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是受的学长,形容两人长得像曾在同一个社团,攻被社团里人戏称为陛下

优秀作文《刚正不阿的故事》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刚正不阿的故事》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刚正不阿的故事》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刚正不阿的故事》600字【拼音】gāng zhèng bù ē
【成语故事】宋朝包拯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赴任扬州天长知县时写诗自勉:“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一生敢于犯颜直谏,不谋私利,执法如山,铁面无私,不畏权贵,不循私情,为民除害,成为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典故】有正大不阿,不行私谒者,便以为不贤。  明·余继登《典故纪闻》卷十四
【释义】阿:迎合,偏袒。刚强正直,不逢迎,无偏私。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刚强正直,不逢迎
【结构】联合式
【相近词】坚强不屈
【相反词】阿谀奉承
【押韵词】戴笠乘车、氓獠户歌、与受同科、恒舞酣歌、安步当车、大吆小喝、日诵五车、腹载五车、信口开呵、禽困覆车、......
【歇后语】包公铡驸马
【英语】beuprightandneverstoopingtoflattery
【俄语】твёрдыйипрямолинéйный
【示例】济南同知吴公,刚正不阿。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一员官》
【成语例句】
◎ 上联告诫自己要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下联砥砺自己杜绝私欲,做刚正不阿的清官。
◎ 这种刚正不阿的大无畏气概,使当时的 老百姓和一些有正义感的臣僚,对包拯都很钦佩。欧阳修就钦佩 包拯“天姿峭直”。
◎颜延之是一个刚正不阿、敢于直言的人。南朝刘宋少帝景平二年(公元424年),他因触怒权贵,受到排挤,出任始安(今桂林)太守。
◎“业务精通、政治合格、刚正不阿”,四川省工商局副局长杨跃用这十二个字概括了阆中市工商局12315执法队队长何劲松的品格。
作文二:《海瑞刚正不阿的故事》1900字海瑞刚正不阿的故事
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格认真。不久, 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 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榨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要是换了别的县份,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
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如雷,但海瑞一 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ā,,懋音,à,)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个地方,地 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 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调到京城。
海瑞到了京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见得更多了。那时候,明世宗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他躲在宫里一个劲儿跟一些道士们鬼混。一些朝 臣谁也不敢说话。海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写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他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揭露出来。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 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回家的路上,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妻子和儿子看到全吓呆了。海瑞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人们,并且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
交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有个宦官早就听到海瑞的名声,跟明世宗说:“这个人是个出名的书呆子,他早知道触犯了陛下活不成,把后事都安排了。我看他是不会逃走的。”
后来,明世宗还是下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到明世宗死去,海瑞才得到释放。
作文三:《刚正不阿的邓演达》4500字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刚正不阿的邓演达
刚正不阿的邓演达
邓演达1895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05年,邓演达随父到淡水读书。淡水邻近香港,文化较发达,传播进步思想的书刊如《民报》等都能看到。当地民间关于孙中山神话般的传说,使少年邓演达无限崇敬。于是在1909年,年仅14岁的邓演达,考入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这所学校虽为清政府设立,但中国同盟会已渗入其中,学堂学长邓铿是邓演达父亲的好友,是从事秘密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在学期间,邓演达很快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
1911年4月,陆军小学的同盟会会员受命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但是由于起,义计划不够周密而失败。1913年,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适逢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邓任第三连连长,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但“二次革命”最后又以失败而告终。
