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种蘑菇用的棉籽壳最新报价棉丝多的好还是少的好

蘑菇的种类及名称
概述蘑菇又名双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蒙古蘑菇、蘑菰、肉菌、蘑菇菌,各地区对蘑菇的名称有所不同,但蘑菇一名比较通用。 
蘑菇名称:蘑菇汉语拼音:mo gu英文名:Mushrooms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科属分
蘑菇又名双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蒙古蘑菇、蘑菰、肉菌、蘑菇菌,各地区对蘑菇的名称有所不同,但蘑菇一名比较通用。 
名称:蘑菇
汉语拼音:mo gu
英文名:Mushrooms
考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科属类:蘑菇科
性味:微寒、性味性凉、味甘、入肝、胃经.
归经:入肝、胃。
功效:一:益气开胃,久病虚羸及老人小儿体弱者;二:托痘疹;三:抗癌;四:降血糖。
适宜于老年人、糖尿病、白细胞减少症、传染性肝炎、高脂血症、维生素B2缺乏症等患者食用。
主治: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疹透发不快。
生态环境:森林、草原、山丘和平原,还是在朽木上或是在粪堆上,常常可以采到.
采收储藏:多在秋、冬、春季栽培,成长后采集,除净杂质,晒干或烘干.
资源布:国各地均有,为野生和人工种植两种.
用药禁忌:据古人的经验,蘑菇为发物,故对蘑菇过敏的人要忌食;这对于肿瘤患者的影响似乎与现代研究结论(有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相左。笔者认为古人经验也应参考,故肿瘤患者对蘑菇的食用应持谨慎态度[1].
药理作用一:抗菌作用蘑菇的培养液(28~30℃培养22天)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此培养液对豚鼠无毒,人口服250毫升亦无副作用。
同属植物AgaricusnebularisBatsch.的压榨汁尚能抑制支杆菌及结核杆菌。
药理作用二:其他作用
其提取物(以乙醇提取24小时,滤液加丙酮混合沉淀,其上清液再用乙醇提,并经真空干燥)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曾从蘑菇中离出一种非特异性的植物血球凝集素。
用法用量:
一、蘑菇烧豆腐:有益胃、化痰、理气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痰多、糖尿病等。取鲜蘑菇100克、嫩豆腐200克、麻油30克,用文火煮沸。
二:蘑菇炖老鸭:有健脾、益气、增进食欲功能,用于气虚乏力、脾虚食少等。用鲜蘑菇120克、老鸭半只,加水后用文火炖酥,加调料后即成。
三:蘑菇饮:对动脉硬化、肝硬化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用鲜蘑菇50克,加水煮汤,代茶饮.
小儿麻疹透发不快:香蕈6~9克(或鲜蘑菇18克),鲜鲫鱼一条,清炖(少放盐)喝汤。
白细胞减少症:鲜蘑菇适量煮食。
传染性肝炎:鲜磨菇作蔬菜食用。
胃癌及妇女子宫颈癌等:香蕈或鲜蘑菇适量煮汤食。各种癌症手术后,用本晶持续服,防止转移。
小儿麻疹:江苏句容宝华山,群众采用一种“天花蕈”(春夏之间,雨后生在杨树上的白色伞形蕈)煮汤服,能使麻疹早透发,早治愈。又福建民间以红色蘑茹(干品)用于透发麻疹,每日9~12克,水煎服。
1、提高机体免疫力
蘑菇的有效成可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御各种疾病的免疫功能。
2、镇痛,镇静
巴西某研究所从蘑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Act-2,具镇痛、镇静功效,其镇痛效果可代替吗啡。
3、止咳化痰
蘑菇提取液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其有明的镇咳、稀化痰液的作用。
日本研究人员在蘑菇有效成中析出一种子量为288的超强力抗癌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比绿茶中的抗癌物质强1000倍。蘑菇中还含有一种毒蛋白,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的蛋白合成。
5、通便排毒
蘑菇中所含的人体很难消化的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可保持肠内水,并吸收余下的胆固醇、糖,将其排出体外,对预防便秘、肠癌、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十有利。
1、蘑菇粉丝堡
蘑菇5O克,薯粉丝150克,牛肉汤及肉末各适量。水发蘑菇并切丝,与薯粉丝一块入牛肉肉末汤中煮熟即可。此肴具有理气和中,增进食欲,滋补气血的习效。适用于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淡乏味,体倦无力等病症。
2、蘑菇炖猎肚
鲜蘑菇150克,猪肚1只(约500~750克)。将猪肚洗净切片;蘑菇洗净切两瓣,先炖猪肚,加精盐少许,待八成熟,再入蘑菇煮熟即成。此肴具有补中益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弱,胃不纳食之人食之。
3、蘑菇鸡块
蘑菇200克,土鸡肉脯200克,花生米l00克,姜葱适量。将鸡脯、蘑菇切成花生米大小块,入锅小炒;生姜切丁,香葱切段;鸡脯、蘑菇先烧熟;再入花生米、精盐、姜丁、葱段焖烧即成。此肴具有润肺补脾的功效,适用于肺脾两虚之人食之。
4、蘑菇猪排汤
蘑菇100克,猪排250克。先洗净猪排,切块,入锅,放精盐炖至八成熟,下蘑菇,待蘑菇煮熟即成。此汤具有补脾胃,益气血的功效,适用于虚弱之人经常食之。
5、蘑菇心肺汤
鲜蘑菇150克,猪心、猪肺各200克,葱、姜各适量。将猪心、猪肺洗净,切成小条块,入锅煮,待八成熟,再入洗净之蘑菇和适量食盐、葱段及姜丝,蘑菇熟即可起锅。此汤具有滋补肺胃,化痰理气的功效,可用作辅助治疗肺虚痰咳之病症。
6、蘑菇乳鸽汤
蘑菇100克,乳鸽1只(约500克)。将蘑菇、乳鸽洗净;乳鸽去内脏入锅煮,初熟再入蘑菇,待汤沸蘑菇熟后加精盐适量即可。此肴具有益气和血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四肢萎软者【药用作用】:蘑菇覃的药用价值的饮食介绍:蘑菇蕈
通称蘑菇,又名肉蕈,为担子蕈类。寄生于枯树上或朽根土中,种类很多,其蕈体与柄白色柔软皆可供食用,为鲜美蔬品。李时珍说:“蕈品不一,宋人陈玉仁《蕈谱》言之甚详”。凡供食用之蕈功能大致相似。蘑茹蕈富于营养,中国近有人工栽培,亦多野生可食用,亦供药用。注意:采收野蕈,须防有毒蕈类。常见毒蕈有绿帽蕈、毒蝇蕈、马鞍蕈等。
≮美食性味≯ :甘、平,无毒。
≮美食成≯ :含多糖类,维生素B1、B2、C,蛋白质脂肪,无机盐类,钙,磷,铁等。
≮美食药理≯
:据报道,人工栽培的鲜蘑菇中提取的多糖类,对白血球减少症、传染性肝炎有明疗效。又据报道,中国安徽黄山产的野生蕈,含有抗癌物质;另据动物实验,香蕈亦含有抗癌物质;最近外国资料称:担子蕈的大马勃,对动物某种瘤株有明的抑制作用;另一文献称:“月下蕈”(有毒蕈之一)含有一种物质可抑制癌细胞的发展。据以上线索看来,蘑茹、香蕈这一类食物中药,在抗癌作用上颇有苗头。食之。
注意事项:蘑菇性滑,便泄者慎食;禁食有毒野蘑。
文献选录:
《本草纲目》:“益肠胃,化痰理气。”
《日用本草》:“益气杀虫。”
《医学人门》:“悦神,开胃,止泻止吐。”
《本草求真》:“消热痰。”
《浙江药用植物志》:“健脾,治白细胞减少症。”
《国中草药汇编》:野蘑菇 
别名:杂蘑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伞菌科野蘑菇Agaricus arvensis Schaeff. ex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布:生于山坡草原或旷野草丛中。布于河北、山西、内蒙古、青海、新疆。
性味:微咸,温。
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备注:为“舒筋丸”原料之一。
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皇和覃谱》:本草李濒湖云:蘑菰出山东、淮北诸处。埋桑堵诸木于土中,浇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长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软,其中空虚;状如未开玉簪花,或云肉覃。
蘑菇营养价值:
营养丰富:蘑菇中的蛋白质含量多在30%以上,比一般的蔬菜和水果要高出很多。含有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钙、铁等矿物质。最重要是它还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却又是必须的8种氨基酸。
提高免疫力:香菇经太阳照射后,所含有的特殊物质会转化成维生素D,它被人体吸收后,对增强抵抗力有帮助。香菇还能够刺激人体产生更多的干扰素,消灭体内的病毒,因此香菇对预防感冒也有一定的作用。
减肥:蘑菇中有大量无机质、维生素、蛋白质等丰富的营养成,但热量很低,常吃也不会发胖。且蘑菇含有很高的植物纤维素,可防止便秘、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蘑菇中的维生素C比一般水果要高很多,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2]。
(1)常食用蘑菇的种类 蘑菇
香菇:正常的香菇体圆齐正,菌伞肥厚,盖面平滑,质干不碎;手捍菌柄有坚硬感,放开后菌伞随即膨松如故;色泽黄褐,菌伞下面的褶裥要紧密细白,菌柄短而粗壮;远间有香气,无焦片,雨淋片,霉蛀和碎屑。
花菇:伞面上有似菊花样的白色裂纹,色泽黄褐光润;菌伞厚实;边缘下卷,
菌裥细密均匀,身干,杂小柄短(菌伞直径2-3厘米),香气浓郁。
厚菇:伞面无花纹,呈粟色略有光泽;肉厚质嫩,朵稍大,边缘破裂较多。
平菇:平顶,呈浅褐色,好的平菇片大,菌伞较厚,伞面边缘完整,破裂口较少,菌裥白色或浅黄色,裥褶均匀,菌柄较短。
在食用蘑菇中有时也会混杂有毒的蘑菇,只有稍加注意不难识别。毒蘑菇的颜色比较鲜艳,菌伞带有红、紫、黄或其他杂色、斑点,基呈红色;伞柄上带有菌轮,根有囊胞;撕破后会流出白色或黄色乳法,并有股辛辣味。
(2)有毒无毒的鉴别
从颜色上看,有毒的蘑菇的颜色鲜艳,常呈红、绿、黄色,菇中央呈突起伏,
菌伞常带有杂色斑点,表面有丝状物或小块的残渣或鳞片。而无毒蘑菇一般颜色不鲜艳,菇盖较平,伞面光滑。
从泌物上看,有毒蘑菇的菇的盖或受伤位,常泌出粘稠浓厚液体,有赤褐色法,有辛辣等异味,菇盖撕裂后容易变色。而无毒蘑菇一般较为干燥,折断后泌出的液体为白色,有特殊香味,菇盖撕裂后一般不变色。
有毒蘑菇的伞柄上菇轮,且容易折断,下有菇托根生有囊胞,伞柄很难用
手撕开。而无毒蘑菇的伞柄上无菇轮,下无菇托,伞柄易用手撕开。
用化学法鉴别,有毒蘑菇挤出的乳法,涂在纸上,干后滴一滴浓盐酸,20钟后呈蓝色或立即变红,30钟后变蓝。
另外,菇奇形怪状的,如杆茎细长或粗长,菇面厚实硬板,象喇叭,象人头, 象雨伞等。即使色泽正常,也多属有毒蘑菇[3]。
