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喜马拉雅山的人,怕不怕越过国界线有可能吗?,有没有人守的?

3392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9K1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38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3263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图片】历史上有舒难陀吗?骠国王子舒难陀的历史记载【伪阿鲁纳恰尔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522贴子:
历史上有舒难陀吗?骠国王子舒难陀的历史记载收藏
11:41:52 来源:趣历史 责任编辑:徐亚军玉螺—吹椎髻耸,铜鼓千击义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里斗蔽龙蛇动---白居易  历史上有舒难陀吗?《舞乐传奇》近日正在热播,剧中骠国之王雍羌派遣王子舒难陀带领骠国乐团,离开王都卑谬城,不远千里,远赴大唐献乐。在历史上确有舒难陀其人,关于其记载甚少,在看电视剧之前,先通过他的点滴记载来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吧!  据缅甸考古学家的研究,骠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公元1—5世纪),骠国以毗湿奴城(今缅甸马圭县东敦枝镇西约20公里处)为中心,称为毗湿奴时期;后期(公元6—9世纪),骠国以室利差旦罗城(今卑谬东南8公里处)为其国都,称为室利差旦罗时期。作为联系前后两个时期的中介或过渡,则是汗林(今实阶省瑞波县委勒镇区)时期。藏马蔷薇 摄于 室利差旦罗古城(Sri Ksetra Ancient City) 上传于 日  在室利差旦罗时期,骠国与南诏、唐朝发生了更广泛、更直接的接触与交流。 801 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12曲,乐工35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  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据《新唐书·南蛮下》,唐德宗贞元年间,骠国王“雍羌亦遣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献其国乐,至成都,韦皋复谱次其声。以其舞容、乐器异常,乃图画以献。”关于骠国献乐的具体时间,《唐会要》卷100骠国条记:“贞元十八年(802年)春正月,南诏使来朝,骠国王始遣其弟悉利移来朝。”看来,骠国使者入境当在贞元十七年(801年)下半年。因此,白居易《骠国乐》把骠国献乐时间定在贞元十七年。  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韦皋整理、记录了骠国乐曲,并对骠国乐舞和乐器感到新鲜奇异,命画工画下了骠国的舞姿和乐器,献之于朝廷。他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为了让朝廷先对骠国音乐有个初步的了解,以免后来表演的唐突。  在成都短暂停留后,骠国乐团大约于贞元十八年正月初(802年2月)到达唐都长安。乐团在唐宫廷进行了表演,受到了唐德宗和文武官员的欢迎。之后,德宗“授舒难陀太仆卿,遣还”。802年,骠国王雍羌又遣王子舒难陀率领一个包括有乐工35人的友好使团,到中国访问,并在长安宫廷中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骠国通过献乐,获得绕过南诏直接与唐朝交流的机会,再在献乐的名义下,活动唐朝去向南诏施加压力,从而使自己摆脱南诏的控制。在当时,骠国的政治意图基本得到了实现,南诏在唐政府团结力量一致对抗吐蕃的要求下,撤离了入驻骠国的军队。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南诏对骠国的军事威胁,改善了骠国的政治处境。骠国外交策略无疑取得了成功。在此后一段时间内,骠国改善了政治处境,与南诏维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骠国献乐后,与骠国接近的弥臣、昆仑等孟族国家也随着骠国通使唐朝,开始与唐朝发生联系。
骠国乐-欲王化之先迩后远也(贞元十七年来献之)白居易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雍羌之子舒难陀, 来献南音奉正朔。德宗立仗御紫庭,黈纩不塞为尔听。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珠缨炫转星宿摇, 花鬘斗薮龙蛇动。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须臾百辟诣阁门, 俯伏拜表贺至尊。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史传子孙。时有击壤老农父,暗测君心闲独语。闻君政化甚圣明, 欲感人心致太平。感人在近不在远,太平由实非由声。观身理国国可济,君如心兮民如体。体生疾苦心憯凄, 民得和平君恺悌。贞元之民若未安,骠乐虽闻君不叹。贞元之民苟无病,骠乐不来君亦圣。骠乐骠乐徒喧喧, 不如闻此刍荛言。
骠国是哪个国家?揭秘古代的骠国是现在哪个国家 11:30:24 来源:趣历史 责任编辑:徐亚军  古代的骠国是哪个国家?骠国(?-832),伊洛瓦底江流域佛教古国,都城为卑谬,有18个属国。中国史籍曾分志其史略。骠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该国文化发达,擅长音乐。801年骠国王雍羌遣子,献其国乐与唐朝。多涉及佛教。公元832年亡于南诏。  简介  骠国(Pyu,Kingdom of),7~9世纪缅甸骠人(pyū) 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的古国。骠国都城为卑谬(梵文名Krī-ksetra《大唐西域记》译为室利差罗),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下游卑谬附近。另外,《新唐书》还记有朱波、突罗朱、徒里掘等异称。唐代文献记载骠国都城是圆形砖城,周长160 里,有12座门。  骠国人乃藏缅系中的一支,今不复存,或即缅人的前身。盖以种族名Pyu为国号。  魏晋时的《西南异方志》、《南中八郡志》等书首载其名。同名异译还有剽、僄、缥、漂越等。  向达注称:僄越、剽国为“四世纪时缅甸古国之名,至唐代汉译作骠”,以代东汉两次朝贡的掸国一称。伯希和于骠的出自音译一层,曾作考证。当指蒲甘建都以前,以卑蔑(Prome)为都城时,统治缅甸种族的名称。  832 年(唐大和六年),骠国都城被南诏攻陷,骠国遂亡。自此渐趋衰落,而为缅人所建的蒲甘王国所取代,渐同化于缅人。  与中国关系  801 年(唐贞元十七年),骠国王雍羌由南诏王异牟寻引荐,遣子舒难陀(Shwenadaw)率乐队和舞蹈家,献其国乐至成都。次年,才来到西安。所献十二曲,乐工三十五人,内容多半涉及释氏经义。当他们演奏乐曲时,是用海螺壳和镌刻精美的铜鼓来伴奏的,这种铜鼓与唐朝“南蛮”富室豪酋拥有的铜鼓非常相似。唐德宗授其国王以太常卿、舒难陀以太仆卿之号。中国诗人白居易等为此作了《骠国乐》,《新唐书·骠国传》对其歌舞艺术有详尽的记载。  白居易又代德宗作覆书,赞其国王“得睦邻之善谋,秉事大之明义”。
骠国(Sri Ksetra Kingdom)在公元1世纪到10世纪之间,缅甸境内产生过许多由不同民族建立的国家,其中最重要的是骠国。骠国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公元1-5世纪)骠国以毗湿奴城(遗址在今马圭县东敦枝镇西约二十公里处)为中心;后期(公元6-9世纪)骠国则以室利差咀罗城(今卑谬东南8公里处)为其国都;作为前后期骠国的联系环节,是汗林(遗址在实阶省瑞波县委勒镇区)。在这漫长的九个世纪中,骠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关于前期骠国的情况,中国古籍已有一些记载,但十分简单。缅甸考古工作者已经发掘了毗湿奴和汗林古城,这些考古发掘大大丰富了我们对早期骠国的认识。关于后期骠国,缅甸的考古材料和中国古籍的记载都十分丰富。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已能勾勒出骠国历史发展的基本面貌。公元前后,缅甸已进入金石并用时代。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区在金石并用时代就产生了早期国家。骠国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关于骠国的称号,《新唐书》卷223、列传147下《南蛮阁传》中说,“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婆国人曰徒里拙”。英国著名的缅甸史学家卢斯指出,“骠”是当时骠国以北的中国人(包括南诏)对骠国人的称谓,而突罗朱(徒里拙即突罗朱的变音称谓)则是骠国人的自称,也是骠国国界以南的人们,如孟人和爪哇人对骠国人的称谓。有关骠国历史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中国史籍。公元4世纪时,晋人常璩的《华阳国志》第四卷已提到“傈”(或“傈越”)。该书中的“傈”即“骠”。晋代魏宏的《南中八郡志》,则已明确提到骠国,说“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后汉书•哀牢夷传》的注文引用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说,“骠国有桐木”。唐代僧道世所撰的《法苑珠林》第36卷也引《广志》说,“艾纳香出漂国(漂、骠同音)”。从这些记载看,至晚在公元4世纪时,中国人已知道缅甸有个骠国。晋代中国人所知道的骠国很可能就是以毗湿奴城为中心的早期骠国。缅甸考古工作者认为,毗湿奴城的年代是公元1到5世纪。毗湿奴时期,骠人已经建立了城市。毗湿奴可能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出土文物的碳测定表明,这一遗址大约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城市很大,每边的城墙的建筑材料是砖和泥土,没有明显的护城河遗迹。从这些方面来看,毗湿奴城还是较为原始的早期城市。在毗湿奴城内发现约有100个古建筑遗址。在城中心稍靠西北的地方,有一个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的高地,周围有古砖墙环绕,很可能是当时王官的所在地。在王宫南部,有一个长20米,宽10多米的大砖房,里面设有小房间,很可能是当时大会议厅的遗址。从这一发现看,毗湿奴时期的骠国,可能还没有最后脱离原始部落联盟阶段。在毗湿奴城还没有发现一件与宗教有关的实物,很可能毗湿奴时期的骠人还没有受到来自印度的宗教影响。与文字有关的实物,也仅找到一颗印章。从印章上的字迹来看,估计是由印度文字演化而来,据此还很难断定骠人是否已经使用文字。这些文化现象也表明,毗湿奴还处于国家发展的最初阶段。在毗湿奴城也很少发现生产工具。在一座建筑中发现大量陶器残片,说明当时制陶业和农业都已有较高发展水平。其他的出土文物,有与建筑物有关的圆钉、铁条、灰泥块,还有土珠、石珠、料珠等饰物。由此可见,当时的骠人已知道使用铁器,但其饰物还是很原始的。此外,还发现了少量小银币,但尚不清楚是当地铸造的,还是后来从室利差呾罗传入的。骠人盛行瓮葬,人死后将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在毗湿奴发现了大量的骨灰瓮、罐。毗湿奴骠人的墓葬习俗,同后来汗林、室利差咀罗时期的骠人,是完全相同的,反映了骠人共同的文化形态。到汗林时期,骠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缅甸考古学家认为,汗林时期的骠国文化,既与毗湿奴时期有相似之处,又与室利差咀罗时期有密切关系,是联系这两个时期的中介或过渡时期的文化。