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一岁半了睡着小孩睡着了在床上来回爬蜗死

我家有一个自闭症的小男孩
机构现在个训的课题是:关注、模仿。这一周眼神关注好一些了,模仿还不行。模仿是语言仿说的基础,已经两岁十个月了,时间紧迫,感觉学习能力挺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到仿说这一步。
宝宝感冒,昨天晚上开始咳嗽的厉害,一点多醒过来咳嗽,咳的厉害。让他喝水死活不愿意,不知道在挣扎什么,大哭,跟奶奶两个人灌了他几口水,衣服都弄湿了。他一点多醒过来后一直不肯睡觉,自己躺在床上自言自语,中间我睡着了好几次,睡梦中感觉他在扯我头发!!!一直到五点钟左右他才重新又睡着了。早上七点半被叫醒,到机构上课了,晚上没睡好,早上估计状态很差。
宝宝昨天半夜2点低烧,只能起床喂他吃点退烧药(柴桂,味道很臭),他死活不愿意喝,挣扎的厉害,爷爷,奶奶,我,三个人一起抓住他灌都十分艰难,难以想象如果是我一个人,怎么能搞定!!!灌了三四口,后来他好像明白无论如何都要喝完,就乖乖把剩下的喝掉了,奖励了他一个牛奶片。结果他一直睡不着,到早上五六点钟才睡觉,早上七点半本来要起床去机构训练的,奶奶看他昨晚没睡觉,不忍心叫他起来,就请假了。钱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
特殊家长真的不容易做啊,别人问孩子怎么样了?不知道怎么说。希望以后孩子能入住主流小学,可是看到群里的大龄自闭症儿童,貌似只有部分可以入住普校,而且都还困难重重,让医生开证明都要做测评!长路漫漫,感觉很艰辛啊!
宝宝是安静型的闭娃,我们说的话他大部分听不懂,他能通过语气感受你开心了或者生气了,早上送他去上学,我和奶奶聊天,说到好笑的事情,他会附和着笑(应该是听不懂),他把牛奶瓶放地上,倒下去,牛奶掉出来,我大声说他,他哭的很委屈。出去外面等爸爸开车来接,他站在路边想跑去玩电梯,我说不能去,他就乖乖回来,这方方面面觉得他情感很认知挺正常的。但是,每次教他物品名称,仿说,听指令,又发觉笨的要命,就一块石头一样,教不会!
加油!总有希望的!
垃圾天气,感冒了
15:46:00垃圾天气,感冒了—————————————————楼主,你从网上搜一下原始点医学,认真学习学习,应该回会有帮助的。
宝宝睡觉玩手,喜欢眨眼睛,玩舌头,两岁开始异常行为就来了,现在感觉好像越来越明显了!
