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前天。优在左右不知珍视的意思,今时所逢才晓得,方时只央浼彼此相献(皆难),他

印光大师:劝念观音菩萨圣号(精品美文)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文钞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又菩萨现身,不专现有情身。即山河树木,桥梁船筏(fá伐),楼台房舍,墙壁村落,亦随机现。必使到绝地者,复登通衢(音渠,大路),无躲避处,得大遮蔽。种种救护,难尽宣说。当看观音本迹颂,观音灵感录,观音慈林集,可以知其大略。当此天灾人祸,相继降作之时,若不以改恶修善,常念观音圣号,以为恃怙(音是护,依靠),则欲得安乐,难之难矣。(文钞续编卷下·历朝名画观音圣像珂罗版印流通序民27年)

●天灾、人祸,相继而至。当令家人,同念观音,以为预防也。(文钞续编·复宁德晋居士书)

●普令一切老幼男女,日常在家念观世音,管保不遭灾祸,多获祯祥。(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六)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感应者,亦未尝无感应也。(文钞三编卷一·复蔡锡鼎居士书二)

●现在大家通在患难中,当为一切人说解除患难之法,唯有改过迁善,敦笃(音顿堵,敦厚笃实)伦常,至诚恳切,称念观音名号,为唯一无二之妙法。无论水火、刀兵等危险,及怨业病,医不能疗者,倘肯依上所说,决定会逢凶化吉,在危而安,及怨业消灭,不药而愈矣。(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天灾、人祸,不时降作。祸患之来,莫能预料。避无可避,防不胜防。若能依《文钞》、《嘉言录》所说,至诚念佛及观世音,必能于冥冥之中,得蒙加被。或转有为无,或转重为轻,决不至与不念佛人同一受殃也。(文钞三编·复朱仲华居士书一)

●祈遍令乡人同戒杀生,念观世音圣号,以期疫疠消灭。果能恳切志诚,决定有大效验。即汝之眼疾,亦当由宣布此语,而得痊愈。茫茫大苦海,观音为救苦之人。倘人各志诚持诵,若或疫死,天地亦当易位,日月亦当倒行。若泛泛默念一句二句,即欲得起死回生之效,虽菩萨大慈,非不肯救济,但以彼心不真切,决难感通。祈与乡人详说之,则幸甚。(文钞三编卷二·复周伯遒书十四)

●念观音,不独邀净友念,当于村中及近村宣告,无论老幼男女,通皆吃素,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大家各人在各人家里,一路做事一路念。于行住坐卧中常念,决定可以不遭瘟疫。前年各处虎疫甚剧,陕西澄城县寺前镇附近,死数百人。一弟子村中有五、六十家,人皆令念,只死两个坏人,余均无恙。甘肃甘谷何鸿吉居士提倡念佛,凡念佛处,疫不入境。汝邀净友念,是小办法。教全村中老幼男女念,是大办法。顶好吃净素,如其不能,亦须少吃。即未吃素,亦要念。当此凶险之时,唯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为能救护。(文钞三编·复穆宗净居士书二)

●十余年前川中一居士,提倡持楞严咒救国息灾,以不能念者印咒作一小卷,俾带之身上,悬之门首,供之家中,其费亦颇有可观。而不知教一切人念观世音,则不需费。而一切老幼男女,同种莫大之善根。念观音除不发心者外,虽三岁孩子,也能念。念楞严则万中一二人耳。(文钞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二十二)

●十余年来,天灾、人祸,相继降作,总由不知三世因果,唯欲自利,不顾杀生害命,以及害人之所致也。欲挽劫运,非提倡三世因果、生死轮回,与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不可。现今之世,常在患难中,唯有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可以倚靠,当常持圣号,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转移。又祈与诸眷属,及亲友、乡党,皆以是为倡导,则其利大矣。(增广文钞·复马舜卿居士书)

●一心念佛,无事不办。而观音慈悲寻声救苦,当此极苦之时,令念观音,校(比较)彼令念佛,尤易生信。以佛之威神,人多不知。经中于救苦救难之事,绝少发挥。观音救苦救难之事,则大乘经中屡屡发挥。如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第二十五观音耳根圆通章,华严经善财参观音章(第二十八参),大悲经,则专说大悲咒,及观音救苦之事,悲华经,说观音因地发愿救苦之事,其他经中说者甚多。因此因缘,世无不知观音救苦救难者。当此大劫,令上等人(乃上等智识)念佛则易。下等人(乃下等智识)以经中未曾说及,或不生信,故令念观音也。(文钞三编卷一·复宁德晋居士书十八)

●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久已成佛,号正法明。但以悲心无尽,慈誓莫穷。故复于十方世界,现菩萨及人天凡圣等身,以施无畏,而垂济度。普门品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不但现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桥梁,道路,药草,树木,楼台,殿阁,亦随机现。总以离苦得乐,转危为安为事。凡遇刀兵,水火,恶病,恶兽,怨家对头,恶鬼,毒蛇,种种危险者。果能至诚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即可蒙菩萨加被,转危为安。现在杀劫弥漫,全球皆无安乐之处,亦无安乐之人。

愿中外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同以观音救苦救难之心为心。同以观音利人利物之事为事。则人我念空,斗争事息。自可同享太平,共乐天常。纵令定业难转,丧身失命,亦可仗菩萨力,往生西方。则是因宿业而殒(音允,死亡)身命,蒙佛力而出苦海也。凡我中外同胞,祈共鉴此愚诚。(民国26年)(文钞三编卷四《普劝全球同胞同念观音圣号启事》)


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间,

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体系框架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统治者将

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

政策。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积极维护国家

但是封建专制也推向了最高峰。

、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原大明王朝的整个精英集团,不分文官武将集体堕落,丧失民族气节,效顺满清为虎作伥,才是满清得以区区几十万人口掌控整个天下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广大汉人民众的持续不懈抵抗,才是满清统一全国花了十八年,扑灭汉人抵抗花了三十九年,并在之后二百余年一直风声鹤唳、推行愚民统治的根本原因。

