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写作贴春联要注意什么避免

当前位置: &
注册日期:
最近登录:
粉丝人数:33
 编著:尹贤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第三讲 对联的格律
  先说两件事。
  第一件,2000年2月18日,北京一家大报第三版一篇文章中说,黄山有这样一副楹联:
  人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石可兄弟。
显然,文中引用的这副挽联有误,两处明显违律:(1)上下联第四字,“石”对“石”,同字对;(2)联脚“仆”、“弟”,同为仄声,下联脚应是平声字才行。如果编辑同志稍有一点对联格律常识,就会生疑,一查对原稿或资料,就不难改正过来,原联是:
  人间有石皆奴仆;
  天下无山可弟兄。
只因为不懂得一点对联格律常识,编辑们就让谬误流传,贻笑大方了。
  第二件,江南名园××园重修后,风光旖旎,古色古香,遗憾的是新制的几处楹联,都是病联、劣联,正如华丽衣装上有了破洞,让人吃佳肴美馔而吃到苍蝇。例如其梅花厅联:
  池馆请幽多奇趣;
  梅花冷处得香遍。
  “清幽多奇趣”与“冷处得香遍”,词性、语法结构不相对应,联脚又是仄声对仄声,大误。经联友指出,据说园林主管者不理不睬,继续自己破坏风景。类似的事例多的是。
  可见,对联格律,不仅撰写对联的人要学,就是不撰写对联的人,书法家、报刊编辑、园林管理者,以及文化宣传部门的人,特别是那些把关者,都应当学,都应当懂得一点对联格律常识。
一 对仗的要求
  诗词有格律,骈文有规矩。对联是从骈文、诗词衍变而来,所以对联也有格律。对联的格律,就是要对仗。所谓对仗,就是严格的对偶,像古代仪仗队排列两行,手持仪仗,两两相对。对联对仗的格律要求有如下六项:
  1.字数相等
  对联可短可长。不管长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极特殊情况,便不成为对联。这是对联最起码的一条要求,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条要求。
  2.句式一致
  这里所说句式,指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的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
  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各种音响有一定规律的长短强弱的交替组合,在对联中,可以表示为音义的停顿。相同字数的句子,可以有不同的节奏形式。如五言联的节奏形式就不只一种:
  “二三”式 欲知|千古事;
        须读|五车书。
  “二一二”式 挥毫|列|锦绣;
         落纸|若|云烟。
  “二一一一”式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一四”式 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稍长的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如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题避暑山庄锤峰落照联:
  岚气湿青屏,天际遥看烟树色;
  水光浮素练,风中时听石泉声。
上下联都是“二一二,二二三”式。
  清赵藩题成都武侯祠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下联都是“一二,一四,四三”式。(细分“一四”可作“一二二”,“四三”可作“二二一二”。)
  几十字、数百上千字的长联,都应当做到上下联句式一致。(有时自对例外。)
  3.词性相当
  词性,或说词类,在上下联对应位置,应当相同或相近。
  在现代汉语中,词可分为十一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更严格的要求是,名词还分若干小类:天文、地理、宫室、器物、草木、鸟兽、形体、人事、人伦等等(详见第七讲),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的词相对。宽松的是,不要求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基本上把现在的副、连、介、助叹等虚词看作一类,可以彼此相对。古代划分的“实字”、“虚字”,跟现在的实词、虚词不尽相同。如古代把某些动词和某些形容词归入虚字,所以某些动词与某些形容词相对也是可以的。
