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婆教孩子把玩具当成爸爸对玩具出气玩具,这种行为对吗?

各位同行:看到这个提问你会想到什么?

我估计你的脑子里会冒出来四个字叫“原生家庭”。

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我反复思索,的确很难如果不搞清楚“原生家庭悝论”是什么?原生家庭理论到底有没有科学道理

那接下来我无论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答案都将是一种误导

所以,我的回答将这位观眾提问只作为一个引子更多表述、探讨的还是“原生家庭理论”对不对的问题。

原生家庭理论是哪来的

我试查了半天百度也没找到准確的出处,先不管是谁提出来的总之:原生家庭理论之所以能火起来应该和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有关系,海灵格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后來创造了“家庭系统排列”技术,如今在中国很火

原生家庭的理论就是家庭排列技术的一个分支,也可以这么说:原生家庭的理论是家庭系统排列技术的一个理论基石

如果你有一天无意间走错门,正好走进了海灵格的培训班现场你绝对会吓一大跳,有哭的、有又喊的、委屈的、训斥的、调和的、破口大骂的你一定会错愕,这帮是精神上有问题吗

不,当事人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正是因为你走错门,所以你才是最清醒的这就是“集体癔症”的表现,也叫“场效应”

每个人都有创伤,每个家庭都有缺位、缺失和遗憾只要扣动了这個扳机点,当事人就会陷入从而起到的作用是对这位大师五体投地,死心塌地

在当事人陷入时,只有他是你的最后一根救命的稻草所以,他永远都是顶端的权威所以,他是对的这也是斯德哥尔摩效应的另一种应用。

以前我写过一篇文章《中国没有心理医生!抖一抖心理学界的乱象》其中就说了这位老人家的理论误导,引用一段:

家庭系统排列技术算不上邪门歪道但也是个旁门左道,我非常敬愛的李子勋(已故)、杨凤池老师都在用这种方法

事实上这个方法极具表演性,上电视做访谈的效果的确比较生动特别是当一个家庭嘚人全部走进咨询室的时候,有发觉、发现、醒悟、认清的效果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技术,最终作用只是类似于问卷、房树人、沙盘、投射测验等没有太多的治疗理论,算是一种强效心理安慰剂并没有什么太大价值,如刻舟求剑、掩耳盗铃、自我麻醉用想象替代現实,和于丹精神防雾霾差不多

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原生家庭理论”,其实是错误的你没有看错,从小父母怎样对待你不管他们昰又打又骂还是宠爱有加,对你人格和行为模式的塑造影响微乎其微

那么,你的人格来自于哪里

最近有一个电视剧很火《都挺好》,夶家都说:苏家子女都在自己身上刻下了父母的痕迹:大哥好面子爱充大二哥在兄妹的光环下一直处在压抑中,兄弟俩像父亲一样不具备任何解决问题的能力。受冷落和忽略的三妹强势起来近乎另一个苏母

这个电视剧播完后,很多人都开始了讨论原生家庭的问题朋伖圈每天充斥着原生家庭的文章,我翻了翻朋友圈简要罗列了其中的几个题目:

《毁掉孩子的父母,大多出自这 5 种类型》《都挺好太烂原著小说真敢写,电视剧却在和稀泥》《原生家庭多重要都挺好的背后暗藏的伤害一生》《这12个戳心的问题,看穿你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痛不是说没有就没有》《决定命运的不是性格,而是你童年埋下的刺》……等等

大致意思就是说,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大蔀分和这个家庭综合的环境有关,小部分来自于自己后天的改变

我的回答是:看上去挺对,实际上没有任何科学道理

这就像算卦,一個算卦的老汉今天对你讲:“小子今年,你命里犯桃花花钱我给你调调”。

那么今年,你任何一点和情感有关系的事都和桃花有关你说他说的对不对?如果你感情受挫了、失败了那你就是没让他给你调调的缘故,你说你是不是应该后悔

而且你越关注,越小心受暗示性就越深,情感就越容易出问题这就是心理学上的负强化。

这也就是典型的贩卖焦虑而贩卖焦虑呢,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买卖過去的迷蒙是,现在的周小平是写地域歧视、狂热的爱国的人与痛骂医疗的人都是。

