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大撤退 电影退

虽然最近《战狼2》的电影热量依旧未散,但是一部战争戏悄然跳入了我们的视线。该电影由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发行的战争片《敦刻尔克》,该片知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这部影片是改编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真实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这部片子于7月21日美国上映,9月1日中国上映。

虽然这是诺兰导演第一次执导二战题材的电影,但毫不影响他对战争戏的理解,整部片子的台词寥寥无几,主角汤姆也只有十几句台词而已,以至于导演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默片和群演的拍摄。为了最大限度去还原战争的真实感,这部电影用了当时的船舰和飞机。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去阅读二战的真实材料和亲历者的资料,拜访老兵,去了解当时的状况。

说到这里可能有一些小伙伴不太了解《敦刻尔克》的真实历史背景。

1940年5月25日,英法联军防线在德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攻击下,遭遇瓦解。被迫所有的军队被后撤到法国东北部的这个城市敦刻尔克。其实这一切的缘由要提到1939年,9月3日英法两国正式对德国宣战,说是宣战其实是避而不战,英法联军只是缩在“马奇诺防线”之后,这个防线是英法联军认为最坚固的防线,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德国军队并没有直接向“马奇诺防线”进攻,而是绕开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等国。

德国机械化部队难以想象的从防线的北部进攻,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仅十多天的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穿法国,直逼英吉利海峡(英法相互连通的海峡)。眼看着德国装甲部队就要开始进攻被赶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然而这时希特勒却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有军事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希特勒最为愚蠢的一个决定,也有人认为希特勒这是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然后和英国谈判劝降,然而这一说法在后来不攻自破,24日希特勒下达指令要求地面部队和空军配合一同消灭掉包围圈里面的英法军队。

然而这一空隙给英法联军的撤退带来了时间。这项撤退行动被命名为“发电机计划”。英国法国利用各种船只撤出了大量的部队,不过派往法国的部队的重型武器装备只能留在欧洲大陆上了。这次撤退标志着西欧除了英国,还有瑞士(中立国)以及西班牙之外其他主要地区落入德国手中。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到6月4日历时9天。总共有33万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21.5万人,法军9万人,比利时军队3.3万人。

撤退中,英法联军有大约4万人被俘,2.8万人阵亡。说到这里,有人会问,德国那么强了,即使逃到了英国岛上也会被德军消灭,其实这错了,德国部队最擅长的是陆地战,而德国海军简直一塌糊涂,所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之后,德国军队就把军事进攻中心转向了苏联。

现在让我们再回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用细节来打动观众,而不是英雄主义。没有渲染暴力血腥的场面,只是把焦点凝聚在士兵的心理变化和动作上,步步为营的加强紧迫感。

西宁晚报这样评价这部影片:“没有渲染太多个人英雄主义视角,而是用全景式的画面,记录式的镜头,真是呈现战争中命悬一线的群像。”

这部影片目前正在上映,豆瓣评分8.6,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影院观看。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央视网消息,近日,美国NBC电视台公开了位于韩国首尔的一个神秘地堡。韩媒分析,该地堡是韩美联合师战时指挥设施“坦戈”地堡。地堡由坚固钢筋混凝土建成,能承受生化武器以及核武器的攻击。美军在媒体中公开这一秘密空间,非常罕见。

原标题:美媒首次公开美军在韩神秘地堡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电影推荐】《敦刻尔克》真那么差?在我看来它是诺兰最佳!

这几天,凡是说《敦刻尔克》的地方,都有网友以爱国的名义抵制《敦刻尔克》,因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总指挥官亚历山大在缅甸抛弃了中国远征军”。

但如果对历史有所了解,就应该知道敦刻尔克大撤退发生在1940年,中国远征军在1941年组建。

我们当然可以唾弃指挥官亚历山大的自私和英国在战争中的不地道,但不该甩锅给与远征军无关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更不该甩锅给一个根本没有提到亚历山大的反战电影。


电影的主角是普通人,为什么要让一部三观正的反战电影为一个历史上的将军赎罪?

和平不易,为什么总有人站在道德高地用极端爱国主义杀无赦?

相比抵制《敦刻尔克》,我们最应该抵制的难道不是万恶的战争吗!


说回电影本身,《敦刻尔克》作为很多影迷今年最期待的电影,上映后观众对本片的评价却是两极分化。有的说很烂,有的说很好看。
有人觉得弱化叙事和台词的《敦刻尔克》一无是处,有人却在观影期间多次热泪盈眶。有人觉得电影枯燥沉闷没意思,有人却觉得剧情悬疑惊悚很抓人。
对于偏实验性的电影,争议一向很大。侯孝贤的《聂隐娘》、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还有这部《敦刻尔克》,都是弱化叙事和台词的非典型剧情片。
有人说《敦刻尔克》作为战争片竟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那他对历史不也太不了解了。

敦刻尔克大撤退本就不是两军大战,而是近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围困在敦刻尔克港后,三十三万人通过船只被挽救,这为之后的战役储备了人力。


有人说失败的战役、逃生的人有什么值得赞扬的。因为大撤退为之后战役保留了有生力量,所以如丘吉尔而言,“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为什么要被历史遗忘?
逃生的人更是与我们一样的普通平凡的人,难道就因为他们是士兵就只能战死不能逃生吗?

谁规定了电影只能歌颂胜利和英雄?尊重平凡、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不是更有反战意义吗?