新鲜蘑菇和干的口蘑的一般组成,顺次是:可食97%,91%;每100克可食含水93克,17克;蛋白质2.9克,35.6克;脂肪0.2克,1.4克;碳水化物3克,14克;粗纤维0.6克,6.9克;灰0.6克,16.2克;钙8毫克,100毫克;磷6.6毫克,162毫克;铁1.3毫克,32毫克;硫胺素(维生素B1)0.11毫克,0.02毫克;核黄素(维生素B1)0.16毫克,2.53毫克;尼克酸(烟酸)3.3毫克,55.1毫克;维生素C4毫克,1毫克脂肪中的脂肪酸、亚油酸较多,油酸则很少。又含多种游离的氨基酸,蛋白质中含有各种氨基酸。还含与氨基酸有关的含氮物质,如α-氨基己二酸、β-氨基异丁酸、刀豆氨酸、肌肽、肌酸酐、胱硫醚、2,4-二氨基丁酸、高胱氨酸、高丝氨酸、羟基赖氨酸、犬尿素、肌氨酸、γ-氨基丁酸等,以及苏氨酸、天门冬氨酸、缬氨酸、亮氨酸、瓜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与焦谷氨酸结合成的二肽,N-焦谷氨酰葡糖胺等。
蘑菇又含5"-一磷酸腺甙、5"-一磷酸尿核甙。又含己糖醇、戊糖醇,戊糖醇中的木糖醇,每公斤干品含100毫克。蘑菇水汽蒸馏,可得一种辛烯醇((-)辛烯-1-醇-3)。灰中成,除上述者外,还有钠3.7~9毫克(新鲜品100克中,以下同),钾486毫克,锰0.08毫克,铜1.79毫克,锌0.28毫克,氟0.031毫克,氯25毫克,碘18微克;蘑菇中的醋氨酸酶,有α-,β-,γ-,δ-几种,酶中含铜0.2%。维生素除前述者外,还有维生素A、B6、C、D、E、K,泛酸,生物素和叶酸。
同属植物洋蘑菇含甘露醇,海藻糖;又含游离氨基酸十多种,及延胡索酸、苹果酸、琥珀酸和麦角甾醇0.2%(干品);还曾找到酰基葡糖几种。与蘑菇不同,洋蘑菇含自由的色氨酸0.333%(干品)。洋蘑菇又含蘑菇氨酸,结构是β-N-(γ-L-(
)-谷酰基)-p-羟基甲基苯基肼。每百克干蕈含钴100微克,如此丰富的钴,表明洋蘑菇是一种供钴的食物。用洋蘑菇制成的"白蘑菇汤",含戊糖类、甲基戊糖类、海藻糖、甘露醇、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等[4]。
宋杨万里。《蕈子》:“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山膏松暖都渗人,蒸出蕈花团戢戢。”
杨洪。《柳边纪略》云:蘑菇有数种,然个莫大于猴头,味莫鲜于鸡骽。宁古塔蘑菇,为中土所无。故清沈兆题诗以咏之:“鸡骽蘑菇味紧佳,塔城篱下寄生涯。”
一、栽培季节 蘑菇
渭北旱腰带地区,温差大,空气湿度小,季节变化快,可提前播种,时间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关中平原一带安排在8月底-9月中旬,当然,有窑洞、果窖的菇农,可在麦草收获后就能堆积发酵,7月底就可以播种,8月下旬就能收获。玉米秆收获后,待玉米秆干后,能进行第二轮播种,用截断玉米秆+牛粪,12月-元月播种,越冬,春季3月开始出菇,5月底前结束。经试验产量和质量近似麦草。
二、原材料的准备
栽培双孢菇的主料:麦草、玉米秆、牛粪。辅料;油渣、磷肥、石灰、石膏、尿素。6月份收小麦开始,收集麦草,麦草要堆在距播种大棚的空地上。堆起时不用粉碎:玉米秆收集时,待11月份玉米秆干后,没有绿色时便可粉碎使用,或是截成两段均可发酵用;牛粪要提前拉回凉半干捣碎,再堆起宽2米、高1.5米,长不限,自然发酵,温度升到75℃。约15天翻一次堆,里外位置调换让其自然发酵。牛粪也可晒干捣碎存起备用。
另外,鸡粪、猪粪均可加入栽培用。粪中不能掺有土块。
油渣:最好采用菜油渣,棉油渣亦可使用。
豆秆:发酵料中加入少量豆秆效果最好。
磷肥、尿素、石膏、石灰均应备好。
1、预湿 建堆前在麦草堆上撒上一层石灰粉,用水管浇湿麦草,让其软化三天,或用石灰水直接泼在上面。
建堆时,将所有称好的辅料拉到堆前,先在地面上洒一层石灰,在面上铺一层干的草,其厚为30厘米左右,宽为2.3米,长28米左右为1亩地料。5-6层堆料,一层25-30厘米的麦草,上面撒一层石灰,铺一层牛粪,撒一层油渣、磷肥、石膏(用1/2量),尿素在最上二层别撒入,把辅料可以混合,6份每层撒一,再铺料。如此一层草料、一层辅料建堆,撒完后开始浇水,将料面浇一遍水,料的四周要垂直整齐,按同样方法作完一堆,总高为1.5米,顶为龟背形。用薄膜覆盖发酵。
3、第一次翻堆
建堆6天,料堆内温度达到70-7℃,稳定后即可进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从料堆的一侧开始撤料,在另一侧重新建堆,插上木棒或竹竿,即翻滚式翻堆。翻堆时要将料堆顶料放在一边,后夹在中间,外层料放在内层,内层料放在外层,下层料堆放在上层,边翻边抖松培养料,将培养料混合均匀,排除料中废气,增加新鲜空气。将剩余的石灰、石膏层撒上,料偏干发黄、白时表水不足,要边堆料边洒水,补足水。每隔50厘米竖立一根木棒,堆完棒摇动抽出,即料上许多通气孔。由于经过堆积发酵一段时间后,草料已变软,料堆体积缩小,因此在建堆时,要适当缩小长度,即将料堆长度缩短2米左右,宽度和高度不变,料四周垂直整齐,呈长方形,顶呈龟背形,顶上盖薄膜式草帘均可。盖薄膜时不要盖的过严,不利于排气,每隔一天将膜揭开排排废气,亦利于升温,约3天后温度可升到70℃以上,保持2天,又进行翻第二遍。
4、第二次翻堆
经第一次的调整水,添加辅料,增设通气孔,料温上升很快,约,5-6天进行翻堆,用同样方法翻,此时可采用从一头翻堆,排上木棒留出通气孔,完后盖上薄膜。用同样方法过五天后翻第三次堆,翻后四周喷上三氯杀螨醇。
5、第四次翻堆
三次过后,料已腐烂,熟后标准为麦草棕红色,手一拉即断,料握住不沾手。此时进行第四次翻堆,是把料面上边翻边喷除臭剂或甲醛和杀螨药。检查酸碱度,PH值8-8.5为宜。翻完后闷二天便可准备凉料播种。
当第四次翻堆后已能播种时,关键要会辨认料的腐熟程度,培养料要求腐熟均匀一致,色棕红,草秆柔软、富有弹性,用手拉即断,无氨味,无臭味,不发粘,不变黑,料疏松为标准。PH值7-8。不能有夹生料,否则在栽培时,会有鬼伞杂菌等发生。
具体做法:将料堆摊开,排废气,可在外面凉开,亦可直接进棚,按照开畦要求不同大棚,不同场地、行间、距离、厚废都所所不同。
三、配料及堆制
培养料配方:每亩的用量
1、麦草5000公斤、硼肥200公斤、鲜牛粪10立方米、尿素40公斤、棉籽壳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石灰250公斤、石膏200公斤、PH值8左右。
2、玉米秆2500公斤、麦草2500公斤、鲜牛粪6立方米、棉皮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磷肥200公斤石膏20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250公斤。
3、堆制:根据自身地理环境,无论是温室、大弓棚、大田、窑洞栽培,堆料发酵均在距栽培场地附近,水、电要方便的进料场所建堆。
建堆发酵步骤为 预湿-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撤堆,共计:28天左右。以上已叙述过。
四、大棚、露地选择及开畦
栽培蘑菇,现有的温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过小麦的地里,弓棚南北走向,温室东西走向。大棚用旧薄膜或黑薄膜,加草帘均可。一般棚长30-50米为宜。
1、大棚开畦方法是
直畦:棚内铺料一般三行料二行走道(4米的棚),或四行料三个走道。两边畦放线铺料各60厘米,中间畦放线铺料1.2米,走道各70厘米。
横畦:在棚内中央留一条宽70厘米的沟路两边作横畦,每畦放线铺料80厘米-1米,畦沟间隔40厘米,以此作完,算好棚长能做多少畦。不管那种开畦做法,把畦提前整平,杂草拔掉,铺料前一天灌一次大水,湿度适宜,使棚内土壤手捏成片,一拽即散,便可进行铺料播种,每亩地撒石灰25公斤。
2、露地开畦方法是
将畦子直开,畦宽1米,直道宽70厘米(两边各留10厘米作取土用),畦深20厘米,是地下畦,畦高出地面20厘米是地上畦。把土壤水份灌好,后划线铺料、凉料排废气。
五、铺料播种
铺料播种应选在晴天和阴天进行,不能在雨天播种,因料被雨水淋后,一是会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杂菌。晴天中午强阳光下也不宜播种,以免晒死菌种。
将堆制发酵好的培养料从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鲜石灰的畦面上,让其散热冷却到30℃以下,然后抖散并混匀培养料后铺在成龟背型的畦床上,铺料厚度为20厘米左右,料厚薄均匀一致。边铺料边播种。
2、播种 播种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层播。麦粒菌种应采取层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采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种1.5-2瓶,菌种要求菌丝浓白、粗壮、不吐黄水、没有萎缩、无杂菌、无螨虫。先将菌种瓶在0.2%的高锰酸钾水溶液里洗一遍,表面消毒后再用,将菌种瓶打碎,种块放入干净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之二的菌种,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养料,让菌块落入料层中,整平料面,再将余下的三之一菌种均匀地撒在料表面,最后用木板或盆底稍压平料面,紧跟覆盖土壤。厚度4厘米左右,特别注意:撒种时面积不宜过大,应撒多少土盖多少,另外大棚可采用播种7天后覆土。
六、覆土及管理
1、覆土时间
播种后应立即覆土,有利于保温保湿发菌,还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种25天左右就开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湿,可播种7天后才开始覆土,一方面让水蒸发,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种块菌丝生长情况。播种后上面可盖薄膜或草帘。
2、覆土方法
栽培双孢菇必须覆盖土壤,不覆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匀从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将走道出挖处打碎,上面撒上少许磷肥、炉渣、石灰粉、拌匀,最大土粒不能超过2厘米,土湿度是手捏成扁并能搓成团、而不粘手为宜。边撒种边盖土,露地播种的可直接盖上一层地膜和草帘,畦要带龟形,料面上土四周要盖严,均匀4厘米厚左右;走道顺便形成了一条地沟,地沟能放水,增湿、通风、保湿。
3、覆土后的管理
大棚播种,覆土后料面可以不盖草帘,为了预防土表面水流失快,可以盖一层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后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风30钟,以增加菌床内新鲜空气。若土表面干发白,可用喷雾器表面喷湿,若膜下菌丝已上土约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湿度,让气生菌丝倒伏增粗,呈线状横向生长,使土内菌丝往土下长,往往因土层干燥菌丝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据菌丝上土情况灵活管理,菌丝离表面土1厘米,料内长白,时间约20天左右;便可进入出菇期管理。
七、出菇管理
当气温降到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满料的菌丝很快就会出菇,此时关键在于保持土层的水。检查土层菌丝是否离表面1厘米左右,菌丝边低,出菇慢,菌丝在表层,出菇密而个体小,易(开伞)成薄皮菇,产量低。
