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为什么被流放不叫李黑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李白七岁以前没有大名。李白七岁那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李白的父亲伴妻携子漫步庭院,望着那夕阳映衬下的绿树繁花,顿时诗兴大发。他想写一首春日绝句,同时也想试试儿子有无诗才,便随口吟诗两句:“春日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他回头看看妻子,妻子会意,沉思片刻,吟道:“火烧杏林红霞落。”李白没等母亲示意,挥手指向院内盛开的李树繁花,脱口而出:“李花怒放一树白。” 由此而来。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牛恒新推荐

长得黑希望变白 不仅要变白 还要变太白

因为叫李白他就是唐朝大诗人,而叫李黑他就只能是李刚他爹。

在网上看到真有人回答。相传,李白有个弟弟,名叫李黑,长得跟李白一般无二。李白风流倜傥,李黑俊逸儒雅;李白好酒,李黑贪杯;李白云游四海,李黑遍访名山。

李黑总是悄悄地跟踪李白,模仿冒充李白,到处骗吃骗喝骗玩。

一日,李白在白帝酒家豪饮,直喝得风清月白。他诗兴勃发,径直来到长江边赏月。他雇好了一只船,准备明日清早顺流而下,去游江陵。

江边月色如水,凉风习习,李白感觉惬意得很。突然,他想起出酒店时忘了个包袱,里面有些银两和一叠诗稿。他顿时诗兴全无,飞一般地跑回白帝酒家。

李白问店主,店主呆呆地望着他,说:“刚才您不是取走了吗!”

李白急得跺脚,二话没说,便退出店门,一路狂奔。

月光下,他远远看到一个人影。他认出来了,那人正是李黑。等追到江边,李白发现雇好的船没了,但见江心一叶轻舟顺流直下。

李白赶忙大喊:“停船,快停船呀!”

静静的江面上水天一色,许久无人应答。

李白只得从诗友那儿凑足银两,另雇小船,趁着朗朗月色,驾舟追去。

翌日黎明,李白追至三峡,但见河道陡然变窄,水流湍急,两岸山势峭拔如削,煞是可怕。他不由得格外小心起来。

行不多久,他隐约看见前面大雾里露出一叶小舟。

李白急了,高呼:“前面是假李白,船家快停船!”

李黑也急了,大嚷:“后面是假李白,船家快开船!”

这声音传出老远,惊动了密林中的猿猴,它们纷纷爬上枝头,朝江面观望。有只眼尖的老猿,一眼便认出了飘逸不群的李白,大喊:“前面是假李白……”

接着,所有的猿猴都喊开了:“前面是假李白!”

但喊归喊,李黑乘坐轻舟,转眼已过万重山了。

李白万般无奈,连连叹息道:“罢了,罢了!”

侥幸逃脱的李黑,假冒李白之名,背后又干了许多坏事。日子久了,人们开始怀疑起李白的为人。李白在江湖上的名声大不如前了。他烦透了,但对李黑又无可奈何。

多年后的一个月夜,李白在采石矶边借酒消愁。一番豪饮后,他醉意沉沉,来到江边,荡舟赏月,不小心掉入水中,幸好被朋友救了起来。但江湖上风传李白醉酒捉月溺水而死。有人还在江边为他建了个捉月亭呢。

然而,李黑不知情,继续假冒李白骗吃骗喝骗玩,结果被人揭穿,连遭毒打,还险些被关进大牢。

后来,李黑再假冒李白时,已无人相信了。李黑从此穷困潦倒,落魄江湖。当听说李白早已不在人世时,他痛不欲生,说:“我丢了一只金饭碗。我也不想活了!”

这回,李黑还真没有食言。他最后一次假冒李白,来到采石矶边。他脖子一仰,将一壶酒咕咚咕咚喝了个底朝天,然后模仿李白荡舟赏月的姿态,纵身跳入江中,去捉月亮,最后溺水而亡。

关于李白的身世,最原始、最权威的记载只有两个,一是李白后认的族叔(从叔)、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一是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为李白所作的墓志铭《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后世所有李白传记中凡涉及身世、籍贯等等问题,无一例外皆依据于此。

可是这两处记载却语焉不详,漏洞百出,令人生疑。

李阳冰《草堂集序》:“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圭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然自穷蝉至舜,七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于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编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所取象。”

二说当以李阳冰为先,因为此文作于“宝应元年十一月乙酉”,即762年十一月,李白新死。李白因永王案下浔阳狱,旋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在江南一带颠沛流离,后投奔族叔、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卒于当涂。而范传正不仅是和李白有过通家之好的范伦之子,还做过李白墓所在地的父母官,寻访到李白的两个孙女,为李白迁过坟,时在元和十二年(818年),距李白死年仅56年。