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

,史称清朝;亦称为大清国、清国。

近代以后在与西方交往中,还短暂的以

,此后大清国和中国两词混用,逐步使中国这一称呼替代了大清国。

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

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

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努尔哈赤在

,起兵抗击明朝。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

”,誓师伐明。1619年,明朝在

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

。1625春,努尔哈赤迁都

。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

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

继位,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

投降。松锦之战标志著明朝在辽东防御体系的完全崩溃,在关外只剩下宁远一座孤城。1643年皇太极病死,福临继位,是为

在景山自杀殉国。驻守山海关的明将

,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击败

军,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是他全中国的君主。

接着,清军南下剿灭农民军,北方的汉奸、官僚纷纷勾结清军,镇压农民军。与此同时,南方的明朝遗臣相继拥立皇族建立政权,史称

清军进军江南的过程中,烧杀抢掠,激起

人民的强烈反抗,特别是

强制执行,各地燃起抗清的熊熊烈火。此后清军各地“

”,清军采取多次屠杀来镇压,造成人口骤减,发生西南地区民生萧条、万里无人的景象,史称

。1659年,清军占领西南地区。并迁移湖广人口填川,以补充劳动力的不足,视为历史上的第二次“

政策使人民放弃土地,增加更多流民。为此又制定严禁奴仆逃亡的

,激化京畿地区的民族矛盾。后来清廷下令停止这些政策,并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并且正式

,追尊崇祯帝与明朝忠臣。

李自成死后,大顺军余部与南明湖广总督

。1647年大败清军于全州,次年几乎收复湖南全境。

先后反正,出现了第一次抗清斗争的高潮。但永历政权不能团结对敌,给了清军以喘息之机。1649—1650年,

先后牺牲。1652年,

率军8万东出广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广东,“两蹶名王,天下震动”。

亦出击四川,克复川南。东南沿海的

等的抗清军队也发动攻势,抗清斗争再次出现高潮。这时

之间矛盾爆发,破坏了大好形势。

后,云贵虚实尽为清军所知。由于

反清势力较大,清帝册封吴三桂、

为王以镇守云南、贵州、广东与福建等地,史称

率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

继续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礼待南明宁靖王

,但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和监国。

1683年,清朝攻克台湾,

后历经20多年的战争,基本占领中国大陆。

康熙帝读书像 [40]

帝即位,在位期间,平定了

康熙帝还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废除

,以后永远停止圈地,并规定所圈土地应退还给农民。从1671年起,陆续放宽垦荒起科年限,并规定垦荒有成绩,据开垦多少,给予不同官职,这促进了垦荒的积极性,到康熙末年,全国荒地基本上得到开辟。1685年,康熙又规定民间新垦田亩,“自后永不许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旗主的经济扩张,有利于自耕农民。康熙还下令将明朝藩王的庄田改为“

1685年和1686年,他命令清军两次进攻盘踞

侵略的野心;1689年,他派代表与沙俄代表签订了《

》,划定了中俄东部边界线;平定了

康熙中期以后,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乾隆年间,

等地的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的棉织业、

的瓷器都达到了历史高峰。至18世纪中叶,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康熙晚年,吏治松弛,贪污腐败,已然成风。雍正元年(1723年)正月,他连续颁布11道谕旨,训谕各级文武官员:不许暗通贿赂,私受请托;不许库钱亏空,私纳苞苴;不许虚名冒饷,侵渔贪婪;不许纳贿财货,戕人之罪;不许克扣运费,馈遗纳贿;不许多方勒索,病官病民;不许恣意枉法,恃才多事等。严诫: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严惩。 [44]
雍正朝密折制度加以完善。皇帝特许的官员才有资格上奏折。具折奏事的官员雍正朝增加到1200多人。奏折的内容,几乎无所不包,诸如刮风下雨、社会舆情、官场隐私、家庭秘事等。皇帝通过奏折可以直接同官员对话,更加了解和掌握下面的实际情况。官员之间互相告密、互相监督,强化了皇帝专制权力。 [44]
雍正创设军机处,作为辅助皇帝决策与行政的机构。地点在内北侧。军机处的建立,标志着皇权专制走向极端。
在云、贵、粤、桂、川、湘、鄂等省少数民族地区,雍正全面实行“改土归流”制度,就是革除,在上述地区分别设立府、厅、州、县,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袭的“流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体制,同内地大体一样。雍正帝的改土归流,打击了土司的世袭特权和利益,减轻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负担和灾难,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的进步。 [44]
实行“摊丁入地”制度之后,社会人口,急剧增长。道光年间,人口之数,突破4亿。 [44]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雍正废除了贱籍。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监察御史年熙上书请除豁山西、陕西乐户的贱籍。年羹尧之子年熙在奏疏中说她们是忠义之士的后代,沉沦至此,无由自新,请求开豁她们的贱籍,准许她们改业从良。雍正帝看到奏折后,很是赞同,于元年(1723年)四月发出第一道“豁贱为良”的谕旨。雍正帝在下令开豁乐户贱籍的同时,又令各省检查,如发现本地也存在类似乐户的贱民,也准许他们出贱为良。
除以上改革内容外还有、、等。

另外,雍正帝对一些制度方面做了些改革。雍正起了“康雍乾”三代承上启下的作用。

然而他所派遣的特务遍即天下以监控地方事务,还屡兴

1735年弘历继位,即乾隆帝。

方面都有建树,为巩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清朝鼎盛局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是在他统治期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也逐步落后世界的浪潮。

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准葛尔贵族割据势力,统一天山北路。1759年平定天山南路的

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自从1762年起,清朝陆续派遣大批军队进驻新疆。永久驻军的官兵携带家眷,主要来自

等。这些驻军为保卫中国、开发边陲作出了贡献。

从1772年清朝开始编纂《

》,经十年编成,系统的修改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也使得很多珍贵材料丧失。然而乾隆帝为维护统治却严厉控制思想,编书期间藉机割裂焚毁大量不符其思想的书籍。此外大兴

等人被株连杀害或者流放。这些都让文人思想受到严厉阻碍,迟滞文化的发展。

清朝于1792年打退了

的进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制定和颁行了《

二十九条》,对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对外关系等各方面做了明确规定,并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主要内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确定西藏各大

和批准继位的大权,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驻藏大臣全权处理等。该章程是中国对西藏行使主权的重要历史文献证明。

西方传教士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引发18世纪

欧洲人追崇中国文化、思想与艺术,

到18世纪末,清朝鼎盛进入尾声,欧洲人出现负面评价。

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现象,乾隆六下江南,并仿制江南园林广修园林,劳民伤财,

。当时人口暴增与乡村土地兼并严重,使得许多农民失去土地;加上贪官

等官员腐败,于乾隆晚期到嘉庆时期陆续爆发民变。

于1770年代举兵,后来又于1796年爆发

,八年后被清军镇压,领袖

。乾隆至1799年去世,

未能解决弊端,清朝继续走向衰落。

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掌政风格日趋保守和僵化

。官场中,结党营私、相互倾轧、买官售爵、贿赂成风。

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纪律败坏。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阶级矛盾激化,民变四起。

由于吏治的腐败,导致海关走私严重,

1839年,道光帝为解决鸦片的弊端,派

宣布禁烟。英国为了打开清朝市场,在1840年,发动了

,清朝战败,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国侵略者签订了不平等条约——《

西方各国迫使清政府开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并土地,使得传统农村经济受到破坏。各地乘机纷纷起事,其中华北以捻乱为主,华中华南以

