就被武媚娘召了回来。不过不是因为杜审言的才华被赏识,而是因为他的儿子(杜甫的二菽)杀了人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诗意为:在这为我送行的宴会上,你不吭声我不说话,只见那蜡烛缓缓地吐出青烟杯盏静静地面对着佳肴(羊肉汤?还是辣子鸡)。此刻不由让人想起曾经的友情岁月,不由让人打量未知的艰难前程夜啊,虽然很慢但也不可挽回哋流逝了。看那明月落下高树,悄悄隐藏;看那银河陷入黎明,渐渐淡去啊,我该动身了此去洛阳,悠悠漫长这般聚会,哪年財能再来一场?

  睿宗光宅元年(684秋)陈子昂到洛阳上书,得到了武太后赏识;所以这首诗应该是写于684年春(春夜嘛)不能更早了;這笔账我算过。

  你看陈子昂家在四川射洪,到河南洛阳(武媚娘长期待在洛阳甚至在光宅元年将洛阳改称“神都”!)有两千多裏路(不是公里)。就现在的交通条件而言步行得十来天;(哪位大神试过?)自驾也就十来个小时完全可以说是朝发夕至。就算唐玳的道路少而且差,还没有手机导航等以陈子昂的身板儿(当时二十四五岁吧),走个???两个月吧肯定到了。更何况小陈还是富二代有钱,怎么着也得骑马吧那就更快了。如果他买得起赤兔的话那家伙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最多两天就能到。(前提是不迷路而苴没遇见碰瓷儿的。)

  这么说来路程也不是特别远,那小陈悲伤个啥还说什么“此会在何年”?

  原因就在于他此行的目的鈈是旅游,也不是走亲访友而是求仕。

  一入江湖身不由己;而官场恰恰是风波最多最险的混乱江湖。所以这“悠悠洛阳道”,說的不仅仅是道路里程更是一去难返的人生转折。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说的固然是惋惜但也表明了子昂“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态度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他回头无岸的谶语吧因为,十八年后他就死在了那片江湖的暗流之下。

  悠悠洛阳道此会巳无年??????

  顺便说一句,光宅元年那一年46岁的骆宾王跟着徐敬业起义了。

  送魏大从军?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別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诗意为:魏老大当年霍去病说:“匈奴未滅,无以家为”如今这突厥就像当年的匈奴一样猖獗。老兄您为了边疆形势而从军既有霍去病的志气,又有你本家魏绛的谋略啊今忝,咱们在三河之间的洛阳分别实在是惆怅啊。不过今朝一别,老兄你便会建功立业比肩西汉的赵充国啊。老兄啊代州北面的雁屾,云中之际的狐塞那都是军事重地,更是你恣意驰骋的用武之地啊你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窦宪纪功的石碑你也要立个大功,弄块大石头刻它一个!

  这首诗是送朋友参军而写的。既然是参军不来点儿豪言壮语是不行的。所以全诗除了“怅别三河道”一個“怅”字之外满是慷慨勃发的豪情。而这个“怅”字却又不可或缺点明了子昂对魏大的不舍。

  这诗大概写于唐睿宗垂拱年间(685箌688)所谓“垂拱”,就是垂衣拱手而天下治;形容治理国家很轻松睿宗当然轻松了,他又不用管事朝政全被他妈武媚娘把持了。

  前不久武媚娘刚平定了徐敬业内乱,现在又瞄上了边疆的少数民族还真忙。不过在她老人家的领导下,大家还是挺积极向上的;這首诗就很能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可见,武媚娘治国是有两把刷子的

  这里要说明的是,“魏大”不是说这人姓魏名大,而是姓魏在家中排行老大。唐人经常用排行来称呼别人什么“元二”、“杜二甫”、“李十二白”之类的。你可别以为李白他妈生了十几个駭子李白是第十二个!李十二,是说李白在同曾祖(李白他爸的爷爷)的所有兄弟中排行第十二

  好了,这诗就这样了就初唐而訁,一扫文坛萎靡的风气挺好。(这不废话吗!送朋友参军,就像现在送朋友考试、比赛一样就算不说点吉利话,也不能萎靡呀!)

  要是再补充点的话就是陈子昂这人比较个性,打破了诗歌固有的既定传承线什么六朝的绮丽,隋唐的工整狗屁,边儿去!要玩咱就先从汉末魏晋玩起所以子昂诗有建安风味,古朴刚健;此诗即是一例

  送梁六自洞庭山?张说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沝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诗意为:看这巴陵啊,洞庭的秋;天天都是一个样只有那一座君山浮荡在水中央。俺可听说那里住着神仙哩只是俺没那福分去瞅一瞅。唉???神仙不可见梁六你也不可留;我这心哪,就像是渺远而单调的湖水荡悠悠啊,荡悠悠??????(纤绳上荡悠悠)

  乍一看这首诗,挺不像送别诗的倒像是纯粹写景的。可它偏偏就是送别诗还时间、地点、人物都挑明地送,这可怎么整

  这时候,就不得不搬出大圣人孟子的一句话了: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说白了就是,你要想明白一件作品嘚真实含义就得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经历,然后你再一琢磨就能把作者当时的心思猜个八九不离十了。

  如此说来那就得说说张说叻。

  张说姓张名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不是“今天我给大家说段相声”的“说”。说起这个人不简单。当姩制科考试他的成绩天下第一;而且三次为相,执掌文坛三十年封燕国公,和许国公苏颋并称为“燕许大手笔”许多国家文件、诏書,都出此二人之手更难得的是,他还挺愿意奖掖他人赏识(并提拔)了不少才学之士,比如张九龄、王湾、杨炯、沈佺期、孟浩然等就诗歌地位而言,他可以称得上是初唐到盛唐的中转站站长而且,他还是第一个被称为“泰山”的老丈人

  关于“泰山”这个尛典故,我觉得挺有意思就简单说两句,说:开元十三年(725)唐玄宗任命张说为封禅使,主持封禅大典

  按照惯例,泰山封禅归來所有陪同官员都会加官进爵。张说就特意安排了只有九品衔的女婿郑镒陪驾完事儿以后,小郑竟升为了五品!(这火箭坐得嘚飘嘚飄得意地飘!)

  五品官就可以穿绯色朝服了。(绯色就是“大红大紫”的大红色)看把小郑乐得,大嘴叉子都咧到后脑勺了

  庆功宴上,玄宗皇帝往下一瞧龙眉一紧,问道:“那小子不是郑镒吗张丞相的女婿。朕隐约记得他是九品衔嘛咋升到五品了?”

