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看书不多的人,看中国看书最快的人名著从哪部看比较合适?

&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钱科峰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新华网有报道称,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会很囧,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来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来,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来,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来。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钱科峰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论中心论点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中心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的标题可作中心论点。试题分析:议论文以事例开头,其作用一般可以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充当论据、激发阅读兴趣等方面来概括。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3.试题分析:“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此引用属于讲道理的论证方法,点明此论证方法。“作用”要抓住“然而”后面议论内容理解作者的观点即“由此看来”之后的一句话。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钱科峰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钱科峰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新华网有报道称,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会很囧,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来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来,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来,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来。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这篇议论文,完成后面题目。(7分)读书风雅事何必硬上弓钱科峰①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个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②一天工作八小时,睡觉除去八小时,剩下的三分之一时间大家都在干什么?在这个相对浮躁的时代,写书的都在搞穿越搞戏说搞低俗围着重口味打转,读书的哪能聚精会神一门心思看名著读经典?职场要拼杀,社交要应酬,友情要联络,身心要娱乐,读书,有时即便有那个心,也未必有那份闲情。于是,图书大多成了家居装修时点缀书柜的软包装。③中国是个出版大国,每年出版的图书总量世界第一,然而与成反比的是中国读者群却不是世界第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64本,俄罗斯人均每年读55本,日本人均每年读40本,就连忙着整容做泡菜的韩国人每年也要读书7本,而中国人均每年看书是0.7本。值得关注的是,三年前的调查数据显示,国人每年平均看书是4.5本,由此可见,国人不仅读书少,而且变得越来越不爱读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④文化大国居然读者寥寥,这事儿说出去确实有伤面子,于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有识之士和官方组织坐不住了,意欲立法强制人们读书,不读书就是违法,违法就要处罚。这不,新华网有报道称,我国全民阅读立法已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争取在年底形成较成熟方案提交国务院法制办。依法读书,守法读书,霸王硬上弓,此情形说出去照样不光彩,老外那是自愿读书热爱读书,咱却是牛不喝水强按头,这读书读得也太无奈了些。⑤“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一首劝学诗,既然大伙儿黑发不知勤学早,那么依靠点法律手段促进社会读书热也是一种不错的尝试。然而我总觉得立法读书看上去很美,做起来会很囧,试想,依法读书如何实施?读书多少如何计量?光买书不看书又如何鉴别?图书借而不阅又如何界定?真读与假读如何评判?一字一句看到脑子里的东西还真不好依法查处,硬制度要来个软着陆难度还不是一般的大,由此看来,为阅读立法实在是不靠谱。