多次革命行动的失败,邓演达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于是,他决心继续在军事上深造,等学有所成,再为国效力。1914年,他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冬毕业,以优等生资格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攻读工兵科,同时还致力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并学习德文,这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1919年2月,24岁的邓演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准备在统一两广的基础上出师北伐。陈炯明野心勃勃,阻挠北伐,1922年暗杀邓铿,窃取第一师师长职位;又炮轰总统府,公开叛变,第一师面临被分化瓦解的危险。邓演达联合李济深、叶挺等人形成核心,与陈炯明周旋。他临危受命,联络滇、粤、桂军,组织西路讨贼军,任前敌总指挥。西路军从西江东下,11月从陈炯明手中夺回广州,邓演达战功卓著,1923年2月,迎孙中山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孙中山提升邓演达为旅长,他坚辞不受,推荐陈铭枢,自己担任第三团团长。孙中山对他非常赏识和器重。调邓团守卫大元帅府和广州,并授予他少将参军之职。当他奉命筹办黄埔军校,粤军第,师师长李济深为他饯别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邓仲元(即邓铿)师长的伟大、
的忠贞和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粤军第一师;没有择生(即邓演达)热诚,也没有巩固的第一师,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效命。”由此可见邓演达在粤军第一师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威望。
1924年,国共合作。邓演达衷心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军校7个筹委之一。孙中山拟委任他担任教练部主任,他谦虚地推荐李济深担任正职,自己甘居其副,并兼学生总队队长,后升任教育长。他尊重苏联顾问,与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密切合作。他办事认真,雷厉风行,为人师表,住在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打成一片。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邓演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改组筹备委员,随即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年3月由黄埔军校改组而成,但仍通称为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遭到邓演达的指责。为此邓被软禁,蒋又以明升暗降的办法,改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兼湖州军分校教育长,将他调离黄埔军校。
与蒋介石分裂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开始办公。蒋介石竟要求迁都到他便于控制的南昌,并扣留经过南昌的中央委员。邓演达和吴玉章等人组成行动委员会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当蒋介石到武汉来活动迁都南昌之事时,他发起30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对其质询。
为了阻止蒋介石的独裁行为,1926年7月邓演达冒险实行了“庐山兵谏”。1926年7月,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邀请蒋、汪上庐山“谈一谈”,且约定双方只能带几名高级助手和一个营的士兵作警卫。于是邓演达、唐生智都上了庐山。在山上,邓演达说服唐生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兵谏蒋介石,逼他继续北伐。这天晚上,蒋介石寓所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的门外走来两名身挎驳壳枪的军人,说是有秘密情况要报告,哨兵还没来得及问明情况,就被缴了械。带队的邓演达、唐生智冲进蒋介石的卧室,把他从床上赶了下来。
起初,蒋介石猜想这次行动定是鲍罗廷所谋。其实鲍罗廷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件事。事后,蒋介石知道了实情,对邓演达恨之入骨。
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权,旨在限制和削弱蒋介石的个人权力。为了限制蒋介石独裁的恶性发展,会议通过了《统一党领导机关案》等多个决议案;同时免去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会后,邓多次发表讲话,阐述反对个人独裁的意义,主张“党指挥军事”,而不允许“军事指挥党”。为此,蒋介石一直视邓演达为心腹之患。
1927年,蒋介石撕下革命伪装,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武汉“清党”反共迫在眉睫。面对危急的革命形势,邓演达不顾“做了共产党的工具”的指责,为挽救革命做最后努力。他毅然把储藏在总政治部的200多支枪交给湖南农民运动领袖郭亮;两次登门劝说汪精卫不要与蒋介石合流。
1927年6月30日,邓演达鉴于革命形势逆转,又感到无力挽回,?就怀着沉痛的心情,决定出走。临走前,他给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说:“我以为总理的三民主义是我们革命的张本,照着总理的三民主义去做,必然可以得到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农工群众的拥护,可以完成革命。不幸到了今日,总理的三民主义受了不少的曲解和背叛,,,,我因为这个,所以离开了目前的工作,而且希望我们党的领袖们反省。”
喋血沙子岗
1930年5月,邓演达来到上海,8月9日,在上海格罗希路大福里(今延庆路29弄1-21号)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10个省的代表。会议由邓演达主持,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选举了中央机构――干事会,由邓演达任中央干事会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总干事。
邓演达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把斗争的矛头始终指向南京蒋介石集团,为复兴中国革命,领导全体党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主张一方面建立平民群众的军队,一方面瓦解和争取蒋介石的军队。邓演达利用他在黄埔学生中的影响,建立“黄埔革命同学会”,会员达数千人,遍布全国。还利用其与国民党军队的历史关系和嫡系与非嫡系的矛盾,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联络和策反工作,争取了不少
人,严重地动摇了蒋介石统治的军事基础。
邓演达的革命活动使蒋介石十分畏惧和仇恨,蒋以30万元悬赏缉捕他。
