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本偶到哥伦日本 比亚 你觉得结局会是怎么样?

当前位置: >>
2014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1
第二篇:近代中国经济思想 (1840――1949)? ? ? ? ? ? ? ?第一讲 近代化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与传统经济思想的人口与资源论 农工商关系论 工业化思潮与道路 土地改革与农业改良 财政、金融变革论 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论 经济模式的争论1 中国经济思想的近代化转型背景? ? ??与政治、文化、经济转型同步 政治转型――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 思想文化转型――独尊儒家到学习西方、 思想多元 经济转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 到全球化、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2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的阶段? ? ??第一阶段 传统经济思想向近代经济思想的过渡 (1840――1911) 1.从鸦片战争前到1860年。传统经济思想仍在发展, 并达到了新的高度,货币理论尤其发展 2.从1861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即洋务运动 时期。许多经济思想家具有重商倾向,希望通过 发展对外贸易以堵塞漏卮,挽回利权,实现进口 替代。 3.从1895年到1911年,其中经过戊戌变法、立宪运 动、辛亥革命。西方经济学开始在中国传播,明 确发展经济要以工业为中心,产生了工业化思想, 提出了振兴实业的主张。3 ???第二阶段 西方经济思想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与中国经济思想的近代化(1912――1949) 1.民国初年各种西方经济思想在中国广泛传 播与传统经济思想的衰落(1912――1923年) 2.经济学家群体的形成与经济思想的百家争 鸣(1923――1949)4 第一讲 西方经济思想的传入与传统 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 ? ? ?古代中国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却没有近代意义的经济科学, 作为西学的经济学是在近代从日本、欧美等国陆续输入。 19世纪末,传教士、部分中国外交官、留学生开始在中国 传播西方经济学。 20世纪初大量的经济学留学生回国后,加上中国政府的提 倡和社会的需要,经济学在中国得到了快速传播。 到1920年代,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出版都取得了长足 的进展,中国经济学进入模仿与研究时期。 年代,中国经济学出现了繁荣,涌现出一大批 经济学家,这些经济学家在中国或者开创了重要的经济学 教学与研究机构,或者开创了经济学的某一分支学科,或 者为政府提供了具有历史影响的政策建议。有些经济学家 在国际上或者出版了原创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专著, 或者在经济学权威刊物发表了论文。5 一、近代经济学教育??1867年,同文馆聘请美国传教士丁韪良(W.A.P Martin)为“富国策”(即经济学)教习,开始在 中国讲授英国经济学家福塞特著《政治经济学提 要》(H.Fawcett:A Manual of Political Economy)。这 是中国最早的经济学教育。但此时的经济学教育 规模甚小,影响不大。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了 商务科专门教育和《理财学》课程教育。1904年 初,清政府又颁布《奏定学堂章程》, 对经济学 教育的规定更具体,更详细。6 ???年清政府颁布经济学教育的规定后,即陆续在 全国施行。从此,《计学教科书》、《富国学问答》、《 理财学纲要》、《理财学教科书》、《商学》、《统计学 》、《货币讲义》等教科书大量出现。1902年中国上海出 现了译本《经济教科书》(日本 和田垣谦三著),这可能 是中国最早以“经济”命名的教科书。 在偏远的四川,1906年成立的四川法政学堂要讲授经济学、 财政学等课程,大多采用日本教材,聘用日本留学回国的 人作教习。 1910年12月,学部奏请《改定法政学堂章程》,在学堂分 科方面,于原有的法律、政治两门之外,专立经济一门。 这可能是中国最早使用“经济”作为一门专业名称。7 ???民国成立后,1913年1月教育部公布大学规程,规 定大学分为文科、理科、法科、商科、医科、农 科、工科。 “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门,商科 分为银行学、保险学、外国贸易学、领事学、关 税仓库学、交通学六门”。 这些规定,使经济学(理论经济学)专业明确地 从政治学等学科独立出来,商科(应用经济学) 的专业也比清末多3门,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学和商 科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8 1913年暑假后,北京大学新招分科学生 入学。法科招法律、政治、经济各一班。 北大新招一班经济专业学生,可能是中 国最早的一批大学经济专业学生。1919 年北大废门改系,有了经济系的设置。 ? 1918年教育部公布全国经济学专门教育 的情况为,北京大学4个班94人,北京 私立中国大学1个班19人,武昌私立中 华大学1个班28人,北京、奉天、吉林 等地的法政专门学校也设有经济科。?9 ?? ?1917年复旦大学设立商科,由蔡竞平主持,1922 年李权时任学长,1929年改为商学院,辖银行学 系、会计学系、工商管理学系、国际贸易学系。 1922年文科设立经济学系,1929年,经济学系改 隶于法学院。 1919年戴乐仁等创建燕京大学经济学系。 1917年秋,南京高等师范设立商业专修科,1921 年夏,马寅初与东南大学(原南高师)校长郭秉 文创办上海商科大学(现上海财经大学前身)10 ??1944年夏炎德指出:“以言各大学经济学之研究,近年法 学院经济学系与商学院各系靡不发达,人数辄较其他院系 为多。经济学课程日见完备与专门化,普通经济学且由教 育部规定各科学生通习。大学师资之人数与素质亦视前进 步,其中伦敦大学经济学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哈佛大学与柏林大学出生者,更占重要地 位。十余年来造就之人才不可胜数。近年若干著名大学, 如南开、中大、清华、燕京、复旦诸校,且设有经济研究 所,以备大学毕业生作进一步研究。” 2005年刘国光说:“我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之前,在 西南联大也接受过正规的美式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教育。”11 ??? ? ? ? ? ? ? ??? ? ?1930年代复旦大学经济系必修课程 经济学原理(经) 六学分 政治学原理(政) 六学分 社会学原理(社) 六学分 统计学 (经) 四学分 货币学 (经) 三学分 银行学 (经) 三学分 财政学 (经) 三学分 劳动经济 (经) 四学分 合作主义 (经) 三学分 国际商业政策(经) 三学分 世界经济史 (经) 六学分 经济思想史(经) 六学分 会计学 (会) 六学分12 ? ?比较:中国经济学教育核心课程的变化 1998年教育部规定经济学类各专业的核心课 程八门: 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计量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 政学、会计学、统计学。13 ?? ??? ? ? ?1935年度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学系课程 第一学年必修课:党义、国文、基本英文、经济学原理、经济地理、 政治学、应用数学、普通体育、军事训练。 第二学年必修课:西洋经济史、财政学总论、货币学、银行学、会计 学、普通体育、军事训练。 第三学年必修课:经济思想史、财政学总论、统计学、国际贸易、国 际汇兑、普通体育。 第三学年选修课:中国经济史、官厅会计、审计学、人口论、经济循 环、现代货币学说、比较银行制度。 第四学年必修课:中国经济问题、经济政策、经济统计、论文、普通 体育。 第四学年选修课:民国财政史、地方财政、公营事业经济、统计制图、 劳动问题、合作论。 他系课程选修:14 二、近代经济学研究机构? ?? ?三大类型的经济研究机构,248家(张肖梅 统计) 一、政府机构: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 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 、中央研究院社会科 学研究所 二、私人机构: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中 国经济学社、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研究部 三、外人机构 :金陵大学农学院农业经济 系 、日本驻华大使馆、太平洋国际学会15 三、经济学论著1 著作数量 ? 1949年前中国经济学学界著作总数达19608种 ? 时间分布:1912年以前(清末)10年著作总量才111本。民 国成立后,1913年一年陡升至72本。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 经济学著作大幅增长,1928年达369种,1929年更高达598 种,出版著作的高峰是、1936三年,每年都达 900多种,1937年后受抗战影响,经济学著作有所减少, 但减少并不明显。 ? 著述方式:编述类和编著类总和为13943种,占总量的 71.07%,居第一;专著类3860种,占总量的19.68%;翻译 类1815种,占总量的9.25%。编述类占总数的71.14%,说明 编述是当时经济学界的主要著述方式,但专著比例近20%, 已占有不小的比例,自撰与翻译的比例约为91:9,自撰已 占绝对优势,翻译比例非常小。16 ???中国经济学译著总量为1815种。 其中从日本翻译472种,高居第一,其次分别为美国299种, 苏联246种,英国239种,德国100种,法国64种。 上述6国的经济学著作对中国有重要影响,但这种影响与 这些国家的经济学水准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却和这些国 家对中国的整体影响特别是政治文化影响直接相关,比如 日本,其经济学水准比中国高不了多少,但日文著作在中 国翻译却最多,这与近代日本对中国的全面影响(表现为 侵略)相关,美国、英国的对中国的影响也非常大,苏联 在20年代后对中国也有极大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学的译著 上也表现出近代中国成为日、苏、英美这三大势力的角触 场。