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事,物是人非事事休下联戒理”下联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何淡如智对滑稽联
&&&&&&&&&&&&&&&&&
超常谓之奇,少见谓之怪。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有成千上万历史人物,他们中有德高业伟的圣贤豪杰,有可歌可泣的悲壮英杰,还有为封建正统观念所不容的奇才怪杰。他们或怀才不遇、孤傲不群、超旷脱俗;或身怀绝艺、风骨凌厉、粪土王侯;或遁迹山林、高歌狂饮、宣泄郁结;或放浪形骸、漫画人生、嬉笑不平。他们的人格、才情、志趣虽不容于封建正统观念,但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清末怪才何淡如,便是其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怪人”。
&&&&&&&&&&&&&&&&&&&&&
&&&&&&&&&&&&&&&&&
何淡如(1820-?),本名又雄,字淡如,清朝同治元年中举人,曾一度出任广东省高安县学教谕,其后即在省港以教学为生,曾设馆于香港九龙城之龙津义学,以擅长诙谐对联闻名遐迩。因他多以方言俗语入联,老百姓都能看懂且无不喜爱,很少写那些文诌诌的言词,故人称“怪联大王”、“滑稽大师”、“广东方言对联之祖”。
&&&&&&&&&&&&&&&&&&&&&
&&&&&&&&&&&&&&&&&
孩提时代的何淡如曾拜蔡西湾为师。一日,师生二人因事一道去猪北窦。路上,老师想试试何淡如的才学是否有所长进,便以这个非常怪僻的地名:猪北窦。为出句,命何淡如对出下联。何淡如知道老师又在“考试”,便狡黠地冲老师笑了笑,大声对道:蔡西湾。老师斥责道:“怎可直呼为师之名?”何淡如解释说:“学生是在对句呀!”
&&&&&&&&&&&&&&&&&&&&&
蔡西湾这才恍然大悟,再三琢磨,禁不住哑然失笑。原来何淡如以“蔡”姓对“猪”( 朱)
&&&&&&&&&&&&&&&&&
姓;“窦”的意思是“洞”,与“湾”正对。“西”和“北”均系方位词。此联妙在初看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地名和人名,随口凑在一起,但却工整、自然,无可挑剔。接着,老师又以何淡如的穿着为题出上联道:
&&&&&&&&&&&&&&&&&&&&&
皮背心衬绣花雪帽。
&&&&&&&&&&&&&&&&&&&&&
何淡如一眼看见老师那常年不离身边的烟袋,脱口对下联道:
&&&&&&&&&&&&&&&&&&&&&
血牙嘴镶斑竹烟筒。
&&&&&&&&&&&&&&&&&&&&&
上下联字字工对。
&&&&&&&&&&&&&&&&&&&&&
蔡西湾虽出了两比难度很大的上联,均未能难住何淡如,但却为自己有这样聪明的学生而从心底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
&&&&&&&&&&&&&&&&&
有一次,何淡如到了广东佛山,更练馆的人得知消息,赶紧抓住机会,托人找到何淡如,请他为“更练馆”写副对子,刻在门上。这实际上是给何淡如出了一道“难题”。因为这“更练馆”是专门掌管打更、守夜、捉强盗、抓小偷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专门负责夜间治安的。何淡如听来人说明情况,满口答应,马上挥笔,为他们写了一副:
&&&&&&&&&&&&&&&&&&&&&
立刻捉拿三只手;几时失过一条毛?
&&&&&&&&&&&&&&&&&&&&&
这副对联用的都是俗语。“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称;“一条毛”表示小东西、小物件。足见其巧妙与诙谐。
&&&&&&&&&&&&&&&&&&&&&
&&&&&&&&&&&&&&&&&
何淡如不仅是一位诙谐对联的高手,而且是个即景妙对的专家。有一次,他与一位友人一同乘船遨游珠江,但见珠江水面桅帆往来,如同穿梭,便以眼前实景为题出句道:
&&&&&&&&&&&&&&&&&&&&&
珠海船如梭,横织波中锦绣。
&&&&&&&&&&&&&&&&&&&&&
以动比动,富有诗情画意,读来令人陶醉。出句之后,友人又限定何淡如在半个时辰之内对出下联。
&&&&&&&&&&&&&&&&&&&&&
人都知出对易,对句难。不料何淡如不消一会儿功夫,即对出绝妙下句:
&&&&&&&&&&&&&&&&&&&&&
羊城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①
&&&&&&&&&&&&&&&&&&&&&
&&&&&&&&&&&&&&&&&
①民间另传为两书生巧对。联为:两船如梭,横织江中锦绣;一塔似笔,倒写天上文章。又传为广东吴川县“神童”林召棠对某船工出句。联作: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
&&&&&&&&&&&&&&&&&&&&&
更将静景说活了,而且气势惊人,令人倾倒。友人闻听,称赞不已,自叹弗如。
&&&&&&&&&&&&&&&&&&&&&
又一次,何淡如与友人吕拔湖孝廉同乘珠海谷埠一只紫洞艇纳凉,吕拔湖在船头看风景,不由高吟唐诗一句:
&&&&&&&&&&&&&&&&&&&&&
四面云山谁作主?
&&&&&&&&&&&&&&&&&&&&&
何淡如闻句,即应以广州俗谚为下联:
&&&&&&&&&&&&&&&&&&&&&
一头雾水不知宗!
&&&&&&&&&&&&&&&&&&&&&
&&&&&&&&&&&&&&&&&
吕拔湖初听时确也“一头雾水”,茫然间竟未觉察到此句的妙趣之所在,经过一番琢磨,这才发觉上下句珠联璧合,是一副非常有趣的绝妙好联。
&&&&&&&&&&&&&&&&&&&&&
广州市西关,过去有一条街名叫“丛桂坊”,街内有一条小巷名叫“湛露巷”,据说有人以此为题,出了一比对头:
&&&&&&&&&&&&&&&&&&&&&
丛桂有坊含湛露。
&&&&&&&&&&&&&&&&&&&&&
&&&&&&&&&&&&&&&&&
广征下联,但久无人对。因为出句是地名类聚、串组而成,因而也必须用合适的地名加以巧组来对,且要像诗句一样在具备意趣的同时,突出表现一种意境美。何淡如得知此事后,略一思索,立即足对为:
&&&&&&&&&&&&&&&&&&&&&
六榕无寺挹清风。
&&&&&&&&&&&&&&&&&&&&&
&&&&&&&&&&&&&&&&&
“六榕寺”是广州名胜地之一,寺门上的“六榕”二字是苏东坡的大手笔,但他当时只写了“六榕”这两个字,“寺”字却没有写。故何淡如在句中说“六榕无寺”。六榕寺附近有“清风桥”。上联“湛露”是巷名,“清风”是桥名,也恰好可以相对。
&&&&&&&&&&&&&&&&&&&&&
&&&&&&&&&&&&&&&&&
关于苏东坡写的这两个字,还有一段掌故。据徐续《广东名胜记》载,六榕寺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起初取名“宝庄严寺”,到南汉时更名为“万寿寺”,北宋时又易名为“净慧寺”。宋元符年间,苏东坡来游净慧寺,见寺内有6棵大榕树,遂信手挥毫,写了“六榕”二字,不意“六榕”由此广为人知。到了明代永乐九年,即因苏东坡有此题字,寺名改为“六榕寺”了。
&&&&&&&&&&&&&&&&&&&&&
&&&&&&&&&&&&&&&&&
有一年端午节,湖南某地(一作广东高塘墟即今高江镇)举办扒龙船(即今划龙船)比赛,特请何淡如写副对联。何淡如问要写几言,来人说:“任由尊便吧!”何淡如笑着说:“那就把纸接长一些。”只见他略一思索,即濡墨挥毫,一口气写下8
&&&&&&&&&&&&&&&&&
个“扒”字,每写一个“扒”字,旁边围观看热闹的人就跟着高声读一个“扒”字。写到第9个“扒”字时,何淡如笑着问围观的人们:“扒够了没有?”大家应道:“扒够了!”何淡如这才继续写道:“扒到龙门三级浪”。说也凑巧,河边搭的戏台正于此时开戏,抑扬顿挫的曲调十分悦耳。大家正为他写的上联喝彩间,只见何淡如奋笔疾书,又写出9
&&&&&&&&&&&&&&&&&
个“唱”字,然后才写道:“唱出仙姬七姐词”。人们定睛细看时,只见这副妙联为:
&&&&&&&&&&&&&&&&&&&&&
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扒到龙门三级浪;
&&&&&&&&&&&&&&&&&&&&&
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②
&&&&&&&&&&&&&&&&&&&&&
②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扒、扒、扒,扒到龙门三尺浪;唱、唱、唱,唱出仙姬七姐词。
&&&&&&&&&&&&&&&&&&&&&
&&&&&&&&&&&&&&&&&
这副奇特的妙联的确别出心裁,它将赛龙舟的气氛、情景、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难怪人们看后使劲喝彩,无不称绝,并迅速在民间传开,越传越远。
&&&&&&&&&&&&&&&&&&&&&
&&&&&&&&&&&&&&&&&
何淡如所处的那个时代,吸食鸦片烟还相当普遍。有一天,他应邀赴友人婚筵,见友人横陈榻上,吐雾吞云。有一宾客见状,向他出句索对:
&&&&&&&&&&&&&&&&&&&&&
最好碰头新妇日。
&&&&&&&&&&&&&&&&&&&&&
何淡如听罢,不假思索,以手作烟枪状对道:
&&&&&&&&&&&&&&&&&&&&&
何妨玩口旧公烟。
&&&&&&&&&&&&&&&&&&&&&
&&&&&&&&&&&&&&&&&
众宾客起初莫名其妙,仔细品味,方知乃是妙对。因当时广东人称印度来的鸦片烟为公烟,以旧者为佳。此联所述事物,表面看去似毫无关系,实际上却无一字不工。
&&&&&&&&&&&&&&&&&&&&&
&&&&&&&&&&&&&&&&&
用白话写对联,“五四”以后即渐渐多了起来,但若论最能“口语化”的,恐怕非何淡如莫属。因为他即使写很严肃的事物,也能口语化,故时人称其联为“怪”联。其实是他把方言口语运用得自然成趣,丝毫不留斧凿痕迹,又能不落俗套。如他写的一联:
&&&&&&&&&&&&&&&&&&&&&
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
&&&&&&&&&&&&&&&&&&&&&
&&&&&&&&&&&&&&&&&
这副对联好像随口说出来的两句对话,乍一听,可能根本想不到它是对得十分工整的对句。假如设想有人在茶楼打架,旁观者用广州话惊呼:“哗!乜甘狼架!”“一拳打出眼火,对面睇见牙烟。”即可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又如:
&&&&&&&&&&&&&&&&&&&&&
有酒不妨邀月饮;无钱哪得食云吞。③
&&&&&&&&&&&&&&&&&&&&&
③这种“何淡如式的怪联”,香港至今仍在流行。如:水紧一声齐走鬼;风飘万点正愁人。
&&&&&&&&&&&&&&&&&&&&&&
“云吞”即馄饨,广州等地称为云吞。上联为著名唐人诗句,下联为广州俗谚,一雅一俗,妙趣横生,字面却对得非常工整。
&&&&&&&&&&&&&&&&&&&&&
广州旧时有一种习俗,即每年农历二月的土地诞辰,都有搭棚大烧火炮之举。某年,何淡如曾为一棚撰联一副:
&&&&&&&&&&&&&&&&&&&&&
周身花果然好样;一肚草格外大声。
&&&&&&&&&&&&&&&&&&&&&
上联切火炮烟花,下联讥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学无术之辈,可谓刻画传神。
&&&&&&&&&&&&&&&&&&&&&
何淡如曾写过一副专门叙述广东食物的对联,也很有趣:
&&&&&&&&&&&&&&&&&&&&&
风肠蒸熟堪餐饭;云耳切开好会斋。
&&&&&&&&&&&&&&&&&&&&&
广东人习惯称“腊肠”为“风肠”,与“云耳”恰成妙对。粤式月饼,花样最多。何淡如有一副专写月饼的对联:
&&&&&&&&&&&&&&&&&&&&&
咸月、甜月、五仁月、豆沙冰月、鹅油酥月;
&&&&&&&&&&&&&&&&&&&&&
生烟、熟烟、姑?烟、兰州水烟、鸦片公烟。
&&&&&&&&&&&&&&&&&&&&&
上联均为粤式月饼名,下联均系鸦片烟名,以“烟”对“月”,字字工稳,饶有奇趣。“
&&&&&&&&&&&&&&&&&
姑”即雪茄,旧名“淡巴茄”。由此联可知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流行的是哪些粤式月饼。
&&&&&&&&&&&&&&&&&&&&&
广东人喜欢吃狗肉,由来已久,虽难以稽考其始于何时,但在何淡如的“怪联”中,就有一副是写吃狗肉的。联云:
&&&&&&&&&&&&&&&&&&&&&
狗仔煨浓,巧笑倩兮穿黑服;虾公蒸熟,鞠躬如也着红袍。④
&&&&&&&&&&&&&&&&&&&&&
④“虾公蒸熟”句,源自民间流传的对联: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出水蛙儿穿绿袄,美目盼兮。
&&&&&&&&&&&&&&&&&&&&&
&&&&&&&&&&&&&&&&&
“煨浓”即烧焦了。“巧笑倩兮穿黑服”是形容“狗仔煨浓”之后“依起棚牙”的形状。“鞠躬如也着红袍”则是形容“虾公蒸熟”之后的弯腰形状。真可谓形象生动,妙趣天成!
