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乡的风土人情作文请阴阳先生安土后为何要忌三天响声?搞不明白是为何

我的老家在秦岭
我的图书馆
我的老家在秦岭
赵文慧每当我给外人说起我的老家秦岭时就犹如天水人说起著名的“秦州八景”一样,那种自豪感顿时洋溢在脸上,荡漾在心里。欣闻家乡秦岭已撤乡并镇,无疑地这是打响“秦岭连翘”产业品牌,唱响“文化秦岭”这一张文化牌,构建和谐社会,把中药材、乡村旅游、林果业种植作为带动秦岭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努力打造地理标志,着力宣传“连翘之乡”、长江、黄河分水岭的地理名片,建设特色乡镇、魅力乡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标志着秦岭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近日,“大象天水·秦源古镇”综合体项目之一的民俗旅游项目开工仪式在斜坡村隆重举行。该整体项目着力打造集文化展示、旅游休闲、民俗住宿、地域美食、特色购物、非遗展演、传统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既展示秦文化主题,又具有现代元素的特色文化旅游综合体。这标志着秦岭乡村旅游业迈出了坚实步伐,也为秦岭古镇乃至秦州全区旅游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据了解先期开工建设的“秦源古镇民俗文化旅游项目”是该综合体项目的子项目之一,由中式庭院、农耕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等功能区构成。整个项目建成将为集中展示秦文化、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就业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对秦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喜事临门,这是家乡最近的两件值得庆贺的大好事,对此我深表祝福并为之感动中。&老家秦岭,名字听起来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地方,知名的秦岭山脉绵延横跨东西,我的家乡就在秦岭余脉的西端——西秦岭北支山间,这里正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所在。距秦州(今天水市)城区35公里。东接藉口、南邻牡丹、西交杨家寺、西南接礼县红河、北连原铁炉坡诸乡镇,总面积75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马家庄即中心村。海拔最高处圆树梁1922米(秦杨公路去蒿坪子路口),其次为庙山1914米,第三是喇嘛山1912米,海拔最低点官桥下1677 米(梁家门去篆咀沟正中)。我查阅了好些资料,用秦岭这个词作为乡镇命名的在全国仅此一例。在这一点上应该感谢给老家起了这个既富有诗意又蕴含历史文化韵味的老学究关家店孙家庄人孙文明老先生。秦岭乡地处天水市秦州区西南,也就是先贤冯国瑞在《天水出土秦器汇考》里所言的“天水西南乡”之中心区域,具有丰厚的自然人文资源。这里属于西汉水上游稠泥河流域与渭水藉河流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天然分水岭,群山苍莽,沟壑纵横;潺潺溪流,婉转萦回;草木丰茂,绿树成荫。秦岭镇政府所在地关家店村恰好处于秦岭山脉山脊主线的俯卧处,东山脊主线由牡丹镇王家大山西北的一支延伸至秦岭镇喇嘛山后,突然下潜200多米后由东北向西南过渡,从关家店当庄穿过,然后又突然抬升和杨家寺簸箕湾梁的东支圆树梁东端的四棱子墩相连。正因关家店地处秦岭山脉山脊主线上,解放初期孙文明老先生根据这一特殊的地理特征,把金华乡改名为秦岭乡。其人自是饱读经书史籍,乡试中考后因丁忧被人告发而赋闲于家。孙先生自思全国南北分水岭者是秦岭,又盘龙山炳灵庙内也悬有“灵保秦岭”匾,乡政府所在地关家店正处分水点上,遂提议改金华乡为秦岭乡,后被认可。孙先生同时提议应改马家庄为中心村,因地处乡、村中心。又取《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当改孙家庄为新民村。下庄里因背靠有文气的砚台山,如改观砚可文风大发。现在多称关砚,无论从字义,文理均不如叫观砚好。秦岭因取名意境好,1958年至1962年秦岭、牡丹、杨家寺三社为一大公社时,社址虽设牡丹,社名却为秦岭,而后在牡丹再设区时,也在短时间内称过秦岭区。关家店南便是享誉华夏的分水阁,更是有着“一屋檐水分江河”的天下奇观。该阁原为砚台山下龙王庙之正殿。此殿坐北朝南,为马鞍架式建筑,当瓢泼大雨落在分水阁大殿的屋顶,涓滴聚成溪流后一分为二,前檐水绕盘龙山脚前,向北流入铁炉坡注入藉河、渭水而终汇黄河;后檐水从左家巷道流出朝南汇聚稠泥河北支流经上木门道虎皮沟后穿过牡丹乡境流过下木门汇入西汉水、嘉陵江而进入长江。一屋之水就此分道扬镳,流过无数的城市农田之后,又在大海相聚会面,形成“一檐水横贯南北,两面坡分流江河”的人间奇观。该阁奇在没有建在山巅而建在平地上,可誉为“华夏奇观”,此景天下绝无仅有,堪称华夏一绝。此乃天然地势与人间神工完美结合神来之作!因有两水分流奇观故后人便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水阁,此处又恰地处三国文化木门道遗址必经交通线上,分水阁南望可见的虎皮沟峡口实为上木门道之所在。因此,一时文人匾额楹联云集。匾有:“砚台山”(启功)、“分水阁”(曹伯庸)、“分水阁”(万惠民)、“两下江河”(夏士恒)、“陇上奇观”(毛选选)、“滴洒江河”(苏适)。联有:“山起岭乡起龙凤;檐分天水走江河”、“万里车书归一统;千年河汉生双檐”。此阁既是一处充盈着文化韵味的景点,又是一处宏观山河形胜的微观见证。实际上享誉华夏的关家店分水阁,原先只是一个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的在当地香火旺盛的龙王庙正殿,主祀炳灵爷。早先仅为一大间马鞍架房屋,依砚台山,1940年新增设金华乡公所和关家店初小同立于此庙院。故将龙王庙扩大成三大间俗称“大殿”。庙外大门建两层木质门楼两小间,其门楼下为山门,门外砌有多台石阶,旁边有一棵大楸树。最初大殿和门楼背靠砚台山,面朝河水,庙前高地有四通之路,殿门顶有民国时期天水专员胡谦所书“忠勤敦朴”匾额,可惜在文革时期遗失。此大殿位处偏僻,以往少为人知,后经关家店马家庄人马汉江先生()竭力推荐才为人所知,其“檐分天水走江河”的自然奇观遂扬名天下,这种奇特的“滴水分江河”地理特征在左家巷道西侧的几户人家院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果这几家人睡在炕上,头枕在黄河流域,脚便伸展在了长江流域。现在关家店的左家巷道及其临近的秦岭林分站、原秦岭中心小学校址就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界线。关家店村南盘龙山和村北砚台山两山相夹的河谷地带,山顶到谷底海拔高度相差200多米,关家店村坐落于山谷之中,却具有“两下江河”的天然分水岭作用。天罗公路从村子中间由西北向东南横穿而过,如果将一辆汽车开到林分站门口西侧停下时,一辆车的前后两端便分别处于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据此可见茫茫秦岭横贯千里跨越数省,而惟独其西部余脉所在之秦岭镇以“秦岭”命名,恰似名至实归,其来有自。秦岭镇及其所在的天水西南路一带,其南北兼具、人文独特的环境,赋予了当地人杰地灵的区位优势。故早在先秦时期,早期秦人即西迁于此,筚路蓝缕,几经沧桑,终于崛起建国一扫中原统一天下。而秦岭镇正处于天水西南与礼县红河交界处峁水河流域——秦先祖故都西犬丘的近旁,正所谓“秦源”的中心区域所在。因此我编著的乡邦之志取名《魅力秦源》,其人文背景和文化内涵义盖在于此。特殊的地理位置也造就了该镇的村庄分属于不同的江河流域。石家河、胡家山、蒿坪子、郭家沟、关家店孙家庄、马家庄(自杨家沟偏北段至分水阁文化广场旧称戏楼为界以北)、竹林、杨家咀、黄集寨、马鞍山、白集寨、白崖喀、唐家湾的水流入了藉河而入渭河,最终汇入黄河,属于黄河流域。其余的村庄则属于长江流域。西汉水的重要支流稠泥河(古硖石水),自牡丹纂咀村分为东西两支。其中西支为主流,实际上有南北中三支小分支。南支发源于杨家寺镇寨子湾村上沟里,流经该镇王家庄后经秦岭镇罗家河、斜坡,至梁家门与中支汇合;中支发源于杨家寺大小湾村后沟,经我镇中峪里、大庄,台子上,至梁家门与南支汇合;北支发源于吾镇马家庄杨家沟后沟垴,向东南流经关家店下庄里,经上木门道虎皮沟峡口,至龙集寨村东和梁家门出庄口在纂咀三角地与南支和中支相交汇,三股水变成一股水后浩浩荡荡一路向东流经纂咀村与稠泥河东支汇合,最后流出王家铺下木门道后淌进了西汉水。这三支小支流中,北支最短流域面积也最小;中支比南支略长但流域面积比南支要小得多。若按河流长度中支应为主流,若按流域面积南支应为主流。秦岭镇内古生物化石较多,是天水古生物化石蕴藏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从虎皮沟、龙集寨、邢家山到郭罗家河、郭家沟、孙家庄,甚至到竹林、黄集寨均在三、四、五十年代发现过数量较多的古生物化石,当时人们叫“龙骨”。龙集寨很有可能是因有多龙骨发现而得村名,如马家庄马靖家至今保存有一块尺余大小不规则的龙骨。再如关家店北面的海沟河有一种黑土,可当木炭烧火取暖,其土上松柏树叶茎的花纹清晰可见。此实际系地质学上所称的“泥炭”即煤的前身。1966年夏天,孙家庄孙存有曾在同一沟里挖出一段直径3尺的“乌木”,疑是正在生长的青?等树木遇到山体滑坡压埋,但仍有活性故坚硬异常。《汉书·地理志》:“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由此证明秦岭早有人居,实为秦人活动的原始区域。从考古资料来看,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活动。虎皮沟、台子上、罗家河等地曾挖出过石器石斧等。夏商时期属于雍州,西周时为秦的主要活动区域。秦之先为嬴姓,是伯益的后代,世代辅佐殷商。武王伐纣,诸姬并起。与殷商属于近枝的嬴姓就走向了衰落,尤其是蜚廉这一支嬴姓部落因愚忠于纣王而被周王室所厌弃。恶来战死,失去了宗主之位,在周王室的安排下,恶来之弟季胜担任蜚廉族的宗主,季胜曾孙造父善御戎,幸于周穆王,随穆王游历四方。后徐偃王为乱,造父驾车一日千里,穆王归镐京,得以平叛。穆王因功封造父于赵城,造父立赵氏。非子作为首领时,其活动中心在西犬丘(今秦州区西南一带)。秦人善于养马,周孝王因秦的祖先非子养马之功,将他们分封在秦,作为周朝的附庸,让其继续嬴姓的祭祀。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都邑在西犬丘(礼县红河镇六八图、岳费家庄)。秦岭属于西犬丘之地。春秋时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伐邽、冀戎,初县之。”并于其地设置邽县(今天水市区)、冀县(今甘谷),天水西南部分(包括小天水、盐官、华岐、牡丹、杨家寺、红河、秦岭)等地属邽县所辖。战国时至秦昭襄王时秦岭仍属于邽县,秦时属于陇西郡西县(西县故址在今红河),西汉时隶属于汉阳郡西县,东汉时属天水郡西县所辖,虎皮沟峡口当为东汉伐羌大将段熲所设立的“上木门”,见《后汉书·段熲传》。蜀汉时秦岭归曹魏管辖,因诸葛亮兵出祁山伐魏,西汉水流域为魏蜀交兵的战场,秦岭当属三国时古战场,公元231年春(蜀建兴九年,魏太和五年)诸葛亮因粮尽退军,在木门道(今牡丹镇王家铺峡口)设伏兵射杀了追赶蜀军的曹魏大将张郃。