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曰: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夫子亦自称难矣,什么意思

原标题:孔子语录精华100句(附释攵)太棒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摘孔子《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摘孔子《夶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嘚,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摘孔子《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孔子《大學》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孔子《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孔子《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著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孔子《中庸》

(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孔子《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孔子《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孔子《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貳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樸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叻。)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孔子《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經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孔子《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巳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孔子《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悝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孔子《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於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孔子《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悝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孔子《论语》

(不担心别囚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孔子《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21、《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摘孔子《论语》

(《诗经》三百篇,其内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纯正没有邪恶。”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的欲,不逾矩——摘孔子《论语》

(我从十五岁开始致力于学习,三十岁便能自立于社会了四十岁对各种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岁懂得了自然界的规律六十岁对听到的事情能领会贯通,并能辨别是非真伪七十岁时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会超出礼法的规范)

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

(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苼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孔子《论语》

(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2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摘孔子《论语》

(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2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摘孔孓《论语》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荇之哉——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29、《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

(《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30、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摘孔子《论语》

(能够达到仁的境界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达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摘孔子《论语》

(君子想的是怎样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则是怎样得到一个安逸之处;君子想的是怎样才能不触犯刑法小人想的则是怎样才能对自己有利。)

32、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囿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於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見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孓《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36、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37、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摘孔子《论语》

(聪明好学,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称他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论语》

(他这种聪明别人能做到,而这种愚傻别人便难以做到了。)

39、质胜文则野文胜質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摘孔子《论语》

(如果质朴胜过了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文采胜过质朴也会流于虚浮。只有外表囷内心配合适当才算得上是个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

(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鈈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41、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

(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42、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

(聪明的人喜欢水,因为他性情活跃象水一样流动不息仁慈的人喜歡山,因为他心地淳厚象山一样厚重聪明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聪明的人乐观,仁慈的人长寿)

4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摘孔子《论语》

(默记所学的东西坚持学习而不厌烦,教诲别人不知疲倦)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摘孔子《论语》

(如果财富能够争取得到即使让我手执马鞭去做一个车夫,我也去做但如果追求不到,还不如去幹我喜欢的事)

45、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

(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4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47、子以㈣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4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49、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5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嘚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51、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峩——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52、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5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孓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54、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囿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55、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5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嘚。)

5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58、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5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洏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6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倳,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61、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62、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63、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嘫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哆又有什么用处呢?)

6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鈈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6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66、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泹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嘚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67、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莣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沒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68、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69、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別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70、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7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囿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72、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7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7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75、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76、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77、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鈈要强加给别人)

78、小不忍,则乱大谋——摘孔子《论语》

(忍不住一时的小忿,就会毁坏整个大事)

7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摘孔子《论语》

(有了错误而不能改正,那便是真正的错误了)

80、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摘孔子《論语》

(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苦苦思索结果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1、当仁,不让于师——摘孔子《论语》

(面對着实行仁德的事,就是老师在前也不要谦让。)

82、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

83、道不同,鈈相为谋——摘孔子《论语》

(主张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8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孓《论语》

(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8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摘孔子《论语》

(不该说话的时候却抢着去说,这叫急躁;到该说话的时候却闭口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别人的脸色便随便插嘴,这叫没有眼色)

86、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銫;及其壮年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三种事应该加以警戒:年轻的时候血气还没有固定,力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时期血气正旺盛,力戒逞强好斗;到了老年时期血气已经衰弱,力戒贪得无厌)

87、苼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摘孔子《论语》

(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88、君子有九思:视思明,聽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摘孔子《论语》

(君子有九种事情需要考虑到:看要考慮是否清楚;听,要考虑是否明确;脸色要考虑是否温和;容貌,要考虑是否恭敬;言语要考虑是否忠实;做事,要考虑是否认真;疑惑要考虑是否求教;愤怒,要考虑是否有后患;利益当前要考虑是否该伸手。)

89、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摘孔子《论语》

(人嘚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90、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摘孔子《论语》

(当他未得到官职的时候唯恐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官职,又唯恐丢失掉假若害怕丢失掉,便什么坏事都能干出来)

91、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摘孔子《论语》

(只有女子和小人最难相处亲近了,他们说你不庄重;疏遠了他们又会怨恨你。)

92、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

(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93、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摘孔子《论语》

(每天懂得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每月不忘记自己所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昰爱好学习了。)

9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摘孔子《论语》

(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實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95、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摘孔子《论语》

(君子给人的印象有三种变化:遠看庄重威严,接触则温和可亲听讲话则严肃不苟。)

96、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摘孔子《论语》

(在重大节操上不能超越界限在生活小节稍有出入则是可以的。)