&&&&&&&&&&&&&&&&&&&&&
何淡如嫁女时,也不忘写“怪联”为女儿送行:
&&&&&&&&&&&&&&&&&&&&&
打锣打鼓,不过戥人高兴;搬埕搬塔,总之自己破财。
&&&&&&&&&&&&&&&&&&&&&&
&&&&&&&&&&&&&&&&&
“戥人高兴”是广东俗语,“戥”有陪、增之意。“搬埕搬塔”也是广东俗语,“埕”、“塔”本指一般杂物,但此处则指送给女儿的嫁妆。此联的确道出了做“外父”者的普遍心情。
&&&&&&&&&&&&&&&&&&&&&
何淡如每写一联,无不精妙,也无不含“怪味”。如其所写一副杂联:
&&&&&&&&&&&&&&&&&&&&&
水手落水,水手拉住水手手;火头吹火,火星飞上火头头。
&&&&&&&&&&&&&&&&&&&&&
“火头”即厨子,是广东等地的俗称。
&&&&&&&&&&&&&&&&&&&&&
何淡如还有许多怪联,是必须懂得广东话才知其妙趣之所在的。如:
&&&&&&&&&&&&&&&&&&&&&
三间大屋,间间间;九横长梯,横横横。
&&&&&&&&&&&&&&&&&&&&&
&&&&&&&&&&&&&&&&&
上联最后一个“间”字,应读去声,即“间格”之“间”;下联最后一个“横”字,则读广东方言“横”字的平声,一“横”梯即一级一步。
&&&&&&&&&&&&&&&&&&&&&
&&&&&&&&&&&&&&&&&
广东佛山鹰嘴沙江口,旧时有娼寮,搭有浮桥,佛山当时的“春色赛会”是很有名的,这个江口,也是观赏灯色的好去处。何淡如曾撰一联悬于浮桥桥头:
&&&&&&&&&&&&&&&&&&&&&
雨后步江桥,月色朦胧,老者尚防差错脚;灯前观火树,花枝摇曳,少年谁肯认低头。
&&&&&&&&&&&&&&&&&&&&&
广东话“差错脚”有“行差踏错”之意。因其地靠近娼寮,故语带双关,警世意味甚为浓厚。
&&&&&&&&&&&&&&&&&&&&&
某乡酬神演戏,何淡如撰戏棚联云:
&&&&&&&&&&&&&&&&&&&&&
滚滚江山,只为大花面争权,国老无能终散局;
&&&&&&&&&&&&&&&&&&&&&
纷纷世界,怎得正武生掌印,奸臣尽灭始收科。⑤
&&&&&&&&&&&&&&&&&&&&&
⑤该联下比之“奸臣”亦有抄本作“茹臣”者。“茹”,可作臭败解。
&&&&&&&&&&&&&&&&&&&&&
“大花面”、“正武生”在粤剧中代表一奸一忠,一语双关,天衣无缝。
&&&&&&&&&&&&&&&&&&&&&
相传某乡建观音大士醮棚,何淡如应邀为之撰联一副:
&&&&&&&&&&&&&&&&&&&&&
我本一片慈心,有时黑面做埋,只系收磨恶鬼;
&&&&&&&&&&&&&&&&&&&&&
你若十分诚敬,如被红须扭过,何妨直禀灵神。
&&&&&&&&&&&&&&&&&&&&&
&&&&&&&&&&&&&&&&&
相传观音大士既可作男身,也可作女身,有时化作黑面大士克治魔鬼。“收磨”即广东话“制治”之意。“红须”当系粤语“红须军师”的简称。“扭”字很难翻译成国语,简又文解作“陷害”,似不够传神。这个字似有粤语“整鬼”之意。解作“陷害”,似嫌太重,但若译作“整”,又似嫌太轻。
&&&&&&&&&&&&&&&&&&&&&
&&&&&&&&&&&&&&&&&
作为“怪联大王”何淡如,并非一味只写“怪味”的对联。除了写诙谐的广东方言怪联之外,何淡如写起“正统”的对联来,也同样是一把好手。如他为佛山“春色赛会”所写的一联:
&&&&&&&&&&&&&&&&&&&&&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
此联句句押韵,且平仄、虚实、字词对得工稳,又有诗词韵味,情文俱佳,简直可以当作两阙新词来读,甚有文学价值。
&&&&&&&&&&&&&&&&&&&&&
&&&&&&&&&&&&&&&&&
何淡如同任何一位对联大师一样,没有留下足以传他衣钵的门生。有关他教书的趣事甚多,亦在民间广为流传。据说有一次他在学生的课文后面作大批曰:“或明日搭渡过佛山。”该生愕然问道:“老师的批语,学生看不懂啊!”他说:“我的批语你看不懂吗?你的文章,我也看不懂呀!
&&&&&&&&&&&&&&&&&
”又有一次,他给一个学生作文的批语是“四围周密”。该生起初以为是赞语,细一琢磨,方知老师是说他的“文章不通”。
&&&&&&&&&&&&&&&&&&&&&
何淡如虽未得如意门生,却有一个儿子颇能传他作“怪联”的本事。据说有一次他写出一比上联:
&&&&&&&&&&&&&&&&&&&&&
剩得两撇胡须,此后唔知点算好。
&&&&&&&&&&&&&&&&&
一时未想出合意的对句,他的这个儿子替他对道:
&&&&&&&&&&&&&&&&&&&&&
养成一身贵骨,从今改过未为迟。
&&&&&&&&&&&&&&&&&&&&&
上联乃父亲自叹,下联是儿子悔过,不但对得工整,也切合儿子身份,何淡如听后也不得不赞为“妙对”。
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12-02-16 17:35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黄庭坚斗对传佳话
&&&&&&&&&&&&&&&&&&&&&&&&&
&&&&&&&&&&&&&&&&&
人们大都知道三国诸葛孔明先生东吴舌战群儒的故事,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北宋黄山谷鲁直先生也曾在江州舌战群儒的经历。说起这段故事,还得从头细细道来。
&&&&&&&&&&&&&&&&&&&&&&&&&
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人们也叫他黄山谷,分宁(
&&&&&&&&&&&&&&&&&
今江西修水)
&&&&&&&&&&&&&&&&&
人。在北宋文坛上,居“苏门四学士”之首,后更与苏东坡齐名,世称“苏黄”。苏轼非常称赞黄庭坚的品行和诗文,说他“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他开创的“江西诗派”,在宋代影响很大。他还擅长书法,善行书和草书,取法颜真卿、怀素等书法名家,用笔纵横奇倔,自成一格,与苏轼、米芾、蔡襄齐名,世称“宋四家”。
&&&&&&&&&&&&&&&&&&&&&&&&&
黄庭坚自幼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是个多才多艺的奇童,少年时便享有盛名。7 岁那年,他写了一首《牧童诗》:
&&&&&&&&&&&&&&&&&&&&&&&&&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
&&&&&&&&&&&&&&&&&
黄庭坚的舅父名叫李常,知识渊博,能诗善文。有一天,李常来到黄庭坚家,见黄庭坚这聪明的外甥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发挥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吟顶真上联道:
&&&&&&&&&&&&&&&&&&&&&&&&&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
&&&&&&&&&&&&&&&&&
见舅父又来考试,黄庭坚非常高兴。因为他知道这样可以促进自己更刻苦地学习,增长才智和知识。由于心情愉快,黄庭坚的才思益发敏捷。他从手中握的那管毛笔得到启发,立即答对出下联:
&&&&&&&&&&&&&&&&&&&&&&&&&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①
&&&&&&&&&&&&&&&&&&&&&&&&&
①类似的对联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多。一传为明代“两脚书柜”丘(
&&&&&&&&&&&&&&&&&
字琼山)在广州潘员外家教书,向潘家爱女求婚时对潘夫人出句。一传为清代神童才子李调元对老师出句。联为:狼生毫,毫扎笔,笔写出锦绣文章传天下;蚕作茧,茧抽丝,丝织就绫罗绸缎暖人间。另一说称从前四川北部安乐镇秀才李林求婚时对岳母出句。其岳母的出句为:田栽桑,桑养蚕,蚕作茧,茧缫丝,丝织成绫罗绸缎。李林对为:山长草,草藏兔,兔生毛,毛制笔,笔写出锦绣文章。又传为吴文应客人出句对下联。联作: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兔生毫,毫作笔,写成锦绣文章。
&&&&&&&&&&&&&&&&&&&&&&&&&
&&&&&&&&&&&&&&&&&
李常见外甥小小年纪便能对出这样难度较大的联句,高兴的心情自不必说,从此对黄庭坚更加器重、爱护,着意精心栽培,使之进步更快。几年后,黄庭坚果然脱颖而出,更负盛名。
&&&&&&&&&&&&&&&&&&&&&&&&&
&&&&&&&&&&&&&&&&&
有一次,他来到当时江西的繁华胜地江州府(今江西九江市)。江州一些自以为才学不凡的文人早听说黄庭坚有“神童”之称,如今来到自己的地面上,很不服气,便设下圈套,约黄庭坚游览江州名胜,实际上是想借机出他的丑。当他们来到江州烟水亭上时,正好有个香客在吸水烟。有个当地文人借题发挥,吟上联道:
&&&&&&&&&&&&&&&&&&&&&&&&&
烟水亭,吸水烟,烟从水起。
&&&&&&&&&&&&&&&&&&&&&&&&&
并请黄庭坚对下联。黄庭坚不知是“计”,联想到刚刚游览过的“浪井”,灵机一动,脱口对出下联:
&&&&&&&&&&&&&&&&&&&&&&&&&
风浪井,搏浪风,风自浪兴。
&&&&&&&&&&&&&&&&&&&&&&&&&
众人听了,齐声叫好:“不说浪自风起,反说风自浪兴,足见浪井之奇。妙绝,妙绝!”
