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作家特别擅长情感描写,触动人心的文字

如何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我的图书馆
如何写好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一、写作技法例谈
“感悟”顾名思义,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感想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应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
1.确立触感点:
“感”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触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
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
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
以这个“触感点”为主线,以这个“触感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要求确定“触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触感点”的作用。
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
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2.根据触发感想的材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内容:
⑴ 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⑵ 以物为触感点的: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⑶ 以“虚接触”的事物为触感点的(想象、读史、读书类文章):
这一类感想性作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触发感想的虽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的事物,但“感”的内容却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可信的,而虚拟的事物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同学们在明确了前提可能囊括的范围后,抓住一个“感”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将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关系与前提最契合的点或面作为“感”的内容设置行文即可。
3.要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自己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自然会使文章具有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写作时,写出自己对事物、对人物的独特感受和态度,可以使文章真实、感人。
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是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四是要着眼于“细”。即要有细节。一个好的细节,能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而真实,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感人,正所谓“细微之处见精神”。怎样写好细节呢?
首先,精心锤炼生动传神的词语。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精心锤炼词句,特别是在使用动词、形容词时,力求一语惊人。例如:“衣服是早就洗好了的,母亲把它们叠得板板正正,叠好后用手压了又压,按了又按,200元钱已经缝在了衣服的最里层,母亲还一再叮嘱要小心。”一个“叠”,一个“压”,一个“按”,一个“缝”,把母亲收拾行李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出来,在尺幅之间传达出了母亲深沉的爱子之情。
五是要充分运用多种修辞格彰显人物性格。例如:“等我透过车窗向外看时,母亲竟还站在那儿。无情的寒风疯狂地撕扯着她的头巾,雪比刚才更大了。漫天的雪片将母亲迎风一侧的身躯涂成了白色,掺着雪片的白发凌乱地散在她的脸上。母亲就这样站着,一动不动地站着。我摆摆手示意母亲回去,此时我才发现,一向强健的母亲竟如此瘦弱、单薄,如茫茫沙漠中一株无助的梭梭草。”作者融情于景,运用衬托、拟人、比喻等修辞格,把母亲立在风雪中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感人至深。
六是要多种描写巧妙、合理运用。如,魏巍《我的老师》中有这样的描写:“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作者描写蔡芸芝老师时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一个“敲”字取代“打”字,可见蔡老师的用心良苦、温柔慈爱;“大伙笑了,她也笑了”,两个“笑”字,足见师生心灵相通,其乐融融。
二、写作技法点睛:
1.确立触感点:
“感”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在考场上,触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
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
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二是独特。三是新颖。
2.根据触发感想的材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内容:
⑴ 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
⑵ 以物为触感点:
⑶ 以“虚接触”的事物为触感点(想象、读史、读书类文章):
3.要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自己的成长。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
三、经典范文——名作例谈
(1)赏析名家黄方国作品《父亲》片段: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却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们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思考:
1.本文的感动点是什么?
2.作者抓住了哪些细节来描写这一感动点?
3.从写作技法看,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来写出这个感动点?
(2)赏读《父亲》全文,总结写好感悟文的常见构思模式,为仿写本文做准备。
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篼蹲在门口抽烟子叶。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喝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着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
  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见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双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
  次日清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烟子叶,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帕子,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下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
  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卧室。
  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
  父亲说:“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
  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了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爹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烟子叶,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
  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不行,我决定叫辆出租车送他回去。
  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却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侍候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刹时百感交集。
  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们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您及天下所有像您一样的父亲乞求原谅和深情致敬啊!
三、片段作文训练:
描写一位你所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要求写出她或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善良、乐于助人、急躁、憨厚等等,不得出现概括性格特征的语言,只能通过人物语言或行动来表现,300字左右。&
记叙文出新构思之·先抑后扬法
【学习目标】
1.学会运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
2.能处理抑扬之间的详略关系。&
【课前热身】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的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多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上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四起,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极少说话,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和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般,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自己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男孩的蝉蛹。)
我惊讶于男孩的聪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后来的一天,我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一堆儿蝉蛹!)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最美的善举》)
阅读并思考:本文是怎样运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前面几段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机智帮助病友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前后有对比内容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课文: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思考:《阿长与&山海经》采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文章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恶与不满,这段写了阿长的哪些事令我讨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一是喜欢切切察察,二是限制我的行动,三是睡觉摆“大字。
写作指津》》
&&&&写一个人,先写他坏的,后写好的,这就先抑后扬的写法。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饶舌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表现“我”对长妈妈的空前敬意。
写人记叙文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就是为肯定某人,先用误会法,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他(她),通过事件的发展或了解的深入,进而发现并赞美人物的美与善的一种构思方法。先写坏的,后写好的,就好像山峰要用低谷来衬托,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使文章更精彩,&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运用此种构思法要注意抑少扬多,扬能压抑。
热身阅读》》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当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副要死不活的样子。我和老伴感伤地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但自己亲手种下的,还曾怀有那样美好的憧憬,心中仍存那么一丝丝的期盼。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面前皱眉,叹息,甚至责备。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我的女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事情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可怜兮兮的枝叶间,居然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接着又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生出了好几条侧枝。我们高兴极了。可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拼命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它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非常生动地展现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这时候与其他花木相比,它毫无逊色之处。它像沉默了好几年的毛毛虫,蓄满力量,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蜕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一段红色的花枝,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它静静地趴靠在墙边,正好长了一人高。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老伴的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风儿一吹,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急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在坚韧中真是蕴藏了无法言说的奥秘和潜能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这篇文章按照时间线索,记录了三角梅从种植后了无生机到繁华怒放的生长经历。
B.第①自然段交待作者栽种三角梅的原因,只是希望每一个经过他家门前的人,都能香到小院中的花。
C.第④自然段描写三角梅“病恹恹”“要死不活”的样子,凸显了它后面的“枝茂花繁”,前后形成对比。
D.因为看到三角梅终于长出旁逸斜出的枝杈,老伴眼中闪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E.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并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技法突破】
突破点一:抑是为了扬,我们在运用先抑后扬写法时,如何才能做到抑得恰当,扬得合理?
