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压力管理的意义牡丹亭的文化解释意义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文化图式与《牡丹亭》的文化翻译
  摘要: 古典戏剧的英译是典籍英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典戏剧的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翻译的特殊性。图式理论为古典戏剧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以图式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了汪榕培在翻译《牡丹亭》的文化专有词语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论证了图式理论对典籍翻译研究的可行性。 中国论文网 /9/view-984196.htm  关键词: 文化图式文化词语《牡丹亭》文化翻译      一、引言      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的世界名剧。把浩瀚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是汪榕培先生的一大梦想。汪先生在译坛上辛勤耕耘多年,把中国的一部部文化经典介绍给世界,其译文水平和质量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尤其是在翻译文化专有词语方面更表现了其高超的功底和造诣。      二、文化图式      “图式”这一概念最早由康德在其哲学著作中提出。20世纪30年代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1932)将这一概念引入认知学范畴。他将图式定义为“过去反映或过去经验的一种积极组织”,并用一系列实验证明了图式的存在及其对理解与记忆的重要作用,其论述构成了以后图式理论的基本原则(Cook,1999)。现代图式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其主要代表人物是Rumelhart。他把图式称为以等级层次形式储存于长时记忆中的一组“相互作用的知识结构”或“构成能力的建筑砌块”(潘卫民,2001)。图式是人的头脑中关于外部世界知识的组织形式,是人们赖以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它既有语言的也有非语言的和文化的(高云峰,2000:33)。刘明东认为,文化图式是指人的头脑中关于“文化”的“知识结构块”,是人脑通过先前的经验已经存在的关于“文化”的知识组织模式,可以调用来感知和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图式的翻译就是通过对源语文化图式的正确解码将其恰好地在目的语中进行文化图式的重建,这种重建必须建立在目的语读者可根据目的语文化图式加以解码的基础之上(刘明东,)。长期以来关于文化图式是否可译性问题,中外翻译学界许多学者都普遍关注文化图式这一理论和其对实践的实际操作性。刘明东教授经过实践研究论证了文化图式的可译性问题,他认为文化图式是可以进行翻译的。      三、文化专有词的文化图式翻译过程      文化专有词是指在行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词语构成的表达,一般都具有历史渊源或文化背景。在跨文化翻译中,译文读者能否正确理解和接收原文中文化词语所传达的意图和信息,与译文读者认知语境中是否存在相关的文化图式有很大关系。汤显祖擅长引经据典,《牡丹亭》中含有特定汉文化意义的典故、谚语、俚语、绝句、隐语、歇后语、神话故事、历史人物、墨客骚人的辞赋、含义特别的地名等很多很多(张政,2005:67)。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自己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或者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常敬宇,1998:1)。   图式翻译主要包括两个阶段,即理解和表达。在翻译的理解阶段,译者应具备并激活大脑中已存的与源语相关的图式,以确保对源语的正确解码。有关图式阅读理论的研究表明,译(读)者对文本的内容越熟悉,则对文本的理解越容易。若读者对所阅读的文本的内容毫不了解或了解极少,在阅读过程中就无图式可供调用,从而导致阅读困难。因此,在翻译的理解过程中,译者还要善于激活大脑中与源语文本相关的图式以求对源语文本进行充分正确的理解。在翻译的表达阶段,译者对目的语图式的编码应有利于激活潜在读者已有的相关图式,同时也要有利于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新的图式以达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的过程是发话人首先产生交际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并发出刺激(stimulus),此时,受话人的大脑则对该刺激进行加工,而这种加工即人脑的推理过程,“使人类得以相互交际的最关键的大脑功能是从他人的行为中进行推理”(Gutt,1991:23)。基于此,Gutt认为翻译的实质即译文与原文的解释性相似,而要达到此目的,译者必须针对目的语读者群提供大量的信息,即有利于激活目的语读者的相关图式。