&&&&&&&&&&&&&&&&&&&&&&&&&
&&&&&&&&&&&&&&&&&
当他们一路游览,走到一座名叫“思贤桥”的桥头时,黄庭坚说:“适才承蒙诸位抬举,现在我也出一比上联,助各位雅兴。”随口吟上联道:
&&&&&&&&&&&&&&&&&&&&&&&&&
思贤桥,桥上思贤,德高刺史名留世。
&&&&&&&&&&&&&&&&&&&&&&&&&
&&&&&&&&&&&&&&&&&
众人万万没有料到黄庭坚反客为主,倒过来将了他们一“军”,猝不及防,一时竟无人能对。黄庭坚见他们都不言语,笑道:“我这里已有了下联,请各位指教:
&&&&&&&&&&&&&&&&&&&&&&&&&
琵琶亭,亭下琵琶,多情司马泪沾襟。
&&&&&&&&&&&&&&&&&&&&&&&&&
&&&&&&&&&&&&&&&&&
众人听罢,更是齐声叫好。其实黄庭坚此句话中还有话,他把江州文人们比作多情的司马相如,因为对不出下联,便嘲讽他们“泪沾襟”。只是这些榆木脑袋文人,一时间只顾一味叫好,尚未回过味来。
&&&&&&&&&&&&&&&&&&&&&&&&&
&&&&&&&&&&&&&&&&&
黄庭坚和众人走走停停,不觉来到“小乔梳妆楼”下。有个文人对黄庭坚拱拱手说:“数年前,本地有位书生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新娘以此梳妆楼为题,出了一比上联,要新婚的丈夫对出下联,可惜这书生一直未能对出,后来竟郁郁而逝。多年来也无人能对,请先生指教。”说完,复诵出句道:
&&&&&&&&&&&&&&&&&&&&&&&&&
梳妆楼头,痴眼依依,痴情依依,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
&&&&&&&&&&&&&&&&&&&&&&&&&
&&&&&&&&&&&&&&&&&
黄庭坚可是绝顶聪明,他听这位儒生此时此地重述此联,弦外有音,话外有意,心想,这帮儒生竟将我比作痴女献媚,真是可笑,一定要对一比绝妙下联,回敬他们。当他抬头看见前面庙堂森森,香烟缭绕的延支山时,触景生情,顿时舒心开眉道:“那位书生心胸也太狭窄了,我来对出半联,让他九泉之下瞑目。”说着,吟对下联:
&&&&&&&&&&&&&&&&&&&&&&&&&
延支山上,落木萧萧,落花萧萧,无缘省识春风,春难留。
&&&&&&&&&&&&&&&&&&&&&&&&&
&&&&&&&&&&&&&&&&&
众人这才发觉,黄庭坚以春风自比,而把他们这帮儒生喻为被斗败了的落叶残花,文辞优雅,语意双关,不显痕迹。字里行间也回答了上联所问的“有心取媚君子,君不恋”的原因。众儒生这才个个赞佩,人人折服。方知黄庭坚的“神童”之名真实无虚②。
&&&&&&&&&&&&&&&&&&&&&&&&&
②民间另有一说称这段故事是黄庭坚青年时所对。
&&&&&&&&&&&&&&&&&&&&&&&&&
后来,黄庭坚拜当时的大文豪苏东坡为师之后,才学更是突飞猛进。
&&&&&&&&&&&&&&&&&&&&&&&&&
&&&&&&&&&&&&&&&&&
一天,黄庭坚和苏东坡在徐州城南湖边一棵松树下一边饮酒,一边下围棋。棋正下到要紧处,不料一颗松子被风吹落,正好掉在二人的棋盘上。苏轼手拈松子,道:“我有一比上联,如你在三着棋内不能对出下联,当罚酒三杯。”
&&&&&&&&&&&&&&&&&&&&&&&&&
黄庭坚望着苏轼那飘飞的长髯,笑道:“先生有此雅兴,我当奉陪。若对不出,甘愿受罚。”
&&&&&&&&&&&&&&&&&&&&&&&&&
苏轼笑吟道:
&&&&&&&&&&&&&&&&&&&&&&&&&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
&&&&&&&&&&&&&&&&&
黄庭坚举一枚棋子在手,抬头看见湖边柳丝下,有人垂钓,心中已得下联,却故作难色。苏轼信以为真,笑盈盈地斟了一杯酒,要罚黄庭坚。黄庭坚却以手按住苏轼持酒杯的手臂,对道:
&&&&&&&&&&&&&&&&&&&&&&&&&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③
&&&&&&&&&&&&&&&&&&&&&&&&&
③传明太祖朱元璋与其开国元勋刘伯温下围棋时,亦曾妙对此联。
&&&&&&&&&&&&&&&&&&&&&&&&&
&&&&&&&&&&&&&&&&&
其实,这一景致苏轼在出上联时已收入眼底,凑足了一副绝妙的对联,却故意要试试黄庭坚。及至黄庭坚吟对出下联,才觉竟与自己所想不谋而合,一字不差。
&&&&&&&&&&&&&&&&&&&&&&&&&
&&&&&&&&&&&&&&&&&
日落西山后,苏轼才与黄庭坚携棋归家。只见晚霞灿烂,暮霭沉金,水天一色,分外壮观,渔歌唱和,悠扬悦耳。黄庭坚一时联兴大发,停步不前,扭头对苏轼说:“昔日曹子建七步成诗,名传千古。我俩今日七步一联,何如?”“若不能对,当罚后退七步。”苏轼也文思泉涌,非常高兴地答应了。黄庭坚怕苏轼耍刁,便上前挽住苏轼的一只胳臂,吟出句道:
&&&&&&&&&&&&&&&&&&&&&&&&&
晚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
不但绘景,还在联尾恰如天成般嵌入一词牌名《满江红》。
&&&&&&&&&&&&&&&&&&&&&&&&&
黄庭坚出了出句,便用力拖苏轼向前迈步,想罚苏轼后退七步。
&&&&&&&&&&&&&&&&&&&&&&&&&
&&&&&&&&&&&&&&&&&
苏轼知道黄庭坚有意耍刁,立即蹲下身子,任凭小个子的黄庭坚无论如何用力也难拖动。突然,苏轼猛一下松了手,黄庭坚因用力过猛,闪跌一边。苏轼大笑着脱口对道:
&&&&&&&&&&&&&&&&&&&&&&&&&
朔雪飞空,农夫齐唱普天乐。④
&&&&&&&&&&&&&&&&&&&&&&&&&
&&&&&&&&&&&&&&&&&
④民间传说又称,唐代诗人李群玉仕途失意后,曾遇一塾师,亦曾妙对过这一奇联。也巧妙地在写景句中,自然妥贴地嵌入了另一个词牌名《普天乐》。
&&&&&&&&&&&&&&&&&&&&&&&&&
苏轼虽有许多弟子,最著名的是“苏门六君子”,即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方叔。前4
&&&&&&&&&&&&&&&&&
位又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但他们师生之间从不拘礼,苏轼也从不以他自己的文学好尚强加于门生,而是尊重各自的艺术风格。黄庭坚之所以敢与他嬉戏如顽童,也是由于他具有多面性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智能优异超伦,心灵却像天真的小孩的缘故。黄庭坚之所以能对出如此绝妙的联句,是与他拜师学技、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
&&&&&&&&&&&&&&&&&
相传黄庭坚自从在江州府“舌战群儒”、斗对取胜、才名远播之后,不久便出任江西省太和县知县,便不由得飘飘然起来,目中无人,不可一世。有一天,他决定乘舟顺流东下,到苏、杭一带去见见世面。
&&&&&&&&&&&&&&&&&&&&&&&&&
&&&&&&&&&&&&&&&&&
这一天,黄庭坚站在船头上,见水天寥廓,不觉心旷神怡,无限欢欣。这时,在桅杆下站着一位扯篷索的小童,非常谦恭地向黄庭坚行礼道:“敢问先生可是大名鼎鼎的黄山谷?”黄山谷骄傲地点点头,连看也不看这小童一眼。小童并不介意,又说:“我们江湖上的粗人,平常也颇有点俗趣。我这里有一比上联,没有下联,想请教先生,不知先生可有兴致?”黄庭坚这才转过脸,不屑地看了小童一眼,又回过头去,不想理睬。只听小童自言自语道:“想不到一个名传江西的神童才子,倒怕起一个无名的小孩童了。”黄庭坚一听,嗔怒道:“什么?我怕你?是怕你丢人现眼。既然你不怕出丑,那就说说你的上联吧!”小童抱歉地拱拱手,微笑着说了一句:“请教!”便朗声念出上联:
&&&&&&&&&&&&&&&&&&&&&&&&&
一扁舟,二商客,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绳八索新帆,下九江,还有十里。
&&&&&&&&&&&&&&&&&&&&&&&&&
&&&&&&&&&&&&&&&&&
并补充说:“下联中,凡碰到上联有数字处,必须以数字相对,且要求数字有相递变化。”“相递变化”即递加或递减数列变化。因为上联从一到十这10
&&&&&&&&&&&&&&&&&
个数字是依次递增的。
&&&&&&&&&&&&&&&&&&&&&&&&&
黄庭坚不待小童说完,哈哈笑道:“这种俚俗对联,岂能登大雅之堂?不过,我也闷得慌,且来凑凑俗趣吧!”
&&&&&&&&&&&&&&&&&&&&&&&&&
&&&&&&&&&&&&&&&&&
但等到黄庭坚把上联仔细琢磨一番之后,不免有些心慌。他越想越觉得这比上联不简单,因而感到愠怒,急得一阵阵直发呆,额上沁出了一层冷汗,心中暗自责怪自己:“算什么饱学之士,连一个无名小童出的对子都对不上,岂不可悲?”想到这里,他忙叫船家调转船头,说他不想去苏杭了。
&&&&&&&&&&&&&&&&&&&&&&&&&
&&&&&&&&&&&&&&&&&
从此,他回到任上,继续发愤苦读,并拜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为师,苦心钻研,终于成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后来,他向苏轼请教下联,苏轼帮他对出了下联:
&&&&&&&&&&&&&&&&&&&&&&&&&
十方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关口,虽走四川三峡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⑤
&&&&&&&&&&&&&&&&&&&&&&&&&
&&&&&&&&&&&&&&&&&
⑤另有民间传说称,扯篷少年的出句,黄庭坚终生未能足对,成了千古“绝联”。直到解放后,长江上的当代船运工作者,运输一种名叫“九里香”的木材时,才对出了这比下联,并非苏轼所为。又传明代嘉靖八年,江西吉水状元罗洪先(字念庵)与几个士大夫同游九江,一船夫进舱向罗洪先出句: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叶风篷,下九江,还有十里。罗洪先以“才高八斗”称世,非常自负,不料却久思难以足对。同行的士大夫更是目瞪口呆。几百年过去了,仍无人能对。直到1959
&&&&&&&&&&&&&&&&&
年夏,才被一位名叫李戎翎的人对出下联: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原来“九里香”是一种珍贵的木材,据说1943年有人为找这种木材花了一年左右时间才弄到手。1959
&&&&&&&&&&&&&&&&&
&&&&&&&&&&&&&&&&&
月,广东佛山市一位老装修工因需要这种木料,托人到10里外的农村寻找,只用了两天时间便得到了。李戎翎闻知此事,抚今追昔,有感而发,足对了这比“绝联”。前后一算,绝联从出世到足对,经历了400
&&&&&&&&&&&&&&&&&
年之久。另传古时有一穷秀才赴考,因路途遥远误了考期,苦苦央求主考,主考允其补试。主考出的题目是要秀才用从一至十这10
&&&&&&&&&&&&&&&&&
个数目字作出句。秀才暗想,何不将误考原因说说,也好求得主考的谅解。遂吟出句道:一叶孤舟,坐二三个骚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主考一看,心中称奇。接着又要求秀才用从十到一这10
&&&&&&&&&&&&&&&&&
个数目字作对句。秀才思忖,何不把读书的苦衷表一表。于是挥笔写道:十年寒窗,进了八九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天一定要中。主考阅后,点头称妙。关于黄庭坚妙对此联,民间另有一说。称扯篷少年的出句为:驾一叶扁舟,荡两双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个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因少年要求必须用数字来对,使颇具文才的黄庭坚琢磨良久方才以开店卖酒饭、算账付银钱为题,足对出对句:开二人小店,摆一张桌,放七八只凳,来三四买主,喝五两酒,吃六盘菜,付钱十元找回九分。构思奇巧,清新明快,情趣盎然。
&&&&&&&&&&&&&&&&&&&&&&&&&
顿时喜得手舞足蹈。因为这比下联中,也有十个数字,从十到一依次递减,不禁拍案叫绝,对苏轼更是钦佩与倾倒。
发表于:12-02-16 17:35
《千古才情万古对》之纪晓岚智对称圣手
&&&&&&&&&&&&&&&&&
纪晓岚( 年),名昀,又字春帆,晚号云石,又号观奕道人,又称“茶星”,死后谥“文达”,河北献县人,世为河间大族。是活跃在清代乾嘉盛世时的一位奇才。他有奇特的斗嘴偶对的天才,自幼便有“斗嘴机灵鬼,偶对小人精”的乡誉;中年仕进,成为风流皇帝乾隆最喜欢的文臣和杰出的文学家、编纂家、学者、诗人和谐联大师。他学识渊博,博学多才,能诗善文,精通书画,性坦率,好滑稽,生性诙谐,喜隐语,一生曾与许多人斗智斗对,均无往而不胜,且无不出口珠玉,才华惊人,精妙绝伦。古籍及民间传说中,关于他的奇联妙对和轶闻趣事很多。由于他以博学多才名震中外,曾任《四库全书》总编纂。他身上有三分官气、八斗奇才,被后世誉为“斗对圣手”。加之有他的《阅微草堂笔记》、《纪文达公遗集》、《子不语》等传世,文史留下大名。尤其是他的《阅微草堂笔记》,是他晚年伤世、搜罗佚闻、针砭官场和浊俗的奇书。
&&&&&&&&&&&&&&&&&&&&&
&&&&&&&&&&&&&&&&&
纪晓岚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官僚士大夫家庭。祖籍应天府(今南京市)上元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作为充实畿辅的大户,迁到献县景城。他的始祖名叫纪椒坡。传说明代永乐二年,纪椒坡携带家眷,一路风餐露宿北行。某日中午,他们在一棵树下歇息,因天热人乏,纪椒坡很快打起盹来。恍惚之中他看见一个算命先生走来,就上前打问,这茫茫荒路何时能了?算命先生说:“等看到车上了树,牛上了房时,就算到了目的地。”梦醒之后,他将梦中之事告诉了妻子,不料妻子说她刚才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一家人好生奇怪。
&&&&&&&&&&&&&&&&&&&&&
&&&&&&&&&&&&&&&&&
这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名叫景城的小村子,找了个阴凉处休息。忽然纪椒坡看见一头小牛犊在一屋顶上吃草,而妻子则同时发现有一架纺车挂在不远处的一棵树上。这不就是“车上树”、“牛上房”吗?一家人惊奇异常,便决定在此地安家落户。他们在景城北面的一处旧宅院里住了下来。这套宅院是当年刘武周的库房,据说宅中经常闹鬼,长期无人敢住。当晚五更时分,院内狂风骤起,风停之后,传来两个人的对话声。一个说:“轻点,主家到了。”另一个说:“咱这些年总算没有白等,那咱把钥匙留下吧!”话音刚落,只见两道白光射向屋中东西两个角落。纪椒坡夫妇起床下地,发现两个角落处各放着一把铁锨。他们拿锨掘地,不大一会儿就露出两缸白花花的银子。其后纪氏家道发达,人丁兴旺,成了景城一带远近闻名的富户。
&&&&&&&&&&&&&&&&&&&&&
&&&&&&&&&&&&&&&&&
在文人笔下,纪昀的出生也颇具神秘色彩。清代学者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说:“河间为九河故道,地势低洼,天雨则汪洋成巨浸,水中夜夜有光。祖父天申夜梦火光入楼中而公生,火光遂隐,人以为昀乃灵物托生也。”在一些野史笔记中,则说得更加离奇荒诞。如张培仁《妙香室丛话》说:“相传纪文达公为火精转世。此精女身也。自后五代时即有之,每出见,则火光中一赤身女子,群逐之。一日复出,则见入纪家,家人争逐,则见竟入内室。正哗然间,内报小公子生矣。公生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宛然,如曾施钳环者。足趾白而尖,又若曾缠帛者,故公不能著皂靴,公常脱袜示人,不知讳也。又言公为猴精,盖以公在家,几案上必罗列棒栗梨枣之属,随手攫食,时不住口。又性喜动,在家无事,不肯坐片时也。又传公为蟒精,以近宅地中有大蟒。自公生后,蟒即不见。”这些虽属迷信附会之说,但却不难看出,在世人眼中,纪晓岚是一位出众超群之人。这些神秘的光环加诸其身,只不过是将其超人之智、过人之学神化了而已。还有一些学者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纪晓岚这位文坛巨匠出现的原因。阮元在《纪文达公遗集.序》中说:“夫山川之灵,笃生伟人,恒间世一出。河间献县在汉为献王封国。史称: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所得书皆古文先秦书,被服儒术,六艺具举。对三雍、献雅乐、答诏策,文约指明,学者宗之。后二千余年而公生其地。”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地灵人杰之说。这一说法虽不尽科学,但也并非无稽之谈。在清朝前期,献县大地即人才辈出,仅考中进士者就有9人。纪昀以其高超的学识冠盖学坛,折服众士,与这一文化氛围不无关系。
&&&&&&&&&&&&&&&&&&&&&
&&&&&&&&&&&&&&&&&
相传纪昀年幼时即非常聪明。有一天,天已近晌午。纪昀的母亲见纪昀的哥哥上学还不回家吃饭,便让纪昀去学堂寻找哥哥。纪昀当时正在用一根鞭子打陀螺玩。听母亲有命,便摇晃着小鞭子到学堂里去找哥哥。当他来到学堂时,看见哥哥正在老师跟前挨站。一问,原来老师给哥哥出了:芦苇织席席盖苇。的上联,要他哥哥对下联。他哥哥对不出下联来,老师便不许他哥哥回家吃饭。纪昀一瞅自己手上拿的那根用牛皮做的小鞭子,计上心来,对老师说:“我替哥哥对下联行吗?”老师看他奶声奶气的样子,料定他对不出来,便说:“你要是能对出下联也行啊!”于是,纪昀高兴地脱口对道:
&&&&&&&&&&&&&&&&&&&&&
牛皮拧鞭鞭打牛。
&&&&&&&&&&&&&&&&&&&&&
老师听罢哈哈大笑,连称“妙,妙!