北魏至隋唐时隶属于上邽县。五代至宋元时期属于秦州天水县所辖。明代属巩昌府秦州所辖,清代属于秦州所辖,民国时期属天水县管辖,关家店在天水城之西路,建乡前称关家店地方,1940年后至1949年叫金华乡。年叫秦岭乡,年叫秦岭公社,隶属于天水县。年隶属于县级天水市。1981年改秦岭公社为秦岭乡,年秦岭隶属天水县。年隶属秦城区,2005年至今属秦州区。1955年底乡境内的今胡家山(原名庞家山)、蒿坪子由宋川乡划归秦岭乡。秦岭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文物瑰宝及遗存可谓多姿多彩,熠熠生辉,最著名者莫过于享誉海内外的秦先祖之祭器秦公簋。该器1919年出土于董集寨、梨树坡两村与红河六八图相交处的庙山一带,后经郭沫若、冯国瑞、杨树达、于省吾、王辉等考证为景公时制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此器通盖高21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盖、器均饰以瓦纹,口饰蟠虺纹,足饰环带纹,两耳作兽首形。此簋分器、盖两部分,书风相近,系一人所书。此簋共有铭文105字,其中盖54字,器51字,器、盖联铭,合而成一篇完整的祭祀文章。器外有秦汉间刻字18,总计123字。该簋保存完好,是春秋时期秦国的青铜器代表,亦是秦系文字的重要资料。大意是记载秦国祖先安邦立国,声威远震的功绩,乃是秦景公为其祖先歌功颂德,以便巩固政权而作。《秦公簋铭文》的书法别具一格,与《虢季子白盘铭文》的结构有许多类似之处。其主要特点是字形方正,舒展大方,笔划瘦劲,具有流动感。《秦公簋铭文》的字体是典型的秦国文字,与《秦公钟铭文》、《石鼓文》等一脉相承,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作的诏版权量文字及小篆书体,都是从这里发展出来的。秦公簋铭文字体规整严谨,疏密有致,静穆大方,有其独特的风格。纹饰制模时已使用可连续反复压印的印版,铭文制作亦使用了方块印模法,制字模时一一打就,字字连续印成,然后浇铸。制作方法新颖,这种把每个字刻成单个陶泥活字,再拼凑起来的铸铭工艺,实扬日后活字印刷字模之先例,是秦人发明创造的重大科技成果之一,是秦人创新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是秦国科学技术以及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我国青铜工艺的卓越成就。故著名考古学家马衡曰:“秦公簋是用戳子印字在土范之上,这真是活字的创作了”。郭宝钧云:“春秋而后,出有秦公敦者,铭文系用块块印模,字字连续印成,这或者是受了图案印模的影响,推广到文字方面的尝试,应推为中国活字板之祖”。虽然在著名的殷墟出土了三方近于青铜器图徽的陶模,但是在商周金文之中,至今还未见有字模或印模的使用。此陶泥活字铸铭工艺,应该说是最早的,它比我国北宋毕昇的陶泥活字板早1500余年,比德国人谷登堡铜刻活字印刷早2000余年。铭文的字体笔势玉箸意蕴,方正遒劲,舒展大方,清丽潇洒,着意于笔画的匀称配置和行列的整齐划一,给人以优美洒脱、轻松愉悦之感。且已具小篆之雏形,非常合乎书艺发展之逻辑,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秦代的篆书、隶书有直接的影响。可以说,《秦公簋铭文》在秦国书体的发展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了籀文之传统,下开了小篆之先河。清人李瑞清说:“书家不学篆,犹文家不通经。”著名金石学家、书法家康殷(字大康)、徐无闻就是通过潜心研习秦公簋后而成名的一代宗师和大家。该簋著录于《陇右金石录》《天水出土秦器汇考》《商周彝器通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商周铜器群综合研究》《秦史稿》《殷周青铜器通论》《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秦铜器铭文编年集释》等。秦岭镇曾为陇右入蜀之要冲,兵家必争之重地,虎皮沟峡口是东汉时伐羌大将段颎所设之“上木门”;在今关家店关砚东南的射虎湾、尹家湾、虎皮沟、台子上均发现了被盗挖过的规模较大的古墓葬,很是精美。今年夏天发现的麻山头北宋中晚期古墓,墓室里有惟妙惟肖的彩绘壁画。麻山头村位于秦岭镇南部山区,与礼县红河乡接壤,地处偏远。被盗掘墓葬位于麻山头村南约一公里处的山坡地带,虽盗掘严重但墓室结构保存完好。通过清理发现,该墓葬为八角形单室仿木构建筑砖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和墓室组成。为甬道平面为长方形,两壁及弧形劵顶为砖砌,高约130cm,长约70cm,宽约66cm。墓门处用残砖成“人”字形垒砌。墓室为八角形,老家人给它起了一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叫“八卦悬顶”。最大直径250cm,高270cm,除墓门所在面外,其余七个面均有色彩丰富的彩绘和雕砖仿木构建,保存情况良好。经天水市博物馆考古所专业人员现场清理和勘查,通过对墓葬形制和彩绘内容的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是该墓葬属于北宋中晚期。今喇嘛山实是汉代的射虎山,清代因多请甘南喇嘛念咒防雹于此才改成现名。这里的松树林直到清代中期才被人为砍伐消失。自古秦岭乡因山高谷狭而白雨冰雹灾害时有发生,故麻山头早在清同治年间就创制了“狗娃炮”来驱云防雹,俗话叫打白雨,以后还推广到全天水地区。《后汉书·段熲传》:“东汉建宁二年,羌众溃,东奔,复聚射虎谷,分兵守诸谷上下门。熲规一举灭之,不欲复令散走,乃遣千人于西县,结为木栅,广二十步,长四十里,遮之。乃遣晏育等将千人衔枚夜上西山……又遣张恺等将三千人上东山。纵兵击破之,羌复败散。颎追至谷上下门穷山深谷之中,处处破之。”汉阳即汉水之阳,泛指今天水西南部、礼县东部、西和北部之地。射虎谷即今天水市西南秦岭乡关家店射虎湾、虎皮沟马皮梁地一带。此史料显示,西县必在射虎谷之南,而且地处一狭长的川谷地带,同样印证了木门道距西县距离很近。从《水经注》及《礼县文史资料》都说明汉之西县治在今红河一带。红河西县故址岳费家庄正好处于峁水河谷且位于关家店射虎湾之南,与史载相吻合。段颎派人伐木仅越木门河(今稠泥河)至红河一道山梁即庙山。故有在今秦岭乡虎皮沟和牡丹王家铺间树了上、下两道木门,由此可知,木门古道得名于东汉,当分上木门和下木门。上木门在今秦州区秦岭乡虎林村之峡口,俗称“虎皮沟峡门”。据我父亲生前讲,此峡门早先是两山相合无路,人可跃水能过的险峡谷。解放后几次炸山修路方才扩大了缺口。但令人惋惜的是,就是这样一处绝佳景观险谷,炸山采石延续了六十多年,将虎皮沟堡子山破坏的满目苍痍,上木门古道之险已荡然无存,时至今日仍未停止,这种折腾何时罢休?峡口北有射虎湾,再二里是虎皮沟,六里有虎头山,由此印证今喇嘛山正是汉代之西县的射虎山。秦岭即邻近的牡丹至今仍遗有梁、翟、李、邓家门等名称。下木门指今木门村附近,俗称“王家铺峡门”,保护的相对较好,但就奇险程度,上木门胜于下木门,两地相距20里。《三国志》载:“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郃交战,射杀郃”。公元231年,蜀汉名将魏延伏兵于木门道,乱箭射杀了魏军先锋、一代名将张郃。诸葛亮北伐曹魏,更是两次兴兵屯西县。街亭之战惨败后,他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从而使建置于秦昭王时期的西县闻名全国。现如今秦岭镇境内每一个地势比较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头上都屹立着状似覆斗的人工建筑——古堡,也叫土堡,俗称堡子。堡子作为可感的文物古迹每5平方公里左右就有一座,并且每个堡子都有堡子名,一般是因村庄名而定。秦岭镇的堡子始修于何时,最确切的说法是清同治年间修建的最多,是同治时期回汉之争的产物,大多数在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过,这在清光绪十五年《直隶州秦州新志》和民国28年编纂的《天水县志》均有记载。《直隶州秦州新志》载:“关家店,距州治七十里,堡九:双堡梁凡二堡,余曰宝瓶山、虎林沟、龙旗寨、梁家门、栗树坡、竹岭、黄旗寨。”以上资料充分说明了三点:1.现在的秦岭乡在清光绪时期(之前)就叫关家店,这与老家人习称的一样,“双堡梁凡二堡”指的是今关家店孙家庄的堡子和下庄里左家堡子;“宝瓶山”指任家大庄宝瓶山;而现在的虎林村,习称虎皮沟,在清朝时叫虎林沟,直至民国末年;现在的梨树坡原先叫栗树坡,“栗”非“梨”,盖因当时就有栗树有关;现在的竹林原先叫竹岭,其名与秦岭山脉有关联;而现在的龙集寨、黄集寨以前叫“龙旗寨”、“黄旗寨”,这与老家的方言是一脉相承的,到现在老家人把“集”念成“旗”。如此看来这是有历史渊源的,不是随便叫的,也不是转音的结果。2.在清光绪十五年前现在的秦岭镇共有9个堡子,至于现在几乎每个庄里都有堡子的现象不得而知,怀疑是以后所建的。3.梨树坡最起码在清朝时期就属于秦岭镇管辖,并非有人说的隶属于杨家寺所辖,不过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曾属杨家寺所辖过但时间太短。清光绪十五年《直隶州秦州新志》是秦岭乡任家大庄任其昌和甘谷人王权主纂的志书,因任氏对家乡地理环境和风物较为熟悉所以在该志里秦岭的山脉地形和人物多有体现。民国28年修撰的《天水县志》记载,堡子不仅仅是一村一堡,甚至有好几个村子有两个土堡的情况,如我们熟知的关家店就有两座,一座在孙家庄,一座在下里。民国28年《天水县志》:“距城六十里。双堡梁堡,在双堡梁上。宝瓶山堡,在山顶上。虎林沟堡,在东山上。龙旗寨堡,在北山上。梁家门堡,在西山上。梨树坡堡,在坡头上。竹林庄堡,在山上。黄旗寨堡,在当梁上。”该志在介绍以上9座堡子时均使用了:“创始不详,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破。”另外,将中峪村堡子列在“宋北合(今杨家寺宋家川里)”建置里,云:“中峪里堡,在后山上,创始不详,清光绪二十一年重修,破。”斜坡村当时属于“牡丹园”管辖,故列在“牡丹园”建置里,云:“斜坡堡,在南山,清光同治初年建,存。”麻山头因当时隶属于“丰裕川(所辖今牡丹镇西南和秦岭乡南部,丰裕里在今牡丹大柳树)”故列在“丰裕川”建置里,曰:“麻山头堡,在西山,创始不详,存。”堡子,就是一个小城池,消极的说其作用就是在敌人来犯时,村民在其中避难;积极的说就是一种防御工事,易于打击来犯之敌。以上资料粗略地给我们展示了1900年前后半个世纪秦岭地区发生的各种匪患,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我们的祖辈就是这一段黑暗历史的亲历者。对善良的老百姓来说,对付匪患办法大概就是在先人留下的堡子里暂时逃避,成为躲避战乱灾祸的“避难所”,见证着人类的苦难和沧桑,也见证着战乱时你来我往的无情厮杀。由于那些堡子因年代久远破败故多有维修或者建造,以备不防,这就是同治年间以至到清光绪二十一年秦岭境内仍然兴起修建重修堡子的社会根源。有的村虽没有堡子,但距邻村修的堡子近,也就合用一个堡子,这也是当时的一种军事防御设施,在战乱年代兵匪横行时,对当地人民起到了有效地保护作用。说起秦岭,那就不得不提秦岭的古树遗存。古树是一个地方悠久历史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人文与科研价值,它不但对研究本地区的环境变迁、历史文化、植物分布等非常重要,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风景资源,被称为现代文明的“活文物”。