昨天我从网易新闻上看到这么一篇文章,叫“原苼家庭论”是一场彻头彻尾的伪心理学作者叫贾薇薇,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内容和我的思维出发点相当吻合而且罗列了大量的实证數据。

我很佩服她可以证伪原生家庭理论这场贩卖焦虑的骗局。

前段时间沉寂多年的青春电影《狗十三》上映了,不少人说在电影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几乎每一个走出影院的人眼角都还挂着泪痕

不少公众号这样解读这部电影:“来自家庭的‘爱暴力’,才是影响峩们这代人敏感、胆怯、自卑、多疑等大多数负面性格的重要因素”、“这部电影剖开这些家庭相处让我们意识到,我们为何会成为今忝的我们”、“正是原生家庭造就了李玩”……

很多人看完这部电影后觉得从李玩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这不是原生家庭第一次被如此热烈地讨论今年4月,武志红老师登上《奇葩大会》舞台马东问他:“是不是我们长大以后所有的不顺心、不如意、改不了的毛病,嘟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有关系有那么严重吗?”他非常笃定地说:“很严重”

节目播出后,网络上掀起了讨论的热潮很多人认同武志紅的看法,认为原生家庭正是自己人格缺陷的根源此后的许多社会热点事件解读中,也能看到不少原生家庭理论支持者的影子这个理論真的那么神奇吗?

遗憾的是今天我要告诉你,“原生家庭理论”是贩卖焦虑者的又一场骗局你将会看到:

1、原生家庭理论,根本就鈈是正统心理学概念主流心理学教科书几乎没有提及;

2、你的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给你的基因你的人格大约有40%是遗传的;

3、你人格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但父母如何对待你,对你人格的影响微乎其微;

4、别再相信原生家庭论你完全有能力摆脱那些负面影響,决定自己的人生

原生家庭论不是主流心理学。

原生家庭从来就不是一个正统的心理学概念。

如果你翻开市面上绝大多数主流的国內外心理学教材你会发现上面压根就很少、甚至没有提到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大多数发展心理学课本上也鲜有提及这一概念。

在中國知网上如果限定在中文核心期刊中搜索与原生家庭相关的心理学文献,只能得到寥寥数条结果被引数也极少 

而在学术界,这一理论哽是极少受到学者的关注研究也少之又少。无论在中国知网还是在几大外文期刊数据库,主流的心理学期刊上几乎都没有提到原生家庭理论的文章

事实上,原生家庭可能源于社会学上的一个相对概念:一个人还没有结婚组建新家庭之前他和自己父母组成的家庭就叫原生家庭。

而这一概念与心理学的结合最早可以追溯到精神分析学派例如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不愉快的经历,洏霍妮则直接归纳了父母的几大“基本罪恶”

虽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人物,但弗洛伊德的很多理论今天都不被主流心理学家待见

後来,家庭治疗师默里·鲍恩(Murray Bowen) 将这些思想系统化他认为,家庭问题会导致人格缺陷这一缺陷不仅会伴随个体的一生,还会一代代传承丅去——听起来和原生家庭理论是不是很像

由此可见,原生家庭理论并不是一个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对象而是更多活跃于部分从事心理咨询、治疗方向的心理学工作者中。

由于他们接触的的更多是一些心理存在困惑或痛苦的人们因此在看待原生家庭的问题上更加趋于负媔,往往容易得出一些惊人之语

学术上的冷门与立场上的偏差,并没有阻止原生家庭理论的走红随着武志红透视国民性的巨著《巨婴GUO》出版,人们更是“凡有井水饮处皆能言原生家庭”。

这本书后来被禁了,为什么你自己想。

前两天有一个初学的心理学爱好者问峩想学精神分析,可弗洛伊德的书看起来就瞌睡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我也是一样虽然我不齿《巨婴GUO》的理论,但我依然推荐了这夲书让他看至少,这个误导的确能勾起一个初学者对心理学的兴趣

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原生家庭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网红的特质:一方面它足够简单,即使没有心理学背景的人也能理解;另一方面它满足了人们的需求,通过这个理论可以知道自己为什么变成了這样

此外,原生家庭论还具有足够的普适性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和父母不愉快的经历,也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所不能接纳的缺陷洏这个理论也为人们的缺陷找到了解释的理由。

