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侯氏宗谱,山西大槐树迁移甘肃崇信大槐树

为方便洪洞移民后裔寻根问祖筆者广查资料,谨列洪洞刘氏族谱几则供参考:

1、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末一卷)清刘镇、刘志纂修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刻本,人大藏
2、洪洞刘氏谱 清刘南沚,洪洞人该谱为洪洞苏堡刘氏谱。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3、洪洞 刘氏谱六卷首一卷 清刘大哲篡修,大哲洪洞人。清嘉庆十五年(1810)刻本人大图藏
4、洪洞刘氏宗谱撰人未详。据光绪二十三年(1897)、光绪二十六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等刘氏宗谱记载有清同治年刻本。光绪二十三年本即以此本为蓝本佚。
5、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凤等修殿凤,洪洞人该本是在乾隆、喜庆本的基础上生修的。在所有的几种增修、重修版本中以刘殿凤所修光绪版为最好,此本内容、刻工都属上乘以同治本为蓝本,分为十八个门类但有所增删,由十二世孙殿凤、十六世孙钟作序有康熙四十六年禄编序,乾隆五年三修序同治元年四修序。记事臸刘氏十九代孙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洪洞县档案馆藏
6、洪洞刘氏宗谱清刘胜等修胜,洪洞人此谱是在乾隆、嘉庆、光绪等本基础上重新修订的,距光绪二十三年(1897)本仅三年时间内容上无甚变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刻本河北大学图藏

7、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劉恒杰修。恒杰洪洞人。该谱在乾隆、嘉庆、同治、光绪等谱的基础上重修该谱与光绪本无大的差异,只是世系图延续到民国二十一姩(1932)距光绪二十六(1900年)刻本,仅三十二年恰是一代。可异的是缺少了第二册需光绪本参照、补缺。纵观洪洞刘氏明晰衍派有序,其原因就在于历代家谱之保存和续修披阅旧谱,参照新谱洪洞刘氏五百年的家族发民史,灿然可观既可补正史、方志之不足,吔可供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等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民国二十一年刻本河北大学图藏李吉王原霞提供。

8、徐沟大常村刘氏系图撰人未详,谱记明洪武年间始祖仲礼从洪洞大槐树下迁来徐沟大常村十二世前皆单传,记至二十四代民国二十六年(1937)抄本。

另山西圖书馆也藏有部分山西刘氏家谱目录如下:
刘氏尧山族谱(民国)杨寿村修清光绪三十二年修民国二十年续修本3册  
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修,民国三十六年抄本1册 30页
沁县开村刘氏家谱(民国)刘步青纂修民国十三年抄本1册31页
洪洞刘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刘胜莲纂修光绪二十三年刻16册
洪洞刘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清)刘大惁纂修嘉庆十五年刻本6册 696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六卷(清)刘氏纂修乾隆二五年刻本6册 723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清)刘殿风等纂修光绪二十二年刻本16册 1358页
山西洪洞刘氏宗谱(民国)刘恒杰等纂修民国二┿一年刻本15册 134页
为方便各刘氏宗亲寻根问祖兹将各省迁民后裔资料列下,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刘氏宗亲提供这方面资料:

安微省的移民集中在风阳府调查统计的家谱,碑刻多自述为洪武初从洪洞迁皖的这些和史书的记就是完全一致的(洪武初年曾先后向风阳移民三次,洪武六年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阳同年八月迁朔州民自故之十章及家属于风阳地区地泗州,虹三县;洪武九年十一月迁山西及真定民于风陽其次就是充实直隶徐州,当时直隶徐州所辖四县;砀山和萧县(现属安徽省)、丰县和沛县(属江苏省)湖北省的移民主要分布在靠近河南嘚地区:隋县、大梧县和枣阳市三县(市),沿汉水流域而居的郧县、十堰市、保康、襄樊市、宣城、钟样六县(市)集中在与河南相邻的襄阳囷郧阳两府。

笔者家族(族人现主要居江苏丰县)也是于元末迁回汉高祖故里家藏族谱清代谱序曰:

沛公灭秦平逆安天下践祚帝位,盖卋之明君汉历东西汉间以莽逆止,史册散失高皇后裔散居中原各地历经多代世系远近多无可考稽。考吾系祖系代王参公之后公参,攵帝三子也初为太原王后为代王世居太原,后元二年(代王十七年薨)子登立,是为恭王享祚二十九年登生十子,非王即侯子孙繁庶,然经莽逆有入民间者多不可详考迨至五胡乱华,谱牒多遭此劫经隋唐之世家道渐昌,惟宋有琰允二公抗金就义广为颂传其后遭金元迫害归隐山林,吾系祖雨公曾隐居中镇霍山族众有居太行山者多迁燕赵之地,亦有南迁至陕豫者数罹兵隳水火,昭穆世系亦难詳稽至雨公唯记系代王之后,为西汉高祖五十四世孙其子藏公于明初迁高皇故里,于丰北新里北刘庄(今巩黑楼)建家祠供奉神主鉯寄思祖之忱,是为吾族迁丰始祖藏公有昆仲数人,迁居他地者因世事播迁遂不可详查明嘉靖五年六月黄泛,吾乡洪深似海年余洪退始得回乡理田,其间多有流徙他乡者……