@小蜗牛7-03-20 15:50:00宝宝睡觉玩手,喜欢眨眼睛,玩舌头,两岁开始异常行为就来了,现在感觉好像越来越明显了!-----------------------------昨天群里有妈妈说拿个东西给他拿着,也有说不用管他,问题行为都是走了一个又来一个的,主要是提高认知和理解。
宝宝去机构就快三个星期了,眼神、大运动和精细动作有一些进步,语言和理解还是不行,进步很慢,头疼啊!!!偶尔还会甩手,看手,刻板。
个人觉得不是自闭症。但是还是要重视些。现在医院很坑的。随便安帽子。
@小蜗牛7-01-22 14:19:00 最近带他去公园玩,都有小朋友来找他玩,他都有意躲开人家,或者直接无视,自己继续跑来跑去。有小朋友带了一只小兔子,很萌,引起很多小孩的关注,他也视若无睹!!!心好塞,为什么你是这样的宝宝~ —————————————————@hazedy
15:52:00很想对你说,被确认自闭的孩子8成是误判,很多只是单纯的发育迟缓—————————————————很赞成层主观念。
@wuliu-22 16:38:00个人觉得不是自闭症。但是还是要重视些。现在医院很坑的。随便安帽子。-----------------------------是自闭症,自闭症也分程度轻重,我家应该是中度的。
我家儿子也一样,二岁了,不会说话,只会爸爸,妈妈,出门自己玩,但是他会回头看我在不在,看我在就往前跑,不在就找我,在家我一叫他他就看我,有眼神交留,,拿不到的东西就拉我手去拿,去医院看了,还在预约中,心塞。
19:42:00我家儿子也一样,二岁了,不会说话,只会爸爸,妈妈,出门自己玩,但是他会回头看我在不在,看我在就往前跑,不在就找我,在家我一叫他他就看我,有眼神交留,,拿不到的东西就拉我手去拿,去医院看了,还在预约中,心塞。-----------------------------拉手去拿是机械手的特点,有自闭特征。会看人,有眼神,应该程度比较轻。
昨天老公说宝宝进电梯,电梯里有两个男人,我老公说弟弟,叫哥哥。结果他忽然开口清晰叫了这两个人,哥哥、哥哥。我们这种孩子就是偶尔有点正常行为家长就开心得不行,当然,更多时候是神经行为!
我也一直焦虑中,宝宝今天九月要上小学了
05:29:00又焦虑—————————————————你家做核磁共振了吗?医生说我家自闭倾向时我也认为他确实是。并没有认为他脑部会有问题,结果出来是有问题的。但是医生也说了自闭症的孩子也有脑部检查完全正常的,而正常孩子也可能检查结果有问题。所以我不懂他让我们查这个有什么意义。我应该认为孩子既是自闭又是脑损伤?我认为这两者应该是有关系的。
大家还在看一周岁宝宝误食生蜗牛怎么办?_百度宝宝知道你主动一下会死吗?
我们总能看到身边有一些被动的人
不光在人际交往中
哪怕在职场中他们也很难主动为自己争取机会
对于他们 或许不能用懦弱解释
他们或许想要主动
却难以做到
又或者想通过被动来获取安全
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内心
来源 | KnowYourself(ID:knowself2015)
我最好的朋友可能是我见过最被动的人了。如果别人不来主动认识她,她就绝不会去主动打招呼;认识的人不联系她,她就不会主动找对方。即使是和人吵架了,她也几乎永远不会做主动去言和的那个人。
当她遇见了心动的人就更加被动了。有时哪怕人家已经示好了,只要还没明确表白,她就仍然会像只蜗牛一样缩在自己的壳里。不仅是人际中,生活中、职场里,她也既不为自己主动争取机会,也难以主动解决矛盾。
这看似是一种很“佛”的状态,但她却常跟我说,她也为自己的“死被动”而苦恼,经常会羡慕那些主动的人,想要什么就自己去争取,想做什么就去做,可她觉得自己就是做不到。
所以,今天我想来给和我的朋友一样的“死被动”们写一篇文章。
被动很多时候不是不想主动
而是不敢主动
在人际交往中习惯性被动的人中,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社交焦虑者。在《害羞与社交焦虑症》一书中,作者 Lynne Henderson 博士对社交焦虑的定义是: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对他们而言,“主动”在操作上就是一件高门槛的事。
社交焦虑者的消极被动主要源于两个方面:对外界评价的过分在意和过度解读。于是选择被动再被动,来避免触发自己的焦虑和恐惧。
与此同时,他们还经历着一种趋避冲突(即同时具有趋近和逃避的心态)的困扰——既想和他人亲近、建立联结,又担心别人会不喜欢自己,对自己做出负面的评价。
o对他人的眼光的过分在意,源于被动者过剩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自我意识,和有意识地进行关于自身思想和情绪的洞察(即自我觉察,self-awareness)是两回事。自我意识指的是一种“无比强烈的感觉到自己的存在”的状态(Cheek & Briggs, 1982)。
这种感觉是非常不舒服的。在下意识的遐想中,自己仿佛一直在被“注视”着;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不断审视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在人群中会有种“所有人都在看着我”的错觉——都是“自我意识”的体现。