⑥阅读是对知识的渴求,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阅读好比谈恋爱,没感觉、不喜欢的总是很难通过外力捆绑到一起的,即便通过法规硬性捆绑,读者与作者都不会有幸福感。⑦读书本是风雅事,如今却弄得像霸王硬上弓,这多少有点病急乱投医的味道。还是明代的于谦说得好:书卷多情似古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要阅读更要悦读,只有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对书的热爱与嗜好,这书才能读到心里记在脑里,否则,徒增一种形式主义而已。因此,读书之事可引导可激励而不可霸王硬上弓,有关部门肯花这番心思去立法,倒不如出台政策把书价降下来,把更多的图书馆和便利借书点建起来,通过各种方式让读书益智养心的氛围浓起来。风雅之事文雅办,岂不更好更有效?! (摘自2013年9月《杂文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文章开头写古人与现代的不同表现有何作用?(3分)3.第⑤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相似的习题。对于一个不爱看书的人来说,能看完一本名著是什么样的感受? - 知乎有问题,上知乎。知乎作为中文互联网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以「知识连接一切」为愿景,致力于构建一个人人都可以便捷接入的知识分享网络,让人们便捷地与世界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发现更大的世界。14被浏览642分享邀请回答赞同 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稻香掩映书香,让种田人从有书看到爱看书--新闻--中国作家网
首次成为上海书展分会场,农家书屋如何做到“屋”尽其用引发关注
稻香掩映书香,让种田人从有书看到爱看书
来源:文汇报 | 郭超豪  日09:11
目前,上海1460余个行政村均已覆盖农家书屋,每年举办数万场文化娱乐活动。今年上海书展,包括青浦区林家村薄荷香文苑在内的6家农家书屋首次成为了书展分会场。图为农家书屋薄荷香文苑。(均薄荷香文苑供图)
风雨交加七夕节,书香满城也满村。昨天,青浦区林家村等14个村的农家书屋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上海慈善基金会所属 “俞新宝与你同行慈善专项基金”与三联书店合作,为他们捐赠了20万码洋、共计4500册图书,让阡陌之间更添书香。
农家书屋工程是党中央实施的公共文化服务五大重点工程之一,2007年开始全面推开。目前,上海1460余个行政村均已覆盖农家书屋,每年举办数万场文化娱乐活动。今年上海书展,包括青浦区林家村薄荷香文苑在内的6家农家书屋首次成为了书展分会场。随着农家书屋近年探索的 “转型升级” “因地制宜”发展道路,上海满城书香溢出,农村这块书香地图上 “短板”也得以补足,种田人从有书看到爱看书了。
各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阅读定位
诗歌朗诵、儿童剧表演、书法软硬笔,甚至还有“疯狂打击乐”课程……这不是市中心商场里的儿童培训班,而是金山区亭林镇亭西村的农家书屋——栖静书院每周为村里青少年带来的免费“福利”。
去年3月成立的栖静书院,从名字上就下了一番功夫。亭林有“木”,加上亭西的“西”,变成了“栖”;而“静”则是希望村里人都能静下心来读书。“放下麻将打起鼓,放下手机捧起书”是亭西村党支部书记顾丽萍对村民的号召。“金山区127个行政村,村村都有农家书屋,亭西村之前也有一个,主要面向村里的老人。”金山区文广局副局长陆佰君坦言,农家书屋建起来容易,但要办得好维护好却要花一番心思。
记者看到,工作日上午的栖静书院大厅内,十几个孩子在上书法课,金山区硬笔书法协会会长闻毅敏正在手把手指导。上课的孩子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暑假已上了6次课,字帖上的“也、下、中、千”已写得十分工整。里屋的阅览室内,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总编辑王卫中正在开讲“红楼梦医话”,与大家分享名著中的中医与养生。王卫中表示,农家书屋改变了农村阅读资源匮乏的窘境,“在城镇化大背景下,农家书屋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两类人:有阅读习惯的老人;寒暑假中回到乡村的孩子。若能迎合他们的需求,农家书屋就能办得长、办得好。”
松江石湖荡新源村农家书屋于2007年底建成,是上海市首批农家书屋。每周三,村里的老年书法沙龙队总是 “雷打不动”地聚集在这里学习交流、练习书法。年关将至前,他们挥毫泼墨,将一副副对联送进乡亲家中。石湖荡癌症协会也常驻于此,定期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因此,传统文化和医疗类的书籍在这里总是特别受欢迎。”新源村农家书屋负责人鲁琼这样说。
被网上誉为“最美农家书屋”的林家村薄荷香文苑坐落在安谧的乡间,男主人张瑞杰是中医学博士。曾经,每天来书屋找他号脉的人远多过看书的人。张瑞杰分析,村里其实有不少文化人士入驻,包括湖南大学的教授、油雕院的画家、田耕社的相声班子……但书屋始终乏人问津,原来的那些书,是不是不对路?为此,他隔三差五就举办读书会、音乐会、中西医讲座等,人气终于旺了起来。目前,薄荷香文苑藏书总计近三万册,医学类、社科类,艺术类、包罗万象,其中不少是这些村里的“文化人”捐赠的。
因地制宜打造村民们的文化高地和精神乐园
