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液体能使金属浮起来?讲师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件能使一重物能在液体中浮起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五年级科学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课件.ppt 1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推测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马铃薯放入另一杯溶液中呢? * 清水 不知名的液体 可能是什么因素改变了
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呢?
马铃薯是同一个;
液体的量是相同的;
杯子的大小是相同的; 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可能是 杯子中的液体
通过哪些方法我们可以检测两杯液体的不同呢? 1、看 2、闻 3、尝
4、加热 液滴加热实验——加热工具 酒精灯、火柴、铁片(或药匙)、木夹、滴管 1、用两支滴管分别从两个烧杯中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 2、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对铁片进行加热。 3、待液体快要完全蒸发时熄灭酒精灯。 4、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留下的痕迹。 小心液滴飞溅和烫伤,注意安全 加热液滴
? 白色颗粒状物 2号 清水 无明显痕迹 1号 估计是何种液体 加热后的结果
液体编号 加热实验 我们的发现:
2号烧杯中的液体里
,使马铃薯浮了起来。 溶解了其他物质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是不是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 马铃薯就一定能浮起来? 实验材料:水、玻璃棒、烧杯、马铃薯 、食盐、白糖、小勺 1、取100毫升水倒入烧杯中; 2、往烧杯中每次加入一平勺食盐(不要一下子把全部食盐都倒入杯中);
3、用玻璃杯充分搅拌至完全溶解(不要用力过大,避免液体溢出杯外 ); 4、等到液面平静时,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填写记录表; 5、反复食盐,直到马铃薯浮起来为止; 6、实验时随时记录现象,实验完毕清理实验器材。
锦囊妙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实验记录表
我的发现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100毫升 沉浮情况 食盐的量 水的量 约2克 沉 约4克 约13克 约14克 沉 沉 浮 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食盐能让 马铃薯浮起来 当液体达到一定浓度时马铃薯才会浮起来。 实验结论 淹不死人的湖—死海
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死海里的水咸极了,含盐量比普通的海水高出六七倍。因为水太咸了,湖边很少 长草,水里没有鱼,一片死气沉沉,所以得了个死海的名称。可是死海却淹不死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里也不会下沉,人能在死海的湖面上漂浮,要是有兴致的话,还可以悠闲地躺在水面上读书看报呢。
“中国死海” 一个位于四川省大英县蓬莱镇,另一个在山西运城,其海水含盐量超过22%,类似 “死海”,人在水中可以轻松地漂浮不沉。海水中富含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一些疾病具有理疗作用。 本课小结:
根据实验研究,我发现(
)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而这样的液体有许多。
达到一定浓度 液体的性质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种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人们制成了密度计.如图所示.你也可以在木筷子的下端绕上一些铁线或保险丝自制一个密度计.请你根据图示.探究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图中密度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有什么关系? (2)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注解:“液体的密度越大.为获得同样的浮力.它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密度计的位置也就越高. 请你运用公式:F浮=G排=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种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人们制成了密度计,如图所示,你也可以在木筷子的下端绕上一些铁线或保险丝自制一个密度计.请你根据图示,探究并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图中密度计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有什么关系?
(2)课文中有这样的一句注解:“液体的密度越大,为获得同样的浮力,它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小,密度计的位置也就越高.”请你运用公式:F浮=G排=m排g=ρ排V排g进一步说明这个原理.
(3)你认为密度计自上而下的读数是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
(4)当用密度计测量某种牛奶的密度时,密度计的读数是“1.03”,那么,你知道牛奶的密度是多少吗?