汗林时期,骠国的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汗林遗址出土的铁器更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铁工具,如铁凿子、扁斧、钳子、刮刀、铁铲、铁链和铁钉等,另一类是武器,有刀、剑、矛头、斧头、箭簇等。出土的铜器有铜镜、铜匕首等。在汗林遗址很少发现金属农具,也许在当时金属还较为珍贵,还没有广泛地使用。相反,在汗林发掘出了许多新石器时代的石工具,其中有石斧、石环等。可见,石农具在生产活动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汗林时期的商业,也比毗湿奴时期发达,主要反映在出土的货币较毗湿奴时期的更多。汗林周围一带,在耕田犁地时,也往往有骠钱币出土。出土的不仅有汗林当地的钱币,还有来自室利差咀罗的。在室利差咀罗也多次发现汗林钱币。这说明两地有较多的贸易交往。汗林时期骠文化分布的范围大致为:以汗林为中心,东边越过伊洛瓦底江到达新固、马达牙一带,西边越过钦敦江到阿亚多镇区,南边到达伊洛瓦底江与模河汇流之处的敏巫镇区。汗林骠人肯定已开始使用文字。早在1904年,就在汗林古城墙外东南角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骠文,其文字与室利差咀罗石质骨灰罐上的骠文字母形状相似,共两行。每行骠文文字的下面,都用梵文刻着几个字。据考证,其年代为公元4世纪,这是最早的骠文之一。第二块石碑是1929年在第一块石碑出土处的南边发掘到的,碑文共八行字。缅甸考古学家认为,其年代为公元7-8世纪。在汗林也没有发现能够确凿证明当时居民宗教信仰的出土文物。但出土的一块碑铭,上下两端有浮雕人像,中间刻有骠文,上端雕刻的似乎是神像,很可能佛教或印度教已传入缅甸。汗林的骠文化,一直延续到公元9世纪。在室利差哩罗时期,骠国进入了全盛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始于公元4世纪。之所以称为室利差咀罗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的骠人在室利差咀罗建立了他们的首都,以此为中心,统治着疆域辽阔的骠国。室利差咀罗这一名称,始见于中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第十卷三摩咀吒国条说:“从此(三摩咀吒国)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咀罗”。唐代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第一卷“东裔诸国”注也提到室利差咀罗国。《新唐书》和《旧唐书》则称其为骠国。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看,室利差咀罗的始建年代,最早不会超过公元2世纪,而其鼎盛时期,则为公元5世纪到公元8世纪。公元9世纪南诏军队侵入,室利差咀罗走向衰落。本书所说的作为骠国发展后期的室利差咀罗时期,为公元5、6世纪之交,到公元9世纪中叶(832年)南诏军队攻陷室利差咀罗。至少到公元7世纪时,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旧唐书》第197卷骠国条说:其国境,东西3000里,南北3500里。东邻真腊国(今柬埔寨),西接东天竺(今孟加拉),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又称乐城、磨些乐城,在今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方国瑜先生认为即在麓川,即今瑞丽)。《新唐书》则说骠国“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比《旧唐书》所说的要更大些。综合中国史籍资料中的有关记载,室利差咀罗时期,骠国的疆域东起萨尔温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境相邻,南临孟加拉湾。但从缅甸的考古发掘看,骠文化还传播到了今缅甸南端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干地区。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骠文化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了骠文碑铭。室利差咀罗时期的骠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很可能是以室利差咀罗为中心、为霸主的,包括各属国和臣族部落的松散的国家。《新唐书》和《骠国传》说,骠国有18个属国、9座城镇和298个部落。但是,所列举的属国、部落,只有极少数的还能考证出来。公元8世纪以后,中国云南地方政权南诏的势力向南发展。公元832年(南诏保和九年),南诏攻伐骠国,掠其民3000余人,迁到拓东(今云南昆明)。公元835年,南诏军队又攻入骠国的属国弥臣。此后,骠国的情况很少见于中国的记载。但直到12世纪中叶,骠国的文字仍然为当地居民使用。13世纪中国史籍中还有关于骠人的记载。这很可能因为骠国是一个结构松散的、保持着部落联盟特点的国家。因此,一旦国都被攻破,这个地域辽阔的大国就陷于分裂,各属国和各部落在其自己的地域范围内活动。在此后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骠族逐渐与一些民族融合。
骠国 (Pyu) 古珠珠文化 相传西元前200年骠人(Pyu)进入依洛瓦底江的上游地区,并掌控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骠人,缅甸古代民族,属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迁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后,在缅北建立卑缪王国,亦即通常所谓的骠国。接受印度文化影响,佛教极盛。骠国是缅甸较大的古国之一。约于公元2世纪建国,9世纪消亡,前后约700年左右,首都在现卑谬城,存在于缅甸蒲甘王朝时期(公元167年——1287年)。骠国消亡后,骠人亦随之从史籍中消失。骠人及骠文化的去向成了千古之谜,并成为后世学者研究的热点。骠国在消亡前曾依附于北部新屈起的强大的南诏国,并通过南诏向唐王朝纳贡称臣以求庇护。由于地处中国和印度之间的通商要道, 信奉佛教, 其珠珠文化与西藏,尼泊尔,不丹,印度一带息息相关。骠国汗林时期的汗林钱币(金币):
《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七
南蛮 西南蛮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都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东邻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拒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往来通聘迦罗婆提等二十国,役属者道林王等九城,食境土者罗君潜等二百九十部落。其王姓困没长,名摩罗惹。其国相名摩诃思那。其王近适则舁以金绳床,远适则乘象。嫔妹甚众,常数百人。其罗城构以专甃,周一百六十里,濠岸亦构专,相传本是舍利佛城。城内有居人数万家,佛寺百余区。其堂宇皆错以金银,涂以丹彩,地以紫鑛,覆以锦罽。其俗好生恶杀。其土宜菽粟稻梁,无麻麦。其理无刑名桎梏之具,犯罪者以竹五十本束之,复犯者挞其背,数止五,轻者止三,杀人者戮之。男女七岁则落发,止寺舍,依桑门,至二十不悟佛理,乃复长发为居人。其衣服悉以白赩为朝霞,绕腰而已。不衣缯帛,云出于蚕,为其伤生故也。君臣父子长幼有序。华言谓之骠,自谓突罗成阇婆,人谓之徒里掘。古未尝通中国。贞元中,其王闻南诏异牟寻归附,心慕之。八年,乃遣其弟悉利移因南诏重译来朝,又献其国乐凡十曲,与乐工三十五人俱。乐曲皆演释氏经论之词意。寻以悉利移为试太仆卿。
再论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 历史研究《东南亚》2006 年第4 期 再论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作者
何平 骠人是今天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入主缅甸之前生活在缅甸境内的一个民族群体, 曾经建 立过一个骠国,我国的《旧唐书》和《新唐书》都专门为骠国列了传.公元 9 世纪以后,骠 国开始衰落.缅族崛起之后,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骠人也逐渐消失,骠人的历史也就成了一 个谜.骠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民族?它究竟是消失了还是演变成了今天的什么民族? 它与今天 还存在的民族有没有关系?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一直在进行探索,但至今仍然没有一致的 看法.本文即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谈一谈自 己的看法. 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缅族形成并发展成为缅甸的主体民族之前, 缅甸境 内已有一些民族群体,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群体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骠人&. &骠&是中国史书对这个族群的称谓,后来缅人把他们称为 Pyu或 Pu,可能也是根据中 国人的称呼叫的,因为据史书记载,骠人自己叫&突罗朱&.《新唐书》卷223 下列传 147 南 蛮传记载:&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按《旧唐书》作朱罗成),社婆国人曰徒里拙&. 缅甸的孟人把骠人称为&Tirsur',当时,来自西方的一些商人则把他们叫做 Tashul,① 这些称呼 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突罗朱&或&徒里拙&. 中国史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骠人的记载.《华阳国志》卷 4&永昌郡&条说:&永昌郡古 哀牢国也,哀牢山名也……明帝乃置郡,……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极西南也.有闽濮, 鸠獠,躲越,傈濮,身毒之民.&这里的&傈越&,有人又解读为&傈&和&越&,并认为其 中的&傈&就是&骠&,即骠人.也就是说,早在汉代,永昌境内就有了骠人. 骠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把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骠国&.中国史书 虽然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才开始为骠国立传,但实际上,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就已经 知道了骠人的国家---骠国.《后汉书》卷ll6&哀牢传&中说哀牢&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 &.唐 章怀太子李贤引《广志》注云:&梧桐有白者,剽国有桐木,其花有白毛,取其毛淹绩缉织, 以为布也.&又《法苑珠林》卷 36 也引《广志》云:&艾纳香出(剽)国.&晋代魏宏的《南 中八郡志》,则已明确提到骠国,说&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 这里所说的剽国或漂国,就是唐代人所说是骠国. 根据缅甸考古材料,骠人出现在缅甸的历史还要更早.简尼斯在其《缅甸古代的骠人》 一 书中认为,早在公元前一千纪,骠人就已经出现在缅甸了,而且,在公元前2 一1世纪的 时候,他们就已经在农业经济方面如灌溉系统方面有了很大的建树.
