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的越复杂 人就越成熟不是走向复杂吗?

天真的人,不代表没见过世界的黑暗,恰恰因为见过,才知道天真的好。

我却劝他“要努力放弃天真”。

我却劝他“要努力走向天真”。

这是不是有点自相矛盾?

先讲一个青原惟禅师的故事。

“你学道前,是什么样子?”

禅师答:"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行者问:"那你学道后呢?"

禅师答:“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行者问:“那你得道后呢?”

禅师答:“见山又不是山,见水又不是水。”

这个故事,其实讲的就是成长的三种镜界。

我们青春年少时都是天真的。

不知道世界的运行规则。

所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活得天真烂漫丶纯真无邪。

这时候我们的状态,是一种“无我镜”。

少年不识愁滋味,是一种无知的天真。

我们慢慢长大丶步入社会后,

才明白这个世界竟然这么复杂,

水也不是我以前见的水了,

吃尽苦头后,我们终于学会了“应付”。

于是进入成长的第二重镜界——假我镜。

懂得了戴上面具,知道了见风使舵。

很多人汇停留在这一层很久,甚至一生。

但强大的人会跳出这一层,

进入成长的第三重镜界——真我镜。

知道世界的运行规则之后,

见过人世的复杂与阴暗之后,

才更加明白天真之可贵,

于是愿用天真的态度去度过这一生。

所以便又“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了。”

也就是说,一个真正天真的人,必定见过人世的复杂与阴暗,否则这样的天真只是一时的无知。一个真正天真的人,也必定是超越了世俗的成熟,所以才能回归于“丰富的单纯”。

龙应台写过一篇《相信与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历史,后来知道,

原来历史的一半是编造......”

“曾经相信过文明的力量,后来知道,

原来人的愚昧和野蛮不因为文明的进展而消失......”

“我曾经相信过理想主义者往往经不起权利的测试......”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才知道,

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

在经历这么多失望后,龙应台笔锋一转:

“譬如文明也许不能信,

但是对于真相的追求可以无止尽。

譬如文明也许脆弱不堪,

但是除文明外我们其实别无依靠。

譬如理想主义这也许成就不了大事大业,

但是没有他们社会一定不一样。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

大那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

这才是真正的天真——看透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但依然孜孜不倦追求美好。

天真的人,不代表没有见过黑暗,

恰恰因为见过,所以才知道天真的好。

人生,获得大幸福的人,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故事的疗愈力量》读后感(九):网上的一些小结

  光看理论感觉不强呀,看里面的故事就很有感触。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一)

  周志建,心理咨商博士,雅号“叙事王子”,台湾吕旭立会心理师,有25年以上丰富的心理咨询实务经验,叙事治疗是他的专长与最爱。他是最早将叙事治疗大量运用在台湾咨商实务界的先驱,叙事治疗能在台湾普及并受到欢迎,他功不可没。他是一个特立独行、充满人文关怀的心理工作者;他的一生,都不是走主流的路线,他坚持走自己的路;他喜欢后现代“没有唯一真理”的理念,坚持尊重多元的价值;他也是一个重视自由的人。因为不想被体制所捆绑,他选择当一个“自由”的心理工作者,经常应邀去演讲、带工作坊,推广他所热爱的叙事人文理念。《故事的疗愈力量》是他的重要著作。下面是读第一章《另谋出路——我的生命故事》。

  1.讲述故事。在这一章里,作者不厌其烦在介绍自己的人生故事,几处转折,几个重生,不断追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很少读过这样的书,整整25个页码。一般地说来,不少读者都会产生疑问,我要的核心理念和技术是“故事的疗愈力量”,干吗要这样罗嗦呢?关键是作者要阐述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学叙事,听故事,你是进入一个人的生命,它靠的是感觉、想象、直觉、感能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的能力。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做叙事的要诀,至今恐怕还有很多人不明白这个窍门,所以他们尽管学了很久的叙事,依旧不得入门的要领。”作者的意思清楚地表明,要教育人,说服人,就要有自己的人生故事进入爱教育者的生命,以唤起受教育的灵魂。

