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为什么关雎成为诗经之首要排在诗经的首篇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论《诗经》首篇《关雎》主旨
  摘 要:《关雎》是《诗经》的首篇,关于《关雎》主旨历来众说纷纭,大致有颂诗说、刺诗说和婚恋说等观点。在各种说法中,我们可从中找出一个不变的关键词,即婚姻伦理。《关雎》中体现的那种符合礼乐文化的有节制有理性的男女恋情是当时理想婚姻的典范,在现代社会也依旧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论文网 /9/view-5571993.htm  关键词:《关雎》;主旨;婚姻伦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奉为经典,这才称为《诗经》。《诗经》收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诗经》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遗作,关于各诗的作者其人、其事、其时代、其社会以及作品中涉及的山川、地理、草木、鸟兽之名,我们大多陌生,难以考证。关于诗中的语言文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有些与今不同,难以理解。至于每首诗的主旨,则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了。   《关雎》一诗是三百篇的开篇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诗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作品。《关雎》一诗文字不多,全文如下: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为数不多的文字似乎没有多少难理解之处,却给我们留下了不少难解之谜,古今学者大多认为《关雎》不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故对其主旨多有论述,但所言颇有出入,言人人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观点:   一、颂诗说。汉代四家说《诗》者中,毛诗学派认为《关雎》是颂诗,是赞美"后妃之德"的。   《毛诗序》中说:"《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又说:"《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二、刺诗说。齐鲁韩三家则一致认为《关雎》是篇"刺诗",是用来讽劝和提醒周康王不得贪于女色而要勤于政事的,"韩、齐、鲁三家皆以为康王政衰之诗,故司马迁、刘向、扬雄、范哗并祖其说。"⑴   如《韩诗章句》曰:"诗人言雎鸠贞洁慎匹,以声相求,隐蔽于无人之处。故人君退朝,入于私宫,后妃御见有度,应门击柝,鼓人上堂。退返宴处,体安志明。今时大人,内倾于色。贤人见其萌,故咏《关雎》,说淑女,正容仪,以刺时。"⑵   又如《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曰:"周道缺,诗人本之衽席,《关雎》作。"⑶   三、婚恋说。后世不少学者认为《关雎》是婚恋诗。   如清方玉润不认同"后妃之德"一说,他在《诗经原始》说道:"《小序》以为'后妃之德',《集传》又谓'宫人之咏大姒、文王'皆无确证。诗中亦无一语及宫闱,况文王、大姒耶?窃谓风者,皆采自民间者也,若君妃,则以颂体为宜。"⑷因此他推断"此诗盖周邑之咏初昏者,故以为房中乐,用之乡人,用之邦国,而无不宜焉。"闻一多也在《风诗类钞》说:"《关雎》,女子采荇予河滨,君子见而悦之。"再比如在我们所熟悉的《牡丹亭》中,杜丽娘因读毛诗第一章而惹动春情,这便与婚恋说的诗意暗合。甚至在今天,湘西土家族新婚犹歌《关雎》、《桃夭》等《周南》中的诗篇。⑸这些理解,无疑都认为《关雎》是属于"恋歌或婚礼之歌"的。   颂诗说和刺诗说都带有政治色彩,强调诗歌的社会功用,有时不免牵强附会。而婚恋说则是强调语言本身的思想内容,虽可能更接近诗歌的原意,但也不免脱离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关雎》是求贤诗,甚至还有人主张是描写上古"野合"的欢爱情景。⑹如此种种,不一一论述。   尽管古往今来的众多名家、学者对《关雎》的主旨说法各异,但我们却可从中找出一个不变的关键词,那就是婚姻伦理。颂诗说也好,刺诗说也好,婚恋说也好,无不与婚姻有关。《礼记?昏义》中说"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礼者,礼之本也。'"中国自古就重视婚姻家庭,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婚姻的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在《关雎》一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提倡的那种恋爱和婚姻合乎当时的标准,是一种理想的婚恋状态,这种婚姻伦理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具有极高价值。   总的来说,《关雎》体现出的婚姻伦理主要有如下这些特点:   首先,爱情是婚姻前奏,婚姻是恋爱目的。在《关雎》一诗中,爱情是婚姻的前奏,它所描写的爱情自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古往今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没有爱情的婚姻,酿成了一场场的悲剧。中国古代有封建的包办婚姻,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双方没有选择的自由,可能要到结婚当天才能见识到自己的新娘或新郎的庐山真面目,不管是否满意都只好接受。