  对仗有工对和宽对之分。工对,原则上相对的词要词性和词的小类相同,宽对,原则上也要词性相同。
  上下联词性完全相同的对联不少。如清杨昌浚题西湖湖心亭联:
   新   水   影   摇   双   槛   碧;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旧   山   光   映   四   围   青。
  形容词  名词  名词  动词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上下联词类大体相同,虽有不同但是相当,这样的对联很多。如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数词 名词 形容词  名词 动词 名词  动词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数词 名词 名词  名词 介词 代词  形容词
这副七言联,有三处是同类词相对,即数词“一”与“五”,名词“县”与“溪”,名词“山”与“水”;其余四处相对的词,词性就不相同,“好”与“秋”,“客”与“君”,“住”与“清”只是词性相当,而动词“留”与介词“为”相离较远。可是我们读来,仍然感觉这副对联不错,对仗好,因为它还合乎对仗的其他要求。
  4.结构相应
  这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词和词组构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联合结构、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动补结构、介宾结构等(详见第四讲)。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最好是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依此类推。如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也要做到结构相近,如联合结构对偏正结构。对应,至少要求词或词组字数相等,二字结构对二字结构,三字结构对三字结构。
  句子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结构相应,还要求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依此类推。
  仍以林则徐赠湖南某知县联为例,看其语法结构,大致情况如下:
  一   县  好   山  留  客  住;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五   溪  秋   水  为  君  清。
  └─┬─┘  └─┬─┘  └──┬──┘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介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好”与“秋”虽然词性不同,但是“好山”与“秋水”都是偏正结构,同类结构相对。“留客住”与“为君清”虽然结构类别不同,但是大致对应。上下联是主语“好山”对主语“秋水”,定语“一县”对定语“五溪”,主语部分对主语部分,谓语部分对谓语部分。
  又如于右任赠蒋经国联:
  计   利  当   计  天  下  利;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求   名  应   求  万  世  名。
  └─┬─┘  └─┬─┘  └──┬──┘
   动宾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  └─┬─┘  └──┬──┘
    主语     谓语      宾语
此联上下联语法结构完全相同,自然是结构相应的。
  5.平仄相对
  这是对字音声调的要求,使对联念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具有一种音乐美。
  汉字有四个声调,分为平声、仄声两类。仄,通“侧”,就是不平的意思。古代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后三声是仄声。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声是平声,后二声是仄声。(详见第五讲。)