催菇即是诱导菌丝扭结形成原基。催菇的方法主要是用水来进行,此次喷水叫结菇水。当菌丝长到距土层表面1厘米时,喷一次重水,每平方米用水1.5-2.5公斤。喷水可根据土的干湿程度喷,宜在上午或下午棚温20℃以下喷水,喷水后,要加大通风量,大棚两侧要打通风孔,两头要揭起,每天1-2次,每次30钟。喷水后,若温度适宜,在土壤中便形成大量的小白点状原基,此时不能再喷水,以免原基死亡,注意保温保湿管理。
2、子实体生长时间的管理
喷水后形成的原基,经过2-3天以后,便化形成菇蕾,当其长到有黄豆粒大时,喷一次重水,增加土壤的湿度,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水,此次用水叫出菇水。喷水还要根据天气、土壤湿度和菇蕾大小、多少而定。在晴天,土壤偏干发白,菇多,菇蕾大时,喷水量要大。要用喷雾器喷水,或者用洒水壶装水淋下。在雨天和阴天,土壤湿润,菇少、菇蕾小时,少喷水或不喷水。菇体表面光滑、洁白、无鳞片时,则表明水不足,就要及时喷水增加湿度。出菇土的湿度仍是能捏扁并搓成圆形而不粘手为宜,菇盖长到5厘米左右便可采收。
八、采收与管理
当菇蕾长到菌盖直径达到3-5,菌膜未破裂,菌褶没有裸露出来时,就要采收。一般适温下5-7天便可采收。采收时,采大留小,旋转摘下,注意不要伤及周围的幼菇。丛生的菇,用刀切取大菇,留下小菇继续生长,采菇留柄1厘米,切口要平整,不破裂,切根时将开伞菇、畸形菇别装在一起,标准菇整菇装在一起,要轻拿轻放,装入塑料筐或桶中。采收同时,清理掉菌床上的死菇、病菇,用土填补好菇脚坑。
2、转潮管理
每批菇采完后,彻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残留根和死菇,修补好覆土层、填平菇脚坑,喷一次杀虫药,氯氰菊脂和杀螨药,然后喷一次重水,即称转潮水。过3-5天,下一潮菇又形成了。有的菌床连续出菇,一般出4-5潮菇,营养基本耗完。春节上冻前,若播种早,9月初下种,12月前可出2-3茬,晚了只出一茬,越冬,春季3月份后再出三茬。关中地区气候干燥,人为管理程度大,出菇潮数明,南方湿润地区,连续出菇,没有明潮次。秋菇质量比春菇好。
九、越冬管理
当气温低于10℃时,就极少有菇长出,此时停止喷水,做好越冬管理。其做法是:在畦料面上盖上一层草帘或薄膜,保温保湿管理,每周揭开1-2次,通风1小时,要在中午进行,若床上有菇,及时采收,检查菌床土壤不能过干,保持土处于微湿状态。
十、春菇管理
每年冬季玉米秆收获后,在11-12月份可以发料播种。冬前越冬发菌,春季出菇,此批菇也叫春菇,秋菇播种未出完菇的春季温度到12℃以上,即3月中旬,便进入春菇管理。此时揭去薄膜,喷一遍杀虫药,后再喷重水1次,浇湿透土壤,走道灌满水。若土干,可作2次上大水,直至土壤渗透,春季温度上升快,菇长的快,5月天气,每天要采2次,避免采大菇和开伞菇,后两茬菇出来后,可喷营养素、菇大多等,以增加产量和质量。
十一、病虫害防治
在磨菇生长过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没有发酵的培养料,或是采菇后没有及时清理等诸多原因,都会导致发生病虫害,要求每个管理人员,一定要有严格、卫生、保量的完成每个操作过程,棚内场地常撒石灰,发料一定要熟透拌匀,覆土要干净,用水要卫生,用清洁水,通风良好,棚内空气新鲜,都会减少病虫害发生。一旦发生有菌蝇、线虫,用菇虫净、高效氯氰菊脂喷雾或灌食盐水,蘑菇上表面出现斑点,要多通风,少上水,用喷重康宁或百菌清克霉灵喷雾,以便要做到早预防早治疗,这样病虫害发生是完可以控制的[5]。          
长裙竹荪已另建词条请点击长裙竹荪 。
拉丁名:Dictyophoraindusiata(Vent.Pers.)Fisch. 橙黄革菌
(Thelephora aurantiotincta Corner)
在云南称为黄干巴菌。 橙黄革菌
子实体中等大。枝呈宽扇状,向四面伸展,高3-8cm,直径5-9cm,近缘,少开裂,枝端橙黄色、褐黄色,边缘白黄色,厚,表面粗糙,有瘤状凸起。菌肉淡粉黄色,遇KOH液呈墨绿色。
在云南油杉林及阔叶和针叶混交林地上,群生、丛生或簇生。
布于云南滇中和滇西等地。
可食用,气味较香,在云南产区群众习惯采集食用。
其质脆嫩,味鲜美可口。可药用,具有和胃气、祛风、破血、缓冲等药用效果。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的抑制率达80%。橙黄蘑菇
中文学名:橙黄蘑菇
拉丁学名:Agaricus perrarus Schulzer
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较大。菌盖直径5-17cm,初半球形后渐平展,有黄褐色密集的丛毛状鳞片,边缘逐渐变浅而呈现橙黄色。菌肉白色,伤变暗黄色。菌褶后期黑褐色,两端渐尖、密、离生、不等长。菌柄长8-13厘米,粗2.5-3.5厘米,菌环以上污白色,菌环以下有纤毛状鳞片,棒状,内松软,基略膨大,伤变暗黄色。菌环生柄上,宽大,薄、膜质、易消失。孢子印黑褐色。孢子褐色,椭圆形到广椭圆形,光滑,7-8.5(9.5)μm&5.5-6(6.5)μm,褶缘囊体多样。
生态习性:在云杉林及混交林中地上,群生。
布地区:新疆、西藏、山西、内蒙古等地区。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菌个体大,新疆天山云杉林带多产,便于收集加工。赤褐鹅膏菌
中文学名:赤褐鹅膏菌 赤褐鹅膏菌
拉丁学名:Amanita fulva (Schaeff. : Fr.) Pers. ex Sing.
中文别名:赤褐托柄菇、鹅毛冠(四川)
类地位: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土黄色至淡土黄褐色。菌盖宽6-11cm,初期卵圆形至钟形,后渐平展,中稍凸起且往往近栗色,光滑,稍粘,边缘具有条纹,往往附有外菌幕残片。菌肉白色或乳白色,较薄。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较密,离生,不等长,褶缘稍粗糙。菌柄较细长,圆柱形,长9-18.5cm,粗0.9-2cm,较菌盖色淡,光滑或有粉质鳞片,脆,内松软至空心。菌托较大,苞状,浅土黄色。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球形至近卵圆形,10-12.4μm&9-10.5μm,非糊性反应。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或散生。
布地区:河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海南、西藏、广西、云南、四川、甘肃等。
经济用途:此种味道较好。但又容易与有毒的片鳞托柄菇相混,其后者子实体具近白色至土褐色粉末或菌盖具片状粉质鳞片。在欧洲有怀疑有毒,采食时要注意区别。另外,与栎、栗等树木形成外生菌。
品种称:大杯伞已另建词条请点击大杯伞。大肥蘑菇
中文学名:大肥蘑菇
拉丁学名:Agaricus bitorquis (Qu&l.) Sacc.
中文别名:双层环伞菌
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布地区:青海、河北、新疆等地区。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鲜美,菌肉厚。味鲜,可人工栽培。以及利用菌丝体发酵培养。大红菇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伞菌目红菇科大红菇russula alutacea (pers.) fr.,以子实体入药。
生境布:夏秋两季雨后,生混交林及阔叶林内地上,与某些阔叶树种形成菌根。布于河北、陕西、甘肃、江苏、安徽、福建、云南。
性味归经:淡,温。
功能主治:追风,散寒,舒筋,活络。
福建多山,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野生食用菌的生长,其中以特产于福建(闽中、闽西和闽北)的大红菇最著名。
形态特征:子实体一般大型。菌盖直径6-16cm,扁半球形,后平展而中下凹,湿时粘,深苋菜红色、鲜紫红或暗紫红色,边缘平滑或有不明条纹。菌肉白色,味道柔和。菌褶等长或几乎等长,少数在基叉,褶间有横脉,直生或近延生,乳白色后淡赭黄色,褶之前缘常常带红色。菌柄近圆柱形,长3.5-13cm,粗1.5-3.5cm,白色,常于上或一侧带粉红色,或粉红色而向下渐淡。孢子印黄色。孢子淡黄色,近球形,有小刺或疣组成棱纹或近网状,8-10.9μm&7-9.7μm。褶侧囊体近梭形,67-123μm&9-15μm。经济价值:可食用。个体大,布广,产量大,便于收集利用。但要注意与毒红菇(r.emetica)的区别,这后种个体小,菌褶一般等长,白色,窄,菌柄较细。本菌可药用,制成“舒筋散”治腰腿疼痛、手足麻木、筋骨不适、四肢抽搐。大红菇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与树木形成菌根。
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
大球盖菇又名皱环球盖菇、皱球盖菇、酒红球盖菇,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菇类之一,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蕈菌之一。
1922年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报道了大球盖菇。1930年在德国、日本等地也发现了野生的大球盖菇。1969年在当时的东德进行了人工驯化栽培。70年代发展到波兰、匈牙利、前苏联等地区,逐渐成为许多欧美国家人工栽培的食用蕈菌。1980年,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曾派员赴波兰考察,引进菌种,并试栽成功,但未推广。近年来,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立题研究,在桔园、田间栽培大球盖菇获得良好效益,并逐步向省内外推广,河北省已有种植,北京市也有试验栽培者。
几年来的引种推广情况表明,大球盖菇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栽培技术简便粗放,可直接采用生料栽培,具有很强的抗杂能力,容易获得成功。其次,栽培原料来源丰富,它可生长在各种秸秆培养料上(如稻草、麦秸、亚麻秆等)。在中国广大农村,可以当作处理秸秆的一种主要措施。栽培后的废料可直接还田,改良土壤,增加肥力。其三,大球盖菇抗逆性强,适应温度范围广,可在4~30℃范围出菇,在闽粤等省区可以自然越冬。由于适种季节长,有利于调整在其他蕈菌或蔬菜淡季时上市。其四,大球盖菇由于产量高,生产成本低,营养又丰富,作为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很容易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大秃马勃
[Calvatia gigantea (Batsch.::Fr.) Lloyd]
又称大马勃、马勃、马屁包。
子实体大型,近球形至球形,直径15-36cm,或更大,无不孕基或很小,由粗菌索与地面相连,包被白色,后变污白色,同腊状外包被和较厚的内包被组成,初期微具绒毛,渐变光滑,脆,成熟后开裂成块脱落,露出浅青和褐色的孢体。
夏秋季生于旷野的草地上,单生至群生,在新疆山地草原及内蒙古呼盟草原可形成“蘑菇圈”。
布于中国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江苏、西藏、甘肃、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区。
幼时可食用,味鲜可口。成熟后可药用。具有消肿,止血、清 肺润喉和解毒作用。淡白口蘑
中文学名:淡白口蘑
拉丁学名:Tricholoma albellum (Fr.) Qu&l.