&&&&&&&&&&&&&&&&&
”便放了他哥哥。尚未进入学堂启蒙的纪昀,小小年纪就替哥哥解了围,一时才名传出,人称“神童”。纪晓岚上蒙学时,蒙馆的塾师姓石,是个十分迂腐、固执的书呆子。石先生平时说话,总爱咬文嚼字,挑剔字眼。人们背后都在嘲笑他。可他总是不改。
&&&&&&&&&&&&&&&&&&&&&
&&&&&&&&&&&&&&&&&
有一年冬天,纪晓岚在学馆里趁老师不在,和同学们在学堂里打闹。他拿着一把扇子,学着村里演戏时傻老婆扇扇子的样子,在学堂里扭了起来。这时,有一位南方的书客路过学堂,听到里面闹哄哄的,禁不住朝里面探望。当他看见纪昀穿着棉衣棉裤,手中却摇着扇子,感到滑稽。出于好奇,他停住脚对纪晓岚说:“我给你出个对你能对上来吗?”纪昀满不在乎地说:“你就出吧!”书客吟道:
&&&&&&&&&&&&&&&&&&&&&
穿冬装,摇夏扇,糊涂春秋。
&&&&&&&&&&&&&&&&&&&&&
纪昀听罢,不假思索,随口即对:
&&&&&&&&&&&&&&&&&&&&&
居南方,来北地,什么东西!①
&&&&&&&&&&&&&&&&&&&&&
&&&&&&&&&&&&&&&&&
①民间另传系山西才子赵中元在南方任知县归乡后,曾与一地方恶绅斗对。联作:穿冬衣,戴夏帽,胡度春秋;居南方,走北地,什么东西。上下联末字均为平声,不合联律。
&&&&&&&&&&&&&&&&&&&&&
用“东西南北”对“春夏秋冬”,既工整,又辛辣,同学们听了,顿时哄堂大笑。书客只好扫兴而去。
&&&&&&&&&&&&&&&&&&&&&
&&&&&&&&&&&&&&&&&
纪晓岚家虽久居北地,但仍沿袭着南方的一些习俗,每逢五月初五端午节,都要把做好的粽子送一些给近族、邻居。有一年端午节,纪昀奉命给本族的三哥家送粽子。他三嫂也出生于书香门第,作诗对句无一不通,而且生性泼辣,和小叔子开起玩笑来无拘无束。当纪昀放下粽子正要离去时,三嫂却喊住了他:“五弟,平日我看你猴精猴精的,走道都没个老实气,今天我考考你,出个对子让你对一对吧!
&&&&&&&&&&&&&&&&&
”纪昀一听,立即来了精神。说:“既然三嫂出题,小弟今日一定要和三嫂好好对上一对!”三嫂说:小鬼头,你先别想占便宜,你就接句吧!
&&&&&&&&&&&&&&&&&
我这出句是刚才发生的实情实景,你听好了:
&&&&&&&&&&&&&&&&&&&&&
五月五日,五弟堂前送五粽。
&&&&&&&&&&&&&&&&&&&&&
&&&&&&&&&&&&&&&&&
纪昀一听,嘻嘻笑个不停,一边往门口退,一边佯装为难地说:“这可不好对,怎么净是五呀,换个字不行吗?”三嫂以为这次可把小叔子给难住了,得意地说:“不能换,非对不可!”不料当纪昀退到门口时,瞟了一眼得意中的三嫂,说:不换也行,我还真想起来了,不知三嫂听后满意不满意:
&&&&&&&&&&&&&&&&&&&&&
三更三点,三哥床上搂三嫂。②
&&&&&&&&&&&&&&&&&&&&&
&&&&&&&&&&&&&&&&&
②关于此联故事,民间又有传说称清代李调元曾于某年端午节与三嫂斗对。联文与此有异。作: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三嫂让他改过“偷”字才行,李调元则让三嫂改掉“讨”字。于是将联句改作: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
&&&&&&&&&&&&&&&&&&&&&
“哎呀,羞死人了!”三嫂急忙用手捂住眼睛和脸,骂道:“你这小该死的。”但纪昀却趁机跑掉了。
&&&&&&&&&&&&&&&&&&&&&
&&&&&&&&&&&&&&&&&
纪昀21岁那年,参加河间科试。所谓科试,就是每届乡试前,各省学政巡回所属州县举行考试,意在选拔优等生员参加乡试。24岁那年,纪昀参加顺天乡试。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是刑部尚书阿克敦,副主考是左都御史刘统勋,二人对纪昀的才华十分赏识,因为他们发现纪昀的考卷“俪语冠场”,令人叫绝,遂定为第一名,并将纪昀和考中第六名的朱的姓名上奏给乾隆皇帝。
&&&&&&&&&&&&&&&&&&&&&
&&&&&&&&&&&&&&&&&
乾隆十九年,31岁的纪昀参加会试时,以他渊博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一举成功,金榜题名,廷试为二甲第四名,赐进士出身,并入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清代的历次会试中,这一科最得人,有王鸣盛、王昶、朱筠等。纪晓岚果然不愧神童才子。一次,他与好友、大学士陆耳山郊游,去到一个名叫“四眼井”的地方饮马。陆耳山问:“若用四眼井。3
&&&&&&&&&&&&&&&&&
字为上联,以何为对?”纪晓岚应声答道:“即以阁下姓名:陆耳山。为对,可乎?”陆耳山听了,赞不绝口。
&&&&&&&&&&&&&&&&&&&&&
有一次,河北天津太守牛稔文为儿子完婚,纪晓岚派人送去一副贺联:
&&&&&&&&&&&&&&&&&&&&&
绣阁团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③
&&&&&&&&&&&&&&&&&&&&&
③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
&&&&&&&&&&&&&&&&&&&&&
&&&&&&&&&&&&&&&&&
第二天,纪晓岚亲自上门贺喜。一见牛太守便问:“我昨天所送贺联,引用君家典故,何如?”牛太守一听为之一怔,再三咀嚼那副贺联,方才如梦初醒,明白了这副看似平常的对联还大有法门。原来,此联在“牛郎织女”之贺的背后,暗藏着“吴牛喘月”和“对牛弹琴”两个典故,对仗工稳。而且巧妙地运用了熟典隐字的手法,暗切“牛”姓,寓庄于谐,形庄实谐,耐人寻味。贺喜贺婚,虽有许多工切典雅之作,但也有不少诙谐嬉戏之贺。俗语说“新婚三天无大小”,说明新婚期间亲朋故旧无论老少都可以适当开开玩笑。纪晓岚当时已是名儒显宦,牛稔文又是当时的天津太守,算是封疆大吏。牛稔文之子结婚,纪晓岚作为晚辈贺婚,犹如此戏谑为乐,足见其性格及行事风格之一斑。
&&&&&&&&&&&&&&&&&&&&&
纪晓岚平日走路,速度极快。每次上朝时,同僚们都赶不上他。有一位任编修的官员,名叫彭元瑞,便以此为题出上联戏纪晓岚:
&&&&&&&&&&&&&&&&&&&&&
晓岚确是神行太保。
&&&&&&&&&&&&&&&&&&&&&
纪晓岚一听,应声对道:
&&&&&&&&&&&&&&&&&&&&&
云楣不愧圣手书生。
&&&&&&&&&&&&&&&&&&&&&&
“云楣”是彭元瑞的号。“神行太保”和“圣手书生”是《水浒》中戴宗和萧让的绰号。此联对得如此工整有趣,一时传诵不已。
&&&&&&&&&&&&&&&&&&&&&
纪晓岚门下士人中,有父子二人,都是乾隆戊子年应试中的进士。有人以此为题作一上联:
&&&&&&&&&&&&&&&&&&&&&
父戊子,子戊子,父子戊子。
&&&&&&&&&&&&&&&&&&&&&
因重字多,读音近,时人难以对出下联。
&&&&&&&&&&&&&&&&&&&&&
有一天,恰好有师徒二人登门拜访纪晓岚,因师徒二人的官职同为司徒,纪晓岚便以此为题对下联为:
&&&&&&&&&&&&&&&&&&&&&
师司徒,徒司徒,师徒司徒。④
&&&&&&&&&&&&&&&&&&&&&
④关于此联来历,民间又传系某秀才与路人斗对、某尚书对同僚出句等等。
&&&&&&&&&&&&&&&&&&&&&
巧思之至,妙对之绝。
&&&&&&&&&&&&&&&&&&&&&
有人将孔老夫子《论语》中的名句作为上联:
&&&&&&&&&&&&&&&&&&&&&
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
请纪晓岚对下联。纪晓岚接口对道:
&&&&&&&&&&&&&&&&&&&&&
有寡妇见鳏夫即欲嫁之。
&&&&&&&&&&&&&&&&&&&&&
&&&&&&&&&&&&&&&&&
听者无不为其俏皮绝倒。道学家天天念“存天理,灭人欲”,“女子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纪晓岚所对此联,不正气破道学家肚皮么?
&&&&&&&&&&&&&&&&&&&&&
&&&&&&&&&&&&&&&&&
乾隆三十三年,乾隆帝以纪昀学问素优,命加四品衔,任左春坊左庶子加翰林院侍读。侍读学士就是人们常说的“陪皇帝读书的人”,每天都要给皇帝讲《汉书》等书籍,守在皇帝身边,不能离开一步。这种生活,单调无聊,还得事事小心,时时检点。稍有疏忽,皇帝发了脾气,随时都有杀头或坐牢的可能。正所谓“伴君如伴虎”也。纪晓岚当了一个时期的侍读学士之后,心中时有苦闷,提不起精神,情绪悒郁,步履迟缓。日子一长,心事难免露于脸上,被皇帝发觉了。
&&&&&&&&&&&&&&&&&&&&&
&&&&&&&&&&&&&&&&&
皇帝素知他才学出众,胸有抱负。同时也体谅他身居幽室,有离乡背景之苦衷。所以,虽然觉察到他不大安心,却也不忍责怪他。于是半开玩笑地对他说:“纪晓岚,我看你面色不佳,必有心事。我替你猜猜,如何?”一听皇帝如此说,纪晓岚更是忧心忡忡,但又不好拒绝,只好说:“陛下请猜”。皇帝说:依我看,你是:
&&&&&&&&&&&&&&&&&&&&&
口十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
&&&&&&&&&&&&&&&&&&&&&
&&&&&&&&&&&&&&&&&
“啊呀,皇帝发觉自己的心迹了!”纪晓岚不觉暗吃一惊,但从口气上听,皇帝并没有责怪的意思。再揣摩皇帝的话,分明是一副对联的上联。如果对得好,说不定会带来好处的。想到这里,他立即跪下,虔诚地说:皇上猜得不错!