父亲不喜欢吃山珍海味,不喜欢吃上千元的大宴,不喜欢正儿八经地坐在茶楼里品茶,不喜欢扎着领带穿着西装陪人喝酒。父亲说,这样的生活总不是个味儿,其实一点也不快乐。父亲喜欢吃大碗大碗的羊肉面,喜欢吃半个拳头大的羊肉萝卜馅饺子,喜欢吃钱钱饭,还要放盐喝稀饭,喜欢吃刚煮好的撒了盐的大土豆,喜欢吃陕北的南瓜子……母亲总说父亲很土不会享受,可父亲说过着农民般的日子,就是他最大的快乐幸福。
这就是父亲的思维方式,追求的不在于所谓的品质,而在于回忆中的那份快乐幸福!
(节选《父亲很土,却很快乐》)
思考:先抑什么?后扬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一开头用了四个“不喜欢”来写父亲在常人眼里很“土”,这是抑。再说父亲不但不土,还在人认为很土的生活中找到了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扬。
技法点睛:抑和扬不能脱节,抑的内容往往是常人的误解偏见或外在的东西,而扬的内容是一个人的本质,是其最真最善的一面。
突破点二:先抑后扬一定会有情感上的变化,在扬的部分,我们如何才能实现情感上的升华?
父亲是个军人,自然有着军人的性格:冷酷,无情,脾气还很暴躁。记忆中,他总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只是每年过年的时候才回来一次,而他每次回来,又总是以和母亲打架而告终。每次吵架的导火线又总是因为我。所以每次他回来,母亲总是先把我送走——送到很远的外婆家,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我上四年级。
爸——现在的你,早已退休在家,每次看着白发苍苍的你,我真不知道如何面对你,每次看着你蹒跚的脚步,我的心总是莫名的痛。我不说爱你,因为心里实在是对那两个字有太多感触了,我只想说,希望你身体健康,你健康,我们就快乐!!
(《感恩之心》)
思考:上文后半部分如何进行直接抒情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小时候对父亲的畏惧甚至恨,现在看到年迈的父亲,内心有一种深深的爱怜,这种情感既来自于儿时情感的积累,也有因随现实的境况变化而产生的变化。
技法点睛:先抑后扬情感的变化,一变化不能太突兀,二是情感要有所升华,但要真挚。
&&&&&&&&&&&&&&&&&&&&&&&&&&&&&&&&&&&&&&&&&&&&&&&&&&&&&&&&&&&&&&&&&&&&&&&&&&&&&&&&&&&&&&&&&&&&&&&&&&&&&&&&&&&&&&&&&&&&&&&
&&&&&&&&&&&&&&&&&&&
【技法归结】二个关键
&&&&1.关键一:抑是为了扬。“抑”不是作者的原意,只是一种手段;“扬”才是作者的本意和目的。“抑”是否定、贬抑,但不可过头,超过了一定的“度”,就难以与后面的“扬”自然衔接、自然转换,也就收不到这种构思手法应有的艺术表达效果。&
2.关键二:详略得当。要安排好“抑”“扬”的轻重、主次、详略。“抑”略“扬”详,切不可详略不分,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
【问题矫正】
问题一:有抑无扬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是“抑”的部分,请你适当增补“扬”的内容。
孩提时期,我视父亲为“冷血,父亲只会训我,只会催我,催我干这干那,父亲只会自己整天在店里侍弄那些钢管……却从不会想到留点时间逗我玩。我心中的父亲,是一张严肃而从来不笑的面孔,一幅幅令我畏惧的表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点破:抑是为了更好的扬。父亲“严肃而从来不笑的面孔”和“令我畏惧的表情”后来有什么变化?是什么时候发生变化的?我对父亲“整天侍弄钢管”有没有新的理解?
示例:记得有一次,父亲在弯管的时候,边与我说话边弯,结果没留意,一只手的两个手指头掉了进去,瞬时,父亲的脸扭曲着,特别难看。父亲没让我陪他去医院,回来时看他的指头用绑带包扎着,我以为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后来母亲告诉我,十指连心,那是很疼的。怕我看了害怕,父亲不敢让我去医院。我看着父亲因疼而变形的脸:“爸,疼吗?”父亲脸上笑了笑:“没事!”半年后,父亲的手指头才恢复,就又开始弯管子了。&&&&&&&
无情的岁月把父亲的双鬢染成了白霜,看到那两个伸直的指头,我多想操起那被父亲的汗水浸透的铁钳,为父亲扎管,为父亲分忧。
问题二:详略不当,抑扬错位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抑扬部分详略不恰当,请你给予修改。
来到了新的班级,也认识了两三位新同学,不知是鬼使神差,还是阴差阳错,班主任韩老师竟让我和小学同学张金鹏同桌,张金鹏在四年级的时候可是我们班的小气鬼。
他来安慰我,可见心地善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点破:为什么说张金鹏是“小气鬼”?要有更具体的内容。哪件事体现了张金鹏“心地善良”?要有详细事例和生动描述。在处理抑扬关系时,要注意抑少扬多。
示例:我的同桌张小鹏是个小气鬼,谁也借不到他的东西,用他什么东西,他先稀里哗啦的把你说一顿才让你用。
张金鹏虽说小心眼,可心地还算善良。记得有一次我上体育课跑步,叫别人撞倒了磕破腿了,到了班里,他马上给了我卫生纸,问候我疼吗?还去帮我买了一贴好。他的表现出乎了我的意料,可见他有个善良的心。
【课堂演练】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会越来越读懂亲情与爱,但曾经的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对父母的误解与抱怨。先抑后扬的写法就是从这些“不理解”的事开始写起请你写一段曾经对父母的“怨恨”,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妈妈,小时候,我怨你。
你与我的见面,总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向听到你说最多的话总是你必须得走了,下次再来见我。不会在意,或许是还年幼无知,又或者是习以为常。记得小时候的某一天,在幼儿园里,一个小朋友讽刺着问:“你妈妈为什么总是不来接你呢?那之后,会想你,情不自禁地。于是,你来看我再说着那句话时,哭着抱着你,质问你为什么不来接我?你松开了我的手,说你忙。还是走了。那一次,哭得很伤心,妈妈,你可知道,那时我很恨你。
【佳作回眸】中考作文题目:以“记忆深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记叙文。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为人刚直,性格倔强。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当我因没有完成作业而被留校时,父亲永远不会像其他小朋友的父亲一样为我送饭;每次期末考试结束,父亲也不过问我的成绩,我的满分单只能躲在口袋里默默哭泣。
上了初中,我顽劣的本性便显露出来。我打架、骂人,在课堂上制造恶作剧,在校园里出足了风头,最后得到的是一张勒令退学通知书。
当我卷着铺盖回家时,父亲没有暴跳如雷,而是给了我一个长久的注视。
“说心里话,你还想上吗?”父亲终于开口了。
“无所谓!”我不在意的耸耸肩,心里想:“你不是一点都不关心我吗?”