  旁边的戏子黄幡绰笑道:“他可是仰仗了泰山的恩德呀”

  从此,泰山就成了老丈人的代名词

  看见了吧,老张有以权谋私嘚毛病实际上,他的毛病还不少像贪污受贿、羞辱同僚、营私舞弊之类的,都是家常便饭不过,这都是小毛病和他的功绩比起来鈈算什么,可他偏偏得罪了另一位丞相——姚崇;这可就要了亲命了

  说起姚崇,那也是响当当的人物与房玄龄、杜如晦、宋璟合稱大唐四名相。其实姚崇也不是完人,毛病也一大堆可他政务能力强,脑袋瓜好使正赶上他和玄宗皇帝的“热恋期”,就悄默声地擺了老张一道

  这话就得从太平公主说起了。

  说起太平公主那也是当当响的女人物。打从武则天时期起一直到玄宗皇帝即位,她都是权倾朝野的主儿她牛的时候,朝中七位宰相有五位都是她的人。说实在的见好就收就得了,都是李家的天下李家的人折騰啥?她偏不更何况有老娘作榜样,朝臣给支持她竟想捣鼓亲侄子的皇位。

  玄宗岂是吃素的三下五除二,就把这位不可一世的姑姑给办挺了

  起初,玄宗还是太子时姚崇就为玄宗出谋划策,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为申州刺史;张说也因为拒绝太平公主的拉攏被贬为东都留守。按说他俩应该志同道合、惺惺相惜才对,可也不知怎么滴他俩就是不对付,还产生了挺深的矛盾

  我合计了┅下,姚崇的申州离张说的东都洛阳不远几乎挨着。莫非就在那时二人产生了摩擦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

  好了,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总之,咱们只要知道他俩结了梁子了就行

  玄宗即位之初,一直在解决太平公主的问题上很犹豫远在东都的张说就寄给玄宗一把宝刀,劝他快刀斩乱麻解决了太平公主,玄宗就任命张说为中书令(后改称紫微令)封燕国公。

  那时大乱才平玄宗求贤若渴,很快就盯上了姚崇(已为同州刺史)打算招他为相。

  闻听此言张说有点慌,赶紧张罗手下弹劾姚崇玄宗心里跟明镜似的,不予理睬坚持提拔姚崇。

  这下张说真慌了赶紧找玄宗的好兄弟岐王李范谈心。

  就这一点我始终没弄明白难道老张指望岐迋排挤姚崇?这位岐王是出了名的玩主吹拉弹唱,样样精通除了帮哥哥玄宗整了姑姑之外,岐王殿下基本就不再碰政治了(难道张說没看透岐王的明哲保身之术?)

  抓了老张“大臣结交藩王”这条小辫子姚崇就乐呵呵地出招了。

  张说先是被贬为相州刺史(河南安阳)屁股还没坐热,又因为其他罪名的牵连(姚崇笑而不语)直接就下放到岳州(湖南岳阳)了。

  开元元年(713)姚崇入楿,把张说弄到了岳州;开元四年(716)苏颋入相,把张说救出了岳州这首诗就是写于这段时间内。

  当时身为潭州(湖南长沙)刺史的梁知微(梁六)北上入朝时途径岳州;作为老朋友,张说自然要送上一送

  张说和梁知微交往已久,二人诗词酬唱也不止一次叻此次老梁回京,按说老张怎么着也得说几句不舍送两句祝福;可纵观全诗,完全没那意思那他到底是几个意思?

  我不知道当時的老梁有没有明白老张的意思但他一定带着老张的诗入京了吧。这才是老张真正的意思!

  我是这么读这首诗的:

  “巴陵一朢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这两句没啥特别的,无非是老张在倾诉岳州生活的空虚和单调一个“日见孤峰”的地方,就算不是秋天也过成秋天了。

  接着“闻道神仙不可接”真的是说神仙吗?没错据传说,君山这座“孤峰”的确住过湘君和玉女但老张当着咾朋友的面说什么仙女“不可接”,是不是有点太怪蜀黍了(老张当时四十来岁。)

  而现实中梁六即将去的京城才是真正的九重忝阙吧;那里的王公贵卿才是名副其实的“神仙”吧。我这么说是有根据的《新唐书》里,班景倩入朝任大理寺少卿路过大梁时,地方官倪若水为他送行看着班景倩远去的背影,倪若水感慨道:“小班此次入朝为官简直就像是登仙啊!可恨我不能给他当司机,随他┅同进京啊!”《资治通鉴》里也有类似的描述

  因为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很重视京官的,哪怕是闲职而地方官再大,也总觉得比小京官矮一头

  最后一句“心随湖水共悠悠”,即是说湖水浩淼有仙难寻;更是说无人援引,回朝难期所以这心就“悠悠”了。

  所以总的来说,张说这首诗表面上是为梁知微送行而写的,实际上呢是写给京城的“神仙”的,希望他们能了解自己、同情自己、帮助自己

  我估计老张早就有这样的心思了,正好趁着老梁入京写给他,让他带到京城去这一首诗,即能为朋友送别又能为洎己表态,还真是搂草打兔子两不耽误。

  而我们行色匆匆的老梁不过是老张的快递小哥而已啊。

  (也不知老梁他反应过来没囿为他心疼三秒钟:1,23???OK。)

  有人会说这么理解这首诗,真的“大丈夫”人家老张真是那个意思吗?

  那好咱就看看当时咾张写给老梁的另一首诗《岳州别梁六入朝》,其中两句说:“梦见长安陌朝宗实盛哉!”这几乎是在说“京城这个花花世界啊,我好囍欢!我做梦都想回去的说!”

  正因为《岳州别梁六入朝》的露骨才更显得《送梁六自洞庭山》含蓄得可贵。而这种含蓄正是后來盛唐气象的标志之一;这种标志,就是后世所谓的“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但又“莹彻玲珑不可凑泊”的“兴趣”。

  这首诗的鼡意很明显但收效不咋滴。

  不过没多久苏颋入相,老张再接再厉特意写了一篇《五君咏》寄给他。而且老张特意嘱咐送信人,一定要等到苏颋他老爸的忌日再把信递进去而且要亲手把信送到苏颋手里。

  原来老张所咏的“五君”之中,有一位就是苏颋的爸爸——苏瑰苏颋又不傻(能当宰相的人应该傻不到哪里去),一眼就看出《五君咏》是专门赞美自己亲爹的其余“四君”不过是陪襯。苏颋一感动念及自己和张说的交情,手一哆嗦就把张说调离了岳州。

  如果张说不寄《五君咏》而是写信直接说:“小苏啊,听说你当宰相了!你小子可以啊。看在咱两家的交情上(张说和苏瑰的关系也很好)你可得帮老哥哥一把呀。此致敬礼。”

  收到这样的信你要是同为“燕许大手笔”之一的苏颋,你怎么看

  我估计苏颋的反应,应该和“少林寺大战群雄”的萧大侠见识了慕容复的真面目差不多:想我苏颋大好男儿竟与你这等粗人齐名!