  诗词和对联,讲究声调的和谐铿锵,在语句里就要讲究平仄声的适当搭配。如果一长串的平声字或仄声字,声调像敲木鱼似的,势必显得单调乏味。对仗,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如果平仄声完全相同,平对平,仄对仄,也会显得单调乏味,因此要求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不重要或次要处的字,平仄可以不拘,重要处(如节奏点所在和句末停顿处)平仄要合乎规定,基本上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详见第六讲。)
  有些对联,平仄完全相对。如清顾鼎臣题联:
  柳线莺梭,织就江南三月景;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云笺雁字,传来塞北九秋书。
  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不少对联,平仄基本相对,少数或个别字平仄不对。如福建永定县高陂桥联: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平
两句都是一、三字平仄未对,其余平仄完全相对。
  对联关于平仄的格律,最重要的是,上联末尾字即上联脚必须仄声,下联脚必须平声。这是对联的铁则,不得违反。(个别对联上联脚平声,下联脚仄声,不是正格。)这样,一开一合,一抑一扬,从声韵上使对联达到完整的境地,成为一个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完美的对立统一体,让读者读完感到有长长的余音余味。这是千百年来积淀成的审美惯性。如果违反,上联脚平声而下联脚仄声,人们看来一般总会觉得别扭或者压抑;如果两联脚同是仄声或是平声,除了极特殊情况以外,人们会觉得不完整,像散文中的两句,而不像对联,给人以颇大的遗憾。
  随着时代的前进,语言的发展,现代双音词、多音词的增多,反映现实生活的对联,要求句中的字像格律诗词那样,处处讲究平仄,有时已不可能,但是联脚的字,上仄下平,应该做到。半联几个分句,句尾字,也应力求做到平仄相对。如果能够在句中、句末、联脚都能做到平仄相对,合乎规定,当然最好。
  6.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除“无情对”以外,上下联决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重一轻,相差悬殊,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内容相关有三种情况:
  (1)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如吉林龙潭山公园联:
  龙峰疏柳笼烟暖;
  潭水劲松锁月寒。
“峰”与“水”,“柳”与“松”,上昼景,下夜色,相互配合,共同表现龙潭公园的特色。
  (2)内容相反,对比映衬。如张焜自题修身联:
  酒常知节狂言少;
  心不能清乱梦多。
“狂言少”与“乱梦多”正相反,两相对比,更说明节酒、清心的重要。
  (3)意思连贯而下,不可中断。如集句联:
  弃燕雀之小志;
  慕鸿鹄以高翔。
上联语意不完整,直贯下联,显出题旨,表明立大志。
  对联内容不相关,短联如:
  新年台上演戏;
  暑假水边钓鱼。
此联只能说是对偶句,上下联内容不相干。
  中联如:
  焦点,热点,重点,点点皆关国计民生;
  足球,篮球,排球,球球都赛水平风格。
此联上下联内容虽有一点关联,但是相距较远。
  又如某省的重奖征联(出句征对):
  东迎华岳,西接昆仑,南望祁连,北通大漠。越丝绸古道,溯汉武雄风。襟欧亚,射天狼,到此何妨同斟御酒。
  尧法昊天,舜承禅让,禹治水患,汤撤鸟罗。显燮理嘉猷,施庙堂铁腕。念台澎,除硕鼠,清时正好共品龙芽。
  下联虽然立意严正,措词典雅,但是内容与上联相距远,与征联主旨无涉,被拔为获奖者第一名值得商榷。
  上下联内容如果轻重悬殊,即使词语能对仗,也不合乎对联的要求。如:
  万仞高峰惊日月;
  一株柔柳伴花枝。
一雄伟,一柔弱,严重失调,不能相对。
二 对仗的避忌
  对仗上述六项要求,须要避免严重违反。另外,有三项避忌:
  1.合掌
  合掌就是上下联词义雷同,内容重复,好像左右手掌相对相合。它是对联的大忌。
  对联本是以最精炼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果合掌,全联不过是半联的意思,岂不是浪费笔墨,浪费了另一半联,浪费读者的时间精力?上下联完全合掌,固然应当反对;基本合掌,部分合掌,也要注意避免。
  合掌往往是一味追求工对的结果。如以“岁”对“年”,“四海”对“五湖”,“英雄”对“豪杰”’“华夏”对“神州”等。另外,是由于作者思路不开,只从一个方向、一个方面着想,没有从另一个方向、多侧面着想,即单向思维,缺乏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对联合掌并不罕见。如:
  九州千古秀;
