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告白失败当朋友既然连朋友都当不成的话干脆当敌人吧》小说全文txt

本站所有小说及章节均来源于网络,转载至本站只是为了宣传本书让更多读者欣赏。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gt 霸道帝少惹不得最新章节
霸道帝少惹不得作者: &状态:连载中 &更新时间:
霸道帝少惹不得最新章节:
《霸道帝少惹不得》小说介绍 [共980万字]:
&&言安希醉酒后睡了一个男人,留下一百零二块钱,然后逃之夭夭。什么?这个男人,竟然是她未婚夫的大哥?一场豪赌,她被作为赌注,未婚夫将她拱手输给大哥。慕迟曜是这座城市的主宰者,冷峻邪佞,只手遮天,却娶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女人,从此夜夜笙歌。外界猜测,一手遮天,权倾商界的慕迟曜,中了美人计。她问:“你为什么娶我?”“各方面都适合我。”言安希追问道:“哪方面?性格?长相?身材?”“除了身材。”“……”后来她听说,她长得很像一个人,一个已经死去的女人。后来又传言,她打掉了腹中的孩子,慕迟曜亲手掐住她的脖子:“言安希,你竟然敢!”
推荐阅读:
霸道帝少惹不得章节列表目录地址: 请复制后分享给您的好友!
《霸道帝少惹不得》正文&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09cc425eca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09cc425eca_r.jpg&&&/figure&&p&顺治十五年,对于山东淄川县的学子们来说,不是个好年份。&/p&&p&&br&&/p&&p&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哪怕是在家自学,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们反复地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p&&p&&br&&/p&&p&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姓蒲,叫蒲松龄。&/p&&p&&br&&/p&&p&蒲松龄出身于淄川县城东边七里处的蒲家村。这个地方风水很好,村东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甘甜,常常自涌而出,溢流成溪。溪岸两侧生长着数百株柳树,垂绦成荫。因此蒲家村又叫满井村、柳泉村。&/p&&p&&br&&/p&&p&蒲家的来历很有意思。据蒲松龄自己考证,他家始祖是元代般阳道的总督蒲鲁浑。元末天下大乱,蒲鲁浑葬于淄川,他的遗孤蒲璋躲到了外祖母家里,改名杨元鼎。一直到大明定鼎之后,蒲璋才回到柳泉村,成为淄川蒲氏的始祖。&/p&&p&&br&&/p&&p&在接下来的三百多年里,蒲家和其他地方大族一样,世代耕读,期待着有一天族中子弟能够考取功名,科甲连登,把家族的社会地位往上拽一拽。&/p&&p&&br&&/p&&p&可惜蒲家在科举上的表现很一般,没出过什么显赫人物。现在能查到的,蒲松龄的祖父有一个兄弟在万历年间中过进士,官至玉田知县,算是族中最顶尖的成就,余者皆碌碌无为。&/p&&p&&br&&/p&&p&蒲松龄的父亲蒲槃本来也有志于功名,可惜考到二十多岁一无所获,只好转而下海经商,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蒲槃一共有四个儿子,都是由他亲自教授——没办法,那会儿正是明清鼎革之际,蒲家经济状况不佳,实在请不起老师……&/p&&p&&br&&/p&&p&你别说,蒲槃自己应试不佳,教学生还是颇有手段。四个孩子里,有三个学习成绩都不错,尤其是老三蒲松龄,表现最为亮眼。&/p&&p&&br&&/p&&p&蒲松龄生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 折成公历是公元日,双子座。虽说星座之说本是虚妄,不过少年蒲松龄确实表现出了一个双子座的气质:兴趣广泛、心思灵动,而且对整个世界充满好奇心。他小小年纪就能过目成诵,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p&&p&&br&&/p&&p&这孩子哪儿都好,唯独有一点让蒲槃有点心结。蒲松龄出生的之时,蒲槃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病恹恹的“瞿昙”——这是乔达摩的另外一个音译,代指和尚——斜披着一件僧袍走进屋子,胸口还贴着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膏药。他突然惊醒,隔壁屋里蒲松龄已经降生了,身上的胎记,一如僧人的膏药。&/p&&p&&br&&/p&&p&宋代诗人陈与义在《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里写了两句诗:“西庵禅伯还多病,北栅儒先只固穷。” 在传统文学语境下,“羸僧”和“穷儒”是一个标准对仗。蒲槃也算饱读诗书,知道这个典故,心里不由嘀咕,这孩子前世是个病和尚,那这辈子难道该是一个……&/p&&p&&br&&/p&&p&可惜的是,蒲槃并没有机会验证自己的猜想。他于顺治八年去世,对孩子们的教育戛然而止。当时蒲松龄已经十二岁,正是贪玩的年纪,没了父亲管教,这位才华横溢、兴趣广泛的双子座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p&&p&&br&&/p&&p&明代出版业非常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行。遗至清初,这类出版物仍旧大行于世。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进去。举凡《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三言》、《二拍》等等,他能手不释卷,通宵达旦地追着看,甚至还有余兴去研究什么戏文俚曲、诗词歌赋。&/p&&p&&br&&/p&&p&蒲松龄最喜欢的,是《庄子》以及《列子》,觉得“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可见他从小就对汪洋恣肆的浪漫幻想没有抵抗力。&/p&&p&&br&&/p&&p&这些书现在都列入学生必读传统名著书单了,可在那个时候,它们在家长心目中的地位堪比现在的游戏网文,宛如洪水猛兽一般。&/p&&p&&br&&/p&&p&要知道,科举考纲只涵盖《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四本书外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再从五经里选一经作为选修。这一经、四书、朱注,是学生们整个童年要钻研的唯一教材。其他的都算课外闲书,绝对禁止阅读,以避免分心。哪个学童看了,要挨老师打手心的。&/p&&p&&br&&/p&&p&像蒲松龄这种上瘾式的读法,若是清初山东能发电,他早被送到临沂去上电刑了。&/p&&p&&br&&/p&&p&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p&&p&&br&&/p&&p&蒲松龄在《聊斋自序》里颇为自得:“余少失严训,辄喜东涂西抹,每于无人处时,私以古文自效。而吾邑名公巨手,适渐以凋零,故搢绅士庶,贵耳贱目,亦或阙牛而以犊耕。日久不堪其扰,因而戏索酒饵,意藉此以止之 ” &/p&&p&&br&&/p&&p&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从小没人管,喜欢随便写点杂七杂八的东西,偷偷学点古文,纯属野蛮生长。我们家乡的文学高手们死得早,乡绅们有了需求怎么办?田里没牛了就拽着小牛犊耕田呗,所以他们来找我。我勉为其难地要点吃喝做为报酬,也就差不多了。&/p&&p&&br&&/p&&p&这个古文,是相对于时文来说的。在当时,“时文”特指科举考试的八股文,而广义的“古文”指&/p&&p&先秦以来的骈文、散文、辞赋之类;狭义的“古文”,则特指《史记》、《汉书》以及唐宋八大家的作品。&/p&&p&&br&&/p&&p&时文只有考试的时候才用,而平时你捐了寺庙想立个碑记、给家里老人写个行状、给上官具篇贺词什么的,都得用古文写。蒲松龄读书太多,正好英雄有用武之地。&/p&&p&&br&&/p&&p&当时的应试教育很严格,有的老师连古文都不许学生去读,因为太挤占精力。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踏踏实实把时文揣摩透了,等你金殿题名以后再说。&/p&&p&&br&&/p&&p&按照这个理论,蒲松龄专心于古文,不务正业,学习成绩应该会受影响吧?但“别人家的孩子”可恨就可恨在这儿了,他不用熬夜温书,不用题海战术,撒开了使劲玩儿,到了考试时,还是第一名。&/p&&p&一点不夸张,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第一名。&/p&&p&&br&&/p&&p&明清的科举制度是由一级一级的考试组成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以现代的学校制度来比拟一下——其实两者的运转逻辑不一样,不能单纯对应,姑且只比拟两者在当时社会上的地位。&/p&&p&&br&&/p&&p&最低一级是县试,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小升初。考过了县试,接下来还有府试,相当于现在的中考。只有通过了县城和府试两场考试,才能被称为“童生”,具备了继续深造的资格,就和现在的高中生差不多。&/p&&p&&br&&/p&&p&蒲松龄在这两级考试中,全都考了第一名,称为“案首”。搁到现在,就是淄川县小升初统考第一名,青州市全市统考第一名。那几年,淄川县学子们没少被长辈数落,耳朵里听的全是蒲松龄蒲松龄蒲松龄。&/p&&p&&br&&/p&&p&这是别人家孩子最遭人恨的地方。我们寒窗苦读,你该玩玩,该吃吃,看电影追番读闲书瞧综艺一样不耽误,最后还比我们考的好,上哪儿说理去?&/p&&p&&br&&/p&&p&顺治十五年,蒲松龄以两试案首的身份,风风光光地前往济南参加道试。&/p&&p&&br&&/p&&p&道试也叫院试,是科举资格考试的第三场,由一省学道亲自主持。从社会影响力来看,这一级别的考试不逊于如今的高考。考生通过院试之后,叫做生员,也就是俗称的秀才,算是获得了最初级的功名,比起普通群众要高出半格。&/p&&p&&br&&/p&&p&别看很多文学作品一提秀才,多是穷酸腐儒的形象,备受鄙夷。实际上秀才在当时的社会地位,不算低。他可以见官不跪,可以享受减免差徭,犯了罪也不能动刑,而且每个月还可以领取廪米补贴。如果成绩特别好,还会被选送到各地县学、府学乃至国子监就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生员资格,才能去参加乡试,去博取鲤鱼跃龙门的机会。&/p&&p&&br&&/p&&p&书归正传。&/p&&p&&br&&/p&&p&蒲松龄进了院试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就俩字:早起。他微微一笑,从怀里拿出小刀,在桌角刻下一个“早”字……&/p&&p&&br&&/p&&p&对不起,并不是。&/p&&p&&br&&/p&&p&这个“早起”,绝不能单纯按字面意思去理解。&/p&&p&&br&&/p&&p&那时候的“高考”,是各省自己出题。流程上分成正试、复试二场,考核八股文与试帖诗,重中之重,是在两场的八股文写作。&/p&&p&&br&&/p&&p&八股文是一种议论文写作,无论题目还是回答,都被严格限定在四书之内。考官要从四书里摘取某一段、某一句或某几个字出来,作为作文题目;考生则要根据这个题目,阐释对圣贤的理解,写成一篇作文。