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对朋友感谢的诗句的一首诗,道出了多少人的心声,你三岁的时候在

柳宗元最经典的一首诗,道出当代人的心声!
我的图书馆
柳宗元最经典的一首诗,道出当代人的心声!
柳宗元在公元八一五年初被唐宪宗从永州召回。进入长安前,他在灞亭上写了这首诗,表达了他渴望能重新得到重用、实现革新理想的政治热情。诏追赴都二月至灞亭上唐代:柳宗元十一年前南渡客,四千里外北归人。诏书许逐阳和至,驿路开花处处新。于永贞元年九月诗人被贬永州,如今北归走了四千里,从永州回到了长安。朝廷下诏许可在暖和的春天返回京城,在回途的官道上两旁处处开放了新花。他回到长安后所得到的却是再一次贬逐。所以,诗篇在抒发他的战斗理想的同时,也表现出他对大地主顽固派的反动本质缺乏认识,对顽固派头子唐宪宗始终存有幻想,反映出诗人自己的阶级局限性。
[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首诗道出了无数人对父母心声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首诗道出了无数人对父母心声阔步童年百家号《岁暮到家 / 岁末到家》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这是清代蒋士铨 的一首诗,写的是一年结束,新年将至,外出打拼的儿子回家在过年之前及时回到家中,见到母亲的场景和心情。注释: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诗词大意为: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莫过于游子及时归来。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啊,呼叫着儿子细问旅途的困苦与艰辛。母亲啊,儿子没有尽到孝道还要您为我操劳,已经是愧对您了,实在不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之苦。相信很多人看了诗意都有感触,每次回到家里的时候,家里的双亲总是殷切的询问,在外面过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看到了孩子清瘦的面容,总觉得孩子在外吃不好睡不好,心中觉得委屈了孩子。然而面对父母如此殷切的询问,我们又能说什么呢?支吾良久,最终还是把所有辛酸都埋在心底。在外漂泊不易,对待父母,我们早已习惯报喜不报忧,把心里的苦痛说出来,只会让父母更加担心罢了。然而我们这一代,已近而立之年,不能帮助父母什么,还要父母反过来为我们操心。而立而不能立,心中难免有些羞愧,归家之时,哪敢说什么辛苦,比起父母那一代,我们这一代幸福多了。只能拂去满身风尘,千言万语都化作一句“我在外面一切都挺好的,你们不要担心”。能说的,似乎也只有这些了,“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所以蒋士铨的这首诗,真是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大,头疼的老毛病便经常犯。每次头疼觉得痛苦难忍,总是想找个人依赖,实则诉苦。那个时候,觉得母亲似乎是最合适的人选,于是每次头疼,都要打电话给母亲哭诉。母亲一边安慰,一边想办法,言语中总是流露着深深的心疼和担忧,有次甚至直接跑到学校里来。那时根本不懂“孩子的痛苦在母亲那里总是翻倍的”,只知道一个劲的跟母亲抱怨。后来听父亲说,每次打完电话,母亲都要一整夜睡不着觉,便不敢再打。父母不知道,便以为我这头疼的毛病不知不觉中好了。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谁不是满身风尘呢?人人尚且自顾不暇,除了家人这种至亲之人,还有谁会心疼我们呢?一年360日,每天倚门而望,翘首盼儿归。然而当我们真的打点行囊,站到父母面前的时候,看到的只是满面风霜却依旧对自己饱含温馨的笑容,那一刻便觉得,所有的孤独与辛酸都消逝了,只想让时光停住,停在这温情团圆的一刻。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对孩子似乎注定操劳一辈子,2014年央视有个很火的公益广告《别让等待成为遗憾》,“等你考上大学,妈妈就享福了;等你毕业工作了,妈妈就享福了;等你结完婚,有了孩子,妈妈就享福了;奶奶,等我长大了,就让你享福啊……”这则公益广告意在让我们多关心父母,从点滴的小事做起,越早越好,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时候,就只剩遗憾了……在这则公益广告的背后,还折射着一个这样的现象,很多父母一辈子都在为孩子操劳,直到自己老了,不能动了,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快过年了,回家的时候别忘了给父母一个拥抱,亲情是世上最有温度的东西。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谁知待得团圆是几时呢?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阔步童年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为孩子创造引以为豪的童年。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笑迎天下客,一首小诗道出了邳州人的心声!
像丰满的少妇
身着盛装出现在
甲天下犹如
邳州是风情美女
徐州苏宁广场
笑迎天下客
花枝招展的少女
苏宁广场只是
她小小的驿站
南京、北京
莫斯科、华盛顿
文艺和手艺
古代和现代
文明的传承
健壮有力的青年
入驻徐州脚步铿镪
年轻的颜值担当
银杏甲天下的面容
像一张张名片
飘到大江北南
帅酷的黄色金卡
—— 邳州网友 空城
这两天,邳州在徐州开展城市推广的消息
在朋友圈广泛传播
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激发了广大邳州人的自豪感
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
表示“热血沸腾”、“以邳州为傲”!
整个苏宁广场被邳州金黄的银杏点亮
徐州市民被邳州惊艳到了
徐州市民说
一定要去邳州看看!
徐州市民胡玉龙:在印象里邳州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小县城,真没想到现在发展得这么好了,有时间一定带着家人孩子去邳州的时光隧道、银杏湖走一走,带孩子感受一下大自然的气息。
徐州大学生陈肖翔:看城市宣传片我还以为是哪个大城市,没想到是邳州!我觉得一个县区有这样的发展水平,在整个江苏甚至全国都是领先的,真不错!
徐州市民朱万安:这样的活动很好,能让更多人了解邳州、爱上邳州,以后外地朋友来徐州我也会考虑带他们去邳州转转,邳州这么美也是咱大徐州的骄傲。
看到邳州这次城市推介活动
受到这么多网友的点赞
小编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邳州的城市名气起来了
咱们邳州人到哪儿都更有面儿!
人生不只这一站
这只是邳州城市推广的起点
让我们一起为邳州加油吧!
编辑:王思琪 图:崔亚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当前位置: &
注册日期:
最近登录:
粉丝人数:102
《七律o以诗代序》:
人借写诗常自诩,我当说话发音声。择言不屑辞和藻,遣意只遵心与情。
生活泉源为领属,周围世界是支撑。修身养性闲时趣,饭后茶余一纵横。
——下文中,每一个小题都有两个方面,尽管强调的是前者,除第七个标题外,都没有否定后者,因为这些后者不仅是重要的,有的还是很高的要求。但是,缺少了前者的基础,哪个后者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否定了前者就等于直接否定了后者。这是写本文的真实用意。
诗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严格说,写了这么多年诗,我也没有真正解决它。到了这个岁数,承传也好,读书也好,也算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答案,除了“功夫在诗外”是我一直坚信的真谛以外,还没有觉出有什么东西更管用。
要是说学习不够勤奋,写诗不够努力,包括听取意见和建议不够谦虚,恐怕知道我的人都不会相信。在任何学问和能力方面,别人可能是宁折不弯的,我则是宁弯不折。只要见到有益的人和事,我总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谦虚以学,但不管多大困难,就是不放弃自己想要干好的事,写诗也是这样。
我坚信的人生哲学,就是“实践出真知”,因此而不轻信,凡事都要亲力亲为去干一下。写诗是我的兴趣之一,不光要写,还总想着把他弄出个说法,非得心应手不可,这就是我在写诗上的态度。
事实证明,我还远未达到我的目的。我可以把诗写的信手拈来,却不能写得让我满意。人家可以把他的作品,当做什么似的爱不释手,我则总想时不时去改动,可又找不到好的改法,因而往往就想让写过的东西沉淀再沉淀,也就不太情愿去翻看。
但是,写诗的情感大多总是铭记于心的,哪怕写过的文字都忘却了,但是这个情却能时时记得。这恐怕也是,我老想改动旧作的一个原因了吧。
诗是怎样写的?这个问题,尽管我找不到它的答案,却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它的很多秘密,这便是我以下的体会。
一、写诗在真,而不在精
我之所以坚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因为已经深深地体会到,学习与实践是分不开的,所谓“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好多问题是无法靠争论,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准确地说,凡与实践,与能力,与本领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争论不来的,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解决。这还得要看实践的程度如何,也不是一接触实践,稍有感觉,就可以出结论,就可以说三道四的。
比如,我见识过赃官、庸官是什么样子,打过交道,知道一些小九九,也就爱拿这些人举例子,还时不时要批判揭露几下。这些人尽管别人都知道怎么回事,可他们不倒台,你就得容忍他们云山雾罩地台上台下说东扯西,甚至大谈为人民,大谈真理和正义,大谈党性和做人。
他们也是实践者,这时却无法用他们的实践来证明什么,唯有到了他们风光不再的时候,他们才会说些真话。这就是,用已经显露出规律的实践证明,他们原来不过是口是心非的一些人。
所以,不到实践出真知的时候,谁的实践都是值得怀疑的。真知就是规律,真知也才是真理。
写诗也是如此。能不能用会写一两首诗的体会来说话呢?不能!否则是要害人的。
诗是美的,随时随地,表情达意的工具,哪一样做不到,也没有借诗说话的权利。这样说来,只有务真才是写诗的出发点,没有务真,务精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精益求精”,也只是在真正的实践得心应手以后,才谈得上去做的事,而这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谁又能说做到了呢?
