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学佬话大全是什么

学佬话_中华文本库
第1页/共21页
学佬话,也有写作“学老话”,来源于闽南话的语言。通行于广东省汕尾市及其辖下的海丰县及惠州市的部分村镇。与陆丰话有所区别,海丰人惯称为学佬话或海丰学佬话(“学佬”的“学”是鹤佬话学字的文读,音近粤语“客”音)。
方言学术界早在八十年代就确切定义,海陆丰方言属于闽南语泉潮大片潮汕小片,没有再小的划分。从语法上来讲,海陆丰方言与潮汕方言相同,它们的区别仅在于某些字音,但这些字音与原潮州府潮语的读音是有对应的,比如澄海、潮州、揭阳、汕头的“与”音,到了潮阳、惠来、普宁流沙就成了“宇”音,在海陆丰是“以”音。老一辈海陆丰人和潮州府人是能够直接交流的,今天的年青人,之所以会发生说法不同的隔阂,纯粹是历史上海陆丰一直归惠州统治、和潮汕交流不够密切所造成的。今天惠来东港、鳌江、葵潭三镇讲的也是陆丰话,本来惠来与陆丰之间的界线就非常模糊,既没有山脊也没有大河,陆丰人很多也愿意和惠来人、原潮州府人是一家。如今方言学术界,上至国家下至地方,都一致公认海陆丰方言就是潮汕方言的一支,这是权威的铁证,无可置疑地确定了海陆丰文化属于潮汕文化。
汕尾学佬话与潮州话区别
汕尾学佬话(以下简称汕尾话),又称福佬话、河洛话、海陆丰话。通行于广东省汕尾市及其辖下的海丰县、陆丰市大部分地区、陆河县、惠州市、河源市、揭阳市及香港、台湾部分地区。为汉语闽南方言在该地区的一个分支。原来普遍认为海丰话为潮州话的一个亚分支,但因为汕尾话与潮州话无论在语调及用语习惯上均有较大区别,操汕尾话与操潮州话交流有明显的困难,操汕尾话者对潮州话缺乏认同,一般认为自已所说的为学佬话而非潮汕话。现在一般认为汕尾话与潮州话并列的二个闽南方言分支。台湾地区有海陆丰话,但是指的广东东江(旧称海陆丰)腔的客家方言,而非闽南方言。
保留大量古汉语成分
与普通话相比,汕尾话保留有较多古汉底层成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例如现代汉语中的“ou”韵和“iu”韵在普通话中不同韵,但在古汉语和汕尾话中同韵。如“刘”与“楼”在汕尾话中同音。古汉语中不同韵但在普通话中同音的在汕尾话中也有明显区别,如“冬”“东”在古汉语中不同韵,但在汕尾话的文读中则不同。汕尾话在日常用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如“擤”鼻、“刓”(“挖”的意思)、扁食(馄饨,除了汕尾话,现在只有河南的极少数农村保留此用法)、书房(音“珠房”,意指学校)、厝(意指“家”)等等
汕尾话语调
与普通话不同,汕尾话有着复杂的语调系统海丰话有八个音调,分别为阴平(诗)、阳平(死)、阴上(世)、阴去(雪)、阳上(时)、阳去(是)、阴入(示)、阳入(蚀)海丰话的语调繁复的变化,如“人世”、“世界”、“世人”中的“世”的语调均不相同汕尾话有口读音及文读音二套完全不同语音系统,几乎每个文字均有口读音及文读音,而且其中的差别非常大,如我(文读ngo2,口读wa2),香(文读hiang1,口读pang1),臭(文读ngiu3,口读cao3)、数(文读sou3,口读xiao3)、东(文读dong1,口读dang1等等
汕尾话有大量的倒装词汇,举例如下:风台(台风)、鞋拖(拖鞋)、闹热(热闹)
与潮州话区别举例
1、潮州音中的u韵,汕尾音为i的:如你(潮州音“lu”,汕尾音“li”);去(潮州音“ku”,汕尾音“ki”);橱(潮州音“du”,汕尾音“di”)。
2、潮州音中的oi韵,汕尾音为ei(汕尾话没有oi韵),如会(潮州音“oi”,汕尾音“ei”);买(潮州音“bhoi”,汕尾音“bhei”);细(潮州音“soi”,汕尾音“sei”)。
3、不同的词汇:人细(潮州为“物件”);住(汕尾音“汁”,潮州为“企”);
第1页/共21页
寻找更多 ""广东话吉佬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广东话吉佬是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罗定方言 吉佬就系女朋友 女人 或靓女
girl&girl&(女孩)这个单词《吉佬》广东话读音。
素龙方言,吉佬=女朋友,女朋友=吉佬
基佬是不是啊,那就是指男同性恋者。
女人就是桔佬,罗定方言
“吉佬”广东罗定方言,攞来吉(厾)个佬(拿来厾个女朋友)咪就就喺吉佬咯
1条折叠回答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广东话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黄陂经典方言,嗯啷嘎还记得不?黄陂方言土话大全