“唉!”他叹了口气,“先在家好好干活吧!”
以后的一个多月里,父亲早出晚归。农闲时节,他在忙些什么?一个月后的一天,父亲回来得特别晚,他眼里布满血丝,充满疲惫,仿佛一下苍老了许多。
“明天上学去吧!”他淡淡地说。
我疑惑不解,不明白父亲是怎样打通关系的。重返校园的第一天,校长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我让你归校,是为了你的父亲,不是为你。说实在话,我当校长这么多年,还没见过比你更野更疯更狂的学生。你父亲为了你找我不下二十次,他还挨门替你向老师道歉,再三说你只是个孩子,会变好的,就在昨天,他竞跪在这里求我,从没有人跪在我面前……
我脑袋“轰”的一声,校长再说什么我听不清了。哦,父亲!那个不爱我的父亲,那个刚直倔强的父亲,为了我这个顽劣的儿子,竟长跪不起!此刻我明白:我必须告别往昔荒唐的岁月,为父亲,也为我。
如今,许多往事变黄褪色了,而父亲那一跪,同父爱的博大深沉,永远镌刻在我灵魂深处!
点评: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记叙文,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父亲的沉默寡言,父亲的倔强刚直,以及对“我”的漠不关心,曾使“我”一度误解:父亲不爱“我”。然而被勒令退学又重新返校后校长的一席话,才使“我”幡然醒悟。父亲的一跪,震憾着“我”的心,也令“我”懂得了父爱的博大、深沉。 & 
【布置作业】
&请以“我和”为题,运用先抑后扬的构思方法,写一篇不少于字的写人记叙文。
热身阅读3《三角梅》参考答案:B&D&&
高分突破技巧之·一线贯穿
【课前热身】
案例一:课文《风筝》一文采用了什么线索贯穿全文,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以“风筝”为物线,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叙事:
起因: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我”见风筝而悲哀。
经过:回想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
结果: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我”想讨弟弟的宽恕,小弟已全然忘却,这更平添了“我”心头的沉重。
【教学目标】
1.掌握一条线索贯穿全文的写作技法;
2.避免线索不明、脉络不清的问题。
【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思考“课前热身”中的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并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
名家精品往往让人过目不忘,回味无穷。之所以如此,我们细细读来,会发现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文章的字里行间总有一根无形而又有形的线穿行其中,也穿行在我们的心中。这根线是什么?它就是行文的线索。
【要点概述】
(1)什么是一线贯穿?
一线贯穿,即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也就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将某一物象、时间、地点、事件、话语、情感等,作为思维线索贯穿全文始终,使分散的材料组合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打个比方说,文章的材料就好比一颗颗珍珠,“线索”就好比引线,一线贯穿就是用一根引线把这些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串起来,使之成为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2)一线贯穿常见有什么方法?
一线贯穿最为容易操作的常见技法有二:一是物象贯穿法,二是细节贯穿法。
【技法突破】
突破点一:什么是物象贯穿法,采用物象贯穿法有什么作用?
  那是一个除却精神,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十二块四毛钱,全在这儿了。昏暗的灯光下,妈摊开自己的掌心,怎么数还差10块。可是明天——我们就要开学,姐妹仨的学费便成为父母的负担,尤其是大姐那笔不小的开支和她班主任对欠款学生鄙夷的态度也更令全家焦虑万千。
  全家人惟一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希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爸眉头紧锁,欲言又止,这微妙的举止难逃妈犀利的目光,她紧紧地逼视着爸:有办法吗?
  爸终于下了很大的决心:“还记得年前借给陈家的10块钱吗?说好过年就还,可是直到现在……”
  妈呆愣了片刻,突然直立起身,咬咬牙说:“我带小三去要!”
  陈家满目窘迫、凄凉。惟一值钱的恐怕就是那张摇摇欲坠的木板床,一位骨瘦如柴、眼窝深陷的女人头上扎块花布,病恹恹地躺在上面。看到我们,女人眼里掠过一阵恐惧,男人缩了缩身子,近似卑微,怯生生地嗫嚅着:“那10块钱早就该还了,可她生下孩子后,病倒了,几口人吃饭,还要看病,实在还不出来,慢一慢行吗?”
  妈深深地埋下头,犹豫片刻,还是很艰难地吐出:“我们如果有办法,也不要了,可三个娃明天要交学费,再穷不能穷孩子呀!”