在农家书屋工程实施前,一些学者曾用“文化荒漠”来形容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态。据统计,2007年中国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仅为0.1册。工程实施以来,各地共向农村配送图书10亿多册,已经超过2015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8.38亿册的馆藏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农村昔日“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困扰已迎刃而解。但让乡亲们从有书看到爱看书,各地仍在思索良方。
“农村确实需要阅读,但打造农村书屋不能想当然,要因地制宜。”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告诉记者,在崇明有一家5层楼的“百姓书屋”,屋主是一位何姓企业家,他自费订了30多份报纸和杂志。每天早晨6点到10点,村里数十位有阅读习惯的老人会到老何家里看报、读报,而到了下午两点,这批人又会聚集在这里练习书法。每年,老何家里要消耗2万个一次性杯子,200斤茶叶,他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烧泡茶的开水。“未来的农家书屋,也是老年人精神上的养老乐园。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有文化、爱读书的人回乡养老了,农家书屋或许就更热闹了。”
曾经一度,农家书屋在村里就是个“摆设”,几乎无人问津。原来,当地农家书屋最早的配书以农业类为主,“如何耕种水稻”“养猪技巧大全”这类书籍充斥着书架。但矛盾的是,村里有阅读能力的人都不种地,而种地的人又基本不会看书。如今农家书屋图书品种大为丰富,各种阅读、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让孩子们抢着来,老人们记着来。
农家书屋,是稻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着阅读的初心和明天的希望。彭卫国说,今年将农家书屋作为上海书展的分会场之一,其初衷就是希望各级政府关注这簇阅读的“星星之火”。“作为郊区,不能只关注中心城镇的图书馆、书店发展,要把眼光放到更需要帮助的农村。”也正如亭西村党支部书记顾丽萍所说的,农家书屋里每一册书都是撒向阡陌间的书香种子,每扇窗户都透着乡村孩子望向世界的渴望。
农村书香地图
松江区石湖荡新源村农家书屋
地址:松江区石湖荡镇广庵路南首
新源村农家书屋位于新源村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内,于2007年12月底建成,建筑面积80平方米,开放时间为8:00-16:00(周一至周五),设有书橱20只,报架1只,电脑2台,期刊、报纸各8份,音像读物100多盘,图书近5000册。自2012年起,新源村党总支与松江区图书馆建立联建关系,每年定期为新源村送入图书,进一步丰富群众阅读内容。
金山区亭林镇亭西村农家书屋
地址:金山区亭枫公路767号
亭西村农家书屋——栖静书院,坐落于亭西村占地50亩的樱花主题公园内,四季景色宜人。栖静书院整体占地150平方米,拥有2000多册藏书。村里退休老党员、大学生,亭林中学学生全年到书院做志愿者,帮助管理书籍。书屋全年免费对镇村民开放。
崇明区中兴镇中兴村农家书屋
地址:崇明区陈彷公路2701弄67号
中兴村农家书屋成立于2017年9月,位于中兴村新时代讲习中心的二楼。目前,中兴村农家书屋有藏书1800余册,书籍内容涵盖历史、人文、科技、教育、健康等,内容较丰富,能满足村民日常阅读需求,同时书屋还有中兴镇轩香读书社编写的《三叶草》期刊,让农家书屋的书籍内容更加贴近农村地区的阅读需求。书屋还能同时提供40余个阅读座位,能充分满足中兴村村民的日常阅读需求。
浦东新区大团镇赵桥村农家书屋
地址:浦东新区赵桥村唐家庵路中心村2000号
赵桥村农家书屋设在村文体活动中心内。为建好农家书屋,赵桥以“村民点单、农家书屋买单”的形式,根据村民实际需求,投资五万多元,购买了12000册图书。目前,加上镇文化中心配送的书籍,赵桥农家书屋上架的各类图书总数量达到近15000册。
嘉定区马陆镇北管村农家书屋
地址:嘉定区马陆镇北陈路493号
北管村农家书屋位于北管村文化活动中心二楼,总面积约130平方米,于2017年底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北管村农家书屋是集图书借阅、电子书(听书)下载、听书室、儿童乐园、手工工作室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服务场所。目前,北管村内馆藏纸质书4000余册、报刊近10种。
青浦区朱家角镇林家村农家书屋
地址:青浦区林家村倪马205号
朱家角镇林家村农村书屋建立于2009年,一度成为网络热议的“最美农家书屋”。除了定期的读书交流活动外,该书屋也同时成为了 “妇女课堂间”“角里田间文化联盟”“廉政文化角”。书屋以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为出发点,致力于引导、创新、服务工作,成为提升村民文化,促进村民和谐的有力阵地。您当前的位置:&>&&>& > 十一、当今国人阅读之问
十一、当今国人阅读之问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文化、终身学习的氛围。一个民族的综合素质以及精神境界,某种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水平,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定是美丽的精神家园。
