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伊耆氏怎么读腊辞》是讲什么的?

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
河水不要泛滥,回到它的沟壑。
野草丛木回到沼泽中去,不要生长在农田里。

蜡:zhà,通“腊”,古代祭祀名,周朝年终大祭万物。
泽: 水草地、沼泽地。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这首上古歌谣《蜡辞》选自《礼记·郊特牲》,伊耆氏,就是神农氏,是掌管祭祀的官吏。

  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开始出现了原始农业,随之而来也就有了为农业进行祝祷的宗教祭祀活动。这首《伊耆氏蜡辞》便是一个叫伊耆氏(有说即神农氏)的部落首领“腊祭”时的祝辞。“蜡辞”即“腊辞”。蜡辞:周代十二月蜡(腊)祭祝愿之辞,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称作“腊祭”。由于我国社会长期停滞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阶段,腊祭的习俗至今还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地方保留着。

  这是一首古老的农事祭歌,属于中国远古时期的歌谣。《礼记·郊特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烝民,莫菲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

载见辟王,曰求厥章。龙旂阳阳,和铃央央。鞗革有鸧,休有烈光。率见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寿,永言保之,思皇多祜。烈文辟公,绥以多福,俾缉熙于纯嘏。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原标题:提起腊八,你不应该只知道一碗粥 | 豫记

提起腊八,不能不提腊八粥。河南人认为,腊八粥是为了纪念抗金名将岳飞。然而在远古时代,腊八节和腊八粥并不是配套出现的,更神奇的是,腊八节其实也不在腊月初八。这是咋回事?

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河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南宋,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大家饭”,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是腊月初八。

岳飞枉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还给粥起了个名——腊八粥。除了怀念岳飞,腊八粥还有好多种传说,比如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救了朱元璋的命等等。

实际上,喝粥纪念岳飞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而先秦时期的“腊八节”,其实也不在腊月初八。

《礼记》里记载了一首先秦的歌谣,翻译成白话大概是这么唱:“土返回它的原处,水回到它的沟壑。昆虫不要繁殖,草木回到它的沼泽”(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首歌叫《伊耆氏腊辞》。据说伊耆氏就是尝遍了百草还没被毒死的神农,他在腊月的时候做了这个“年终总结”,也算是告诉神仙祖宗,这一年过得还行。

古人迷信,认为万物都用神明掌管,就连茅坑里也有“厕神”。农业这么大一个事儿,怎么可能没有农业神呢?腊月里农闲,恰好又是一年到头,赶紧给农业神塞点“红包”,汇报一年的收成,顺便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于是,一个民间约定俗成的节日诞生了——腊日。腊日的任务有三个:酬拜农业神、祭祀祖宗、欢庆丰收,是一个综合性的节日,先秦时期,腊日的活动可以持续很多天。

腊日祭祀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仪式活动,祭品、仪式程序等在不同的朝代不尽相同。这也就算了,就连农业神都在变化:周朝的农业神有8位,隋代增至百余位;唐朝贞观年间187位,开元有增加到192位……也是醉人。

更醉人的是,最初的腊日节日期并不固定,直到南北朝时期,腊日才固定到了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根据民俗学的观点,腊日是腊八节的最早雏形。

但是,在设置之初,还没人叫腊日“腊八”,跟腊八粥也没有毛线关系。

汉代腊日期间的风俗,除了祭祀外,还要在家举行宴会,给老者敬酒。在朝堂上,皇帝举行朝会,百官相互庆贺,跟迎新年的调调差不多。这种风俗一直可以延续到唐朝。

腊八粥如何成了腊八节的象征?

