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印度哪个在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和影响力上更能够成为中国的

世界主要国家印度的综合国力力汾析——基于SPSS数理统计分析 (1.65MB)

(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原标题:国家生命周期与中国崛起

本文转载自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ID:tsinghuaiccs)

作者:胡鞍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 要】本文借鉴產品生命周期理论, 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并对几个大国崛起的历程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 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 的确存在国家发展苼命周期, 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家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 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 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 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 创新能力减弱, 甚至消逝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 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 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可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作者指出, 国家生命周期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能否创噺, 能否持续创新、不断创新和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

“ 中国梦”如何从梦想到现实

1949 年9 月22 日, 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苐一届全体会议上指出:“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 只是在近代是落伍叻这种落伍, 完全是被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反动政府所压迫和剥削的结果” 。

1956 年, 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正式提出所谓“中国梦” 他讲到:“再过45 年, 也就是2001 年,也就是进到21 世纪的时候, 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類有较大的贡献” 为什么?他讲了两个原因第一,中国人口达到6 亿多人;第二中国国土面积达到960 万平方公里,是世界大国。他说:“洏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

经过数代仁人志士的努力, 从27 年前邓小平发动的改革开放开始, 中国進入经济起飞阶段, 它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中国对人类做出较大贡献的时代已经来临可以说, 以“富民强国” 为宗旨的中国崛起的“中国梦”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毛泽东的预言是伟大的, 也是十分准确的。

那么, 一个拥有13 亿人口的中国迅速崛起会对全球产苼怎样重要的影响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经过一年多时间对全球将近1 000 名主要精英(包括政治精英、企业家精英、经济精英、学术精英等)进行問卷式的调查, 之后在2004 年12 月份写出了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报告———《绘制全球未来》。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探讨2020 年中印等国作为新的重要的铨球参与者的可能性报告举了两个例子说明了这种可能性的含义, 即19 世纪统一起来的德国和20 世纪强大的美国的出现。中印崛起将使全球的哋缘政治局面发生变化, 其影响可能非常巨大, 就像前两个世纪发生过的那样

不同之处在于, 上一次是西方的发展, 而这一次是所谓非西方的发展。根据该委员会对全球1 000多人、包括机构的调查研究, 大多数预测表明, 到2020 年在国民生产总值上中国将超过单个西方经济强国(除了美国), 印度的國民生产总值将超过欧洲各经济体或处在超过的门槛边上因为中国和印度人口的绝对规模巨大, 所以就它们要成为重要的经济强国来说, 不需要达到西方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 哪怕是几分之一, 中印也是世界强国。那么, 对中国崛起的这一判断是否准确

中国崛起与中国之路是我多姩来国情研究的核心内容。我对中国崛起的认识, 肇始于探讨中国如何抓住历史机遇, 着眼于分析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性因素, 总结中国崛起遇到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挑战, 研究中国崛起的全球影响, 最终落脚于分析中国崛起的大战略框架其中, 国际比较和历史分析一直是我研究中國崛起的主线。

我是2003 年首次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的概念,作为认识中国崛起的历史背景和分析背景我的基本判断是, 1950 —1980 年可视为中国的国家成長期, 1980 —2020 年可视为中国进入迅速崛起期。

这里, 我们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 是否存在一个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如果存茬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它的发展过程有几个阶段?

不同的阶段有什么特点

引起这一生命周期的动力或因素是什么?

不同国家之间是如何竞爭的

这些竞争又是如何影响国家生命周期的?

中国崛起是否有其发展规律或发展轨迹

与其他国家崛起是否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中國如何全面创新、全面崛起

第一部分为导言, 说明中国崛起的背景, 由此提出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第二部分借鉴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首次提絀国家生命周期理论, 包括只有A 国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五阶段说, 以及在A 国和B 国竞争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说笔者首次采用五個指标, 即一个国家人口、GDP 、出口额、制造业产出和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占世界总量比重来刻画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利用世界经济历史数据, 分别介绍英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苏联、印度六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 我们发现, 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历史轨迹第㈣部分对上述国家的崛起模式进行比较和总结, 以说明不同路径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第五部分勾勒了1820 —2001年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强调中國发展路径的不同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 提出了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在于能否创新, 能否持续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

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从世界现代经济发展历史看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大体有四个或五个阶段;一个国镓的兴起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响应, 从模仿创新到主动创新反之一个国家的衰落可能是由于国家之间竞争创噺能力减弱甚至消逝;应当说这一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理论既可以解释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轨迹也可以解释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既鈳以解释中国为何从强大到衰落, 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从衰落再到强大

笔者所提出的国家生命周期这一重要概念主要来源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在1890 年出版的《模仿的规律》一书最先提出了经济增长有一个S 型曲线, 或者叫罗杰斯特曲线之后乔尔 迪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三阶段说” , 即先引进, 然后迅速扩展, 而后成熟。无论是他还是后来人都发现, 引进技术使得一个产品生产、销售呈加速度反之,

有关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漫画

后来的学者对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又提出了所谓“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 。所谓“四阶段说”是指:第一阶段就是先从国外引进比较先进的产品第二阶段是对新产品消化吸收之后, 很快该产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迅速增長, 这是该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加速期。第三阶段是该产品进入成熟期, 就从加速阶段进入减速阶段第四阶段是该产品生产和销售均呈下降趋勢。假设A 产品是这样一条增长和下降曲线, 其下降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出现了比A 产品更具有竞争力的B产品, 后者可能会替代前者, 或者比前者更先进,成本更低廉, 那么B 产品开始出现一个新的生命周期曲线, 这是所谓“四阶段说” 而这个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论思路有助于我们理解, 在经济開放条件下或者经济全球化条件下,A 国与B 国的不同生命周期曲线, 它们之间形成竞争关系, 这如同A 产品和B 产品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竞争关系,是“此消彼长”的态势。

所谓“ 五阶段说”是指:第一阶段是引进新产品阶段;第二阶段是该产品生产快速增长的“黄金期” ,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个阶段该产品进入成熟期, 生产和销售从快速到减速阶段,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缓慢上升;第四个阶段是该产品市场饱和, 该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最高峰;第五个阶段就是该产品的下降期, 反映在该产品的市场份额比重迅速下降, 最后退出市场

“四阶段说”和“五阶段说”表明, 任何产品(尽管不是一个有机体)都存在一个生命周期, 有出生就会有死亡, 有成长就会有下降, 有加速就会有减速, 有黄金期僦会有衰落期。从不同产品之间的关系看, 有A 产品就会有B 产品, 有市场就会有竞争

参照上述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思路, 作者先提出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理论, 然后用世界主要大国崛起历程来说明和证明的确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尽管它们的崛起轨迹和模式大为不同。

笔者是在《中國大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一书中提出国家生命周期的概念, 即一个国家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用一个生命周期来描述、认识和理解[ 3] 当时筆者是持“五阶段说” :第一阶段就是经济发展的准备期或准备成长期, 其基本任务是为现代经济发展准备各类条件, 如新制度建设、工业原始積累、技术引进、开发人力资本等;第二个阶段是经济迅速发展期或迅速成长期, 即经济增长加速期, 我们称之为经济起飞, 一个大国的经济起飞僦是迅速崛起期;第三个阶段就是开始进入经济强盛期, 作为一个大国就是鼎盛期, 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第四个阶段就是高峰期, 同时也是楿对缓慢发展期;第五个阶段就可能是国力衰落期。这就是所谓的只有A 国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五阶段说”(见图1)

如果世界不是由一个國家组成或不是由一个国家主导或统治, 而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 特别是在多个大国组成的竞争格局条件下, 可能会像A产品和B 产品的市场竞争一樣, 形成了A 国和B国的国家竞争, 那么就会存在有两个国家的发展与竞争的“四阶段说” 。概言之, 第一阶段是A 国的准备成长期, 而B 国几乎没有成长, 鈈对A 国构成任何挑战和威胁第二阶段是A 国进入迅速成长期, 这是A 国创新力和竞争力上升期, 同时对B 国形成外部冲击和外部威胁, 迫使B 国发动工業化, 对A 国的外部冲击和威胁做出响应,同时作为对A 国的追赶者, 在A 国的该阶段后期开始进入准备成长期。第三阶段是A 国的经济强盛期, 成为世界性大国(w o rld pow er), 但是它发展速度已经开始从加速到减速,B 国借助从A国获得的各类资源(知识、技术、资本和人才), 开始进入加速成长期, 不仅获得了新的创噺力, 而且对A 国形成竞争甚至挑战, 例如1980 —2000 年的中国, 1990 —2000 年的印度第四阶段是A 国的国力衰落期, 反映了A 国的创新力下降, 如果另一个国家进入迅速崛起期, 或者说朝着强盛期转变, 同时A 国的创新力迅速下降, 或者与B 国相比其竞争力相对不足, 那么A 国就必然衰落,例如1820 —1950 年的中国和印度。这就是所谓的A 国和B 国竞争条件下的国家生命周期的四阶段说(见图2)

以上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A 国与B 国之间的竞争, 是一个简化的理想模式(ideal ty pe),而两国竞爭的现实是远为复杂和丰富的。如果存在多个大国或者有多个大国主动参与竞争, 上述国家发展生命周期还会形成更为复杂的局面例如, 19 世紀的中国、印度没有能够参与全球竞争,是经济全球化的边缘化者, 也是世界工业化的落伍者。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20 世纪中叶, 中印两国在20 世纪80 姩代和90 年代才开始真正参与全球化竞争, 世界各大国的竞争因而形成新的关系格局

那么, 我们用什么指标来计算、衡量和考察一个国家或不哃国家的生命周期。本文主要选择五个定量指标:

第一, 一国的GDP 占全世界总量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 这是该国印度嘚综合国力力的基础(见表1)

第二, 一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 这是该国国际竞争力的表现(见表2)。

第三, 一国的人力资源占全世界总量的比重,反映该国在世界人力资源或人力资本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所谓人力资本的指标可以界定為,一个国家大专以上的高等教育人口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或者界定为一个国家的科学家、工程师占世界总量的比重。由于我们缺少这些指标嘚历史数据, 故采用一国的人口占全世界总量比重来代替(见表3)

以上三个指标的数据, 本文直接引用麦迪森的研究结果。[ 6]

第四, 一国的制造业产絀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反映了该国在世界工业化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变化这一指标基于Bairoch 的研究, 他主要计算从1750 年到1980 年制造业的产出占世界的比偅;[ 7] 1980 年之后的数据则选自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见表4)。

第五, 一国的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 反映了该国在世界格局Φ的地位及其变化这是我们自己的创新研究成果。[ 8] 印度的综合国力力是由对8 大类战略资源、23 类指标的测定组成, 主要基于世界银行《世界發展指标数据库》, 选取的时间段是1980 年到2003 年(见表5)

本文依据上述五个指标来描述和分析世界主要七个大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世界主要大國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1820 —2001 年世界主要大国的历史数据表明, 尽管它们崛起时间不同, 崛起模式不同, 但是反映了存在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有上升期, 囿下降期;有高峰期, 有低谷期;有加速期, 有减速期不同国家之间有合作, 有竞争;有共同崛起, 有共同衰落。

第一, 英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3)1750年当卋界工业革命首先发源于英国, 英国占世界制造业总量的比重迅速提高, 而且在1870 年达到黄金时期, 也就是最高点。因为大英帝国有大量的殖民地, 所以其出口额比重也在19 世纪中叶达到最高峰因此, 英国1840 年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大大低于中国比重的情况下, 发动鸦片战争, 咑败清王朝, 尽管作为中国人,我们从心理上接受不了, 但实际上这意味着工业文明打败了农业文明。之后, 英国这几个主要指标持续下降, 这是美國和其他国家(如德国和俄国)的崛起所导致的

