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亲霸权招亲来比武是什么意思思

缔造霸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缔造霸权》2013年4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缉思、牛军。
缔造霸权内容简介
在总结冷战的历史遗产时,中国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苏联崩溃的教训,很少论及美国的国内变化和政策调整,本书重点旨在探讨美国在国内事务中是如何应对冷战的长期冲击和影响,包括战略与决策的制定实施等问题。本书从诸多方面深入论述了冷战时期的美国大战略与大决策。
缔造霸权作者简介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院长,兼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原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另兼任中华美国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副理事长等。曾先后在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克莱蒙·麦金纳学院任访问学者或访问教授。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理论。  牛军,法学博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98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任讲师和中外关系教研室主任。1990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曾任美国外交研究室主任。2000年12月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外交学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部学术委员。多次到美欧日等国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担任客座研究员或兼职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美国对外政策等研究。专著有:《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和“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该书由EastBridge出版公司译成英文于2006年在美国出版)、《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始末》(获“华东地区优秀政治理论图书一等奖”,台湾巴比伦出版社在台湾地区再版)。其他著作还包括:《同床异梦:美国的欧洲战略》、《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决策》(日文)等。主编或合编中英文论文集:《克林顿治下的美国》、《冷战与中国》、《中国外交》、Toward A Hist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Foreign Relations,PersonalitiesandInterpretiveApproaches。多次获优秀科研成果奖多项,并获“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杨芙清王阳元院士教学科研优秀奖”、“正大教师奖特等奖”。
缔造霸权图书目录
丛书总序  前言  代序言因内变革:美国大战略及其赢得冷战的基础与动力  上编思想与制度  第一章美国遏制战略思想的缘起  第二章理想主义与美国对外政策  第三章美国“国家安全国家”的建构  第四章冷战时期的美国国会与外交政策  中编战略与政策  第五章美国核战略的形成及演变  第六章美国的隐蔽行动战略  第七章美国的同盟战略  第八章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下编决策  第九章冷战与美国危机管理决策  第十章美国的局部战争决策  第十一章冷战与美国军售政策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亚马逊图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一书试图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释信息传播的“国际化”或“全球化”是的形成原因以及信息传播在世界现当代历史的演进中起的作用。马特拉在《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一书中提出了三个观点。首先是战争对传播具有推动作用。战争对信息传播的功能性需求,先是缩短时空距离的需要(比如,手机的前身是摩托罗拉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步话机;五角大楼作战指挥系统的计算机网络诞生了后来的因特网),同时战争期间对鼓舞士气的要求也促进了宣传鼓动的发展,甚至衍生出心理战这个专门学科。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图书信息
书名: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
作者:[法]马特拉
翻译:陈卫星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日
定价:26.00元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内容简介
当今世界,从信息工业的跃进到媒介产业的发展,都足以证明传播对现代社会的渗透是一种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不断地产生信息,不断地进行信息循环,再不断地生成新的信息。从有线电波到通信卫星,从通讯社到数据库,传播网络和传播流量的国际化和增量速度不停地改变着世界。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图书目录
马特拉的词与物(代译序)
前言传播的三个支撑点
第一部 战争
第一章 技术网络的崛起
第二章 民众的时代
第三章 大社会的无形管理
第四章 意识形态的震荡
第五章 计谋学派
第二部 进步
第六章 从进步到传播:概念的变形
第七章 “期望增长的革命”
第八章 流量的国际调节:反复相互渗透的剖析
第三部 文化
第十章 经济地理的强制:全球文化的寻觅
第十一章 调解与混杂:文化的报复
第十二章 结论:谜
附录1 大事年表
附录2 国示化和传播
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作者简介