细细品味这两段记载,疑点甚多。“绝嗣之家,难求谱谍”,李白没有家谱;“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啐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李白祖上隋末逃到了碎叶;“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李白的父亲在神龙初年潜回,神龙初年即705年;“公之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李白出生时,其父指李树恢复了李姓(天枝即李树,避皇室“李”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的父亲是神龙初年(705年)潜回广汉后才生的李白,可是李白自称以及所有知情人都指李白生于701年,显然是李白父亲在碎叶生下李白后才潜回的;潜回时,李白已经四岁,又谈何在其出生时恢复李姓呢?况且原来并非李姓,一复姓居然就复了个国姓!

二人又说,李白祖上因为获罪,逃到碎叶,隐易姓名。是什么样的罪名使他们隐姓埋名呢?几代之后,李白的父亲尚且还要“潜回广汉”,一个“潜”字,把这种罪名表露得惊心动魄——即使过了这么多年,祖上的罪名依然是巨大的阴影,李白的父亲依然生活在被追杀的恐惧之中。而这个父亲更奇怪,“父客以逋邑,遂以客为名”——这分明是变换了姓名,因为客居逃亡的地点,就以“客”字换作名字。那么他原本姓什么呢?无解;因为后来李白出生时才复了李姓。

李阳冰又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后详)

——至此,李白非常亲近的一个族叔,一个故人之子的一篇序,一篇墓志铭,就写成了两篇诡异的怪诞小说,也彻底把李白的身世变成了一笔糊涂账。

二人又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乃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而李暠乃李广十六世孙。查李广三子:当户,遗腹子李陵;椒,子嗣无载;敢,一女一子,俱侍奉太子戾,子名禹,戾太子失势,有人诬告李禹欲投奔李陵,“下吏死”。而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已不复李姓。“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所以,可能的李广二子、三子的后裔,当蔚为陇右李姓豪族;李陵的后裔即使后来归宗,也不会直承为李陵后裔。恰与李白情势同一。

所以,世代为河西豪族的李暠的家族,必是李广二、三子后裔无疑。

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下诏,宣布李暠为始祖:“殿中侍御史李彦允等奏称,与朕同承凉武昭王后,请甄叙者,源流实同,谱牒犹著……自今已后,凉武昭王孙宝已下,绛郡、姑臧、敦煌、武阳等四房子孙,并宜隶入宗正,编诸属籍。”

如李白确为李暠九世孙,对李白宠幸已极、“亲为调羹”的李隆基,为什么不予承认,不把李白隶入宗正寺呢?天宝二年(743年),玄宗始特批准李白隶于宗正寺,亦被编入皇族户籍管理。毫无疑问是玄宗的厚爱开的后门,因为李白并无任何可资以证明的谱牒。即使如此,有唐一代,皇室也从未明确过李白的同宗身份。

李白此人,一生热衷于功名。开元二十二年(734年),李白33岁,就开始了持续他一生的“干谒”生涯。

第一个对象是韩朝宗,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对这个平庸的官僚,李白自称“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王公大人,许与气义”,继而无耻地说“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倘急难有用,敢效微躯”(《与韩荆州书》);但是马上后悔,同年,李白作《襄阳歌》,直讥韩荆州是“龟头剥落生莓苔”;后又自嘲说:“高冠佩雄剑,长揖韩荆州”,竭力对自己“干谒”的无行加以淡化和美化。

既然如此,李白为什么不参加科举呢?毕竟,这是古代“布衣”惟一出头的机会啊。

我的好朋友郭灿金,在《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这篇奇文中,有剀切的剖析:

身世之谜,这一点对李白来说是致命的,最大的影响,可能就是让热衷于成就功名的李白不得不面对难以走进科场的残酷现实。

据《唐会要》和《新唐书》诸书对科举的记述,唐代的科举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应试考生全部来源于两种渠道:由中央和地方的各类学馆,经过规定的学业考试,选拔送到尚书省的,这类考生叫生徒(这类考生占据绝大多数,天宝年间曾多次发文告申明举人须经国子监就学方能应试,禁止乡贡);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这类考生皆怀牒自列于州、县(《新唐书·选举志》)。经过初选,这些考生以举子的身份赴京,到京都的第一道手续就是到尚书省报到,尚书省的有关机构(户部)则对考生的身份进行考核检查,而必检项目则包含考生的家状。家状是考生所写的家庭状况表,内容包括籍贯及三代名讳,按五代旧制,有父母、祖父母亡殁未经迁葬者,其主家之长不得辄求仕进,“不得罔冒”,否则,对其保举人也将追究责任。