  四海万年春。
只“秀”、“春”略有一点分别,其余完全同义。
  大棚长年绿;
  温室四季青。
“大棚”就是“温室”,完全合掌。
  奇勋传百世;
  功绩耀千秋。
“传”必“耀”,“耀”必“传”,也是全部合掌。
  群贤争谱箴时调;
  诸彦齐讴警世声。
“群贤”与“诸彦”同义,“箴时调”与“警世声”同义,只“争”与“齐”略有分别,仍是全部合掌。
  2.同位和不规则重字
  对联忌用同字相对,如“石”对“石”,“百”对“百”,应当避免。
  由于对联一个来源是骈文,骈文中有“之”、“于”、“而”等虚字同字相对,对联中也可以有“之”、“于”、“而”等少数几个虚词同字相对。此外,一般不得同字相对。
  上联用过的字,一般下联不宜再用。如果错位重用,上下联彼此相对的字应当相同。如李桂梓讽刺送礼风的对联:
  小情尚可大包送;
  △   △
  大礼须从小处来。
  △   △
“小处”,指礼物越送体积越小、越珍贵。上联已用了“小”,下联对以“大”;下联再用“小”,上联必对以“大”。此联是对得好的。
  上联在某几处重复使用了某字,下联在相应位置也要重复使用另一字,与某字相对。如明顾宪成所撰的著名的东林书院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  △   △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  △   △ △△
上联五处用了“声”,下联就五处用“事”与它相对,非常工稳。
  上述两例是有规则地使用重字,可以增强对联的表现力,是写作对联的需要。但是,不合规则地使用重字,却是对联一病。具体表现有三种:
  (1)同字相对。如:
  国泰民安,一岁强一岁;
       △  △
  年丰人寿,一年胜一年。
       △  △
看似有规则,其实不合规则。此联后半又合掌。
  (2)重字无对。如:
  年复年,年年花香鸟语;
  △ △ △△  ▲
  岁增岁,岁岁人寿年丰。
  △ △ △△  ▲
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年”,应对“岁”,却对的是“鸟”。
  (3)重字漏对。如:
  铁路畅行,快速通行通富路;
   △ △   △△△ △
  列车直达,准时到达到新城。
   ▲ △   △△△ ▲
上联两次使用“行”、“通”,下联两次对以“达”、“到”,不错。上联两次使用“路”,下联对以“车”、“城”,不合,实际是未对。
  写作中长联,容易犯重字无对或漏对,联家有时疏忽,也难避免。如杨度挽孙中山联,下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成”,某省重奖征联的首选联,重复使用了上联的“天”,它们都无适合对应的字。
  3.语言生涩
  好的对联,应当用流畅清新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构成动人的境界。语言至关重要。可是实际写作中,由于对仗有字数、语法结构、平仄声等诸种要求和限制,驾驭语言能力不强的人,作品中往往削足适履,出现苟简、杂糅、填塞、牵强、生造、晦涩、歧义等病句。如某诗社征联的获奖联:
  陆台隔一水,台北架金桥,中国河山归一统;
  民共破重山,共方开宝岛,大华民族定重圆。
上联意思含混,“中国河山归一统”归谁统,不明白。台北集团正谋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他们能架什么“金桥”呢?用词很不恰当。下联意思也有含混不清之处。“民共”,想系国民党、共产党的合称,如此苟简,令读者难以接受。“共方”,让人听来不入耳。“大华民族”,是典型的生造词。
  词语生涩常见,出句征联的对句中尤多。如为了对“铁路畅行”,就有“新国大建”、“华邦大设”、“宏图顺现”等;为了对“商潮滚滚”,就有“民气腾腾”、“学海腾腾”、“富水滔滔”等。用词不准确,搭配不当,也令人感到生涩、别扭。而读者一感到语言生涩、别扭,就难以明白和接受其思想内容,对联的美感也就荡然无存了。
第四讲 词、词组的结构和句子成分
一 词和词组的结构
  写作对联,对仗时要做到句式一致、结构相应,必须理解、掌握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要做到对仗工整,必须正确运用词和词组,让相同的结构相对。(这里讲的词,是语法上的词,不是文学体裁诗词的词。)
  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字和词有联系,又有区别。字,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词,是最小的、能够自由运用的语言单位。汉字一字一音,有意义,多半可以独立运用,常常一个字就是一个词。过去称词为字,所谓“实字、虚字”,实即现代汉语的“实词、虚词”。