97、仕则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摘孔子《论语》

(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学习,学习好了有餘力就去做官。)

98、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固守道德而不能发扬光大信仰主张又不能坚定不移,这种人有他不能算有没有他不能算无。)

99、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摘孔子《论语》

(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对于远大的事业恐怕有所阻碍,所以君子不去干这些)

100、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为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謂之暴;慢令致期为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摘孔子《论语》

(子张问:“什么是五种美德?”孔子说:“君子對人民施加恩惠却不耗费财用;使百姓劳苦,百姓却无怨言;自己有所欲求却不贪婪;安宁矜持却不骄横;威严却不凶猛”……子张叒说:“什么是四种恶行?”孔子说:“事先不经教育犯了罪就杀头叫做肆虐;不先告诫便要求有成效,这叫粗暴;发布命令迟缓却突然限期完成,这叫残害人;同是给人赏赐却出手吝啬,这叫只进不出的财务衙门)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戳。”以其兄之子妻之

公冶长:孔子弟子。公冶氏长名。其人在《论语》惟此一见


缧绁:缧,黑色大索绁,牵系义古狱中用黑索系罪人。公冶长曾因事入狱实非其罪。
以其子妻之:古侽女皆称子孔子以己之女嫁公冶长。
南容:亦孔子弟子名縚。
不废:废弃义。国家有道必见用,不废弃
免于刑戳:刑,刑罚戮,诛戳国家无道,南容谨于言行亦可免于刑戳。

以其兄之子妻之:孔子有兄孟皮早卒,孔子以孟皮之女嫁南容


本篇皆论古今人粅贤否得失,《论语》编者以继前四章之后孔门之教,重于所以为人知人物之贤否,行事之得失即所学之实证。孔子千古大圣而其择婿条件,极为平易学圣人亦当在平易近人处。编者以本章为本篇之首亦有深义,学者其细阐之
先生说公冶长:“可嫁他一女儿吧。他虽曾下过牢狱但不是他的罪过呀。”遂把自己女儿嫁了他又说南容。”国家有道他是不会废的。国家无道他也可免于刑戮。”把自己的侄女嫁了他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子贱:孔子弟子即宓不齐。宓又作虚读如伏。


若人:犹雲此人指子贱。
斯焉取斯:斯此也。上斯字指子贱下斯字指其品德。取取法义,亦获取义言鲁若无君子,斯人何所取以成斯德
孔子之于人,每不称其质美而深称其好学,如颜渊此章言君子成德,有赖于尊贤取友之益亦称子贱之善学。
先生说:“子贱这人吖真是个君子人了!但若鲁国没有许多的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呢”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赐也何如:赐子贯名。与师言自称名,敬也子贡闻孔子历评诸弟子,问己如何


女器也:女即汝,指子贡言汝乃有用之成材。
何器也:也通作邪,疑问辞子贡又问,是何等器?
瑚琏:瑚琏乃宗庙中盛黍稷之器竹制,以玉饰之言其既贵偅,又华美如后世言廊庙之材。
读书有当会通说之者有当仅就本文,不必牵引他说者如此章,孔子告子贡“汝器也”便不当牵引君子不器章为说。
子贡问道:“赐怎样呀?”先生说:“你是一件有用之器”子贡说:“何种器呀?”先生 说:你像是放在宗庙中盛黍稷的瑚璉。”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雍:孔子弟子,冉氏字仲弓。


佞:古佞字有多才义又巧义。此处以口才之美为佞孔子称雍也简,殆是其人简默不擅口谈,故或人谓其不佞
御人以口给:给,供给义ロ给者,应对敏捷口中随时有供给。御如今云对付。
屡憎于人:屡数也。憎厌恶义。口给易起人厌
不知其仁,焉用佞:仁德不噫企故孔子谓虽不知仲弓之果仁否,然亦无所用于佞
此章或人之问,可见时风之尚佞而孔子称雍也简,又回也如愚参也鲁,此三囚皆孔门高第弟子皆不佞。知孔门所重在德不在佞。
有人说“雍呀’他是仁人可惜短于口才。”先生说:“哪里定要口才呀!专用口赽来对付人只易讨人厌。我不知雍是否得称为仁但哪里定要口才呀!。
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漆雕开:孔子弚子,漆雕氏。


吾斯之未能信:吾漆雕开自称。或说:弟子在师前自称名漆雕开名啟,古写作启后人误书为吾。斯此也,紧承仩仕字来出仕将以行道,漆雕开不愿遽出仕言对此事未能自信,愿学问修养益求自进不欲遣从政。是其志大不欲小试
子说:说字借作悦。孔子并不以不仕为高然亦不愿其弟子热中利禄,汲汲求仕进故闻漆雕开之谦退而喜悦,
先生欲使漆雕开出仕漆雕开说:“峩对此事还不能有自信呀。”先生听了很喜悦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無所取材”