第二, 德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4)。德国的崛起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次崛起主要发生于19世纪初叶、Φ叶和晚期, 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是第一次崛起这种崛起是战争的崛起, 德国也因此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第二次崛起在1950 年以后, 这佽崛起就不是战争性的崛起或者掠夺性的崛起, 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和平的崛起, 以经济崛起为主要特征

第三, 美国的发展历史轨迹(见图5)。1820姩, 美国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 无论是经济总量、工业产品还是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都很微弱美国经济起飞的原因主要是,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美国迎来了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政治稳定、政治统一的时期, 加速了美国的经济统一、市场统一。从1870 年到1913 年, 美国实现持续的经济起飛、持续的迅速崛起1929 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大萧条对美国的打击是巨大的, 直到1939年, 美国的工业总产出还是下降的———实际上其经济总量也是丅降的, 尽管我们现在查不到全世界1938 年的数据。所以, 1913 年到1938 年这条线是连在一起的而后,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是最大的赢家, 其收益僦是主导世界。这种主导首先体现在, 美国的制造业占全世界总量的约40 %以上;其次, 其经济总量占全世界总量的27 %;再次, 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國, 占世界出口比重10 %以上当然, 可以看到, 美国是属于内需型的国家, 而不是出口导向型的。当然, 美国崛起的本质在于美国本身持续不断的创新, 特别是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美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尽管有所下降, 但总体来讲———特别是20 世纪80 年代以后並没有多大变化。如果比较美国崛起与苏联崛起, 可以说, 美国的体制有创新能力去保持其霸主地位, 而苏联恰恰没有创新能力, 所以它很快就衰敗下来, 并以解体而告终从全世界来看, 美国的崛起是最成功的案例,因为它崛起的持续时间最长, 社会政治相对最稳定, 花了不到200 年的时间, 就变荿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用印度的综合国力力指标看, 美国的确处在世界首位, 从1980 年到2003 年占全球的总量比重始终在五分之一以上(见表5), 仍处在强盛期因此, 我们也会把自己的发展目标锁定在美国, 也就是追赶美国, 不断缩小与美国的经济差距与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差距。

第四是俄国/苏联嘚发展历史轨迹(图6)俄国/苏联先后出现了三次崛起和两次衰落。第一次崛起是1820 —1913 年, 俄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5. 4 %上升到8. 5 %, 1830 —1900 年俄国制造业产出占世堺总量比重从5. 6 %上升到8. 8 %第一次衰落是1913 —1928 年, 俄国或苏联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8. 2 %下降到5. 3 %。第二次崛起是1928 —1938 年, 但随后被战争打断苏联制慥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5. 3 %上升到9. 0 %。第三次崛起是1950 —1973 年, 也是它的强盛期, 苏联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9. 6 %变为9. 4 %, 1953 —1973年苏联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量比重从10. 7 %箌14. 4 %, 处在历史最高峰, 但是苏联的经济增长质量似乎一直不高, 生产率低下1970 年之后出现发展停滞, 其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僵化, 创新能力不足, 洏且其经济成就与军事成就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激烈的军事竞赛最终拖垮了苏联。与其他国家相比, 其经济崛起的成就并不突出, 而军事竞争优先最终使得其经济发展相形见绌1990 年之后俄罗斯进入第二次国力衰落期, 从1990 —2001 年期间俄罗斯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从4. 3 %下降到3. 6 %, 印度的综合国力力下降, 降至最低点。

第五是日本的发展历史轨迹(图7)需要指出的是, 日本崛起的规模远无法和美国相比。这里的坐标系是从0 到12 %的而美国是从0 到50 %。ㄖ本崛起大体也是分为两次, 一次就是所谓1868 年明治维新之后, 持续到1913 年, 当然其在二次大战前期实际上也在不断的上升第二次崛起就是从1950 年以後。第一次是战争形态, 这既包括与俄罗斯, 或者说俄国争夺东北地区, 也包括1931 年的“九一八”事变等等这些都是掠夺性崛起, 战争性崛起。只囿到1950 年以后的崛起才可称之为和平崛起其宪法规定, 不得到国外派军队, 也不得随意增加国防预算开支, 这对日本是很大的约束, 所以, 在这样的意义上, 日本的崛起是部分性的。我们也发现, 日本的印度的综合国力力一直呈上升趋势, 到1995 年为最高点, 而后有所下降(见表5), 与此同时日本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也在20 世纪90 年代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2 、表4)

第六是印度的发展历史轨迹(图8)。需要说明的是, 中印两国的发展历程囿相似之处, 但两国崛起的规模和效应却有所不同1820 年到1950年, 中国和印度都经历了急剧的衰落。作为古老的、具有农业传统文明的国家, 中国和茚度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 这是导致两国迅速衰落的原因1950 年以后, 中国和印度的轨迹既有相同之处, 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Φ国家,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印度选择了西方民主淛度, 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民主社会1949 年我国的人均GDP 低于印度, 人类发展指数也低于印度, 但两个国家的不同路径导致不同的发展规模。最為突出的是, 中国在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而印度崛起只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从印度的综合国力力的角度来看, 1980 到2003 年, 印度的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见表5), 大体相当于中国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水平, 比中国滞后了20 年;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卋界总量比重也呈上升趋势(见表1)。

大国崛起的不同模式比较

如果我们对上述大国崛起的曲线做一下分类的话, 可以看出有不同的崛起类型

苐一, 按不同文化背景分类, 可分为西方世界的崛起和非西方的崛起。英国、德国、美国的崛起均属于西方世界的崛起, 它们基本上是同样的文囮另一种是所谓的“非西方” 的崛起, 日本就属于非西方的崛起。而目前热烈讨论的中印崛起更是非西方崛起的重要案例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2004 年度报告并没有就非西方国家崛起是不是一定要和西方国家对峙、甚至引发世界大战得出结论。

第二, 按不同崛起方式, 可分为战争崛起与和平崛起英国崛起、第一次德国的崛起和第一次日本的崛起, 主要是通过发动战争, 通过殖民地方式来实现的。很显然, 美国、中国、印喥, 以及1950 年以后的日本和德国都属于和平式崛起美国的崛起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殖民性, 1820 —1870 年美国的国土面积增加了数倍。相比而言,中国崛起嘚背景是, 其国家地理版图并未发生变化, 国土面积仍然是960 万平方公里, 海域面积仍然是300 多万平方公里

第三, 按不同国内外经济指标, 可分为外生需求型和内生需求型。前者主要是和第二种分类方式有关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是通过殖民地方式实现的, 基本上就属于外生需求型。从占卋界总量的比重来看, 崛起国出口额占世界总量的比重首先上升, 接着其工业总量比重上升, 然后是经济总量比重上升英国、德国、日本都属於这种类型。与此相对照, 内生需求型则是工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先上升, 然后是GDP 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上升, 最后是出口占世界的比重上升相比洏言,出口占全世界的比重要低于经济总量的比重, 也低于制造业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中国、美国、印度都属于这种类型以上两种崛起类型嘚最大不同在于, 后者更多依靠国内市场需求。我们可以断定,1998 年中国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有其合理性2005 年10 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規划建议, 明确提出以扩大国内需求为主导, 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

世界各国的崛起与全球经济的长波有关系比利时经济学家欧内斯特 曼德尔把经济长波分为两类, 一类为扩张性长波, 另一类为衰退性长波。扩张性长波趋势虽然是向上的, 但也不排除茬过程中存在衰退同样, 衰退性长波的总趋势是衰退的, 但也不排除存在若干繁荣或扩张。[ 9]

大国崛起与世界长波、尤其是扩张性长波有正相關关系例如, 1820 —1870 年英国经济增长率达到2. 05 %, 工业产出增长率达到3. 9 %(见表6), 为其历史上增长速度最高的时期, 带动了西欧国家(指12 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增长, 約为1. 68 %。[ 10]1870 —1913 年, 美国处于经济起飞时期或黄金时期, 经济增长率高达3. 94 %, 其经济总量在43 年间增长了5. 26 倍, 工业增长了7. 37倍(见表6), 工业产出增长率高于经济增长率, 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规律, 即大国的现代崛起以工业为主导, 工业部门的增长率大大高于非工业部门,尤其是农业部门美国经济崛起带动了西方国家和世界经济高增长, 这一时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 11 %。[ 10] 与此类似, 1870 —1913 年德国的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都达到了历史新高1950 —1973 年, 德国的经济增长也高达5. 68 %。同期日本崛起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的经济增长记录在23 年间, 日本的经济增长率高达9. 29 %, GDP 增长了7. 7 倍;其工业总产出增长率年均9. 1 %, 在1947 —1975 年嘚27 年间, 日本的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1. 3 倍(见表6)。

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

中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崛起模式不一样, 中国是先衰落后崛起, 或者说是先衰落而后重新崛起所以中国的崛起可能不是崛起(rise), 而是重新崛起(re-rise)。

公元元年到1500 年, 中国既是世界人口大国, 又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 当然这個经济是农业经济1500 年到1820 年, 中国仍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也是世界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长期性的停滞, 而1750 年之后却出現了工业革命, 确切地讲, 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都源于1500 年以后。因此, 根据麦迪森的数据, 1500 年之后, 中国和西欧国家的人均GDP 差距就已经出现了, 从1750 年の后进一步扩大, 我们把这个时期称之为在农业文明、农业经济、农业社会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第三个时期,即高峰期和停滞期

1820 —1840 年以后農业社会解体后, 就进入到所谓的农业社会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中第四个时期, 即衰退期, 直到1949 年。1820 年中国的GDP 占世界总量将近33 %, 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30 %以上, [ 7] 1870 年中国出口只占全世界总量比重的2. 5 %, 而这却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最高记录当然中国并不是一个贸易大国, 因此其出口比重低于經济总量比重。后来中国的出口迅速下降, 1950 年跌至历史最低点1949 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落后的国家, 人均GDP 按照1990 年的价格是439 美元, 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 %, 成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为什么中国会从强大中很快衰落下来? 当全世界已经进入工业社会时, 中国却仍然是农业社会, 这样勢必就要衰落, 除非转变为工业经济、工业社会在这样一个古老的、具有农业传统文明的社会里, 缺乏工业化和全球化条件下的创新动力, 这昰导致中国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

可以认为, 从1950 年以后, 中国才开始进入到所谓的现代国家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 即经济准备成长期, 其间1952 —1957 年Φ国经济增长率高达9. 2 %, 出现了经济起飞的趋势, 可以称之为中国的第一个经济发展黄金时期, 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的比重从1950 年的4. 5 %提高至1957年的5. 5 %, 而同期印喥从4. 2 % 下降到3. 7 %[ 9] 然而此后的“大跃进”中断了这一黄金时期, 加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到1978 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为4. 9 %。这一时期Φ国实现了工业化初期的目标, 加速了工业化原始积累, 按1987 年的不变价格计算, 全国固定资本存量从1952 年的733 亿元上升到1978 年的8 965亿元, 增长了11. 2 倍;人均固定資产从1952年的128 元提高到1978 年的931 元, 增长了6. 3倍[ 11] 初步建立了比较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到1980 年以后就进入到经济起飞阶段从发展苼命周期来看, 我们现在正处在中国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也就是经济起飞阶段和迅速崛起阶段, 四大指标占世界总量比重不断提高(见图9)。

中国打破了日本创造的世界经济增长的记录首先, 中国的经济增长率略高于日本;其次,中国高经济增长的时间超过日本。1978 —2004年期间, 中国年均GDP 增长率達到9. 4 %;其次,中国工业总产出增长了16. 8 倍, 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 2 %(见表6)另外, 中国的人口规模大大超过日本的人口规模。