到中国唐代时,骠人建立的骠国国势达到极盛,《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骠国 & 专条,对其有较为详实的记录. 关于骠国早期的情况,中国古籍虽有一些记载,但过于简单.多亏缅甸考古工作者对毗湿奴城和汗林古城遗址的发掘,使我们能够对骠国早期的情况有更为清楚的认识. 关于骠国 后期的情况,中国古籍的记载和缅甸的考古材料都十分丰富. 根据这些资料,我们大体上可以把骠人和骠国的历史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公元1 — 5 世纪)骠国以毗湿奴城(遗址在今缅甸马圭县东敦枝镇西约20 公里处)为中心,后期 (公元6—9世纪)骠国则以室利差咀罗(今缅甸卑谬东南8公里处)为其国都.作为前后期 骠国的联系环节,是汗林(遗址在今缅甸实皆省瑞波县委勒镇区).晋代中国人所知道的骠 国,很可能就是以毗湿奴城为中心的早期骠国.缅甸考古工作者认为,毗湿奴城的年代是公 元1—5 世纪.⑧也有学者认为,早在公元前200 年左右,缅甸就已经有了骠人.④ 毗湿奴城时期,骠人已经建立了城市,毗湿奴城可能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在毗 湿奴城内发现约有 100 个古建筑遗址.在城中心稍靠西北的地方,有一个南北长 100 米,东 西宽80米的高地,周围有古砖墙环绕,很可能是当时王宫的所在地.在王宫南部,有一个 长 20 米,宽 10多米的大砖房,里面设有小房间,很可能是当时大会议厅的遗址.从这一发 现来看,毗湿奴城时期的骠国,可能还没有最后脱离原始部落联盟阶段.⑤ 在毗湿奴城发现的生产工具也很少.在一座建筑中发现大量陶器残片,说明当时制 陶业 和农业都已有了较高发展水平.其他的出土文物,有与建筑物有关的圆钉,铁条,灰泥块, 还有土珠,石珠,料珠等饰物.由此可见,当时骠人已知道使用铁器,但其饰物还是很原始 的.此外,还发现了少量小银币,但尚不清楚是当地铸造的,还是后来从室利差咀罗 传人 的. 骠人盛行瓮葬,人死后将尸体火化,骨灰装入瓮,罐中.在毗湿奴城发现了大量的骨灰 瓮,罐.毗湿奴城时期骠人的墓葬习俗,同后来汗林,室利差咀罗时期骠人的习俗,是完全 相同的.⑥ 到汗林时期,骠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汗林遗址出土的铁器更多, 大致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铁制工具,如铁凿子,扁斧,钳子,刮刀,铁铲,铁链和铁钉等,另一 类是武器,有刀,剑,矛头,箭簇等.出土的铜器有铜镜,铜匕首等.在汗林遗址很少发现 金属农具,也许当时金属还较为珍贵,还没有广泛地使用.相反,该遗址发掘出了许多新石 器时代的石工具,其中有石斧,石环等.石器在当时的生产活动着还起着重要的作用.④ 汗林时期的商业也比毗湿奴时期发达,主要反映在出土的货币较毗湿奴时期多.汗林周 围一带,在耕田犁地时,也往往有骠国钱币出土.出土的不仅有汗林当地的钱币,还有来自 室利差咀罗的.在室利差咀罗也多次发现汗林钱币.这说明两地有较为密切的贸易往来.汗 林时期骠文化分布的范围大致是:以汗林为中心,东边越过伊洛瓦底江到达新固, 马达牙一 带,西边越过钦敦江到阿亚多镇区,南边到达伊洛瓦底江与模河汇流之处的敏巫镇区. 汗林时期骠人肯定已开始使用文字.早在 1904 年,考古学者就在汗林古城墙外东南角 发现一块石碑,上面有两种文字的碑文,一种是骠文,其文字与室利差咀罗石质骨灰罐上的 骠文字母形状相似,共有两行.每行骠文文字的下面,都用梵文刻着几个字.据考证, 其年 代为公元4 世纪,这是最早的骠文之一.第二块石碑是1929 年在第一块石碑出土处的南边 发掘到的,碑文共有8 行.缅甸考古学者认为,其年代为公元7—8 世纪.⑧
在汗林也没有发现能够确凿证明当地居民宗教信仰的出土文物.但出土的一块石碑,上 下两端有浮雕人像,中间刻有骠文,上端雕刻的似乎是神像,很可能佛教或印度教已传人骠 国. 汗林的骠文化,一直延续到公元9 世纪.到室利差怛罗时期,骠人的历史进入了一个全 盛时期.这一时期大约始于公元4 世纪.之所以称为室利差怛罗时期,是因为这一时期骠人 的都城移到了室利差怛罗. 室利差咀罗这一名称,始见于中国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该书第 10 卷&三摩怛 吒&条说:&从此(三摩怛吒国)东北大海滨山谷中有室利差咀罗.&
唐代义净的《南海寄归 内法传》第1 卷&东裔诸国&条也提到室利差咀罗国.《旧唐书》和《新唐书》则称其为骠 国. 从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室利差咀罗的始建年代,最早不会超过公元2 世纪,而其鼎盛 时期,则为公元5—8 世纪.公元9 世纪南诏军队侵入后,室利差咀罗便走向衰落.公元7 世纪以后,中国史籍对以室利差咀罗为中心的骠国有了较为详实的记载.从中国史籍的记载 来看,至少到公元7 世纪时,骠国已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了. 《旧唐书》卷197&骠国&条说:&骠国,在永昌故郡南二千余里,去上郡一万四千里. 其国境,东西三千里,南北三千五百里.东临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 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六千八百里.& 《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在永昌南二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东陆真腊,西接 东天竺,西南堕和罗,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东北袤长,属阳苴咩城.& 樊绰在其《蛮书》卷10 中也说:&骠国在蛮界永昌城南七十五日程,阁罗风所通也.& 综合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在其最强盛时期,骠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江流域, 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相邻,南邻孟加拉湾.但从缅甸的考古发掘来看,骠 国的文化还传播到了今天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干地区.在这两个地方都发现有 骠文化的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有骠文碑铭. 室利差咀罗时期的骠国虽然幅员辽阔,但它似乎并不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而 很可能是一个以室利差咀罗为中心的,包括各个属国和部落的较为松散的联盟. 《新唐书.骠 国传》说骠国有18 个属国,9 座城镇和298 个部藩. 关于骠人的政治制度,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得还不多.但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骠国的 国家政治制度还是比较简单和原始的.骠国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旧唐书.骠国传》说: &其王姓团没长,名摩罗惹.&其实,&团没长&和&摩罗惹&都只是国王的名号,并非国王 的姓名.&摩罗惹&是梵文&Maharaja&的音译,意为&大王&.&团没长&也可能是骠语对国 王的称谓.在国王之下,按《旧唐书》的记载,有&国相&,名摩诃思那.其实,所谓&国 相&,也是用中国的官职比附,&摩诃思那&还是一个音译词,即梵文的&Mahasina&,其地位 仅次于国王.《新唐书.骠国传》提到的其他官职,仅有&城主&,如提到国王雍羌的弟弟 &悉利移城主舒难陀&.&城主&大概是国王分封的地方领主. 从史书记载来看,公元 7—9 世纪时的骠国似乎已有了明显的阶级分化.《旧唐书. 骠国 传》说骠国&君臣父子长幼有序.&《新唐书》还记载,在当时的骠国,&王居以金银为甓, 厨复银瓦,爨香木,堂饰明珠,以金为陧,舟械皆饰金宝.……王出以金绳床,远则乘象, 嫔史数百人.……戴金花冠,翠冒,络以杂珠.&&妇人当顶作高髻,饰银珠徘,衣青娑裙,