  2.聆听故事。周志建说:“聆听生命,才能进入生命。”要进入一个人的生命何其然,然而让一个人讲述故事,聆听他的故事,则有可能进入他的生命,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渠道或方法。道德教育重要,心理教育很需要,生命教育重要,但往往是抽象说教,空洞的游说,显得苍白无力。而故事就是一个极好的载体,是生命意义的载体,是理念观念的附属,是情感思维的寄托。聆听故事,可以体味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归属,为自己的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打通一条快捷的通道。

  故事,在讲述中聆听,在聆听中讲述,才能走进一个人的生活,担负起教育的使命: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飘动另一个云,一人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二)

  下面是读第二章《为什么要说故事》。

  1.“只有生命,可以抵达生命”

  “只有生命,可以抵达另一个人的生命。”这是叙事疗法所相信的事。周志建说:“聆听故事,就是进入一个人的生命。但治疗师必须先进入自己的生命,自己走得有多深,他的个案也才会走得有多深。”这是不变的道理。治疗师先疗愈自己,才能疗愈他人。故事可以教育人,但自己要教育好自己,他的故事才可能教育好别人。周志建说:“成为一位叙事治疗师去说自己的故事,是均可避免的事。”你不能给别人你身上没有的东西,如果自己不能讲好故事,就不可能运用故事教育人,疗愈人。

  2.“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看见’”

  周志建说:“如果不说故事,恐怕我一辈子都无法看清楚:自己是谁?”说故事是一种反思过程。在自己的故事里,人可以不断地发现自己、创造自己。他说“当我开始说故事,于是我开始理解自己。说故事中,会带出新的灵感、想法、意念、感受,甚至新的行动。透过行动,于是我又创造了新故事。说故事,就像这样,它是一个生命不断开展的历程。”

  3.“说故事,转化痛苦之身”

  周志建说:“说故事,其实是一件很煎熬的事。”面对过往经验的伤痛,常常有叫人逃离的冲动。但是逃离,痛并不会自动消失,它总会在某个时间出来跟你纠缠不清。在故事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学会感动,也学会抚平自己的伤痛。这是一种自我拥抱,带出了温柔的力量,抚慰了伤痛的心。

  4.“故事,是一种生命知识”

  说故事,也是一种自我探索、疗愈的历程。每次创作,都是把自己掏出来,重新理解,让内在的伤痛渐渐消融,这是一个生命的历程,让自己更趋完整,更像自己。说故事,是一种自我的“阅读”,并在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辨识,看出多元的自己,于是,渐渐地长出了一个新的自我。这个历程,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治疗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知识,一种”知行合一”的知识。

  这种知识,不仅是一种治疗理论,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和研究方式。生命之道,不是藏于经书之中,而是展现在读者的回归之中,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实践、去体验、去反思,这就是故事所给出的“道”。

  5.“说故事,创造了生命的连接”

  周志建说:“在别人的故事里,我们同时也看见了自己。故事不只连接我与他人,更连接了我与自己。”透过长长的故事叙述与书写,我们能梳理出一条安顿身心的路,感觉到生命有一种笃定,同时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也产生了更多礼敬。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三)

  下面是读第三章《语言的力量》。

  1.语言的灵性。周志建说:“语言是一种生命的展现,里面更是灵性的运用。”中国人相信,种瓜得瓜。佛罗伦丝·辛说:“人生游戏是一场有如回力飞镖般自作自受的游戏。”生活上的太多经验,令人相信这样的道理。他说“不管是语言或作为,都是如此,生命有如‘回力飞镖’。”赞美他人,还是诅咒他人,都会分别回到自己的身上的。你给出什么,就得到什么。

  2.语言的力量。叙事的语言,跟传统很不一样。是看来访者“有”什么,而不是去看来访者“没有”什么;是看来访者“做”什么,而不是看来访者“没做”什么。于是,在新故事的叙事里,个案在我们面前,重新变成一个有能力,又令人“耳目一新”的人。对这个观点,似乎值得商榷。本人认为,既要看到来访者“有”什么,也要看到来访者“没有”什么;既要看来访者“做”什么,又要看来访者“没做”什么,这要才能到达“疗愈”的目的。

  3.语言的释放。每个人都有秘密。周志建说:“保守秘密是很的事,但也很必要。因为我们都不被批评,不想受伤害。”“秘密之所以成为‘秘密’,因为它不符合主流价值,或与社会道德相违背,所以不得见光。”说故事就是一种释放,当释放后,自己就接纳了自己,也接纳了别人,就创造了一种亲密关系,于是人与人之间更靠近了。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四)