自我意识弱的人,更容易达到“忘我”的状态。在与他人的互动中、在需要展现自己,或是该为自己发声的场合,他们可以暂时忘记“自己”的存在,去表现自己,达成自己的目标。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他们在人群中没有背负着那么重的“偶包”。
而自我意识高的人,则常常在人际和关系中产生羞耻和尴尬的感受(Parmar, 2004;Gardner, Pickett & Brewer, 2000)。“主动”带来的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会让他们时刻处于煎熬之中——“是我说错什么话了吗?”、“我现在看起来一定很蠢”、“人家根本不想理我吧”、“我为什么要主动丢脸”……
因此,他们在人前更不容易放开,显得拘谨而被动。他们相信,只要不主动发起,自己就大概率可以避免这种侵入式的反刍思考(rumination;即反复“咀嚼”已经发生的事),避免尴尬和羞耻感的折磨。被动对他们而言像是一种不得已的自我保护。
o过度或错误解读人际中的信号,源于他们不健康的归因方式
社交焦虑的被动者们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对于负面的外部事件的归因,往往是向内的(internal)、整体(global)的。简单来说,就是当人际互动中出现了一个不好的信号,或是他们认为不好的信号,他们会认为那是自己的问题,并把这种负面结果代入所有类似的情境中 。
举个例子,如果他们在鼓起勇气和对方说话时,没有得到对方热情的回复,他们就会倾向于将此解释为“一定是我太无趣了”(而不是“对方可能正在忙”),并且以此来对所有类似事件做出整体的预判——“我主动搭话都是这样的结果,别人都会像这样觉得我厚脸皮”。
当然,被动也可也是一种
自主自愿的选择
1. “被动”是关系里的权力斗争中的一种策略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先主动的人就输了”,它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关系中,那些一直处于被动方的、态度模糊的人,很多时候在关系的权力斗争中的确处于“上风”。
社会学家 Willard Waller 曾提出过“最少兴趣原则”(Principle of Least Interest),这一理论现在也被广泛地应用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简单来说,在关系中,投入越少、表现得越被动,就拥有越多的权力;或者说,至少看起来拥有更多权力。用一句俗话概括就是,“在感情中更投入的那一方,往往更吃亏”。
Waller 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个人对感情投入得越多,就意味着 Ta 可能会主动地付出更多。而此时就意味着这个人将“是否接受付出”,“是否回应以同等的付出”的权力交给了对方。
一方面,他们赋予了对方的是更多的选择权——“在知晓你的态度之前,我可以选择不透露我的感受;在你明确表达态度之后,我可以选择要不要回应、如何回应。”而感情投入更多,也意味着 Ta 会去更多考虑到对方的需求,此时,也就赋予了对方(不断)提出要求的权力。
在关系中,还有一种被动的形式不仅与权力感、控制感有关,还充满了攻击性。心理学上将其称为“被动型攻击”(Passive-Aggression)。这是一种敌意和不满的不直接的表达,有时通过拒绝或拖延对对方的回应,有时通过顽固不化,有时通过反复地、故意地在本应 Ta 负责的事情上犯错、失败。
你生活中一定也遇到过这样的人:你明显地感觉到 Ta 的情绪,Ta 的言行之中让你觉得不舒服,似乎隐藏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攻击性。但当你试图和 Ta 沟通时,Ta 总会告诉你“我没事啊”,甚至反问你“为什么生气” 。
当你想认真解决问题或矛盾时,Ta 总是习惯性地保持沉默,或是一脸无辜,看起来被动又无害。于是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上”的憋屈和无力感。到最后,你可能会觉得精疲力尽,然后开始怀疑是不是真的是自己有问题。
被动型攻击是关系中常见的,秘密控制对方的一种手段。他们从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且避免一切真诚讨论问题的机会。他们扮演着被动的受害者,始终通过这种方法来保证对他人的暗中控制,但同时又可以把控制欲强的罪名怪到对方的头上。
2. 人际中不主动、不积极,也可以只是单纯的出于对独处的享受
上文中说到,被动的社交焦虑者经历着一种“趋避冲突”——他们内心渴望与人接触,但由于恐惧和紧张被动地选择了缩在自己的壳里。而还有一群人,与他们被动的表象很相像,却是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那就是内向者。