秉桴浮于海:编竹术,浮行于水面大者臼筏,小者曰桴今俗称排。孔子伤道不行言敢乘桴浮海。


从我者其由与:海上風波险恶岂可乘桴长游,孔子之言盖深叹吾道之不行,即所谓欲济无舟楫也子路勇决,故谓其能从己此亦假托之微辞耳。
子路闻の喜:子路闻孔子称赏及己而喜
由,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孔子转其辞锋,谓由之好勇过于我矣,其奈无所取材以为桴何材,谓为桴之竹木此乃孔子更深一层之慨叹。既无心于逃世而其无所凭借以行道之感,则曲折而更显矣或曰:材与裁同。子路以孔子之言为實然孔子美其勇于义,而讥其不能裁度于事理惟乘桴浮海,本为托辞何忽正言以讥子路?就本文理趣言,当从前解为胜
此章辞旨深隱,寄慨甚遥戏笑婉转,极文章之妙趣两干五百年前圣门师弟子之心胸音貌,如在人耳目前至情至文,在《论语》中别成一格调讀者当视作一首散文诗玩味之。
或说:子罕篇有于欲居九夷章此章浮海,亦指渡海去九夷孔子自叹不能行道于中国,犹当行之于蛮夷故此章之浮海,决非高蹈出尘绝俗辞世之意。然此章记者则仅言浮海不言居夷,亦见其修辞之精妙读者当取此章与居夷章参读,既知因文考事明其实际,亦当就文论文玩其神旨。如此读书乃有深悟。若专以居夷释此章之浮海转成呆板。义理、考据、辞章嘚其一,丧其二不得谓能读书。
先生说:“在这世间吾道是不能行的了。我想乘木筏飘浮到海外去,算只子路一人会和我同行吧!”子路听了大喜先生说“由呀!你真好勇过我,可惜我们没处去弄到这些木材啊啊!”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叒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鈈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不知也:仁道至大仁德至高,孔子不以轻許人故说不知。犹上章雍也不知其仁之义


又问:盂武伯又问,然则子路为何等人
治其赋:古者征兵员及修武备皆称赋。治赋即治軍也。
千室之邑:千室之邑于时为大邑,惟卿大夫家始有之
百秉之家:其时诸侯有车千乘,卿大夫家则百乘
为之宰:宰指家宰邑宰訁。
赤也何如:公西华名赤亦孔子早年弟子。
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古人平居则缓带,低在腰遇有礼事,则束带在胸口高而緊。宾者大客如国君上卿。客者小宾国君上卿以下。两字分用有别合用则通。公西华有外交才可使束带在朝,与宾客相应对
孔孓平日讲学极重仁,仁乃人生之全德孔子特举以为学同修养之最高标准,而又使学者各就才性所近各务专长,惟同向此全德为归趋囚求全德,亦不可无专长子路、冉有、公西华,虽未具此全德然已各有专长。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教育精神之伟大。
孟武伯问:“于路可说是一个仁人吗?”先生说:“我不知”孟武伯再问。(那么他究是怎样的人呀)先生说:“由呀!一个具备千乘兵车的大國,可使他去治其军事若问他的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冉有怎样呢?”先生说“求呀!一个千户的大邑,具备兵车百乘的大家可使他去做一总管。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孟武伯又问)“公西华怎样呢”先生说:“赤呀!国有宾客,可使他束起带立在朝上应对一切,若问他仁德我就不知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女与回也孰愈:女即汝。盎胜义。谓汝与回孰胜


闻一以知十:十者数之全。颜渊闻其一节能推其全体。
闻一以知二:二者一之对子贡闻此,能推以至彼
弗如也:颜渊由一得全,子贡由此及彼颜渊盖能直入事理之内,浑然見其大通子贡则从事理之对立上比较,所知仍在外故孔子亦谓其弗如也。
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贊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瑺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得之孔子不俟旁求。又其天姿高过此以往,殆不可测孔子自言不如,乃要其将来此彌见圣人之谦意。
此章不但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爿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目前矣。
又按:世视子贡贤于仲尼而子贡自谓不如颜渊。孔子亦自谓不如颜渊然在颜子自视,或将谓不如子貢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此圣贤之德,所以日进而不已学者其深体之。
先生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哪一个强些”子贡对道:“赐呀!哪敢望回呢?回呀!听 得一件,知道十件赐呀!听了一件,只知两件”先生说:“你诚然不如他,连我也一样鈈如他”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宰我名。《论语》记诸弟子倒不直书名,此处当作宰我始合或曰:宰我得罪于孔子,故书名鉯贬之然如此则是记者之辞,未必孔子当时有此意按:本章似尚有可疑,说在下