战争即便胜利也不值得被歌颂,战争的残酷和战争造成的恐怖死亡才更应该被我们感受到。《敦刻尔克》就做到了这一点。

在二刷IMAX场之后,堂叔更能确定这就是我心中的诺兰最佳!即使它的豆瓣评分在诺兰作品中仅排第六,即使它的票房在中国很是低迷。

如果说诺兰之前的电影出彩的是烧脑的逻辑,《敦刻尔克》出彩的就是它让我们跟随主角一起感受到了极端环境中战争的残酷、死前的窒息、命运的无常、人性的本能和光辉!


《敦刻尔克》结构并不复杂,不会出现看不懂的情况;台词很少,空镜头很多;剧情没有生离死别的煽情,场面亦没有渲染双方炮火不断的血肉横飞。

当一切外在都变得无关紧要,观众对主角的感同身受在汉斯·季默的配乐中变得尤其强烈。


有人说季默的音乐太抢戏,完全盖过了剧情。但对士兵而言,炮火声何尝不是震耳欲聋,甚至带着随时致命的危险。季默的配乐让我们更切身得感受到真实。
除了紧张的配乐,电影有大量展现士兵垂死挣扎、水中窒息的画面,这些都能让我们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惊悚。
《敦刻尔克》是海陆空三段不同长度的时间交叉进行。每个时空的故事都紧张悬疑,每个主角的命运都让观众时刻提心吊胆。最后三个时空在高潮处汇合,观众的感受也从紧张化成感动。
陆地上的士兵一边要躲避敌军炸弹,一边在想方设法乘船撤退。

他们是士兵,是战争的受害者,更是数十万家庭的孩子。他们被命运推向残酷的战争,他们不得不在敦刻尔克的沙滩上等待命运的判决。


为了逃生,急切想要求生的法国兵会换上死去的英国兵的衣服,冒充英兵加入撤退大军。

为了逃生,主角汤米和法国兵会抬起一个伤兵想要以护送伤员为借口上船。没想到船被炸了。听到弃船跳海的高地兵团可以上另一艘船,他们立刻把自己全身浸湿跟随高地兵团上另一艘船。


为了逃生,当船太重无法浮起来,即使外面有敌军,高地兵团依然决定让法国兵先出去给船减重。看看战争把人逼成了什么样子!

这里没有英雄没有人自愿牺牲,求生的本能和死亡的恐惧让士兵们变得懦弱,甚至不惜牺牲盟军,这是极端的战争里真实的人性。


陆地上,最多的台词是救命,最多的场景是船被炸毁。
士兵不得不弃船跳海,在海里挣扎,在火海里丧生。惊恐的眼睛和挣扎的身体让人切身感受到随时而至的死亡的窒息。

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对生存和家的渴望,这不正是作为普通人的士兵在经历残酷战争后的真实内心吗?


最应该成为英雄的士兵在漫长绝望的困境中被生存的本能打回普通人,而普通人怀着深沉的爱成了英雄。

在海上,很多民用船只被征用,去敦刻尔克救人。在战争中失去大儿子的老船长和小儿子彼得以及儿子的朋友乔治就驾驶着一艘船去敦刻尔克救援。


即使被救上来的士兵威胁老人返航,即使彼得头部流血性命攸关,老船长依然没有返航,从敦刻尔克把整整一船人带回了祖国。
而在空中,三个空军开着战机为大撤退打掩护,他们更像是孤胆英雄。即使油量耗尽也要尽力击落敌机。

当三十万人成功撤退,汤老师饰演的空军法瑞尔却迫降在了敦刻尔克的沙滩。夕阳里,他的身形被勾勒得高大俊美,让人热泪盈眶。

电影的台词虽然少得可怜,但不多的台词却丰满了人物的性格,具化了人们的感受。


镜头里,建造堤坝的士兵在把漂过来的尸体往外推。小小的细节,不需要战火硝烟,已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

几句台词,彼得成长了。

一开始面对失手推到乔治的士兵,彼得说:(乔治的状况)非常不好。最后,当士兵问那个男孩会没事的,对吗?彼得回答,对。

短短的对话,却代表了彼得对世界多了理解和宽容。士兵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战争的阴影,何必再去让他内疚一生呢?

一句台词,刻画出被困士兵对家的渴望。

汤米在被救之后只说了一句话:带我回家。

一句台词,显现出海军军官的令人尊重。

我要留下来,继续救法国人。

同样一句台词,表现出空军柯林斯的绅士风度。

柯林斯因飞机被敌军打中在海上迫降,在水里挣扎很久的他被彼得救了上来。被救起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下午好。

提到柯林斯不得不说,《敦刻尔克》里面的小哥都太特么帅了,冲颜值也要三刷。

虽然让人切身感受到战争的真实残酷,看到人性的阴暗和光辉,但《敦刻尔克》也不是没有缺点。

电影的三段故事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体没有特别立体丰满的人物,缺少些点击中人心的力量,让人热泪盈眶却不会回味绵长。

片尾丘吉尔的讲话虽然搭配画面很感人,但过于主旋律,甚至有点俗套。

弃繁从简的《敦刻尔克》即便成不了《拯救大兵瑞恩》那样人人叫好的经典,但它至少让我们站在一个士兵的角度切身感受到,最恐怖的不是炸弹炮火满天飞,而是不知道下一个炸弹会不会炸到自己的恐惧,是溺水之后的垂死挣扎。

战争才是最惊悚的炼狱,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个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都值得被温柔以待。


-可除了逃生,我什么都没做

诺兰大师的作品,肯定好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敦刻尔克大撤退 电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