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口蘑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4-11.5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白色至白微带黄色,被白色的粉末状绒毛至近光滑,表面层易与菌肉开,边缘整齐,稍内卷。菌肉纯白色,具香味,近菌柄处厚8-20mm。菌褶弯生,乳白色,老熟时乳黄色,不等长,很密,菌柄中生,圆柱形,10-17cm&0.9-2.5cm,向下渐粗,基近球状,粗可达5.3cm,具纤毛和条纹。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或椭圆形,5-6μm&3.6-4μm,含一油球。
生态习性:夏初生于林中腐烂的树根上。
布地区:广东、湖北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菌肉脆,味鲜。另外,属于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豆包菌 豆包菌
Pisolithus tinctorius (Pers. ) Cooke et Couch
豆包菌又称彩色马勃。
子实体呈球形或近似头状,直径2.5-18cm,下然缩小形成柄基。柄长1.5-5(10)cm,粗1-3.5cm,由一团青黄色的菌丝来固定于附着物上。被薄,光滑,易碎,初期米黄色,后变为浅锈色,最后为青褐色,成熟后上片状脱落。内有无数小包,埋藏于黑色胶质物中,小包幼期黄色至佛手黄色,后变为褐色,不规则多角形,通常扁形,直径
1-4mm,包内含孢子,包壁暴露空气中逐渐消失,使孢子散播。
夏秋季在松树等林中砂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于中国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甘肃、黑龙江、湖南、湖北、广东、香港、广西、四川、山东、云南等地区。
此菌有消肿,止血作用。可将孢粉适量散敷在伤口上,治疗外伤出血,冻疮流水、流脓,还可治疗食道及胃出血,以及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咳血等。对某些病原菌有拮抗作用。
含有麦角甾素、类脂质、马勃素等,还可用作黄色染料。该菌是松、杉、栎等树木重要的外生菌根菌,被称之为菌根“皇后”。近年来,中国南方从国外引进的火炬松(pinus
carbaca )等速生松树品种,在用人工接种豆包菌这种外生菌根真菌,可促进成林。
药 名:豆包菌
来 源:为地星科植物豆包菌的草。
功 效:消肿止血。
主 治:用于冻疮流水、痈肿、疔毒、瘀血肿痛、无名肿毒、消化道出血、外伤所致的各种出血症。
性味归经:辛、平。入肝、胃二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一10克。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研末调涂。
动植物资源布::布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及海南岛、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 短柄囊蘑
短柄[金 舌]囊蘑
中文学名:短柄[金 舌]囊蘑
拉丁学名:Melanoleuca brevipes (Bull. : Fr.) Pat.
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金舌囊蘑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或中等。菌盖直径5-10cm,幼时半球形,至扁半球形,后期平展,中下凹,有时中央具一小凸起,表面光滑或有小鳞片,往往水浸状,湿润时灰褐至浅褐色,中暗褐而干燥时变赭褐色,边缘内卷至内弯曲。菌内白色至奶油黄色,较厚,具香气味。菌褶期浅奶油黄色。后期灰色至带灰紫褐色,较宽,稍弯生至近延生,不等长。菌柄近圆柱形,长2.5-5cm,粗0.6-1.2cm,基近棒状,而顶端稍膨大,褐色至带紫褐色,有细条纹及纤毛状鳞片,且靠近基棕褐色。菌肉有深色条纹内松软,孢子宽椭圆形,无色,粗糙有小疣,6.5-10μm&4.5-7μm。褶侧囊状体近棒状或梭形,有隔,顶端有结晶附属物。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草地上或丛草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地区:甘肃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干品气味浓香。
多根硬皮马勃
Scleroderma polyrhizum Pers.
子实体小至中等,近球形,有时不规则形,未开裂前宽4-8cm
。包被厚而坚硬,初期浅黄白色,后浅土黄色,表面常有龟裂纹或斑状鳞片,成熟时呈星状开裂,裂片反卷。孢体成熟后暗褐色。
夏秋季在林间空旷地或草丛中或石缝处单生或群生。
布于中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幼时可食用。可药用,有消肿、止血作用,适量的孢粉敷于伤口,可止外伤出血、冻疮流水。在福建以前曾以孢子粉作为爽身粉的代用品。
属外生菌根菌,与马尾松形成菌根,其菌根幼时为白色,老后呈褐色。
粉紫香菇[Lepista personata(Fr.:Fr.)Sing ]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5-10(20)cm,半球形至近平展,藕粉色或淡紫粉色,较快褪色至带污白色或蛋壳色,幼时边缘具絮状物。菌肉白色带紫色,具明的淀粉气味。菌褶淡粉紫色,密,弯生,不等长。菌柄柱形,长4-7cm,有时达15cm,粗0.5-3cm,菌柄紫色或淡青紫色,具纵条纹,上色淡,具白色絮状鳞片,内实至松软,基稍膨大。
夏秋季在林中地上群生或生长成一条带或近似蘑菇圈。布于中国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区。
此种菌肉厚,具香气,味鲜美,很好吃,是一种优良食用菌。另外据记载,它与云杉、松、栎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凤尾菇
凤尾菇为真菌植物门真菌环柄侧耳PleiirotussaJurcaju 的子实体。肉肥味美。
凤尾菇的营养十丰富,干物质中含蛋白质高达21.2 %,并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其含量占所有氨基酸总量的35
%以上。鲜凤尾菇每百克含维生素C 高达33 毫克,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还含有维生素B1 、B2
、尼克酸、多种矿物质。另据最近研究证实,凤尾菇含有的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具有诱发干扰素的合成,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具有防癌、抗癌的作用。凤尾菇含脂肪、淀粉很少,是糖尿病人和肥胖症患者的理想食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人们称为“健康食品”、“安食品”。
凤尾菇又叫灰平菇,是属于侧耳、平菇一类的食用菌,是人们经常食用的一种蘑菇。
荷叶离褶伞中文学名:荷叶离褶伞
拉丁学名:Lyophyllum decastes (Fr. : Fr.) Sing.
中文别名:荷叶蘑
同物异名:Clitocybe decastes (Fr. : Fr.) Kummer
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离褶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6cm,扁半球形至平展,中下凹,灰白色至灰黄色,光滑,不粘,边缘平滑且初期内卷,后伸展呈不规则波状瓣裂。菌肉白色,中厚。菌褶白色,稍密至稠密,直生至延生,不等长。菌柄近柱形或稍扁,长3-8cm,粗0.7-1.8cm,白色,光滑,内实。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球形,5-7μm&4.8-6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阔叶林中地上丛生。
布地区:江苏、广西、青海、云南、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区。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道鲜美,属优良食用菌。可作为筛选驯化栽培的食菌考虑贺兰山紫蘑菇
贺兰山紫蘑菇
在内蒙古阿拉善盟贺兰山的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一种稀有的美味山珍,它的营养成,竟比大名鼎鼎的灵芝还高。它,就是藏在深山无人知的--贺兰山紫蘑菇,亦称“紫丁香山菇”。“贺蘑”它产于贺兰山天然次生的云杉林中,是以丝膜菌为主的纯天然野生菌种.其口感纯正,气味醇香,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菌糖,脂肪,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钾,铁,钙,磷,镁等多种微量元素.服用之,可起到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被誉为“阿拉善山珍”,是阿拉善人民馈赠贵宾的特色礼品之一。
储藏方法,置阴凉干燥处,谨防受潮
食用方法:
1、食用前用开水浸泡数小时,使蘑菇充吸水、变软;
2、仔细清洗菌根及菌帽上的松针泥土;
3、保留原汁澄清后回锅煲汤、炖肉、煮面等,风味更佳;
4、清洗后的菌体一定再用清水搓洗几次后烹调食用。 白侧耳 白侧耳
中文学名 白侧耳
拉丁学名 Pleurotus albellus (Pat.) Pegler Lentinus albellus Pat
类地位 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腐木上群生或丛生。
布地区 广东等。
采收和储藏 夏季采收。
资源布 布于西南及陕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性味 辛;苦;寒。
药材基源 为虎耳草科植物突隔梅花草的草或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外用:捣敷。
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4-11cm,白色,平展中下凹形漏斗形,或者扇形,干,肉质,近光滑,或干时表面撕裂反卷成鳞片状,边缘有条纹。菌肉白色,无明气味。菌褶白色,盖缘处每厘米20-25片,不等长,短延生,近缘处有小菌褶,褶缘微锯齿状。菌柄中生至近侧生或偏生,白色,长1cm-8cm,粗0.5cm-1.5cm,圆柱状,实心,初期被绒毛,后近光滑,表皮常斯裂,柄基常数个连结一起。孢子卵圆形或椭圆形,6-7μm&2.5-3μm,光滑,无色。
突隔梅花草
多年生草本,高10-45cm。有稍粗长的横走根茎。茎具棱脊,无毛。基生叶厚纸质;叶柄长达16cm;叶片肾形或心形,长2.5-6cm;茎上具一无柄叶片,圆形,先端钝,基心形,抱茎,缘。花茎1-4条,花单生顶端;萼片5,卵形或宽倒卵形,先端钝圆,花瓣5,白色,匙形、倒卵形、倒披针形,长达2.5cm,先端钝,边缘上啮蚀状而中下呈流苏状细裂,基具长约2mm的爪;雄蕊,与花瓣互生,药隔褐色,呈钻状,常突出于花药之上,退化雄蕊中以上3深裂;子房半上位;心皮3个,合生,花柱稍长于子房,柱头3裂。蒴果椭圆形。花期7-8月,果期8-9月。
润燥药;凉血止血药;清热解毒药
生药材鉴定
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棕褐色,具多数不定根、鳞片及叶柄残基,顶端被毛。茎圆柱形,长3-28cm,直径1-2mm,有纵棱,质脆,易折断。叶皱缩,基生叶完整者呈肾形或心形,长2.5-6cm,厚纸质,叶柄长达16cm。茎生叶1片,圆形,基心形,抱茎。花黄色,单生茎端。有时可见椭圆形蒴果。气微,味甘。白橙盖鹅膏菌
中文学名:白橙盖鹅膏菌
拉丁学名:Amanita caesarea (Scop. : Fr.) Pers. ex Schw. var. alba
中文别名:白橙盖伞白色变种
类地位:伞菌目、鹅膏菌科、鹅膏菌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白色,大型。菌盖直径7-20cm,初期卵圆形至钟形,后渐平展,白色至乳白色,往往中凸起并带淡土黄色,光滑,边缘具明条纹。菌肉白色至乳白色。菌褶白色,宽,稍密,离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8-18cm,粗1-2cm,白色,光滑或具纤毛状鳞片,内松软至空心。菌环生柄上,白色,下垂,上面有细条纹,易脱落。菌托大,呈苞状,有时破裂成片附着在菌盖表面。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卵圆形,11-126μm&8.7-10μm,非糊性反应。
生态习性:夏秋季在林中地上单生,散生或群生。
布地区:黑龙江、江苏、福建、安徽、四川,云南、西藏等。
经济用途:此种可食、味道较好。
特别注意:形态与剧毒的白毒伞、鳞柄白毒伞比较相似,其主要区别是后两种子实体较细弱,菌盖边缘无条纹,菌托及孢子均较小。采食时要特别注意。又是树木的外生菌根菌。白杵蘑菇
中文学名:白杵蘑菇
拉丁学名:Agaricus nivescens Moeller
中文别名:杵子蘑、白杵子(内蒙古)
类地位:伞菌目、蘑菇科、蘑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或较大。菌盖直径6-10(15)cm,初半球形,中扁平,后开展,常具轻微龟裂,有丝光,白色或淡黄色,伤变柠檬黄色,光滑,有时边缘稍带绒毛并常留有菌幕残片。菌肉白色,厚,伤变淡乳黄色,略带杏仁味。褶菌长时间色淡,后变橙肉色到黑褐色,褶缘色淡,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长6-10cm,粗3-5cm,圆柱状或下稍粗,有少数白色圆鳞或丝状纤毛,老时光滑,可变中空,伤变柠檬黄色。菌环单层,白色,厚,生菌柄中,上面稍有褶纹,下面有白色鳞片,后变浅褐色。孢子印深褐色。孢子褐色,卵圆形,广椭圆形,光滑,5.5-7μm&4.5-5.5μm。褶缘囊体淡黄色,卵圆形,9-15.6μm&6.5-12.5μm。
生态习性:秋季在草原上,可形成蘑菇圈,群生或散生。
布地区: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
经济用途:可食用。当地多采食,并见于市场。尤其张北草原的群众,每到产菇时节大量收集后风干或晒干储藏或销售。 白菇
拉丁学名:Russula lactea (Pers. : Fr.) Fr.