&/p&&p&&br&&/p&&p&蒲松龄拿到的这个题目《早起》,出自于《孟子》里的一个著名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p&&p&&br&&/p&&p&从前有一个齐国人,他有一个妻子和一个妾。每次他从外头回来,都吹嘘自己跟达官显贵交往吃喝。妻子不信,就早早起床跟踪丈夫,发现原来他是去墓地向扫墓的人乞讨要饭。妻子回来跟妾抱头痛哭,说咱们怎么嫁这么一个人。孟子最后说:“想要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人,他们做的事情能不让妻妾引以为耻的,真是太少了。”&/p&&p&&br&&/p&&p&“早起”这两个字,出自这篇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意思是妻子早上起床,准备偷偷跟踪丈夫外出。&/p&&p&&br&&/p&&p&在八股文考试,这算是最普通的一种题目。它首先考验的是考生对四书的熟悉程度。你看到没头没尾“早起”两个字,得立刻识别出来这是《孟子·离娄下》中的句子,然后迅速回想孟子想表达的道理,还得背诵出朱熹是如何解读孟子言论的。&/p&&p&&br&&/p&&p&接下来的作文,你必须紧紧围绕“齐人有一妻一妾”来做论述。如果你大笔一挥,大谈早起勤学,这一场考试就算废了。&/p&&p&&br&&/p&&p&蒲松龄拿到卷子之后,总觉得不满足。是啊,对他来说,这个题目太简单了,写起来根本不过瘾。&/p&&p&&br&&/p&&p&这个双子座的天才学霸,突然灵光涌现。&/p&&p&&br&&/p&&p&我能不能写成小说啊?&/p&&p&&br&&/p&&p&四书里的大部分篇章都是在讲道理。但“齐人有一妻一妾” 不一样,它是孟子讲的寓言小故事,里面有人物,有动作,有对话,富有文学性。蒲松龄平时喜欢看各种小说,自己也试着写过一些,他看到这个题目,一时技痒,居然在高考现场涌现出一股创作欲望。&/p&&p&&br&&/p&&p&蒲松龄决定玩一把大的。他大笔一挥,开始埋头写了起来。&/p&&p&&br&&/p&&p&想在八股文里发挥创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p&&p&&br&&/p&&p&八股文有严格的格式限制,考生必须按照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入股、束股八个部分来写。从起股到束股这四部分,每一部分至少有一比,一比分为两股文字,这两股行文格式必须对仗。也就是说,一篇文章考生至少要写四比八股——所以才叫八股文。&/p&&p&&br&&/p&&p&限制还不光如此。考生在撰写文章,不能说“我认为“如何如何,而是要代圣人立言,模仿圣人的口气把道理讲出来。既然是圣人口气,那么便不能偏离四书和集注的考纲范围,不容你有别的观点——哪怕是王阳明的也不行。&/p&&p&&br&&/p&&p&别的考生戴上思想、格式和语气这三副镣铐,别说发挥才能,能顺利写完就算胜利。而对蒲松龄来说,我戴着这副镣铐不光能走路,我还能跳舞呢。&/p&&p&&br&&/p&&p&接下来,就让咱们看看这篇高考作文,领略一下学霸的任性。&/p&&p&&br&&/p&&p&八股开篇要破题。破题的用处,是用一两句话,把题目里隐含的意义给破出来。一篇文章的好坏,从作者破题的功力往往便能判断出来。&/p&&p&&br&&/p&&p&蒲松龄是这么破的:&i&“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 &/i&&/p&&p&&br&&/p&&p&“瞷”字念见,意思是窥探之意,这是《孟子》里的原字。这个破题翻译过来是:“起得这么早,是因为已下定了窥探的决心。” &/p&&p&&br&&/p&&p&从这一句,味道就不对劲了。&/p&&p&&br&&/p&&p&八股文重在说理,破题一定要从微言大义这个角度去破,一定要拔高境界。比如曾经有这么一道题,叫做“女与回也孰愈”,这是孔子跟子贡说的话,问他和颜回相比怎么样。有人这么破题:“以孰愈问贤者,欲其自省也”——圣人问子贡这个问题,因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学会自我反省。一句话,把这句话上升到教化君子的高度了。&/p&&p&&br&&/p&&p&而蒲松龄这句&i&“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i&,不像说理,反而更接近小说,而且是一个极富悬疑感的开头。起这么早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已经下定了决心去窥探。那么去窥探谁?为什么窥探?又是怎么下定的决心?&/p&&p&&br&&/p&&p&破题之后,是承题,作者要在这一部分对破题进一步解释,立起一个论点来。&/p&&p&&br&&/p&&p&蒲松龄是这么写的:&i&“夫齐夫妇之起何以早也?惟瞷良人之故。”&/i&齐人的妻子为什么起的这么早?因为她下决心要去跟踪自己丈夫。”&/p&&p&&br&&/p&&p&蒲松龄在这里没有微言大义,反而给整个故事提供了最核心的推动力。这个破题和承题,连在一起看,把角色的动机解释得非常清楚:妻子为何早起,因为她下了窥探的决心。为什么下了窥探的决心?因为她要去跟踪她的丈夫。&/p&&p&&br&&/p&&p&接下来是“起讲”部分。从这一部分开始,八股文要求作者要隐掉自己,摹拟圣人的口气来进一步阐释道理,这叫“入口气”。《早起》是《孟子》里的篇章,作者自然要开始学孟子说话。&/p&&p&&br&&/p&&p&蒲松龄是这么学的:&i&“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例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i&&/p&&p&&br&&/p&&p&翻译:“我看那些富贵之人,都挺忙的。君子和小人都在朝野忙碌,无不是为了富贵。即便是那些不富贵的人,也在忙着去巴结富人,生怕相见太晚。那些看起来无所事事的人,不是心大的高人,就是深闺里的女子。”&/p&&p&&br&&/p&&p&这番议论,已经偏离了孟子的本意。但从小说做法来看,却在进一步论证故事情节的合理性。谁能早起去跟踪别人?必然是一个足够空闲的人,这是整个故事成立的客观条件。&/p&&p&&br&&/p&&p&“起讲”过后,是“入手”段落,也叫“过接”。在这一部分,作者需要从破题的论点过渡一下,以便顺畅地接到下来的八股部分。&/p&&p&&br&&/p&&p&蒲松龄继续学孟子的口气:&i&“而齐人之妇则又不然,其疑良人也,既与妾某所以瞷之,已存瞷之心,为瞷之计,而熟思夫瞷之术。”&/i&齐人妻怀疑自己丈夫,又与妾商量过。她既然存了窥探之心,便一直在仔细地思考如何窥视丈夫。&/p&&p&&br&&/p&&p&前面讲的是故事成立的客观条件,这一段讲的是故事成立的主观条件——齐妻经过深思熟虑,准备要动手了。&/p&&p&&br&&/p&&p&大家可以看出来,从破题开始到现在,蒲松龄一句大道理没讲,反而借孟子之口,津津有味地探讨齐妻行动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动机。这完完全全是从一个小说家的视角去剖析这个故事。&/p&&p&&br&&/p&&p&特别要注意&i&“熟思夫瞷之术”&/i&这句话。&/p&&p&&br&&/p&&p&《孟子》原文压根没提及这个细节,但蒲松龄却以一个天才小说家的敏锐眼光,发现了藏在行文中的璞玉。想想看,一个女子下决心要去窥探、跟踪她的丈夫,自然不可能说去就,这不符合人物逻辑。她肯定要经历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内心挣扎不已,要反复“熟思”才行。 &/p&&p&&br&&/p&&p&这才是戏肉,这才是最精彩的戏剧冲突。&/p&&p&&br&&/p&&p&蒲松龄写到这里,灵感呼啦一下子燃烧起来了。他找到了这个故事最好的切入点,不是窥探的过程,也不是窥探的结果,而是齐妻窥探前那种惶惶不安的心情,是她与自己的斗争。&/p&&p&&br&&/p&&p&于是他果断把孟子扔在一旁,开始代入“齐妻”这个角色,用齐妻的口吻开始写她内心的煎熬。&/p&&p&&br&&/p&&p&接下来,进入八股部分。&/p&&p&&br&&/p&&p&一比:&i&“当此际也,必有辗转反侧,不能终夜者矣!疑其所之,计其所之,而且审思其所之。当斯夜也,必有晤言不寐,坐以待旦者矣!于是窃窃然而自念也,曰“吾其起乎?&/i&&/p&&p&&br&&/p&&p&自从我下定决心要跟踪我丈夫之后,辗转反侧,一夜都没睡好。我猜测着他要去的地方,惦记着他要去的地方,反复地推算着他要去的地方。那一夜,我无法安眠,躺在床上等待黎明,口里还喃喃自语:“我是不是该起来了?&/p&&p&&br&&/p&&p&这是多么生动的描写,多么精致的内心独白。寥寥两股,把一个女子焦虑等待黎明的心情全写出来的。&/p&&p&&br&&/p&&p&二比:&i&“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惟恐其后。使良人起而我不起也,则闺阁之步,又缓于男子;恐我起而良人出,我出而良人渺矣。可若何?又忆良人之归也,趋赶每悔其晚。使良人起而我始起也,则膏沐之事,倍多于弁冕;恐起者犹在室,而出者已在途矣。可若何?”&/i&&/p&&p&&br&&/p&&p&我最怕的,是丈夫出门时我没跟上。如果他先起床,而我还没起,女人本来就比男子行动要慢,只怕我刚起床,他已经出门了。等到我赶出门时,他已经看不见踪影。那可怎么办?再者说,就算是一起起床,他出门只要整理一下皮带和帽子就行了,我还得给头发做做保养,花的时间比他多。万一我还在忙活,他已经离开了,那可怎么办?&/p&&p&&br&&/p&&p&这一段心理描写,就更细腻了。齐妻考虑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各种担心,各种技术细节。尤其是她担心自己侍弄头发时间过长,没弄完老公已经先走了这一段,太有生活情趣了。&/p&&p&&br&&/p&&p&三比:&i&如是则起之不可不早矣!维时明星灿矣,良人方踟躇而欲兴,而中闺之人已难安于梦寐。东方白矣,妾犹抱衾裯而自若,而有心之妇已颠倒其衣裳。&/i&&/p&&p&&br&&/p&&p&所以说,我不能不早早起来。天上星光灿烂的时候,丈夫还睡得迷迷糊糊将醒未醒,而我早已睡不着了。等到东方的天光初现,那个傻妾还抱着枕头呼呼大睡,我已经把衣服都换好了。&/p&&p&&br&&/p&&p&注意,蒲松龄这几段描摹女子心思,居然没跑题,始终围绕着早起这个话题来的。齐妻所有的担心,都是和早起有关系。&/p&&p&&br&&/p&&p&四比:&i&当此之时,苟非富贵之家,当自恤纬中宵,分余明于邻壁。使良人而不富贵,则不早者其暂,而早者其常也,故揣揣焉惟恐其伪也。有所恐焉而起,则虽早而不知其苦。抑此之时,意彼富贵之人,方与小星三五,乐虫飞之同梦。使良人而果富贵,则起之时少,而不起之时多也,故切切焉犹冀其真也。有所冀焉而起,则虽早犹不觉其劳。&/i&&/p&&p&&br&&/p&&p&“恤纬”这个词用得特别巧妙。这个词出自《左传》:“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民间的寡妇都顾不上操心自己纺线的事了,而去担心宗周灭亡。这个词遂引申成老百姓忧心国事。齐妻用这个典故,再恰当没有了。&/p&&p&&br&&/p&&p&这第四比翻译过来,俨然变成了推理剧:那些不是富贵的人家,这会儿应该起来忙活了,屋子里的光亮都能照到邻居。假如我老公并没那么富贵,恐怕没什么机会晚起赖床,恐怕每天要得要早早起床出门吧。所以我才担心他是在骗我们。带着这种恐惧起床,就算很早其来也不知道他有所苦。那些有钱人家,这会儿正在作着美梦。丈夫如果真的富贵,肯定用不着起那么早,睡懒觉的时间也会很多。我真希望这是真的呀。如果是这样,就算起得早也不会觉得辛苦了。&/p&&p&&br&&/p&&p&这一段,齐妻深入地思考了丈夫的行踪,提出了一个缜密的逻辑判断:“真正的有钱人根本不会早起得如此频繁,穷人才需要这么辛苦。我老公每天早上早早出门,不像是有钱人的作派。”