秦岭镇高寒阴湿,地处暖温带气候区,特别适宜于古树名木的生长,因而古树遗存丰富,几乎每个庄里都有老树,这一点是周围其他乡镇所无法比拟的。黄集寨麒麟山俗称爷山,在最高峰1875米顶上生长着一棵树龄超过800年的圆柏,此树枝叶密集浓郁,树冠广圆,姿态古奇优美,因长于山峰之上故颇具画意,为天水市境内最古老的圆柏,系天水市文物树。麒麟古柏是秦岭古树遗存的代表性文物,也是渭水上游支流藉河古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性文化符号,它向人们诉说着其地开化叫早。郭家沟山神庙门前生长着一棵连村里人都晓不得长了多长时间的酸梨古树,树围有520厘米,树高12米,树龄据秦州区林业局测算在600年以上。酸梨学名叫木梨。麻山头梁上的酸梨古树树龄超过500年,像一把大扇子,方圆数十里外都能看见,它象一位威武的壮士,多少年来历经风风雨雨寒冬酷暑,挺拔直立永不低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指路树”,也被当地人们视为神树,每当逢年过节就有人给其烧香点蜡。该树依然生长旺盛,一棵树上结有两种不同形状的果子,甚为怪异。中峪村习称忠勇里,该村生长着一棵树龄超过500年的国槐,虽饱经沧桑但长势旺盛,枝嫩叶茂,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坚强拼搏、老当益壮的无限生命力。每当初夏繁华满树,如冰似玉,槐香四溢,待到盛夏之时浓荫铺地,足以畅纳凉之兴,是村民们讲古今和谈天说地的好去处。圆树梁长着一棵树龄据文物部门估测超过600年的酸梨树,每到深秋时仍是枝挂硕果。关家店马家庄杨家沟马江禄家的核桃树,基围480厘米,据其家人讲,该树已是9代,最起码有300年了,至今年产核桃200公斤左右,壳薄仁鲜嫩,俗称鸡蛋皮核桃。胡家山共有2棵树龄超过350年的楸树和酸梨树;竹林村的古树保护的更好,有树龄超过400年的酸梨树,一杜姓人家的坟院现有树龄超过200至250年的柏树7棵;虎皮沟共有4可树龄超过100年的柏树和一棵树龄在100年以上的石枣树;任家窑村后沿山顶上分布着14棵大小不等、粗细不一的酸梨树,形成了一个较为罕见的极具特色的古树群生态层,树龄在150年到200年之间。秦岭镇原先古树资源丰富,由于人为因素所致,尤其是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大炼钢铁和“破四旧”,许多村庄山头上的千年酸梨树和庙宇的松柏树被人为砍伐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据已故老父亲(当时85岁)讲,虎皮沟金华山顶的“酸梨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人民合作社时(即1958年)被“胜利社”的30多个青年费时半月才将其砍伐,实为可惜,足见其粗壮和年代久远。人与树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应该是一个文化与文明的永恒话题。秦岭现遗存的古树,历经沧桑和风雨洗礼,以挺拔壮美,或亭亭玉立的形象,向我们诠释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展示着秦岭的人文精神,让我们这些后人在蒙受荫护的同时心存敬仰和感恩。秦岭乡历史上(排除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为破坏)人们对树木的关爱和保护,只能说明我们先祖的功绩和人文精神。作为现代人,我们享受着古人的文化和物质遗产,却不能以享受者和继承者的短浅目光对待这些弥足珍贵的古树,及其代表和象征着的古文明成果。只有加倍的呵护,才能传承秦人的人文精神,延续和丰富她的内涵。古树是活着的历史,岁月的烟岚潜隐在年轮的纹路里,接通着远古和将来。如果将历史比拟为一部厚重的大书,那么抒写和见证秦岭历史的就是这遍及秦岭山山峁峁、沟沟洼洼的一株株参天古树。笔者专门不远千里返回故里会同马汉江先生于日至6日历时3天,驱车几乎跑遍了秦岭的山梁沟洼,经过实地考察、认真测量,并走访当地上了年纪的老人,取得了第一手的详尽资料并拍摄所见的古树照片。秦岭现有一级古树5棵:黄集寨麒麟山柏树,树龄800年,数高16米;圆树梁酸梨树,树龄600年,数高14米;郭家沟酸梨树,树龄超过500年,数高15米;中峪村国槐,树龄超过500年;麻山头酸梨树,树龄500年,数高12米。其中圆树梁酸梨树生长不旺,枯枝较多,因其树生长坏境严酷,四面受风,若不加以保护,有频临枯死的危险。另外中峪村国槐因前几年修路伤根,枯枝较多,也频临倾覆死亡的危险。二级古树6棵。其中马家庄杨家沟马江禄家门前的核桃树树龄400年,数高15米等,但因其树前些年遭遇过火灾,其中一枝主杆已枯死。另外关家店马家庄(中心村)家神庙前的酸梨树生长不旺,有一分枝已枯死,应尽快加以保护。据调查秦岭镇遗存古树树种有酸梨、柏树、面槐(国槐)、核桃、椿树、羊肋子(忍冬)、叫李子(鼠李)、石枣(山定子)、林檎树、楸子树等。故笔者在此呼吁:保护秦岭古树刻不容缓。秦岭古树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饱经沧桑,得以保存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既是历史文明的见证,又充分反映了古树树种的生态学特性及顽强的生命力。研究古树、保护古树,有很高的人文学、史学、生物生态学、林学及气象、水文、地质等科学价值,对弘扬文化、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秦岭镇属阴湿高寒山区,境内雨量充沛,土地湿润,昼夜温差大,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气候宜人,植被茂密,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尤其适宜连翘、半夏、冬花、防风等多种中药材生长,全乡范围内分布着23个科、120多个野生药材品种,是久负盛名的“药材之乡”,故旅游资源独特。每年四月的秦岭,绿如海,花如潮,连翘黄花怒放,为秦岭大地披上了“黄金甲”,在这醉人的季节里,秦岭镇依托连翘产业,倾力打造秦岭田园综合体一日游精品线路,供游客实地领略秦岭这片净土的魅力。秦岭的土语土话悦耳动听,说起来朗朗上口。秦岭是早期秦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秦岭方言中保留了部分秦文化古汉语词汇。博大精深的秦文化上承殷周,是中华民族远古文明的集大成者;下启汉唐,是繁荣汉唐文化的奠基者,居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仅此而论,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可以同它相提并论。不过确切地说,秦文化不单指考古、史学,还应包括民俗、方言。秦岭方言词汇比较丰富,有部分古汉语词汇仍活跃在其中。这些古汉语词汇,在流传变迁中仍能够保留词语的本意。只要你走进秦岭人的院落巷道、墙角圪崂,打个招呼寒暄几句就能听到别具他乡的土语乡言,就那人们之间的称谓,既有古语的简炼深沉也有现代人的时髦风趣,字字句句传神幽默又富有人情。方言俗语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个地区的群体相互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传统的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戏曲的演唱或讲述,如果脱离了当地的方言俗语,其个性和地域特色必然荡然无存。在秦岭当地方言词汇和俗语中,不但蕴藏着许多重要的古文化信息,还保存着不少古汉语的痕迹,这对历史学家、文化人类学家、社会学家、民俗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科学研究,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材料。比如,如今仍活跃在当地方言中常用的字词有“卬(ao)”(我)、“兀(wu)”(那个)、“兹搭”(这儿)、“兀搭”(那儿)、爷(祖父)、婆(祖母)、“大(达)”(父亲)、“娘(nia)”(母亲)、“妗(qing)子”(舅母)、“先后(xie hu)”(妯娌)、“阿家”(婆婆)、“阿公”(公公)、“阿伯子”(丈夫的哥哥)、“小叔子”(丈夫的弟弟)、矬子(身材短小的人)、悖善(指某人糊涂、不明事理)、“瀽”(倾倒)、“胰子”(香皂)、“溃(hui)”(烂)、“缓(huan)”(休息)、“次(ci)”(暂停、等候)、“咥(die)”(狠吃)、“早起”(清早)、“呻唤”(呻吟)、“叫唤”(哭嚎)、“热头”(太阳)、“茅子”(厕所)、“额颅”(额头)、“年时”(去年)、“夜来”(昨天)、“外后日”(外后天)、“投明”(等到天明)、“白雨”(暴雨、冰雹)、“草驴”(母驴)、“叫驴”(公驴)、“骒马”(母马)、“牸牛”(母牛)、“犍牛”(阉割过的公牛)、“牙猪”(阉割过的公猪)、“鸡公”(公鸡)、“鸡婆”(母鸡)、“箸笼罐”(竹制的盛筷子的器具)、“啬皮”(小气)、“轻省”(轻松)、“繁”(多)、“厚”(多)、“款款”(轻轻)、“先人”(祖先)、“孽障”(业障)、“恶水”(泔水)、“谝传”(聊天)、“一搭”(一起)、“浑全”(完整)、“厦房”(厢房)、“蹴(jiu)”(蹲)、“弥”(原物接续)、“敹(liáo)”(缝补)、“奓”(竖、耸)、“倭耶”(事情办得妥当)、“能”(有本领)、“乏”(疲劳)、“脖项(hang)”(脖子)、“魇子”(黑痣)、“苶”(萎靡)、“毕”(完了)、“秕”(干瘪)、“酽”(茶酒味浓重)、“窎”(远、长)、“枵”(薄)、“缏(pian)”(缝)、“墼子”(土坯)、“蚍蜉蚂”(蚂蚁)、“霍闪”(闪电)、“星宿”(星星)、玷缺(缺陷,缺点,毛病),滗(过滤浸泡物的水汁并沥干水分)、抱(孵小鸡)、苫(本义是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系名词,读“shān”,&秦岭方言常说的“草苫子”指草棚子,《广韵》:“苫,草覆屋。”后名词活用为动词,读“shàn”,系编茅盖屋,后泛指用席、布等遮盖东西,如:要下雨了,快把麦子苫上。天水方言常说把某个东西苫上,就是普通话中“盖上”的意思。一些农村农民修简易房屋通常称为“苫间房房”。又如:要下雨了,快把麦子用塑料纸苫上)等等,都是古汉语字词的延续和存留。还有大量的“文白异读”(即书面读音和口语发音不同)的字,如把鞋(xie)说成hai,把巷(xiang)说成hang,把蛋(dan)说成tan,把耀(yao)说成rao,把歌(ge)说成guo,把药(yao)说成yue,把白(bai)说成pei,把牡丹(mu dan)说成mao dan,把社火(she huo)说成she hu等等,都是很典型的。秦岭人的歇后语、谚语、俗语信口即来俯拾皆是,有一些极富地方特色。如“灯影子打喷嚏——发皮(脾)气”、“盐井门上谝闲传——说咸(闲)话”、“爷庙里放炮——惊(精)神着哩”、“荞皮子拌醋——没麸(福)气”、“坟上的烟雾——鬼的气”、“吃上大豌豆——把屁攒下了”、“一根筷子吃糁饭——揽得宽”、“背搭手作揖哩——两方便”、“跛子担水——衍的紧”、“光屁脸穿袍子——转身大”、“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老婆子舔蒜槌——转圈”;“麦秆子里面睡觉哩,你是个细人”、“缸口好盖,人口难捂”、“娘(nia)的心在娃身上,娃的心在石头上”、“不吃凉粉了腾板凳”、“滴水滴的原窝窝”、“好老子不打三十岁的儿”、“烧香的少拔胡子的多”、“靠爷着唆蜡杆哩”“隔山来了个骑马的,世事真的人假的”、“瞎马下的好骡驹”“瓜娃头上有青天”、“冷手抓了个热馒头”、“三个叫娘的,莫有一个疼肠的”、“有福不要重受,油饼子不要卷肉”、“投亲不如站店,坐席不如吃面”、“狼不吃黄萝卜惯下的毛病”“养下儿子烧干柴,养下女子穿花鞋”、“十单不如一棉,十棉不如腰里一缠”、“打捶处少看,劈柴处少站”等等,大都出于当地生活经验,语言精炼、诙谐幽默,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生动、形象逼真。