中文别名:乳白菇。
类地位: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大。菌盖直径5-9cm,扁半球形,伸展后下凹,白色,中略带淡黄色,不粘,无毛,边缘平滑。菌肉白色。味道柔和,无气味。菌褶白色,稍稀,近直生或离生,宽而厚,有叉和少量小菌褶。菌柄长4-6cm,粗1.5-2cm,白色,圆柱状,内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近球形,有小刺,7.3-8.1μm&6.1-6.8μm。无褶侧和褶缘囊体。
生态习性:夏秋季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地区:广东、安徽、四川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其味一般。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 黄侧耳 黄侧耳
[Pleurotus cornucopiae (paul.Pers.) Rolland ]
又称美味侧耳、紫孢侧耳。
子实体中等大至较大。菌盖直径5-13cm,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后基下凹,光滑,幼时铅灰色,后渐呈灰白至近白色,有时稍带浅褐色,边缘薄,平滑,幼时内卷,后期常呈波状。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宽,稍密,延生而在柄上交织,白色至近白色。柄短,扁生或侧生,内实,光滑,长2-5cm,粗0.6-2.5cm,往往基相连。
春秋季节生于阔叶树干上,近覆瓦状丛生。
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四川、安徽、江西、河南、广西、新疆、云南等地区。
白黄侧耳是一种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在市场上花几元钱就可以买到一斤,味道鲜美,炒菜做汤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肿痛的作用,有试验表明对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为60-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
60-70%。 白鳞环锈伞 白鳞环锈伞
中文学名:白鳞环锈伞
拉丁学名:Pholiota destruens (Brond) Gill.
中文别名:白鳞环伞、杨环锈伞
类地位:伞菌目、球盖菇科、环锈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5(12)cm,扁半球形至扁平,稍粘,淡肉色至肉桂色,覆有白色鳞片,边缘稍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弯生至直生,稍密至稠密,初期白色,后呈肉桂色,最后呈深咖啡色。菌柄长3.5-9(12)cm,基膨大处粗1.5-3.5cm,向上渐细,向下延伸成假根状,往往弯曲,内实,覆有白色毛状鳞片。菌环生柄上,白色,松软,易脱落,常在柄上留有痕迹或菌盖边缘有残存膜片。孢子印肉桂褐色。孢子椭圆形或近卵形,平滑,锈黄色,7.5-10μm&4.5-5.5(6)μm,有油滴。褶缘囊体无色或稍带黄褐色,近圆柱形或棒形,25-37(40)μm&7-8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杨树或其它阔叶树干上,单生至近丛生。
布地区:河北、黑龙江、吉林、新疆、西藏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道一般,干后气香。此菌最适宜生长在杨树倒腐木上,并导致树木心材腐朽。据报道试验抗癌。 白秃马勃
中文学名:白秃马勃
拉丁学名:Calvatia candida (Rostk.) Hollos
中文别名:白马勃
类地位:马勃菌目、马勃菌科、秃马勃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扁球形,近球形,梨形,浅棕灰色,并有发达的根状的菌丝索 。外包被薄
,粉状,有斑纹,内包被坚实而脆。孢子体蜜黄色到浅茶色。孢子球形,浅青黄色,直径4-5μm。光滑或有极细的小疣,常残留有小柄。孢丝同色,稀有的横隔,粗细均匀,4.5-6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生地上。
布地区: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陕西、甘肃、新疆等。
经济用途:幼时可食用。老后药用,有消炎、解热、利喉、止血作用。白香蘑
Lepista caespitosa
子实体白色。菌盖直径4-10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白色,边缘平滑近波状或具环带。菌肉白色,菌褶白色,稍带粉色,稍密,直生或近延生,老后变离生。菌柄柱形,长3-5cm,粗0.5-1.2cm,白色,基稍膨大。孢子印浅粉红色。孢子无色,粗糙具小麻点,卵圆形至宽椭圆形,5-6.2&3-4μm。
夏秋季在山坡草丛中及草原上丛生或群生。并表成蘑菇带或蘑菇圈。
布地区 吉林、山西、新疆等地区。
此种食用菌,气味浓香,鲜美可口,与口蘑相比美。但产量较口蘑少,是一种优良食菌。未能人工培养成功。白灵菇
翅孢菇又名白灵菇,也就是白阿魏侧耳。对于其产地等,简介如下: 阿魏菇(Pleurotus
ferulae)又称为阿魏侧耳,阿魏蘑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侧耳科、侧耳属,是生长在沙漠地区的一种阿魏植物上,故而得名,现在市场销售的商品名为白灵菇,因其色泽洁白,侧卧出菇时的形态与我们的中药村灵芝相似,所以得名"白灵菇",又因其来源于中国的新疆,所以当地人又称之为"天山神菇"、"西天白灵芝"、"蚝菇王"。阿魏菇布在中国新疆的伊犁、塔城、阿尔泰和木垒地区。在国外,阿魏菇还广泛的布在意大利、西班牙、法国、土耳其、还有捷克、匈牙利、中亚等国家及印度的克什米尔地区。
形态特征: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初凸起,后渐平展,中央逐渐下陷呈歪漏斗状,白色,直径6~13厘米,个别的更大,盖缘微内卷。菌肉白色,中间厚,边缘渐薄,在0.3~6厘米之间。菌摺密集,延生,淡黄白色至奶油色。菌柄偏生,粗4~6厘米,长3~8厘米,上粗下细或上下等粗。表面光滑,色白。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长方椭圆至椭圆形。
白灵菇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脆滑,浓香袭人,味道鲜美,风味独特,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被誉为"草原上的牛肝菌"。阿魏菇营养丰富,经国家食用监督检验中心检测,白灵菇中含蛋白质14.7%,脂肪4.31%,粗纤维15.4%,碳水化合物3.3%,真菌多糖19%,氨基酸总量10.6%,其中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35%。检测表明,白灵菇是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丰富,食用纤维多,并含多种有益健康的矿物元素,特别是白灵菇富含的菌多糖,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调节人体生理平衡的作用。
白灵菇以鲜食最为可口,作法丰富多彩,清炒、涮锅、凉拌、饺馅等,颇受消费者青睐。白灵菇实数 当今最佳天然食品,是跨世纪人类健康保护神。
斑金钱菌 斑金钱菌
中文学名 斑金钱菌
拉丁学名 Collybia maculata (Alb. et Shw.) Fr.
类地位 伞菌目、白蘑科、金钱菌属
子实体小至中等。菌盖直径6-10cm,扁半球形至近扁平,中钝或凸起,表面白色或污白,常有锈褐色斑点或斑纹,老后表面带黄色或褐色,平滑无毛,边缘幼期卷无条棱。菌肉白色,中厚,气味温和或有淀粉味。菌褶直生或离生,白色或带黄色,很密,窄,不等长,褶缘锯齿状,常常出现带红褐色斑痕。菌柄圆柱形,细长,近基常弯曲,长55-12cm,粗0.5-1.2cm,有时中下膨大和基处延伸呈根状,具纵长条纹或扭曲的纵条沟,软骨质,内松软至空心。孢子近球形,无色,光滑,6-7.6μm&4-6.5μm。孢子印近白色。无囊状体。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林中腐枝层、腐朽木 或地上成群或近丛生。
布地区 甘肃、陕西、西藏、新疆等。
经济用途 可食用,味较好。斑玉蕈 斑玉蕈
中文学名: 斑玉蕈
拉丁学名: Hypsizigusmarmoreus (Peck) Bigelw
同物异名: Pleurotus elongatipesPeck
中文别名: 真姬菇(日本)
类地位: 伞菌目、白蘑科、玉蕈属
型态特征: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3-15cm,幼是扁半球形,后稍平展,中稍凸起,污白色浅灰白黄色,表面平滑,水浸状,中央有浅褐色印隐斑纹(似大理石花纹)。菌肉白色,稍厚。菌褶污白色,近直生,密或稍稀,不等长。菌柄细长稍弯曲,长3-11cm,粗0.5-1cm,表面白色,平滑或有纵条纹,实心,往往丛生而基相连或叉。孢子卵白色。孢子光滑,无色,宽椭圆形或近球形,4-5.5μm&3.5-4.2μm。
生态习性: 夏末至秋季生阔叶树枯木及倒腐木上,丛生。
布地区: 辽宁、山西等(人工栽培)。
经济价值: 可食用。日本及中国已人工栽培。与榆生离褶伞形态近似,但此种表面不呈现花纹状印斑。有报道抗癌。
斑玉蕈是北温带一种优良的食用菌。斑玉蕈味比平菇鲜,肉比滑菇厚,质比香菇韧,口感极佳,还具有独特的蟹香味,在日本有"香在松口蘑、味在玉蕈"之说。上海农科院食用菌所90年代以来张婤先生就对斑玉蕈的栽培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并且获得了成功,"蟹味菇"的名称由此而来。每100克可食含水量92.5克,蛋白质2.1克,脂质0.3克,碳水化合物(糖质3.7克,纤维0.7克),灰0.7克(其中钙2毫克,磷75毫克,铁1.1毫克),维生素A1U,维生素B10.08毫克,维生素B20.5毫克(可以加速体内脂肪的代谢,有美容的效果)。斑玉蕈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种类齐,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中赖氨酸、精氨酸含量高于一般菇类,对青少年智、增高起着重要作用。斑玉蕈子实体中提取的β-1,3-D葡聚糖具有很高的抗肿瘤活性,而且从斑玉蕈中离得到的聚合糖酶的活性也比其它菇类要高许多,其子实体热水提取物和有机溶剂提取物有清除体内自由基作用,因此,有防止便秘、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预防衰老、延长寿命的独特功效。作为大众消费的食品其货架期长,是一种低热量、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斑粘伞
中文学名:斑粘伞
拉丁学名:Limacella guttata (Pers. : Fr.) Konr. et Maubl.
同物异名:Limacella lenticularis (Lasch.) Earle
类地位:伞菌目、鹅膏科、粘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10-12cm,扁半球形,至扁平,光滑,浅黄褐色,中色深,边缘平滑。菌肉白色,稍厚。菌褶白色,离生,不等长。菌柄长,圆柱形,长8-10cm,粗1-2cm,近白色带黄色,基稍膨大,内松软。菌环膜质,生柄之中上。孢子印白色。孢子光滑,无色,椭圆形或近球形,6-7μm&4-5μm。
生态习性:夏秋生林中地上。
布地区:河北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好。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鲍鱼侧耳
中文学名 鲍鱼侧耳
拉丁学名 Pleurotus abalonus Han, K. M. Chen et S. Cheng
中文别名 鲍鱼菇
类地位 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扇形或半圆形,中央稍凹,直径5-24cm,暗灰色至污褐色。菌盖表面有刚毛状囊体,近圆柱形或近棍棒状。菌褶延生,有横脉,宽,奶油色,有时呈现明的灰黑色边缘。菌柄偏生,长5-8cm,粗1-3cm,白色或浅灰白色,内实,质地致密。褶缘囊体棍棒状或近柱形,浅褐色。有褶侧囊体。担子四小梗。孢子印奶油白色。孢子无色,光滑,长椭圆形,10.5-13.5&3.8-5μm。
生态习性 春至秋季生小果榕(Ficus microcarpus)等树干的枯死处。
布地区 福建、台湾等。
经济用途 可食用,菌肉肥厚,台湾及大陆一些地区大面积人工栽培生产。有人认为此种等于泡囊侧耳(P.
cystidiosus),但也有人认为明有别,有待进一步研究。鲍鱼菇
英名:Abalone mushroom.
