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一世花开 半世浮华浮华人间烟火是什么意思?

  寻出版:林中响箭(随笔集)          作者介绍:王禹麟,80后,专栏、书评作者。生于蜀水之滨,求学巴山之上,2004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系。习法学四载,深受濡染,却以逐渐远离法律之方式,真切地关注着那些本原的主题:诗意栖居、自由伦理、人间幸福。虽目睹世事波流蓬飞,内心依旧坚信:“世间风物皆自由,以一生所有,共四海丰收”(熊培云:《重新发现社会》)。本辑文字发表于《旅游新报》、《重庆晚报》、《新快报》、《辽沈晚报》、《花城》杂志等媒体。       目前,尚未最终定出版社,有出版本书意向的朋友,请联系我:QQ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第二辑:醉卧书香里----闲话书影        第三辑:月光下漫步----抚摩世界      这个月陆续把本集修订后的文字连载如下,诚望得到大家的建议。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我的博客    化利器为画笔    http://wangyulin.blog.tianya.cn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此系列随笔以《唐诗里的优雅》在天涯社区连载,2009年8月被聚焦为天涯头条。2010年7月至12月连载于《旅游新报:上周刊》阅读专栏。          一、寂静的盛宴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观堂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太白纯以气象胜。他指的是李白之词意风流。同样,太白的诗亦是肆意洒脱,气象万千。如银河波光散落人间,清辉一片;如黄河东流奔腾云端,激荡心怀;如春日新绿蓬勃怒放,扑面而来。浪漫之外,李白偶或也有感伤情怀的闪现。君不见:“与尔同销万古愁”之慨叹岂逊于陈子昂“独怆然而涕下”的悲壮呢?      《月下独酌》里,我最喜欢“花间一壶酒”。纯粹自然倾泄而出,不着半点修缮,将花丛间欢饮的景象送入眼帘。月下清凉无边,周遭鲜花缱绻,那是怎样一个心神宁远之神仙境界啊。那外在的孤独依旧抵挡不住“举杯邀明月”的内心浪漫。有时,浪漫无关乎情爱,只是属于一个人的浪漫,是人与自然的交融神会之际的美感绽放。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漂泊天涯客,一颗浪漫心。且在鲜花丛里摆上一壶美酒吧,在芬芳美酒陪伴之下,仰头与明月对望着。古龙说的天涯明月刀,人既在天涯,且把心尖那把世俗的刀放一放,抽刀不能断流水,明日愁来明日愁。洒脱的人必然浪漫,浪漫的人未必洒脱。当年明月当年情愫,今朝红尘今朝怅惘。轻轻的,李白举起了酒杯,或许他当时并未觉得举起的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让人心动的清雅瞬间:人影月之亲密交融。静寂人间,惟有李白能以这不羁洒脱之心从容地端起一个人的盛宴:一场流动的盛宴。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所有的美好都是在寂寞里细味往昔繁华影象,所有的繁华终究会零落成寂寞里的一丝突如其来的暗伤。你可以遮掩心底的蔷薇,却总在不经意间嗅到那岁月苍凉的味道。在明月的眼光里,无所谓贫富贱贵。人间缠绵,红尘颠倒都不过是流光一瞬。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依旧悠然地俯望这个熙熙攘攘的人间。好吧,既然邀请你,你总是无动于衷着,我就与自己的影子一起寻觅欢味吧。可是,影子也是寂寞的,因为一个人终究孤单。孤单就孤单吧。若我心有欢乐,整个世界也就有了生气,任凭明月、影子沉默如是,我还是不能辜负这美景良辰。是的,世界予我以孤单,我报之以歌谣。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世途荆棘艰涩,到头来又有几人清醒,几人沉醉呢?醉后人间分外明,才喝罢一杯酒,眼里的光景就冉冉生动起来了。我轻轻地歌唱,害怕惊醒天地间幸福人们的清梦;我东倒西歪,却也化作一曲自然之舞蹈。明月,清影好象也感动了,与我一起舞动起来。谁言风物本无情,以有情之眼光观照这个世界,一切事物都是灵动而温情的。只是你得“把头埋进生活里”,用天赋之本心感应着、遭遇着。醒也好,醉也罢,相会也好,分散也罢,都是人与世界的一场缘分而已。万物生长,花开叶落。没有一场缘分是卑微的,那些匆促之间的“一期一会”终是缀亮了生命华袍。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人自偶然中来,还将回到宇宙中去。明月也好,清影也好,既是自然之景致,也是人心之色彩。有着怎样的生活态度,眼里就有着怎样的景致。明月是一道桥梁,联结着我们与他们的情感。即使岁月更迭如“江河一去不回头”,不变的却是人心头的那些温暖情思。古人已随明月去,惟有清影伴美酒。一切的相会都属难得,一切的离散也未必可悲。有情的人们,终究会彼此惦挂,会在浩淼的宇宙间再次聚会。如同两颗流星在擦肩而过间微笑致意。这无关乎岁月,无关乎才识,只是两颗纯粹心灵的“完美碰撞”。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飞絮送春来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柳,历代名篇似水,妙笔如花。《诗经·小雅·采薇》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写的是离情别意。南朝萧绎在《绿柳》里写道:“长条垂拂地,轻花上逐风。露沾疑染绿,叶小未障空。”说的是柳树刚刚抽叶,飞花送春的美好心境。诗佛王维在《洛阳女儿行》里则感喟着:“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批判的是富贵之家的女子之娇贵逸乐。而王昌龄在《闺怨》却叹息:“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怜悯的又是思妇的闺房幽怨。        这些文字或飞扬飘逸,或情深意绵,或感时伤世。自是惹人怜爱遐思,但我更偏心于贺知章这篇《咏柳》。不着一个情字,满篇皆是诗人的灵思妙想:春风拂人面,柳絮乱飘飞,细叶着人迷,壮哉造化功。本诗之前,没有人将温柔多情的春风喻之为剪刀。刀者本为饮血之器,诗人却以灵心巧思笔走偏锋,以春风剪裁写柳叶之美,化冰冷为暖熙,化利器为画笔。可谓,绿柳不是人间有,唯待春风细细雕。        《唐诗笺注》评本诗:“赋物入妙,语意温柔。”诗人意兴飞舞,将柳视为美人,那随风飘飞的衣裙,不正神似杨柳绿得让人心颤的新叶吗?几多遐想,几多思量,或为明日之希望,或为前情之眷念。这无不为本诗带来了独特的美感。“绿丝绦”化用了一则典故,据《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献蜀柳数株,“条甚长,状若丝缕。”齐武帝把这些杨柳种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置,更倾心于柳树的“风流可爱”。其实,风流的哪里是杨柳,风流的不过是那些曾经年少时光而已。当容颜老去,从红尘跌落之后,你会在一个熟悉的地点,一个熟悉的季节与柳絮遭遇着。无论当时是喜是悲,流光旋转在心湖波动的涟漪总会不期而至的。        本诗之外,我还特别钟情于清人高鼎的《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那莺飞草绿的春景之美,那孩童放学归来戏耍风筝的情景,停留在我们每个人早已散失的“心灵电影院”里。当春天到来,或会悄然开幕。在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或远或近地都住着一个孩子。当你深夜无眠时,当你孤独无诉时,小孩子的身影总在远方的天空下、麦田里、溪水旁静静的守望着你。或许,这是一种脆弱的力量,却又纯真得令人心头满是温柔。人因着这份干净而温情的气质,才能在流动的时光里触碰着“一种凄凉、一种欢喜”。        柳絮飞动,涤荡心性,一直是中国优雅情怀的展现。陶渊明自称为“五柳先生”,足见对柳之深爱一生不变。柳宗元之爱柳有诗为证:“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那“世间只能有一而难能有再”的苏东坡更是亲自在杭州的长堤上栽植柳树若干,柳烟笼纱,倍增西湖秀色,成全了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到了以鬼怪论人世的蒲松龄,在其隐居房前泉边亦遍植绿柳,自诩“柳泉居士”。细细查来,这千年不改的绿柳必定与中国文脉是互为慰籍的。很难想象,在中国文化里没了那抹柳絮飘飞,那枝头新绿会是怎样一种落寞清幽呢?柳絮是需知音赏的。文化里,若没了那抹新绿春色,又该是怎样的荒芜枯寒呢?       春柳之惹人爱惜,在其生命勃发向上、自由舞蹈。