1931年8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上海愚园坊20号举行受训干部结业典礼,邓演达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本是一次极为秘密的活动,为了慎重起见,邓演达还于前一天夜间就来到这里。但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收买的陈敬斋,已经混入会场。然后会议中途以肚子疼为由溜出去通风报信。当天下午,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队特务和静安寺捕房的中外警探一拥而至,将愚园坊20号严密包围。面对特务的到来,邓演达面无惧色,正气凛然地说:“我是邓演达,这些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事不牵涉到他们,要抓就抓我一个人!”特务被他的气势吓倒,一时僵在那里不敢动手。
8月19日晨邓演达被押送至白云观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队囚禁。当夜,侦察队有个班长用广东话悄悄对邓演达说,从侦察队到法租界距离不过两里,他愿冒生命危险盗取钥匙,打开牢门与邓同逃。邓演达对他说:“我与大家一同被捕,有我在,一切由我负责,我万一逃脱,蒋必杀大家以泄愤。”这次脱险机会,被他婉言回绝了。
8月21日,蒋介石急将他押解南京,押送队队长建议他半路逃跑,又被谢绝。邓演达被单独关在“优待室”里。关押期间,蒋介石对邓演达软硬兼施,多次派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去看望他,劝他解散组织,放弃主张,许以中央党部秘书长或总参谋长等高官厚禄,或由蒋介石任总司令,邓任副司令,一同去江西“剿共”,均为所拒。陈立夫也受蒋介石之意,劝邓演达与蒋合作,说:“你不是主张中国革命要中国人自己来干吗,何不帮助蒋先生削平内乱,然后从事建设,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再行抗日呢?如果同意,可先去南昌暂住,或在南京襄助军政大计。”邓严厉斥责:“蒋行个人独裁,完全背叛了孙中山主义,叛离了革命!”
“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又派人向邓转达他的意思,企图说服邓演达。来人说,现在日寇深入,大敌当前,我们之间理应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并提出只要邓公开声明取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任命邓为“剿匪”副总司令。邓愤然斥责说:“政治斗争是为国为民,绝无个人私利存乎其间。我的政治主张决不变更,个人更不苟且求活。”11月中旬,邓演达被移禁富贵山炮台后,蒋介石亲去见邓三次。他们谈话,蒋的声音总是很低,邓多是大声斥责。最后一次是11月20日,蒋对邓说:“择生,别人反对我,还有可说,你我是多年朋友,有什么不可以讲清楚的呢?你应该同我合作呀!”邓演达答复得很干脆:“只要你听取我的意见,不违背总理的意志行事,我当然可以同你合作,并且能合作得很好。”两人争论一阵后,谈不下去了。蒋匆匆走了出来,满脸阴沉而铁青。
11月下旬,在两广军阀逼迫下,蒋介石被迫下野。为清除重新上台的心患,蒋介石又命陈立夫派邓的朋友李熙元见邓,只要求在蒋介石下野以后,邓不写反蒋文章,邓即可获释,邓演达断然拒绝:“我写反蒋文章,不是我邓演达要写,是中国人民要我写。”至此,蒋介石考虑下野后两广及其他派系均不可怕,只有邓演达深孚众望,能分散黄埔力量,动摇其统治根基,是他卷土重来的真正障碍。因此决心在下野前夕杀害他。1931年11月29日夜,蒋派其卫队长王世和带领几名卫士秘密将邓演达押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半路诡称汽车抛锚,要他下车。邓刚走出车门,枪声突起,一代英豪,惨遭杀害,年仅36岁。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处决了出卖邓演达的叛徒陈敬斋。1957年将烈士遗骸迁葬于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并立;重修陵墓,树立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的石碑,并在碑后镌刻烈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对邓演达的不幸遇害也深表痛惜,并给邓演达以崇高评价。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多次提起他,1961年同周谷城谈话时说:
更多专业、稀缺文档请访问——搜索此文档,访问上传用户主页~ “邓演达先生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这个人。”在批阅《后唐书》时,把邓演达与古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和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方志敏及著名爱国志士杨虎城、闻一多等一同论列,称赞他们“以身殉志,不亦伟乎”。1981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演达称为“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责任编辑 林 京
作文四:《刚正不阿的海瑞》1100字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得让他们几分。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面同党,一点也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分贫苦。二十多岁时他中了举人,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不久,他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处敲诈勒索。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可是在淳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还是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的儿子和他的随从统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出去,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
海瑞调到了京城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了解得更多了。那时候,明世宗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海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地写了一道奏章向明世宗直谏。他在奏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命。回家的路上,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妻子和儿子看到全吓呆了。海瑞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人们,并且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交代好,把家里的仆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明世宗看了后,果然又气又恨,把奏章扔在地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后来,明世宗还是下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到明世宗死去,海瑞才得到释放。