学名:Pleurotus abalonus Han et al.
产期:四季
鲍鱼菇为担子菌类松茸科(Tricholomataceae)侧耳属食用菇菌类,原产越南、印度、非洲、中国。
鲍鱼菇别名台湾平菇,隶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身科,侧耳属。
鲍鱼菇布于台湾、福建、浙江等省,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0—30℃,适宜温度25—28℃,是夏季栽培的菌类,因气温高,水份散失快,因而配制培养基时含水量以65—70%为宜。菌丝培养室的相对温度以60—70%为宜。出菇阶段相对湿度要求90—95%,对菇体的发育有利。子实体生长时对氧气量要求较高,同时需要散射光杯伞
中文学名:杯伞
拉丁学名:Clitocybe infundibuliformis (Schaeff. : Fr.) Qu&l.
中文别名:漏斗形杯伞、杯蕈
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杯伞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小至中等大。菌盖宽5-10cm,中下凹至漏斗状。往往幼时中央具小突尖,干燥,薄,浅黄褐色或肉色,微有丝状柔毛,后变光滑,边缘平滑波状。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稍密,薄,窄,延生,不等长。菌柄圆柱形,长4-7cm,粗0.5-1.2cm,白色或近似菌盖色,光滑,内松软,基膨大且有白色绒毛。孢子印白色。孢子无色,光滑,近卵圆形,5.6-7.5μm&3-4.5μm。
生态习性:秋季在林中地上或腐枝落叶层或草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地区:河北、黑龙江、吉林、陕西、山西、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四川等地区。
经济用途:可食用。往往野生量大,便于收集加工。该菌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80%。草菇
[Voluariella voluacea (Bull.:Fr.) Sing.]
草菇,别名美味草菇、美味苞脚菇、兰花菇、秆菇、麻菇及中国菇等。
属伞菌目,光柄菇科,小苞脚菇属。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中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约在本世纪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中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布于华南地区。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
茶树菇 茶树菇
茶树菇属伞菌目,粪伞科,田蘑属,又名茶菇、油茶菇、神菇。菌盖初生,后逐平展,中浅,褐色,边缘较淡。菌肉白色、肥厚。菌褶与菌柄成直生或不明隔生,初褐色,后浅褐色。菌柄中实,长4~12厘米,淡黄褐色。菌环白色,膜质,上位着生。孢子卵形至椭圆形。
茶树菇的营养:
茶树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达19.55%。所含蛋白质中有18种氨基酸,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蛋氨酸占2.49%,其次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总氨基酸含量为16.86%。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齐,并且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钙、镁、铁、锌等矿质元素。中医认为,该菇性甘温、无毒,有健脾止泻之功效,并且有抗衰老、降低胆固醇、防癌和抗癌的特殊作用。
学名:Agrocybe aegerita (Brig.) Sing.
别名:茶菇、杨树菇、茶树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粪锈伞科,田蘑属。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直径5~10cm,表面平滑,初暗红褐色,后变为褐色,进而呈浅土黄褐色,菌肉白色;菌褶成熟后变为咖啡色,孢子印锈褐色;菌柄长3~8cm,直径3~15mm,中实,脆嫩;内菌幕膜质,开伞后菌环留在菌柄上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茶薪菇是味道鲜美盖肥柄脆,气味清香的食用菌,同时茶薪菇也是药用菌。其食味独特,营养丰富,据陈士瑜《蕈菌医方集成》(2000)记载茶薪菇能利尿渗湿、健脾止泻、清热平肝等功效其渗利功效不亚于茯苓。闽西民间多用于小儿发冷、呕吐、腰痛、肾虚尿频、水肿气喘的防治,因而有“中华神菇”之称。
经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测定:茶薪菇含有人体必需的17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每百克干品中含氨基酸860.9mg,蛋氨酸295.9mg,亮氨酸1844.5mg,每千克干品中含钙262mg,镁1948mg,铁423mg等。
茶薪菇自古以来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近几年开始人工栽培。1998年我县引入茶薪菇人工栽培技术并试种成功,因其产品味美质优,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喜爱,市场前景广阔,菇农踊跃种植,发展迅速。2001年县种植茶薪菇达1.2亿袋,年产干品3600吨,成为我县继银耳、香菇、竹荪之后的又一个主要栽培菌类,为中国茶薪菇主产区,栽培技术处国领先水平。
技术成果《茶薪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开发》获农业丰收计划项目一等奖。褐寓褶伞菇
学名 Lyophyllum fumosum (Pers)P.D.Orton
子实体丛生一起,菌盖较小,直径1-5cm,半球形、扁半球形至平展,边缘稍翻起,初期灰褐或暗灰褐色,渐变灰褐到浅灰褐色,表面近平滑。菌肉白色或污白色。菌褶直生或弯生至稍延生,不等长,密,白至污白色。菌柄近圆柱形,弯曲,长3-9cm,粗0.5-0.6cm。
秋季生林中地上,多生于阔叶林或混交林地上,可与树木形成菌根。
布于河北、甘肃、青海、黑龙江等地。 可食用,味道较好。褐枝瑚菌
[Ramaria madagascariensis(P.Henn.)Corner]
子实体中等大,高4-10cm,淡锈色、锈褐色至肉桂色。柄长2-4cm,粗1cm左右,多枝,直立,多次叉状枝,小枝顶端齿状叉。
夏秋季在针阔叶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于吉林、云南、西藏等地。在西藏林区布广,产量较大。
可食用,味鲜美可。黑块菌 黑块菌
黑块菌(柳菰(T.magnatum))
形态特征:生长在阔叶树下, 黄褐色表皮, 暗色表皮具瘤状突起
,浅色的菌肉有红色的纹理。这种真菌的子实体位于地下,表皮色暗而薄,上面有瘤状突起。表皮里面呈奶油色,有褐色的大理石花纹。
夏块菌芳香,生鲜切片可为酸辣采添香。香味最浓的是柳菰。是块菌中味道鲜美,比较名贵的食用菌之一。
附注:夏块菌以独特的香味引诱动物前来食用,以便散播孢子。红蘑
红蘑,松树伞,学名血红铆钉菇,别名红蘑、松树钉。生于松树林中地上,与松树形成外生菌根,群生、散生或单生。此菌风味好、有“素肉”
之称,深受人们喜爱。因为是野生的,产量极少,价格相对贵。
红蘑(干)的营养成列表
每100克中含 水(克) 12.3 蛋白质(克) 18.4 脂肪(克) 0.7
碳水化合物(克) 58.1 膳食纤维(克) 24.6 胆固醇(毫克) 0 核黄素(毫克) 1.16
钙(毫克) 14 磷(毫克) 35 钾(毫克) 169
钠(毫克) 4.3 铁(毫克) 235.1 锰(毫克) 3.75
锌(毫克) 3.14 硒(微克) 91.7 铜(毫克) 0.51
锰(毫克) 3.75 红牛肝菌
红牛肝菌又名见手青,在中国有极高声誉,被称为山珍宝美句,肉肥厚,营养丰富,食味很好,是群众较为喜食的著名食用菌,据析,100克鲜菇中含蛋白质21.6克、碳水化合物57.8克、磷398毫克、铁39.8克,同时具有抗癌活性,对小白鼠肉癌S-180的抑制率为8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90%。 
食用方法:爆炒牛肝菌
(一)特点:旺火油爆、菌子脆嫩、有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嗅嗅喷香之感。
(二)制法:将美味牛肝菌用温水浸泡约30钟洗净,切成片,旺火,油六成熟,下菌爆起锅沥油。锅留底油,下蒜、辣椒煸炒,再下菌片、调味品翻炒,加入泡莲花白、炒数下,起锅装盘即成。红香菌
珍稀野生红香菌只生长在边远山区而且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和深山密林里,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地方生长,生长期较慢,数量极少,人们采摘野生红香菌十艰难。野生红香菌是一种极名贵的珍稀食用菌,它身红色,亮泽艳红,肉质肥厚、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被誉为"香菇之王"。野生红香菌有比其它香菇类具有更高的蛋白质、氨基酸、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及多种药用成份。妇女娩后身体虚弱,红香菌是最好补充营养,并具有预防肿瘤及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作用。,人工栽培红香菌尚未成功,是珍稀野生食用菌品。猴头菇
猴头菇是一种药食两用真菌,猴头菌性平,味甘能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中国已广泛应用于医治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试验反复证明,猴头菇药用价值不断地在挖掘出新的内涵,猴头菇的药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抗溃疡和抗炎作用。
2、抗肿瘤作用
3、保肝护肝作用
4、抗衰老作用
5、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增加心脏血液输出量,加速机体血液循环。
6、降低血糖和血脂的作用。
猴头菇是蘑菇的一个种类,生长在柞树干上。刚生出时呈乳白色,逐渐转微黄,采集干燥后变为黄褐色,形状酷似猴子脑袋,故称为猴头菇。猴头菇是一种著名的食品,有山珍猴头、海味燕窝之说。猴头菇也是一种名贵药材,能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神经衰弱等疾病。猴头菇主要产在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林区。
又叫猴头、猴头菌,因其外形酷似小猴子的头而得名。猴头菌是鲜美无比的山珍,菌肉鲜嫩,香醇可口,有“素中荤”之称,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同熊掌、海参、鱼翅共同列为“四大名菜”,或把它与燕窝相提并论。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民间谚语有“多食猴头,返老还童”之说。
猴头中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血液循环,能降低血胆固醇含量,是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理想食品。它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以延缓人体衰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猴头能抑制癌细胞中的遗传物质的合成,从而可以预防消化道癌症和其他恶性肿瘤。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疗效令人瞩目。经过蒸煮于睡前食用,对患有气管、食道及平滑肌组织疾患者有保健作用,可安眠平喘,增强细胞活力和抵抗力。
老少皆宜。有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患有咳喘的人均可食用。
适用量:干猴头菇每次20克。
温馨提:人工培育的猴头菇营养成高于野生的。食用猴头菇要经过洗涤、涨发、漂洗和烹制四个阶段,使猴头菇软烂如豆腐时,其营养成才能完析出。
猴头菇是中国著名的食用、药用真菌,素称“蘑菇之王”,它与熊掌、燕窝、鱼翅并列为四大名菜,自古以来被誉为“山珍”。
在中国,猴头菇主要生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四川、贵州、山西、河北及湖北等。猴头菌多属腐生型食用菌,中国1959年开始人工栽培研究成功。1979中国猴头菌产量已居世界各国之首,产品已畅销国,并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猴头菇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每100g干猴头菌中含水10.2g、蛋白质26.3g、脂肪4.2g、碳水化合物44.9g、粗纤维6.4g、钙2mg、磷856mg、铁18mg、硫胺素0.69mg、胡萝卜素0.01mg、核黄素1.89mg。
猴头菌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助消化,利五脏,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神经衰弱等有特异疗效,并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猴头菌中含有多糖、多肽类物质,对消化道中肿瘤有一定的治疗和抑制作用。虎奶菇
中国栽培的大多数食用菌其食用的都是子实体。只有茯苓食用的是菌核,其子实体不能食用,猪苓食用的是子实体,菌核则不能食用。然而,在滇西南(腾冲、章风一带)尚有一种珍稀的食用菌兼药用菌——虎奶菇其子实体和菌核均可食用。
虎奶菇虽然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可以作为蛋白质(含16%以上)、钾、钙、镁等元素、多糖等活性物质的重要给源,并可制成预防哮喘病、糖尿病、冠心病的天然的保健药品,但迄今中国尚未开发利用。
把菌核切片烘干,用粉碎机或磨粉机打成细粉(过120目筛眼)。用虎奶菇菌核细粉与米粉、面粉、糖等制作糕点;可与燕麦粉、藕粉、牛奶、糖制成饮品,可与鱼、肉等制成各种羹、菜等。花盖菇
中文学名:花盖菇
拉丁学名:Russula cyanoxantha Schaeff. : Fr.