它的迎风飞舞,不正是每个人怒放的青春时代吗?思考者都是永远青春着的,其生命之光亮恰如被春风裁剪出来。那刻在身上的刀锋般疼痛的世俗生活,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春风拂面,虽暗淡了容颜,却优雅了心怀。时光一路奔流,他们的诗意情怀依旧如水底的鹅卵石一样硬朗,他们的人格仍旧像寒夜的星光在天边闪闪发光。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三、何求美人折        感遇 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生命旅程,人终会见着春天兰草之繁茂,会沉静于秋日桂花的清朗。眼若苍鹰、心如秋水的隐逸之人,与这些芬芳时刻相逢,自是会满心欢欣的。与美景相逢,就是与人审美心境之契合。恰如唐诗《春山夜月》里所写: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这人玩性颇大,在春天里郊游,乐得连家都不想回了。人经历了从纯粹自然走向家庭社会的历程。但生活是“永远在彼岸”的,抛却碌碌生计回归自然的人,居然起了“把月亮握在手里、把花香留在身上”的念想。《春山夜月》与《感遇·其一》侧重各是不同,情怀却一般无二,皆指向细嗅生命之花开木绿的美好感受。       这篇《感遇·其一》是很为历代诗人推崇的。“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最是清高诀尘,语言质朴,道理却深沉得紧。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因为别人的欣赏与否而增添或者减少半点色彩。重要的是你的本心,你的本色。导演卡梅隆年轻时是一名卡车司机,他却始终保有着对电影的热爱。这就是他的本心,有这一颗本心,才有了后来的《终结者》系列电影,才有了风行全球的《泰坦尼克号》,更有了如今的《阿凡达》。有本心的人,才会有梦想。有梦想的人,才会有明天。即使这梦想失败了,也胜过了全世界所有的庸俗成功。       本心,意味着一个人既有与弱者同悲苦的悲悯情怀,又有隐逸超脱之精神。悲悯情怀让个体生命与整个人类站在一起,超脱精神让个体生命觅得心灵深处的自由。自由纬度即需有“超越现世生活的平凡与琐碎”,飞跃人生之虚无泥潭。自由不意味着逃脱生老病死,自由之本质是坚守精神自治的思想底线。       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提起笔如同一位老兵扛起一把征战多年的枪,而我的战争是反抗这个世界的庸俗潮流,一种把人不当人的潮流。虽然我充满着孤独,但却无比欢快,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和我一样,在试图改变点什么,我们没有失魂落魄。即使人们残存下一支笔,依然能动摇整个世界的荒谬。       荷兰画家凡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天才之一。他特别地热爱生活,却屡屡遭遇挫折。他生性十分善良,特别地同情“不幸的人们”,想的是“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经常与矿工们一块吃粗劣难忍的饭食。他富有牺牲精神,在矿坑爆炸时,冒死救出过重伤的矿工。人们赞美“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在他的《盛开的桃花》画作里,他题诗道:“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四、自有岁寒心        感遇 其二     张九龄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世间人只知功名利碌羡煞人,却难识丹橘经冬犹绿林。本诗显示了诗人高洁的人间情怀。桃李虽好,宁为丹橘。春暖花自开,秋冬木凋零。惟有这一丹葱绿橘树,即使冬寒凛冽、万山披雪,依旧微笑着为人们述说一段段“春天的故事”。多好啊,人间有这么一树丹橘卓然傲立。尤其在“晚来天欲雪”的日子里,那些跃动着的生命意象“枝枝绿意”,总能够打动并温暖无数人的心灵。       诗歌之外,我想到哲学家罗素的善意告诫: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世间的路断然不尽相同。世间的人又怎会个个如桃花盛开一样惹人快活呢?苍茫大地间的一只千里独行的狼,总比温顺的狗要来得自由自在。狗自有自的快乐,狼也自有狼的艰辛。人生在世,惟有自由是最可贵的。达济天下莫忘心怀淡泊,散落江湖不抛高洁情怀。诗人最终将自己受到排挤打压的坎坷归结为命运使然。可我并不这么看。很多时候,命运不过是一种借口,一个逃避的理由,一份自我安慰的备忘录。怎能就轻易地认定了“希望之后是失望,失望之后是悲伤”呢?       命运给人以局限,必会予人以恩泽。想想看,总有那么一树丹橘宁静安稳地守望着仓促的流景。她没有梅花的凄美,没有松柏的决然,她就是这么一树安静的丹橘树。她曾经为您带来过甜美的果实,也将在人生的寒冬一直这么陪伴着您。当你打马过红尘,置身万径旷野处,她都会偶然间扑入您的眼帘。       人类都有着共同的经历。在评论电影《无名的裘德》时,我曾写过:当一份爱情获得不了世俗世界的祝福的时候,这两个人就是要与整个世界为敌。当裘德和苏成为夫妻后,却不为当时世俗接受,周围的人们无法忍耐这对冲破世俗禁忌的奇怪夫妻。当苏逐渐灰心失望的时候,勇敢的裘德鼓励道:“我们从这里搬走,再搬,再搬,直到这个世道改变为止。”       他们的故事也是一株丹橘树,鲜活而执着,历经世俗的寒冬而未曾凋谢。也许,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桃花盛开、樱花绚烂。可是,无论在何种境遇之下,人依旧可以把自己活成一树丹橘,富有生意地存在着,坦受风雨之烈,酿成一杯清新从容的生命之酒。又想起了五柳先生的《闲情赋》:淡柔情于俗内,负雅志于高云,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百年,何欢寡而愁殷。       何欢寡而愁殷?每个生命都是值得骄傲的奇迹,每个人经历的悲欣交错都是在积攒着独属自我的财富。当我们看见太多聪慧的头脑,被焦虑、迷失、无奈所包围之时,我只想说想想那一树四季常青的丹橘吧。心底有着那么一抹绿色的温情,生命就不会荒败如沙漠的。即使你在周遭世界感受到的只是沙漠,你也依旧可以选择做沙漠中的绿洲,忠诚于内心,滋润于大地。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五、芳草寄天涯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公元七八七年早春,十六岁的白居易赴长安应考,途中写就此首传流千古的文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展示了诗人顽强奋斗的精神境界。草木随严冬而凋落,人生遇坎坷而落寞。但正如草之火烧不尽,遇春而复活的生命周期一样,坚定的人总有一种如苏东坡所谓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晁错论》苏轼 )。       似乎,原上之草总能引得有心的人会心思考。千年之后的天才和尚弘一大师(李叔同)也作了一曲《骊歌》为之叹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其精微的笔调,带出一幅生动的画面,将生命轮回与人世之飞蓬般的漂泊刻画得如在眼前,令人沉思不已。       若说白乐天写的更多是昂扬向上之情怀与幽远思古的别离况味,那么李叔同更多的是知己零落的悲切。同是迎向漫道芳草,有心人却各有怀抱。在种种迥然情思的背后,却有着共同的人生苍凉易变,时光永不为谁停泊脚步的感伤。好在,春去春又回,花落花会开。只要离别的人能在彼此间有着深绵如丝之惦念,那么时空也是永无法将温情阻断的。        对于离情别意,古人比我们来得温暖与深眷。《诗经·采薇》里有深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招隐士》中有喟叹:“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白乐天在见着野草生命力之勃然之际,同样触动起了心头的别思情绪。君不见:“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真正的友情,更多的是祝福,虽有哀伤,却并不颓唐;虽有不舍,却充满再聚首的期待。也许,这期待注定将会落空,但这又有何妨呢?人最大的本领,就是用记忆来抵挡遗忘。而遗忘本身不过是一种情感的自我防卫,害怕那潮水般的伤感悄然来袭而已。       “四千余年古国古”,送别几多别离人。漂泊是人生之宿命,有人在精神上漂泊,有人在大地上流浪。作为真正的写作者,生来都是渴望自由的人,总向往在远山之外寻求一个新世界,一路漂泊一路风尘,一路欢欣一路忧伤。索尔仁尼琴说,有一种人生来就是逃跑主义者,不管这个人是什么样的职业,这是知识分子的命运。从现世逃跑,从旧体制逃跑,从生向死逃亡。       东坡说,此心安处是吾乡。