&&&&&&&&&&&&&&&&&
如蒙陛下恩准,让微臣回去省亲一次,微臣感戴圣恩不已。我是:
&&&&&&&&&&&&&&&&&&&&&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⑤
&&&&&&&&&&&&&&&&&&&&&
&&&&&&&&&&&&&&&&&
⑤关于此联,民间传说颇多。电影《三笑》有唐伯虎追秋香时曾对祝枝山出句。联语与此相类。作: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一说为清代“神童才子”王尔烈对皇帝出句,又说系清代探花刘凤诰对皇帝等等。
&&&&&&&&&&&&&&&&&&&&&
&&&&&&&&&&&&&&&&&
上联以析字手法,把“思”字析为“口十心”;下联也以析字手法,将“谢”字析为“言身寸”。由于纪晓岚才思敏捷,立刻对出了十分工整的下联,使皇帝大为高兴,当场就批准他回家探亲了。
&&&&&&&&&&&&&&&&&&&&&
纪晓岚回家省亲之时,正逢春节。他邻居有一家3
&&&&&&&&&&&&&&&&&
兄弟,日子过得很穷,都还未能成家,因而常受一些富户的歧视、欺侮。纪晓岚知道这弟兄仨为人诚实,便于除夕前亲自题写了一副春联送去,以壮其门庭。联曰:
&&&&&&&&&&&&&&&&&&&&&
惊天动地门户;数一数二人家。
&&&&&&&&&&&&&&&&&&&&&
横披:先斩后奏⑥
&&&&&&&&&&&&&&&&&&&&&
&&&&&&&&&&&&&&&&&
⑥这则对联故事,民间另有一说。称古时一姓王的农夫书联贴在门上,被外出游荡的国王看见,将农夫捉进宫中。农夫说自己有一个儿子王大毛在王宫里当执法卫士,故写此联。国王听后认为有理,怒气全消。王某所写对联是:惊天动地事业;数一数二人家。横披:得天独厚。
&&&&&&&&&&&&&&&&&&&&&
&&&&&&&&&&&&&&&&&
仨兄弟见侍读学士亲自为自己家题写春联,高兴得不得了,立即将春联贴在大门上。因其书法绝妙,语句不凡,震动很大。加上纪晓岚是侍读学士,是陪皇帝的人,一下子轰动方圆数百里,围观者不计其数。
&&&&&&&&&&&&&&&&&&&&&
&&&&&&&&&&&&&&&&&
不料此事被一家财主知道了。因这财主一向与纪晓岚家不和,非常嫉恨纪家,总想找个机会,抓住纪家的把柄。他们听说纪晓岚为邻居一乡民写了一副“犯上”春联,便买通官府,上告京都,诬陷纪晓岚犯了“欺君之罪”。
&&&&&&&&&&&&&&&&&&&&&
&&&&&&&&&&&&&&&&&
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龙颜大怒,当即宣旨召纪晓岚即刻回京。纪晓岚不知何事,赶忙连夜回京,面见乾隆皇帝。乾隆皇帝一见气喘吁吁的纪晓岚,火冒三丈地质问道:“你可知罪?”纪晓岚十分镇静,慌忙跪倒:“微臣回家省亲乃万岁当面恩准,实不知罪从何来。”乾隆皇帝气咻咻地说出写春联一事。纪晓岚一听,便知有人暗中告了黑状,忙分辩道:“万岁息怒。春联虽系微臣所写,但并无过错。这家哥仨,老大是卖爆竹的,不是‘惊天动地门户’吗?老二是集市上的经纪,管过斗的,岂不是‘数一数二人家’?老三是卖烧鸡的,不正是‘先斩后奏(
&&&&&&&&&&&&&&&&&
&&&&&&&&&&&&&&&&&&&&&
这并不过分呀!”纪晓岚这一解释,惹得乾隆皇帝大笑不止,便赦纪晓岚无罪。
&&&&&&&&&&&&&&&&&&&&&
在一次宴会上,纪晓岚和赴宴的人们以对对联谈机斗锋。一帮南方来的大臣说他们南方是:多山多水多才子。
&&&&&&&&&&&&&&&&&&&&&
意在取笑纪晓岚,因为纪晓岚是北方人。谁知纪晓岚胸有成竹,接口对道:我们北方是:
&&&&&&&&&&&&&&&&&
一天一地一圣人。⑦
&&&&&&&&&&&&&&&&&&&&&
&&&&&&&&&&&&&&&&&
⑦相传清代“神童才子”王尔烈亦曾与人对过类似的对联。其时王尔烈奉命任江南主考。到某学院时,有人在他下榻的馆驿门上贴半联考他: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尔烈书对句予以反击: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也有民间传说称,清代陕西才子王杰(字文瑞)曾对某举子出句。
&&&&&&&&&&&&&&&&&&&&&&
“一天”指天安门,“一地”指地安门,“圣人”指人所共知的至圣尊师孔老夫子。一下子说得南方士子们哑口无言。
&&&&&&&&&&&&&&&&&&&&&
乾隆皇帝50
&&&&&&&&&&&&&&&&&
岁生日时,设宴招待众大臣,不少大臣送礼写文章,歌颂乾隆。但纪晓岚仅临宴吟出一副对联,便博得乾隆皇帝欢心。纪晓岚所吟对联是:
&&&&&&&&&&&&&&&&&&&&&
四万里皇图,伊古以来,从无一朝一统四万里;
&&&&&&&&&&&&&&&&&&&&&
五十年圣寿,自今而后,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⑧
&&&&&&&&&&&&&&&&&&&&&
⑧据《万寿圣典》、《楹联丛话》。
&&&&&&&&&&&&&&&&&&&&&
这副对联,之所以能博得乾隆的欢心,是因为奉承话已说到至极。常言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50
&&&&&&&&&&&&&&&&&
岁,一生已去大半。人常说,“做了皇帝想成仙”,活着的,想不死,还想活得随心所欲,自然更渴望“随心所欲”的生活以至“永远”。而“不死”和“永远”又是客观规律所不容许的。这一点,谁都懂。但封建社会中人们认为皇帝不是常人,总要特殊一点,要活“一万岁”。纪晓岚正是抓住了皇帝的这种特殊的渴望和心理,说,你虽届50,但年龄还轻得很,尚有9950年好活哩。这一拍一捧,乾隆自然高兴。后来,到乾隆皇帝80岁生日时,纪晓岚又如法炮制,再作一副贺寿联道:
&&&&&&&&&&&&&&&&&&&&&
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方向化八风和,庆圣寿,八旬逢八月;
&&&&&&&&&&&&&&&&&&&&&
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世同堂五福备,正昌期,五十有五年。⑨
&&&&&&&&&&&&&&&&&&&&&
&&&&&&&&&&&&&&&&&
⑨据《楹联续话》。据载,当时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彭元瑞亦曾用嵌字法制一寿联: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合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眼;鹤算八旬逢八月,祝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从律,八风缥缈奏丹墀。虽内容、写法与纪晓岚联均十分相似,但觉过于堆砌罗列,不如纪晓岚之作典丽浑成,贴切不移。
&&&&&&&&&&&&&&&&&&&&&
&&&&&&&&&&&&&&&&&
有一次,乾隆皇帝在乾清宫里开了一个“千叟宴”,即请当时全国一千多名年龄最大的老头,举行宴会。宴会上,有一位年龄最大的老翁。乾隆一听老翁的年龄,文思勃发,口吟半联道:
&&&&&&&&&&&&&&&&&
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
&&&&&&&&&&&&&&&&&&&&&
&&&&&&&&&&&&&&&&&
在场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素知“万岁爷”喜以吟联取乐,一听出句,便各自搜肠刮肚,想对出好句来,享受皇上的夸赞,可是又都无能为力。到底还是纪晓岚才思敏捷,立即对出对句:
&&&&&&&&&&&&&&&&&&&&&
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⑩
&&&&&&&&&&&&&&&&&&&&&
⑩此联故事民间又传为清代乾隆皇帝游杭州灵隐寺,见到一位141
&&&&&&&&&&&&&&&&&
岁的老翁,即制此联。此联民间所传有异文。为: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一作: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少一个春秋。
&&&&&&&&&&&&&&&&&&&&&
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稳,而且含有一道数学应用题。“花甲”是60 岁的别称,“古稀”是70
&&&&&&&&&&&&&&&&&
岁的别称。这样,这副对联可以列成下面的计算式:
&&&&&&&&&&&&&&&&&&&&&
上联:(60×2)+(3×7)=141
&&&&&&&&&&&&&&&&&&&&&
下联:(70×2)+1=141
&&&&&&&&&&&&&&&&&&&&&
可见,这位老翁当时已有141 岁高龄了。对联倒成了精巧有趣的数学运算题,而且采用了“加法析数”格,确实妙趣横生。
&&&&&&&&&&&&&&&&&&&&&
&&&&&&&&&&&&&&&&&
有一年“立春”时节,同仁作“盘春会”。纪晓岚因故赴宴来迟,同仁们便要罚他吟对联。吟不出不准他入席,且不许在联句中用“吃”一类字眼,但却必须在联句中表达出催促开席之意。有一位同仁故意出一比离此题甚远的上联命其对:
&&&&&&&&&&&&&&&&&&&&&
太极两仪生四象。
&&&&&&&&&&&&&&&&&&&&&
纪晓岚微微一笑,不假思索地对道:
&&&&&&&&&&&&&&&&&&&&&
春宵一刻值千金。
&&&&&&&&&&&&&&&&&&&&&
据《阶外史》。
&&&&&&&&&&&&&&&&&&&&&
&&&&&&&&&&&&&&&&&
对毕,纪晓岚入席道:“我饿极了,无暇与诸公争胜。”同仁们一听,无不为之绝倒。同仁所出上联,乃是绝对,久无人能为,语出《易.系辞》:“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纪晓岚所对下联,出自苏轼《春宵》诗。集句为对,数数相符,且语带双关,果然是“妙句本天然,信手偶得之。”因为此联不但对仗工稳,且语中含有催促开席之意,妙语如珠!即使如此难对的久传“绝对”,对于对联圣手纪晓岚来说,真是驾轻就熟,运用得得心应手,炉火纯青。
&&&&&&&&&&&&&&&&&&&&&
徐州有一家著名的饮食店,店堂正中悬挂着一幅匾额,上书“天下第一羹”5 个大字。原来,这里有一段故事。
&&&&&&&&&&&&&&&&&&&&&
&&&&&&&&&&&&&&&&&
相传清代乾隆年间,徐州“易牙菜馆”来了两位举止不凡的客人,执意要几样地方风味的古典佳肴。厨师就用现成的乌鸡薏米做成羹,端上桌。客人一见乌鸡薏米,香味扑鼻,入口一尝,鲜美醇香,赞不绝口,忙问其名。厨师说:“雉羹也。以乌鸡代雉。昔日彭祖进奉尧帝的。”上首客人十分赞赏,即席口占半联道:
&&&&&&&&&&&&&&&&&&&&&
一奚乌鸡,鸡羹传世。
&&&&&&&&&&&&&&&&&&&&&
下首坐的那位,应声对道:
&&&&&&&&&&&&&&&&&&&&&
戋金竹, 铿调鼎。
&&&&&&&&&&&&&&&&&&&&&
据民间传说。
&&&&&&&&&&&&&&&&&&&&&
&&&&&&&&&&&&&&&&&
妙对一出,四座皆惊。原来上首坐的是乾隆皇帝,下首坐的便是大才子纪晓岚。纪晓岚这次是陪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来的。乾隆闻对,当即封雉羹为“天下第一羹”,即今天徐州一带的汤。相传系我国烹饪鼻祖铿首创。古代雉羹是用野鸡加薏米(最初为稷米)同炖而成。后来徐州厨师把薏米换成麦仁,野鸡改为家鸡,再放进葱、姜、胡椒等佐料,精心炖熬,便成了鲜香可口的“
&&&&&&&&&&&&&&&&&
&&&&&&&&&&&&&&&&&&&&&
&&&&&&&&&&&&&&&&&
乾隆年间,京师工部、水部合署办公的衙门失火,皇帝命大司空金简督工重修。金简借机将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金银,中饱私囊。当时,有人在新建的工、水部衙门上写了半副对联:
&&&&&&&&&&&&&&&&&&&&&
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
&&&&&&&&&&&&&&&&&&&&&
句中巧嵌“金木水火土”5 个“五行”字,当时人们认为是绝对。
&&&&&&&&&&&&&&&&&&&&&
&&&&&&&&&&&&&&&&&
纪晓岗闻知此事后,有一天见了中书科权臣和|,他知道和是乾隆皇帝的亲信,权势很大,朝廷官员都惧怕他三分。但纪晓岚却不买他的账,每在皇宫相遇,总要设法讽刺挖苦一番,而和|因胸无点墨,却意识不到。这一次,纪晓岚见了和|,想到了水部新修衙门贴出的半联,便对下联道:
&&&&&&&&&&&&&&&&&&&&&
南腔北调,中书科什么东西!