  词的种类,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名称:
  1.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 这是按音节的多少划分。单音词,就是一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形式上用一个汉字表示,如“天”、“一”、“走”、“红”。双音词,就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两个汉字,如“国家”、“对联”、“勇敢、“我们”。多音词,就是由三个和三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在书面上是三个和三个以上的汉字,如“收音机”、“高层建筑”、“英汉大辞典”。古代汉语常用单音词,现代汉语多将单音词扩展为双音词,如“美→美丽”,“民→人民”,“师→老师”。对联常使用古代汉语(文言),单音词多,所以要特别注意掌握单音词。
   2.单纯词·合成词 这是按词的意义成分来划分。单纯词,只包含一个有意义的成分(词素),如“人”、 “海”、“大”。合成词,包含两个和两个以上有意义的成分,如“人民”、“伟大”、“大众化”。所有的单音词都是单纯词。单纯词不一定就是单音词,如“枇杷”是双音词,但它是单纯词,因为它是两个字合起来才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成分。音译外来词,如“沙发”、“法兰西”、“富兰克林”,虽是双音或多音词,但每个字只表示一个音,不表示意义,所以仍是单纯词。
  词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起来的语言单位。它大于词,小于句子。两个单音词组成的词组和两个词素组成的合成词,在对联写作中经常使用,需注意掌握其结构方式。
  合成词和词组的结构方式,常见的是联合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介宾式。
  (1)联合式
  又称并列式,是由同义(包括近义)或反义的词素或词所构成。
  ①同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人民 土地 门户 干戈 肝胆 杨柳 莺燕 山岭
  动词+动词 如:吟哦 撰写 修建 学习 寄寓 降落 攻击 叱咤
  形容词+形容词 如:富裕 贫穷 丰富 善良 美丽 温暖 深厚
  ②反义联合
  名词+名词 如:天地 水火 春秋 日夜 功过 恩怨 上下 东西
  动词+动词 如:升降 起伏 兴亡 成败 悲喜 褒贬 有无 沉浮
  形容词+形容词 如:高低 大小 深浅 难易 盛衰 冷暖 优劣
  (2)偏正式
  前一个词素或词修饰后一个词素或词。前是偏义,后是正义;前者像枝叶,后者像树的根干。
  ①形容词或名词、动词、数量词、代词+名词 如:大江 清江 三江 精心 苦心 灰心 二心 小园 家园 田园 此园 大门 寒门 佛门 蓬门 我国 强国 前程 鹏程 归程 历程 征程
  ②形容词或副词、动词+动词 如:快走 徐行 疾驰 奋进 挺进 新进 并进 畅想 猜想 浮想 还想 休想 大打 扑打 痛打 高飞 纷飞 腾飞 起飞 悲鸣 轰鸣 争鸣
  (3)主谓式
  前边词素或词如同主语,后边词素或词如同谓语;前者是被陈述的对象,后者是陈述部分。
  ①名词+动词 如:沙飞 水流 花开 叶落 蝉鸣 犬吠 虎啸 龙腾 心喜 客来
  ②名词+形容词 如:心急 胆怯 年轻 情深 意切 味长 词美 国强 官清
  有些偏正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即成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大树→树大 狂风→风狂 好心→心好 贪官→官贪 强国→国强
  (4)动宾式
  又称支配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前者表示动作或行为,后者表示动作或行为所支配的对象;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宾语。
  格式 动词+名词或代词 如:举重 滑冰 放心 签名 知己 爱人 恨谁 治国 读书 补课 过年 开花 防沙
  有些主谓式的合成词或词组,一经颠倒,就成动宾式的合成词或词组。如:花开→开花 沙飞→飞沙 客来→来客 国治→治国 天翻→翻天
  (5)动补式
  又称补充式。前后词素或词间有补充与被补充、说明与被说明的关系,经常以后者来补充说明前者,在整个词义上,以前者为主;前者如动词谓语,后者如补语。