荣格在 1921 年提出了内向和外向两种不同的人格特质。他认为内/外向的区别在于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内向者的能量指向内部,比起别人,他们对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兴趣更大,更喜欢独处,独处也让他们感觉更舒适。Depue(2013)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来自外界和他人的刺激会提升外向者的快乐情绪,而内向者则很难从社交中真正感到满足。
内向者是安静、保守的,但他们不一定是自卑、孤僻和不善言辞的。他们既不会过度放大外界的批评,也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所以,他们并非出于对羞耻感和尴尬感的规避,或是社交能力的匮乏而不得不选择被动。
3. 刻意不主动,是因为对“主动”和“被动”抱有错误的认知
误解a. 只要我做好自己该做的,别人就一定会看到我——我不需要主动
这往往是一种错觉。不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关系中,都还是存在着需要表达出“我努力了/我付出了”的时刻。这并不是在鼓励大家邀功,而是基于两个不可忽视的事实:(1)大多数人都很忙,没有人会总是有时间和精力主动去关注你做了什么;(2)人们是会“享乐适应”的。当人们习惯了默默无闻的好,就容易将这份好当作理所当然。
误解b. 真爱我的人会主动,不然就是不够爱我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爱一个人和得到一个人的愿望是可以不同时存在的。也并不是所有人表达爱的方式都是不顾对方意愿的主动追求。有的人偏向于默默守护,有的人的爱则体现在“满足对方的意愿”。当你的被动和丝毫不露声色让 Ta 误以为自己并不是你愿望的一部分,Ta 可能就更加不会主动靠近。但这与 Ta 是否是真的爱你并无关系。
误解c. 主动是“掉价”的,矜持的人才会被珍惜
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里,主动、好胜心、竞争意识在很多时候都不被当作优点,甚至可能成为不讨人喜欢的特质。在感情中,也依然存在着“女性不该主动”的偏见——但这显然只是一种偏见。主动有它的魅力与价值,在对待感情上,主动与被动并无高低,只是不同。
一个人是不是被动,
可能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 Jerome Kagan 和 Howard Moss 在婴幼儿的气质(temperament)的形成根源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最重要的研究结论之一就与“被动”有关。
一个人的气质(temperament),也就是所谓的“秉性”,是那些在我们仅出生几天时就已经显现出来的“性格胚胎”(Jarrett, 2016),也被看作是奠定了人格的最基本的趋势特征(McCrae et al., 2000)。
回到正题,Kagan和Moss(1962)在回顾早年针对婴儿气质的一系列经典研究中发现,在一个人生命最初的三年里所表现出来的特质之中,“被动性(passivity)”是能最准确预测人成年后的行为模式的一个因素。
基于此,他们对Ainsworth研究依恋类型时使用的“陌生情境”模型进行了改进,对117名智力水平相当的中产阶级白人幼儿进行了7年左右的追踪研究。他们应用改进的模型,根据婴儿的行为被动程度(也叫行为抑制性),将他们分成了抑制性、非抑制性和介于中间的混合型三种。
抑制型的孩子(inhibited child)在面对不熟悉的人事物时,会显得拘束和被动,并表现出逃避的倾向。他们不会主动去探索新环境和陌生的事物,且需要花较久的时间来适应环境。他们看起来安静而小心翼翼,会紧张、害怕,会压抑自己的行动。而非抑制型的孩子(uninhibited child)则不太容易紧张和害怕,他们在面对陌生的人事物时,会显得开心,愿意主动去探索,不会压抑自己的行为。
虽然追踪研究的结果表明,儿童在 14 个月时的抑制性指标与 4 岁时的抑制性指标之间的相关很低且不显著。但研究者发现 14 个月处在极端抑制和极端非抑制的儿童(大约占总样本的 15%-20%)他们各自的行为特征一直会稳定地保持到 7 岁半。他们进一步发现,婴幼儿在行为抑制性上的差异是具有生物基础的。
也就是说,那些在婴儿时期就表现出了极强的被动性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他们被动的行为倾向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
但这并不意味着气质是绝对的、不可逆的。Kagan 和 Moss 也指出,气质的改变与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成长的环境有关,即使是气质上极端被动的孩子,也可以通过后天的经历变得更主动。但整体上,他们很难真正变成非常主动的人。
如果你觉得自己很被动,
应该怎么办?