  女人眼里浮着招人怜悯的微光,溢满了忧伤和无助。他们太穷了,她也真够狠心的,简直是釜底抽薪,我对妈产生了一丝怨恨,甚至寒心:“妈——别要了……”
不知什么时候男人不在了。当那男人裹着一阵寒风进屋的时候,手里攥着不知如何弄来的10块钱。母亲和我坐了一阵冷板凳,终于捏着钱讪讪地走了。妈一直无言,临近家门时,她沉甸甸地叹了口气。
  日子一天天滑去,不知怎的,我有点挂念那家人,并深怀内疚,不知他们过得怎样了。
  一年后的一个傍晚,陈家男人突然亲自上门,并带来一包水果糖,憔悴的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男人刚坐下就从怀里掏出10块钱,妈直推搡,埋怨道:“不是说好送你们吗,不用还。”“不,欠债还钱是天经地义的事,况且孩他妈已经好了,家里好过多了。”
  妈双手颤抖着,无语凝噎。我拉了拉她的衣襟,脸上写满了疑问。
  后来,妈轻轻地说出了我永生难忘的一段话:“我一个家庭妇女又有什么法子,我只有第二天替你们交了学费后再去想法子挣钱,把10块钱给他们送去。看他们那般困难,真不忍心,否则我会一辈子也不安心的。”
  那一瞬间,我不禁泫然泪下。
  我终于读懂了一颗熠熠生辉、美丽如金子般的心。
  那一瞬间,我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敬畏,她为我拉开了认识善良的帷幕,使我终生感念人性的美丽,并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
(杨国华《讨债》)&&&&&&&&&&&&&&&&&&&&&&&&&&&&&&&&&&&&&&&&&&&&&&&&&&&&&&&&&&&&&&&&&&&&&&&&&&&&&&&&&&&&&&&&&&&&&&&&&&&&&&&&&&&&&&&&&&&&&&&&&&&&&&&&&&&&&
思考: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文章以“10块钱”为线索,对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具体的描述,从而表现出母亲可贵的精神品质,也表达出“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技法点睛:所谓“物象贯穿”,就是以一个具体的“物件”或“意象”,比如,如老师的保温杯、外婆的陈山楂、父亲送的羚羊木雕、风中的芦苇,把全文的材料贯串起来。
突破点二:何谓细节贯穿法,常见的细节有哪些?
&“唉!孩子怎么就不理解?”我刚想敲门,就听见了妈妈轻轻的叹息声,似乎在与人打电话。我便静静地站在门口,倾听着妈妈的话。
“最近,总觉得孩子对我很有意见,我说她一两句,她就说:‘知道了,烦死了。’其实我也是为她好嘛。就说上次吧……”
妈妈的话把我带到了那天。“今天天气不好,可能会下雨,别忘了带伞。”正准备去上学,妈妈急忙叫住了我。“你每天都说要下雨,快说了一个礼拜,可哪天下雨?我才不想像前几天一样呢。”说完我扭头冲向学校。
傍晚,天忽然下起了小雨,我正愁着没法回家,一顶熟悉的小红伞跳入了我的眼帘——是妈妈送伞来了!我内心一阵感动,但马上就被妈妈的唠叨声驱赶到九霄云外。“叫你带伞,你就是不听!”妈妈一边说一边抹着脸上的雨水,“下次呀要吸取教训,你看为了送伞给你,我晚饭还没烧呢!”“知道了,烦死了,你不高兴送就别送,我又没叫你送。”说着,我一头扎进雨中,把妈妈一个人丢在校门外。
“还有,有时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才能讲通她。”妈妈的声音激动起来,打断了我的回忆,“她总说我跟不上潮流,思想陈旧,但是她却不知道应该要节俭地生活!前天……”
哦!原来是那件事。那天我和妈妈一起上街,走到半路,我的肚子就向我提出抗议,唱起了空城计。“妈,我饿了,给我买点吃的吧!”于是妈妈给我买了两个面包。吃了半个我就饱了,于是我就把剩下的那半个面包往路边的果壳箱里做“投篮练习”,面包在半空中飞快地转着,划下了一道弯弯的弧,“呼”地一下挺着圆滚滚的肚子钻进了果壳箱中。“好啊,干得真不错!”我自我夸奖道。“你怎么这样子呀!”旁边的妈妈见此情景,怒不可遏,“你懂不懂珍惜、懂不懂节俭,你这么浪费,真是太不应该了。”“不就是……”我正想争辩几句,却被妈妈的话打断了。“这面包又不是不能吃了,现在你吃饱了,可以待会儿吃!”