黄陂经典方言,嗯啷嘎还记得不。走到哪里我都是黄陂人,走到哪里,都有我的黄陂话。掌柜问哈子嗯郎嘠们,地道正宗的黄陂话,嗯还记得几多?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黄陂伢们,都跑到外头读书生活去了。甚至,很多黄陂的小伢们如今都不会说黄陂话,只会“普通话”。诚然,普通话是最方便交流,最动听的语言,可是,地方方言我们也得保留啊。掌柜就在担心,过个几多年,是不是越来越多的黄陂人都不会说黄陂话了。
今儿掌柜正好有空,收集整理了些黄陂话中的相关词语,把黄陂话中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相关词语,跟普通话中的一一对照。来,赶紧来,看你还能记得多少……
我的更多文章:
( 11:49:57)( 23:32:42)( 15:59:49)( 12:56:24)( 10:36:44)( 15:57:07)( 00:37:41)( 16:44:37)( 00:54:25)( 08:55:03)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蛇佬话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蛇佬话即东江本地话(惠州话),在惠州市地区的惯称,是一种汉族方言。原本是客家人对惠州本地话的称呼,后来变为自称。
蛇佬话蛇佬话
蛇佬话又名本地话,也简称“蛇话”,是一种汉族方言,英文名应定为 Shenzhenese。讲这种方言的人主要散居在广东中部偏东的非沿海区;其中包括惠州市区(惠州当地人一般称蛇话为“惠州话,本地话”)、河源市区、东源县西部、新丰县部分城镇、连平县忠信镇一带、博罗县泰美等地。
蛇佬话由来
蛇佬话内部差异比较大,但有共通的特点,因此还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畲话。蛇佬话是客家人的叫法,其语言读“畲”字与“蛇”字为同音,故也借称之为“蛇话”。一般来说,讲畲话的人都不会把“畲”字写成“蛇”字,但因为畲佬(即讲畲话的人)与客家人、粤语人居住的地方交叉,客家人和粤语人非常喜欢把畲佬叫做“蛇佬”,因此,畲话也就被客家人和粤语人称为“蛇话”了。
蛇佬话特点
前人有过惠州话归属问题的争论。畲话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独立的方言,不直接从属于客家系或者粤语系;它同时具有客家话和粤语的特点,因此根本无法直接把它划入客家系或者粤语系。
发音方面,畲话比粤语更接近客家话和普通话;但听起来畲话比客家话更难听得懂(因客家话声调与普通话基本上是一致 的,只是调值高低与普通话差点),一般来说讲官话方言系语言的人,听客家话会比听畲话容易懂。
词汇方面,畲话接受了许多粤语用法,甚至连第一人称,也更为接近粤语,而不是客家话。
畲话无法归入粤语系,主要是其语言特点所决定。因为现在一般认为,具备这种客家话和普通话的特点的南方语言应该属于客家系。最多只能把畲话叫做“粤化客”。作为一种与一般客家话差别如此大的“粤化客”,实际上也可以在方言学上把它独立为一个小方言系。
畲话作为中国第一大经济特区--深圳的本地话之一。目前深圳地区主要流行普通话和粤语,畲话目前已经淡出深圳地区,只在广东中部偏东的非沿海区仍有人使用。
另外,因为畲族大多居住于河源、惠州,所以有些梅州人也蔑称河源人、惠州人为“蛇佬”。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博白方言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博白是指在内及周边附近地区使用的,一般分博白话(他称),()。博白县另还有少量分布。博白话属汉藏语系-汉语群--勾漏片。博白又称,属-群-支-粤台片-涯话小片。
博白方言含义
博白是指在内周周边附近地区使用的。由于博白是混合群居社会,当地居民使用的有博白话与;所以通常博白方言不是指一种方言,而是指博白内居民使用的方言,如当地的博白话、、等。以下是博白的分布情况:
(1)博白话属勾漏片,有24个、55个和10个。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博白镇(含城厢、、柯木)、径口镇(含三育)、、,西部(含大利)、、顿谷镇、、江宁镇,中部亚山镇、、三滩镇、黄凌镇、东平镇(部分)、沙河镇(部分)。