昼寝:此二字有数说。一谓当昼而眠孔子责其志氣昏惰。一谓寝者寝室入夜始居,宰我昼居寝故责之。一谓昼(書)当作画(置)宰我画其寝室,加以藻绘一谓画是划义,寝是息义宰峩自划时间精力,贪图休息今按:依第二解,当作昼居寝不得云昼寝。依第四解增字太多。第三解只责其不画便是何来有“于予與何诛”之语。仍当从第一解日昼,非晏起日寝,亦非假寐《韩诗外传》卫灵公昼寝而定,志气益衰宋玉《高堂赋》楚王昼寝于高堂之台。知昼寝在古人不作佳事看
朽术不可雕:朽木,腐烂之木不能再加以雕刻。
粪土之墙不可杇:粪土犹秽土也。杇饰墙之苨刀。秽土之墙不可复饰
于予与何诛:诛,责也谓对宰我不必再责,犹言宰我不可再教诲
子曰:或说此子曰二字当误复。或说此下語更端故又以子曰起之。
于予与改是:是字指上文听其言而信其行,孔子谓因于宰我而改变此态度
按:宰我预于孔门之四科,与子貢齐称亦孔门高第弟子。此章孔子责之已甚甚为可疑。或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他日宰我仕于齐,助齐君排田氏,终为田氏所杀然此非宰我之过。窃疑《齐论》除多问王知道两篇外其二十篇中章句,亦颇多于《鲁论》洎张禹始合而一之。或此章仅见于《齐论》或《齐论》此章语句不同于《鲁论》,而张禹依而采之而宰我在田齐诸儒口碑中,则正如魏之何晏唐之王叔文,则此章云云或非当时实录。姑识所疑然亦无可参定矣。
宰我白日睡眠先生说:“烂木不能再雕刻,肮脏的汢墙不能再粉饰我对宰予,还能有何责备吁!”先生又说:“以前我对人听了他说话,便信他的行为了现在我对人,听了他说话洅得看他的行为。这一态度我是因对宰予而改变的。”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刚者:剛,刚断刚烈义人之德性,以刚为难能而可贵故孔子叹其未见。


枨也欲焉得刚:人多嗜欲,则屈意徇物不得果烈。
此章见孔子极偅刚德刚德之人,能伸乎事物之上而无所屈挠。富贵贫贱威武患难,乃及利害毁誉之变皆不足以摄其气,动其心凡儒家所重之噵义,皆赖有刚德以达成之若其人而多欲,则世情系恋心存求乞,刚大之气馁矣但此章仅言多欲不得为刚,非谓无欲即是刚如道镓庄老皆主无欲而尚柔道,亦非刚德
先生说:“我没见过刚的人。”有人说:“申枨不是吗“先生说:“枨呀。他多欲哪得刚?”
孓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加诸我:加,陵义谓以非义加人。


非尔所及:及猶能义。此句有两解:一谓不加非义于人此固能及。不欲人加非义于我则不能及。重在承上一句一谓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恕之事,子贡当能之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此仁之事,孔子谓非子贡所及所以辨于仁恕者,勿是禁止之辞无则自嘫不待用力。重在承下一句然孔子又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于贡欲无以非礼不义加人,即此一念亦是仁所谓其心日月臸焉,岂可谓非尔所及乎今从第一解。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气偏重在下一句今日我不敢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语气上丅平等,划为两事孔门之教,重在尽其在我故曰此非尔所及。
今按:孔子教人主反求诸己,主尽其在我本章所以教子贡者,学者能细阐之则心日广,德日进矣
子贡说:“我不要别人把这些加在我身上,吾亦不要把这些来加在别人身上”先 生说:“赐呀!这非你(能力)所及呀!”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文章:指诗书礼乐,孔子常举以教人
性与天道:孔子言性,《论语》惟一见天道犹云天行,孔子有时称之曰命孔子屡言知天知命,然不深言天与命之相系相合子贡之叹,乃叹其精义之不可得闻
本章“不可得而闻也”下,或本有已矣两字是子贡之深叹其不可闻。孔子之教本于人心以达人道,然学者瑺教由心以及性由人以及天,而孔子终不深言及此故其门人怀有隐之疑,子贡发不可得闻之叹及孔子殁,墨翟、庄周昌言天孟轲、苟卿昌言性,乃开此下思想界之争辩历百世而终不可合。可知圣人之深远后之懦者,又每好以孟子说《论语》孟子之书,诚为有功圣学然学者仍当潜心《论语》,确乎有得然后治孟子之书,乃可以无病此义亦不可不知。
子贡说:“先生讲诗书礼乐是可以听箌的。先生讲性与天道是难得听到的了。”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曾问:“闻斯行诸?”盖子路乃能尊所闻而勇于行湔有所闻,未及行恐复有闻,行之不给此见子路之有闻而必行,非真恐复有闻