同时,翻译作为一种语际交流,它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文化移植”过程(彭保良,1998:25)。而且,作为译者,肩负着“文化使者”的使命,在对目的语进行编码的过程中还应帮助目的语读者建立更多的新的文化图式以促进跨文化交际(刘明东,2004:51)。      四、文化图式与《牡丹亭》的文化翻译策略      关于文化图式的翻译方法,刘明东教授经过研究证明文化图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实现,即A―A对应法、A―B对应法和A―Zero对应法。前面两种方式均利用了目的语现成的文化图式,属于目的语读者即时接受的范畴,最后一种方式则丰富和发展了目的语的文化图式,属于目的语读者长时接受的范畴。《牡丹亭》中汉文化意义非常丰富,对于含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专有词语,传统方法是借助脚注,而汪榕培则用他独到的方法,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准确地传达了其中的文化内涵。      1.直译法   在第二出《言怀》中,有一句“必须坎得蟾宫桂,始信人间玉斧长”,汪榕培的译文是:“When I win the laurel in the future days,I will prove that I am really smart and bright.”   汪榕培再其译文中把“蟾宫桂”翻译成“win the laurel”,此处月桂树叶(古代希腊人用以编成冠冕,授予竞赛的优胜者)、桂冠等,在汉语的文化图式下指的是古代才子通过科举考试。而对于英语文化图式下的读者来说,“win the laurel”很容易联想到桂冠诗人,赢得荣誉,但汪先生的这种翻译方法却使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文化含义,恰当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再来看下一例:   在第二十六出《玩真》中,“[啼莺序]小生带画饼充饥,小姐似望梅止渴。”汪先生的译文是:“(To the tune of Tiyingxu) I seem to draw a cShe seems to look at plums to quench her need.”在这句话中有一个汉语典故,对汉语读者来说,很容易激起相关的故事的文化图式,但外国读者则不然。汪先生的译文采用直译法:“draw a cake to ease my greed”和“look at plums to quench her need.”这样在英语读者脑中就能激起相同的文化图式,真正达到文化意义的传达。      2.增益法   在《牡丹亭》的翻译中,汪先生灵活采用了增益法以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在第四出《腐叹》中有一句经典的陈最良的独白:“这些后生都顺口叫我‘陈绝粮’。因我医、卜、地理,所事皆知,又改我表字伯粹做‘百杂碎’。”汪先生的译文是:“Those young fellow students mockingly change my name from Chen Zuiliang to Chen Jueliang,which literally means ‘Devoid of food’.Besides,as I am well versed in medicine,prophecy from Bocui to Baizasui,which literally means ‘Jack of All Trades’?”因为汉字的表意功能,在这一句中,“绝粮”、“杂碎”其义自现,对于汉语读者很容易理解其中的幽默、诙谐、讽刺的内涵。直接翻译不会在外国读者脑中起到同样的效果,为此,汪先生采用了增益的方法,增添了“which literally means ‘Devoid of food’”和“which literally means ‘Jack of All Trades’”,使原文的意义准确表达。同样,在第三出《训女》中:“中郎学富单传女,伯道官贫更少儿。(Well learned,Cai Yong had a dA poor official,Deng You lost his son but earned his name.)”。汪先生通过增添了“Cai Yong”和“Deng You”使外国读者脑中激起相关典故的图式,即Cai Yong和Deng You是历史典故。
     3.省略法   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省去后不会影响读者的表达的,译者可以采用省略的方法。例如,在第十出《惊梦》中:“[旦长叹介]我一身冷汗,乃是南柯一梦。”汪先生的译文是:“(Sighs deeply and watches Zhen leave) I was wet in cold dream from my daydream.”在此句中,有一个经典的汉语典故,即“南柯一梦”,对中国读者来说,马上就能激起相关的图式,而译文中虽仅用daydream一词,省略了对典故的解释,但也能激起外国读者相同的图式,不会影响原文的理解。又如,在第三出《训女》中:“[老旦]女儿啊,怎念遍的孔子诗书,但略识周公礼数。”汪先生译为:“My daughter does not have to read all the books,but she should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rites.”