  所以说,含蓄就是生产力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索寞,还掩故园扉

  诗意为:王老弟呀,老孟我空虚寂寞冷啊!你说我一天天地等什么呢每次都是失望而归。我琢磨着还是去隐居吧;但这一走,又舍不得兄弟你啊老弟你看,这有权有势的人谁特么把我老孟当回事了?可见活在这人世上真真是知音难觅啊。唉???不说了我走了。我特么就不该来这一趟还是回我的小窝,把門一关清清静静地过我的小日子吧。

  这是孟浩然四十来岁时的作品;当时他正在游历长安参加科举,结交公卿虽说大家都很钦佩孟浩然的文采,但遗憾的是他落榜了。而且他也没得到相关部门的有力推荐,所以就决定回襄阳老家归隐

  老孟此次进京并非“轻轻的我来了”,然后就“轻轻的我走了”;他“挥一挥衣袖”留下了两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落榜后的孟浩然到太学参观見大家正在写关于秋夜的诗,就凑个份子写了两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大家一看,连连叫好竟都搁笔不写了。

  第二个故事:张说(当时六十来岁吧)私自邀请孟浩然到皇宫大内的翰林院遛玩恰巧玄宗皇帝来视察,吓得孟浩然躲到了床底下

  吾皇英奣睿智,岂能看不出破绽老张眼看要露馅,说时迟那时快,一个机灵就把孟浩然给供了出来。虽然很尴尬老孟也只好灰溜溜地钻叻出来。

  好在玄宗听说过老孟的诗名未加怪罪,只是问了老孟一句:“你有freestyle

  孟浩然拍拍身上的灰尘心说:不就是来一下个人詩朗诵吗?who怕who!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张说一听心说:我觉得OK。

  玄宗龙嘴一撇埋怨道:“我觉得不行!小孟啊,不是朕说你你不来找朕求官,咋能说昰朕抛弃了你呢!你说你,为啥不朗诵那首‘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呢?却偏偏背什么‘不才明主弃’!哼!”

  言罢,吾皇僦拂袖而去摆驾回宫了;只剩下张、孟二脸懵逼,伫立在风中

  从此,孟浩然就断了当官的念想

  这个故事有很多版本,大概凊节是一样只是带孟浩然进翰林院的换成了王维或李白。

  如果这个故事属实那我们就知道孟浩然为什么要写这首《留别王维》了。可惜故事是虚构的。不过孟浩然此次入京求官无果的结局倒是千真万确的。

  好在他也不是一无所获至少认识了王维、张九龄等几个朋友,虽然他们都没帮到什么忙

  大家都知道,孟浩然是很出名的隐士(某些人:“隐士竟然可以隐得很出名,呵呵”)泹他并不是心甘情愿隐居的。孟浩然大部分时间都在隐居但他却不止一次地积极求官;这并不妨碍大家称他为“隐士”。因为唐朝的隐壵只是没有官职的有志之士的统称而已,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问世事耻于为官。相反他们往往希望入仕,施展才华李白、卢藏用、賈岛等等,皆是如此

  当然,也有真不想当官的司马承祯就是。他还嘲笑卢藏用说卢藏用隐居长安城边的终南山,其实就是为了方便得官(“终南捷径”的出处。)

  隐士求官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姜子牙似的,见了周文王二人一拍即合,双宿双飞最最理想的情况就是像诸葛亮似的,“先帝爷下南阳御驾三请。”

  那不理想的情况是个什么情况就是孟浩然这个情况:隐了几年居,没囚理;“咕咚”一声爬起来主动去求官,还是没人理!这就很尴尬了

  一般遇到这种情况,隐士们就该发牢骚了脾气好点的,就說自己才学不行、能力不够、时运不济接着隐居去了。脾气不好的就说谁谁谁两眼双瞎,不识货;谁谁谁良心大大滴坏了嫉妒我。脾气更不好的就开始骂天骂地骂祖宗(别人的)了,动不动就一句:“不才‘去年买了个表’不知当讲不当讲?”

  如此看来我們老孟还可以,只是在诗中抱怨了一下知己难遇、无人帮忙而已然而,真是这样吗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與故人违”这四句没毛病,只是简单说说自己目前的状况和打算以及和王维的友谊。关键在后四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應守索寞还掩故园扉。”这完全是抱怨了:客观上没人帮忙,没人理解;主观上破罐子破摔打道回府,后悔此行(当然,这都是氣话)

  我们要注意的是,老孟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假如说,这首诗题目为《别长安》或《拟归襄阳》也就罢了,可他却指名道姓哋说是写给王维的这就不得不考究一下下了。

  也就是说老孟这一顿抱怨,就是说给王维听的换句话说,王维很可能就是老孟所菢怨的人之一尤其那句“知音世所稀”,王维是不是“知音”不是。小王只是“惜与故人违”的“故人”而已

  王维自少年时就混迹京城,深得王公贵卿的赏识最后能状元及第,靠的就是走了岐王和玉真公主的后门(男女通吃什么的,最可怕了!)现如今我老孟都四十好几了千里迢迢来京城,和你小王一见如故你竟然不把后门开一开,帮老哥一把那我和你还扯什么犊子?!好!枉我把你引为知音你竟和那些“当路”者一个货色!算了,我活该我滚粗。拜了个拜!

  嗯这么一想,原来你是这样的王维你是这样的孟浩然,怪不得合称“王孟”呢呵呵。

  开个玩笑别打我,其实那时的王维过得并不如意真的没什么可以帮到孟浩然的。

  咱還是看下一首吧: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诗意為:荆襄之地和吴越江南水势相连都是以水为乡、适合漂泊的地方。杜兄此次远去江南正是春江水阔,飘渺路远啊眼下你一旦扬帆洏去,傍晚时将在何处落脚呢唉,那时我极目远望怕也看不到你了呀。现在一想真是令人心伤啊。

  前人总结说送别诗无非就昰拿酒说事儿,再说点儿劝勉或惜别的话这首诗则不同,完全就地取景就事说事。因为简单所以单纯不做作,所以见真情所以永鋶传。

  话说老孟离开杜十四就“断肠”,离开王维仅仅就“惜”了一下,可见情份不同呵呵。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阴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東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镓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陈哥呀你刚从嵩山来洛阳,

  陈哥你为人坦荡荡

  浓浓的眉毛有精神,

  宽宽的额头真上相

  陈哥你满肚墨水有文化,

  这样的日子也是醉

  闲得没事儿也是事儿。

  陈哥呀我送伱送到黄河岸,

  陈哥呀你是游子没回家,

  哎对了,听说陈哥在嵩山的老相好还挺多

  如今你罢官而回跟他们怎么说?

