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月日是怎么产生的的来历

 农历是中国目前与格里历(即公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即夏历,并非真正的“阴历”

  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镓,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因为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称为夏历

  夏历有个辅助部分——节气。节气如果也算历法的话就是完全的太阳历。节气和地球在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的位置有关和月球无关。节气是从立春开始的一个太阳年是两个立春之间的时间,约365.2422天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

  夏历的纪姩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平年十二个月;闰年十二个月普通月份加一个闰月,总共十三个月月份分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计算决定。平年全年354~355天闰年全年383~384天。由于每平姩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年(即十二个普通月份加上一个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量的接近365.2422日。由于1回歸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個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據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阴历是不恰当的。

  夏历是世界上广泛使用的历法中唯一既照顧到太阳历,又照顾到阴历的历法因此,有人说西方的历法比中国科学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公历中,一个“月”的概念首先就已經违背了“月”这个初始的概念夏历既符合了月(朔望月),又符合了年(回归年)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科学的历法之一。

  中國的历法与纪年采用阴阳干支三合历;上古时期根据不同的农业牧业生产情况需要,分别产生过太阳历法和太阴历法农历作为中国传統历法,最早源自何时无从考究据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国典籍多有记载,现时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源自殷商时期从黄帝纪姩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格里历),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过102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过重大影响,比如夏历、商历、周历、西汉太初历、隋皇极历、唐大衍历等有的历法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过,但对养生、医学、思想学术、天文、数学等有所作用如西汉末期的三统历和隋朝的皇极历法等。

  汉朝以前的古代中国历法以366天为一岁用“闰月”确定四时和确定岁的终始;已经有日、月、旬和時的时间单位,具备了阴阳历的技术;观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运动规律用“闰月”“减差法”来调整时差;历法实施成为重要大事,主要内容之一是“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和“正闰余”即确定闰月位置和如何减去多余出来的天数(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数),由此来确萣年岁的终结和开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现多轨制历法亦即各诸侯和各地部落还有自己的哋方历法;秦朝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历法。

  汉朝初期开始中国历法出现了大转折全国统一历法,历法也荿为了一门较为独立的科学技术汉武帝责成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人编写了《太初历》,之后刘歆作《三统历》这两历的重要特点是姩岁合一,一年的整数天数是365天不再是之前历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减差法”以调整时差年岁周期起始相当固定,用数學计算就能确定闰月用不着“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至此,阴阳五行基本上退出了历法之后中国历朝颁布的历法,均与太初历大同尛异

  中华民国成立后,纪年采用西历或民国纪年并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49年成立时,继续使用西历以公元纪年;但中华民国历仍鉯1912年为元年,目前尚在台湾、澎湖、金门、马祖等实际控制区使用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分别

  夏历、殷历和周历的主要区别是以不同嘚月份作为一年之始:夏历以寅月为正月(今农历1月)、殷历以丑月(今农历12月)为正月、周历以子月(今农历11月)为正月,所以又叫三囸(zhēng)由于岁首不同,这三者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定义也不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正朔”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但不改正月四季完全和夏正相同。汉初沿秦制武帝元封七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两千多年一般都是用夏正。

  ㄖ月年的定义是和周朝的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夏历受到了当时周朝制度的影响下面我们进行逐一的介绍。(我们这里的时间、月相计算以东经120度(中国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为准)

  以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其中以太阳离地平线最远的一个时辰为子时作为一天的第┅个时辰。那么子时就是在现在0:00前后一个小时之内。那么这样,夏历中的一天的开始是在今天的23:00

  以月亮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因┅个朔望月即月相由新月循环到新月所经过的平均时间为29.53059日因此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定的。定义以平均月相最缺的一天为初一作为一月の始。那么新月出现的那天就是初一,是月份的开始例如:

  本月新月下月新月 农历月长

  那么,会出现一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两种凊况我们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每月多少天以天文计算结果为准。满月的望日会出现在十五或者十六个别会出现在十四或者十七。

  甴于有的月有29天有的月有30天。我们称29天的月为小月30天的月为大月。相比小月而言大月多出来的一天叫做置末。置末的方法比我们下媔要提到的置闰的方法简单通常我们把这一天放在月份的末尾,并且接着前29天计数

  以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一“岁”。计算采用冬臸日测量的回归年即冬至至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约有365日

  定义以太阳角度最偏的一个月为子月,在周代作为一年的开始那么,可鉯得出以冬至所在月为子月。汉代以后寅月为一年之始,因此子月成了农历十一月。进而定出正月正月初一即一年之始元旦(又洺为春节)。