中文别名:蓝黄红菇
类地位:伞菌目、红菇科、红菇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5-12cm,扁半球形,伸展后下凹,颜色多样,暗紫灰色、紫褐色或紫灰色带点绿,老后常呈淡青褐色、绿灰色,往往各色混杂,粘,表皮薄,易自边缘剥离,表皮有时开裂,边缘平滑,或具不明条纹。菌肉白色,表皮下淡红色或淡紫色。无气味,味道好。菌褶白色,较密,不等长,叉或基叉,近直生,褶间有横脉,老后可有锈色斑点。菌柄长4.5-9cm,粗1.3-3cm,肉质,白色,圆柱形,内松软。孢子印白色。孢子近球形,有小疣,7.3-9μm&6.1-7.3μm。褶侧囊体近棒状或梭形,54-93μm&5-9μm。
生态习性:夏秋季于阔叶林中地上,散生至群生。
布地区:吉林、辽宁、江苏、安徽、福建、河南、广西、陕西、青海、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东、黑龙江、山东、四川、西藏、新疆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味道较好。据资料报道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60%。可与马尾松、高山松、云南松、高山栎、栗、山毛榉、鹅耳枥等树木形成外生菌根。滑子菇
滑子菇又名滑菇、光帽鳞伞,日本叫纳美菇。学名pholiota
namekio。在植物学类上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丝膜菌科、鳞伞属。属于珍稀品种,原产于日本,因它的表面附有一层粘液食用时滑润可口而得名,自七十年代中叶,始于辽宁省南地区,现主产区为河北北、辽宁、黑龙江等地。
植物学类:属担子菌纲,菌目,丝膜菌科,鳞属的一个种,原产日本,1976年由日本引进。滑子菇体小、出菇多、产量高,适宜在东北气侯条件下栽培。
形态特征:滑子菇多丛生,菌盖半圆型,黄褐色,上有一层粘液,菌柄短粗,直径8--15mm。滑子蘑是腐生类型。属木材腐生菌,利用解木材、枯草中获得营养,碳是滑子菇的重要养及能量来源,市场前景看好。
营养及药用价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汤料的美好添加品.
而且附着在滑菇菌伞表面的粘性物质是一种核酸,对保持人体的精力和脑力大有益处,并且还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制作指导:花菇多用于炒、炖等。
食疗作用:花菇味甘,性平;补脾胃,益气,主治食欲减退,少气乏力。环柄香菇 环柄香菇
(Lentinus sajur-caju Fr.)
科属:为黑伞植物蘑菇的子实体。
别名:蘑菇、麻菇、蘑菇草、肉蕈等。
性味归经:性平,味甘;人肠、胃经。
功效主治:益神开胃,化痰理气。主治精神不振,食欲大减,痰核凝聚,上呕下泻,尿浊不禁等症。
营养成:每100克含有水93.3克,蛋白质2.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4克,钙8毫克,磷66毫克,铁
1.3毫克,维生素C4毫克,硫胺素0.11毫克,黄素O.16毫克、尼克酸3.3毫克。
食疗作用:
1、提高机体免疫力 蘑菇的有效成可增强T淋巴细胞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抵御各种疾病的免疫功能。
2、镇痛,镇静 巴西某研究所从蘑菇中提取到一种物质Act-2,具镇痛、镇静功效,其镇痛效果可代替吗啡。
3、止咳化痰 蘑菇提取液用于动物实验,发现其有明的镇咳、稀化痰液的作用。
日本研究人员在蘑菇有效成中析出一种子量为288的超强力抗癌物质,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其作用比绿茶中的抗癌物质强1000倍。蘑菇中还含有一种毒蛋白,能有效地阻止癌细胞的蛋白合成。
5、通便排毒
蘑菇中所含的人体很难消化的粗纤维、半粗纤维和木质素,可保持肠内水,并吸收余下的胆固醇、糖,将其排出体外,对预防便秘、肠癌、动脉硬化。糖尿病等都十有利。
保健食谱:
1、蘑菇粉丝堡
蘑菇5O克,薯粉丝150克,牛肉汤及肉末各适量。水发蘑菇并切丝,与薯粉丝一块人牛肉肉末汤中煮熟即可。此肴具有理气和中,增进食欲,滋补气血的习效。适用于脘腹痞满,食欲不振,口淡乏味,体倦无力等病症。
2、蘑菇炖猎肚
鲜蘑菇150克,猪肚1只(约500~750克)。将猪肚洗净切片;蘑菇洗净切两瓣,先炖猪肚,加精盐少许,待八成熟,再入蘑菇煮熟即成。此肴具有补中益胃的功效,适用于脾虚体弱,胃不纳食之人食之。
3.蘑菇鸡了
蘑菇200克,土鸡肉脯200克,花生米l00克,姜葱适量。将鸡脯、蘑菇切成花生米大小块,人锅小炒;生姜切丁,香葱切段;鸡脯、蘑菇先烧熟;再入花生米、精盐、姜丁、葱段悯烧即成。此肴具有润肺补脾的功效,适用于肺脾两虚之人食之。
4.蘑菇猪排汤
蘑菇100克,猪排250克。先洗净猪排,切块,人锅,放精盐炖至八成熟,下蘑菇,待蘑菇煮熟即成。此汤具有补脾胃,益气血的功效,适用于虚弱之人经常食之。
5、蘑菇心肺汤鲜蘑菇150克,猪心、猪肺各200克,葱、姜各适量。将猪心、猪肺洗净,切成小条块,人锅煮,待八成熟,再人洗净之蘑菇和适量食盐、葱段及姜丝,蘑菇熟即可起锅。此汤具有滋补肺胃,化痰理气的功效,可用作辅助治疗肺虚痰咳之病症。
6、蘑菇乳鸽汤
蘑菇100克,乳鸽1只(约500克)。将蘑菇、乳鸽洗净;乳鸽去内脏人锅煮,初熟再人蘑菇,待汤沸蘑菇熟后加精盐适量即可。此肴具有益气和血的功效,适用于体质虚弱,发育不良,四肢萎软者食之。
注意事项:蘑菇性滑,便泄者慎食;禁食有毒野蘑。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近圆形,脐状至漏斗状,薄,革质,直径3-15cm,表面光滑,有不明的细条纹,浅黄白色,干后米黄色,幼时边缘内卷,菌肉白色,较薄,革质。菌褶近白色,稠密,延生,窄,基本上等长,褶缘完整。菌柄粗短,圆柱形,光滑,白色至污白色,长1-2cm,粗0.4-1.7cm,内实心,其菌柄上有一个较窄的膜质菌环,一般不易脱落。有菌丝柱。
生长在阔叶树倒木上,群生或单生。
布在中国广东、福建、广西、云南、海南、西藏东南和西沙群岛,主要布于热带。
幼嫩时可食用,成长后柔韧不可食。 黄白蚁伞
Termitomyces aurantiacus Heim)
此菌又称黄鸡纵。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菌盖直径5-10cm或更大,幼时圆锥形、钟形或斗笠形,后期近平展,中明突起,表面土黄色,顶色深,边缘波状或开裂。菌肉纯白色至污白色。菌褶白色,离生,稍稀,不等长。菌柄细长,圆柱形,光滑,白色,基稍粗而向下延伸连接蚁巢,内实心,纤维质。
夏秋季长在白蚁巢上,群生。
布于云南等地。
可食用,味鲜美黄斑红菇
[Russula aurata (Wirh)Fr]
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宽5-8cm,扁半球形,后平展至中稍下凹,桔红至桔黄色,中往往较深或带黄色,老后边缘有条纹或条纹不明。菌肉白色,近表皮处桔红或黄色。味道柔和或微辛辣,气味好闻。菌褶淡黄色,等长,有时不等长。直生至几乎离生,稍密,褶间具横脉,近柄处往往叉。菌柄长3.5-7cm,粗1-1.8cm,圆柱形,淡黄色或白色或黄色,肉质,内松软后变中空。
夏球季在混交林中地上单生或群生。
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安徽、河南、甘肃、陕西、四川、贵州等地区。
可食有用,味较好。西南地区群众广泛采食。此菌有抑癌作用。对小白鼠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80%。黄金菇
黄金菇又称金顶蘑、榆黄蘑,通过对其进行筛选培育,并对培养料配方,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等进行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一、黄金菇形态特征
子实体丛生或单生,菌盖漏斗形、直径312厘米,草黄色至金黄色,光滑肉质、菌裙白色、稍密、不叉,狭窄至稍宽,与菌柄延生菌肉白色,有菌香味,可口;菌柄长210厘米、粗0,51.6厘米偏生,白色至淡黄色,基相连孢子圆柱形,无色、光滑,7.59.5微米x2-4微米,孢子印白色。
黄金菇食味鲜美,香甜可口,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是美味食用菌之一,因色泽金黄、艳丽美观受消费者青睐。
二、生物学特性
1、温度。黄金菇菌丝对温度适应范围为530℃,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子实体生长为1626t,最适22℃,属中高温型。出菇无需温差刺激。
2、湿度。菌丝培养料含水量以60%一65%为宜。子实体形成阶段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为90%一95%,生长阶段1:285%一90%为适宜。
3、光照。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黑暗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更快。子实体形成和发育需散射光,150600勤克期,子实体生长有趋光性。
4、空气。黄金菇属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阶段C02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随着菌丝的生长,袋中C02浓度含量逐渐上升,能刺激菌丝生长.听以菌丝生长阶段,对空气要求不甚严格:原基形成需要充足的C02,才能使菇蕾生长正常。
5、pH值。生长阶段pH值范围48,最适为6.5,pH值4t2下,8以上出菇有困难,出菇时最适pH值6.06.5。
黄金菇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其菌盖上的粘液中含有多糖体甲,可以预防萄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和结核杆菌的感染。在粘液中还含有一种核酸,它对人体脑力、精力有恢复作用。因此,黄金菇有抗癌、防炎、健脑、强体的功效。该菇烹饪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口感好。它富含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在其蛋白质中含有人体不可缺少、而又不能自身合成必须靠外界补充的八种氨基酸,所以黄金菇是难得的集药、食于一身,保健与美味共享的珍稀菌类。黄绿蜜环菌
[Armillaria luteo-virens(Aalb.et Schw:Fr.)Sacc.]