(2) 属粤台片小片,23个,48个,6个。主要分布在南部东平镇(部分)、沙河镇(部分)、龙潭镇(部分)、大坝镇、双旺镇、松旺镇、菱角镇,东部凤山镇、镇、大垌镇、沙陂镇、那卜镇、英桥镇、镇、宁潭镇,共15个乡镇。
(3) 属钦廉片,分布暂时不详。
博白方言博白话历史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年)刊印的《志·礼俗篇》载:“博邑土音有三:地老话(博白话)是唐宋前遂居此;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故声音与江浙相近;漳洲话自闽省来。”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出版的《陆川县志》记载:“县北语音近广东高州,谓之地老话,县南语音近广东翁源,谓之新民话”。
1960年8月编辑的《广西汉语方言概要》,将博白话划属于粤方言——桂南系。
2004年编纂出版的《广西大百科全科·文化篇》将“博白话”列属为“邕浔片”;不过目前更多的观点是将其归入-群-支-勾漏片。
博白藉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母语为“博白话(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博白话。
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教授就县志方音条来信曾云:“据我所知,现在博白没有漳州话。清道光时代博白是否有漳州话,不得而知。博邑土音者有三,似乎可信。但它说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不可靠。我认为,新民话应该就是,多自来,或者从来。”
现诸多书籍或媒体错误的认为新民话在“元明间多自江浙来”,其实是错误的,历史清朝道光十二年《博白县志》曾记载,“新民话在有明间多自江浙来”。一字之差,而不加以修正,往往误导广大读者。
秦汉以来,中原逐步南迁至博白。汉人进入博白后,一方面由于山川阻隔,与中原越来越疏远,逐步脱离北方汉语发展的轨道,但保留了大量的成分。另一方面,南移入博白的汉人,或聚群而居,或分散杂处,跟当地土著言语不通,风俗不同,但日久天长,互相往来,引起语言的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最后通过民族融合、互相吸收,既继承和发展了,又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形成了本——博白话(地佬话)。
而由于历史原因钦州浦北县官垌、历山等少数乡镇其解放前为博白管辖,所以附近所操方言和博白县北部均为一样。
“地佬”一词仅在、等地存在,是当地新迁来的对先入居民的称呼,“佬”在当地中为“人”的意思,而博白本土的方言博白话则被新迁来的人称为“”,即为本地人讲的话。同样,相对而言,在当地则被称呼为“新民话”,意为新迁来的人民讲的话。
博白方言博白话的分布
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博白镇(含绿珠、城厢、柯木)、、径口镇、、那林镇、、、江宁镇、三滩镇、亚山镇、顿谷镇、旺茂镇、东平镇、沙河镇、黄凌镇、凤山镇、新田镇、龙潭镇等人口约98万
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平乐镇、镇、镇、米场镇、陆城镇、沙湖镇等。
方面,博白话的分布地域:、、平睦镇、小江镇、福旺镇等。
福绵区方面,博白话分布地域:沙田镇、樟木镇、成均镇等。
包括、、浦北、福绵等地在内,博白话的使用人口约为130万。
博白方言博白话的特点
博白方言语音
声调数最多的汉语方言
有四个,而在现代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博白话不仅保留了中的、、阴上、阴去、阳去,而且还保留了的古老形式。在中又分为上阴入、下阴入,入、下阳入,声调数目高达10个。