答案:解析:
(1)受重力和浮力的作用,是一对平衡力;(2)当密度计漂浮在液面时,浮力等于重力是一个不变的量,由公式F浮=ρ排V排g可知,当液体密度增大时,V排减小,故密度计向上浮起一些;(3)越来越大;(4)1.03g/cm3或1.03×103kg/m3
练习册系列答案
科目:初中物理
(2013?黄石)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则(  )A.A可能是由铝制成的物体B.若将B放入酒精中,则B会漂浮在液面上C.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2:1D.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河北黄石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像,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则A.A可能是由铝制成的物体B.若将B放入酒精中,则B会漂浮在液面上C.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2:1D.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是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图象,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实心正方体A、B,则( )A.A可能是由铝制成的物体B.若将B放入酒精中,则B会漂浮在液面上C.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2:1D.正方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为4:1
科目:初中物理
题型:阅读理解
摘要:本文分析了如何挖掘物理题中隐含条件的途径和方法。并对物理学试题题型进行归类、例举和解析。学生要解好物理题,必须要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加强对解题方法的教学。关键词:隐含条件 物理学 解题能力学习在解物理习题时,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有些解题的必要条件,题中并为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字里行间。充分挖掘隐含条件,明确题目要求,采用合适方法,选择正确答案,是解好这类题的关键。本文就如何挖掘试题中的隐含条件,提高解题能力作一例析。一、从关键词中挖掘隐含条件在物理题中,常见的关键用语有:表现为极值条件的用语,如“最大”、“最小”、“至少”、“刚好”等,它们均隐含着某些物理量可取特殊值;表现为理想化模型的用语,如“理想滑轮”、“轻质杠杆”、“光滑水平面”等,扣住关键用语,挖掘隐含条件,能使解题灵感顿生。例1&一个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这对平衡力突然消失,则物体将( )A.立刻停止运动B.运动速度越来越快C.速度减慢,最后停止D.仍作匀速直线运动解析:题中“光滑水平面”为关键词。光滑水平面意味着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题目中的物体待平衡力消失后,将不再受力的作用,因此仍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一定律)。答案:D二、从物理学常识中找隐含条件有些题目几乎没有条件,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条件其实全部隐含于物理常识中,这就要求学生根据题意进行发散性思维,努力挖掘相关知识,在条件不足的情况下,根据常识假设适当的条件和数据以弥补题中明确给出的已知条件的不足。例2&一个中学生对地面的压强大约是( )A.10Pa & B.100Pa & C.1000Pa & & D.10000Pa解析:此题隐含条件有两个,一是中学生的体重约为50kg,二是中学生双脚底面积约为5dm2,而这两个条件都非常隐蔽,属于物理学常识,只要明确了这两点,不难得出正确答案D。三、从物理学发展史中寻找隐含条件这类试题一般涉及对物理学研究有贡献的科学家、科研成果和历史进程等,增加了学生的爱国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远大理想。例3&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使人类步入电气化时代,制造发电机的主要依据是电磁感应现象,首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A.爱因斯坦B.帕斯卡C.奥斯特D.法拉第解析:知道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和对社会的巨大贡献,很快就能准确地选出正确答案D。四、从物理现象的出现条件中寻找隐含条件一定的物理现象的出现,是以具备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当知道什么条件具备时可出现什么现象后,一旦题目给出某种现象,马上可以找出相应的隐含条件。例4&我国“远望号”卫星测控船从江阴出发执行任务,由长江进入海洋。下列有关测控船所受浮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海水的密度大,所以船在海洋力受到的浮力大B.由于船排开海水的体积小,所以它在海洋里受到的浮力小C.由于船排开的海水的体积大,所以它在海洋力受到的浮力大D.由于船始终漂浮在水面上,所以它受到的浮力不变解析:“一个物体漂浮在液面上……”,出现这种现象的条件是物体所受浮力等于物重,所以隐含条件是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答案:D例5&放在水平常木板上重10N的木块,受到水平向右,大小为5N的拉力作用,沿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木板水平方向受的合力为_______N。当拉力增大到8N时,木块受到的合力为_______N。解析:“一个物体匀速运动……”要出现这种现象,前提条件是物体必须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所以隐含条件为:物体不受力或受平衡力作用。答案:0;3五、从物理概念、物理原理中寻找隐含条件有些物理学问题、现象、判断等条件隐含于相关的概念和原理中,或是命题时有意混淆概念,偷换概念,要求学生对概念掌握准确,理解要透彻。例6&晴天,几位大学生在森林中迷路了,下面四种利用风向引导他们走出森林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图中虚线为空气流动形成风的路径示意图)A.