写作本身就是给自己找到一个精神家园,寻得一处安放心灵之停车站。人一写作,不仅为着在智识上更明晰,更多的不过是探询更丰富的人性。所以,写过精致又哀伤的《情人》的杜拉斯也难免感叹:写作是面对孤独生命而已。一个人,一生总该体验到几次这种丰富的孤独。它让你宽恕他人,也让你宽容自己。宽恕他人,是悲悯;宽容自己,是智慧。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六、青山独归远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著名诗僧,与诗人刘长卿是忘年之交。所谓忘年之交,我想更多是人与人之间的禀赋相近类,相见难免惺惺相惜,相别总是心所牵系,相逢更胜却人间无数罢了。当下,人们热切于潮流时尚,总惧怕被人批评落伍。那穿越岁月阻隔的忘年之交就越发难能可贵了。但是,那生发于自然的朴素友谊,反倒是最是打动人心的情感。        美好的事物各有其美好,但蕴涵其间的恬静心情,感人故事又总是相象的。诗仙李太白曾有:“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自然笔触,清新流畅,不着一丝雕琢。高远之笔调将独行江湖之上的孤独,将沿途风景之上的空迈感真切地摆在面前,让人过目而不能忘怀。同样,本诗之“青山独归远”亦有独特的风骨才情。青山本是静止的,却何能归远方呢?那不过是人在青翠山林里行走的遥想与感叹罢了。青山独归是以动言静,本意应是人之独归青山。无论人经历了怎样的繁华与落寞,终极归宿却是厚实的大地,终究化作春泥润花而已。        读本诗也总让我念及《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苍凉: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后者更有一种天地静漠,人间独行的空旷感,尤其是“风雪夜归人”道尽了天地间漂泊无依之旅人的内心寂寞。即纵如此,风雪夜归,毕竟有着与人生坎坷抗争的强大胸怀和向上力量。任凭风雪急,自有夜行人。与之不同,本诗特出之处却以竹林之清幽,钟声之飘忽隐现来写闲散静寂。没有了过分的悲伤,平添了内在的平静。夕阳无限美,独爱别离人。在分别之际,友情跃然纸上,但这友情不哀不愁,而是有着对朋友风度的景慕。        走的人终究会走,留下的人也未必真的能留下。若论生涯如梦,那就更该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吧。这梦不是大悲大喜之后的万般寂灭与故作幽雅,也不是看破红尘之后的无辜无望,而是作为一个人在这个幻化明灭的世界寻求一个归依和冀望。       西方以上帝来给人心灵安慰,以爱与罪,以忏悔与救赎提升人的品质。在中国,五千年来的隐士传统却是真正给人以心宁平静之道。在我看来,这种隐士传统不一定是非得在名山大川中孤独游荡,也未必是对现世生涯的强烈愤懑,这与求道者生处何处,居于何境关系都不大。根本上,隐逸精神渴慕在喧嚣的人间里存有一份自我超脱、自我超越之精神。读着这首诗,心涧总会涌动起温柔的溪水,难免感叹几句:      《归来》       朝为庙堂客,暮归随夕阳。  飘忽竹林晚,古屋恋故人。    
  支持下!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七、温情在水上        子夜吴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月照京城,捣衣声响。秋风吹寒夜,思妇恋远人。现代生活就不要说思念了,人们会觉得难为情的。天南地北的人们依赖手机与互联网沟通心绪,依赖飞机与火车踏行万水千山。对照古人的匹马奔走天涯,看起来距离更近了。事情往往不如人们设想的那么简单。手机便捷了音信,却将思念这种美好的情感彻底的丢弃了。人与人之间没有因着距离缩短而增添了欢乐,人际关系反倒变得更为脆弱了。人与人之间,瞬间被简化为键盘的敲动。那思念与回忆的浓烈温度被日渐冰凉掉了。        问题是,现代的人更加禁不起寂寞与孤独。如果一对恋人超过三个月不联系,其中一方就很可能另有新欢了,更何谈象古人一样三年五载依然情深一片?这首诗在太白诗里不算太知名,我个人却十分喜欢。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那一份人间男女的深深眷念。男子远征难,思妇情念深。又想起王之涣的《凉州词》,他道的却是远征人的思念家乡的心绪,与本诗相为比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些平静的句子,总是把人性里最真挚的情思摆在那里,让人心绪久久难以平静,触动起每个人内心最温柔的记忆。       奔腾激荡的黄河如在白云之间,一座孤城挺立山岭坚守着国土,戍边的征人却回不了故乡。《凉州词》壮怀激烈,有一股秋风气里的坚强。但无情未必真豪杰。越是坚强,越是流露出内心深处对得归故里的绝望。他们心底是否知道远方的妻子也在月色青辉中在思念着自己呢?家与国,没有国哪里有家。为了国却分散了人间鸳鸯,留恨了千古幽怨。思念总是相近的,恰如孟郊亦在《望夫石》里揣摩着思妇的情深一片:望夫石,夫不来兮江水碧。行人悠悠朝与暮,千年万年色如故。       人在旅途,总以为自己是最孤苦的。转念一思,天地红尘之间隙,何处不是家呢?人有肉体欲望,却也有精神超迈。所谓故乡,本来就是一相情愿的执念。我们以为永恒的事物,未必就真的永恒。而我们视为卑微的东西,未必也就不高贵。当下,一批批年轻游子在更为便捷的交通中游荡四方。在路上,不仅仅是古人的度守边关的凄凉,也就化作了无数今时青年深夜心底的暗伤。倒还是苏东坡旷达得很:万人如海一身藏,此心安处是吾乡。         想起小说《时光旅行者的妻子》,着迷于纯真而永恒爱情的描绘,将人性光亮的一面展开得让人动容。每个人都不过是时间的旅行者。地理上的故乡本属偶然,出生在巴黎与出生在非洲,只是命运的玩笑。人是时间的单位,也只属于一段仓促的光阴。在此之前,你不存在。在此之后,你将消失。时间,才是每个人的故乡。一个人的一生,总该还是需要相信点什么美好。而唯一可靠的是流动的时间。时间里你所碰触到一切思绪,都将成全独特的自我。       一生就是一滴水,一滴水映现一生。    或许,临了之际,你可如英国“湖畔派”诗人约翰·济慈那样在墓志铭上写道:“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八、名剑自风流        姚秀才爱予小剑因赠     刘叉   一条古时水,向我手心流。  临行泻赠君,勿薄细碎仇。               天才诗人曹植在《赠白马王彪》写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书生意气间有豪迈气节闪动如风,友谊思之万里情怀在心头激荡如波涛。写离别情思,唐人刘叉却以剑送友,自是有几许英雄侠气飘逸而来。据《越绝书》所言:“太阿(宝剑名)剑色,视之如秋水。”宝剑如秋水,肃杀间有沉郁。本诗以水喻剑,或是由此而来吧。素常观之,名剑本是刚烈饮血物,但若运用得当也能像流水般时而静水流深,时而激荡风云。为此,诗人临尾对友人殷切告诫:勿薄细碎仇。切不可因小恩怨小仇恨浪费了一把宝剑,宝剑自是有搅动风云之意味,岂能染血小猫小狗呢?        金庸曾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手提三尺锋,当为大道行天下而舞。白居易亦在《李都尉古剑》道:“愿快直士心,将断佞臣头。不愿报小怨,夜半刺私仇。劝君慎所用,无作神兵羞。”诚劝世人慎用兵器,不可以宝剑介入于私人恩仇。同样,老子在《道德经》里曾也感叹:“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欲安天下,以善为上,以暴为下。使用剑这种暴力工具根本上是不讲道理的。不满足于扑灭异议者言论自由之火花,更要将其从肉体上进行彻底消灭。凡事不以讲理来说服他人,而以暴权之威慑,都不过是用剑取胜而已。武侠小说里常说,凡提剑杀人者,必死于剑下。香港黑帮片也很喜欢一种叙事逻辑:出来混,迟早都要还的。都是谈暴力生涯的终局不见得那么美妙:暴力者必死于暴力之下,使他人流血者必流血于他人之手。        幸好,社会总是在渐渐进步着,虽然其间总有血泪与辛酸。君不见,一场强拆所引发自.焚之火,终于让拆.迁的人性化耐入了立法层面的思考,并进而制定出更加人性的法律。个人的尊贵性,并不依赖他所拥有的权势和金钱,而在于其能尊重社会的法律低线,在于其对弱者抱含着感同身受的悲悯。一个社会总有许多剑高悬于天空,其目的更多是维护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实现,而不是作为某一个人或者团体的工具。于是,真正的名剑,是人心之向善生活,而不是挑动群体性强权崇拜。       天在上,民也在上,天视其实就是老百姓在看。对于这种讲道理,讲理智的处理问题的方式,我们这个国家其实是从头开始,如孩童学步,步子不一定好看,但我们毕竟迈出了这一步。孙中山先生曾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的,自由精神的崛起,权利意识之苏醒,让我们置身其间的国家充满着向上的可能。最后,我也闲笔几语:       《宝剑》    神兵绽冷锋,秋水惊血溅。  大道欲行远,寒铁犁老田。    
  严重支持一个!