17 ??? ? ??2.期刊数量 明确以经济、农业、工商、实业、贸易、金融、银行、财 政、税务、统计、物价、会计、劳工等命名的经济类期刊 有2479种。 发表经济论文还有: 社会科学综合期刊,如《社会科学杂志》、《社会科学季 刊》等, 各大学的学报,如《燕京学报》、《金陵学报》等。 时论综合期刊,如:《东方杂志》、《新中华杂志》、《 学艺》、《中央时事周报》、《复兴月刊》、《中山文化 教育馆季刊》、《独立评论》、《文化建设月刊》、《时 事内编(半月刊)》、《时事月报》、《申报月刊》、《 文化建设》、《新路》、《观察》、《中华月报》、《国 闻周报》等。 18 ? ? ??3.报纸的经济专栏364种 影响较大的有: 1933年3月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在《大公报 》主办的“经济周刊”, 1932年12月《申报》出刊的“经济专刊”。19 四、主要经济思想的传入? ? ??? ?1.马克思主义 1899年《万国公报》提到马克思、恩格斯 1903年《译书汇编》介绍了《资本论》 最早介绍者为:梁启超、朱执信、江亢虎 等。十月革命后为:李大钊等 1938年《资本论》1――3卷由郭大力、王亚 南翻译,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 苏联、日本的政治经济学书籍在中国的传 播20 ? ? ?? ? ?2.新古典经济学 1902年,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原富》出版。 1932年,刘君穆翻译《马谢尔经济学原理》 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 马尔萨斯理论 1880年《富国策》介绍了马尔萨斯理论严复翻译《天演论》按语提到马尔萨斯理 论。1896年梁启超介绍了该理论。21 ? ??3.凯恩斯主义 1936年春夏,中国开始介绍运用《就业、利 息和货币通论》 1949年前只有节译出版,1957年徐毓 《通论》由三联书店出版。22 五、三派经济学与四种经济思想?年的中国经济思想主要有三大派 别,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民生主义经济学。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仍然存在,但它的理论 和概念已经没有了独立形态,附属于前述 三大派。?23 ?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生产关系为主要研究 对象,揭露其矛盾和走向毁灭规律。陈翰 笙、薛暮桥等组织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 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学术团体。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王亚南的《 中国经济原论》为代表作。马克思主义经 济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的指导思 想。24 ? ?中国经济学界的英美派 信奉新古典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他们 是当时中国经济学学术界的主流,该派以 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研究如何发展生 产(工业化),如何防止经济波动(反通 胀等)。 马寅初《中国经济改造》为代表 作,主要学术社团为中国经济学社,在学 术界(学校、研究机构等)以及对经济政 策都有很大影响。25 ??民生主义经济学 主张将孙中山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理论学理化,建立一 个既反对马克思主义又反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新经济学。 蒋介石的《中国经济学说》被称为民生主义经济学的代表 作,该书中心意旨在宏扬中国先哲的经济学问,对抗与批 驳国内流行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两派学说,以“树立 独立自由的经济思想”。经济学家祝世康组织建立了民生 主义经济学社,发行《经济论衡》杂志,出版民生主义经 济学系列丛书。鼓吹民生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学家主要是与 国民党政府联系紧密者,如国民政府立法院的陈长蘅、楼 桐荪、吴尚鹰与陈伯庄等。民生主义经济学是具有国民党 官方意识形态性质的经济思想。26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经济思想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其影响大大削弱,然而它并没有 消失,“以农立国”派的章士钊、梁漱溟等可为代表。 传统经济思想作为潜流通过流行的经济思想而表现出来。 三大流行经济思想对传统经济思想的态度不同,民生主义 经济学提倡宣传中国固有思想,提出“发扬旧道德,建设 新中国”的口号。英美派经济学家马寅初等偏向于批评传 统思想,唐庆增进而提出整理旧思想,建立新经济科学的 主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对传统经济思想也主要持批判 态度,为此,毛泽东还批评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言毕称 希腊,忘掉自己祖宗的毛病,提出对传统文化应采取去除 糟粕,吸取精华的态度27 ?三派之间你来我往的正面论战少,但他们在自己 的论著中往往都要批评其他两种主义。比如:蒋 介石批评共产主义和自由主义经济学都不适合中 国,许涤新批判全体主义和庸俗经济学,早期的 马寅初既反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又反对孙中山节 制资本说。三派之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民生主义经济学 由于有很强的政治背景,争论激烈,新古典经济 学家往往采取多研究问题,少谈主义的研究取向, 不直接争论主义。28? ? ?除上述四种经济思想之间的分歧外,每种经济思 想内部仍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和争论。 英美派经济学内部就有留学国别的不同,留学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不同国家接受了 不同的经济学教育;信奉理论的不同,马尔萨斯、 亚当斯密、马歇尔、历史学派、美国制度学派、 凯恩斯、哈耶克等各种思想在中国均有宣传者、 信奉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内部也有中国共产 党党内与党外之分(如薛暮桥与王亚南)。民生 主义经济学内部也有学者与政治家之分。因此, 民国经济思想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29 第二讲 人口与资源论???中国近代经济学家关于人口与资源理论,主要是 围绕运用马尔萨斯理论来解释中国的人口与资源 而产生的争论。 悲观派认为:中国已出现人满为患,人均耕地太 少,已无法养活当时的人口,这是中国贫穷的根 本原因,如果不控制人口,中国将永远贫穷,并 会出现人吃人。 乐观派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发展潜 力无限,贫穷原因在于制度不良和帝国主义的侵 略,中国不存在人口与土地失衡问题,即使有此 问题,也应该强调增强土地利用,而不应强调自 杀性的人口控制政策。30 背景:农业社会的人口爆炸?? ???1.清代前期的人口爆炸 16世纪末,1.5亿,17世纪中叶,1.2-1.3亿。 .25D→2.25 增长80% .25D→4.10 增长82%,年均6‰。 清代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主要原因:第一,明清战乱结束后, 中国经历了一个200多年的较长的和平时期,这是人口增 长的前提。第二,明代时引入中国的新品种作物此时已得 到广泛传播,这些作物扩大了粮食来源,这是人口增长的 重要原因。第三,康熙、雍正年间在赋税体制上实行“地 丁合一”、“摊丁入亩”的改革,废除了长期实行的“人 头税”,这是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31 ? ?2.近代人口的缓慢增长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百年时间里,中国人 口从1851年的4.36亿增长到1949年的5.46亿,增长 超过1亿,增长25%,年均2.6‰。增长幅度小于清中叶的历史时期,小于同期欧美 地区以及日本。年间,欧美和大洋洲人 口由3.35亿增至9.18亿,增长率达1%;日本, 年的70年间增加了1.15倍,增长率为 1.1%。32? 各国对比:工业社会与人口增长???? ??英国(联合王国) :万人;万人; 万人。 法国:万人;万人;万人 。 德国:万人;万人;万人 。 俄国:万人;1939年苏联17046万人。 美国:万人;万人;万人 ;万人。 日本:万人;万人;万人 ;万人。33 马尔萨斯理论传入前的人口思想? ? ??? ? ? ?汪士铎(duo)()人口思想 著《汪悔翁乙丙日记》,年写,1936年 出版。 1.人口增长快于生产增长。 “天下人丁三十年加一倍”。“驱人归农,无田 可耕,驱人归业,无技需人。” 2.人多为贫穷动乱根源。 世乱之由人多,人多则穷。 3.人多则质劣。“人多而气分,禀赋遂薄” 4.女多、农民多危害更大。女多,故生人多,而 生祸乱。天下最愚为乡民、山民。34 ? ? ?5.人口政策 一、严刑峻法,政府多杀人。二、减少妇女。提倡溺女;穷人不准生女, 富人只能生一女;妇女征收丁赋;十三岁 女子犯罪当成人;广建寺庵,鼓励为尼; 三、生一子后,“吃冷药,使勿孕”,穷 人不准娶妻。?35 马尔萨斯人口论的传入?1902年,中国出现了《经济教科书》(日本 和田垣谦三著),该书 专章介绍了马尔萨斯人口论,这可能是中国最早对该理论的系统传播。 1904年6月,《东方杂志》登载《论中国治乱由于人口之众寡》, “盖中国之治乱,与人口之众寡相比例者也。中国之治,非真有求治 之道,徒以人口之寡少耳。中国之乱,非真有致乱之道也,徒以人口 之增加耳。” “近世以来,中国之民,号四百兆,民数之众,度越前朝。然择种留 良之说,既未易行,而贫富之均,亦无实行之一日。人满之忧,深可 太息。循是以往,而不求生存之策,恐富者渐失其富,贫者愈趋于贫, 四百兆汉族之民,且将槁项以消灭也。” 该文运用马尔萨斯理论解释了中国人口问题,并发出了汉族将会自行 消灭的悲观论调。?36 悲观派的主张??? ?1918年,陈长蘅著《中国人口论》出版 “中国今日民贫之一最大原因厥为人民孳生太繁,地力有 限,生育无限,以有限供无限则殆,生计憔悴岂偶然哉! 今日明达之士固云务科学、兴实业、开财源矣,然而人民 生育苟不减低,则人口之增加恒速于财富的增加,虽实业 兴、财源辟,民人将贫困如故。”“吾国今日之黑暗现象 多以贫字为其胚胎。我同胞贫穷之原因甚多,生育太繁, 乃其最大之一因,故迟婚减育,实救贫最要之一术也。” 中国已经出现人地失衡,并提出了减少人口的办法,主张 婚姻改良,晚婚少育,一夫一妻,制定婚姻法等。 