如今,有多少人在坚持阅读?当今社会人们的浅阅读、碎片式阅读乃至很少阅读的现象值得警醒。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对于提升公民综合素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1. 国民阅读现状调查
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大概不会有人反对。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没时间读书,阅读的碎片化、快餐化、娱乐化、功利化等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当今国人的阅读现状并不乐观。
现状一:众口一词&没时间看书&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人把不读书或者读书少的原因归结为&没时间&。在半月谈网进行的《阅读,体味书香&&您一年读几本书?》的问卷调查中,在1500 名受访者中,每年读书 2 本以下的人占 37%,还有一些受访者一年也读不完一本书。当被问及不阅读的原因,受访者中有 24% 的人选择&没有时间&,这成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本刊调查发现,学生忙于学习,阅读的图书大多都是教材教辅类,有学生坦言&看点课外书就像做坏事&。而都市白领、蓝领们每日操劳,早出晚归的生活,没时间阅读也似乎不难理解。
记者在长春市实验中学一个班级里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回收的 59 份有效问卷中,有 21 人表示现在的课内外阅读时间无法满足自己对于阅读的需求。在这些学生填写的原因中,&作业太多&&学习紧张&等成为最常见的表述。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家长安先生告诉记者,其实自己非常支持孩子多读书,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有必要。但是孩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做作业要到九点多才结束,还要保证正常休息时间,能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非常有限。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阅读量往往从初三开始呈现分水岭,初三之后的学生往往疲于应对各种考试,课外读物大多集中为教辅和作文选。
不仅在校学生的自由阅读时间少得可怜,悠闲阅读对职场人士来说也多是奢望。
在上海,一名刚刚从学校毕业进入医院工作的 90 后女生陈婕告诉记者,每天早上 7 点起床,8 点上班,晚上 6 点下班,到家都已经快 8 点,还得做饭吃,洗洗涮涮后都 10 点多了。医院在创建&三甲&期间,每天晚上还要加班到 9 点,回家更没时间了。&到家就想睡觉,哪还有时间读书啊。&
既然没有大块时间读书,那么在交通工具上的零碎时间能否用来读书呢?记者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走访时发现,连续走了 5 节车厢发现只有 3 位乘客在读书报。在上海地铁一号线、七号线以及十号线的部分列车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长春市轻轨三号线、四号线和部分公交车中以及候车站台等地记者也发现,手里拿着纸质图书或报刊的人几乎没有,&低头族&基本上都在看手机或者 pad。
在半月谈网的调查中,有 22% 的受访者把不读书的原因归为&有手机和电脑就够了&。北京市民小夏表示,一来感觉出门带本书不方便,二来大家都不看纸书啦,自己拿着本书就显得怪怪的。
现状二:阅读被泛娱乐化和快餐化
一方面是不少人认为没时间读书,另一方面人们对于娱乐化的碎片信息却非常热衷。记者调查发现,不少人把时间大量放在了阅读微博、微信以及一些简短的新形态阅读产品上,认为这样可以迅速跟上时代潮流,对于一些传统的大部头经典名著敬而远之。
习惯从网络获取信息的朱晓辉,每天会在写程序的闲暇时间在网上阅读新闻,一般都是打开大型的新闻网站。他说:&通过标题阅读就能够了解当天的新闻,遇到感兴趣的新闻再点进去看一看。没时间一条一条地看,也没有那个耐心和兴趣。&朱晓辉进入职场近 3 年,用他的话说:&我已经不知道看纸质书是什么感觉了,每天在网站上或者手机上看看新闻,但我并不觉得自己比别人了解的少。&
今年 31 岁的北京市民王佳伟坦言,自己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看书了,平时忙于工作,&现在电子化的休闲娱乐方式太多了,不像以前只能把看书作为休闲方式。&
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表示,当 140 字的微博和短资讯成为&数字阅读&的主要呈现形式,中外学术界曾陷入深深的忧虑,短消息缺乏严密的逻辑论证,很多思维都面临&碎片化&的危险。
&这个时代是微信和微博的时代,很实用,但它们会消耗人们的精神定力,全神贯注的习惯会被消解。现在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心不在焉,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说。