披罗段,行持扇,贵家者傍至五六.&对于贵族,《蛮书》也有同样的记载,而且说得更清 楚:&贵家妇女,皆三人五人在旁持扇&. 骠国也已有了刑法.《新唐书.骠国传》提到骠国的刑法时说,&有罪者束五竹捶背, 重 者五,轻者三,杀人者死.&从这一记载来看,骠国的刑法是较为宽松的,除了杀人者处以 死刑外,没有其他太严酷的刑罚. 骠国的经济主要是热带农业经济.《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国&土宜菽,粟,稻, 梁,蔗大若胫,无麻,麦.&此外,骠国也出产金,银,铜,铅,锡等矿产.骠国的手工业 也较发达,最主要的是纺织业.中国古籍虽然没接提到骠国的手工业,但提到了骠人的服 饰衣着.《新唐书.骠国传》说骠人&衣用白鲑,朝霞&.妇女&衣青娑('娑'也作'婆') 裙,披罗段.&樊绰的《蛮书》卷10 也说,骠人&男女多衣白毵.&卷7 又说,&骠国,弥臣 弥诺,悉皆披婆罗笼段&.白毵和朝霞都是用吉贝织成的好布.《新唐书》说:&吉贝, 草也 (草本植物),缉其花为布,粗日贝,精日毵.&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商业贸易.《新唐书.骠国传》说,骠人&与诸蛮 市,以江猪,白氍,琉璃婴缶相贸易&.骠人在交易时已使用金银钱币.《新唐书.骠国传》 说骠国&以金银为钱,形如半月,号登伽陀,亦日足弹陀.& 以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骠人建立了他们的城市.《新唐书.骠国传》提到骠国 有 9 座城镇.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骠国的都城室利差咀罗己具有相当的规模.《新 唐书.骠国传》记载:&其罗城结构以砖瓷,周一百六十里&.《新唐书.骠国传》也记载说, 其都城&以青甓为圆城,周百六十里&.史书记载说,骠国的都城周长有一百六十里,有些夸 大.后来的考古调查证明,室利差怛罗城南北长约4 公里,东西宽约3 公里半,周长约 15 公里左右.尽管没有史书记载说的那么大,但也有相当的规模. 《新唐书.骠国传》还记载说,室利差咀罗有佛寺百所,骠人&喜佛法&,&民七岁祝发至 寺,至二十有不达其发,复为民&.这有点像今天缅甸人信仰小乘佛教的情形.从考古材料 来看,骠人也有信仰大乘佛教和印度教的,但小乘佛教影响最大.由于信仰佛教,故& 俗恶 杀&,也不用丝织物,因为&丝出于蚕,为其伤生故也&.(《新唐书.骠国传》),同样是因为 信仰佛教,故&俗尚廉耻,人性和善,少言.&(《蛮书》卷10)
骠人能歌善舞,音乐舞蹈艺术具有较高的水平.公元802 年,骠国国王雍羌派遣王子舒 难陀访唐.随使团一起来中国的还有一个庞大的歌舞团,仅伴奏的乐工就有 35 人, 携带的 乐器多达22 种,在长安演奏了12 首乐曲.乐团在去长安途中在成都演出时,西川节度使韦 皋就对其&舞容乐器异常&深为赞赏,亲自画了图,上献唐玄宗.(《新唐书.骠国传》) 乐队 在长安演出时,深受宫廷和文士的喜爱,许多诗人都赋诗以记,其中白居易的诗最为生动: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千击文射踊.珠缨炫转星宿摇,花蔓抖擞龙蛇动……&.(白居易: 《骠国乐》) 骠人还创制了他们的文字骠文,但他们同时也使用印度的梵文.在汗林和室利差咀罗都 发现刻有骠文的大砖,陶罐等器物,但上面的文字一般都是寥寥几行.1912 年,考古学家 在缅甸蒲甘的摩耶齐提佛塔发现一个刻有巴利文,孟文,缅文和骠文四种文字的石柱,即著名的摩耶齐提石刻.骠国灭亡后,骠文还一度被缅人使用. 公元832 年,骠国遭到南诏的攻伐,史书记载说,南诏从骠国的都城掳掠了三千民众到 拓东城(今昆明)(《新唐书.骠国传》).从此以后,骠国日趋衰落.到公元11 世纪,缅人以蒲 甘为中心控制了今天缅甸本部地区以后,骠国便日渐淡出史籍.随着骠国的灭亡, 古老的骠 人竟然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堆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团.
一 度雄据中南半岛西部的骠人到底是属于哪一个族系的民族呢?他们后来到底到哪里去 了呢?国内外许多学者一直在对这个问题进行着探索. 曾经有学者认为,骠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系中的一支.⑩也有学者认为,骠人就是我国 史书中记载的&濮&人中的一支,&骠&字可能就是&濮&字的异写.⑩ 但是,随着对骠人文字的解读和对骠人语言研究的深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 骠人 是一个操藏缅语的民族. 例如,英国的卢斯教授就认为,&在语言上,他们显然属于藏一缅语……&.⑩&缅人和 骠人属同一种族&.另外一位英国学者霍尔也认为:骠人&或即藏缅人的先辈&.⑩ 原仰光大学校长,著名的缅甸学者吴佩貌丁在分析了骠人的语言后特别强调说:& 骠语 是一种无辅音韵尾,约有8 个声调的藏缅语,与缅语相似.&⑩ 《缅甸大百科全书》也说:&骠人所操的语言是藏缅语之一.&⑩ 缅甸学者吴达妙也认为,骠语属于藏缅语族藏语支.⑩ 印度学者克里希纳.穆拉里在其《缅甸的文化遗产》一书中谈到骠人的语言时也认为: &骠语是藏缅语.& 专门研究缅甸古代历史的缅裔美国学者迈克尔.昂敦也肯定地认为:骠人是说藏缅语的 民族.⑩ 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也认为:&骠语是古缅甸人所操的语言,属于已死亡的一种缅 -倮倮语.&④ 我国学者陈序经也认为:&据近代历史学者与人类学者的意见,骠与蒲甘是现代缅甸的 藏缅族&. 我国另一位学者计连芳在其《骠缅语文关系浅析》一文中对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骠语, 骠文和现代缅语和缅文进行了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也是:&骠与缅分别为两种相当接近的藏缅语.骠文的大部分非外来词汇由单音节的语素构成,虚词表示语法意义,有声调符号, 声调与声母,韵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不仅与缅语一样,具有明显的藏缅语特征,而且许多 词汇,语法与缅语相似&.因此,说骠人是说藏缅语的民族应当是可信的.
但是,藏缅语民族是一个很大的民族群体,这个群体包括了若干个民族,骠人会不会是 今天藏缅语民族中哪一具民族的先民呢?或者说,他们与今天哪一个民族更为相近呢?一些 学者还继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有一些学者认为,骠人与缅人是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如哈威即认为:骠人可 能就是缅人的前身. 陈茜也说:&骠与缅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同一个民族,缅人在骠国时期处于部落联盟 阶段,尚未形成民族,到 11—12 世纪蒲甘王朝时期,才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缅族.& 缅甸学者吴巴莫也认为:&今天的缅族应该说是骠族的后裔,是称谓的逐渐改变,'骠' 的称呼慢慢消失而代之以'缅'的称呼&. 还有学者更肯定地认为,骠人就是缅人,骠人与缅人就是同一个民族.例如,方国瑜先 生就认为,骠国就是缅族建立的国家.但是,从现有的资料来看,骠人就是缅人这种说法恐怕与历史事实是不相符合的. 因 为,骠人在缅人见于记载之前就已建立了他们的国家.而在骠国灭亡以后,缅人建立的蒲甘王 朝统治缅甸的时期,骠人仍然存在,目前缅甸发现的年代为公元 13 世纪的碑铭中, 仍有骠 文的碑铭.⑤ 在中国史书中,直到 14 世纪下半叶,也仍然有关于骠人部落活动的记载.《元史》就多 次提到,13 世纪下半叶存在于缅甸的骠人.如《元史》卷一二二列传第九爱鲁传中说:&至元 五年(公元 1268 年),从云南征金齿诸部,蛮兵万人绝缥甸道击之,斩首千余级,诸部震 服&.陈序经先生认为,这个缥甸,可能就是骠人的一个部落.⑦ 《元史》卷十本纪十世祖七中说:&(公元1271 年)纳速刺丁,将大理军抵金齿薄骠&. 卷一二五纳速刺丁传也说:&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 年)迁帅大理以军抵金齿,蒲骠, 曲腊,缅国招安夷寨三百籍户十二万二百&. 这个蒲骠,也可能是骠人的一个部落.今云南西部保山地区尚有蒲缥这个地名,可能也 与骠人有关.