&/p&&p&&br&&/p&&p&五比:&i&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i&&/p&&p&&br&&/p&&p&我现在起床,老公说不定会生疑:你平时没这么早起,今天这么早,是想跟我去贪图富贵吗?他肯定说:我要走啦,你到底想干嘛?我不能回答。当然也有另外一种可能,他没起我也不敢起,他一起来我马上就起来了,不敢比他晚。老公挺高兴,跟我说你别忙活了,不麻烦你。&/p&&p&&br&&/p&&p&齐妻真是个细致人,对计划可能存在的风险做了评估,演习了一下被丈夫发现的种种可能,以及该怎么应对。&/p&&p&&br&&/p&&p&至此,蒲松龄一共写了五比十股,来描写齐妻起床前的心理活动。然后他给出了收结:&/p&&p&&br&&/p&&p&&i&“无何,良人出,妇隐告其妾曰:“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i&&/p&&p&&br&&/p&&p&老公终于出门了,齐妻对齐妾偷偷叮嘱了一句:“你关门在家等着,我走了。”&/p&&p&&br&&/p&&p&这个结尾极妙,戛然而止,无穷回味尽在其中。&/p&&p&&br&&/p&&p&一篇议论文,就这样被蒲松龄写成了一部短篇小说。但他偏偏写得严丝合缝,完全符合八股规矩,挑不出毛病来。尤其是结尾部分,还深藏着一段细致的用心。&/p&&p&&br&&/p&&p&八股文有要求,出一个题目,考生只能单就这个题目发挥,不能犯上,也不能犯下。比如说“早起”这句话,前面几句讲的是齐人跟妻妾吹牛的事,后面几句讲齐妻窥视到了真相,回家跟妾抱头痛哭。考生在答题时,不能涉及到前后这几件事,必须单就“早起”这事来谈。&/p&&p&&br&&/p&&p&而蒲松龄这篇八股,从头到尾严格限定在齐妻早起这一个场景,她临要出门,立刻收尾,丝毫不犯上下。&/p&&p&&br&&/p&&p&这篇文章写了一个女人早起前的一系列心理活动,有担忧,有惶恐,有逻辑推理,有假想丈夫与自己的对话,细腻生动,层层推进。蒲松龄生生从“齐人一妻一妾”这么一个老故事里,挖出最具光华的一个片段。可见《聊斋》之成,绝非偶然。&/p&&p&&br&&/p&&p&可是,这毕竟是高考。写这么标新立异的作文,难道不怕被主考官黜落吗?&/p&&p&&br&&/p&&p&蒲松龄一方面是艺术家气质上头,不管不顾;另外一方面,他还真不太害怕落榜。因为他是县试、府试的案首。按照科场的不成文规矩,案首只要不犯大错,在道试时百分之百会被录取。你想啊,你黜落一个案首,那就是说点他做第一名的知府和知县有眼无珠呗?这得罪人就太多了。&/p&&p&&br&&/p&&p&所以蒲松龄算是保送生,他参加高考,心态和别人不一样,玩玩而已,自然敢这么离经叛道。&/p&&p&&br&&/p&&p&别人家的孩子,真是气死个人。&/p&&p&&br&&/p&&p&考卷很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p&&p&&br&&/p&&p&施闰章学问很大,诗词也写得好,一手开创了宣城体。而且他为官清正,注重民生,时人称之为施佛子。更重要的是,他这个人特别开通,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对文学之美是有追求的。&/p&&p&&br&&/p&&p&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非但不怒,反而大喜。蒲松龄的文章虽然不太正规,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get到,深得其趣味。于是施闰章在卷子后面批到:“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移风易俗。”&/p&&p&&br&&/p&&p&这个评语,也不太正规。因为官方的评卷是有标准的,考察理、法、辞、气四个方面,最好的卷子,应该要“清真雅正”。蒲松龄的八股,不符合这个标准,而施闰章的评语,也跟标准无关。&/p&&p&&br&&/p&&p&这种事,已经不是施闰章第一次干了。&/p&&p&&br&&/p&&p&有一次他做考官,出的题目叫“宝藏兴焉”。这是《中庸》里的一句。有考生一时糊涂,把“宝藏兴焉”的下一句“今夫水”也给写进去了,然后就着“水”这个话题洋洋洒洒写了一篇文章,这叫犯下,完全跑题了。&/p&&p&&br&&/p&&p&那位考生写完以后,知道自己犯错了,无奈之下在考卷结尾写了首俚词:“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朋友看。”&/p&&p&&br&&/p&&p&这词写得风趣可爱,施闰章看见以后,回了一首:“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尝见他,登高怕险,那曾见,会水淹杀!”然后法外开恩,让他考过了。&/p&&p&&br&&/p&&p&可见施闰章做主考官,对文字的审美要高于义理的表达。一份离题万里的试卷,都可以因为俚词绝妙而放过,蒲松龄这种紧扣题面的锦绣文章,自然值得大力褒奖。&/p&&p&&br&&/p&&p&顺治十五年的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因为蒲松龄又拿了一个第一。搁到现在,就是山东省文科状元。(严格来说,高考离状元还远,第一名该叫“高考案首”才对)&/p&&p&&br&&/p&&p&县试、府试、院试连着拿三个第一,这叫做小三元,是极难得的荣誉。那一篇高考满分作文,也随之在社交媒体上流传开来。学生们自然是纷纷赞叹,可老师们却暗自嘀咕。这篇作文太险了,这是碰到了施闰章,万一碰到别的古板考官,可怎么办呢?赶紧教训学生,切不可学,切不可学。&/p&&p&&br&&/p&&p&不过也有懂行的老师感慨,说蒲松龄这是好运道,撞正了时势。&/p&&p&&br&&/p&&p&这可不是什么酸话。蒲松龄的高考作文拿到满分,不光是施闰章慧眼识珠,还和当时的科举风气有关。&/p&&p&&br&&/p&&p&顺治皇帝是个口味独特的人,他对八股义理兴趣不大,反而对有鲜明个性的文字赞赏有加。&/p&&p&&br&&/p&&p&比如金圣叹曾经做过一道题,叫“如此则动心否乎?”这句出自《孟子》。金圣叹狂性大发,写了这么一段八股文:“空山穷谷之中,有一万两黄金;露白葭苍而外,有一个美女。试问孔夫子你动心不动心?夫子回答:动、动、动.....他一口气写了三十九个动字。&/p&&p&&br&&/p&&p&这么写,你说哪个考官肯给他过?结果顺治皇帝看完以后,居然大加称赞,说“此是古文高手,莫 以时文看他。”&/p&&p&&br&&/p&&p&还有一位大学子尤桐。他写过一篇八股文,不用看内容,光看题目就知道什么风格——《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马哲瞬间转了言情。顺治皇帝居然也挺喜欢,称赞他是当世才子。&/p&&p&&br&&/p&&p&有顺治这位皇帝做表率,那几年科举制文里经常涌现出一些搞怪的文章。也正因为风气宽容,施闰章这才敢放手施为,不问义理,唯文采是举。&/p&&p&&br&&/p&&p&蒲松龄自己对这个成绩极为得意,也对施闰章满怀感激。他深情地怀念说:“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仰,必委曲呵护之。”后来蒲松龄还在《聊斋志异》里专门写了一篇《胭脂》,称颂施学道的丰功伟绩。&/p&&p&&br&&/p&&p&高考成绩一放出,蒲松龄在当地的风头可谓一时无两,意气风发,成为公众焦点。他趁热打铁,和几个朋友张罗着,一起组了一个郢中诗社,每日吟诗作对,一时传为文坛佳话。眼看着一位新的山东名士,正在冉冉升起。五十年后,蒲松龄怀念这段时光,曾回忆道:“忆昔狂歌共晨曦,相期矫矫跃云津。”&/p&&p&&br&&/p&&p&有人劝蒲松龄先别急着起诗社,这只不过是院试,接下来还有乡试呢,那才是真正的龙门。蒲松龄却不以为意,那篇高考满分作文雄辩地证明,不必战战兢兢地苦守着时文规矩,只要有才华,走杂学古文路线一样能摘取功名,偶尔玩一玩诗词歌赋,说不定还能加分呢。&/p&&p&&br&&/p&&p&于是蒲松龄把所有的技能点,全加到了古文上头。用他自己的话说“受知于施愚山先生,文名藉甚。乃决然舍去,一肆力于古文,悲愤感慨,自成一家之言。”&/p&&p&&br&&/p&&p&如果施闰章和蒲松龄熟悉明代典故,应该会记得。张居正当年十三岁应乡试,被顾璘故意黜落,怕他年少得志,误入歧途,需要多磨几年心性。&/p&&p&&br&&/p&&p&顺治十七年。在万众瞩目之下,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梓震惊,但却没太大轰动。乡试和前面几场考试不一样,这是与全国的精英一起竞争,难度极大,谁也没法保证一定能过。&/p&&p&&br&&/p&&p&到了康熙二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旧铩羽而归。高考满分作文的光环,似乎没了效果。&/p&&p&&br&&/p&&p&这一次让蒲松龄意识到有点不妙,开始检讨自己这几年是不是玩的太high了。&/p&&p&&br&&/p&&p&于是他跑到同学李希梅家里说咱们一起复习吧,结果几个人每天“朝夕吟咏,隽语堪惊,半载之余,大被雅称”,而学业却是“回思书之熟肆,艺之构成者盖寥寥焉”——光顾着玩了,什么都没复习。最惨的是,还被来访的客人嘲讽:“日月逝矣,而功业未就,不知自警,亦足羞矣。”蒲松龄听完以后,“嘿然而惭”。&/p&&p&&br&&/p&&p&这个客人,未必真是存在,说不定是蒲松龄虚构的一个人物,借此自省。蒲松龄也从此立志,给自己做了详细的复习计划,发誓“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庶使一日无功,则愧,则警,则汗涔涔下也。”&/p&&p&&br&&/p&&p&学习计划很详尽,可是蒲松龄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头。他的才华压抑不住,没事还是要偷偷摸摸写点诗。他自己知道这毛病,自嘲说“愁中诗酒戒难持”、“耽情诗赋亦成魔”。&/p&&p&&br&&/p&&p&蒲松龄不光耽于写诗,还喜欢搜集各种神怪异事,写写剧本,甚至还热衷于编些俚曲调子。后来他编的俚曲有专门的合集《聊斋俚曲》,衍生成淄博的一大民间曲艺流派——可想而知蒲松龄下了多大功夫。&/p&&p&&br&&/p&&p&蒲松龄有一个好朋友叫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看不过眼,写诗委婉劝他:“司空博物本风流,涪水神刀不可求。”&/p&&p&&br&&/p&&p&司空指的是晋代张华,以博物多闻而出名;涪水神刀是指蒲元为诸葛亮锻造的神刀,用八升涪凌水淬炼,削铁如泥。张笃庆的意思是你闲书看得太多了,对你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p&&p&&br&&/p&&p&十一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他的好朋友孙蕙写信把他训斥了一顿:“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敛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瑱否耶?” &/p&&p&&br&&/p&&p&你这么聪明的人,少玩一会儿会死啊!稍微用点功就能成为一流人物,你敢认真点读书吗?&/p&&p&&br&&/p&&p&这说明什么?说明蒲松龄没怎么听,这些年吹拉弹唱什么都没耽误。气得张笃庆写信过来骂他,这次也不玩典故,说得极其直白:““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那时候蒲松龄的聊斋故事搜集已经初具规模,张笃庆觉得这是瞎耽误工夫。&/p&&p&&br&&/p&&p&其实无论是孙蕙还是张笃庆,都冤枉蒲松龄了。蒲松龄贪玩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也特别认真。&/p&&p&可问题在于,他天生性灵不在制艺,而在文学,后来又经施闰章点拨,把技能点都点到古文上头。