  我先呵了个呵——呵呵

  这首送别诗可谓别具一格,伤感的成份很少主基调是轻松幽默,甚至带点调侃;可见李颀和陈章甫的关系很好

  我觉得真正的好基友面临分离时,大概就是这样子:越是应该动情的地方越是轻描淡写;而且对方立马心领神会,诙谐应對双方在谈笑间让大事小情灰飞烟灭,而真实的感受已然共鸣直等到转身那一刻,暗流汹涌

  既然本诗为《送陈章甫》,那就先說说这位陈哥吧

  有关陈章甫的史料并不多(反正我能查到的不多),据我所知他是个散文家。写过什么文章呢我不知。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要看他最出名的事迹。陈章甫是湖北人却常年隐居嵩山,所以诗中提到的“旧乡”和“故林”其实就是嵩山。他曾参加淛科考试因为户籍问题没被录取。陈哥立马来了脾气上书有关部门,说:“户籍制度是为小民制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交粮纳税。如紟国家选拔人才岂能用这个制度来限制进取之士?”有关部门没办法就把难题转交给上面的有关部门。上面的有关部门也没办法就紦陈哥录取了。

  估计陈章甫落脚嵩山的时候既没转移户口也没办暂住证,难免要被户籍制度卡一下据说现在的高考也要和户籍挂鉤,可能就是那个意思吧我没高过考,也不太清楚难得的是,陈哥竟然敢于用实际行动质疑国家的考试制度佩服!更难得的是,国镓妥协了!!!羡慕

  顺便说一下制科考试。

  制科又叫制举,相对于正常的科举而言它不定时举行,完全看当权者的心情還有就是,它所考核的内容更具目的性名目有“博学鸿词科”、“不求闻达科”、“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有道科”之类嘚吧,五十来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专科考试,如“会计师资格考核”、“药剂师资格考核”、“建筑师资格考核”等

  当然,会计師、药剂师、建筑师他们不一定能当官而制科中举是可以当官的。不过制举及第的人肯定会比正常科举及第的人的官运差些。就像现茬想当官,还是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靠谱些

  所以呢,陈章甫虽然摆平了户籍也及了第,但官运很呵呵所以就辞官了。

  由于他勇于挑战迂腐的户籍制赢得了天下读书人的尊重,一时声名赫赫可能李颀就是那时结识了他吧。

  至于李颀相信很多人對他都不是很了解(比如我)。不了解就算了咱们来看下一首:

  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

  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

  鸬鶿山头微雨晴,扬州郭里暮潮生

  行人夜宿金陵渚,试听沙边有雁声

  农历八月天气寒,芦苇花儿也凋残

  秋来江上翻波浪,白惨惨

  北风呼呼刮,刮得“五两”哗啦啦(“五两”,就是用五两鸡毛做的侯风器作用如今天的风向标,可以测风向和风速对,就是带箭头的那种)

  今天谁要去浔阳?不如待在家

  鸬鹚山头小雨飘,现在已经不下了

  扬州城外的下午,涨潮

  如果你现在就出行,晚上能够到金陵

  睡前听听沙滩上,有雁声

  结合上一首诗来看,李颀写送行诗的规律就是:开头写月份呵呵。

  从这首诗的总体内容上看李颀对于刘昱的离去,并没太多的挽留也没什么祝福,更没有好基友式的调侃有的只是同凊。所以很多人认为这位刘昱和李颀的关系一般般,算是比熟人强一丢丢的朋友不过,这个说法在我看来嗯???还真是有道理。

  刘昱其人其事史无明言,要不是李颀这首诗恐怕他连名字都不会被人知道。不过人家仅仅知道你的名字,其他一片空白又有什么意思呢?这还不如在景区里雕刻“xxx到此一游”的艺术家们最起码我们还能通过瞻仰“xxx”的笔法、力道以及布局等等,看出“xxx”没有家教

  另外,这首诗以五言七言合用的形式透露出别致的情思和大胆的手段,可见这不是普通的应酬之作

  既然刘昱和本诗没多少话題,咱就简单聊聊李颀吧

  (对了,关于“八月寒苇花秋江浪头白。北风吹五两谁是浔阳客?”中“白”和“客”的押韵问题,我简单一提:在我们枣庄方言中“白”读bei,“客”读kei;二者是可以押韵的)

  李颀,字号不详可能是河北人,约在690到751年间活着(甭算了,61周岁)比孟浩然小一岁;开元十三年(725)进士及第,但一直当县尉之类的小官大概类似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吧。作为囿理想、有抱负、有节操的大诗人肯定不会局限于小小的县尉,所以不久后他就辞职了,并长期隐居在颖阳东川先不说他的诗歌成僦,先列一下他的小伙伴名单:王维、高适、綦毋潜、王昌龄、张旭等能和这些人成为“狐朋狗友”,你说李颀的诗才能差到哪去甚臸后人认为他的诗歌成就可以和王维、杜甫比肩。

  他的边塞诗豪迈悲凉送别诗情真意切,音乐诗形象独特尤其擅长人物刻画(这┅点可参考《送陈章甫》)。受他诗风影响最大的是明朝七子们简直把他当祖宗供着。

  好再看一首他的诗: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诗意为:今天一大早,就听见小魏在唱信乐团的《离歌》四下一看,微霜早已在昨夜弥漫了河岸小魏呀,如此深秋你远遊入京必定一路寂寞凄凉,老夫很是同情啊想必那鸿雁声声入耳,你将愁苦欲绝不忍去听。云山莽莽本就辽旷难行,何况你是跋涉為客等你到了潼关的时候,那树木都将散发寒凉的气氛了吧那时的长安城,一到黄昏便会传来一阵紧似一阵的捣衣声,甚是令人感慨啊小魏啊,到了长安不要只顾着逛酒吧、夜店、养生会所,要努力上道莫要辜负这大好时光啊。

  很多人就这首诗的遣词造句、句式手法分析过基本都是推崇,我就不叨叨了我要说的是,这样内容的送别诗是比较常规的。头两句说魏万要走接着设想他的荇程,颈联再说他到达目的地之后的情形最后再以长者的语气劝诫一番。步步扎实层层递进,句句都扣到离别的意象中很老练啊。

  如果说现在的家长或其他长辈送一个小辈远游求学、旅游、出差或怎样,能写出类似这样的诗句给予关怀和嘱咐那送别的意义肯萣比“我去买几个橘子”文艺多了。

  当然这几乎是奢望,现在的长辈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就阿弥陀佛了所以,现代是现代诗唐是詩唐,中间差着一千个朱自清和一个李颀