在此句的翻译中,汪先生,省去了孔子、周公,只译为“all the books”和“something about the rites”,但原文所表达的意思却没有受到影响,读者仍能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      五、结语      总之,在《牡丹亭》的翻译中,汪先生运用了各种翻译策略,以上仅仅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结合文化图式来探讨典籍英译中的文化专有词语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给我们的典籍英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Cook 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9.   [2]Gutt,Er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M].Oxford:Basil Blackwell Ltd.,1991.   [3]高云峰.应用图式理论提高SBE阅读能力[J].外语界,2003,(3).   [4]刘明东.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其实现手段[J].中国翻译,2003,(2).   [5]张政.文本?译者?文本――汪榕培《牡丹亭》译本评介[J].汪榕培,李正栓(主编)典籍英译研究(第一辑)[C].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   [6]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J].中国翻译,1998,(1).   [8]刘明东,刘宽平.图式翻译漫谈[J].外语教学,2004,(7).   [9]潘卫民.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期待图式[J].五邑大学学报(社科版),-71.   [10]汪榕培.牡丹亭(汉英对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本文是“山东科技大学科学研究‘春蕾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BWZ090。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 浩如烟的个人空间 - 世界经理人管家
- Powered by X-Space
《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 16:32:33
&&&&&& 戏剧也是一种娱乐,这个娱乐是一种精神的娱乐,不是感官刺激的皮肉之乐。我们人类的有两种:一种就是满足我们感官需要的皮肉之乐,一种就是精神之乐。传统名剧《》就达到了精神的娱乐。《牡丹亭》里边的主人公柳梦梅、杜丽娘两个人青春之爱,一见钟情,甚至发生了两性的结合。而当时汤显祖的表现手法是比较精神性的,他用了一段叫做“花神舞”的场景来表现两个年青人的青春之爱,我们看了以后就理解了男女主人公的是那么的纯洁而优美,让人留连忘返,心向往之。&&&&&&& 董健,生于1936年1月。现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论著有《当代文学史初稿》、《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田汉传》等。下面请听他详细讲述从《牡丹亭》看戏剧的意义。&
站内搜索: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my.icxo.com电影发行 无锡牡丹亭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电影发行| 无锡牡丹亭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专做中小体量电影宣发,专业透明、价格合理。从全国院线签约、母盘密钥管制、互联网推广、影城阵地营销到回款回收,我们竭力为您服务!还可以从项目源头进入,做电影项目分析建议、立项跑批文、码组建议、风控建议、跟组宣传、后期前置建议、审片拿龙标拿发行许可证等。欢迎来电细聊,本公司秉承招只即来,来之能战,挥之即去,不留隐患的态度,为您电影运营全案贴心服务,您值得拥有!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影视娱乐明星宣传QQ
汇报最新最快的时尚流行资讯
今日搜狐热点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9版:文化观察
&& 往期回顾 & && &
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启示
&&&&最近,白先勇先生荣获“太极传统音乐奖”,我很荣幸担任他的推荐人。这个奖项授予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音乐的继承、保护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和团体,白先勇先生获奖是实至名归,因为他主持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与演出,堪称传统艺术在当代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典范。白先勇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向我们证明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中仍然有强大的生命力,证明了古老的艺术在今天仍然可以唤起青年人的热情,证明了人类最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价值。