陈长蘅著《中国人口论》出版,标志着中国已出现了马尔 萨斯主义的代表人物――陈长蘅,马尔萨斯理论已经本土 化。37 ??? ?陈长蘅将人口过多同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比较。 “有些人以为中国的乱源都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但是 帝国主义者何能够以小役大,以寡犯众,和以后进压迫先 进呢?可见我们不能用外因来解释中国的贫弱,中国的贫 弱自有其更为复杂而更为重大的内因。据我们的观察,各 种内因之最大者莫如‘无教无养的小孩子的哭声比别的国 家独多。’这种哭声是比帝国主义者的军舰在我们的领海 内河所发出的炮声,尤令人感觉不安。因为这种哭声就是 一个民族毫无远识远虑的显著表征。” 陈长蘅将马尔萨斯和马克思理论进行比较。 人浮于地的中国“固患不均而尤患寡”。因为我们“只有 小贫而大贫”,马克思的猛剂只会把“小乱变为大乱”。 全国农民生活艰难的根本原因不仅由于田制不良,乃是由 于耕地太少,收益太微 。38 ? ??陈长蘅“生育革命”――一枝花主义 三个目标,“第一是要维持适合最高人生标准的 人口数量,第二是要实现适合优生理则的人种改 良,第三是要增进两性生活的和乐健康与整个人 类的安宁福祉。” 陈长蘅提出一对夫妇应养育2―4个孩子。每双健 全良好的夫妇至少应养子女二人,至多可养四人, 非有夭折,不宜再行增多。俗谚说得好:‘一个 儿子提心吊胆;两个儿子,锦上添花;三个儿子, 到老变成四家;多男多女多冤家;一男一女一枝 花;无男无女赛仙家。’”39 ??? ? ? ?婚姻改良 男女平等:“吾国虽以四万万人立国,其一半固处于 隶属之地位,今欲扫除陋习,革新社会,当自男女平 等始。”男女应在社交、伦理、法律、经济、教育方 面平等,不主张妇女与男子政治方面平等,认为政治 为一国兴亡所系,不能交给没有知识的妇女手里。 制定婚姻法 中国婚姻的弊端有三,即婚姻不自由、一夫多妻、婚 嫁太早。 男子未满20岁,女子未满18岁,不许结婚。 男女未满21岁者,非经父母许可,不许结婚。即男女 满21岁后,婚姻完全自主,父母不能干涉。40 ? ?1926年1月,竺可桢发表《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 》。 世界各国开始担心将来人口过剩,“反观吾国则 目前即以人满为患,何需更待之百年以后。举凡 内乱之频仍,饥谨之屡告,以及生活程度之所以 低,乞丐盗贼之所以多,推其原,莫不由于我国 人口之过多。但国人不但不设法以求补救之法, 并人口调查而尚鲜如风毛麟角。犹之治病然,必 也知病根之所在,而后方能施术奏效。不然则虽 病人膏盲,命在旦夕,而尚懵然无知。是以人口 之调查与研究,实为我国不容缓之事也”。?41 ????竺可桢将江浙两省人口密度与世界人口最密区域进行比较。 中国江苏省的人口密度为世界最高,江浙两省平均人口密 度仅次于爪哇。 “则知江浙两省以农业之区,而人口密度乃反超出于工业 化之英荷比诸国。苟不设法以谋补救之方,则一般人民之 生活程度,永无提高之希望。大多数人民均将过一种柯克 司所谓“种马铃薯、吃马铃薯和死去”的生活。江浙两省, 富庶甲于我国尚如此,则他省更可知。” 竺可桢的文章首次研究了中国人口分布问题,指出了中 国江浙两省的人口密度已超过大家通常认为人口最密的欧 洲和日本。中国已经是人地失衡,人满为患。42 ????翁文灏 1930年5月,翁文灏《中国地理区域与其人生意义》。 “中国全国的面积三千找韵碌闹挥腥种唬煌 以上的却有五分之一。全年降雨量不到20嫉牡胤剑辽 占全面积二分之一。”中国的高原与山脉,共占了全面积 百分之六十四。而平原、盆地与丘陵地合计,仅占百分之 三十六。对于平原、盆地与丘陵这三种适合人生的土地, “大致每种约有三十余万方里可耕地,合计为一百万方里, 改成亩数约为四,OOO,OOO,OOO亩,以四万万人来 分配,每人可分得十亩,或每人不足二英亩。这和外国比 起来(如美国每人分八英亩)是很少的” 结论:“这种情形对于人生、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常常听说中国地大物博;地大地小是一个问题,地好 地坏又是一个问题,如果是石田,虽大也是没用处的”。43 ? ?? ?1932年6月,翁文灏在《独立评论》发表《中国人口分布 与土地利用》 “假如我们在中国地图上从北平起,沿太行山脉向南,经 过郑州、宜昌、常德、宝庆、梧洲到钦洲画一条线,上述 四个人口最多的区域皆在此线之东。四个区域合计面积约 六十四万方哩,(和新疆一省差不多)占全国百分之十五, 人口合计则有三万一千万人,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 除这四区外,四川盆地也为人口集中之地,平均密度约每 方英里六百人。 “我们虽然号称拥有如何大的土地,但是我们真正利用的 不过很少的一部分,还不到百分之二十。” 20%左右的土地承载了80%以上的人口。44 ? ?“人口集中太密故生活低下”。“假如我们真要平均田产的话,我们平均 每个人约只得三亩地,世界上真不容易找 得出比我们再穷的国民。” 东北、西北以及内地的荒地最多还能再移 民4千万人。移民垦荒不可能解决中国的人 地失衡问题?45 ????胡焕庸 1935年6月,胡焕庸发表《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 和密度图》。 “今试自黑龙江之瑷珲,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 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 四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三十六,西北部 之面积,计七百万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之百分之六十 四;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四万四千万,约占总人口 之百分之九十六,西北部之人口,仅一千八百万,约占全 国总人口之百分之四,其多寡之悬殊,有如此者。” 胡焕庸划分的此线,就是有名的“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46 ??“今试以中国地形图雨量图,与人口图作一比较,则三者 之间,具有十分密切之关系,所有人口稀少之西北半壁俱 属于高原,如蒙古、新疆多数为一千公尺以上之高原,其 在一千公尺以下者,则多为极干燥之沙漠,西藏西康青海 之高原,则其高度俱在三千公尺以上,尤其高者在五千公 尺以上,东南半壁则除云贵高原以外鲜有一千公尺以上之 高地,东南半壁雨量最富者,达一千公厘,最少者亦在五 百公厘以上,惟在西北半壁则雨量多在五百公厘以下,其 尤干燥者,乃在二百五十公厘以下,盖多为沙漠或半沙漠 之区域矣。” 结论:我国如除去西北半壁之大高原大沙漠,仅以东南半 壁与欧洲相较,则东南半壁之面积四百万方公里,人口四 万四千万,平均密度一百十人,计高于欧洲平均密度数二 倍又半。47 胡焕庸人口地理分界线(瑷晖―腾冲)48 ????胡焕庸还在1936年2月发表《我国地大物博人稠之真相》, “吾国地大物博人稠之情形,有非如通常想象之简单者,吾国之地诚 大矣,然所大者未必尽在,吾国之物诚博矣,然物虽博而人更稠,则 以所博之物,亦未必能敷过稠之人之消用,于是人乃因稠而益贫,国 乃因大而益弱。” “我国之面积虽大,然因高地之多,干地之广,其不便或不能开发者, 实居多数,其他地形低下,雨量充足,物产丰盛,人口稠密之区,殆 不足全国面积之三分之一而已,此我国地大之真相也。”“我国面积 虽大,然其中平原肥沃之地则不大,我国人口既多,而较之地力所能 给养之人则尤多,因此境内物产虽博,然为供给此等过剩人口之消用, 则犹感不敷,大多数之人民,贫穷疾苦,终岁劳动,求一温饱而不可 得,偶值年岁荒歉,则死亡遍野,人且相食,世界伤心惨目之事,无 有逾于此者。” “总之,吾国之地诚大,然可用之地实不大,吾国之物产虽博,然为 供给过剩人口之消用,则殊感不敷,吾国之人固多,较之地力所能给 养之人尤多,此我国地大物博人稠之真相也。”49 ? ? ?董时进 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美国、法国。从动态观察,人均耕地会越来越少,今后 为了水土保持必须将部分耕地还给江湖和 森林;为了农民增收广种经济作物,种粮 食的土地减少; 工业化后交通、学校、工厂、城市的发展 占用耕地,人地比例会越来越失衡,只有 控制人口才能保持一定的人均耕地。50? ??谷春帆:人口问题与工业化的关系。“劳动供给量过多,是中国工业化的最大障碍。第一,人 口太多,生产总额不够温饱,无力储蓄,因之妨碍资本之 积聚。中国人民之穷,即因中国人民之多。第二,人口太 多,劳动力供给过剩,争夺工作,使生活程度降低。大量 产业预备军,愿意在不堪生活的条件下工作,人工比机械 低廉,因而妨害机械之使用。第三,人口太多,不能生存 ,一遇灾荒,往往爆发,成为破坏一切生产力之因素。第 四,人口因多而穷,教育不普及,因而影响到质劣。” 现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故要限制生育。将来生产力高, 自然又可奖励生育。总以人口的适中量为准。51? ? ? ?戴世光《论我国今后的人口政策》(1948年) 工业化、社会改革、减少人口三管齐发理想的人口数量:参照苏联、美国,中国 应2亿左右 4.5亿每年降低千分之五,需163年减到2亿, 每年降低千分之十,可缩短至81年。 一对夫妇准生育2胎,如生第3个婴儿需交国 家抚养。52?? ??? ??? ? ? ? ?刘大中:理想的人口数量 两个函数关系 一、全国总产值与人口和各年投资总值的函数关系 二、各年消费总值与人口和总产值的关系 三个恒等式 一、某年投资值=上年投资值+本年新投资值 二、本年新投资=本年总产值―本年消费值 三、每人产值=全国总产值除以人口数量 假定消费水准固定 最合理想的人口数目=资本总值 /(每人消费数值-人工的 边际生产率)*资本边际生产率53 ? ?罗尔纲《太平天国前的人口压迫问题》 人口与耕地失衡:全国亩产200斤左右。北 方需用农田4亩,南方需用农田2亩,平均需 要农田3亩才能养活1人。嘉庆17年,3.6亿 余人,仅仅7.9亿余亩,人均2.19亩。人口压迫的现象:人多米贵;国内移民; 偷移东三省和蒙古;偷移台湾南洋;人口 出卖;溺婴儿。 人口压迫导致太平天国起义,战争19年,遍 及18省,人口锐减一亿六千万以上。??54 ??陈长蘅是中国近代研究人口理论的先行者和影响最大者, 反对和批评他的有孙中山(国防)、杨效春(人口的作用)、 肖铮(土地利用)、王亚南(制度变革)等。 支持陈长蘅:“现代化的国内学者如陈达、许仕廉、柯象 峰、乔启明、吴景超、刘大钧、孙本文、杨端六、陶孟和、 胡适之、陶知行、竺可桢、吴宪、颜福庆、潘光旦、孙公 度、王云五、何廉、董时进、马寅初、姚传法、李士伟、 袁贻瑾、张心一、张印堂、易家钺、杨崇瑞、张鸿钧、兰 安生、周励秋、雷洁琼、包怀白等莫不主张或赞成我国人 口有调节统制之必要。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先生亦主张生育 革命甚力。”陈长蘅提到33位现代化学者主要是留学英美 归国者,包括国民党元老、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 家、农学家、医学家、教育学家等,经济学者有刘大钧、 杨端六、孙公度、何廉、董时进、马寅初、张心一。55 乐观派梁启超:中国人口密度远不及英法德等欧洲国家; 中国仍有大量荒地无人耕种;已耕地还未有充分 利用。中国没有人满为患。 