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B.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顺风走C.森林吸热,温度升高慢,空气温度低、密度大,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迎风走D.土地吸热,温度升高快,空气温度高、密度小,地面空气从外界流向森林,应迎风走解析:本题中隐含了比热容的概念。物体的比热容越大,吸收热量后温度变化越小。土地的比热容大,吸热后温度升高较快,空气温度高。热空气因密度小而向上升,地面空气从森林流向外界,应顺风走。答案:A六、数学关系之中寻找隐含条件正确的示意图不仅能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发思路,而且还能通过数学关系找出题中的隐含条件。这种方法不仅在几何光学中有较多的应用,而且在其它物理问题中也经常应用。例7&有一均匀正方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力是F,压强是P,如下图所示。若切去阴影部分,则剩余部分对地面的压力是原来的_______倍,压强是原来的_______倍。解析:该题的条件隐含在数学关系之中,解题的关键要建立物理模型的空间想象力。切去部分的正方体边长为a/2,体积为V/8。切去阴影部分后,其质量为7/8m,底部受力面积为3/4S,剩余部分压强为P’=m/S=7/6P,压力为F’=Ps=7/8F。答案:7/8;7/6七、从图形、图表与曲线关系中寻找隐含条件图示是贮存和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比较便捷的一条途径,它能够高度浓缩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及原理,使之更加形象、直观。试题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但图表曲线中隐含了相当多的没有叙述和未提及的条件,解题时结合题设条件分析图形,从图形中挖掘隐含条件,才能正确作答,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例8&在如图所示的各图中,关于磁场的描述和小磁针表示正确的是( )解析:这是一道集概念、实验和理论于一体的图形选择题,要求学生明确磁场的概念、磁场方向及磁场方向的规定等情况,这样才可选出正确答案为B。八、从实验的器材、操作过程或结果中寻找隐含条件在理论试题中,也有相当多的题干条件看似不足,其实隐含在实验器材、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之中,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挖掘这些隐含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这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9&如图所示电路,图中1、2、3表示电流表或电压表,请填上各表电路符号.并标出正、负接线柱的位置。解析:判断电表的类型,需了解器材的使用规则。电流表要串联接入电路,电压表要并联接入电路。判断时,可假设将改表处断开,凡对电路结构有影响的是电流表,没有影响的是电压表。答案如上图。九、选择合适的方法确定解题思路,根据题型特点,充分理解题意。采用合适方法,能很好地提高解题能力,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法、转换法、数据归纳法等。例10&下表列出由实验测定的几种物质的比热容。认真阅读,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请填出任意三条:水4. 2×103冰 2.1×103铝 0.88×103钢铁 0.46×103酒精 2.4×103蓖麻油1.8×103干泥土0.8×103水银0.14×103煤油2.1×103砂石0.92×103铜0.39×103铅0.13×103(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给表找规律时一般采用比较分析,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可找一般规律如某种变大或变小的趋势,共性等,也可找特殊规律。此表中12种物质除煤油和冰比热相同外,其他不同。说明不同物质得比热一般不同,这是共性。但冰和煤油不同物质比热相同这是特殊性质。水、冰同种物质,状态不同,比热容也不同。且可将物质分为金属、非金属进行比较。还可找比热容最大的、最小的。例11&用实验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供选择的导体规格如下表:材料编号长度(m)横截面积(mm)2镍铬合金①10.5②1.50.5锰铜③10.5④1.51①要比较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要比较电阻与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要比较电阻与材料的关系应选择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中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三个物理量有关,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要验证猜想一,就要取不同的长度,相同材料和横截面积的导线,所以应选序号1、2,同理可选出另两个猜想的序号。答案:(1)1、2;(2)3、4;(3)1、3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答案带解析】将适量的橡皮泥黏在铅笔的一端(能使铅笔竖直浮在液体中),这就制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土...
将适量的橡皮泥黏在铅笔的一端(能使铅笔竖直浮在液体中),这就制成了一个很有用的土仪器.将它分别放在盛有不同液体杯中,静止时的情景如图所示.对于这个土仪器所运用的知识或用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运用了二力平衡的知识B.运用了物体的漂浮条件C.用它可以比较不同液体密度的大小D.用它直接可以测出液体密度的大小
从图中可以看出,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浸入的深度不同,但始终漂浮,所以浮力相等,等于自身的重力,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以比较液体密度的大小.