元朝时期,虽然骠国早已灭亡了好几个世纪,但有时候人们还仍然把骠人居住的地区称 为&骠国&.例如,《元史》卷七本纪七世祖四中说:&丁未(公元1271 年),金齿,骠国三 部酋长,阿匿福勒丁,阿匿爪来内附,献驯象三马十九匹&. 《元史》卷一三三怯烈传说:&(公元1283 年)从云南王入缅,总兵三千,屯镇骠国&.元人所撰的《招捕总录》中大理金齿条也说:&至元七年(公元1270 年),征金齿,骠国五部未降者,破其二部&. 总之,在这些记载中,人们一直把缥甸,蒲骠,骠国等与金齿,缅国等并列,说明,骠人 与缅人是有区别的,不是同一个民族. 岑仲勉先生在谈到骠人的族属时则认为:&骠可能为彝族的一派或其相近的族类, 当日 曾在蒲甘建立政权,后为异族所篡代&.但是,岑先生并没有对这个观点进行展开论述. 李谋和李晨阳两位学者通过对出土的骠国古城与南诏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出土的骠国石瓮 上的王名与南诏早期的父子联名制等进行比较分析后又认为,骠人是白族的一支. 并特别强 调说:&白族以白色的白作为自己的族名……缅甸史籍中称骠族为 Pv1J 或 Pl1l.现代缅语中这 两个音的字已无直接意义,但是送气音 phyu 在缅语中是个常用字,即是白色的'白' 字. …… 所以我们认为,骠族无疑也是取白字的意思作为他们的族名的.&因此,&骠,白两者之间 并无根本之区别,只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个民族的两个支系罢了.&&总之,可用一句话 概括,即:骠即白,白即骠也.& &骠&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史书记载,在南诏的王号中,有&骠信&这个称号. 公元808 年异牟寻死,子寻阁劝立,自称&骠信&.虽然寻阁劝不久就死去,但&骠信&这 个称号,却一直沿用到公元 9 世纪末.《新唐书》卷 222&南诏传&中解释说:&骠信, 夷语 君也.&陈序经先生认为,骠国与南诏的关系十分密切,这里所说的&夷语&的&夷&,可能 指的是南诏,也可能指的是骠国,而&骠信&这个称号,很可能原来是骠国国王的称号, 南诏建国后,受到骠国的影响,采纳了这个称号.因此,中国人对这个国家及其居民的称呼 &骠&一词,最初是中国人对其国君的称号&骠信&的简称,以后又用其国君的称号来名其 国家和国人,其人其国在中国史籍中遂被称为了&骠&.④
&骠&这个名称,是不是就像陈序经所解释的那样,是中国人&用其国君的称号来名其国家 和国人&的?目前还没有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个结论.如果真是如此,按陈序经的解释, &骠&这个词并没有&白色&的意思.
也有学者认为,&骠信&是古白语,意思就是&白祖&,&白宗&.李谋和李晨阳两位学者在《骠人族属探源》一文中,同意这个解释,进而认为:&其原意不论是骠文还是古白语都 是'白族的主人'之意……&. 白族的族名中的&白&这个词到底是一个译音还是就是像该字的汉语字面意思一样也是 白色的意思?这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认真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即使白族族名中的白字就是 白色的意思以及&骠信&就是古白语&白祖&,&白宗&或&白族的主人&的意思,恐怕也不 能证明骠人就与白族一样选择&白&作为他们的族称,从而证明骠人就是白族.因为, 中国 史书已经明白地告诉我们:&骠,古朱波也,自号突罗朱(按《旧唐书》作朱罗成),社婆国 人曰徒里拙.&也就是说,&突罗朱&,&朱罗成&,&徒里拙&即&Tirsul&或Tashul 才是骠人 的自称,即他们自己选择的族名,&骠&只是中国人或其他民族对他们的称呼,是他称, 不 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族称. 因此,不能把骠人的&骠&解释为&白&,进而认为他们就是白族的一支. 当然,两位作者根据史书的记载,从经济状况,日常习俗,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等方面 进行了分析,认为骠人和白族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这倒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骠人与白族 一 样,都属于藏缅语民族. 那么,骠人到底与今天的民族有没有关系呢? 计连芳在其《骠缅语文关系浅析》一文中对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骠语,骠文和现代缅语 和缅文进行了比较后,认为,骠语和缅语只是&两种相当接近的藏缅语&.不能把这两种语言 等同起来. 计连芳的推断是:&从中国西部南下迁徙的藏缅语族人,到达缅甸的时间可能有先后, 骠人先于缅人到达,受南印文化的影响先创立了文字.后来到达的缅族可能原先并无文字, 后来也才以南印文字为基础创立了缅文.11世纪以后,强盛起来的缅族在政治上统一了缅 甸全境.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统一了语言文字.骠国被南诏所灭,被掠走数千战俘 民众,国力顿衰,讲骠语者也日益减少,渐渐被后来强大起来的缅族所取代.& 我认为,这一推断比较符合历史事实.骠人既不是今天的缅族,也不是今天的彝族, 更 不是今天的白族.骠人只是先于缅族到达今天缅甸的藏缅语民族的一支.如今已经消失了. 更准确地说,是被后来的缅族等民族同化了.
骠人的族属及其与今天中、缅、印三国诸民族的关系 第47 卷第2 期广西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Vo1.47N..2 2011 年 4 月
骠人的族属及其与今天中,缅,印三国诸民族的关系 何平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云南昆明650091) [摘要]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进入缅甸之前,在当地唱主角的骠人是早期进入今天缅甸一带的一支藏 缅语民族.缅族崛起之后逐渐消失了的骠人并没有被缅人消灭,在后来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融合到今天的 缅族和分布在今天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多个民族中去了. [关键词]缅甸;骠人;族属;民族关系在中南半岛藏缅语民族中最大的民族缅族形成 并发展成为缅甸的主体民族之前,今天缅甸境内已 有一些民族群体,其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群体是 中国史籍中提到的&骠人&.然而,自从缅族崛起之 后,显赫一时的骠人便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以至于 无论是在今天的缅甸还是在与之相邻的国家境内都 找不到其踪迹.那么,骠人到哪里去了呢?许多学者 提出了不同看法,本文也谈一谈个人的看法. 中国史籍中很早就有关于骠人的记载.《华阳国 志》卷四&永昌郡&条说:&永昌郡古哀牢国也,哀牢山 名也……明帝乃置郡……去洛六千九百里,宁州之 极西南也.有闽濮,鸠獠,傈越,躲濮,身毒之民.&这 里的&傈越&,有人解读为&僳&和&越&,并认为其中 的&傈&就是&骠&,即骠人.也就是说,早在汉代,永 昌境内就有了骠人. 