&“啪!”电话挂断的声音,把我从思绪中拉回来。我轻轻地敲着门,心里暗想:妈妈,对不起。请原谅我的天真幼稚。
(《代沟》)
思考:以上选段采用了什么方法组织材料,作者以它为线索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文章以妈妈打电话的一些话语为线索,通过妈妈打电话的话语引发回忆,推动情节的发展,也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
技法点睛:所谓“细节贯穿”,就是通过人物的外貌(人物局部的特征如背影、驼背等)、语言、动作、心理(情感)、神态或者周围环境的细节变化,把全文的材料贯串起来。 &&&&&&&&&&&&&&&&&&&&&&&&&&&&&&&&&&&&&&&&&&&&&&&&&&&&&&&&&&&&&&&&&&&&&&&&&&&&&&&&&&&&&&&&&&&&&&&&&&&&&&&&&&&&&&&&&&&&&&&&&&&&&&&&&&&&&&&&&&
【技法归结】两个关键
&&&&1.关键一:以物象贯穿法,关键是要明确它不同于文章里常出现的“状物”,状物是对“物”作细致的描绘,而线索之“物”,对其本身不一定要详尽描绘,它只起到贯连全文的作用。
&&2.&关键二:运用细节贯穿法,关键是要注意,作为文章线索的细节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并贯穿全文始终。
【问题矫正】
问题一:话题不集中,线索不明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存在话题不集中,叙述凌乱,线索不明的问题,你能将它改写,使之叙述集中、线索明朗、中心突出吗?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千古大帝——秦始皇。看着他的铁蹄踏翻六国,一统天下,站在耸立的咸阳城楼上君临天下,臣子三呼万岁。我看见他穿过无际无涯的阿房宫,以尊贵的“朕”的名义坐拥天下,我也看见娇小却又倔强的孟姜女哭倒在长城脚下,他却站在城楼上放肆地哈哈大笑。
历史课正好讲到秦汉两朝,带着眼镜的老头正滔滔不绝地讲述着秦皇汉武,他曾夸口对秦始皇了如指掌。或许人们比较喜欢越轨英雄,秦始皇打破天下七分的格局,抹平了大地上那七条叫做边疆的界线。我还在对那个梦耿耿于怀,以至于眼镜走到跟前仍全然不晓。于是只有站着消磨了这堂课剩余的时间,我真想起身上前拉下那副眼镜,对那个自称对秦始皇了如指掌的老头大吼:秦始皇一生有多少女人,他为什么没有封后?然而我不敢,不敢做那些打破师生界限的越轨的事,因为我不是英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昨天的历史课上,老师滔滔不绝讲述了有关秦始皇的辉煌历史,高度赞扬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丰功伟绩。于是,昨晚我便做了一个梦。梦中,我看到这位千古大帝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最终,他的铁蹄成功踏翻了六国,一统天下。功成名就的他站在巍峨的咸阳城楼上,君临天下,显得那样的威威风凛凛、孔武高大,令人不得不俯首称臣。而他的臣子们,则不约而同地齐齐下跪,并且,异口同声地高声三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问题二:叙述顺序混乱,线索不明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存在叙述的顺序混乱,造成行文线索不明的问题,你能否将它作适当的修改,使内容清晰、线索明朗起来?
她从小女孩那里买了四枚漂亮的扇贝,在往回走的路上,才发现其中的一只扇贝缺了角。那是在海滨度暑假的最后一天,她与几个伙伴一起去农贸市场买贝壳,遇上了一个卖贝壳攒学费的穿大红褂的小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于是,她返回市场,想另换一只扇贝,没想到小女孩的贝壳已经卖完,她只得懊丧地离去。第二天早上,当她正准备乘车去火车站的时候,穿红褂的小女孩急匆匆赶来,把自己珍藏很久的一枚蓝色扇贝塞到她手里,微笑着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是在海滨度暑假的最后一天,她与几个伙伴一起去农贸市场买贝壳,遇上了一个卖贝壳攒学费的穿大红褂的小女孩。她从小女孩那里买了四枚漂亮的扇贝,在往回走的路上,才发现其中的一只扇贝缺了角。于是,她返回市场,想另换一只扇贝,没想到小女孩的贝壳已经卖完,她只得懊丧地离去。第二天早上,当她正准备乘车去火车站的时候,穿红褂的小女孩急匆匆赶来,把自己珍藏很久的一枚蓝色扇贝塞到她手里,微笑着走了。她被深深地感动了。
(此内容在教师用书中体现)
【课堂演练】
1、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你一定有许多熟悉的人,请选择其中的一个人,以“你好吗?……”为开头,写一段字左右的话语,对他(或她)作简要的叙述(或介绍)、描写、抒情或议论,注意做到条理清楚,文脉贯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你好吗?我的母亲。看着你那被岁月雕琢过的脸庞,我不禁回想起二十年前的你的样子。那时的你青春、美丽、温柔,且又洒脱。那时的我常常看着你,看着你时就觉得温暖又舒适。你总是喜欢俯身在我耳边说话,经常牵着我的小手出门游玩;生气时候,嘴唇紧闭,瞪着那双不算大的眼睛;高兴时,发出爽朗的笑声,一双月牙儿似的秋水也在微微泛着微波;做事时,一脸认真,眼疾手快;感动时,嘴唇颤动,眼眶微泛水气;……母亲,那时的你多么生动,多么可爱。可是时光是个无情的巫师,他剥夺了你的青春,抢走了你的生动,让你步入老年的范畴。你开始有了力不从心的困惑,开始有了欲行不能的急躁,我知道,这一切在生理上都有解释:更年期。但我还是希望,我的母亲,您,尽快恢复“年轻”。
示例2:你好吗?我的朋友,看着你微笑,真好,还能依稀见到十年前的那份真挚。这样的你似乎什么都不会撼动你。可是我知道,要维护这份单一,你付出不少。学业完结,踏上工作岗位,接踵而至的自然是人际关系的打理。是随波逐流还是坚守如一?你看着身边人的变化,感受着周围人的波动:有顺势而上者背后的辛酸,有守住心灵者的痛快,你变化了:“外圆内方”。你于是认真工作,热爱生活,坚持自己的信念,守住心灵的净土。
示例3:你好吗?陌生人。大街上、小路边、车站里,随时随地都能见到你的存在,有踽踽独行的你,有三五好友伴着的你,不论什么时候我都能发现那样的你:或皱眉,或脸部暗沉,或迷茫,或苦笑连连。怎么了?遇到不顺心的事了吗?遭遇到打击了吗?“人生是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我们都会与那些“失败”交手,我们都有无奈的时候,可是生活于我们,她仍在继续,你难道就要一直背着那些枷锁吗?该放的得放下,能抛的就抛下,实在丢不掉的,压缩打包存于一隅,因为我们还在生活。昨天已经过去,而今天正在进行,明天还在展望,将那些昨天的负担一直背于身,对于你来说真的好吗?你的今天、明天要比昨天重要。
【佳作回眸】
题目(2011年山东威海中考作文题):请以“&&&&&&的目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那令我感动的目光
阳光掠过时间的长河,在记忆的贝壳上刻下道道印痕;波浪翻滚冲刷,真金慢慢沉下,阳光在长河里最终映照出一道道令人感动的目光。
专注的目光
“刘翔……刘翔……”赛场上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站在起跑线上的刘翔似乎并没有听到,他边凝神边做着准备工作。一位政府要员走上前去,拍拍他的肩膀说了些什么,刘翔竟毫无反应,更没有抬头看别人一眼。见此,电视机前的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难道刘翔今天的状态不好?”