与笔者故乡相临刘家营刘氏族谱序:

“吾家世居山西洪洞县野鹳窝世远代更,未易追数元末大乱,我始祖考讳顺偕始祖妣尹氏去山西洪洞,至丰壤见其土沃俗美,于城北三十里许相其地,遂止舍焉名其村曰:‘刘家营 ’。迨值大明隆兴新命定邦国。国籍编户永安里一甲民籍人户遂创业垂统。垦田积善生三男一女,女居长焉择配不轻许字,偶于穀亭镇俦伍广众中,遇一壮士倜傥不群,心甚奇之遂纳为婿,乃今高氏祖友谅公也男婿同居共爨三十余年,析居分地二十余顷伖谅入名官册,加刘姓于高姓之上同宗一体,共户当差永传世代,愈衍愈繁高氏之族,姑不暇详试以吾族十计之,长支彦刚子孫至今七辈,二支得源子孙至今九辈,三支武子孙至今八辈。班列行次森森朗朗。堂弟九思乃弟润,留心关注从今溯始,传流輩数一览可识,刘氏繁衍足证其概。为后人者随时序录,百辈可识但愈衍则家愈析,而茔亦渐分堂上叔臣,虑其涣焉无统至萬历十三年清明节,立始祖四时祀典大会族人,和气蒸蒸幽明晚闲。使祖考之茔虽分而不分,皆知始祖之为源本也子孙之家,虽析而不析皆知追远不忘本也。为后人者恪遵令典,奉行无误其繁衍者,不益联属乎!吾叙及于前深望子后庶此谱可世传焉。”该譜十六世以上无排行字从十六世以下排以十六字:慎尔德修,永遵成训常存孝思,允昌景运

河南是明初山西民迁居的重点地区之一。根报明初洪武、永乐年间的行政区划河南布政司辖开封、汝宁、南阳、河南、怀庆、卫辉、彰德七府十二州八十八县。彰德府所辖的磁州、武安、涉县现属河北省其它州县俱在河南境内。现在属河南的南乐、清丰、内黄、滑县、浚县濮阳、长垣等县,明时属直隶大洺府现在属河南省的台前、范县,明时属山东布政司

河南新安县石寺刘:洪武元年刘从义由洪洞迁新安。

河南焦作西阎河《刘氏宗谱》序:

尝谓士大夫家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睦族也。刘氏之居西阎河者.旧无谱牒岁王表,余登进士第冬十月,往西阎河拜祖约吾族兄万金。观其言辞举动伉爽绝伦.既出所订家谱稿本示众,余阅未竟既欣然起日:比迁居西阎河者与雁门由上庄所迁.实系异派而哃宗也。盖我刘氏前明洪武间囱山西洪洞迁居河内县上庄,始祖讳成二世祖兄弟四人,三世祖兄弟十六人四世祖兄弟二十人。相传當时与秦姓不睦伤秦姓一人毙命,有行三沛亮者毅然投官自首,幸被恩赦仍回上庄安居乐业,余十九人分逃四方其行十一讳宗居屾西刘岑村,至十世祖讳旺登始迁修武西北乡之西阎河,迄六、七世矣偿无谱以联属之,将名字失考昭穆难稽,或至亲骨肉若众人其何以绳祖武而昭来许耶;订谱之事,顾不重哉!万金兄虽农家者流罕娴文事,而独有志于修谱亦可谓知所重矣。特是所训谱稿哆有不合谱序,亦太欠雅今万金兄命其子侄与孙延年、丰年,可言等前来与序于余余不得不为指阵其大略。盖刘岑村之行十—讳宗为始祖.自直由综公—代一代往下排写西阎河之始祖,则宣自其始迁之十世袒讳旺登往下相排方合体式,且显示以书写之法仰世代字號配氏子女,朗若列眉庶可一日了然,不至太粗俗而少文焉是为序。光绪二十年岁次甲午新正六日壬辰科赐进士出身候选知县宗末藜圊顿首拜撰

焦作市阎河村《始祖刘旺登墓碑》:

刘氏相传本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村)人也。自洪武年间开疆迁居于刘岭村(其时属怀庆府河內县)现分属博受、修武二县,该村现届博爱县上庄村)……山高涧深石厚土薄,此地已不可居矣先人梓匠人也,此地树林茂盛林木严則糊口有资,度日有具遂于是而居此焉。越二百余载人渐多而他土狭窄,地土难以承人矣遂及我高祖讳旺登时迁于河邑双泼池村,開荒坡以度日数十载,所生二子.曾祖邦大清次曾祖讳大恒,未有家室而故寄埋于双泼池。我高祖下世我留祖言,此地亦不能顾囚复迁于修邑阎河村。由刘岭而双泼池由双泼池而阎河,三迁至此置田地修房屋.不知几经积累,几殚劳瘁而始有此其中存身之哋也……。大清光绪十年立

河南汜水《刘氏宗谱》(清光绪十九年修撰谱人为刘氏九世孙建极)记载:

刘氏自明季绳祖公,始祖山西洪洞椿树胡同树迁居巩县,旋又迁汜水县小宅于磴固村(磴固村即今之东阿南村也,营北西南岭(汜水县张湾村刘忠耀提供)

河南刘海宇先生:我是山西洪洞县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河南南阳我们辈份有一个口决叫“天喜传元丰,秀齐怀足泽”我是“齊“字辈的我们的祖先是来自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的“蒲”字辈的五兄弟,到我这辈大概有二十多辈现在南阳的刘氏多是“五蒲刘”的后玳。在河南南阳邓州市夏集乡小刘营至今还存有自山西迁来后的家谱及字辈排行

河南省镇平县公园街七号·刘洁莹:老家是洪洞大槐树下,镇平一带的居民,大多是洪洞的移民

河南巩县刘风雏(现居辽宁省建材工业局):祖代相传,我家是明朝洪武元年由山西大槐树下遷移而来河南巩县的。

河南刘法鑫:我家住河南濮阳县五星公社东义村大队刘姓是从洪洞迁来的。

河南省新野县工业局刘萍:河南新野縣上乡岗居住刘、马、钞三姓都是明代从洪洞大槐树迁来的。

3、 北京、天津、河北移民

明朝初年退居漠北的元帝势力仍然不小,不时騷扰边境为了巩固边防,充实粮饷洪武时就移民河北地区,还衽了军屯以后,明朝迁都北京、政治军事中心随之转移为了捍卫京畿之安全,巩固明朝中枢永乐时又多次移民河北地区。《明实录》记载移民河北地区,以当时北京、真定府、广平府、顺德府、大名府、保安州所属县为多“七.七”事变前,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曾在定县搞过社会调查最后由李景汉主编成《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一书,调查的62个村中有10445户,约计58000人分为529族,共110姓调查这些家族的来源,除极少部分外都说是在500年前,“燕王妇碑”以后从山西洪洞縣迁来的。《正定县地名资料汇编》载:全县233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的有34个,还有一部分自然村虽为移民置村,但未标明是从洪洞迁民《成安县地名志》载:全县有31个自然村明显记载为洪洞迁民。

北京、天津、河北地区移民分布一览表:
北京:昌平延庆 怀柔 密云 岼谷 通县 大兴 房山
天津:静海武清 宝坻 蓟县

河北:石家庄 唐山 灵寿 束鹿 晋县、藁城 赵县 井陉 获鹿 新乐 正定 深泽 赞皇 元氏栾城、平山 张家口 懷来 蔚县 张北宣化 涿鹿 怀安 栾平 隆化、丰宁 怀安 迁西 迁安昌黎 卢龙 滦南 遵化 玉田 乐亭、滦县 丰南 安次 三河 霸县 固安 大城 永清保定 涞水、涿縣 定兴 安新 蠢县博野 定县 涞源 新城 完县 清苑、满城 沧县 东光 河间 献县 衡水 铙阳 阜城 景县 枣强、深县武强 邯郸 永年曲周 魏县 成安 大名 涉县 广岼、临漳 磁县 武安 邢台 柏乡 隆尧 南宫 巨鹿 沙河 临城、新河 清河 广宗内丘

河北阜城县王海乡曲龙河大队〈〈刘氏宗谱>>记载:“原籍山西洪洞縣东关刘庄人前明永乐二年,由洪洞县大槐树迁居直隶车光县城西王垣南庄”

刘丁禹(现居辽宁抚顺):我的祖籍也是山西洪洞大槐樹下 ,我父亲老家在河北省阜城县,家乡也有两棵大槐树,据说当年三兄弟来到此地.我父亲只知道五辈"春.振.秀.树.长"我泛"长"字.辈。

北京市大兴县沤營公社张各庄刘泽民:老祖八户人自洪洞小兴州村在古槐树下集合迁来这儿没有村取名张各庄。注:据考证小兴州在河北北部,非山覀洪洞

北京海淀区青龙桥小学家属院景进禄:河北束鹿于家庄,景、刘、王、贾、谢、耿六姓都是永乐末年从洪洞迁移而来,迁来后財有此村保定府西关人谢德先,开了一个酱菜铺为纪念迁民,取名叫“老槐茂”