物体在液体中漂浮,浮力等于重力,故A、B正确,不符合题意;
从图中可以看出,仪器在三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根据公式F浮=ρgV排可以比较三种液体密度的大小,但无法直接读出液体密度的大小,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考点分析:
考点1:浮力的利用
【知识点的认识】1.如何调节浮力的大小,采用“空心”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使物体能漂浮在液面上.2.轮船采用了把它做成空心的办法,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增大浮力,使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3.潜水艇: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来实现的.4.气球和气艇:气球和飞艇,体内充有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氢起、氦气、热空气),从浮力与重力的大小关系来解释气球升空5.密度计是利用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来工作的6.汤圆刚放入水中时,汤圆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汤圆煮熟时,它的体积增大,浮力也随之增大.【命题方向】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等浮沉原理是命题方向【解题方法点拨】要会知道利用浮力使物体上浮、下沉、悬浮或漂浮的原理.
考点2: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对于二力平衡条件,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四个要点,且这四个要点缺一不可.二力平衡是初中物理的重点、难点内容之一,在中考试卷中出现的几率较大,很多同学难以正确掌握二力平衡条件,出现了许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静止的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作用,那么这两个力也一定是平衡力.【命题方向】判断两个力是否是一对平衡力是命题的关键.【解题方法点拨】两个力彼此平衡,理解二力平衡的含义,要抓住两个要点:(l)一个物体,同时受两个力作用;(2)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在这里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平衡力作用下,原来处于静止状态的物体,依然处于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一定以原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反之,静止的物体只受两个力作用时,这两个力一定是平衡力,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如果只受两个力作用,那么这两个力也一定是平衡力.
考点3: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知识点的认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条件&&&&& 上浮:F浮>G&&& 悬浮:F浮=G&&& & 下沉:F浮<G&&&&& 理解:研究物体的浮沉时,物体应浸没于液体中(V排=V物),然后比较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如果被研究的物体的平均密度可以知道,则物体的浮沉条件可变成以下形式:①ρ物<ρ液,上浮 ②ρ物=ρ液,悬浮 ③ρ物>ρ液,下沉 &浮沉条件的应用&&&&& 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来实现浮沉的;热气球是通过改变自身的体积来实现浮沉的;密度计的工作原理是物体的漂浮条件,其刻度特点是上小下大,上疏下密;用硫酸铜溶液测血液的密度的原理是悬浮条件.此外,轮船、气球、飞艇等都是利用了沉浮条件的原理而设计的.【命题方向】主要以选择题、计算题的形式考查:物理的浮沉,如何控制物体的浮沉,怎样运用物体的浮沉原理解释问题等.【解题方法点拨】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与G或比较ρ液与ρ物.
相关试题推荐
在图所示的现象中,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产生的是( )A.开动抽气机抽出广口瓶中的空气,瓶中气球变大B.在玻璃杯里装满水后用纸片将口盖住,用手按住纸片把杯子倒过来放开手,水流不出来C.将吸盘挂衣钩按在光滑的墙上,能挂住衣服D.两艘船并排前进,在航行时常会不由自主的碰在一起
由下列事例联想到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A.泼水时,盆留在手中,水却能飞出去,这是因为水具有惯性B.把鸡蛋往碗沿一磕,鸡蛋就破了,是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C.切菜刀的刀刃磨得很薄是为了减小压强D.静止在桌面上的杯子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二力平衡