&这个时代是微信和微博的时代,很实用,但它们会消耗人们的精神定力,全神贯注的习惯会被消解。现在很多人聊天的时候心不在焉,隔一段时间就要拿出手机来看一看。聚精会神地思考一个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复旦大学教授姚大力说。
在一些购书网站上,年轻偶像、商业领袖等撰写的图书往往容易登上推荐榜,并被冠以各种噱头进行推销。而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经典、西方名著等作品很难在网站的一级页面中找到,各种畅销排行榜中更是难见踪影。在半月谈网的调查中,只有 21% 的受访者选择会去读经典名著。
专家认为,当今不仅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和态度快餐化,对于经典内容的关注也在逐渐消解,碎片化的阅读往往导致阅读内容的浅薄化。尤其是如今出现了不少把经典内容进行网络化、娱乐化解读或改编的图书,其中夹杂着大量误读甚至歪曲历史事实的内容。
现状三:功利化倾向&势不可挡&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社长梅雪林认为,当下,中国人的读书面普遍不广,以实用类、培训类、升学类、考证类为主,缺少深层次阅读,其他类型的图书阅读总量普遍不足。
功利化的阅读是当今国人无法回避的阅读现状。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时发现,&只读有用的&已经成为不少大学生阅读的信条。吉林大学的一位在读研究生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接触社会,自己平时的实习、实践占用了不少时间,有限的读书时间里,往往也会选择看对提高自己工作能力和求职更有帮助的书,&时间有限,读书还是应该读点有用的。&她说。
虽然这样的想法会被称为&功利化阅读&,但一些学生并不在乎,&人们现在生活得越来越现实了,不是吗?&这位研究生说。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谢筠表示,由于阅读时间少,现在大学生阅读或多或少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不愿意花更多时间在阅读上,考什么就看什么、需要什么就看什么,甚至有人为了考出好成绩,只看相关教材,久而久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专家表示,读书带着问题去读,缺什么补什么没有错,但是完全的功利化则不利于人的综合素质提升。
在北京、上海、安徽、吉林等地的一些书店记者发现,人流量最多、咨询最多的地方往往都是教材教辅区,尤其是刚开学的阶段,一些教辅图书由于畅销甚至卖断了货。在北京图书大厦,一位读者告诉记者,现在来书店,一般是给孩子买教辅书。受此影响,一些书店也不得不做出妥协,把教辅书放在较为显著的位置。
不仅仅在校园,职场人士等群体的阅读习惯也呈现出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考证之前才匆匆搬出复习教材,为了报考公务员只看行测和申论复习教材。还有一些人针对老板可能喜欢的话题来选择阅读。&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嘛&。
学者孙正聿把书分成 8 大类,即实用的、宗教的、政治的、八卦的、怡情的、引发思考的、人文社科的和自然科学的。值得思考的是,他发现,在人们的阅读中,这几类书的阅读量排名往往是递减的。
成功学盛行、各种捷径和速成大行其道,社会的浮躁心态加剧了阅读功利化的趋势。作家刘醒龙说,能够立即指导实践的书其实价值有限,有价值的内容永远不是功利主义的成功学抑或厚黑学。让人终身受益的书可能正是那些早年读时&无感&,看似无用的&闲书&,这些书往往是&越品味道越浓&的好书。
姚大力认为做人要与人为善,做文章要具有人文情怀,但我们的教育往往缺少人文的东西,缺乏爱的教育。因此,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要读一些人文社科领域的名著,读这些书实际上是提供机会,让你去结识一些行走在思想云端的人。你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他,但是通过读其书,你能触摸到他的思想,能获得教益和启迪。如果不读,那将是人生的缺憾。
专家表示,当代国人还需根据自己的兴趣,多一些生产性的阅读,少一些消费性的阅读。读一些能启发思维的书,帮助形成新的思想和看法,进行知识的再生产。
2. 何处寻书香
一个好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缕缕书香可以提升人的综合素养。推进全民阅读,需要方便阅读、吸引阅读和引领阅读,需要有好书可读、有方便借阅和购买图书的地方。这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机构和一部分人的事情,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政府部门、出版商、图书馆、书店和社会组织等各个环节的通力合作。
一问出版商:好书在哪
&目前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存在着同质化竞争、资源浪费、很多作品不接地气等问题,也存在着一些出版社为了经济利益去出版大量没有思想深度图书的问题。什么人都能写书、什么人都能出书,内容越是猎奇的、越是剑走偏锋的越好卖。&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玉这样说。