东汉永平十一年(64年),汉魏洛阳城外建立起中国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自此,佛教正式在中国扎根。释迦牟尼修成正果的那天,恰巧是中国历法中的腊月初八。据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差点饿死,多亏牧羊女以奶粥相救。

唐代僧人脑洞大开,每逢腊月初八,便在寺庙里煮起了“药食”。敦煌文献记载,药食是用五升面和半升油,炒制而成的,长什么样已经不可考。 虽然感觉有点腻歪,但它确是腊八粥的前身。

需要说明的是,唐代的“药食”是寺院专供,而腊八也只是佛教徒的节日。到了宋代,腊八才真正成了一个和腊日节并驾齐驱的节日,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文献里才有了“腊八粥”这个名词。

《东京梦华录》里记载,腊月初八,开封的大小寺院都会做“七宝五味粥”,分送给门徒。这七宝五味都是啥?孟元老没说,但是,在另一本南宋人写的回忆录里,交代了粥的原始版本:胡桃、松子、乳蕈(一种菌类)、柿、粟、栗、豆。

跟现在的腊八粥差了不是一丁半点。即使是仍然在做施粥活动的少林寺,做法也不是这样的。少林的“五行腊八粥”,光是豆子就要放5种,米呀桃仁、红枣什么的更是多达11种,和民间做法也不一样。

其实,最初的施粥是为了宣传佛教,争取信仰者。但不经意间,吃腊八粥的习俗已从寺院佛门扩散到寻常百姓之家,上至官方,下到黎民,均争相熬制腊八粥。只不过,民间喝粥的寓意在于祈求农业丰收,家庭平安吉祥。

南宋时期,腊八粥不仅流行于都市,甚至在农村也己普遍,陆游在故乡山阴(今浙江会稽)闲居时曾写有《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诗》,内有“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的诗句,这正是描写乡间田野喝腊八粥的风俗,说明在宋代腊八粥己为乡民所青睐,且己然成为世俗之物了。

从佛门传至民间,成为僧俗共同的习俗,这也标识着腊八节最终得以成型。

明清两代,腊八节的内涵日益丰富,人们也赋予了它更多吉祥的含义。比如乾隆朝修订的《荥阳县志》载,腊八这天得给小孩儿剃个头,叫“腊葫芦”。葫芦,音同福禄。

干掉腊日,腊八又能活多久?

从宋代开始,腊八节和腊八粥正式形成。但是,腊日也还是存在的,可是对于腊日,我们现在人是很陌生的。这是因为在时代的演变中,腊八日益强大,腊日被代替甚至瓜分。

上文说了,腊日不是一个固定的节日,就像我们现代人看二十四节气一样,跟阳历总是对不上号。而且,从夏代到秦汉,历朝历代所使用的的历法也是不同的:夏代的腊日在农历十二月,商代在十一月,周代在十月,秦在九月。这样一个混乱的情况非常不利于流传。

不仅如此,腊日节所祭祀的农业神也总是换来换去,从先秦的8位,一直到唐朝的192位,要祭祀这么多神,那得需要多少贡品,磕多少个头啊?这样就不仅导致人们信仰混乱,也使得腊日节丧失了吸引力和生命力。神明太多,人民明显不够用了。

腊日节的衰落除了腊八兴起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祭灶和除夕成了两个独立的节日。

灶王爷原本是腊日祭祀的对象。汉代以后,灶神越来越受到重视,皇帝都要亲自祭拜。到了宋代,人们将祭灶神的活动前移到腊月二十三,表达对灶神的重视,这就把灶神从腊日祭祀的众多神灵中独立出来了。

除夕的辞旧和祭祀祖宗,也来源于腊日。祭灶和除夕的独立,使得原本就己空洞的腊日节更加没有什么实质性内容,加速了腊日节的衰弱。

可惜的是,曾经辉煌的腊八,也步上了腊日节的后尘,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祭祀、宴会、剃头的讲究都很难见到了,而吃腊八粥的人群范围,也在不断缩小、再缩小。现在年轻人很少关注腊八节,更别说亲手熬粥了。这样一来,粥所带给人们的节日体验和美好祈愿随之淡化,腊八节的衰微不言而喻。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伊耆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