  发令枪响了,刘翔似离弦的箭一般冲出去,奋力跨越一道道栏杆,眼神似鹰一般专注。最终,“秒”,刘翔打破了世界纪录!
  赛后,记者采访了刘翔:“你跨栏时知不知道有人就快要赶超上你了?”刘翔微笑:“比赛时,我只看终点。”
  是啊,只有全神贯注,锁定目标,才能击败敌人。
坚定的目光
“背着妹妹上学”的洪战辉是个相貌普通、衣着平凡的青年。在他还是一个满脸稚气的孩子的时候,命运就让他失去温暖的家庭,一个稚气的孩子竟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可他没有泄气,咬紧牙关,微笑面对,他用稚嫩的双手撑起支离破碎的家庭,用坚定的目光告诉世人,好日子就在前头。
洪战辉的眼神让我感动,它告诉我们,再苦再难我们也应该坚持。
睿智的目光
法国总统萨科齐温文尔雅的气质与睿智的目光让人难忘。竞选总统时,萨科齐面临的关键环节就是与另一位候选人罗琳女士进行电视辩论,这将最终决定两人的胜负。辩论的过程中,萨科齐言语谦虚,目光柔和,丝毫没有咄咄逼人的态势,却让罗琳的高雅形象尽失。最终,他获得了更多的选票。
萨科齐的目光让我感动,因为睿智的目光背后,隐藏的是智慧。
  思绪飞回,眼前家人的目光同样令我感动。当我有病时,有母亲温柔的目光;当我茫然时,有父亲鼓励的目光;当我无助时,有外公慈爱的目光……
  我知道,不论何时,这些令人感动的目光都会伴我成长,让我的人生常存感动。
本文突出的特点在于选取了生活中的名人和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抓住标题中的重点词语“那目光”,有力地突出了刘翔“目光”的专注,洪战辉“目光” 的坚定,萨科齐“目光”的睿智,进而议论深化,内容紧凑,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主题鲜明。
【布置作业】
请以“最是难忘_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要求文章一线贯穿,内容集中,条理清晰。
最是难忘母亲的牵挂
母亲对我的牵挂,最是让我难忘。
母亲的牵挂,就像雨后空中那道彩虹,绚烂多彩;母亲的牵挂,就像炎炎夏日的阵阵清风,给你带来阵阵凉爽;母亲的牵挂,又像那爬满墙头的密密麻麻的青藤,剪不断,理还乱……是啊,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演绎出人生中那许多动人心弦的历史,正是有了这牵挂,才涌现出生活中无数缠绵悱恻的故事。
  小时侯的我,身子瘦得简直像一根藤儿,皮肤黄得胜过那烧焦的蜡。邻居们常拿我开玩笑,说我过不了几天就可以用来喂蚂蚁了。母亲的心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我的身体,她带着我,一次又一次地徘徊在医院的门口,尽管每次检查的结果都是一切正常,从没查出过什么毛病,但母亲却仍然放心不下……
  岁月的风霜让母亲那高大的身影日渐消瘦,令母亲那自信的容颜日渐苍老……不知不觉,我已16岁了,我的身体一天天地壮起来,母亲的脸上也开始挂满了微笑——
  可以这样说,在我已走过的16个春秋里,无一个日日夜夜不是伴着母亲的牵挂度过的。记得学校组织的一次夏令营,母亲开始是不让我去的,在我的执意要求下,母亲无奈只好答应了。因为这是我第一次独自远行,母亲自然放心不下。临行前,她千叮咛,万嘱咐:“外出游玩要小心,紧跟着老师走,吃饭不要挑食,睡觉要盖好被子……”一串串的唠叨,一阵阵的罗嗦,开始让我不耐烦了,我甚至感到有些讨厌。本来早就说好,她不去车站送我的,可就在汽车缓缓启动的那一刹那,我却清晰地看见,车站的一个角落里,分明有一个模糊而熟悉的身影,一双关切的眼睛正凝视着我。刹时,我的泪水不知不觉迷糊了双眼,我望着母亲,一动也不动,直至她的身影消失在我的目光里。出行的日子里,心里多了一丝莫名的空虚,才觉得母亲的牵挂是那样难得,她成了我惟一的寄托,也化作了儿子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月光下的母亲,您还好吗?
  我渐渐明白了,母亲牵挂着他的儿女。我知道,母亲想用她那粗糙的双手为儿子摘下星辰,挽住月亮,但她是不能的;母亲想用她那勤劳的双手给儿子带来欢乐,留下温馨,那却是可能的;我的母亲,不正是在用她那双温暖的手默默地为她的儿子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吗?
我心里装满了母亲的牵挂,不管我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背后母亲的牵挂。
作文高分突破技巧之·状物抒情
【课前热身】
片段一:采取了怎样的写作技法?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宗璞《紫藤萝瀑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采用了状物抒情的手法。
片段二:下面段落是以怎样的方式状物抒情的?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冰心《荷叶&母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作者先生动地描写了雨打红莲之时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然后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呵护与关爱,进而深情赞美母爱。
【教学目标】
1.掌握状物抒情的写作技法;
2.避免言之无物或漫无目的写景状物的问题。
【检查预习】
&&1.请同学们思考“课前热身”中的问题。
&&2.教师指名回答以上问题,并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导入新课】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描写的对象非常广泛,树木花草、鸟兽虫鱼及学习、生活用具和建筑物等都可以列入描写的范畴。然而,不少同学碰到这类题材的作文时却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我们学会了“状物抒情”的写作技法,它写起来并不难。
【要点概述】
(1)什么是状物抒情?