总之,随着历史文化的发展,古汉语中相当一部分词汇逐渐为秦岭本地人所接受和熟悉,并广泛运用且一直延存了下来,这充分地说明了这些词汇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保留了原词的基本意义,成为秦岭方言词汇的基本构成成分。这些词汇的出现及运用,既丰富了秦岭方言的词汇,同时也促进了秦岭方言的发展。秦岭不但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纯朴的风俗民情。秦岭人自古尚武,彪悍质朴,尤其对古文化追求不息,从而积累出不同于别处的民俗风情,这从生活习性、语言、娱乐活动中可以看出。秦岭节日民俗活动丰富多彩,但最主要的当数过年。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统称过年,当以三十晚上、初一、初二、初三、十五日最为隆重。过年前,一般在腊月二十后即停止生产劳动,开始采办年货。杀猪宰羊,做豆腐,压粉条,煎油饼,炸馃馃,赶制新衣服。即使贫苦人家,也要做上些好吃的。秦岭俗谚:“宁(neng)穷一年,不穷一日”。大年三十又称除夕,俗指年终的最后一天,大月为腊月三十日,小月为腊月二十九日。秦岭民间称当日为大年三十,其夜俗称三十晚上。其主要习俗有如下几项:(1)抢集。大年三十这一天,不管是不是乡镇的逢集日,但这天必须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集日。凡年事年货未备齐者,便早早地动身,赶往集镇,置办年货。因是置办年货的最后一次机会,人们急急忙忙抢购,于是叫抢集。这天的货物价格波动极大,贵则可贵成天价,贱则可贱成垃圾。抢集最迟要在当天晌午后(下午两三点)结束。(2)供天爷神位。三十下午,用黄表纸叠个神牌,中间贴一红纸条,签上“天地君亲师”叫签神牌,也叫签天爷神牌,然后焚香点蜡,供茶点水果,三叩九拜行祭拜礼。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非常浓厚,所以每当逢年过节必须敬天,尤以过年时最为隆重,人们要把天爷请到家里与全家人一起欢度春节。(3)贴对子。秦岭人把春联俗称对联、对子。最初,人们在桃符板上写门神、画门神,后来桃符板逐步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人们便开始在上面写一些吉利词句。据黄修复《茅亭客话》载:五代后蜀太子长于文辞,“善书礼”,在本宫策勋府桃符上题了“天垂余庆,地接长春”八个字,一般认为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对联。但是,关于中国最早的春联记载不一致,像《蜀梼杌》说孟昶自题桃符板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清人纪晓岚等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不管怎样,春联起源于五代时的后蜀国是没有争议的。宋代以后,除夕题写春联逐步发展成为流行一时的风尚。大年三十晚饭前,秦岭家家户户要贴春联,专用红纸书写,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要用黄纸、白纸或蓝纸。但贴红纸对联成为过年习俗则是在明代朱元璋时期。(4)贴门神。远在汉代,每到除夕,人们便削桃木神荼、郁垒两人形象立于门上以驱凶,同时在门上悬挂苇索,时称“悬苇”。此俗传承到唐末五代时就变为以钟馗做门神。秦岭人一般前门贴的是秦琼和敬德,后门是钟馗,意为驱邪。并且内门上还有贴福禄寿星,金童玉女或将“福”字倒贴等吉祥图画的。(5)接先人。祭祀祖先是秦岭地区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天黑后,家家户户主人和儿孙一道,挑一盏灯笼,端香马盘,香蜡纸表,前去祖坟接先人。祖坟太远则在朝祖坟的方向(一般为村头)某处,烧香点蜡,行跪拜礼,并鸣放鞭炮,寓接请先人。之后将点燃的香带两炉返回。到家后,家里自有接应人鸣炮迎接。所带之香一炉插在上坡里供桌上,一炉插厨房灶头,灯笼悬挂大门之上。接供“先人”又叫“坐纸”,以冥资包就,上签本府先远之神,三代宗亲,列祖列宗姓氏,由后世子孙谨备冥资一封,在此春节之时奉申至考妣之神位,并以此时起供奉到正月初三,送到坟园焚烧。包制冥资叫包纸,签写牌位叫服纸,接送叫接纸、送纸。“先人”回到家里,排祖先的班辈,将服好的纸端坐于供桌上。然后上香、点蜡、献饭、献贡果,大人领全家人按辈次下跪磕头祭祖。(6)接灶爷。腊月二十三日晚被送上天的灶神爷,三十晚上要回到人间。有的家庭把年集上买好的灶神图像贴在灶台后的墙壁上,有的则制作一个灶爷神牌,上写“东厨太阳司命灶君神位”贴起来。点炷香,意为灶爷安位。(7)守先人。守先人,意即续香守岁。大年除夕夜习俗在全国极为普遍。晋代周处《风土记》载“(除夕)名相与赠送,称曰馈岁;酒食相邀,称曰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曰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今秦岭人守岁习俗主要有吃年夜饭,多为扁食,也有吃臊子长面的。扁食又名角子(jiao zi),与饺子均取更岁交子之义,且得有剩余,取意“岁交子时,长年有余”。俗话说“三十饭,吃长面,老人能长寿,青年人钱串串”。之后,大人恭恭敬敬地在“天爷堂”献贡果、烧香、点蜡、化表敬神。然后来到厨房“灶爷”前同样拜献。敬完神后拜年,父辈给先人磕头,接下来子孙给上辈磕头,长辈给孩子们压岁钱(俗称受晬钱zhou zui qian),吃着地道凉拌的“天水酒碟”,喝着自家煮的黄酒或烧酒,续香话旧。秦岭俗语云:穷人三天年,初一至初三。这是过去的说法。初一至初三期间,每顿饭熟后,第一碗敬天,第二碗敬灶爷,第三碗敬先人。献饭时,用筷子把饭挑起,担在碗上,供在桌上,烧纸、焚香、放炮、奠茶。敬罢后才按先老后小的顺序全家人用餐。(8)观天色(色念sei)。秦岭俗谚:“三十晚上没月亮,一时连一时不一样。”大约在除夕夜戊时(晚九点)左右,农人要观天色,预卜来年庄农(稼)的长势。根据天色的晦明分四面八方,天黑则来年五谷丰收;较明清则欠收。(9)扽(dèn)个子(头)。腊月三十晚上,有些娃娃个子不高,就在门上往高扽。娃娃骑门槛站立,门内由一人牵,门外一人推,门外者问:“长高了没有?”门内者不急回答,而是打笑取乐,直到门内者答:“长高了!”才结束。此预示娃娃在新的一年里能长高个头,也是俗中一趣。(10)看蜡花。三十晚上家家要在天爷、灶爷、先人牌位处点香烧蜡,一则让这些神位亮亮堂堂过除夕,二则为除夕长夜装点气氛。老年人则饶有情趣地到堂桌前观看点燃的蜡烛,看蜡烛上结出的蜡花是啥样的,如果尽是细小的颗粒,则预示来年祥和如意,若蜡花是大块状,则预示来年有不吉,大小参半祸福都有。看蜡花是对来年吉利与否的预测。(11)点火动土。秦岭俗谚:有吃没喝,三十晚上一盆大火。除夕夜岁交子时,家家当院点燃大火,鸣放鞭炮。家长并从东西南北四方各挖一镢头,之后将镢头插在火炉之中。其寓意一是驱除年鬼,二是预示来年必红红火火,三是酬祭太岁,从此四处可以动土。人们认为年是个凶猛的动物,每年的这时要出来作祟。如《荆楚岁时记》载:“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爆竹就是将竹子放在火中烧烤,竹节内蓄的空气受热膨胀而爆炸,发出震耳的响声,从而惊退“年”这个怪物。或在火内放一把粗盐,以受热爆响。现在则全是点放鞭炮。正月初一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所谓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这一时刻,秦岭至今有非常浓郁的习俗。(1)烧头香。俗称三十晚上烧头香。除夕夜岁交子时(夜里12点过),男人们争相去本村神庙(俗称爷庙)或宗庙(家庙)烧头炉香,人们认为夺冠者来年必交好运,全家会康泰平安,万事顺当。(2)抢快。初一早晨天麻麻亮,家家户户的孩子们聚在一起,东家进,西家出,奔向铺面门店,口里高喊:“快!”“快!”,主人则端出核桃、枣、糖果、硬币等相赠,谓之抢快。抢快是一种祝愿活动,快则为快点发财的意思。(3)摸牛角。初一早上天麻麻亮,家中老人摸牛角、牛头上过去的一年中剩存下的作物籽。因过去的一年中在碾场等农事活动中会有一些作物粘在上面,如小麦,豌豆等。摸出哪种作物预示残留作物来年必大丰收,安排农事时便多播种该作物。(4)摔担。初一早上一开大门,家长即开始摔大门担。把大门担抛在地上,边摔边念,如“第一摔担,余粮万石;第二摔担,黄金万贯;第三摔担,牛羊满圈;第四摔担,全家平安”等。其实是一种祈祷祈福活动。(5)祈祷祝福。初一早上一开大门,在大门口贴“出门见喜”;牲口圈槽头贴“六畜兴旺”;箱柜贴“黄金万两”;粮囤贴“金粮满仓”、“五谷丰登”;书柜贴“学好孔孟”;茅子门贴“出恭入敬”;骡马驴鞍子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等祝辞。(6)吃蒜。正月初一早饭时,每人要吃一些蒜,并要朝屋前院后各处泼洒蒜泥,意谓可发真气避疫气。此俗起源于魏晋时。《风土记》载:“元旦造五辛盘。”注:“五辛,所以发'五藏之气’。即大蒜、小蒜、韭菜、芸苔、胡荽是也”,当为渊薮。(7)迎喜神。正月初一早饭一过,妇女抱上孩子,孙子扶着爷爷,男人牵着骡马,娃娃提着鞭炮,全家出动,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开始迎喜神。此为大年中最热闹喜庆的活动之一。二要驮土,迎喜神返回时由骡马驮一些土,寓意金土银土,来年必然大富。三是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者给逝去的亲人承服戴孝。四要进行赛马等娱乐活动。(8)送纸、拜年。喜神迎来后,人们便给本庄(村)有“新灵纸”(家有丧事未满三周年)的人家送纸。“纸”即冥资,同先人纸。可签神牌,也可不签。边送纸边拜年。给没有新灵纸的人家拜年古已有之,如《清嘉录》中所言“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9)忌梳洗。如今在秦源的某些村庄初一早上忌梳洗和洒扫屋子,梳洗和打扫屋子都要在迎来喜神后进行。相传初一早上梳洗和打扫屋子就会打掉豌豆花,来年豌豆就不结籽。正月初三的活动主要有(1)送先人。正月初三下午早早的吃完饭后送先人(送纸),将纸烧在坟园(祖坟),有的也烧在村头或半路上。(2)耍烟歌(秧歌)、耍狮子。送完纸回来就开始耍烟歌、耍狮子,也叫烧纸烟歌。(3)唱牛皮灯影子戏。以虎皮沟赵班长赵勇的牛皮灯影子戏为代表。正月初五是新年的第一个五,五金魁首,秦岭至今有等路神、送五穷和粘五福的习俗。(1)等路神。清汝秋士诗云:“云何年初五,相传路头至?神或临其室,获得亿万计。拜始肃衣冠,馈献罗酒食。”此诗所述是正月初五这天祭路神和财神的习俗。秦岭习俗则是此日早早起来,背一只粪斗,在村头路口等路神,相传路神往粪斗中投一块石头,返回后石头就变成了金子。此俗今已衍化成了是日早上的捡粪。(2)扫五穷。是日揭起席垫,将土炕上四角各扫一笤帚,中间扫一笤帚,共五笤帚,之后将炕土倒掉,叫送五穷。穷即穷鬼,穷神。据《金谷园记》载:“高阳氏子瘦约,好衣敝食糜。人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着之,宫中号曰穷子。”天水民间相传的穷神则是姜太公的妻子。(3)吃糁饭、粘(ran)五福。是日早饭家家有吃馓饭的习俗。吃饭前从门、窗、柜、囤等处粘点饭粒,俗称“粘(ran)五福”。