毛泽东《七绝 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
这两首诗,尽管并不合律,但后人加上这个题目以后,影响到诗的欣赏了吗?没有。诗还是诗,并不会因为题目多了“七绝”二字,而否定这两首诗的价值。可是,看那些在所谓“精益求精”的名义下写出的合律的诗,又怎样呢?会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吗?
伟人写诗是这样,其他的人写诗也应该这样,想写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当然原地踏步,故步自封是不可取的。
同时,写诗不能好高骛远,不能总想跨过这个,迈过哪个,毫不费力地一口吃个胖子,唯有实事求是,是什么水平,就说什么水平的话,就写什么水平的诗,才可能给自己以长进的机会,要是连这个机会都错过了,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二、写诗在实,而不在逐雅
写诗是换着说话,也就是说,在意思的真假上,前后没有一丝不同。写诗要首先会说实话,然后才有可能通过“换”这个途径,即改变说话方式,把话说美。不然,连实话都不会说,又怎么提得上换出美来?虚假的包装,和做人一样,是写诗最忌讳的。
所谓实话,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是什么人物看到的就遵循什么人物,是什么水平的人格就表现什么水平,不让一说话,一睁眼,就像别着腿走路似的,让人看着不舒服。这首先就是美的。所谓美,也首先是从正常中显露出来的。
正常之于不正常,这本身就是美,然后从正常中体现出事物优秀的特质,自然之美也就诞生了。
美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的欣赏观念和主观认知的产物。之所以是客观存在,是因为人们都能普遍地感知,之所以又受制于人的欣赏观念和主观认知,因为不能否认美丑不分,良莠不辨现象的根深蒂固。
写诗只有通过正常的脚踏实地的效应,才能给美奠定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然后通过换着说话,把这种真实的表情达意的美好迁移过来,进而形成诗的美。
当然,诗的美不是简单地一个美到另一个美的搬家,而是通过换着说话这种方式,因而制之地有所“化”的结果。
有所“化”,就是运用诗的手法,比如运用起兴,象征,比喻,夸张,通感,联想,想象,双关等手段,换一种方式来表达,其实本来的意思没有变,却增加了独特的趣味和美感,给一般的表情达意附着上了一层,可以给人带来享受的价值。
轻轻(网名):
宛若佳人临水照,无语风姿绰。曼影画琳琅,三两轻红,尽诉春光好。
最怜香坠凭风扫,一任尘埃扰。年少更惜春,莫负韶光,敢对流年老。
这是在拙作中介绍过的一个例子。其中能不能反映出一个“化”字呢?恐怕是不能否认的。
所以,诗区别于日常语言的美,就是雅。那些除此之外又给诗蒙上这样那样色彩的做法,则无异于画蛇添足,弄不好倒成了东施效颦一样的扭曲与可悲。
三、写诗在心,而不在文字
心是人的命脏,所有的命脉无不与之相连,这是正常的理解。事实上,人的穿衣吃饭,举手投足,说话办事,也是人的又一种命脉,但违心之人,之时,之处,不胜枚举。写诗显然属于后者,该不该违心,恐怕人各有知。
诗乃心声,这或许人人能够理解,若说诗乃游戏,恐怕就有好多人不知道怎么玩了。其实这是一个道理,不同的说法而已。
有的人为什么会把“心声”与“游戏”分开来看,说白一点,还是出自写诗的实践问题,比如写诗的经历经验、能力熟练与否,认知水平,精神境界,生活态度,人生修养等等。
一个能写几句诗的人,让他同意“心声”的说法,是不困难的。但是,对一个得心应手的写诗者,道出“心声”的方式,何尝不是“游戏”般游刃有余?然而这一层含义,不是所有人能够悟到的,于是此“游戏”与彼“游戏”的偷换,就难免了。
就实际看,很多人不恰恰是以“游戏”自命而写诗的吗?不晓这般做法,是自我抬高,还是浑然无知。
“心声”之意,其实还是指实话实说,不过是以最简洁的语言,在有限的空间里,及时而集中地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实的情、意、理三者罢了。
近日回复湖人诗友,在拙文下留言时,我说:“诗乃人之心声,非痛痒之鸡鸣狗语,故以情发之,以意道之,以理陈之,方美在其中,有的可赏。”
这是我对情意理三者及其关系的体会,其中“陈之”还包含另一层意思,即“收之”。凡写诗“理”不清,则“意”不通,“情”不顺,诗就不可能有很好的收结。
当时,就写了一首,题《五律·比方》(第323首):
秋收半筐实,汗洒一年情。春种耕耘处,冬施照料声。
雨防三日涝,风备片时倾。炙夏乘凉荫,勤偏垄上行。
写诗,如果说出的是违心的语言,则情意理三者无一与心声相关,又何谈诗的顺畅?诗不顺,还不是如同别着腿走路?
可是,见很多人写诗偏偏不在这方面下功夫,反不顾一切地向文字本身寻秘密,实在是歪曲“咬文嚼字”的含义。
心明则眼亮,心通则语顺,这是不能本末倒置的。
四、写诗在练习,而不在追求
我常常思考,为什么老对自己写的诗不满意,老想改,有时又拿不出办法?其实是因为,我从没有把写完一首诗,就当做这首诗的终结。我的体会是,写诗本身就无止境,不好提写到什么样,无非尽努力之德罢了。
我总觉得,写诗不过是尽一份兴致,无法承载什么样的虚荣功利等等追求,也就以为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故而又以为,凡是果然能求到的事,或许可以暂时享受某种虚荣功利,却一定不在规律上。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戴着“画家”头盖的不一定画得如何,有“书法家”名号的不一定是内行人,坐在诗歌评委席上的不一定真懂诗。其实所以这般,无外乎是什么人,想借个滥竽充数的机会,给自己找个“体面”的理由。
我重视“实践出真知”, 就必然要排除这些干扰,凡事必须问个究竟,所谓观其言也要见其行,天长日久也就无可迷信的了。
与其说多少年来我有好写诗的兴趣,不如说我好练习写诗。也就是说,每一次想写诗的时候,都是我练习的机会。正因为这样,我的诗总是被人说成“到处拉拉”,于是就“拉拉”得越来越多,“拉拉”得俯拾皆是,直到人家能够记住我的诗,我却记不住一二了。
例如,这样一首多年前写的诗,题目忘记了,只知道是一首七绝,今从朋友那里搜来,载博文《》,如下:
一望苍天五万里,转身更看几千寻。暂将寰宇收为海,所有风云都是心。
这首诗,就没有去管“五万里”这个三仄脚,能否管一下?当然可以。不过,就没有保持这个“五万里”,听着觉着来得地道了。
把写诗看做练习,就像学生练习功课一样,是一种本分,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做为负担,来让自己时刻处于别扭的境地。倒是常让我思考的是,现在学校里的学生,负担确实不轻,因为他们有功利需求加身,反而让学生们一个个成了百姓说的“直眼达子”,只知道应付考 试,而不知道做人到底要干什么。当然,这不能愿孩子们本身,还有更多要思考的。看到这些,我这个老教育工作者,也只能除了无奈,便是望洋兴叹。不过,这用于反思写诗,却是有益的。
要知道,有多少学校里的“高材生”,“天之骄子”,后来大量地变成了各行各业的蛀虫和腐败分子,把这个教训联系到写诗上面来,一定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坚持认为,诗不是追求而来的,为什么会坚持认为,写诗是不能有虚荣心和功利欲的,这不仅是我的观点,也是我切身的体会。
五、写诗在修为,而不在学问
写诗的人不能诗里诗外两层皮,这样说恐怕没人反对吧?没有反对是一回事,做起来可能是另一回事,诗里诗外有多少人能坚持一致呢?不能坚持一致,是不是就需要来些反思呢?