&/p&&p&虽然理性知道要考取功名要认真读书,可对文艺的热爱却无法压抑。可惜这两者很难兼得。&/p&&p&&br&&/p&&p&尤其是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为之一变。康熙不像顺治那么喜欢有个性的文字,他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经世致用上来:“文章以发挥义理,关系世道为贵,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p&&p&&br&&/p&&p&“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这句圣谕被蒲松龄看到,真是如当头一棒。当年最得意的高考满文作文,如果拿到现在来,只怕就成了高考零分作文。&/p&&p&&br&&/p&&p&他也想转型,但谈何容易。他在搞小说、杂剧、俚曲创作时有多开心,写八股文章就有多痛苦。过高的才华,反而形成了阻碍。蒲松龄留下来一本《聊斋制艺》,里面收录了他十八篇时文习作。如果严格按八股文标准,也就那么回事,确实难入考官法眼。&/p&&p&&br&&/p&&p&在这种矛盾中,蒲松龄一方面没有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孜孜不倦地继续赶考。康熙五年、十一年、十四年、十六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蒲松龄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里面有许多篇章讲科举:《叶生》、《于去恶》、《王子安》、《续 黄粱》、《司文郎》、《素秋》、《贾奉雉》、《三生》 。&/p&&p&&br&&/p&&p&尤其是《司文郎》那一篇,讲一个老僧,可以考鼻子闻出文章好坏。结果最臭的一篇文章,反而中举,而点中是文的考官,文字更是臭不可闻。老僧感慨说:“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 这话其实是蒲松龄自己的愤懑之语。&/p&&p&&br&&/p&&p&康熙二十六年,蒲松龄从19岁的天才少年变成48岁的老秀才。他去参加乡试,又一次被黜落。这一次他失败不是因为文章,而是因为越幅。&/p&&p&&br&&/p&&p&考举对于考卷格式有严格要求,每一页十二行,每行二十五个字,写完第一页写第二页,写完第二页写第三页。如果违反了这个规定,考官看都不看卷子,直接贴到外头出,不光黜落,还要展示羞辱。&/p&&p&&br&&/p&&p&蒲松龄大概赶上了一个喜欢的题目,写着写着又high了起来,就像当年拿到《早起》这个题目一样,情绪激动,才华上头,一激动多翻了一页,等于考卷中间空出了一页,自己浑然未觉。&/p&&p&&br&&/p&&p&这是个很低级的技术错误。蒲松龄描述当时的心情是“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次况何如!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出了考场,知道这一科又无望了,居然还填了一首《大圣乐》来纪念这次失利。&/p&&p&&br&&/p&&p&回到家里以后,蒲松龄犹觉不过瘾,又写了一篇《责白髭文》。这篇文字当真是妙趣横生,蒲松龄说自己铩羽而归,照镜子发现胡子都白了,便写文责备,说都怪胡子你,英俊的人有了你就变丑,年轻的人有了你就变老,当官的有了你就得罪上司,读书人有了你就考不上金殿。还骂胡子你为什么不去长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身上,我一无所成你过来凑什么热闹……&/p&&p&&br&&/p&&p&很好玩,也很苦涩。&/p&&p&&br&&/p&&p&张笃庆一向看不惯蒲松龄搞这些玩意,又给他写了首劝学诗:&/p&&p&&br&&/p&&p&传经十载笑齐伧,短发萧萧意气横。&/p&&p&八斗雄才曹子建,三升清酒管公明。&/p&&p&谈空误入夷坚志,说鬼时参猛虎行。&/p&&p&咫尺聊斋人不见,蹉跎老大负平生。&/p&&p&&br&&/p&&p&《夷坚志》是说宋代的志怪集子,这里是在暗讽《聊斋志异》。&/p&&p&&br&&/p&&p&蒲松龄一心两用,一方面是真心热爱文艺,不忍放弃;一方面又真心要考取功名,孜孜不倦。到了康熙五十年,蒲松龄还去青州考贡,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七十二岁。真应了“蹉跎老大负平生”这一句。&/p&&p&&br&&/p&&p&康熙五十四年,蒲松龄与世长辞。“举人”这个目标,他这辈子也没够着。&/p&&p&&br&&/p&&p&时至今日,蒲松龄最广为人知的著作是《聊斋》。其实严格来说,应该叫《聊斋志异》。“聊斋”是一个系列的名字,志异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还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等。流传下来的蒲氏作品,有俚曲十四首、戏本三种,还有《 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草木传》等农书、药书,大量诗话以及一大堆充满趣味的恶搞文字。&/p&&p&&br&&/p&&p&可见他这一辈子除了准备科举之外,真没闲着,兴趣之广泛,创作热情之高涨,让人佩服也让人感慨。追根溯源,他在科场与文场上的不同际遇,都可以追溯到那一次的高考满分作文。&/p&&p&&br&&/p&&p&现在回想起来。幸亏施闰章点中了蒲松龄,让他得以有机会继续创作;也幸亏此后历届考官没点中他,不然我们未必能看到聊斋传世,最多只在淄川县志里看到一位不痛不痒的进士名字。&/p&&p&&br&&/p&&p&至于蒲翁本人是否宁愿如此,便不得而知了。&/p&&p&&/p&
顺治十五年,对于山东淄川县的学子们来说,不是个好年份。 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哪怕是在家自学,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们反复地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 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姓蒲,叫蒲松龄。 蒲松龄…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985dff4fec89_b.jpg& data-rawwidth=&1366& data-rawheight=&76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66&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985dff4fec89_r.jpg&&&/figure&&p&&/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b9bcf7aa3da7fbdaae55d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b9bcf7aa3da7fbdaae55d_r.jpg&&&figcaption&人物:林奕含 摄影 陈佩芸&/figcaption&&/figure&&p&&br&&/p&&p&&br&&/p&&p&这次的话题凝重而沉默。&/p&&p&&br&&/p&&p&我是在咖啡店里听这段演讲的,中途暂停了很多次,退出去看别的内容,因为不想在公众场合哭得狼狈不堪。&/p&&p&&br&&/p&&p&这是&b&台湾作家林奕含&/b&在自己婚礼上的演讲。她说过:「&b&我原谅了他,因为这样我才能活下去。你们不能原谅他,因为这样其他女孩子才能活得下去。&/b&」&/p&&p&&br&&/p&&p&以下是演讲的节选。&/p&&p&&br&&/p&&hr&&p&&br&&/p&&p&嗨,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新娘,我叫林奕含。&/p&&p&&br&&/p&&p&今天是个喜气的日子,所以我理应说些喜气洋洋的话,但是很不幸的,我这个人本身就没有什么喜气…&/p&&p&&br&&/p&&p&我今年二十五岁…欸,差几天就满二十五岁了。我从高中二年级,大概十六七岁的时候,就得了&b&重度忧郁症&/b&,准确点来说是我从高中二年级开始了我&b&与重度忧郁症共生的人生。&/b&&/p&&p&&br&&/p&&p&后来遇到一些事情就在这上面加上了&b&PTSD,所谓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b&重郁症这件事情,他很像是失去一条腿或者是失去一双眼睛。&/p&&p&&br&&/p&&p&人人都告诉你说,&/p&&p&&br&&/p&&p&「你要去听音乐啊」&/p&&p&&br&&/p&&p&「你要去爬山啊」&/p&&p&&br&&/p&&p&「去散心啊」&/p&&p&&br&&/p&&p&「你跟朋友聊聊天啊」&/p&&p&&br&&/p&&p&但我知道不是那样的。&/p&&p&&br&&/p&&p&&b&我失去了快乐这个能力,就像有人失去他的眼睛,然后再也拿不回来一样。&/b&但与其说是快乐,说的更准确一点,是热情。我失去了吃东西的热情,我失去了与人交际的热情,以至于到最后我失去了对生命的热情。&/p&&p&&br&&/p&&p&有些症状是或许你们比较可以想象的。我常常会哭泣,然后脾气变得非常暴躁,然后我会自残。另外一些是你们或许没有办法想象的。&/p&&p&&br&&/p&&p&我会幻觉,我会幻听,我会解离,然后我自杀很多次,进过加护病房或是精神病房。因为是高中二年级的时候开始生病的,我每个礼拜二要上台北做深度心理治疗,每个礼拜五要到门诊拿药。&/p&&p&&br&&/p&&p&这就有点接近我今天要谈的&b&精神病去污名化的核心&/b&——我是台南人,我在台南生病,但是为什么每一个人都告诉我,我要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治疗我的疾病?我为什么要上台北?当然后来也因为这个原因,我缺课太多,差一点没有办法从高中毕业。&/p&&p&&br&&/p&&p&前几年我的身体状况好点,我就重考。这几年一直处于没有工作也没有学业的状况,前几年身体好了一点,我就去重考,然后考上了政大中文系。在中文系念到第三年的时候,很不幸的,突然开始病情发作,所以我又再度休学。在我休学前那一阵子我常常发作解离。&/p&&p&&br&&/p&&p&所谓的解离呢,以前的人会叫他精神分裂,现在有一个比较优雅的名字叫做思觉失调。但我更喜欢用柏拉图的一句话来叙述他,就是&b&灵肉对立。因为我肉体受到的创痛太大了,以至于我的灵魂要离开我的身体,我才能活下去。&/b&&/p&&p&&br&&/p&&p&我第一次解离是在我十九岁的时候。我永远都记得我站在离我的住所不远的大马路上,好像突然醒了过来,那时候正下着滂沱大雨,我好像被大雨给淋醒了一样。我低头看看自己,我的衣着很整齐,甚至仿佛打扮过,但是我根本不知道我什么时候出的门,去了哪里,又做了些什么。对我来说,解离的经验是比吃100颗止痛药,然后被推去加护病房里面洗胃还要痛苦的一个经验。&/p&&p&&br&&/p&&p&从中文系休学前几个月,我常常解离,还有另外一个症状是没有办法识字。我知道这听起来很荒谬,对,但就是我&b&打开书我没有一个字看得懂&/b&。身为一个从小就如此爱慕、崇拜文字的人来说,是很挫折的一件事。&/p&&p&&br&&/p&&p&当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没有办法参加期末考,然后那时候正值期末考。我的那时候中文系的系主任就把我叫过去讲话。我请我的医生开了一张诊断证明,然后我就影印了很多份,寄给各个教授,跟他们解释说我为什么没有办法参加期末考。&/p&&p&&br&&/p&&p&这时候系主任与助教就坐在那个办公室里面,助教在那边看着我,然后他说:「精神病的学生我看多了,自残啊,自杀啊,我看你这样蛮好、蛮正常的。」