    谢谢:吕明光老师,韵儿飘飘飞:)    呵呵,这个帖子断断续续地写,终于把初稿完成了,现在正在修订之中,每天都会更新几则,大约一共15万字左右。尤其欢迎意见和建议,您们的慧见会让本稿获得更加开阔的空间。    再次感谢:)    语邻(王禹麟)于西南一隅    日晚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九、静水流深处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有许多诗为慰问离情别绪而作,但本诗并不拘泥在离别之悲苦中,别有天地在其间。那日,太白即将离开金陵,柳絮飞酒肆,佳人劝进酒。今生何以欢,共饮是杜康。秋别使人伤怀,春别让人冀望。本诗最出彩的是“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让人难免感叹:人自飘零水自流,水流不解人间愁。前程若锦终可探,浮云江水消人忧。      太白还有首诗歌,是感谢他人送别的,即《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与本诗比照,《赠汪伦》更像一首当时的“流行歌曲”,白发老人与黄发小童,都能很容易琅琅上口的。我猜想,这首《赠汪伦》于当时的火热度未必比今日周杰伦的《青花瓷》等逊色。      同样是水流情深,那长长的东逝水,这深沉的桃花潭,哪一种情谊更深更长,谁又真的说得清呢?流动之水,是情感之跌荡;静深之水,是思念在酝酿。很多温情温暖,仿佛从未在这个世间存在过。幸好,我们还可以在唐诗里邂逅“美好的旧时光”。那些在时光的迁移转化之后依旧鲜活的场景,让我们内心泛动起最真的欣慰。      《赠汪伦》让唐代一位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就离别本身而言,离开的人是依恋不舍;送行的人是诚挚相留。千言万语述不尽,惟有一杯老酒。      友情之可贵,在于离别之依恋,天涯之怀念。真正的朋友,即使十多年,甚至几十年未曾见面,依旧不能改变彼此的心绪,如果你们是一种人,那么变化的不过是你们的容貌,内心那颗赤子之心,却依然如故。我最感念太白的正是这么一颗昂扬丰沛之赤子胸怀,洒脱昂扬,飘荡江山。      而我们所处时代的自我颓唐与感伤,在这些真正的情感面前,显得多么的矫作,又多么的悲哀呢。当下,人们习常说的,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还有就是,我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如此种种,不可细数。这些流行习语,不过体现时代性的精神空洞和基本情感价值的四处徘徊。      所谓人生是一出悲剧(杯具)等言论,体现了这一代人自信力的消退和对命运的低头屈服。那些听起来貌似合理的言语,不过是在兜售着小聪明,与智慧无关。一个时代缺少聪明并不可怕,麻烦的是若年轻人整体陷入一种“无所谓”之状态,却缺少对自我的反思,反倒是更悲剧的事情。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浮云游子情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缘至让人自天涯汇聚,如彩云追月而来。缘散令人自相随而别离,也如浮云飘散开去。既然相会本是偶然,那么也就不必过分凄楚,反倒在惋惜之余当保有几许洒脱旷达。毕竟,在喧嚣人世能结交一场已然是上天眷怜了。何必哀伤,又何苦哀伤?以前我说李白在别人送别自己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凄楚。同样,在送别朋友之时,他的眉上心间,笔触之下,也更多是对生涯漂泊之达观,而非感伤。        人生总有人早一些离开,总有人在原地守望,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天涯漂泊如浮云,作为留下来的人,却如徐缓下山的夕阳,久久不愿离去。朋友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您就此停步吧。”太白答道:“天色还早呢,您看夕阳还没有下山,再送君一程吧,昨夜把酒至清晨,心中话语未诉尽啊。此地一别,您将如蓬草飞扬万里,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生涯不满百,飘忽如行云。一定要多多珍重啊。朋友,一路走好。”        细而不悲,哀却不伤。这是我读太白离别诗之感受。他也曾“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少年任侠地提剑走四方,也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地优游山水访名川。他的生命痕印是旅行者的足迹所铺就的,自然深知前路的艰辛。作为朋友,当带给友人更多的信心欢乐,而非于离别愁绪上再去添加几滴孤寂疼痛。逍遥与欢跃是太白天生之性情,是他对人间岁月无限之热恋。越是珍惜生命,越是在各种境况中透露出欢乐精神。无怪乎,曹孟德在《短歌行》里也感喟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人生不过是一场盛宴,是鲜花盛开的短暂。朋友相逢是缘至,朋友相散也是缘了。曾记否,大学毕业时候的火车站,多少离别人,从此不相见。经年轻舟过,至今心戚然。当离别的火车开动时刻,大家一生或许就分散了。不要说天涯不远,不要说地球是村落,人生的永别未必须生死永隔;也有生永不见,或因不愿,或因不敢,或因不能。这让我感喟:劝君莫回首,泪如雨,水空流;人若有情,且为离人多把酒。        人就是在分别中成长的,我们年得外出求学,会结婚生子,自己的孩子逐渐长大了,自己的父母或许已经老去了。面对生命里头种种别离,多数人心境低郁纠结,其实大可不必。即使夫妻同林鸟,终有分散自飞时。所谓,万象如波,相随心转。悲苦大多是执迷而已,了却执念,春暖花开。        诗人余光中在《寻李白》里写道:“酒如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这样的洒脱,如许的境界,他又怎会被外在所羁绊而丧失掉独立的个性呢。在其他人深味离别之苦痛时,太白的离别,更多却是深情如许,而不是儿女情伤;更多是轻轻挥衣袖,不伤一片云;更多是匹马知人意,人生奔前程。      
    插曲:    今日读书,偶然见着一句子,觉得特别好    若能杯水如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    ----夏承焘
  楼主的随笔处处闪烁智慧之光,许多话语都予人安慰,将这些美文转到我日志上了。
    绿柔萝:       蒙你错爱,不甚荣幸,请你注明作者(王禹麟),和来源就可以了:)
  时下写评论的多,写小说的也多,但是写出好散文的人很少。禹麟兄能够写出这样水平的思想性随笔,着实不易。我很赞成你的“重建心灵秩序”的提法。
  语邻的随笔自然是没说的,特来支持!哦,已经三辑了,共多少字?
  很好。    我很喜欢的治学方式就是钱钟书的“打通”。  我喜欢写作的时候能够从眼前的东西走开,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我喜欢旁征博引,喜欢融汇贯通。    王禹麟兄弟的《林中响箭》诠释自己心中的唐诗,能够从诗中散发,加入自己的思考,遮几近矣。    
        庹政9:    感谢老兄,我会继续努力的。这个随笔系列算是对“诗意的沉思”做一小结了。    zhou_123456:    让我们一起仰望星辰,让我们一同在路上:)    清扬婉兮阿湄:    清扬老师随笔我经常拜读,谢谢你的评价,一共三辑15万字左右:)
  这么多玲珑妙句,要是能捧在手里看该多好    期待楼主赠送实体书~~~^_^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一、滑翔的青春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杜牧的《遣怀》是对自己浪荡青春史的淡然回眸,比较本诗里的“十年一觉扬州梦”的红尘过眼的慨叹,苏东坡曾写过情深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之幽怀。与本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的不得其时就寄身酒影脂粉所不同,李太白却有“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隐逸情怀。        其实,你很难让我区分到底是太白更透悟人间冷暖,或是东坡的深情更让人感动,又或杜牧更深会快乐人生的真谛。佛家说现世其实就是一个梦想,惟有皈依我佛才能寻得到一个清凉而快活的心境。红尘如花,纵有风情万种,终究过眼成灰。        薄情的人其实有两种,要么不懂情感,完全是基于占有和玩弄的态度而生活,这类人基本上没有内心的痛苦。因为他对生命本身也缺少尊重与敬畏,既不爱惜自己,当然更不会在意他人的感受。要么曾经为情所伤,若李敖那般:“不爱那么多,只爱一点,别人的情象海深,我的爱情浅。”问题是,这依旧是一种痴迷,其反抗的姿态并没有消融内心苦痛,反倒导向一种沉沦的空虚感。        青春是一场滑落的飞翔,沿途会有美丽风景让人试图想轻悬空中,可惜沉重的肉身却让人猛烈跌落。岁月如飞刀,人面易旧老。光阴是野草,青丝变霜雪。每个人都冲不出人生的囚牢。一些人是金钱的囚徒,一些人是名誉的囚徒。但这都不是最悲哀的。最悲剧性的是,人都是时间的囚徒,这是让所有伟大或者渺小都显得无足重轻。时间才是人间的上帝。难道不是吗,看看那些陈旧的照片,那里面的青春面孔到哪里去了?那些充满洞见与创造力的生命,都被时间老人轻轻的带走。一如当年他们谈笑而来,时间这个上帝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冷漠的。       即纵如此,人生并不如梦,意义尤可追寻。正如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里写道:“如果西西弗下山推石在某些天里是痛苦地进行着的,那么这个工作也可以在欢乐中进行。这并不是言过其实。我还想象西西弗又回头走向他的巨石,痛苦又重新开始。当对大地的想象过于着重于回忆,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这就是巨石的胜利,这就是巨石本身。------他爬上山顶所要进行的斗争本身就足以使一个人心里感到充实。应该认为,西西弗是幸福的。”    
  哦,都在说好话,我都不好意思说了.语邻,实在是很用心,有野心,有小心,哈哈.