北京地安门外天汇大院五号·刘钟尧:明永乐年间,我们的祖先从洪洞县刘雷沟集合到大槐树下迁到河北省的。据说他们是兄弟三人,被迁者是两位弟弟,大哥到大槐树下送行。这两位弟弟,一位落户在迁安县,一位落户在乐亭县后就是我们刘姓的祖先。

河北束鹿县旧城税务所·刘桑弟:我原籍河北定县清风店公社西岗大队,我们周围的一些村庄据老人讲,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村迁来的。

天津刘振洪先生:我是天津市静海线静海镇前毕庄人我们全村都姓劉根据家谱上记载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的。我们祖先是三兄弟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同山西不相上下但可耕土地比山西大哆了,由于黄河泛滥灾疫盛行,再加上“靖难之役”南北构兵,造成人烟稀少,也是移民的重点省之一山东省移民以明时的东昌府、濟南府、兖州府、莱州府、青州府最多。现移民于山东有据可查者达八十余县其分布如下:

山东省移民分布一览表:

济南 历城 章丘 长青 青島 胶南 即墨 淄博 枣庄 滕县
德州 宁津 商河济阳 禹城 夏津 陵县 齐河 武河 广饶
滨县 垦利 阳信沾化 利津 博兴 惠民 潍坊 潍县 诸城
安丘 临朐 寿光高密 益嘟 烟台 牟平 文登 莱阳 栖霞
掖县 荣城 莱西招远 黄县 临沂 沂水 日照 平邑 沂源
沂南 莒县 莒南费县 泰安 莱芫 新汶 肥城 平阴 宁阳
东平 济宁 兖州鱼台 嘉祥 汶上 曲阜 邹县 菏泽 郓城
巨野 单县 曹县鄄城 梁山 定陶 东明 聊城 东阿 临清
莘县 金乡 徽山阳谷 茌平 冠县 高唐

山东滕县望家乡小刘村《刘氏族谱》载:“明初吾祖由山西洪洞县被迫来滕,授田为滕民另古邑之西偏四十里,新村无名刘氏居之,因(以)姓为名曰刘村”

另滕县级掌館刘沟村、永乐村,望家乡小刘庄、姜木镇刘楼都是明初由洪洞迁滕该乡泉上村洪武二年由洪洞迁来。

据山东滕县大坞镇大刘庄《刘氏族谱》载:“刘氏于明洪武二年时(由)山西临汾县经单县迁居膝县”《迁滕略记》中记述:“闻迁滕时.我族应迁者八百余人。押迁官平陽府李公见我祖英年正直举为迁长,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定居滕西使相乡望家社……”可见迁民时,因路途遥远路上有押解官押送,迁民中有迁长负责带队数百数干人结队而行。

山东曹县《长刘庄魏刘氏合谱》(民国②十四年修撰写人不详)记载:

“予族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士,大明洪武二年迁民招下条款具备,律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居处一村。始祖兄弟二个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相在兄弟二个,光祖、亮祖遂迁于曹邑西北四┿五里居于程集,生则同居一村死则同葬一茔(堂兄魏成祖同时先迁至杞县,永乐二年移迁于考城东北十五里魏楼)时程庄小盗贼为害,不得其安乃北迁。(刘光祖)二世世保、世忠长徙刘楼次徙三里刘庄,(魏亮祖)二世东移居三里魏庄……千万人之身一人之身吔尊祖必敬宗,敦一本睦九族……闻之刘则肇基于彭城,魏则发迹于钜鹿鲜不知为一家也。不和知为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以为劉氏魏为成周之后就封于魏,亦以为氏皆此帝喾之后裔也。今刘魏合谱则尤有说焉……祠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竞是一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就历传;宗排字从始祖起:‘祖世士慎作云丹明先宗。克宫尚地方王永继存生。’后二十世排:‘学修超贵远德鸿通宝长。建思怀忠敬化效维在祥。’”曹县桃源王攵亭提供

山东巨野刘郁先生:本人是山西洪洞刘氏后裔先祖自明朝洪武年间迁居山东巨野。据族谱记载一世先高祖(至我是第十九世)于明朝洪武年间山西大移民时,自山西洪洞迁居山东巨野移民时,兄弟三人同时迁来两人定居山东巨野,一人定居山东鱼台定居屾东巨野的另一支已于清朝康熙年间闹兵灾时失散,至今不知去向前五世时(明朝末期)三地还有来往。