作文五:《刚正不阿的海瑞》800字刚正不阿的海瑞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个英雄人物,就像沙滩上的沙子一样,数也数不清。但是在这些人物中,有一位英雄令我难忘,他就是明朝时期著名的清官——海瑞。
我第一次知道他是在看《明朝那些事》时。海瑞是广东琼山人,即为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正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他为刚峰先生。海瑞是著名清官,他不畏权贵,经常惩罚那些仗势欺人的富家子弟。由于他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们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海瑞一生干过许许多多的事,其中最有名的是冒死给皇上进谏。 当时的嘉靖皇帝沉迷于制作长生不老药和仙丹,想成为神仙,便对国家大事不管不顾。此时,海瑞上书,冒着死亡的威胁去揭露真相。而且海瑞并没有用一句脏话,但也起到了巨大的效果。其中有两句:“嘉者,家也,靖者,净也,嘉靖,家家净也。盖天下之人,不值陛下久矣。”嘉靖读了奏折后十分气愤,命令官员一定要把海瑞抓到。但大臣们说:“陛下根本就用不着去抓他。听说他在上书的时候,早已买好了棺材,和妻子诀别,等着朝廷来治罪。他的家仆四处奔逃,没有一个留下的,所以他一定不会逃跑。”
看完这篇故事,我的心为之一颤。我被海瑞这种勇气和为国为民的精神所感动了。他明明知道只要上书,自己便会被处死,甚至连棺材都给自己买好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而且他上书,并不是为了自
己,而是为了全天下的人民,像他这样把自己的利益放到一旁,一心只为国家的精神也值得我们敬佩。
但是勇敢归勇敢,我觉得海瑞完全不用采取这样一种冒险的方法上书,他可以间接的提醒皇上,就像以前有人用“一鸣惊人”的故事去提醒国王。
最后,嘉靖并没有处死海瑞,只把他囚禁在牢里。嘉靖死后,他便被释放出狱。出狱后,他继续做官,为民除害。
在我心里,海瑞是一个真正有傲骨的人。他蔑视权贵,只认天理,只认国家,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我们这个时代需要更多象海瑞这样的人。
作文六:《刚正不阿的包公》1400字近千年来,在小说、戏曲和人民口头传说中,包拯被塑造成为一个铁面无私、爱民如子的清官,是一个被人们神化了的人物。人们这样热爱和尊敬包拯,以至尊称他为包公,并不是偶然的。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合肥人。他在北宋仁宗皇朝曾经做过三十多年的官,替当时负屈的老百姓伸过冤,干了不少有利于人民的事情。由于他曾经官至龙图阁大学士,因此人们又称包拯为“包龙图”,明朝人用他的故事和传说编写的小说也称“龙图公案”。  嘉YOU元年(公元1056年),包拯升任开封知府。根据旧日法规,百姓告状,不能把状纸直接递上公堂,须由衙役代转,这样,衙役就可从中进行勒索,收受贿赂。包拯到任后,下令废除了这项陋规,允许老百姓直接到公堂上辩理诉冤,受到开封老百姓的热烈拥护,人民都称他为“包青天”,说“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世戏曲小说中所说的百姓拦轿喊冤,包拯白日审阳,夜间审阴等等,大约都是根据他的刚正不阿的性格推衍出来的。这一年,开封惠民河涨水,京师受到严重威胁。经过调查研究,包拯发现涨水的原因是由于当时京师有权势的豪门,争着在惠民河上修筑园亭,年久河水淤塞,因而酿成水灾。为了全城人民的安全,包拯下令把惠民河上的建筑全部拆毁,疏浚河道。因为这件事得罪了不少权贵,有的权贵借着包拯要他们呈验地契的机会,伪改地契步数。包拯派人丈量属实,上奏仁宗依法处理。在事实和群众的压力下,仁宗批准了他的奏章。  包拯对于当时那些昧着良心残害老百姓的贪官污吏,主张严厉惩办。他自己在给皇帝的上书中说:“臣尝披肝沥胆,冒犯威颜,实忌讳之不知,曷怨仇之足避”。在他做右谏议大夫时,曾经连续参掉两个贪污的三司使(理财的官);三次上书皇帝,要求罢免违法乱纪的宣徽南院使张尧佐皇亲;七次上奏弹劾凶暴残狠、任意苛敛百姓的荆湖南北路、江南西路转运使王逵。包拯敢于坚持正义,压抑豪强,使豪强为之敛手;但也因此遭到豪强权贵们的激烈攻击,以致他担任谏官刚刚两年,就被迫向皇帝提出外调的陈请。  包拯个人的日常生活非常节俭,虽然做到了开封知府(首都市长)那样的大官,可是衣服、器用、饮食都和刚做官时一样。包拯极力主张节省公私开支,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他曾经向仁宗皇帝建议:停办一切不急需的大工程修建,废除所有正税以外的苛捐杂税。有一次,开封上清寺失火被焚,事后仁宗准备动工重新修建,包拯立即上奏谏阻,认为国库不充,边境未宁,不应当首先办理这样无关紧要的事情。包拯还常常反对仁宗任意赏赐大臣和内臣钱帛,反对官僚们乱用金银,铺张浪费,等等。然而,另一方面,包拯对于百姓的某些疾苦却能给以关心。他在知谏院时,曾先后向仁宗上过“请罢天下科举”、“请免陈州添折见钱”、“请救济江淮饥民”、“请支义仓米赈给百姓”等折,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实行。  包拯这种不避权贵,甚至敢于对皇帝直谏的正直作风,在戏曲中被推衍成为许多主持正义、与皇家抗争的故事。人们最熟悉的“铡美案”、“陈州放粮”,“打龙袍”,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包拯在三十多年的从政当中,一直以其刚严的态度,来执行封建国家的法度。对于强宗豪族的专横不法,按公断处,丝毫不留情面。这是因为他认识到,北宋的官僚机构和官僚政治,不仅是造成国家积弱积贫的重要原因,并且也是农民起义的根源。包拯弹劾和压制豪门贵族,虽然主要是为了巩固赵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但在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一天天严重的情势下,维护国家统一,阻止异族侵犯,对于人民也是有利的。这就是包拯所以受到当时和后世人民称颂的原因。
作文七:《刚正不阿的邓演达》4300字邓演达1895年3月1日出生于广东省惠阳县一个农民家庭。   1905年,邓演达随父到淡水读书。淡水邻近香港,文化较发达,传播进步思想的书刊如《民报》等都能看到。当地民间关于孙中山神话般的传说,使少年邓演达无限崇敬。于是在1909年,年仅14岁的邓演达,考入广州的黄埔陆军小学。这所学校虽为清政府设立,但中国同盟会已渗入其中,学堂学长邓铿是邓演达父亲的好友,是从事秘密活动的同盟会会员。在学期间,邓演达很快被吸收为同盟会会员。   1911年4月,陆军小学的同盟会会员受命参加广州起义(即黄花岗起义),但是由于起,义计划不够周密而失败。1913年,邓演达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适逢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邓任第三连连长,积极投入北伐的准备工作。但“二次革命”最后又以失败而告终。   多次革命行动的失败,邓演达认为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强大的革命军队。于是,他决心继续在军事上深造,等学有所成,再为国效力。1914年,他进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1916年冬毕业,以优等生资格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攻读工兵科,同时还致力于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的研究,并学习德文,这为他日后成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基础。