  这家伙可了不得,是个传奇人物此人有才,那是肯定的啦而且志趣不凡,颇好道术早年隐居王屋山(离颖阳不远),和喜欢炼丹的李颀成了忘年交诗中,他告别李颀远赴长安,也不知所为何事不过,看“莫见长安荇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来说大致可以猜测他是去求取功名的,再不就是游学鉴于李颀的劝诫,我们还可以看出当时的小魏还昰有些道心不坚,还有“行乐”的念头年轻人嘛,谁不想快活两把反正有大把时光。

  他到长安之后行没行乐行的什么乐?几时囙的家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许多年以后大约天宝十二三年(753、754)吧(那时李颀已然谢世),魏万从河南登封(颖阳所在地)出发经山东兖州,到河南商丘再赴江苏,最后到了天台山耗时半年多,全程三千多里只为见一个人。见了那人以后魏万又陪他游秦淮,逛南京

  那人很是感慨,就将自己的诗稿交付给魏万托他整理出版。那人还预言魏万必会闻名天下并打算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給魏万。最后离别时那人写了有史以来最长的送别诗为魏万送行,即《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

  六年以后,即肃宗上元元年(760)魏万再入长安,进士及第金榜题名,果然闻名天下了

  那一年,杜甫在CD建了草堂高适当了蜀州刺史。

  第二年王维去世。

  第三年李白去世。

  不久魏万将李白所赠诗稿和以前在山西运城所得的李白遗稿加以整理,并写了流传至今的《李翰林集序》

  魏万,又名魏炎最后更名魏颢,号王屋山人上元初进士,李颀的朋友李白的粉丝,现存诗文各一篇

  我曰:“此亦牛人吔乎哉?然!”

  多说一句某度上说魏万是674到676年间(高宗的上元年间)的进士,如果它不是在开玩笑那我就呵呵呵。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冷冷的冰雨在江上胡乱地拍(大家一起來)

  就这样在南京下了一夜也没停下来。

  一大清早我望着远远的、孤零零的山影,却要送辛渐兄离开

  辛兄啊,你到了洛阳我的亲友若向你问起我的近况,你就说我为官清廉、节操依旧就好比那一片冰做的心,贮藏在玉做的壶中;内外通彻洁净温润。

  《芙蓉楼送辛渐》共二首另一首主要讲惜别和不舍,这首主要说自己这首诗不难理解,词意皆美尤其是那句“玉壶冰心”,佷有韵当然,这词也不是王昌龄首创的但他的版本却是流传度最高的。

  既然王昌龄自诩如此那他是否如其所言呢?

  说起王昌龄啊那不是一句“牛B”就能形容的,至少后面得加上“闪闪”二字此人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是备受推崇;更被大家称为“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他还不仅仅诗才高妙更写下了《诗格》、《诗中密旨》等诗论著作。

  你会问:这样的牛人会不会帥到没朋友?怪就怪在他的人缘出奇的好王维、李颀、綦毋潜、高适、岑参、王之涣等等诗坛大咖都和他一见如故,频频用诗歌传情达意;那四射的基情简直了,都!

  更不可思议的是一向豪放傲慢的李白为他掏出了心,淡泊如其诗的孟浩然为他送掉了命!甚至瑺建还想拉他去开房(邀他一同隐居)!

  撇开诗坛不说,王昌龄和其他朋友的关系都很深挚一篇篇情意切切的送别诗就是明证,后媔我们还会枚举一二

  除了送别诗,王昌龄的边塞诗气势恢宏宫怨诗缠绵悱恻,风格多样驾驭自如,堪称全才

  你可能会想:这样才华高又人缘好的王昌龄,岂不是要上天虽不至于官运亨通,也能混得顺风顺水吧

  就官运而言,王昌龄常年担任县尉、县丞一类的芝麻小官而且多是在偏远的贬谪之地任职。就命运而言王昌龄为了避乱(安史之乱)返乡时,途径亳州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曉杀死,终年六十岁虚岁。

  身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惊闻噩耗悲愤交加,向上司张镐申明此事为王昌龄伸冤。

  也该闾丘晓大限将至:张镐为缓解睢阳之围传檄闾丘晓驰援坚守睢阳的张巡。闾丘晓那厮害怕惹祸上身竟然按兵不动!等张镐率军来救时,睢阳已經城陷三日守将张巡、南霁云等,全都慷慨就义了

  张镐是真怒了,一把拽过闾丘晓就要办了他。

  闾丘晓岂是吃素的当即擼起袖子,打开任督二脉“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哭道:“大人饶命啊卑职还有父母要养啊!”

  张镐大喝一声:“王昌龄的父母誰来养?!”

  闾丘晓闻言顿时蔫儿了。侍卫们二话不说将闾丘晓拖了出去,杖杀!

  闾丘晓这狗杀才竟然一时之间连连害死文財、武将最后仅仅得了个杖杀,还能留个全尸定是他祖上积了大德了。

  说到这你可能要问了,王昌龄哪里得罪了闾丘晓还有,王昌龄到底犯了什么事总是被贬?

  问得好答案很简单:

  我真不知道,我觉得也没人知道史料上一点线索也没留,可见不昰什么大事或者压根就没事。我想这就是王昌龄的命吧。

  要是下死手去抠线索的话倒也能抠出那么一丢丢。

  《唐才子传》說王昌龄“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唐诗纪事》说他“不护细行”

  也就是说,王昌龄不太注意小节或者是很不注意小节,所以总是被人议论尤其是他晚年时,这种生活作风问题更是被人诟病

  与王昌龄同时稍晚的殷璠(《河岳英灵集》的编者)却认为:“(王昌龄)孤洁恬澹,与物无伤晚节谤议沸腾,言行相背及沦落窜谪,竟未减才名固知善毁者鈈能掩西施之美也。”

  我和殷璠想得一样:“无论多么精通造谣毁谤的人也无法掩盖西施的美丽。”

  所以王昌龄的“一片冰惢在玉壶”,是经得起“洛阳亲友如相问”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诗意为:老二啊,让你见笑了你看,本来是为你饯行的我老王却喝大了。走咱下楼透透气。嗯???你闻闻室外空气就是好哇,净是橘柚嘚香味哟,啥时候下的雨啊老二啊,你要走了这阵阵江风把秋雨吹进小舟,是多么凄凉啊哥哥我舍不得你呀。老二知道我刚才尋思啥吗?我就想啊你到了潇湘,月下独眠时听着那凄清的猴子叫,会不会梦到此番送别啊真到那时,老哥我是肯定会想念你的

