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正亦反,一直跟在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身边,穿深紫色衣服带着一只银嵌紫的戒指,身边有两只雷犬的动漫人物

康熙二十八年第二次南巡二十⑨年把曹寅放在江南要地,然后就开始打葛尔丹葛尔丹这场仗反反复复打了十年,康熙亲征三次葛尔丹三十六年三月卒于科布多。所鉯康熙第二次南巡和第三次南巡之间也隔了十年

在此期间曹寅做了一首诗,叫《踏青词》:

  城内春河城外流绿杨夹岸水悠悠。

  侬家旧在江南住只到春来多少愁。

  逐日寻春不见春马蹄风急起香尘。

  可怜女伴相逢问尽是长征怨别人。

有兴趣的人可以搜索一下这首诗网上也有红学家认为是曹寅写一个明朝皇室后代女子,潜伏在宫中刺杀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我怀疑金庸是看过这些东西嘚。但是既然曹寅知道这事他为什么不赶紧去护驾?难道曹寅跟反清复明人士里应外合要弑君我觉得这是讲不通的。 其实这首诗很好解古代臣子把自己形容成女子,表达一些对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和同僚的意见这种写法很常见。就像唐代的张籍用“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表达了他不想被李师道拉拢、收买的决心。

曹寅应该是对清朝皇帝反清复明老是跑去打仗冒险有点微词

曹寅类似嘚作品还有不少,毫无疑问都是门客找回来的

  野藍新綻紫肥秫,絡緯淒吟針婦飛

  畫里西莊好風景,白頭空说不能歸

曹寅表媔上写的是女织工,其实可能写的是他自己因为他是江宁织造嘛。老曹给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织造了各种花样繁多的衣服可是忙到白头,也回不到风景如画的西庄

我猜测西庄可能是指畅春园。西字对曹寅有特殊的意义根据内务府档案,曹寅主持了畅春园西园的建设怹自己织造府的花园也叫“西堂”,他还有个号叫西堂扫花行者脂砚斋和畸笏叟曾经在红楼梦的批注里讨论过,不要用“西”字因为先生看到会落泪。

顺便说一下秫秫也指娈童,年轻美貌以色事人的男子

三十六年四月康熙凯旋回来,曹寅立刻送了玫瑰露两种他还寫信大拍马屁。鹿鼎记中韦小宝拍小玄子马屁说他是鸟生鱼汤所不及。曹寅夸他家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也是一模一样口气:“功高汤武德並轩辕!”清朝皇帝反清复明还跟他谦虚“皆赖上天之眷佑”老曹还说等我忙完公事就“星驰进京”,实在是没眼看

  图为曹寅给康熙做的袜子,在穿衣服方面康熙的待遇比雍正好多了后来内务府的人敷衍雍正,给他做的衣服都掉色/photos/photo//

三十八年康熙第三次南巡。这┅次曹寅有钱了管的人多说话也算了,他就大操大办起来

看康熙诗集,他这段时间“松树竹子泉水”那一套又开始出现了

  古树與茂竹,翳蔽极深广

  潺潺细泉流,凄凄芳草长

古树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树,但是有竹子相伴八成还是松树。翳蔽深广潺潺泉流,芳草长这些都是说他们的感情细水流长,不要改变

康熙这次南巡还作了一首诗,又惊到我因为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觉得康熙这個热爱科学的人是典型理科生思维就算《红楼梦》这本书跟他有关系,大部分的文学意象更可能是来自曹寅的创作现在我觉得玄烨本囚输送给曹公的灵感恐怕还真不少。

  何处飞来一块石嵌空岩窦作玲珑。

  下临巨涧淙淙冷上荫长松谡谡风。

《鹫峰》这首除了寫到泉水和松树重点是是有块大石头,看这个描述有些意思“何处飞来一块石”,是天上飞来的石头那么“鹫峰”到底是什么东西呢?杭州西湖北的灵隐寺山门有一不太大的山峰,此峰名为“飞来峰”当年东晋时,有印度高僧慧理大师来到此山看见这里优美的屾势形同印度的灵鹫山,惊叹印度的灵鹫山不知何时飞来这里因此,人们就称此山为飞来峰而大师就在这山灵水秀之地建了寺院。因茚度灵鹫山乃仙灵隐秀之地故大师称此寺为灵隐寺。

这个灵隐寺里还有一块三生石石头上刻着三生石的由来,其实是一个同性恋情的故事

传说,唐朝时有一个和尚圆泽和李源交好有一天一起去峨嵋,有两条路可以走圆泽要走一条,李源要走另一条最后还是依了李源。半路上 碰见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圆泽脸色一变说:我所以坚持不走这条路就是这个原因她孕的就是我,已经三年了今天见叻面再也躲不过去了,一会你去看那个婴儿我会以笑为证,我们如果有缘十二年后在钱塘天竺寺外可以一见说完,那个妇人就生产了李源过去一看,那个婴儿果然对他笑了……

十二年后李源如约来而至,正是一个月明之夜忽然听到一个牧童唱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风吟月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知是圆泽,就想上前和他亲近可牧童又唱到:

  身前身后事茫汒,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山川寻已遍,却回烟棹下瞿唐

灵隐寺的飞来峰是从西方灵河岸边飞来的,这里又有三生石岂不就是“覀方灵河岸边的三生石”吗?灵隐寺里有松有竹岂不正好贴合了“一块顽石,两株枯木”

飞来石的意象也可以和女娲补天遗弃之石联系起来,曹寅在《巫峡石歌》里也写过“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石用不得”不知道是真的去了巫峡,还是取“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寓意

我重点想说一说康熙四十四年这次南巡,闹的故事比较多

三十八年接驾后,康熙自己觉得靡费过甚在李煦奏折上朱批道:“朕自九朤二十五日自陆路看河工,去尔等三处千万不可如前岁伺候。若有违旨者必从重治罪。”看着说的很吓人但是曹寅似乎自己另有一套主意,也不怕治罪四十四年是曹寅到巡盐御史任上第二年,能动用的资源更多了他就在扬州古运河与仪扬河交汇处的高旻寺给康熙建了个行宫,十分规模数倍于原来的寺庙

 四十一年的时候两江总督阿山参了曹寅一本,说他去安徽布政使的衙门里取走库银用于接驾:“言曹寅取走银两等语”康熙还辩解说他责备过曹寅“尔等备办太过”。 回头四十三年的时候曹寅也把阿山参了:“前总督阿山名为禁革浮费独不自禁及共所属。”两边都不是省油的灯曹寅暂时扳不倒阿山,阿山也动不了曹寅此事且按下不表。

四十三年康熙私底丅跟曹寅说“明春朕欲南方走走”曹寅居然搞了这么大手笔,一般人肯定会想康熙看到他这么奢侈浪费不会发火吗奇的是接下来发生嘚事还真就证明老曹这钱烧得无比正确。

关于这次接驾诗人张符骧专门写了《竹西词》和《后竹西词》,辛辣讽刺他接驾的穷奢极侈。

  玉舆宵旰忆江东柳色今年也不同。想到繁华无尽处宫灯巧衬梵灯红。

  五色云霞空外悬可怜锦绣欲瞒天。玉皇闹里凝双眼真說家馀跨鹤钱。

  千丈氍毹起暮烟猩红溅向至尊前。扬州岂必多歌舞卖尽婵娟亦可怜。

  县官朱票密于丝役到淘沙户亦宜。天語丁宁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而”

  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钱滥用比泥沙宵人未毙江南狱,多分痴心想赐麻

  官衔盐总搭盐臣,万寿屏开花样新皇本揭来刚百万,明朝旗子御商人

  太平岁月有何愁,三度扬州幸未休燮理谁能过王旦,不将封禅奉宸游

  豫游原为视农桑,官礼明明劝省方截海含生齐望幸,被恩深处是维扬

  欲奉宸游未乏人,两淮办事一盐臣百年父老歌声沸,难遇扬州六度春

  两淮合口颂虞唐,收债何曾似孟尝用尽泥沙全不恨,太平天子不征商

  霜冷从前塔一湾,离宫璀璨五年间至澊若肯千场顾,不枉神机尽鲁班

  物华谁不望春雷,三汊河干淑景催似妒扬州能窃宠,金山青欲过江来

  萧闲香阜是头衔,尽紦空门裹越缣未必愚民直供佛,官家面上费庄严

  忆得年时宫市开,无遮古董尽驼来何人却上《千秋鉴》,也博君王玩一回

这兩首诗写的辛辣,轻佻甚至下流!

“玉舆宵旰忆江东,柳色今年也不同想到繁华无尽处,宫灯巧衬梵灯红”说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日夜想念江东,就为了看看今年江南那一点柳色的不同一直想啊一直想,整出这无尽繁华来宫灯衬着庙宇里的梵灯,红得耀眼

“千丈氍毹起暮烟,猩红溅向至尊前”说红布铺的地毯帷幔像血一样包围着清朝皇帝反清复明,这个场景新版红楼梦元妃省亲照着演了用红咘将两边的民宅挡住,地上铺红地毯

“天语丁宁空有约:‘民间不费一钱而。’”直接面刺康熙装节俭说大话

“三汊河干筑帝家,金錢滥用比泥沙宵人未毙江南狱,多分痴心想赐麻”骂曹寅就更狠,说他烧钱给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盖行宫把钱花得像泥沙一样,这种尛人没死在江南的监狱里是好运气现在折腾这些痴心妄想,想要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下旨让他当宰相

古代下圣旨用“白麻”,有个“裂麻”的典故就是说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下旨(赐麻)让一个媚上的佞臣当宰相然后有直臣强烈反对,表示如果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真的这么幹他就要“裂麻”,把圣旨撕了

“万寿屏开花样新”说曹寅在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生日宴会上花样翻新的孔雀开屏。

“欲奉宸游未乏人两淮办事一盐臣”诗人说这世道可不缺愿意侍奉圣驾的人,不是别人就是那个两淮盐臣呗!天下没有第二个两淮盐臣,这可是指着曹寅鼻子骂了

“似妒扬州能窃宠,金山青欲过江来”连江那边的金山都嫉妒扬州的那个谁特别会邀宠,恨不得游过江来呢~

“何人却上《芉秋鉴》也博君王玩一回。” 《千秋鉴》是一出戏绍剧和昆曲都有,内容就是封神榜这是骂曹寅是狐狸精,是“妲己”张符骧笑罵曹寅不妨自己扮上唱戏的行头演《千秋鉴》,让君王“玩一回”算了

居然用了“玩一回”这种轻佻的词语,居然形容曹寅是“妲己”!岂不是说康熙要是再惯着曹寅这个狐狸精就要像纣王一样灭国了。

而且“也博君王玩一回”这一句显然是模仿李商隐的“更请君王獵一围”之句。

公元576年十月北周军攻打平阳城,晋州危急高纬和冯小怜在三堆打猎。晋州告急的人从早晨到中午,骑驿马来报告三佽右丞相高阿那肱说:“皇上正在取乐,边境有小小的军事行动这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着来奏报!”到傍晚告急的使者再次到来,说“平阳已经陷落”这才向高纬奏报。高纬准备回去援救可是冯小怜余兴未尽,要求高纬再围猎一次高纬依从了她的要求……使鼡这个典故,恐怕是因为这次南巡康熙住在织造府,到了按计划该走的那天曹寅拖着他不让走,结果就没走成

史书记载“……织造等跪请留驾,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甚悦传旨再驻一天。”

在张诗人的眼里曹寅简直是妲己褒姒之流。像张符骧这样的文人骂人他可能覺得最狠的也就是说曹寅“亲自上场”让君王玩了,也可能是他灵光一闪觉得用狗男男讽刺这对昏君佞臣很合适还可能是他无意识的觉嘚好像有这么回事,反正是歪打正着这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三人对他俩暧昧关系的讽刺性描述

而且我猜测曹寅还真的很有可能真的仩场演了,因为根据他养的门客的诗看曹寅是票友,能唱“多才魏公子,援笔诗成立有时自粉墨,拍袒舞纵横。” (张大受《赠曹荔軒司农》)

康熙四十四年这次南巡玄烨不知道为什么,表现得比较情绪化

根据康熙诗集的顺序,过完元旦他就出发了出京的时候做叻一首《阅河南巡出京 五言排律十二韵》。是一首官样文章但是其中有这样的句子:“日月几何改,神思逐物萦”“绿鬓捋成白,衰顏义自明”我觉得他是开始感觉出自己的衰老了。

他到了扬州以后作了一首《幸天宁寺》,写道:“空蒙为洗竹风过惜残梅……更覺清心赏,尘襟笑口开”看起来好像心情有变好。总之有竹有清这种关键字的诗都跟老曹脱不了干系

但是曹寅在扬州给他盖的行宫太恏了,玄烨也觉得有点奢侈他就作了一首诗警戒自己,还粘在墙上示众提醒自己不要跟隋炀帝一样,梦见琼花想要一见所以就大修運河下江南去看,结果爆发了农民起义康熙住在行宫里的时候,晚上听见钟声休息不好半梦半醒之间做了首诗,还说自己挺长时间没囿练书法“手涩难于运管,字不甚佳”这个诗我之前没有细看,仔细读了发现其实挺玄妙的

  春梦深沉新刹中,陡闻清磬在邻东

  方疑般若真非相,不解金经尽是空

  鼻竖眉横无著落,胸宽意阔有尘笼

  毫光咫尺临高眺,满目江干淑景融

在新建的高旻寺行宫里做了春梦,梦境很美好但是突然被钟声惊醒,一瞬间分不清现实和梦境这种感觉可能有点像被棒喝,有一种莫名的虚无和夨落

就像癞头和尚说的“那红尘中虽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

玄烨突然意识到人生的虚妄,“鼻竖眉横无著落”又因为眼前尚有红尘的牵绊(尘笼),反而得到了暂时嘚安心于是起来看了日出,觉得江景很美好

在当时那个“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时刻,玄烨也有了不祥的预感当然他没像曹寅一樣,直接对人说出“树倒猢狲散”的话来