1919年2月,24岁的邓演达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1920年,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准备在统一两广的基础上出师北伐。陈炯明野心勃勃,阻挠北伐,1922年暗杀邓铿,窃取第一师师长职位;又炮轰总统府,公开叛变,第一师面临被分化瓦解的危险。邓演达联合李济深、叶挺等人形成核心,与陈炯明周旋。他临危受命,联络滇、粤、桂军,组织西路讨贼军,任前敌总指挥。西路军从西江东下,11月从陈炯明手中夺回广州,邓演达战功卓著,1923年2月,迎孙中山建立陆海军大元帅府。第一师扩编为第四军,孙中山提升邓演达为旅长,他坚辞不受,推荐陈铭枢,自己担任第三团团长。孙中山对他非常赏识和器重。调邓团守卫大元帅府和广州,并授予他少将参军之职。当他奉命筹办黄埔军校,粤军第~师师长李济深为他饯别时说过这样的话:“没有邓仲元(即邓铿)师长的伟大、毅力,就不可能有革命的粤军第一师;没有择生(即邓演达)的忠贞和热诚,也没有巩固的第一师,并坚定地为革命事业效命。”由此可见邓演达在粤军第一师中的重要作用和崇高威望。   1924年,国共合作。邓演达衷心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积极协助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是军校7个筹委之一。孙中山拟委任他担任教练部主任,他谦虚地推荐李济深担任正职,自己甘居其副,并兼学生总队队长,后升任教育长。他尊重苏联顾问,与共产党人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密切合作。他办事认真,雷厉风行,为人师表,住在校内与学生朝夕相处,打成一片。1926年1月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邓演达当选为国民党第二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2月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改组筹备委员,随即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1926年3月由黄埔军校改组而成,但仍通称为黄埔军校)教育长。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了“中山舰事件”,遭到邓演达的指责。为此邓被软禁,蒋又以明升暗降的办法,改任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党代表、政治部主任兼湖州军分校教育长,将他调离黄埔军校。      与蒋介石分裂      192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在武汉开始办公。蒋介石竟要求迁都到他便于控制的南昌,并扣留经过南昌的中央委员。邓演达和吴玉章等人组成行动委员会与之进行坚决斗争。当蒋介石到武汉来活动迁都南昌之事时,他发起30万人参加的群众大会,对其质询。   为了阻止蒋介石的独裁行为,1926年7月邓演达冒险实行了“庐山兵谏”。1926年7月,苏联军事顾问鲍罗廷邀请蒋、汪上庐山“谈一谈”,且约定双方只能带几名高级助手和一个营的士兵作警卫。于是邓演达、唐生智都上了庐山。在山上,邓演达说服唐生智,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兵谏蒋介石,逼他继续北伐。这天晚上,蒋介石寓所的门外走来两名身挎驳壳枪的军人,说是有秘密情况要报告,哨兵还没来得及问明情况,就被缴了械。带队的邓演达、唐生智冲进蒋介石的卧室,把他从床上赶了下来。   起初,蒋介石猜想这次行动定是鲍罗廷所谋。其实鲍罗廷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件事。事后,蒋介石知道了实情,对邓演达恨之入骨。   1927年3月10日,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在汉口召开。全会明确提出提高党权,旨在限制和削弱蒋介石的个人权力。为了限制蒋介石独裁的恶性发展,会议通过了《统一党领导机关案》等多个决议案;同时免去蒋介石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会后,邓多次发表讲话,阐述反对个人独裁的意义,主张“党指挥军事”,而不允许“军事指挥党”。为此,蒋介石一直视邓演达为心腹之患。   1927年,蒋介石撕下革命伪装,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不久,蒋介石和汪精卫合流,武汉“清党”反共迫在眉睫。面对危急的革命形势,邓演达不顾“做了共产党的工具”的指责,为挽救革命做最后努力。他毅然把储藏在总政治部的200多支枪交给湖南农民运动领袖郭亮;两次登门劝说汪精卫不要与蒋介石合流。   1927年6月30日,邓演达鉴于革命形势逆转,又感到无力挽回,?就怀着沉痛的心情,决定出走。临走前,他给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写了一封告别信。信中说:“我以为总理的三民主义是我们革命的张本,照着总理的三民主义去做,必然可以得到大多数民众――尤其是农工群众的拥护,可以完成革命。不幸到了今日,总理的三民主义受了不少的曲解和背叛……我因为这个,所以离开了目前的工作,而且希望我们党的领袖们反省。”      喋血沙子岗      1930年5月,邓演达来到上海,8月9日,在上海格罗希路大福里(今延庆路29弄1-21号)召开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成立大会。到会的有10个省的代表。会议由邓演达主持,通过了邓演达起草的纲领,选举了中央机构――干事会,由邓演达任中央干事会总干事。   邓演达坚持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把斗争的矛头始终指向南京蒋介石集团,为复兴中国革命,领导全体党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主张一方面建立平民群众的军队,一方面瓦解和争取蒋介石的军队。邓演达利用他在黄埔学生中的影响,建立“黄埔革命同学会”,会员达数千人,遍布全国。还利用其与国民党军队的历史关系和嫡系与非嫡系的矛盾,在国民党军队中进行联络和策反工作,争取了不少
人,严重地动摇了蒋介石统治的军事基础。   邓演达的革命活动使蒋介石十分畏惧和仇恨,蒋以30万元悬赏缉捕他。   1931年8月17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在上海愚园坊20号举行受训干部结业典礼,邓演达出席了这次大会。这本是一次极为秘密的活动,为了慎重起见,邓演达还于前一天夜间就来到这里。但已经被国民党特务收买的陈敬斋,已经混入会场。然后会议中途以肚子疼为由溜出去通风报信。当天下午,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队特务和静安寺捕房的中外警探一拥而至,将愚园坊20号严密包围。面对特务的到来,邓演达面无惧色,正气凛然地说:“我是邓演达,这些都是我的朋友,我的事不牵涉到他们,要抓就抓我一个人!”特务被他的气势吓倒,一时僵在那里不敢动手。   8月19日晨邓演达被押送至白云观淞沪警备司令部侦察队囚禁。当夜,侦察队有个班长用广东话悄悄对邓演达说,从侦察队到法租界距离不过两里,他愿冒生命危险盗取钥匙,打开牢门与邓同逃。邓演达对他说:“我与大家一同被捕,有我在,一切由我负责,我万一逃脱,蒋必杀大家以泄愤。”这次脱险机会,被他婉言回绝了。   8月21日,蒋介石急将他押解南京,押送队队长建议他半路逃跑,又被谢绝。