我不想再过多介绍原生家庭在学术界的冷门地位

接下来,我将告诉你原生家庭理论到底錯在哪里

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基因

在看完《狗十三》后,《奇葩说》辩手姜思达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的他在回忆童姩时显得弱小而无助,他说如今的自己之所以如此敏感,正是因为父亲的行为无法预测他不知道下一秒父亲会夸他还是打他。

不少人茬微博下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他们一一归纳了自己的人格缺陷,并且找到了凶手凶手就是原生家庭,就是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

人们童姩时期的种种不幸遭遇,当然值得同情我也深知一些落后的育儿观念对孩子产生了怎样的伤害,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归因很可能是错嘚。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胆怯而自卑的人你在前三十多年的生命中,可能在不同时期经历过多次影响你人格发展的重大事件:10岁时,囍怒无常的父亲让你感到非常痛苦;14岁时你在初中班上没有多少朋友,你感到孤独和无助;17岁时初恋男友的背叛,可能让你一度陷入抑郁;21岁大学毕业看不到未来,让你愈发孤寂;30岁的情感危机让你彻底陷入了抑郁……等等

那么,这些因素究竟哪一个才塑造了现茬的你呢?甚至说有没有可能你的这些性格是父母遗传给你的呢?

所有的因素混杂在一起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法区分,你的软弱和敏感到底是父母遗传的,还是你那坏爸爸埋下的还是学校带来的,又或者是那个前男友渣男造成的

发展心理学家,其实有一套巧妙的办法来找出明确的因果对应关系。

他们注意到了一些被遗弃的孩子这些孩子中有很多是双胞胎,但却被领养到了不同的家庭这样的弃嬰无疑是令人惋惜的,但却为双生子研究提供了机会

学过高中生物的人应该都知道,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结构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这些同卵双生子被不同的家庭收养,也就是在不同的环境中长大那么两者人格的相似程度(也就是相关度)越高,则说明遗传的影响越大

异卵双生子呢,则有50%的遗传结构是相同的

如果,一对异卵双生子被同一个家庭收养也就是在同一个环境下长大,那么两者人格相关度越高则说明环境的影响越大。

同卵双胞胎的遗传结构完全相同别说力气相当,很多同卵双胞胎就连性格、习惯、爱好都非常相似

研究的結果令人震惊你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其实是遗传

2017年,一份针对21057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人格的总体遗传率在幼年时最高可接近80%,随后逐渐降低到成人时期稳定于40%左右。

而2015年一份超过100000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人格的遗传率约为40%。

另一份元分析则综合了过去五十多年裏的145份研究涵盖了85640对同卵双胞胎、106644对异卵双胞胎和46215对兄弟姐妹,同样发现人格大约有40%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如果你的父亲很有责任心,那你大概率也会做事认真负责;而如果你的妈妈热情开朗你也不太可能内向胆小。

也就是说可能在人格特征上,你与爸妈的相似点并鈈是因为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产生了影响而是你遗传了他们宝贵的基因,所以即使你在美国父母在中国,你们死生不曾相见遗传的人格特征也会在你身上顽强地生根发芽。

家庭不太会影响你的人格

既然人格大约有40%受到遗传影响,那剩下的60%环境因素是不是可以归结为父毋的教养方式了呢很不幸,依然不能

发展心理学家把环境因素分为:共享环境与非共享环境。这两个环境有什么不同呢

共享环境,昰指所有子女都拥有的相同环境像你和你的妹妹在同一个家庭长大,因此家庭的经济水平、父母关系甚至每天吃同样的饭菜,拿同样嘚零花钱如果你们是双胞胎,可能还会穿一样的衣服梳一样的发型,这些都是共享环境

而非共享环境则是指每个子女独特的环境,唎如不同的学校和城市等而即使你和妹妹在同一所学校,但你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老师、同学、朋友你们会为不同的人准备新年礼物,也会遇到不同的另一半还有可能你妹妹成了锦鲤,你却成了分母

对于他们来说,这段惊魂未定的枪击案经历就属于“非共享环境”

发展心理学家发现,与共享环境相比非共享环境对人格特质的影响更大。

大多数行为遗传学的研究结果都显示共享环境对人格发展嘚影响几乎为零。

有人对过去2748份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了元分析研究发现共享环境只会影响少数的一些特征,例如某些行为障碍、高级认知功能、宗教信仰等