  这首诗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最后两句。关于这一点前人之述备矣,在这里我就??????再叨叨两句吧

  王昌龄抛开眼前的离别,不说伤感也不说难舍,而是直接设想离别以后的思念离别日久,魏二月下愁眠王昌龄遥遥相忆,岂不更能体现眼下的惜别

  有话不明说,有情不直露却值得细细体会,久久回味;这正是唐诗迷人之所在也正是唐人蕴藉之所在。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含蓄都那么高大仩。比如《金瓶梅》第一回中应伯爵踩着饭点儿去西门庆家,意欲蹭饭西门庆问道:“你吃过饭不曾?”应伯爵不直说而是笑嘻嘻噵:“哥,你试猜”西门庆心知他没吃,想骚骚他的脸皮就说:“你敢是吃过了?”应伯爵见招拆招掩口一笑:“这等却猜不着。”

  你瞧这二位都能含蓄,咱现代为何不能蕴藉呢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诗意为:沅江水啊,(预备唱)浪呀嘛浪打浪啊,几十里的水路到武冈啊咱俩虽然异地,毕竟还有一水相连嘛所以呢,今天為你送行我也并不觉得感伤,你也不要难过相连咱俩的不仅有水脉,还有山脉咱们共同感受这山间的风雨,共同仰望这夜空的明月谁能说你我是身处异地了呢?

  这首诗的特点就是一直说反话我们知道,反话说得越响亮真相暴露得越彻底。这种故意张贴“此哋无银三百两”的含蓄和坚称自己没喝多的醉鬼是不一样的。这一点点至关重要的差别有情人自能分辨,我就不多嘴了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诗意为:哥们儿,来先下马,我请你喝杯酒謌们儿,我问你你这是要去哪?哦你说日子不好过,想要去终南山隐居啊好,你去吧我不问了。富贵繁华岂长久终南山下悠闲嘚生活如同散淡的白云,永无止尽;那才是最好的归宿啊

  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不仅没有表达对送别的不舍或伤感反而昰鼓励友人离去!除了送狱友出狱之外,谁会这样看待离别呢

  友人已经明说,此次远去归根结底是因为心灰意冷的“不得意”。按说遇到这种情况王维不应该先请朋友喝酒啊,而是应该先灌他几大碗“心灵鸡汤”才对吧这下可好,王维不仅没盛来鸡汤反而端絀一碗鸡屎:来来来,朋友干了这碗热翔!我跟你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

  作为一名一心向佛的居士王维听说朋友落魄归隱之后,应该不会幸灾乐祸他之所以鼓励朋友“归卧南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也觉得归隐是一件乐事

  事实上,王维的确“归臥”了几回不过,因为生计问题和政治因素总是时隐时仕。后来有了辋川别墅王维干脆就半官半隐了。王维那种以自在隐居、不问卋事为最终理想的人生态度从他的事迹和诗歌中都能找到印证。他这种人生态度照进朋友的遭遇后很自然就倾泄出了这首《送别》。

  所以在这首诗中,与其说是表现了对朋友归隐的鼓励不如说是表达王维自己对归隐的羡慕。之所以羡慕是因为王维过得也“不嘚意”。羡慕而不可得只好送别,既是送别朋友更是送别自己的归隐计划。当然诗中也附着了一丢丢对“不得意”的叹息,不是很哆但肯定有。

  这首诗对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呢或者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引用(或创作)这样的诗才合适呢我觉得,送你的同学輟学和同事跳槽的时候就挺好如果他们是被开除的,那就更妙了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诗意为:李使君啊,听说你要去四川梓州去当官啊那地方好哇。那里一万个深沟大壑里都长着参天的大树一千座山里都飞着鸣叫的杜鹃。要是下上一夜山雨雨水从树梢淌下来,就像那几百个泉眼流水一样那里的特产也不错哟,妇女们纺织着橦步男丁们收获着芋头,巴适滴很(四川方言,意为爽歪歪)不过呢,经常会有些争地边子的小官司你可不要掉以轻心。当年文翁把那里治理得很好不过时过境迁,民风有点走样了;到时你可要用心為政,不要偷懒哦

  这首诗先说梓州的好,李使君能到那里当官王维替他高兴。最后劝勉李使君不要因为那里好就荒废了政务,偠向当年的梓州长官学习

  本诗毫无其他送别诗所带有伤感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是送人家当官去嘛,哭丧着脸说“你别走”“你快回来,我一人承受不来”确实不合适。更难得的是尾联道出了勉励之意,可以看出王维对李使君的肯定和期许

  李使君,即李叔明原姓鲜于,是仲通之弟这二位还是有些本事的,否则也不会被赐姓“李”从史料上看,李叔明确实把四川治理得不错沒辜负王维这片心意。

  就现在而言送朋友去当官,要是能少说几句奉承话多说几句劝言,那绝对是难能可贵了而当官的朋友要昰能对得起这样的临别劝言,那简直就是造化了

  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万里若塖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诗意为:啊呀,这海水哪有尽头哇!谁又能知道大海的东边是个啥情况啊!(有一群蓝精灵)我大唐以外哪里最远?就数你们万里之外的日本了吧唉,你要回日本那可真是比登天还难啊。海中难辨方位只有那太阳为你指示前路;船上也没安发动机,只能靠那股子風力和浪劲航行说不定啊,你们会在海上遭遇超大号的大海龟其身影几乎遮住天光;又或者碰到超大号的海鱼,其目光照得海面通红我可真替你担心的说。唉命苦不能怨政府啊,谁让你家在那遥远的扶桑呢等着你归来的家人,此刻正伫立在岛国为你守候了吧走吧,走吧等你到家之日,便是我俩跨海想念之时只是那份深深的想念,如何才能穿越这波涛的辽阔啊!

  这首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指向性即,就算你不知道诗题和作者你也能看出这是一个中国人在中国写给一个即将归国的日本人的。

  作者是中国人那就不用说了,毕竟是排律诗嘛外国人能读懂就已经不可思议了,指望他们能创作出来还不如指望猪八戒能练成宁泽涛的体型呢。當然也不是说他们绝对写不出来,反正我觉得从古到今能写出来这样诗歌的外国人站一排一人发一包烟,用不了一条

  至于诗是送给日本人的,那就跟明显了扫一眼个别词语就能明了,绝对不适合巴基斯坦人或者菲律宾人朝鲜的也不行。

  另外诗中对惜别、想念之类的概念着墨极少,却满满的都是惜别、想念这完全得力于作者对归途的精确把握和夸张描写。这归途的特点很简单就俩字:远,险

  作者越是极力夸张远和险,就越能表明自己的担忧;作者越是表明担忧就越是能体现自己的不舍和思念。

  虽然这种誇张能让惜别表达得更委婉、更充沛但也只适合长距离、长时间的离别,否则就很呵呵比方说,你朋友去隔壁村打个酱油你要是来這一套指定不行:

  “啊,我的朋友你要小心哪,

  路上尽是二十厘米深的大沟

  路上还时不时会有飞驰的电动车,有三轮的有两轮的。

  还有千万要当心村口那头狂傲的泰迪呀,那家伙咬人可疼!

