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很纠结一件东西买不买买不买一些东西

有个白富美朋友跟我认真讨论过钱的问题:

 如果有个东西,孩子很想要,就是很贵很贵,怎么办?

  买下来,我心里会滴血。

  不买呢,我又会很愧疚,觉得对不起孩子——

  他会不会内心受伤?会不会因为家里条件不够好而感到自卑?会不会钻牛角尖觉得自己就是配不上那么贵的东西?会不会因此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我听她说了这一大通,再默默想了一下她家里的那些房子·们。

  艾玛,头一回感觉到有钱人也有普通人的烦恼呢。

  就是可能她的烦恼比我的多了一两个0。

  作为一枚女屌丝,我当然更多的想过钱的问题。

  但在有些方面,我一点也不吝啬,比如我家宝宝坐摇摇车能够无限续杯。

  原因很简单,摇摇车一次一块钱,他就是坐上一个小时,也才20块。

  事实上,就算能够无限续杯,他也从来没有超过这个数字过。

  如果这个钱我完全负担得起,又不影响到别人,为什么不干脆满足他?

  而那些超出我的心理价位的,我会直接告诉他,很抱歉,这个我们买不起。

我知道对很多人来说,“买不起”这三个字,要说出口,很难。

  曾经的我也是其中一员呀。

  去逛街,看上一件衣服,试衣间走出来,照照镜子,再被导购几碗迷魂汤灌下肚,简直就要高唱野百合也有春天~啊这件简直跟我配一脸~

  最后看看吊牌,傻眼,迅速召回所有下线的智商开始思索,怎样才能厚着脸皮把话锋一转:其实,呃,我突然觉得这个好像不太适合寄几哎。

  哪里不适合?价格不适合呗。

  对素不相识的人,都那么不容易说出口,对上自己亲生的娃,就更难了。

  简直是对面子和里子的双重暴击。

  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说不出口这三个字,会选择硬着头皮买下来。

  每次你看到这件东西的时候,心里永远会给它P一个大大的价签挂上去,你会心疼,会忘记当初孩子看上它的原因,会不容许孩子胡来,觉得孩子这么干简直就是糟蹋钱,会忍不住要上去干涉他,指责他,纠正他——

  你在用这些举动,告诉孩子当初没有说出口的那句话,我,们,买,不,起。

  还有一些人,他们把“买不起”打扮成另外一个样子来说:

  家里不是有差不多的东西吗?今天说好了只买一件东西的,已经选好别的了;这个其实一点都不好,我们再看看别的,你看那一个就很不错;你要是好好练钢琴/考到多少分,下次就给你买……

  看上去你是在跟孩子讲道理,实际上你完全没有准备跟孩子讲道理。

  你只希望他赶紧的接受这样的借口,麻溜儿的跟你一起撤退。

  免得逼你把真正想说的那句“买不起”说出口。

  另外还有很多人,会选择看到并尊重孩子的喜好,并趁机给娃来一场如何合理的满足需求的体验式教学:

  这个东西确实很不错,妈妈也觉得很有趣,但是我们这个月的预算不够,你能不能和妈妈一起想想办法,看我们怎样才能有足够的钱,把这个买回家?

  我觉得这样的父母已经属于很可爱的人,但如果你能这样讲,说明这件东西的的价格还是属于跳一下就能够着的。

  还有那些努力了也没办法的呢?这世界如此多姿多彩物产丰饶,咱们爸爸既不姓王也不姓马,总归会有碰到这样情况的时候。

  到那个时候,你能简单直接,平和又明白的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吗?

 孩子喜欢的东西,我买不起。

  不知道你怎么想,反正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心里会有很多愧疚感。

  孩子越喜欢,眼神越不舍,我就越愧疚。

  对有些人来说,愧疚感太沉重,自己没有办法承担。

  他们就把愧疚转化成别的东西。

  比如说愤怒,“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么不懂事?这么虚荣?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了你已经很辛苦了吗?”