比如,诗里赞颂自然,表达对自然的一份爱,而现实却是一个随处丢垃圾的人。再如,为了写诗到处采风,而脚下却总留下的是被糟践的花花草草。这些都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做法,其意义何在?
又如,我一直敬佩的一位歌唱家,他写过谈如何培养爱子的文章,可事实却让人大跌眼镜,又怎么看待他原来的文章?要是取经的话,是读这样的文章可信,还是去观察朴实人家具体的育子修为更可信?
好多事情不是不允许人出现失误,或犯错误,关键是看以简单的学问在说话,还是以扎扎实实的修为在说话,这里面有无法辩解的规律,是怎么都蒙不了人的。
令计划是因为儿子出车祸被牵出来的,直至牵出了整个山西省。到底这爷俩谁害了谁,是不问自明的。有些人嘴上说“虎毒不食子”,“一切为了下一代”,而实际上干着的却是自断子孙的事。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这几个例子都是发人深省的教训。所以,很多人做事见人不见己,手电筒照人,把自己先规避起来,这个本事是不靠谱的。
再比如,拿一首自己写的诗讲给儿女听。说诗怎么怎么写,内容有多么多么好,笔下有如何如何学问,然后被问:您实际是这样的么?那么你怎么答?答曰:这是你老爸自娱自乐。于是有一天你看到他们泡网吧,泡歌厅,与人勾三搭四,你问:为什么不好好上学,为什么不好好工作?答曰:跟您学的,自娱自乐呗。请问,你有何话说?
这就是写诗的道理。学问可以让你多一些脑筋,长一点小聪明,也就是花花肠子,当今社会,你完全可以凭这点,把饭碗端得结结实实,严严密密,就是不能让你安安心心地面对儿女的未来。如果写诗也这么不安心,或根本意识不到这种不安心,岂不是很悲哀吗?
摘几句两位圈网朋友对拙作《》的看法,看看写诗应该面对什么。
:“看样子huge这以诗交谈要成气候气场渐盛,围观的人也多了,受益的人也不少,下海的人也多了起来,重在参与,久之必然带起一批爱诗人。
闲暇无它事,稍趣小舞文。一者宜嗜好,再者结友人。
平生最在意,弄墨拙诗成。旁者想作何,潸然自垂青。”
“好诗何处觅,语似日常来。字出心神顺,言成情趣开。
无须三粉面,更莫四饶才。格调清新里,自无雕琢哀。”
:“老哥写诗一点都不做作,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佳作啊,我在部门会上组织了两次学习,哈哈。”
两位朋友,一个是青春奉献当年,受过不少磨难的老知青,一个是风华正茂,自愿申请到地方工作的才子。
六、写诗在内化,而不在钻研
否定写诗有一定的专业性,也是不行的。诗的专业性并非不需要钻研,然而只是为了写诗而写诗的钻研是没有价值的。
诗的专业性,与一般可以当做饭碗的工作的专业性是不同的。它不具有使人生存的意义,甚至与其它文学、文艺形式也不同,尚不能给人带来具体的物质利益,因而诗的专业性,基本属于纯粹精神的专业性,是和道德、修养、性格、气质等一样的人的一种内在文化现象。写诗不过是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是内在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写诗不是从外在强加给人的,而是从内在发起的。
写诗的这种性质,注定了写诗本身是不能解决诗的实质问题的。不重视内在修为,怎么钻研也免不了隔靴搔痒,免不了“瞎子点灯白费蜡”的似的愚蠢和不自知。
陈毅《青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这样的诗,是靠咬文嚼字就可以得来的吗?有人说这首诗是大白话,还不合律,那么你用大白话试试,写出合律的又怎样?有这样的感染力吗?即便你能行,你做得来这样的人吗?
要知道,陈毅到底是懂律的。一个真正懂律的人,是不会抱着一知半解而以为雷池的。
陈毅《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格式上,其一,其三似乎什么人也无话可说,于是就只有把砖头拍向第二首了。事实是,都是一个人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不把这当做见识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五十步笑百步?可见滑稽加愚昧了得。
当然,很多事情都有被人倒过来的可能。为了迎合人浮躁的需要,假花越来越有市场,衣冠外表越来越受人推崇,这种只重视觉而不重实质的肤浅需求,本身就属于审美割裂现象。况且,随着这种割裂现象波及得越来越广,写诗也早难于幸免。不管怎么说,背离生活真实的写诗也是不在规律上的。
如果只是从欣赏角度说,一个人写出来的诗天生就是美的,哪怕这个外表的美与诗的作者多么不相称,也无法否认它的欣赏价值。事实是,谁写诗也不可能做到像整形手术那样,可以真的把诗的内外在割裂开来看,因为写诗除了迎合欣赏,他毕竟还是一种语言现象,也就离不开表情达意这个核心功能。
这样说来,把写诗当做自己给自己整形就好理解了。一个人怎么给自己整形?当想改变的外在,不能改变时,就只有改变自己的内在,用内在来化开外在,而不是倒过来,用外在去遮饰自己不为人所欣赏的内在。
换言之,这才叫“修身养性”。比如,写诗需要什么,它的作者就从内心深处去修养什么,直到这个作者写诗成了自然流露,他不仅得到了钻研所要达到的一切,也得到了写诗的实质。
七、写诗在正,而不在偏
在我看来,“梨花体”、“羊羔体”、“下半身诗歌”等,是统统一样的,都是因为找不到诗歌的位置而出现的写诗怪现象。
“梨花体”迷失的是诗本位,“羊羔体”迷失的是诗的内涵,“下半身诗歌”则是集合二者的迷失而对诗歌的扭曲。
写诗的实质,尽管是人的一种自然流露,但就是不能失去诗歌普遍的美这个最根本的性质。离开了根本性质的存在,其实质也势必荡然无存。实质一旦失去,其本质就无以概括,属性也必然是值得怀疑的。
中国诗歌只有新旧两种诗体,足以满足人们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欣赏需要,除此之外,任何以“创新”名义的歪曲,都无益诗歌的发展,而是对诗歌的背叛。
从历史发展的眼光看,传统诗因古汉语而生,进而以各种流变的方式传承下来,现代诗则因新白话文的推广和翻译外来诗歌的需要应运而生,被人广泛接受,这二者虽形式迥异,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当今中国诗歌创作和欣赏的大厦,是无法动摇的,也是不该动摇的。
美是一切艺术的核心特征,诗歌也不例外。写诗以发心声为美,也以使人欣赏为美,以心声为矢,以欣赏为的,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任何否认这种关系的试图,都是叵测的,虚伪的。
赵丽华《我爱你的寂寞如同你爱我的孤独》:
赵又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这是诗吗。诗的美可以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但诗这种形式绝不是哪个人创造出来的。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有正门不走,或不会走,而企图去寻邪门歪道。
还是那句话,写诗要是只图个自己痛快,何必拿出来示人?拿出来示人,却不承认这层意思,不是虚伪是什么?