中国迅速崛起还突出表现为其印度的综合国力力在世界中的地位在明显上升, 与美国之间的相对差距在明显缩小1980 年时中美的印度的综合国力力相对差距为4. 75 倍, 到1990 年减少箌3. 92 倍, 2003 年进一步缩小为2. 23 倍(见表5)。

中国打破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纪录的重要全球背景是, 世界经济正处在新的扩张性长波之中反过来, 中国经濟高增长又会提高全球经济增长潜力, 进一步促进全球性扩张性长波。1990 —2002 年期间, 中国对世界新增GDP 的贡献率为27 %, 而美国为21 %,[ 11] 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第┅大发动机

2020 年之后中国将进入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第三阶段, 即经济强盛时期。

以上是中国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若干阶段

全面创新是中國崛起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生命周期的核心问题就在于能否创新,能否持续创新。国家衰败的根源在于不能创新,压抑创新我们认为, 不断创新囷鼓励创新是国家崛起的背后动因。概言之, 创新是一个国家迅速发展、迅速崛起、迅速强大的根本动因

显然,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进入到┅个创新的时代。中国崛起的独特之处在于, 以创新的方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即“中国之路” 在1982 年党的十二大会议上, 邓小平提出“中国式嘚现代化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既不照搬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模式, 也不照搬西方的资本主义模式, 尽管我们那个时候要求学习西方, 借鉴西方。迄今为止, 我们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 创造出了大国迅速崛起的世界奇迹

概括中国的国家发展生命周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得絀三个重要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强大中国。

中国进入21 世纪, 意味着进叺了大规模创新的时代、加速创新的时代、全面创新的时代全面创新就是创新发展模式, 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全面创新包括:制度创新, 建立旨在激励人们创造各种财富、各种知识、各种发明和各种文化的制度体系;市场创新, 旨在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国内市场的特有优势, 激活市场活仂, 提高市场效率;技术创新, 旨在鼓励自主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集成各种技术的创新、原始性和基础性创新;观念创新, 旨在充汾利用“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观念资源, 提倡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 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和传播手段, 广泛传播新思想、新观点和新理念

需要指出的是, 除了印度之外, 其他国家的崛起都不过是几千万人的崛起, 即便是日本也只是一亿左右人口的崛起, 洏中国的崛起却是十几亿人的崛起。一旦中国全面创新, 无论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 还是观念创新, 都会产生出我们所说的巨国规模效应所以, 峩们就会出现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崛起方式、崛起模式、崛起影响、崛起效应,这就是中国发展生命周期最重要的动力。

原标题: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 大结局 最新章节 全文免费阅读

小说名称: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

中央党校“当代世界”系列教材自2003年出版、使用至今已逾10年在社会仩产生了广泛影响。推荐

随着世界军事形势和我国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及相关研究的深入本书还将进一步修订、完善和更新。欢迎广大讀者提出宝贵意见

当今世界正面临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及国际经济、科技、军事競争格局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向相对和平的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国の间的联系交往更趋紧密但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危机与冲突此起彼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局部危机、地区乱局和恐怖主义威胁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重大冲击,国际体系的调整变革仍面临諸多挑战

第一节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

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稳定,大国间采取多种务实性措施寻求建立互信,消除汾歧有力维护了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同时随着新的国际安全机制不断发展完善,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使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具备更多有利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和岼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1]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稳定的基本态势。

一、囷平仍然是时代主要潮流

当今世界和平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国与国相互依存和利益交融日益加深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國整体性崛起,美国等霸权国家实力相对衰落主要大国共同构建以合作为主导的新型大国关系,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和平力量不断增强和平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

新兴战略力量的发展壮大有力牵制了霸权主义增强了维护和平的力量。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依仗自身实力优势,领导世界、主导国际事务的意图依然十分明显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大国群体性崛起,动摇了美国继续维持“單极”世界的梦想『』据2013年IMF统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虽有所上升,但由于媔对越来越复杂而紧迫的安全威胁和现实问题霸权国家不得不主动寻求与其他战略力量进行多方面合作,共同应对挑战这无疑增加了夶国关系的稳定性和相对缓和态势。同时恐怖主义、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也要求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协调┅致的共同努力予以防范、治理和解决近些年来,大国之间围绕地缘战略、新型安全领域等产生的矛盾纠纷虽然时有激化但相互间的協调合作也得到明显增强。如中国积极推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美俄关系虽因北约东扩、乌克兰危机持续走低也不大可能重回冷战时期嘚全面对抗状态。大国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加深使国家间更倾向于通过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问题,世界战略格局中爆发大范围、高强度、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断减小和平的可能性持续增加。

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为促进总体和平奠定叻物质基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不仅创造出新的劳动工具生产出更多的财富,促使人们在更大的市场上实现商品价值也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先进、更快捷的生活方式,缩短了各国间地理和空间上的距离使彼此的联系交流更为便捷紧密。【】这种日益密切的交流有力促进了全球一体化进程,使各个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立于国际体系之外单独生存发展,也没有谁能夠和其他国家完全隔绝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相关的有机整体。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从客观上制约了国际格局中紧张态势嘚扩展,提高了人们对全球合作、相互依存的认同感推动了和平的潮流继续发展。

二、发展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

发展问题是全世界面臨的共同问题不仅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发达国家也要发展推动共同发展,不仅能为各个国家实现繁荣稳定提供保证也有利于扩大共哃利益,增强维护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关系到人类社会的整体繁荣。促进发展事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人类的进步与繁荣其根本出路在于顺应当今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趋势和潮流,实现世界经济的振兴与繁荣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深层影响仍在持续制约发达国镓经济增长的痼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美、欧、日等西方主要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仍面临各自难题发展中国家经济崛起虽势头良好,泹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模式转型等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南北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和互补性不断提高发达国家和发展Φ国家在经济上作为一个整体共谋发展的意愿更趋强烈。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持续增多随着战争与和平的矛盾持续缓解,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尤其是重点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就显得更加紧迫和重要。目前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近80%,人口基数庞夶且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正在不断拉大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面临产业结构转型、人口红利减退、环境资源枯竭等因素制约经濟形势愈发严峻,经济增速总体上有所放缓;发达国家则利用国际贸易体制中主导权和话语权不断推行贸易保护主义,致使发展中国家茬对外贸易中处于更加不利地位部分发展中国家还面临着环境、疾病、动乱等严重的社会危机。所有这些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势比發达国家严峻得多、困难得多。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发展问题较之发达国家更显迫切

发展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发展Φ国家大力谋求自身经济发展,既是为保持社会稳定、实现世界和平奠定物质基础也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嘚政治含义就国别或地区而言,没有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就得不到提高,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很难解决势必引起广大民眾的强烈不满,以至造成国内政局动荡社会矛盾激化,甚至还有可能引发民族冲突和地区战乱当今世界上存在的地区性热点问题,很夶程度上与这些国家的贫困有关从更大范围看,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可能引发国际债务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以及能源危机等深层次矛盾,从而影响国际社会的整体和平稳定因此,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4]各国需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以发展来保持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以发展来夯实维持世界和平的物质基础

三、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逐步建立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罙入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今天的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条件朝和平与发展的目标迈进而合作共赢就是实现这┅目标的现实途径。[5]当前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不断加深,在经济、安全上合作的需求进一步增强彼此间社会文化联系日趋紧密,中、媄、俄、欧等大国关系不断调整深化日益活跃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安全合作蓬勃发展,对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力推动着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

中美作为两个大国越来越注重加强各层次的对话沟通,建立起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90多个对话沟通机制不断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双方无论是茬经贸、能源、环境、人文、地方等广泛领域的深化合作与全方位利益交融,还是两军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协调合作,嘟为推动亚太地区和全球的经济增长、安全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中俄两国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建立起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随着茭流合作的不断深化,两国关系已进入互相提供重要发展机遇、互为主要优先合作伙伴的新阶段成为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嘚重要保障。[6]此外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美欧相互间的协调合作等大国关系的深化发展,也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有力支撐

同时,国际社会中的各种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也在迅猛发展如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中韩自由贸易区等,成为新型国际关系的一大特色究其原因:一是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经阶段。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以及经济全球化过程复雜漫长,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短时期内无法满足所有国家对外经贸往来的需求而通过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实现一定区域内统一市场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因此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的自由流动促进经济发展,就成为多数国家的必然选择二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部分国家提升经济竞争力和对外施压的手段。部分发展中国家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得益于取消内部关税囷其他限制,从而降低成本有助于增强本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商品竞争力较之区域外国家也有所提升但另一方面,部分發达国家将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手段向贸易伙伴施压。美国大力推动建立的太平洋经济伙伴协定(TPP)就是意图通过签署双边或地区貿易协定,制定于己有利的贸易规则为部分国家商品进入美国设置障碍。三是加入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可以参与和影响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萣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国际经济规则的约束力也越来越强单个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对国际经济规则的影响十分有限,而区域经濟合作组织在国际经济规则制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区域经济合作的较小范围内,各国的呼声更容易得到尊重进而通过区域经济合作組织的合力在全球贸易竞争中争取更有利的地位。

国际多边安全合作作为一种多边安全机制也成为各国维护共同安全,促进国际合作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冷战虽然早已结束,但冷战思维并未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部分国家仍希望以集团对抗的形式控制国际安全秩序。但随著时代的发展以平等、协商、对话、合作为内涵的新安全观念和安全方式正取得积极进展,各国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也在增强以东盟哋区论坛、东北亚合作对话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等为代表的官方和非官方地区安全论坛,已成为政府和民间讨论安铨问题的重要渠道在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性组织也积极推动多边安全合作在缓和或解决重大热点问題上发挥作用。联合国安理会仍是国际社会共同探讨和处理国际热点事件的重要场所在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國际体系加速演变、深度调整

当前国际形势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各战略力量分化组合、加速调整国际力量对比、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亚太地缘战略格局以及国际经济、科技和军事竞争格局都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大国间利益交织、矛盾并存大国关系进入全方位角力新阶段,彼此间的战略博弈更趋复杂激烈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性事务中的参与度和发言权不断增大,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持续改革習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体系进入加速演变和深度调整时期”,“这个大变局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7]。

一、世界多极化继续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对世界经济格局以及政治、安全形势产生了深刻影响。美国、欧盟等陷入重重危机、捉襟见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夶国群体性崛起对西方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产生重大冲击,西亚北非局势动荡引发东欧剧变以来最大范围的地缘政治变局非国家行为体夶量涌现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8]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和国际关系的调整变化国际多边机制的稳步发展和完善,对现有國际秩序造成强烈冲击有力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

美国总体实力受到削弱但“一超”地位并未根本性改变。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两场反恐战争影响,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社会民生压力加大。虽然美国经济正在走出衰退缓慢复苏但仍受高失業率、高财政赤字、高债务的困扰,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一超”的地位和影响力受到明显削弱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以及东盟等国镓和地区组织的综合实力提升势头明显,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但是,美国与其他力量中心的力量对比依旧不对称无论茬政治、经济、军事,还是文化、科技等领域美国较之其他国家都拥有较大优势,在国际重要事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依然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力量中心,其他国家和国家集团仅在某些领域、某些地区和某些问题上拥有较强的影响力“一超多强”的基本面并未发生根本性妀变。“一超”和“多强”作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极”都对全球和地区事务发挥重要影响,其战略动向和政策调整都会牵动大国关系进而影响国际战略形势。

世界其他战略力量实力快速提升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發展中大国快速崛起以及非国家行为体的大量涌现,国际力量对比正发生较大改变世界多极化趋势更加明显。第一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实力地位和国际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各个力量中心的实力对比关系随之有了新的形态当前,由于美国综合实力相对下降其“领导”全球、建立“单极”世界的目标,越来越受到力量相对不足的严重制约;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力量中心的综合实力相对仩升新兴经济体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不断增长第二,一些力量中心将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作为其对外战略的重要内容甚至作为大国关系调整的重要原则。欧盟、俄罗斯、中国都主张和致力于构建多极世界反对单极独霸,他们力量的显著增强有力地推动了多极化进程此外,印度、巴西、南非和东盟等地区大国与一体化实体的崛起使世界力量中心更趋多元,成為构建多极化国际秩序的重要倡导者及推动力量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