此外,还有各种政治婚姻、企业联姻等等,这些不以男女双方的爱情为基础的婚姻酿成了不少悲剧,有时固然成就了家族、国家,但对男女双方的伤害却是极大。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说辞。比如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婚姻"、"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耍流氓"。真正为一个社会所赞同的爱情是最终指向婚姻的,负责任的爱情,而非某些男女之间的短暂邂逅和一时激情。   《关雎》以爱情开始以婚姻结尾,正是体现了这种极为理想的婚恋观。在诗中,君子盼望的是同淑女结成夫妇,而不仅仅是情侣。儒家最看重"修、齐、治、平"四个字,也就是要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与"齐家"之间,紧要之处是婚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重视夫妻关系,但仅仅只做"相敬如宾"的教育和宣传,还是不够的。就好比《婚姻法》规定不能随便离婚,离婚了要分割一半财产,但《婚姻法》并不能保证爱情不变、婚姻美好。更伟大的策略是要从情的角度来熏陶和感化。传统《诗经》学,最妙的是一个"化"字。《关雎》给出了一个婚姻的美好蓝图,引导大家向这条路上走去。⑺
  其次,《关雎》中的男女双方是"君子"与"淑女",皆为有德之人,这是爱情与美德的结合。"君子"一词在古代是贵族男子的通称,同时还兼指有道德的男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至于"窈窕淑女",毛传把"窈窕"释作"幽闲",从其字源意上考察,幽意为隐微不明,窈意为深远不明,二字义同,用以指人,专谓其行止仪度宽闲从容。⑻朱熹在《诗集传》中也认为"窈窕,幽闲之意","淑,善也"。而在扬雄的《方言》中,亦有"秦晋之间,美心为窈,美状为窕"之说。这就是说,"窈窕淑女"是兼有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的。《关雎》中"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这里的"君子"与"淑女"都追求内外兼修,内外皆美,注重美好德行的修为,在此基础上志同道合的"君子"和"淑女"才是一对匹配的佳偶。⑼由爱情与美德结合而成的婚姻必然是长久稳固且美满的,不仅当时的人们歌颂这般的婚姻而心存向往,如今的我们也依然心向往之。   最后,《关雎》中的爱情是有节制性的爱情,符合礼仪。读《关雎》,我们可以很明白的知道这是一个"君子"在追求心目中的"淑女"。然细读全诗可以发现,虽写"君子"追求"淑女",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我们能看到的只是男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情态。这样的情态既真切地表现出男子对女子的深厚真挚的爱意,又不显得激烈和冲动。没有狂热誓言,没有攀墙折柳相约黄昏后,没有火山爆发般的热烈,却有溪水潺潺般的温柔,显得平和而有分寸,体现出一种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   诗经时代正处于礼乐文化的建立兴盛期,礼在当时处于统治地位。当《关雎》中的君子求淑女而不得后,在"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后,这样的情欲最后诉诸于钟鼓和琴瑟,而没有逾越礼仪之外,符合礼乐文化。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上海博物馆所购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中可见一斑:   第十简:《关雎》之改,《?木》之时,《汉广》之知,《鹊巢》之归,《甘棠》之保,《绿衣》之思,《燕燕》之情,害曰童而皆贤于其初者也。《关雎》以色喻于礼。   第十一简:情爱也。《关雎》之改,则其思益矣。《?木》之时,则以其禄也。《汉广》之知,则知不可得也。⑽   可见,这里的关键词是一个"改"字。"以色欲喻于礼"当是求之不得到依礼而求,这是改的过程,也是思想觉悟提高的过程,进而所谓"其思益矣"。⑾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是思念美色,"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更思念美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愈发思念美色。《礼记》中记载孔子的话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食色本是人性的基本欲望,若不对此加以克制,便会出现《孟子?告子下》篇所说"?东家墙而搂其处子"的非礼行为,严重地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很崇尚《关雎》男主人公的做法,不是不再追求那位"窈窕淑女"了,而是他追求的方式改变了:"琴瑟友之",是准备以琴瑟去讨得"窈窕淑女"的欢心,"钟鼓乐之",是准备以钟鼓去迎娶她。方式改变了,男主人公的行为就符合儒家礼仪纲常的道德规范了。⑿由好色之天性出发,最终循礼以求,这也就是《大序》所谓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由此不得不说,《关雎》之"改",实际是爱的哲学。   妙龄女子怀春,翩翩少年钟情,这是人类情感中永恒的主题。《关雎》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同时,《关雎》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用文质彬彬的礼仪加以规范,使其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位的后人往往各取所需,对《关雎》的主旨加以自己的理解并引申发挥,因而言人人殊。