时下社会,缺少反思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两样,无法回避的是,在写诗方面很多人也缺少这两样。
只有懂得反思和透过现象看本质,人才能有可靠的头脑,才能认清自己和周围世界,才能反映为一个人正确的内外在品行和表现,这时当一个人拿起笔来写诗,他还会找不到北吗?
八、写诗在诗外,而不在诗内
如何理解“功夫在诗外”这句话?恐怕并非所有人都能够像数家珍那样,说出“一二三”来,说不出个“一二三”,也就不能算抓住写诗的真谛。
人人都重视写诗的格式,语言和手法,这是诗内的事,耐心学习一下,知道怎么回事,谁都差不多能够运用,无外乎熟练与不熟练的区别。可是,为什么一到写出诗来,就能分出高低上下,是非良莠来?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池?
初学写诗且不谈,但是过了初学阶段,乃至写了多少年的诗,为什么还不能得心应手,或还引不起人们欣赏的兴致?这是不是该思考呢?
但是,有些人思考的结果却是,以为钻研不够,功夫不到,学识不丰,等等。加之人人在这方面想发言,爱发言,其实是容易发言,更有抓手,好显出知学,还可以完全抛开自己的修为不谈,也就弄得什么人都以为写诗的本领就在于诗本身,其实都是纸上谈兵惹的祸。
贾岛《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人们都知道其中“推敲”的故事。为什么作者踌躇不定呢?原因还在于他没有及时结合生活去思考,反而是韩愈点醒了他。不过这首诗最终也只传下了这么一个故事,并不能具有下面杜诗的影响,也不具可比的魅力。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事实上,钻研,下功夫,丰富学识,这些都是固然必要的,一个人的一生都不应该离开这些,因为这些是没有尽头的。写诗也是同理。但是也应该想一想,只有表面的学习能否解决一切问题?相信在其中的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一样的。
& &可是,知道答案,又为什么不懂得反思一下?为什么不懂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比如有些人理解的“功夫在诗外”,就是游山逛水,就是学问,就是求附名家,是比赛打擂,充其量这些是诗外的一些微小部分,而不是诗外真正的含义。
诗外真正的含义是做人和从这里出发的一份真的知性,是一份平常心,一份淡定和信仰,一份操行品质,一份人生经历和感悟,一份对待自然、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一份靠得住谱的真实自我。
在这样的自我里,视野越开远,视角就越独到;心地越无私,情感就越有生活气息;反思越深,内心表现就越丰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习惯和本领越强,诗的表达力就越别具一格,且越是关心社会,内心就越有寄托,个性越容易彰显出来。当然,这些不是直接画等号的,也是无法抱佛脚的,而是靠日常悄无声息的修养在写诗时的自然流露。
写诗为什么要强调做人?为什么要把诗外看成写诗的真谛?不仅因为写诗要从修身养性做起,不仅因为诗外是写诗的源泉,更因为诗内的功夫基本是千篇一律的,而诗毕竟是人写的,不是谁随便一写就会自然有个性的,诗要分出来谁写的,就要从作者身上找抓手,而不是在诗内找抓手。
只有作者与作者有区别,诗才有区别。何况人的修养是千差万别的,只有少部分人才能最终体现出做人的差异,并从一般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否则千人一面地写诗,诗的美何在?
九、写诗在诗懂人,而不在人懂诗
其实,写诗是这么一个过程,即从学诗,会诗,懂诗,能诗,到无诗。
学诗是贯穿始终的,写诗的起点也从这里开始。会诗,是知道诗怎么回事了,能拿起笔来写了,在写的过程中逐渐摸索经验教训,扬长避短。但是要想通过会写几句诗,就达到懂诗,是不可能的,所谓“懂”也不过是皮毛经验。
要想懂诗,必须结合对生活的感悟,对社会的关心才行。也就是,要把写诗行为放在生活中熔炼,其前提就是能够把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以及精神需要,敢于扯碎,融化,与写诗一起相互碾搓,经过分裂,整合,高压和捶打的一系列过程,这时的写诗,才能创作出有一定规格的合格产品,才是真正地让写诗和一个作者连在一起了,于是你才能懂诗,诗也才能懂你。
不要以为诗不懂人。很多人不是把写出来的诗,当做什么似的爱不释手吗?既然如此,为什么不跟自己家里养的宠物比一比?你顺着它的规律,它则懂你,你才宠得起来,诗又同理。
只有让诗懂人,写诗才能得心应手。人懂诗,不过是让诗懂人的一个必要过程,让诗懂人才是写诗的高程。进入高程,也就等于进入了能诗阶段,随时随地能够感觉到诗的无处不在,人也因此才能具备真正的诗心。
说到这里,每个写诗的人,都可以给自己来个定位。比如,你是怎么写诗的?写出来了没有?写出来的又是靠什么证明的?算不算懂诗?算不算能诗的人?算不算有真正的诗心?一句话:诗能不能懂你?
无诗,其实是写诗能力回归天然的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里,写诗和日常说话,在语言的使用意义上已经没有什么区别,无非是形式选择而已。
这是好理解的。每个人在日常说话时,其实潜意识里都在咬文嚼字,可有谁会被这所牵累呢?所以,写诗像日常说话一样的自然,才是写诗本领的最高追求。
在写诗从学诗到无诗的过程里,有多少问题是能够在诗内解决的?太少了。因而,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本源,做一个不失人的属性的人,他的一切自然流露,其实早已成了无形的诗。又因为世上的人不都是这样的,这种无形的诗才格外美。这时学一下诗的形式,将二者之美合而为一,哪个人的写诗还会不见真谛呢?
上面举了陈毅诗的例子,实际上就已经清楚了什么叫诗懂人,下面再看两例。
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较可知,这一诗一词,在情意理三个方面何其相似,而语言个性,视角切入都非各自不能独属,同时视野是开阔的,是生活化的,然而皆能各得其所。
瞄向真谛写诗,即便有什么差池也是不可怕的,无非在于天赋和能力两个方面,二者终将是能够得到平衡的,但走在弯路里或找错了方向的写诗,则很难说。
十、写诗在有所信,而不在有所能
写诗到了无诗的境界,又能说明什么呢?在我的认识里,对古今有影响的大诗人,无不是这样的,他们的诗或俯拾皆是,或出口成篇,但他们是以这样的本领流芳千古的吗?
这就是可思考之处。李煜的词前后判若两人,是他后来的词,让他前面的词才有了真正的价值,为什么会这样?应该说他前面的词也是有生活的,但总的看,那样的生活,显然只能支撑起他词里的才气和天赋,却不能广泛唤起人们的认可和欣赏。正是他后来对亡国的反思和怒号,才使他有了“千古词帝”的美名。
李杜苏辛,陆游,李清照,这些大诗人,大词家也是一样,在他们的一首首绝唱里,如果没有对社会的广泛视角和普遍关怀,而只是囿于他们个人的喜怒哀乐里,还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吗?
毛泽东《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毛泽东的诗词,为什么和他的语录一样,一下子就能深入人心?是因为这些都像号角一样,虽发己之心声,却想民众之所想,鸣民众之所鸣,也就能够吹响万众人心。
美的诗词和美的语言有着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对人心灵的震颤和感染。改革开放后的一个时期以来,邓公一再强调精神文明,一再强调两手抓,后来的国家领导人也是同样,可是一个偌大的社会,为什么举国之众还是被物质欲望和金钱利益所绑架,直至人人思腐,腐败遍地猖獗?