与随后的北洋通商大臣负责对外关系与自强运动的策划与推行,先后引入国外

技术,建立现代银行体系、现代邮政体系、铺设铁路、架设电报网。建立翻译机构

、新式教育(新学),培训技术人才并派遣留学生到欧美日等先进工业国家,培育出

等人才。开设矿业、建立

等等制造工厂与兵工厂,同时也建立新式陆军与

洋务运动使得中国社会出现较安定的局面。其间

分别灭西、东捻,捻乱到1868年为止。1862年-1878年间左宗棠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平定新疆回乱,并收回伊犁。

洋务运动使得清朝的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增强,到

联合执政的同治年间,清朝一度出现了较安定的局面,史称“

。其间清朝在西方人的帮助下成功消灭内地的民变并收复

,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当大的改善。至19世纪80年代,清朝军队的装备和洋务运动之前相比已有了明显的提高;对外方面,1884年,清朝和法国为

也宣布建省。战后,清朝设立了

向英国抗议无效,隔年被迫签订《中英缅甸条约》,承认缅甸为英国所有。

后国力大增,1872年日本强迫清朝藩国

改属日本,清朝拒不承认,中日交恶。1894年

爆发,最后以清军落败而告终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

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

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

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

,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

清廷为联俄制日,签订《

》,列强鉴于清朝已无力自卫,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朝长期受列强欺辱,在冀鲁地区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

。慈禧太后欲借此排外,暗中默许义和团,向十一国宣战。为保华中华南,东南各行省总督巡抚,不服从清

,发起东南自保,义和团事件引发西方列强的报复。

被联军占领,劫杀掳掠。慈禧太后率

西逃,慈禧认为此祸乃义和团引起,遂颁布剿灭义和团的命令。最终义和团运动在清军与八国联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

》。清廷赔偿重款、划定

日俄两国在东北的利益冲突爆发

,进一步加深中国的半殖民化。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

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

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

。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

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

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

,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

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当时立宪派与革命派为改革方式发生争执,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廷也承诺实行立宪。1907年清廷筹设

,预备立宪,并筹备在各省开办咨议局。1908年7月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命令各省在一年之内成立咨议局。同年颁布《

政体,成立代议会。在立宪派成员的请愿下,清廷宣布把预备立宪缩短三年,预定在1913年召开国会。同年

担任监国摄政王。1911年5月清廷组成由庆亲王

领导的“责任内阁”,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君主立宪。不过,该内阁中的很多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

”,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和失望,很多转向于革命派合作

,清廷急派新军入川镇压。10月,革命派于湖北发起

,南方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任命北洋新军统帅

为内阁总理大臣,成立内阁并统领清军。袁世凯一方面于

压迫革命军,另一方面却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形成

于南京宣布立国,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袁世凯迫使

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将权力交给袁世凯政府,清朝灭亡。

》,清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

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

),但只持续12天而终。

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依旧被部分清朝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

、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

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肃等省设有

(长官为武职),与土府、土州、土县(长官为文职)。土司的长官以当地各族头人充任,可以世袭,由朝廷或地方官府颁给印信,归所在地方之督抚、

管辖。宣慰等司的长官隶属于

、土知府、土知州等官隶属于

。雍正年间,云南、贵州、广西等省的土司开始改行流官制,史称

出任川滇边务大臣,四川西部的藏人土司、西藏东部的宗也开始改土归流

。入关后,以驻防八旗留守盛京沈阳,并严禁内地汉人出关耕种。

康熙至乾隆年间,逐渐形成三个相当于行省的将军辖区: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之下设专城副都统分驻各城,并管理各城的临近地区。副都统下有

统领各旗。在汉民聚居之处,置府、州、县、厅,如同内地。居于黑龙江、嫩江中上游的

、锡伯等族,编入八旗,由布特哈总管、呼伦贝尔总管管辖。黑龙江、里江下游及库页岛的

、库页、奇楞等渔猎部落则分设姓长、乡长,由三姓副都统管辖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改

清朝前期疆域(1820年)

。近代以后,随着与西方国家的交往,逐渐引入西方国家的一些概念,其中就包括国旗与国歌。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政府认定“黄底蓝龙戏红珠图”(即俗称的清朝“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清朝曾先后使用《

》作为半官方国歌或代国歌

。直到1911年,清政府定《

爆发,《巩金瓯》后来没有流行开来。

康熙十六年(1677年)设立南书房,起初是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而设。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

,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雍正七年(1729年),清军在西北与

蒙古激战,为及时处理军报雍正帝始设军机房,雍正十年改称

。乾隆帝即位后安排数位“总理事务王大臣”进入军机处,故改名总理事务处。乾隆二年(1737年)乾隆服满亲政,总理事务王大臣等自请罢职,恢复军机处名称,自此遂成定制,军机处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核心权力机构,满洲

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几乎可忽略不计,政治权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为清代

的顶峰。直至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初十清廷宣布成立“

宣统三年四月初十(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

。由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组成

上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内阁。然而,由于内阁成员中过半数为皇族或满人,时人讥之为“

后倒台,由袁世凯组成的新内阁所取代

顺治四年(1647年)《

》编修完成。《大清律》基本上承袭《

两朝屡次增删,并于雍正五年公布。但清朝最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

说:“《大清律》易遵,而例难尽悉。”

都谙熟例案,常可执例以压制长官。《大清律》还表现出民族歧视和压迫的特色。满人、汉人在法律上不平等。清廷对各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各种特订的法律,如

有“番律”等等,以加强对各少数民族人民的统治

光绪三十三年修订法律馆“专以模范列强”为宗旨,制定大清新刑律草案。草案分总则、分则两编,主刑、从刑两类;并制定了有关国交、选举、交通、通讯等方面的犯罪条款,确立了缓刑、假释的制度。在新刑律颁行前,修订法律馆删修大清律例,以《

》作为过渡,于宣统二年颁行。现行刑律颁行不久,清朝即覆灭,现行刑律中的民事条款被中华民国时期北洋政府所援用。

的思想。文字狱之案件常是无中生有,小人造谣所为。其特征是:罪状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由权力人物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一个单字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诽谤元首或讽刺政府,即构成刑责。较大规模的文字狱甚至可以牵连成千上万人受害。

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

。顺治四年(1647年),发生第一起文字狱“函可案”。一位法号函可的和尚因藏有“逆书”《变记》而被逮捕,后来流放到

,并惊动朝廷中的辅政大臣

等人。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名的有康熙时期的

清朝历史中,顺治、康熙时期的“文字狱”还只是个别现象,到雍正时则成为一种普遍的“制度”。在文字狱浪潮中表现得最为疯狂的则是乾隆,共发生一百三十余案。

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

(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

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

。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

无权征调。政治权力集中于王公贵族,重大决策由贵族共同讨论决定,是为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后