然而,《关雎》中所体现出的"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婚姻伦理,却是社会各个层次人们的共同心声和追求,是历久弥新的。如今的社会,浮躁渐渐显露,闪婚闪离成为时尚,如此真挚而节制的爱情几乎成了奢侈品,可望而不可即。品读这两千多年前的《关雎》,我们沉醉,我们沉思,对于这样的理想婚姻,直到今天我们还未停止追寻。   注释:   ⑴ [宋]苏洵诗集传(卷一)【M】.南宋淳熙七年苏诩筠州公使库刊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   ⑵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第207页   ⑶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⑷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71页   ⑸刘精盛.诗经通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4,第5页   ⑹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第208页   ⑺周穆.且听风吟:诗经与爱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第35页   ⑻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第205页   ⑼王岚.浅谈《诗经?关雎》反映的婚恋理想【J】.太原大学学报,2009年12月,第10卷第4期   ⑽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⑾郭丹红.试从《关雎》看《诗经》阐释的的嬗变【J】.衡水学院学报,第12卷第5期,2010年10月   ⑿王晖.从《孔子诗论》所言《关雎》主旨看儒家的礼教思想【J】.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 周延良.诗经学案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2] 刘精盛.诗经通释[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4.   [3] 刘立志.《诗经》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1.1.   [4] 周穆.且听风吟:诗经与爱情[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4.   [5] 刘冬颖.执子之手:《诗经》爱情往事[M].北京:中华书局,2010.10.   [6] 方玉润.诗经原始[M].李先耕,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6.   [7]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增注本)[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8] 张丰乾.《诗经》与先秦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9] 陈桐生.礼化诗学:诗教理论的生成轨迹[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3.   作者简介:徐少波(1989.1- ),女,浙江上虞人,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现就读于浙江财经大学,2011年入学,攻读伦理学专业,专业方向为中国伦理思想。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为什么《关雎》在《诗经》的第一篇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作为中国文化源头的《诗经》,其地位是大家公认的.《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这首诗应当是人们所熟悉、所了解的.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各有其说.  《关雎》这首叙事抒情诗,主要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实际上,《关雎》表现的是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在古代先哲们的心中,家的观念是社会的细胞,国家一词,从顺序看是国在前家在后,但是,古人的观念是家在前国在后.汉书《匡衡传》记载匡衡疏云:“匹配之际,生民之始,万福之原.婚姻之礼正,然后品物遂而天命全.孔子论《诗》,一般都是以《关雎》为始.……此纲纪之首,王教之端也.”以及孟子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佐证.一个家庭是否幸福,其起点就是男女婚姻的美满与否.有德有才的君子和温柔贤淑的女子结合.从这些方面思考,我们古代的先哲在对社会、国家的发展上,把男女组合成美好社会细胞的追求看做最重要的,是令人钦佩的.  另外,我们从历史兴衰的角度再看,殷纣之亡由妲己,周幽之乱起褒姒.其衅每起自阃闱.历史的教训,先贤不能不思考.因此《关雎》最为《诗经》第一首,是隐含着先贤治国以及民族优秀发展的期望,其用意值得玩味. (董屯兵)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论《诗经》首篇《关雎》主旨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论《诗经》首篇《关雎》主旨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为什么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_百度知道
为什么关雎放在诗经第一篇
请回答关于次问题的但是不要回答一些关于这首诗的常识否则将不给予分数谢谢合作急用...