李大钊:1919年指出,人口“就令增加无限,地 积地力今犹未至穷极之域,纵有穷极之一日,人 类之知力与自然之势力,皆无尽藏,用之不竭, 取之无穷,其时当有以自为之所。”设想:“诸星之间,将来或有交通,人类于地球 之繁殖,苟至于无地自容,斯谋转徙它星,依科 学之进步,竟克至此,未可知也。” 李大钊为乐观浪漫的“人定胜天”观 56??? ???孙中山 1924年,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指出:近百之内, 美国人口增加十倍,英国增加三倍,日本也是三倍,俄国是四倍,德 国是两倍半,法国是四分之一。而中国人口从乾隆以来200年,人口 还是4万万,没有增加。 “百年前有一个英国学者,叫做马尔赛斯,他因为忧世界上的人口太 多,供给的物产有限,主张减少人口。曾创立一种学说,谓:‘人口 增加是几何级数,物产增加是数学级数。’法国人因为讲究快乐,刚 合他们的心理,便极欢迎马氏的学说,主张男子不负家累,女子不要 生育。他们所用减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这种种自然方法,并且用 许多人为的方法。法国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国都要多,因为马尔赛 斯的学说宣传到法国之后很被人欢迎,人民都实行减少人口。所以弄 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为中了马尔赛斯学说的毒。中国现在 的新青年,也有被马尔赛斯学说所染,主张减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国 已知道了减少人口的痛苦,现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 民族,想法国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并存。”57 ??“ 一百年之后,全世界人口一定要增加好几倍。”“中国 是全世界气候最温和的地方,物产顶丰富的地方,各国人 所以一时不能来吞并的原因,是由他们的人口和中国的人 口比较还是太少。到一百年以后,如果我们的人口不增加, 他们的人口增加到很多,他们便用多数来征服少数,一定 要并吞中国。到了那个时候,中国不但是失去主权,要亡 国,中国人并且要被他们民族所消化,还要灭种。” 孙中山从政治上论述了中国人口减少的危害,批判了马尔 萨斯人口论及其中国的支持者,鲜明的主张中国人口越多 越好。根据孙中山的理论,中国根本就不存在人口过剩。 孙中山虽不是经济学者,但他的主张对中国社会和经济学 界却有很大的影响。58 ???杨效春指出:“以中国的土地,养中国的人民,好好的生 产起来,并且好好的为之分配,中国人难道终不能得到安 定幸福的生活吗?” 蔡步青认为:“地大物博的中国,当致力研究食物之所以 增加,而恶货弃于地,才是正理。人口增加末发现若何过 庶的状态,可以不必忧虑”,“人口过庶与否在现在中国 既不成问题,我们不必去管他。不过许多人误会贫困就是 人口过庶所产生的现象。如果放下冷静的头脑来考虑一番, 却其中大大的有个致贫困的总因。这个总因就是经济制度 不好”。 张履[也认为:中国的“天然富源,尚待开发,容纳较多 的人口,可无问题。”59 人口与土地论战? ? ??在争论中国人口的是否过剩的时候,年,人口 与土地的论战爆发。 翁文灏、陈长蘅、胡焕庸提出了“中国地大物不博论”。 萧铮、汤惠荪、张丕介等地政学院的学者群起反驳之,他 们认为翁文灏陈长蘅对中国地力估计太悲观了,中国可耕 地多,开垦荒地大有作为。只要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论, 没有人多问题,人多恰恰是劳动力丰富的表示。 萧铮的结论是:“土地问题者,非为怨天时之不顺,地力 之不厚,而为不良的土地制度之妨碍地利。人口问题者, 非为生齿之过繁,而为分布之不均,素质之不良。”60 人口与土地论战:萧铮疑问???? ? ?萧铮――中国人口与土地问题论战的关键问题 人类根本有创造生活资料之能力,改良土地利用程度 之可能性尚甚大。 如反对此说,请证明下列数点:人类创造生活资料之能力系属有限,或科学已无可进步。 世界生活资料之供给,已至最高限度。 土地已无可改良,或利用已臻最高之集约。? ?以为中国地力之估计,已以事实证明,不似翁陈二先 生之低,人口状态,亦不似陈先生之悲观。 如反对此说,请证明下列数点:61 ? ? ?我国地力之估计,确仅如翁陈二先生之低;即中国所能养之人口,已 臻极限,嗣后必无法增加其密度。 所有社会乱象之主因,确均系人口过剩而起;一切帝国主义者之经济 侵略及本身经济衰落诸现象,均不过副原因。 中国人口状态,系世界各国中之最恶化者,如再不节育,即人满为患, 无法容纳。? ?? ?愚谓人类生活标准之高下,根本不依耕地分配多寡之数。 如反对此说,请证明:人类生活标准之高下,确纯粹依照每人平均摊得耕地之多少,各国平 均每人摊得耕地少者,其生活确甚低下。 我国人民生活低下,确系因平均摊得耕地太少,并无其他缘因。? ?? ?愚谓国力之增强,根本不.系于人民生育率之减少。 如反对此说,请证明:国力强弱,系于人民生育率之增减。 各国国力强者,确在企图减少人民之生育率。62 ???王亚南 批判从自然观点得出的地大物不博论 一、统计数据有问题,二、自然的禀赋是一回事,自然对 人类的贡献又是一回事。三、依据已有的不完全统计,依 据已经由国人或外人资本在开发中的自然物,并依据一直 由传统生产方法所利用的各种自然条件,我们无论是在工 业上最重要的铁矿煤矿或其他矿业方面,抑是在农业上最 重要的气候、土壤、动植物等方面,都是仅够成就中国经 济现代化的任务而不致感到如何缺憾的。况在分工交换交 通日益发达的现代,一个国家的自然禀赋就是真有缺憾, 也可依通力合作或以羡补不足的原则,从其他国家或地域 得到弥补。63 ???王亚南批判从人口观点得出的人口压力论, “所谓‘人口的压力’,是从这样一列活生生的事实中,是从封建官 僚制度中,当作必然无可避免的逻辑演化出来的。它怎样也不能孤立 的理解为是土地不够人口分配的结果,而是土地被集中到不生产者的 手中的结果,也不是土地生活资料不够养活过多人口的结果,而是土 地未被充分利用,生活资料未得合理分配的结果。” 马尔萨斯理论的根本错误是:一、不问社会条件如何,社会制度如何, 径直把人口增加超过粮食增加的事实,绝对化成一个超历史的自然的 现象,以为那时从“食色性也”的自然命题出发的自然法则。于是, 二、社会制度的罪恶,即在我们所理解的私有财产制度的罪恶,便被 轻轻看过,而使大家注意集中到不可控制的或无法变更的自然命定论 上。结局,三、社会制度的改良变革,都变成了没有效果,没有多大 意义的事。人类命定了要由贫穷、罪恶、疾病、自然灾害、乃至相互 屠杀的战争,来限制或调剂自然超过的人口。64 ? ??王亚南批判从土地观点得出的人口与土地失衡论, “所有这类统计数字,通是‘想当然耳’,或是 ‘以意为之’的。任何一个落后的社会,根本不 可能有正确的统计数字。” 王亚南认为不管是萧 铮还是陈长蘅,统计数字均无法让人信服。 王亚南还认为,即使统计数据准确,人地真失衡, “为什么不在耕作上求改进?” 王亚南指出:中 国土地问题的实质在于以土地制度为核心的落后 生产关系,包括地权分配不均,地租率过高等问 题。而不是人口与土地失衡的失衡问题。65 人口问题简评??????控制人口派的不同认识 陈长蘅认为中国人口压迫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总原因,因此 主张实施较严厉的节制生育政策。 董时进从农业经济的角度认识到:中国为保持水土要退耕 还林,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耕地必然会不断减少, 因此必须控制人口,以防止人地失衡。 谷春帆认为工业化初期,资本筹集艰难,必须暂时减少人 口。 吴景超认为工业化初期,食品、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值 率会大增,必须控制人口。 谷春帆、吴景超均认为控制人口为阶段政策。66 人口问题简评:马寅初论人口与社 会经济67 ? ?乐观派内部的区别孙中山认为中国人多是优势,中国近代以来人口 增加率不断下降,可能亡国灭种。?肖铮认为应从增强土地利用,发展生产,改良制 度方面去解决中国贫穷问题,人多不是贫穷的原 因,中国江南一带人多恰恰是富裕的象征。 王亚南认为,人口与资源的多少问题是枝节问题, 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建立一个好的制度。?68 ???人口多是中国的重要国情,关于人口的争论近代 以来就从没有停止过。控制人口与反对控制人口 两种声音很难说哪一个占主流。 双方对提高人口质量、人口问题与工业化、人口 与社会改革等问题形成共识。对减少、保持、增 加人口数量问题争论不休。 南京国民政府奉孙中山为国父,加上抗日战争时 期中国人多还有利于抗战,政府在抗战时期还公 布了奖励生育政策,三个以上的孩子免费教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六大”又通过了生育节制 的议案。不过,国民党奖励和节制人口的政策均 没有认真实施过。69 毛泽东论人口?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日 “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 倍人口也完全有办法,这办法就是生产。”“革 命加生产即能解决吃饭问题”。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 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 造出来。” “我们相信革命能改变一切,一个人口众多、物 产丰盛、生活优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国,不要很 久就可以到来,一切悲观论调是完全没有根据 的。”70 资源论???翁文灏 在《中国地下富源估计》中,翁文灏估计全国铁矿砂储量 是97000万吨,其中辽宁一省占了74000万吨,“所以除了 辽宁省之外,中国铁矿真是甚穷,要是靠这一些来发展大 规模的钢铁业真要格外珍惜格外节省。”中国煤矿储量共 有20余万兆吨,占世界第二位,煤矿是我国特有的富源。 石油矿要靠钻探很难估计。此外如钨和锑,都是中国所特 富为世界各国所不能及的,只可惜用途有限,于经济不发 生很大影响。 “中国地大物博固然不能信仰太过,但是尚未开发的地下 富源照目前情形确还不算少,不宜过于短气。”71 ? ??在《关于中国工业化的几个问题》中,翁文灏专门分析了 中国的资源能容许中国工业至如何程度的问题。 我们中国人向来以地大物博自傲,一开口便自称物产丰富, 无所不有,外国人并不同情。物产是否丰富,必用近代眼 光,考察实际情形,与世界各国互相比较,才能得到准确 观念,以免徒托空言,终以自误。为此,他将较为重要的 几种矿产比较后指出:“我国主要矿产在世界上并非最富 之国,比之北美,英国及苏联诸大国大有不如。但比之德 意日富源较少之国,则略较丰裕。”他的结论是:中国矿 藏虽有贫富不同,但以工业方法善为布置,皆尚足以长补 短,勉可有为,不至于过分缺乏。 “但天然资源并不易养成世界头等强国。”72 ? ? ? ? ? ?董时进――保护资源论(水土保持论) 1936年发表 《美国之富源保存运动――愿中国人猛醒》 《中国天然资源损害的危险及其挽救办法》 《资源保存于民族复兴》国强民富要看其所统辖的天然资源是否丰富、齐 全和完整,资源贫乏,国家必定贫穷,资源保存 不当,国家也会衰败下去,中国的衰败,根本原 因即在于资源的破环,因此救国救民必先救资源。