五福一曰福,二曰寿,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所好者德),五曰考终命(谓善终不横夭)。(4)吃搅团。下午吃搅团,以凝却穷气,使它不得扩散。秦岭民间认为,正月初八是土地爷的生日,初九是天爷的生日。因而初八、初九这两天要给天爷、土地爷过生日。供饭、烧纸、焚香点蜡,给土初八晚上请神、放炮、烧香磕头,俗称“暖春”。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叫上元节。“一年明月打头圆”,正月十五日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古代把夜称宵,故“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当天焚香敬神后拆除“天爷堂”、“天爷树”。这天,家家团聚煮元宵(汤圆)吃。这一夜,天边一轮明月高悬,家家门上悬挂各式各样的灯笼,因此元宵节又叫点灯节。家家灯火通明,人们乘着新年的余兴,披着早春稍带寒意的轻柔晚风,踏月观灯。爆竹、锣鼓喧天,看烟歌和耍狮子。因此,元宵节是传统岁时节俗中独具风采的一个节日。十五一过,春节活动基本结束,俗称“十五一过没年了,娃娃大汉安然了”。另外秦岭人的节日民俗还有二月二炒豆豆、爆(bie)番麦花,清明节上坟、吃焪焪(qiong),五月五戴手款、戴荷包、摆露水、拔艾蒿、插柳梢、吃故角(jue)、吃凉粉、追节、杀羊祭家神,六月六晒皮袄、解(gai)手款、烙麦蝉馍,七月七,八月十五,十月一送寒衣,冬至吃扁食,腊月八吃迷心饭,腊月二十三打发灶爷上青天、烙灶饼、吃搅团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秦岭自古以来民风淳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目繁多,精彩纷呈。她是先秦文明的摇篮,秦人频繁活动的中心腹地,有铿锵有力演绎着秦人先祖牧马景象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州鞭杆舞,就出自斜坡村,当属典型的秦风遗韵,“秦州鞭杆舞”原先叫打鞭子,也叫耍花棍,尤为值得称颂的是该村已故老艺人张勤俭()先生出演的《怕老婆顶灯》堪称一绝。上世纪民国初期,在今秦州区秦牡杨等地,民间酿酒技艺之风日盛,竹林庄里多有酿酒作坊,酿制烧酒,俗称“烧锅”,他们以一手酿酒的绝活,在秦岭方圆几十里享有盛名。1949年以后,在天水及陇南开办的酒厂里的酿酒师傅,大多来自竹林村。现如今竹林村杨家咀自然村的杨永安传承祖辈酿酒技艺,十余年如一日,在他的竹林风酒厂作坊里亲力亲为承传酒文化。竹林风酒口感轻柔,一盅入口顿觉清雅细腻绵延浓郁,回味无穷。水好酒才香。秦岭时至今日,杨永安还是坚持用山中的泉水酿造土酒。说话间,杨永安倒了一小杯去年酿的土酒给笔者。初入口酒味很浓,口感稍辣,后再品几口,辣味没有了,清淡味香,流传百年的酒曲,后味带着一丝丝的苦,若不是之前告知,不仔细的话也尝不出来。用杨永安自己的话说,现在的瓶子酒满口辣,不纯,他的酒,因为是纯粮食酿造所以不会满口辣。杨永安说,现在酿酒,不图出名发财,就为了满足周围朋友乡亲们还好两口他的酒,也为了不让这一项技艺在他的手里失传了。当结束了一天劳作,呡一口秦岭烧酒,敬的是岁月,喝的是情怀。绵香醇厚的烧酒里,是对庄稼人最好的慰藉。有着工匠精神的杨永安用最原始古朴的方法酿造白酒,保留着酿造匠人双手的温度,极致的态度,也保存了乡村里一种专注的生活图景。大年初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迎喜神”,此乃古老的可感文化。《说文·喜部》:“喜,乐也。本义为欢乐、高兴。引申为值得庆贺的事。自古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怀孕的委婉说法是有喜”。《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喜神,就是能够赐予人们一切欢乐、高兴、庆贺的万事万物之灵气。迎喜神即迎拜喜神,旧时祈求吉祥的一种风俗。迎喜神在古代文献里记载是在清代形成的,时间较晚。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迎喜神》:“除夕接神以后,即为新年。于初次出房时,必迎喜神而拜之。”亦省称“迎喜”。清顾禄《清嘉录·山川坛迎喜》:“大府择立春后丁日或壬日,喜神正南方,率标下弁卒,各陈队伍,张列兵器,迤邐至山川坛,迎祀喜神,谓之迎喜。”以上文献的记载值得商榷。秦岭是秦人的肇事发现地之一,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古老的周秦文化源远流长,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也沿袭着许多秦人的遗俗遗存。喜神即吉祥神,因为人们的愿望都是趋吉避凶,追求喜乐高兴,故臆造出一个喜神。喜神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侍奉,高度抽象。正月初一紫气东来,但喜神不一定从哪个方位降临,这要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推论。常常是村里阴阳先生在家里摆上香台,设供品祭祖宗,祭毕再磕头,推算出喜神的莅临的方向。早饭过后轮到本年的烟歌头在村里的牙叉骨台组织人敲锣打鼓准备迎喜神,迎喜神整个活动充满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谋求幸福的激情。仪式一开始,家家户户都敞开房门,扶着老人、抱着小孩,全员出动,朝指定的方向而去,朝拜、焚香、叩头。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来说,这种膜拜,是对苍天厚土的行礼,是一种感恩。感恩泥土生长五谷粮食,感恩苍天施予阳光雨露。之后,大家聚在一起,互相敬烟谝传,尤其是一年中很少出门的老者、病汉们,这时候就是村民们问好、祝福的焦点人物。同时人们还要牵出自家的骡马驴、赶出牛羊来迎喜神,迎接出入平安之喜之福。骡马驴牛都要挂红,头顶用红布扎朵大红花,朝着喜神的方位去饮水。有彪悍的年轻人骑在马背、骡子、驴背上,在旷野奔跑。这时间,村民们的说笑、牲畜的嘶叫、鞭炮的响声构成了一幅特殊的田园春节图。这一欢乐的喜迎场景要延续一个多小时,结束后人们按族里辈分相邀,晚辈开始给长辈拜年。迎喜神时又以赛马和展示骡马等畜群数量及膘肥体壮为主,此现象当是秦人曾为畜牧民族的遗风。这追溯起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史记·秦本纪》中说,西周时期秦人的祖先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马大蕃息”。由此可见,家乡的“迎喜神”习俗,根源上可追溯至2700多年以前。迎喜神时鼓声是“长坂”和“拌嘴”,“长坂鼓”主要流传于秦州区西南路的秦岭、杨家寺、牡丹及礼县东北部的红河一带,这里是西汉水上游支流峁水河谷地和稠泥河流域谷地的的几个重镇。这里民风纯朴,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是先秦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秦岭“长坂”又名“长坂鼓”,描写的是建安30年(208)年,刘备在当阳长坂惨败于曹操,丢下妻子南逃。在此危难之时,赵云奋不顾身,力敌众将,舍命把后主刘禅从敌兵中抢救而回。“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坂,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幼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三国演义》把它加工成“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秦岭长鼓的击鼓动作有36套,现在大多被引申为表现生活、生产内容,如盖房建屋、耕田种地、摹仿禽兽动作等,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打鼓有文打、武打之分。文打动作缓慢柔和,武打豪放粗狂。有2人对打、4人对打,也可大群人围成圆圈打,气氛热烈,鼓声洪亮,演奏者大多是壮年男子。2011年11月,与秦岭镇相邻的红河“长鼓”被陇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急切期盼秦岭“长坂鼓”也作为天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迎喜神,它是一种向往,一种祝福。在这一时刻里,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祈愿。生意人祈愿生意兴隆,务农的祈愿粮食满仓,求学的祈愿金榜题名,老年人祈愿福寿有余,病弱者祈愿身体健康。人们共同祈愿着幸福、安康、美满。牲畜绕村一圈后便到河里饮水,在河坝边休息,人们乘此机会捡柴(取谐音“捡财”,意在招财),如果这时有喜鹊飞来,意在当年“双喜临门”,更会让人喜上眉梢。迎喜神返回时还要由骡马驮一些土,寓意“金土银土来年必然大富”。然后人们满怀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回到家。接着人们则拿着香蜡,端上小木盘,挨家挨户给新过世的人送“新灵纸”和给本族先人烧香,给长者磕头。做为长者会讲一套圣贤、忠善、仁义一类的良言,以及平安之类的祝福。当然,最后不忘了把崭新的压岁钱送到娃娃手里。在经济飞速发展新世纪的今天,每到过年的时候,富裕了的村民还不时时机的给心爱的拖拉机和小汽车绑上大红花,安全有序地跟在人流后迎喜神,使原始、古老的“迎喜神”也增添了现代的意蕴。迎喜神是一项古老的过年民俗,在传承中不断演绎着新的欢乐,一年又一年,又会有多少故事,在岁月的日新月异中留下更多的难忘和怀念!以上这些无疑成为秦岭文化资源最为厚重的载体。秦岭人在正月里最主要的娱乐形式便是耍烟歌和耍社火(hu虎)了。烟歌因在夜晚演出,演出时要架起点燃一堆柴火或炭火,燃起篝火显得场面红火,当然就有烟,歌的含义是烟歌演出时,唱的是小曲小调,所以叫烟歌,也叫黑烟歌。烟歌的最大特点是不用搭台,随场地表演故也叫地摊烟歌。秦岭人语言词汇丰富,把烟歌演出叫“耍烟歌”。所以说秦岭烟歌耍的是热闹留的是乡情。严格属于民间艺术,流传很广,主要是每个庄里口头传承。“正月里,年到头,烟歌本是圣人留……”,这是一首关于烟歌的唱词。烟歌是随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应运而生的文化娱乐形式。烟歌起源于祭祀,祭祀只是到了后来,当这种说唱舞蹈艺术从官府演出开始,逐步走向民间时,便有了大众娱乐的功能。理论分析在前期的发展中,以祭祀为主时,称为“烟歌”,我认为这是古代人们围绕篝火等,集体在烟幕缭绕的环境中唱歌跳舞的体现。目前,在天水大地湾考古中,发现了大量原始先民,在茅棚内地面有火坑和遗址,秦岭人还保留着除夕夜家里要设置一盆“大火”的习俗,并有谚语“就是屋里有吃没喝,也要在三十晚夕摆上一轮大火”。所以,先民围“火”舞蹈,以祭祀是可能的。烟歌的内涵大致为祭祀祖先,祈福吉祥,祈愿来年的好收成好年景,祈盼子孙成才成名,光宗耀祖,向往美好的生活和自由美满的爱情。这些内容寓于烟歌形式,以教化民众。在秦岭烟歌多在在晚上演出,大致程序是挑伞、跑花花曲、演正戏、尾声(以跑旱船或者耍狮子做结尾)。秦岭烟歌表演在春节期间举行,一般从大年初三夜晚开始,到正月十五左右结束。烟歌队的演员大都以男性为主,男扮女装很搞笑,一般有十人左右,四人为生角,四人为旦角,一人手执高鹞伞,一人陪舞。表演中最热闹的是曳乱烟歌。