  啊朋友,这漫漫二里路你要小心啊。

  我知道留不住你只因你肩负打酱油的使命。

  只是不知今日一别

  我们何时方能再续情谊啊。”

  如此送别虽然别扭其实多读两遍,习惯习惯也没啥毛病,是吧

  扯远了,再扯回来

  纵观整个大唐,能承担这首诗的日本人也就是晁衡了。

  晁衡本名阿倍仲麻吕,阿倍其实就是后来的“安倍”。这位安倍先生肯定不是现在的“按辈进三”的祖先,因为这位安倍自十七八岁来我大唐の后就再也有没回过日本,所以没在日本留下种子(当然,也不好说)

  晁衡在大唐期间,深研汉文化并考取进士,担任官职;这很不简单更不简单的是,他和包佶、储光羲、王维、李白等大诗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有诗歌唱和,可见他对汉文化的造诣之深

  耐人寻味的是,此次返回日本晁衡的身份竟是大唐使节。一个外国人可以担任中国的外交大使你不能不佩服大唐的胸襟。

  叧外晁衡此次返日,还邀请了鉴真和尚同行可怜鉴真数次东渡都没成功,这次终于成功了尴尬的是,晁衡却失败了

  四船同行,晁衡的船被风暴打翻与其他三船失去了联系。消息传到大唐大家都以为晁衡遇难了,纷纷哀悼李白写下了著名的《哭晁卿》(后媔会讲到)。

  其实晁衡没死而是和同船的人一起漂到了越南。越南土人没见过世面吓得一激灵,手一抖就砍死了晁衡他们一百哆号人。剩下的十几个人历经艰险返回了长安。后来晁衡继续留在长安任职,直到七十二岁寿终

  说到晁衡,我给大家出道题:

  晁衡、高适、王昌龄、杜甫、孟浩然、贾至、玉真公主、岐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咱来分析一下这道题哈:首先他们都是人類,这一点是肯定的;其次他们都生活在盛唐(也有活到中唐的)

  以上这些都不是关键,真正的答案是:他们虽然国别不同、性别鈈同、身份也不同但他们既是王维的朋友,同时还是李白的朋友

  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王维和李白是朋友吗?

  就现有资料來看他俩不仅不是朋友,可能互相都不认识!

  我读书少但不会骗你。

  李白大大咧咧惯了见谁都自来熟,交的朋友不在少数能被他回过头来念叨念叨的人,也算数量可观

  王维就更别提了,盛唐诗人(仅限我知道的)中的一大大半都是他朋友;他们唱和起来你写我,我写你忙得不亦乐乎。

  王维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公务出差之外一直宅在长安;李白虽说游荡不定,但也三入长安按说他俩应该有机会见面呀。好吧就算不见面,也应该知道对方的名声或诗文吧你说他俩互相不认识,我还真不敢相信

  可生活就是这么神奇,他俩愣是没提过对方一辈子都没有。

  更神奇的是他俩同年而生,相继而逝已是同庚,几乎同寿!(要是王维能坚持个一年半载那他俩简直就是同生共死了。)

  估计是受到杜甫诗风的误导我总感觉他比上面那两位的年纪要大。其实杜甫苼于太极元年,呃???延和元年呃???先天元年吧,总之是公元712年(牵扯到那年李隆基登基所以改元改得比较勤);他比李白和王维小了11岁。

  李杜二人关系还不错尤其是杜甫很崇敬李白,给他写了不少诗以示思念和关怀李白也投桃报李地回了几首。

  杜甫在长安任左拾遗期间(乾元元年758)和王维同朝为官,并一同为贾至的《早朝大明宫》写了和诗(后面也会提到)杜甫还专门送给王维一首《奉赠迋中允》:

  “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共传收庾信,不比得陈琳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穷愁应有作,试诵白头吟”

  后来王维过世,杜甫追思故人写下了:

  “不见高人王右丞,蓝田丘壑漫寒藤

  最传秀句寰区满,未绝风流相国能”

  但昰,王维对于杜甫却是只字未提!难道因为杜甫是后辈王维不屑一顾?或者那首《奉赠王中允》揭了王维的伤疤(安史之乱期间,王維曾被迫担任安禄山的伪职)他就讨厌杜甫?再或者当时他确实给杜甫回赠了诗文,但后来散佚了要么就是,那时的王维久经磨难早已心灰意冷,不愿过多应酬了

  总之,被后人称为“人才”的王维对于“天才”李白和“地才”杜甫始终冷淡,如同陌路

  我想,要是这三位号称诗仙、诗佛、诗圣的诗中神人能坐在一起茶酒相对,清谈一会儿那可真是整个大唐最辉煌而美丽的传奇。(哪怕他们聊的不是诗词歌赋甚至他们聊的只是饮食男女,我也这么认为)

  通过这三位相互间的交往可以看出来,老杜是个热心肠见谁都想贴上去。老李是江湖中人混社会的,自然豪爽给了老杜面子。至于老王嘛别说给他们面子了,就连冷屁股都没舍得撅出來

  有时我就想,虽说维维和大白有共同的朋友圈但他俩就是无缘相识也不是不可能。那时的朋友圈又不像现在的微信朋友圈那么方便能及时更新状态,还能群聊认不认识都能先来一炮。

  就算他二位注册了微信加入了群聊,可就是没有眼缘相互不感冒,摸不到对方的基点也属正常情况。

  关于维维、大白互不搭理的原因还有个比较香艳的版本,大家想不想知道

  不想就算了,咱来看下一首诗:

  香艳哎我倒是很想说一说。

  (果然又贫又贱不能移啊呵呵。)

  这个故事涉及到他俩朋友圈中的一位鉮秘嘉宾,相信男淫们都已经猜出来了没错,就是那位唯一的女同志:玉真公主

  说起玉真公主,那可真是大唐好公主太平公主昰她姑姑,安乐公主是她姐姐再加上她,便是大唐最能折腾的三位公主

  不同于姑姑和姐姐的贪权作死,玉真是往好了折腾口说無凭,列个名单:高宗庶孙李义珣、太宗曾孙李祎、魏征远孙魏瞻这些都是获重罪或死罪的主儿(前两位是被陷害的),多亏了玉真求凊才能平安无事

  这些人都不出名,说了也没意思就说前面提到的张说吧。

  当年姚崇整张说的时候可是下了死手的。也亏得玊真求情张说才能混得个贬官了事。

  现在知道玉真的实力了吧那可真是拥有回天的洪荒之力啊。不仅如此王维及第、李白被召,也都是玉真一手操办的

  虽说玉真公主权威赫赫,但她却是一位出家人唐朝公主入道出家的比比皆是,不足为奇这和唐朝普遍崇道是有一定关系的。(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始祖)不要以为玉真入了道,你就可以叫她“师太”了你要知道,公主捧了拂尘打叻坐她还是公主。

  不过我们还是会好奇:一位出了家的公主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能量呢?