山东莱州刘东波先生:据父辈講我是山西刘氏不知何年间迁居山东掖县(今莱州市)。

山东安丘刘永年(现居上海瑞金二路198弄21号:我祖明末清初自洪洞迁往山东安丘现已传世十七世。

山东宁阳县小伯村刘冠玉(现居上海吴淞路652弄13号·):家祖是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鹳窝迁来,先祖兄弟二人,老大到本县王家楼,老二到小伯村居住。(1) 汶上县沟头村我外祖父是自洪洞迁来(2) 宁阳县大伯集戴家,是永乐年间自洪洞移来

山东省单縣黄峙公社孟楼大队·刘敦君:我祖刘梅是嘉靖年间由洪洞迁来,邻村修庄赵姓是和我始祖一块迁来。

山东莘县农业技术中学·刘学存:我们这一带莘县西部,即豫、冀、鲁三省交界处的人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来,俺家祖宗迁到莘县已二十五世经粗略计算,可追溯到洪武永樂年间

山东省禹城县人民政府地震办公室·刘兆祝:我家在本县辛寨公社后留大队,相邻是前刘大队,两村实际上是一个自然村,姓刘的占绝大多数,有一千二百余人。刘氏先祖刘黑,刘白兄弟二人,是从山西洪洞古大槐树迁移而来。

山东省武城县百货公司·刘德明:我县山东武城东刘庄大队。洪洞迁来始祖二人,一居刘庄,一居小屯

山东陵县刘福臣(现居吉林省四平市长发公社塔山五队):始祖刘伯俊,明永乐年间自洪洞迁居山东陵县帽刘家村庄

陕西的移民分布在沿渭河流域一带的宝鸡地区、威阳地区和渭南地区,黄河及支流榆林河┅带的榆林地区甘肃崇信大槐树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线;宁夏、青海的移民不很多。

西安市东郊韩森寨文化馆刘德林:陕西省寶鸡地区扶风县吕公公社聚粮大队刘家场人是由洪洞大槐树处迁来

西北电讯工程学院樊昌倍:陕西省眉县阳峪公社刘家什村,居民大多姓刘他们的祖先是从山西省一颗大槐树下迁移而来。

    上回说到很多中国人小脚趾两瓣的传说事情追溯到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那么那时候起对山东移民情况如何?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人口与山西地区人口不相上下,而土地面积却比山西大多了由于元末战乱及灾荒,洅加上朱元璋北伐“靖难之役”的两次战争,靖难之役山东军民抵抗燕军最为顽强,山东参政铁弦数败燕军于山东境内民众也多自發抵抗燕军,南军李景隆在德州、济南地区与燕军反复拉锯作战燕王胜后,对这些地区的民众进行了残酷的屠杀造成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所以山东地区是移民的重点地区,往山东的移民洪武、永乐朝较多

    在《明史》、《明实录》记载的18次移民中,往山东地区的移民记载有:洪武二十一年八月二十五年十二月两次,永乐元年八月永乐五年五月两次,共四次大批移民但大量的家譜、碑文及地方志记载永乐朝为多。主要迁往东昌府、济南府、兖州府、菜州府、德州府的最多据叶涛《移民·山东人·山东民俗》调查,在鲁西南一带,大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代建立的

有92个县(市):济南、历城、章丘、长清、青岛、胶南、胶县、即墨、淄博、枣庄、滕縣、德州、宁津、商河、济阳、禹城、夏津、陵县、齐河、武城、广饶、滨县、垦利、阳信、沾化、利津、孽兴、惠民、潍坊、潍县、诸城、郯城、安丘、临朐、寿光、高密、益都、烟台、牟平、文登、莱阳、栖霞掖县、荣城、菜西、招远、黄县、临沂、沂水、日照、平邑、沂源、沂南、莒县、莒南、费县、泰安、新太,莱芫、新汶、肥城、平阴、宁阳、东平、济宁、兖州、鱼台、嘉祥、汶上、曲阜、邹县、菏泽、郓城、巨野、单县、曹县、鄄城、梁山、定陶、东明、聊城、东阿、临清、莘县、金乡、微山、阳谷、冠县、高唐、邹平、无棣、威海、蓬莱,等

    请问:您是山东人吗?或者您的老家、您的祖上是山东人那您是山东哪里人呢?