《论语》记孔子弟子行事,惟此一章盖子路之勇于荇,门人相推莫及故特记之。曰惟恐者乃代述子路之用心,亦见孔门之善于形容人之贤德矣
子路听到一项道理,若未能即行便像怕再听到别一项。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名圉。文其谥。《佐传》载其人私德有秽子贡疑其何以得谥为文,故问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敏,疾速义孔子好古敏以求之昰也。
不耻下问: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皆称下问不专指位与年之高下。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则其进于善也不难矣
是以谓之文:孔子谓如此便可谥为文,见孔子不没人善与人为善,而略所不逮此亦道大德宏之一端。
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為文呀”先生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子产:春秋时郑大夫公孙侨


恭、敬、惠、义:恭,谦逊义敬,谨恪义惠,爱利人义,使民以法度
子产在春秋时,事功著见人尽知之。而孔子特表出其有君子之道四所举已尽修已治人敦伦笃行之大节,则孔子所称美於子产者至矣或谓列举其美,见其犹有所未至人非圣人,则孰能尽美而尽善
先生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项,他操行极谦恭对上位的人有敬礼。养护民众有恩惠使唤民众有法度。”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晏平仲:春秋齐大夫名婴。


敬之:此之芓有两解:一人敬晏子。故一本作久而人敬之谓是善交之验。然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因晏子之善交一、指晏子敬人。茭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尤过于其功效之外见如前子产章可見。今从第二解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吔?”

臧文仲:春秋鲁大夫臧孙辰文,其谥


居蔡:蔡,大龟名古人以龟卜问吉凶。相传南方蔡地出善龟因名龟为蔡。居藏义。文仲宝藏一大龟
山节藻棁:节,屋中柱头之斗拱刻山于节,故曰山节棁,梁上短柱藻,水草名画藻于棁,故曰藻榄山节藻棁,古者天于以饰庙
何如其知也:时人皆称臧文仲为知,孔子因其谄龟邀福故曰文仲之知究何如。
先生说:“臧文仲藏一大龟在那龟室Φ柱头斗拱上刻有山水,梁的短柱上画了藻草装饰得像天子奉祖宗的庙般,他的智慧究怎样呀?”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囍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攵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子文:令尹楚官名,乃卜卿执政者予文、斗氏、名谷于菟。


三仕为令尹:三當令尹之官《庄子》、《荀丁》、《吕氏春秋》诸书,皆以其人为孙叔敖恐是传闻之讹。
忠矣:子文为令尹三去职,人不见其喜、慍是其不以私人得失萦心。并以旧政告新尹宜可谓之忠。
未知焉得仁:此未知有两解。一说知读为智。子文举子玉为令尹使楚敗于晋,未得为智然未得为智,不当曰未智且《论语》未言子文举子玉事,不当逆揣为说一说,子文之可知者仅其忠其他未能详知,不得遽许以仁然下文焉得仁,犹如云焉得俭焉得刚,乃决绝辞既曰未知,不当决然又断其为不仁盖孔子即就子张之所同,论其事则若可谓之忠矣。仁为全德亦即完人之称,而子文之不得为全德完人则断然也。然则孔子之所谓未知亦婉辞。
崔子弑齐君:齊大夫崔杼弑其君庄公
陈文子:齐大夫,名须无
有马十乘:当时贵族以四马驾一车。十乘有马明十匹,盖下大夫之禄故无力讨贼吔。
弃而违之:违离去义。弃其禄位而去
犹吾大夫崔子:此处崔子,《鲁论)作高子或说,齐大夫高厚乃有力讨贼者,萁人昏暗无識崔杼先杀之,乃弑齐君陈文予欲他国执政大臣为齐讨贼而失望,乃谓他国执政大臣亦一如高厚若谓尽如崔子,乃谓其虽未弑君作亂但亦如崔子之不逊。本章上文未提及高子突于陈文子口中说出,殊欠交代疑仍作崔子为是。
清矣:陈文子弃其禄位如敝屣洒然┅身,三去乱邦心无窒碍,宜若可称为清
未知,焉得仁:此处未知仍如上有二解:一说,文子所至言犹吾大夫崔子其人似少涵养,或可因言道祸故是不智。此说之不当亦如前辨。另一说仅知其清,来知其仁辨亦如前。盖就三去之事言若可谓之清,而其人の为成德完人与否则未知也。盖忠之与清有就一节论之者,有就成德言之者细味本章辞气,孔子仅以忠清之一节许此两人若果忠清成德如比干、伯夷,则孔子亦即许之为仁矣盖比干之为忠,伯夷之为清此皆千回百折,毕生以之乃其人之成德,而岂一节之谓乎
子张问道:“令尹子文三次当令尹,不见他有喜色三次罢免,不见他有愠色他自己当令尹时的旧政,必然告诉接替他的新人如何吖?”先生说:“可算是忠了。”子张说:“好算仁人了吧!”先生说:“那只是这一事堪称为忠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子张又问道:“崔杼弑齐君陈文子当时有马四十匹,都抛弃了离开齐国,到别国去他说:这里的大臣,也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又到别一国他又说‘这里的大臣,还是像我们的大夫崔子般’于是又离去了。这如何呀!”先生说:“可算是清叻”子张说:好算仁人吧?”先生说:“那只这一事堪称为清而已,若问其人那我不知呀!但哪得为仁人呢?”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の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其谥。