因此,李白处境的艰难就可想而知:李白的祖上不是三品以上的官员,决定了李白不能入国子监这类学校就读,无法以生徒的身份出线;剩下的就只有乡贡一条出路。但是,即使乡贡,同样也需要明确的家世背景,李白的父亲“潜还广汉”,其祖父、曾祖一定是客死他乡,谈何迁葬?仅仅一桩家状的小事,对李白来说就是天堑,没有人斗胆敢为李白担保,李白,天纵之才李白就这样输在了起跑线上!不是合法公民的阴影,如影随形,伴随了李白的前半生。李白“三无人员”的国家和社会定位,使他喊出了真真切切的牢骚:“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因此,李白切肤之痛地说:“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只是发迹前的卧龙先生说的,当不得真。李白的不屑仕进看来是有历史问题的必然结果,这是制度和规则崇拜的必然结果。李白心中无限的委屈与深深的烦恼,只是化为后代文学史上不学无术的一句话:李白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不屑”二字,勾销了李白所有的委屈和烦恼,李白无穷的难言之隐,就这样被后代的文学史家们轻轻地一洗了之。

再返回来看刚才没有解决的疑问。李阳冰说:“(李白祖先)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为名。”什么叫“易姓为名”?字面解释是把姓变作名。什么叫“把姓变作名”?李白这个后认的冒牌族叔,在李白死后,很有可能是在隐指李白祖上是胡人,因为胡人是先名后姓,与所谓“易姓为名”不是大有关联吗?况且说“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看似胡说,但金星晨见于东方谓“启明”,夕位于西方曰“太白”,因此亦谓“东方有启明,西有长庚”,“长庚入梦”,不正是影射“西来”吗?焉知李阳冰不是恻隐之下,不忍李白身世湮没,委婉曲折地点明了李白的身世地望呢?

郭灿金《李白:谪仙外衣之下的大唐孤儿》继续说:

还有一条佐证。李白父亲潜回后,“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家状所要求的“籍贯及三代名讳”,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是编造不出来的。这就有可能戳穿李白制造的皇室宗亲的身份,对他攀龙附凤岂不是一大打击。所以李白父亲不是“不求禄仕”,而是没有办法求。李白父亲选择了“高卧云林”,而李白,则选择了“干谒”之途;“高卧云林”恰恰反衬出了李白的热衷功名。他哪里是“不屑”科举啊。后代的文学史家们就这样谬托知己,臆造了一个反潮流的英雄。

如此,李白以及李白授意族叔李阳冰的谎言彻底揭穿。

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李白的世系,当是李广的长孙,降匈奴的李陵!

李陵降匈奴后,单于赐姓拓跋氏,即不为汉朝李姓,改为胡姓。

因李陵是降将,就像“以黑发为不祥”,以及李陵后裔即使归宗也不会直承为其后裔一样,李白结党营私,煞费苦心地隐瞒了身世。在注重传承,谱牒薪传的中国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李白这样,即使刚刚埋骨50年,就已经身世漫漶不清的人。差堪比附的,大约只有老子。而传说中,老子出函谷关,西涉流沙,化胡。李阳冰说“复指李树而生伯阳”,“伯阳”是谁?老子,名耳,又名聃,字伯阳。老子恰恰字“伯阳”!毫无疑问,李阳冰是最清楚李白身世的人,否则,李白也不会临死时“枕上授简”。那么,李阳冰在李白刚死时写的“序”中,为什么如此突兀地称李白为“伯阳”?难道仅仅是指李白晚年“好道”吗?我想,如同李阳冰影射李白其父“易姓为名”为胡人一样,称李白为“伯阳”更加坐实了李白西来的情事。

无独有偶,兰州大学张书城在《李白家世之谜》中,查李白远祖,如其自述是汉将军李广,并推出白为广二十五世孙;但数到九世祖时,却不是凉武昭王李暠(未知其详)。因此得出结论:李白的世系,是李广之孙,降了匈奴的李陵。

因此,陈寅恪先生在《李太白氏族之疑问》中说:“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末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之本为西域胡人,绝无疑义矣。”

而陈寅恪所谓“西域胡人”,却是李陵之后,“黑发黑须黑瞳”的黠戛斯。

李白出生地碎叶,位于楚河(碎叶河)流域,伊塞克湖西岸,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

综上,李白,李陵二十三世孙。前述“汉朝击败匈奴后,依附匈奴的坚昆的一部分,随匈奴向西南迁移至天山一带,与当地的突厥部落逐渐融合后,于公元6—8世纪建立大大小小的汗国,是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的源起”,李白的祖先即为其中“黑发黑须黑瞳”之一部,迁移至碎叶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白为什么被流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