又称黄环菌。
子实体中等大。菌盖厚,肉质,宽5-9cm,扁半球形至平展,硫黄色,干后近白色,具纤毛状鳞片,边缘内卷。菌肉白色,厚。菌褶近似菌盖色,稍密,弯生,不等长。菌柄柱形,长3.5-10cm,粗1.2-2.5cm,白色或带黄色,内实,菌环以下具黄色鳞片,基往往膨大。菌环生柄的上,黄色。
夏秋季生于草原或高山地上。在西藏珠穆朗玛峰地区,其布可达海拔5000m高处的山草甸。
布于中国河北、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区。
可食用,味鲜美,是高山草地上的一种质地优良的食用菌。在青海和西藏产区居民广泛采食。在甘肃甘南草原区亦有布,可收集加工销售。
子实体大型;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助消化等药效。据有的资料所载,食用之后有的人也会发生中毒现象。
食用方法:
爆炒牛肝菌
(一)特点:旺火油爆、菌子脆嫩、有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嗅嗅喷香之感。
(二)制法:将美味牛肝菌用温水浸泡约30钟洗净,切成片,旺火,油六成熟,下菌爆起锅沥油。锅留底油,下蒜、辣椒煸炒,再下菌片、调味品翻炒,加入泡莲花白、炒数下,起锅装盘即成。
香辣牛肝菌
(一)特点:具有香、辣、咸、鲜、微麻之味,是佐酒佳品。
(二)制法:将美味牛肝菌用温水浸泡30钟洗净切成片,旺火放油加干辣椒炸到色黄,倒入牛肝菌,翻抖煸炒5钟。入盐、花椒粉,再继续煸炒10钟,待菌中水份收干出油时起锅灰树花
灰树花是食、药兼用蕈菌,属担子菌亚门层菌纲非褶菌目多孔菌科树花菌属。灰树花的异名很多,有些著作称之为贝叶多孔菌,河北叫做栗子蘑、栗蘑,四川叫千佛菌,《福建通志》中称为重菇,而当地群众把它叫做莲花菇,北京市延庆县东山地区称之为甜瓜板,还有叫奇果菌或叶奇果菌的。由于中国较早的权威专著《中国的真菌》的采用,灰树花便成为比较通用的汉语名称。灰树花具有松蕈样芳香,肉质柔嫩,味如鸡丝,脆似玉兰。据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析河北省迁西人工栽培的灰树花,其营养和口味都胜过号称菇中之王的香菇,能烹调成多种美味佳肴,是极其珍贵的高档食用蕈菌。
灰树花具有极高的医疗保健功能。据文献报导,它有抑制高血压和肥胖症的功效;由于富含铁、铜和维他命C,它能预防贫血、坏血病、白癜风,防止动脉硬化和脑血栓的发生;它的硒和铬含量较高,有保护肝脏、胰脏,预防肝硬化和糖尿病的作用;硒含量高使其还具有防治克山病、大骨节病和某些心脏病的功能;它兼含钙和维生素D,两者配合,能有效地防治佝偻病;较高的锌含量有利大脑发育、保持视觉敏锐,促进伤口愈合;高含量的维生素E和硒配合,使之能抗衰老、增强记忆力和灵敏度。灰树花还是引人注目的抗癌药源,一方面,较高的硒含量有抗御癌肿的作用,尤其是所含灰树花多糖(Grifolan),以β-葡聚糖(glucan)为主,其中抗癌活性最强,带6条支链的β-(1,3)-葡聚糖占相当大的比重,据说比已经面市的香菇多糖(Lentinan,日本
的PSK,)、云芝多糖
(上海的PSP)等有更强的抗癌能力;同时它又是极好的免疫调节剂。作为中药,灰树花和猪苓等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脚气、肝硬化腹水及糖尿病等,是非常宝贵的药用真菌。
浙江医科大学对其抗癌作用研究较深,于1992年开发了以灰树花提取物为内容的新药“保力生”,浙江庆元已批量生产以灰树花多糖为主要成的中药“保力生胶囊”。灰紫香蘑
中文学名:灰紫香蘑
拉丁学名:Lepista glaucocana (Bres.) Sing.
中文别名:亮紫口蘑
同物异名:Tricholoma glaucocana Bres.
类地位:伞菌目、白蘑科、香蘑属
形态特征:子实体中等至稍大。菌盖直径6-12cm,扁半球形至近平展,光滑,淡灰紫色或灰丁香紫色,后退至带白色,边缘稍内卷且有细小絮状粉末。菌肉白色,具明的淀粉气味。菌褶灰紫色,密,窄,直生至弯生,不等长。菌柄长3-8cm,粗1.5-2.5cm,内实,带紫色,上具小鳞片,下光滑或有绒毛及纵条纹,基膨大。孢子无色,椭圆形,粗糙,6-7.6μm&3-4.5μm。
生态习性:秋季在针叶和阔叶林中地上群生。
布地区:黑龙江、甘肃、山西等。
经济用途:可食用。此种新鲜时具强烈的淀粉气味,干后气香,是一种优 良食菌。鸡菌
鸡[土 从]菌
中文学名 鸡[土 从]菌
拉丁学名 Termitomyces eurrhizus (Berk.) Heim
中文别名 伞把菇(四川)、鸡肉丝菇(台湾、福建)、豆鸡菇、白蚁菰(福建、广东)
同物异名 Collybia albuminosa (Berk.) Petch
Termitomyces albuminosus (Berk.) Heim 图 150 鸡[土 从]菌 : 1. 子实体, 2.
孢子, 3. 褶缘和褶侧囊体
类地位 伞菌目、白蘑科、白蚁伞属
子实体中等至大型。菌盖直径3-23.5cm,幼时圆锥形至钟形,渐伸展后顶著凸起呈斗笠形,灰褐色或褐色至浅土黄色,老后辐射状开裂,有时边缘翻起。菌肉白色,较厚。菌褶白色至乳白色,老后带黄色,弯生或近离生,稠密,窄,不等长,边缘波状。菌柄较粗壮,长3-15cm,粗0.7-2.4cm,白色或同菌盖色,内实,基膨大具有褐色至黑褐色的细长假根,长可达40cm。孢子印奶油色或带粉红色。孢子无色,光滑,椭圆形,7.5-8.5μm&4.5-5.5μm。褶缘和褶侧囊体宽棒状。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山地、草坡、田野或林沿地上单生或群生,其假根与地下黑翅土白蚁窝相连。
布地区 江苏、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浙江等。
菌肉细嫩,气味浓香,味道鲜美,属著名的野生食用菌之一,畅销于中国外市场,据李时珍&记载,具有“益胃、清神、治痔”等功效。另外,在白蚁废弃的蚁巢上,往往生长一种子囊菌,即地炭棍。其菌核群众称作鸡[土
从]蛋,中药称作鸡茯苓鸟灵参等。鸡腿蘑 鸡腿蘑
鸡腿蘑又名毛头鬼伞、毛鬼伞、刺蘑菇,属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鸡腿蘑幼时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色香味皆不亚于草菇。鸡腿蘑还是一种药用蕈菌,味甘性平,有益脾胃、清心安神、治痔等功效,经常食用有助消化、增进食欲和治疗痔疮的作用。据《中国药用真菌图鉴》等书记载,鸡腿蘑的热水提取物对小白鼠肉瘤180和艾氏癌抑制率别为100%和90%。另据报道,鸡腿蘑含有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以每公斤体重用2克鸡腿蘑的浓缩物投给小白鼠,1.5小时后降低血糖浓度的效果最为明。近年来,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相继栽培鸡腿蘑成功,其生产的鲜菇、干菇(切片菇)、罐头菇,在国际市场都很受欢迎。
为了开发这种宝贵的食用和药用蕈菌资源,福建省三明真菌研究所、山西省生物研究所、云南省食用菌科技开发中心、辽阳市食用菌研究所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对鸡腿蘑进行调查、采集、离和栽培试验,为鸡腿蘑的商业化生产做了不少工作。河北省和北京市已试栽成功,有少量供应市场,具有十可观的生产和市场潜力。
鸡油菌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鸡油菌cantharelluscibariusfr. 的子实体。
子实体肉质,喇叭形,杏黄色至蛋黄色,菌盖宽3—9 厘米,最出扁平,后下凹。菌肉蛋黄色,味美。
鸡油菌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维生素c 、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成。
性味甘、寒。具有清目、利肺、益肠胃的功效。
常食此菌可预防视力下:
降、眼炎、皮肤干燥等病。
别名:鸡蛋黄菌、杏菌
来源:真菌类担子菌纲多孔菌目喇叭菌科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 fr.,以子实体入药。
性味归经:甘,寒。
功能主治:清目,利肺,益肠胃。经常食用,可以预防视力失常,眼结膜炎,夜盲,皮肤干燥,粘膜失去泌能力,可抵抗某些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疾病。
用法用量: 1~2两。
(1)多于秋季雨后生在混交林的地上。
(2)子实体含维生素a 姬松茸
姬松茸也称巴西蘑菇,也有人称之为巴氏蘑菇姬松茸是其日本的商品名。
姬松茸子实休圆整,肥厚,鲜嫩可口,其蛋白质含量高达40%~45%,此外还含有钾、磷、镁、钙、钠、铜、硼、锌、铁、锰、钼、锗等多种矿质元素。姬松茸在增强的人体免疫力方面在食用菌中居于首位。因此,倍受美食、保健医学和药学界的关注。
中国姬松茸栽培始于1994年,虽然栽培历史短,但产量上升很快,1998年已达1000吨,其主产区在福建省。 假蜜环菌
中文学名 假蜜环菌
拉丁学名 Armillariella tabescens (Scop. : Fr.) Sing.
中文别名 亮菌(江苏)、树秋(河南)、青杠菌、青杠钻(四川)
同物异名 Clitocybe tabescens (Scop. : Fr.) Bres. 图 254 假蜜环菌 : 1. 子实体,
类地位 伞菌目、白蘑科、蜜环菌属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直径2.8-8.5cm,幼时扁半球形,后渐平展,有时边缘稍翻起,蜜黄色或黄褐色,老后锈褐色,往往中色深并有纤毛状小鳞片,不粘。菌肉白色或带乳黄色。菌褶白色至污白色,或稍带暗肉粉色,稍稀,近延生,不等长。菌柄长2-13cm,粗0.3-0.9cm,上污白色,中以下灰褐色至黑褐色,有时扭曲,具平伏丝状纤毛,内松软变至空心,无菌环。孢子印近白色。孢子无色,光滑,宽椭圆形至近卵圆形,7.5-10μm&5.3-7.5μm。
生态习性 夏秋季在树干基或根丛生。引起梨、桃等很多种树木根腐病。
布地区 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西、甘肃、云南等。
可食用,味好。假蜜环菌菌丝体初期在暗处发荧光,菌丝索黄色至黄棕色,根状扁平,不发荧光。另外据中国有关方面研究报道,菌丝体对胆囊炎及传染性肝炎有一定疗效。此菌的菌丝体及菌索含蜜环菌香豆素、麦角甾醇和有机酸等。试验抗癌,对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为70%,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金顶侧耳
[Pleurotus citrinopileatus Sing]
又称榆黄蘑、金顶蘑。
子实体一般中等大。菌盖草黄色至鲜黄色,光滑,漏斗形,边缘内卷,直径3-10cm。菌肉白色,菌褶白色,密,延生,不等长。菌柄偏生,白色,内实,长2-10cm,粗0.5-1.5cm,往往基相连。秋季丛生在榆树、栎树等阔叶树倒木上。
布在河北、黑龙江、吉林、广东、香港和西藏等地。
可以食用,味道较好,现已人工栽培。可引起有关树木的木质腐朽。还可供药用,有滋补强 壮的功能,用于治疗肾虚阳痿和痢疾。金耳
金耳(Tremella aurantialba Bandoni et
Zang),为真菌植物门真菌黄耳,又称黄木耳、茂若色尔布(藏语)、金黄银耳、黄耳、脑耳。
子实体中等至较大,呈脑状或瓣裂状,基着生于树木上,8-15cm,宽7-11cm。新鲜时金黄色或橙黄色,干后坚硬,浸泡后可复原状。菌丝有锁状连合。担子圆形至卵圆,纵裂为四,上担子长达125μm,下担子阔约10μm。
夏秋季生于高山栎等阔叶树腐木上,有时也见生长于冷杉倒腐木上,与韧革菌Stereum hirsutum等有寄生或共生关系。
布于中国西藏、云南、四川、甘肃等地区。
在西藏东南及其他产区群众有采食习惯。含有甘露糖、葡萄糖及糖。可防癌抗癌。有治肺热、气喘、高血压等作用。现已人工培养。此菌是木腐菌。
金耳是一种子实体中大型的胶质菌类,子实体不规则,鲜时可达4~8厘米,脑状,宽2-7厘米,高2-3厘米,鲜橙红色,体金黄色。金耳不但营养丰富,而且具很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胶质等营养成。
保健药用功能
① 提高机体代谢机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② 调节机体代谢机能,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高机体血红蛋白和血浆的含量。
③ 提高机体抗衰老、抗缺氧能力,降血脂、降胆固醇。
&#93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棉布上面的黑点棉籽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