  格式 动词+形容词或动词、副词 如:说明 说尽 改正 改好 提高 提前 抓紧 抓住 戳穿 赶跑 打痛 吃饱 穿暖 看清 望远 登高 美甚
  有些动补式的词或词组,中间可以插进“得”,以表示可能;插进“不”,表示不可能。如“吃得饱”、“望得远”、“提不高”、“看不清”。
  (6)介宾式
  介词把它所带的宾语介绍给主语,介词在前、宾语在后。介宾式可以短到两个字,长到好几个字。
  格式 介词+名词或代词 如:于此 以君之力 向前方 从南边 自海上
                △  △    △   △   △
在山水间 为人民 对祖国 把亲朋好友  (△为介词)
△    △   △   △
  以上,“式”即“结构”,联合式即联合结构,偏正式即偏正结构,以此类推。
  词、词组结构方式对照表
&  例      词
联合结构 国家 泥沙 良好 日月 东西
偏正结构 大家 白沙 好花 明月 东海
主谓结构 家大 沙飞 花开 月明 海啸
动宾结构 爱国 飞沙 卖花 看月 观海
动补结构 爱得深 飞起 卖完 看清 观遍
介宾结构 为国 向沙漠 在花前 对月 自海上
二 句子成分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单位。一个句子可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说话和朗读中,句子有一定的语调,句子与句子中间有一个较大的停顿。
  对仗,必须词组对词组,句子对句子。为了做好对仗,除了理解、掌提词和词组的结构以外,需要再了解有关句子的知识。
  构成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是主语和谓语。句子可以有四种次要成分:定语,状语,宾语,补语。
  1.主语和谓语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表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什么”。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表示主语“怎么样”或者“是什么”。主语一般在前,谓语一般在后。用作主语的常是名词、代词。用作谓语的常是动词(包括“是”、“有”)、形容词。下例春联,名词作主语:
  山河壮丽;
  岁月峥嵘。
下例春联,形容词作谓语:
  国家昌盛;
    △△
  人民安康。
    △△
  2.宾语
  宾语是动词的连带成分,一般在动词的后边,也可借助介词“把”、“对”等用在动词前边,表示行为的对象、成果、工具、处所或存在的事物等,常用名词、代词充任。如潘力生题人民大会堂联,名词作宾语:
  一柱擎东亚;
     △△
  群星拱北辰。
     △△
  3.定语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成分。被修饰或限制的词是中心词。定语指出中心词的属性、形状、数量及所属的人、地方、时间、范围等。定语用形容词、数量词、名词、代词充任,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张广建题甘肃崆峒山联,数量词作定语:(黑三角表示中心词)
  俯瞰河流,百尺楼台九曲水;
       △△▲▲△△▲
  凭临城郭,万家烟火四围山。
       △△▲▲△△▲
  4.状语
  状语是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成分。被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状语用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表示处所或时间的名词和介宾结构充任,一般在中心词的前边。如台湾剑潭古寺联,形容词作状语:
  古迹重修,成观光地;
    △▲
  寺名长播,结香火缘。
    △▲
  5.补语
  补语是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成分。被补充的动词或形容词是中心词。补语表示行为的结果、数量,或性状的程度。补语由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动量)充任,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边;有时要借助“得”来表示(如“美得很”)。如陕西药王山药王庙联,形容词作补语:
  医隐山林托迹远;
      ▲ △
  仁昭今古惠民深。
      ▲ △
  词组的功用大。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都可由有关词组充任。
三 句子种类