烟歌的表演以唱为主、舞为辅,一般出场的第一个节目曰“跑花花曲”,也叫“跑花灯”,只听得鞭炮噼噼叭叭开始燃放欢迎,锣鼓队先行开道进门。此时锣鼓声钹声急促嘶哑,只见烟歌猛子像带领千军万马的将军一样,烟歌队伍在他的领导下,组成一个圆急步小跑行进,队形开始变化,时而s型时而圆形状,场面颇有气势蔚为壮观。紧接着鼓声一停演唱便开始。先唱两句停下,鼓钹伴奏完,又开始唱下一句。演员是要现编现唱,这对演员来说是一大考验其演唱水平的。一般由舞高鹞伞者开始唱,后面是身穿袍子的“男身”和男扮女装的“女身”相互穿插着跟上唱。烟歌压轴大戏是耍狮子。烟歌表演到尾声,舞狮几乎是每支烟歌队的保留节目。只见引狮人手拿一盏绣球样的红灯,带领狮子环人群四周跑一圈,挥舞一会儿绣球灯,然后把红灯搁地上,狮子对着绣球灯摇头、摆尾、捋胡子。这时,引狮人开始表演武术,引狮子的人一般都是由会一些武术的人担任,表演的套路有小洪拳、四平棍等。舞狮子的人也是把式,在引狮人的带领下,狮子做各种扑、跳、翻滚、搔痒的动作,围观者阵阵掌声不断。烟歌和社火是过去秦岭农村庄与庄交往的一种主要形式。村与村之间用烟歌来往,表示尊重友好,以联络感情。烟歌走村演出时双方都很重视,迎送程序很正规也很庄重,谁都不敢怠慢。关系好的邻村每年都有烟歌队相互登门演出,互相祝福。秦岭人把这种习俗关系叫“香路”,“香路”是历史形成的,是友好关系的象征,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能断的。有时烟歌队晚上出庄,去邻村表演,邻村会拿出烟酒糖茶和菜馍招待,鞭炮迎送,村与村之间和谐而友好,温暖了寒冷的漫长冬夜。烟歌也是农民自我展示的一种方式。担任烟歌角色的人和组织者,他们不仅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也给本村和其家族争光赢人,因此上说烟歌队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村的庄风人气,烟歌往来加强了庄与庄的互通,另一方面也增强了人与人相互了解与沟通。据了解,当时秦岭乡活跃着8支烟歌队,2支是北片的黄集寨和竹林,3支是中片的龙集寨、窑上和大庄,3支是南片的斜坡村、梨树坡和罗家河。其中梨树坡、斜坡的烟歌和(马)社火曾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在省内外电视台播放,影响深远。这8支烟歌队把式多,老艺人多,演出也很精彩。但现在老人们相继逝去,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转变,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专门学烟歌练唱腔,目前的现状是秦岭耍烟歌的村子越来越少了。但不论何种民间艺术,只有源源不断输入其新鲜的血液,才能有顽强的生命力,在这一点上来说秦岭烟歌能否留得住乡情,留得住乡愁,留得住传统,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保护烟歌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上不得不提及梨树坡的郭耀堂先生,他整理了《梨树秧歌》一书,功莫大矣。秦岭镇内早年数村有戏台唱大戏,成为当时主要的群众娱乐形式,其中也不乏有被人津津乐道和时下被称为当地戏曲明星的人才出现,乡人习称会唱戏的,至今被人时不时提及地如关家店孙家庄的孙好贤、大丑、孙思义,下庄里的王志珍(王瞪现)、中峪的王佩璋,竹林的杜士贤。其中以孙好贤和马亮合演的小曲折戏《四姑娘思春》在原天水县戏曲大赛中获奖。尤其是关家店下庄里得雍维新(银得),他是关家店即秦岭秦剧团的秦腔老艺人,以擅长演丑角誉满秦牡杨三乡,他成功塑造了《十五贯》中娄阿鼠、《拾玉镯》中得刘媒婆、《小姑贤》中的歪婆婆姚氏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艺术形象,而尤以《十五贯》中的娄阿鼠功夫到家,至今被人传颂。秦岭人自古有尚武习俗,该俗源于早期秦人先祖。秦人的尚武精神一直影响着秦岭人。在秦岭,把尚武习俗称谓习武、练武、学拳,把会武术的人叫拳棒手。有一句俗语“曹家山上的鸡儿会踱步”正是这一习俗的最好佐证。虎皮沟的赵恒武()、郭家河曹家山上人曹老六()是秦岭武术的集大成者。赵恒武是民国时期秦岭一带赫赫有名的武术家,擅长赵家鞭杆等。徒弟有台子上人杜宏业、虎皮沟的赵九生等。至今还广为流传着许多曹老六的故事,把他说得神乎其神。有“曹老六是英雄,头戴铁笼嘴,打了一县城(甘谷县城)”之说。又说曹老六是飞毛腿,像千里马一样,能日行千里夜走八百。说他简直就是天水的神行太保戴宗,白天从兰州赶到天水,晚上不到天明还能赶到西安去。1951年出生于王家沟门的张发杰是秦岭武术的中年代表人物,曾师从刘根代、崔启云、缑进武等武术家。社会威望高,在天水武术界有一定影响。秦岭还有名目繁多的婚丧嫁娶、生辰生育、婚丧嫁娶、农事屋居、阴阳风水、信仰庙会、交际禁忌、小吃美食民俗等。限于篇幅不再赘述,若想要具体了解上述民俗细节,可参看拙著《魅力秦源》(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农历四月的秦岭山川杨柳依依,花开满枝,姹紫嫣红,一场文化庙会迎着百花绽放来到春风十里的秦岭大地。每年一次的虎皮沟金华山东岳大帝寿诞庙会会戏将在秦岭镇砚台山下分水阁盛演。每年都特邀知名秦腔县剧团为各位宾客盛情演唱五天四夜的秦腔传统戏剧,诸多经典的秦腔剧目《下河东》、《劈山救母》、《金沙滩》等深受观众的喜爱。花香阵阵,人们踏着明媚的阳光徜徉在这场底蕴丰厚的文化盛宴里。东岳大帝在传说中掌管世人生死、福禄贵贱、祸福吉凶,秦岭镇一直有着迎神谢神的习俗,这不仅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代表着人们美好祈愿,祈福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吉祥。事实上秦岭人信奉东岳大帝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这实跟秦人祖先飞廉有关。东岳大帝在民间称为泰山神,在秦岭一带叫泰山爷,供奉其的庙宇叫泰山庙。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在1934年发表文章就已指出:“周人逐纣将飞廉于海隅而戮之,飞廉在民间故事中曰黄飞虎。黄飞虎之祀,至今在山东与玄武之祀特别普遍。”(《傅斯年史学论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13年)。我村里虎皮沟有一座泰山庙,是周围16庄人的方神庙,每年在泰山爷诞辰之日即阴历3月28要举行盛大庙会,俗称“过会”。庄里人及其周围的人口口相传泰山爷原名叫黄飞虎,原是商纣末期的大将,最后反出五关投奔周朝,有著名秦腔剧目《反五关》。这是《封神演义》里的人物,但《封神演义》是明朝的小说,作者许仲琳根据宋元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并参考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一部有代表性的中国神魔小说,是虚构的人物,并没有将黄飞虎与秦人先祖飞廉联系起来。小说描写黄飞虎为商朝大将,受封武成王,纣王时,因纣王调戏并逼死其夫人,黄飞虎为雪欺辱,亲率一千家将,偕同二弟、三子、四友起兵反商,后投靠周武王,协助姜子牙讨伐纣王,后于渑池县战死沙场。商纣灭亡后,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敕封各路神明,黄飞虎受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为五岳之首,总管人间吉凶祸福。另加封其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这恰好与史实相反。据我研究,泰山庙大多建在赵姓居民较多的庄里。秦岭镇赵姓居民较多,虎皮沟有800多人,黄集寨有1000多人,白集寨有500多人,麻山头有400多人,董集寨有100多人,约占全镇人口的20%左右,这些居住密集、数量众多的赵姓居民,无疑是嬴秦族的后裔,是古代赵姓聚族而居的历史遗踪。著名学者赵逵夫教授曾撰文指出:“赵姓以天水为郡望,实同秦人有关。秦人发祥于今礼县东部红河流域。最早的天水其地,正在礼县东部,即所谓'西垂’,或曰'西犬丘’。那里本有一个'天水湖’。秦人从东周初年开始向东北迁徙,但西垂一带(包括今西和县北部之地)仍留有一些秦人,并留有秦人习俗。”例如虎皮沟,麻山头也敬奉泰山爷,与秦岭相邻的杨家寺阴湾里是一个赵姓居民聚居的村子,该村也有泰山庙。红河里是与秦岭镇只有一山之隔并是一个赵姓居民聚居的大村,该村也有东岳大殿即泰山庙,同样敬奉着泰山爷。看了傅斯年先生的大作,我喜出望外才算基本上弄清楚了为何我村以至天水西南和周边敬奉泰山爷即黄飞虎的原因,的确跟秦人先祖飞廉有关,泰山爷就是飞廉,“泰山庙”应该叫“太山庙”才对,与飞廉之死其地山西霍太山有关,而与山东泰山无关联。史载秦人发祥于天水西南,“秦赵同祖”,与这也佐证了家乡人敬奉的泰山爷与秦人有关联的论断,也就在民俗学的角度上进一步佐证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历史、民间传说及人们信仰相结合的史实。飞廉也叫蜚廉,中潏之子。商纣王的大臣,嬴姓,赵氏,恶来之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君主、赵国君主共同的先祖。《史记·秦本纪》:“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脩。……其玄孙曰中潏,在西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死,遂葬於霍太山。蜚廉复有子曰季胜。季胜生孟增。孟增幸於周成王,是为宅皋狼。皋狼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自蜚廉生季胜已下五世至造父,别居赵。赵衰其后也。恶来革者,蜚廉子也,蚤死。”如史书所载,中潏的儿子是飞(或蜚)廉,是个飞毛腿,行走特别快;飞廉的儿子是恶来,异常有力,一人可以抵挡数人的搏击。这样,飞廉就当了纣的通讯员,恶来当了纣的保镖,经常出入在纣的身边。恶来喜欢说别人的坏话,有不少诸侯和大臣因为恶来的诋毁而受到纣的惩罚,因此积怨很多。周武王伐纣时,恶来狂妄不服,周军很快把他杀死。其时飞廉在北方为纣置办石棺,好让纣死后躺在坚固的石棺中。办好差事回来,纣已自杀,他就在霍太山,即今山西霍山上建了一个祭坛,向纣报告办事经过。飞廉得知儿子恶来在战争中牺牲,自己又不能再回到朝歌,十分伤心。不久就病死了,死后就葬在霍太山上。史载中潏、飞廉、恶来父子三代都是商朝末年的著名人物,但他们助纣为虐,史有明文但他们给秦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命运文献却没有记载。近年来考古发现的《清华简·系年》支持了秦人“东来说”,日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根据《清华简·系年》第三章具体回答了这方面的疑问。简文叙述了周武王死后的周成王时期,发现“三监之乱”,周成王伐商邑平定“三监”及武庚叛乱后:飞(廉)东逃于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杀飞(廉),西迁商盍(葢)之民于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飞”就是飞廉,“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韩非子·说林上》的“商葢”,也便是称作“商奄”的奄。关于飞廉、恶来,《秦本纪》云:“周武王之伐纣,并杀恶来。