王大哥。  不过这样的写作,有点鸠摩智的小无相功,法相太多。  有点讨巧。  其实,如果做唐诗,搞比较,还是见功夫的。  这些不显水平。  期待王大哥继续发力。  
    呵呵:西西里兄文笔高妙,见解独特。本稿水准普通,我本西南一闲散之人,没有多大野心呢。    江南798兄,以小无相功作比,也未必不可。其实,这个稿子本来就是安顿自己内心的结果。    多交流:)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二、清风过松林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唐朝是个有风雅情趣的时代。还记得那个写下“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贾岛吧?他虽然姓贾,但却还算是个真和尚,毕竟他没有酒肉穿肠的狂放事迹,也没有红袖添香的绯闻。他倒曾有“名山思遍往,早晚到嵩丘”的隐逸情怀(贾岛 《寄无可上人》),可见其对佛门清静是心向往之的。      同时,他又对人间烟火和建立功业满怀渴望,有过:“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贾岛 《剑客》)其实他并非拔剑饮血之人,不过瘦鹤之躯,却借剑喻己,欲图有机会展开平生抱负而已。可以说,他是一个十分矛盾的人,忽而有英雄志气,忽而透破红尘。      这样一个既喜弄文字,又爱隐逸生涯的诗僧,写下了《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本诗言语虽浅,意却幽静,人在云雾缠绵的山涧行走,清风送爽,野花迎人。贾岛在一棵老松树下遇见一名小童,便问小童是否知道自己正在寻找的老朋友身在何处。天真聪慧的的小孩子指了指远处一片清幽的山谷说诗人要寻找的人就是自己的师傅,不巧的是他老人家去山里采草药去了。但云深山高,绿林茂密,想要找到自己的老朋友是不太可能了。于是诗人想想,反正也走累了,不如席地坐在松树下等老朋友回来。      最后这个在松风花香之下席地而坐静待友人归的细节,是我想象出来的。诗歌本来就是想象的艺术,意味着超越现实的局限,塑造一个人类精神的灵地。但以人类普遍的眼光,既是有意寻友,也不会因为暂时的寻而未遇就空怅而回的。本诗亮点是诗人与童子的问答,虽然浅显,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却充满着无尽的禅意。      山空谷幽,朋友在此,却被浮云掩蔽,但一缕千年以降的牵挂却能让人在淡淡的诗句中深有感触。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三、月上柳梢头  ??  鸟鸣涧 ???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本诗最是清幽,人闲夜静,鸟飞月下,山泉轻鸣,清净无尘。诗歌是想象的艺术,是美好在人间的飞翔。本诗以静悠之态雕刻下生命难得的自然美的瞬间,却让人们迷恋了千年。在清美静落文字之外,一股禅意扑面而来。空山之夜,夜游之人,是真实还是梦幻就连聪慧的诗人也分不清楚了,幸好,被月色惊起的山鸟让佛心慧智的王维重回了人间烟火里。   
  人间烟火味,南山仙风香。很多时候,心头有美,则一切都美妙起来了。桂花凋零本是再自然不过的景象,而春天山林里也不会是空寂的。那静美的体验,只需要你有着一双发现美好的眼光,在喧嚣世态之间隙,感触于万物的风态。一双富有审美的眼光下,注定有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真正敏感的人,要么纠缠于琐碎的忧伤,要么把忧伤化成静淡的美好。王维就写出了这样的美好。      月色美景,诗人博尔赫斯却在《月亮》中体验着孤独:“那片黄金中有如许的孤独。众多的夜晚,那月亮不是先人亚当,望见的月亮。在漫长的岁月里,守夜的人们已用古老的悲哀,将她填满。看她,她是你的明镜。”博尔赫斯的月亮是明镜,照亮着人们的前世今生,看着月色漫天,难免让人心生思幽千古的愁绪。他在月亮里感叹岁月更迭之无情,月亮本没有悲哀,人间的悲喜冷暖让月亮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色调。      其实,月亮总还是那个月亮,她既不特别多情,也不特别冷漠,她一直静静地守望着人间万物。她既不特别偏爱沉鱼落雁的容颜,也不过分袒护漂泊羁旅的游子,她更多挑动的是人在时光里生涯短暂的感叹。或许,可以在《月亮》里读出这么点人生的道理来。      是的,月亮,她是你的明镜,让你敬畏,并珍惜短促的一生。每个人心头都有自己的月亮,也有着自己桂花凋落、夜静春山的闲散感受。而这世事无常,总让人匆促的美好体验被那破空而出的小鸟们惊碎。但愿,在那一涧清清泉水里,我们能再次影照出来光影的欢跃。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四、山晚望晴空  ??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      读这首诗最先让我想到的是王维,也只有王维能写出与太白接近的气场,在《鸟鸣涧》中有高雅清净之绝代风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人们多说王维写诗若作画,诗中有画。此言诚然。但太白此诗也以清简笔触画出了人迎风怀远的复杂心境。      即纵若此,如以胸襟之豪迈,思发悠远壮思所念,王维的清淡雅然之中多了几多安静。太白则不然,飘逸俊朗,思绪飞舞。君不见:江城如画幕,人在画中行。秋色近晚,登高遥望,两条清溪如明镜回光,而明净天空下的却朦胧显现两道彩虹,那不过是暮色中的小桥。      后人有“小桥流水人家”之境界,好虽好,但却敌不过“城如画,水如镜,桥如虹”的实在与形象。一句“秋色老梧桐”道出登高之人的疲累心绪,隔离古今的光阴却在诗句里传续着千年以来的诗者的情怀,太白在秋望中遥想谢朓和自己相似的经历,难免临风起古意,发起了一瓣幽思。      千年又已经过去了,如同当年太白怀想谢公的心绪惶惶,人在落魄与失意之际时,总会想起一些与自己同样满腔热血,一身肝胆却无处施展的前代先贤,这就是传统中国的文人精神。太白虽为诗中仙,难忘人间情。      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不需要吗?需要吗?别以为我是在重复《大话西游》的台词。我只想说,我对李白的喜爱,更多还在于他总有那么一些洒脱气质。当然,你可以说苏东坡也依然心怀超迈。是的,此两人都是我所喜爱的。异在或许太白的酒量比东坡好一些吧。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怎样的人。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五、潭影空人心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  常建?  ??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        晨曦初露,朝霞掩映下日头才挂在林木上,诗人漫步在古寺中,阳光如此充满希望,林木如此清净安详。且行且思,且行且停。那曲折的小路渴望把这种美好景致传达给远方的人们,一路风尘不停歇地向远方延伸着;此刻的人间再也没有欲望的侵袭,只有无上清凉,内心安顿。      禅房为浓淡适宜的花木所掩隐,若隐若现,人间的哲理不正是如此吗,心有花木,则清香无限;心有欲求,则困苦难忍,与其奔波红尘,何妨拈花一笑。人啊,最终谁都不能抵挡住时光的侵袭,红颜白发、青丝白雪又哪里仅仅是文学作品里的夸张,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写实。      鸟儿在美丽山景中欢唱,不过是因为它们要求实在太少,就为一点饮食就能快活起来了,而人呢?食饱欲色,色足又求情感之充裕了,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所以就一直痛苦着,这和时代无关,只由个人心境决定你的一生欢欣悲苦。      而那倒影人相貌的深潭,其实也能倒影人的心灵,万般红尘皆寂寞,惟有空潭有清凉。人的心可以成为清澈的水,而那悠远的钟声,更让你感受到生命此在的让人感动。一个人的幸福其实根本来自自我对生活细节的体悟,来自人自身对琐碎生命现实的超越,寻求美感不仅仅是古人的追求,作为现代人,或许更应当开始思考了。     我们所追寻的是否是我们应当追寻的,我们获得的是否真让我们内心愉悦?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六、君本楚狂人  ??  山行留客??  ??  张旭?  ??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张旭生于吴郡(今江苏苏州市),曾任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性情豪放,酒中自流,以草书名世,人称“张颠”,又称“草圣”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舞剑并称为“三绝”。古人称一人才华横溢,总会用一些欲扬先抑的妙笔,如:诗不如画,画不如书,书不如人。最终称美的是一种博大的人格魅力。同样,我对中国文人中特立独行之人,总是充满着敬意,在一个以中庸温和,望之俨然为君子主流的老大中国,这样的洒脱不羁如一道刺破暗夜的光芒闪耀千古,也如一枚小石头惊动起一池静水流深的沉静,让我遇之则欣喜,如我喜欢太白,热爱东坡皆是这个缘故而已。      稳重沉郁的杜甫老先生对张旭也是颇多赞美,在其《饮中八仙歌》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而在:李欣《赠张旭》中也有:“露顶据胡床,长叫三五声。兴来酒素壁,挥笔如流星。”对于狂生之态,我曾经谬作几笔:醉时本为醒时忧,人生几何莫须愁。举杯尽欢平生意,落笔千山纸上游。      狂者有天才之狂,有小人之狂;前者是人间悲喜悟透,惟求几杯老酒,为浇漓的世道而狂,为黎民的艰辛而放声悲哭,也为志向之不能实现而悲叹。东坡曾有:“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就在寂寞生涯里怀有壮志,隐于如海人潮,却依旧志于道,这应该是中国传统真正文人的情怀之一种吧。后者,不过观天于井下,不知世间风物之美与人物之汇而已。      闲话说了一大篇,让我们回归本诗吧,阳光轻轻抚摩山光美色,山林绿草也随着阳光的步子轻移而变幻出迷人眼的各种姿态,时而轻柔,时而激烈;美景如斯,偶然天边飘荡过来的一点阴云又怎能让人即刻思归呢?