请回答关于次问题的但是不要回答一些关于这首诗的常识否则将不给予分数谢谢合作急用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采纳数:954
获赞数:12736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这首诗应当是人们所熟悉、所了解的。为什么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首?必然有很多人讨论这个问题,我想之所以把《关雎》放在《诗经》的第一篇,表示了中国的先人对男女婚姻乃至于家庭的重视。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男女婚姻、家庭乃是一个社会的基础,也是一个社会的开始。《关雎》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的婚姻、幸福家庭的祝福。所以《关雎》这首诗的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就成为人们在祝贺新人的时候对美满婚姻的赞颂,对幸福家庭的赞颂,这已经是我们生活中常常能够听到的。
xueqialice4568
xueqialice4568
采纳数:129
获赞数:1989
我觉得以上回答非常牵强……《诗》是孔子修订的,后成为儒家经典,它的排序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点由它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诗经里所有诗的题目都用的是第一行的某个字。题目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了,都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更何况诗的排序呢。
采纳数:15
获赞数:977
擅长:暂未定制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表达了爱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诗》是孔子修订的,后成为儒家经典,它的排序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点由它的题目就可以看出。诗经里所有诗的题目都用的是第一行的某个字。题目应该算是最重要的了,都是没有特殊含义的,更何况诗的排序呢。
中国话play
中国话play
擅长:暂未定制
《关雎》出自《诗经•国风•周南》,是《诗经》的首篇,它是反映一个青年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是我国爱情诗之祖。它不仅反映的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爱情题材,还具有独到的艺术特色。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真是设想得体贴入微,关怀备至。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往直来,连个小弯儿也不拐。但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了,小伙子由于“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这确是真情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即。后来的剧作家代剧中人立言,说“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反嫌说得太露;而《关雎》的作者却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用“好逑”字样可证),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同《郑风》里的作品就不同了!),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却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说明了它的重要。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其文、义、声、情俱佳,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关雎》是《诗经》的第一首,反映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容貌美丽姑娘的爱慕和追求.关雎:篇名它是从诗篇中第一句中摘取来的。此诗言切而意婉,尤其是第三章,男主人公对所思女子爱慕之致,体贴入微.