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广西大学中文系主任(原名)在美国《美洲华侨日报》发表《回乡散记》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属于的分支。这种土保存了《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系统,至今仍有10个调数。在中国,大概是最多的。这一点与我的父亲()成为音韵学专家不无关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唐作藩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杰出的开拓者》一文说:“早年留学法国专攻实验语音学,1931年完成的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用科学的方法描述了的语音系统,发现博白方音有十个(这是到目前为止所了解的汉语方言调类最多的一种),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院给颁发了特别奖金,使该书能以法文在法国出版,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中古音韵的活化石
博白话有24个,46滚,10个,保留了《广韵》的语音系统。《广韵》是一税研究中国中古语言的书,书中将所收的26194字分四声206韵。而真正有把这206韵区别得比较清楚的,只有博白话和闽南话,可以称得上是中古音韵的活化石。跟现代普通话比较,博白话的数要多出三分之一以上,声调数要多出一倍以上,故普通话与博白话根本无法通话。与广州话相比,博白话比广州话更接近古音。
三十六个字母中的牙(见、溪、群、疑、影、匣)在前高元音前面,现代普通话及某些已转化为,而博白话却依然保留了的读法。如奇、技、寄等字。古见系母字基本读和喉擦音,但在臻、宕摄武器三等字,通摄三等晓匣母字有颚化现象,此与相同。
博白话的疑全部保留了古读法,甚至“范”、“法”还保留有-m、-p收尾的读法。又和“吾”在古代的都是“疑”母,韵部亦相同,都属上古的“鱼”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策》有句话:“鱼欲用所善”。这里的“鱼”?根据的原则考释,此“鱼”可通假为“吾”。
博白话系统保留了中古中带的入声韵。从到现代普通话,变化最突出的是收[-p]、[-t]、[-k]尾一类入声韵消失了。而博白话则保存得比较完整。如“十、一、六”三个数字,是个,正好反映了古音的三种不同。十收[-p]、一收[-t]、六收[-k]。又如:“法”字在中古是收[-p]的,据语言普查,今天除博白话还保留着收[-p]的古读法外,其余粤的各县都已变成[-k]了。古清化后,基本上送气,仄声不送气。
“知、照”系声母的字,博白话用“ts’、 ts、s这套舌叶音与广州话近似。”“产”原是“生”字母,桂南许多县也同广州一样读ts’母了,可是博白还读s字,保留了古读法。
博白话保持了中古汉双辱鼻音。有三种鼻音韵[-m]、[-n]、[-η],现代普通话和吴、湘、赣等韵都已丧失,合并到[-n]韵中,而地老话还保存着[-m]韵自成体系。如“凡”韵之“凡”、“范”、“犯”字,博白话很好地保留了[-m]收尾,而桂南其它各县都已读入[-n]尾了。博白的n能自成,所管的字大约有:“吾、梧、五、午、伍、误、悟、唔”等。否定副词“唔”字用处较少,一般仅用在“唔该”、“唔曾”、“唔充”等中。
博白话系统比广州话多的两个声母为边擦音d和舌面鼻音n。边擦音d来源于古“心”,是比较特殊的,在汉语其它中很少见。其例字读法有:心、新、所、些、四、雪、线、速等。舌面鼻音n来源于古“日”,其例字如:“儿、二、耳、日、惹、染、人、认、弱、肉、牛”等。
以收尾的叫做。如“音、英、因”三个字的发音,在古代分别收[-m]尾,[-η]尾,[-n]尾,而现代普通话和许多已经“音”、“因”不辩,有的方言甚至于“音,因,英”三个字音不分了。而博白话对古代这三种鼻音保存得最完整,对其音能清晰分辨。
此外,博白话还有一些语音现象和特点在里也是比较特殊的。
如:博白话没有撮口呼。它把撮口呼的字音读成齐齿呼。凡是广州话的y或y为首的,博白话都变作i,如“猪、知”都读titsi’。北京读y的韵的,博白话读入ui韵,所以“虑、泪”同音,都读lui。这些特点也与不同。
博白话的ai韵所管的字如“体、米”等,在其它桂南各县则读ei。而其它县读ai韵的字,博白却读эi韵。
古声今读、时,就桂南农村地区说,不论,都读不送气。但县城的情况不一样。下面举古“皮、蒲、团、庭、渠、求、厨、虫”;古“被、簿、艇、巨、舅、柱、重”;古去声“避、步、段、定,县、旧,住、仲”;古“夺、伞、轴、蝶”等28个古字为例。从现代语音学看来,“”是指不送气的的,和擦音,如、[α]、[g]、[dz]、[dz]、[dэ]、[z]、[]。,岑溪,苍梧夏郢、昭平、蒙山五处基本上读不送气。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声母。而博白除“被、簿、夺”三字外,古平上入其它字都读送气,但古去声“八”字也读不送气声母。
