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典文学著作文学里有哪些经典的著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美食大国,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明清小说,甚至发展到现代文学,喜爱美食的文人墨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又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和优美的文字,下面,就列举一些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关饮食的经典诗词和文字,供大家欣赏!

1、唐代诗人杜甫笔下也有对美食的赞颂的诗句:

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红鱼入馔来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无声细下飞碎雪,放箸未觉全盘空

“鲜鲫食丝脍,香芹碧涧羹

除此之外,杜甫创作的名篇《丽人行》描写的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杨国忠兄妹在长安城南曲江游宴时的情景,在这首诗中诗人对三位夫人宴饮的奢华场面描写得尤为细腻: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餍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2、北宋时期的苏东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贬官黄州时,写下《猪肉诗》一首: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除此之外,苏东坡有一次吃到了一位老妇人做的环饼,不由得题诗赞道:

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

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3、被苏轼称为“山抹微云君”并写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之经典诗词的北宋词人秦观,他创作的诗词中也有对饮食文化的描写,如:

秀色可怜刀切玉,清香不断鼎烹龙。

论羹不愧蒪千里,入贡常随传一封。


4、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是一位美食家。他的诗词中也有咏叹佳肴,如他在《山居食每不肉戏作》的序言中记下了“甜羹”的做法:“以菘菜、山药、芋、菜菔杂为之,不施醢酱,山庖珍烹也”,并作诗:

“老住湖边一把茅,时话村酒具山肴。年来传得甜羹法,更为吴酸作解嘲。”

陆游长期在四川为官,诗词中还有不少描写川菜的饮食文化,如:

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初游唐安饭薏米,炊成不减雕胡美。大如苋实白如玉,滑欲流匙香满屋。

鲈肥菰脆调羹美,(麦乔)熟油新作饼香。自古达人轻富贵,倒缘乡味忆回乡。

'新津韭黄天下无,,色如鹅黄三尺余,东门彘肉更奇绝,肥美不减胡羊酥。'


5、宋代还有一首描写自家菜园自得其乐的画面的词:

自种畦中白菜,腌成瓮里黄齑(读jī音,指酸菜)。

肥葱细点,香油慢煼(同炒),汤饼如丝。

早晚一杯无害,神仙九转休痴。


6、清代画家郑板桥对饮食也有一定的研究,如他在诗中写道: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纤手炙鱼头。'

'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

'惟有莼鲈堪漫吃,下官亦为啖鱼回。'

'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


7、清代书画家金农创作了一首有关江浙一带著名的本帮菜——腌笃鲜的诗:

夜打春雷第一声,满山新笋玉棱棱;

买来配煮花猪肉,不问厨娘问老僧。”


8、清代的郝懿行在《都门竹枝词》中有描写了酸梅汤的诗句:

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然凉;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


9、说起扬州,很多人会想到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的风光,但有一首《望江南》的词就有描写扬州人饮食文化生活:

扬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千毕堆细缕,熟铜烟袋卧长苗,烧酒水晶肴。


以上是有关饮食描写的诗词,到后来发展到元明清时期创作的一些小说中也有一些描写饮食的文字,如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有不少涉及酒宴的情节,但并不写吃喝本身。相对于《三国演义》,施耐庵创作的《水浒传》中描写饮食的文字稍为具体一些。吴承恩创作的《西游记》中写吃喝,花的笔墨不少,主要是写猪八戒的吃法。吴敬梓创作的《儒林外史》在吃喝上使用的文字不仅很多,而且用笔很细。而真正接触到饮食深层问题的小说则是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书中多次写到吃,具体如下:

第六回有描写“桂圆汤”的文字,第八回有描写“鹅掌鸭信”“酸笋鸡皮汤、碧粳粥”的片段,第十回有描写“燕窝汤”的文字,第十一回有描写“山药糕”的文字,第十四回有描写“奶子糖粳米粥”的文字,第十六回有描写“火腿炖肘子”的文字,第十九回有描写“糖蒸酥酪”、“梅花香饼儿”的片段,第三十四回有描写“玫瑰卤子、木樨清露 、玫瑰清露、酸梅汤”的片段,第三十五回有描写“荷叶汤、莲叶羹”的文字,第三十七回有描写“桂花糖蒸新栗粉糕”的文字,第三十九回有描写“菱粉糕、鸡油卷儿”的文字,第四十回有描写“鸽子蛋”的文字,第四十一回有描写“茄鲞”的片段和“藕粉桂糖糕 、松穰鹅油卷”的文字,第四十二回有描写“御田粳米”的文字,第四十九回有描写“割腥啖膻”的文字,第五十二回有描写“建莲红枣儿汤 、法制紫姜”的文字,第五十四回有描写“鸭子肉粥、 杏仁茶”的文字,第六十回有描写“茯苓霜”的文字,第六十一回有描写“油盐炒枸杞芽儿”的文字,第六十二回有描写“虾丸鸡皮汤、 酒酿清蒸鸭子、 胭脂鹅脯 、奶油松瓤卷酥、 绿畦香稻粳米饭”的文字,第七十五回有描写“鸡髓笋 、红稻米粥”的文字,第七十六回有描写“瓜仁油松穰月饼”的文字,第八十四回有描写“蜜饯荔枝”的文字,第八十七回有描写“火肉白菜汤、 五香大头菜”的文片段......