骠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把 他们建立的国家叫做&骠国&.中国史书虽然从《旧唐 书》和《新唐书》才开始为骠国立传,但实际上在唐代 之前,中国人就已经知道了骠人的国家骠国.《后汉 书》卷一一六&哀牢传&中说哀牢&有梧桐木华绩以为 布&.唐章怀太子李贤引《广志》注云:&梧桐有自者, 剽国有桐木,其花有自毛,取其毛淹绩缉织,以为布 也.&又《法苑珠林》卷三六也引《广志》云:&艾纳香出 (剽)国.&晋代魏宏的《南中八郡志》则明确提到骠 国,说&传闻永昌西南三千里,有骠国&. 这里所说的剽国或漂国,就是唐代人所说骠国. 根据缅甸考古材料,骠人出现在缅甸的历史还 要更早.缅裔美国学者迈克尔.昂顿教授根据缅甸 的考古资料推断说,早在公元前200 年左右,缅甸就 已经有了骠人.[1]1 而英国学者简尼斯在其《缅甸古代的骠人》一书 中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古代缅甸骠人遗址进行深入 研究后认为,早在公元前一千纪,骠人就已经出现在 缅甸了,而且,在公元前2 一1 世纪的时候,他们在农 业经济方面如灌溉系统方面有了很大建树.[z3. 到中国唐代时,骠人建立的骠国国势达到极盛, 《旧唐书》和《新唐书》均有&骠国&专条作了记录. 《旧唐书》卷一九七&骠国&条说:&骠国,在永昌故郡 南二千余里,去上郡一万四千里.其国境,东西三千 里,南北三于五百里.东临真腊国,西接东天竺国,南 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六干八 百里.&《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在永昌南二 千里,去京师万四千里.东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 堕和罗,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东 北袤长,属阳苴咩城.& 樊绰在《蛮书》卷一.中也说:&骠国在蛮界永昌 城南七十五日程,阁罗凤所通也.& 综合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在其最强盛时期,骠 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相邻,南邻孟加拉湾.但 从缅甸的考古发掘来看,骠国的文化还传播到了今 天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和西部的阿拉干地区.在这 两个地方都发现有骠文化的遗迹,在阿拉干还发现 有骠文碑铭.《新唐书.骠国传》记载,骠国&土宜菽,粟,稻, 梁,蔗大若胫,无麻,麦&.此外,骠国也出产金,银, 铜,铅,锡等矿产.骠国的手工业也较发达,最主要的 是纺织业.中国古籍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骠国的手工 业,但提到了骠人的服饰衣着.《新唐书?骠国传》说 骠人&衣用白氍,朝霞&;妇女&衣青娑('娑'也作 '婆')裙,披罗段&.樊绰的《蛮书》卷十也说,骠人&男 女多衣白氍&.卷七又说:&骠国,弥臣,弥诺,悉皆披 婆罗笼段.&白氍和朝霞都是用吉贝织成的好布. 《新唐书》说:&吉贝,草也(草本植物),缉其花为布, 粗日贝,精日氍.&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各地的商业贸易. 《新唐书?骠国传》说,骠人&与诸蛮市,以江猪,白 氍,琉璃婴甜相贸易&.骠人在交易时已使用金银钱 币.《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国&以金银为钱,形如半 月,号登伽陀,亦日足弹陀&. 在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的基础上,骠人建立了 城市.《新唐书.骠国传》提到骠国有9 座城镇.文 献记载和考古发掘都表明,骠国的都城室利差怛罗 已具有相当规模.《旧唐书.骠国传》记载:其罗城结 构以砖瓷,周一百六十里.《新唐书.骠国传》也记载 其都城&以青甓为圆城,周百六十里&.史书记载说骠 国的都城周长有一百六十里,有些夸大.后来的考古 调查证明,室利差怛罗城南北长约4 公里,东西宽约 3 公里半,周长约15 公里左右.尽管没有史书记载 说的那么大,但确实有相当大的规模. 关于骠国的政治制度,迄今为止我们知道得还 不多.但从中国史籍的记载来看,骠国的最高统治者 是国王,《旧唐书?骠国传》说:&其王姓团没长,名摩 罗惹.&其实,&团没长&和&摩罗惹&都只是国王的名 号,并非国王的姓名.&摩罗惹&是梵文&Maharaja&的 音译,意为&大王&.&团没长&也可能是骠语对国王的 称谓.在国王之下,按《旧唐书》的记载,有&国相&,名 摩诃思那.其实,所谓&国相&,也是用中国的官职比 附,&摩诃思那&是一个音译词,即梵文的 &Mahasina&,其地位仅次于国王.《新唐书?骠国 传》提到的其他官职,仅有&城主&,如提到国王雍羌 的弟弟&悉利移城主舒难陀&.&城主&大概是国王分 封的地方领主. 《新唐书.骠国传》还记载说,室利差怛罗有佛 寺百所,骠人&喜佛法&,&民七岁祝发至寺.至二十有 不达其发,复为民&.这有点像今天缅甸人信仰小乘 佛教的情形.从考古材料来看,骠人也有信仰大乘佛 教和印度教的,但小乘佛教影响最大.由于信仰佛 教,故&俗恶杀&,也不用丝织物,因为&丝出于蚕,为 其伤生故也&.同样是因为信仰佛教,称其&俗尚廉 耻,人性和善,少言&. 骠人还创制了文字骠文,但他们同时也使用印 度的梵文.在汗林和室利差怛罗都发现刻有骠文的 大砖,陶罐等器物,但上面的文字一般都是寥寥几 行.1912 年,考古学家在缅甸蒲甘的摩耶齐提佛塔 发现一根刻有巴利文,孟文,缅文和骠文四种文字的 石柱,即着名的摩耶齐提石刻.骠国灭亡后,骠文还 一 度被缅人使用. 公元832 年,骠国遭到南诏的攻伐.《新唐书? 骠国传》记载说,南诏从骠国的都城掳掠了三千民众 到拓东城(今昆明).从此以后,骠国日趋衰落.到公 元11 世纪缅人以蒲甘为中心控制了今天缅甸本部 地区以后,骠国便日渐淡出史籍.随着骠国的灭亡, 古老的骠人也逐渐在历史上消失了,只留下了一堆 需要我们去解开的谜团. 一 度雄据中南半岛西部的骠人到底是属于哪一 个族系的民族呢?他们后来到哪里去了呢?国内外 许多学者一直在探索. 曾经有学者认为,骠人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系中 的一支.Ld1]】..也有学者认为,骠人就是我国史书中记 载的&濮&人中的一支,&骠&字可能就是&濮&字的异 写.[]
但是,随着对骠人文字的解读和对骠人语言研 究的深入,目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骠人是一个操藏 缅语的民族. 早在1943 年,美国学者罗伯特.沙菲尔就对已 经解读成功的一部分骠文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认 为骠人的语言是一种藏缅语.罗伯特还将骠文碑铭 中记载的骠人的语言与现今一些藏缅语族语言作了 比较,认为,古代的骠语与今天的克伦语有非常密切 的关系,在一些方面与今天分布在缅印边境一带印 度一侧的藏缅语民族钦族库基人(Kukis)语言中的加米 (Khami)方言和波多人(Bodos)的古语以及分布在 缅印边境缅甸一侧的克钦人和侬人(Nung)的语言 都有关系. 罗伯特用来与骠语进行比较的语言,都属于藏缅 语族的语言,在这些语言中,波多人的语言与藏语有 非常密切的关系。国外有语言学家认为,我国西藏和 印度喜马拉雅山地区大多数民族的语言都属于藏缅 语族中的波多语支的语言.