Ei是博白特有的韵,博白话读ei韵的字,在其它县读i,如“比、资、此、丝”等字的韵母不读i,而读ei。
εu在博白则作为很重要的韵出现,所管的字很多。在博白话中全部“豪”韵字读入εu韵。城柑子园话没有Dm韵,在南宁读en的字,如“针、心、林”等,已全部读入en韵,所以“三、心”同音。但离城外一里多路的故里岐山坡,am与em就能区别,岐山坡话把三读dan,心读den。
博白城内博白话“十、集、立”等与“答、甲、腊”等同韵,但离城一里多的岐山却能把这两个韵状分开,前者是ep,后者是ap。
博白方言词汇
1、博白话中的古词
博白话除了系统保留古音外,还保留了大量的古词。如:睇(看)、企(站)、食(吃)、饮(喝)、落(下)、行(走)、髀(腿)、面(脸)、衫(衣服)、屐(木鞋)、(深烂稀泥)斟()、搦(握拿)、捋(音劣、顺摸)、(给)等。
此外,博白话还保留了许多,今用国际音标注录如下:
山(k han,盖)、口浪(loη涮)、项(hoη,小母鸡)、林(lam,倒塌)、戆(ηoη,傻)、孭(me,背小孩)、虾(há,欺负)、乳手(nin,乳房、奶)、扌灭(nit、掐)、罨(ηam,捂)、喘(ηa:m,合适)、蹲(la:n,爬)、踊(na:m,跨)、
(ηan,瘦小)。口伪(ηai,求)、
(ηat,压缩)、
(ηap,胡言)、涩(kips)、呃(ηa:k,骗)、踎(man,蹲)、扌蛮(ma:n,扳、扶)、掹(maη,拉)、乜(mat,什么)、擦(na,疤)、嬲(nau,生气)、火农(nuη,焦)、褛(lau,大衣)、扌罗(lo,取)、靓(leη,漂亮)、赖(lai,舔)、佢(ky,他)、嘢(sε,东西)等。
3、由于忌讳的特殊词汇
伞与散音,一般的心理都是“尚聚”而“厌散”,于是把“伞”改为“遮”,故称“雨伞”为“”。舌与蚀同音,做生意为图利,人们希望赚钱而不愿蚀本,故把“舌头”称为“”把“猪舌头”叫做“猪脷”,“牛舌头”叫做“牛脷”,“脷”与“利”同音,寓“得利”之意,这就把被认为不吉利的词语改为吉利的称呼。又如农业生产希望风调雨顺,土地湿润,忌干旱,而猪肝的“肝”字与“干”同音,故把猪肝称为“猪湿”,同理,忌说“牛肝”、“鸡肝”、“鸭肝”、“鹅肝”,而改称为“牛湿”、“鸡湿”、“鸭湿”、“鹅湿”。此外,还将担杆(扁担)称为“担挑”。又如“”(日历),由于“书”与“输”同音,人们做生意怕蚀本,赌钱怕输光(通输),故把“通书”称作“旺历”(黄历)。
4、有音无字的
博白话由于历代口耳相传,无须借助文字记录,因而还出现了大量有音无字的词。
此外,说小孩长得肥胖,读“囊”阴平声;蚊虫叮咬所起的疙瘩,读“难”的阴;用清水摇涮过,读“浪”的阴;串连在一起,读“能”的阴去声;叫喊人,读“撬”的阴平声等等,不胜枚举。要把它们如实地写到纸面上来,确实难以找到音义合适的汉字。还有一些字,尽管能用汉字写出其音,但所表达的远非其意。如把“粘稠”叫“杰”(杰纳粥);把盖上称“级”(经私章级镬盖);把东西盛进容器叫做“笔”(笔煮饭,笔垃圾),凡此种种,都不能套用汉字固有含义来解释。
这话写不出来的土音词语,用语言底层理论来解释,其原来就是词语的一部份。是在族被同化而放弃自己原有语言之后仍然保留下来的,经过千百年的变化与淘汰,其中的一部份保存至今。由于这些词与其他方言不同,从而成为博白话的。
更有学者说,这些写不出来的博白话词语,实际上是从里吸过来的。博白话本来就是与古越词长期交融的结果。在这个交融过程中,吸收了里面不少有用的东西,汉语言也从壮语(语的后身)吸收了不少富有表现力的因素,不管交融程度怎样高,到底不同,当然难以找到相应的(音义都一样)汉字来表达它。这情况,恰好造成了博白话说得出而写不出的奇妙色彩和独特神韵。
此外,与博白话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博白话说“帮衬”(相互帮助);“”(很,非常,很厉害);“”(放松而逃);“打赤肋”(光膀子,赤裸上身);“口岩 口岩”(刚才,刚好);“批”(削去),“烺”(读浪,不经烘晒,而把湿东西张挂风干);“训”(眼训,睡觉),“”(把头巾解开)等等,也有这么样的说法。
但是,要说博白话与语“融合”,也有人持反对意见。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教授便给笔者来信说:“越语融合论是不对的,决不要这样提。所谓博白越族形成了博白话,是荒唐的。博白并没有越族。”
5、博白话与普通话的词汇差异
博白话与普通话的差异,除了语音之外,其次就是词汇的差异。