于天聪五年(1631年)仿

制度设立六部,试图逐渐削弱满洲贵族权力。皇帝试图实行中央集权的努力主要集中于清朝前期。

顺治七年(1650年),

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经济上由于把关外落后的奴隶制带入中原,大力推行

等恶政,强抓人作奴隶,以供八旗子弟白白吃饷,他们常年寄生虫般的生活造成了清朝武力的退步,也使清朝越来越依靠

清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

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

便应运而生。还有李鸿章组织的

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

惨败,防、练军均又改为次要的

到清灭亡前夕,其陆军可以号称100万,但大概只有60万战斗人员,其中只有17.5万人是现代化的正规军。并非所有新军均效忠清廷,部分暗中支持

令沿江沿海各省循明制,各设水师,此为清朝水师之始。内河防务以

为主体,沿岸各设水师。

洋务运动时期清朝才有新建海军的动作。为建立船舰自制能力,1866年清廷在

成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以

为船政大臣。同年,李鸿章要求其

建造炮舰。1868年8月,第一艘中国制造的蒸汽军舰,“恬吉”号下水。随后的

分别摧毁南洋舰队与北洋舰队,这也标志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

清代中前期国内及国际贸易通道

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较发达。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

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

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

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

。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

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

清朝在编撰古籍时大肆销毁古籍,明末可以和百家争鸣相比的

在清代终结。知识分子不敢发表独立见解而是钻进故纸堆去考究古书,这就是所谓的

,形成于乾隆、嘉庆年间。京剧之名始见于光绪二年(1876)的《

》,历史上曾有皮黄、二黄、黄腔、京调、

、国剧等称谓,系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

、弋阳、乱弹等剧种经过五、六十年的融汇,衍变而成,是中国最大戏曲剧种。其剧目之丰富、表演艺术家之多、剧团之多、观众之多、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

清代的画坛由文人画占主导地位,山水画科和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更多画家追求笔墨情趣,在艺术形式上翻新出奇,并涌现出诸多不同风格的流派。清初

的山水花鸟画,中期的“

的仕女花鸟画及杨柳青、桃花坞和民间年画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

郎世宁《百骏图》(局部)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

圆明园大水法复原图 [114]

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

的。雍正即位后,拓展原赐园,

在位期间对圆明园进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

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

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道光时,国事日衰,财力不足,仍不放弃圆明三园的改建和装饰。1860年

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同治时欲修复圆明园,后因财政困难,被迫停止,改建其他建筑。八国联军之后,又遭到官僚、军阀巧取豪夺的毁灭打击,终变成一片废墟。

清朝科技虽有成就,但是从清初渐渐落伍。也没有让科技知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

》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

》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清朝皇舆全览图(部分) [120]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

》。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

》。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

》,是乾隆二年(1737),由

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

》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

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

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

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

通过《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可以看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一过程,既让清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

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

”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

”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亦突出了《清帝逊位诏书》所发挥的历史作用。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人尤其被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

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一下几类特权:

  • 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

  • 除科举之外,另有笔帖式供满洲子弟进入仕途

  • 清朝高级文武官职一向有满(旗)汉缺之分。满洲人可任汉缺,反之除个别情况外

  • 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

    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

    。此外,旗人司法权也独立于民人之外。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由步军都统衙门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

  • 清廷分拨满洲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

    。除了旗地之外,清廷还负责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满洲子弟未成年者有养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资

  • 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

    ”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

    东北满洲故地无满城之分则设置柳条边,防止汉人进入“

寄养的特权,使满人的风俗从骑射民族的勤俭朴实变为奢华糜废

,以至于可用于国事之人越来越少。随着国力日衰,清政府对满洲人的生计问题已然鞭长莫及。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民国建立,“首崇满洲”之国策也随之寿终正寝。

清政府对内蒙古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

”,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中央直接任命,多选旗长中势力大、威望高、与中央关系亲密者任之。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

等盟。各盟旗直接对中央负责,受中央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

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但各都统、将军不干涉行政事务。

清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政府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清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

,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

清廷还颁布谕旨严禁汉人进入蒙古地区开发耕种。所以整个清朝时期,蒙古地区农业化是在严密的朝廷监督之下进行的。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

隆重接待并正式赐予他“达赖喇

;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加强了清朝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乾隆年间。清政府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

清政府振兴西藏经济的措施有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

满族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

外国人眼中的剃头风景 [142]

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

”,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

”。于是规定清军所到之处,无论官民,限十日内尽行剃头,削发垂辫,不从者斩。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汉人为保护世代相承的文物衣冠进行了此起彼伏的斗争。清朝统治者对此进行了血腥镇压,1645年发生的

即与“剃发易服”有关。此起彼伏的斗争历经几十年,最终结果是满族统治者取得胜利,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针对当时各地汉人的抗争此起彼伏的情况,当时的陈名夏曾说过:“留发复衣冠,天下即太平”

。然而不久他就因为说了这句话而被满门抄斩。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清朝推行“剃发易服”的原因:一般认为,满族统治者希望通过剃发易服来打击、摧垮广大汉族人民尤其是上层人士的

,保持满族的统治地位,保持满族不被汉族同化。后来的历史表明,满族统治者的这一措施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汉人逐渐淡忘本

的发式和服装。到辛亥革命推翻清帝国,号召民众剪去

蓄起前发时,仍然有许多人不愿意剪,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害怕剪去辫子后被官府杀头,可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剃发易服”政策对汉族影响极深。剃发易服割裂了

清政府为了长久统治中国,大力尊崇

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预防反抗。

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

、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

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

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并承担赋役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但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

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清代是历史上回族反抗统治者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回民起义“从清朝初年继续到它的复灭的那一天,方告停止”

。回族人反抗清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清朝推行歧视回族的法律法规,是引发回族起而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政府对穆斯林,由歧视而压迫,清律上有若干条文,对穆斯林之犯罪者,特别加重处罪。”

“从1762年起,清帝颁发了歧视他们(回族)的严厉的法律,使得回族人在一些情况下所受处罚比同类案件中的汉族人要重得多”

《大清律例》中的回族立法无一不充斥着对回族歧视与压迫,显示出回族在法律面前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清廷一方面“回人久隶编,即与百姓元异”

针对普通百姓的法律均可适用于回族,另一方面又诬称“回民犷悍成习,结党为匪,仅照常办理不足示惩”