然后这时候我的系主任对我说了九个字,这九个字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拎起我的诊断书,问我说:「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p&&p&&br&&/p&&p&&b&你-从-哪-里-拿-到-这-个-的。&/b&&/p&&p&&br&&/p&&p&当下的我,我觉得我很懦弱。我就回答他说:「我从医院。」但我现在想我很后悔我没有跟他说:「主任,我没有笨到在一个,活在一个对精神病普遍存在扁平想象的社会里,用一张精神病的诊断书去逃避区区一个期末考试。然后你问我从哪里拿到的。从我的屁眼啦!干!」我很想这样说,但我没有。&/p&&p&&br&&/p&&p&所以我要问的是,他是用什么东西来诊断我?是用我的坐姿,我的洋装,我的唇膏,或是我的口齿来诊断我吗?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想象是什么?或我们说的难听一点,这个社会对精神疾患者的期待是什么?是不是我今天衣衫褴褛、口齿不清,然后六十天没有洗澡去找他,他就会相信我真的有精神病?&b&又或者他觉得精神病根本不是病呢?&/b&&/p&&p&&br&&/p&&p&请试想一下今天你有一个晚辈,他得了白血病。&/p&&p&&br&&/p&&p&你绝对不会跟他说,「&b&我早就跟你讲,你不要跟有得白血病的人来往,不然你自己也会得白血病。&/b&」&/p&&p&&br&&/p&&p&不会这样说吧。&/p&&p&&br&&/p&&p&你也不会跟他说,「&b&我跟你讲,都是你的意志力不够,你的抗压性太低,所以你才会得白血病。&/b&」&/p&&p&&br&&/p&&p&你也不会跟他说,「&b&你为什么要一直去注意你的白血球呢?你看你的手指甲不是长得好好的吗?为什么要一直去想白血球呢?&/b&」&/p&&p&&br&&/p&&p&你也绝对不会这样说。&/p&&p&&br&&/p&&p&你也更不会对他说,「&b&为什么大家的白血球都可以乖乖的,你的白血球就是不乖呢?让白血球乖乖的很难吗?&/b&」&/p&&p&&br&&/p&&p&这些话听起来多么地荒谬,可是这些就是我这么多年来听到最多的一些话。&/p&&p&&br&&/p&&p&很多人问我说,为什么要休学,为什么可以不用工作,为什么休学一次休学两次,然后blablabla...然后没有人知道我比任何人都还要不甘心。&/p&&p&&br&&/p&&p&&b&就是,这个疾病,他剥削了我曾经引以为傲的一切。&/b&&/p&&p&&br&&/p&&p&比如说我曾经没有任何缝隙的与我父母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我原本可能一帆风顺的恋爱,或是随着生病的时间越来越长,朋友一个一个地离去。甚至是我没有办法念书。天知道我多么地想要一张大学文凭。&/p&&p&&br&&/p&&p&还有,有吃过神经类或精神科药物的人都知道,&b&吃了药以后你反应会变得很迟钝、会很嗜睡。&/b&我以前三位数的平方心算只要半秒就可以出来,我现在去小吃店连找个零钱都找不出来。还有吃其中一种药,我在两个月里面胖了二十公斤,甚至还有人问我说,「诶,你为什么不少吃一点。」所以有时候,你知道某一种无知,它真的是很残酷的。&/p&&p&&br&&/p&&p&所以我从来没有做出任何选择。这么多年我一直在写文章,其实我从头到尾都只有讲一句话,就是:&b&不是我不为,我是真的不能。&/b&&/p&&p&&br&&/p&&p&在中文系的时候,班上有遇到一些同学,他们是所谓的文青。他们简直恨不得能得忧郁症。他们觉得忧郁症是一件很诗情画意的事情。&b&他们不知道我站在我的疾病里,我看出去的苍白与荒芜。&/b&&/p&&p&&br&&/p&&p&我只想告诉他们,这种愿望有多么地可耻。&/p&&p&&br&&/p&&p&我也认识很多所谓身处上流的人,他们生了病却没有办法去看病,因为面子或无论你叫它什么。我也知道有的人他生了病想要看病却没有钱去看病。比如说我一个月药费和心理咨商的费用就要超过一万台币。&/p&&p&&br&&/p&&p&今天是我们的订婚宴。想到婚礼这件事,我整天思考一些事情就是:今天我和B站在这里,不是因为我歌颂这个天纵英明的异性恋一夫一妻制度。&/p&&p&&br&&/p&&p&&b&我支持多元成家,也支持通奸除罪化。&/b&我穿着白纱,白纱象征的是纯洁。&b&可是从什么时候,所谓的纯洁从一种精神状态变成一种身体的状态,变成一片处女膜?&/b&&/p&&p&&br&&/p&&p&或者比如说,人人都会说,「啊,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这句话是多么的父权。他说这是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的时刻,不是说你美。意思是说,&b&从今以后无论你里或外的美都要开始走下坡&/b&。意思是,从今以后你要自动自发地把性吸引力收到潘朵拉的盒子里。&/p&&p&&br&&/p&&p&跟B(林奕含的先生)在一起这几年,教我最大的一件事情其实只有两个字,就是&b&平等&/b&。&/p&&p&&br&&/p&&p&我从来都是谁谁谁的女儿,谁谁谁的学生,谁谁谁的病人,但我从来不是我自己。我所拥有的只有我和我的病而已。&/p&&p&&br&&/p&&p&然后跟B在一起的时候,&b&我是他女朋友,但不是他「的」女朋友。我是他未婚妻,但是不是他「的」未婚妻。我愿意成为他老婆,但我不是他「的」老婆。&/b&我坐享他的爱,但是我不会把他视为理所当然。&/p&&p&&br&&/p&&p&今天在这个场合,如果要说什么B是全世界最体贴我的人啦,全世界最了解我的人啦,全世界对我最好的人啦,然后我要用尽心力去爱他,经营我们的感情啦…我觉得这些都是废话,因为不然我们也不会站在这里。&/p&&p&&br&&/p&&p&关于新人这个词,今天我和B是新人。然后这个词让我想到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b&大江健三郎&/b&他说的新人。他常常在书里引用这个概念,就是他的书写不是写给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大人们的,甚至也不是写给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小孩,而是写给那些比最新的人还要新,&b&给尚未出世的孩子们写的&/b&。「新人」这个词出自『新约圣经』,是使徒保罗叫耶稣基督为new man。&/p&&p&&br&&/p&&p&所以我在想,如果今天我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是新人,如果我可以成为新人,如果我可以成为一个新的人,那么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p&&p&&br&&/p&&p&&b&我想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的想象力的人,我想成为可以告诉那些恨不得得精神病的孩子们这种愿望是不对的那种人,我想要成为可以让无论有钱或没有钱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去看病的那一种人,我想要成为可以实质上帮助精神病去污名化的那一种人。&/b&&/p&&p&&br&&/p&&p&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我知道哥哥你很爱我,我知道你最爱我,但是你不会把它说出来。我很谢谢你每天对我的关心,对我来说是我的精神粮食。然后很谢谢爸爸妈妈,虽然我没有长成那个你们从小所培育所期待,然后花很多心思所栽植的样子。没有长成那个样子,让你们失望了,我很抱歉。&/p&&p&&br&&/p&&p&林爸:「不会!」&/p&&hr&&p&演讲文稿整理@匿名网友,经勘误&/p&&p&在b站可以找到演讲音频,上传者@亲亲我猴 &/p&&p&&br&&/p&&p&台湾作家林奕含于日在家中自缢身亡,年仅26岁。&/p&&p&&br&&/p&&p&回溯8天,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思琪她注定会终将走向毁灭且不可回头,正是因为她心中充满了柔情,她有欲望,有爱,甚至到最后她心中还有性。」&/p&&p&&br&&/p&&p&她还叩问了两个问题。&b&「艺术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会不会艺术从来就只是巧言令色而已?」&/b&这是她对自己终身信仰的质问和鞭笞。&/p&&p&&br&&/p&&p&回溯1年,在这篇演讲里,林姑娘指出了非常尖锐的问题:&b&精神病患者去污名化&/b&。&/p&&p&&br&&/p&&p&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治疗体系相对落后。&/p&&p&&br&&/p&&p&例如,美国共有临床心理医生、社会工作者和护理人员28万人,平均每千人就有一个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被纳入医保体系,许多家庭还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p&&p&&br&&/p&&p&在日本,有专门的幼儿教育援助中心,特派心理咨询师进入幼儿园关注心理状况或是为家长提供指导。&/p&&p&&br&&/p&&p&而在我国,据保守估计&b&各类心理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b&,但公众对心理疾病的&b&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b&。由于经济状况或认识错误,许多患者治疗不及时,错失了康复良机。&/p&&p&希望有全面的心理诊疗体系,从孩子呱呱坠地,定期进行心理检查。发现抑郁像发现感冒一样常见,发现异常就追本溯源。&/p&&p&&br&&/p&&p&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心理知识,了解常见心理疾病的症状。&/p&&p&&br&&/p&&p&我崇敬林奕含,但我希望今后再无林奕含。&/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8beca06b398f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357&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p&&br&&/p&&p&我无意分析林奕含的心理世界,她美好,单纯,聪慧而脆弱。&/p&&p&&br&&/p&&p&她写「&b&黑色的白色加起来等于灰色,她热爱色彩的算数,也就是为什么她钢琴老弹不好。世界上愈是黑白分明的事情愈是要出错的。&/b&」&/p&&p&&br&&/p&&p&她写「&b&我已经知道,联想、象征、隐喻,是世界上最危险的东西。&/b&」&/p&&p&&br&&/p&&p&这样才华横溢而及其敏感的女孩,创伤给她造成的影响无法估量。&/p&&p&&br&&/p&&p&难以想象她是怎么从自己的经历里抽离,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用第三者的视角冷静、残酷地描述曾经的亲身经历。&/p&&p&&br&&/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6fb46b8fac4b83f16b6e7b74d0ef1a8c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68& data-rawheight=&2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68&&&/figure&&p&&br&&/p&&p&&br&&/p&&p&而她最终没能完全抽离出来。&/p&&p&&br&&/p&&p&她不断地思考,阅读,写作,探寻,解构又重构,最终也没有找回她赖以为生的信仰。&/p&&p&&br&&/p&&p&林奕含离开一年了,房思琪离开十三年了。&/p&&p&&br&&/p&&p&人间会更好吗?&/p&&p&&/p&