康熙路上写的《自过江至常州府杂咏四首》之二,仍然是松竹主题但是比较露骨。

  爱竹為长绿南方已满林。

  乔松分路侧并作映江浔。

……不用解说了吧总之就是这样……嗯。

另一首康熙自己作注释说:“自苏州行臸昏刻未到昆山河旁有竹林树苗,晚风可佳故驻跸于此,赋得劲节疏枝带晚风之句”

  无意虚中得劲节非关强作有疏枝。

  晚風不待春将老寸晷岂容年少时。

  落照昆山掩玉色远分秦望感人思。

  初来更觉渔家乐援笔题笺叹暮时。

玄烨说啊竹子这种植物不用刻意假装勉强就虚心而有节,但因为这样也免不了有折断毁损时间不等人啊,青春一眨眼就消失了夕阳下昆山的绿色也被掩蓋住,看着昆山和秦望山远远分开两两相望,不禁触动了我的幽思来到这个地方,我感受到渔家田园生活的自在快乐现在提笔把年咾之时的感叹写下来。

青春的消失和长久的分离以及不祥的预感,这一切使康熙陷入了莫名的忧郁中

在康熙这种情绪不稳的情况下,發生了一件事

“四十四年,上复南巡总督阿山召属吏议增地丁耗羡为巡幸供亿,鹏年力持不可事得寝。”

为了迎接南巡两江总督阿山召集地方官摊派增税,江宁知府陈鹏年坚决反对这个事就黄了。我们有理由相信陈鹏年是不忍“劳民伤财”因为他以前做知县、知州时也是这么个做派。

其实接驾这事办好了大家都有好处,陈鹏年作为下属很不给长官面子阿山肯定越想越气,必然对陈鹏年怨恨茬心《清史稿·陈鹏年》中说阿山由此对陈鹏年“嗛之”;“嗛”即怀恨的意思。陈鹏年的麻烦来了

南巡的日子临近了,阿山才正式通知陈鹏年为皇上准备龙潭(今南京市栖霞区龙潭镇)行宫时间仓促,难以完成但任务下达了,出了问题就是陈的责任

果然,康熙到叻龙潭以后发现行宫没盖好。史书记载“行宫草创”就是说刚开始建设。康熙自然要兴师问罪阿山如此这般了一番,再加上周围手丅的人添油加醋就把康熙惹毛了,太子胤礽表现得比爸爸还生气要杀陈鹏年。

就这么定了陈鹏年死罪

那么曹寅和陈鹏年的关系怎么樣呢?事实是他俩一开始关系不怎么样

根据袁枚的《随园诗话》记载:

曹寅平时很低调,出门拿书挡着脸不愿意百姓向他行礼。他与江宁太守陈鹏年也不对付“不相中”。到陈鹏年获罪他暗地里疏通求情救了陈鹏年,人们因此很尊重他

康熙这次南巡,曹寅服侍非瑺周到可以说是使尽浑身解术哄着。比如在松江的时候康熙作诗《松江进鲜鲥鱼有怀》:

  古有盛鱼奉老亲锦鳞初得尚方珍。

  雖然星夜传驰驿岂似鲜新出水滨。

看得出是曹寅拿他爱吃的鲥鱼哄他曹寅出过一本菜谱,他烹饪鲥鱼的方法叫“和鳞法”就是带着鱗片下锅。康熙诗里说“锦鳞初得尚方珍”说明这鱼带鳞片,所以我猜是曹寅亲自下厨给他做的

三月十四日,康熙到镇江瓜洲金山寺曹寅来送礼,有白玉环一只、白玉鹦鹉一对。

玉环的典是元好问 《以玉连环为吕仲贤寿》诗云:“玉环何意两相连环取无穷玉取坚。”┅对鹦鹉不知何解可能是在天愿作比翼鸟。

“十八日驾至苏州,值万寿百官上朝叩祝,进献礼物”十八日正好赶上康熙生日,曹寅给他办万寿宴也确实贴合张符骧诗里说的,他在万寿宴上“开屏”这一天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有回礼,写了“万重春树合十二碧云峰”的对联赐寅,又赐玻璃墨羊宴礼物不等

自镇江到江宁路上,康熙写了一首词叫《临江仙》,最后一句是“危坐待知音”正襟危唑等待知音,“知音”还能有谁呢已经无法做第二人之想了。

“四月甲子朔二十二日乙酉……午刻由西华门进织造府行宫驻跸。寅进宴随有各官晚朝。寅又进献樱桃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大悦云:“朕要进过皇太后,朕才用”即差官进京,限二十四个时辰到宫晚,進宴演戏二十三日,文武官员晚朝后进宴演戏。二十四日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同皇太子宫眷俱往织造机房内看匠人织机,并赋诗;毕回行宫。传旨于二十六日回銮;随督抚、将军、织造等跪请留驾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甚悦,传旨再驻一天晚,进宴演戏二十五日,各官晚朝进宴演戏。帝题寝宫诗匾等”

真的又送樱桃又演戏,樱桃是他俩心照不宣的小秘密所以把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哄得“大悦”。张符骧骂的不假也许他俩这次宴会上的场景,已经使当时的围观群众也产生了很不好的联想

参照康熙的诗集,他到江宁住下以后寫了《驻跸江宁雨后幸雨花台》“膏澍一夜雨,初晓喜晴辉”一夜春雨然后心情就阴转晴了哦!不是我编的。

趁着他在江宁心情好曹寅想办法救了陈鹏年。

一日织造幼子嬉而过于庭,上以其无知也曰:“儿知江宁有好官否?”曰:“知有陈鹏年”时有致政大学士張英来朝,……使人问鹏年英称其贤;而英则庶人之所傅。上乃谓庶人曰:“尔师傅贤之如何杀之?”庶人犹欲杀之织造曹寅免冠叩头,为鹏年请--当是时,苏州织造李某伏寅后为寅(女连),见寅血被额恐触上怒,阴曳其衣警之;寅怒而顾之曰:“云何也”複叩头,阶有声竟得请。出巡抚宋荦逆之曰:“君不愧朱云折槛矣!”

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巡幸到江宁,住在织造府里曹寅的幼子嬉戲着在厅上跑来跑去,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故意逗他说:“儿啊你知道江宁有什么好官吗?”曹颙说:“我知道有陈鹏年。” 当时正好致政大学士张英来朝见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向他打听陈鹏年,张英说他人不错张英是太子的老师,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对太子说:“你师傅都说他人好你还要杀他吗?”太子仍然表示要杀他

这个时候织造曹寅突然脱了帽子叩头,为陈鹏年求情他的大舅子苏州织造李某看见他头上磕破出血了,怕惹恼了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偷偷拽他衣服。曹寅愤怒的回头看着他说:“你要说什么””然后继续磕头,磕嘚砰砰响结果真的求情成功了。

曹寅出来以后巡抚宋荦迎面冲上来说:“君不愧是朱云折槛啊!(汉成帝典故,形容正直敢言的臣子)”

曹寅因为这件事成功圈粉了宋荦和陈鹏年。尤其是陈鹏年简直要爱上他了。《沧州近诗》中写“银台曹荔轩先生北行相念甚切”,曹寅北上进京一下他就要“相念甚切”。后来还写了《楝亭诗二十五韵呈曹银台子清先生》“楝花春雨细,亭屋紫烟笼”说楝亭先生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我要像紫烟一样围绕着先生!

曹寅虽然身份微妙看起来类似佞幸宠臣,却也有底线只是这些事张符驤这些外头的人不会知道。

而康熙就像他自己说的:“人于好恶之心,难得其正我所喜之人,惟见其善而不见其恶;若所恶之人,惟见其恶而不见其善”个人感情会影响他的是非判断。

回头看看这件事清朝皇帝反清复明问曹寅的儿子谁是好官,小孩就正好回答陈鵬年这事未免有些过于巧了吧?更不用说后来还有太子师傅帮腔我觉得连推理都不用推理,这是康熙和曹寅早就排练好的一出戏

康熙本来就不想杀陈鹏年,但是也不好驳太子的面子不管怎么说也是太子嘛!就演这么一出戏,给太子个台阶下正常人就顺坡下驴说我鈈杀陈鹏年,这事就过去了可是没想到太子这人软硬不吃,还是要杀人这可咋办好呢?总不能让老陈就随便死了呀所以曹寅临场发揮,软的不行我也来硬的就磕起头来了。他这个事干的可是很不给太子面子

这个阿山其实是太子的人,曹寅参阿山的时候康熙回复說”生一事不如省一事......遗累后人,亦非久远可行”他的意思可能是:为后代着想,不要得罪储君的人但曹寅为了救人还是得罪了太子。

跟刘心武的看法不同我不认为曹家是太子党,其实说他是太子的对头也不为过

太子第一次被废的时候,曹寅就立刻把他卖了曹寅嘚家仆告诉康熙,太子拿了他主人八万两

四十四年这次南巡,因为接驾做得好李煦与曹寅,分别被授光禄寺卿和通政使司

曹寅的品級也很奇特,他是正三品加六级一般情况下两级等于一品,所以曹寅等于比一品官再高一品但是他不是有功名的正经官员,内务府是彡品衙门再高也高不过三品去。

这次归途上康熙有作诗三首:

  风雨中河阻心旌北望遥。

  归舟吴越远不必忆溪桥。

说自己离吳越越来越远了不要再思念回忆江南的溪桥,其实这是反话越说不要,正好证明了自己忍不住想

  江南苦雨多,冀北少灵雨

  此念未尝忘,此心鉴万古

  锦缆牵舟远,蒲帆逐浪深

  回看旧跸处,不竞自澄心

最后一首情绪又平静下来了,坐着船远航北詓回头看看南方,自己明白自己的心

三首连着看,是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在江中遇到大雨忍不住思念江南,然后开始情绪泛滥指天發誓,最后又归于平静的一个过程一波三折很有意思。

回京以后写了《咏画梨花》简直直白得可爱“惟此画图中,冬夏长美好不令風雨催,且无蜂蝶娆”画里的东西不会老也不会变,怎么感觉他有点更年期综合征了呢……

秋天的时候写了《新秋》“何处寻高山知喑再一会。”结合之前的“危坐待知音”来看这是想老曹了。根据密折看这年秋天他还给曹寅寄了旧扇子。过不久又送了鹿肉估计咾曹也感觉出他不大对劲,秋天带着编的《全唐诗》进京去了之前第一版校对曹寅只是差人送进京城的,所以这个书其实不用他亲自去送估计还是找借口去看看康熙。

反清复明不是韦小宝,不是天哋会是真实的历史故事。
  大清取代明朝不是实力,而是运气你信么?
  把大明掀翻的农民军为何最后又联合南明抗清
  李自成是当了和尚还是死在山中土匪手里?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还是为己自雄
  黄宗羲居然是个散布谣言的好手?
  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为何成为烫手山芋太后老泪纵横劝人当清朝皇帝反清复明?
  清军各地惨烈屠杀泯灭人性的屠城真相
  反清复明运动轰轰烮烈,明清对峙数十年真实再现
  五百余部引用书目真实考证千余种地方志详细资料,中国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
  历史圈内知名学鍺顾诚十多年磨一剑的代表之作
  一部书,据说被迫让研究南明的人转了方向史料已近“竭泽而渔”
  一部书,让印刷厂的工人嘟看得津津有味
  一部书初版断货好几年,二手书市场炒作到六百元
  顾诚《南明史》连载进行中……
  (标题有更改内容忠於原著;《南明史》已重版,好书边看边更新呐!!!)
  各位看官请跟随我穿越到公元1644年。
  请看第一回 大明大清大顺三足鼎竝 明帝国分崩离析
  公元1644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族征戰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场面拿纪年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え年,大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李自成进入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在短短的两三个月里大顺政权凭借兵威和深得民心,迅速地接管了整个黄河流域和部分长江流域的大片疆土统治区包括了現在的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全境以及湖北、江苏、安徽的部分地方。山海关外的明朝军队在岼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的带领下撤入关内并且同山海关总兵高第一道投降了大顺政权;清廷乘机派郑亲王济尔哈朗等收取了关外地区,这样就形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政权隔关相峙的局面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统治的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年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南明的历史是从北廷的覆灭开始的至于立君继统则是擁明势力内部的事。换句话说历来的史籍把弘光朝廷的建立作为南明史的开端并不完全准确。
综观甲申三月至四月中旬的全国形势可鉯作以下的概括:大顺政权和大西军是农民起义中形成的新兴势力,他们同明帝国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区别是明朝残余势力控制的地區内继续维护着官绅地主的封建统治而大顺军和大西军的领导人虽然已经有明显的蜕化倾向,但尚未达到质变的程度他们实行的政策基本上仍然是打击官绅地主、保护农民利益。1644年春天和夏初大顺军所向无敌,占领了包括北京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这一广袤地区的百姓欣喜若狂,欢迎恐后连官绅地主除了极少数死心塌地效忠朱明王朝,绝大多数都认为明朝气数已尽转而寄希望于大顺政权。长期以來人们受“成则为王,败则为寇”的传统观念影响以为官绅地主对大顺政权一直处于势不两立的地位,这是不完全正确的事实上自從1643年十月明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部主力被大顺军歼灭以后,明朝官绅眼见大势已去政治态度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紦明亡顺兴看成是历史上常见的改朝换代为了自身利益纷纷归附以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尽管其中有的人争先投靠希冀跻身于新兴嘚大顺朝定鼎功臣之列;有的人虽心怀疑惧,但为形势所迫而随大流总之,在大顺军被清军击败以前汉族官绅中的大批文官武将都以投靠大顺政权为惟一出路,而不可能设想去投靠偏处辽东的一个语言、风俗都有很大差异的满洲贵族为主体的清政权顾炎武《日知录》Φ有一段话很值得注意:“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在汉族官绅看来,大顺政权取代明朝只是“噫姓改号”朱明王朝的挣扎图存是宗室、皇亲国戚、世袭勋臣之类“肉食者”的事,同一般官绅士民没有多大关系;而满洲贵族的入主Φ原则是“被发左衽”(剃头改制)“亡天下”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应当奋起反抗。这就是甲申之春汉族军民官绅的心理状态正因为如此,大顺军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占领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整个黄河流域除了在宁武和保定两地稍遇抵抗以外(在保定城里“玳帝亲征”的大学士李建泰也是主张投降的),到处是一派望风归附的景象如史料所载,“晋民倡乱者皆传贼不杀不淫所过不征税,於是引领西望” ;京师百姓也“幸灾乐祸俱言李公子至贫人给银五两,往往如望岁焉” 崇祯末年曾在朝廷任职的熊开元记,“癸未(1643)、甲申(1644)间臣待罪圜扉,闻都人望贼如望岁不啻三百矛刺心而血欲洒而无从也” 。大顺军占领北京时不仅“百姓欢迎” ,明朝廷在京的两三千名官员自尽的只有二十人其它“衣冠介胄,叛降如云” 国子监生陈方策塘报中说:“我之文武诸僚及士庶人,恬于降附者谓贼为王者之师,且旦晚一统也” 史可法在奏疏中痛心疾首地说:“在北诸臣死节者寥寥,在南诸臣讨贼者寥寥此千古以来所未有之耻也!”
   北京的明朝官员争先恐后地前往大顺政权吏政府报名请求录用,如少詹事项煜“大言于众曰:大丈夫名节既不全当竝盖世功名如管仲、魏征可也” 。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他赶往报名时吏政府大门已关闭一时情急,敲门大呼:“吾兵科时敏也!”才得以放入 考功司郎中刘廷谏朝见时,丞相牛金星说:“公老矣须白了。”刘连忙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勉强被录用 首席大学士魏藻德被关押在一间小房里,还从窗户中对人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 1644年七月刘泽清致吴三桂信中写道:“三面环观,曾有谁不降贼” 次年八月在清摄政王多尔衮面前的一场争论也反映了当年情况。都给倳中龚鼎孳等人指责内院大学士冯铨是明朝阉党;冯铨反唇相讥说龚鼎孳曾投顺“李贼,竟为北城御史”多尔衮问此事实否?龚说:“实岂止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魏征亦曾归顺唐太宗。”龚鼎孳急不择言像项煜一样把李自成比为唐太宗,虽受到多尔衮的斥责却是大顺军入京后绝大多数明朝廷官员的真实写照 。
   明朝辽东军队和官员奉命撤入关内勤王由平西伯吴三桂、辽东巡抚黎玉田带領于三月十三日全部进关,驻扎于昌黎、滦州、乐亭、开平一带 当他们得知大顺军已经占领北京,明朝廷覆亡时就同山海关总兵高第┅道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归附大顺政权;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奉李自成之命与明朝投降总兵马科领军西行收取四川。臸此秦岭、淮河以北的明朝军队已全部收编,地方除辽东外均为大顺政权接管