,还要特别制定更严酷的法律,回族可谓苦难深重。

实际生活中,官府欺压回民的事屡见不鲜,一些汉族士大夫也颇有感慨,“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凡争讼斗殴,无论曲直,皆抑压回民”

,“官吏既袒汉民,又以回之易与也。辄任意出入其法,回众杀汉者抵死,汉杀回者,令偿敛银二十四两”

,清帝也不得不承认:“该回民等久隶中华,同受国家覆育之恩,含毛贱士二百余年,其间登仕版者,亦复不少,岂无天良?何至甘为叛逆?推原其故,始则由地方官办理不善,遇有互斗等事,未能持平办妥,以致仇衅日深。”

严酷的法律再加上不公正的司法,回民如雪加霜,认识到这一点也就不难解释清代回民频频起义的原因了。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追尊)

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追尊)

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 1. 注:十一帝不包括后金。
  • 柏杨.《中国历史年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
  • 3. .沈阳日报[引用日期]
  • 4. .新华网[引用日期]
  • 5. .中华网[引用日期]
  • 6. 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第九册)·》。
  • 7.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第122页-第133页。 九州出版社, 2010-1,ISBN
  • 8. 张鸿海 之丹编,《中外著名战争故事·之中国战争之一》,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
  • 9. 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第五讲·清代〉》,三联书店,2005,ISBN:
  • 瞿同祖,《清代地方政府》:从瞿同祖对清代地方政府组织各部分的考察中,可以看到了清代政府体制的僵化、效率低下等问题。“一方面是中央集权的程度极高。后记中瞿同祖先生说,清代集权程度比法国中央集权都高很多,所以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州县官是清廷在地方第一线的官员,职责最大,但权力却没多少。所辖区域内任何事都归他管,都有他负责,却只能判廷杖以下刑罚的案件。事事要上报上级,这种体制的僵化和效率低下可想而知。 僵化还表现出机构的臃肿,这也是不敢放权所致。本来政府机构中已经设置了僚属官员,各司其职,但都不能够负责,没有权力,州县官只得运用书吏和衙役,为了监督他们,又设置了长随,书吏本来又是监督衙役的。这一层层设置导致了机构臃肿而效率低下,可是本来的监督制约目的却达不到,往往是他们串联起来共同谋私立。这一点在省级政府中也可以看出,布政使也只是“税收代理人”罢了,总督也只是起监督作用。整个体系也是层层叠加,秦汉只有郡县,唐宋有了监察的道,后来又有了行省,一层层的,非但没起到监督的效果,反而臃肿了机构。 另一方面,是行政手段的落后,全凭道德出发,不考虑行政技术问题。不论是从财税考察,还是从政府行政过程。这也是黄仁宇先生所说,以道德代替技术。 陋规是本书中重点论述的 ,在任何一个层面都存在着。财政收入本来就不多,名义上的税收是很低的,这里面的逻辑就是官员应是父母官,不应收很多钱,百姓也要轻徭薄赋。但这已经不是秦汉时期了,政府比以前大许多倍,财政必然亏空。而财政权全部归中央,地方只留下很少,又没有返还机制。这样一来,陋规费是必然的了。黄仁宇先生提出,要是当时有返还机制就好了,这样一来,资金的流动带来了银行业和保险业的发展,一个商业社会的原则就可以深入人心了。上级对州县官的监督亦是如此。对官员监督的手段基本上都是惩罚,一种道德上的约束,而全无行政上的指导。而官员的选拔也是通过科举,有道者即能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一种思维也就产生了幕友在判案的时候不能出面,但又必须存在的矛盾问题。一个国家只以道德治国或以意识形态治国,可见其性质即使统治性质的,必然是如此死板,静态,只求稳定的。”
  • 11. 注:详见条目“清代文字狱”。
  • 13. .光明网[引用日期]
  • 16. [法] 佩雷菲特 ,《停滞的帝国— 两个世界的撞击》,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ISBN:
  • 17.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18.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19. 李云汉.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 ·训政时期的忧患与建设〉》 : 第399页。
  •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第4页
  • 21. 徐俊.,《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 湖北武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
  • 注:朝鲜最早的民办报纸《独立新闻》对曾经的宗主国清国的态度是“世界上最贱之清国”,“人民懦弱、卑贱、愚昧、肮脏、毫无爱国之心,受人贱待而尚不自知,受人蔑视而不知愤恨”。
  • 注:中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望厦条约”的汉文文本开头更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结尾签字处则注明“大合众国钦差全权大臣驻中华顾圣”。十余年后的中美“天津条约”里,也称清朝为“中华大清国”。
  • 27. .网易网[引用日期]
  • 28. 姜公韬. 《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 :明朝初期的女真族分成建州女真(分布於牡丹江、绥芬河与长白山等地区)、野人女真(分布於松花江中游、黑龙江和乌蘇里江等流域,最远可达鄂霍次克海与库页岛)与海西女真(分布於松花江以东地区到黑龙江流域)三部 。第110页-第115页。 九州出版社, 2010-1,ISBN
  • 29. 注:努尔哈赤六世祖,后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
  • 30.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第110页-第121页。 九州出版社,
  • 注:明朝後期的女真族分成据守旧建州女真势力的建州女真与长百山女真;据守旧野人女真势力的东海女真;以及最强盛,据守旧海西女真的扈伦女真,而建州的死敌叶赫就属於扈伦女真的一部。
  • 《清史稿?本纪一?太祖本纪》:十一年丙寅春正月戊午,上起兵伐明宁远。....城上放西洋炮,颇伤士卒,乃罢攻。....二月壬午,上还渖阳,语诸贝勒曰:“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八月丙午,上大渐,乘舟回。庚戌,至爱鸡堡,上崩,入宫发丧。
  • 33.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第125页-第126页。 九州出版社,
  • 34. 李国祁, 《中国历史》, 三民出版社, ISBN 。
  • 35. 注:南明政权包括:弘光、隆武、绍武、永历。
  • 36.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2 满清的绥服〉》,第37页。
  • 37.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五章 明清之际》,第128页-第133页。 九州出版社,
  • 38.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42页-第149页。 九州出版社,
  • 39.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3
  • .中国文学讨论[引用日期]
  • 《清圣祖实录?第42卷》:圣祖(康熙帝)曰:“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癰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
  • 42.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54页-第161页。 九州出版社,
  • 43.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44. .人民网[引用日期]
  • 45. .中山网[引用日期]
  • 46.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62页-第166页。 九州出版社,
  • 47. 时涛,宋岩 .《图说中国历代君主帝王303——清朝概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9,ISBN:
  • 编《中国历代战争史·清(上)》,中信出版社,ISBN:1
  • 49.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2012年,ISBN:5,第146页。
  • 注:在乾隆时代,世界上主要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英国工业革命;第二件是美利坚合众国成立;第三件是法国大革命。这三件大事再加上此前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格局。
  • 51. .中华文史网[引用日期]
  • 52.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46页-第148页。 九州出版社,
  • 53.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66页-第169页。 九州出版社,
  • 54. 许明龙.《 欧洲十八世纪中国热》.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7. ISBN
  • 57. .人民网[引用日期]
  • 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在大清帝国里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今晚,在我们船上的两个中国人裸着身体,从他们的衣服里拣出无数虫虱,而且急切满意地把它们吃掉了,好像是一种美味的食品。”,第75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 爱尼斯·安德逊著,费振东译,《在大清帝国里的航行——英国人眼中的乾隆盛世》:“情况很奇怪,虽然这个省份大量产茶,但看来在下层居民中茶叶还是一种很稀有的商品;在我们船上的这些人,每逢我们早餐以后,从不放过机会向我们索取泡饮过的茶叶;他们把茶叶除去水分在日光下晒干,经过沸煮以后把茶液灌入`石壶'以饮用。当壶内茶水近乎喝干时再加些沸水;似此加水再煮的茶叶可以用几个星期。在某种场合他们就把几片新鲜茶叶放进杯内,冲上沸水,盖上盖子,等几分钟以后再喝。”,第67页,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
  • 60.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73页-第179页。 九州出版社,
  • 61. 《乾隆起居注》六十年八月:“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
  • 62. [美] 罗兹·墨菲著/黄磷译. 《亚洲史》(第四版).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年10月.
  • 《应诏陈言疏》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批评道光时代:“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