& & 在这方面,有一个老人家是我唯一的信念之源和唯一的崇拜,他就是毛泽东。当人们处于困惑、茫然、徘徊、摇摆和就要迷失方向的时候,他会以一篇篇缜密的文章和热情洋溢的演讲来耐心说服人和点亮人,指明真理的道路,当人们需要信心、鞭策、谐振、鼓舞和激励,他会以诗的形式融以无与伦比的思想和智慧来打动人和感染人,给人以前进的力量,这两样又无一不是他唤醒人,号召人,凝聚人心的有效方式,而且又无一不是有着深入的思维和实践基础的,对生活高度而独一无二的个性概括。
在毛泽东之后,中国社会无疑缺少了有足够影响的精神大家,大手笔的灵魂引领,这是无法否认的。不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社会,推给政治,实际上是人的精神境界里缺少和迷失了信守、信念、信仰、信心,这些给人的内心以支撑的东西,进而导致了人的灵魂纷纷坍塌、干瘪,乃至枯槁。加之在这之中,那些提起笔来就能写字的人,尽管人数上是空前的,可笔下写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又是什么?难道不该反思吗?
写诗,到底不是炫耀,不是一己私鸣,也不是一边借助他人眼球,一边虚伪地自诩自娱自乐,而不顾有害无害的一种盲目行为。写诗和任何文字创作一样,同是精神食粮,是不允许,也不应该被玷污的。
所谓信,写诗表面看是自己的事,实际上是受过教化的人,当有能力拿起笔来时,自己给自己赋予的一份觉醒和一份责任,而这也是写诗得以获得广泛欣赏的真谛。
给帖子作者打赏
未登录网友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以上是互相关注的诗友,您也可以填写诗友的网名(用空格隔开网名):
写诗词是责任也是感动别人启迪自己和读者的想法,是插上梦想的翅膀,是一种态度和精神,传统文化有利有弊,应该是吸取精华糟粕弃之
诗词有很多分类并不只是有韵诗就是一切诗词,就是好诗词,只不过是押韵华丽空洞却无味的技巧,押韵并不是诗词的主流形态,无韵诗虽然是不怎么押韵的,但它至少有自然无添加的美感,而押韵诗词有一部分是强行押韵破坏自然美感,再说嘻哈音乐中也有单押双押三押的押韵,所以任何一种诗词形式存在皆为合理,只是目前有些人并不理解它的存在。
耿直并非不会说话,而是一种人生的态度,坐看云起时行到水云处表达一种淡泊志远的人生态度。
如果一个人连道德和人品都没有,那么他写出来的诗词只不过是句空话,诗是启迪人的智慧的力量,诗是人生沉淀的阅历诗词是心灵梦想的翅膀,诗词所担负的责任具有爱国大爱无疆之情,而不是小爱男女之情。
简单来说诗词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没有情感没有理想没有兴趣没有自己觉醒和态度,那就是诗词匠,为诗而诗
诗词的理论虽然我们需要知道不断研习,实践+理论才是最好的理智的,而偏颇任何一方都会有影响,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偏科,比如我喜欢语文兴趣也很重要。
【学习十九大报告,联系huge老师的《说说诗是怎样写的》引以的思考】
“写诗,到底不是炫耀,不是一己私鸣,也不是一边借助他人眼球,一边虚伪地自诩自娱自乐,而不顾有害无害的一种盲目行为。写诗和任何文字创作一样,同是精神食粮,是不允许,也不应该被玷污的。所谓信,写诗表面看是自己的事,实际上是受过教化的人,当有能力拿起笔来时,自己给自己赋予的一份觉醒和一份责任,而这也是写诗得以获得广泛欣赏的真谛。”老师的诗论《说说诗是怎样写的》的这一论述,给以文字行为遵守的道德规范。诗人的文字,呈现社会的情意理的真善美,不是炫耀和自娱自乐。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迈进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途上,新时代新思想所坚持的核心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指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由思想而反映的行为密切关联社会,十九大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强有力的号召“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在为人民服务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向美丽幸福小康社会的征途里,新思想以坚定而发展,以继承而创新,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行进里,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呈现公众的文字不会无缘无故,诗歌的创作不会脱离实际,老师的诗论,提出“除了‘功夫在诗外’是我一直坚信的真谛以外,还没有觉出有什么东西更管用。我坚信的人生哲学,就是‘实践出真知’。”是扎扎实实的科学论点,人的思想,不是凭空的产生。“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好多问题是无法靠争论,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准确地说,凡与实践,与能力,与本领息息相关的问题,都是争论不来的,只有放到实践中才能解决。”以社会的实践解决思想的反映,人民,决定着诗歌的广泛和久远,在时间里在实践中的解决和证明。
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经历了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而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作品,又有谁不承认其所展现的意境美和情意真?继承,精神,品质,高度,创新,发展,“‘精益求精’,也只是在真正的实践得心应手以后,才谈得上去做的事,而这也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谁又能说做到了呢?”老师的论点,对当代的文艺创作及诗歌的创作以深思。“写诗在实,而不在逐雅。”“美既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人的欣赏观念和主观认知的产物。之所以是客观存在,是因为人们都能普遍地感知,之所以又受制于人的欣赏观念和主观认知,因为不能否认美丑不分,良莠不辨现象的根深蒂固。写诗只有通过正常的脚踏实地的效应,才能给美奠定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础,然后通过换着说话,把这种真实的表情达意的美好迁移过来,进而形成诗的美。”诗歌美之何来?老师的诗论以方法论,于扎实的创造而绝非游戏戏之。“诗乃心声,这或许人人能够理解,若说诗乃游戏,恐怕就有好多人不知道怎么玩了。其实这是一个道理,不同的说法而已。有的人为什么会把‘心声’与‘游戏’分开来看,说白一点,还是出自写诗的实践问题,比如写诗的经历经验、能力熟练与否,认知水平,精神境界,生活态度,人生修养等等。”刘少奇同志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指出“人们的物质生产,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社会的生产。所以,人们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进行生产的时候,都要建立一定的生产关系。人类在和自然界的不断斗争中,不断地改造自然界,同时也不断地改造着人类自己,改造着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人们的本身,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都是在社会的人们和自然界的长年斗争中不断地改造和进步的。在古代,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和现代人们的都不同;而在将来,人们的生活样式、社会组织、思想意识等,又会和现代人们的不同。”发展的规律在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人民奋进的征途上愈加清晰,习近平总书记的十九大报告以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以高度的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坚定意志和昂扬的精神,风雨路上的励志和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胆略勇气鼓舞人心。在老师的诗论“诗的专业性,与一般可以当做饭碗的工作的专业性是不同的。它不具有使人生存的意义,甚至与其它文学、文艺形式也不同,尚不能给人带来具体的物质利益,因而诗的专业性,基本属于纯粹精神的专业性,是和道德、修养、性格、气质等一样的人的一种内在文化现象。写诗不过是这种现象的外在表现,是内在的自然流露。也就是说,写诗不是从外在强加给人的,而是从内在发起的。写诗的这种性质,注定了写诗本身是不能解决诗的实质问题的。不重视内在修为,怎么钻研也免不了隔靴搔痒,免不了‘瞎子点灯白费蜡’似的愚蠢和不自知。”诗心与诗戏的愉悦而美好着生活,是广泛深远的诗歌的见证,在诗歌于社会的美好的呈现也在创作诗歌的诗人内心,诗之游戏与技巧不可能凌驾于道德之上,这也是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打开大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是在封闭中形成,而是在不断的开放不断创新创造当中形成的。于诗歌创作,百花齐放而质量上乘,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发展。老师提倡的,诗歌创作在新时代的蓬勃朝气!
学习十九大报告,联系实际做以思考,向老师问好,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huge回复:
这二日上来,总一口气能读朋友这么多留言,也很受益。朋友在这段时间里能坚持到此,且洋洋洒洒不吝笔墨,自觉非感动,非敬意,不可传达我此时感想,高歌一曲,----
洋洋文字里,正气读如歌。人有担当志,诗无逃避苛。
要知中可敬,先识外如何。去日才几月,来鸿逾满坡。
跟评:& 12:26
当写的时候得写下,在学习老师的诗论的时候,恰是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后的宣讲,十九大报告的政策性的指导与老师诗论的观点一致,所以,就有理论与实际的创作联系呈以文字,再次学习老师的诗论,以十九大报告的指导有新的思考以记录。感谢老师的诗论的启发,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精辟。问好诗友。
“学诗,会诗,懂诗,能诗,到无诗。”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生活的赋予以大爱的胸怀迎接生活的磨练,诗歌赋予每一个灵魂与时光里的美好美妙相和,多么的神奇?再次拜读感读,向老师问好,祝福吉祥快乐!