其中,个人认为《红楼梦》中有关饮食的描写最引人注目、最细致深刻的一道菜,当推第四十一回描写的刘姥姥在荣国府吃到的“茄鲞(xiǎng)” :

贾母笑道:'你把茄鲞搛些喂他。'凤姐儿听说,依言搛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因笑道 :'你们天天吃茄子,也尝尝我们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 '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 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 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


之后,从民国到现代时期,有一些文人雅士也有专门写饮食文化的文章,如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夏丏尊的《谈吃》,钱钟书的《谈吃饭》等,而最会谈吃的作家当推汪曾祺和梁实秋,还有周作人,他们写有一些和饮食相关的随笔著作,已出版的文集有《汪曾祺谈吃》、《五味》(汪曾祺著)《梁实秋谈吃》、《雅舍谈吃》(梁实秋著)、《知堂谈吃》(周作人著)等,其文字引经据典而又深入浅出,文字隽永灵动,把美食写到了一种极致。

如周作人著作的《知堂谈吃》一书中写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如酒、茶、臭豆腐、野菜等,在《喝茶》中,就有他对饮食的文化观念和艺术韵味的文字描写: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除此之外,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世间如果有任何事情值得我们慎重其事的,不是宗教,也不是学问,而是吃。

下面就摘抄一篇夏丏尊《谈吃》的原文供大家欣赏,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说起新年的行事,第一件在我脑中浮起的是吃。回忆幼时一到冬季,就日日盼望过年,等到过年将届,就乐不可支。因为过年的时候,有种种乐趣,第一是吃的东西多。

  中国人是全世界善吃的民族。普通人家,客人一到,男主人即上街办吃场,女主人即入厨罗酒浆,客人则坐在客堂里口嗑瓜子,耳听碗盏刀俎的声响,等候吃饭。吃完了饭,大事已毕,客人拔起步来说“叨扰”,主人说“没有什么好的待你”,有的还要苦留:“吃了点心去”,“吃了夜饭去”。

  遇到婚丧,庆吊只是虚文,果腹倒是实在。排场大的大吃七日五日,小的大吃三日一日。早饭,午饭,点心,夜饭,夜点心,吃了一顿又一顿,吃得来不亦乐乎,真是酒可为池,肉可成林。

  过年了,轮流吃年饭,送食物。新年了,彼此拜来拜去,讲吃局。端午要吃,中秋要吃,生日要吃,朋友相会要吃,相别要吃。只要取得出名词,就非吃不可,而且一吃就了事,此外不必别有什么。

  小孩子于三顿饭以外,每日好几次地向母亲讨铜板,买食吃。普通学生最大的消费,不是学费,不是书籍费,乃是吃的用途。成人对于父母的孝敬,重要的就是奉甘旨。中馈自古占着女子教育上的主要部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沽酒,市脯”,“割不正”,圣人不吃。梨子蒸得味道不好,贤人就可以出妻。家里的老婆如果弄得出好菜,就可以骄人。古来许多名士至于费尽苦心,别出心裁,考察出好几部特别的食谱来。

  不但活着要吃,死了仍要吃。他民族的鬼,只要香花就满足了,而中国的鬼,仍依旧非吃不可。死后的饭碗,也和活时的同样重要,或者还更重要。普通人为了死后的所谓“血食”,不辞广蓄姬妾,预置良田。道学家为了死后的冷猪肉,不辞假仁假义,拘束一世。朱竹宁不吃冷猪肉,不肯从其诗集中删去《风怀二百韵》的艳诗,至今犹传为难得的美谈,足见冷猪肉牺牲不掉的人之多了。

  不但人要吃,鬼要吃,神也要吃,甚至连没嘴巴的山川也要吃。有的但吃猪头,有的要吃全猪,有的是专吃羊的,有的是专吃牛的,各有各的胃口,各有各的嗜好,古典中大都详有规定,一查就可知道。较之于他民族的对神只作礼拜,似乎他民族的神,远是唯心,中国的神,倒是唯物,似乎都是主张马克思学说的。

  梅村的诗道,“十家三酒店”,街市里最多的是食物铺。俗语说,“开门七件事”,家庭中最麻烦的不是教育或是什么,乃是料理食物。学校里最难处置的不是程度如何提高,教授如何改进,乃是饭厅风潮。