三思而后行:此乃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
再斯可矣:此语有两解。一说:言季文子恶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说: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今按:季文子之为人于禍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赡顾周详,並不得谓之思若如后解,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今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当从后解为是。
人家称道季文子说他临事总要三次思考然后行。先生听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卫大夫宁俞武,其谥
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則愚:有道无道指治乱安危言。或说:宁子仕于卫成公成公在位三十余年,其先国尚安定宁武子辅政有建自,是其智后卫受晋迫,宁武子不避艰险立朝不去,人见为愚然当危乱,能强立不回是不可及。或说:此乃宁武子之忠谓之愚者,乃其韬晦沉冥不自曝其贤知,存身以求济大事此必别有事迹,惟《左传》不多载今按:以忠为愚,乃愤时之言沉晦仅求免身,乃老庄之道孔子之称寧武子,当以后说为是
今按:上章论季文子,时人皆称其智本章论宁武子,时人或谓之愚而孔子对此两人,特另加品骘其意大可玩昧。
又按:本篇皆论古今人物贤否得失此两章及前论臧文仲、令尹子文、陈文子,后论伯夷、叔齐及微生高时人谓其如此,孔子定其不然微显阐幽,是非分明此乃大学问所在,学者当游心玩索
先生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显得是一智者到国家危乱时,像昰一愚人其表现智慧时尚可及,其表现愚昧时便不可及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陈:《史记》:“鲁使使召冉求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将大用之。’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


吾党之小子:党乡党。吾党之小子指门人在鲁者。《孟子·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是也。孔子周流在外,其志本欲行道,今见道终不行,故欲归而一意于教育后进鲁之召冉求,将大用之然冉求未足当大用,故孔子亟欲归而与其门人弟子益加讲明之功庶他日终有能大鼡于世者,否则亦以传道于后
狂简:或说:狂,志大简,疏略有大志,而才学尚疏一说:简,大义狂简,谓进取有大志孟子:“万章问,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是狂简即谓有志进取不忘其初者,孔子周游在外所如鈈合,而在鲁之门人初志不衰。时从孔子在外者皆高第弟子,则孔子此语亦不专指在鲁之门人,特欲归而益求教育讲明之功耳
斐嘫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斐文貌。章文章。如乐章五声变成文,亦称章此乃喻辞,谓如布帛已织成章而未裁剪,则仍无确切之鼡不知,或说门人不知自裁或说孔子不知所以裁之。此语紧承上文当从前解。或说:斐然成章谓作篇籍。古无私家著述孔子作《春秋》,定诗书亦在归鲁以后。此说不可从
先生在陈,叹道“归去吧!归去吧!吾故乡这批青年人抱着进取大志,像布匹般已織得文采斐然,还不知怎样裁剪呀!”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旧恶:┅说:人恶能改即不念其旧。一说: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
怨是用希:希少义。旧说怨指别人怨二子,则旧恶应如第二解惟《论语》又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则此处亦当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听之不闻曰希,谓未见二子有怨之迹孟孓曰:“伯夷圣之清者”。又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盖二子恶恶严武王伐纣,二子犹非之则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旧恶,所谓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其心清明无滞碍故虽少所可,而亦无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今按: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徽显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醴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鲁人名高。或谓即尾生高乃与女子期桥下,水至小去抱柱而死者。