山谷之美,在山在水,在花在草,在烟雨朦胧,在雾气笼身,即使天光大好,也能露滴湿人衣,何必为那一点或许到来的空山喜雨而起了回家的念头呢?      本诗呈现出作者一种行藏由我,波澜不惊的豪迈心怀,人生在世,未必非是有雨才会打湿衣裳,世间的风云变幻总会让人无辜被打湿,与其时刻退避,无如直面生涯;与其在一片美景中疑惧思虑,无如以一种审美的情怀来欣赏这山光物态,这红尘如花。可见世人皆说张旭为书家也是大大的误会了他,万变归踪,诸妙皆然,一个人只有真正对人生有深刻的思考,才能在某一方面有杰出的表现,他的草书之惊动古今,实在不过是他寄托情怀的舞台而已,本质上他依旧是以诗意的情怀,以草书为诗歌,挥洒狂放人生。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七、天地英雄气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本诗气象颇大,既有太白之“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豪迈气魄,又有东坡所谓“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挥洒心情。但本诗可贵的是将历史故事以诗意情怀表达出来,感喟中透着忧患意识,有着对诗人所处现实的批评,此为典型的以故事讽喻现实的表达。刘备起于微末之间,在群雄并起的东汉末年,经常寄人篱下,颠簸奔走,却依旧不改恢复汉家河山的壮志雄心,让人感佩。      在《三国志 蜀志 先主传》中: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便是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都知道“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在钦佩刘备遭遇千难万险依旧痴心不改的勇气的同时,我也无比佩服曹操的识英雄的慧眼,曹操之个人雄才胆略自是几千年都数得着的,最可贵的是他在可以瞬息间让刘备人头落地的强势之时,却以一颗宽大的胸怀等待这个潜在的对手成为真正的英雄后与自己在疆场一决雌雄,这无大胸怀不可为,无大智慧不可为,无大勇气不可为。   
  一个英雄最大的悲剧是“举剑四顾心茫然”,天地间如果已然没有一个对等的高手与自己过招,对于一个英雄无疑是多么难以忍受的事情。这让几千年后的毛润之先生也曾怀念过: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避暑时,吟出“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浪淘沙 北戴河》)。同是英雄,岁月也不能阻挡彼此发自内心的欣赏之情感。      遗憾的是,前人辛苦种大树,后世却乐而忘蜀,更不知道其先祖功业之难能可贵,这既蜀国的命运,也是中国式英雄大多无可逃避的命运。岁月更迭,时光沦陷,千年之后的当下,“富二代”这个词语成为流行语不也预示着那些激变浪潮里曾经雄心万丈的风云人物虽然能把握历史机遇,却无法造就自身奋斗精神延续的悲剧性吗?      总是有些故事让人唏嘘不已,也感喟生平功业的虚妄。但人之不能选择历史,犹如不能选择父母一样。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静静等待,或者观赏。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八、情觅桃花源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世人皆知桃源好,满途云烟迷踪迹。诗人描绘出桃花溪的清幽的景致,内心却迷恋着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世外生活的闲适宁和之美好。云烟缭绕间,小桥若显若隐,仿佛人内心美好的情感,也是时现时藏。诗人沿着桃花溪的美丽景色追寻梦里的桃花源,可叹的是流水轻盈,桃花有心随流水,流水无意引路程。寻找桃花源的旅程,依旧停泊在四望苍茫里了。有惆怅,有感伤,有期许,有希望,这寻觅的情感,就是人生的真实景况。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之上,桃林生动温柔;暮春时节,落英缤纷如雨。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为背景。请君赏阅:“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好一派老子笔下的清净闲适的生涯。有人说人生除开生死是大事,其他皆是闲事。难道不是吗,所有的意义都是人们自以为是的期许,是对此生短暂的不甘心,对死去生涯的惶惑,于是构想了死后依旧有着善良与罪孽的赏赐与惩罚,以之宽许生命中的诸多不如意而已。      林语堂先生在《发现自己:庄子》里从容谈起人生况味:“哲学家观察人生,正如艺术家观察风景一样——是隔着一层薄纱或一层烟雾的。这种看法使生硬的人生琐事变成软化,容易使我们看出其中的意义。至少中国的艺术家或哲学家是如此思想的。所以,哲学家和彻底的现实主义者的观念完全相反;后者熙来攘往忙碌终日,以为他的成败盈亏,完全是绝对的、真实的。这种人真是无药可救,他连一些怀疑的念头也没有,所以不能得到一个起点。”      我总在想,大多数中国人其实都是生活的哲学家,在平凡中憧想着美好的生活,容易为现实权力的不公与人情淡漠所刺颓,也容易在市井嬉戏里醉酒欢跃,即使人与人之间在琐常生涯里保持彼此的芥蒂与怀疑,但真正当远方的人们遭遇困境灾变之时,依旧容易动情于衷的热泪盈眶并慷慨援手。这些真实的品性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的身上,你稍微留心一下,就可以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大多若此。      我想说的是,其实,平静,淡泊更是中国人的本性。所谓隐逸,所谓闲散,所谓平和,其实才是中国人这么多年经历住苍黄变幻依旧能在大地上安静行走的原由,而这和消极无关,更多是我们文化血脉里的基因。更多的时候,我们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在那儿,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十九、枫叶舞秋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现代都市生活的忙碌琐碎让人们也很难停下匆匆的脚步。但人生短暂,朝如青丝暮成雪。毕竟人还需要在物质世界之外有一些审美的快乐,正如千年前的唐朝诗人杜牧在名作《山行》里所抒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他绘就了一幅美好的画面:深秋傍晚,枫叶红得生气腾腾,欲与江南二月的鲜花一争鲜艳。在微寒的深秋中有一种温暖人心的力量。   
  其实,如果单从自然风物给人的通常感受来看,秋天更多的是一片凋零,所谓一叶悲秋,就意味着繁华过后的清冷寂寞,很多忧伤都随着那漫天飘落的枫叶一直落到人们的心底。那随风飘落的枫叶,如一只即将耗尽生命最后一丝力气的蝴蝶,虽然留恋繁华人间,但终究轻落寂静尘埃。但诗人却以停车坐爱的优雅心绪,与我们一起分享大自然带给人的一片红火的秋色,不能不说在其内心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都将遇到生命里的春暖花开与秋意逼人。大多数人是居春风得意时则其乐融融,处逆水行则灰心颓散。其实,人还可以用一种出世的精神过世间的生涯,可以为生命中遭遇的美好细节而快乐欢欣着,过一种具有审美情怀的人生。   
  尤其在当下,我们大部分人处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欲求心安,却难得心安,想要清淡,却总是烦乱。当一个人真正不得意的时候,其实做到心态平和是很难的,这不仅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悟性,对生命本身偶然性的达观,将能真正成就一份安宁的心态。让我们停一下匆匆的脚步,静静地等等自己的灵魂。当你忙碌一天,在回家之前,在公园里静静的坐一坐,看看夕阳的深情,听听内心的声音,人生就有了一份美感。不要借口说生活太忙碌,忙碌的从来只有欲望,对于人,总有一种比欲望更高的审美情怀值得我们追寻。     在这淡淡人间,我们总值得生活下去。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江雪心上飘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中国是个值得让世界尊敬的国度,我们的文化里确实有一种高贵的消极精神,而唐诗里的孤独,更有一种优雅迷人的意境。最让我感触的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布满孤独美感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美是真实的,但将个人的孤独从私人情感抽离出来,将人放入空旷豪迈的天地中间,越发显得人性本质的孤独感觉。      本诗知名度自不待言,大凡中国人让孩子读古诗本诗总在入选之列。按道理象这样的以大雪茫茫,冷落孤绝为主题的对人生孤独的长叹是不应该让小孩子读到的。这会在幼小心灵里播种太深的孤独,而这种孤独不是身体意味上的,而是对人生本质上的思考。千山本是花鸟喧闹,其乐融融;万径本该热气腾腾,陌上红尘自飞舞;但人间因雪花飞落,而众人皆归去留下孤舟老翁自钓雪。本诗无意间以文为画,绘就一个白茫茫一片真干净的空净之景,诗里没有一字也写静,但却无不写静落之情,并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那无可抑平之孤独。      同样是孤独,在李太白诗《独坐敬亭山》却有另样情怀:“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在太白流露出对人生的深沉孤独的体认的同时,也依然能潇洒如仙:能邀月共饮,能与山畅谈,在人生的孤独中依然保持着一份对人间万物的眷念。鸟已飞远,云飘天边,此人间好象只剩下了太白与敬亭山了;而敬亭山也是否有了灵性,同样深情看着太白,两无厌,心悠然。      我认为,孤独然是人生的宿命,而从来就没有一种不经过藐视就能被超越的命运。所有颓唐者不是因为苦难命运本身而颓唐,而是因为性格自身的怯弱,因为保守恐惧的心灵。在电影《奔腾年代》中那匹一直不被看好的劣马,其实就是我们每个普通的人。真正的悲观的人对生活是充满热情的,在前一天被生活伤害得遍体鳞伤,依然在黑夜期待着第一片阳光的翩然来临,这是人性最可爱可敬的地方,更是我们一切尊严的根本所在。      孤独蕴涵着美,一个人的孤独很美好,两个人的喧闹却更好。当我们知晓这一点的时候,很多美景已然错过了。    