安徽文艺出版社社长朱寒冬坦言,出版行业的确存在一种&出版人们更喜欢的内容&的现象。他认为,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出版商,利润都是重要的指标,而如何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要考量出版商的责任和担当。&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不少读者都表示,现在能称得上经典的图书越来越少,放眼望去大都是一些所谓的成功案例、应试宝典之类。
一位北京的读者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现在出版社再版的好多图书都是已有的经典,新作、能称得上经典的书太少了。
专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这意味着出版业也要更多考虑自身的社会责任,思考如何出版更多好书推动全民阅读。
面对数字阅读的冲击,吉林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高岩认为,无论阅读环境如何变化,对于书籍而言,都是内容为王。只有内容经典,才能为读者所喜爱,才能世代流传。作为图书的生产部门,出版社一定要时刻树立精品意识,为读者提供优质精神食粮,推动全民阅读的发展。
吉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华鹏表示,图书内容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图书本身的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些经典图书,在保证&价廉&的同时,也要做到&物美&。
经常逛书店的上海市民吴浩说,现在一些图书的纸张质量越来越差,其实一些经典的图书,人们是要长期保存的,这些书我们会经常地拿出来翻阅。现在的
有些图书掉在地上就摔坏了,即便不遭横祸,很多书放在书架上 5 至 10 年后,纸张就酸化得发脆。这样的图书即便内容再好,也称不上&经典&。
二问借阅机构:如何服务好读者
&倡导全民阅读应该给百姓提供更多读书的地方。&合肥市图书馆馆长李永钢认为,现在公共阅读场所的数量还远远不够,亟待加大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居民进行无差别、一体化的服务。
事实上,早在 2007 年&农家书屋&工程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记者走访了解到,目前农家书屋虽然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不少,但也确实存在一些&农家书屋&被闲置,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的问题。
遇冷的不仅是&农家书屋&,一些城市的社区书屋也面临着同样困境。合肥市蜀山区一名书屋工作人员坦言:&来书屋的都是老人和小孩,中青年人很少来看书。&
记者在安徽、吉林、上海等地图书馆调查发现,随着一些地方加大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一些新图书馆条件越来越好,到图书馆里的人也越来越多,但这些人并非全部都在读书,不少学生和考研族把图书馆当成了写作业、复习考试的地方。在上海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图书馆的中文书库阅览室内,记者数了一下,33个学生中只有 2 个在看借阅的图书,其余都在自习。
&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理所应当承担推动全民阅读,组织开展多种多样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的氛围,激发全民阅读的积极性。&李永钢认为,今后图书馆要丰富和拓展服务内容,提升和强化图书馆的服务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的图书馆已经开始探索利用移动互联网、数据库和云技术,一方面收集读者的阅读需求,加快图书的更新速度,另一方面,不断丰富和方便图书的检索、续借、预约等各项服务。
各地也有一些图书馆致力于营造城市阅读环境的有益探索。上海图书馆就是从自身地域特色出发,推陈出新,在宣传海派文化的同时也注意营造阅读环境。利用图书馆馆藏有上千种介绍上海海派文化的图书优势,上海图书馆一年有 40 周左右时间都在做关于海派文化的主题活动。此外,图书馆内还设有咖啡区、休憩区等方便读者休息。
李永钢表示,图书馆要转变被动等读者上门的思路,应当主动&走出去&提供阅读公共服务。为此,我们正在筹划自助图书馆和移动图书馆,将图书从图书馆搬到市民身边。&自助图书馆就像银行 ATM 机一样,在上面自助办证、借阅、查询,克服单体图书馆辐射范围的局限,把服务延伸出去。移动图书馆的设想是,在超市、大型商场设立大屏,只要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将电子书放到手机上。图书馆也要不断适应新技术的发展,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阅读。
三问书店:如何推介好书
一个好书店可以温暖一座城。然而,实体书店正因成本攀升、互联网销售、人们阅读习惯改变等遭受较大冲击,几乎所有的实体书店都难以保证盈利。很多民营书店纷纷倒闭。