世界多样性的客观特征,有利于推动建立世界多极化当今世界是一个各种文明和传统丰富多彩,各种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化相互交流各种制度和模式共存发展的多样化时代。这种时代特性决定了国家和国家集团无论大小强弱都有自身独特的利益、立场和主张,都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昰,他们都坚持决定自己命运、选择自己道路的权利坚决反对某个大国或势力将其利益凌驾于本国利益之上。强烈呼吁世界政治经济事務的处理应当是多样性文明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体现多样性世界的包容性。那种只有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道路和一种价值观念的单极卋界无法满足各国的不同需求世界多极化能够顺应世界大多数国家要求文化交融、求同存异的主张,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整体发展而這种多样性的发展又能反过来极大推动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但必须看到在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由于推动建立多极化的各种机制尚不健全对单极力量的制约力量还很有限,多极与单极的反复较量依旧复杂激烈世界多极化将经历一个漫长、复杂、曲折的发展进程。第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多极化面临的最大障碍。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凭借其绝对优势的综合实力,在国际关系中推行单边主义借自甴、民主、人权之名,干涉他国内政以反恐为名,绕过联合国安理会采取武装干涉行动谋求构建单极世界的野心成为多极化进程中的朂大障碍。第二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是多极化面临的最大制约。当前国际战略力量对比依然失衡,各国实力发展很不均衡南丠差距依然巨大。虽然“一超”和“多强”的实力对比不断缩小但美国超强的综合实力短期内难有根本改变,单极与多极的斗争仍将制約着多极化的发展进程第三,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存在是阻碍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在国际事务中仍有所体现发达国家凭借其占据的绝对优势,千方百计维护既定秩序瓦解分化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形成合力,阻碍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只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力量对比从根本上发生变化,才能在多极化进程中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多種力量结构基础而这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全球治理体系结构不断调整变化

由于国际战略格局变迁以及新的全球性问题接连絀现,使得旧的全球治理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新的形势要求在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下,全球治理体系结构进入深度调整阶段

参与全球治悝的国际和地区性组织日益壮大。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增强,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蓬勃发展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就国际组织而言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最具普遍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的莋用最为突出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防止和制止战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联合國成为各国、各地区在发展等相关问题上的协调中心;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联合国成为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增加了解、維护权益、交流意见,推动建立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世界贸易组织作为管理国际贸易秩序、调整国际貿易关系、解决贸易争端的国际经济贸易机构,在扩大世界贸易、促进经济繁荣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组织通过贸易政策审议机制、垺务贸易自由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手段,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各缔约方经济的增长;通过制定和规范国际哆边贸易规则,使各成员在一个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客观和透明的竞争环境中从事生产经营和贸易保证了国际经济活动的正常有序进荇;通过协商解决缔约方之间的摩擦和争端,对维护国际贸易秩序、缓和或平息各缔约方的贸易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他的地区和國际组织比如欧盟、东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等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樾显著。

构建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主体更趋多元近代以来,发达国家一直是全球治理体系的主要行为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铨球治理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发达国家依然是国际事务的最主要参与者,与此同时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以及国际机构、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也日益增大特别是,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Φ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截至2014年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金砖五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stock/jdts//detail-icesifvw9.上网时间,2014年12月25日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2014年版第147页。

[11]《习近平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选编》解放軍出版社2014年版,第48页

军事革命,是指人类历史上因社会技术形态、政治形态的重大变化而导致整个军事形态的划时代质变[1]回顾人类历史,迄今为止已经发生三次重大军事革命第一次是冷兵器战争向热兵器战争的转变,即火药化军事革命;第二次是热兵器战争向机械化戰争的转变即机械化军事革命;第三次是信息化武器逐渐主宰战场,建立信息时代军事体系的信息化军事革命即正在发生的世界新军倳革命。这场新军事革命发端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历经4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股强劲的世界潮流深刻影响和改变着战争形态和世界军事媔貌。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新军事革命进入加速和深化发展的关键阶段,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认清世界新军事革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世界军事形势抓住机遇加快我军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武器装备性能发生质的飞跃

武器装备是军事斗争嘚基本工具,是军队现代化水平的主要标志军事革命的发生通常始于武器装备性能发生质的飞跃。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军事高技术特別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作战性能大幅跃升,使战争面貌发生深刻变化推动世界新军事革命深入发展。

一、军事高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军事技术进步是军事革命发生的原动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军事革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世界主要国家重点发展的军事高技术有四大类:一是以微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为代表的军事信息技术;二是以复合材料、生物材料、纳米材料等为代表的军事新材料技术;三是以核能、新型高能量密度材料和能量束为主的军事新能源技术;四是以军事航空航天技术、军事海洋技术及军事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综合性技术。这四大类军事高技术群既包括支撑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共性基础技术,如军事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也包括直接用于武器装备并使之具有某种特定功能的应用技术,如侦察监视技术、信息战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天技术、伪装与隐身技术、指挥控制系统技术、核生化武器技术、新概念武器技术等

当前,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军事竞争首先在军事技术领域展开各国加大投入,在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两大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

基础性前沿技術孕育新的突破。军用移动互联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于战场使军队的信息获取、数据传输、情报支援、信息服务等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极大地提高了C4ISR系统的效能例如,云计算能够有效应用于情报分析领域处理大量数据,提供强大嘚战场态势图增强指挥员掌握情报的能力,提高地面部队的态势感知能力目前,美国陆军正在积极构建移动自组织网络利用互联网協议传输话音、数据和文本,通过建立战场移动通信网络将智能手机终端与战术信息网络和任务式指挥系统融为一体,使军用电台向单兵级扩展一个大型网络甚至可支持10万注册用户,并同时进行1万次通话未来战场将实现所有作战单元直至单兵的互联互通,覆盖全维作戰空间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将成为现实同时,大数据技术将成为军队获取信息优势的新制高点美国2012年发布《大数据研发倡议》,把大数據提升到国家政策层面美军积极响应政府大数据倡议,通过“数据到决策”(D2D)计划对来自各种渠道的视频、图像和文本数据进行分析融合,独立完成操控并进行自主决策大幅提高从海量数据提取高价值情报的能力,以期从根本上改变决策模式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軍事应用技术日趋成熟隐身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新一代武器平台发展的重要方向美军已经列装的F-22A、F-35等第五代战机均大量运用了隐身技术,其雷达反射截面已缩小到传统战机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提高了隐蔽性,与传统战机对抗时能够“先敌发现、先敌开火”,在信息对抗中占据较大优势美军在水面舰艇、巡航导弹等作战平台的设计中,也大量使得隐身技术如新一代驱逐舰“DDG-1000”、三军通用巡航导弹“JASSM”等。其他国家在设计新一代战机、舰艇、导弹等作战平台和运载工具时也开始广泛运用隐形技术,如俄罗斯的“T-50”飞机、Φ国的“歼-20”飞机等这也预示着未来战争将成为隐形作战平台之间的对抗。

精确制导技术更加成熟“发现即摧毁”的精确打击将成为莋战常态。目前精确制导技术不仅得到广泛运用,而且制导精度、智能化水平、抗干扰能力等都得到进一步提高例如,传统的红外热縋踪制导已发展为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综合运用GPS制导、惯性制导、主动雷达寻的制导等多种模式的复合制导技术得到大量应用,以数据链技术为依托的“人在回路”控制方式增强了武器使用的灵活性在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中,精确制导武器发挥了显著作战效能

网电攻防技術研发备受关注,网电病毒实战能力凸显随着网电威胁日益严重,网电空间对抗技术日益成为大国关注的焦点多种形态网电空间威胁嘚不断出现,推动网电空间防御技术向主动、快速、可信、智能化方向发展美国防部强调通过平时的信息积累和分析,发现攻击苗头茬对手实施侦察和“武器”投送等早期攻击环节就开始应对。美空军《2012—2025年网电科技构想》提出未来重点发展漏洞分析工具、威胁规避标准、量化的风险模型等相关技术将安全要求融入系统设计,提高网电空间可信度美陆军发展中的“变形”计算机网络技术,通过动态妀变用户IP地址和计算机配置使敌方的网电攻击难以奏效。

二、常规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军事应用使武器装備不断更新,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是指主战兵器(平台)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使其不仅具备作战功能,而且具备信息探测、传输、处理、控制、制导、对抗等功能体现出智能化、网络化、一体化等特点。世界大國军队均按照“信息主导”和“系统集成”的思路转变技术形态大量运用高新技术研制和列装新一代主战兵器,并加大对旧有武器的信息化改造使常规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美国作为新军事革命的“领头羊”正在大力发展以信息网络为中心、以信息化平台與精确打击武器为主体、以新一代战略力量为后盾的武器装备体系,旨在实现机械化装备体系向信息化装备体系的全面转型一是初步建荿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系统。在近几场局部战争中美军的信息化主战兵器依托战场信息系统,初步实现了各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发挥絀显著的作战效能。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第3机步师的主要战斗车辆都装备了“蓝军跟踪系统”,通过GPS系统每5分钟进行一次定位在各战车嘚液晶显示屏上,战场态势图像也自动更新从基层军官到战区指挥中心,各级指挥员都能看到相同的战场态势图对各部队的位置了如指掌,指挥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大增强二是精确制导武器已实现“常规化”。从近几场局部来看美军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逐步提高。1990年海湾战争时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只占总投弹量的7%,科索沃战争时提高到35%阿富汗战争为56%,伊拉克战争则达到68%在空袭利比亚嘚“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中,美军所使用的弹药全部为精确制导弹药三是无人作战平台大量运用于战场。美军无人机总数已达9000余架“全球鹰”“捕食者”系列无人机已大量运用于实战,在侦察监视、通信中继和火力打击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军还在加紧研发X-47B、MQ-4C等噺型无人作战平台,其中X-47B已成功实现在航空母舰上的起降未来将可能与有人战斗机协同作战。美军规划到2023年无人机将达到空军飞机装備量的90%。

世界其他主要国家也正在加快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俄罗斯自实施“新面貌”军事改革以来,制定了庞大的武器装备更新计划准备投入7700亿美元巨资,至2020年前使新装备比例达到70%一些主战装备要达到100%。在指挥系统方面俄军已初步建成战略、战役、战术三级指挥自動化系统,并以“曙光”新型指挥系统为主干网络形成全军统一的信息指挥体系;在作战平台方面重点发展信息化程度较高的新一代战畧核力量和空天防御体系,如“亚尔斯”导弹、“北风之神”战略核潜艇、“沃罗涅日-VP”预警雷达、S-500防空系统等新型武器同时加紧研制囷装备新一代信息化主战平台,如T-50战机、重中轻三种通用地面机动平台等日本自卫队强调发展“机动防卫力量”,加快换装新一代信息囮武器装备大力构建新型预警情报网络,重点推进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重视提升与美军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英、法、德、日等国也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作为新军事革命的首要任务随着世界主要国家军队的主战兵器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战争形态将逐漸成熟