第一章“窈窕淑女”二句,直接勾画爱惰。从第二章起,细节描写增多,男青年“寤寐思服”,彻夜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是真情的流露。越睡不安稳,越是心潮起伏;而人在恋爱时总是好往乐观处想,于是他想到将来结婚时场面多么热闹,婚后感情多么融洽和谐,生活多么美满幸福。这一切遐想,都是从“悠哉悠哉,展转反侧”的失眠中幻化出来的。虽说是主观的一厢情愿,却并非可望而不可及。作者以丰富而圆满的想象来填充眼前无可排遣的相思,这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了。难得的是这乃属于典型的东方式的、我国传统的正常恋爱观,即他所盼望的是同淑女成为夫妇,而不仅仅是做为情侣,这固然有封建统治阶级的烙印,同时也体现了汉民族的传统特色。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此后,历代学者评《关雎》皆“折衷于夫子”。《关雎》写的是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表达了爱慕之情和失恋的痛苦以及求而得之的喜悦。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
参考资料:
获赞数:37
擅长:暂未定制
简单点,这是为了表明古人对男女爱情的重视。
54超级凹凸曼
54超级凹凸曼
采纳数:168
获赞数:3185
《诗经》好象有分类的~这好象是其中一部分关于情爱的第一篇~
其他7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诗经·关雎》历代解读的分析
【www.ruiwen.com - 诗经】
  《关雎》作为《》的首篇历来是研究《诗经》学者关注最多的,但各个阶段对它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即使同一阶段也存在差异。
  《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期,随着儒术独尊而被尊称为《诗经》。《关雎》因其作为《诗经》的首篇,历来备受关注。从它产生的西周时期到现在,对它真正内涵的解读传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由于传统&诗学&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和社会背景的现实性,使得历代&诗学&对《关雎》的解读有着多种不同的版本。《关雎》在历代的解读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本文以对各个重要历史阶段的代表性解读来进行梳理探析。
  诗人:诗经 朝代:先秦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一 春秋战国时期及其以前《诗经》的&礼乐&功用
  最早对下断语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它从&诗&的作用方面着手,显然带有十足的功利性。西周时期,《诗经》是&礼乐&治国的宗法制度的外部体现,主要用于诸侯贵族的祭祀、宴飨、朝聘、庆典等各种重要场合。按照当时礼法规定,具体场合演奏相应的音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的&季札观乐&就是诸侯朝聘时弦《诗》、歌《诗》的场景。据《仪礼》记载,《清庙》用于周王朝的宫廷宗庙祭祀,《关雎》用于乡饮酒礼、乡射礼和燕礼。
  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诗经》是几经礼化整合传承礼义的载体。孔子不但以《诗经》作为教科书来教授弟子,而且从多方面评价《诗经》。《论语・阳货》篇从《诗经》的功用角度,以&兴&、&观&、&群&、&怨&说明&事君&、&事父&四种方式,《泰伯》篇则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诗经》推崇到至上的地位。《礼记・仲尼燕居》所载孔子对其论断与《论语》文异而义同。这些美誉既着眼于个人内在的修身养性,也放眼于事父、事君的宗法制下&齐家&和&治国&,更反映出当时诗、礼、乐之间的关系及其遍及宗法制度下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作用。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是研究评价《诗经》的各家都不能避开的,而且常把《关雎》作为整部《诗经》的纲领来研究。