       作者:@王语邻 回复日期: 11:14:09   回复         呵呵:@西西里兄文笔高妙,见解独特。本稿水准普通,我本西南一闲散之人,没有多大野心呢。        @江南798兄,以小无相功作比,也未必不可。其实,这个稿子本来就是安顿自己内心的结果。        多交流:)    ————————————————————————————  第一:王大哥不必过谦。  第二:大哥的随笔,已经很棒了。如果想在诗歌里头继续发力,诗歌的比较文学好像还是个偏门。希望王大哥能对唐诗继续深度梳理一下。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一、人间恋夕阳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读唐诗是件特快乐的事情,你能重温很多小时候就知道的名句和成语,李商隐的《登乐游原》里写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收尾两句千古传唱,他写出的人生暮年对生命的留恋已入化境了,几乎不可能被超越了。          乐游原“ 其地居京城之最高,四望宽敞。京城之内,俯视指掌。”诗人心情不佳,向晚登高处,临风望断长安城,长安的繁华与诗人本身的孤独感受对比鲜明。本诗在感触中却在阐述着人生如朝露的短暂与暮年对人生的眷念感。      曹孟德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有神似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道出了心态决定年龄的哲学。孟德的诗壮心豪气,因曹操本来就是五千年天地间数得着的英雄人物;扫荡天下,号令群雄的精彩人生,让他对生命充满了更多的欲望;李商隐诗却如同邻居之间的聊天,闲散却亲近,清淡而平和,忧伤又满怀哲理。其实,夕阳是一天里的阳光的暮年,人生暮年却是一生里最后的夕阳。          青春如朝阳初起,竭力闯过那遮蔽的厚厚浮云;壮年如午后当空之日,意味着强大力量的美感;惟有夕阳,经历了生命喜怒悲欢,即将滑如黑夜的幕布中。但夕阳却十分淡然与温和,给人一种说不明,道不清的亲切与慈祥。“只是近黄昏”,却心中依然挡不住一阵悲凉,人都会老的,虽然我现在这个年龄谈老显得有点矫情,但如果作为一种情感与思考却未必没有意义。      因其人生短暂,更需要我们珍惜当下,以一颗平静从容的心在繁华中保持一种欢乐,当夕阳西下那一瞬间,我们能做到无愧我心就好。正如诗人雪莱说:“死亡是凉爽的夜晚。”简单说,人生做到怕过,爱过,苦过,恨过,奋斗过,就足够了。有人的爱写在水上,却依旧会向晚恋夕阳。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二、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读杜甫的《旅夜书怀》让人在禁不住感喟万千:“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真可谓此景中无我,我的心境却尽在其中,或许这便是人们称其为诗圣的缘由吧,文采自是飞流,思想更是动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是要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写出来,而这与是否为文人无关,更多是作为思想家对千古人间的深深的思索,让我无比动容。      细草随江风摇摆,孤舟在大江停泊,那漫天的星星点点好象也疲倦了,低垂着的目光轻轻抚摩着阔迈大地,那水中的月亮与波涛一起荡漾。在这种随人心境而给人或静美、或壮怀感受的旅夜里,诗人各种人生经历纷纷涌入脑海,回首前程往事,细看人间变幻,人生究竟因什么而显得有意义,让敏感的人荡起一阵感喟。      人世声名不过过眼,官爵之美也因光阴落幕。最后一句写得伤感而有贴切“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直道出了人生真相,真正的书写者一生都在漂泊着,人间没有理想的天堂,而天堂不过是人对美满的向往,漂泊人生正如同天地间独自翱翔的沙鸥,孤独并且渴望着自由。      人生对自由的热望,正在于自由很难实现,你可以说以心灵自由为目标很渺小与怯懦,但心灵的自由正是行动自由的先导,如果一个人不能自由地思考与书写,那么仅仅追求行动和权利上的自由,就很容易滑落进一种基于情绪的狂躁,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上,人们以自由之名流淌了让人毛骨悚然的鲜血。      虽然历史陈迹渐渐不能激荡出我们内心的恐惧,但对自由的追求过程中容易犯下的狂热病却如幽灵一样在恰当的社会反射之下复活。人生是孤独的,并不因为获得人生的自由而有半点改变,我们对自由的热爱,正在于我们深味这孤独的美与忧,并且努力寻求多姿人生的可能,而这可能也许是人类所能获取的最好的礼物。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三、锦瑟思华年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有的诗歌于我们是一见钟情的,这如同在茫茫人海遇见你心中的那个人。是徐志摩所谓的“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缘分而已。李商隐的《锦瑟》对我就是这样一首诗。好的诗歌未必每个句子都是好的,但这首诗歌却字字珠玑,如美玉越赏越爱,越爱越伤,道尽了千古情人泪,写完了光阴过往情。让我们再次回味一下吧“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本诗让我自然地想起电影《倩女幽魂》里有首歌曲:“十里平湖霜满天,寸寸青丝愁华年。对月形单忘相逢,只羡鸳鸯不羡仙。”很明显电影是受到了本诗的影响,歌词的缠绵之意写得很贴切,寸寸青丝,华年如水,只羡鸳鸯。但对人生的深刻程度思索显然没有本诗精妙。      同样让人难以忘怀还有宁采臣与聂小倩的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的款款深情:人生路,美梦似路长。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 红尘里,美梦有几多方向。找痴痴梦幻中心爱,路随人茫茫。(见歌曲 《倩女幽魂》)      在《锦瑟》里我最喜欢“庄生晓梦迷蝴蝶”充满着哲理味道,此生的梦幻,梦里的真实,谁能真正分得清楚呢?人常常说,假做真时真也假,真到假处假也真。人生的真真假假充满着变数。“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被文字温存了千年的情感依然穿越着风霜雪雨扑面而来,让你我回望起最初的心动时刻的怅恨无奈。     但人世变迁无数,江水东流不停,洗磨了多少多情人的缠绵事,停泊了多少离别人的少年情怀。那当时的忧伤郁结,多年后的思念回忆,如此残酷,却让每个真正经历过情感故事的人在一瞬间泪流满面。有时,人们不是爱上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爱着当时自己纯净的心情。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四、陶然共忘机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      人从何处来,欲向哪里去?如此简单一问,却布满了哲学的尘微,如一把飞刀,总在暗夜流星之际轻轻叩问红尘男女的心扉。李白是一道流星,一生满是理想,满是欢乐,满是悲楚。试想在千年之前,一位丰神俊逸的读书人为官爵所累散漫于山林,那是怎样一种况味。终老南山者,未必真对南山心有独钟。情迷桃源人,未必真对人间没有余情。真正欢乐于隐逸生涯者,反倒比汲汲名利的众生,拥有着更多的对人间的爱。没有那份对生命本身的热爱,他们又怎会对紫陌红尘放不下,依旧在林泉间,在岁月的缝隙寻求一份寂静的欢跃呢?      暮色渐晚,山月轻轻爬上了树,李青莲自终南山而下,回望来时之路却已隐没于茫茫暮色,那条林中之路,也在芬芳泥土陪伴的青葱风情里迷失无踪了。若就这么独自一人行走于天地间,即纵欢娱,却也终是寂寞得紧。幸好,下山之时,却偶遇着了斛斯山人。既然相逢之,不如同归田家喝一杯吧?太白是个随缘之人,当下就随着斛斯山人深一脚浅一脚地穿行于暮色渐沉的山林间。“您慢一点吧,这路却比来时要艰难一些了”太白抱怨道。斛斯山人边走边用竹杖将纠缠着的野草拨开,回头对太白笑着道:“人世之路,就是如此,来的时候总以为定可达到心中所愿想风景,真经历风景之美时候,反倒觉着那风景不见得就那么美了。很多人既失落了心中的风景,甚至连找回来时路的勇气和记忆都做不到了。”      就这么有一句,没一句地拉杂着家常。终于到了斛斯山人的田舍了。只见一孩童一蹦一跳着,面目欢快地来开门了。绿竹引领着他们走入了这座清新安宁的小院子,那青萝的枝叶仿佛也看到了人们的欢乐,轻轻摇曳着表态欣喜的意思。宾与主之间相投得很,谈天说地,谈笑风声,那乡间之酒仿佛比长安街头的美酒好喝多了,一杯又一杯,却总是不醉的。且饮且吟,且饮且歌,在这美好时刻,人是自然之子,在星子之下,与时光融为一体,仰望天河边,那往日的星子却也跑来听他们的歌唱了吗?否则,怎会星辰稀松得若秋日的落叶一般疏少呢?      “斛斯山人啊,我已醉了,但这是来长安之后最让人闲适与欢快的一天,真的感谢您的盛情招待了。”太白动情地扶着斛斯山人。斛斯山人见着太白尽兴得很,内心也欢喜得紧道:“先生乃天才人物,却知人间至乐不过清淡温和地过着仅有一次而难能有再的生涯罢了。什么帝王生涯,万岁千年,都是做不得真的。”      是的,真实的美,才是最终的美。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五:清夜明月光  ??  静夜思 ??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文墨之道,或以旧瓶装新酒,或以新笔说旧题。本诗当是后者,吾国吾民总有一些乡土情愫,故乡总是人心底挥之不去的甜蜜痛楚。以明月意象化解内在故土纠染,于中土文人心中总被念叨着。