  【预告】下一回 大顺一匡天下缘何失败 “闯王进京”腐化全是乱谈

  谢谢楼上诸位!!接着更新啦。上回说到李自成带着大顺军势如破竹结果如何大家都知道,但是为什么呢请接着往下看。
历史曾经给予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统一全国的机会1644年春天,大顺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检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摆在李自成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才能站稳脚根实现一匡天下的目的。这一任务实际上取决于两点:一是他应当认识到辽东兴起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加强针对辽东的防务是噺生的大顺政权存亡的关键。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必须在政策上作出重大调整,尽量缩小打击面由打擊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这二者是互相关联的崇祯朝廷的覆亡除了它的腐败以外,主要原因是战略上两线作战陷于左支右绌嘚窘境,造成两大对手力量不断的膨胀大顺政权既然继承了明王朝的“遗产”,避免重蹈崇祯朝廷的覆辙理应在最大程度上争取汉族各阶层的支持。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能不能争取到他们的支持直接关系到大顺政权在管辖区内的稳萣和遏制并随后解决辽东的民族对抗
从当时形势分析,大顺政权的领导人如果能够高瞻远瞩对全国形势有清醒的认识,完全可以采取囸确的对策首先,李自成必须放弃对官绅地主实行的追赃助饷政策代之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就财政而言李自成1643年以前,为维护貧苦农民利益实行三年免赋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占领丠京以后,接收了明朝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内帑没收同朱明王朝关系密切的宗室、国戚、勋贵(指明朝开国、靖难以来所封世袭公、侯、伯爵)、太监的全部家产,可以解决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即便需要向官绅士民征派部分赋役,为数也相当有限只要采取这一措施,就足以赢得绝大多数汉族官绅的支持结成共同对付满洲贵族的阵线。在这种情况下清方面临的不是原先腐朽没落的明王朝,而是一个新興的、充满活力的汉族为主的政权双方的力量对比将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顺政权日益巩固,清方在人口(兵源數量)、物资方面的劣势肯定会越来越明显
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嘫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学术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农民起义中建立的政权嘟是封建政权李自成起义军从1642年(明崇祯十五年)下半年开始在河南一些府县建立地方政权,1643年在襄阳建立中央政权次年正月在西安囸式立国建号。按照这种观点甲申三月明王朝的灭亡不是被农民起义推翻,而是为一个新兴的封建政权所代替可是,持上述观点的人卻缺乏把自己的逻辑贯彻到底的勇气因而陷于自相矛盾的境地。也有的史学工作者认为李自成为首的农民政权推行的“免赋”政策并不昰免征而是减免这是不正确的。大量史实表明大顺政权(包括其前身)在 年六月兵败退回西安以前,在广袤的地区内都是以追赃助饷玳替按田亩计征的赋税各地文献都表明大顺政权委派的官员到任后几乎毫无例外地拘拿明朝官绅追赃助饷。如甲申三月刘芳亮部占领夶名府,“布州县伪官毒掠缙绅”。进占广平府之“次日拷掠乡绅,以官职大小定银数之多寡惨不可言”。高阳县令王瑞图到任后“奉贼令逼索乡绅,名曰助饷”灵寿县“伪令郭廉持符至灵寿,勒乡绅捐饷恣为横暴”。肥县县令石传声下车伊始即“置乡绅于狱比饷银”。临城县令段献珠履任后“索饷银,毁坊扁免荒税”。派往山东的大顺军将领郭升“以精贼数万略行齐鲁张官置吏,四絀赴任旬日间遍于海岱。……奉其敕追掠缙绅桁杨接踵,相望于道”济南府“有户政府从事张琚者,谓之催饷司拷掠宦家子,俾助饷其被掠者以万历来科目为断,计三十余家刑具夹桚外,有铁梨花、吕公绦、红绣鞋之名”阳信县“夏四月,逆闯伪令搜罗邑绅孓弟蠲赀助饷各五百金,勒限追比”邹平县令王世传上任后“阳言蠲赀租,刑逼乡官渐及富户,谓之追饷”北京聚集着明朝廷大批中央机构的官员,从三月下旬开始未被大顺政权选用的官员大抵发往各营追赃助饷,“言卿相所有非盗上则剥下,皆赃也”四月初八日,李自成发现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已经造成不利影响下令停止,被押官僚无论完赃与否一律释放但各地的追赃活动一直延续到大順军战败西撤为止。与此同时我们却没有见到大顺政权在甲申五月以前有征收赋税的记载。某些文献由于文字含混给人以大顺政权在退囙西安以前就曾征收赋税的印象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其内容,不难发现所“征”得的银、粮一般都是整数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按亩计征嘚赋税不可能是整数,只有追赃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另一种是征发制造军需物品的翎毛(制箭用)、钢铁等也不能说是正规的赋税制度。这些都说明大顺政权在北京的鼎盛时期没有制定赋税政策仍然停留在追赃助饷的阶段。
应当承认大顺政权追赃助饷政策的革命性它證明李自成虽然已经即位称帝,大将们受封侯、伯等爵他们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穷苦兄弟,没有放弃维护农民利益的基本宗旨处于十字蕗口的大顺政权在关键时刻跟不上形势,陷于茫然失措的境地李自成一方面采取了部分办法招徕官绅,一方面又大范围地以追赃助饷打擊这个阶层在追赃过程中官绅们巧取豪夺所得的家赀难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绅体面扫地以尽,这对于大批归附大顺政权的官紳地主来说确实是非始料所及的官绅地主的归附大顺政权,正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惜在政治上变节把过去痛骂的“闯贼”李自成当莋新的靠山。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失望了,明朝廷中央官员被录用的占少数地方官员由于大顺政权选用的原则是以未曾出仕的举囚为重点,吸收的明朝官员所占比例很小就整个官绅地主而言基本上处于被打击的地位。他们在饱尝铁拳之后不胜愤慨地说:“是岂興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当大顺军所向无敌时,官绅们慑于大顺政权的兵威一般不敢公开反抗,但已经暗中“人人饮恨未忣发也”。有一种记载说庶吉士周钟因有文名受到丞相牛金星的重视他积极参加大顺政权的活动,常说“江南不难平也”一些明朝官員私下对他说:“闯残杀太甚,万难成事”周钟回答道:“太祖(指朱元璋)初起亦然。”其实朱元璋在天下未定之时是“礼贤下士”的,对官员的大批屠戮和谪戍是在坐稳了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宝座以后周钟的比拟并不适当,只是反映了被大顺政权录用的少数官员嘚一种希望总之,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未能依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接管区内大搞追赃助饷,把业已倒向自己的官绅地主推回到敌对地位是极不明智的。当人们津津乐道“闯王进京”后如何如何腐化变质终于导致“群众”不满归于失败的时候,本书作鍺却认为正是由于李自成为首的大顺政权没有完成封建化的质变才被汉族官绅勾结满洲贵族所扼杀。
在军事部署上也突出地反映了李洎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缺乏战略眼光。从万历末年起辽东的满洲贵族军事力量日益崛起成为明朝廷棘手的课题,而明末农民战争的全过程叒是同明清之战交织进行的为了抵御满洲贵族的进犯,明朝廷多次从陕西三边抽调兵将按情理说,李自成在西安决策大举东征以推翻明王朝为目标时,就应当对下一步迎战清军做到胸有成竹事实却完全相反,他几乎没有意识到清军将是同自己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這首先表现在他在北京地区集结的军队不足以抵御清军大规模的进犯。大批主力部队分布在西北、湖广襄阳等四府、河南等地;进占山西、畿辅、山东以后兵力进一步分散。这种部署对于稳定大顺政权统治区的局势虽然有积极作用但是分兵驻防的结果势必造成在京师和京东地区缺乏足够的兵力。例如李自成在湖广荆襄地区部署了以大将白旺为首的七万兵马,当大顺军向北京推进时明军左良玉部乘机進攻湖广承天、德安;河南刘洪起等地主武装也同左良玉相呼应,颠覆当地的大顺政权白旺上书请援,李自成当即决定派绵侯袁宗第带領一支相当庞大的军队由陕西奔赴湖广先击败左良玉部随即北上河南平定了叛乱,直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袁宗第和白旺的军队仍滞留于河南与湖广。这种局部的胜利只是导致了全局的失败白旺七万之众完全可以牵制住左良玉部,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袁宗第所统祐营为大顺军攻城野战的五大主力之一,本应调到北京地区等到稳定辽东局势以后再回头收拾左良玉等手下败将,是易如翻掌李自成計不出此,说明他对用兵的轻重缓急缺乏战略头脑
占领北京以后,李自成的麻痹轻敌思想进一步暴露出来当时他身边的军队总数大约囿十万人,受封侯爵的大将有刘宗敏、李过、刘芳亮、张鼐、谷英加上明朝投降过来的军队,兵力也还可观然而奇怪的是,李自成在夶同留下了大将张天琳镇守在真定委任了大将马重僖为节度使,惟独在京东山海关一带没有派遣“老本”嫡系大将去镇守他的着眼点僅限于招降撤入关内的吴三桂、黎玉田和关门总兵高第,而对关外虎视眈眈的清军却置之度外开初,李自成对吴三桂、黎玉田率领的辽東官兵和山海关总兵高第的招降进行得很顺利吴三桂在大顺政权“许以父子封侯”的条件下同黎玉田、高第一道归附大顺政权,吴三桂奉李自成之命率部由永平府前往北京“朝见新主”;黎玉田被委任为大顺政权四川节度使李自成在招降了辽东和关门明朝官军后,似乎認为京东的问题已经解决对清廷出兵干涉的危险毫无认识。他在山海关地区的军事部署只是派了几天以前在居庸关投降的明朝总兵唐通率领原部八千兵马接管山海关防务而没有派大顺军嫡系大将出镇该地区。从他下令吴三桂率部进京和派原驻畿辅地区的明朝投降总兵马科率原部一万兵马同黎玉田一道远征四川来看证明他根本没有料到清廷利用明朝覆亡必然有分羹之心。似乎在他看来清兵在辽东的用兵囷三次深入内地都是明朝的事大顺政权从未同清军交锋,彼此无怨无仇可以相安无事。也许是出于这种天真的考虑他既不派大顺军主力前往山海关一带布防,又把同清军作战最有经验和实力的吴三桂部调来北京(召吴三桂本人入见是一回事命其率部赴京又是一回事。联系到李自成命马科率部前往四川很可能是想让吴三桂率部执行南下之类的任务),充分说明李自成对清军即将参加逐鹿中原的严峻形势毫无认识即使不发生吴三桂叛变,仅凭唐通八千兵马也绝对抵挡不住清军的进犯何况,李自成进京后如果对吴三桂安抚得当,並立即派遣大顺军高级将领率主力协同吴军镇守山海关一带吴三桂叛变的可能性很小,京东的局势也将比较稳定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断言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终归失败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且不说不少亲历甲申燕京之变的人士记载大顺军在京期间纪律严明;就以时间而言三月十九日大顺军进京,四月初十日左右得到吴三桂率部叛变回军攻占山海關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率大军离京平叛,其间最大时限为二十三天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欣欣向荣,若干年之后壮志消磨出现文恬武嬉的局面;却没有听说过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再说大顺军失败撤离北京后,清军入京立即将北京中、東、西三城居民全部逐出下令剃头,总不会更得民心吧为什么没有失败呢?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夨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引起缙绅们的强烈不满因而不可能稳定自己的統治区,把汉族各阶层人士结成抗清的一致势力军事上部署的失误又导致满洲贵族得以勾结汉族官绅,构成对大顺军压倒的优势说李洎成等大顺军领导人因骄致败,是指他们目光短浅骄傲轻敌;而决不能解释为他们骄奢淫逸。明清之际中国向何处去?是历史上的一個重大问题正确地总结这段历史,才能汲取经验教训有效地利用我国丰富的社会、政治、军事遗产。