面对全球化和社会多元的冲击,身处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对经典艺术的价值和意义经常心怀疑虑,但青春版《牡丹亭》告诉我们那些怀疑是不对的,古老的、传统的和优秀的艺术确实有其价值,无关时代变迁,超越文化籓篱。&&&&青春版《牡丹亭》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功。它成功的标志有很多,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大众媒体的关注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诚然,青春版《牡丹亭》在8年里演出200多场,令人瞩目,但就在这8年,戏剧界还有演出场次更多的剧目,文化部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给我们提供了部分优秀剧目的目录。确实,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呈现非常出色,但是,客观地说,最能代表中国当代戏曲舞台表演水平的,在昆曲界要首推上海昆剧院的《长生殿》,把眼光扩大到整个戏曲界,更有以梨园戏《董生与李氏》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剧目。然而所有这些演出场次更多和更具艺术水平的戏曲剧目,所产生的社会与文化影响都不能和青春版《牡丹亭》相比。&&&&青春版《牡丹亭》真正超越戏曲界其他优秀剧目之处,在于它受到媒体与社会的普遍关注,近20多年里,从来没有一部戏像青春版《牡丹亭》这样受到媒体近乎狂热的追捧,而且出现了大量关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版物。青春版《牡丹亭》还逐渐成了各大学和科研机构学者们偏好的研究选题,每年都有很多研究青春版《牡丹亭》的论文。青春版《牡丹亭》让戏曲重新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成功地使昆曲回到主流媒体的视野中。我们看到青春版《牡丹亭》在国内外多所大学巡演,所到之处无不轰动,吸引了大量青年学子,而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戏曲、尤其是昆曲早就已经不是青年人的欣赏对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媒体及社会的广泛关注,有很强的关联,无论是在国内还是海外,那些走进剧场欣赏青春版《牡丹亭》的观众,大部分是因为受到了媒体的引导,而不见得是因为他们对昆曲以及《牡丹亭》真有多少了解,更谈不上爱好。&&&&所以我们很难从艺术层面界定青春版《牡丹亭》在当代文化中的价值和地位。近二十年来,戏曲界在创作演出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硕果累累,仅《牡丹亭》就有许多版本,但问题在于如此之多的优秀剧目,并不太为社会关注,为公众所知,更没有得到大学生们如此的青睐。这才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历中需要深究原因的现象。&&&&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奇迹。媒体论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之道,多认为是由于白先勇在传统经典《牡丹亭》中倾注了“现代意识”,是对传统经典大幅度“创新”和改造的产物。这可能是有关青春版《牡丹亭》最大的误会。汤显祖的《牡丹亭》是中国戏剧史上无可超越的巅峰之作,昆曲从明末清初形成了成熟而完美的表演规范。从青春版《牡丹亭》排演之初,白先勇就始终在努力恢复并重现昆曲传统的表演美学,强调要让观众看到“原汁原味”的昆曲和《牡丹亭》,在剧本处理上坚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著的面貌、只删不增;并且,鉴于昆曲表演传统在当代渐次失落,他特别聘请了汪世瑜、张继青等一流的昆曲表演前辈艺术家手把手、一招一式地训练和指导年轻演员。因此,与其说青春版《牡丹亭》是在创新,还不如说它恰是这个时代戏曲界少有的尊重与契合传统昆曲表演美学的范本。&&&&我们恐怕也不能简单地把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完全归之于昆曲剧本的精彩、表演的精美与传统的深厚。昆曲的衰落已有漫长的历史。民国初年北京不少文人曾经因为出现了韩世昌而激动,但昆曲并没有因韩世昌而复兴;1920年代苏州昆剧传习所培养的“传”字辈演员是戏曲表演领域的神话,但他们只能在上海“大世界”这样廉价的娱乐场所演出,最后甚至沦落江湖。解放后上海戏剧学校培养了昆大班、昆二班,还有稍后其他机构培养的“世”字辈和“继”字辈等,却未能阻止昆曲市场的急剧萎缩。一个多世纪以来,昆曲始终代表了中国表演艺术最高水平,它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也一直得到戏曲界内外的认可,却屡屡受挫于市场,这是昆曲的历史宿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更可理解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多偶然。当白先勇先生选择了苏州昆剧团这个演员水平并不突出的剧团合作时,很少有人能预见它后来的辉煌。