  下面是读第四章《故事的生命疗愈》。

  1.重写故事。说故事,帮助我们理清这件事跟自己的关系,识别故事如何影响我们?感知自己内在的感受和期待。说故事的过程就是重新理解自己的过程。周志建说:“说完故事,人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动力、新的感受、新的决定。于是,生命故事就有机会被‘重写’了。”

  美国吉姆·洛尔博士《人生,要活對故事》是能量管理领域的经典著作,他认为,生命即是故事,故事即是生命。他说,要改变老故事,活出新故事。人不说故事,乐的情绪就被旧意识套住,不自觉地重复老故事,埋怨人生;说故事,重新整理思维,就能解套不良情绪。

  2.审视痛苦。人活着不容易,其实是件受苦的事。周志建说,面对生命的痛苦,我们无法回避,只能面对、理解,自我疗愈。他说:“说故事,是让受苦的生命得以解脱的方式之一。”“说故事,帮助我们觉知痛苦,转化痛苦。”从根本上说,说故事就是一种修行。周志建说:“生命的痛苦,是需要用中国这个‘度’字,才有美感,才到位。度,是一个历程,它是生命的必然。‘度’这个字给出一种缓慢地接纳、温厚地融合,里面还有禅的‘参悟’,意味深远。”所以,他说:“受苦的生命,生命力特别旺盛、强大。”

  3.诉说秘密。周志建说:“人之所以活着痛苦,是因为我们活在很多‘应该’的框框里。”“应该”、“必须”,是对完善的一种追求,但如果用于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要求,则是一种苛求,一定带来痛苦。再伟大的人,再高尚的人,也有缺点、弱点,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薄弱地方。面对不完善的生命,不要去批判,去指责,应当是慈悲和宽容。慈悲,就是爱;宽容,就是善待。周志建认为:“唯有爱与慈悲,可以让生命救赎。”说故事,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完整的人”。

  4.表达理念。说故事有两种,一种是自我叙述,一种是叙述他人。在自我叙述中,已经隐含了自己的价值、想法,甚至偏见;即使是叙述他人,也一样也要说自己的故事,或渗透自己的理念和思维,如此,听者或读者,才能理解:为什么会这样看这个人,看这件事。周志建认为,“这是叙事里十分重视的‘互为’主体”。

  5.陪伴相随。从本质意义上说,聆听故事就是一种陪伴。有一种存在性的相随,即聆听叙事,不分析,不指导,不建议,创造一种有质感的生命陪伴,聆听者只要带着好奇、理解、欣赏,进入个案的生命,不需要太多的介入。我们可以把这种故事聆听叫做“陪伴相随”,或“陪伴故事”。在作者的描述中,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来访者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不大适合于隐喻故事。

  6.共修道场。周志建创造了一个故事疗愈的道场,叫私塾。在这个道场里,“大家说着自己的生命故事,我们不但‘手把手’,还‘心连心’”;“在这里,每个生命都是老师,‘人人皆佛’”;“说故事需要一种氛围、一种浸泡,私塾提供了浸泡的‘空间’。生命在这里潜移默化地被疗养,最后每个人长出自己力量”。这种集体说故事,“创造一种关系的连接,这也是生命的连接。在连接中,彼此的生命得到支持与滋养;在连接中,也让我们深深看见自己,不是理性的,而是一种深层的感通”。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五)

  下面是读第五章《神奇的隐喻疗法》。

  1.隐喻疗法。什么是隐喻?周志建说:“它就是一种譬喻、一种图案式的想象。”那么,隐喻疗法,就是通过一种譬喻或图案式的想象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在作者看来,这种方法是叙事疗法,或故事疗法最有效的一种。

  2.善用隐喻。隐喻是一种写作的表达方法,可以用来心理治疗,也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我们成为与孩子沟通的“教育工具”。他列举《厕所女神》这一典型案例。大约于2010年间,日本有一首著名的歌《厕所女神》,是由日本歌手植村花菜演唱的,整首歌十分钟,她边弹吉他,边唱歌,像是说故事一样,很迷人。歌里讲述的是好与外婆的故事,很感人。