&&&&&&&&&&&&&&&&&&&&&
&&&&&&&&&&&&&&&&&
据《清朝艺苑》。《对联话》则谓金土松出句嘲某中书:南人北相,中书令什么东西。时工部毁于火,方在营造中。某亢声对以: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闻者皆赏其精颖。民间又传,清光绪年间湖南宁远县知县王铜被罢官回乡后,因义和团起义,县府为压所谓“妖气”,下令每乡建一“火神庙”。一个北方去的中军官乘机中饱私囊,并在王铜所在的乡建的火神庙庙门上大书半联:水冷金寒,火神庙大兴土木。王铜闻讯,愤而书对为:南腔北调,中军官什么东西。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一作:水部火灾,金司空大兴土木;南人北相,中书君什么东西。一作:水暖金寒,金司空大兴土木;南腔北调,中书令甚的东西。
&&&&&&&&&&&&&&&&&&&&&
内嵌“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词。当时人们更以为绝妙无比。
&&&&&&&&&&&&&&&&&&&&&
此事传到和|耳中,和大为恼火,便怀恨在心。后来和|升任尚书,纪晓岚仍是侍郎。&&
&&&&&&&&&&&&&&&&&
一天,纪晓岚同和在花园中饮酒,突然有一只狗从他们旁边跑过,和|明知故问:“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一听和话中有话,机警地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巧妙地把“尚书”二字藏入话中,取其谐音斗智。和|知道自己不是纪晓岚的对手,只好认输。
&&&&&&&&&&&&&&&&&&&&&
&&&&&&&&&&&&&&&&&
后来和|修了一座尚书府,为了附庸风雅,先请对联高手写了一副自吹自擂的对联,又去请纪晓岚为他的府第正厅题写匾额。纪晓岚虽然很不乐意为和|这个植党营私、招权纳贿的权臣写,却又不便推辞,略一踌躇,便挥笔题写了“竹苞”二字,字面取“竹苞松茂”之意。和|看后,大为高兴,便命人请工匠刻在楠木板上,悬在正厅大门上。还常以此在同僚中炫耀。
&&&&&&&&&&&&&&&&&&&&&
&&&&&&&&&&&&&&&&&
一天,乾隆皇帝来到和|府中,见匾额上的字是纪晓岚所题,心中犯疑,凝神注视再三,禁不住抚掌大笑不止,和|不解。乾隆对和|说:“卿被纪晓岚捉弄了!
&&&&&&&&&&&&&&&&&
把竹苞二字拆开来看,不就变成‘个个草包’4
&&&&&&&&&&&&&&&&&
个字了?”和|听罢,哭笑不得,虽心中有气,却又无法发作,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从此便和纪晓岚结下了冤仇。后在两淮盐运史卢雅雨亏空公款一案中,和|认为纪晓岚与卢家有姻亲关系,便借机报复,向乾隆告发纪晓岚。因而一场厄运降临到纪晓岚头上,他被发配新疆,度过了两年多谪戍生涯。
&&&&&&&&&&&&&&&&&&&&&
&&&&&&&&&&&&&&&&&
纪晓岚遭受这次磨难虽时间不长就过去了,两年多后他又被赦罪赐还,治装东归,重返京师,但对他的思想感情、立身处世乃至性格都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一方面使他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深感人生之艰难,仕途之险恶,世风之浇薄,人心之多诈。另一方面也消磨了他往昔的锋芒,变得世故起来。但仍未改幽默诙谐之性格。
&&&&&&&&&&&&&&&&&&&&&
有一次,乾隆皇帝与群臣谈诗论文时,以当时北京的著名旅店“天然居”为题,拟成一副对联:
&&&&&&&&&&&&&&&&&&&&&
居然天上客;客上天然居。
&&&&&&&&&&&&&&&&&&&&&
这是一副回文联,即不论是正读还是倒念,都能成句,有一种回环往复之美,人称其绝。
&&&&&&&&&&&&&&&&&&&&&
接着,乾隆又说这副回文联又可作为一比出句:
&&&&&&&&&&&&&&&&&&&&&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
命众臣拟出对句。众大臣搔头抓耳,无一应声。这时,纪晓岚以北京大佛寺为题,拟出一副回文联:
&&&&&&&&&&&&&&&&&&&&&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
然后又将此联展开,作为对句,妙对乾隆的出句:
&&&&&&&&&&&&&&&&&&&&&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
&&&&&&&&&&&&&&&&&
民间传对句为: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另有人对作:人来交易所,所易交来人。亦有人对为: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还有人对作:郎中王若俨,俨若王中郎。再有:灯深村寺钟,钟寺村深灯。民间又传此联系一卖菜老翁对广州“天然居”茶楼悬联应征。
&&&&&&&&&&&&&&&&&&&&&
又有一次,乾隆皇帝出句说:两碟豆。
&&&&&&&&&&&&&&&&&&&&&
纪晓岚答对:一瓯油。
&&&&&&&&&&&&&&&&&&&&&
乾隆皇帝狡黠地看着纪晓岚,改口说:我说的是林间两蝶斗。
&&&&&&&&&&&&&&&&&&&&&
说完,看着纪晓岚,以为这一次可算把纪晓岚难住了。不料,纪晓岚也改口道:是呀,我对的是水上一鸥游。
&&&&&&&&&&&&&&&&&&&&&
此联民间另传作:花间两蝶斗;水上一鸥游。
&&&&&&&&&&&&&&&&&&&&&
乾隆听罢,更是抚掌称妙,夸赞不已。
&&&&&&&&&&&&&&&&&&&&&
有一天晚上,纪晓岚陪乾隆皇帝夜读。忽然,乾隆问纪晓岚:“北京城附近有哪些县?”&&&
&&&&&&&&&&&&&&&&&
纪晓岚略一思索,笑而不答,信手写成一副对联:
&&&&&&&&&&&&&&&&&&&&&
密云不雨,旱三河,虽玉田亦难丰润;怀柔有道,皆遵化,知顺义便是良乡。
&&&&&&&&&&&&&&&&&&&&&
&&&&&&&&&&&&&&&&&
当代书法家刘炳森将此联改作:密云布雨,引三河,灌玉田,万年丰润;平谷移山,填静海,建乐亭,百世兴隆。嵌入密云、三河、玉田、丰润、平谷、静海、乐亭、兴隆共8
&&&&&&&&&&&&&&&&&
&&&&&&&&&&&&&&&&&&&&&
这副对联,十分贴切自然地嵌入了当时北京城周围的8个县的县名,而且含有治理之道。乾隆看罢,更是称赞不已。
&&&&&&&&&&&&&&&&&&&&&
一次,乾隆率数名随从及纪晓岚同游江南。当他们经过南通州时,乾隆即兴出上联道:
&&&&&&&&&&&&&&&&&&&&&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
&&&&&&&&&&&&&&&&&
但他反复试对,仍不能对出下句,便命手下人等属对。几个随从个个绞尽脑汁,仍不能对。纪晓岚听到这件事后却装作不知道,故意不作声,等到乾隆问他时,他应口答对下联:
&&&&&&&&&&&&&&&&&&&&&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
&&&&&&&&&&&&&&&&&
民间另传此联系一个未留下姓名的随从所对。民间又传,清代山西才子赵中元在南方任知县罢官归家后,某日与一秀才斗对。秀才的出句是: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赵中元应声为对: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书读春秋。上下联末字两平,似不足取。
&&&&&&&&&&&&&&&&&&&&&
&&&&&&&&&&&&&&&&&
原来,纪晓岚听说乾隆出句命对的事后,一时也无法属对,苦苦思索之中,他信步走到通州街上,忽抬头看到这里当铺特别多,灵感突发,变忧为喜,只是装作不知道。直到乾隆问他时,他才脱口答对。据说,由于这一联妙对,乾隆当即将纪晓岚的官职提升了三级。
&&&&&&&&&&&&&&&&&&&&&
乾隆率群臣游江南途中,见某地有一莲池,一片碧绿,含苞待放的荷花伸出水面,尤其美观别致。乾隆忽有所感,出句说:
&&&&&&&&&&&&&&&&&&&&&
池中莲苞攥红拳,打谁?
&&&&&&&&&&&&&&&&&&&&&
命随行大臣对下联,仍无人能对。纪晓岚抬头见岸上有一片茴麻,郁郁葱葱,如手似掌的绿叶在微风中摇曳,遂以此为题对道:
&&&&&&&&&&&&&&&&&&&&&
岸上麻叶伸绿掌,要啥?
&&&&&&&&&&&&&&&&&&&&&
乾隆皇帝听罢,十分称道。
&&&&&&&&&&&&&&&&&&&&&
&&&&&&&&&&&&&&&&&
有一庸医,医术极拙劣,常出事故,曾把纪晓岚的病耽误了好几次。纪晓岚对他很不满意。可这庸医偏偏喜欢附庸风雅,再三索要纪晓岚的“墨宝”,意在借纪晓岚的声望、地位来抬高自己的身价。纪晓岚实在推却不过,只好给他写了一个匾额,仅“明远堂”3字。庸医看这匾额字面很漂亮,高兴而去,悬于屋门。旁人不解纪晓岚题这3个字的用意,他解释说:“经书上不是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和‘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的句子吗?像他这样的庸医,只好说他‘不行’”。听的人为之哑然,无不称妙。过了些时日,这个庸医又来纠缠纪晓岚,索要两副对联。纪晓岚早已料到庸医或迟或早必然会有这一着,便把早已想好的两副对联一挥而就,交给庸医。其一是:
&&&&&&&&&&&&&&&&&&&&&
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
&&&&&&&&&&&&&&&&&&&&&
是将孟浩然五言诗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易“才”为“财”,易“才明”为“明财”;又将“病故”2
&&&&&&&&&&&&&&&&&
字易位,变成“故病”。因而语意大变为:医术不高明,会被人舍弃;诊病多事故,定被病人疏。信笔巧改,含义大相径庭。其二是一副七言联:
&&&&&&&&&&&&&&&&&&&&&
新鬼烦怨旧鬼哭;他生未卜此生休。
&&&&&&&&&&&&&&&&&&&&&
上联语出杜甫诗《兵车行》名句,下联语出李商隐《马嵬》诗名句。虽信手拈来,却涉笔成趣,真是对这个庸医的绝妙讽刺。
&&&&&&&&&&&&&&&&&&&&&
&&&&&&&&&&&&&&&&&
有一年元宵节,皇宫中举办灯展,花灯上有题诗,有谜语,也有对联。乾隆与一班文武百官及宫娥彩女,一同观灯游乐,只见一个大彩灯上,有纪晓岚写的一副灯谜对联:
&&&&&&&&&&&&&&&&&&&&&
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亦非野兽;
&&&&&&&&&&&&&&&&&&&&&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
&&&&&&&&&&&&&&&&&
既爱属对,又爱猜谜的乾隆皇帝,和满朝文武官员,都被纪晓岚这副谜语对联难住了,猜了半天,也不知所云。这时,纪晓岚自己揭示了谜底。原来,这副灯谜对联的谜底是两个字,上联是“猜”字,下联是“谜”字。众君臣听罢,无不称妙。
&&&&&&&&&&&&&&&&&&&&&
&&&&&&&&&&&&&&&&&
有一天,纪晓岚和几位同僚在军机处办公。当时正值三伏天,酷热难耐,纪晓岚怕热,脱了上衣,挥汗审稿。忽报“皇上驾到!”他来不及穿衣服,只好躲在床下。过了好一会,他听无人说话,以为皇帝已走,便从床下伸出头来问道:“老头子走了没有?”哪知乾隆皇帝未走,斥道:“纪昀无礼!因何叫朕为老头子?”纪晓岚见已无可挽回,只好从容答道:“万岁为老;皇上是一国元首,首即头也;皇上又是天子。三者合起来,不正是‘老头子’吗?