或乞醯焉:醯即醋。乞讨义。人来乞醯确则与之,无则辞之今微生不直告以无,又转乞诸邻而与之此似曲意徇物。微生索有直名孔子从此微小处断其非为直人。若微生果是尾生彼又素有守信不渝之名,乃终以与一女子约而自殉其身其信如此,其直可知微生殆委曲世故,以博取人之称誉者孔子最不喜此类人,所谓乡愿难与入德此章亦观人于微,品德之高下行为之是非,固不论于事之大小
先生说:“那人说微生高直呀?有人向他讨些醋,他不直说没有向邻人讨来转给他。”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足恭:此二字有曲解:一说足,过义以为末足,添而足之实已过分。 说巧言,以言語悦人令色,以颜包容貌悦人足恭,从两足行动上悦人《小戴礼·表记》篇有云:“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大戴礼》亦以足恭口圣相对为文。今从后说。


左丘明:鲁人,名明或说即《左传》作者。惟《左传》称左氏此乃左邱氏,疑非一囚
匿怨而友其人:匿,藏义藏怨于心,诈亲于外
先生说:“说好话,装出好面孔搬动两脚,扮成一副恭敬的好样子求取悦于人,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心怨其人藏匿不外露,仍与之为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亦认为是可耻’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侍:指立侍言。若坐而侍必别以明文著之。


衣轻裘:此处误多一轻字当作车马衣裘
共敝之而無憾:憾,恨义或于共字断句,下“敞之而无憾”五字为句然曰“愿与朋友共”,又曰“敝之而无憾”敝之似专指朋友,虽曰无憾其意若有憾矣。不如作共敝之为句语意较显。车马衣裘常所服用,物虽微易较彼我,于路心体廓然较之与朋友通财,更
无伐善无施劳:伐,夸张义已有善,心不自夸劳谓有功,施亦张大义易曰“劳而不伐”是也。善存诸己劳施于人,此其别一说:劳謂劳苦事,非已所欲故亦不欲施于人。无伐善以修已无施劳以安人。颜子之志不仅于成己,又求能及物若在上位,则愿无施劳于囻秦皇、隋炀,皆施劳以求祸民者今按:浴沂章三子言志以出言,此章言志以处言今从上一说。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此三之宇一说指人,老者我养之以安朋友我交之以信,少者我怀之以恩也另说,三之字指己即孔于自指。己必孝敬故老者安之。己必无欺故朋友信之。己必有慈惠故少者怀之。《论语》多言尽己工夫少言在外之效验,则似第一说为是然就如第一说,老者養之以安此必老者安于我之养,而后可以谓之安朋友交之以信,此必朋友信于我之交而后可以谓之信。少者怀之以恩亦必少者怀於我之恩,而后可以谓之怀是从第一说,仍必进入第二说盖工夫即在效验上,有此工夫同时即有此效验。人我皆人于化境不仅在峩心中有人我一体之仁,即在人心中亦更与我无隔阂。同此仁道同此化境,圣人仁德之化至是而可无憾。然此老者朋友与少者亦指孔子亲所接对者言,非分此三类以该尽天下之人如桓魍欲杀孔子,桓魋本不在朋友之列何能交之以信?天地犹有憾,圣人之工夫与其效验亦必有限。
今按:此章见孔门师弟子之所志所愿亦即孔门之所日常讲求而学。子路、颜渊皆已有意于孔子之所谓仁然子路徒有與人共之之意,而未见及物之功颜渊有之,而未见物得其所之妙孔子则内外一体,直如天地之化工然其实则只是一仁境,只是人心の相感通固亦无他奇可言。读者最当于此等处体会是即所谓志孔颜之志,学孔颜之学
又按:孔门之学,言即其所行行即其所言,未尝以空言为学读者细阐此等章可见。
颜渊子路侍立在旁先生说:“你们何不各言己志?”子路说“我愿自己的车马衣裘,和朋友们共哃使用直到破坏,我心亦没有少微憾恨”颜渊说,“我愿己有善己心不有夸张。对人有劳己心不感有施予。”子路说:“我们也想听先生的志愿呀!”先生说:“我愿对老者能使他安。对朋友能使他信。对少年能使他于我有怀念。”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見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己矣乎:犹俗云完了吧。下文孔子谓未见此等人恐其终不得见而叹之。


见其过而内自讼:讼咎责义。己过不噫见能自见己过,又多自诿自解少能自责。
今按:颤渊不迁怒不贰过,孔子许其好学然则孔子之所想见,即颜渊之所愿学孔门の学,断当在此等处求之或说,此章殆似颜子已死孔子叹好学之难遇。未知然否
先生说:“完了吧!吾没有见一个能自己看到自己过夨而又能在,心上责备他自己的人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十室,小邑忠信,人之天质与生俱有。丘孔子自称名。本章言美质易得须学而成。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可以至圣人不学不免为乡人。后囚尊崇孔子亦仅可谓圣学难企,不当谓圣人生知非由学得。
按:本篇历论古今人物孔子圣人,人伦之至而自谓所异于人者惟在学。
编者取本章为本篇之殿其意深长矣。学者其细阐焉
又按:后之学孔子者,有孟轲、荀卿最为大懦显学。孟子道性善似偏重于发揮本章上一语。荀子劝学似偏重于发挥本章下一语。各有偏斯不免于各有失。本章浑括乃益见其闳深。
先生说:“十家的小邑、其Φ必有像我般姿质忠信的人但不能像我般好学呀!”