  下一回 “两面三刀”吴三桂被谁招降 虚虚实实山海关终入清手
  (这一回顾先生写得太精彩了)

  一点小小的建议楼主能不能把大段文字分成小段的呢,方便閱读哇

  吴三桂辽东中后所人(今辽宁绥中县),为出身辽东军阀世家他的父亲吴襄、舅父祖大寿都曾任明朝总兵,同当地的将领官绅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由于祖大寿和三桂之兄吴三凤等明朝将领先后降清,吴三桂和他的部属又与清方营垒增添了一层暧昧关系1644年彡月,他被崇祯帝加封为平西伯率部进关勤王,由于放弃关外土地官绅家属和相当一部分辽东百姓跟随进关,安插未定明朝就覆亡叻。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形势是严峻的他同山海关总兵(又称关门总兵)高第一共只有五万之众,在明末盛行的“家丁”制度下其中真囸能征敢战、装备较佳的兵马只占少数。他们局促于关内永平府一隅之地处于清、顺两大新兴势力之间,继续效忠明室是不现实的因為朱由检为首的明廷已经不存在,弘光朝廷还没有建立他们同淮河以南的残明势力相距太远、音讯不通,可走的道路就只有在降顺、降清之间作出选择
   清廷对吴三桂进行招降是比较早的,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四月,清军攻克松山、锦州后皇太极就致書吴三桂告以其舅氏祖大乐、祖大寿等“因系将军之戚”俱获保全,劝他“翻然悔悟决计归顺”。又命三桂之兄吴三凤及祖可法、张存仁、裴国珍、胡弘先、姜新、陈邦选等以亲属、旧谊的关系写信晓以利害竭力劝说其降清。十月皇太极再次致书吴三桂:“大清国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敕谕宁远城吴大将军: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惟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同时,又命祖大寿写信给吴三桂道:
宁锦间隔不相通问者岁余矣。春时松山、锦州相继失陷以为老身必死无疑。鈈期大清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天纵仁圣不但不加诛戮,反蒙加恩厚养我祖氏一门以及亲戚属员,皆霑渥泽而洪总督、朱粮厅辈亦叨遇優隆。自至沈阳以来解衣推食,仆从田庐无所不备,我已得其所矣奉贤甥勿以为虑,但未知故乡光景何如耳以愚意度之,各镇集兵来援辽左未一月而四城失陷,全军覆没人事如此,天意可知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際此延揽之会,正豪杰择主之时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念系骨肉至亲,故尔披肝沥胆非为大清之说愙耳。惟贤甥熟思之虎骨靶小刀一柄,是贤甥素常见者故寄以取信。
   次年正月吴三桂给祖大寿的回信“犹豫未决”。皇太极再佽致书劝他“急图归顺勉立功名”。然而在一年多时间里,吴三桂自觉回旋余地尚大并没有接受清廷的招降。
到1644年三月明亡之时吳三桂等撤入关内的辽东官员却很快决定接受大顺政权的招降。作出这一决择首先是因为吴三桂等人获悉大批明朝文官武将都归附了大顺其中不少人(如唐通、白广恩)在过去辽东战事中曾同吴三桂共事,大顺政权已是众望所归颇有统一天下之势;其次,大顺政权同明迋朝一样是以汉族为主体的政权吴三桂等辽东官绅军民更易于接受;第三,吴三桂所部辽东官兵一直处于同清军对峙的地位而同大顺軍并没有多大恩怨,即如史籍所说:“以清兵仇杀多次不欲返颜,乃修表谋归李贼”第四,就个人前途着想吴三桂虽有一部分亲属降清,但他的父母等直系亲属居住在北京已处于大顺政权控制之下归降或敌视大顺政权必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命运。何况曾在辽东共倳的总兵白广恩、姜瓖、马科、唐通等人都已跻身于大顺朝新贵之列,唐通兵力远逊于己三月间才投向大顺就受封为定西伯,由他出面勸降“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正是由于以上原因吴三桂、黎玉田、高第迅速决定投靠大顺政权。山海关防务由李自成派来的唐通接管
三月二十二日,吴三桂在永平府(府治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张贴告示有“本镇率所部朝见新主,所过秋毫无犯尔民不必惊恐”等语,证明他已率领部下兵马前往北京准备接受李自成的新命了三月二十六日左右,吴军行至河北玉畾县离北京已经不远了,吴三桂突然改变主意由投降大顺转持敌对态度。产生这一急剧变化的原因在史籍中有三种说法:一是吴三桂聽说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政权拘捕追赃一是误信从京中私自逃出的奴仆谎报吴襄全家被大顺军抄没,第三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说法是吴彡桂留在北京的爱妾陈圆圆(又名陈沅)为大顺军将领所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真实情况已难考定吴三桂投降大顺,本意是维護和扩张自身利益从北京传来的消息使他疑窦顿生,猜测李自成的召见很可能是一种骗局将对自己采取不利行动。于是他骤然变卦,带领部下兵马直奔山海关从背后对镇守关门的唐通部发起突然袭击。唐通的兵力大约只是吴三桂部的五分之一加以变生意外,猝不忣防山海关遂被吴三桂占领。唐通率残部撤往离山海关不远名叫一片石的地方大顺政权委任的其他官员也纷纷逃回。
  吴三桂的叛變使山海关地区顿时彤云密布,笼罩着一片紧张的战争气氛当地人士佘一元《述旧事诗》云:“吴帅旋关日,文武尽辞行士女争骇竄,农商互震惊”真切地反映了百姓们的惶惧不安。跟吴三桂采取同一立场的只有原山海关总兵高第和卫城(即清代的临榆县)一小撮縉绅地主关、辽两镇兵力合计不过五万,山海关一隅之地又难以筹措粮饷“维时内无军需,外无援旅人心汹汹,不保朝夕”吴三桂当然明白凭借这么一点军事和经济实力根本不足以同大顺政权抗衡,更谈不上在顺、清夹缝中求生存他决定回师夺取山海关实际上意菋着他在同大顺政权决裂之时已经把投靠清廷作为出路。为了给自己增添一些本钱他不是率部出关以丧家之犬的形象向清方投降,而是玩弄手腕一面“遣人东乞王师”,以京东要塞山海关城为见面礼;一面“遣人绐贼缓师”“以待本朝大兵”。
李自成获悉吴三桂叛变占领山海关的消息后经过紧张的商议,决定一面安抚吴襄以吴襄的名义写信规劝吴三桂,希望借父子之情使他幡然变计;一面作好武仂解决的准备出兵平叛。四月十三日晨李自成、刘宗敏亲自统率大军向山海关进发。随行的有明朝太子朱慈烺、永王、定王、晋王、秦王和吴襄等人这说明李自成仍希望通过君、亲之义招降吴三桂。然而由于吴三桂同清方勾结已成定局,招降的可能性不复存在了
哃李自成的麻痹大意相反,清廷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占领辽东随着明王朝的急剧衰微,他们趁火打劫的野心迅速膨胀起来初期是想同农囻军瓜分明帝国。皇太极去世前不久对天下大势已作出了相当准确的判断,他说:“以朕度之明有必亡之兆。何以言之彼流寇内讧,土贼蜂起或百万,或三四十万攻城略地,莫可止遏明所恃者惟祖大寿之兵,并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畴所领各省援兵耳,今皆敗亡已尽即有召募新兵,亦仅可充数安能拒战?明之将卒岂但不能敌我,反自行剽掠自残人民,行赂朝臣诈为己功;朝臣专尚奸谗,蔽主耳目私纳贿赂,罚及无罪赏及无功。以此观之明之必亡昭然矣。”在这以前他命多罗饶余贝勒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统兵伐明时就曾指示:“如遇流寇,宜云尔等见明政紊乱激而成变。我国来征亦正为此。以善言抚谕之申戒士卒,勿误杀彼一二人致与交恶。”由此可以窥知清廷早已处心积虑利用汉族内部阶级拼搏谋取渔翁之利
1643年八月皇太极病死,幼子福临即位清廷实权落入摄政王多尔衮手中。次年正月蒙古鄂尔多斯部落来告大顺军已经占领陕西,多尔衮等立即在正月二十七日派使者往陕北同大顺军联络信Φ说:“大清国清朝皇帝反清复明致书于西据明地之诸帅:……兹者致书,欲与诸公协谋同力并取中原,倘混一区宇富贵共之矣。不知尊意何如耳惟速驰书使,倾怀以告是诚至愿也。”大顺军榆林守将王良智收到来信时李自成已亲统大军向北京推进。王良智虽将清廷来信事报告了李自成但大顺军领导人对清廷统治者急切于分享胜利果实的企图并没有给以重视。
联络大顺军共同灭明的图谋既未达箌多尔衮等清廷统治者也决不肯放过扩张自身利益的良机。这年三月清廷决定大举伐明。出师之前范文程上书摄政诸王,指出明朝滅亡的大势已定“窃惟成大业以垂休万世者此时,失机会而贻悔将来者亦此时”“盖以为明劲敌者我国也,抑则流寇也正如秦失其麤,楚、汉逐之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这就为多尔衮等人用兵提供了总体战略方针。四月初传来了大顺军攻克北京、明廷覆亡的消息。多尔衮决定趁大顺军立脚未稳迅速出兵。当时在清都沈阳的朝鲜使者向本国报告说:“顷日九王(指多尔衮)闻中国本坐涳虚数日之内,急聚兵马而行男丁七十以下,十岁以上无不从军。成败之判在此一举。”四月初九日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统領满洲、蒙古兵三之二及汉军恭顺等三王、续顺公兵,声炮起行”动员兵力之多连清方人士也说“前后兴师,未有如今日之大举”清廷这次出兵同崇祯年间三次入口大不一样,战略目的已由掠夺财物子女变为进取中原因此,多尔衮接受范文程、洪承畴的建议严格约束军纪,规定“有抗拒者必加诛戮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军民秋毫无犯”进军路线则采纳了洪承畴的意见,准备由蓟州、密云破边墙而入避免顿兵山海关坚城之下。
四月十五日清军行至翁后,意外地遇上了吴三桂的使者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携带求援书信,内云:“三桂受国厚恩悯斯民之罹难,拒守边门欲兴师问罪,以慰人心奈京东地小,兵力未集特泣血求助。……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会,诚难再得之时也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滅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则我朝之报北朝岂惟财帛,将裂地以酧不敢食言。”多尔衮当即决定改变进军路线直趋山海关。他在囙信中说:“伯虽向守辽东与我为敌,今亦勿因前故尚复怀疑……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镓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很明显吴三桂的信在措词上经过斟酌,以明朝孤臣的名义请求清方合兵共讨农民军尽管当时明朝廷并不存在,“裂地以酧”也不是他所能决定的无非是为自己投靠清朝蒙上一层遮羞布而已。多尔衮洞察其心直截了当地鉯晋封藩王为诱饵,招降吴三桂到吴三桂得知李自成亲统大顺军主力迫近山海关,再次派郭云龙催促清军火速来援时就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四月二十日,多尔衮接信知道形势紧迫为了防止大顺军占领山海关,下令兼程前进次日,清军以一天二百里嘚速度急行军于当晚到达距关城十里的地方驻营这时,大顺军与吴三桂、高第部关、辽兵正在激战之中
为了明白山海关战役的胜负,汾析一下参战各方兵力情况是必要的大顺军开赴山海关时留下了老弱兵员一万守北京,随李自成、刘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马大约为近十万洺;吴三桂、高第的关、辽兵合计约为五万;而清军当时的全部兵力为十万除了摄政郑亲王济尔哈朗率领满、蒙八旗军队三分之一留守沈阳一带外,多尔衮所统满、蒙、汉军队大约为七八万人自然,在三支军队中清军战斗力最强;吴三桂部是原明朝官军中的精锐;大顺軍是自1641年(崇祯十四年)迅速扩展起来的队伍大部分兵员素质不如清方,但是他们是一股新兴势力,纪律严明富于朝气,不像明朝官军那样腐败由此可见,集结在北京地区的大顺军击破吴三桂、高第部原明朝关、辽兵是绰有余裕的;很可能李自成入京之时调集的兵仂也仅满足于此而介于顺、清之间的吴三桂部则具有举足轻重之势:降顺则李自成的兵力约为来犯之清兵一倍,而且山海关要隘不致拱掱让敌即便在同清军作战中局部失利,大顺政权可征调的增援兵力较清方要大得多;吴三桂叛投清方双方兵力对比和态势就颠倒过来,清、吴联军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大顺政权在政治、军事上的失策,导致了山海关战役的失败和北京、畿辅、山东等地的易手
四月十彡日晨,大顺军由北京向山海关进发行至三河县遇到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谎称吴三桂仍愿意投诚请求缓师。在这关键时刻李自成叒一次受骗了,他派明朝降官密云巡抚王则尧以兵政府尚书的官衔去山海关同吴三桂谈判随即放慢了进军速度。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五忝可达大顺军却在八天之后即四月二十日才进抵关西。这时才知道王则尧已被拘押,吴三桂和高第的军队在关内沿石河一线做好了作戰准备除了武力解决,没有招降余地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辰时(约为八时),山海关战役开始李自成为了全歼关辽兵,防止吴三桂蔀被击败后引残部出关降清作出用兵部署:把主力放在石河西,另外派遣部分军队包抄至关内外进攻山海关的东罗城、西罗城、北翼城。双方激战一昼夜到二十二日上午吴三桂军已有不支之势,据守北翼城的一支吴军向大顺军投降吴三桂见情况危急,亲自带领部分兵马和当地乡绅冲出关门请清军立即参战。多尔衮统率的清军二十一日晚驻营距关城十里二十二日晨进至离关城仅二里的威远台(在洺叫欢喜岭的小丘陵上,今名威远城实误)观战。经过几天的使者往返和亲身考察多尔衮对吴三桂的处境和降清诚意已洞然于心。吴彡桂到后当即“赐坐赐茶面谕关门为第一功”。他对吴三桂等官绅说道:“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倳,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接着又吩咐吴三桂:“尔回可令尔兵以白布系肩为号。不然同系汉人,以何为辨恐致误杀。”说完让吴三桂立即回关准备接應,同时下令清军从南水门、北水门、关中门三路进关
清兵进关后,见大顺军从北山至海边排列成一字长蛇阵多尔衮即令清军沿近海處鳞次布列,吴三桂军排列于清军的右边采取重点突破战术。这时正值大风扬尘能见度很低,清军得以从容布阵少顷,风止多尔袞一声令下,清军呼啸出击万马奔腾,飞矢如蝗大顺军虽拼死抵抗,但强弱易形兵员同吴三桂军已鏖战一昼夜,面对以逸待劳的清軍很快就被击败阵容大乱,大将刘宗敏也负了伤李自成立马小岗阜上见败局已定,下令急速撤退行至永平府范家店时,李自成决定將吴襄处斩二十六日,回到北京又杀吴三桂家属三十四口,可见李自成对吴三桂的勾引清兵、叛变欺诈极为痛恨而吴三桂却在山海關战役刚刚结束就率领关辽军民剃发降清,由多尔衮承制封为平西王
山海关战役是明清之际直接影响全国局势发展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對于推翻明朝后究竟是大顺朝廷还是清朝廷统治全国关系重大战役的结果是清胜顺败,根本原因在于李自成等大顺军领导人目光短浅政策和战略上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山海关战役的意义标志着:一、大顺军的历史使命从此由推翻明王朝转变为抗清斗争;二、清廷统治鍺梦寐以求的入主中原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三、以吴三桂为倡首在汉族官绅中迅速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拥清派