但是8年来,白先勇和他的团队确实通过青春版《牡丹亭》,奇迹般地让昆曲这门一个多世纪里始终命悬一线的传统表演艺术样式,获得了新的生命,站在了当代社会的舞台中心。&&&&如果要准确地描述青春版《牡丹亭》获得的成功,那么,与其说这是艺术领域的成功个案,还不如说它是传播学领域的成功个案。青春版《牡丹亭》既有赖于昆曲艺术和《牡丹亭》原著的精美,同时附加了白先勇先生的个人声望,又恰遇传统艺术逐渐复苏的特殊契机,风云际会,共同造就了这个传奇。&&&&当然,无论是昆曲艺术的悠久传统和难得的时代机遇,都不能遮掩白先勇以及他的团队对昆曲当代传播的杰出贡献。白先勇在主导创作与演出青春版《牡丹亭》时,抱持一种坚定的理念,那就是对昆曲艺术的当代魅力充满信心,这样的文化自信,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然而,仅仅有自信还不够。为最好的艺术做最好的传播,才是青春版《牡丹亭》取得卓越成功的关键。有学者把白先勇和他率领的创作群体看成一个极优秀的“现代制作人”团队,我觉得这是非常精到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白先勇在青春版《牡丹亭》的创作过程中的担当,就是现代艺术营销市场中制作人那样的角色,况且,他在文学创作中积累的声誉与影响,意外地成为促进青春版《牡丹亭》传播的重要辅助因素。普通民众对完美精致的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的想象,浓缩和投射其上,更是青春版《牡丹亭》的幸运。只有看到这一点,才能明白复制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传播模式有多么困难。然而,只有我们通过具体分析,清楚地认识到青春版《牡丹亭》成功的原因,才有努力的方向。我们呼吁国内外像白先勇一样有影响的文化名人,能够更多地关注与参与昆曲以及其他戏曲剧种的经典剧目的创作与传播,同时有更好的制作团队,更多地运用现代传媒手段,让中国传统艺术在今天的时代,得到更多关注,焕发勃勃生机。尤其是在传统艺术“走出去”的努力过程中,汲取其经验,少走弯路。&&&&(作者为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文化博览丨宁宗一:说不尽的《牡丹亭》文化博览丨宁宗一:说不尽的《牡丹亭》宣讲家网百家号作者:宁宗一 原天津古典小说戏曲研究会创会会长  一、阅读经典文本具有现实意义《牡丹亭》的作者是明代传奇人物中的代表人物——戏曲大师汤显祖。说到戏曲,过去,我们经常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作比较,因为他们都是同一时代的作家。现如今,中国的戏曲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仍然面临诸多局限,不过令人可喜的是,昆曲是第一批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戏曲种类,比京剧还要早。这不仅得益于中国的推介,更是世界对昆曲艺术的认同。昆曲里的灵魂人物是汤显祖,而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我希望通过对《牡丹亭》的介绍和解读,让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昆曲的魅力,并爱上昆曲,最终在戏曲巨擘的创作中找到现实意义。我们知道,文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另一面。生活中的我们大多依靠直接经验,因此具有一定局限性,这就需要通过对文学艺术的阅读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文学艺术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得到共鸣,并在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收获幸福感。因为,我们的生活总是和优秀的文学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阅读使我们的心灵成长,特别是对经典文本的阅读,每一次都是常读、常新的心灵净化过程。大诗人陆游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有味身忘老。”这七个字说到每一个爱读书的人的心坎里去了。高兴的时候我们会阅读,痛苦的时候我们也会阅读,通过阅读经典文本,人们可以获得心灵上的慰藉。换句话说,人的精神是依靠经典文本来滋养的。  二、经典文本的界定标准毫无疑问,《牡丹亭》是经典中的经典。那么何谓经典?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应该怎么来看呢?一言以蔽之,经典文本的核心价值应该是审美化、心灵化的一种艺术。在这样一个总体认识下,现在对于经典的界定可以说是人言言殊。我们在报刊杂志上偶尔会看到类似这样的发言,一些较为知名的作家自称“多少年来没能写出一部经典的作品来”,当代人能够写出一部经典,而且自称“要写一部经典”,这未免有点引人发笑。  凡是文学经典文本,必然有三个标志:(一)经过历史筛选,真正进入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里。(二)有原创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及划时代的意义。比如《金瓶梅》,作为一篇涉及市民王国方方面面的百万雄文,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他任何同类著作都没能超越它。