  这样的话一说出来,他们就成功的卸下了担子——从指责自己变成了指责孩子,把愧疚感交给孩子,自己就轻松了。

  反正孩子的心理能量弱,很难反抗着不跟父母配合玩这个游戏。

  还有的找个借口绕一下,告诉孩子人要学会控制自己,要学会延迟满足,要管理好自己的欲望——还要告诉孩子,我不给你买,是为了你好。

  当然了,在这些过程中,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有的人只是潜意识的去这样干了,前者是明目张胆的恶劣,后者是隐藏起来的恶劣。

  为什么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分开,都正视,都尊重,都包容呢?

 首先,父母的愧疚感怎么办?

我建议你,积极的去正视它。

  拿我自己举例来说,我一个草根阶层,上千块的我就要纠结,上万块的我就完全不考虑。

  书,衣服,玩具,食物,如果在我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买下来,就是属于他的物品,如何使用完全由他自己决定。

  就算他买回来就丢到一边,不看不穿不玩不吃,我不会肉疼,也就自然不会升起浪费可耻的念头,要去耳提面命的教导他,以此平复自己的情绪。

  我是个普通人,我们家是个普通家庭,但我想就算是大富之家,也会在经济上有自己的限度。

  所以,从物质上来说,完美的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是个美好愿望,但它实现不了。

  既然做不到,为什么不真诚的面对自己,也真诚的面对孩子?

  你的智商正常,孩子也不傻,他们精着呢,谁能迷惑得了谁?

  买不起就是买不起,我会继续努力,争取给全家人更好的生活。但在此之前,我承认自己在经济上的局限,坦然的面对这一点。

  然后,孩子会因为买不起而受伤吗?

  并不会(我就要这么确定的下结论,不服你来咬我啊)。

  如果你看到了他的需求,理解了他的遗憾,回应了他的失落,这样的经历就不会在他心里面留下什么阴影。

  那么最后,问题来了,

如何委婉的向孩子表达“我买不起”,既不伤害孩子又能保全自己的自尊心呢?

  列一个每月开支计划(哪怕是比较粗略的),可以帮孩子更加清楚地明白愿望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区别,比用“买不起”来搪塞更有说服力。

  可以让全家人坐在一起,大家轮流说自己特别渴望得到的东西,把它们列出来,排除那些不太切合实际的。然后每月划出一笔钱,轮流帮大家实现愿望。

  比如12月份,帮女儿买了双冬靴,1月份就可以给妈妈买条羊毛围巾,2月份就该让爸爸得到一个“心仪已久”的电子产品。这样的好处是,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得到奖赏的机会,而节约和等待并不会削减得到心仪已久的礼物时的兴奋。

  我们总有一种误解,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不适合坦然相待。

  然而事实上,孩子并没有那么脆弱,真相也并不会伤害人。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很善于察言观色。即使年幼的孩子会列上诸如:城堡、彩虹之列超不现实的礼物,但最终还是会在父母的解释后放弃。所以说,对孩子进行金钱和责任教育,永远不会太早。

  有些东西,除了恋旧以外,基本没什么价值....那就都丢了算了.....像许多几十年前的定做衣服什么的....好多阿姨辈的这种行为很多.....最后装潢房间时来个大扫除...平时就是不丢,放着占地方,新衣服又没地方放...何必呢.....

  有些东西...总觉得,将来会用得上...的确,将来是会用得上,那个将来是几年后?三年五年的,绝对可以丢了....只要不过百的,三年五年后完全可以再买新的用.....也许,三年五年后,有新款可以替代....比如初期的豆浆机,现在也可以用,当时买要一二百大洋吧,再在一二百大洋买的功能比当初的还要多......三年五年一二百大洋平均下来,一个月也就十来块钱,问题是,你看着不用的东西不烦吗?一个月丢掉十块二十块钱的舍不得么?

  有些东西,买贵了,舍不得丢.....问题是,放着占地方,放着看着觉得自己当初是SB...放着,你依然还会有这种SB的行为.....那就干脆点,丢了,然后会心痛到总记得,自己当初花了几千几万大洋买了一件无用物,只能丢了,眼前这个几千几万大洋的东西真值得买吗?

发了工资之后先把钱分几份,定期存一点,留一点自己花,这样子就可以存钱了。像一些不急着要的东西。先不买,等自己有一个月没有乱花钱的,下个月就奖励给自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很纠结一件东西买不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