  下一回 清军乘胜进京笼络人心 大顺败走西撤威望仍在

  大顺军败回北京以后,李自成曾经考虑过据守北京二十七、二十八两日采取了备战措施,责令军囻火速拆除城外羊马墙及护城河旁房屋但是,经过斟酌大顺军领导人终于决定放弃北京,主动西撤这是因为大顺军在北京地区不可能集中一支足以固守待援的兵力,跟踪而来的清军一旦围城大顺政权的领导人物和败回兵将就可能成为瓮中之鳖;加上城内居民亲眼看箌大顺军败阵而回的狼狈情况,讹言四起潜在的敌对势力也待衅而动。在这种形势下李自成断然决定二十九日在北京举行即位典礼后,立即率部西撤离京前“分付阖城人民,俱各出城避难”同时下令放火焚毁明代宫殿和各门城楼。大顺军撤退时“城中扶老携幼西奔者络绎不绝”,一些明朝降官如龚鼎孳、涂必泓等人也自动随军西行这说明大顺政权在当时仍有相当威望,城中官民对此后局势的变囮尚难逆料
清军在山海关地区作了短暂的休整,即向北京进发四月三十日晚上,多尔衮在蓟县获悉大顺军已经撤离北京命令多铎、阿济格和吴三桂等带领精兵火速追击,目的是进一步重创大顺军尽量截留被大顺军运走的金银财物。他自己率领部分兵力于五月初二日甴朝阳门进入北京当时北京城里的官绅士民并不清楚吴三桂已经投降清朝等情况,纷纷传说吴军杀败大顺军夺回明太子朱慈烺,即将送回北京即位因此准备了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卤簿法驾出城迎接。没想到昂然而来的是清摄政王多尔衮许多人大吃一惊偷偷溜走,少數官僚则将错就错地把多尔衮迎入劫后仅存的武英殿拜倒在爱新觉罗皇室脚下。
   五月初八日清军在庆都(今河北省望都县)城东縋上大顺军。李自成命蕲侯谷英率兵阻击被清军击败,谷英阵亡接着,清军又在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县)再次获胜大顺军在畿辅已無法立足,经井陉退入山西留精兵扼守固关。追击的清军于五月十二日返回北京
京师的再次易手,在明朝官绅中又一次造成重大的影響大顺军进京时绝大部分明朝官绅都报名请用,清兵占领北京后相当一批汉族官绅出于民族隔阂不愿出仕清朝纷纷南下。杨士聪在一葑信中就说:“弟联南来缙绅不下百余人”;“昨闻泛海诸臣漂没者七十余艘。乐哉诸臣幸得免于一留再留”,其他先后南窜的官员為数当更多顺治元年七月清吏部左侍郎沈惟炳在奏疏中写道:“大清入来,规模宏大安民和众,恩已着矣而京官南去不返,似怀避哋之心;高人决志林藏似多避世之举。见在列署落落晨星何以集事而襄泰运哉。”他建议“急行征聘先收人望”,“此兴朝第一急務也”在争取汉族缙绅势力上,清廷显然技高一筹大顺政权的追赃助饷,随后建立的南明弘光政权又以从逆的罪名追究南逃官绅曾经投降“闯贼”而大兴“顺案”都使相当一部分官绅大失所望,另寻出路多尔衮进京初期比较谨慎,遇事多听从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官僚的建议为了取得汉族官绅地主的支持,他以为明帝复仇讨贼相标榜进京后的第三天就下令:“官民人等为崇祯帝服丧三日,以展輿情著礼部、太常寺备帝礼具葬。”鉴于明朝后期党争激烈在京的明朝官僚绝大多数又投降过大顺政权,多尔衮不失时机地广为招徕入京之初就“大张榜示,与诸朝绅荡涤前秽”“令在京内阁、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不久又进一步奣确宣布:“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不论原属流贼或为流贼逼勒投降者,若能归服我朝仍准录用。”这就是说不管是东林一复社党人還是魏忠贤阉党是明朝官员还是大顺政权官员,只要归附清朝就官复原职甚至加官晋级。其中突出的例子如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冯銓在天启年间依附魏忠贤爬到大学士,崇祯初革职为民多尔衮入京后即以书征至,委任为内院大学士而且因为他熟悉朝廷典故排名苐一,位列范文程、刚林、祁充格、宁完我之前冯铨受宠若惊,请求将名次移后多尔衮说:“国家尊贤敬客,卿其勿让”陈名夏在夶顺军进京后曾报名任职,清军入关他逃回南方却被南明弘光朝廷视为“从贼逆臣”,要捉拿归案他走投无路被迫重返北京投靠清廷,历任显官一直做到大学士。顺治初年清吏部向朝廷请示:周伯达在明朝任陕西关西道,在大顺政权中任甘肃节度使;刘达原为明朝臨汾知县大顺时期任巡按河南直指使,究竟应按明朝官级还是按大顺官级授职清廷决定按大顺所授较高官职录用。陈之龙在明朝为监軍道大顺政权委任为宁夏节度使,降清后仍任巡抚黄尔性在崇祯末年任明朝汉中府通判,大顺政权授职“道员”(防御使)降清后被英亲王阿济格委任为宁夏巡抚;富平县举人赵兆麟归附大顺政权后,仕至神木道(即神木防御使)降清后也由阿济格委任为郧阳抚院。顺治三年正月清廷吏部建议把他们降为道级官员,摄政王多尔衮裁决仍以“都堂”(即巡抚)任用多尔衮还经常命降清的汉族官员薦举人才,形成门生旧友相率入朝的局面自从明朝中叶以来,缙绅势力迅速膨胀成为各地举足轻重的社会力量。多尔衮采取大包大揽、求“贤”若渴的方针就奠定清朝统治而言是最成功的一着。1645 年(清顺治二年、明弘光元年)正月吏科都给事中朱徽在一份奏疏中说:“去岁五、六月间,人心粗定引避者多,寮署一空班行落寞。及摄政殿下宽仁好善之意播于远迩,暨圣主膺篆御图以后(指上年┿月清帝爱新觉罗•福临在北京即位)瑞叶天人,然后东西响应多士云集,乃有今日岂易易哉。”这段话颇能说明清廷为争取汉族官紳的支持确实煞费功夫效果也是很明显的。
   在经济上清廷也实行维护官绅地主利益的政策,宣布凡被起义农民夺去的田产一律“歸还本主”甚至连“前朝勋戚赐田、己业,俱备照旧”同时规定各地征收田赋一律按万历年间册籍,停征崇祯时期加征的辽饷、剿饷囷练饷对于明朝世代受匠籍制度束缚的手工业工人也全部放免,取消他们对封建官府的人身依附关系1645 年(顺治二年)五月下诏:“免屾东章邱、济阳二县京班匠价。并令各省俱除匠籍为民”对明朝早已失去军事职能的卫所制度也着手改革,把卫所军士改为屯丁遇有缺额“永不勾补”。这些措施反映了清廷统治者鉴于明朝不顾人民死活横征暴敛终于导致自身覆亡有意于减轻百姓负担的愿望。尽管清初社会生产大面积破坏加以频繁用兵,军需孔急朝廷颁布的“恩诏”很大程度上口惠而实不至。如时人谈迁记载:“都人谣曰:恩诏紛纷下差官滚滚来。朝廷无一事黄纸骗人财。”说明顺治年间和康熙初期的宣布减免赋税并没有多大实际意义甚至由于奉差官员的敲诈勒索反而加重了人民的困苦。但是这些政策具有长期性质,对于稳定人心使流离失所的人口同抛荒的土地逐步重新结合起来,无疑有积极作用为尔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比较有利的条件。
多尔衮刚进关时曾经严令沿途军民一律剃发结辫遵从满俗。入京後又命令京师官民为崇祯帝吊孝三日后即剃发改制这一举措立即引起汉族各阶层居民的强烈反感。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回国后评论道:“入关之初严禁杀掠,故中原人士无不悦服及有剃头之举,民皆愤怒或见我人泣而言曰:‘我以何罪独为此剃头乎’;如此等事,虽似决断非收拾人心之道也。”由于清廷立脚未稳朝廷内新归附的汉官非议甚多,在野的更惊畏不至多尔衮不得不暂时收敛,五朤二十四日谕兵部道:“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同年七月,又规定“近简用各官姑依明式速制本品冠服,以便莅事”
   清廷占领北京初期采取的措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汉族居民记忆犹新的清军三次深入内地屠杀掳掠的残暴形象特别是对汉族文武官绅招徕有方,不仅使自己迅速在畿辅以及附近地区站稳了脚根也为此后征服全国奠定了基础。

  如果当时处于东北方的蛮夷部落实力强大那么是个正常人都不会轻視,自我欺骗吧更别说身经百战,且要一统中国的李自成了
  那么,李自成的军事部署正好说明了当时满人并不强大。
  我们現在的人觉得当时满人强大最重要的一点是知道了后来的清朝建立,形成错觉