阿芒·马特拉(ArmandMATTELART),1936年出生,巴黎第八大学信息教授,长期以来从事媒介、文化和传播的研究,其研究论题涉及到文化、政治、大众媒介和传播历史及理论。从年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天主教大学任传播社会学教授和联合国社会发展专家。在智利人民阵线执政时期(年)作为阿连德总统的国际事务顾问和智利政府一起工作,后被皮诺切特军政府驱逐出境。在年和法国著名记录电影导演克里斯蒂昂·马克一起编导了一部反映智利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影片《螺旋》。1975年至1982年期间在巴黎第七大学任教,1983年至1997年在法国雷恩大学任教。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话语霸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所谓“话语霸权”,就是在表达某个观点时,用居高临下的态势、用说一不二的语气、用绝对权威的结论,先向受众灌输某种意念,强硬接受,先入为主。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金融霸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金融霸权(Financial hegemony)是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和在中占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霸权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一个国家范围内,并不存在金融霸权,因为金融本身就是一国经济的核心。本质上,金融霸权是军事霸权和经济霸权的延伸,而军事霸权与经济霸权是金融霸权的基础,没有雄厚的军事与经济实力根本谈不上金融霸权。
金融霸权霸权概念
霸权(Hegemony)是一种“霸主权”或“盟主地位”,尤其是指特定联盟或邦联中的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统治或领导地位,有时也作霸权国推行的支配性的政策或强权政治。“ Hegemony ”一词在古希腊本来具有“领导性(leadership )”的含义,但在征服了马其顿之后,又加上了“支配(domination)”的意思。因此“霸权”含有暗示巨大权力的剥削、压迫性质的双关语气。
金融霸权作用
1.制定国际经济竞争规则和政策协调、执行国际经济竞争规则、稳定世界经济、促进经济发展、控制危机。
2 、金融霸权国(或集团)利用其霸权地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的剥削。是一种由金融霸权国生产的公共产品(public goods),其他国家不能只“”,必须付费。这种费用是金融霸权国通过剥削其他国家特别是收取的,具体地说,这种剥削是通过强制推行打开别国金融市场,利用其货币的特权地位、攻击性的金融投机和实现的。这将在下面做详细论述。
3 、霸权国地位更迭时给国际金融市场带来动荡和不稳定。根据金德尔伯格的理论,霸权国的主要作用不仅仅是日常维持该体系的运营,而且在于控制危机局面。
金融霸权影响
在一战前的几次中由于英国的金融霸权国地位发挥的作用而大大缓和,二战后,由于英国的日渐衰落,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尚未完全确立,形成了一个金融霸权真空,导致了30年代崩溃和。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为金融霸权唱赞歌,反而应该警惕,因为在目前的下,利用金融霸权实现金融侵略和剥削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以往金融霸权为军事霸权服务,剥削性并不突出)都更突出,对的影响更深远。
前美国政治学会会长、哈佛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一书中,列举了西方文明控制世界的14个战略要点,其中三条都与金融霸权有关:第一条“控制国际银行系统”,第二条“控制全球”,第五条“掌握国际资本市场”。而相应地“控制高科技军火工业”和“控制航天工业”则分别退居倒数第一位和倒数第三位。
金融霸权剥削形式
作为金融霸权国,美国利用美元霸权、投机、和其背后的政治霸权、高科技力量确立了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并主要通过以下三种形式实现对其它国家特别是的剥削:
即利用美元在中的特权地位和增加
目前,美元仍是无可争议的国际货币,美元占全球的64 %、外贸结算的48 %和外汇交易结算的83%。美元的这种特权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使美国获得数额巨大的,从而白白占有了境外持币者的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约有半数美元(约3750亿美元)在美国境外,使其每年大概获益150亿美元,占美国GDP的0.2%。
其次,分享其它国家经济成长的成果。美国相对而言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却不必对等地或干脆是不负责任地偿还它们。美国可以通过美元的贬值,既减轻外债负担,又刺激出口,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仅在1985年3月至1986年3月的一年间美元贬值就减少了美国约三分之一的债务。
第三,转嫁危机。当美国出现时,可以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将转嫁给其它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时,美国可以直接增加避免和信心崩溃带来的,把通过的变化转移到世界各地。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并没有给带来实质性的衰退,但却深受其害。这也是为什么其它国家(如1997年的东南亚各国)出现持续的就有可能爆发金融危机,而美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巨额经常帐户而安然无恙的主要原因。
国际(投机)资本流动
战后,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和欧洲美元市场的兴起使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尽管经历了之间为主的和发达国家资本向流动的过程,但发达国家无疑是的主要输出国。追逐是的本性,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国际资本提供了良好的环境。1990 -1996年流入新兴市场国家的总额达11705亿美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但也同时带来了风险和剥削。从一个国家蔓延到另一个国家的过程中,处处都留下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大规模流动的痕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在全球货币市场间流动的国际投机资本即至少有7.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每年总GDP的20%,每天有相当于1万亿美元的投机资本四处游荡,寻找归宿。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动表现出极强的投机性、无序性和破坏性,就是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动造成的。经过近三十年的自力更生,东南亚国家经济已初具规模,为创造了良好环境,更为国际投机资本的无序流入提供了渠道。在无序流动中有一个恶性循环,资本的流入破坏了原有的资金平衡,造成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东南亚国家必须提高利率,然而高利率又进一步使国际投机资本趋之若鹜,使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结出膨胀性的果实。投机资本的大举进驻一度使这些国家喜形于色,但由于的升级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投机资本便一窝蜂地进入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开始膨胀。大量投机资本的流入必然造成配套本币的匮乏,诱使,继而导致的,为未来的贬值打下了埋伏。当投机者们看到时机成熟,便“不经意”地捅破泡沫,带领投机资本如潮水般地涌出,造成在短期内无法弥补的资金真空,导致货币的过度贬值。这样,东南亚国家“破产”了,国际投机资本却满载而归。