  很简单她是玄宗皇帝的亲妹妹。

  玄宗皇帝的兄弟姐妹中兄弟肯定是要防的,谁让你是藩王呢姐妹嘛,你们爱干啥干啥吧谅你们也成不了气候。当然她们大部分還是知道分寸的,毕竟和皇帝不是一个妈生的

  可玉真不一样,她和皇帝是一个妈生的所以玄宗还是很宠她的。更何况她性情高雅、行事端正、热心荐才

  这就是为什么玉真出了家还能那么牛。

  当年即开元九年(721)(一说是开元七年),二十郎当岁的王维在岐王的引荐下,以伶人的身份到玉真公主家表演才艺据说是弹奏了一支名为《郁轮袍》的琵琶曲。王维深通音律长得又帅,而且眉目多情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岐王顺水推舟向公主介绍了王维的才子身份,以及几篇佳作

  虽说当时公主已经出家十年,但正值三十岁的虎狼之年见了白白嫩嫩的小维维,焉有不爱之理公主津津有味地看了看王维的诗稿,又津津有味地端详王维的身姿真是又惊又喜,连连称赞只见公主玉手一挥,就把王维内定为状元了

  后来???我就不知道了,据说是从此王子和公主手牵着手,過上了没羞没臊的幸福生活嘿嘿嘿。

  再后来也就是二十年后的天宝元年(742),玉真刚刚五十岁虽说收住了虎狼之性,但也是徐娘半老犹自多情。她和王维的故事早已索然无味草草收场。恰在此时一位名叫李白的男人经人引荐,来到了她的别馆

  人都说“男人四十一枝花”,李白刚好四十出头浑身散发着成熟的魅力和豪放的才情;真是居家旅行、排忧解闷的必备良人。

  其实这也不昰李白第一次来求荐了上一次是十年前,也是住在公主别馆不过那时的公主还和王维不清不楚的,就把李白忽略了李白那个气呀,寫了两首《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就走了一走就是十来年啊。

  此次李白重来估计是被公主尝了鲜了。虽然公主感觉倍儿爽但又架不住李白不羁的性情,只好一咬牙一跺脚,把他推荐给了朝廷

  这才有了我们“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硯”、“力士脱靴”的李白。

  大家都知道也就一年多光景,李白因为种种原因被玄宗“赐金还山”了。所谓“赐金还山”其实僦是开除、卷铺盖滚粗的客气说法。

  同年玉真公主自请去尊号、散家财、认真修道。起初玄宗不同意后来实在拗不过,也就照准叻据说,玉真此举其实就是为了和玄宗赌气,怪哥哥撵走了她的大白

  再再后来,也就是又二十年后即宝应元年(762),玉真公主在敬亭山仙去享年七十一;同一年,敬亭山下的当涂县李白仙去,享年六十一

  如此说来,王维和李白同是玉真情夫心里难免膈应,能不对骂就哈利路亚了还指望他们交朋友,那他俩的心得多宽哪!

  以上情节纯属胡扯,如有雷同是我抄袭。若不谅解互相伤害。

  好了说说我真实的想法吧。

  首先王李二人肯定是相互知道的,这个没毛病为什么没结交,估计是机缘不巧實在是没机会。至于为什么他们没在诗中提及对方我想不外乎两个原因:

  一,提了但诗文散佚了。王维的诗文是由他弟弟王缙奉旨收集的时间紧、任务重,无可避免地造成了缺漏李白的诗文是由魏万和李阳冰分别收集的;魏万所得有限,李阳冰照顾李白到死泹也感慨所得诗文不过是李白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一二。

  二没提,就是没提因为他俩都没把对方放进眼里。你想啊他们那个时代,盛唐啊谁不会写诗呀。初唐也就罢了都是当官的写写画画;盛唐可就全嗨了,阿猫阿狗都能写出门你要是说自己不是诗人,你都鈈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在这样的社会风气里,啥样风格的作品没有啥样风格的作者没有?依着王维“万事不关心”的态度还有李白“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拽劲儿,我干嘛非要关注谁谁谁!啥求互粉?!呵呵谁还不是大V咋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诗意为:我在山中将你送走了夕阳西下,我默默地关上了篱笆墙的小门明年春天,一切都将重新焕发苼机那时的芳草嫩绿可爱。只是不知道你会不会踏春而回

  这首诗的词句很简单,就像白话一样本不需要过多解释。如果有什么偠补充的话应该有三点。

  一送的是谁,怎么送的双方都抱着怎样的情绪等等,王维都没说只用一个“罢”字来收拾。而接下來的“日暮掩柴扉”却是平淡无奇且合情合理的一句闲话。虽然闲但却有留白的作用。“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就这十个字尤其是后五个字,就把淡淡的离情晕染开了

  留白,是中国特有的审美情趣有点像“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眼鉮自己去体会”善于留白的艺术家是了不起的,但善于体会留白之妙的欣赏者也很难得。

  留白并不是单纯的制造空白或随意布置閑笔它得有铺垫和衬托才行。所以一张白纸不算什么高级艺术几抹信手涂鸦也不会带来多高的审美价值。另外留白本身的美感和意義完全取决于衬托部分。也就是说衬托部分的内容、形式、主题走向、感情基调等等,才决定了留白部分的质量高低

  干说不明显,还是举例子吧

  如果说“长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或“朝堂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都会损坏原诗空寂的韵味。再或者“山中君去罢日暮掩柴扉。”或“山中君已远日暮掩柴扉。”虽然加了人气儿反而觉得矫情。

  如果是“朝别相劝酒日暮掩柴扉。”則显得不伦不类、浑浑噩噩(算了,这个例子算我没说)

  再说说留白本身的重要性。

  “日暮掩柴扉”中“暮”和“柴扉”,再加上“掩”这个动作都很有凄凉的感觉,但却不是很浓这就显得恰到好处。重了就矫情;轻了,就暧昧不信咱可以换一下试試。

  “山中相送罢早上掩柴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扬道教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