在了解怎么办之前,你应该先想想,自己为什么想了解“怎么办”。话句话说,你为什么觉得自己需要变得更主动?
如果,“被动”是一个让你觉得很舒适的状态,且它没有对你的生活造成大的阻碍,那么你大可保持原状。尤其是,你觉得自己应该更主动是一种盲目的跟风,或者只是外界告诉你“你要更主动”,但你并没有从内心认可这件事。
因为,就像外向和内向一样,主动和被动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要现状没有让你自己感到困扰,你就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做一些没有必要的改变。如果一个需要你积极主动,经常与人交往的环境让你频繁地感到不适,那么,去一个与你性格更加匹配的环境也不失为一种良方。
而如果,你是真心地想要让自己变得更主动、积极,最有效和直接的方法还是去尝试。不论你是想更主动地和人交往,更主动地表现自己,还是更主动地去解决矛盾,增加自己的正面经验,获取“主动”的奖励都是促进这种行为所要做的。
我曾经是一个很不愿意主动认错的人,即使内心充满悔意,这个过程还是会让我一想到就觉得尴尬和羞耻,还会很担心对方的反应。直到有一次,我和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吵架了,双方冷战、僵持不下的感觉让我太难受了,加上不愿意失去这个朋友的心情盖过了羞耻感,于是我花心思写了一段道歉的话,编辑了很久,在聊天框里呆了很久,最终闭眼按下了发送,然后迅速关掉微信不敢再看。
结果,我们和好了。她也真诚地向我表达了歉意,告诉我了她的想法,还特别提到,她很感谢我能主动打破僵局找她说话。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鼓励,在那之后,我开始慢慢尝试着主动去做我曾经认为“很羞耻、很尴尬”的事情,在一次次的正面回馈之后,我开始不再把它们当作困难的事。即使偶尔遇到一两次不好的结果,也不会再瞬间将我打回原点。
通过这个故事我想传达的有两点:1. 在一开始,你需要有一定意识地选择正确的、更有可能给你正面反馈的对象(e.g. 关系很好的朋友/你擅长的场合/你感觉对你也有好感的人);2. 选择对你来说门槛更低的方式(e.g. 我选择了文字而不是语音或当面,给了自己更多准备的时间和空间)。
这个改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可能还会有偶尔的倒退,但你对于“主动”这件事的信心和勇气,一定是在实践中累积出来的;而你对于“主动”这件事的误解,也会在切实感受到来自他人和世界的善意之后,被慢慢地消除。
References:
Cheek, J. M., & Briggs, S. R. (1982). Self-consciousness and aspects of identit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16(4), 401-408.
Depue, R. A., & Fu, Y. (2013). On the nature of extraversion: variation in conditioned contextualactivation of dopamine-facilitated affective, cognitive, and motor processes.