&&&&&&&&&&&&&&&&&
”乾隆听罢,大笑不止,不但未加责罚,反予赏赐。
&&&&&&&&&&&&&&&&&&&&&
纪晓岚在南书房时,常入宫奏事。一天,有个太监出句难他。对头是:
&&&&&&&&&&&&&&&&&&&&&
三元解会状。
&&&&&&&&&&&&&&&&&&&&&
纪晓岚不假思索,应声便对:
&&&&&&&&&&&&&&&&&&&&&
四季夏秋冬。
&&&&&&&&&&&&&&&&&&&&&
&&&&&&&&&&&&&&&&&
太监以为抓住了纪晓岚的把柄,反问道:“四季为春夏秋冬。春在哪里?”纪晓岚实际上早已胸有成竹,答道:“春在哪里,只有你自己知道!”众人闻听,大笑不止。
&&&&&&&&&&&&&&&&&&&&&
&&&&&&&&&&&&&&&&&
由于纪晓岚生性幽默风趣,而又才思敏捷,出口成趣,因而为时人所喜爱。每逢他入朝,连太监辈也喜欢找他索笑话。一天,一个太监见纪晓岚走来,拦在道上索纪晓岚讲笑话。纪晓岚假作思索状,说:“有一个人……”太监见他停下来不说了,忙问:“这个人下边还有何事?”他说:“下边没有了。”太监知道自己被揶揄,乃相与大笑而去。
&&&&&&&&&&&&&&&&&&&&&
&&&&&&&&&&&&&&&&&
乾隆皇帝在位时,每年秋天都要驾幸热河,且日子总是定在中秋节后一天进入狩猎场,直到九月重阳节过后才回都,途中来回都要经过一个叫“万松岭”的地方。因为此处满山苍松,风景别致,乾隆每年重阳节这一天都要在这里登高。
&&&&&&&&&&&&&&&&&&&&&
&&&&&&&&&&&&&&&&&
庚戌年,已80岁的乾隆在赴热河狩猎途中又在此处歇息。当他周览行宫的陈设,回头对随行的大臣彭元瑞说:“把原来撰写悬挂的楹联全部换成新撰写的。等我重阳归来时仔细评点!”彭元瑞不敢怠慢,连日构思属对,想早日完成任务。
&&&&&&&&&&&&&&&&&&&&&
&&&&&&&&&&&&&&&&&
一天,他在万松岭行宫前漫步,抬头看见四面苍松夹拥着一条车驾行经之路,直好似一排排卫士侍立。一阵轻风吹过,松枝摇动,仿佛老翁的美须银髯飘拂,煞是好看。这一景致,一下子触发了他的灵感,随即吟出半联:
&&&&&&&&&&&&&&&&&&&&&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献寿。
&&&&&&&&&&&&&&&&&&&&&
&&&&&&&&&&&&&&&&&
有了出句,还得对出对句。彭元瑞反复琢磨,觉得出句借“十八公”代松,用了《江表传》之典,且“十八”与“八十”两个数字颠倒使用,巧夺天工。可上哪儿去找与这在万松岭上祝皇上八十万寿节的情景工称贴切的对句呢?再三思索,实在无法,他只好打算放弃,可又不甘心。忽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对联“圣手”纪晓岚,便将出句写在一张纸上,派手下人飞乘快马,星夜赶往北京,送呈当时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的纪晓岚。纪晓岚接到彭元瑞派人送来的出句,笑着说:“圣手书生又来考我吗?”当即命来人稍等,稍顷即让来人将信原封带回。彭元瑞原以为即使找到纪晓岚,也还须再等些时日,纪晓岚方能对出对句,没想到送信人这样快就返回来了。及至接信一看,不免一愣。心想:“怎么原信退了回来?
&&&&&&&&&&&&&&&&&
难道他也对不出么?”拆开信封一看,原来纪晓岚将对句写在出句的旁边了。对句是:
&&&&&&&&&&&&&&&&&&&&&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塞外称觞。
&&&&&&&&&&&&&&&&&&&&&
吟诵再三,彭元瑞不由不叹服:“晓岚胜我一筹,亏他才思敏捷,造语巧夺天工,吾不如也!”
&&&&&&&&&&&&&&&&&&&&&
&&&&&&&&&&&&&&&&&
乾隆返回万松岭行宫,果然仔细欣赏了行宫各处新换的楹联,尤其赞赏彭元瑞撰书的这副绝妙佳联。这位身居“九重”的天子不时吟诵着“九重”、“重九”、“献寿”、“称觞”,后来竟放声大笑起来,随即传彭元瑞进行宫,赏赐白银及许多珍贵物品。彭元瑞不敢贪功,当即跪拜启奏:“出句是微臣所撰,却无论怎样苦思也难以属对。对句乃求纪昀大人所属,请圣上将这些赠品移赠纪大人吧!”乾隆一听对句是纪晓岚所对,更是高兴,道:“上下联都很好,你自然该赏。再备一份赐纪爱卿也就是了。”从此,这段“文人相亲撰寿联”的故事,遂不胫而走,传布甚远。
&&&&&&&&&&&&&&&&&&&&&
&&&&&&&&&&&&&&&&&
纪晓岚虽然吟诵过几副歌颂乾隆皇帝的对联,但他却并不是一个一味阿谀奉承的人。乾隆皇帝生性风趣,每当退朝回到内廷时,常对几位机要大臣说:“上朝行君臣之礼,退朝图友谊之欢,诸卿不必拘泥。”
&&&&&&&&&&&&&&&&&&&&&
一天,他与几位大臣在内廷打麻将牌,一张八仙桌围坐着君臣4
&&&&&&&&&&&&&&&&&
人,其中也有纪晓岚。乾隆忽然提问说:“八仙指哪八位仙家?”平日最爱打趣的纪晓岚回禀道:“八仙者,指吕洞宾、汉钟离、曹国舅、张果老、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也!”乾隆佯装不知,试探地问:“他们当中看来是7
&&&&&&&&&&&&&&&&&
个男的1 个女的了?”纪晓岚不知是计,说:“是的。”于是,乾隆以此为题出句命大臣们对。出句是:
&&&&&&&&&&&&&&&&&&&&&
七男一女同桌凳,何仙姑怎不害羞?
&&&&&&&&&&&&&&&&&&&&&
纪晓岚不假思索地急忙对道:
&&&&&&&&&&&&&&&&&&&&&
三宫六院多姬妾,圣明主理当自爱!
&&&&&&&&&&&&&&&&&&&&&
&&&&&&&&&&&&&&&&&
乾隆一听,脸色陡变。因为这对句分明有讽刺皇帝之意,但纪晓岚并不着急,坦然地问:“皇上,臣所对工也不工?”乾隆再三吟哦,确觉得不仅对得工稳,而且说得有理,于是怒意渐消,笑道:“对得妙。为君者理当自爱!”当时在场的其他大臣,都为此捏了一把冷汗。
&&&&&&&&&&&&&&&&&&&&&
纪晓岚博闻强记,知识丰富,但这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全凭“天生有才”。他曾说他自己从4
&&&&&&&&&&&&&&&&&
岁起直到老年,没有一天离开过笔砚和书籍。他曾拟了这样一副自挽联:
&&&&&&&&&&&&&&&&&&&&&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
上联写自己的从政经历,下联写自己的治学生涯。正因为他具有蠹鱼(即蛀书虫)的精神,才能达到学识广博。
&&&&&&&&&&&&&&&&&&&&&
&&&&&&&&&&&&&&&&&
作为清代著名妙对大师,纪晓岚毕生所对奇联妙对不可胜数。他生前曾说:“天下未有不可对之对。”足见其才智之高超,而且这话说得也很有道理。但是,世间事物千奇百怪,无奇不有。就是这位人称“斗对圣手”的妙对大师纪晓岚,却偏偏被他的妻子难倒了一次。
&&&&&&&&&&&&&&&&&
那是一天晚上,明月当空,银辉遍地。纪晓岚的妻子看到住屋对面的塔里有灯光,触景生情,出句道:
&&&&&&&&&&&&&&&&&&&&&
塔里点灯,层层孔明诸角(葛)亮。
&&&&&&&&&&&&&&&&&&&&&
&&&&&&&&&&&&&&&&&
其妻用三国时大政治家诸葛亮的姓名、字描绘出塔里点灯时的一幅美好夜景图。纪晓岚一时无句,苦思半天,仍没对上。其妻笑着说:“今日难倒才子也!”由于没有对上对句,纪晓岚感到很不痛快。一天,他漫步藕池边,看见一位少妇在洗莲菜,灵感突发,当即返回,对妻子足对出对句:
&&&&&&&&&&&&&&&&&&&&&
池中洗藕,节节胎(太)白理(李)长根(庚)。
&&&&&&&&&&&&&&&&&&&&&
&&&&&&&&&&&&&&&&&
此联故事,民间另有传说称,清代“神童才子”李调元曾对某士子出句。此联民间传说中有异文。作:月照窗内,个个孔明诸角亮;藕栽池中,节节胎白理长根。这则故事传至民间,为之足对者甚多。如对句较为贴切者:熬广举火,步步照云照子龙。池中采藕,节节太白理长根。解放后有人对作:风送幽香,郁郁畹华梅兰芳。惜以“郁郁”对“个个”、“畹华”对“孔明”均难称其工。
&&&&&&&&&&&&&&&&&&&&&
用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字和别称,描绘出少妇在池边洗藕的细微情景,惟妙惟肖。但是,没想他妻子又将原来的出句变为:
&&&&&&&&&&&&&&&&&&&&&
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
&&&&&&&&&&&&&&&&&&&&&
&&&&&&&&&&&&&&&&&
此联故事,民间又传纪晓岚之妻的出句为:纱布糊窗,个个孔明诸格(葛)亮。又传作:塔内点灯,个个孔明诸阁(葛)亮。惜至今无人能对。澳门有两位医生曾悬重金向全世界华人世界征对,且在句前加一“明”字,变出句为: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格亮。一年中无人夺冠,仅有数人获鼓励奖。后奖金又加了许多,在更宽更广的范围内征联。最终仍无结果。
&&&&&&&&&&&&&&&&&&&&&
再次向纪晓岚挑战。纪晓岚冥思苦想多日,终未能对出,成了他毕生惟一未能对出的“绝对”。
发表于:12-08-19 15:13
中国名胜古迹对联(安徽二)
&&&&&&&&&&&&&&&&&&&&&&&&&&&&&&&&&&&&&&&
&&&&&&&&&&&&&&&&&&&&&&&&&&&&&&&
名胜古迹联,是指为某一名胜古迹撰写、镌刻的楹联。名胜联,多用于亭台楼榭、殿阁寺庙、名山大川等古迹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风景名胜甲天下。古今名人来到这些名山大川、古迹胜地,往往因触景生情而兴致大发,欣然而命笔。
&&&&&&&&&&&&&&&&&&&&&&&&&&&&&&&&&&&&&&&
&&&&&&&&&&&&&&&&&&&&&&&&&&&&&&&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国家之一,名胜古迹众多。漫步在这些名山胜水之中,一方面可以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另一方面也从中感悟祖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里最直观的文化现象恐怕就是那些浩如烟海的楹联了。
&&&&&&&&&&&&&&&&&&&&&&&&&&&&&&&&&&&&&&&&
&&&&&&&&&&&&&&&&&&&&&&&&&&&&&&&
这些楹联,或镌刻于亭台楼阁,或分贴于寺庙祠墓……以抒发兴致和情怀,他们留下的那些立意深远的楹联佳作,不但为山水增色,美化了环境,又是游人吊古凭史的场所,既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又得到了大自然的享受,所以世世代代为人所称道传颂。名胜联就创作手法而言,可分为写景、咏史、叙事、抒情、议论等。
&&&&&&&&&&&&&&&&&&&&&&&&&&&&&&&&
&&&&&&&&&&&&&&&&&&&&&&&&&&&&&&&&
橐龠无传一卷伤心狱吏火
&&&&&&&&&&&&&&&&&&&&&&&&&&&&&&&&
户枢不朽片言终古活人方& 亳州华佗庵。橐龠:古代鼓风吹火的器具
&&&&&&&&&&&&&&&&&&&&&&&&&&&&&&&&
问九华何处飞来道场庄严
&&&&&&&&&&&&&&&&&&&&&&&&&&&&&&&&
悟三乘这般望去水月空明&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大雄宝殿)
&&&&&&&&&&&&&&&&&&&&&&&&&&&&&&&&
烟云茫茫豪士胸怀名士恨
&&&&&&&&&&&&&&&&&&&&&&&&&&&&&&&&
亭台草草元人图画晋人看& ――朱少萼题安徽淮南八公山观澜亭
&&&&&&&&&&&&&&&&&&&&&&&&&&&&&&&&
阳世所为越理欺天皆由己
&&&&&&&&&&&&&&&&&&&&&&&&&&&&&&&&
阴间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 安徽九华山拜经台
&&&&&&&&&&&&&&&&&&&&&&&&&&&&&&&&
一碧无垠吴楚青苍分极浦
&&&&&&&&&&&&&&&&&&&&&&&&&&&&&&&&
千秋如在江山名胜得斯人&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2)
&&&&&&&&&&&&&&&&&&&&&&&&&&&&&&&&
一笑河清乡国旧闻传谏草
&&&&&&&&&&&&&&&&&&&&&&&&&&&&&&&&
千秋墩在岁时薄酹荐香花& 李鸿章题合肥香花墩,原为包拯读书处,后建祠
&&&&&&&&&&&&&&&&&&&&&&&&&&&&&&&&
倚槛遥观放眼长空迷六蓼
&&&&&&&&&&&&&&&&&&&&&&&&&&&&&&&&
围棋小憩关心时局感沧桑& ――继周题安徽淮南八公山酌棋亭
&&&&&&&&&&&&&&&&&&&&&&&&&&&&&&&&
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士
&&&&&&&&&&&&&&&&&&&&&&&&&&&&&&&&
愿与吾党二三子称乡里善人 李鸿章题浙江杭州安徽会馆//江阴:金武祥题东南乡学社
&&&&&&&&&&&&&&&&&&&&&&&&&&&&&&&&
把酒四窗开山翠映眉花映面
&&&&&&&&&&&&&&&&&&&&&&&&&&&&&&&&
凭栏双眼豁江光如镜月如梳& ――黎心潭题安徽宿松小孤山梳妆亭
&&&&&&&&&&&&&&&&&&&&&&&&&&&&&&&&
并未出房幸亏得白头发秀士
&&&&&&&&&&&&&&&&&&&&&&&&&&&&&&&&
何尝中式倒做了黑耳朵举人& 安徽无为州老诸生得钦赐举人自作堂联