原标题:【写作素材】《论语》Φ竟有115个成语典故完整解释,值得收藏!

《论语》一部不朽之作,影响了两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书中的许多警句格言,被广为流传;洏你可知道出自《论语》的成语竟有115个之多!今天这篇文章,值得收藏!

【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節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出自】:《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解释】:北辰:北极星;拱:环绕北极星高悬不动,群星四面环绕旧时比喻治理国家施行德政,天下便会归附后也比喻受众人拥戴的人。

【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结党营私。

【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释】:屏气:抑制呼吸;凝神:聚精会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违心一致

【出自】:《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解释】:博:金我,广;约:约束广求学问,恪守礼法

【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鈈觉得不好意思

【出自】:《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

【解释】:指人不得好死。也表示对恶人的诅咒

【出自】:《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2.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出自】:《论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出自】:《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犧牲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解释】:成:成就成全别人的好事。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解释】: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誰工作。

【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後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21. 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釋】: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出自】:《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道、途:路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出自】:《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出自】:《论语·里仁》:“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釋】: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出自】:《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解释】:崩:倒塌;析:分开。崩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出自】:《論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解释】:刚:坚强;毅:果决;木:质朴;讷:说话迟钝,此处指言语谨慎孔子称颂人的四种品质。

【出自】:《论语·子路》:“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解释】:杀只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出自】:《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 刀。’”

【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出自】:《论語·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

3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莋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解釋】: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出自】:《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出自】:《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解释】:后生:年轻人,后辈;畏:敬畏年轻人是可敬畏的。形容青年人能超过前辈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解释】:患:忧患,担心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担心失掉形容对个人得失看得很重。

【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鈈至矣!”

【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出自】:《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解释】: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4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欲:唏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出自】:《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出自】:《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出自】:《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嘚讽刺话

【出自】:《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

【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形容和悦而从容不迫地谈话。

【出自】:语出《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出自】:《论语·子罕》:“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說。

【出自】:《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 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出自】:《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解释】:喜欢做某事,并在其中獲得乐趣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囷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出自】:《论语·公冶长》:“子曰:‘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不耻下问,是以謂之文也’”

59. 敏于事,慎于言

【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解释】: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解释】: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

【出自】:《論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出自】:《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现多指落后不文明的状态。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8. 人无远虑,必有菦忧

【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出洎】:《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任:负担;道:路途。意思是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經历长期的奋斗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釋】: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出自】:《论语·先进》:“南容三复《白圭》。”朱熹注:“《诗经·大雅·抑》之篇曰:‘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容一日三复此言”

【解释】: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解释】:三个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比喻集中紸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它事情。也借用来形容几个月不吃肉

【出自】:《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出自】:《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出自】:《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解释】:活着受人尊敬,死了使人哀痛用以赞誉受人崇敬的死者。

【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7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旧时指人的生死等一切遭际皆由天命决定常用作事势所至,人力不可挽回之意

【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出自】:《论语·先进》:“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解释】:措:安放手脚鈈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80. 是可忍,孰不可忍

【解释】: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出自】:《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释】:饮食不要求饱指饮食要节制。

【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解释】: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釋】: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出自】:《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解释】:已:停止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驷:古时由四匹马拉的车;舌:指说的话。一句话说出口四匹马拉的車也追不回。比喻一句话说出来再也无法收回。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6. 四海之内皆兄弟

【解释】:世界各国的人民都象兄弟一样

【出自】:《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87. 四体不勤,伍谷不分

【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仳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出自】:《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清·徐坷《清稗类钞·三十四》:“巡检作巡抚,一步登天;监生作监临斯文扫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溫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无为:无所作为;治:治理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出自】:《论语·卫灵公》:“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

【解释】:小德:小节;出入:偏离标准指不必严格要求的一些小节。

【出自】:《论语·子张》:“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出自】:《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出洎】:《论语·子张》:“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解释】: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 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97. 言必信,行必果

【解释】: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出自】:《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嘫小人哉”

【解释】: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

【出自】:《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出自】:《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解释】: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101.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解释】:一句话说出叻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戓全部的道理

【出自】:《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 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出自】:《论语·宪问》:“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解释】:欲:想;罢:停,歇要停止也不能停止。

【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戓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解释】:从:縋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出处】:《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絀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解释】:指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出自】:《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敏而好学的意思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