岁月就是一首歌,赋比兴里山与河。
人间万象任描画,心儿飞翔执金梭。
huge回复:
有今日歌词之感,来个AB段,谱个曲子,好唱!
跟评:& 12:27
为老师的歌声先鼓掌!
拜读,受益。甚谢!
每次拜读学习老师的文论使思绪游弋,时光充实安宁,给老师敬茶!由老师的这篇文论,从“诗心于真,向实化意,诗心无辜,忘我无欲,自然而然,不失根本,不纠利名,深沉所出,自在真我,造化有新,通达理思,灵魂导引。”等方面得以启心。说实话,在拜读老师的文论的时候,常常是一下子读不下或思不通,当然老师的文笔质朴简明,只是有的观点必须经过几番梳理之后才通达,请老师见谅我的鲁莽之言。诗心诗魂诗志诗质达情意理在实践升华见之真谛精神,我的体会,诗者,于无我中见我?于无为处作为?
混沌现精髓,核壳意由之。思驰十万八,如来一指犁。
小我也世界,菩提悟空知。不破不为立,相生药和医。
放下观自由,笑谈奢与糜。
送上祝福,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huge回复:
“诗者,于无我中见我?于无为处作为”,朋友此说,十分钦佩,写诗正是在这样的境界中才称得上写诗,不把情感系于无我,我除了狭隘便无以寄托,非寄托不能见我,又表面看诗是换着说话,简单了得,其实背后对诗的各方面重视,要远过于功利之目。
其二,朋友诗,换着说话的味道越来越浓了,能感觉得到的风趣和内在东西。
此外真是喜欢朋友这一句实话感受:“常常是一下子读不下或思不通”,为有这样的真实体会感到荣幸。现实中也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跟不上的意思,感觉听我说话非记录不可。这不是朋友的问题,而是我的谈话习惯问题。总是想一次尽量多说些,各方面尽量顾及到,尽量避免留下过多疑问,就成了这样的说话方式。实际上,往好里说,是我这多年的工作作风养成,往坏里说,是我说话的毛病,总怕人因各种理解差异而误读,导致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故把话说得似乎不像解决一个问题,而是一连串问题,这在时下是不合时宜的。----
日日无停歇,东南西北中,八方须照料,四处要和融。
一夕为人仆,久来成作风。出言思有益,开口不求空。
跟评:& 12:47
感谢老师的回复也更加相信老师是完美主义者,但是,问题就来了,因为事物是不会完美的,除非人心认可,而人的追求无止境就又是问题,所以,问题、矛盾永在。前面在【诗心怎样】言及“赤子情怀,天宽地阔”感老师赞同引及“无我之意识”,从老师的文论所思所得感悟开阔,但是,对于老师的工作作风有点儿不认同,“日日无停歇,东南西北中,八方须照料,四处要和融。”这么忙碌?思考不会有碍?是不是不用如此疲累?请老师注意休息,给老师敬茶,问好,祝福夏祺!
文意达思意,深广相对驰。火花拓瞬息,落笔悲喜时。
无羁一小我,放眼行逶迤。红军两万五,征程擎红旗。
延安宝塔耀,深圳改革期。岁岁有艰辛,时时共耕犁。
通令所行者,恰当心与皮。法治在而今,也辨商鞅疑。
真理虽无言,岁月见兴衰。为人民服务,一句亿万曦。
跟评:& 21:59
忙碌的情况,说的是以前的,现在已经正常上下班,按规定2013年就应该离岗,兄弟们不肯,就回去了,但慢慢就只是挂个衔,不管事,基本不再插手,说靠边也是好听的。是兄弟们看我这么多年的贡献,给个面,请离,大家又不肯,返聘,我又不肯。要是为了钱,我会选择到外边去,就这样,每日义务劳动。
所以,就有了一些时间思考和上网写点东西,也算把积攒的体会说出来。老师们也说,您能写东西就写,天天能见面就踏实,走了就不好捞着了。也是因为他们的可爱,让我果敢不起来。这个似乎在哪篇里讲到了。
说到“完美”,只是对自己的要求,也并非刻意,对别人,我是属于我干不好,别人就可以干不好的那种人,要求得高,下去得多,批评得多,满意的标准却是很低的,也就不存在追求无止境,更不存在矛盾和问题永在的情况。
大家都知道我的批评比表扬更好听,批评谁,谁就是优秀的,知道我专门喜欢有真本事且说话直来直去的人,只要不斗心眼咋都成,因此也知道我实际要求的是一份和谐,是对一个个自己的负责和对一个个他人的责任。教育系统内,人的调动是相对频繁的,我要求每个人都要上进,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实际上,也就是朋友说的先无我,才能有我,归根结底是做人。
朋友的诗很有意思,一直相信朋友的诗有内容,可贵,有才气,有灵气,这些天看着,觉得朋友的诗已经到了该有个升级的时候。比如,该对诗情有个控制了,避免一下随意,然后走入下一阶段。这首在诗情上,语言就有自己跟自己跑的味道。这时就要提炼一下中心,一是先围绕进行,无关的不要,二是围绕中心再进行分层,这样内容又可丰富些。小小建议,恐不妥,见谅。
俗称工作狂,拼命者三郎。为己糊涂蛋,对人焦热肠。
最嫌窝里斗,痴见乐中帮。造福虽难诩,声传幸一方。
---- 哈哈,这时下是自夸还是自嘲呢?题:自嘲。
跟评:& 12:25
老师的回复好比一幅自画像让老师立即的立体,从【写诗、人性品格】里的人民教师动画为一身孩子气的耿介学者,孩子气可是成年人的难得气质,人性品格成就诗歌灵魂,所以,不失童稚心的人当然会在不自觉里无我,这个最是可贵,天然。老师对我所言的“矛盾的永远”理解有点儿偏颇?我以为矛盾、问题在人本是永远,只是有时是不反映并不是不存在,我与老师的理解在两条道可终归同一,世界就是矛盾体。非常感谢也非常同意并接受老师对我的诗歌的指导,我写的诗是信手兴起,所以写跑、失却中心及层次不分的确,我也对自己说“这可不是诗。”所以,我也对老师说我写的大白话。我的毛病就是不下功夫,这边写两句而那边有个热闹就跑人,挤进人堆的热闹也丢失了自己了。我的毛病,老师已经看到并且指出,那么,只好给老师敬茶!我矛盾我改正!老师的【自嘲】真实可嘲的不够,我帮着老师“嘲”:“耿直的热肠,奋勇的铿锵,天真的所思,孩童的遐想,忘了的存在,诗魂的无疆。”大白话,还请老师见谅!送上祝福,祝福老师夏祺!快乐!
huge回复: 哈哈,朋友说的真是入木三分,有理!老婆就说过:“人家看你人五人六的,我看你比孩子还幼稚,要多傻有多傻,要多没溜有多没溜。”
至于矛盾,朋友的理解是正确的。矛盾是事物内在规律的体现,是本质属性,内在矛盾运动是永远的,也是活生生的表现。矛盾有利与不利两个方面,有一分为二的辩证关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联系。外在矛盾是内在矛盾的反映,是内在矛盾运动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所以,解决问题总要从内在开始,当内在矛盾处于合理运动范畴时,外在矛盾才能得到化解和遏制,甚至不易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上面处理矛盾情况的意思。
用白话说就是,与人交心,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把人当人看,互相有一颗平常心,是做事情的基本态度,把握批评与表扬,如何深入实际,是基本方法,高要求,以身作则,是对工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得不进行的一种引领,是基本策略。
当然,说是这样说,这样的作风早已是不合时宜的了。只是我这个人干的不是买卖,是公对公,又不善于自找利害关系,也就不在乎跟风,识时务什么的,讲究和谐最重要,多少年就这么过来了。
朋友说:“我的毛病就是不下功夫”,不要这样看,这会丢了朋友原有的灵性。写诗的“功夫”不是下的,是自然和主动修养的,没必要看重一个“下”字。我上面说的是要调整思维的意思,这是不需要“功夫”二字的,是一想,一念,一转脑筋的事,简单得很。我也是朋友诗的读者,这是作为读者的感受说的。---
我看人间事,无何堪说难。时风吹四季,化雨润周边。
似物人争斗,如人物吉安。写诗当类此,控制出和弦。
跟评:& 13:12
给老师敬茶,在老师的回复里喜悦,孩子气的老师写诗作文皆灵秀!老师于矛盾的解读客观公正学者风范,对于我的诗歌上的指导为我解拙去负担也直指诗歌真谛人世道理。
做人作诗浑一体,清灵魂魄在拳拳。
万象世界追朔源,邈邈混沌篇连篇。
天工开物展奇妙,笔走龙蛇话虚玄。
根生质朴金石基,无忧无虑山与川。
送上祝福,祝福老师夏祺!快乐!