这次的话题凝重而沉默。 我是在咖啡店里听这段演讲的,中途暂停了很多次,退出去看别的内容,因为不想在公众场合哭得狼狈不堪。 这是台湾作家林奕含在自己婚礼上的演讲。她说过:「我原谅了他,因为这样我才能活下去。你们不能原谅他,因为这样其他女孩子才…
&p&放几个拟话本里的&/p&&p&1.《蔡玉奴避雨撞淫僧》欢喜冤家&/p&&blockquote& 怨鹤离鸾,狗秃漯鱼,渴凤妖娆,初起半推半就,渐渐越凑越骚。初然花心蜂采,后来雨应枯苗。上下的光头齐动,东西的两奶频播。白腿架僧肩,竟似爪边两藕,光头擂主乳运如蒲撞双飘。问一声大娘子这般可好,答一声好师父手段直高。大娘子不耐烦,云停雨住。小贼秃正畅美,莫要乔妆。弄得落红满地无人扫,只怕深夜柴门带月敲。&/blockquote&&p&落红满地归寂中,妙极妙极。&/p&&p&2.《花二娘巧智认情郎》欢喜冤家&/p&&blockquote&雨拨云撩,重整蓝桥之会。星期月约,幸逢巫楚之缘。一个年少书生,久遭无妇之鳏,初遇佳人,好似投胶在漆。一个青春荡妇,向守有夫之寡,喜逢情种,浑如伴蜜于糖。也不尝欺香翠幌。也不管挣断罗裳。正是:&br&雨将云兵起战场,花营锦阵布旗枪。&br&手忙脚乱高低敌,舌剑唇刀吞吐忙。&/blockquote&&p&真忙呀。&/p&&p&3.《落祸坑智完节操 借仇口巧播声名》连城璧外编&/p&&blockquote&就将他罗裙揭起,绣裤扯开,把命门一看,只见:玉肤高耸,紫晕微含。深痕涨作浅痕,无门可入;两片合成一片,有缝难开。好像蒸过三宿的馒头,又似浸过十朝的淡菜。&/blockquote&&p&这个其实不符合题目要求,但我从此无法直视馒头&/p&&p&4.《婴众怒舍命殉龙阳 抚孤茕全身报知己》连城璧外编&/p&&blockquote&季芳选下吉日,领了瑞郎过门,这一夜的洞房花烛,比当日娶亲的光景大不相同。 &br&有撒帐词三首为证: &br&其一: 银烛烧来满画堂,新人羞涩背新郎。新郎不用相扳扯,便不回头也不妨。 &br&其二:花下庭前巧合欢,穿成一串倚阑干。缘何今夜天边月,不许情人对面看? &br&其三: 轻摩轻玉嗅温香,不似游蜂掠蕊狂。何事新郎偏识苦?十年前是一新娘。&/blockquote&&p&此篇是写男风,故事还有点感动,细细一读,“穿成一串倚阑干”“不许情人对面看”等等,实在呜呜呜。 &/p&&p&下面几个是三言二拍里的,好像之前有答主提过。&/p&&p&5.《卖油郎独占花魁》醒世恒言&/p&&blockquote&夜深酒阑,二人相挽就寝。云雨之事,其美满更不必言:&br&  一个是足力后生,一个是惯情女子。这边说三年怀想,费几多役梦劳魂;那边说一夜相思,喜侥幸皮贴肉。一个谢前番帮衬,合今番恩上加恩;一个谢今夜总成,比前夜爱中添爱。红粉妓倾翻粉盒,罗帕留痕。卖油郎打泼油瓶,被窝沾湿。可笑村儿乾折本,作成小子弄风流。&/blockquote&&p&红粉妓倾翻粉盒,罗帕留痕。卖油郎打泼油瓶,被窝沾湿。妙极妙极。&/p&&p&6.《丹客半黍九还 富翁千金一笑》初刻拍案惊奇&/p&&blockquote&不由他肯不肯,搿到一只醉翁椅上,扯脱裤儿,就舞将进去,此时快乐何异登仙。但见:&br&独弦琴一翕一张,无孔萧统上统下。&br&红炉中拨开邪火,玄关内走动真铅。&br&舌搅华池,满口馨香尝玉液;&br&精穿牝屋,浑身酥快吸琼浆。&br&何必丹成入九天?即此魂销归极乐。&/blockquote&&p&独弦琴一翕一张,无孔萧统上统下。&/p&&p&7.&/p&&blockquote&杜氏心里道:“我本看上他小和尚,谁知被这老厌物缠着。虽然如此,到这地位,料应脱不得手,不如先打发了他,他徒弟少不得有分的了。”只得勉强顺着。老和尚搂到床上。行起云雨来:&br&  一个欲动情浓,仓忙唐突;一个心情意懒,勉强应承。一个相会有缘,吃了自来之食;一个偶逢无意,栽着无主之花。喉急的浑如那扇火的风箱,体懈的只当得盛血的皮袋。虽然卤莽无些趣,也算依稀一度春。&br&  那老和尚淫兴虽高,精力不济,起初搂抱推拒时,已此有好些流精淌出来,及至于事,不多一会就弄倒了。杜氏本等不耐烦的,又见他如此光景,未免有些不足之意。一头走起来系裙,一头怨报道:“如此没用的老东西,也来厌世,死活缠人做甚么?”老和尚晓得扫了兴,自觉没趣,急叫徒弟把门开了。&/blockquote&&p&此女后来因为老和尚吃醋被杀了,啧啧。此篇后面一段讲了龙阳来由,可以一看&/p&&blockquote&看官听说:元来是本事不济的,专好男风。你道为甚么?男风勉强做事,受淫的没甚大趣,软硬迟速,一随着你,图个完事罢了,所以好打发。不象妇女,彼此兴高,若不满意,半途而废,没些收场,要发起急来的。故此支吾不过,不如男风自得其乐。这番老和尚算是得趣的了。事毕,智圆来对师父说:“这小哥是我引进来的,到让你得了先头,晚间须与我同榻。”老和尚笑道:“应得,应得。”那门子也要在里头的,晚间果与智圆宿了。有诗为证:&br&  少年彼此不相饶,我后伊先递自熬。&br&  虽是智圆先到手,劝酬毕竟也还遭。&br&  说这两个都是美少,各干一遭已毕,搂抱而睡。&/blockquote&&p&只记得这么多了,等想起来再写,好害怕被抓起来呀。&/p&&p&&/p&
放几个拟话本里的1.《蔡玉奴避雨撞淫僧》欢喜冤家 怨鹤离鸾,狗秃漯鱼,渴凤妖娆,初起半推半就,渐渐越凑越骚。初然花心蜂采,后来雨应枯苗。上下的光头齐动,东西的两奶频播。白腿架僧肩,竟似爪边两藕,光头擂主乳运如蒲撞双飘。问一声大娘子这般可好,…
&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fae5bee067b_b.jpg&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9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2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ae5bee067b_r.jpg&&&/figure&&p&坊间有一个知名的传闻——金庸不喜欢表哥徐志摩。&/p&&figure&&img data-rawheight=&856& src=&https://pic1.zhimg.com/v2-1f8cf8b9f217fce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93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932&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1f8cf8b9f217fce_r.jpg&&&/figure&&p&为什么呢?理由有三。&/p&&p&&br&&/p&&p&&b&理由一、徐志摩曾以风流著称,还有一个笔名“云中鹤”,而《天龙八部》里,云中鹤却是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之一,著名的淫贼。所以金庸调侃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相继追求林徽因陆小曼,实在太腹黑了。&/b&&/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42& src=&https://pic2.zhimg.com/v2-247f236accf4ee90d90f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247f236accf4ee90d90f_r.jpg&&&/figure&&p&但真相是什么呢?&/p&&p&真相是,&b&在徐志摩以前,“云中鹤”的出处早已有之&/b&。&/p&&p&&br&&/p&&blockquote&(公孙)度知原之不可复追也,因曰:“邴君所谓&b&云中白鹤&/b&,非鹑鷃之网所能罗矣。”——裴松之注《三国志·魏志·邴原传》&br&&br&“公孙度目邴原:所谓云中白鹤,非燕雀之网所能罗也。”——《世说新语·赏誉》&/blockquote&&p&&br&&/p&&p&原意大概是:名士邴原在辽东受到公孙度礼遇,后来偷偷离开辽东,公孙度却没派人追回,他感慨邴原像“云中白鹤”那么高洁,不是“鹑鷃之网/燕雀之网”所能留住的人才。&/p&&p&&br&&/p&&p&清代文学家蒋士铨在(描写汤显祖生平的)戏曲《临川梦》的一首开场诗,就引申了这个词,写道“&b&翩然一只云中鹤,飞去飞来宰相衙&/b&”,只是这里的云中鹤,成了沽名钓誉的伪隐士,多了一层贬义。&/p&&p&除了上述出处,其实云中鹤在武侠作品里,也不少见。&/p&&p&&br&&/p&&p&早在金庸以前,清代《三侠五义》的续书《小五义》里,就有一个道士,叫“云中鹤”魏真,轻功高强,一次比试中,虐了南侠展昭,亏得北侠欧阳春挽回了一丝颜面。不过这个魏真是一世童男……&/p&&p&&br&&/p&&p&民国时期,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也有一只“云中飞鹤”周淳(回目里都简称“云中鹤”),轻功高强,“用白绸子做了两个如翅膀的东西,缠在臂上。哪怕是百十丈的高山,我用这两块绸子借着风力往上跳,也毫无妨碍。”&/p&&p&敲黑板,&b&“轻功高强”,注意到了没?&/b&《天龙八部》的云中鹤是不是也擅长轻功?&/p&&p&&br&&/p&&p&哪怕是《天龙八部》以后,萧逸在《甘十九妹》里,也写了一个独行大盗“云中鹤”金步洲。&/p&&p&可见,“云中鹤”这个人,几乎可以说是武侠世界里约定俗成的常见设定。&/p&&p&&br&&/p&&p&而徐志摩的笔名“云中鹤”呢?&/p&&figure&&img data-rawheight=&646& src=&https://pic1.zhimg.com/v2-ebccac6c88a4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9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ebccac6c88a4_r.jpg&&&/figure&&p&徐志摩与原配张幼仪&/p&&p&&br&&/p&&p&金庸专家刘国重先生曾做过一个考证,根据广西民族出版社1991年印行的《徐志摩全集》(编者赵遐秋、曾庆瑞、潘百生),&b&其实云中鹤这个笔名,徐志摩只用了一次&/b&:&/p&&p&日,志摩的诗《一个噩梦》,发表于《晨报副刊》,署名:云中鹤。&/p&&p&这一年,金庸刚出生没多久。&/p&&p&而其他作品,徐志摩则多用本名,即便是笔名,也有十几个,发表作品仅仅在二十篇左右。&/p&&p&若不是百度百科“多嘴”,恐怕网友们很少会有人知道这个笔名。&/p&&p&&br&&/p&&p&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金庸读过《世说新语》、《小五义》、《蜀山剑侠传》——&/p&&p&&br&&/p&&blockquote&“&b&我小时候读《世说新语》&/b&对于其中所记魏晋名流的潇洒言行不由得暗暗佩服。”——金庸《走近蔡澜》&br&&br&&b&《七侠五义》之后有《小五义》&/b&和《续小五义》,《今古奇观》之后有《续今古奇观》,这都是比较流行的,&b&但我一直看到了《九续小五义》&/b&和《五续今古奇观》。 ——金庸《书的“续集”》,首刊于1956年《新晚报》&br&&br&&b&我以为《十二金钱镖》的文学价值比《蜀山剑侠传》与《江湖奇侠传》高&/b&,因为前者写飞豹子、俞剑平、杨华、柳叶青、华吟虹等人物都有成就,而后两者专以情节离奇取胜,不免落了次乘。 ——金庸《谈批评武侠小说的标准》,首刊于1957年《新晚报》&/blockquote&&p&&br&&/p&&p&而金庸似乎也是看过徐志摩的新诗的,1992年,他回到家乡的时候,马上去徐志摩墓前祭拜,他说:“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对我教益很深”。