&&&&&&&&&&&&&&&&&&&&&&&&&&&&&&&&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谢
&&&&&&&&&&&&&&&&&&&&&&&&&&&&&&&&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客堂)
&&&&&&&&&&&&&&&&&&&&&&&&&&&&&&&&
低首谢宣城凭栏却忆骑鲸客
&&&&&&&&&&&&&&&&&&&&&&&&&&&&&&&&
前身陶彭泽漉酒多招采药翁 敬亭山。低首句:李白很赞赏南齐诗人谢I[宣城]的诗歌
&&&&&&&&&&&&&&&&&&&&&&&&&&&&&&&&
后天地而生朱圉犹堪寻圣迹
&&&&&&&&&&&&&&&&&&&&&&&&&&&&&&&&
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护此灵宫 六安皋陶祠,在安徽六安县东,祀皋陶。皋陶传为颛顼之子,舜之臣
&&&&&&&&&&&&&&&&&&&&&&&&&&&&&&&&
杰阁四窗开地扼中原控吴楚
&&&&&&&&&&&&&&&&&&&&&&&&&&&&&&&&
忠魂一g土天留正气壮山河& ――李尚荣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借一蒲团请我佛向低处说法
&&&&&&&&&&&&&&&&&&&&&&&&&&&&&&&&
擎九莲瓣问世人从哪里寻根& 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大雄宝殿――叶中冷
&&&&&&&&&&&&&&&&&&&&&&&&&&&&&&&&
莲花智慧弓令汝远离贪爱慢
&&&&&&&&&&&&&&&&&&&&&&&&&&&&&&&&
金刚大悲剑破尔所有厌离心&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山门)
&&&&&&&&&&&&&&&&&&&&&&&&&&&&&&&&
莫看我庙破神悲不烧香试试
&&&&&&&&&&&&&&&&&&&&&&&&&&&&&&&&
休仗你官大势强作恶事瞧瞧& 安徽固镇千佛阁――清.陆函
&&&&&&&&&&&&&&&&&&&&&&&&&&&&&&&&
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
&&&&&&&&&&&&&&&&&&&&&&&&&&&&&&&&
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 安徽巢湖姥山庙
&&&&&&&&&&&&&&&&&&&&&&&&&&&&&&&&
菩萨纵慈悲善恶一毫难假借
&&&&&&&&&&&&&&&&&&&&&&&&&&&&&&&&
冥王虽猛烈死生历劫尽公平& 安徽九华山莲花庵
&&&&&&&&&&&&&&&&&&&&&&&&&&&&&&&&
青山埋傲骨岂肯折腰事权贵
&&&&&&&&&&&&&&&&&&&&&&&&&&&&&&&&
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当涂李白墓,在安徽当涂县青山西麓,李白死后,初葬于龙山东麓
&&&&&&&&&&&&&&&&&&&&&&&&&&&&&&&&
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哭
&&&&&&&&&&&&&&&&&&&&&&&&&&&&&&&&
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 史可法题宿松白崖寨,在安徽宿松县城东北,白崖山上
&&&&&&&&&&&&&&&&&&&&&&&&&&&&&&&&
我辈复登临旧业已随征战尽
&&&&&&&&&&&&&&&&&&&&&&&&&&&&&&&&
大江流日夜天风常送海涛来& ――集勾、李国模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心即佛佛即心须要认清脚跟
&&&&&&&&&&&&&&&&&&&&&&&&&&&&&&&&
色是空空是色莫教妄起念头& 安徽休宁齐云山寺(大雄宝殿)
&&&&&&&&&&&&&&&&&&&&&&&&&&&&&&&&
一水绕荒祠此地真无关节到
&&&&&&&&&&&&&&&&&&&&&&&&&&&&&&&&
停车肃遗像几人得立姓名尊& 合肥包公祠
&&&&&&&&&&&&&&&&&&&&&&&&&&&&&&&&
城郭如故人民非曾否灵归华表
&&&&&&&&&&&&&&&&&&&&&&&&&&&&&&&&
风景不殊河山异谁泪洒新亭& ――周行原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此地何幸埋公黄土一g元气在
&&&&&&&&&&&&&&&&&&&&&&&&&&&&&&&&
小阁差堪我坐青山四面大江横&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3)
&&&&&&&&&&&&&&&&&&&&&&&&&&&&&&&&
公昔登临想诗境满怀酒杯在手
&&&&&&&&&&&&&&&&&&&&&&&&&&&&&&&&
我来依旧见青山对面明月当头& 胡书农题歙县太白楼,在歙县练江南岸
&&&&&&&&&&&&&&&&&&&&&&&&&&&&&&&&
极乐世界眼前就是须大家领会
&&&&&&&&&&&&&&&&&&&&&&&&&&&&&&&&
菩萨道场心里本有要自己圆通& 安徽合肥明教寺(地藏殿)――金培兴
&&&&&&&&&&&&&&&&&&&&&&&&&&&&&&&&
理冤狱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
赈灾黎慈悲无量依然菩萨心肠 合肥包公祠,在安徽合肥市包河公园香花墩,是纪念包拯的专祠
&&&&&&&&&&&&&&&&&&&&&&&&&&&&&&&&
睡到二三更时凡功名都成幻影
&&&&&&&&&&&&&&&&&&&&&&&&&&&&&&&&
想起一百年后无少长俱是古人& 安徽九华山旃檀林(地藏殿)
&&&&&&&&&&&&&&&&&&&&&&&&&&&&&&&&
我辈复登临远挹余公近思彭老
&&&&&&&&&&&&&&&&&&&&&&&&&&&&&&&&
大江流日夜东趋溟海北拱神京& ――陈彝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曰帝曰侯曰佛曰圣人名光日月
&&&&&&&&&&&&&&&&&&&&&&&&&&&&&&&&
安刘安汉安寿安天下志在春秋& 汪继之题安徽祁门关帝庙
&&&&&&&&&&&&&&&&&&&&&&&&&&&&&&&&
足下起祥云至此间带几分仙气
&&&&&&&&&&&&&&&&&&&&&&&&&&&&&&&&
眼前无俗虑坐定后消多少痴迷& 安徽九华山立庵
&&&&&&&&&&&&&&&&&&&&&&&&&&&&&&&&
不用假虔诚你那心眼中想得甚事
&&&&&&&&&&&&&&&&&&&&&&&&&&&&&&&&
何须空祷告我岂口头上能骗之人& 靳泰交题安徽凤城城隍庙
&&&&&&&&&&&&&&&&&&&&&&&&&&&&&&&&
登楼瞰故郡长桥近水遥山披画幅
&&&&&&&&&&&&&&&&&&&&&&&&&&&&&&&&
凭栏听江流天籁风晨月夕吊诗仙& 歙县太白楼。故郡:熟悉的就跟老朋友一样
&&&&&&&&&&&&&&&&&&&&&&&&&&&&&&&&
佛在心田须息息以善恶分明为念
&&&&&&&&&&&&&&&&&&&&&&&&&&&&&&&&
神留脑海思事事皆因果报应所关& 安徽九华山十王殿
&&&&&&&&&&&&&&&&&&&&&&&&&&&&&&&&
圣驾忽飞临望北斗横天南山倚殿
&&&&&&&&&&&&&&&&&&&&&&&&&&&&&&&&
神恩难报答看东冲明月西寺斜阳& 安徽宿松四祖殿
&&&&&&&&&&&&&&&&&&&&&&&&&&&&&&&&
试问世间人有几个知道饭是米煮
&&&&&&&&&&&&&&&&&&&&&&&&&&&&&&&&
请看座上佛亦不过认识田自心来& 安徽九华山蕴空茅蓬
&&&&&&&&&&&&&&&&&&&&&&&&&&&&&&&&
一杵威神可畏人无邪念自能降魔
&&&&&&&&&&&&&&&&&&&&&&&&&&&&&&&&
三洲感应难思汝有志修我必护法& 安徽九华山旃檀林(韦驮殿)
&&&&&&&&&&&&&&&&&&&&&&&&&&&&&&&&
踞石而饮扣盘而歌最难得梅边清福
&&&&&&&&&&&&&&&&&&&&&&&&&&&&&&&&
环山不孤酿泉不冷何须恋湖上风光& ――薛时雨题安徽滁州影香亭
&&&&&&&&&&&&&&&&&&&&&&&&&&&&&&&&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光琴尊等闲抛却
&&&&&&&&&&&&&&&&&&&&&&&&&&&&&&&&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那个醒来& ――安徽滁县醉翁亭(3)
&&&&&&&&&&&&&&&&&&&&&&&&&&&&&&&&
人生百年把几多风月琴樽等闲抛却
&&&&&&&&&&&&&&&&&&&&&&&&&&&&&&&&
是翁千古问尔许英雄豪杰哪个醒来& 滁州醉翁亭
&&&&&&&&&&&&&&&&&&&&&&&&&&&&&&&&
石耸亭高看天边云树苍茫无非乐土
&&&&&&&&&&&&&&&&&&&&&&&&&&&&&&&&
潮平岸阔问江上舟帆来往那是闲人&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4)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已了如来真实意
&&&&&&&&&&&&&&&&&&&&&&&&&&&&&&&&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为波罗蜜多心 安徽九华山甘露寺 / 河南开封相国寺(大雄宝殿)
&&&&&&&&&&&&&&&&&&&&&&&&&&&&&&&&
足涉万仞峰岭看绿水浮天白云扫地
&&&&&&&&&&&&&&&&&&&&&&&&&&&&&&&&
人来三千里外唤清风结伴明月为邻& 皖山,在安徽潜山县境内,相传周大夫皖伯
&&&&&&&&&&&&&&&&&&&&&&&&&&&&&&&&
大江东去看骇浪惊涛千古英雄淘不尽
&&&&&&&&&&&&&&&&&&&&&&&&&&&&&&&&
匹马南来问豪情壮志一庭风月拓奇观& ――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5)
&&&&&&&&&&&&&&&&&&&&&&&&&&&&&&&&
哼一声诸鬼卒心惊胆战难躲天王宝殿
&&&&&&&&&&&&&&&&&&&&&&&&&&&&&&&&
哈两下众神仙笑逐颜开环瞻佛祖金容& 安徽阜阳资福寺
&&&&&&&&&&&&&&&&&&&&&&&&&&&&&&&&
胜迹画图中莫辜负此日登临依山枕渚
&&&&&&&&&&&&&&&&&&&&&&&&&&&&&&&&
奇才诗酒老曾记取当年狂放动地惊天& 马鞍山太白楼
&&&&&&&&&&&&&&&&&&&&&&&&&&&&&&&&
是晴川阁是岳阳楼一览江天斯亭为伍
&&&&&&&&&&&&&&&&&&&&&&&&&&&&&&&&
有唐睢阳有宋信国千秋俎豆得公而三& ――钟毓兰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系于沛学于泗长于濠凤郡昔钟天子气
&&&&&&&&&&&&&&&&&&&&&&&&&&&&&&&&
始为僧继为王终为帝龙兴今仰圣人家 安徽凤阳龙兴寺。寺前身为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觉寺,洪武年间重建
&&&&&&&&&&&&&&&&&&&&&&&&&&&&&&&&
仙源何处寻自西汉而还谁更入山问道
&&&&&&&&&&&&&&&&&&&&&&&&&&&&&&&&
清泉知我渴倘东坡到此也应扫石题诗 凤台珍珠泉,在安徽凤台南,泉与地平,水涌如珍珠,又名咄泉
&&&&&&&&&&&&&&&&&&&&&&&&&&&&&&&&
东望石城春唤杜牧何之故国杏花太零落
&&&&&&&&&&&&&&&&&&&&&&&&&&&&&&&&
南招彭泽隐问渊明在否隔江杨柳要平分& ――纪伯吕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秋色满东南自赤壁以来与客泛舟无此乐
&&&&&&&&&&&&&&&&&&&&&&&&&&&&&&&&
大江流日夜问青莲而后举杯邀月更何人 李振钧题安庆大观亭。赤壁:苏轼曾作有前后《赤壁赋》
&&&&&&&&&&&&&&&&&&&&&&&&&&&&&&&&
趋步来南天门北天门一塔横江中流砥柱
&&&&&&&&&&&&&&&&&&&&&&&&&&&&&&&&
放眼去东梁山西梁山双峰排闼半壁屏篱& 安徽当涂金柱塔
&&&&&&&&&&&&&&&&&&&&&&&&&&&&&&&&
升高以望东关情随事迁百战江堆如昨日
&&&&&&&&&&&&&&&&&&&&&&&&&&&&&&&&
积厚乃归南岳才为世出再生申甫更何年& 刘铭传题安徽巢湖昭忠祠
&&&&&&&&&&&&&&&&&&&&&&&&&&&&&&&&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
杜师雄是豪士临祠大哭至今草木有余悲& 和县霸王祠,在安徽和县乌江镇凤凰山上
&&&&&&&&&&&&&&&&&&&&&&&&&&&&&&&&
溯清水塘流独明季金沙河衣冠堪同不朽
&&&&&&&&&&&&&&&&&&&&&&&&&&&&&&&&
问皖公山色与吾扬梅花岭风景相较何如& ――杨益题安徽省安庆市大观亭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旺财旺事业旺下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