  俗语说得好,只有“两脚的爷娘不吃,四脚的眠床不吃”,中国人吃的范围之广,真可使他国人为之吃惊。中国人于世界普通的食物之外,还吃着他国人所不吃的珍馐:吃西瓜的实,吃鲨鱼的鳍,吃燕子的窠,吃狗,吃乌龟,吃蛇,吃狸猫,吃癞虾蟆,吃癞头鼋,吃小老鼠。有的或竟至吃到小孩的胞衣以及直接从人身上取得的东西。如果能够,怕连天上的月亮也要挖下来尝尝哩。

  至于吃的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有烤,有炖,有蒸,有卤,有炸,有烩,有醉,有炙,有熘,有炒,有拌,真真一言难尽。古来尽有许多做菜的名厨司,其名字都和名卿相一样煊赫地留在青史上。不,他们之中有的并升到高位,老老实实就是名卿相。如果中国有一件事可以向世界自豪的,那么这并不是历史之久,土地之大,人口之众,军队之多,战争之频繁,乃是善吃的一事。中国的菜肴,已征服了全世界了。有人说,中国人有三把刀为世界所不及,第一把就是厨刀。

  不见到喜庆人家挂着的福禄寿三星图吗?福禄寿是中国民族生活上的理想。画上的排列是禄居中央,右是福,寿居左。禄也者,拆穿了说,就是吃的东西。老子也曾说过:“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吃最要紧,其他可以不问。“嫖赌吃着”之中,普通人皆认吃最实惠。所谓“着威风,吃受用,赌对冲,嫖全空”,什么都假,只有吃在肚里是真的。

  吃的重要,更可于国人所用的言语上证之。在中国,吃字的意义特别复杂,什么都会带了“吃”字来说。被人欺负曰“吃亏”,打巴掌曰“吃耳光”,希求非分曰“想吃天鹅肉”,诉讼曰“吃官司”,中枪弹曰“吃卫生丸”,此外还有什么“吃生活”“吃排头”等等。相见的寒暄,他民族说“早安”“午安”“晚安”,而中国人则说:“吃了早饭没有?”“吃了中饭没有?”“吃了夜饭没有?”对于职业,普通也用吃字来表示,营什么职业就叫做吃什么饭。“吃赌饭”,“吃党子饭”,“吃洋行饭”,“吃教书饭”,诸如此类,不必说了。甚至对于应以信仰为本的宗教者,应以保卫国家为职志的军士,也都加吃字于上。在中国,教徒不称信者,叫做“吃天主教的”,“吃耶稣教的”,从军的不称军人,叫做“吃粮的”,最近还增加了什么“吃党饭”“吃三民主义”的许多新名词。

  衣食住行为生活四要素,人类原不能不吃。但吃字的意义如此复杂,吃的要求如此露骨,吃的方法如此麻烦,吃的范围如此广泛,好像除了吃以外就无别事也者,求之于全世界,这怕只有中国民族如此的了。

  在中国,衣不妨污浊,居室不妨简陋,道路不妨泥泞,而独在吃上分毫不能马虎。衣食住行的四事之中,食的程度,远高于其余一切,很不调和。中国民族的文化,可以说是口的文化。

  佛家说六道轮回,把众生分为天、人、修罗、畜生、地狱、饿鬼六道。如果我们相信这话,那么中国民族是否都从饿鬼道投胎而来,真是一个疑问。

                     ——

本站音频均由网友上传,其版权归相关影音公司所有,如侵犯您的权利将予以删除。

本班为CC互动直播课,主要为“” 课程拓展。

小学大语文学员如何免费听:

凡已经报名以上两个班级的学员可以免费参与本课程;

请加直播课QQ群:【学员】大语文一家人 (备注沪江用户名),每次课前,群内会发布直播课通知。

小学生语文漫游指南2017年全新升级!沪江大语文名师约你来听课~

第一季以文艺复兴运动为主题,以莎士比亚、塞万提斯、但丁三大文学家为线索,系统介绍文艺复姓运动及作家。

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代表作品《哈姆雷特》等四大悲剧;

但丁: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代表作品《神曲》等;

塞万提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独手诗人;代表作品《堂吉诃德》等。

作家简介:浓缩提炼文学常识考点;

作家生平:了解作家成长轨迹,便于更好地理解作家是怎样炼成的;

知人论世:既学其文,又学其品;

作品概述:重要作品的文学作品的归纳;

经典赏析: 重要经典文段的细致剖析点评,手把手教你怎样从名著中学习阅读 、写作技巧;

线上线下学生所教数千人次

热爱文学,善于考试,乐于分享

教学格言:对每一堂课负责,对每一个孩子负责。

教学心得: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传授答题方法来取得高分,更重要的是情怀、修养、习惯、兴趣的培养。

寄语:语文的魅力是无穷的。愿以兴趣为帆,一起徜徉文学之海;愿以方法为刃,助你笑傲语文考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方经典文学著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