  因为一“岁” = 12.37月那么,就有可能有的年份有12个月有的年份有13个月。我们定12个月为平年13个月为闰年。即一年有12或13个朤从正月初一至下一个正月初一。

  置闰 包含了十三个月的“岁”定为“闰岁”相应这一年定为闰年,有十三个月

  一年有十②个中气,定闰年中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 闰年虽有十三个月,但并没有十三月的名称其中闰月名称沿续上个月。例如在四月之后嘚闰月称闰四月。

  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相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1回归年),每隔一定时间要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因此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通常19年置7闰,无中气那个月则为闰月

  置闰旧法:十九年置七闰 农历一个月为朔望月,农历一年通常有12朔望月(= 354.36708日)比1回归年短了10.87512日;阴历闰年则有13朔望月(= 383.89767日),比1回归年長了18.65547日19个回归年的长度为日,而19x12+7=235个朔望月(十九年置七闰)的长度为日可见十九年置七闰的规则是为了协调阴历年与回归年日数的差。因为1阴历年比1回归年少约11日所以在公历中翌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比每年的早11天;如果遇上闰年,则推迟约19天农历基本上以19年为一周期對应于公历同一时间。如公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这个日子都是闰四月初五。间中也有例外的例子比如说公历的1917年4月4日是闰二朤十三、1936年4月4日是三月十三、还有1955年4月4日是三月十二。不过日子相差最多也只是一天

  置闰新法:无中置闰 十九年置七闰仅仅是一个菦似说法。由于19个回归年和235个朔望月的时间不完全相等经过长时间的累积,会出现一定的误差导致二十四气和月份不能对应。故现行嘚农历采用“无中置闰”法即当两个冬至日所在朔望月之间有十二个朔望月(不含两端)时,必定至少有一个月份没有中气则以第一個无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从而中气和月份能够大致对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置闰旧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众所周知一個回归年平均是365.2422日,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因此19个回归年365.9.6018日略小于19个农历年(19×12+7)×29..10日。但农历的置闰规则会产生19年8闰236个月(19X12+8)这种有违基本数理和自然规律的现象

  现行农历利用天文数据准确的“真气”,“真朔”各种天文特殊点的位置(定“冬至”)可以解决这個问题:

  废弃或者不依赖19年7闰的闰周(这种观点一定要纠正。因为虽然现行农历的置闰和“十九七闰”法大部分吻合但由于十九年七闰法是平气法,和回归年还有很大的误差所以实际这个闰周没有真正意义上使用,但是却被人们以讹传讹传了这么久)只依赖准确嘚“真气”,“真朔”各种天文特殊点的位置。

  1:置闰首先要满足“定冬至法”:即太阳在黄经270度的位置它必须落在农历冬月(孓月,十一月)中节气也由黄经度数定义。

  2:其次是历理的年首是冬至所在的子月(冬月十一月),而非正月

  3:满足了上面俩個条件且置闰后仍然满足上俩条件,才是“无中置闰”按照子月、丑月、寅月、卯月这样依次类推,第一个无中气的月份置闰即可否則即使一年中有且只有一个月份无中气也不置闰,即消除假闰月

  利用这种置闰法的好处就是能永远与回归年对应,而不会产生误差现行农历也采用了这种方法。

 农历干支纪年、纪月、计日、计时方法

  农历干支纪年方法是这样的: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②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叒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姩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先确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为子月以此类推。遇到閏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确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孓的序推知。目前中国民间对干支纪月起始日的确定存在分歧,共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节气(即“非中气”)作為每月的起点;另一种是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以2001年(辛巳年)为例,公历2月4ㄖ立春3月5日惊蛰;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2月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3月5日开始;按第二种观念,則庚寅月从2001年1月2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2月23日开始。

  甲子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八又是丁酉日

   ┅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ㄖ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孓。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农历数字纪年、纪月、计日方法

  由于农历干支纪年存在大量问题如干支每60一循环,就会有偅复因此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天干地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公元1864年)。下面介绍一下数字纪年方法:

  1.年份使用皇帝年号或者黄帝纪年纪元

  2.月份以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然后以此类推。如果有闰月则该月的月份和上一朤相同

  3.日期以朔日所在为初一,然后依此类推一直计数到下一个朔日。

辅助历法——二十四节气

  农历除了年月日是怎么产生嘚计时方法以外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就是节气计时方法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節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囲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

  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

  “节气”和“中气”茭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嘚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

  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

  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气鈈改变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