在图的应用实例中,不是利用浮力的是( )A.热气球B.远洋货轮C.正在下潜的潜水艇D.大型客机
在装有液体的甲、乙两烧杯中,同时放入两个完全相同的物体,如图,当物体静止后两烧杯内液面恰好相平.若液体对甲、乙两烧杯底部压强分别是P甲、P乙,液体对两物体的浮力分别是F甲、F乙,则对它们的判断正确的是( )A.P甲>P乙,F甲=F乙B.P甲=P乙,F甲>F乙C.P甲=P乙,F甲<F乙D.P甲<P乙,F甲=F乙
体积相同的木球和铁球放入水中后,木球浮在水面上,铁球沉入水底,如图所示,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F木和F铁,说法正确的是( )A.F木=F铁B.F木>F铁C.F木<F铁D.不知实心、空心,无法判断
题型:选择题
难度:中等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铜是一种比较重的金属,但是它在什么液体上也能浮起来?急.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铜的密度为8.9克/立方厘米,而水银密度为13.6克/立方厘米,铜的密度小于水银,因此铜在水银中也可漂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水银啊~~水银密度比铜大~~~~
汞(水银)Hg
楼上两位是正确的,但是请楼主注意,将铜放进水银中,铜的表面有可能会出现斑点,甚至完全溶解(形成铜汞齐)。请楼主主意其余的液体,似乎还没发现……
扫描下载二维码李晓青名师工作室公开课之《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教学视频 | 名师公开课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教学目标:
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3.懂得确定一种物质的性质需要有很多的证据。
教学重点:
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教学难点:
调制一杯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教学难点:
演示材料:
教学课件,马铃薯,500ml清水,500ml 盐水,滴管。
分组材料:
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小勺,纸板,食盐,马铃薯,200ml水,玻璃棒,湿毛巾,实验记录单
?点击观看教学视频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认识物体在水中的两种状态: 沉 浮。
强调:离开水底,就是浮的状态。
2.出示马铃薯
预测:马铃薯放入装有液体的烧杯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观察:分别放入1、2两杯液体中的沉浮状态。(1号 沉;2号 浮)
3.揭题并板书
为什么马铃薯放在两杯液体里沉浮会不一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4.提问:为什么马铃薯的沉浮状态会不一样呢?原因可能是什么?
(两个烧杯中的液体不一样)
思考:如何证明是两种不同的液体呢?
指名交流。
二、实验验证两种液体
1.出示材料:酒精灯、不锈钢勺,小组交流实验方法。
指名交流:你们想到的方法是什么?
2.课件出示,指导正确方法步骤。
3.提问:使用酒精灯要注意什么?
预测:在加热后的不锈钢小勺里观察到什么能说明1号是清水,2号是盐水呢?
指名交流。
4.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5.小组合作,分别加热1、2号烧杯中的液体。
巡视指导。
6.汇报交流实验现象:液滴变干后在1号、2号小勺里观察到了什么?
说明了什么?
指名交流。
确定两个杯中的液体是不一样的液体。
7.小结:马铃薯在不同的液体中沉浮不相同。
总结并板书:液体性质不同,物质的沉浮也不同。
三、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1.提问:只要水里加入食盐马铃薯就能浮起来吗? 出示200ml清水,需要加入多少食盐,才能配制出一杯刚好使一个马铃薯浮起液体呢?
2.演示:指导实验步骤和记录方法。
3.课件出示注意事项。
4.小组合作实验,配置一杯刚好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
巡视指导。
5.组织汇报实验现象和发现。
观察到什么现象?
根据现象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液体的沉浮。
6.预测:如果继续往烧杯里加入更多食盐,马铃薯在液体中的位置会有什么变化?
指名交流。
7.小组合作探究:继续加入更多份食盐,观察马铃薯在液体中位置的变化。
巡视指导。
8.汇报交流:加入食盐越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指名交流。
投影记录单,展示:加入食盐量越多,马铃薯在液体中的位置越高。
9.如何解释马铃薯在液体中位置的变化?
指名交流。
小结:加入食盐越多,液体浓度越大,物体就越容易浮起来。
四、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死海图片。
说一说,为什么人掉入死海里不会沉下去反而是浮在水面上?
2.如何让浮起来的马铃薯重新沉到杯底呢?