huge回复: 谢谢朋友留诗,意义沉实,节奏明快,韵味极佳,不过高抬实不敢当,心灵相通比什么都好,都是为了共同提高。---
我心不过寸来长,不敢承蒙一赞扬。平日拳拳在孺子,闲时乐乐为词章。
忧民忧国真情趣,充表充师假扮装。但得片隅安饭腹,也无惭愧对生当。
跟评:& 13:36
珍藏老师的赐韵,感质朴感悠逸感襟怀开阔!诗韵娓娓道来,仿是田间地头的拉呱,自然入心!送上祝福,祝福老师吉祥快乐!
诗怎样写(打油诗)文/湖人
为人遵道德,诗由心生刨。
功夫在词外,当然也推敲。
huge回复:
朋友句句实话,写诗如此也才自然。---
长文十话题,分说写诗思。捉笔回回念,以何心上持。
邓时代的信仰危机并非是邓造成的,而恰恰是毛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人心倍受鼓舞,可是反右,大跃进,文革没完没了的运动,大众都折腾够了。传统价值观被打到,新价值观&口言善而身行恶&,国家主席成了工贼、内奸、特务,开国元勋死的死,抓得抓。文攻武斗,天下大乱,夫妻、父子可以反目成仇,朋友可以互相揭短告发,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不服气的可以跳湖,割喉咙。饿死几千万人如同儿戏,工人不做工,学生不上课,旷古未有!以其诗来观其人能得出啥结论?倒是小平同志务实、英明,&不登长城空对雪,力劝农桑促改革&。呵呵,问好先生
huge回复:
谢谢朋友这多留言,一时不知如何回复,又不回不礼。
对那个时期亲历与否,直接感受的能力、站的位置如何,是属于大多数人还是少数人,一直掌握的真实史料和数据如何,是否细致的考证与研究过,现在的经历如何,接受何种观念,形成了何种见地,生活态度和做人立场怎样,这些还未形成共识就来讨论这些,恐避免不了观点的主观与客观打仗,真实历史与直觉印象打仗,大多数人的愿望和劳动与极少数人的经历和原有地位打仗,百姓切身感受与政治策略打仗,群众幸福感与社会物质现实打仗,百姓翻身做主与个别人翻身做主打仗,有发言权与无发言权打仗,把什么说成白与把什么说成黑打仗。
这些又无不是大多数人与少数人,真理与现象,事实与假象之间的龃龉,这些弄不清楚,讨论就免不了只见枘凿而不见子卯,益处也就不大,便一时无法形成有效沟通,况且这是个大课题,各方面都在回避,是今天讨论不清楚的。
应该正视的是,现在的社会,尤其在过去有些经历的人,特别是那些渐渐开始抛却个人一己感受,而能够越来越站在大多数人的视角来看问题的人,已有了广泛的反思趋势。
现在的盘子大,是经济发展带来的,那时的摊子也大,是战争基础上新旧转换中社会现实结构和人文结构带来的。这两个时期都有杂乱差的一面,无法用一个去证明另一个,应该说是社会主义社会从不可能成熟,到不够成熟,到走向成熟过程中的偶然与必然,也就意味着没有这样的事,就会有那样的事。不理解这一点,就逃不出主观幻想和臆断。
例如,今天的腐败分子比战争时期的汉奸数量,有过之而无不及,比文革中的“三种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都是有数据的,况且今天的腐败分子远未清除干净,不应被吃得饱吃不饱这种表面现象遮住眼睛。
再例如,新中国百姓扬眉吐气,翻身做主无法否定,一穷二白的基础和废墟上建国立国的现实无法否定,人们的积极性和极大热情无法否定,广泛无私奉献和英雄模范人物辈出的事实无法否定,普遍抵御黄赌毒和糖衣炮弹的意识及与坏人坏事做斗争的社会主义精神无法否定,内部旧势力想利用和平翻身的趋势无法否定,战争过来的人们欲图安逸,坐享其成的倾向无法否定,外部的封锁和围攻无法否定,全面奠基和实现从无到有无法否定,各方面巨大成就以及外交成果无法否定,尤其旧中国社会一盘散沙和汉奸人性的彻底转变,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性质的充分显现无法否定。
这些让改革开放都不可能从根本上否定过去,“经济崩溃边缘”的说法就站不住,改革开放就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国内全面向好,国外普遍缓和,顺应人们对物质生活提高的愿望,利用全球普遍科技进步的成果等等方面因素基础上展开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前后社会是全面治理与重点发展的区别,而不应该是性质的区别,用这些来想想今天的现实,跳出个人立场,进行一下深入考证和研究,才可能得出尽量科学而正确的观点与结论。
有了这个认识,这时才好说斗争是怎么回事,即出现了什么问题,信仰危机是怎么回事,即信仰什么,社会主义到底该怎么发展,即有什么得失。
这些应该是个题外的话题了,似乎应该会意,不宜讨论,尽管与写诗的情意理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历史到今天,神州多变迁。发言须谨慎,鉴事要周全。
印象非公正,主观为狭偏。还须根上看,性质在官员。
跟评:& 00:39
人贵在有独立的思考精神而不是盲从,一个不知反思的民族注定没前途,一个不知反思的人注定没有出息,大是大非不可糊涂。为国不作为,或是乱作为,瞎折腾是最大的腐败。60年,中日经济同一水平,以后距离越拉越大;台湾大陆同文同种,78年时差距有多大,可以查资料看看;打到孔子,现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不知打了谁的脸?腐败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欧美历史上都有,不是中国独有,拿这个说事儿,有些历史观不清晰。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靠进一步的改革去解决问题,而绝不是去否定改革走回头路。就诗论诗最好,再次问好先生。
跟评:& 08:14
回应东风先生:“为国不作为,或是乱作为,瞎折腾是最大的腐败”,赞同。
跟评:& 21:40
回应东风先生:不知朋友偷换了多少概念,这样的争论是无益的。以下仅作最后说明。
本文是谈的是写诗体会,重在写诗的交流与沟通,无意任何旁外的争论。旁外的见解,同则可以交换,根本性差异则必须各自保留,求同存异,这才是明智的,况且这样的对话已离开了主题,所以朋友应该懂得“不回不礼”四个字的分量。
我在这个诗网,多次直白地说过,我不欢迎无益的龃龉,欢迎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便争论,站在主观立场上,坚持一己(哪怕一部分人)的见解,坚持事实或数据为我所用的做法,也是不可接受的,这样的争论更是无意义的。
我是过来人,文革中既不在少数人的“三种人”一方,也不在“被摧残”一方,而以全家下放支农,最后站在广大人民群众一方从文革中走了过来,这样的人是最有发言权的。我的道德观和我亲历的事实,包括这样那样的不合理,怎么让我也没有理由去吐槽毛主席。朋友拿外国比,美国又允许谁去吐槽华盛顿以及林肯呢?