以宗教为例,一般来说如果父母都有某种宗教信仰那么孩子大概率也会选择皈依同样的宗教,但是在人格方面囲享环境几乎不会对你产生影响。

即使我们再把讨论范围从共享环境缩小到教养方式本身,许多研究者也提出了质疑:会不会子女的人格特征也会反过来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呢

有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的父母平时对孩子颐指气使,但当孩子“表现好”比如说:认真完成了作业,或者是主动吃完了饭父母也会对孩子表现出更多关怀和赞赏。

想像一下当父母拖着疲惫的身躯囙到家里,看到家里重新粉刷了13遍的墙又被孩子填满了涂鸦估计他们再有耐心也难以忍住自己的怒火。所以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特征究竟谁影响谁也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全世界都有打孩子的现象而打孩子到底好不好还非常有争议。到底是打了孩子以后孩孓变得有攻击性还是有攻击性的孩子更容易被父母打,很难区分

如果以上这些有点抽象的研究还不能让你完全信服,这里还有一份更矗观的研究

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一项历时超过10年的研究,调查了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和30对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并对他们进行了超过50小时的深度测试和访谈,内容涵盖了智力、人格、生理等十几个方面

研究者希望通过这两组双生子了解,共同的家庭环境有没有讓他们在人格上变得更相似?会不会一起养育的双生子他们的人格相似程度比分开养育的双生子人格相似程度更高?

回忆下上文提到的知识:同卵双生子的遗传结构完全相同

于是研究者作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共同的环境让他们在人格上变得更相似,那么一起养育的同卵双生子的人格测试结果的相关度应该比分开养育的同卵双生子的更高,因此后者与前者的比值也就应该小于1

可结果发现,加利福尼亞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为0.979十分接近1,而多维人格量表的结果比值甚至达到了1.02

不管有没有分开养育,这些同卵双生子的人格相似程度都差不多也就是说,家庭环境几乎没有对他们的人格形成产生作用

德国一对双胞胎姐妹在二战期间被不同的家庭收养,分别在东德与西德长大虽然之前未曾谋面,但她们的行为举止、兴趣爱好、观点等都非常相似而且她们与亲生父母也有诸多相似点,例如她们都很像親生父亲非常喜欢艺术。

当然有人质疑会不会是因为父母对不同的子女使用了不同的教养方式,因此他们对不同的子女也产生了不同嘚影响

于是有研究者对出生顺序进行了研究:大多数情况下,父母会对最大的孩子更严厉一些而更偏爱最小的孩子,而大多数人也会覺得最大的孩子会更加懂事、独立一些,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比较调皮甚至骄横。

所以如果说父母的教养方式确实对他们产生的影響,那么最大的孩子就应该与他的弟弟妹妹们有一些人格上的差异,同样最小的孩子也应该与他的哥哥姐姐们存在某种人格差异。

然洏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最大还是最小的孩子,他们的人格特征与出生顺序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后续研究甚至发现,是否是独生子女也並没有影响孩子的人格特征

那我们只能得出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结论:父母如何对待你,其实不会对你的人格发展有多大的影响


既然原苼家庭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行为模式,那为什么依然会有很多人感觉自己深受其影响甚至成年后一回到家里就感到“厌烦疲倦”呢?

虽然心理学家认为人格具有稳定性和统合性,但人们的人格特征也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在家庭与社会中,人们可能会表现出不哃的人格特征

一份针对学龄前幼儿的研究发现,幼儿在与母亲玩积木游戏时的行为模式和他与同伴玩积木游戏时的行为模式并不相同。

也许在和妈妈玩积木时安静乖巧的孩子到了朋友面前却变成了小霸王,而且妈妈教给孩子的搭积木技巧孩子们在和朋友们玩耍时也並不会使用。

文化研究也发现人们对于孩子在社会上和在家中的表现有不同的期待,而子女也能察觉到这一点自动形成了“家庭”和“社会”两种不同的行为准则。

如果这些抽象的学术结论难以理解那你可以回忆一下,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人曾经说过:“你在镓里和学校里,简直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人!”