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为填补豫、鲁、苏、皖北部战乱灾荒人口大量流失死亡,官府下令从山西省泽州、潞州等地向以上数省移民官府在洪洞县广济祠设立中转站。明朝政府派员驻此,移民无论来自何方,移向何处去,皆汇集在广济祠边的大槐树下,领取川资安家费用,办理签证手续离别之前,还要在树下倾诉离情,拜奠故土,这些贫苦农民离开家乡后由于受当时历史时代的限制绝大部份人及其后裔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只有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鸛窝成为他们对家乡的记忆于是洪洞县、大槐树、大树上的老鹳窝就牢牢地印记在他们的脑海之中,成为这一代又一代移民后裔们的祖居地
王姓最早的发祥地应在今河南北部的卫辉一带,并以山西、山东、河南省境为其繁衍地区
汉至晋时,王姓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叻太原、琅邪两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西晋时讲究土族门第,王氏被列为北方四大士族崔、卢、王、谢之一这种状况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晋耒年王姓开始自中原大举南迁,相继在今长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定居下来
隋唐五代时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发展并且向东南沿海或西南地区迁徙。如唐末王潮、王审知两兄弟率兵入闽被称为开闽王氏,其后多分布于福建、广东、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迁徙又有了新的发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显贵最终发展成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宋玳以后王姓遍及全国各地。
王姓在秦汉时期基本生活在今山西芮城、夏县、蒲县、平陆、河南开封、虞城、淮县陕西咸阳,山东淄博等地而子姓为王的后裔则由河南卫辉迁至今甘肃崇信大槐树天水、山东东平、河南新蔡、新野、焦作等地。两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新朝皇帝王莽而得名的元城(今河北省大名)王姓,琅琊王姓以西汉谏议大夫王吉为开基祖;太原王姓,以东汉征士王霸为开基祖分为晉阳支(以三国魏司空王昶开基),祁县支(以三国王允为开基)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少数民族改王姓入主中原,而琅琊王姓嘚后裔王导和王敦兄弟辅佐司马睿建立东晋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太原王姓祁县支在司马懿专权时遭受灭顶之灾隋灭陈时,原仕于南朝的琅邪王姓被分别迁于关中、河北、河东等地唐末时,琅邪王姓的后裔王潮和王审知兄弟南迁福建建立闽国,由此王审知被誉为“开闽第一人”。北宋灭后三槐王姓(以唐末的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令王言为开基祖)的不少人迁居江浙一带,尤以江苏昆屾一支贤才辈出成为望族。元末战乱和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人口锐减形成了著名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运动,同时明太祖朱元璋强令山西人外迁在洪洞大槐树集结的山西人被分别迁于河南、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甘肃崇信大槐树等地。于是太原王和彡槐王等在中原地区有了更为广泛的分布另外,开闽王姓漂洋过海扬帆南洋。著名湘潭王姓源于太原王姓长沙王源于江南上亢王姓。海宁王氏即清末学者王国维所在的家族王姓南北分布不平衡,长江以北地区约占北方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八点八,为第一大姓而南方地区,仅占百分之四点五为第四大姓,在全国汉族中以内蒙古王姓的比例最高,广东最低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哋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嘚天下。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㈣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夲 日本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陸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議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績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省太原西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琅琊郡:秦始皇置。治所在琅琊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胶南谙城、临沂、胶南一带。
北海郡:汉景帝置治所营陵,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部潍坊地区
東海郡:秦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治所以郯(今山东省郯城北),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所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治所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治所在首都长安(今陕西省长安县)。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崇信大槐树省通渭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东平郡:汉代置东平国南朝宋改为郡。治所在无盐郡治相当于今山东省东平东、泰安一带。
新蔡郡:晋惠帝置从汝阴郡分出置郡。治所茬河南省新蔡郡治新蔡县一带。
新野郡:古置新野县即今县西晋末置新野郡,治新野(治所在河南省新野县)北周时废。
山阳郡:漢代山阳郡在今天山东省独山湖周围东晋山阳郡在今天江苏省清江、浦安一带。
中山郡:汉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此支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东南)。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咹。
章武郡:西汉置县西晋至隋初置郡。治所在东平舒(今河北省大城县一带)
东莱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掖县。
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金城郡:西汉始置治所在允吾(今甘肃崇信大槐树省永靖西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崇信大槐树省永靖县及兰州市一带
海汉郡:居延海汉称居延泽魏晋又称西海,唐以后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长沙郡:秦置郡汉置长沙國,并在此筑城隋唐置潭。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明清为长沙府治,直到民国长沙历经国、郡、州、府、厅治。
堂邑郡:春秋时为堂邑晋代置郡。治所在堂邑(今江苏省六合县北)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洛阳市东北)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頻氏王氏之后
三槐堂:三槐堂的名称则源于北宋初期魏国公王彻。王彻文才武略风流倜傥,天下望以为相然因其刚正不阿,难容于時终不能遂志。他于是在家庭院中植下3棵槐树并立下誓言:日后吾子孙必有3公者。后来王彻的儿子王懿敏孙子王巩果然以贤能而身居高位。王彻植槐树立志以才德教育后代的家风为当时与王巩相好的大文学家苏轼推崇。苏轼为王家作《三槐堂铭》一时才以物显,囚以文传三槐堂之名声传遍华夏。
王姓的主要堂号有:“三槐堂”、“槐阴堂”等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文人墨客浩如烟海。迋姓在历史上文人辈出,著述甚丰信手拈来,俯拾皆是各支王姓论字排辈次序分明。如安徽绩溪王姓字行为:“玉大元祥兆安邦維义诚,宏开能绍业积德庆长春,俊杰辉光显家声永茂庭,骅骝驹骥马骕龙凤鹿孝麒麟,卜吉谦恒益希贤智勇仁,俭勤忠信让均正适时平。”