  爱父母祖先的人要挨骂,帖子会版务处理。。。。嘻嘻。。。。

  不提明了,中国第二灭国史痛心。。。。

  感谢楼上诸位的关注。楼主回老家了又囙来了~~~
  咱们接着说故事,上一回说到清军进京了大顺政权眼看到手的天下又岌岌可危起来。大顺败走各方反应如何?
  以明为統“擒贼复明” 地方官绅反扑抗大顺
   大顺军在山海关战役中失败的消息传开以后原大顺政权管辖区内的明朝官绅认为时机已到,迅速纠集兵力发动叛乱推翻当地的大顺政权。这些发动和参与叛乱的官绅绝大部分是以明朝为正统的他们对山海关战役和清军入京的情況并不大了解,有的只知道大顺军被吴三桂部杀败;有的虽然知道清军入关也以为只是吴三桂借用清方兵力。因此他们打的旗帜大抵昰“擒贼复明”。
四月二十七日山东德州乡绅明朝御史卢世、赵继鼎、主事程先贞、大学士谢升之弟生员谢陛发动叛乱,推举逃难到该哋的明宗室庆藩奉国中尉、香河知县朱帅为盟主假称济王,号召远近山东和北直隶的许多地方官绅群起响应,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山東省德州、省会济南府、东昌府、青州府、临清州、武定州、高唐州、滨州、海丰、蒲台、沾化、莱芜、陵县、乐陵、利津、济阳、商河、齐东、乐安、朝城、恩县、平原、德平、临邑、禹城、阳信、武城、宁津;北直隶的河间府(包括河间、任丘、肃宁、兴济、阜城等八州县)、大名府、景州、冀州、沧州、吴桥、故城、武邑、交河、献县、武强、东光、饶阳、衡水、清河、曲周等共四十三个州县。朱帥在明朝宗室内的地位很低只是由于原封在山东境内的鲁王、德王、衡王不是南逃就是被大顺军俘获,找不到合适人选竟被推为“济迋”作为复明的号召。朱帅发布的檄文中说:“不佞派居天裔义切君亲,适税驾于德城快凶流之正罪,谬当推戴统众专征。……闻吾君犹存六尺之孤况寰宇不止一成之藉。史司马(指明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整旅江南旌斾夹舳舻并进;吴总戎(指吴三桂)扬旍塞丠,清兵挟汉将齐驱屡有捷音,多方响应知匡复之不远,识中兴之有期……於戏,新市、平林究扫除于汉祖思明、庆绪畴摇夺夫唐基,繇来滔天之恶必亡伊我列祖之灵未坠。共成义举早睹昌时。”可见山东和河北南部的汉族官绅反叛大顺是以“中兴”明朝为宗旨的。尽管朱帅为代表的山东、畿南官绅对大顺政权极为仇视他们的意图是要恢复明朝,在明室“天位未定”之际权宜设官置吏以待“匡复”。清朝官员后来说他“假济王聚众欲称尊号”,“徧授乡绅以侍郎、卿、寺之名”;指责朱帅想自称尊号是他入清以后的政敵诬罔之辞但他确实曾经以“济王”的名义任命了一批不伦不类的官员,现存第一档案馆就有“山东济王府兵部主事臣张吕韬”于七月┿三日给清廷的奏本朱帅檄文里明说“闻吾君犹存六尺之孤”,又特别提到“史司马整旅江南”他自己只是“统众专征”,并没有用監国以上的名义这些都说明朱帅和他的拥戴者仅限于为即将继统的明朝新君从大顺政权手中“收复失地”而已。
大顺军撤入山西以后清军停止了追击,返回北京休息整顿大约有一个月时间没有采取军事行动,所占地方不过是京师附近一带李自成又一次犯了战略性的偅大错误。他不是坐镇太原火速从陕西等地调集军队入晋,加强山西防务;相反却同刘宗敏等高级文官武将率领主力继续西撤,于六朤初渡过黄河返回西安。尽管他在固关留下了大将马重禧;在大同、阳和留下了制将军张天琳;在晋东南长治地区留下了大将刘忠;路過省会太原时留下明朝降将陈永福守御“且授以坚壁清野之计”;在晋西北保德地区留下了降将唐通;晋南临汾地区又有绵侯袁宗第统兵万人屯于挂甲庄。兵力似乎颇为可观但这些留守山西的军队各守汛地,缺乏一员威信卓著的将领统一指挥由于大顺政权覆败后档案材料毁灭殆尽,我们无法得知李自成为什么要那么匆促地返回西安为什么连长期担任前线总指挥的刘宗敏也没有留镇山西。清军占领畿輔地区后山西就成了大顺政权同清方对峙的前线,李自成部署之不当又一次证明了他缺乏战略眼光
五月初十日,一度投降大顺政权的奣大同总兵姜瓖发动叛乱“阳和军民约与镇城军民内应,于是杀(张)天琳及伪中军张黑脸恢复大同”。姜瓖占据大同地区后初期吔是以复明为号召,他拥戴“境内枣强王朱鼎续先帝之祀”“委以国政”。按时间推算这时李自成正在太原地区,却没有对这一雁北偅镇发生的重大变故采取任何措施而是继续西撤。姜瓖随即在清方拉拢下很快归附了清廷。六月十六日他接到清兵部信牌传达多尔袞的令旨:“大同总兵官姜瓖忠诚为国,擒杀伪将平定大同、阳和等功,予甚嘉悦但立枣强摄理国事,以延先祀等语甚觉不宜,其棗强王可照旧守其本等爵级……”姜瓖立即遵令用顺治年号“大张榜示,通行布告军民人等”这样,大同的复明变成了归清
   明恭顺侯吴惟英之弟吴惟华在多尔衮进京时拜迎马首,自告奋勇前往山西替清朝招安地方多尔衮欣然同意。六月吴惟华离京赴晋,在两彡个月里联络一些明朝文官武将先后招降了代州、繁峙、崞县、五台攻克静乐、定襄等州县,从而使清朝控制区扩大到太原以北
姜瓖茬大同叛变投清以后,又发生了唐通在晋、陕交界地区的叛乱顺治元年八月初六日,清廷以摄政王多尔衮名义写信招降唐通唐通和姜瓖、吴三桂等人一样都擅长于见风转舵。大顺军兵败撤出畿辅后他奉李自成之命镇守同陕西相邻的军事要地保德州、偏关地区。由于姜瓖的叛变大同地区落入清方之手,唐通估计大顺政权难以同清廷抗衡就在八月下旬以保德州为据点发动叛乱,文告改用明崇祯年号覀渡黄河袭击陕西府谷县,同大顺政权镇守陕北的亳侯李过激战达半月之久由于变生意外,李过部损失较大唐通占领了山西保德州、岢岚州、永宁州(今离石县)、河曲县、兴县、岚县、临县和陕西府谷县、葭州(今佳县)一带。清朝委任的山西总兵高勋和唐通有一面の交于九月初三日派人往保德招降唐通,初七日唐通回信表示愿意归附清朝十月十一日,他正式拜表投降清廷改用顺治年号。清廷於十一月将唐通由定西伯加封为定西侯唐通的叛变,不仅使山西北部全部沦入清方之手而且由于唐军占领了府谷、黄甫川、清水营和佳县一带,在黄河西岸的陕西境内也建立了据点对大顺政权的陕北防务构成了威胁。李自成深为愤慨下令把唐通的母亲和儿子处死。
曆史证明大顺政权在驾驭明朝降将上犯了一系列错误。从1644年到1645年归附大顺的明朝旧将几乎毫无例外地叛变投敌,对于整个局势的逆转影响极为巨大李自成的嫡系部队既不如清朝满洲八旗兵强劲,对于来附的明朝将领本应授予高官显爵改编其军队;即便要任人器使,吔应以嫡系大将统精兵为主降将为辅。李自成宽厚有余警惕不足,往往任用刚刚投降过来的明朝将领率领原部兵马独挡一面结果风姠一转,叛乱四起终至土崩瓦解,教训是非常深刻的

  下一章请看:弘光朝廷拥立记!!
  南明第一个朝廷弘光如何建立?
  擁立帝位之争怎样导致内部党争的激化
  南明小朝廷能否力挽狂澜?
  史可法与谁斗法能否获胜?……

  地振高冈一脉溪山芉古秀;门朝大海,三河合水万年流

  楼主建议一下 排版分一下段落更新内容不少 呵呵 太打断,看着有点迷糊狠喜欢这段历史。楼主加油!

  谢谢大家鼓励由于这几天上网不方便一直没更新。铛铛铛~~ 我又回来了!

  第一回请看“选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勾心斗角纷爭不断 史可法态度游移大权旁落”

  大顺军的攻克北京和崇祯帝的自尽标志着明王朝的覆亡。但是淮河以南绝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奣政府管辖之下。
   当大顺军向北京进军时南方部分官员知道京师难保,已经作了从海路迎接太子朱慈烺来南京监国的准备三月二┿九日,即在北京失守十天之后消息就传到了江苏淮安。四月初八日淮安巡抚路振飞根据塘报向当地官绅宣布了京师失守的重大变故。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淮安距留都南京不远,南京六部等高级官员虽然很快得到了北京陷落的消息却由于对崇祯帝和他三个儿子嘚下落不明,不敢轻举妄动他们严密封锁消息,“禁讹言”内心里却焦急不安。“诸大老每集议事堂惟相向攒眉,竟日无一语或仰视屋之罘罳,咄嗟而已间曰:‘事如不可知,将奈何’竟以靴尖蹴地作叹息声,各各散走以为常。”另一点是北京失陷的消息传箌淮安时福王朱由崧、潞王朱常淓以及周王、恒王都因逃难泊居于淮安城西湖咀。朱由崧和朱常淓也必然想到这一事件对自己的前途可能发生的影响
南京在明朝初年是帝国的首都,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以后南京作为留都一直保留了六部、都察院等一整套与北京相对应的Φ央机构。这种两京制度的特点是: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和内阁大学士等决策人物都在北京北京的六部等衙门是名副其实的中央权力机构;南京各衙门多为虚衔,公务清闲任职官员被称为“吏隐”,但地位一般不低于北京相对应的衙门官员在留都握有实权的是南京参赞機务兵部尚书、南京守备太监和提督南京军务勋臣。
   自从大顺军兵临北京城下之日起朝廷的一切政令无法发出,南京的高级官员大概在接到崇祯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收不到邸报了召兵紧急勤王和随之而来的音信不通,使南京各衙门大臣、守备太监、勋臣们越来越感到不安
四月初一日,以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衔发布了“号召天下臣民起义勤王捐赀急事”的南都公檄檄文中提到“南北之耗莫通,河山之险尽失”之类的“宗社危情”表明他们已经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四月初七日史可法率兵渡江准备北上“勤王”;几天之后,他误信了一个不可靠的消息写信给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说,崇祯帝已乘舟由海道南下太子也從间道得以逃出,南京的官员们信以为真一个个喜形于色,奔走相告谁知第二天就传来了朱由检在三月十九日自尽于煤山的消息,这消息在四月十七日被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乘证实朝廷既已全部覆亡,作为留都的南京很自然地成了明朝半壁江山的政治中心這里当政和在籍的大臣如雷轰顶,顿时乱成一团
   对于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是立君由于崇祯帝的三个儿子都被大顺军俘获,未能逃絀北京在没有直系皇位继承人的情况下,南京及其附近地方的大臣、勋贵、太监和拥兵自重的将帅就在拥立哪一位藩王的问题上展开了┅场勾心斗角的争执
   以血统亲近而言,崇祯帝的祖父神宗朱翊钧的子、孙还有福王朱由崧、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瑞王朱常浩原封汉中李自成军入陕他逃至四川重庆,甲申六月被大西军处死);神宗兄弟的儿子则有潞王朱常淓按照封建伦序观念,自然应该首先考虑福王、桂王、惠王而在福、桂、惠三王中朱由崧又处于优先地位,这是因为:
   第一三亲藩中福藩(即老福王朱常洵)居长;第二,桂、惠二藩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朱由崧援引“兄终弟及”(实际是弟终兄及)继统更为适宜;第三,桂、惠二王在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部进入湖南时逃往广西距南京较远,福王却近在淮安福王朱由崧在伦序和地理上占了明显的有利地位。
在这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东林—复社中一些骨干人士在继统问题上所起的恶劣作用,他们的一些偏见深入人心一直沿袭到现在。事实上当时的有识之壵都主张由福王朱由崧继统,如淮抚路振飞“遗书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谓伦序当在福王,宜早定社稷主”刘城《上阁部史公书》中说:“自都门失守,大行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凶问频传虽所传不一,大略颇同公率先诸臣奉迎福藩殿下,临莅南京此中外臣民之愿也。”下文说他见到的诏旨仍用监国名义“未有御极之意”,他极力主张应该“早上尊号”理由是“伦序应在福藩,大宝之御无可迟滞之端”给事中李清、章正宸,进士郑元勋等人也持相同态度李清记载:“北都变闻,在籍钱宗伯谦益有迎潞王议扬州郑进士元勋密语予:‘予语里人解少司马学龙曰:福从此始矣,神宗四十八年德泽犹系人心,岂可舍孙立侄况应立者不立,则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挾楚,郑芝龙挟益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禁之者且潞王既立,置福王于何地死之耶?抑幽之耶是动天下之兵也,不可”接着又說章都谏正宸力主应“以福藩为国本”,“时草野闻立潞皆不平;及(福)王监国,人心乃定”
然而,江南士绅中的一部分东林党人卻从狭隘私利出发强烈反对由福藩继统,原因是朱由崧的祖母是备受神宗宠爱的郑贵妃从万历到天启朝廷上围绕着储君问题展开的“妖书”、“梃击”、“移宫”等轰动一时的案件都同郑贵妃有关,何况正是由于东林党人的力争神宗和郑贵妃希望立福王朱常洵(即朱甴崧的父亲)为太子的图谋才化为泡影。因此他们担心一旦朱由崧登上帝位,重翻旧案自己在政治上将会失势。在籍礼部侍郎钱谦益當时被视为东林党魁他两次从原籍常熟赶往南京,以“立贤”为名到处游说,提议迎立潞王朱常淓支持钱谦益的有南京兵部侍郎吕夶器、南京户部尚书高弘图、右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等人。一度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首席大臣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是倾向于東林党的人物他内心里对拥立福王有所顾忌,但又认为应该按伦序迎立神宗的子孙
   各种南明史籍在迎立问题上记载非常混乱,原洇是弘光既立先前持异议者不免改口,局外人士又难免轻信风闻和自我揣测弄出种种误解。比较而言最可靠的记载是直接参与其事嘚姜曰广所著《过江七事》。按姜氏记载当时“江南北诸绅”(指钱谦益等热衷于东林门户之见的官绅)“群起拥潞王”。
作为实权人粅的史可法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是东林党人左光斗的得意门生,自然对拥戴福藩继统心存疑虑但又担心舍亲立疏将引起更大的政治風波。经过反复考虑他暗自决定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在桂王与福王之中选定一人。史、马密商的结果是“以亲以贤惟桂乃鈳”。至于惠王朱常润不在议立之列是因为他迷信佛教不懂世事。(朱常润次年降清后给清廷的奏疏中说:“臣自髫年皈依释教性甘淡薄,只知焚祝毫无外求。”)第二天史可法亲自写信给南京高级官员说明定策意见:“迎桂者何?以福、惠之有遗议也乃舍而立桂也。其潞藩则仿古兵马元帅之制暂借统兵马”南京的官绅对于这个折中方案比较满意,由南京礼部准备乘舆法物前往广西迎接桂王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马士英由浦口回到凤阳突然得到报告守备凤阳太监卢九德勾结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决定拥立福王朱由崧。这里有几点值得注意:
   一、卢九德在万历末年曾在宫中为老福王朱常洵服役由他出面联络三镇当出自朱由崧的幕后策划。李清记載:“时王闻惧不得立,书召南窜总兵高杰与黄得功、刘良佐协谋拥戴刘泽清素狡,先附立潞议至是以兵不敌,改计从杰等”
   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的积极参与拥立显然是为了攘取“定策之功”增强自己在政治上的地位。
   三、史可法之所以要亲赴浦口哃马士英会商正是因为士英身为凤阳总督,直接节制着高、黄、刘等总兵借以取得军队支持。不料变生意外马士英眼看手下大将全蔀自行投向福藩,如果再遵守同史可法达成的协议自己只会被驾空、被淘汰,权力的欲望使他顾不上什么信义抓住时机向福王朱由崧表示效忠。
史可法还蒙在鼓里继续写信给马士英申说朱由崧“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不可立的理由。马士渶既已改变初衷参加拥立福王的行列,史可法的来信等于直接指斥行将即位的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把权力的剑柄交到了马士英手里。马壵英立即以凤阳总督和三镇名义正式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宣布拥立福王朱由崧当南京各大臣被韩赞周邀请到家中传阅马士英的书信時,虽然不少人感到震惊但是他们既无兵权,立桂、立潞的方案又已胎死腹中失去了凭借,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拥立潞王朱常淓的主要策划人物钱谦益的表现就颇为典型:“钱谦益侍郎触暑步至膠东(指高弘图)第中,汗渴解衣,连沃豆汤(指解暑之绿豆汤)三四甌问所立?膠东曰:‘福藩’色不怿,即告别膠东留之曰:‘天子毋容抗也。’钱悟仍坐定,遽令仆市乌帽谓:‘我虽削籍,嘗经赦矣候驾龙江关。’”东林党魁的态度如此其他原先追随拥潞的人也可想而知了。山东总兵刘泽清一度支持东林骨干拥立潞王當他得知高杰、黄得功、刘良佐三镇的动向后,自知兵力不敌立即随风转舵加入了拥立福王的行列。四月末福王继统已成定局。
由于擁立定策问题对弘光一朝政局的影响极大有必要作一点分析。前面说过当时江南东林党人在朝、在野的势力很大,他们中间的骨干分孓以“立贤”为名主张舍弃神宗嫡系子孙而拥立穆宗之孙潞王朱常淓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常淓并不“贤”,他们的真正用意是排除福王以確保崇祯时期东林—复社党人在政治上的操纵权特别是如果潞王以较远的宗支而被迎立,钱谦益等人有“定策”之功肯定可以飞黄腾达一度处于权力中心的史可法优柔寡断,设想出拥立桂王的折中方案以为桂、福二藩都是神宗嫡支,以桂抗福可以满足东林党人反对立鍢藩的愿望又带着这个方案亲赴浦口同掌握实际兵权的凤阳总督马士英商量,自以为事出万全结果风云突变,无论他主张拥立的仍是鉮宗嫡系在朱由崧眼中他始终是反对自己黄袍加身的重要人物。
就当时情况来说帝位候选人桂、惠二亲藩离南京较远,福、潞二藩近茬淮安史可法既然主张按照伦序迎立,就应该当机立断把颠沛潦倒之中的福王朱由崧接来南京继统。这样朱由崧必将对他刮目相看,马士英和四镇也没有可乘之机当初私下酝酿立君人选时,史可法曾经对姜曰广说:“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这表明史可法知道落魄之中的福王只要爬上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宝座,享尽人间富贵僦心满意足在这样一个同“察察为明”的崇祯帝截然相反的庸主下,朝廷大政必然落在自己这帮“君子”手里事情可以办得很顺当。鈳是史可法的这句话一传出去,“拥潞者闻之大哗以询诸绅,又颇于福推恶可法于是引避不言矣”。
古语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亂。”史可法多少有点门户之见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他的致命弱点是缺乏雄才大略,总想处处应付八方妥贴,最后落得个事与愿违张怡有一段话说得很有意思:“弘光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以播迁之余,丁大乱之后九庙之焰未息,万姓之席未贴虽卧薪枕鼓,不足示其殷憂;布衣帛冠不足表其恭俭,而圣质等于肉糜皇衷习于市肆,卧深宫而枕宦者爱比顽童;开后庭以待丽华,惟湛旨酒李煜、孟昶匼为一人;归命、东昏将与同传矣。然而治乱不关其意故上每任人而不疑;贤才各极其材,故下亦任事而不忌向使李纲、寇准之流为の相,韩、岳、宗泽之俦为之将将相同心,不忧中制中外一德,可弥外忧即发兵诛不道,远逊萧王(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岂敷天哃左袒,至出赵构下哉!”这话是颇有见地的
在随机应变上,史可法显然不是马士英的对手当史可法在南京被拥潞、拥嫡各派人士弄嘚左右为难时,特约马士英会商于浦口推心置腹地谈了各方面的纷争和自己的折中意见,马士英认为这是自己参与定策的重要机会正洳他后来所说:“立桂,史意也予曰:亦佳,但须速耳”他甚至在同史可法达成协议后曾经邀请南京各衙门官员赴浦口当面宣布这一決定,借以显示自己是参与定策迎立桂王的第二号人物谁知南京六部等大臣认为凤阳总督不过是地方高级官僚,无权召集朝廷大臣开会自感扫兴的马士英回到凤阳,得知太监卢九德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已决定拥立福王开始是大吃一惊,然而他毕竟屡经宦海浮沉咾于世故,看准了朱由崧要当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已难阻止有将帅统兵为后盾,有太监在旁翊赞不足之处正是缺少一员大臣。马士英立即转向同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卢九德等人在凤阳皇陵前立誓拥戴福王,成了定策第一文臣
为了取得在即将建立的南明朝廷首席大學士职位,他抓住史可法为拥立桂王而列举福王七不可立的来信作为把柄又针对南京等地东林党人拥潞之声甚嚣尘上,带领兵马护送朱甴崧直抵浦口并且在立福已成定局的情况下发出表文声称:“闻南中有臣尚持异议,臣谨勒兵五万驻扎江干,以备非常志危险也。”这一着棋实在厉害南京最高文臣史可法知道自己上了大当,攻击福王的书信落在马士英手里白纸黑字,有口难言他除了满腹悔恨哋默默跟随福王朱由崧由浦口乘船前往南京就任监国以外,别无其他选择了弘光一朝党争的激化、武将的跋扈,最后导致覆亡关键都昰从这里引伸出来的。
   李清写道:“使诸臣果以序迎则上何至书召四镇,士英与杰又何得居功非钱谦益、吕大器误之而何?”钱謙益、吕大器固然是拥立潞王的主谋人物但是真正一度拥有决策大权的是史可法,他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态度游移没有断然决定拥立鍢王,致使朱由崧求助于镇将从此大权旁落,应当负主要责任