邓演达被单独关在“优待室”里。关押期间,蒋介石对邓演达软硬兼施,多次派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去看望他,劝他解散组织,放弃主张,许以中央党部秘书长或总参谋长等高官厚禄,或由蒋介石任总司令,邓任副司令,一同去江西“剿共”,均为所拒。陈立夫也受蒋介石之意,劝邓演达与蒋合作,说:“你不是主张中国革命要中国人自己来干吗,何不帮助蒋先生削平内乱,然后从事建设,再行抗日呢?如果同意,可先去南昌暂住,或在南京襄助军政大计。”邓严厉斥责:“蒋行个人独裁,完全背叛了孙中山主义,叛离了革命!”   “九一八”之后,蒋介石又派人向邓转达他的意思,企图说服邓演达。来人说,现在日寇深入,大敌当前,我们之间理应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并提出只要邓公开声明取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任命邓为“剿匪”副总司令。邓愤然斥责说:“政治斗争是为国为民,绝无个人私利存乎其间。我的政治主张决不变更,个人更不苟且求活。”11月中旬,邓演达被移禁富贵山炮台后,蒋介石亲去见邓三次。他们谈话,蒋的声音总是很低,邓多是大声斥责。最后一次是11月20日,蒋对邓说:“择生,别人反对我,还有可说,你我是多年朋友,有什么不可以讲清楚的呢?你应该同我合作呀!”邓演达答复得很干脆:“只要你听取我的意见,不违背总理的意志行事,我当然可以同你合作,并且能合作得很好。”两人争论一阵后,谈不下去了。蒋匆匆走了出来,满脸阴沉而铁青。   11月下旬,在两广军阀逼迫下,蒋介石被迫下野。为清除重新上台的心患,蒋介石又命陈立夫派邓的朋友李熙元见邓,只要求在蒋介石下野以后,邓不写反蒋文章,邓即可获释,邓演达断然拒绝:“我写反蒋文章,不是我邓演达要写,是中国人民要我写。”至此,蒋介石考虑下野后两广及其他派系均不可怕,只有邓演达深孚众望,能分散黄埔力量,动摇其统治根基,是他卷土重来的真正障碍。因此决心在下野前夕杀害他。1931年11月29日夜,蒋派其卫队长王世和带领几名卫士秘密将邓演达押至南京麒麟门外沙子岗。半路诡称汽车抛锚,要他下车。邓刚走出车门,枪声突起,一代英豪,惨遭杀害,年仅36岁。   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处决了出卖邓演达的叛徒陈敬斋。1957年将烈士遗骸迁葬于中山陵左侧,与廖仲恺墓左右并立;重修陵墓,树立何香凝题写的“邓演达烈士之墓”的石碑,并在碑后镌刻烈士生平。   中国共产党对邓演达的不幸遇害也深表痛惜,并给邓演达以崇高评价。毛泽东在延安时期曾多次提起他,1961年同周谷城谈话时说:“邓演达先生这个人很好,我很喜欢这个人。”在批阅《后唐书》时,把邓演达与古代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和著名共产党人瞿秋白、方志敏及著名爱国志士杨虎城、闻一多等一同论列,称赞他们“以身殉志,不亦伟乎”。1981年,胡耀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演达称为“一贯支持”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战友”。      责任编辑 林 京
作文八:《刚正不阿的潮州知府》3500字清朝康熙年间,广东潮州一带不是洪涝就是旱灾,再加上地方官吏相互勾结,土豪劣绅横行,故民不聊生,朝廷派张克嶷到潮州做知府。由于初来乍到,张克嶷决定微服私访,到各地体察民情。   这天中午,张知府和两个仆人经过一上午的奔波,来到路旁的一家小饭店吃饭,正吃着,忽听外面吹吹打打,好不热闹,店主笑容可掬地对张克嶷道:“客官是外乡人吧,正巧有人家娶亲,大喜事,见者有份,走,讨喜糖吃去。”张克嶷一直在北方做官,正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南方的民风民俗,听店主这么一说,立即放下碗筷来到门厅外,只见门前的大路上一个年轻的新郎官骑着高头大马,十几个人抬着大红花轿,吹吹打打朝这边走来。   张克嶷看得入神,口中连连叫好,作为新任地方父母官,他为老百姓的喜庆打心眼里高兴。正当张克嶷和店内其他客人等着办喜事的人家给喜糖吃时,忽然从路旁的竹林里冲出来近二十多个壮汉,他们有的拿刀,有的拿棍,一个胖男人一声令下:“给我打!”壮汉们吆喝着朝娶亲的人群冲去,瞬间,哭声、叫喊声响成一片。店主见状,立即拉住张克嶷的手道:“客官,快进屋,这南霸天又要夺人性命了。”张克嶷挣脱店主的手问道:“夺谁性命,咋回事?”边说边领着仆人朝厮打的人群走去。   只见现场满地是血,那个刚才还喜气洋洋的新郎官已经被砍死在地,家人在一旁呼天喊地,新娘被几个壮汉架了起来,正往一辆马车上送。那个胖男人从裤兜里掏出几锭银子扔在地上道:“老爷我今天心情好,只杀了你们一个,这几个钱拿去料理后事去吧。”说罢就要上车走人。   “你们给我站住!”张克嶷大喊一声,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初来乍到,辖区内就出现这样抢夺民女、草菅人命的事。那个胖男人南霸天一愣,继而走到张克嶷面前大吼道:“你是哪里来的野种,竟敢管起南老爷我的闲事来了?”此时的张克嶷义愤填膺,指着南霸天道:“朗朗乾坤,你这样滥杀无辜,国法何在?”   南霸天哈哈大笑:“国法?哈哈,在这个地方,我南霸天就是王法。”说时迟,那时快,旁边的五六个家丁挥舞着棍棒冲了上来,将张克嶷主仆打倒在地。南霸天一挥手:“将这三个不知好歹的东西带回去再教训一顿。”张克嶷就这么昏昏沉沉地被带走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张克嶷苏醒了,他发现自己正躺在一张华美的大床上,再往旁边一瞧,吓得他跳了起来,一个女子一丝不挂地正在熟睡。张克嶷揉眼仔细一瞧,这个女子不是别人,正是刚才被南霸天抢走的那个新娘。张克嶷赶紧起身,那个女子被惊醒了,满脸惶恐。正在这时,门厅被人推开,走进来十几个人,为首的是那个南霸天,只见他跪倒在地,连连叩头道:“小人有眼无珠,得罪知府大人了。”边说边打自己的耳光。随即一个戴着官帽的地方官也跪倒在地:“大人在上,卑职罪该万死。”   张克嶷认得那个地方官是潮州府辖下的一个县令,他怎么在这儿?这时,有奴仆抱来一套新衣让张克嶷穿上。张克嶷将新衣服扔到一边道:“拿我穿的旧衣服来。”不一会儿,奴仆取来他那套沾有血污的旧衣,张克嶷一声不响地换上,回了府衙。   张克嶷正在内堂接受郎中的诊治,忽然有人来报,南霸天求见。张克嶷想一口回绝,一旁夫人道:“老爷,不妨见一下,看他有何话说。”张克嶷觉得在理,于是同意接见。张克嶷一进客厅,南霸天和那个县令就双双跪下了,连声说:“请大人饶命!”   张克嶷板着脸喝道:“你们眼里有没有大清王法?光天化日之下抢夺民女,害人性命,其罪当诛。”县令在一旁说道:“大人,实不相瞒,他是我表哥,那天只怪他喝醉了酒,干了糊涂事。”知县说着一挥手,从外面进来几个南霸天的家丁,已被五花大绑,一下子跪倒在张克嶷面前,磕头道:“大人,奴才们该死,请大人发落。”   张克嶷定睛一看,这些人正是昨天行凶的那伙人。此刻,他怒火中烧,一拍桌子大喊道:“来人!押下去。”衙役们将那几个家丁押入大牢。站在一旁的南霸天又一挥手,另有四个家丁抬着两个沉甸甸的箱子走了进来,南霸天满脸堆笑道:“张大人初来乍到,有道是不打不相识,这是小人的一点儿见面礼,请大人手下留情,从轻发落。”还没等张克嶷开口,南霸天和县令快速退了出去,坐上马车跑了。   次日上午,有人击鼓鸣冤,张克嶷立即升堂,告状的正是那天办喜事的人家。他们控诉南霸天滥杀人命,抢占民女。张克嶷打开诉状一看,才知事情的缘由。原来半月前,南霸天外出访友,遇见了一个在田间耕作的俏丽村姑,于是他派人携彩礼上门提亲,准备纳为小妾,可这个村姑早有了婆家,于是回绝了提亲的人,同时村姑的父母为了避免是非,通知男方家提前迎亲,可这一消息被南霸天知晓了,于是发生了开始的一幕……   看罢诉状,张克嶷猛一拍惊堂木,立即将昨天打入大牢的那几个壮汉带上大堂,这几个人立即招了供,说是受南霸天的指使。张克嶷下令将南霸天捉拿归案。由于证据确凿,再加上那天张克嶷亲眼目睹了惨案,南霸天和打手们不得不签字画押。