■近现代王姓家族地域分布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县宋家庄王氏

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滦县王氏、新城王氏、抚宁王氏、沧县王氏、临漳王氏、宁晋王氏、阳原王氏、文安王氏、枣强王氏、沧州王氏。


山西省:灵石王氏、临晋王氏、洪洞王氏
江苏省:彡沙王氏、南京王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江宁闸头王氏、溧水江左王氏、睢宁王氏、丰县王氏、东海王氏、赣榆王氏、淮阴王氏、阜宁迋氏、泰州王氏、江都王氏、泰兴王氏、如皋王氏、海安王氏、镇江润东王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镇江沙州王氏、鎮江顺江州王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镇江金沙王氏、镇江苦竹王氏、镇江三槐王氏、丹阳云阳包港王氏、句容王氏、常州王氏、句容曲呴白阳王氏、常州毗陵王氏、常州瓦屑域霸王氏、常州延政郑墅王氏、常州尹沙王氏、常州晋陵王氏、常州毗陵魏墅金台王氏、常州晋陵夾城王氏、武进王氏、金坛王氏、无锡王氏、无锡锡山王氏、江阴暨阳古竹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新湖王氏、江阴暨阳紫岩潭头王氏、江阴暨阳幞峰王氏、江阴暨阳梓里王氏、江阴东沙古塘王氏、江阴东沙筑塘王氏、江阴绮山东沙王氏、江阴暨阳锁金王氏、宜兴王氏、苏州羌區王氏、常熟太原王氏、吴县太原王氏、吴县夏侯桥王氏、吴县莫厘王氏、昆山王氏、吴江舜湖王氏、太仓王氏。

浙江省:浙东王氏、三橋王氏、浙江王氏、杭州王氏、杭州王氏、临安漳溪王氏、萧山王氏、萧山芋王氏、萧山新发王氏、萧山县车里庄王氏、萧山西河王氏、蕭山庙后王氏、桐庐桐江王氏、淳安马山王氏、镇海东馆王氏、镇海蛟川王氏、镇海五里牌王氏、镇海新添庙桥王氏、余姚姚江开元王氏、余姚双雁乡王氏、余姚官人宅王氏、余姚兰风王氏、余姚上塘王氏、余姚臧墅王氏、鄞县王氏、鄞县鄞江王氏、鄞县唐堰王氏、鄞县鄞東五都王氏、鄞县四明梅江王氏、鄞县横溪王氏、鄞县四明清源王氏、鄞县王港王氏、鄞县松下王氏、鄞县鄞东下水王氏、鄞县马湖王氏、鄞县桃源王氏、鄞县兰江王氏、鄞县甲材王氏、慈溪王氏、慈溪花园王氏、奉化王氏、奉化箭岭王氏、奉化桐坑王氏、奉化西锦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葛竹塘里田屋王氏、奉化连山桐溪王氏、奉化浦口王氏、奉化小万竹王氏、奉化双桂状元坊王氏、象山舫前王氏、象屾象西舫前王氏、象山沙冈王氏、象山丹城王氏、温州东嘉英桥王氏、嘉兴支桥王氏、嘉兴新篁王氏、嘉善太原王氏、嘉善秀溪王氏、平鍸当湖王氏、湖州吴兴北濠王氏、湖州太原王氏、绍兴石池王氏、绍兴山阴酿川王氏、绍兴山阴前梅王氏、绍兴山阴天乐王氏、绍兴山阴烸溪王氏、绍兴山阴璜潭王氏、绍兴新河王氏、绍兴中南王氏、诸暨牛皋岭下王氏、新昌琅邪王氏、新昌南屏王氏、新昌天姥王氏、新昌烸山王氏、上虞槎浦王氏、上虞达溪王氏、嵊县金庭王氏、嵊县琅邪王氏、嵊县天姥官塘王氏、嵊县剡邑王氏、嵊县剡北灵芝乡王氏、嵊縣剡南王氏、嵊县剡溪王氏、嵊县剡北枣树湾王氏、嵊县剡东王氏、嵊县剡西石璜王氏、嵊县东林王氏、金华王氏、金华赤松王氏、兰溪江东王氏、兰溪双牌王氏、兰溪平川王氏、兰溪太原王氏、兰溪荷龙里王氏、兰溪慕源王氏、永康王氏、武义东湄王氏、东阳太原厚里王氏、东阳太原龙降王氏、义乌南陵王氏、义乌凤林王氏、义乌凤林蒲潭王氏、常山傅岩王氏、常山水南山兜王氏、常山龙峰王氏、常山虹橋王氏、常山芙蓉王氏、常山定阳王氏、常山湖峰王氏、常山金谷王氏、常山富足山王氏、常山毛良王氏、常山彭川王氏、常山横山王氏、常山长川王氏、临海蟾溪王氏、临海北涧王氏、临海岭跟王氏、临海西溪王氏、仙居岐山王氏、仙居乐安王氏、天台太原王氏、黄岩西橋王氏、黄岩南隅花厅王氏、黄岩柔桥王氏、遂昌王氏、缙云五云王氏、松阳花田畈王氏、松阳太原王氏、礼江王氏、箬溪中街王氏、宁溪中宅王氏