面对这种情况,实体书店需转型升级、求新求变。2014 年 4 月 8 日,北京三联韬奋书店开始 24 小时营业,成为京城乃至国内首家大型&不打烊书店&。此举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随后,全国多座城市的书店不断开始尝试 24 小时营业,一方面促进了全民阅读,给了读者更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另一方面,也让&夜游书店&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忠义认为,24 小时书店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重要的是一种经营理念的改变。24 小时书店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让读者进得来,二是读者进来以后留得住,三是留住以后读者愿意消费。也就是说,要真正把人流变成客流,要让读者能坐在那里看书,也愿意在书店消费。
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的光临,三联韬奋书店表示将长期推出绝版书、作者签名书、毛边书、限量书等 4 类图书。
&虽然购书便捷的网络书店给实体书店带来冲击和挑战,但实体书店仍可以依靠环境和服务打造文化地标、文化沙龙,让人们愿意去。就像一家餐厅,不仅仅提供菜肴,还要用好的厨师和氛围吸引大家。&著名作家王蒙说。
上海季风书园相关负责人认为,相比功利化、快餐化阅读,书店应该给人一个精神休憩的场所,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找回一些慢节奏。&我们结合读者在书店的阅读体验,推出了新书分享会、纪录片放映、小型话剧、音乐剧、剧本朗读会、讲座等多种活动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
除了自身的转型探索,有不少书店负责人表示,期待政府部门对实体书店能
有进一步的扶持政策,帮助实体书店加快转型,如为民营书店提供较好的场地、提供租金优惠政策、鼓励学校和书店合作等,让实体书店减少后顾之忧,更好地服务于全民阅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四问社会组织:如何推进全民阅读
豆瓣读书小组、全民阅读协会、社会志愿者......目前全国各种线上线下的民间阅读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开展。专家表示,图书馆举办的很多阅读活动都离不开志愿者和社会组织的帮助,全民阅读也正需要把他们的力量调动起来。
2009 年,作家童喜喜加入以&营造书香校园&为首次行动的&新教育实验&。几年来,她走进百余所学校,面向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作了数百场阅读推广讲座。她还在全国各地开展阅读推广公益讲座近 50 场,直接听众近 4 万人。
童喜喜还参加了&萤火虫亲子共读项目&,在近 30 个城市组建工作站,开展线下公益活动 220 余场,在网上汇聚近 2 万名父母,以萤火虫讲座传播亲子共读的理念与方法。
&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说,我们将努力打破教科书和教辅资料一统天下的格局,恢复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共读传统,为每一位孩子寻找此时此刻最适合他的书籍,从书香校园的建设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倡导全民阅读不仅需要在校园中推广阅读,也需要在社会中推动。日前,在长春市朝阳区桂林街道的一个社区内,十几名居民与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会长赵家治促膝长谈,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阅读活动、如何满足百姓的日常阅读需求。
吉林省全民阅读协会是 2013 年注册成立的专业性社会团体。协会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以全民为中心,为全民阅读服务,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理念,旨在依靠社会力量,服务公众,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服务。&一个孤立的协会很难把全民阅读这项公益事业做好。&赵家治坦言。目前在全民阅读协会的推动下,吉林省不少县市单位在筹建阅读协会。
周玉认为,推动全民阅读不能孤立去看,而应将社会保障、投入机制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保证人们有精力去阅读,保证全民阅读的各个环节能够顺畅运转,能够让出版商、书店、图书馆、社会组织发挥联动作用,让人们有地方阅读、有好书阅读。&用制度保障来推进全民阅读,才能更好地建设学习型社会。&周玉说。
(来源:半月谈;作者:周畅刘硕王琳琳)
Copyright(C) duzaz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读杂志网
读杂志网所有内容均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读杂志网提供平台方便网友阅读,作品版权均为原版权人所有
看电子书,期刊杂志,出版图书,网络小说,到读杂志网 粤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看书的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