状物抒情,就是用优美的语言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或事物具体地、生动地描绘出来,以此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2)状物抒情常见有什么方法?
状物抒情常见技法有三:拟人联想法、融情于景法、托物言志法。
【技法突破】
突破点一:拟人联想法有何特点?
突兀地来了一座山,郁郁的,似乎一个不很快活地村姑,没头没脑地在等什么人。接着,一座座秀拔而起的山,便络绎迎接上来,且相互之间绝不关联绝非约好了来的;来的很突兀,似乎不是远远迎上来,而是兀地从地下拱上来;迎风一晃便化作一个个风姿绰约、飘飘逸逸的姑娘,梳了最新潮的发型,穿了时髦的长裙;满面春风挽了装满土特产的篮子,捧了盈盈欲滴的甜笑;走来争相招徕买主,推销货色,使人生出兴奋,想去亲近一番。
(《看山》)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脸。
思考:以上两个片段在写作技法上有何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其共同点是都采用了拟人联想法的手法,片段一将山想像成美丽的姑娘,表达了对南方山脉的喜爱,片段二将太阳想象成孩子和少年,形象活泼,情态逼真,惹人喜爱。
技法点睛:
采用拟人联想法,其特点是抓住景物与人的相似性特征,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进而抒发或寄寓感情。
突破点二:如何运用融情于景法状物抒情?
突然,像是风中的精灵在开玩笑,一阵疾风刮起,叶子失去了平衡,像一只折翼的黄蝴蝶,在空中翻腾着,在坠地前作着最后的努力。最终,“蝴蝶”飘落到了地上,夕阳将它染成了金色,如同天边即将逝去的火烧云…… &&&&
(《叶子的风姿》)
思考:选段主要意图在于描写“叶子”,却又描写了“疾风”与“夕阳”,还有不少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的词语,如“翻腾着”、“最后的努力”等,是否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作者意在以“疾风”、“夕阳”烘托渲染叶子飘落坠地的悲壮,用“翻腾着”、“最后的努力”等突出“叶子”生命力的顽强,进而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技法点睛:运用融情于景法,就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的描写,含蓄表达自己的情感。除了对所写对象进行细致的描写之外,往往还通过其他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烘托渲染,或通过一些感情色彩浓郁的词语进行描写,以达到突出文章主题思想之作用。
突破点三: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法状物抒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爱莲说》&&&&&&&&&&&&&&&&&&&&&&&&&&&&&&&&&&&&&&&&&&&&&&&&&&&&&&&&&&&&&&&&&&&&&&&&&&&&&&&&&&&&&&&&&&&&&&&&&&&&&&&&&&&&&&&&&&&&&&&&&&&&&&&&&&&&&
思考:这首诗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莲”有何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本诗托物言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同时也表达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这与“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相似性。
技法点睛:用托物言志法状物抒情,往往通过描写景物的情态特征,来表达自己与之相似的思想感情或精神品质。&&
&&&&&&&&&&&&&&&&&&&&&&&&&&&&&&&&&&&&&&&&&&&&&&&&&&&&&&&&&&&&&&&&&&&&&&&&&&&&&&&&&&&&&&&&&&&&&&&&&&&&&&&&&&&&&&&&&&&&&&&&&&&&
【技法归结】三个关键
&&&&1关键一:运用拟人联想法,不仅要赋予景和物以人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方面的特征,还要做到联想合情合理、情态逼真。
&&2.&关键二:运用融情于景的关键是,作者要带着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或身边的事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3关键三:要用好托物言志法,关键是要掌握好所描写的“物”与自己的“志向”、“感情”的内在联系,以“物”的特点为核心,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或志向。
【问题矫正】
问题一:所状之物不能与所抒之情紧密相融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存在景物的描写与所抒发的情感不能紧密相融的问题,你能将作适当的修改,使之情景交融吗?
一阵清风吹来,送走了我手掌里的梧桐树叶。望着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我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梧桐树啊,我明白,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然而,我实在无法明白,大自然为什么要这样为难你。难道它想要让你无法生存?当我转身走出这片树林时,我的心里默念着:感谢梧桐叶,感谢生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阵清凉的秋风吹来,轻轻地带走了我手掌里的梧桐树叶。望着眼前这片火红的梧桐树林,我莫名地流下了眼泪。
我在心里默念着:梧桐树啊,我终于明白,生命的长途需要你的跋涉,更需要你能够经受住生活中一切的考验与磨难。你千万要明白,这并不是大自然有意要这样为难你,想要让你无法生存。梧桐树啊,但愿你能够学会感谢,感谢大自然,感谢生命。
问题二:只状物,欠抒情
思考点:下面这段文字存在只状物,欠抒情的问题,你能否将它作适当的修改,使状物与抒情紧密相结合吗?
不知怎么,我想起了古木香味。印象中,这古木香味,潦远而沉寂。而且,这种淡淡的古木香一直飘在你书房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想您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古木香味。
那古木香味,潦远而沉寂。那是在属于您的地方才有的。然而,现在只剩充斥着古木香味的点滴回忆。
在那飘着淡淡古木香的房前,总有您安静祥和的脸庞。这时,也总有个顽皮的孩子飞奔向前,“肆无忌惮”地扭捏您那如树枯槁,如纸皱褶的皮肤。您没有责备,没有怒颜,反而搂我进怀,慈爱地抚摸着我的额,露出恬淡的如古木香般怡人的笑,骂我:“调皮鬼!”