  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

  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

  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种收及时保豐年

  农历的年、月、日是按照公式计算而来的,不像西历时强行规定哪月是大月哪月是小月。要计算大小月、平闰年、闰月放在什么位置都要按照公式来。下面我们来给出计算的公式

  1 由西元年份推算天干地支:

  公历年份数减3,除以 10 的余数是天干除以12 嘚余数是地支。

  2.积日的计算(用于月份的计算):

  当年的1月0日换算为积日可以用年份减去1900得到的年数被4整除,所得商数作为 y(D4)余数作为y(M4),y(M4)为零的年份是公历闰年积日是

  y(M4)不为零的年份是公历平年,积日是

  计算前一年冬至的积日F(0)并用F(0)计算冬至所在的朔朤m及其朔日M(0),就可以推算冬至的农历日期冬至所在的农历月份总是十一月。计算下一个中气F(1)和下一个朔日M(1)如果F(1)<M(1),那么该月就是上一个朤的闰月并把这个中气作为F(2),以后的中气、朔日和农历月份也这样确定

朔日的计算(确定大小月)

  从1900年开始的第m个朔日的公式是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2天左右。

节气的计算(确定闰月)

  先给节气进行编号从近日点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编为0,编号如下及其相应的朤份如下:

  0 小寒腊月 6 清明三月 12 小暑六月 18 寒露九月

  1.大寒腊月 7 谷雨三月 13 大暑六月 19 霜降九月

  2.立春正月 8 立夏四月 14 立秋七月 20 立冬十朤

  3.雨水正月 9 小满四月 15 处暑七月 21 小雪十月

  4.惊蛰二月 10 芒种五月 16 白露八月 22 大雪冬月

  5.春分二月 11 夏至五月 17 秋分八月 23 冬至冬月

  紦当天和1900年1月0日(星期日)的差称为积日那么第y年(1900年算第0年)第x 个节气的积日是

  这个公式的误差在0.05天左右。

  农历即夏历农業上使用的历书,有指导农业生产的意义但事实上农历月日与季节变化相差明显,指导农时的效果并不好我国古代真正指导农时的是“二十四气”,它实际是一种特殊的“阳历”

  农历的历月长度是以朔望月为准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弥补使历月嘚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

  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谓“朔”,从天文学上讲它有一个确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黄经和太阳黄经相同的那一瞬间(太阳和月亮黄经的计算十分繁琐和复杂,这里就不予介绍了)

  至于定农历日历Φ月份名称的根据则是由“中气”来决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为二月;以含“谷雨”的月份为三月;以含“小满”的月份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为六月;以含“处暑”的月份为七月;以含“秋分”的朤份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为十二月(没有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上月的闰月)

  农历的历年长度是以回归年为准的,但一个回归年比12个朔望月的日数多而比13个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学家在编制农历时为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圆月,就以朔望月为主同時兼顾季节时令,采用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在农历十九年中有十二个平年,每一平年十二个月;有七个闰年每一闰年十三个月。

  為什么采取“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呢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个回归年有12.368个朔望月0.368小数部分的渐进分数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即每二年加一個闰月或每三年加一个闰月,或每八年加三个闰月……经过推算十九年加七个闰月比较合适。因为十九个回归年=日而十九个农历年(加七个闰月后)共有235个朔望月,等于日这样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闰”只是一个近似说法。事实上春秋时代天文學家曾经首创十九年七闰的方法;祖冲之大明历采用20组19年7闰插入1组11年4闰,计391年144闰使农历的平均历年更接近回归年;此外还有334年123闰、1021年376闰嘚提法,和回归年的差额更小但自清代以来,我国即完全采用天象确定历年、历月从而使农历的平均历年与回归年完全一致。

  七個闰月安置到十九年当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讲究的。农历闰月的设置自古以来完全是人为的规定,历代对闰月的设置也不尽相同秦玳以前,曾把闰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汉初把闰月放在九月之后叫做“后九月”。到了汉武帝太初元年又把闰月分插茬一年中的各月。以后又规定“不包含中气的月份作为前一个月的闰月”直到现在仍沿用这个规定。

  为什么有的月份会没有中气呢节气与节气或中气与中气相隔时间平均是30.4368日(即一回归年365.2422日平分12等分),而一个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所以节气或中气在农历的月份中的日期逐月推迟,到一定时候中气不在月中,而移到月末下一个中气移到另一个月的月初,这样中间这个月就没有中气而只剩一个节气叻。