  • 64. 魏源. 《海国图志》:“鸦烟流毒,为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 65.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7 〈与西方世界的初次冲突〉》:
  • 66.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8
  • 67. .蜀龙网[引用日期]
  • 68.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9 〈改革的中兴之治〉》: 第239页-第269页.
  • 69.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9 〈改革的中兴之治〉》: 第239页-第269页.
  • 70.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71. 芮玛丽(美). 《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後抵抗》. 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
  • 72.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10< 晚清的新动乱〉》:
  • 73.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10< 晚清的新动乱〉》日本原本是要求台湾、澎湖与辽东半岛,後来因为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列强鉴於清廷失去自卫能力,开始展开瓜分中国之举。 : 第273页-第291页.
  • 75. 罗家伦. 《兴中会成立日期之史的考订》,载《中山先生行谊》下册. 台北:台湾书局(1995年10月初版).
  • 76.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11
  • 77. 史景迁. 《追寻现代中国-最後的王朝·11
  • 78. 赵雅丽,《逊清小朝廷时期宫规习俗的变迁与动因之考察》,《北京历史文化研究》,2007。
  • 79. 李云汉. 《中国近代史·〈第六章· 民国初年的政治与外交〉》 : 第258页.
  • 刘平、孙防,《紫禁城小朝廷()的社会史研究》,《清帝逊位与民国肇建一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
  • 81. 李云汉. 《中国近代史·〈第九章 ·训政时期的忧患与建设〉》 : 第399页.
  • 82. 注:出自边城玫女的《中国历代疆域面积考》。
  • 83. 《清史稿?志四十八、四十九、五十 地理志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 85. 《清史稿?志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 地理志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 86. 姜公韬,《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六章 清朝的极盛与中衰》,第169页-第173页。 九州出版社,
  • 87. 薛福成. 《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1890年)5月11日: 「又查旧卷,英外部於丁亥年(1887年)咨送兵部尚书节略, 询及中国国乐乐谱,以备兵丁谱奏之用。前任刘大臣照复云:「查中国乐章,译为欧洲宫商, 可合泰西乐器之用者,仅有一阙,名曰《普天乐》。相应将乐谱一册,备文照送查收。」,按《普天乐》者,曾侯(曾纪泽)所制也。」.
  • 8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89. 肖奭:《永宪录·卷一》。
  • 90. 赵翼:《瞻曝杂记·卷一》。
  • 91. 《中国文明史·清代前朝》.
  • 92.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梁章钜《枢垣记略》卷廿七“(雍正七年),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机房於隆宗门内。”
  • 94. (英)约·罗伯茨编著,蒋重跃 刘林海译. 《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9年:
  • 95. 柳诒徵. 《中国文化史》下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第731页.
  • 9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III》.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页.
  • 97.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98. 中山八郎. 《明末女真和八旗素描》,载《满洲史研究》,东京四海书房出版. 1926年.
  • 罗光乾,《影响清朝历史的100位风云人物》,2011,北京联合出版公司,ISBN:3
  • 100.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册 中文大学出版社, 第104页。
  • 101.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200-201页。
  • 102.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378-379页。
  • 103. 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第534页。
  • 104. 《清史稿·志一百十》。
  • 105. .中新网[引用日期]
  • 106. 董平,《番薯造就盛世,盛世开发番薯》,《中国社区医师》,2008年24期
  • 107. 杨涌泉. 《中国十大商帮探秘》. 企业管理出版社.
  • 108. .中国历代帝王[引用日期]
  • 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清时期》.上海市国权路579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 110. 康拉德·希诺考尔、米兰达·布朗著《中国文明史·清代前朝》,群言出版社,
  • 111. 嵇哲. 《中国诗词演进史》:页298.
  • 112. .文化频道[引用日期]
  • 113. 傅谨,《京剧崛起与中国文化传统的近代转型——以昆曲的文化角色为背景》,《文艺研究》,
  • 114. .温州网[引用日期]
  • .博宝艺术网 [引用日期]
  • .圆明园官网[引用日期]
  • 118.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19. 关建军、 张养生,《的解剖学贡献》, 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2000年09期
  • .艺术中国[引用日期]
  • 121.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剑桥大学,1983年
  • 122. 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第087卷 ·清代科技史》,人民出版社
  • 123. 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 .新京报网[引用日期]
  • 125. 韩东育,《清朝对“非汉世界”的“大中华”表达——从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4,
  • 126. 《清世宗实录·卷十二》元年十月辛未条.
  • 127. 昭琏. 《啸亭杂录·卷九·八旗官学》,中华书局1980年版.
  • 129. 福格. 《听雨丛谈·卷一·笔帖式》,中华书局1984年版.
  • 130. 昭琏. 雍正年间,有许希孔者任满洲副都御史,见载於《啸亭杂录·卷四·汉人任满缺》.
  • 乾隆年间,有范时纪任满户部侍郎、范宜清任盛京工部侍郎、李侍尧任热河副都统、孙庆成任满户部侍郎兼护军统领;嘉庆年间,有范建丰任满礼部侍郎、李毓秀任热河都统、张百龄任满刑部尚书,调左都御史,见载於《啸亭杂录·卷七·汉军任满缺》.
  • 注:旗下奴仆和包衣组织中的庄头无此特权。庄头、庄丁和汉军旗下奴仆犯充军、流刑罪者一律照民人例办理;满洲、蒙古旗下奴仆则依例转发驻防八旗为奴。
  • 《大清律·名例律·犯罪免发遣》:凡旗人犯罪,笞杖各照数鞭责,充军流徒,免发遣,分别枷号。徒一年者,枷号二十日,每等递加五日,总徒准徒亦递加五日,流二千里者,枷号五十日,每等亦递加五日。充军附近者枷号七十日,近边者七十五日,边远沿海边外者八十日,极边烟瘴者九十日。.
  • 134. 史玉瑛. 《试论清中叶对旗地私有化的法律控制》,中央民族大学.
  • 135. 安双成. 《清代养育兵的初建》,《历史档案》1991年04期.
  • 136. .中国国学网[引用日期]
  • 137. 李喜林. 《清代的柳条边》,《兰台世界》1999年第04期.
  • 《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鲁东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沧桑》2008年第05期.
  • 139. 刘小萌. 《清代八旗子弟》89-148页,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 140. 周敏,《首崇满洲——清朝的民族本位思想》,《沧桑》, +45。
  • 141. .全刊杂志赏析网[引用日期]
  • 142. .民俗网[引用日期]
  • 143.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44. 魏斐德著 陈蘇镇等 译. 洪业 《满清外来政权如何君临中国》. 台北: 时英出版社. 2003:
  • 145. 《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一·陈氏列传》
  • 146. 雍正四年九月十九日,《剪除夷官,清查田土,以增租赋,以靖地方事》折.
  • 鄂尔泰在《改土归流疏》中说:“改土归流,将富强横暴者(指土司)渐次擒拿,懦弱昏者(亦指土司)渐次改置,纵使田赋兵刑,尽心料理,大端就绪。”
  • 雍正四年四月初九日,《请肃清顽苗,以靖边方事》一折中说:“总之,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然恩非姑息,威非猛烈,到得用著时必须穷究到底,杀一儆百,使不敢在犯,则威仍是恩所全实多。”
  • 149. 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间题》,21页,民族出版社,1982。
  • 150. 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载《中国伊斯兰史存椅》,28页,宁夏人民出版社,1982。
  • 151. 《剑桥中国晚清史》汉译本,下册,242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 152. 《清高宗实录》卷1233,乾隆五十年六月癸卯。
  • 153. 《清高宗实录》卷1319,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丁已。
  • 154. 《清高宗实录》卷676,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庚子。
  • 155. 张集馨:《临潼纪事》,载白寿彝、《回民起义》卷三,17页。
  • 156. 杨毓秀:《平回志》卷3,志甘肃一,第三。
  • 157. 《清穆宗实录》卷50,同治元年十一月丙子。
  • .杭州师范大学法治中国化研究中心[引用日期]
  • 159. 注:溥仪初葬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家属要求下移葬华龙陵园。