是时蜚廉为纣石(使)北方,……死,遂葬于霍太山。”这和《系年》所记不同。《系年》的记载与《孟子·滕文公下》:“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相同,是说飞廉最后死在东方。飞廉参与三监之乱,失败后东逃到奄。秦国先人“商奄之民”在周成王时被迫西迁,性质用后世的话说便是谪戍。之所以把他们遣送到西方,无疑也和飞廉一家有关,因为飞廉的父亲中潏正有为商朝“在西戎,保西垂”的经历,并且与戎人有一定的姻亲关系。中潏、飞廉一家,本来也是自东方的。周朝命令“商奄之民”远赴西方御戎,完全不是偶然的决定。《系年》的记载明确指出周成王把商奄之民西迁到“邾”这个地点在今甘肃甘谷县西南朱圉山附近。“邾”即是《尚书·禹贡》雍州的“朱圉”,《汉书·地理志》天水郡冀县的“朱圄”,在冀县南梧中聚,可确定。但至于西迁至这儿的秦人也就是李学勤认为的“邾也就是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否就是秦的先人和秦人最早居住的地方,学界看法不一,值得商榷。但是为何周人强迫秦人不迁他处而迁至朱圉山一带,这恐怕与这儿早已有秦人居住有关。甘谷西南正好跟礼县西北接壤,正为早期秦文化可能的发源地。2004年以来,早期秦文化联合考古队在礼县一带西汉水上游进行了遗址调查,发现了西山坪——石沟坪、大堡子山——圆顶山、六八图——费家庄3个早期秦人活动的中心区域。把曾经参与叛乱的山东莱芜的“商庵之民”迁到了今天甘肃省甘谷县“朱圉山”。“东来说”认为,秦人就是山东的“商庵之民”。2011年发布的清华简《系年》,也给秦人族源等问题的探索带来了新线索。该篇记载,西周早期的周成王时期,原来居住于东方的秦人祖先飞廉“东逃于商盖氏(曲阜一带,即商奄)。成王伐商盖,杀飞廉,西迁商盖之民于朱圉(位于甘肃甘谷县的朱圉山)”。然而,《系年》中对于秦人早期历史的记载,是战国时期的史料。当时,秦国与楚国基本处于敌对关系,楚人对秦国历史的记载难免会带有一定的情绪和水分。其客观性和准确性值得推敲。也存在失误和错讹,所以对于秦史研究,该篇虽然有较大价值,但也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将其看作一家之言,择其善者而从之,才是较为客观、科学的态度。但不管怎么说,飞廉是秦先祖是无疑的,天水民间信仰的泰山爷黄飞虎其原型即飞廉,是忠心于商纣的而被周成王所杀的,非《封神演义》里所说的他是反商纣而拥护周朝的。秦岭人向来诚实淳朴,克勤克俭,热情好客,同时也有秦人剽悍的一面。“夹的竹萝上天哩,坐的簸箕窜沟哩,来无影去无踪,飞檐走壁,瞬间俱无……”至今,在今秦岭、牡丹、杨家寺、红河一带的民众如此说八十年前的“扇子会”。将其说的神乎其神,同时流露出当时民众对“扇子会”打击土匪和封建军阀的崇敬之情。20世纪三十年代在今秦岭乡(时称关家店地方)、牡丹、杨家寺、礼县横河(1958年改为红河)、华歧、太京、藉口、铁炉等地发生的一次农民武装活动,史称“扇子会”。以罗献瑞和罗献璋兄弟揭竿而起的威震陇右的农民武装运动“扇子会”,其导源地就在秦岭罗家河村,初期的领导者即为该村的罗献瑞和罗献璋兄弟。虽然最终被浩浩汤汤的历史潮流所湮没,但这无疑给秦岭甚至是天水地区近现代历史留下了重彩浓墨的一笔,罗氏兄弟是正儿八经的“草莽英雄”,是秦岭人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也是我们值得大书而特书的。关于扇子会的相关事情,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拙文《扇子会传奇》(日、10月17日、11月7日《天水日报·陇右周刊》)。秦岭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人文之乡,可谓人杰地灵,俊彦相继,民朴风淳,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秦岭文脉深厚,是一块神奇的地方,与晚清天水的三位教育名人有关联。该乡任家大庄不光走出了一门两进士任其昌和任承允父子,教育家清代翰林张世英还是其乡竹林村杜姓人的外甥。“书香门第”,在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十分崇尚耕读传家。在这样的社会风尚中,每个地方都会形成一些以读书仕宦而闻名一方的书香门第。这些人家,因为世代读书和家学熏染,忠厚传家,诗礼继世,不仅人才辈出,而且也形成了一个地方道德和文化的高地,深受人们的尊重。我特别感到骄傲的是,在我们这里也出现过一些为当地人所称道的书香门第,如天水的任氏家族(任其昌、任承允父子进士)、静宁的王氏家族(王源瀚、王曜南父子进士)、武威的李氏家族(史学家李铭汉、翰林李于锴父子)等等,为陇上文化的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众多的文化世家中,秦岭任氏家族也是其中之一。说起秦岭镇的古今英才,不得不先说任山长父子。任家大庄是晚清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教育家任山长的故里。任山长名叫任其昌(年),字士言。其家庭是属中国封建社会西北农村人谓的“耕读第”,父亲是一位勤学的读书人,但在科举上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家境不富裕,到他父亲晚年更是举步维艰。他8岁丧父,13岁后随常受雇为佣工的母亲入城,后住伏羲城南巷子(今士言巷)。其虽年幼,却能遵父“宁饿死,勿改业”的遗训,常以空腹读书,但从不辍学。先生卫其园、周古渔见他聪颖好学,常免学费,跟随其他学生就读。他得中秀才后,深得知州董平章赏识,受学门下,进步很快。二十八岁(咸丰九年)考取举人。三十四岁(同治四年)考取进士,授户部山东主事并留京供职。其时的中国正处在历史上最丑恶、最腐朽的晚清时期,内忧外患、世态炎凉的残酷现实使任其昌毅然放弃了仕途可能带给他的荣华富贵,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回到家乡天水,致力于明智的教育救国之路,随后主讲于陇南书院,从此开始了他长达28年寂寞而宁静的教书生涯。  任其昌为人师表近三十载,弟子遍及陇右,授学者达数千人,中举和攻取进士及第者达八十多人。任翰林和知县以上官职的有刘永亨、哈锐、丁秉乾、任承允、魏鸿仪、高秉衡、王海涵、杨润身、陈养源、焦志源、梁梅庄、田骏丰等一代英才,被人誉为“陇南文宗”。这一美誉的取得,是与任其昌的人格力量与教学相长的师德风范密不可分的。任其昌以他的仁爱和智识,以他的努力和坚韧,使已遭毁败的陇东南教育事业得到快速的恢复和发展,秦州的学风和文气也为之一变,为早年天水乃至甘肃的教育做出了彪炳千古的贡献。任其昌辞世后,乡人私谥其“文介”,并祀像于南郊三台寺和伏羲城来鹤亭。立碑石于城南乡间的贤名宦祠。1941年,乡人将任其昌故居南巷子改名为“士言巷”。任山长一生著述甚丰,有《八代文钞》、《史臆》、《史评》、《三礼会通》(未完稿)、《敦素堂文集》(八卷)、《秦州新志》(与王权合纂)、《蒲城县志》、《郭素堂诗集》(八卷)、《静庵诗抄》等。任其昌去世后,他的长子、清光绪二十年之进士任承允承继父志,继续主讲陇南书院,其高足有陈养源、杨效震、王新令、赵绍祖等,其最著名的学生当属陇上一代文宗冯国瑞。据传在民国十九年(1930年),马廷贤作乱攻陷秦州时,派人在任承允家门口树大旗以约束其部队,凡有敢擅自闯入骚扰者一律杀无赦,由此可见任承允在秦州的名望之盛。邓宝珊将军尊承允为乡贤达逢年过节必致茶以示崇敬。在他的家乡秦岭一带,人们至今都亲切地尊称任其昌为“任山长”,其子任承允则尊称为“小山长”。这种称谓的背后,显示出人们对其父子俩的缅怀和追求,其实更隐藏着对一种真正大智大勇的乡贤俊杰的崇拜与惦念。任山长书文俱佳,善楷书,极具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其故里宝瓶山龙王庙里至今悬挂着任其昌先生于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回乡祭祖时书写的:“佑我宗祊”的匾额,其书瘦劲挺拔,飘洒俊逸,气韵婉转灵动,具见风骨,有大家风范。另虎皮沟一赵姓人家藏有其真迹中堂。现在秦源地区非常重视教育的传统无疑得益于任山长,尤以其任氏家族最为突出,写下了辉煌的历史。家乡人都说任家大庄是个出人的地方。其村被五座山簇拥环抱,俗称“五福捧寿”、“五马全槽”。任家大庄任氏家族,从咸同时期的陇上文宗任其昌及同光时期其子任承允开始,直到任剑锋先生,长达200多年之久,期间擅长诗文书画者的多达数十人。正是从这样一个诗礼传家的文化家族里,走出了像任来宝这样建功立业的侦察英雄,也走出了像任其昌、任承允父子这样诗文书画教育面面优秀的陇上著名的文人才子,这就是文化的魅力,更是文化的力量。近年来,一些地方为了提高市民素质,鼓励全民阅读,提出了创建“书香社区”“书香校园”,甚至“书香城市”的口号,这些富有远见和创意的做法,其实都应该是从“书香家庭”做起的,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充满书香,才能让整个社会充满书香。我觉得,我们不仅能看到秦岭任氏家族这个书香门第的发展历程,而且也能体悟到许多家庭文化传承的宝贵经验。乡邦文献其实就是地方的文化典籍。一个地方乡邦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反映出这个地方文化底蕴的深度;同样,一个地方对乡邦文献的重视与否,也可以直接反映出这个地方的人们对文化和前贤的态度。就像地方志可以“补国史之缺”一样,丰富多彩、个性各异的乡邦文献共同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古往今来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曾经做过整理和刊行乡邦文献的工作,这既是对地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又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播和光大,真正是泽被后世的实事好事。马汉江、赵居平编著《秦源记事》、赵文慧编著《魅力秦源》,已经是对秦岭乡邦文献的一大贡献。文脉,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生命的基因,就是一种生生不息的精神传承。天水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方,应该说文脉深厚。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这种良好的文脉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文化建设中的一件憾事。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马汉江、赵居平、赵文慧编辑、整理和筹资出版这两本书的举动,则是延续了200多年来一个书香门第乃至一个地方文化血脉的功德之举,令人感动。这种良好的文脉赓续,体现了这个书香门第文化传递的生命活力,也体现了这个书香门第奉献社会的文化担当。今天,我们这么多的人,当仅仅因为这么两本书而走到一起的时候,这已经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凝聚力和亲和力。我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已经从这个事情中感受到了文化品质的温暖与活力,也感受到了一个家族的文脉延续对这个社会的重要性。现在秦岭镇每家每户大门上的门楣均刻有“耕读第”三字,据此可见秦岭人重视教育的程度。