73 ? ?董时进提出了停耕山地种林种草是保存资源的根本挽救办 法 首先是限制山地的开垦,并将已开垦而不宜开垦的山堆, 停止耕种,分别种植牧草或栽培树木。时人主张荒山造林 的很多,荒山固应该造林,然而仅在荒山上造林还不够, 必须将许多耕地也拿来造林或畜牧。为此,中国政府和人 民应有彻底的觉悟和下最大的决心,将天然资源的保存列 为经济建设的中心,使全国动员,去弥补这几千年来疏忽 放任的过失。同时应该准备至少以五十年乃至一百年的期 间,集中力量于资源保存工作。只要山地能退耕还林还草, 资源保存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因为山地的破坏,是许多 种资源破坏的原因,山地得到保护,即江湖、平原、森林、 鸟兽、鱼鳖得到保护。水利、航运和灌溉排水的障碍也可 以减除,那时去筑堤疏河才有效果。74 第三讲 农工商关系论近代前期的农工商关系论 ? 一、传统的重农思想 ? 二、洋务运动时的重商思想 ? 三、19世纪末的“以工立国”“定为工国” 论 ? 四、振兴实业论 ? 20世纪20――40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 立国”的三次论争 ? 1940年代的“新抑商论”?75 一、古代重农思想的延续?中国以农立国,近代第一阶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仍是重农思想,而有抑商和不抑商的区别。顽固派坚持重农抑商的主张,如徐彝舟。龚自珍 虽然主张改革,但在鸦片战争前有严重的抑商思 想。 包世臣、魏源是不抑商的代表。如包世臣指出: “夫无农则无食,无工则无用,无商则不给。三 者缺一,则人莫能生也。”魏源主张海运漕粮和 实行票盐制度,都提到了“利商”。??76 ? ? ?? ?徐彝舟(1810――1862)务本论 重农桑、贵谷帛、禁淫侈 “今之筹国用者,在于重农桑而已矣。重农桑必 先贵粟帛,贵粟帛必先禁淫侈。淫侈禁而后商贾 之利微,商贾之利微而后耕织之人众,耕织之人 众而后粟帛之所出多,粟帛之所出多而后银价贱, 银价贱而后泉货之源通。” 从实体经济到财政 金融。 刘锡鸿――反洋务的代表人物:务农久安论 工商业风险大、离乡别井;务农风险小、安定。77 二、洋务运动时的重商思想?王韬说资本主义是“恃商为国本”,“商 富即国富”。钟天纬的振兴工商业以振兴商务为中心, 他在1888年指出“但使进口货少,出口货多, 一言已扼通商之要”。?78 ? ? ??1890年,马建忠作《富民说》,其中的重商主义 思想更为明确。 对外贸易是一国的“求富之源”,英、美、法、 俄等都是以通商致富。 “通商而出口货溢于进口者利,通商而出口货等 于进口者亦利,通商而进口货溢于出口者不 利。”“欲中国之富,莫若使出口货多,进口货 少。出口货多,则已散之财可复聚;进口货少, 则未散之财不复散。” “煤铁所以致富,非所以为富;所以为富者,莫 金银矿若。”79 ???薛福成:西人“恃工为体,恃商为用”,或“工为其基而 商为其用”。“夫商为中国四民之殿,而西人则恃商为创 国造家、开物成务之命脉,迭著神奇之效者,何也?盖有 商则士可行其所学而学益精,农可通其所植而植益盛,工 可售其所作而作益勤。是握四民之纲者,商也。” 郑观应:“士无商则格致之学不宏,农无商则种植之类不 广,工无商则制造之物不能精。是商贾具生财之大道而握 四民之纲领也,商之义大矣哉!” 商战理论:“泰西各国以商富国,以兵卫商,不独以兵为 战,且以商为战。”兵战是“有形之战”,又叫“形战”; 商战是“无形之战”,又叫“心战”。“兵战之时短,其 祸显;商战之时长,其祸大。”提出“习兵战,不如习商 战”,“决胜于商战”。80 三、19世纪末“定为工国”论?陈炽在甲午战争前也说“泰西以商立国”, 但又认为工是商之本。甲午战争后提出了农工商关系的新理论。 “商之本在农,农事兴则百物蕃而利源可 浚也。商之源在矿,矿务开则五金旺而财 用可丰也。商之体用在工,工艺盛则万货 殷阗(盛)而转运流通可以周行四海也。” 更重视生产,商成了生产发展的结果。81?? ??1895年张謇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 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1901年张謇说:“凡有国家者,立国之本不在商 也,在乎工与农,而农为尤要。盖农不生则工无 所作,工不作则商无所鬻。”农业成了发展工业 之本。 1898年张之洞提出:“工者,农商之枢纽也。” 认为“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两者“如环无 端”。又说:“大抵农、工、商三事互相表里, 互相钩贯,农瘠则病工,工钝则病商,工、商聋 瞽则病农。三者交病,不可为国矣。”82 ?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 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将中国“定为 工国,而讲求物质”。83 四、振兴实业论?广义的振兴实业思想可从魏源算起。他在 《海国图志? 筹海篇三》中提出师夷长技不 限于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还包括其他工 业品,如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 水锯、火轮机、火轮舟、自来火、自转碓、 千斤秤之属,都可在官办厂或民办厂制造。84 ????洋务运动时期为了对外通商,就要发展工业,但 当时有振兴商务、振兴工务、振兴农务等提法, 却没有包括农、工、商在内的总名。 1895年何启、胡礼垣使用“实业”一词。 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将中国“定为工国, 而讲求物质”,对“成大工厂以兴实业”的人给 以奖励。以后“实业”一词得到了流行。 1904年张謇解释实业说:“实业者,西人赅农工 商之名。”正式以“振兴实业”为名的振兴实业 思想是狭义的振兴实业思想。85 年代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 的论争?中国传统经济的特点是“以农立国”,中 国经济现代化的实质是使农业国变为工业 国,即工业化。在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现代 化过程中,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如何,传统 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如何,这些问题成为中 国经济思想界亟待解决的难题。从1920年代 一直到194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界多次出现 了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的论争,论争各方 大致可分为重农、重工、工农并重三派。86 一、以农立国与以工立国第一次论 战? ??192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资本主义工业 化国家出现了经济社会危机。 重农派以章士钊、董时进为代表,他们认为第一 次世界大战后工国贫富悬殊、政治经济危机频发, 而农国社会安定,农国可以离工国而独立,工国 的食品却必须依靠农国,农业为中国比较优势产 业。 以工立国派以杨铨、恽代英为代表,他们认为农 业国在现代世界不能独立生存;工业化为时代潮 流。87 ? ???董时进:1923年底到1924年春,他发表三篇系列文章,主 张“以农立国”,反对中国进行工业化。 在《论中国不宜工业化》中,他认为:工业国必须依靠农 业国的原料和食品,难以自立,世界工业国家生产过剩, 造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动荡。而农业国可以不依靠工业国 而独立,也没有贫富悬殊、生产过剩的政治经济危机,加 之“中国有长远之农史,广大之农地,良善之农民,宜发 挥其所长,不宜与西人为我占劣势之竞争”。 在《中国立国事业之讨论》中,他将农业国与工业国在经 济、社会、伦理、健康、军事、人才等六方面的事实进行 比较,得出农业国均似不弱于工业国的结论。 在《论中国不宜以外资开发富源》中,他认为工业化必然 要利用外资开发资源,在合作开发中,作为弱国,难以防 止被外国掠夺;加之国内政治腐败,又难以预防断送富源。 因此,中国不能盲目地牺牲资源以工业化。88 ?董时进主要从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国的危机和中国 发展农业的比较优势立论,把发展农业和发展工 业对立起来,他批判了“贱农重工”思想,但却 采取了“贱工重农”的方法,这就回到了中国古 代“重本抑末”的思想传统。其主要论点明显不符合现代化、工业化的时代潮 流,受到了杨铨、恽代英等人的批评,但其反对 借外资开发富源的主张却得到了恽代英的部分肯 定?89 ? ??? ?章士钊:《农国辩》 “凡国家以其土宜之所出人工之所就,即人口全部, 谋所配置之,取义在均,使有余不足之差,不相 甚远,而不攫国外之利益以资挹注者,谓之农 国。” “反是而其人民生计,不以己国之利源为范围, 所有作业专向世界商场权子母之利, 不以取备国 民服用为原则,因之资本集中,贫富悬殊,国内 有劳资两阶级,相对如寇仇者,谓之工国。” 农国:节欲、戒争;尚俭;尚清静;重家庭; 工国:纵欲、贵争;尚奢;求进步;重小己。90 二、第二次论战? ? ??1930年代,中国农村破产。 重农派以梁漱溟、漆琪生为代表,他们主 张从农业引发工业;先农后工。 重工派以吴景超、刘大钧为代表,他们主 张机械取代筋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应发 展都市救济农村。 工农并重派以马寅初为代表,他认为农业 不能致富,但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所以 应工农并重。91 ??????董时进 认识到农业与工商业相比弱点明显,如不便大规模经营,靠天吃饭, 有很强的季节性,收益递减现象突出等。 “世界愈机械化,产业愈组织化,农业之缺点愈形昭著。故近代农业 之地位,殆有岌岌不可终日之势,其与工商业各业相形之下,不啻一 羸弱多病之稚子,苟不特别加以扶助,必将日就衰微,以至于沦亡。” 然而农业为工商业的基础,食料的源泉,事关人类生存,各国均进行 扶持重视。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国家的基础。 “中国农业,因其经济上之重要,对于国家政治及社会秩序,亦有至 大之关系,欲救济中国之不安,亦非谋农业之振兴,使农民之经济及 生活得到解决,而能自安其业不可也。” 董时进认识到赋性孱弱的农业在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中尤其重要, 必须更加重视。92 三、第三次论战? ?1940年代,工业化成为思潮,农业受到冷落。重农派以杨开道、董时进为代表,主张农 业攻势,工业守势;农业要超得过人,工 业要赶得上人。 重工派以周宪文、王亚南为代表,他们认 为只有工业化才能建立巩固国防。 工农并重派以翁文灏为代表,提出以农立 国以工建国的主张。93?? ?在《农业与国运》中,董时进批评讲工业 化者不承认和不知道农业的重要,农业在 国家现代化过程中作用十分重大:“第一 必须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改善他们的营 养,增进他们的体质和健康,这完全是农 业的事情。