后来,许多对骠人语言作过探讨的学者都认同 这一看法.例如,英国的卢斯教授就认为:&在语言 上,他们显然属于藏一缅语……,,另外一位英国学 者霍尔也认为:骠人&或即藏缅人的先辈&..《缅 甸大百科全书》也说:&骠人所操的语言是藏缅语之 一 .&[9]缅甸学者吴达妙也认为骠文属于藏缅语族藏 语支.[9]印度学者克里希纳?穆拉里在其《缅甸的文 化遗产》一书中谈到骠人的语言时也认为:&骠语是 藏缅语.&[10]专门研究缅甸古代历史的缅裔美国学 者迈克尔.昂敦肯定地认为:骠人是说藏缅语的民 族.[11]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也认为:&骠语是古缅甸 人所操的语言,属于已死亡的一种缅一倮倮 语.&[11]原仰光大学校长,着名缅甸学者吴佩貌丁 在分析了骠人的语言后进一步强调说:&骠语是一种 无辅音韵尾,约有8 个声调的藏缅语,与缅语相 似.''[.] 我国学者陈序经也认为:&据近代历史学者与人 类学者的意见,骠与蒲甘是现代缅甸的藏缅族&.[1.]1 我国另一位学者计连芳在对现在已经整理出来的骠 语,骠文与现代缅语及缅文比较后得出的结论也是: 骠与缅分别为两种相当接近的藏缅语骠文的大部 分非外来音词汇由单音节的语素构成,虚词表示语 法意义,有声调符号,声调与声母,韵母之间有密切 的关系,不仅与缅语一样,具有明显的藏缅语特征, 而且许多词汇,语法与缅语相似.L1.] 另外,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当 时分布在夜郎以西到滇以北的&西南夷&的情况时 说:&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 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 皆椎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叶 榆,名为崔,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 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崔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 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陇最大.其俗或 土着,或移徙,在蜀之西.自冉陇以东北,君长以什 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根据司马迁的记载,这些 &西南夷&都属于&氐类&,即今天藏缅语民族的先民. 在这些&氐类&中,已经定居从事农业的群体的 发式是&椎结&.而唐代诗人自居易在其《骠国乐》一 诗中,描写贞元十七年(802)随南诏使者一起访唐的 骠国使团中的歌舞演员在长安表演乐舞的情形时则 有:&玉螺一吹推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蛹&的句 子n4j 卷三,这里的&推髻&应该就是&椎结&,似乎也能 说明,骠人与氐羌即今天藏缅语民族的先民的关系. 因此,说骠人是藏缅语民族应当是可信的. 但是,藏缅语民族是一一个很大的民族群体,这个 群体包括了若干个民族,骠人会不会是今天藏缅语 民族中哪一个民族的先民呢?或者说,他们与今天哪 一 个民族更为相近呢?一些学者对这个问题也作了 探讨. 卢斯认为:缅人和骠人属同一种族.[15]似乎强 调了骠人与今天缅人的关系. 还有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骠人与缅人乃是同一 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名称.如哈威认为:骠人可能就是 缅人的前身.[I]2 哈威还具体地谈到:&自卑谬(骠人 古都——引者)被毁后,人民移殖蒲甘,与其地各族 杂居,此后即以缅人闻于世.&[1]4.似乎认为早期的 骠人就是后来的缅人. 陈茜更明确地说:&骠与缅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的同一个民族,缅人在骠国时期处于部落联盟阶段, 尚未形成民族,到11—12 世纪蒲甘王朝时期,才形 成一个统一的民族——缅族.&L1 缅甸学者吴巴莫也认为:今天的缅族应该说是 骠族的后裔,是称谓的逐渐改变,&骠&的称呼慢慢消 失而代之以&缅&的称呼.[18] 还有学者更肯定地认为,骠人就是缅人,骠人与 缅人是同一个民族.例如,方国瑜先生认为,骠国就 是缅族建立的国家.[19] 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骠人就是缅人这种说法 恐怕与历史事实是不相符合的.因为,骠人在缅人见 于记载之前就已建立了他们的国家.而在骠国灭亡 以后缅人建立的蒲甘王朝统治缅甸的时期,骠人仍 然存在,目前缅甸发现的年代为公元13 世纪的碑铭 中,仍有骠文的碑铭.[1]2 在中国史书中,直到14 世纪下半叶,也仍然有 关于骠人部落活动的记载.《元史》就多次提到13 世 纪下半叶存在于缅甸的骠人.如《元史》卷一二二列 传第九《爱鲁传》中说:至元五年(1268),&从云南征 金齿诸部,蛮兵万人绝缥甸道击之,斩首千余级,诸 部震服&.陈序经先生认为,这个缥甸,可能就是骠人 的一个部落.[13j.. 《元史》卷十&本纪十世祖七&中说:(1271 年) &纳速剌丁,将大理军抵金齿蒲骠&.卷一二五《纳速 剌丁传》也说:至元十六年(1279)&迁帅大理以军抵 金齿,蒲骠,曲腊,缅国招安夷寨三百籍户十二万二 百&.这里的蒲骠,也可能是骠人的一个部落.今云 南西部保山地区尚有蒲缥这个地名,可能也与骠人 有关. 元朝时期,虽然骠国早已灭亡了好几个世纪,但 有时候人们仍然把骠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骠国&.例 如,《元史》卷七本纪七《世祖四》中说:丁未(1271 年),&金齿,骠国三部酋长,阿匿福勒丁,阿匿爪来内 附,献驯象三马十九匹&.《元史》卷一三三《怯烈传55 说:(1283 年)&从云南王入缅,总兵三千,屯镇骠 国&.元人所撰的《招捕总录》中&大理金齿&条也说: 至元七年(1270),&征金齿,骠国五部未降者,破其二 部&. 总之,在这些记载中,人们一直把缥甸,蒲骠,骠 国等与金齿,缅国等并列,说明骠人与缅人是有区别 的,不是同一个民族. 计连芳在其《骠缅语文关系浅析》一文中对现在 已经整理出来的骠语,骠文与现代缅语和缅文比较 后,认为骠语和缅语只是&两种相当接近的藏缅 语&,L12]不能把这两种语言等同起来.
四 岑仲勉先生在谈到骠人的族属时认为:&骠可能 为彝族的一派或其相近的族类,当日曾在蒲甘建立 政权,后为异族所篡代.& 但是,岑先生并没有对 这个观点展开论述. 李谋和李晨阳两位学者通过对出土的骠国古城 与南诏古城的建筑风格和出土的骠国石瓮上的王名 与南诏早期的父子联名制等加以比较分析后认为: 骠人是白族的一支,并特别强调说:&白族以白色的 白作为自己的族名……缅甸史籍中称骠族为Pyu 或Pru.现代缅语中这两个音的字已无直接意义,但 是送气音phyu 在缅语中是个常用字,即是白色的 '白'字.……所以我们认为骠族无疑也是取白字的 意思作为他们的族名的.&因此,&骠,白两者之间并 无根本之区别,只是居住在不同地域的同一个民族 的两个支系罢了&.&总之,可用一句话概括,即:骠即 白,白即骠也.&[.] &骠&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根据史书记载,在 南诏的王号中,有&骠信&这个称号.公元808 年异牟 寻死,子寻阁劝立,自称&骠信&.虽然寻阁劝不久就 死去,但&骠信&这个称号却一直沿用到公元9 世纪 末.《新唐书》卷二二二《南诏传》中解释说:&骠信,夷 语君也.&陈序经先生认为,骠国与南诏的关系十分 密切,这里所说的&夷语&的&夷&,可能指的是南诏, 也可能指的是骠国,而&骠信&这个称号,很可能原来 是骠国国王的称号,南诏建国后,受到骠国的影响, 采纳了这个称号.因此,中国人对这个国家及其居民 的称呼&骠&一词,最初是中国人对其国君的称号&骠 信&的简称,以后又用其国君的称号来名其国家和国 人,其人其国在中国史籍中遂被称为了&骠&.’ &骠&这个名称是不是就像陈序经所解释的那样 是中国人用其国君的称号来名其国家和国人的?目 前还没有可靠的资料能够证明这个结论.如果真是 如此,按陈序经的解释,&骠&这个词并没有&白色&的 意思.也有学者认为,&骠信&是古白语,意思是&白 祖&,&白宗&.[2.]李谋和李晨阳在《骠人族属探源》一 文中同意这个解释,进而认为:&其原意不论是骠文 还是古白语都是'白族的主人,之意……&[9j 白族族名中的&白&这个词到底是一个译音还是 就像该字的汉语字面意思一样是白色的意思?这是 一 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我认为,即使白族族名中的自 字就是白色的意思以及&骠信&就是古白语&白祖&, &白宗&或&白族的主人&的意思,恐怕也不能证明骠 人与白族一样选择&白&作为他们的族称,从而证明 骠人就是白族.因为,&骠&是中国史书对这个族群的 称谓,后来缅人把他们称为Pyu 或Pru,可能也是根 据中国人的称呼叫的,因为据史书记载,骠人自己叫 &突罗朱&.《新唐书55@二二三《南蛮传》记载:&骠,古 朱波也,自号突罗朱(按《旧唐书》作朱罗成),社婆国 人曰徒里拙&.缅甸的孟人把骠人称为&Tirsul&,当 时来自西方的一些商人则把他们叫做Tashul,L2.]3 这些称呼就是中国史籍中提到的&突罗朱&或&徒里 拙&.因此,不能把骠人的&骠&解释为&白&,进而认为 他们就是白族的一支. 当然,两位作者根据史书记载,从经济状况,日 常习俗,信仰禁忌,语言文字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 为骠人和白族在很多方面很相似,这倒是有一定道 理的.因为骠人与白族一样,都属于藏缅语民族. 那么,骠人到底与今天的民族有没有关系呢? 计连芳在其《骠缅语文关系浅析》一文中的推断 是:&从中国西部南下迁徙的藏缅语族人,到达缅甸 的时间可能有先后,骠人先于缅人到达,受南印文化 的影响先创立了文字.后来到达的缅族可能原先并 无文字,后来才也以南印文字为基础创立了缅文.11 世纪以后,强盛起来的缅族在政治上统一了缅甸全 境.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统一了语言文字. 骠国被南诏所灭,被掠走数干战俘民众,国力顿衰, 讲骠语者也日益减少,渐渐被后来强大起来的缅族 所取代.&[.] 缅甸学者波巴信更明确地说:&骠族因受南诏的 进攻已趋衰亡,残余的骠族只好依靠缅甸族的力量 和他们杂居在一起.由于种族相同和杂居的结果,就 逐渐被缅甸族所同化.&L2J2 我认为,这一推断大体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即 骠人就是骠人,骠人并不是今天这一带地区的哪一 个民族的直系祖先,它只是先期迁徙到今天缅甸的 古代藏缅语民族的一支.由于语言文化的相近,它与 后来新进入缅甸的缅族逐渐融合. 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是,骠人不仅仅是与缅族 相融合.从中国史籍有关记载和相关考古资料来看, 在其最强盛时期,骠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 江流域,西接阿拉干和今印度曼尼坡,北与南诏相 邻,南邻孟加拉湾.因此,可以断定,骠人除了被缅族 同化以外,那些分布在核心区域以外的骠人一定也 融合到云南,缅甸以及印度东北部这一带地区的其 他一些语言和文化与之近似的操藏缅语的民族中去 了.例如,据《新唐书.骠国传》记载,公元832 年,骠 国遭到南诏的攻伐后,南诏从骠国的都城掳掠了三 千民众到拓东城(今昆明).所以,昆明的土著居民中 有一部分人可能含有古代骠人的血统和文化基因. 所以,古代的骠人并不是今天哪个民族的直系 祖先,但是,他们与今天缅甸和中国云南及印度东北 部地区的多个民族又都不同程度地有着一些关系, 即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逐渐融合到今天 的缅族和分布在今天中,缅,印交界地区的多个民族 中去了.这样说可能更符合历史事实一些.