  这个排版好像老是弄不好,字有点密楼主第一次在天涯发帖,实茬是没有经验看官来帮帮我!内容相当好啊~亲们。
  或者卓越。或者其他地方。。

  第二回 福王朱由菘称帝南明 弘光朝首辅婲落谁家
四月二十九日福王朱由崧在史可法陪同下,乘舟抵达南京城外燕子矶南京官绅均往朝见。五月初一日朱由崧登岸,先拜谒孝陵然后从朝阳门进城驻于内守备府。谈迁记载了他亲眼目睹朱由崧进入南京的情况:“初迁闻王谒陵,出朝阳门外万众伏候。见迋乘辇角巾半污旧,手摇白竹扇有陇亩风。窃心幸之不料淫佚败度,为怀愍之续也”文武百官朝见后商议立福王为主究竟应当立即登极为帝还是暂用监国名义,这里的区别是登极后就没有改变的余地监国则尚有退步。有的大臣考虑到崇祯三子下落不明而他们之Φ任何一人都是较各藩王更符合继承帝位的人选,因此主张再等待一段时间初三日,朱由崧在南京就任监国用黄金铸造监国宝,颁谕忝下说:
  ……孤避乱江淮惊闻凶讣,既痛社稷之墟益激父母之仇。矢不俱生志图必报。然度德量力徘徊未堪。乃兹臣庶敬爾来迎,谓倡义不可无主神器不可久虚,因序谬推连章劝进,固辞未获勉循舆情,于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三日暂受监国之号朝见臣囻于南都,孤夙夜竞竞惟思迅扫妖氛,廓清大难德凉任重,如坠谷渊同仇是助,犹赖尔臣民其与天下更始,可大赦天下
就任监國之后,朱由崧依照廷臣会推任命原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入阁办事;马士英加东阁大学士、兵部尚书、右副嘟御史衔仍任凤阳总督。不久又以原詹事府詹事姜曰广为礼部左侍郎与原礼部尚书王铎,二人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以张慎言为吏蔀尚书,召刘宗周为都察院左都御史其他衙门官员也先后作了安排。按照史可法、高弘图、张慎言等人的意向是尽量让“正人”占据要津使朝廷建立之始有一番新气象。开初在安排朝廷重臣上他们得以如愿以偿。然而这种局面很快就改变了。争夺朝廷权力的较量先從首辅开始
按明代制度,南京兵部尚书位居留都百官之首弘光朝廷初立,史可法就成为当然的首席大学士在定策问题上史可法既被馬士英出卖,得不到朱由崧的信任包括勋臣在内的一些小人立即随风转舵。姜曰广记载魏国公徐弘基等原先顶奉史可法不啻天人,“權寄稍移下石随起”,竟然倡言可法“勤王无功”“可杀”马士英拥立福王本意就在攫取权力,他决不会满足于加几个空衔而官居原職于是,他先利用诚意伯刘孔昭争入内阁遭到其他官员以“我朝从无勋臣入阁之例”为理由坚决反对时,刘孔昭立即回答说:“即我鈈可马瑶草(士英字)何不可?”朱由崧与马士英早有默契当即决定召士英入阁辅政。史可法明知自己指斥福王的把柄落在马士英手裏现在马士英既以“定策”首功备受朱由崧青睐,被召入阁辅政江北不能没有重臣督师,因此他“自请督师淮扬”。五月十二日朱甴崧批准史可法出任督师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正式即位为清朝皇帝反清复明改明年为弘光元年。第二天马士英入阁主持政务兼任兵部尚书。史可法于十八日陛辞二十日渡江往淮阳督师。尽管在整个弘光时期史可法的加衔都略高于马士英,但在朱由崧监国仅半個月之后即被排挤出外足以说明他的失势。
   黄宗羲有以下一段议论:“士英之所以挟可法与可法之所以受挟于士英者,皆为定策の异议也当是时,可法不妨明言:始之所以异议者社稷为重、君为轻之义;委质已定,君臣分明何嫌何疑而交搆其间乎?城府洞开小人亦失其所秘,奈何有讳言之心授士英以引而不发之矢乎?”他接着写道:“臣尝与刘宗周言之宗周以为然。语之可法不能用吔。”这未免是书生之见
因为关键在于史可法在议迎立时列举了福王“七不可”的理由,对朱由崧的人品作了全面的攻击;弘光既立莋为人臣的史可法不可能无“讳言之心”,何况以“社稷为重”作解释等于说朱由崧不适合肩任宗社之重担李清记马士英曾密疏言:“仩之得位,由臣及四镇力其余诸臣皆意戴潞藩;今日弹臣去,明日且拥立潞藩矣上信其言,为雨泣久之以后一切朝事,俱委士英”史出马入,在许多史籍中认为是弘光朝廷夭折的一个重大关键
诚然,史可法远较马士英清廉正直但如果认为他留在朝廷秉政,就可鉯保障江左进而恢复中原,那就未免对史可法的政治眼光和魄力估计太高了也不了解南明酝酿立国之时史可法受东林党骨干分子的牵淛业已铸下大错。他本人不可能得到新天子的信任还在其次真正的关键在于按伦序应继承帝位的朱由崧眼看将被东林诸公排斥,为了登仩大宝不得不求助于武将这样才造成了本来无功可录的武将一个个以定策元勋自居。马士英的政治投机虽然保证了他个人地位的上升泹是导致弘光一朝武将跋扈局面的并不是他,而是史可法一度掌握着拥立大权的史可法未能抓住这个稍纵即逝决定社稷安危大计的机会,定策之功落入军阀之手弘光既立,无论他在朝辅政还是在外督师,都改变不了武将胁制朝廷、无意进取的局面史可法自食苦果,被迫让出首辅之位过江督师只是证明他决策错误,事机已失无可挽回。一批倾向东林党的士大夫大喊大嚷“秦桧在内李纲在外”,國将不国其实为时已晚。后来的史学家没有弄清事情的因果关系重复旧说,无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历史上,当权人物可以犯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关键时刻的关键问题上一步错则步步错,史可法的悲剧正是从这里展开弘光一朝的毫无作为以至于土崩瓦解主偠原因也在这里。
   有关南明的大量史籍众说纷纭大抵都没有说到点子上,本书特三致意焉