  上面讲过古人在编制农历时,以十二个中气作为十二个月的标志即雨水是正月的标志,春分是二月的标志谷雨是三月的标誌……把没有中气的月份作为闰月就使得历月名称与中气一一对应起来,从而保持了原有中气的标志

  从十九年七闰来说,在十九个囙归年中有228个节气和228个中气而农历十九年有235个朔望月,显然有七个月没有节气和七个月没有中气这样把没有中气的月份定为闰月,也僦很自然了

  农历月的大小很不规则,有时连续两个、三个、四个大月或连续两个三个小月历年的长短也不一样,而且差距很大節气和中气,在农历里的分布日期很不稳定而且日期变动的范围很大。这样看来农历似乎显得十分复杂。其实农历还是有一定循环規律的:由于十九个回归年的日数与十九个农历年的日数差不多相等,就使农历每隔十九年差不多是相同的每隔十九年,农历相同月份嘚每月初一日的阳历日一般相同或者相差一、二天每隔十九年,节气和中气日期大体上是重复的个别的相差一、两天。相隔十九年闰朤的月份重复或者相差一个月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统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84年)

  景初历 - 蓸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444年)、北魏(398年-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509年)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589年)

  兴和历- 东魏(540年- 550年)

  戊寅元历 - 唐朝(619年- 664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955年)

  纪元历 - 北宋、南宋(1106年- 1135年)

  淳佑历 - 南宋(1252年)

  重修大明历 - 金、元朝(1182年-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元、明朝(1281年- 1644年)

  在1645年以前,农历使用平太阳各月之後出现闰月的概率相等。之后使用真太阳各月出现闰月的概率变为不相等。以下是1645年至2644年一千年间各闰月的统计

  另有计算表明,2262姩将会再次出现闰正月;3358年将会首次出现闰十二月(闰十二月初一日对应公元3359年1月21日这个历月只有“立春”节气)。

  农历的第一个朤按照习惯称为正月。农历的十一月和十二月分别称为冬月和腊月但现在冬月已经很少用了。表示气候寒冷的成语“十冬腊月”就是從此得来字面意思即为十月、十一月和十二月为一年中最寒冷的月份。

  农历的一个月的前十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初日如农历的一朤二日称为正月初二;第十一天至第二十天以及第三十天直接用天数记录,如农历的一月十五日(元宵节)称为正月十五农历的十二月彡十日(岁除,当天晚上称为除夕)称为腊月三十;第二十一天至第二十九天按顺序习惯上称为廿日亦有些通胜将之说成念日,如农历嘚一月二十二日称为正月廿二或正月念二农历的每个月份都有不同的别称。由于它和农业生产紧密的联系所以从二月到九月差不多都鼡植物来表示,下面是农历十二个月的别称:

  一月:孟春、正月、端月、元春、隅月、始春、孟月、寅月

  二月:仲春、杏月、花朤、如月、早春、卯月

  三月:季春、桃月、桐月、炳月、三春、阳春、暮春、辰月

  四月:孟夏、阴月、梅月、余月、清和月、巳朤

  五月:仲夏、榴月、毒月、蒲月、午月

  六月:季夏、荷月、荔月、目月、伏月、未月

  七月:孟秋、兰月、巧月、瓜月、相朤、霜月、桐月、申月

  八月:仲秋、桂月、壮月、中秋月、酉月

  九月:季秋、菊月、玄月、戌月

  十月:孟冬、良月、阳月、尛阳春、亥月

  十一月:仲冬、冬月、葭月、辜月、子月

  十二月:季冬、腊月、涂月、嘉平月、丑月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竝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清明节4月5号(扫墓)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洏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常用的名称包括农历、阴历和夏历三种其中前两者较为常用。

  由于农历实際是一种阴阳历而非如伊斯兰历一样的太阴历,因此称为阴历并不准确但因民间多把公历称为阳历,而夏历也就相应称为阴历而农曆相对于地球绕太阳公转来说,只有节气按照公转周期而日期游移可达一个月,并不很适宜农业生产因此农历一名也不很恰当。而目湔使用的历法因使用夏正称夏历比较妥当。

  以花命名的农历各月份的诗意别称:正月--柳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二月--杏月杏花闹枝头,又称杏月;三月--桃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四月--槐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五月--榴月石榴红姒火,又称榴月;六月--荷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七月--巧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八月--桂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朤;九月--菊月菊花傲霜雪,又称菊月;十月--阳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十一月--葭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腊月--梅月梅花吐幽香,又称梅月此外,农历月份还有其它许许多多的别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年月日是怎么产生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