(东晋文学家、史学家)

(约328年——约376年),字彦伯,小字虎,时称

玄学家、文学家、史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

)人。最初的时候他是做

。因为不满当时已出的几种《

》后,他编著了《后汉纪》,并著有《竹林名士传》三卷及《

》、《三国名臣颂》等篇。今存《

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

三年(328年)出生于一个

,其后“袁氏子孙世有名位”。然而在袁宏年少的时候,其父临汝令袁勖去世,家道因之中衰。袁宏咏史诗受到

时,特聘其参议军事,从此踏上仕途。

,倚马疾书,顷刻间即成七纸。但是袁宏不满意

的专横跋扈和图谋篡逆,因而于著文或谈论中,多次冒犯桓温,故“荣任不至”。直到桓温死后,袁宏才由

郎出任东阳郡太守。不久,即于晋孝

元年(376年)病死在任所,时年四十九岁。

袁宏一生写下诗赋诔表等计三百余篇,其中脍炙人口的则有北征赋和三国名臣序赞。当时,

发出“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的感慨。所以袁宏是以“一时文宗”而著称于世的

袁宏撰《后汉纪》三十卷

时,仍将他列入文苑传。但是袁宏的主要成就并不表现在文学方面,而是反映在他的史书编撰中。除了久已散佚的竹林名士传外,

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后汉纪仿

汉纪而写,是一部出色的

。其书共三十卷,约二十一万多字。所载起自

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迄于

称帝,记述了东汉二百余年的兴衰史。后汉纪的成书要早于

》五十余年,是现存有关东汉史史籍二大部中的一部。正如当年袁宏往往被人视作文章家而不是史学家一样,后汉纪长期以来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不能不令人为之惋惜。

袁宏原有集20卷,已佚。有《

》三十卷,《正始名士传》三卷,《竹林名士传》三卷,《中朝名士传》若干卷,《集》二十卷。《

》的撰写,经历了近十年的时间。除竹林名士传外,《

》是他流传至今的唯一精心史作,今存30卷。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其诗、赋、序、赞、碑、铭、疏、表等20余篇,亦多残缺。

:“袁宏发轸以高骧,故卓出而多偏。”

领兵北征时,命令袁宏靠着马拟公文,一会儿他就写成了七张纸,而且做得很好。后人因以“倚马”或“倚马千言”来比喻文思敏捷。出自《

》,原文为“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唐朝诗人

《灵池县见早梅》诗引用此典故,曰“栖身未识登龙地,落笔原非倚马才。”

曾以一扇相赠,袁宏答谢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后人因以“扬风仁政”来比喻为官清廉仁厚。

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贫,以

,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

,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

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

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

。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

,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

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 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

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 “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

,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胡奴乃止。

夫百姓不能自牧,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代

,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

,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虽遭罹不同,迹有优劣,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

也。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

霸。中古陵迟,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斯荣,御员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

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

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

,则千载无一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之得贤,于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次。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难,患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

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

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

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而至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谭,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

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

,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

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

,远明风流,治国以礼,人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

,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受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

而已哉!然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

夫诗颂之作,有自来矣。或以吟咏情性,或以纪德显功,虽大指同归,所讬或乖。若夫出处有道,名体不滞,风轨德音,为世作范,不可废也。复缀序所怀,以为之赞曰:火德既微,运缠大过。洪飙扇海,二溟扬波。虬兽虽惊,风云未和。潜鱼择川,高鸟候柯。赫赫三雄,并回干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凤不及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停菊。

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潜朗,思同蓍蔡。运用无方,动摄群会。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

幕里,算无不经。亹亹通韵,迹不暂停。虽怀尺璧,顾哂连城。智能极物,愚足全生。

郎中温雅,器识纯素。贞而不谅,通而能固。

德心,汪汪轨度。志成弱冠,道数岁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虽遇履尾,神气恬然。行不修饰,名节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

。忠存轨迹,义形风色。思树芳兰,

荆棘。人恶其上,世不容哲。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震霜雪。运极道消,碎此明月。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和而不同,通而不杂。遇醉忘辞,在醒贻答。

长文通雅,义格终始。思戴元首,拟伊同耻。人未知德,惧若在己。嘉谋肆庭,

盈耳。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全身由直,迹洿必伪。处死匪难,理存则易。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六合徒广,容身靡寄。君亲自然,匪由名教。爱敬既同,情礼兼到。

烈烈王生,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

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灵,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

。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氛雺!