早先本镇在外影响较大的人物不多,清至民国竹林有曾任监司(三至四品)的杜杰之外,白集寨传有一人在陕西紫阳任过知县,但无法究知具体。今人倒有正地级、正县级干部数名。经笔者调查,共有厅局级干部5人,其中正地级为:梨树坡人郭明卿(1956年生)曾任甘肃省建设厅副厅长,现任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巡视员;邢家山人(1957年生)邢永安现任甘肃省政协民族与宗教委员会主任;副地级为孙家庄人孙小林(1956年生)曾任甘肃省档案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省档案学会理事长;梨树坡人郭明兴(1963年生)现任天水市政协副主席。龙集寨杜家烂岸人杜必栋(1954年生)曾任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部长,后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巡视员。正县级干部有现任武山县县长的罗家河人马勤学(1966年生)和西北师范大学基建处处长郭明维(1966年生)等。记入史册的便是清光绪十五年《直隶州秦州新志》里有孙家庄人孙精业,虎皮沟人赵慧,民国时期《天水县志》的有晚清进士任家大庄的任其昌、任承允父子,《秦州区志》记载有侦察英雄任家大庄的任来宝等数人为代表,也足为秦岭争辉作楷。秦岭人历来重视教育妇孺皆知,以当代人物而言,区区之地秦岭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秦岭学子苦学进入国内外多所知名科研院校,北京大学(任强博士后,本硕博均毕业于中山大学)、清华大学(任怡昭,2013年天水市一中毕业,天水市理科状元,全省第八,任家台子)、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王明芳博士,关家店下庄里,曾就读于秦岭中学,现为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核医学科研究员)、东北大学博导陈岁元教授(黄集寨,曾就读于秦岭中学)、中科院植物所(陈坤明博士后,黄集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赵彦林博士,黄集寨)、中国人民大学(任东元,任家台子)、陕西师大(任鹏杰,香港公开大学硕士)、张亮(老家山西长治沁源县,出生于关家店,中小学均在秦岭就读,曾经代表甘肃省参加1987年的全国物理竞赛并获得二等奖,本科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到日本深造,现定居加拿大)、北京师范大学(张小刚,中峪村,初中毕业于秦岭中学)、西安交大(赵永斌,虎皮沟;杜鑫,龙集寨,初中毕业于秦岭中学)、天津大学(孙小春,关家店孙家庄)、东南大学(孙迎春,关家店孙家庄)、电子科技大学(赵春辉,虎皮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鹏举,任家台子,初中毕业于秦岭中学)、四川大学(赵鹏、赵蛟,硕士,虎皮沟,初中毕业于秦岭中学)、兰州大学(赵良、虎皮沟;王太职,中峪村)、西北大学(王太职,硕士)、中央美院(王太权,中峪村)以及美国布朗大学、美国新泽西州医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芬兰图尔库大学等均留下了秦岭学子苦读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已有7人取得了博士学位,3人是国内知名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分别是著名法学家、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任强教授(斜坡),美国新泽西州医学院赵彦林研究员(黄集寨),东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岁元教授(黄集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坤明教授(黄集寨,陈岁元弟),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王明芳研究员(关家店下庄里),首都师大任剑锋教授(任家台子,硕导),他们的小学均就读于该村小,其中4人先后就学于秦岭中学。若说秦岭乡是天水的“博士之乡”一点也不为过。另外现任陕西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社长的任鹏杰编审(任家大庄)、北京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的孙岩主任医师(关家店孙家庄,北京协和硕士)、著名青年作家王选(麻山头)、知名青年歌手张狄(中峪村)和虎皮沟人袁鹏辉(艺名天水鹏鹏)也是秦岭中学毕业的。创建于1968年10月份的秦岭中学是一所在秦州区有名气的初中,教学质量一直处于乡镇中学名列前茅,1977年1月至1982年9月曾经办过高中,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如任鹏杰、王明芳等是秦岭中学高中毕业的。值得我家庆幸的是我们兄弟四个曾就读于秦岭中学。秦岭的人才在各行各业都有,在各个方面各尽其能均取得了骄人业绩。建国前秦岭医疗卫生状况较为落后,但也出现了好几个有影响的民间医生和中医世家,以他们较为精湛的医术为乡民和周围的乡亲施医救治,发挥了重要作用。乡民早先医病,多以数村才拥有一家中医郎中,习称“先生”,请到家诊治疾病。如罗家河马家,台子上杜家,梁家门梁家。关家店则以袁士喻,马敏为主诊。特别是马家庄“故衣铺”马柄家几代人治疗黄疸性肝炎和颠痫病上手艺独到。杜旺业,1931年生于任家台子一个殷实的中医世家,祖籍华岐镇杜家崖。祖辈就是在当地享有名气的先生,人称“台子上杜家”。杜旺业老先生年在兰州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分配至甘肃中医学院工作,1962年因挨饿回到老家秦岭卫生院工作至退休,系西医主治医师。他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疾病且施行各种手术,是一个全科医生,医术高明,被誉为“当代秦岭的华佗”,在秦牡杨红河名气很大,影响深远。马昌,1932年出生于罗家河马家一个祖传三代的中医世家,祖籍关家店马家庄。父亲马现图老先生是享誉秦州城乡的中医先生。马昌先生在继承家传祖方的基础上,秉烛攻读中医秘笈,深得其要理,诊治疾病大有长进。他中医理论方面有较高造诣,论证施方有独到见解,中医各科都有一定的扎实功底,尤其在中医内科(胃病、肾病)方面有独特之技,擅长儿科、妇科的诊治,经长时间的临床总结,经验颇丰,受到患者的传颂,是秦牡杨红河一带很有名气的中医内科主治医师。马老晚年在天水城里行医,享有良好声誉。他在本地授徒多名,任世清等成为后来在天水有一定影响的中医。任世清,1943年生,祖籍任家大庄出生于斜坡,大学文化程度,中医内科主治医师。1963年师从外祖父当地名医罗家河人马现图老先生、舅父马昌先生学习中医7年。1972年在兰州医学院中医教研组学习3年,1975年在兰医二院进修西医内科一年。1976年在秦岭卫生院工作并任院长直至2006年退休。1994年晋升为中医内科主治医师。任世清老先生将祖传的医术和规范传统的医疗方法相结合,中西医结合但以中医为主,不仅治疗各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还治疗部分疑难杂症,对急腹症、急慢性肾炎、肝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病、坐骨神经痛等病的诊疗有良好的效果,尤其运用中医扶正祛邪、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辨证施治,对外科痈疽治疗有独到之处。始建于1956年的秦岭卫生院,起初是在天水县卫生部门关注下先在马百雄家铺子成立的秦岭联合诊所。袁锡为所长,主要医生和学徒有杜发祥(人称杜二),马敏、任香甫、张好学、杜焕翠、袁杰等。1967年扩张为秦岭公社卫生院于杨家沟门设址。即今秦岭卫生院。此后因医术高妙称誉秦牡杨三社乡;“合作医疗”时成为县区省树立的先进,1969年还获国务院表彰的计划生育先进锦旗。如杜旺业、杜必田等都成为乡杏林之秀,广受称誉。文艺方面有虎皮沟赵骧、关家店马家庄的马汉江、麻山头赵恒杰、梨树坡郭长艺&(1946生,副高级雕塑艺术师,绘制壁画32000多平方米;彩塑500余尊;设计庙宇14座)、黄集寨赵宝岱、白集寨赵居平、虎皮沟赵文慧、麻山头王选、中峪村张狄、虎皮沟袁鹏辉等人。他们分别在书法、文史研究、诗词诗歌、泥塑绘画、国画创作、民俗方言、文学创作、歌唱演艺等方面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在这里要专门说一说王选、张狄和袁鹏辉三人。在这里要专门说一说马汉江、王选、张狄、袁鹏辉四人。马汉江()秦岭镇关家店马家庄人。小学文化,自学成才。文史学者、地方文化研究专家。撰写了《千古秦源何处寻》《秦公簋出土地及有关问题补遗》等文章。著有《秦源记事》等。王选1987年出生于麻山头村。年在秦岭乡上学,秦岭中学初三毕业并考入天水第二师范学校。三十而立,一个今年刚好30岁的年轻后生,已经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小说选刊》等国家级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篇。201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王选的长篇非虚构《南城根:一个中国城中村的背影》一书。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先后入选“凤凰好书榜”2014年度100本好书、2014中国好书榜·文艺类 TOP100、《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年度值得期待30种图书、2014年度中国影响力图书推展等。著名学者雷达、著名作家梁鸿、秦岭、王若冰等给予好评。荣获2014年第三届《人民文学》非虚构文学新人奖,首届华语青年作家奖,敦煌文艺奖等,2017年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家青年奖。《环球人物》244期新闻人物。组诗《在河之洲》获首届“魅力临夏”全国诗歌散文大奖赛一等奖。据悉,青年作家王选的新作《那些被光照亮的陌生人》已由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年1月正式出版面向全国发行,可喜可贺!王选系天水80后代表作家,天水新生代作家领军人物。现任天水市作协副秘书长,秦州区电视台副台长。1993年出生于中峪村的张狄曾凭一首《故乡有话告诉你》获得2015年央视CCTV《越战越勇》栏目银话筒奖,他演唱的《甘肃老家》更是征服了全国观众,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和观众们的喜爱。张狄系广东省歌舞剧院独唱演员,CCTV《越战越勇》栏目特邀嘉宾,全国十佳爱心歌手,唱响全国总决赛十佳歌手、广东省民歌民乐大赛铜奖,演唱了《蓝天下的高原》《幸福的阳光洒满神州》《故乡有话告诉你》《最忆是乡愁》《妈妈这双手》《老陕》等多首脍炙人口的歌曲。1983年出生于虎皮沟的袁鹏辉主持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爱家乡的土笋冻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