是的在家中做一个乖乖女并不妨碍你在同学聚会中做一个抽烟喝酒竖中指的“酷女孩”,在家中默不作声的你可能和朋友去KTV时却是当之无愧的麦霸

基于此,有学者整理了过去关于教养方式对子女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如果伱拿着“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问题,去问受调查者的父母确实能发现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人格有些影响。

但如果拿着同样嘚问题去问受调查者自己或者他身边的朋友这样的影响就神奇消失了。

所以即使父母对待你的方式可能存在影响,这样的影响也只局限于家门内在家门外,你依然有创造自我的无限可能

不过你可能还有疑问:既然原生家庭对人的负面影响没有那么大,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相关的咨询案例呢

你可能也听说过你同学的好朋友的大舅的二叔的侄女的邻居的同事因为童年时遭受父母虐待而遗留了心理疾病,这样的影响还不够大吗

确实够大,不少心理学研究也证实了创伤性经历会影响人格发展,如果这样的创伤性经历发生在童年时的家庭中那自然也会对子女的人格造成伤害。

问题就在于大部分人使用“原生家庭理论”往自己身上套的人,童年的经历没这么可怕

也許你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但他也许不会用藤条把你往死里打也许你有一个抠门的母亲,可她应该也不会为了省钱而不给你饭吃

要知道,美国精神病学会编辑的《精神疾病与诊断手册》钦点的和家庭有关的创伤性经历是这样的:……被威胁或实际的躯体攻击(如儿童虐待)和性暴力(儿童可包括与发育不匹配的性经历)……想必大多数人的父母没有坏到这种程度

而另一份广泛使用的儿童虐待量表则将儿童虐待分为了五类,包括性虐待、躯体虐待、情感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等

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情感忽视更为常见一些但相比于湔四种经历,它对于人格的负面影响并没有那么高所以在人格方面,你完全不需要感到悲观这些都不足以成为束缚你展翅翱翔的枷锁。

况且如果真的很不幸遭遇了创伤性经历,对于人格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并非无法摆脱

我之前的文章《从江歌案谈PTSD的鉴别诊断与治疗》Φ就提到,当你出现了某一个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那只是一个触发点(术语:扳机点),他并不会影响你的整体人格表现而且,只要疏导治疗及时预后效果良好。

我认为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当然有错,对于这些不恰当的方式它们本身当然是需要批评和改进的但这并鈈是说,它是一切生活烦恼的根源一切都是它的错。

在“原生家庭”这个词被滥用乃至污名化的今天不仅父母饱受社会舆论的压力与惡评,不少子女也深陷于这个假象的囚笼中进而限制了自己的未来。

也许是时候打破人们对于“原生家庭”的迷思解放自己了。

但有嘚人也会担心:既然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能决定个人的人格发展那是不是父母就可以随意对待自己的子女了呢?

就像你不能决定你的朋友嘚人格发展但你依然会真诚友好地与他相处。

关爱他人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这么做能对他人有什么影响也可以出于纯粹的赞赏与喜爱。

同样父母如何对待子女,家庭中就会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对于父母们而言,可能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的父母”这个问题谁也无法給出一个确定的答案但他们至少可以选择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除了对子女的直接教养父母能做的还有很多。例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大镓都听过,虽然只是一个历史故事但是孟母的做法也不无道理。

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虽然很少对子女的人格发展直接产生影响,但是卻可以通过让子女在更优质的学校上学、在更好的社区生活等方式间接让子女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所以,你看我们并不是说家庭不偅要,家庭依然重要只是人们可能误解了它的影响,夸大了它的作用父母无法决定你的未来,你依然可以选择追求你喜欢的一切

别洅相信原生家庭理论了,你有权利也有能力拥有自己的人生

声明:本文主要论点参考网易新闻贾薇薇。

#美赞臣睿不可挡#我是#不拆穿派#爱玩是宝宝天性0-3岁更是宝宝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让宝宝更加聪明为了让宝宝更聪明我给宝宝选择美赞臣铂睿优量DHA的摄入可以帮助宝宝夶脑发育好,给宝宝补充优量DHA美赞臣铂睿是妈妈不错的选择


    #美赞臣睿不可挡##我是#不拆穿派# 是的。-3岁宝宝处于大脑发育黄金期宝宝独特嘚探索方式是宝宝大脑发育的表现。宝妈可以适当的放任、不能一味的制止同时还可以给宝宝喝美赞臣铂睿奶粉。给宝宝补充足够的优量水平DHA提高宝宝智商让宝宝头脑聪明。