随后,他又接到百姓的举报,说南霸天已经不止一次犯过类似的案子,可谓罪大恶极。南霸天被打入死囚牢,张克嶷将案件上报刑部,等待批复后问斩。   审理完这起案件,尽管施暴者将被绳之以法,但张克嶷心里却一点儿也不轻松。这天,他正在书房查阅卷宗,忽然手下人来报巡抚大人到,张克嶷立即迎出门外,大礼参拜。谁知刚到府中落座,巡抚大人突然一拍桌子,大声喝道:“张克嶷,你可知罪?”张克嶷急忙跪倒在地:“小人知罪,请大人发落。”   巡抚大人走到张克嶷的面前,拉住他的手道:“知罪就好,你看,人家都快告到朝廷了,这还了得?”边说边从兜里掏出一封书信丢给了张克嶷,“有人向我举报,告你刚上任几天就调戏民女,收受贿赂。”   张克嶷急忙打开那封书信,还没来得及细看,就听外面一阵哄乱,有仆人来报,说一个乡下女子求见。张克嶷一愣,挥手叫仆人将那女子领进来。不一会儿,一个脸蛋俊俏的村姑走了进来,跪倒在巡抚大人面前,道:“大人,那天被张大人调戏的就是我,你可要替民女做主啊。”   巡抚听后一下子站了起来:“果有此事?好好好,那就请你仔细说来。”此女子正是那天和张克嶷同床共枕的那个新娘。她当即把自己被南霸天抢亲、新婚丈夫被砍死、又被迷药迷倒后和张知府“同床共枕”的事叙述了一遍,然后她说道:“这一切都是南霸天的罪恶,他想栽赃张大人,请巡抚大人治南霸天的罪。”   此时,广东巡抚一言不发,脸上白一阵红一阵。一旁的张克嶷忙道:“快将这个女子拉出去。”随即,他附到一个仆人耳边耳语了几句后,不一会儿,有几个仆人将南霸天前几天送来的那两箱金银财宝原封不动地抬到巡抚大人面前,张克嶷跪倒道:“大人,我现将南霸天的这两箱礼品交给大人,请大人明鉴,至于调戏民女的事,责任在我。”他边说边摘下官帽递到巡抚大人的手上。   巡抚一见,立即拉起张克嶷,并将官帽又戴到张克嶷的头上,喝退左右后他说道:“张大人,我今天来不是治你的罪,而是向大人求个情,南霸天就放了吧,此人虽然有点儿霸道,但考虑到他的身份和在地方上的威望,还是饶了他吧,但他的那些手下决不能轻饶。”张克嶷心里咯噔一下,心想刚才巡抚大人刚到就给他来了下马威,原来是给南霸天说情来了。   原来,这南霸天可不是一般的土财主,此人脑子灵活,为了长期在地方上称王称霸,大到广东巡抚、潮州知府各官员,小到地方县令乡绅,他都以重金贿赂。那天,他抢占民女被张克嶷“路见不平”,令手下人将张克嶷暴打一顿并带回府中后,从张克嶷仆人口中得知,刚才那个人就是新任知府,南霸天当时尿都吓出来了,于是迅速请来当知县的表弟商议对策,最终他们采取将张克嶷和那被抢女子用药物麻醉后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来让张克嶷有口难辩,随即他们又来了个“大义灭亲”,主动将那天几个涉案打手“投案自首”,同时将那个女子放了出来,并用惯用的金钱铺路,消财免灾。可想不到,张克嶷不吃那一套,将他逮捕入狱,并判了死刑。他知道遇到了刚正不阿的清官了,于是私下买通狱卒,令家里人给张克嶷的顶头上司广东巡抚送钱,不惜一切保住他的性命……   此时的张克嶷说道:“大人,据我所知,这南霸天平时作恶多端,横行乡里,老百姓敢怒不敢言,这几天我查看以往的卷宗,控告南霸天的诉状有三百多条,这样的恶霸不除,民无安宁之日。”   “好了,你说的那些我也偶尔听说过,但我今天来就是想问你一句,南霸天饶还是不饶?只要你饶了他,我不再追究你调戏民女,收受贿赂的罪状,这两箱贵重物品归你所有,不行我那儿也有。同时我可向朝廷保举你担任我的广东巡抚一职,老夫要告老还乡了。”巡抚大人软硬兼施。   此时的张克嶷又摘下官帽,并脱下官服,双手递跪到广东巡抚面前:“卑职不才,这官可以不当,但刑律不可辱,国法不能卖。”说罢拂袖而去。   不几天,刑部下达了死刑命令,处斩南霸天的那天,刑场内外人山人海,老百姓奔走相告。不久,此事被朝廷获悉,康熙帝大加赞赏,并一直对张克嶷委以重任……
作文九:《海瑞刚正不阿的历史典故》1800字在严嵩掌权的日子里,别说是严家父子,就是他们手下的同党,也没有一
个不是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上至朝廷大臣,下至地方官吏,谁都让他
可是在浙江淳安县里,有一个小小知县,却能够秉公办事,对严嵩下
面同党,一点不讲情面。他的名字叫海瑞。
海瑞是广东琼山人。他从小死了父亲,靠母亲抚养长大,家里生活十
分贫苦。二十多岁他中了举人后,做过县里的学堂教谕,教育学生十分严
格认真。不久,上司把他调到浙江淳安做知县。过去,县里的官吏审理案
件,大多是接受贿赂,胡乱定案的。海瑞到了淳安,认真审理积案。不管
什么疑难案件,到了海瑞手里,都一件件调查得水落石出,从不冤枉好人。
当地百姓都称他是“青天”。
海瑞的顶头上司浙江总督胡宗宪,是严嵩的同党,仗着他有后台,到
处敲榨勒索,谁敢不顺他心,就该谁倒霉。
有一次,胡宗宪的儿子带了一大批随从经过淳安,住在县里的官驿里。
要是换了别的县份,官吏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奉承都来不及。可是在淳
安县,海瑞立下一条规矩,不管大官贵戚,一律按普通客人招待。
胡宗宪的儿子,平时养尊处优惯了,看到驿吏送上来的饭菜,认为是
有意怠慢他,气得掀了饭桌子,喝令随从,把驿吏捆绑起来,倒吊在梁上。
驿里的差役赶快报告海瑞。海瑞知道胡公子招摇过境,本来已经感到
厌烦;现在竟吊打起驿吏来,就觉得非管不可了。
海瑞听完差役的报告,装作镇静地说:“总督是个清廉的大臣。他早有吩咐,要各县招待过往官吏,不得铺张浪费。现在来的那个花花公子,排
场阔绰,态度骄横,不会是胡大人的公子。一定是什么地方的坏人冒充公
子,到本县来招摇撞骗的。”
说着,他立刻带了一大批差役赶到驿馆,把胡宗宪儿子和他的随从统
统抓了起来,带回县衙审讯。一开始,那个胡公子仗着父亲的官势,暴跳
如雷,但海瑞一口咬定他是假冒公子,还说要把他重办,他才泄了气。海
瑞又从他的行装里,搜出几千两银子,统统没收充公,还把他狠狠教训一
顿,撵出县境。
等胡公子回到杭州向他父亲哭诉的时候,海瑞的报告也已经送到巡抚
衙门,说有人冒充公子,非法吊打驿吏。胡宗宪明知道他儿子吃了大亏,
但是海瑞信里没牵连到他,如果把这件事声张起来,反而失了自己的体面,
就只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了。
过了不久,又有一个京里派出的御史鄢懋卿(鄢音yān,懋音mào)
被派到浙江视察。鄢懋卿是严嵩的干儿子,敲榨勒索的手段更狠。他到一
个地方,地方官吏要是不“孝敬”他一笔大钱,他是不肯放过的。各地官吏
听到鄢懋卿要来视察的消息,都犯了愁。但是鄢懋卿偏又要装出一副奉公
守法的样子,他通知各地,说他向来喜欢简单朴素,不爱奉迎。
海瑞听说鄢懋卿要到淳安,给鄢懋卿送了一封信去,信里说:“我们接到通知,要我们招待从简。可是据我们得知,您每到一个地方都是大摆筵
席,花天酒地。这就叫我们为难啦!要按通知办事,就怕怠慢了您:要是
像别地方一样铺张,只怕违背您的意思。请问该怎么办才好。”
鄢懋卿看到这封信揭了他的底,直恼得咬牙切齿。但是他早听说海瑞
是个铁面无私的硬汉,又知道胡宗宪的儿子刚在淳安吃过大亏,有点害怕,
就临时改变主意,绕过淳安,到别处去了。
为了这件事,鄢懋卿对海瑞怀恨在心,后来,指使他的同党在明世宗
面前狠狠告了海瑞一状,海瑞终于被撤了淳安知县的职务。
到严嵩倒了台,鄢懋卿也被充军到外地,海瑞恢复了官职,后来又被
调到京城。
海瑞到了京城,对明世宗的昏庸和朝廷的腐败情况,见得更多了。那
时候,明世宗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上朝,他躲在宫里一个劲儿跟一些道士
们鬼混。一些朝臣谁也不敢说话。海瑞虽然官职不大,却大胆写一道奏章
向明世宗直谏。他把明王朝造成的腐败现象痛痛快快地揭露出来。他在奏
章上写道:“现在吏贪官横,民不聊生。天下的老百姓对陛下早就不满了。”
海瑞把这道奏章送上去以后,自己估计会触犯明世宗,可能保不住性
命。回家的路上,顺道买了一口棺材。他的妻子和儿子看到全吓呆了。海
瑞把这件事告诉了亲人们,并且把他死后的事一件件交代好,把家里的仆
人也都打发走了,准备随时被捕处死。
果然,海瑞这道奏章在朝廷引起了一场轰动。明世宗看了,又气又恨,
把奏章扔在地上,跟左右侍从说:“快把这个人抓起来,别让他跑了!”