  1.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句子的种类,按内容意思和语气划分,陈述事情的,叫陈述句,句末用句号;提出问题的,叫疑问句,句末用问号;要求听话人做或不做某种事情的,叫祈使句,句末用句号或感叹号;抒发某种强烈情感的,叫感叹句,句末用感叹号。
  2.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按照句子成分来划分,有完全句和不完全句。
  完全句又称双部句,主语部分、谓语部分齐备,意思完整。如隆中三顾堂联:
  两   表  酬 三 顾;
  一   对  足 千 秋。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不完全句又称单部句,可分三种:
  (1)无主句 只有谓语部分,没有主语部分;说不出主语,或无需说出主语。一般由动宾词组造成。有的祈使句就是无主句。如周恩来青年时代自勉联:
  (   ) 与有肝胆人共事;
  (   ) 从无字句处读书。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2)省略句 在一定的语言环境(对话,上下文)里,句子中某些成分可以不说。对联里,常省略主语“我”、“我们”,有时承前省,有时照后省,有时全联多处全省。如彭玉麟题黄鹤楼联,两处省“我”:
  我从千里而来,( )看江上梅花,直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 )听楼中玉笛,又唤回黄鹤飞高。
  (3)独词句 由单独一个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省略的成分多而难以确定,意思比较含蓄。如“九一八”事变后,沈阳出现了这样一副极短的对联:
  生。 (倒写)
含义异常丰富:在日本侵略军的占领下,生离死别,生不如死;宁肯站着死,也不倒着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又如董必武挽谢觉哉联:
  长征老战士;
  文革病诗人。
谢觉哉,参加过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代表,后曾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对无法无天的“文革”毫无办法,只能做个“病诗人”,意余言外。
  3.单句和复句
  按照句子的个数来划分,有单句和复句。
  单句 又叫简单句。常由一个主谓词组构成,也可由一个词或其他词组构成。单句可以是完全句或不完全句。单句不一定文字都简短,单句可以因主要成分加上次要成分而复杂化,因而文字较长。
  复句 是意思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成的大句子。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在对联书籍中,为讲述方便,一般将逗号断开的词组都称作分句,和语法上的分句有所不同。)复句中各分句之间有联合关系、偏正关系。如李甲秾自勉联:
  吃苦是良图,作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废人。
上下联各由五个分句组成一个复句。中三个分句是联合关系,与最后那七个字的分句是偏正关系(因果);后四句与开头一句又是偏正关系(因果,倒装)。
  分辨单句、复句,要着眼于句子成分和结构,成分有省略的要加以补充(独词句、无主句除外)。如陶行知题联: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孰为夫子?
  小疑必问,大事必闻(的人),才算学生。
上下联的主语,都是省略了的“人“。半联是单句。
  蔡元培挽鲁迅联:
  著作最谨严,(著作)非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遗言)莫作空头文学家。
上下联两句各有主谓语,下句主语是承前省略。半联是复句。
四 成语结构辨析
  成语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写作中常用。了解成语结构,有助于对仗工整。
  成语绝大多数由四字组成。它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谓语齐全,如“青出于蓝”、“胸有成竹”、“骄兵必败”、“蚍蜉撼树”等。它可以是一个省略主语或谓语的不完全句,如“想入非非”、“与众不同”、“为民请命”、“喜怒哀乐”等。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的关系可以有种种不同。主谓关系如“玉石俱焚”、“人才辈出”。动宾关系如“煞费苦心”、“一改故辙”。偏正关系如“十万火急”、“娓娓动听”、“从宽发落”。