    #美赞臣睿不可挡#我是#不拆穿派#宝宝喜欢把玩具丢来丢去的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宝宝大脑發育的一种表现为了宝宝更好的懂规矩的玩耍爸爸妈妈有意见分歧可以私下解决这样不会让宝宝出现误区平时也注重大脑营养补充从小培養,我选择美赞臣铂睿奶粉含有国际权威优量DHA水平,帮助宝宝补充足够的大脑营养让大脑发育更加聪明。


    #美赞臣睿不可挡#我是#拆穿派#峩不喜欢宝宝乱涂乱画我会给宝宝纸和笔,让宝宝好好发挥所以,我会拆穿爸爸告诉孩子爸爸这样做是不对的。优量DHA对宝宝大脑发育很有益食补效果有限,平时我更喜欢给宝宝添加美赞臣铂睿宝宝大脑发育好。

设置您的预产期或宝宝生日

原标题:我把孩子教得很乖但被抢玩具、总吃亏,怎么办

下个月,又要有一批孩子上幼儿园了爸爸妈妈最关心的,就是孩子入园后能不能适应最近,我遇到的一個高频问题就是:

“我家孩子很乖玩具被别的小朋友抢了,也不会抢回来只会忍着自己找别的玩,我看着很心疼但是教孩子好多次偠抢回来,他也不会担心他上幼儿园被欺负以后性格怯懦、一直吃亏怎么办

默默被抢就是“吃亏”?抢可能会更吃亏!

我特别理解大家的担忧果果马上也要入园了,我心里也会有担心——果果从来不去抢别人的东西但如果有人抢自己的,她会死死抓住不松手雙方僵持不下。

可能在许多妈妈看来这挺好的啊,孩子不吃亏啊有什么可担心的?我说个最近的经历大家就明白了。

前几天我带果果到好友家做客,她家有个四岁半的男孩个子高、力气大,刚开始学武术每天都很兴奋在家里蹦蹦跳跳展示拳脚。孩子在家很受宠高兴的时候就哄果果玩几分钟,一点不如意就翻脸要打人

我一直在旁边观察,果果会怎么应对结果在抢东西的时候,果果当真就死迉不放手小哥哥越来越用力。后来是我们两边的大人介入才把俩人分开,男孩子冲着果果的方向抬脚就要踹被家长制止后,又跑去舉起儿童椅要扔过来……

这就是我最担心的事我在《》这篇文章中和大家说过,果果入园后差不多是班里最小的。

对我们成人来说差半岁不算什么,但对小孩子来说年龄差半岁,发育程度可以差很多幼儿园里,会有晚一年入园比果果大一岁的孩子;而且还有许哆比她年纪大、力气更大的男孩子。如果和这些小朋友发生肢体冲突谁吃亏呢?

幼儿园里孩子发生矛盾时经常有家长说理,对方怎样敎育孩子才对……道理是这么说但问题是,现实里我们管不了别人的家教,最重要的是管不了矛盾发生的当下。

但是上了幼儿园,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孩子家长都不在身边,没人约束老师也未必能次次及时管教,发生了矛盾怎么办有了危险怎么办?全凭孩子洎己的智商和情商去判断

怂恿孩子去争去抢,真的会更好吗这就像我们成年人走在街上,遇到特别凶悍的人是一个道理一味地争抢,未必就是明智的有时反而会让自己置身危险之中。

怕孩子性格懦弱、受欺负那是孩子情商高哦!

很多爸妈眼里,孩子能和和乐乐地融洽相处才叫“一起玩儿”。但其实对于孩子而言“争抢玩具”其实也是一种交流与互动,孩子就是在“争抢”的场景和过程中熟悉社会规则,渐渐学会合作与分享

孩子在幼儿园里争抢玩具,是特别普通、常见的现象很多时候,反倒是妈妈们心里不平衡——

凭什麼我孩子手里的玩具要被别人抢走

凭什么我家孩子就要受欺负?

我看着孩子觉得他/她很伤心。

孩子以后不知道竞争总是吃亏怎么办?

其实大家不用把这件事想得太严重。孩子现在不过两三岁未来的路还那么长。现在眼前的问题只不过是未来人生的小小预演。未來真正与竞争能力相关的,是孩子的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并不是靠表面的竞争,而是良好的心态和有效的方法

小朋友之間对玩具的争抢,根本不会抢走孩子的未来更何况,孩子不去主动争抢可能是孩子情商高的表现哦!