  孔子言&《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说《关雎》虽有快乐之音而不过分,虽有悲哀之情而不凄伤。&不淫&、&不伤&都处于温柔敦厚的中正平和的程度。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也有对《关雎》中君子从&好色&到&礼&的转变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这正好注解了孔子对《诗经》进行&思无邪&的概括,即《诗经》虽然有许多关于爱情的诗篇和&变风&、&变雅&等下层人民的呼吁,但最终这些都处理好了儒家所倡导的&情&与&礼仪&之间的关系,属于最后都归于中庸平和的情思。
  据此,《关雎》可理解为:雎鸠和鸣的河边,君子对&窈窕淑女&一见钟情而对其进行热烈追求,但因淑女的拒绝而求之不得,遭到碰壁的君子因为思慕淑女而辗转反侧不能入睡,一是对心仪的淑女充满思念之情,二是反思自己的追求行为,于是再次追求&淑女&时,则以钟鼓琴瑟之乐取悦于她。因为钟鼓琴瑟本身就是礼的象征,用琴瑟钟鼓友、乐于她,正是对淑女以礼相待之意。因而君子从好色到&反纳于礼&的过程,正是礼的发现与运用过程,故而对&《关雎》之改,其思益也&的评价,就是对君子反思回归并依礼而行的赞赏。可见,在西周至春秋战国之际,从诗歌的功用角度出发,以礼乐文化整合下的礼教来解释《诗经》是当时的基本特征。
  二 汉代&经学&对《关雎》的意识渗透
  随着儒家思想对社会的渗透,董仲舒以&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及&大一统&思想契合了汉武帝建立中央集权的帝国雄心,使之采纳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从一家之说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儒家经典也被尊奉为知识与思想渊薮的&经&,经学也变成士人进禄致仕、经世致用的不二法门而随之称霸天下,造成了汉代整个社会奉儒治经蔚然成风。因而也出现了众家解诗的繁荣局面,产生了&诗经学&或叫&诗经阐释学&,最著名的有鲁、齐、韩、毛&四家诗&;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的属于今文诗学,又被称作&三家诗&在西汉十分盛行。并设置&经学&博士,但三家诗大都已经亡佚,清人王先谦对三家诗曾进行过辑佚。而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属于古文诗学,即学者所谓的&毛诗&。
  《关雎》被置于《诗经》之始,历来是&诗学&重视的对象,汉代众家解《诗经》都对《关雎》反复推敲,从四家诗都将《关雎》作为关注的焦点来诠释中可见一斑。
  鲁、齐、韩三家诗大致相同,都把《关雎》视为讽世刺时之作。鲁诗&康王德缺于房,大臣刺晏,故诗作&;齐诗&昔应门失守,《关雎》刺世&;韩诗&《关雎》,刺时也&。&三家诗&都把《关雎》中普通的男女爱情之作上升到了人君与后妃关系的诗作,把《关雎》附会成刺诗,讽刺康王沉迷女色,贻误朝政。期盼诗中的男女之情终归于礼,借古鉴今讽谏君主谨戒好色淫逸,要求后妃具有&淑女&的贞淑贤静,从而达到旺家兴国。今文三家诗之所以把《关雎》的主旨归于讽谏君主后妃的刺诗,这与汉代的社会现实和今文经学家的政治诉求有关。
  人类由野蛮蒙昧进入到文明有序的时代,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道德与伦理观念日益加强,从反思和总结中认识到强化稳定的男女关系的重要性,所以男女夫妇之礼被放到了&万世之始&的重要地位。在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等伦理关系中。《周易・序卦》把&夫妇&之礼放在首位,并且指出夫妇之道亦需久恒。对于国家来说,帝王的婚姻匹配更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家的兴衰。汉初刘邦死后,吕后专权专横,几乎颠覆了汉家社稷。后来窦太后、王太后又连续干预朝政,汉武帝宠爱后妃也多次不同程度地影响政治。比起《关雎》中所赞淑女的贤惠贞淑,她们相差甚远。当时士人们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把具有社会代表性话语的《关雎》说成刺诗,反映了西汉经学家劝诫帝王正确对待&人伦之始&的大婚,不要过分贪图美色而忽视了贤德,要匹配爱慕有贤才之女,而保天下的长治久安。根据&修身、治家、齐国、平天下&的理论,帝王应该先治理好后宫,再由内到外、由己及人、由近到远,最终实现天下大治。   &毛诗&较&三家诗&晚出,主要在民间传播,&毛诗&学派要涉足政坛,其理论必须要有政治上的优势,所以没有步前三家后尘于讽刺进谏,而立足于赞美&后妃之德&强调&上以风化天下&,从帝王统治角度出发把《关雎》阐释为&经夫妇&、&厚人伦&移风易俗进行教化的工具,这样就迎合了帝王统治天下的心理。《毛诗》广泛吸收了前人诗学的研究成果,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学术和政治意义的完善,最终集《诗经》学礼化之大成,在西汉末期被立为学官。东汉以后《毛诗》逐渐风化天下,而其余三家诗日渐衰退,以至后来大多亡佚。我们现在《十三经注疏》中的《毛诗正义》就是毛亨所传&毛诗&。