指名试一试。
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五、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除了食盐,还可以加入哪些物质在水中让马铃薯浮起来?可以用哪些物质代替马铃薯?请大家课后去试一试。
板书设计: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七课,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沉浮的方法,知道物体的沉浮与物体体积、轻重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材上安排了四部分教学内容: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比较两种液体;调制一杯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课后阅读拓展。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安排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液体不同,物体的沉浮也不同;2.认识到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几个方面完成得较好:
1.做好铺垫。这是五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这学期还没进入学习,还没有相关的知识铺垫,所以在上课一开始我以泡沫块、石头和装水塑料瓶给学生认识物体在水中的两种状态:沉和浮,并且强调只要物体离开水底就算是浮的状态。
2.直观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我用马铃薯在两杯液体中不同的沉浮演示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观察到不同现象学生很快分析这是两杯不同的液体,继而引发对液体性质的探究。2号中液体为什么能让马铃薯浮起来,学生能猜测到里面可能有食盐。顺利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两种液体,学生很快想到加热蒸发的方法。
3.明确每个实验操作的方法,提示注意事项,保证课堂效率和安全。本节课有加热蒸发液体和配置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两个实验。在每个实验前,我会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再结合课件、示范操作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地方,让学生按照正确的方法加热两种液体观察痕迹,清水中加入食盐让马铃薯浮起来,每个小组都能顺利完成两个实验。复习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提醒学生加食盐、搅拌和观察沉浮时容易出问题的地方,避免课堂上出现意外。
4.认真准备,保证实验操作的有效性。科学课上的实验,不仅要求在课上学生能成功实践,对操作时间也有一定的要求。加入食盐让马铃薯浮起来,时间太长学生会有挫败感失去兴趣和信心,时间太短学生不易感受整个探究过程。所以在课前我经过大量反复的实验,确定了每次加入食盐的量和加入的份数,准确把握每个小组的活动时间,保证每个小组都体验了加入食盐份数多,马铃薯由沉到浮的的变化。
5.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和交流。科学课跟其他课比起来,虽然动手较多,但是需要学生进行预测,交流现象很发现,解释现象等等,学生有些害羞不敢开口说,即使课堂时间有限,我也耐心等待,及时鼓励他们发言交流,回答对的孩子及时给予评价,回答不够正确也不马上否定,而是请班上的孩子帮他修正,慢慢的更多小手愿意举起来,让整节课的气氛越来越好。
6.对实验加以改进,方便学生操作和观察。加热液滴实验,课本上用一个铁片学生不易操作也不安全,我就用勺柄较长的不锈钢小勺代替,安全方便。书上设计的是用100ml的清水,但是100ml水中观察沉浮现象不明显,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观察到马铃薯离开水底浮起来的现象,我们将烧杯中水量增加为200ml。对记录方法也进行了改进,以往我们采用的是文字记录方法,为了更直观和方便,我改成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孩子们用圆圈画出马铃薯所在液体中的位置,效果很不错。
7.注重学生联系生活和对科学知识的应用。课堂上及时检查孩子的知识掌握情况,调动学生参与性,“为什么人在死海会浮在水面上?如何让浮起来的马铃薯又沉到水底?该如何解释”,孩子们能快速用今天所学的“浓度大,容易浮;浓度小,容易沉”来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也反映出他们在这节课上确实有很大收获。
每次教学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历练,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
2.提问的技巧和针对性也需要加强,衔接语言要能承上启下、引导学生的进一步思考,今后的教学中要时刻提醒自己精炼语言,简洁表达。
3.部分环节处理不够成熟,有些急躁,比如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急于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所以没有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而是自己把“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个结论说出来,这个地方应该让学生多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规范表述,最终得到结论。
一堂课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课堂教学,不管教学设计得多完美,课堂组织、学生参与不够,前面的功夫就白费了。所以,今后我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在平时教学中锻炼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王婷,昆明师专附小科学教师,教龄四年。“昆明市李晓青名师工作室”学员,五华区教坛新秀。曾荣获五华区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校级年级组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校级青年教师达标课优质课;校级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被评为校级优秀党员、校优秀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多次随工作室到富民、石林、泸西等地送教。
-美术编辑:李元琴-
-审核:邓琼-
来源:本文系云南教育杂志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不过,大家可以放肆地转发到朋友圈,这是可以哒~
--------------------
《云南教育》是云南省教育厅主管、云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教育工作指导类期刊,创刊于1958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收录于中国知网,连续多年被评为“云南省优秀期刊”“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云南省A类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53-1011/G4,国际刊号ISSN,网址:ynedupress.ynjy.cn。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翻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