作为金融霸权国的美国同时也是目前世界上头号债务大国,但从来没有看到美国为此而担忧,更不会发生类似于 80 年代初期拉美式的。相反,美国从中受益匪浅,这一方面得益于美元的特权地位,另一方面得益于由此带来的国际()资本流动。实施金融大改革后,美国利用美元的独特地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资金运用十分成功,低成本甚至无成本的资本输入和高回报的使得美国获取了经济增长中的大部分利益。
所以,只要美国需要资金,可以随时通过的调整从容不迫地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强烈要求开放其金融市场,实现包括在内的,以使其资金自由进出这些国家;所以,当发展中国家出现所谓的“某某奇迹”时,美国便输出资本,流入后者的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这些资金的流入在别国吹起一个个,制造出虚假繁荣,一旦时机成熟,美国便通过各种手段将,当然携带着丰厚的利润。在过去的一年里,以各种形式流入美国的约有7000亿美元,其中由东亚地区转向美国的外资就超过3000亿美元。这些资本简单的一进一出,给美国带来的是经济增长,给带来的却是苦不堪言的危机。
攻击性的金融投机
目前,美国有1万多只共同基金拥有近4万亿美元资产,3000只对冲基金拥有4000亿美元资产。其中对冲基金无疑是在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兴风作浪的急先锋,尤其是索罗斯及其量子基金,共同基金也一改以前的稳健作风加入投机的行列。1997年9月,美国股票总市值为12万亿美元,每日平均交易额为 450亿美元,即使这些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动用几十、上百亿美元在美国股市折腾也不一定有什么作为,但到了泰国、马来西亚甚至香港、新加坡的股市,无疑于大象跳进游泳池,无论还是作空,都足以掀起惊涛骇浪。
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和去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都是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在作祟。它们调度巨额投机资本,配合舆论声势,运用和立体投机策略,先攻陷外汇市场,然后利用各个金融市场间的内在连动性获取惊人的。香港之所以没有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并非单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采取了出其不意的干预措施,主要是使得这些国际炒家无暇自顾。在现行的国际金融市场“游戏规则”下,国际炒家的风险与收益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性,只要操作得当,几乎总处于无往不利的只赢不输地位。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略有油水的新兴市场国家都已经被美国的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悉数闹了个遍,这些国家也无一例外地陷入严重的金融危机或。有报道证实,眼下的巴西金融动荡中,对冲基金也脱不了干系。攻击性的金融投机是金融霸权对侵略和剥削的最外在的方式。
低价收购发展中国家金融机构
作为东亚也可以说是南方金融危机的后果之一,就是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企业倒闭、破产成为普遍现象。当金融霸权国炮制出后再杀一个“回马枪”,以“”收购东亚企业特别是金融机构,而这时后者已经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只有任人宰割。东亚挥泪大甩卖的过程就是金融霸权的实现过程,也是发展中国家被剥削的过程。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由以上可以看出,金融霸权国要达到金融侵略和剥削的目的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开放的金融市场、巨额的国际投机资本和操纵别国金融市场的工具(包括和投机技巧)。其中金融全球化和是实现金融霸权的必要条件,这也是霸权国所极力推崇和推行的。霸权国打开别国金融市场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其霸权地位强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其金融市场,二是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变相推行。国际要求和金融全球化,而后者不仅加速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导致了的无序化。
所谓“无序”一方面指特别是国际投机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了经济运行和调整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指国际投机资本对的肆意掠夺。半个世纪来,在所谓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极力推动下,促进自由流动一直是的主要目标之一,也是西方发达国家所津津乐道的。在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时所定的章程中没有“自由化”的条款。不仅没有,而且基金协定还赋予各国“” (capital control) 的权力。
60年代国际经济学中著名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也部分地表达了这一思想。该模型说明,在“资本流动”,“自主性”和“”三个条件中,最多只有两项能够同时满足。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撒且尔和里根上台为标志,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干预主义经济学占据了的地位。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成了世界性的潮流,在这一潮流的有力推动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一个资本自由流动的似乎已经初见雏形。凭心而论,的自由流动创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即使现在被国际投机资本搅得焦头烂额的东南亚国家当年创造的奇迹也沾了的光。