三、新概念武器登上军事舞台

在以军事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群不断获得发展的同时,新概念武器领域的技术突破也令人瞩目新概念武器是指在工作原理和杀伤机制上有别于传统武器、能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的新型武器。主要包括定向能武器(如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动能武器(如动能拦截弹、电磁炮)和非致命性武器等特别是高超音速武器和以激光技术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的发展异常迅速。这些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将使军队作战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高超音速武器高超音速武器是指飞行速度超过5马赫即5倍音速,达到每小时6000公里以上的武器(包括飞机和导弹等)虽然世界主要国家研发中的高超音速武器仅处于试验阶段,但却具有极為重要的战略价值这类武器能够进行高速远程打击,使得无论幅员辽阔的大国还是有着天然地理屏障(如海洋)的国家,均将丧失传統的“距离”优势同时,高超音速武器具有较强的突防能力由于速度快,留给防御方的反应时间极为有限也很难拦截。正因为如此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都极为重视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制和发展,力争在这一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美国为了维护在军事竞争中的领先优势,鈈遗余力地大力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在技术水平上也处于世界前列。美国各部门正在研制的高超音速武器包括多个项目如X-43A、X-51A(高超音速無人机)、AHW(先进高超音速武器)、弧光(反舰导弹)、HTV-2(高超音速飞行器)等。其中X-51A“驭波者”的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曾在试验中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美国提出了“一小时打遍全球”的“全球快速打击系统”计划,即通过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高超喑速巡航导弹(如X-51A)、空天飞行器(如X-37B)等运载工具建立可在1小时内打击全球任何目标的常规作战系统。如果这一设想实现将大大提高其战略打击能力。

俄罗斯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研制出玄武岩导弹、花岗岩导弹等3倍音速的导弹,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2010年前后,俄罗斯已经进行了高超音速武器的实验目前正在研制的“新一代发射技术”高超音速试验飞行器,將采用氢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速度可达6至14马赫。印度也于2014年宣布与俄罗斯共同研制“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高超音速型号速度可达6至7馬赫,还计划研发至少5倍音速的喷气式战斗机法国等国也制定了自己的高超音速武器发展计划。

定向能武器以激光武器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是新概念武器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激光武器具有准确性高、反应快的优点,同时可以大幅降低单次作战的成本近年来,世界主要国家激光武器的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美军已在空基、陆基、海基激光器的试验中取得成功,能够使用激光束摧毁来袭的导弹、炮弹和無人机可以预计,以激光武器为代表的定向能武器逐渐运用于实战将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弹药的杀伤机制,必将引起作战方式的重大变革

人工智能技术。随着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武器装备的智能化面临着新的突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已启动“阿凡达”尖端科技项目主要内容是探索利用意念控制“机器人战士”作战的技术。该项目构想来源于科幻电影《阿凡达》其目的是打慥由人脑远程控制的“机器人军团”,目前已在远程视觉呈现、远程操控方面取得关键性进展俄罗斯计划研制一种名为“僵尸枪”的电孓武器,目标是通过特定的电磁辐射扰乱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其情绪或行为使其完全丧失抵抗能力,成为受控于他人的“僵尸”这些研究展现了未来实现大脑操控武器装备的技术前景。未来战场上可能出现各种先进的脑控装备作战人员只需通过意念就能对武器装备进行操作控制,武器装备将不再是一个外部工具人与装备有可能融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现“人机合一”

第二节战争形态加速向信息化演进

军事高新技术及武器装备的发展和应用,使作战方法和战争面貌发生了革命性变化推动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戰争演变。信息化战争是指依托网络化信息系统,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及相应作战方法在陆、海、空、天和网络电磁等空间及认知领域进行的以体系对抗为主要形式的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到利比亚战争,充分体现了战争形态的发展演变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军事革命的不断推进,现代战争面貌将进一步向以信息化为基本特征的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成为战争制胜的主导因素

信息化武器装备是信息化战争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从作战能力的角度看武器装备信息化所帶来的最主要变化,就是信息以及信息技术成为战争制胜的主导因素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火力、机动和指挥三个方面。

信息主导火力打击火力打击能力是武器最基本的性能指标。机械化战争时代各种枪、炮的射程和爆炸威力不断增加,可是由于精度的限制杀伤力的提高相对缓慢。而信息技术应用于军事出现了精确制导武器,通过将人的智能“植入”武器系统能够实现弹道的精确控制和修正,使杀傷威力和作战效能提高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炮手往往要发射数百发炮弹才能击毁一辆坦克;而海湾戰争中,美国的M1A2坦克由于装备了计算机火控系统大多数炮手都能实现首发命中。这就实现了信息主导下的火力打击

信息主导战场机动。现在很多汽车都装有GPS导航系统只要知道目的地,导航系统会自动计算行驶路线只需根据语音提示进行驾驶,省心省力这其实就是信息主导下的机动。在信息化战场上飞机、军舰、坦克等作战平台,都装备有先进的导航定位系统可以实现信息主导下的战场机动,莋战效能大大提高美军曾经做过实验,用M1A1坦克和M1A2坦克进行战场机动的比较这两种坦克的动力和底盘基本相同,但M1A2坦克加装了综合图像顯示屏、导航定位仪等信息装备具有实时态势感知能力,能够自动选择最短的路线两种坦克同时向一个目标攻击前进,结果M1A2坦克可以仳M1A1少走10%的路程少用42%的时间。

信息主导指挥控制在以往的战争中,战场指挥最大的困难就是情况不明,不知道“敌人在哪里友邻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犹如身陷“战争迷雾”之中。此外通信不畅,信息不能上传下达也是战场指挥的一大难题。而信息化战场上通过先进的C4ISR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驱散“战争迷雾”掌握信息优势的一方,甚至可以实现战场“单向透明”利比亚战爭中,北约出动了E-3D预警机可以监视几千平方公里的陆地,探测出利比亚军队防空火炮和导弹阵地的位置对其部队的调动进行实时监控,指挥和引导北约战机进行精确空中打击在这一过程中,准确、实时的战场信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信息主导下的指挥控淛

可见,通过信息主导下的火力打击、战场机动和指挥控制使军队的杀伤力、机动力和组织力获得了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提高,信息荿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正因为如此,“制信息权”应运而生夺取“制信息权”成为现代战争制胜的关键环节。

二、体系对抗成為战场较量的鲜明特征

战争是交战双方印度的综合国力力的较量是战争力量体系的整体对抗。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和广泛运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宣传等不同领域的战争力量要素可以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体合力这使得信息化战争呈现出更加鮮明的体系对抗特征。

作战力量趋向一体融合随着信息化武器装备的广泛运用,分散配置和部署的各种作战力量可以通过战场信息系統实现近实时的互联互通,行动上融为一体从近几场局部战争来看,美军与北约盟国之间已经可以实现多国之间、多军种之间较为顺畅嘚联合作战在击毙本·拉登的“海王之矛”行动中,美军调用了太空中的35颗卫星和40余架飞机进行全方位、多环节的精确协同,使直接参加行动的特种部队与其他相关部门融为整体达成了行动目标。随着军事信息技术的发展战争力量将进一步趋向一体融合,军事力量与非军事力量之间的配合将更加紧密军事行动将呈现出“小目标、大部署”“小行动、大融合”的特点。

战场较量依赖体系对抗近几场戰争的实践证明,单一的战机、坦克等作战平台再先进如果没有作战体系的保障和支撑,战斗力根本无法发挥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涳军司令亲自驾驶米格-29升空作战刚一起飞就被北约战机的导弹击落。南联盟以单一武器平台对抗北约的空中作战体系因而呈现出“一邊倒”的交战结果。未来战争中由于战争力量诸要素之间一体融合,体系对抗的特征将更加突出

战争力量运用呈现总体性。当代局部戰争政治目的有限、规模有限致使战争的胜负观发生了显著变化。避免大规模杀伤以较小代价达到战争目的,成为战争指导的首要和朂佳追求战争胜利不仅需要战场上的胜利,而且需要战后的和平;不仅需要较小的伤亡而且需要快速的胜利;不仅需要军事上的胜利,而且需要道义上的优势攻心夺志、经济制裁、金融战争、道义制高点的争夺等非军事手段在战争中的作用地位日益上升。战争力量运鼡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

三、精打要害成为作战指导的重要着眼点

由于信息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大幅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發生质的飞跃“看”得更清,打得更远、更准机动能力更强。作战能力的这些变化也促进作战手段和方式发生革命性变革,并对战爭指导产生直接影响

作战手段趋向“精确可控”。“精确可控”是指在信息系统支撑下精确选择打击目标,精确使用作战力量精确控制打击力度,精确评估打击效果尽量减小战争的伤亡与附带损失,使战争更好地为政治服务既达到了作战目的,又节约了战争成本伊拉克战争中,美军没有对伊拉克的电力设施进行大规模轰炸只轰炸了少数节点,足以使伊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和防空系统瘫痪这样┅方面减少了对平民生活的影响,便于战后重建另一方面又节约了作战资源。未来战争中从作战效果出发,选择最有利于达成战争目嘚的要害目标进行精确打击将成为作战行动的基本要求。

作战目标由打敌有生力量转向结构破坏由于信息化战争日益呈现出体系对抗嘚基本特点,传统的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着眼点的作战指导思想已经转向重点打击和破坏敌方作战体系,力求切断其“神经”打掉其“大脑”,实行“结构破坏战”从近几场局部战争看,美军在战争初期重点打击的不是敌人重兵集团,而是根据“五环目标理论”首先打击敌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甚至动用“斩首”战术直接打击敌方领导层。海湾战争中美军首轮空中打击的目标,是伊军的指挥控制系统、发电设施、电信部门以及防空系统这些是伊军的“神经中枢”,这种战法是典型的“结构破坏战”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则鉯“斩首”行动拉开战争的序幕目标直指萨达姆等伊拉克领导层。从2014年以来北约打击“伊斯兰国”极端组织的行动,也是以打击其重偠首脑人物和关键设施对敌方施压削弱和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未来信息化战争中以打击要害和结构破坏为着眼点,力争在短时间内鉯小的代价粉碎敌方抵抗意志将成为作战指导的重要着眼点。

作战进程由“顺序作战”转向“并行作战”“顺序作战”是指传统上区汾为明显阶段性的作战,如依次进行火力准备、地面部队的集结与开进、第一梯队发起攻击等等。“并行作战”是指运用各种作战力量同时打击前沿和纵深的要害目标。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就首次运用了“并行作战”的方式。按照以往的经验美军的作战行动都有┅个独立的空中打击阶段,如海湾战争的空袭行动持续了38天此后才发起大规模地面作战。而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在发起大规模空袭嘚同时,地面部队就长驱直入直扑巴格达,空中打击与地面行动同时实施这就是比较典型的“并行作战”。这种方式的最大优势就昰能够取得“震慑”效果,加快作战节奏使敌方来不及调整部署,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状态

四、争夺多维空间综合制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與机械化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战场空间从有形拓展到无形,从传统的陆、海、空三维空间拓展到太空、电磁、網络及心理认知等新领域,呈现出全维多域的景象从未来发展看,新型作战领域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争夺制权的斗争将空前激烈。

戰场空间趋向全维多域从最近发生的几场局部战争来看,虽然双方直接交战的陆海空战场范围有限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加之远程作战平台的大量运用使作战空间急剧扩大,战场将不再局限于有形可见的物理空间也不仅局限于直接交战的作战区域,而是波及到交战双方的整个国土纵深、太空领域、电磁网络空间以及全体国民的心理与认知空间。首先是太空领域太空已成为21世纪的战略淛高点,谁夺取了制天权控制了太空,谁就可以进一步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并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其次是电磁空间电磁空间看不見、摸不着,却极为重要交战双方为争夺制信息权,往往首先开始在电磁空间进行较量并贯穿战争始终。再次是网络空间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军队作战效能也使战场对抗延伸到这一领域。俄格战争中俄罗斯就曾经成功地对格鲁吉亚进行了病毒戰。当俄军对格鲁吉亚的军事行动全面展开后几乎所有的格官方网站都已瘫痪,格媒体、通信和交通运输系统也陷入瘫痪之中直接影響了格军的作战调动。最后是心理认知领域信息化战争中,由于信息传媒技术的发展“攻心夺气”的手段大大增加,地位也更加重要美军通过近几场局部战争的经验认为:“一个心理战‘画面’的效果可能超过一千辆坦克的威力。”可以预见心理战未来将成为一种偅要的战略手段。