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

士元弘长,雅性内融。崇善爱物,观始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夙夜匪懈,义在缉熙。三略既陈,霸业已基。

公琰殖根,不忘中正。岂曰模拟,实在雅性。亦既羁勒,负荷时命。推贤恭己,久而可敬。

,秉志渊塞。媚兹一人,临难不惑。畴昔不造,

邻国。进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纷纭,人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

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

。志掩衡霍,恃战忘敌。

,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讬孤,惟贤与亲。辍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子瑜都长,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将命公庭,退忘私位。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伯言謇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亦献替。谋宁社稷,解纷

。正以招疑,忠而获戾。

元叹邈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点。立行以恒,匡主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

,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屡摧逆鳞,直道受黜。叹过

莘莘众贤,千载一遇。整辔高衢,骧首天路。仰揖玄流,俯弘时务。名节殊涂,雅致同趣。日月丽天,瞻之不坠。仁义在躬,用之不匮。尚想遐风,载揖载味。后生击节,懦夫增气。

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尝与

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疚巴父之洞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珣云:“此赋方传千载,无容率耳。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滔云:“得益

一句,或为小胜。 ”温曰:“卿思益之。”宏应声答曰:“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珣诵味久之,谓滔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

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

,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

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

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

。”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

作显宗颂,辞甚典雅,乃作颂九章,颂简文之德,上之于孝武。

初,卒于东阳,时年四十九。撰

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

三子:长超子,次成子,次明子。明子有父风,最知名,官至临贺太守。

袁宏字彦伯,陈郡人,魏

焕六世孙也。祖猷,侍中。父勖,临汝令。宏起家建威参军、

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性直亮,故位不显也。在郡卒。

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时

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问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

,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二说不同,故详载焉。

宏从温征鲜卑,故作北征赋,宏文之高者。”宏集载其赋云:“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

,似实恸而非假,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感不绝于余心,□流风而独写。”

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

,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而贫,以运租为业。镇西谢尚时镇

,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在

,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住听之。乃遣问讯,答曰:‘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胜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

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

谢奉的司马,京都友人送行一直送到濑乡,快分手时,他不胜伤感愁闷,慨叹道:“江山如此辽阔,竟然有万里的气势。”

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

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

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 “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箸书。注曰: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

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

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袁宏始作东征赋,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

,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袁虎年轻时家里很穷,曾经受雇替人运送租粮。这时,镇西将军

坐船出游,那一夜风清月明,忽然听见江边商船上有人吟诗,很有情味;所吟诵的五言诗,又是自己过去未曾听过的,不禁赞叹不绝。随即派人去打听底细,原来是袁虎吟咏自作的《咏史诗》。因此便邀请袁虎过来,对他非常赞赏,彼此十分投合。

叫袁彦伯作一篇《北征赋》,赋写好以后,桓温和在座的贤士一起阅读,大家都赞叹写得好。当时

也在座,说:“遗憾的是少了一句。如果用“写”字足韵,就会更好。”袁彦伯立刻即席拿笔增加了一句:“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桓温对王珣说:“从这件事看,当今不能不推重袁氏。”

袁彦伯写成了《名士传》,带去见

,谢安笑着说:“我曾经和大家讲过江北时期的事,那不过是说着好玩罢了,彦伯竟拿来写书!”

桓温率师北伐、当时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桓温的责备,罢了官。正好急需写一份告捷公文,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靠在马旁,手笔疾书,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地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该让我从齿舌中得点好处。”

袁宏起初写《东征赋》的时候,没有一句话说到

。陶侃的儿子胡奴就把他骗到一个密室里,拔出刀来指着他,问道:“先父的功勋业绩这样大、您写《东征赋》,为什么忽略了他?”袁宏很窘急,无计可施,便回答说:“我大大地称道陶公一番,怎么说没有写呢?”于是就朗诵道:“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

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曾经请他的属官入府值宿,袁宏和伏滔接连来到。签到值宿时,因府中还有个袁参军,袁宏怀疑名单上的袁参军不是自己,便叫传令官再查问一下。传令官说:“参军就是袁、伏的袁,还怀疑什么?”(袁宏和

一起任桓温的参军,将军府的人合称二人为“袁伏”。袁宏认为,把他和伏滔并列是一种耻辱。)

,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

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袁虎、伏滔同在桓公府,桓公每游宴,辄命袁伏。袁甚耻之,恒叹曰:“公之厚意,未足以荣国士,与

进兵洛阳,经过淮水、泗水,踏上北方地区,和下属们登上船楼,遥望中原,感慨地说道:“使国土沦陷,长时间成为废墟,王夷甫(

)等人不能不承担这一罪责!”袁虎轻率地回答说:“国家的命运本来有兴有衰,难道都是他们的过错?”桓温神色威严,面露怒容,环顾满座的人说:”诸位多少都听说过刘景升吧?他有一条千斤重的大牛,吃的草料,比普通牛多十倍,可是拉起重载走远路,简直连一头瘦弱的母牛都不如。魏武帝进入荆州后,把大牛杀了来慰劳士兵,当时没有人不叫好。”桓温本意是用大牛来比拟袁虎。满座的人都震惊了,袁虎也大惊失色。

一同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中任职。

每逢游乐宴饮,就叫袁虎和伏滔陪同。袁虎对此感到非常羞愧,常常对桓温叹息说:“您的深厚情意,不足以使国士感到光荣;把我和伏滔同等看待,还有什么耻辱比得上这个呢?”

峩峩太行。凌虚抗势。天岭交气。窈然无际。

澄流入神。玄谷应契。四象悟心。幽人来憇

高馆百余仞。迢递虚中亭。文幌曜琼扇。碧疏映绮棂。

无名困蝼蚁。有名世所疑。中庸难为体。狂狷不及时。

杨恽非忌贵。知及有余辞。躬耕南山下。芜秽不遑治。

  • 2. .商都网[引用日期]
  • 3. .国学网[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珍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