⑴博白话与普通话不同的名词有:细蚊儿(小孩)、大只人(大人)、(对外称自己的父亲)、细姑(小妹)、亚公、亚爷(爷爷)、亚咩(奶奶)公多(外公)、姥爹(外婆)醋蚕(蚯蚓)、鸽儿归(小青蛙)、(猴子)、矮瓜(茄子)、金瓜、枕瓜(南瓜)、番薯(红茹)、山薯(淮山)、镬(锅)、单车(自行车)、枧(肥皂)、枱(桌子)、雪条(冰棍)、(太阳)、月光(月亮)、篷鼻()、(泔水)、籺(糕)、屎郁(屁股)等。此外“果子”不叫果,而叫子。如棯子、桃子、李子、柑子、橙子、柚子、蕉子、荔枝子、龙眼子、黄皮子、菠萝子、芒果子、沙梨子等等。
⑵不同的形容词有:邋遢(肮脏)、靓(漂亮)、挟削(不大方、小气)、古肃(不礼貌)、恶手(奇怪)、雷凿(不礼貌)等。
⑶不同的动词有:扌罗(取,拉)、搦(拿)、扌蛮(扶)等。
⑷博白话构词次序与普通话相反的有:(客人)、鸡公(公鸡)、母鸡婆()、鸡项(小母鸡)、牛牯(公牛)、牛母(母牛)、狗牯(公狗)、狗母渣(母狗)、鸭牯(公鸭)、鸭母狗(母鸭)、鹅牯(公鹅)、鹅母(母鹅)、()、羊母(母羊)、马牯(公马)、(母马)、兔公(公兔)、兔母(母兔)、(热闹)等。
⑸:伝、佤(我),佢、己(他)。复数则加“人”字,如伝人,你人,佢人。
:勿人、是人(谁);作莫,作乜西(做什么));去先年、去先溪、去先旁、去噜年、去噜溪、去噜囡、去噜旁(去哪里?)先董、赏子(怎样)、先样董(怎么样?)。
⑹:个(这),如:个只(这个)、个噜、个溪、个朴(这里),个笪(这处,这一带),个咛(这些),嗰子(这样),个样子(这么样),啊(那),啊只(那个),呀溪、呀噜、呀朴(那里)、噜溪(哪里)路子(哪样)、啊样子(那么样)。
⑺付词,否定付词有:冇(没)、未(未曾)、勿(请勿)、唔(有)。唔曾(还没)、唔咳(对不起)、唔充 望充(难道)。
⑻程度付词:“好”。如:“先仲讲得好好地”。前面一个好字为程度付词。仲(还)、亦(也)。
⑼后置付词:“先”。如“你先走”,博白话说:“你行先”。付词“先”放在动词之后,普通话则无后置付词。又如:“彩”,例名“我冇单识听,我重识讲彩。”这里面的“彩”为后置付副,加重肯定或否定的语气。
⑽介词:着(被),如“个只碗着佢跌烂了啰”。在(从),如:“你在噜年来”(你从哪里来?)。
⑾连词:同,共(和)。如例名:“我同你都是广西人。”“佢共你都是够一担咯啰。”
⑿助词:咛(的),如例句:“我咛东西冇见了。”娘(些):例名:“你咛病好娘唔曾”(你的病好些没有?)喁(啦),例句:“冇早了喁”。耶,例名:“你重记得我彩耶?!”冇:“你识佢冇?”
6、常用词列表
一般是指多数人聊天
倾大胜 搏大胜
拧/扌入/摞
背提背桶企
行走行过来睇
睇电视 睇妹儿
第三人称 “他”
嫐死己 厌死己噶
博白方言语法
1、动词的体
(1)博白话表示动词进行体用:“住”、“紧”等字。例句:“佢正吃住饭”,“佢正打紧球”。
(2)表示完成体。用“齐”、“了”。例句:“我作齐作业了啰。”
2、博白话的句法有句:如例句“分本书我”,“分两文纸我”(给两块钱我)。普通话中指人的宾语一般都紧跟着动词,而指的宾语在指人的宾语后,博白话中指人的宾语可以放在被指物的宾语后面。
3、:个只大过呀只(这个比那个大),“佢年纪大过我”(他年纪比我大),上面例句表明博白话表示比较的格式与普通话不同。博白话把被比较的词摆在两头,而中间嵌以“大过”,“小过”等,用“形容词+过”的格式。
4、普通话可用来表示肯定:如“非去不可”。博白话表示这种较强调的意思时,一般用肯定句式。如:“我硬要去”,“几大我都要去!”又如普通话:“我不去不行”,博白话则说“我冇去冇得。”
5、普通话说:“力气不够”,用的是主谓式,而博白话则相反,可说:“冇够力”,词序与普通话完全相反。
6、普通话说:“不太正确”,付词“太”在前,而博白话却用“几多”放在中心词中。普通话的“太”作修饰用,而博白话的“几多”则是用补充的格式。如普通话:“你说的普通话不太正确。”博白话:“你讲咯普通话冇正几多。”
7、博白话还一些特别的重叠动词或形容词。如讨厌别人说话叨唠,就用:岩岩沉沉,啰啰嗦嗦,凸凸凹凹,沉沉赘赘,吱吱喳喳,翻翻复复等。开玩笑状谓:依依休休。调皮捣蛋状曰:勒勒骨骨。老实认真状谓:至至诚诚。普通话中有叠字现象,如“好好学习”,“慢慢商量”等,叠字使用时,如果本字(第一个字)原来是念或,那么第三个字就变调为了。普通话叠字使用时只叠用两个,还没有见过有叠用三个的,然而博白话就有叠用三个的现象。例如:一妇人上街买水果,与水果贩的对话。妇人:“望见你咛骨子青青青,得知甜嘛?”水果贩子:“你有见佢青青青,吃起身就知甜甜甜个咯。”“青青青”是指水果还没有熟透,“甜甜甜”即是指水果熟透了。吃起来口感非常好。
博白方言博白话的现状
由于当地讲博白话的人大多会讲,而讲新民话的人基本听不懂博白话,博白话的应用有逐步减少的趋势。若不采取措施唤醒当地人的母语意识,博白话将成为一种濒危。
博白方言名人评博白话