  故事里的“我”不喜欢打扫厕所,外婆告诉她:“每一个厕所里都住一个美丽的女神,如果你把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长大以后,你就会变成跟女神一样漂亮。”这个孩子一种渴望与动力。长大以后,她离开家庭,忙于工作,忙于恋爱,起到外婆住院,并离开人间。这时,她才后悔自己跟外婆的疏远,怀念外婆。

  这是典型的隐喻疗法。周志建说:“隐喻就是如此安慰人心的妙方。它不说教,不讲道理,不劝诫,更不是那种‘你不要想得太多’式的肤浅的安慰话语。”

  链接:植树花菜《厕所女神》歌词

  小学三年级开始不知为什么,和奶奶住在一起,虽然就在父母家的隔壁,但却和奶奶住在一起。每天帮忙家务,当然也有一起玩五子棋,但就是不喜欢打扫卫生间。奶奶这样对我说:“在厕所里住着非常美丽的女神,所以每天都打扫干净的话,就能像女神那样美丽。”

  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将洗手间打扫的干干净净,想着自己一定要变成美人,每天不断努力着。出去买东西的时候,会一起吃鸭肉面,还会因为奶奶把戏剧录像不小心洗掉,而哭着责备奶奶。在厕所里住着非常美丽的女神,所以每天都打扫干净的话,就能像女神那样美丽。

  慢慢长大的我,和奶奶开始吵架,跟父母也无法好好相处。开始不愿回家,放假也不回家,和男朋友一起出去玩,五子棋和鸭肉面,也从两个人中间消失了。人为什么总要去伤害别人,总要错失最重要的东西。就这样我丢下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奶奶,一个人离开了家,来到东京。

  两年之后,奶奶进了医院,瘦了也虚弱了很多。我回去去看望奶奶,喊着:“奶奶我回来啦!”就像以前一样打着招呼。没说几句话,奶奶就说:“快回去吧。”让我离开了病房。第2天的早上,奶奶静静的长眠了,仿佛就像在等我一样,等待这个不求回报的抚养长大了的不孝孙女。

  在厕所里住着非常美丽的女神,奶奶的教导在我脑海里盘旋,可今天的我还能成为美丽的天使吗?在厕所里住着非常美丽的女神,所以每天都打扫干净的话,就能像女神那样美丽。我想成为美丽的新娘,揣着这个梦想的我,每天都把洗手间打扫的干干净净。奶奶,奶奶,谢谢你;奶奶,真诚的感谢您!

  读《故事的疗愈力量》(六)

  下面是读第六章《自由写作的心灵疗愈》。

  1.自我修行。周志建认为,写故事,“其实是一种修行。它就像‘禅修’,帮助你静心,让你回到自己的中心”。这种自由书写,“都在帮助我们梳理生命,‘通畅’我们的生命”。“所有的修行,目的都在‘诚实地面对自己’,自由书写也是。所以,我认为自由书写就是一种修行”。

  2.实话实说。周志建认为,“自由书写,其实很简单,就是‘实话实说’。但这件事对于压抑惯了的现代人而言,却很难”。至于为什么“难”,作者并没有展开说明。在我看来,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过往的事,不值得去回忆和记叙,生活本来就是平淡无奇。其实不然,生活充满矛盾,有快乐也痛苦,这都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都是自己成长的资源,值得我们去记录。二是写不写,没有多大的区别,写了花了那么多的功夫,没有多少意义。其实,书写故事,应当是对自己生命的重视审视,是对生命的梳理,也是对生命的总结。三是不会写,说是自己语言水平有限,写不出令自己或他人满意的故事来。写故事,特别是写好故事不容易,但可以学习,当然这里有一个过程,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

  3.大声朗读。周志建认为,写完故事,“光写还不够,还要大声念出来”。在讲述故事时,有听众,“在对应的关系中,人才不会感到孤单。人不是孤岛,我们需要‘观众’,需要互动,需要对话,这就是社会学里重要的人际理论”。周志建说:“文字是一种‘静态’展示,而朗读是一种‘动态’传输。”他认为,“一旦大声说出来,语言就变得更真实,而且你也会同时付诸行动”。他还认为,“朗读是一种宣告仪式,它在宣告:‘我活着,我存在’。透过这个仪式,人们不但宣告了自我的‘主体性’,也无形中提升了自我价值”。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熟不是走向复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