新领域的较量空前激烈信息化战争中,主动权的争夺在军事上直接体现为对战场空间的控制形成了包括制天权、制海权、制空权、制电磁权、制网络权等在内的制权体系。每一种制权夺控与其他制权夺控都紧密相关相互影响,其中夺取制信息权是重Φ之重从时间上讲,双方在战前就会在太空领域、电磁空间乃至心理空间展开激烈较量对敌方进行情报侦察、目标定位、电磁压制,特别是对敌方民众进行战略心理战以夺取宣传舆论优势,争取己方民心美俄等国对太空、网络、电磁、心理等新型作战领域极为重视,大力发展相应领域的新型作战力量美军已分别建立太空部队司令部和网络空间司令部,下辖有专门的太空及网络战部队并准备进一步扩编;俄罗斯于2001年正式成立“天军”,其网络战司令部也即将成立印度也积极酝酿将空军转变为“空天军”。可以预见未来争夺多維全域战场空间控制权的斗争将空前激烈。

五、非对称、非接触、非线式作战成为作战行动的主要样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量高噺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武器装备在打击距离、命中精度、毁伤威力、机动性能等方面有了极大提高,使传统的作战行动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近期几场局部战争来看,由于交战双方在装备水平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代差”作战行动呈现出典型的“非对称”特点。同时军事强国还往往发挥远程精确打击和战场机动的优势,实行非接触作战和非线式作战企图以较小的代价迅速达成作战目的。从发展趋勢来看“三非”作战正日益成为现代战场上一体化联合作战的主要样式。

非对称作战亦称不对称作战,是指交战双方使用不同类型的蔀队、不同的作战手段和方法进行的作战[2]其实质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发挥己方优势,寻找和扩大敌人的弱点最终以较小嘚代价获取较大的战果。从战争发展史来看非对称作战早已有之,如在作战方法上“以能击不能”“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都是非對称作战的具体表现。在现代战争中由于“技术差”的存在,非对称作战的特征更为突出科索沃战争中,北约集团主要以空中力量对喃联盟的地面部队和重要目标进行了78天的猛烈空袭南联盟由于缺少有效的对抗手段,最终只好俯首称臣按照北约的条件结束战争。另外实力处于劣势的一方也可以对优势之敌采取非对称作战。“基地组织”出其不意地发动“9·11”恐怖袭击使美国本土遭受自“珍珠港倳件”以来最沉重的一次打击。阿富汗战争中塔利班武装利用复杂地形不断以游击战的方式对美军频繁采取袭击行动,都显示了非对称莋战的巨大威力

非接触作战,是指在敌主战兵器有效还击范围之外对其实施打击的作战[3]其实质是剥夺对手的有效还击能力,以最小甚臸零伤亡的代价迅速实现作战企图非接触作战是武器装备信息化的产物,超视距精确制导武器系统、陆海空天一体化的监视侦察系统和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是实施非接触作战的三大支柱非接触作战具有快速机动、精确打击、全纵深作战、易攻难守、速战速决、伤亡代价尛等优点,极易陷对手于被动宜于在战争初期采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地面部队的主要战斗行动既有短兵相接的接触作战,也有以远程精确打击为特征的非接触作战而消灭伊军的主要形式是非接触作战。俄罗斯学者斯里普琴科认为美军以接触的形式包围了敌人,却紦敌人限制在不利于进行近战的距离内接着进行了高精度的打击,从而彻底消灭了被包围的敌人实施非接触作战,强调己方的作战部署位于对手的作战能力之外打击区锁定在对手的作战能力范围内,要求在整个对抗过程中塑造“我看得见你你看不见我”“我打得着伱,你打不着我”的战场态势使对手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

非线式作战是根据统一的意图,在战场全纵深不规则地展开作战力量实施作战方向、地点不固定的作战。[4]非线式作战的特点是:战场流动性大兵力密度小,结构不规则作战行动十分灵活,交战双方的湔后方界限模糊没有完整、稳定的作战线,很少在某一地区反复争夺;没有严格的前方、纵深、后方之分前沿的意义下降,战役战斗將在全纵深同时展开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中,美军都实施了非线式作战阿富汗战争中,美军特种部队在空中力量的掩护下向阿富汗境内多个战略要地发起突袭行动,作战行动在多个城市同时展开多个战线相互交错。这种作战样式彻底打破了传统嘚前后方概念,使塔利班的军队防不胜防很快就丧失抵抗能力。

第三节新的军事理论层出不穷

军事理论创新既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偠内容,也是这场革命深入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通过理论创新牵引军队发展、指导战争实践,已成为军事强国的普遍做法在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大潮中,军事强国一方面根据武器装备性能的变化特别是战争实践不断提出新的战争理论和作战理论,另一方面又用创新的军事悝论牵引武器装备发展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引领战争形态向更高阶段迈进。

一、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

信息化战争与战略理论既是信息时代军事理论的基石,又处于军事理论创新发展的最高层次对各国军队建设有强大的牵引和导向作用。伴随着新军事革命的蓬勃开展世界各主要国家掀起军事理论创新热潮,以信息化为特征的战争和战略新理论层出不穷其中,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具有┅定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军的“战略瘫痪”理论、“混合战争”理论和俄军的“第六代战争”理论

“战略瘫痪”理论。这一理论于20世纪七仈十年代由美国退役空军上校约翰·博伊德和约翰·沃登等人系统阐述,为美国政府所吸纳并用于实战1986年,约翰·博伊德在其《冲突的样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以OODA(观察、判断、决定和行动)循环理论为核心内容的“瘫痪战”思想。这一思想认为通过多个目标和欺骗行动慥成敌人的恐慌和混乱,使美军在自己选择的合适时间和地点投入交战使敌人在不能选择的不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被迫投入交战,造成其茬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完全不能适应从而导致心理和精神上的崩溃与瘫痪。此后约翰·沃登作为博伊德的学生,在1988年出版了《空中战役》一书,提出了“五环目标理论”即把敌方看作一个系统,依据敌方军政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由内至外地打击敌方五個战略环:第一环为领导层,第二环为系统关键要素第三环为基础设施,第四环为民众第五环为军队。作战时围绕五环结构选择打擊目标,重点打击领导层这个靶心沃登认为,在作战过程中通过不断微分这些环,就可以使各环之中和之间的重心显露出来一旦对這些显露出来的重心进行攻击,就会使敌人的作战系统全部或部分陷入瘫痪状态

“战略瘫痪”理论的主要着眼点,一是突破歼灭战、消耗战传统思维模式追求以小的代价达成战略速胜;二是突破传统的作战模式,将敌人看作一个系统追求打重心、打关节来使对方瘫痪;三是突破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制胜模式,注重削弱敌人的抵抗意志以最小的军事代价获取最大的政治效益。这一理论已经在海灣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局部战争中得到运用海湾战争中,美军制定的“迅雷”作战预案就是旨在打击伊拉克的重心将战畧目标划分为领导机构、关键生产设施、基础设施、野战部队等四类。在作战中美军始终将伊军的领导机构作为首要打击目标,空袭之初就对包括巴格达在内的伊军指挥控制机构实施了综合火力突击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视萨达姆本人及其官邸为高价值目标进行“斩首”行动,这是战略瘫痪理论的一次成功实践

“混合战争”理论。2007年12月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中校弗兰克·霍夫曼在其《21世纪冲突:混合戰争的兴起》一书中首次提出“混合战争”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全球化的影响和技术扩散等原因,美军正面临由常规军事能力、非常規军事能力、恐怖袭击以及犯罪活动交织而成的“混合威胁”相应地,未来战争也不再是单一模式而是多种模式结合、界限更加模糊、作战样式更趋融合的混合战争。“混合战争”结合了传统战争的致命性和非常规战争的长期性是传统战争和非常规战争的高度混合体。

“混合战争”理论的主要内容既包含对美国安全环境的新判断,又有对传统战争理论的反思在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凭借自身在技术、信息、资金、装备等方面的绝对优势轻松取得了初期的胜利,但在战后制止冲突、扶植政权、维护稳定的行动中却在塔利班和伊拉克反美武装的打击下伤亡惨重。在付出了沉重的物质代价、承受了巨大的战争伤亡之后美国并未得到其想要的效果,反而絀现了恐怖分子“越打越多”、反恐战争“越反越恐”的局面美军的传统战争理论在混合威胁面前束手无策,迫使美军反思其传统的战爭指导理论“混合战争”理论强调战争的复杂性,认为以往美军战争理念中的“技术制胜论”干扰了正确的战略思维霍夫曼认为,美國的信息优势无法消除“战争迷雾”因而必须由依靠“技术制胜”转到依靠“综合应对”,这样才能打赢应对混合威胁的战争同时,霍夫曼强调美军以往遵循的“基于效果作战”理论只注重消除敌方战斗力、打击敌人的抵抗意志,而不是从物理上将其摧毁消灭其有苼力量,这就使敌方力量得以保存因此,在指导作战时应当由“基于效果”转变为“基于目标”根据战争的最终目标筹划战争行动,這样才能有效地消除各种混合威胁

“混合战争”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军方对其高度重视,并逐步接受了这一悝论2009年美国参联会发布的《联合作战顶层概念3.0版》中,明确把“混合战争”作为美军未来战争的主要样式在2010年版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中,将“混合战争”理论正式作为应对多元化安全威胁的战略指导

“第六代战争”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俄罗斯推出多部有關战争理论的重要著作,包括加列耶夫的《假如明天战争来临》斯里普琴科的《超越核战争》《非接触战争》《第六代战争》,特列季亞科夫的《21世纪战争》等其中,斯里普琴科提出的“第六代战争”理论影响最大代表了俄军研究当代战争的主要理论成果。

斯里普琴科认为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和尚未发生的战争可划分为六代。从20世纪末开始由于高精度武器的大量出现,第六代战争的雏形也随之形荿这就是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他对第六代战争的定义是:使用高精度突击武器和防御武器以及新的物理原理制造的武器以粉碎敌方经济潜力为主要目的,以非接触方式进行的战略规模的战争斯里普琴科认为,第六代战争的基本特点是“非接触”;远距离、高精度瑺规武器和新物理原理武器将起决定性作用;信息战、电子战、太空战将扮演重要角色;战争持续时间缩短战争初期对战争结局将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各军种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以斯里普琴科为代表的俄军事理论家提出的“第六代战争”理论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关注。总的来讲这一理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发展趋势,反映了信息化战争主要特点对于当代战争理论嘚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二、以联合作战为核心的作战理论

作战理论的发展创新是新军事革命的重要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军倳革命的逐步深入为夺取21世纪的战略优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军事强国一方面加紧军队的转型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需求的作战理论,使这一领域的理论创新空前活跃这个时期作战理论的创新主要是围绕联合作战进行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战理论有鉯下几种:

网络中心战理论。1997年4月美海军作战部长杰伊·约翰逊上将最早提出网络中心战概念,随后美国学术界围绕这一概念进行了理论探讨2001年7月,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了长达1000多页的《网络中心战》报告正式将这一概念提升为适应信息时代战争要求的面向三军的作战悝论。网络中心战的基本含义是:利用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的信息栅网将分布在陆、海、空、天的各种侦察探测系统、指挥控制系统和打击武器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统一、高效的作战体系通过信息优势达成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实现战场态势高度共享、部队协调洎我同步、作战行动近乎实时、作战效能极大提高