Gardner, W. L., Pickett, C. L., & Brewer, M. B. (2000). Social exclusion and selective memory: How the need to belong influences memory for social event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6(4), 486-496.
Jarrett, C. (2016). Personality appeared before you could talk. BBC.
Kagan, J., & Moss, H. A. (1962). Birth to Maturity. A Study i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Wiley.
McCrae, R.R. et al. (2000). Nature over nurture: Temperament, personality, and life span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8(1), 173-186.
Parmar, N. (2004). Self-conscious? Get Over It. Psychology Today.
本文来自KnowYourself,创业家系授权发布,略经编辑修改,版权归作者所有,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 下载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 ]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妈妈一巴掌,8岁女儿没了!孩子的这个部位家长千万不要打!
来自妈妈帮社区:
八岁了应该很听话了,
那么小孩什么地方可以打,
感谢宝妈的分享,棒棒的
最好不要体罚,实在要打,学老先生打手吧
妈妈帮百科热门内容
微信服务号
礼包领取指南NO.1
关注妈妈帮服务号
即送育儿百宝箱
还有海量免费试用不要白不要!
礼包领取指南NO.2
第1步:扫码成功下载后,首页即可领取新人专属礼包。
第2步:填写收货信息,轻松领取帮宝适新生礼盒,更有机会获得?198帮Box大礼盒!
&&手机客户端&&备孕&&相同预产期&&同龄宝宝2018年2017年2016年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2011年&&同城(21个)(11个)(13个)&&妈妈兴趣&&宝宝兴趣&&特别关注&&非常有用&&微专题
||||||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巧木匠益智玩具拼图16片幼儿童小孩木质动漫拼图宝宝早教益智力1-2-3-6周岁半 小款蜗牛169【图片 价格 品牌 报价】-京东
客户服务
巧木匠益智玩具拼图16片幼儿童小孩木质动漫拼图宝宝早教益智力1-2-3-6周岁半 小款蜗牛169
与行业相比
PLUS会员专享价
您购买此商品可享受专属价
--请选择--
价 格: 到
   
规格与包装
本店好评商品
商品名称:巧木匠益智玩具拼图16片幼儿童小孩木质动漫拼图宝宝早教益智力1-2-3-6周岁半 小款蜗牛169
商品编号:
商品毛重:100.00g
货号:16片木质动漫拼图
材质:木质
拼图片数:100片以下
适用年龄:1-3岁
分类:卡通类
商品介绍加载中...
图案卡通类拼图
包装尺寸(长*宽*高)150*150
16片木质动漫拼图*1
权利声明:京东上的所有商品信息、客户评价、商品咨询、网友讨论等内容,是京东重要的经营资源,未经许可,禁止非法转载使用。
注:本站商品信息均来自于合作方,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信息拥有者(合作方)负责。本站不提供任何保证,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价格说明:
京东价:京东价为商品的销售价,是您最终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依据。
划线价:商品展示的划横线价格为参考价,并非原价,该价格可能是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或由品牌供应商提供的正品零售价(如厂商指导价、建议零售价等)或该商品在京东平台上曾经展示过的销售价;由于地区、时间的差异性和市场行情波动,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等可能会与您购物时展示的不一致,该价格仅供您参考。
折扣:如无特殊说明,折扣指销售商在原价、或划线价(如品牌专柜标价、商品吊牌价、厂商指导价、厂商建议零售价)等某一价格基础上计算出的优惠比例或优惠金额;如有疑问,您可在购买前联系销售商进行咨询。
异常问题:商品促销信息以商品详情页“促销”栏中的信息为准;商品的具体售价以订单结算页价格为准;如您发现活动商品售价或促销信息有异常,建议购买前先联系销售商咨询。
心中疑惑就问问买过此商品的同学吧~
iframe(src='//www.googletagmanager.com/ns.html?id=GTM-T947SH', height='0', width='0', style='display: visibilit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岁宝宝总说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