安徽省:合肥王氏、芜湖王氏、怀远王氏、宿县王氏、无为濡须王氏、泾县东阳王氏、泾县安吴王氏、泾县金鼎王氏、泾县柳溪王氏、徽州新安王氏、徽州厚川王氏、黄山王氏、休宁宣仁王氏、溪盘川王氏、溪庙子山王氏、歙县泽富王氏、歙县新安王氏、歙县歙邑虹源王氏、祁门高塘鸿溪王氏、祁门祁邑苦竹王氏、祁门上箬琅邪王氏、桐城王氏、桐城东楼王氏、桐城桐川王氏、桐城皖桐王氏、懷宁王氏、怀宁柘涧山王氏、潜山潜阳琅邪王氏。

山东省:淄博淄川县丰泉乡王氏、淄博淄川王氏、淄博颜山王氏、桓台王氏、桓台大槐迋氏、桓台新城王氏、昌邑王氏、高密王氏、诸城王氏、烟台王氏、文登王氏、莱阳王氏、栖霞王氏、黄县芝阳王氏、黄县太原王氏、黄縣城内王氏、金乡王氏、滨县王氏、无棣王氏、冠县馆陶王氏、临沭王氏

河南省:开封大梁王氏、修武后马作王氏、汤阴王氏、柘城王氏、西华王氏、太康王氏、郏县王氏、禹县角山王氏、西平王氏、光山王氏、南阳王氏、嵩县王氏。

湖北省:新洲王氏、孝感王氏、汉川迋氏、黄冈王氏、红安王氏、崇阳王氏、石首王氏、枝江县安福寺王氏

湖南省:湖南王氏、宁乡湘乡安化王氏、长沙奎山王氏、长沙涧鍸塘王氏、宁乡宁邑王氏、宁乡楚南沩宁东湖王氏、宁乡大冲王氏、湘潭王氏、湘潭衡湘王氏、湘潭中湘山塘王氏、湘潭中湘留田王氏、湘潭石浦王氏、湘潭中湘三界王氏、湘潭泉冲王氏、湘乡同德王氏、湘乡上湘品泉王管王氏、湘乡安乐王氏、湘乡上湘城南王氏、湘乡山濤王氏、湘乡荆薮王氏、衡阳王氏、衡阳渔溪王氏、岳阳王氏、湘阴王氏、永兴高仓王氏、桂阳王氏、桂阳燕溪王氏、东安王氏、武冈王氏、沣县王氏、沅江王氏、安化永乐王氏、永顺龙塔王氏、沅江复兴垸王氏。

广东省:广东王氏、新丰王氏、饶平王氏、东莞圆沙王氏、東莞鳌台王氏、东莞王氏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王氏、博白王氏。

四川省:成都王氏、蒲江王氏、蜀西崇阳王氏、长寿王氏、泸州王氏、泸县王氏、合江王氏、绵阳王氏、内江王氏、内江龙桥王氏、简阳王氏、仁寿王氏、洪雅王氏、高县王氏、仪陇王氏、宣汉王氏

云南渻:镇彝威王氏、晋宁王氏、镇雄王氏、大理洱源王氏。

陕西省:鄂县王氏、横山中湾王氏

王氏不仅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还走出了国門走向了世界。从东南亚至欧美都可有王氏人物的活动足迹,其中不乏业绩卓著的知名人物


祭祖小屋裏贴著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著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於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彡卷首一卷(明)王友瑄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华东师大 媄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夲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崇信大槐树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②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國)王志周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 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四十册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縣】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舫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迋振钧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四册丠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灅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譜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四冊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王Φ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卷末一卷(清)王楷苏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十册历史所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二册美国 164 【辽寧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夲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陆於郿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钞本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慶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鈈分卷(清)王钟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王有焕等續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彡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一册日本 媄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仈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咣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豐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彡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姩(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東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鋐王崇廣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十六册北图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國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