第二必须发展工业,发展工业 首需有丰富优良的原料,供给原料也是农 业的事情。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绝不至 因工业化或现代化而减轻,只有愈更加 强。”94 ????在《工业要跟得上人,农业要赶得过人》中, 董时进将农业经营成国家的优势产业。“我们有广大的地 面,有优良肥美的气候土质,有各种动植物产,有世界上 最多数精巧勤苦的农人,有数千年积累的农事经验及农业 遗产。”完全可能建成一流赶得过人的农业强国,即是 “农业要赶得过人”, “我们必须做到使中国农业能够领 导全球,为国家民族争光,使各国可以派人来中国研究农 学,考察农业,采购优良植物”。 他同时指出,要建成农业强国,除在农业上努力外,还需 要工业的帮助,必须工业跟得上人,农业才赶得过人,不 是建成以前那种没有工业的农业国,而是要建成工业不弱 于人,农业胜得过人的国家。 上述思想与杨开道“农业攻势工业守势”论相似。反映了 重农派对重工派思想的反击。95 ?以上三次大的讨论都是由重农派首先发难, 在世界工业化浪潮中,体现了中国重农思 想的坚固和强大,另一方面,确实提醒了 中国进行工业化建设不能忽略农业。争论 的后期,大家对工业化为时代潮流,农业 为国民经济基础基本上形成了共识。96 谷春帆:农业改良与工业化相互牵 掣论97 张培刚:农业对工业化的5大贡献???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1949年哈佛 大学出版 农业对工业化5大贡献:食粮、原料、劳动 力、市场、资金(包括外汇)发展经济学:产品、市场、要素、外汇四 大贡献。?98 张培刚: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 ? ?一、工业发展与农业改革相互影响,但程度不同。 产业革命前,农业促进工业,产业革命后,工业 对农业帮助大于农业对工业的影响。 二、工业化后,农作方式会重新定向。 三、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增长速度慢于工业。四、工业化过程中,农村“隐蔽失业者”会转移 城市,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农业人口比例将降低 为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99 新抑商论:重产抑商论? ?马寅初:1920年代“商人迁无用之物于有用之地,其为生产 实与农工无异。” 商人是社会进步的原动 力。 抗战爆发后,物价飞涨,工业、农业生产 萎缩,商业繁荣。部分思想家认识到商业 的发展破坏了生产。?100 ? ? ? ? ? ?王亚南――商业资本危害论 中国为前资本主义社会,商业资本支配产业资本, 破坏了生产。 商业资本的罪过不在操纵物价,而在于直接破坏 了工农业生产。 把土地及生产物作为它最可能和最有利的投机对 象。 对策:从交通、金融、专卖、赋税等方面对商业 资本进行管制,促使其转化为工业资本。 治本之策:把商业资本与土地资本割断,非生产 者不得买土地。101 ? ?蒋介石《中国经济学说》:“中国的商业资本总是向地价方面投资, 所以商业越繁荣,土地越集中,商业资本 不流到工业方面去,却不断地流向地价方 面去。在城市里,我们看见商业囤积,在 乡村里,我们看见土地兼并。” 不准商业资本投资土地,以促进工业化。?102 ? ?胡沂生――重产抑商论商业畸形发达造成产业落后,重产抑商符 合世界潮流。??抑制不正当商业,让商业利润等于或小于 产业利润 正当商业为:对外贸易与华侨商业103 第四讲 工业化思潮与道路? ? ?????一、近代早期的工业化思想 二、工业化的涵义 三、工业化的目标 四、工业化的必要与意义 五、赶超战略 六、马寅初平衡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七、工业化资本的筹集104 一、近代早期的工业化思想? ? ? ??1896年,梁启超提出“以工立国” 1898年戊戌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将中国“定为 工国,而讲求物质”。 张謇“棉铁主义” “农、工、商业为类至多,政府、人民财 力均困,若事事并营,力分而益薄。无的 则备多而力分,┅┅的何在?在棉铁,而 棉尤宜先。”(1908年) 以棉纺织业和钢铁工业带动国家工业化。105 ??? ? ?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1919年发表。计划在中国北部(大沽口、秦 皇岛之间,滦河口附近,靠近今天的唐山 市曹妃甸区)、东部(杭州湾、上海)、 南部(广州)各建一世界大港。 建造10万英里(16.09万公里)铁路,开凿 南北运河,普设全国公路网(100万英里); 开采煤、铁石油等矿藏,发展各种轻重工 业;移民垦荒,实施农业机械化等。 国家建设计划,民营事业附带提及。106 ? ?强调利用外资,以交通运输为重点,尽快 实现工业化。 “拟将一概工业组成一极大公司,归诸中 国人民公有,但须得国际资本家为共同利 益之协助。”“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 成中国之社会主义。”到2012年底,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居世界第 二位;高铁运营里程达到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 2012年末全国公路总里程达423.75万公里,全国高速公路 里程达9.62万公里。107? ? 孙中山学习美国发展铁路? ? ? ? ? ? ??美国铁路发展历程――1830年37公里; 公里;公里; 公里;公里; 公里;公里; 公里; 公里;为最长。 万公里; 万公里。108 二、工业化的涵义刘大钧: ? 工业化不仅仅是指工业的发展,其涵义为:“各 种生产事业机械化及科学化,而其组织与管理亦 科学化及合理化”。具体内容或特点包括:(1) 工业本身机械化与科学化,(2)矿产之大量开发, (3)运输事业机械化与动力化,(4)各种生产 事业以工业为中心而发展,工业化之影响遍及各 种生产事业,(5)动力之普遍利用,(6)大规 模生产,(7)产品标准化,(8)事业组织及管 理科学化及合理化,(9)各种生产事业资本化, (10)工业都市之形成。除此之外还包括社会观 念的重大变化。109 谷春帆: ? 工业化不等于办工厂、筑路、开矿、使用机器、大量生产 等工业建设,他们只是工业化的重要工作之一,但不就是 工业化。工业化注重在“化”字。“化是王化教化风化同 化的化。工业化是以工业建设为中心,创立一种企业进取 组织管理的精神与习惯,成为社会人群生活活动的标准。 而使一切文物制度思想,依着这个中心标准精神而同化的 意思。所谓文物制度思想,包括一切。大而国家民族的根 本大计,小而乡下老太婆豆棚对话的生活观念,尽在这范 围以内。 ? “工业化的化,即是教化风化同化变化的化。所谓工业化, 是要以工业来化育来同化其他一切社会政治经济制度。”110 三、工业化的目标? ?国强与民富;国防与民生。 吴景超:经济建设“应当先图强而后言致富,我 们应当把国防工业,看得比民生工业更为重要。” 翁文灏:针对先富后强优先发展民生工业和先强 后富优先发展国防工业的争论指出:“实则富与 强,民生与国防相辅相成,难分先后,理应兼筹 并顾,未便强分差等。惟是当今有强权无公理, 弱肉强食,国际鼎沸的大时代,我们的经济建设, 在百端待举之下,建设方案,不能无一中心,此 中心应为国防。”111 ? ?翁文灏:“经济建设唯一的意义,就是增加国家力 量。为了增加国力,全国人民吃苦,这是 绝对应该的。┅┅国家力量与生活舒服, 只能择一而行,不能同时兼顾。┅┅为了 建国,只要能够活,一切的苦,就非吃不 可,不吃这个苦,国家永远建设不成功。”112 ???马寅初 经济发展的目的在提高人民生活。 生活标准应向美国靠拢, 过一种人人应当享受的小康生活。 “消费为人类经济生活的目标,所以消费问题当为人类生 计问题中最重要部分,故研究经济学应自消费论始。欲提 高人类之生活程度,当提高其消费标准。此种标准因地而 异。在国富增殖甚速之美国,其所悬之标准在吾人视之, 是一种理想的消费标准。就是生计问题圆满解决时人人应 当享受的一种生活。┅┅其所包括的,不但须有美观的衣 服,适口的饮食。言住则应有餐室、浴室、书报室、会客 室,言行则各家应自备一辆小汽车;此外尚须有高尚的娱 乐与研究学术的机会。”113 ???刘大钧 “国防与民生虽二者并重,而其重要性不能以同一标准, 加以测定。简单言之,可谓民生为积极的与主动的目标, 而国防则为消极的与被动的,吾人既不赞同侵略战事,故 巩固国防之用意,仅在防他国之侵略,故在被动之 列。”“反之,改进民生则为积极的与主动的目标。无论 在何种情形之下,民生必须予以改进,唯改进之程度则视 国家经济力量以为断。” 强调了工业化的目标首先是致富,是提高人民的生活程度。 刘大钧还进一步指出:经济发展还应重视财富分配,工业 化的最后目的“实为大多数人民幸福之增加”。114 ? ?蒋介石 经济建设应国防与民生兼顾115 四、工业化的必要与意义? ?刘大钧在中国这样的古老国家,农业经过长期的发展, 达到了精耕细作的极限,出现了边际效用递减, 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回报越来越低,要靠农业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不可能的。人民生活的提 高和社会治安的稳定都只能靠工业的发展。另一 方面,工业化还关系到在国际激烈的经济斗争中 国家的生存和独立。一个民族不可能因工业不发 展长期依赖贸易逆差,外资流入,甚至政府还靠 外国资本运作而求独立和生存。 ――1916年116 ? ?刘大钧――1937年国民经济建设的紧要关键是工业,唯有发 展其他实业,容纳过剩人口,才能减轻农 村人口对土地的压迫,充裕国民经济,各 种实业既全靠工业发展,方能兴盛,故工 业发展自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关键。 吴景超:机械取代筋肉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应发展都市救济农村。117? ???谷春帆 工业化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道德教育所有问题的核心。 “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要赖工业化。中国文化政治社会道 德教育的型态与含义,也会得随着工业化的步伐方向而进 展。虽然不便说工业化是因其余是果。但很可以说,如没 有工业化做背景,则对于将来政治社会道德教育的型态, 便不易有具体概念。工业化是问题的核心,他代表中国文 明转变的方向。中国在将来要采取什么政治制度,什么道 德标准,要走上军国主义,或民治主义,或社会主义,不 是现在所能立刻解决,至少不能于现在完全解决。他只能 随着工业化而解决。中国应当工业化,工业化便是我们努 力的方向。” “中国一切现状由于农业化,一切改革要待工业化。”118 五、赶超战略? ? ?斯大林工业化路线――赶超战略 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发展轻工业开始,只是 过了很长时间,重工业才发展起来,是由 于资本家追逐利润而自发地实现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从发展重工业开始。?119 ?? ?