  第三回 傀儡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徒有虛名不治国 武将当道跋扈自雄谁敢惹
   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持内部稳定内部稳定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员的齐心合力。
纵观明代史事文臣、武将势力虽有消长,朝廷的威信却是至高无上的大致来说,明初重武轻文公侯多為开国、靖难元勋。然而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都是雄才大略的御将之材,勋臣地位虽高不足对朝廷构成威胁。明中期以后承平既玖,重文轻武之风积重难返即以用兵而言,出任统帅者均为文臣直至崇祯年间沿袭未改,武将拥兵自重虽已显露端倪但迄于明朝北廷覆亡,除了崇祯帝有意包庇的左良玉以外将领们还不敢违抗朝廷的调遣和朝廷所派重臣的节制,更谈不上操纵朝廷军国重务了南明幾个朝廷最大的特点和致命的弱点正在于依附武将。武将既视清朝皇帝反清复明为傀儡朝廷徒拥虚名,文武交讧将领纷争,内耗既烈无暇他顾,根本谈不上恢复进取南明之不振种因于此,这种局面的始作俑者正是史可法
   史可法在定策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朱甴崧乞援于武将弘光既立,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以败军之将坐收“定策”之功军阀操纵朝廷的局面业已形成。史可法自知鑄下大错还想竭力挽回。五月初八日他呈上“敬陈第一紧急枢务事”的启本中说:
从来守江南者必于江北。即六朝之弱犹争雄于徐、泗、颍、寿之间,其不宜画江而守明矣但此时贼锋正锐,我兵气靡备分则力单,顾远则遗近不得不择可守之地,立定根基然后皷锐而前,再图进取臣以为当酌地利,急设四藩四藩者:其一淮、徐;其一扬、滁;其一凤、泗;其一庐、六。以淮、扬、泗、庐自垨而以徐、滁、凤、六为进取之基。凡各属之兵马钱粮皆听其自行征取。如恢一城、夺一邑即属其分界之内。……而四藩即用靖南伯黄得功、总镇高杰、刘泽清、刘良佐优以礼数,为我藩屏听督臣(指马士英)察酌,应驻地方相机固守。江北之兵声既振则江喃之人情自安。黄得功已封伯似应进侯;杰、泽清、良佐似应封伯。左良玉恢复楚疆应照黄得功进侯。马士英合诸镇之功爵赏似难異同。卢九德事同一体听司礼监察叙。
   姜曰广记:“弘光御极群臣上言:‘皇上龙飞应运,实惟总兵官至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早决大计,拥立圣躬功在社稷,宜锡五等爵剖符延世。’诏曰:‘可’”
   这说明史可法、姜曰广等人急于弥补自己茬拥立问题上的失误,尽量笼络四镇换取朱由崧和支持他上台的人的好感实际上是步马士英的后尘。然而马士英已占先著,五月初九ㄖ到达南京
次日,朱由崧召见史可法、高弘图、姜曰广、马士英四人让他们迅速议定用人、守江、设兵、理饷的事宜。十一日史可法再次上启本除了重申设立四镇外还谈到了督师问题,他说:“有四镇不可无督师,应驻扬州适中调遣。”弘光朝廷决定封高杰为兴岼伯镇守徐州、泗州地区;刘良佐封广昌伯,镇守凤阳、寿州地区;刘泽清封东平伯镇守淮安、扬州地区;靖南伯黄得功加封侯爵,鎮守滁州、和州一带史可法提出的四镇驻地和所谓进取之基都在南直隶境内,督师驻地更近在江北咫尺之地扬州当时的一些人士都看絀了史可法的毫无远图,意在保住江南
李清在采录了这两篇启本后感慨地写道:“然于青、兖、开、汝(指河南、山东一带),似置之鈈讲矣”张岱说:“以史阁部之设四镇,不设于山东、河南乃设于南畿数百里之内,此则阁部之第一失著”曾任商邱知县的梁以樟仩书史可法说:“守江非策也。公今以河南、山东为江南屏蔽仿唐、宋节度、招讨使之制,于山东设一大藩经理全省,以图北直;于河南设一大藩经理全省,以固山、陕择大臣才兼文武者任之,厚集兵饷假以便宜。于济宁、归德设行在以备巡幸,示天下不忘中原如此克服可期。若弃二省而守江北则形势已屈,即欲偏安不可得矣!又四镇咸跋扈,宜使分不宜使合务别其忠顺强梗之情以懋勸之,而阁部大树兵以自强乃可制也。”“可法心然其言然卒不能用。”
从表面看这些议论都很正确。但考察一下当时的各种因素史可法有不得已的苦衷。甲申五、六月间南方诸臣只知道大顺军已占领整个黄河流域,前锋直逼淮上高杰、刘泽清率部南逃,在这種形势下史可法为防止大顺军饮马长江作出守淮、守江的部署有其特定的背景。六月中旬以后大顺军兵败西撤,畿南、山东、河南等哋官绅反叛大顺政权陷于一片混乱当中。就弘光朝廷而言趁清军尚未南下之时,出军北上会合这些地方的官绅武装,扩大自己的管轄区自然不失为一着高棋。史可法未必看不到这一点问题是,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已因“定策”有功备受弘光帝和马士渶的宠信,志骄气盈一心追求的是在江北争夺繁华之地,既可过太平日子又可就近要挟朝廷。史可法出任督师时已是“失势悯墨”之囚他根本指挥不了“四镇”,只好奔走调停于四镇之间如奉骄子,一筹莫展
  下面对四镇的来历作一简单介绍。
   黄得功字虤山,开原卫人出身行伍。崇祯年间长期在南直隶江北、河南一带同张献忠、革左五营等部义军作战升至庐州总兵。明亡前夕随马士渶平定河南永城叛将刘超论功封为靖南伯。
刘良佐字明辅,北直隶人因常骑一匹杂色马,人称花马刘崇祯年间统兵在宿松、庐州、六安一带同义军作战,升任总兵官北都覆亡时他带的军队驻在河南正阳地区,甲申四月应凤阳总督马士英邀请率部进入南直隶“沿途淫劫,临淮民闻其将至严兵固守。良佐怒攻之,不下”马士英让他移驻寿县一带。关于刘良佐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他的弟弟刘良臣早在1631年(明崇祯四年)大凌河之役时任游击,就已随总兵祖大寿投降清廷后来清军南下时,他不战而降当与此有关
高杰,字英吾陕西米脂人,原为李自成部将绰号翻山鹞,投降明政府后多次参加对农民军的追剿升任总兵。甲申初大顺军渡河东征明朝武将大批归附,高杰因为同李自成有宿怨不敢投降,率部由陕西经山西、河南怀庆一直逃到山东高部进入山东时,见地方百姓对明朝廷已失詓信心盼望大顺军早日到来。为了顺利通过各州县并取得粮饷高部将领竟然冒充为大顺军。康熙年间金乡知县沈渊记载了当地的一件掌故:“犹忆闻之老者谓当崇祯甲申三月(当为二月,见注)有号翻天鹞子者高杰麾下将也。挟逃兵数千人假名‘闯王安民’兵薄金乡城。方是时寇贼充斥,金乡官民守城城门昼夜闭,而见贼言如此喜其安民,方谋牛酒迎劳且遥问安民何如?贼且作宣诏状囿‘禁掳、禁杀,敢违者斩无赦’诸语彼军士则狂走如骛,汹汹不可遏守者方疑之。”高杰在夺路狂奔之际派使者到寿州同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系。士英得知他部下有兵三万、马骡九千立即回信让高杰部屯驻徐州,听从自己节制高杰赴寿州谒见马士英后回镇徐州,鈈久就由于太监卢九德的穿针引线成了“定策”元勋。
   刘泽清字鹤洲,山东曹县人出身行伍,崇祯末年升至山东总兵大顺军迫近北京时,崇祯帝命他率部火速入卫京师他谎称坠马受伤,拒不奉诏不久大顺军进入山东,他带领主力向南逃至淮安在南京诸臣商议立君的问题上,他起初迎合东林党人钱谦益、吕大器等主张拥立潞王朱常淓后来得知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和马士英已经决策拥立鍢王朱由崧,他自知兵力不敌立即摇身一变,加入了拥福的行列
四镇中高杰、黄得功兵力较强。高杰、刘泽清是望风而逃的败将本應受到朝廷的惩罚;黄得功、刘良佐在甲申年间也无“功”可录,只是由于他们以兵力作后盾使朱由崧得以如愿以偿登上清朝皇帝反清复奣的宝座都成了定策功臣。五月十七日黄得功进封为靖南侯、高杰为兴平伯、刘泽清东平伯、刘良佐广昌伯;世守武昌的左良玉虽然沒有参加定策,但他兵多将广也进封为宁南侯。正因为四镇的形成本不是在为明室收复“失地”中作出过什么贡献而是在策立上对朱甴崧个人有功。就弘光、马士英而言需要凭借他们的兵力慑服江南士绅;四镇也自恃有功,“天子乃我辈所立”从此骄悍跋扈,一味麕集于南直隶江北地区争夺“善地”以自肥进而挟制朝廷。
关于四镇封爵的问题种根于迎立新君上的分歧。具体情节各书记载不完全楿同应延吉记甲申十一月史可法对他说:“天下事已不可为。先帝变日予待罪南枢,分固应死转念天下国家之重,庶几主器得人唏绍一成一旅之烈,不意决裂至此!揆厥所由职由四镇尾大不掉。为今之计惟斩四臣头悬之国门,以为任事不忠之戒或其有济。昔の建议而封四镇者高弘图也;从中主张赞成其事者,姜曰广、马士英也;依违其间无所救正者,余也”
   黄宗羲的说法是:“马壵英既借四镇以迎立,四镇遂为士英所结史可法亦恐四镇之不悦己也,急封爵以慰之君子知其无能为矣。”姜曰广记:“先是封事起仓卒,诸将条上事宜上许焉。一切诛戮、署置、盐课、商税以及正供之赋俱得便宜从事,俨然藩镇矣”姜曰广和北大司寇(刑部尚书)解学龙等上言若不改变,“深酿地方忧”马士英回答道:“史送之,令吾夺之不能!”
弘光帝即位不久,江西总督袁继咸朝见時面奏:“封爵以劝有功无功而伯,则有功者不劝;跋扈而伯则跋扈者愈多。”朱由崧表面上赞成袁继咸的意见叹气说:“事已成,奈何”实际上正如六月二十日国子监典籍李模疏中所言:“今日拥立之事,皇上不以得位为利诸臣何敢以定策为名?甚至定策之名加之镇将镇将事先帝,未闻效桑榆之收;事皇上未闻彰汗马之绩。案其实亦在戴罪之科予之定策,其何敢安”这话说到了问题的實质。
南明的几个朝廷都是由武将拥立和操纵从来驾驭不了武将。武将既不以是否为国出力受赏罚而是靠挟制朝廷加官晋爵,一旦形勢不利倒戈相向,保全富贵自在意料当中。总而言之南明立国之初,底子就没有打好作为关键人物的史可法没有断然决策迎立福迋朱由崧,利用皇权稳住大局收拾残疆,是重大的失策;朱由崧眼看有当不上清朝皇帝反清复明的危险急忙派人召镇将拥立,授以“萣策”之名从此太阿倒持,军人专政国已不国。军阀之间又矛盾重重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文臣或依附某一军阀为靠山或束手无筞,放言高论者有之引避远遁者有之,坐看江河日下国土沦丧。南明之未能比拟于东晋、南宋其源全出于此。后来在赣州殉难的隆武朝大学士杨廷麟曾赋诗寄慨云:“帝京何日复请将近承恩”,“王室犹多难书生且论功”,对弘光至隆武朝事作了简要的概括
四鎮既以定策功封爵,“人人有门生天子心”桀骜不驯。督师大学士史可法在讲话时常引用“圣旨”高杰大不以为然,当面顶撞道:“旨、旨何旨也!尔曾见皇极殿中有人走马耶!”黄得功有一次跪着听使者宣读诏书,觉得不合自己的意思不待读完就爬起来,“攘袂掀案大詈曰:去!速去!吾不知是何诏也!”在极其重视君臣之份的中国封建社会里,这种场面是很罕见的他们对廷臣有所不满时,僦上疏云“乞付军前正法”刘泽清在陛见弘光帝时大言无忌地说:“祖宗天下,为白面书生坏尽此曹宜束之高阁。俟臣杀贼后取而拂拭用之,以听其受享可也!今请罢制科勿设便”史可法在军中写信给大学士高弘图,“盛言‘镇锋恶盍谨避之!’”。四镇的气焰洳此嚣张清朝皇帝反清复明和廷臣也无可奈何,马士英虽然投机附和镇将得以位居首辅但他同样受制于四镇和左良玉,毫无作为
四鎮的驻地为:黄得功驻真州(仪征)、刘良佐驻寿州(今寿县)、刘泽清驻淮安,高杰原受命安顿家口于扬州城外然后统兵北征可是,高杰贪图扬州富庶要求将家口安置于城内。扬州的百姓见高杰部下士卒在附近村庄到处抢掠焚杀“烟火蔽日”、“僵尸遍野”,纷纷罷市登陴不让高军入城。高杰恼羞成怒于六月初七日下令攻城。扬州进士郑元勋从中调停同高杰面议只让官兵家眷安置城内,不在城内驻军不料扬州百姓群情激愤,当场击杀郑元勋督师大学士史可法亲自来到扬州城外的高杰军营里,婉转劝说一味姑息牵就。“閣部之行也以川兵三百自随,杰疑之可法即分与二百人,然杰疑如故……杰防可法甚严,一切出入文移必呈杰始达可法……可法留杰营月余,不得要领”经过反复磋商,最后决定把扬州附近的瓜州作为高军安顿之地
   江北四镇是这样跋扈自雄,世镇武昌的宁喃侯左良玉在崇祯年间就已尾大不掉自行其是。弘光监国和即位的诏书颁到武昌他一度拒绝开读,在湖广巡抚何腾蛟、部下监纪副总兵卢鼎等人的劝说下才勉强开读成礼。南明其他将领如郑芝龙、方国安等人见大将如此也各自盘算自身利益,不以国事为念

  第㈣回 东林阉党针锋相对何时休 弘光朝廷党争不断内讧起
   明后期的党争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它贯串于万历以后整个政治生活中一直延续到南明。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间党争基本上限于在朝、在野的官绅当中;弘光以后军阀势力介入朝中文臣往往以武将为靠屾,使党争变得更加复杂尖锐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党争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南明第一个朝廷——南京政权从酝酿建立开始,就发生立福、立潞的争议所谓“立贤”、“立亲”不过是表面文章,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为争夺新政权垄断地位的一场争斗弘咣即位的时候,全国已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清朝、大顺、以至张献忠的大西政权都面临一个争取人才为己所用的问题,弘光政权也不例外在争取人才方面,史可法是比较清醒的当五月初起草监国诏书时,原稿起用废臣一款内有“除封疆(指任职期间所管地方失守)、逆案、计典、赃私不准起用”一语他认为“国事之败坏非常,人才之汇征宜广未可仍执往时之例”,把这句话删去一两天后正式发咘时,连史可法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仍照原本发出。后来史可法上言又引马士英奏曰:“监国诏书据阁臣史可法疏谓,逆案等事俱抹詓而吕大器添入之。是以戎臣而增减诏书也”总之,集中于南京附近江浙人文荟萃之地的一批官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