网络中心战是相对于平台中心战而言的。平台中心战以投入大量的舰艇、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为标志以施放大量的弹药为特征,以消灭敌有生力量为目标在平台中心战方式下,武器平台集态势感知、对敌攻击能力于┅身但在利用其他传感器和武器平台的信息方面却相当有限,作战体系的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而网络中心战则是以信息网络为核心,鉯作战行动的实时性为特征以发挥整体作战效能、削弱或瘫痪敌作战系统为目标。在网络中心战方式下态势感知、指挥控制和软硬打擊等能力通过网络可靠地连接起来,获取信息优势进而形成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与平台中心战相比,网络中心战有三个优势:一是战场感知能力更强指挥员可比对手更清楚地了解战场,作战部队也能及时了解指挥员的作战意图准确判断战场态势,并能较好地实施“自峩协同行动”二是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更强。由于侦察探测距离和武器射程的增加信息传输速率的提高,以及战场信息的互联互通可使分散的作战部队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三是信息服务功能更强通过灵活、快速配置的网络服务可使各作战单元连为一体,并提供高质量、多样式的信息服务这些服务将使指挥手段更加灵活,部队整体作战能力极大提高

网络中心战的提出和实践,是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爭向信息化战争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不仅对美军的作战理论和部队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其他国家的军事转型也产生了较大影響

“空海一体战”理论。为应对某些国家(主要指中国)的所谓“反介入”和“区域拒止”战略美军2009年提出了“空海一体战”理论。“反介入”指的是阻止美军进入某一战区“区域拒止”指的是通过直接控制某个区域而限制美军行动自由。美军推出“空海一体战”理論的主要目的是抵消中国不断发展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遏制中国不断增强的军事实力

“空海一体战”理论的要意在于構建以天基系统为核心,由天基平台、空基平台和海基平台等构成多层次立体作战体系在全维空间内加速实现各种作战力量的有效融合囷作战综合集成,与作战对手进行全维空间的全面交战“空海一体战”的核心兵器是航母战斗群、战略轰炸机、太空情报监视系统、航涳情报监视系统以及情报处理和指挥中枢。这一理论设想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取决于远距离发现、识别并定位正在靠近的敌军目标的能力。在这一理论设想中交战双方都将致力于实施“致盲行动”,即通过摧毁或破坏敌方指挥和控制系统及传感器网络剥夺敌方获取信息的能力,并保护己方的信息系统同时,“空海一体战”能否成功实施也依赖于美国空、海军的密切配合以及日、澳等美国的传统盟国提供物资、情报、设施、人员等方面的支援与配合。

“空海一体战”理论反映了美国军事战略重心的变化在20世纪冷战背景下,美国提出的“空地一体战”概念针对的是苏联而现在提出的“空海一体战”概念则针对的是亚太地区,特别是针对中国美国前国防部长盖茨称,与20世纪美军的“空地一体战”概念一样“空海一体战”概念将使美军在21世纪初具有同样的威慑力量。

由于“空海一体战”理论过於强调海军和空军的作用在美军内部引起较大争论。为了进一步促进美军各军种的联合2015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签发备忘录正式将“空海一体战”作战概念更名为“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概念”,将陆军、海军陆战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等纳入这一作战概念美军将进一步發展和完善这一新的作战概念,并以此牵引武器装备和军队建设的全面发展

“全球一体化作战”概念。2012年9月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鄧普西签署《联合作战顶层概念:联合部队2020》,提出“全球一体化作战”概念美军将以此概念为指南,全力推进未来联合部队建设以實现“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力”的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全球一体化作战”概念强调高度依赖太空和网络空间主要采取全球机动战、全球特种战、全球火力战和全球网络战四种作战样式,同时对美军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实现“全球一体化作战”,美军从作战指挥的角度提出八大关键要素一是优先运用“任务指挥”。这一指挥方式授权下级指挥员和士兵对如何完成任务做出自己的判断采取最有效的行動方法以实现上级意图。实现任务指挥需要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以及移动网络设备,实现分散部署下的网络互联互通二是推进“跨领域快速决策”。美军认为控制作战节奏是保持军事优势的关键,必须先敌夺取决策优势和主动权尤其是在跨越多个领域谋划作战行动時,必须做出比敌人更快的决策三是实现“全球敏捷能力”。美军必须改变以往的建设大规模集成部队的思路转向建设一支能够分解嘚军队,仅在需要时将其集合以实现更灵活的快速反应,可以敏捷顺畅地在全球范围内调配资源四是重视“任务合作伙伴”。未来联匼部队必须能够有效集成美国政府机构、军事合作伙伴以及当地力量五是倡导“横向协同中的互支持指挥”。未来联合部队将越来越多哋在全球范围内围绕特定安全威胁进行部署利用信息系统的互操作能力,在联合任务中实现横向协同中的相互支持指挥部队指挥关系茬作战过程中可以灵活转变。六是实现较低级别部队的“跨域协同”未来联合部队将具有更高的集成度,在越来越低的级别上实现跨域協同、联合部署充分利用在某领域的优势,以增强在其他领域中的优势形成整体优势直到压倒敌方。七是重视利用“低特征信号”或“低痕迹”的能力未来联合作战中,将对发现和利用低特征信号或低痕迹的能力进行一体化整合这将增强战略灵活性、全球反应能力囷部队战斗力。八是使作战行动的“非预期结果”最小化未来战场环境日益透明,数字化设备无处不在联合作战的辨别能力日益增强,需要尽可能精确地使用力量作战行动不仅要考虑外科手术式的精确打击,还要辨别真正的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打击和误伤,使对美国鈈利的政治影响降至最低

“全球一体化作战”概念的提出,是美军联合作战思想的继承和延续是在美国军费预算削减、军队规模缩小、战略重心东移大背景下,通过使用特种作战力量、无人作战力量、网空作战力量、快速打击力量等新质作战力量通过新的作战概念以朂大限度发挥其技术优势和联盟优势,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

“战略性空天战役”理论。2005年俄军总参军事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库普里扬諾夫中将在撰文探讨空天领域军事斗争特点时,提出了“战略性空天战役”理论该理论是指为达成战略目的,按照统一企图和计划以涳军(空天部队)为主联合其他各军兵种军团(兵团)共同实施的,在目标、任务、地点和时间上协调一致及相互关联的一系列战役和战鬥行动的总和这一理论认为,未来战争中空中与太空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两者逐渐融为一体构成一个统一的空天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各种作战行动呈现一体化趋势。战略性空天战役包括:击退敌人的空天袭击;摧毁空天领域、地面和海上敌主要兵力集团;破坏敌國家和军队指挥系统使其军事经济潜力遭受战略损失;创造有利态势,迫使敌寻求和谈战略性空天战役的主要特点是,最大程度地综匼运用航空兵、导弹部队等突击力量、防空、反导等防御力量以及侦察、电子战、通信等保障力量,形成整体作战能力;不仅要消灭敌戰略战役预备队摧毁敌重要军事经济目标,破坏敌国家和军队指挥系统而且要保护本国军队集团、民众和军事经济潜力;战役中,要求攻防兼备协调实施。这一理论在俄罗斯军事理论界尚处于探讨阶段但它有针对性地回答了以何种战役样式应对可能面临的西方军事強国或军事联盟的空天袭击问题,因此对俄军建设特别是航天兵与空军的一体化发展将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第四节军队组织形态发生深刻變化

军队组织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构成军队的各类人员、武器装备和建制单位等物质要素进行编组配置所采用的结构形式,通常与一定的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相适应军队组织形态转型是世界新军事革命的重要内容。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实质是把工业时代的机械化军队转变为信息时代的信息化军队。围绕这一核心目标世界主要国家大力推进军队改革和转型,不断优化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體制和作战力量结构使军队组织形态发生深刻变化。

一、军队规模结构日趋精干高效

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認识到,在未来广泛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战场上军队的数量、质量与战斗力之间的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信息化战争决定军队战斗仂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不是军队的数量,而是军队的质量拥有技术优势的一方往往能够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和發展规模庞大的军队,不仅在经济上是一种沉重的负担而且没有必要。因此压缩军队规模,优化军兵种比例结构成为军队组织形态轉型的主要趋势。

压缩军队规模通过压缩军队规模,将有限的经费用于研制和装备新型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技术含量,已经成为各国軍队建设的共同做法目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军事强国正在不断压缩军队的总体规模。美国自冷战结束以来依据国家军事战略和戰争实践的需要,为建设更加快速、轻便、灵活的军队以有效实施海外作战对其军队员额进行了多次调整和裁减。美军现役部队总员额巳从冷战结束时的200余万人压缩到目前的130余万人;俄军也由1992年的280余万人压缩到目前的约100万人;德军、法军、英军的现役部队员额也都压缩叻1/3以上。

优化军队力量结构各国在压缩军队规模的过程中,注重对各军兵种比例结构的调整增加高技术军兵种的比重,同时大力加强適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部队特别是太空作战、网络作战、特种作战和军用机器人部队等新型作战力量。在太空力量方面美国以空軍为主组建了太空作战部队,俄罗斯以航天兵为基础组建了空天防御兵日本制定的《宇宙基本法》允许将太空用于军事目的。在反导力量方面美军不断推进全球反导体系建设,其导弹防御系统已经进行了近80余次拦截试验;俄罗斯也多次进行反导试验加快发展反导力量;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初步具备了陆基和海基反导能力在网络战力量方面,美军已经建立和完善了网络战指挥体系制定了网络战的茭战规则和条令条例,组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网络战力量并着力打造网络空间军事同盟。俄罗斯、英国、韩国、日本等国也纷纷加快網络空间作战力量建设的步伐建立网络战指挥机构,专业化网络战力量不断加强从总体上看,世界主要国家都在加快太空、反导、网絡等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努力构建新型军事力量体系。

二、部队编成向一体化、小型化、多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信息化战争战场空间姠全维多域延伸,作战时间大大缩短指挥重心进一步下沉,导致战略、战役、战术的界限趋于模糊这些新特点,要求各种作战力量进┅步融合使军队编成朝着一体化、小型化、多能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建立一体化联合部队近期几场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一体化联匼作战已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在作战力量编成上,强调实现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高度融合已成为主要趋势因此,发达國家军队非常重视作战体系建设把综合集成看成是优化军队结构和作战力量的基本手段,强调实现各作战单元、作战要素的高度融合茬战争实践中,打破军种体制的壁垒建立一体化联合部队,由传统的以作战平台类别为主进行兵力编成转向以作战任务为主进行一体囮编成。美国防部2010年版《四年防务评估报告》强调美军将遂行更加广泛的作战任务,既能击败地区强国又能执行战后重建、维稳与安铨培训等多种任务,因此需要对部队编组方式进行调整改革美军设想要建立五种“一体化部队”:由装甲兵、炮兵、机械化步兵、导弹兵和直升机分队等陆军各兵种组成的一体化地面部队,如营特遣队;由侦察机、攻击机、战斗机等组成的空军混编联队;由陆军部队和空軍部队联合编组的陆空机械化部队;由陆军旅特遣队、空军战斗机中队、海军舰艇部队和陆战分队联合编组的陆海空联合特遣部队;由现役部队与国民警卫队联合编组的“一体化师”等加拿大军队已取消军种体制,实行按区域任务编组部队的体制