翁文灏从1938年起担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长,负责全国经济 建设,在设计战后工业化方案的过程中,他提出了较完整 的赶超战略。 (一)强烈的赶超愿望和具体的赶超目标 首先,工业化建设速度要快。1937年翁文灏考察了苏联和 德国短期内工业建设成功的经验,由此得到启发:“此种 工作的成功,并不需要太长的时间,我们如果真正努力, 不难在十年之间,把中国造成真正近代的国家。”他强调 建设应短时期内收到最大效果,“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世 界各国进步,我们不进步,当然落后。慢慢的进步,还是 落后。我们当然不甘落后,我们要赶上人家,也就是说我 们非快快进步不可。”“真正的建设,是有轨道的快快的 进步,快快的成功。”他提出:“10年之期,克观成效, 20年之后,焕成新邦。”120 ??其次,技术与制度要新。“经济建设应采迎头赶上主义”, “此所谓迎头赶上,乃谓承认科学进步,日新月异,经济 兴隆,后来居上。”在生产技术和生产制度两方面都要追 赶强国。即:一、接受最新式生产技术,实现工业化,战时 提倡手工业是不得已而为之。二、生产组织由公司企业制 代替个人经营和家庭制度,大企业制逐渐代替小公司制。 第三,赶超的具体目标是五大国,煤钢是重点。国与国之 间的经济建设是一种竞赛,落后者必须迎头赶上。他将中 国与美、英、苏、德、日5国的煤、钢、石油、电力的产 量进行比较,发现差距太大,中国应发奋尽快追赶他们。 “在国际上中国第一步须迅速赶上日本。”121 ??? ???(二)经济建设应以国防重工业为中心。 当今有强权无公理,弱肉强食,国际鼎沸的大时代,我们的经济建设, 在百端待举之下,建设方案,不能无一中心,此中心应为国防。 “重工业为国防力量的基础,他的生产数量多寡,可以表示一个国家 强弱,所以世界上图强的国家,对于重工业的发展都在积极努力。” 优先发展重工业可以更快完成工业化。日本、苏联、德国“皆在数年 乃至数十年内突然奋兴。推其原因,实皆赖以重工业为核心之工业化 工作为其中心理由。”铁路、钢铁、煤矿、电力等基本事业具备后, “则中国经济,如水有源,其流可以不枯,如树有根,其枝叶可以繁 荣。国民经营衣、食、住、行、建筑、文化许多事业,动力有所取给, 材料克能供应,运输复能便捷,自必欣欣向荣,日益进步。” (三)采取管制经济和发展国营企业 发展重工业必然要发展国营事业,这是因为私人经营受资本、技术、 市场等限制,对轻工业热心较多,对重工业用力极少,对于投资大、 见效慢、风险大的重工业建设,必须依靠国营事业。122 ? ? ?(四)赶超战略的理论依据 简贯三:“后发优势论” “顺着发明的前后程序,自动的由轻而重,由近 及远,经历了百年之久,在当时的英国是应该如 此的。而在英国革命以后的各国,就可不必经过 这样的发明程序,一步当几步的赶上去,如美国 费了八十年,德国六七十年,日本五十多年,就 把工业建设成功了,苏联的手法更快,他用计划 的方式,先从重工业作起,居然于十几年之内, 走完了这一段艰辛的路程。由此看来,落后的国 家,在工业革命程序中,不但可以越级而上,而 且可以迅速完成。”123 ??“工业革命发动较迟的国家,因为善于运用先进国技术上 的发明,省去了‘摸索’这段不经济的历程,其完成的时 间,比较迅速。这一点,足以激励我们在短时间内,能够 完成工业革命的使命的。┅┅我们应拿出革命精神,从重 工业作起,于战后十年二十年之内,建设成功。工业先进 的国家,有的先从轻工业开始,有的先从重工业开始,也 有从轻重工业同时开始的。按自然发展的程序,往往是从 轻工业进步到重工业;可是按计划经济来说,就应先把握 着重工业,再向四面发展,才算合适。” 简贯三已经认识到通过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完全可以采用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而达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的。简贯三 这一主张比格申克龙1962年提出的后发优势论早了近20年。124 六、马寅初平衡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一)发展轻小工业 年间,轻小工业有17项优点 。农村小 工业容易举办,举办后可以使城乡均衡发展,特 别是有利于解决农村过剩劳动力等作用。 “因为各种重工业需要资本很大,并须有很精良 的专门技术,如果是样样都要举办,以中国的力 量,实一时不易办到。”因此,“除了国防需要 的重工业必须举办外,要从轻工业先行办起” 。125 ???(二)农、轻、重平衡发展 农业与工业相互依赖的三条理由:一、工业原料一部分取 给农业,农业产量不旺,工业前进受阻碍。二、农民占人 口70%以上,提高农民购买力,可以扩大工业品销路。三、 重工业中的机械工业难以在海外觅市场,而国内农村市场 广大,机械工业和农业相辅相成,农业提供机械市场,机 械武装农业工具。 重工业与一般工业有相依为命之势,如一般工业不发达, 重工业亦难发展;反之重工业毫无基础,一般工业之前途, 亦有不少阻碍。故余主张农工矿林与重工业,必须同时进 行,方合经济建设之计划。”“各种工业,均有连带关系, 须有一个整个计划,不能顾此舍彼也。”126 ? ??(三)重点发展优势与基础工业 马寅初主张农、轻、重均衡发展,是从国内几大 产业之间的协调和平衡立论,并非主张每个具体 产品平均发展。中国人才资本十分缺乏,不能和 不应采取完全自给自足的进口替代政策,只有集 中力量举办重要事业,其他许多产品均可进口。 关于如何选择产业发展重点,他提出了比较优势 与基础工业两大原则。 即本国具有资源、技术、市场、原料、劳动力比 较优势的轻工业,以及工业化必须的基本重化工 业。127 ? ?(四)平衡发展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渐进发展理 念,马寅初说:“革命系激烈的,流血的, 进步是和平的,按步就班的。循序改进, 不激不随,此进步之真义也。”因此,马 寅初反对革命式的跨越发展。他又指出: “经济领域内之各部皆相互依靠,没有一 部是独立的。推而至于宇宙,亦莫不如此。128 ???张隆高:比较优势原则 落后国家选择工业发展方向应依据两个原则。一个是需要 原则:按需要而生产,由购买力的分布与强弱来决定何种 工业值得举办,以及举办到什么程度。“第二个原则,即 有名的比较成本(Comparative Cost)原则:各国都依据 各自生产因素相对稀少性而实行国际间的区域分工,各国 对资源的利用,工业的发展,按照国际间比较成本的高下 为次序来决定。”“农村隐蔽失业的现象是落后国家经济 上的重要特征,在落后国家工业化的初期,非技术工人的 劳力一定是比较便宜的。因此要初期轻工业(需劳力的比 例较多,如纺织业)与简单物品的制造常较为有利。私人 企业必首先朝这方面发展,殆无问题。” 张隆高将比较优势原则作为落后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战略。129 七、工业化的资本筹集????谷春帆――利用外资――资本无民族论 只有利用外资才能打破农工两业互相牵制的恶性循环,快 速工业化。 “提倡民族资本,已成为普通口号。但资本而云民族,实 在有些牵强。实业之组织,可有种种方式。中国人之资本, 可与外国之劳力及原料结合,外国之资本亦可与中国之劳 力与原料结合。 照普通观念,只要本国人出资,尽不妨用外国劳力与原料, 均认为民族资本,其产品即认为国货。而对于外国资本利 用本国劳工与原料的组织,均不认为民族资本。未免太重 视资本的形式。一个外国工厂在中国雇用中国劳力及原料 生产,对于中国整个经济之利益,恐怕要大于一个中国工 厂而使用外国原料之民族资本的生产。普通仅从资本家的 立场来观察,而忽视工人及整个民族之利益,甚至只从工 业资本的立场观察,而忽视原料生产之利益,不能不说是 偏狭无当的曲解。”130 ? ?丁洪范:强制储蓄摊派经济建设公债的方法强制储蓄,目的 在减低消费,增加的剩余供经济建设。131 第五讲 土地改革与农业改良?土地问题成为近代中国经济社会的中心问 题中国国民党政府实施“二五减租”:政府 规定佃农向地主的租额减少25%,通常由 50%的租额减少为37.5%。 中国共产党实施土地革命:没收地主土地 平均分配给农民。??132 一、各种土地改革方案? ?孙中山――平均地权平均地权:“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 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 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 家,为国民所共享。”――1906年 平均 地主垄断城市土地的权利。 耕者有其田:国共合作后提出,政府帮助 佃农获得土地,地主也不受损失。此为农 村土地政策。133? ? ?1950年代台湾土改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一、公地放领:国有、省有土地以该地全年收获 量的2.5倍作为地价,卖给农民,分十年付清。二、耕者有其田:地主可以保留中等水田三甲( 43.65亩),或旱田六甲(87.3亩)的田地,超过 的土地由政府以全年收获量的2.5倍作为地价,用 土地债券7成、公营事业股票3成征收,转卖农民 土地改革后,台湾自耕农、半自耕农由61%上升 到85%。佃农由39%降为15%。对农业发展和工业 化做出了重要贡献。134?? ? ??阎锡山――土地村公有论 1935年提出,主要内容为:一、由村公所发 行无利公债,收买全村土地为村公有,按 土地肥瘦和耕农能力分给村籍农民耕作。 二、18―58岁为耕农,58岁后将土地还村公 所。三、收买土地的公债,分年还本。 引起理论界强烈反响,但并没有实施。135 ? ?马寅初“税去地主论”逐步实现耕者有其田。一、公地由政府召 农民耕作,耕作权归农民。二、业主不能 随时撤佃,三、加重地价税,使地价跌落, 给佃农买田机会,四、实行限田法,五、 二五减租,六、提高不在地主的地价税, 七、承佃人有优先购买土地权。136 二、董时进:反对任何形式的土改? ?董时进:维护土地私有制关于孙中山的土地涨价归公。董时进认为:土地 涨价归公,那土地跌价呢,难道应由政府赔偿? “实际人类动作之结果,何一能不掺杂天然或社 会之影响。”农民收成好坏,商人赚钱多少,除 自身努力外,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配合密切相关, 难道这些多余收入都充公。“由是可见世间公平 之帐,实无法算清,欲单就土地算账,或单就其 涨价之一端算账,将尤觉其离公平更远矣。”137 ? ?关于国民党政府宣传和部分实施的二五减租。董时进指出:“人民购买田地,不过投资之一法, 所得地租,不过利息之一种。政府对于他种利息 甚厚之投资,既尚不加以干涉,而独强夺投资于 耕地者相沿所应得之息金―此息金并非特高―情 形同而措置异,亦殊达公平之义矣。”没有政府 规定的公允地租,只有市场供求决定的平衡地租。 实施二五减租,“这等于是政府管制地租,规定 官价。地租之不易管制,和利息物价是一样的”138 ??关于中国共产党平均分配土地政策。 董时进认为:土地平均分配既不可能,也不公平。田土等 地千差万别,人口迁移和生死变动不居,“神仙也没有方 法把土地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还有三大不公平。―、 土地仅是财富的一种,只平均分配乡村地主土地,而不平 均分配城市财主的地皮房产、金银货物、国内外存款,这 不能算公平;二、乡村好吃懒做、吃喝嫖赌败家者,却要 去分那些勤俭人家刻苦积蓄买来的几亩田地,这岂能算公 平;三、土地是财富的一种,有的人拿钱去置产买地,是 投资有形财产,可以收租收息;有的人拿钱去读书学艺, 是投资无形财产,也可以赚取更多的薪金。