  《毛诗》每首诗都有序,其余各诗序都比较简短,只有《关雎》的序比较长,洋洋洒洒蔚然成篇,被称为《诗大序》,即学者专称的《毛诗序》。毛氏开宗明义地把《关雎》的喻义美赞为&后妃之德&,也对《诗经》进行了纲领性理论概括,把它看作弘扬王道之音,进而风化天下的工具。《毛诗》没有把《关雎》解释为&刺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风雅正变&理论。《诗大序》认为西周初期的《周南》、《召南》代表了&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王道声音,而把西周后期政治衰乱中比较有讽刺意味的作品称作&变风&、&变雅&,认为&变风&、&变雅&创作兴起的直接原因是因为&王道衰,礼义废&,这样才造成了天子失政,诸侯失纲,大夫僭越,民不聊生,礼坏乐崩的混乱局面。继而也就有了讽世刺时的&变风&、&变雅&。《关雎》则是《周南》首篇,是礼义典范的王畿之音、&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表率,所以毛氏不能将《周南》中的第一篇《关雎》作为刺诗,而从帝王治国由内而外注重后妃之德、风化天下出发,用《关雎》为&后妃之德&垂范:忧虑君子进谏贤德之人,而不能过分沉溺于美色,爱怜窈窕贞顺的女子而注重其贤淑之才,且还要做到&发乎情,止乎礼义&。
  三 朱熹及后代对《关雎》的新解
  对《关雎》解读自东汉以后变化不大,直到宋朝理学时期又有新解,理学大师朱熹就与《毛诗》的解释有很大差异。朱熹晚年本着&尽去《小序》,尽涤旧说&的目的做《诗集传》。但他并未&旧说&尽去,而是对其进行了许多扬弃。在《关雎》喻义问题上仍沿用&后妃之德&之说。朱熹在解读上确实有自己的一番见地,他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把《关雎》最终落在了&配君子而成内治&上,而古代中国历史上固有的圣人情结,使朱熹把《关雎》中的君子与淑女附会于文王与大姒&女者,未嫁之称,盖指文王之妃大姒为处子时而言也。君子,则指文王也&&周之文生有圣德,又得圣女姒氏以为之配&。在他们看来历史上圣人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对世人起着垂范性的教化作用,认为《关雎》是教后人,以文王和大姒的婚姻为典范。
  朱熹又从《关雎》推到《周南》进行解释:认为《周南》中《关雎》、《桃夭》、《兔�》、《��》、《葛覃》五首诗皆言后妃之德,《关雎》只是其中的个体代表,是借言后妃之德而阐明文王因为身修而达到的国治之效。由此又把修身、齐家推广到治国、平天下,彰显了其由内而外的治家治国之道。朱熹把君子与后妃落实到文王与大姒,本意可能并不为附会历史,但是把历世高山仰止的文王夫妇树立为齐家的典范来让后来者效仿,一方面为此诗提供了历史例证,契合了世人的圣人垂范情结;另一方面也以文王的文治武功来证明&修身齐家&做好后能使国治天下归。
  《关雎》作为《诗经》首篇的也被后代大师们所关注。随着&诗学&的发展,清代学者不再固守汉儒解读《诗经》的路径。姚际恒《诗经通论》认为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昏之作,而君子和淑女都不是对某人的特指,更不见得要附会至文王夫妇。崔述的《读风偶识》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解释《关雎》也都不再拘泥于&后妃之德&,尤其方玉润觉得&用之乡人&、&用之邦国&皆相宜。显然已经透过经学解读的藩篱向外拓展,开始倾向于从诗歌审美方面关照《关雎》。
  在&五四&精神的影响下,以古史辨派开创的现代&诗学&已经跳出经学解读的重围,开始真正从审美角度审视《关雎》。现代&诗学&基本都把《关雎》看成是有关恋爱婚姻的诗歌,但具体观点之间也存在差异。闻一多和胡适认为《关雎》是展现初民男女爱情的恋歌,而郑振铎先生则解释为描述婚姻的结婚乐曲。
  综上所述,我们从历代学者对《关雎》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段的及一些对先人优秀作品的解读都不是空穴来风,各家都会把自己的作品或对前人作品的演绎,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因为主流意识形态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当时的具有统治地位的政治倾向,拥有话语权。学术话语一旦与主流意识相结合,那么它就拥有了坚实的基础与后盾,从而成为权力话语。这也是为何一些文人政客竭力把自己的著述向权威性话语靠拢的原因。
本文来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雎为什么是诗经首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