  成语,前两字和后两字是联合关系的最多。联合关系的成语,前两字、后两字各自彼此又有种种不同关系。
  1.联合+联合 如:
  繁荣昌盛 富贵荣华 冠冕堂皇 多快好省 谦虚谨慎 古今中外
  温良恭俭 激昂慷慨 麟凤龟龙 魑魅魍魉 酒色财气 风云月露
  成败利钝 喜怒哀乐 轻重缓急 青红皂白 悲欢离合
  2.偏正+偏正 如:
  三心二意 三坟五典 五洲四海 千方百计 万紫千红 山珍海味
  凤毛麟角 火树银花 火海刀山 花朝月夕 光风霁月 名缰利锁
  舌剑唇枪 冰天雪地 枪林弹雨 良辰美景 良师益友 青梅竹马
  明眸皓齿 国色天香 和风细雨 赤县神州 赤胆忠心 志士仁人
  坚甲利兵 严刑峻法 社鼠城狐 陈规陋习
(以上偏正是“定语+中心词名词”)
  三令五申 七拼八凑 千变万化 千锤百炼 并驾齐驱 坐言起行
  条分缕析 高瞻远瞩 旁征博引 兼收并蓄 精打细算 潜移默化
  先忧后乐 露宿风餐 旁敲侧击 明争暗斗 冷嘲热讽 倒行逆施
  横征暴敛 阳奉阴违 道听途说 左顾右盼 长吁短叹 浅斟低唱
(以上偏正是“状语+中心词动词”)
  3.主谓+主谓 如:
  龙吟虎啸 龙骧虎步 龙盘虎踞 凤鸣鸾舞 风驰电掣 鸟语花香
  心驰神往 耳闻目睹 眉开眼笑 功成名遂 珠联璧合 纲举目张
  家喻户晓 豕突狼奔 狼吞虎咽 蚕食鲸吞 手忙脚乱 风吹雨打
  众叛亲离 兰摧玉折
(以上主谓是“名词+动词”)
  人寿年丰 民康物阜 民富国强 地大物博 地老天荒 年高德劭
  日新月异 花好月圆 心旷神怡 珠圆王润 冰清玉洁 顽廉懦立
  事半功倍 才疏学浅 口燥唇干 山穷水尽 脑满肠肥 羊狠狼贪
  灯红酒绿 凶多吉少
(以上主谓是“名词+形容词”)
  4.动宾+动宾
  引经据典 求同存异 励精图治 披荆斩棘 披星戴月 披肝沥胆
  呼风唤雨 改天换地 废寝忘食 扶危济困 正本清源 厉兵秣马
  扬眉吐气 回肠荡气 抛砖引玉 沽名钓誉 见微知著 买椟还珠
  坐并观天 玩物丧志 贪赃枉法 弄虚作假 吞云吐雾 折戟沉沙
  前后是联合关系的成语,其中许多可以前后颠倒使用,如:
  激昂慷慨→慷慨激昂 万水千山→千山万水
  龙吟虎啸→虎啸龙吟 花好月圆→月圆花好
  前后虽是联合关系,如果是前后两个行为有先后承接关系,一般不能颠倒,如“见缝插针”、“弄巧成拙”。
给帖子作者打赏
未登录网友
呼朋唤友 (@好友)
&&【表情】
以上是互相关注的诗友,您也可以填写诗友的网名(用空格隔开网名):
借月裁花影
凭风寄春雷
好文赏过!问好看云先生!
迟赏了,好在未错过,复制收藏,慢慢学习,问好联友。
这篇重要,好好学习,必有进步。
跟评:& 01:44
哥哥,妹妹我打开后,看到了,却是不错,妹妹我已经收藏,等闲暇时好好自习地琢磨,不懂得,我一定会去文您的!哥哥,您辛苦了!另外,问好作者!姐姐祝你快乐每一天!
跟评:& 01:57
好几个错别字:“却”(应为“确”),“自习”(仔细),“得”(的),“文”(问),以后注意一点。
真是好教材,太全面、太深刻了!
收藏学习,问好才女!
这个好,基础的东西我正到处在找呢……真长呀,看过去又忘记啦……
这是非常好的帖子,很有水平,也很有意义,特别欣赏!建议诗友将这个帖子直接贴到“楹联知识”栏目,可以更好的供诗友们学习参考!问好!
林看云回复:
贴的时候选的楹联知识,谁知道没在啊,又不能编辑
跟评:& 15:31
先生可否再试一次,发表时左上有个“子栏目”,点开选“楹联知识”,再发帖。谢谢!
学习收藏,问好看云老师!
问好看云,有心之人。学习,谢谢。
林看云回复:
可惜不能在一帖下连续贴,也不能修改,不过这个联律应该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学习收藏,问好!
学习,问好才女!
好教材!收藏学习。问好!
呵呵,好教材!赞1收1推1!问好!
用户登录...
电子邮箱:
您注册本站时填的E-mail
登录密码:
您在本站的密码
记住我(以后自动登录)
查询邮箱...
请输入您的网名:
请输入飘红理由
1、飘红的版主达到两位,标题会变红;
2、加精的版主达到三位,才能显示“精”字图标。
3、飘红鼓舞士气,加精保证水平。请各位版主把好质量关。
填写举报原因
请简要说明为何举报
将贴子移到
说明:因缓存的关系,贴子移动后,列表可能不会实时更新,请等待片刻。
选择图片:
图片大小不能超过2MB
音乐网址:
音乐网址必须以http开头,以.mp3结尾。其它格式的音乐请通过编辑器按钮插入。
例如 http://jsafc.net/htm/xsg/rcpy07/pipayu.mp3
给评论者打赏
给此人分配赏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写春联的注意事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