&/p&&p&&br&&/p&&p&但终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金庸在写作《天龙》的时期,就知道徐这个冷门的笔名。严格来说,金庸是否借“云中鹤”来黑徐志摩,我们是应该大大存疑的。而结合《小五义》、还珠楼主固有的设定,结合金庸套用前人设定的习惯(如蛤蟆功、乾坤大挪移、弹指神通等),关于徐的典出,几乎可以说是扯淡。&/p&&p&&br&&/p&&p&好了,排除了理由一,又会有人搬出下面这段话,来证明金庸不喜欢徐志摩了,那就是——&/p&&p&&br&&/p&&p&&b&理由二、金庸小说里总有一个风度翩翩、气质俊朗、武功超群的表哥,但最后总要把这位表哥描写得卑鄙、负心薄幸、竹篮打水一场空。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连城诀》里的汪啸风,《倚天屠龙记》里的卫璧。而徐志摩正好是金庸的表哥。&/b&&/p&&figure&&img data-rawheight=&534& src=&https://pic1.zhimg.com/v2-bc102cdbecc3c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1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1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bc102cdbecc3c_r.jpg&&&/figure&&p&这个观点,某叶姓专家也曾在接受报纸的采访中引用过,不止如此,他还借用了“云中鹤论”,来综合阐述金庸如何讨厌表哥、甚至讨厌帅哥的观点。&/p&&p&于是很多网友大开脑洞,认为金庸从小因为表哥太优秀,于是嫉妒与自卑之心深种。&/p&&p&&br&&/p&&p&那么,我们就好好来分析一下。&/p&&p&&br&&/p&&p&金庸母亲徐禄,出生在海宁硖石镇徐家,是徐志摩之父徐申如的堂妹,但只比徐志摩大一岁。&/p&&p&&br&&/p&&p&也就是说,&b&徐志摩虽然是金庸的表哥,但足足比金庸大了二十七岁左右&/b&。徐志摩早早就出外闯荡,&b&过世的时候,金庸才八岁&/b&,两个人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交集。&/p&&p&&br&&/p&&p&金庸后来接受朱军《艺术人生》访谈的时候,说道:“小的时候,受他(徐志摩)的影响是有的,表哥在剑桥大学念书,爸爸说大了以后,你也去念。”一次拳拳鼓励,又怎么会生出挖苦嘲讽呢?&/p&&p&&br&&/p&&p&其次,根据刘国重先生的考据:要让金庸自卑或嫉妒,可真不容易。徐家虽然豪富,历来却没出产什么读书人,而海宁查家不止阔绰,还可谓俊采星驰,钱塘江畔,流传一句民谣:“查祝许董周,陈杨在后头。”康熙称为“唐宋以来巨族,江南有数人家”,文星辈出,金庸自己读书也不差,青年时之所以没能上剑桥,纯系战争年代所扰。而且,1994年,金庸在台北,讲《历史人物与武侠人物》:“过去也有人问过我最想当中国历史上的哪两个人?我说我想当范蠡和张良这两个聪明人,他们建立了很大的功业,但后来成功后功成身退……” &/p&&p&&b&一个想成为范蠡张良那样“帝王师”的人,很难因为有个像王勃或李贺的表哥,而产生“心理阴影”的&/b&。联系后面金庸积极靠拢政坛,可见一斑。&/p&&p&&br&&/p&&p&所以,金庸不至于嫉恨表哥,相反,金庸对家族有百分之百的自豪感,他在作品后记,时常讲述查继佐、查嗣庭、查慎行、查文清等先辈的往事,对于查继佐因检举文字狱以保全自身的争议,也多加粉饰。有徐志摩这样的亲戚,他无疑是与有荣焉的。&/p&&p&&br&&/p&&p&唯一一次调侃,是在拿到剑桥大学名誉教授并攻读博士学位时,于朱军的《艺术人生》访谈中透露,“那时徐志摩在剑桥没有读学位,只是一个旁听生”。其实更多时候,他在各大场合的画风,是这样的:&/p&&p&&br&&/p&&p&剑桥访谈——&/p&&blockquote&记者:以前来剑桥有没有到过所有的剑桥学院?&br&金庸:……还有前几年,还没到Oxford之前,来剑桥玩。&b&我的表哥,叫徐志摩,在这里念过书的,在剑桥很出名的中国人。&/b&&/blockquote&&p&&br&&/p&&p&《时代周报》访谈——&/p&&blockquote&金庸先生乡音未改,闲谈中多次提起家乡:“海宁地方小,大家都是亲戚,&b&我叫徐志摩、蒋复璁做表哥。&/b&陈从周是我的亲戚,我比他高一辈,他叫徐志摩做表叔。王国维的弟弟王哲安先生做过我的老师。蒋百里的女儿蒋英是钱学森的太太,是我的表姐,当年我到杭州听她唱歌。”&/blockquote&&p&&br&&/p&&p&1992年回家乡海宁,接受记者访问:&/p&&blockquote&“&b&我的母亲是徐志摩的姑妈,他是我的表兄。&/b&他死得很早。虽然我和他接触不多,但印象深刻。我读过他的新诗,看过他的散文,都是很优美的文字,对我教益很深。”&/blockquote&&p&&br&&/p&&p&写作《关于“金庸茶馆”》——&/p&&p&&br&&/p&&blockquote&从儿童时起,大部分的零用钱就花在购买武侠小说上,每次从家乡(海宁袁花)到硖石(海宁县最繁盛的市镇,&b&我外婆家,亦即我表兄徐志摩、表叔蒋百里的居处&/b&)……&/blockquote&&p&&br&&/p&&p&等等等等。&/p&&p&看看,不管记者有没有问,反正我有事没事都要提一下表哥就对了。&/p&&figure&&img data-rawheight=&237& src=&https://pic4.zhimg.com/v2-0a96fbdaab4a2cefd28578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28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85&&&/figure&&p&反正每每回家乡,他还经常去徐志摩那里缅怀,种种迹象,能证明他不喜欢表哥吗?&/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s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昨天金庸快乐回家乡海宁 --浙江在线-浙江新闻&/a&&p&&br&&/p&&p&当然很快就会有人说了,年纪差距大就不能讨厌徐志摩吗?徐志摩的花心尽人皆知,难道金庸就不会从小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吗?所以他们很快就会搬出第三个理由:&/p&&p&&b&理由三、徐志摩过世时,查家曾送上挽联:“司勋绮语焚难尽,仆射余情忏较多”。&/b&&/p&&p&&br&&/p&&p&什么意思呢?&/p&&p&这首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绮怀十六首》,用唐代诗人杜牧(司勋员外郎)青楼薄幸、徐州守将(检校右仆射)张建封与歌妓关盼盼的典故(一说是尚书左仆射沈约《忏悔文》典故),来对徐志摩弃张幼仪转而追求林徽因、陆小曼的婚变,表示不满。&/p&&p&&br&&/p&&p&这件事被傅国涌载入(没采访过金庸本人的)《金庸传》里,于是几乎人人奉为圭臬。&/p&&p&&br&&/p&&p&但这个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他们没看过《徐志摩年谱》(这里感谢知友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https://www.zhihu.com/people/75c5e92f65c2c8185b95d& data-hash=&75c5e92f65c2c8185b95d& data-hovercard=&p$b$75c5e92f65c2c8185b95d&&@沈茂排&/a& 提醒)。&/p&&p&&br&&/p&&p&徐志摩同时代的亲戚陈从周曾在徐过世不久,访谈其亲友、学生,编成权威的《徐志摩年谱》,里头有记载,这副挽联的确是查家送的,但不是查良镛一家,而是查猛济送的。&/p&&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36& src=&https://pic4.zhimg.com/v2-fe031ae78d7b568aa707e647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6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fe031ae78d7b568aa707e647_r.jpg&&&/figure&&p&查猛济是谁呢?&/p&&p&近代著名学者,徐志摩儿子的老师。同时,根据查氏宗亲网(&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zhaxing.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axing.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br&&/p&&blockquote&海宁查氏: 原籍安徽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乱迁居海宁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来是“文宦之家”。&br&&br&而金庸则与查济民、查和钦同属于南支。也就是海宁查氏中最为发达的一支。而查猛济则归属为北支。&/blockquote&&p&&br&&/p&&p&也就是说,查家几百年前就分支了,&b&查猛济的挽联,压根不能代表金庸一家子的态度&/b&。&/p&&p&&br&&/p&&p&另外,如果金庸真的嘲讽徐志摩“花心”的话,以他追求过有夫之妇夏梦,以他婚内出轨的经历,那不是自己打脸吗?&/p&&p&&br&&/p&&p&原本每一个理由都禁不起推敲,但谣言就是这样,层层铺陈,累积而爆发。&/p&&p&&br&&/p&&p&我知道,肯定还会有人有疑问,算了吧,金庸这么圆滑的人,怎么可能在公开场合表示对表哥的讨厌?否则,你又怎么解释金庸笔下表哥的共同点?&/p&&figure&&img data-rawheight=&326& src=&https://pic1.zhimg.com/v2-48c3cf1a2ec91b7fc5249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48c3cf1a2ec91b7fc5249_r.jpg&&&/figure&&p&这一点,辟谣狂魔刘国重又有话说了,&/p&&blockquote&《连城诀》中,“狄云见他抖动马鞭,将那锭黄金舞弄得忽上忽下,神情举止,颇有轻浮之意”,由此看来,&b&汪啸风的品性确有问题,然而,“卑鄙”和“负心薄幸”这两顶帽子,还是扣不到他头上。&/b&&br&汪啸风猜疑表妹与狄云有染,在那样的情境下,情有可原。或者,把话说彻了,水笙与狄云在寒冷、孤独、绝望、漫长的雪山岁月中真要是滚到了一起,相互取暖,也都情有可原。可以参看苏俄小说、电影《第四十一个》。&br&汪啸风不能对表妹无条件信任,他终于没有做到最好,却怎么也算不得“负心薄幸”。&br&之前,汪啸风跃马踏断狄云右腿,忒狠了些。然而,汪啸风当时可不知道狄云就是《连城诀》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只当他是“血刀门”的恶僧、淫僧。“血刀门”,也确是穷凶极恶,刚在附近害了十多条人命。&b&其时,水笙对狄云下手也够狠。如果汪啸风是坏的,那水笙也是恶人了。&/b&&br&……&br&《倚天屠龙记》中的卫璧,倒是挺坏的,但也不好说他就是“坏表哥”。&br&这里边有些曲折。&br&女孩子很好,至少不坏,她表哥很坏,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坏表哥”。&br&在《倚天屠龙记》中,卫璧的表妹,比朱九真的表哥,可是坏得太多了。