从此,我爱上了那悠远的古木香味,并将您一同装入心田。
(此内容在教师用书中体现)
【课堂演练】
请以“那棵小桃树”为题,写一段字左右的描写性文字,要注意做到状物与抒情相结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天的一个早晨,奶奶打扫院子,突然发现角落的地方,拱出一个嫩绿儿,便叫道:“这是什么呀?”我才恍然记起了是它:它竞从土里长出来了!它长得很委屈,是弯了头,紧抱了身子的。第二天才舒开身来,瘦瘦儿的,黄黄儿的,似乎一碰,便立即会断了去。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委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
那棵小桃树虽然长得弱小,骨朵儿也不见繁,但一夜之间,花竞全开了呢。可开得太白了、太淡了,那瓣片儿单薄得似纸做的,没有肉的感觉,没有粉的感觉,像是患了重病的少女,苍白白的脸儿,又偏苦涩涩地笑着。我每每看着它,却发现从未有一只蜜蜂去恋过它,一只蝴蝶去飞过它。可怜的小桃树儿!
雨还在下着,花瓣儿纷纷零落去,片片付给风了,雨了!我的小桃树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地挣扎起来,一树的桃花,一片,一片,湿得深重,像一只天鹅,眼睁睁地羽毛剥脱。然而,就在那俯地的刹那,我突然看见那树儿的顶端,高高的一枝儿上,竟然还保留着一个欲绽的花苞,嫩黄的,嫩红的,在风中摇着,抖着满身的雨水,几次要掉下来了,但它却没有掉下去,像风浪里航道上的指示灯,闪着时隐时现的嫩黄的光,嫩红的光。
&&&&我心里稍稍有了些安慰。
【佳作回眸】
题目(福建南平中考作文题):为自己鼓劲
要求:(1)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3)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为自己鼓劲
生在狭小的盆中,你不甘蜷缩,你把根伸向大地深处,汲取甜美的甘露,你把生的气息呼向宇宙。
那一天,天空下起了倾盆大雨,我曾试图把你搬进屋内,可你的根早已从花盆底部伸出,牢牢抓住了大地母亲的胸膛。我无奈了,可你却依旧昂头微笑。你像是在为自己鼓劲:“加油,我快要看到希望的曙光了。”
你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冲破了人为的牢笼;你以坚强的信念,昂头为自己鼓劲。
春天,花的世界。许多五彩的花儿争奇斗艳,装扮着春天,可你却只有嫩绿的枝叶。当美丽的蝴蝶从你头上飞过时,你也曾怅然泪下,泪水中浸透着辛酸。本以为你会将自己的信念放弃,可你仍暗中为自己鼓劲,你坚信自己一定能开出最美的花朵。
夏天,炙热的太阳烘烤着大地,许多花儿经不住烈日的考验,变得奄奄一息。可你并没有倒下,你依旧昂着头,为自己鼓劲。柳条抽打着你的脸庞,阳光下的你,显得更加翠绿了。
秋天,当万紫千红不再,花圃里的最后一朵花也逝去了芬芳。此时,你将遥远的蝶儿召唤了回来。你开出了最靓丽的花朵,一朵朵馨香的菊在这空灵的秋天绽放,犹如童话中的白雪公主,犹如出嫁前满脸羞红的新娘,犹如心中金灿灿的希望在飞翔……
我震撼了,风雨中的清冷,黑夜里的寂寞,你都经历过,可在这空灵的秋天,谁也不能否认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如今,坐在考场上的我们,手里捧着散发油墨清香的试卷,谁又不是在为自己心中那一份誓言鼓劲呢?转眼流年即逝,我们曾经的足迹将会风化成一个传说、一句格言、一道风景线。
为自己鼓劲,让生命焕发光彩!
这篇咏物抒情的作文以托物寄意的手法,以物喻人,寄寓作者独特的人生感悟。文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菊作人格化的描写,并将盆菊与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花进行对比描写,突出焕发生命光彩的菊花,极力表现菊花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借花喻人,咏物抒情,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深刻地揭示了主题,很好地体现出状物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布置作业】
请以“那一轮明月(或那一株树或那一条小溪)”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记叙文。
那一轮明月
  花开花落,明月多情。
  冬的脚步渐远,春与冬擦肩而过。携来的是醉意的春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怡人芳心,勾人醉意,惹人欢喜。阳光底下是属于路人的,而黑夜是属于他的。倚窗仰望的是皎洁的月光,而今夜的月色却似乎非同往日:月光如丝缕缎绸悄然钻出淡淡的云层,柔柔地撒满院的梧桐。明月映床,淡月思乡,李白的愁绪思乡只怨这一轮高挂的明月。
  春意阑珊,思绪绵绵,淡夏送别了暖春,留下的却是思乡愁绪,缠缠绵绵。夏夜的荷塘迎着月光,那婀娜多姿,亭亭玉立的荷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明月几时?就在今朝,“抽刀断水”,漫漫长夜,思乡难却呀!
  夏夜的荷塘边留下青莲居士的久久情怀。夏且远离而情怀伫留。
  秋叶萧瑟,花落无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凄迷寒夜,桐叶凋去,枝枯花残。虽有无尽离愁,却一头青驴,一袭青衫,一叶扁舟,一缕倒影,青莲居士寻找到了生命的快乐,以抚慰心中的离愁伤悲。他拂尽世俗尘埃,洗尽红尘纷扰,探求到了深藏在星辉皎月的斑斓世界。思乡虽切,却豁然豪迈,只缘那一轮明月。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雪夜无月,却胜比月明,心中有月,月中有情。倚剑天涯的青莲居士留下的不再是思乡的悲痛,而选择了诗意的生活,在历史里留下他洒脱的身影。
  四季无常,人生如梦。是明月惹起他的离愁思乡;是明月邀与他共赏黑夜的皎光,是明月让他学会如此豁达明朗。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花开花落,唯月多情。
他,青莲居士。提着酒壶仍走在思乡的路上,夕阳下是他豁然烂漫的身影,而那一轮明月又悄悄从他背后托起。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异地恋触动人心句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