当然,对于经典文本的评判尺度,每个人都有所不同,这里主要强调原创性。(三)它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以当时最完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表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的真实生活和思想感情。文本要划入到经典之列,应该有一个严格、科学的界定标准,否则,我们有时候就可能是囫囵吞枣的照单全收。在这个标准中,最重要的是涉及“审美化”“心灵史”意义的核心价值问题。  三、戏曲讲解的两个关键下面正式进入到对中国文学史里最辉煌的一页,著作《牡丹亭》的解读中去。中国历史文化里有《二十四史》,这么完整的历史记载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的,但这也仅仅是文化史的一部分。那么正史缺乏的是什么呢?是寻常百姓的“心灵史”。任何一部正史史书,包括《史记》(里面相当了不起的列出了《陈涉世家》),都听不到民间的心灵回声。要想知道寻常百姓的心声,只能通过小说、戏曲、诗歌来了解,所以中国的民族文化史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文学艺术作品。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文化史必须是文史互补相生的,既有数量庞大的历史典籍,又有丰富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当然还少不了哲学及其他内容的补充,这里主要从文史两家来看。对于戏曲的讲解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戏曲必须是场上之曲。我永远忘不了刚毕业时接替我的导师许政扬先生讲解宋元文学史(需涉及元杂剧)的经历。当时我的另外一位导师,戏曲大家、戏曲研究家和创作家华粹深先生教导我一定要看戏,他经常对我说:“讲元杂剧怎么能不看戏呢?”于是,他就时常带我去看戏。他带我看的第一出戏是在天津中国大戏院上演的由杨荣环主演的《玉堂春》,提起这出戏,大家或许能联想到玉堂春跪在地上接受三堂会审的情景,结果我坐在那儿睡着了。我们坐着8路汽车回学校,我的老师华粹深先生批评了我一路,他说:“你这样能讲戏曲吗?戏曲乃是场上之曲。”场上之曲,这一点很关键。当时老师给我举了一个例子。《西厢记》第一折,张生在佛堂见到了崔莺莺,“赚煞”(一般每一折的最后一支曲子)里有一句的是“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后面有一句补白——“那小姐好生顾盼小子”。因为莺莺很少见到男孩子,第一次见到了张生这样的帅小伙,就生出了“顾盼”之意,很是喜欢。从“临去秋波那一转”可以看出,这一点一下就被张生捕捉到了,此处文字加在一起,连曲带白共19个。然而这19个字在舞台上要演出六七分钟,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表演是立体的。戏剧是什么?沿用过去人家给戏剧下的一个定义:戏剧乃是会见,它和我们现在从荧屏上看到的电影、电视剧都不一样。虽然通过荧屏上的戏曲频道我们也可以看戏,但是戏曲的本体——血肉之躯的立体表演没能得到体现,没有和观众直接的接触、交流就不能称之为戏曲,这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特点。“场上之曲”是真正的戏曲本体,过去没有荧屏、视频,互联网还未普及的时候,戏剧的本身就是直接交流。在戏曲表演的过程中,观众动了情,演员很快就能发觉,然后更进一步地投入到角色塑造中去,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因此“场上之曲”是戏曲最重要的特点,单独解读《牡丹亭》的文本会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中国的戏曲,包括唐诗、宋词、元曲在内,都是用诗一样的语言来书写的。中国的戏剧往往被称为戏曲,唐诗、宋词、元曲,元曲又分为散曲(即清唱)和扮演故事的杂剧。虽然是用作扮演故事的剧本,但杂剧的创作却运用了诗一样的语言。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戏曲创作方式被称为“以诗笔写剧”,简称诗剧或剧诗。大家可能都读过《汉宫秋》,汉元帝送走昭君的唱段。再有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关于长亭送别的描写:“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活脱脱的一首言情诗。这些语句看似套用了前人的诗词,但是仍然包含了一定的创造性,通过与人物情愫及思想感情的密切结合,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剧诗。单独讲解文本的另一个局限之处就在于,像我这样缺乏诗意的人很难传达出《牡丹亭》这种剧诗的诗性真谛,这是很遗憾的。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宁宗一:说不尽的<牡丹亭>》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宣讲家网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中国视频智库 传播创新理论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改革开放的意义 简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