这两者都增加 收入,没有差别。“土地及财产既要平分,无形的财产若 不平分,亦不能算是公平。”139 ? ?关于“中国无封建论”。董时进认为:近代东欧国家是封建社会,土地属 于贵族,农民属于土地,所以要土地革命和农民 解放。而中国在秦朝以后,土地可以自由买卖, 有钱就可以当地主,做地主比考秀才还要平民化。 农民不管是自耕农或佃农,都是身份高尚的人民, 因此,中国根本不存在近代东欧诸国所进行的土 地革命和农民解放,这在中国两千年前已经闹过 了。中国的地主非外国的贵族可比,“除少数外, 其土地多由血汗积蓄而来,非同封建之采邑”。140 ???关于“佃农优越论”。 消灭佃农制可以增加生产没有依据“在一大片接连的田地 中,自耕农所耕种的与佃农所耕种的掺杂在一起,没有人 能辨认出某些块数是自耕的,某些是佃耕的,因为大家做 得都差不多。自耕农比佃农做得好的固然有,佃农比自耕 农做得好的也不是没有。都是人的关系,而不是自耕与佃 耕的关系。 在很多地方,佃农比自耕农做得好的更多:一、佃农是认 真专门做庄稼的,自耕农多少有一点公子哥玩票的习气。 二、佃农要交租,不得不努力,否则交不出,或交了剩来 不够吃,自耕农不大在乎。三、佃农做得不好,老板会说 话,太不好了会撤佃,自耕农做得好坏没有人管。此外我 们也听人说过,佃农比自耕农的情形更良好的也尽有,自 耕农有土地,但是佃农有现钱,有帐放出,耕种的田地多, 收益也多,因为经济上比较还居动一些。”141 ??不能把乡下人民划分成地主及农民两个截然的阶级。在中 国早年的辞书上根本找不到“地主”这名词,即有也非现 时所谓地主的意思。除了很少数官商各界的大地主外,乡 间的一般小地主和农民根本分不开。大部分农民都多少有 几亩土地,所谓地主,也多半自己耕种几亩土地。这些人 都应该算是农民,他们的利益都应该维护。 乡间的所谓富农和小地主,无非是一些勉强可以过活的人 民,他们的生活比起号称清苦的公教人员,薪水阶级,还 要低劣,再把他们平下去,不但他们将沦为不能生活的贫 民,而对于其他贫民,亦无多补。帮助贫农和苦力的切实 可行的办法,是发展各种生产事业,使社会经济整个繁荣 提高。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整个太穷,分配虽应力求平均 合理,但目前发展生产尤重于分配。同时我们必须讲求如 何节制生育,勿使人稠地窄益增严重。142 三、董时进“营利农业论”? ??董时进 反对中国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种粮农业,提倡发 展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高价农产,只要赚钱,就 不怕进口粮食。“中国农业的出路不是在使出一 担谷的地面出两担谷,而在使出一块钱的地面出 几块钱。”强调的是每亩地能出产几元几角,而 不是出产几斗几升,重视的是增加农民货币收入, 而不是增加粮食产量。 其论点的独特之处在于反对稻麦独尊,以粮为纲, 用增加农民收入来进口粮食以解决中国农业问题, 看出了农民致富和国家粮食自给的矛盾。143 ?什么是贵重的农产呢?即是在一定地面上的出产值钱较多 的物品,例如蚕丝、牛乳、各种水果、蔬菜、花卉、烟草、 茶叶、甘蔗、棉花、槟麻、人参、薄荷、除蚕菊、漆、蜡、 以及其他药用及工艺用植物之类是。此类物产与粮食的性 质迥然不同。粮食作物占地面大,需人工少,一定地面上 的收获所值甚微,在地广人稀之国土,利用畜力及机械行 粗疏的栽培,最为适宜。故世界上出产谷物最丰,输出粮 食最多的地方为加拿大、美国中部、澳洲及苏俄等处。地 窄人稠之国家,若专务栽培谷粮,不但不能充分用人工, 尤属浪费土地。此等国家宜尽可能范围内生产上述各种高 价的物品,这无论是在消纳人工的多寡或就收获物的经济 价值上说,都是最有利益的。此类农产一亩的收入,通常 可抵谷类数亩乃至数十亩。144 ? ? ??粮食自给问题成为讨论的中心 翁文灏:只在粮食有余的地区赞同发展高价农产。 农学家汤佩松十分赞同发展高价农产,但认为董 时进的农业政策是以国际贸易为中心设计的,忽 略了国防设计、工业建设、国民营养等相互联系 的其他重要方面。 农村社会学家杨开道并不完全赞同董时进放弃自 给式农业的主张,他将自给分为全国自给,农区 自给,农家自给,“农民放弃自给农业,农区各 有专门特产是对的,而全国则仍然应有相当程度 的自给性,一个大国的自给性,要比一个小国大。145 ?中山大学农学院任教的翟克:“外人购我之特用 农产品是主动的,而我依赖别人之粮食供给是被 动的(注意特用作物之需要弹性比之粮食之需要 弹性大得多)!这样对于民族生命及国防经济是 否合算?是否需要?”“在世界大同,各国贸易自由之秋,就农业经济 本身立场言,董先生之中国农业政策,实至高明 者。无奈当此你死我活,日夕争斗之时,高谈以 此易彼,求食于人,其危险之如何,为计之愚, 无待赘言也”。146? 第六讲 财政、金融变革论?近代以来,民穷财尽,政府入不敷出,财 政问题始终是各届政府关注的中心,关于 财政的讨论也成为经济学界的热点之一。 南京国民政府期间,召开了四次全国财政 会议,均邀请了经济学家参加。经济学家 参与了财务行政的完善,关税自主方案的 设计,国地收支的划分,所得税、遗产税 等新税的创立等财政改革实践,对每一重 大问题,他们均进行了热烈的讨论。147 四次全国财政会议????1928年7月,第一次全国财政会议在南京召开 ,裁 厘金,划分国地收支,田赋归地方。 日至27日,全国第二次财政会议在南 京召开,取消苛捐杂税。 日到24日,全国第三次财政会议在重 庆召开 ,实行中央、县两级财政,田赋征实。 1946年6月,全国第四次财政会议召开。由中央、 县两级财政恢复为中央、省、县三级财政。148 卫挺生的财政制度改革论??? ? ??卫挺生起草,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通过的改善财政制度方案: (一)实现超然的主计制度,使各机关办理预算会计统计决算之人员, 得独立行使其职权,以防各机关主管长官任用私人串通作弊。 (二)实现就地审计稽察制度,使办理审计稽察事务之人员,得洞明 各机关事实之真相,不受捏造报销之蒙蔽。 (三)实现统一的国库制度,凡办理各机关出纳及保管公款之人员, 应向国库缴纳相当保证金,以防止滥支公币及卷逃公款等情弊。 (四)中央财政之征收,除关盐两税暂分别办理外,其他一切赋税专 买等行政,在同一区域内,应由同一之国库机关分科办理之。一切骈 枝机关,应即撤销,以便监督而节糜费。 (五)中央银行,应脱离财政之直接指挥,以保持其调节金融之超然 地位。总裁副总裁应富有银行学识经验者任之,不随财政人员进退, 并不得由政府人员兼充149 ????卫挺生建议的主计制度: “主计处设国民政府内,置主计长一人,为特任职之事务长官。其下 设三局,即岁计局、会计局、统计局。岁计局主管中央及省市政府之 预算之编造及整理,及各机关财务上增进效能与减少不经济支出之研 究及建议等等事项。会计局主管会计制度之订定,会计事务之指导监 督,及会计之总报告之汇编等事项。统计局主管各机关统计办法之统 一,统计工作之分配,统计范围之划定,统计事务之指导监督,及全 国统计总报告之编撰等事项。各机关办理岁计会计统计人员之任免迁 调训练考绩,均由主计处主管,均直接对于主计处负责,并受所在机 关长官之指挥。” “为防止超然主计人员之玩忽职掌,或串通机关长官或其所属人员共 同舞弊起见,并应采用就地审计制度。”就地审计就是“审计稽查人 员,直接派往各机关办理审计稽查事务”,改变以前的送请审计。 “新制度改革的结果,各机关行政、主计、审计、出纳人员的组织变 成了四个系统,各有其主脑组织。因而各机关的人员,分之则成纵的 系统,合之则各成一个横的办事机关。”150 ???? ??主计制度四个特点 “(一)‘超然’。即各机关办理预算决算会计统计之人员对于所在 机关,虽受长官之指挥,而有超然之地位。 (二)‘联综’。即各机关之主计人员,以联综组织隶属于各机关; 即一方面为所在机关之职员办理其预算决算会计或统计事务,对其机 关长官负责;而另一方面又为主计处派出之职员,不但直接受主计处 之监督指挥,而并直接受其任免迁调训练考绩。 (三)‘连环性’。即岁计会计统计,合并组织成为一个有连环性而 不可破判之机关。 (四)‘隶属’。即中央主计机关,隶属于担负全国全部政治责任之 机关。而地方主计亦直隶于各该级政府之最高长官。 支持者认为该制度有利于防止腐败,反对者认为此制度分割了财政部 的职权,不利于财务行政。国民政府实施后效果一般。151 ? ? ??马寅初“税收三原则”, 财政原则――供政府使用 经济原则――扶助产业发展 社会原则――平均人民负担,缓和贫富悬 殊。152 ???马寅初”征收临时财产税”主张 在抗战时期,针对愈演愈烈的财政性通货膨胀,反通货膨 胀成为经济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的核心,国民政府也实施 了征收遗产税、过分利得税,强制发行公债,出售国营企 业,田赋征实,粮食征借,节省与战争无关的开支等政策。 总体来说这些政策除田赋征实外,其他政策收效不大 马寅初于1940年提出征收临时财产税(特别是征收发国难 财者财产)以充政府抗战经费的主张,该主张立即引起了 各界的热议,反对者认为这是共产主义政策,战后才能施 行。到1948年6月,立法院提出了征收财产5%―60%的临 时财产税法案,由此还引起了政界、商界、学界的热烈讨 论153 姚庆三对凯恩斯财政学理论的传播???日,姚庆三在《国民经济月刊》发表《凯恩斯货币理论之 演变及其最新理论之分析》,1938年9月,姚庆三出版《现代货币思 潮及世界币制趋势》一书,专门介绍了凯恩斯财政理论和财政政策。 “吾人对于健全财政应采比较长时期之看法,预算平衡初不必以一年 度之短时期为界限。在衰落时期中,政府税收既形减少,同时又应积 极推进公共建设,以增就业人数,致支出反形增加,故预算必难以平 衡,亏空在所不免,但此种亏空当不难以繁荣时期预算之盈余相弥补; 盖在繁荣时期中,政府税收既可增加,同时因失业人数减少,公共建 设亦可从缓进行,致支出反可减少,故预算不但可以平衡,且或反有 盈余,此种盈余尽可用以抵偿衰落时期之亏空也。如此,则就短时期 观,预算纵不平衡,财政纵不健全,而长时期观,预算固仍平衡,财 政固仍健全也。” 该段文字介绍了凯恩斯预算长期平衡论,即短期预算赤字的合理论, 对中国传统财政理论“量入为出”或“量出为入”的财政平衡论是一 巨大的思想冲击。154 ??姚庆三还向政府提出了用赤字财政来搞建设的政 策建议,他认为应划分预算为两种,“凡普通经 费仍行列入普通预算,而公共建设之资本支出列 入公共建设特别预算。” 普通预算力求平衡,公 共建设特别预算使用借款。关于公共建设特别预 算,建议学习德意两国,设立国民经济建设委员 会以统筹公共建设特别预算,以公债政策作为筹 款的主要方式,外加利用外资。 姚庆三根据凯恩斯理论和美、德等国的实践,提 出利用赤字财政来搞建设的主张,这可能是中国 最早的类似政策建议。155 货币、金融的讨论?货币金融为现代经济问题的核心,1919― 1949年中国经济处于剧烈的波动中,币值的 波动是当时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因此, 中国的主流经济学界一直将货币金融作为 讨论的中心,产生了大量的货币金融专家, 金融研究也成为中国经济学界研究相对较 为深入的部门。156 ??1935年11月法币改革前,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以银(银两和 银元)作为货币的大国,银在中国是货币,在世界市场上 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对哥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