现在,我也既不在腐败分子一方,这是群众和纪检组织证明了的,也不在贫富差距最底层一方,说中产阶级也不为过,这证明我没有理由不支持改革开放。这些经历和到这个岁数享受的果实,让我这样的人不仅感恩,说话也最有发言权。
至于“人贵在有独立的思考精神而不是盲从,一个不知反思的民族注定没前途,一个不知反思的人注定没有出息,大是大非不可糊涂。”这样的话谁该对谁说呢?
我研究了近三十几年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改革开放的前因后果及其偶然因素与必然规律,很多论述都在网上可以找到,翻开我的博客也有几百万字可以见到。
这些东西,靠闭门造车是得不来的。这是我这么多年,学习党和国家历史,查阅各种资料和文件、档案所研究与考证的结果,是这么多年因基层工作关系,能够与系统内外普通群众,包括学校,村街,企业,各级机关干部,特别是上上下下各类老一辈经历者相互接触的结果,是我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一己观点而做出的观点凝结。相比这个,什么叫“人贵在有独立的思考精神而不是盲从”?什么叫“一个不知反思的人注定没有出息”?是谁该教育谁“大是大非不可糊涂”?
“为国不作为,或是乱作为,瞎折腾是最大的腐败”,这样冠冕堂皇的话,任何人都会说,但是真正研究过治国理政的艰难吗?是谁在“不作为”,是谁在“乱作为”,是谁在“瞎折腾”,是谁在“腐败”,认真地考证,调查与分析过吗?
老百姓有句话:“党是好党,下面的人很难说。”这句话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指的是什么人?
改革开放不是用来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是时期的分水岭,不是制度和性质的分水岭,邓公说的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说的是“共同富裕”,说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说的是“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的人”,是谁偷换了这些概念?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可比性在哪里,研究过吗?社会主义早就有过抵御糖衣炮弹的经验,难道为了借鉴资本主义经验,就该同时复制教训吗?打开窗户苍蝇可以飞进来,难道安纱窗、拿苍蝇拍的智力也一同飞了吗?
既然承认“中日经济同一水平”,请问是谁领导下干的,是自然就有的吗?“以后距离越拉越大”是怎么原因,又为什么?“台湾大陆同文同种,78年时差距有多大,可以查资料看看”,似乎这该客观了吧?却不过是为我所用的主观选择心态作祟。你考虑过发展基础,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地区状况,摊子大小,战争破坏程度吗?甚至大陆的黄金几乎被蒋介石搬走得一干二净,这个台湾发展的关键基础考虑过吗?
“现今孔子学院遍布世界,不知打了谁的脸?”,知道国家为什么要支持在国外推动孔子学院吗?知道毛泽东当初为什么要反对“孔老二”吗?不是以为见到“孔子”二字就可以附会的。
“腐败是经济发展的副产品”,研究过这个“副产品”是必然的,还是可以避免的,是可以最大化的,还是可以最小化的?“不是中国独有”,这句话不仅是糊涂的,而且是惑人和害人的,是给腐败现象找托词,要知道“糖衣炮弹”这几个字,不是今天发明的,为什么?“有些历史观不清晰”,又该说给谁听呢?
“改革没有一帆风顺的,总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需要靠进一步的改革去解决问题”,如果正确理解,这正指向改革开放的初衷和必要,可是却被朋友偷换地拿来做为托词而否定什么和维护什么。
“绝不是去否定改革走回头路”,话好听,却中藏玄机。谁在“否定改革”?不是发现了改革中问题的大多数人,而是少数人中的腐败分子,是在贫富差距中获得不正当既得利益的人,是诋毁毛泽东,淡化毛泽东思想,鼓动“去毛化”,从而给自己投机找理由、找出路的人,是想总大多数人中脱离出来,以出人头地,高高在上为乐的人。
这是不能否认的。雷锋等一大批可歌可泣的人物也是少数人,如果某些人不承认自己在以实际行动否定改革,为什么不做这样的少数人?
说到“走回头路”,相信没有一个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人,会愿意“走回头路”。倒是谁正在“走回头路”呢?是腐败,是脱离人民群众的人,是不能代表老百姓发言的人,是那些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是享受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果实而又要得到西方式的“民主”,“自由化”的人,是既要在人前显圣又要背地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人。这样说,朋友不反对吧?
是这些人打着反“走回头路”的旗号,一边夸大这个,一边缩小那个,把少数人的忧虑捏造为多数人的忧虑,影响国家改革,反故意回避人民的真实心声,一再借已经远去的文革造势,往领袖身上泼脏水,无端酝酿和堆积对他老人家的反感,淡化人们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并借此想永远拿文革说事,偷换概念地压榨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实际是维护自身利益,全然不顾邓公主持下党形成的决议,千方百计回避这个决议,甚至为什么总有人鼓动把法律绝对化,就是因为有些人在这上面有发言权,可以把法律当做手电筒来使唤。法律到今天不可不谓完备,朋友清楚老百姓的感受吗?日复一日面对面地调查过吗?
关于“就诗论诗最好”,本文就是就诗论诗谈体会的,为什么朋友要引开这个主题?甚至想论个输赢?即使不谈体会,说成“就一首诗论一首诗”,这的确是一些人的愿望,可是愿望是能当标准似的来要求人,强加给人也要这样做的理由吗?
我倒以为“问好先生”这几个字,无论如何是站得住的,也问好朋友。说了这么多,我想我这个诚意也是站得住的,多么想一个字不写也能表达这番诚意!希望这样无有意义的争论,就此打住,还请见谅。-----
如何论问题,非在有言时。问己何人也,观他人者谁。
经纶都想有,仙圣几能为。休令微知躁,不谙明语迟。
——不过,朋友还是可以做的,只要不进行这样无意义的争论。人最终是要以人格论的,但愿不固守一己之隅,相互间成为好朋友也是能够做到的。
跟评:& 20:18
本文标题应是——说说诗是怎样写的。这网名也是——吾爱诗词:如此跑题的言论是不是不作回应才是哦……
huge回复: 呵呵,不回应又怕惑人,又因此忍不住,删了吧尚觉未到程度。马姐实际上捅了老弟的一个软肋。老弟常被人说成有很多软肋的,其中“把谁都当做好人”就常被人拿来搞笑,说我嘴上说要明辨是非,其实是我第一个做不到,没办法,教书教惯了,有教无类成了骨子里的东西。---
世间诚万象,无奈一而长。半辈教书匠,终生孩子王。
与人均以善,为己少加防。但见三分惑,解除如去荒。
跟评:& 23:20
我不想多嘴更不想多事,实在是看不下去:与一个言语自相矛盾,思路混乱还自以为是又 不懂尊重人的人作再多的讲解都是白搭!……因此再说一遍不必过余去理会。这是虚拟的网络平台不是学校,在校您恪守尽职那是应该的。在网上:您毫无保留把您的学识经验与人分享:那是您的善举!但碰到无趣之类还是回避的好,我知道您有足够的底气作应答!可我还心疼老弟如此劳神呢,毕尽都上了年纪还要上班。闲来网上吟诗作赋交流本该是轻松愉悦之事,象您这样太累了……不多说了保重晚安!
写诗表面看是自己的事,实际上是受过教化的人,当有能力拿起笔来时,自己给自己赋予的一份觉醒和一份责任,而这也是写诗得以获得广泛欣赏的真谛。
huge回复:
谢谢朋友看得仔细,挑出这么几句话来,的确是本人的观点和感受所在。分享个体会,---
平常好写诗,人谓学和知。吾曰何关也,无非有话时。
诗外真正的含义是做人,是一份平常心,一份淡定和信仰,一份操行品质,一份人生经历和感悟,一份对待自然、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一份靠得住谱的真实自我。
用户登录...
电子邮箱:
您注册本站时填的E-mail
登录密码:
您在本站的密码
记住我(以后自动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
选择图片:
图片大小不能超过2MB
音乐网址:
音乐网址必须以http开头,以.mp3结尾。其它格式的音乐请通过编辑器按钮插入。
例如 http://jsafc.net/htm/xsg/rcpy07/pipayu.mp3
给评论者打赏
给此人分配赏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表达对朋友感谢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