但这并不等于说真的就无可挑剔,在价格充分浮动、资本充分流动的条件下,风险也随着资本特别是国际投机资本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而在各国游荡,随着国际资本的膨胀而膨胀。而其中的风险对于来说更是巨大,这是因为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投机资本对于的变化极为敏感,国际投机资本又完全不受发展中国家所控制。然而,就目前看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似乎还没有意识到限制国际投机资本过度投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还在极力推动的自由流动进程,并一度认为新兴市场国家发生危机并非投机资本的过度流动而是流动不够。1997年在香港召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年会上,IMF提出了修改IMF章程的设想,其目的是要将“自由化”列入IMF章程。在东南亚国家被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流动和投机搞得心烦意乱的时候,IMF讨论修改章程,推进自由化进程无疑招致各界的议论。以的官员为代表的支持派大唱赞歌,因为这符合它们的利益。发达国家对和金融危机受灾国要求加强对对冲基金和国际投机资本加强监管的建议漠然视之,甚至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推进。
日,世界贸易组织102个成员国签订了“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在以下方面达成协议: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在中比例超过50%。不难看出,该协议生效后最直接、最大的赢家将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亚洲国家在遭受金融风暴蹂躏践踏出现了严重危机后,不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严苛的借贷条件时,“经援”便变成了化缘式的乞讨。IMF向泰国、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受灾国提供的援助,绝不是“免费午餐”,一个重要的药方就是,被援助国必须承诺进一步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允许外资更大程度地参与。援助的结果是,这些国家的纷纷倒闭,外资尤其是美资金融大鳄,龙骧虎视,等待下一次最好的机会进行蚕食鲸吞。难怪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要指责美国藉之名,行“经济殖民主义”之实,企图操纵别国经济。而韩国人也认为,美国意图透过IMF操纵韩国经济甚至将 日视为本世纪初日本入侵实行奴化以来的第二个国耻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论上是一个旨在稳定国际、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并透过提供解决成员国暂时不平衡问题的国际机构。但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加上该组织的极大部分资金来自美国,令人不得不怀疑美国就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政策的幕后策划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给有经济问题的国家时,对贷款国规定甚严,必须要他们做到合乎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经济游戏规则。
金融霸权总结
如同体系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在中也同样处在中心-外围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以为主体的金融霸权国处在中心地位,在外围,金融霸权在中心国内部的更迭(如欧元挑战美元)并不会改变这个体系。中心国与外围国的关系是主宰与依附、主导与顺应的关系,这也决定了与在中地位的不平等,也决定了两者属于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金融霸权已成为目前危害金融健康运行的最大威胁,如何防范金融霸权主义,增强本国的抗风险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刻不容缓的跨世纪课题。作为,不能因为金融霸权的存在而割裂与的联系,经济金融的相互依存毕竟是大局,但也不能机械效仿西方特别是美国模式,盲目地走道路,否则未享其利,先蒙其害。要避免金融霸权对的剥削,最关键的一点是阻断剥削的渠道,即在本国经济尚不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时,不要过早开放本国金融市场,适度的是必要的。马来西亚、台湾、韩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出台措施,也说明了这一点。对于中国而言,在和所谓的资本主义思潮的全球化面前可以静观待变,不必完全进去或谨慎为之。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超越西方霸权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超越西方霸权
《超越西方霸权》是2004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金铨。
超越西方霸权作者介绍
香港城市大学传播学讲座教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教授。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台北“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国际中华传播学会(CCA)首任会长。已出版7本英文著作以及8本中文著作,发表60余篇英文论文。
超越西方霸权作品目录
一 社会理论  1 视点与沟通1  ——中国传媒研究与西方主流学术的对话(代序)  2 媒介政治经济学的悖论25  ——中港台传媒与民主变革的交光互影  3 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45  二 历史经验  4 从儒家自由主义到共产资本主义61  ——记者角色的冲突与汇流  5 九十年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媒介建构(黄煜、李金铨) 95  6 建制内的多元主义117  ——美国精英媒介对华政策的论述  7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35  ——台湾报业与民主变革的崎岖故事  8 电视文化何处去? 165  ——处在大陆政治与海洋经济的夹缝中  9 国家控制,科技颠覆,文化自主185  ——台湾有线电视政治  10 政治经济的分与合205  ——香港媒介结构、新闻自由和政权递嬗  11 敲打民主之鼓239  ——美国传媒对香港回归的议题建构  (李金铨、潘忠党、陈韬文、蘇钥机)  三 世界脉络  12 跟随权力结构起舞的传媒263  ——兼评乔姆斯基的「宣传模式」  13 超越东方主义话语277  ——萨伊德、亚洲媒介、民主化  14 中国媒介的全球性与民族性291  ——话语、市场、科技以及意识形态  附录:中国传媒研究、学术风格及其他317  跋343  参考书目347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群侠传3西夏招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