旁边有个宦官早就听到海瑞的名声,跟明世宗说:“这个人是个出名的书呆子,他早知道触犯了陛下活不成,把后事都安排了。我看他是不会逃
后来,明世宗还是下命令把海瑞抓了起来,交给锦衣卫严刑拷问:直
到明世宗死去,海瑞才得到释放。
作文十:《为官刚正不阿的东方朔与寿光的因缘[散文欣赏]》2900字为官刚正不阿的东方朔与寿光的因缘
东方朔,今山东德州平原人,西汉文学家, 汉武帝时,为太中大夫。他性格诙谐滑稽,足智多谋 ,为官刚正不阿,深受老百姓的爱戴,民间流传着他的很多传奇故事。东方朔才华出众,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
汉武帝即位初年,征召天下贤良人才和有文学才能的人。各地士人、儒生纷纷上书应聘。东方朔也给汉武帝上书,上书用了三千片竹简,两个人才扛得起,汉武帝读了二个月才读完。在自我推荐书中,他说:“我东方朔少年时就失去了父母,依靠兄嫂的扶养长大成人。我十三岁才读书,勤学刻苦,三个冬天读的文史书籍已够用了。十五岁学击剑,十六岁学《诗》,《书》,读了二十二万字。十九岁学孙吴兵法和战阵摆布,懂得各种兵器的用法,以及作战时士兵进退的钲鼓。这方面的书也读了二十二万字,总共四十四万字。我钦佩子路的豪言。如今我已二十二岁,身高九尺三寸。双目炯炯有神,像明亮的珠子,牙齿洁白整齐得像编排的贝壳,勇敢像孟责,敏捷像庆忌,廉俭像鲍叔,信义像尾生。我就是这样的人,够得上做天子的大臣吧!臣朔冒了死罪,再拜向上奏告。”
汉武帝读了东方朔自许自夸的推荐书,赞赏他的气概,命令他待诏在公车署中担任公车令。 但奉禄微薄,又始终没有见到皇帝,东方朔很是不满。为了让汉武帝尽快召见自己,他故意吓唬给皇帝养马的几个侏儒:“皇帝说你们这些人既不能种田,又不能打仗,更没有治国安邦的才华,对国家毫无益处,因此打算杀掉你们。你们还不赶快去向皇帝求情!”侏儒们大为惶恐,哭着向汉武帝求饶。汉武帝问明原委,即召来东方朔责问。东方朔终于有了一个面见皇帝的机会。他风趣地说:“我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株儒身高3尺,我高9尺 ,所挣傣禄却一样多,总不能撑死他们而饿死小臣吧!圣上如果不愿意重用我,就干脆放我回家,我不愿再白白耗费京城的白米。”东方朔诙谐风趣的语言,逗得汉武帝捧腹大笑,遂任命他侍诏金马门,不久又擢为侍郎,侍从左右。
汉武帝喜欢打猎,为政之暇,常出去狩猎。建元三年,汉武帝为了田猎,拟划出关中方圆百里的良田,建造规模宏大的林苑。朝中众臣大多迎合帝意,表示赞同, 东方朔却据理力谏:“听说谦虚谨慎,天将降福,骄傲奢侈,天将降灾。现在圣上嫌宫殿不高大,苑林不宽广,要建上林苑。试想,关中一带,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国家赖以太平,小民赖以富足,划地为苑,将上乏国家,下亏小民;为建造虎鹿乐园而毁人坟墓,拆人房屋,将使小民无家可归,伤心流泪,怨恨朝庭。昔殷纣王建九市而诸侯叛乱,楚灵王造章华台而楚民离心,秦始皇修阿房宫而天下大乱。前事之鉴,不可不察。”汉武帝对东方朔表现出的胆识和忠诚十分欣赏,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并下诏赐给黄金百斤,并授予太中大夫官衔。
东方朔不信迷信,对权贵不阿谀奉迎。据说,有人献媚说君山有不老美酒,如能喝到,可以长生不老。汉武帝得知后,就斋居七天,派人到山上求之,果然得了仙酒。但汉武帝还未喝,东方朔就偷偷地喝光了。于是汉武帝大怒,下令推出斩首。东方朔却不急不慢地说:“假如酒有灵验,你杀我,我也不死;要是没有灵验,这酒有什么用呢?”汉武帝想了想, 觉得有道理,才把他放了。(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东方朔在当太中大夫时,昭平君娶了汉武帝的女儿夷安公主为妻。这昭平君又是汉武帝妹妹隆虑公主的儿子,平日飞扬跋扈,经常胡作非为,所以隆虑公主很不放心。在病重临终前,拿出金千斤,为儿子预赎死罪,汉武帝答应了。果然, 母亲死后,昭平君更加骄横,竟然以醉酒为名杀了夷安公主的傅母(古时负责辅导、保育贵族子女的老年妇人)。按汉代法律,应是杀人偿命,但朝中大臣不敢问斩,因为隆虑公主曾预赎过他的死罪,而且皇上同意过。于是将此事奏请汉武帝,由他亲自裁夺。汉武帝说:“妹妹已故,她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死前,又嘱托过我。”讲到这里,他泪流满面,叹息良久又说:“但法令是先帝制定的,我不能因妹妹而违反先帝的法令,否则,我就没脸进高庙见祖先,也会辜负天下的黎民百姓 ”于是,下令斩了昭平君。 之后汉武帝十分悲痛,左右大臣也为之伤心。唯独东方朔没有哀伤的表情,反而拿了一杯酒,为汉武帝祝寿。他说:“我听说圣明的君王治理国政,赏赐不避仇人,杀戮不择骨肉。 这两件事,是五帝所推崇的,也是三皇难以办到的。现在陛下却做到了,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心服口服了,这是值得庆幸的事。我手捧酒杯,冒死再拜,祝皇上万岁。” 东方朔接着说“我听说快乐过分就阳溢,哀伤过分就阴损。阴阳变化就心气动荡,心气动荡就精神分散。精神一散,就邪气侵入,消除愁闷最好的是酒。 所以我用酒为皇上祝寿,替皇上止哀的。我不知忌讳,罪该死。”武帝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在此之前,东方朔因某事冒犯过皇帝,被免去了他的中郎官职,这次不仅恢复了官职, 还赏给他一百疋帛。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这一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 有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和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会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于是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此时在长安城里引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降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你们可求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地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官员们杂在人群中就能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小女儿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晚上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 正月十五从此被称作做元宵节。
东方朔一生生活简朴,不喜欢人死后大操大办,他在临终时要求孩子们,不要举行隆重丧礼。可抬着他的棺木一直往东走,什么时候绳索断了,就把他葬在那里。结果走到寿光城南的东方村时,绳子断了,在村民的帮助下,孩子们把东方朔的尸体埋在了东方村。至今东方村后还保留着朔爷墓、朔爷庙。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还举行东方庙会,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焚香烧纸祭奠这位百姓爱戴好官。
(C) 2017 ZuCiWang.Com 投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两人脚长的一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