&br&朱长龄比朱九真坏,朱九真比卫璧坏。这家人中,卫璧反而是最不坏的。&b&如果像某些朋友设想的,金庸因为痛恨“表哥”这才把卫璧写成坏种,那我们同时也(更)能从《倚天屠龙记》对这一家庭的描写中得出金庸还痛恨表妹、痛恨父亲、痛恨舅父的结论,岂不荒唐?&/b&&br&为人既坏,同时又是一个不很坏的女孩的坏表哥的,只有一个慕容复。仔细想来,慕容复与乔峰在性格作风等各方面都是正相反的。在慕容复王语嫣表兄妹出场之前,小说中已然出现了“南慕容,北乔峰”的说法。我认为,那时候金庸已经想要把慕容复写“坏”,拿来与盖世豪杰乔峰作对照。&br&&b&慕容复之坏,更应归咎于乔峰,而不为他做了王语嫣的表哥才变坏。&/b&&br&金庸小说中有一个坏表哥,慕容复;金庸小说中还有一个好表哥,《倚天屠龙记》中殷离的表哥,张无忌。&/blockquote&&p&但是我觉得刘国重先生的论证并不充分,虽然逻辑说得清,却不一定说服得了别人,还主动引出了另一个花心表哥张无忌,授人以柄。&/p&&p&&br&&/p&&p&就我个人看法,&b&关于这些负心薄幸的表哥,不过是巧合。&/b&&/p&&p&&br&&/p&&p&如果这种巧合都非得拉扯到金庸的日常生活三姑六婆,那么,按这种站不住脚的逻辑,我来提几个问题。&/p&&figure&&img data-rawheight=&435& src=&https://pic2.zhimg.com/v2-f05b6b44a2eebfd11d7c0a73ac514042_b.jpg&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8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f05b6b44a2eebfd11d7c0a73ac514042_r.jpg&&&/figure&&p&1、 金庸笔下,男主角的岳父/准岳父,都爱跟主人公作对,比如赵敏的亲爹汝阳王和明教教主张无忌是对头;任盈盈的爸爸任我行是魔教教主,跟正派令狐冲一度势不两立,还常常要挟冲哥;雪山飞狐里,胡斐跟现任GF苗若兰的爸爸苗人凤打得生死不明,乔峰差点毙了阿朱的渣男老爹,袁承志更是视阿九的皇帝老子为杀父仇人,狄云也被水笙和戚芳的爸爸折腾过,郭靖与黄药师、狗杂种与白万剑都有过误解冲突……&/p&&p&&br&&/p&&p&&b&提问:这些例子比表哥还多,金庸是不是跟自己的岳父有仇啊?&/b&&/p&&p&&br&&/p&&p&2、 金庸笔下,香香公主和霍青桐同时爱上陈家洛,萧峰和阿朱阿紫都纠缠过,段誉更不用说了,王语嫣、木婉清、钟灵这些姐妹都着了他的道,无崖子跟李秋水、天山童姥、神仙姐姐这些师姐妹暧昧不清,程英陆无双、郭芙郭襄两对姐妹都喜欢杨过……&/p&&p&&br&&/p&&p&&b&提问:这么多姐妹追求一个男的,金庸该不会跟自己的小姨子跑了吧……&/b&&/p&&p&&br&&/p&&p&3、 有没有发现,金庸笔下的妈妈辈都干过一件事:送绿帽……包惜弱从了完颜洪烈,南兰跟田归农私奔了,刀白凤去跟段延庆观音坐莲了,纪晓芙明明跟殷梨亭定亲了还偷生杨不悔……瑛姑的那个小孩子,是跟周伯通练功练出来的吧?&/p&&p&&b&提问:我已经不忍心提问了……&/b&&/p&&p&&br&&/p&&p&所以,你们还有问题吗?&/p&&p&&br&&/p&&p&比起表哥论,上述例子更多,我也觉得同样是巧合,但这些桥段之所以没有流行起来,不过因为金庸的岳父、小姨子等等,都不像徐志摩那么有名气。&/p&&p&&br&&/p&&p&表哥论的逻辑链条非常简单,好事者习惯找到一些有利于自己论断的材料,而选择性忽略、甚至压根不知道哪些不利于自己观点的证据,然后他们兴奋地做出草率的推导,心满意足地分享自己噱头满满的新大陆。心理学讲“证实偏差”,大概如此。&/p&&p&&br&&/p&&p&而旁观者也是如此,不会过多思考,看到乐见的,也心满意足的对号入座,不管是不是心理错觉,便不遗余力地穿凿附会,跟过度消费夏梦论一样,对名人的窥私欲和八卦心,终于演变成网友们一场牵强的、跟风的狂欢罢了。&/p&&p&&br&&/p&&p&对了,对我文章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言少的江湖”~&/p&
坊间有一个知名的传闻——金庸不喜欢表哥徐志摩。为什么呢?理由有三。 理由一、徐志摩曾以风流著称,还有一个笔名“云中鹤”,而《天龙八部》里,云中鹤却是金庸笔下的四大恶人之一,著名的淫贼。所以金庸调侃徐志摩抛弃张幼仪、相继追求林徽因陆小曼,实…
&p&谢谢邀请。&/p&&p&我想了一下,索性列一下对我影响比较大的一些作品或作家吧。&/p&&p&1、汪曾祺&/p&&p&初读汪曾祺,是在高中。在乌漆墨黑的高中书库里,找到了我第一本的汪曾祺,北京出版社出版的《汪曾祺短篇小说选》,绿色封面,窄窄的一册,翻开一股霉味。在此之前,我对汪曾祺一无所知,但竟然打开书就放不下来了。记得一回在数学课上,偷偷在课桌底下读《黄油烙饼》一篇,读到结尾,竟然眼眶隐隐有点湿润。后来读《岁寒三友》,也是胸中一股子感动在流转,想说点什么,终究说不出口,只得推门而出,平复一下。&/p&&p&此后,我就追读汪先生的书。那时复旦旁边还有不少书店,其中一家有一架子的三联精选丛书,丛书里就有一本汪先生的《晚翠文谈新编》,编选得真是很好,印象中应该是三联老领导范用先生编的。收录的都是汪先生论文谈艺的文字。怎么说呢?一读就知是行家之言。&/p&&p&所谓行家之言,在我看来,就是不提假问题。比起提不出问题,假问题更可怕,后者尤其在所谓学术圈中泛滥成风。汪先生谈文章,就是直接,很通透的直接,并且没有学者通常具有的“知识的傲慢”,那种智力上的优越感,轻盈,体贴,并且有风度。恐怕这都源自汪先生平日的涵茹积渐。其中又尤以汪先生谈语言令我印象深刻,譬如里头记一故事,有两个远洋轮上的水手,特别想念上海,想念上海的泡饭,说回上海首先要“杀杀博博吃两碗泡饭!”汪先生说,这里的“杀杀博博”四字真是过瘾,替换不得。 &/p&&p&我也从那时认定汪先生是一个有趣好玩的人。他能在最凡俗庸常的日常生活与语言中,找到灵光闪跃处,我常想,汪先生的文章也恰比这“杀杀搏搏”四字,虽然总是跳脱温情,时有春阳暖照的感觉,但读来照样别有一种快感,好像炎炎酷暑里饮下一碗绿豆汤,甜滋滋,凉沁沁的。&/p&&p&但汪先生不总是三月春风般的。我有收藏旧书旧杂志的癖好,曾在一本《收获》上读到汪先生一篇很短的小说《丑脸》,真有一种上海人说“辣辣一记耳光”之感,收煞处堪比陈小手。&/p&&p&推荐篇目:陈小手、八千岁、受戒、岁寒三友,异禀,金冬心,鉴赏家,聊斋新义,大淖记事,钓鱼巷,小孃孃,丑脸。&/p&&p&2、阿城&/p&&p&《晚翠》里有一篇是评价阿城《棋王》的文章。由此也就知道了钟阿城。&/p&&p&最初是一位女同学跟我提及的这位作家,我茫然不知,至今还记得当时这位女同学一脸的得意样,好比发现一个独家宝藏。&/p&&p&我的书缘挺好的。但凡喜欢某位作家,即便此前无甚知晓,也总能柳暗花明给我觅获。阿城就是这样。还是在那家复旦旁的书店,我记得有一排半价的《闲话闲说》,6.9元,现在想想后悔没都买了下来。之后,在上海天津路的一家鞋店——这家劣质假冒鞋店竟然有一架柜子卖旧书——我刚踏进店里,就直觉会买到阿城的书,果然,《威尼斯日记》竖着躺在那里。&/p&&p&最初读的还是几本阿城的随笔集。很久之后才买到台版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读得惊心动魄,想来想去,只得用这四个字。印象最深的是“火葬”一篇,郭处长死了,知青架起火焚尸,柴一点点塌下去,郭处长倒“开始坐起来”,“弓着腰又侧躺下去”,不到半个时辰,大肚子的郭处长肚子爆了,“油溅到知青的脸上,温温的”,一旁四个知青则另生一堆火,烤花生黄豆慢慢吃。记得当时读到这段,目瞪口呆,有点匪夷所思。&/p&&p&日后亲见了这位大神,才晓得为何只有他写得出来这些“传奇”。阿城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再普通不过的事物,一张口,就能幻化出一则传奇。但你也不见他添油加醋,只是平平说来,也是在他身上,我明白了一个文章之道——朴素的东西最有力量,但朴素也可以如巫术般繁花万千。&/p&&p&推荐书目:《遍地风流》&/p&&p&3、张岱&/p&&p&上世纪80年代,施蛰存先生写过一篇小文章谈张岱,说根据他数十年中国古典文学的阅读经验,披沙拣金,删汰淘洗,最终经得起一再重读的,唯有张岱张宗子。&/p&&p&我很高兴施先生有这样的结论。&/p&&p&张岱的《陶庵梦忆》,我是一向视为短篇小说的。有古来史书纪传的影子,虽然外表看似小品文。前朝梦华,笔底澜翻,较之旁人,张岱的梦忆不是作文章,而是实打实的回忆录,所以有人,有风景。他是少数古代作家中能将人写活,将风景写活的,《金山夜戏》里那个半夜起来打着呵欠,困得要死的听戏老僧;《湖心亭看雪》里相与风中对坐,看雪,看天,看云,看水,看小舟的金陵公子;《宁了》中有一新娘子善睡,黎明辄呼曰:“新娘子,天明了,起来吧!太太叫,快起来!”不起,辄骂曰:“新娘子,臭淫妇,浪蹄子!”新娘子恨甚,遂置毒药杀之。&/p&&p&张岱眼里有世界,有别人,首先因为他胸中无成见,无陈规,这才能真的看见世界,发现别人。而其它的晚明文章就不免有点为文造情了,为写人而写人,为写景而写景,结果烟雾满纸,终是虚空。&/p&&p&中国古代文学基本是一个修辞系统,很多平庸之辈恰恰凭借对这套修辞系统的多年揣摩,而遮掩了自身的平庸,只有极少数的人,类似庾信、苏轼、张岱等人,才能穿破这套系统的掣肘,挥泄真灵。&/p&&p&此外,张岱有一条是一般文人万不可及的——见过世面。出身士族,从小就眼见各种人物登台谢幕,眼界自然不比三家村学究,所以笔下有人情世故,更有饱经沧桑。用他的话说是,“着一毫寒俭不得,索性繁华到底”,繁华到底,也就任性到底了。难怪我旦骆玉明老师说,人生在世,最想当一回“败家子”。&/p&&p&4、《世说新语笺疏》&/p&&p&我小学时候读《世说》,读不下去,当然也是因为那时实在认字太少,总是磕磕绊绊也就没啥兴趣了。但总陆陆续续没事翻翻,能读多少读多少。&/p&&p&小时候有个日本动画片叫《名人故事》,很好看,每一集讲一个历史上的名人故事,中外都有,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也齐备。印象最深的是一集讲阿基米德的,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世说》于我,也就像是一部魏晋名人怪咖的动画片,一篇篇看,一集集看,如果哪天有人把世说人物弄成个动画片,或许也很好看。&/p&&p&最大的收获是,古人有生活的智慧。佛经里有“善巧方便”一说,世说里的人就懂这个道理,也颇能践行之。最近瞧见宗萨仁波切一篇谈“中国人”的文字,他说外人眼里现代中国青年人的印象大抵不太有礼貌,傲慢,但实际上在他看来,这是因为“他们总是不断地忽略其他人所给出的信号”。我借用一下这个说法。世说里的一流人物,一大特质就是特别善于接受其他人给出的信号,这种信号有时也不限于其他人,更包含一个时代的信号,所以我觉得精彩的不只是世说人物的行仪隽语,而在于他们特别能识别旁人与时代的信号,由此见微知著,审时度势,而他们之间聊天大奖赛般的拍案叫绝,只是这种识别力与洞察力的一种外显。&/p&&p&5、《高僧传》&/p&&p&早先读高阳写张大千,开篇写到张大千的出家经历,发了一段议论,大意是世间丛林宝刹,但凡高僧大德,没有不深通世故,饱学有才的,甚至可以说,那些高僧大德比世俗还要世俗,而世故周旋之术,也比世俗还要高明。日后听南怀瑾讲座,也说道,佛门看似清净地,其实一样要争名夺利,甚至争得更凶,夺得更甚。&/p&&p&当然我不是要谤僧,阿弥陀佛,岂敢岂敢,僧乃佛门三宝之一,顶礼膜拜还来不及。我只是说,高僧大德的故事其实不下于寻常小说,甚至特别神奇惊险,这点读高僧传时感触特深。&/p&&p&开篇写到书名成因,有一句话特别特别漂亮,真是一语洞穿世俗,何为名,何为高——“实行浅光,则高而不名。寡德适时,则名而不高。”&/p&&p&其次,我格外喜欢高僧传里的文字。中文其实特别姿媚,加之寻常书生,若乏于历练,难免文字锦绣,实则中无实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朋友告白失败怎么安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