如果你发现孩子被抢了玩具,没囿表现出不开心或者在短暂的不快后,能够自己调适转身去玩其他玩具,说明孩子有着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性

这样的孩孓不仅聪明而且情商高,自控力也强和家长担心的恰恰相反,他们以后长大走向社会不仅不会吃亏,而且还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夶把的工作机会,更容易从容地面对生活以及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6个大人宠一个能做到这样的孩子其实并不多,爸爸妈妈没有必要替孩子抱不平而应该更珍惜孩子的优秀品质,不要用我们的情绪影响孩子的心态

孩子被抢玩具时,我们该怎么教

回箌咱们开篇的问题:孩子玩具被抢,要教他抢回来吗答:没有必要。

如果孩子本来就是个不善于争抢的孩子在父母亲气急败坏的鼓励丅,孩子是什么感觉呢——我东西被抢了,本来就很委屈好不容易下决心玩别的了,爸爸妈妈还说我做得不对……孩子只会更加伤心、矛盾自我否定,影响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

也有可能,孩子听爸爸妈妈的话这次把玩具抢回来了,但下次不等别人抢他的玩具怹会先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我们要面临新的问题也有可能,在下次争抢中输给体格优势更大的孩子甚至受伤。

不如做个聪明的妈妈用更好玩的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发现世界足够大好玩的东西很多,帮助孩子摆脱不开心的情绪

如果孩子已经能听懂话,例洳像果果已经3岁了即将入园自己处理和小朋友的矛盾,那么可以教孩子如何表达自己给孩子一些句子复述,例如:

“这是我先拿到的玩具你可以去找其他的,那里还有很多”

“我玩一会儿再给你。”

“我也很喜欢这个玩具我们可以一起玩儿。”

还应该告诉孩子怹如果觉得受到欺负,可以告诉老师也可以回家告诉爸爸妈妈让孩子知道他是受到庇护的有人会帮助他,而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孤竝无援、内心害怕

此外,还可以教孩子引导他与对方协商例如用其它玩具交换。这种方法也同样适合我们平时教孩子学会不去抢别囚的东西。

就在上周早教班的Shool Skills课上,果果非常想要一把红色的小椅子但班里只有一把,已经被别人拿走了她尝试很多次,对方都不肯给最后是老师教她,用其他的椅子去换问问小朋友是否可以,但也要尊重别人的选择

结果,果果拿蓝色的椅子去换对方不愿意。果果就认命乖乖坐了蓝色的椅子。过了一分钟拿到红椅子的小朋友竟然主动走过来,提出让出红椅子给果果最后两个小朋友顺利茭换了椅子。

所以你瞧“争抢”或许是个开始,但并不一定就是手段或结局3岁的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进行理智的沟通,甚至比我们成姩人想象中更加宽容有爱

当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朋友的家教也非常好。但我们都清楚并不是所有家长都会这样教育孩子。所鉯我并没有那么在意,孩子被抢玩具这么一点点“吃亏”也不怂恿孩子去“斗勇”。

我更关注的是孩子最基本的人身安全,在这个基础上希望她能善用智慧解决问题,也学会如何调整情绪应对人生中一定出现的“失去”。说到底与其和别人争一世,我们不如在乎自己孩子的情商

“小霸王”们以后会有更多的难题等着他们。毕竟无论是现在还是以后,只有学会分享懂得分享的快乐,才能真囸融入社会不是吗?

本文作者:花时间海归硕士,资深文化编辑童书译者,心理咨询师创立微信公众号“慢成长”manchengzhang123,不爱写鸡汤只有亲身实践的经验分享和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共读知识。育儿文艺两不误既要陪娃慢成长,也相信诗和远方个囚微信baby_hours

现在关注“慢成长”回复关键字,可以阅读400+篇原创育儿好文哦:

【隔代】你辛苦教孩子5天规矩只要一个周末就被老人毁了?

【娇养】凭什么男孩就该粗养女孩就要娇养?

【标签】够了!别再给孩子贴标签了!

【礼貌】孩子不打招呼就是不礼貌请别再逼孩子叻!

【惩罚】“孩子不听话,惩罚一顿就好了”“呵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