博白藉的中国语言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著名的语言学家王力,为“博白话(地佬话)”,其在巴黎留学的博士论文《博白方音实验录》,研究的对象就是博白话。博白也因此在语言学界中名扬天下。
博白籍的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广西大学教授(王力的儿子)说:“谈到乡音,我们乡里讲的是一种土话,跟、、、陆川的土差不多,属于粤系一支。这种土保存了《宋代广韵》(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完整的韵书)的系统,至今仍有十个。”
博白方言新民话篇
“新民”是当地对新迁来的居民的称呼,“新民话”即为“新民”讲的话。博白新民话以文地镇为标准音。
唐宋“普通话”
源出商周,在唐末宋初从中原分出,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先秦词语、,这能从用新民话诵读先秦经典、唐宋诗词中表现出来,普通话不能押韵的、以梅州市区(含、)梅城口音的都可以押韵。甚至有学者为此指出是唐宋标准“普通话”。
在《客家源流考》认为:“就种族遗传说,是一种经过选择淘汰而保留下来的强化血统”,《乡土历史读本》载:“客人是中华民族最有力的一派”。柏杨《中国人史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在五岭山脉周围,因为是侨居身份所以称为‘’,他们的后裔仍操着三世纪中原的古中国言语,可能是中华民族中血统最纯的一支。”马英九受台湾某电视台专访时也特别强调:“没有,就没有客家文化!”可见,从、、章太炎、林海岩、、柏杨到这些“大家”,以至台湾“总统”马英九,都有客家血统语言说,这不难看出客家为何历经千年仍然恪守着“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族训、“天下客家是一家”的。
五次南迁说
综合有关资料考证,迫于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而引发的战乱(即五胡乱华)、中原人口急剧膨胀而使耕地骤减等因素,客家先民自东晋开始南迁,当前学术界公认的是大规模迁徙“五次论”。第一次在东晋永嘉之乱至隋唐,多自河南迁江西。第二次在唐末宋初,黄巢起义迫使河南、安徽以及进入江西的继续南迁到及,进入宋代而形成。第三次是宋室濒亡之时,南移到达粤东、一带。第四次是在清康熙至乾嘉之际,清廷推行“”的人口政策,又因和南明政权的影响,部分进四川、过台湾、入湖南、到广西。第五次则在乾嘉之后,由于满清镇压南方的颠覆活动,分布在粤东北、粤中一带的从而迁至、海南一带。及至近代,部分而迁往海外,主要分布在欧美、东南亚一带。
现在的,主要在客家迁徙后期形成。相对当地话(如)而言,即“先入为主,后来为客”之意。从当地大量族谱记载可知,三地人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和江西。但是,入桂时间不是罗香林先生在《客家源流考》中所估计的是清初,而是在明代或稍早一点。如:
合浦《张金公六罗开基宗支谱》有载:“……挥公开宗立姓为张姓一世祖,繁衍生息,后裔遍布中华及海外各地。我宗支一百三十三世祖,仁良公,字天柱,号法受,祖妣黄氏,生有三子(长子张金)……(初)住福州省猪市街瓦子巷,明朝成化三年(公历1467年)……由闽迁粤……初到暂住……明朝成化7年(公历1471年)迁居广东省石康县六(今广西六罗村委)。”
博白始祖于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由江西迁来。另一脉自福建黄石经广东高州、于明末清初迁入博白。据《彭氏源流》及祠堂碑记所载,由江西吉安卢陵而入粤到,明代后期迁至广西陆川,&乾隆14年(公元1749年)携眷由陆川迁博白于凤山嘉里美村&。
黄姓据《黄氏族谱序》说:&溯我上县始祖——昱公,是在元朝延佑5年戊午(公元1318年)由福建兴化府来任石城县尹,于天历元年戊辰(公元1328年),迁治新和驿(即今廉江县址),公致仕后即奠基县之旧治黄村(即今之上县村),距今已669年矣!昱祖配姜李二人,诞凯珊、梅珊、柏珊三子,一本三枝,根深叶茂,长凯留旧籍,梅迁吴川,柏迁博白那亭(即今内)。&由此看来,柏珊迁入博白时间当是元朝末年。
新民话的特点