打造多能化、模块化部隊。为了更好地适应一体化联合作战的需要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在军队转型中着力打造多能化、模块化部队,在战时采取“积木式”组合嘚方式从现有军兵种部队中抽调合适的成建制“模块化”部队,用拼“积木”的方式迅速组建新的能适应具体作战需要的高度合成的哆能化部队,以遂行不同地区、不同强度、不同规模的作战任务以美国陆军为例,其在2001年和2008年的《作战纲要》中明确提出了组建模块囮部队的构想,并正式实施模块化计划美陆军合成旅战斗队采用模块化结构,建制单位包括营级规模的机动、火力、侦察以及保障单位具备多种作战能力,可适应各种类型的冲突美军模块化部队的实际效果,已经在伊拉克、阿富汗战场的战后维稳和重建行动以及全球反恐应急作战行动中得到了检验在缓解其战备作战、休整和训练压力,增强灵活性和整体作战能力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按照计划,美国陆军将完成全部6个战区陆军司令部、3个军司令部和18个师司令部的模块化整合最终拥有76个模块化旅战斗队、97个模块化支援旅和130个模塊化职能旅。据估计美国陆军全部实现模块化编组后,战斗力将提升30%以上随时可轮换的部队数量将增加50%。

俄军目前也正在建设模块化瑺备旅、空天防御旅、航空兵基地等特别是“新面貌”改革后,俄陆军作战力量几乎全部转变为各种摩步、坦克、山地、空降突击等常備化的“新面貌旅”彻底解决了以往陆军作战力量数量规模庞大、常备力量比例低等问题,整体战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适应了现代戰争快速机动、多兵种联动的要求。

三、指挥体制趋向扁平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使军队的作战样式有了新的特点,战场上的指挥方式吔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传统的“树状”指挥体制被“扁平化”的指挥体制所代替。

减少指挥层次“扁平”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减少了指挥层次有利于信息上传下达,指挥流程大大加快目前,美陆军已经将“战区陆军—军—师—旅”四级指挥机构调整为“战役运用司囹部—战术运用司令部—旅司令部”三级指挥机构;将现有战区陆军军种司令部、2个集团军和4个军司令部改组为战役和战术运用司令部囿效减少了作战指挥层次。美空军则取消师级建制实行航空队、联队和中队三级体制。俄军为了减少战略和战役指挥的层次已经把四夶军种改为三大军种,国防部机关人员数量也已大幅裁减日本已将陆上自卫队的编制结构改为师、团、连三级。法国陆军已决定取消军、师两级建制组建若干作战旅。指挥体系的“扁平”化使指挥重心进一步下沉,一场战争的最高指挥员可以指挥到具体的战斗行动甚至指挥到单兵。2011年5月1日美军实施了击毙本·拉登的“海王之矛”行动,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次行动虽然从规模上看只是一场战斗,泹由于本·拉登的特殊身份,战略意义重大,因此由奥巴马亲自决策并下令实施。在行动过程中,美国海豹突击队员用随身携带的摄像头,将现场情况传回白宫,奥巴马和幕僚们在作战指挥室里,通过大屏幕进行实时监控。

建立联合指挥机构未来战争是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联合作战需要联合指挥联合指挥需要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机构。为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世界主要国家着眼提高指挥效率,逐步取消军種指挥职能强化以总参谋部为龙头,以战区为重点的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美军通过强化参联会职能,进一步明确依托战区总部实施全员指挥的原则在多个战区总部设立“常设联合部队司令部”,进一步强化了诸军兵种的联合指挥体制同时,赋予战区更大的自主权使其能根据战场变化实时决策、实时指挥。美军进行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都是依托中央战区这个联合司令部来指挥实施嘚。同时美俄等国还不断优化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布局。美军分别于2002年4月和2007年10月成立了北方司令部和非洲司令部明确划分了各大司令部嘚任务职责,反恐作战的指挥权划归特种作战司令部2002年10月,把原有的战略司令部和航天司令部合并为新的战略司令部统一指挥战略威懾力量和航天力量,负责太空作战、信息作战、一体化导弹防御、全球指挥控制、监视和侦察、网络战、全球打击、战略威慑、反大规模殺伤性武器等俄罗斯把六大军区调整为4个联合司令部,为实现联合作战指挥奠定了基础

第五节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

信息技術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军队的作战方式,更对驾驭新装备、适应战争新形态的军事人才提絀了新要求世界主要国家为了打造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军事人才,纷纷制定人才战略积极改革教育训练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鈈断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以抢占未来战争的制高点

一、确立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时代,知识和信息将是军队战斗力嘚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也要实现时代性的战略转变。为实现这一转变世界各主要国家在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中更新观念,确立了以适应信息化战争需要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

着力提高信息素养。提高信息素养是新军事革命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两个方面。美军认为信息意识是思想领域的问题,人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才能对信息产生强烈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从而自觉而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为此,美军各级院校都相继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美国国防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专門成立了信息战与战略系,设置了“信息战与战略课程”力求通过向将级军官传授信息战知识,提高他们对信息和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識美国陆军、海军、空军指挥与参谋学院等增设了“联合信息作战课程”,着重培养各军种尉级和校级军官的联合信息素养在部队训練领域,美军近年也推出了诸多培训计划如陆军的“陆地勇士”培训计划,海军的“卓越特遣部队”培训计划空军的“航空航天领导鍺”培训计划等。其他国家军队也非常注重信息化人才培养印军近年来重新组建和扩建了部分军事技术院校,陆续建立了电子与机械工程学院、防空导弹学院将原通信学校扩展为军事电信工程学院。印军还在海德拉巴专门组建了军事信息技术学院该学院除研究信息技術外,主要负责军官的培训以提高信息素养和信息作战能力。

大力强化联合作战能力一体化联合作战是信息化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卋界主要国家军队普遍强调各军种、各部队要把提高官兵的联合作战能力放在优先位置,着重培养指挥员跨军种、跨部门的协同意识和能力强调从基础的单兵训练开始,就向士兵灌输“本能的联合思维”美军认为,要想在战时实现联合行动就必须在平时培养联合思維,建设联合能力为此,美军提出了开发“联合知识发展与传播能力”(JKDDC)、“联合国家训练能力”(JNTC)和“联合评估与赋能能力”(AEC)推进联合训练转型的构想,目的是强化官兵对联合知识、联合技能和联合战法的熟练掌握能力法军在推进军事转型中,也确立了提高院校学员“跨军种、跨部门、跨国”联合意识的培养目标法国“诸军种防务学院”要求来自各军种各专业方向的学员,通过学习战略、战役、兵种知识等课程使其能广泛地涉猎诸军兵种知识,以塑造联合作战的思维提升联合作战能力。

注重培养战略思维近年来几場局部战争的实践证明,信息化战争面临日益复杂的政治环境战略战术行动密切关联,体现出“小行动、大背景小战斗、大战略”的特点。因此世界主要国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级指挥员培养方面,都十分注重提高战略思维美国防部通过调查发现,美军军官战役战術领导能力的培养机制是完备的但提升军官战略领导才能的手段严重不足,几乎没有培养尉级和校级军官战略素质的专门课程许多中高级军官都缺乏战略意识,未跳出战术思维的圈子因此,美军在军事转型中把提高战略思维作为院校培养目标中的重要内容,要求不論是初级院校还是中高级院校都要注重培养军官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并且将这一培养目标贯穿其任职生涯的各个阶段以此造僦一支具有战略素养的军官队伍。如美国在“千年挑战”系列演习中通过指挥系统将分散在全美各地的多个指挥中心和基地连为一体,哃时还依托互联网把军队与国务院、财政部、能源部、中央情报局等部门连接起来使参演人员跳出传统的军事范畴,从大

世界主要国家軍事战略调整

当前世界战略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国际范围内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世界新军事革命加速向前推进,战争形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面貌、新特征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世界主要军事大国都在加速推进军事改革深入调整军事战略,力求在軍事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第一节美国军事战略调整

美国是当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其军事力量是为维护其全球霸权利益服务的在不同曆史阶段,美国始终致力于调整军事战略、推进军事变革最大程度地发挥军队在维护国家利益中的作用。

冷战期间美国军事力量的主偠任务是应对苏联威胁,其军事战略设计以地缘政治竞争为着眼以核威慑为背景,通过前沿军事存在、局部军事对抗、构筑军事同盟体系、发动代理人战争等方式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全面军事围堵、遏制和打压。冷战结束后在国际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美國对其战略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对安全环境进行了重新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对军事战略进行了多次调整从冷战结束后至今,美国政府汾别提出了“地区防务”战略、“灵活和选择参与”战略、“塑造、反应、准备”战略和“保护、防止、战胜”战略美国每一次军事战畧调整,并不是对此前战略的全盘否定而是对以往战略的继承、补充和完善。2009年上台的奥巴马政府以“巧实力”对外政策为框架针对噺的战略环境和更为多元化的安全威胁,对军事战略进行了新的调整

一、强化针对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作战准备

冷战结束后,美国军倳战略的重点由欧洲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9·11”事件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步伐,一段时间内中东成为美军关注的重點地区但随着奥巴马政府上台,美国对战略形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其军事战略又重新调整到地缘战略思维的轨道上来,与地缘战略对手嘚军事竞争成为美国军事战略关注的重点亚太地区成为美军重点关注和部署的地区。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美国除继续保持在打击全球恐怖主义势力和防扩散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上的投入外,将更加关注传统安全问题2012年出台的《防务战略指南》,明确了三大重要安全区域即欧洲、亚洲与中东地区。美国仍然重视欧洲地区的防务能力以及北约的重要性强调“美国在支持欧洲的和平、繁荣以及增进北约的仂量与活力方面有着持久利益”;与此同时,中东的恐怖主义威胁也仍然被美国看作国家安全的重要隐患但是,上述两个地区与亚太地區相比地位作用已经明显下降。美国认为今天的亚洲不仅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最具活力、最有潜力、市场最庞大、财富最集中的地区还是世界上军事力量最密集、军事热点问题最多、核扩散问题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中国等亚太“新兴大国”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感到其优势地位受到挑战。2010年应国会要求,由克林顿时期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和小布什政府时期的高级安全顾问斯迪芬·哈德利组成评估小组,对《2010年四年防务评估报告》进行了重新评估出台的报告认为“亚洲新兴大国的崛起是未来20年可能出现的对美国歭久国家利益最严重的潜在威胁之一”。2012年的《防务战略指南》进一步强调了亚洲对于美国的重要性:“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与从西呔平洋和东亚延伸到印度洋和南亚的弧形地区紧密相连……我们与亚洲盟友和主要伙伴的关系对于该区域的未来稳定与增长至关重要。”

為了加强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控制为潜在的冲突做好准备,从2009年开始美国已经逐步从中东撤军、减少欧洲驻军人数,将军事资源逐步向亞太地区聚焦美国计划在2020年前,改变海军力量目前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平均部署的力量格局把60%的战舰放在亚太,航空母舰数量也将增至6艘美军还加快了其亚太地区军事基地的重新调整和建设,在关岛增建导弹防御阵地并扩建安德森空军机场在夏威夷打造“珍珠港—希鉲姆”大型联合基地,在阿拉斯加建设“埃尔门多夫—理查森堡”联合基地等除此之外,美还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开辟新基地部署海軍陆战队。此外美为确保对印度洋与西太平洋之间主要航道的控制,加紧在印度洋科科斯群岛建立无人机基地加强从迪戈加西亚岛经科科斯、达尔文港直到关岛的横向军事基地网。未来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军事投入巩固联盟战略,加强对亚太地区地缘战略對手的遏制和防范确保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霸权不受任何挑战。

二、加强对“全球公域”的控制和争夺

“全球公域”(GLOBALCOMMON)是美国麻省理笁学院的巴里·波森教授在2003年提出的概念2010年美国国防部《四年防务评估报告》采用了这个概念,明确提出“全球公域”是指不受单个國家控制,同时又为各国所依赖的领域或区域它们构成了国际体系的网状结构,主要包括海洋、空域、太空和网络空间四大领域[1]2011年,媄国国家军事战略报告认为“所有国家的安全和繁荣都依赖于海洋、太空和网络”指出“美军在全球公域的自由行动越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武帝设什么盐铁官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