南诏短命的帝国时代--蒙世隆大礼帝国
公元859年,劝丰佑病逝,朝中面临蒙嵯巅篡位登基的危险,南诏老臣段宗牓在千钧一发之际诛杀了嵯巅,彻底根除其党羽,并与众大臣拥立劝丰佑之子蒙世隆为王。蒙世隆是一位拥有雄心壮志的君主,他一生都在为实现南诏问鼎中原的梦想而奋斗,他卓越的文治武功加速了唐帝国的灭亡,使南诏进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蒙世隆的登基,标志着南诏进入全新的帝国时代。 他制定了一整套大国海洋战略——东线占领唐安南都护府,打通南海出海口;西线占领并控制骠国以及中南半岛西部诸国,打通印度洋出海口;中线沿银生、开南节度南下直达泰国湾,打通太平洋出海口。为实现这一计划,他先后远征骠国、弥诺国、弥臣国、勃斯等西部诸国,并在海上打败印度洋上的强国狮子国,实现东线计划;然后,他派大将段酋迁、杨思缙多次血染交趾,并建立海上舰队打败了大唐的海上舰队,南下打败占婆,控制了占婆港,短暂实现西线计划;接着,他派大军沿南诏开南、银生节度南下,打败了女王国、真腊吴哥王朝等国,一直打到了今天泰国湾一带,扩大了银生节度的辖区,实现中线计划。世隆大帝的海洋战略相继连接和延伸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步头古道、博南古道等,首次实现了太平洋-云南-印度洋的连接,将地中海文明、印度洋文明、太平洋西岸文明与洱海文明实现沟通。这一海洋战略缔造了强大的南诏陆地-海上军团,横扫整个中南半岛以及四川、广西地区,使南诏成为东南亚和南亚最强大的帝国。 接着,他开始了“北伐西川、攻陷成都、问鼎中原”的计划。于公元866年攻陷嶲洲城,并改嶲洲城为建昌城,设置建昌府,迁国内的贵族大姓定居镇守建昌。3年后,世隆亲率大军北伐成都,南诏军队一路势如破竹,直抵成都城下,把成都重重包围,成都城易守难攻,城内兵士与百姓众志成城,誓死守卫。南诏军久攻不下。围困了数月,城内粮草饮水难以为继,节度使卢耽派使节前往南诏军中求和,企图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前来解围。停战几天后,世隆再次发动进攻,不料唐朝援军迅速赶到,战局瞬时发生了变化,南诏军陷入两重夹击的困境,世隆亲自上战场指挥,加紧攻城,双方激战数次,唐军援军乘机攻入南诏军营,南诏大败。世隆将部队退至大渡河,看见南诏军队伤亡惨重,问鼎中原梦想破灭,数万家乡子弟兵埋骨异乡,内心痛苦,欲跳河自尽,被侍卫救下,随军大臣跪拜劝阻。公元873年,世隆第二次北伐成都,一路拼杀,再次兵临城下,唐朝廷举朝震动,急忙调河东、山南、东川诸道兵援救,并命大将高骈为统帅,解救四川。高骈大败南诏军。公元876年,世隆第三次进攻四川,高骈坐镇四川,诱敌深入,将南诏军引入深谷中,三声炮响,高骈伏兵齐出,世隆知中计,急命退兵,可为时已晚,南诏军死伤无数,世隆无奈,退兵至建昌城。公元877年,世隆第四次伐四川,发兵攻打黎洲和雅洲,试图北上攻下成都,孰料南诏军队再次大败。世隆退居景境寺,二月下旬,世隆因多年征战和气血攻心,发病驾崩与景境寺中,一代帝星就此陨落,终年仅36岁。世隆大帝死在了征战的途中,为实现大志而死,虽然他问鼎中原的梦想不曾实现,但他无疑是南诏国最伟大的帝王,他为心中的壮志而死,可谓死得其所。 世隆在位18年里打下了南诏国最大的版图,势力达整个中南半岛和中国西南大部分地区,疆域最大时北至大渡河,东到贵州东部及南宁以西,东南抵包括河内在内的越南北部、中北部广大地区,南至泰国湾沿岸达“大海无人之境”,西抵伊洛瓦底江下游及孟加拉湾海岸。并打通了一条从孟加拉湾、安达曼海东岸港口、泰国湾到北部湾地区的国际贸易大通道,首次在政治和军事上由陆地连通了西南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与海上丝绸之路。此时的南诏,在亚洲具有了极大的国际影响力,各国纷纷来朝,南诏无疑成为东南亚以及南亚的霸主。 当然,世隆也不是一位穷兵黩武的君主。在国内,他是一位深受国民爱戴的好君王,在今天大理和四川会理、西昌等地都流传着许多关于世隆保境安民、爱民如子的故事,当地百姓还为其修建景庄王庙。他承袭了父亲的志趣,崇佛礼佛,广建佛寺,以佛治心,以祥达和,安抚边境,形成了人和的局面。世隆还大力兴修水利,巩固和完善了苍山冯河及锦浪江工程,在洱海西岸的冲积平原上首次完成了连通苍山水系中莫残溪、清碧溪、龙溪、绿玉溪、中和溪、灵泉溪等12溪的南北人工运河工程,不仅灌万顷良田,而且可以通航,形成王都纵横的水利工程奇观。世隆时期的洱海、滇池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能和大唐的关中、川蜀等地相当。
世隆时期的南诏已经进入全盛时期,综合国力仅次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李唐王朝、东罗马拜占庭王朝,位居世界第四强国。在疆域人口、势力范围方面超过了东罗马,次于阿拔斯王朝和唐朝;陆上军事力量在一定范围内超过了唐和拜占廷帝国仅次于阿拔斯王朝;海上军事力量逊于唐,和其他两个帝国差距很大;文明程度上比不上其他三国,科学技术自然也比不上,但在铸造、冶炼以及手工艺等方面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南诏的浪剑、郁刀和铎鞘非常出名,各国外商纷纷购买,甚至以拥有一把铎鞘为荣。值得一提的是南诏在处理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堪称典范:它的国师可以是印度来的梵僧或西域来的番僧,它的首辅宰相可以是曾经的战俘,它的将领可以是隶属其他族群或其他种族的外藩首领,它对待其他民族和新移民往往以联姻的方式、兄弟般的亲和度来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南诏后期多元而自成一体的释儒、儒释文化与阿拉伯文化、汉唐文化、希腊人文古典主义和拜占廷文化一起成为九世纪最为先进的文明模式。 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没有永远的强盛,任何东西,强盛到一定地步就得衰落了,唐朝如此,东罗马帝国如此,阿拔斯王朝如此,吐蕃如此,南诏也在十世纪初走向衰落。
南诏是彝族先民建立的政权,极盛时期也是一度辉煌啊。
民地武要及时和孙国祥特使,外长王毅,沟通交流,压服昂山素季敏昂莱遵守彬龙协议,缅甸和平稳定指日可待,缅东西各邦民族是原住土著民族,和罗兴亚人不是一回事,罗兴亚人是孟加拉人口**暴炸的非法移民,支持缅军驱逐邪教徒非法移民,缅人必须遵重让步各民族邦,才能实现和平稳定,缅甸才不会分裂崩溃,本来就是缅人侵略屠杀驱赶土著民族才造成那么多难民,民地武要求老孙头,中国外交部主持匡扶正义,锄强扶弱,胡萝卜加大棒,缅人缅政府缅军必须遵守执行彬龙协议,缅甸才能实现民族和结,国家和平稳定不分裂,缅人执迷不悟愚昧自大,迷信武力,还得再打一百年最后还是分裂崩溃散伙各自独立。缅人想通了实现联邦制不欺压歧视少数民族,让缅北人执政,与中国快速融合及援助下,经济才会快速发展腾飞的。昂山素季缅军想名留青史造福缅甸人民,唯此一途。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过国界线有可能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