其实早在明清已有学者关注客家话(),并对此做过研究,比如一代宗师章太炎(炳麟)。曾说客家话是“非三百篇之正音,抑亦秦汉之古音矣。”林海岩在其《客说》里提出“客音为先民之逸韵”,《梅州诗传序》有云:“余闻之陈兰甫先生谓客人语言,证之周德清《中原音韵》无不合……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而守其语言不少变”。章太炎在《客·序》中解释:“广东称者,以诸县为宗……大氏(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章太炎为此对客家语言系统产生兴趣,而一番研究工作,撰述《岭外三州语》附在《新》后,选取了六十三条客话词语,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毛诗》、《战国策》、《老子》等古代典籍加以印证,说明客方言的词源与客话所本,自志汉民族一派语言,早已如此。例如《说文》:“桄,充也”古旷切。《乐记》:“号以立横,横以立武。”《注》:“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横,古旷切。”桄、横同字。三州谓廓大充满为桄,转入庚部。按“桄、横同字”,但今客话不同;从来看,古音是应读“桄”为guang,IPA()[kua?](注:今一般读guong,IPA[ku??]),但今读“横”为vang(IPA[va?]),失去中古的()。有部分地区客家话说袋子里装东西装得满满的为“桄桄鼓鼓”guang guang gu gu(IPA[kua? kua? ku ku])。经过章太炎这番比较试验,从而证明(即客家话)保存了大量上古、中古语音。
虽然各地口音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存在共性,这些共同的语音特点也是一般客家话拥有的。这些也是判别在语言学上归属于的依据。
(1)语音上:多,古全浊,不论,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p?-],“地、大、弟”读作[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奉部分字今读作[f-],而部分字读重唇音,如“斧、分”念[p-](这里,“分”作“给”解,一般大家写作“奔”),“孵,讣”读[p?-],“扶、肥”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新民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是晓组(如“基、欺、希”的声母),在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k-][k?-][h-]的读法;大部分地区没有撮口呼[y](即普通话鱼的韵母ü),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i];古鼻音韵尾和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
(2)上,广西境内自称的基本都是是6个声调,暂无其他声调数的例子。
(3)词汇语法上,最明显的是保留了不少词语。如“禾(稻子)、食(吃)、索(绳子)、面(脸)”。还有一些具有本特色的词,如&眼珠仁(眼睛),眼汁、(眼泪)&等。在语法上,常用一些如“老, 公,子,头”等前缀、后缀;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紧、正、过、诶、倒”等)表示动作时态;通过变化和变化区分近指和远指等等。
的词汇和语法比较丰富和稳定。如“吹牛”读“车大炮”,“下雨”读“落水”,“妹妹”读“”,“太阳”读“”,“我们”读“涯人”,“什么”读“乜介”,“猴子”读“”,“吃饭”读“食兜”,“猪舌头”读“猪利前”,“下面”读“下低”等等。有的词有音无字,但可以借助词汇,口语通用。在构词中,形容词重叠多为“AABB”句式,如“花绿”说为“花花绿绿”。同时,常在前面加“老”或“阿”字作词头,如“老婆”、“”、“”、“”等,以示亲切。在词尾表示多时数常加“兜”字,如“某知几多兜”。在中,同一样,常把修饰性词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如“我先走”读“涯行先”、“多穿一件衣服”读“着多件衫”。
《试论合浦新民话与廉州话》 张淦侑 (百色学院中文系,广西百色533000)
《论博白地老话与新民话》 赵彦行 《广西社会科学》 1994年03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学佬话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