晋人就有《秋歌》云: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明月千里寄相思啊,李白也曾在《把酒问月》里说:“古人今日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录自《唐诗赏析》)本诗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惟有真朴如斯方能直触人心内最柔软的情愫。本诗最美处就在这自然倾泻,流水行云般地纯朴清爽。是以,胡应麟在《诗薮》里感喟:“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之思想美,总是困境中一种个人性突围,江山不幸诗人幸。诗之情感美,却惟能妙手偶然触碰到,不可强求的,本诗胜在情,而不计于文辞之丰韵。      夜色最是迷人,祥静,清宁,周遭安美芬芳。后来天才东坡就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悠然怀抱(《永遇乐·明月如霜》)。就在千年前的一个月华如水的清夜,李白独自行走于江湖间,或是夜半起身,或是本就未眠,谁知道呢?反正他的乡情被月光挑动起来,月色如一块小石头激荡起他心头的那面湖水,波光粼粼,万古流荡。      是的,流失的是岁月,存留的是情感。千年已过,如今社会匆促不居,天涯游子更多了。明月还是那个明月,却早已换了人间。漂泊在外的游子为了外面的精彩世界而栖息在外,如寒冷冬天的鸦雀,冷暖心自知。举头低首间,乡情故意表达得无限清晰。      诗人余光中在《乡愁》里轻声低述的: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漂泊在外的人,更该抽点空闲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呢。不要再说工作太忙,不要再说现代通讯畅达,一个电话就抚摩了乡思。很多时候,乡情,亲情若失落了,就会如流水一样永不再回了。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六、明月清泉间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字摩诘,心慕佛教义理,以诗道高妙被美为“诗佛”。其名与字皆取自佛家《维摩诘经》中的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佛门弟子,却过着世俗繁华生涯。名如其人,王维之生平也与维摩诘也差不多,一生都过着亦官亦隐亦居士的日子。苏东坡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摩诘以画家之眼光探觉山林秋夜之美,点滴笔墨就把清美灵动的山水画卷传递于悠长光景。山雨初静,万物欢欣,整个世界如浴后一样纯净而清新。暮色如水,天候微凉,眉头心上,难免多了几许怅惘,毕竟时序已入秋日。     心境散闲的人,不会久为秋风萧瑟而落墨,不会长被草木摇落而忧伤。遥目而去,月华如绸带般把山林缠绕着,那依稀散落的影点,是月光温情脉脉的眼神。丁冬清脆的自然音符,原是泉水流淌过山石所跃出的欢跃歌声。清泉明月几时有,松间独立意何求?  
  生命如一株安静的树木,散落在天地人间,把头埋进尘土里,终将散放出自我的青葱美满。     心静如水,心凉若秋。那一刹,却被竹林中飘来的片片声笑所惊醒,原是洗衣少女们归来了。莲叶本自安然,却也被那漂流之渔舟带起了摇曳的身姿。本是山中百姓素常生活,在摩诘笔下却也妙趣鲜活,这不过是因着他有着那么一颗诗心,一双慧眼而已。诗歌之美,须有情趣,须有意象。情趣者,于本诗则为闲散清丽之身感心受而已。意象者,则为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竹喧浣女,莲动渔舟。这情趣之美就搭乘着意象之列车,穿透千年光阴来到你我面前,此为古典诗词大美存之的实迹。     在《楚辞·招隐士》里,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致隐士呼道:“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王维融身清美山色里,就很自然反其意而用之,虽说春日早已如大雁飞罢,但能长久栖居如此秋日里,又何必归去呢?这归隐心境也非摩诘的朝夕之见,反倒是其生活追求之一面,他曾自况:“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录自王维《献始兴公》)
     ??   
    第一辑:优雅的约会----邂逅唐诗       二十七、抽刀断水流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电影《伊丽莎白镇》里旁白道:我要你为所有的一切,陷入一种深深的忧伤。人之身体总归拘囿于时空之瓶,即使诗意之眼能搭乘想象之翅飞翔宇宙洪荒,此身依旧是难得自由的。本诗开篇之句或许正感应到了这生命之无奈。到底是昨日离弃了我们,还是我们抛开了光阴呢?究竟是我内心乱了今日,还是素常生涯让内心乱了呢?谁能真正说得清楚。佛家说,风动,叶动,总归是你内心动了了而已。     长风万里吹送秋雁南来之际,正是开怀酣饮高楼的好时候。是的,珍惜这人间好时节,一片云、一掠风、一杯酒,都是值得我们享用之欢跃。且看那:流光漫飞舞,人世凋谢频。往昔无情,只能被人怀念,却从来就如同天上来的黄河水滚滚东流不回头。而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故旷达如太白依然心多烦忧。长风万里在胸怀,湖海可以洗红尘,遥望风流人物已随雨打风吹去了。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显自由意境。同样的,在李白《送贺宾客归越》里又:“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真正的狂者,必如在蓝天碧海遨游之海鸥,勇敢而热烈地爱着此生的生活。即纵世间暴风雨总是扑面而来,但依旧抵挡不住他那壮思飞翔的精神力量。愁绪本就有,抽刀了却不了古今愁。     罢了,与其哀叹生涯的不如意,不如学学古人寄意江湖寻得真自由。在《后汉书·袁闳传》里写道:“延禧末,党事将作,闳遂散发绝世”。更早的则是范蠡在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之后激流勇退,一袭白衣与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后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可见读书人,归隐江湖是迟早的事情,好多事情也就做不得真的。     或许,正是窥破了这历史本相,太白才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其实仕途如意与否,对太白都是浮云如梦。他终究是一个绝世之天才,潇洒的狂生,真正之酒徒,道家的爱好者,天性追寻自由的人,这些尘世经历总归不过是经历而已。他是清醒的酒徒,也是迷惘的天才。他白眼观日,却又局促井中。他幸亏遇着那个美好的时代,即使个人功业没有完成,但“江山不幸诗人幸”,其苦闷与烦扰,却终究成就了这位“诗中的神仙”,历史最终并没有辜负他。即使同代的绝世高手杜甫对他也是推崇不已:“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法国思想家卢梭街巷知闻的“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但即使身体之不自由,依旧无法局限一个人追寻精神生命的旷阔无限。对于人而言,精神自由是一道光亮,照亮了人性的怯弱与专制的后花园,让人在生命的花园诗意的游荡。精神自由又是一块橡皮泥,作为一个自由的人你可以按照自由意志将自己生命的泥团揉捏成各种形象,一块浪漫的泥团是我们的生之尊严所在。        
      二十八、池月渐东上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山水诗给中国诗学注入了一股泉源活水。孟浩然则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唐诗选》)。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之间的孟浩然,正如其自道:“朱绂恩虽重,沧洲趣每怀”。直到他40岁游身长安,终还是落得个“诗名满京城,应举终不第”的尴尬局面。幸耶,否耶?于其内心弘愿,自是惨烈;于唐诗则增添了一段传奇与几篇佳作了。     他与王维私谊甚好,时有往来,酬唱诗文。据传他曾在王维家里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王维只得据实奏闻,玄宗让他出来相见。当孟浩然诵至“不才明主弃”时,惹恼了自诩为明主的玄宗:“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终究完结了此生出仕的念头。     世路荆棘诗人幸,若论诗才,孟浩然自是一流。但在李杜之光芒万丈下,终难免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历史困境。太白与杜甫对他却是颇多赞誉,李白曾赞其:“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也称美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即纵若此,我暗自揣测,若老孟知晓千古以后李杜文章之若鲜花盛开,其内心总免不了几许酸辛的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是那么清新安稳的生命景象,夕阳西下,池塘上悄然爬上了半个月亮,细心人总能感触到一种柔美的情怀。天地日月自是自然场景,在那旷阔的人间,一个人“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又是多么让人向往啊。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最是幽雅得紧,非雅致高洁之人,非淡泊清平之心是作不出来的。这与他的“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省试骐骥长鸣》)被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里评味:“佳景亦佳句也”,“一时叹为清绝”。     紫陌红尘激荡,心头或多或少总是被忧愁焦虑所困顿。何时,何人能在山间夕阳、池塘荷月的陪伴之下,散坐于清凉之境,细听那竹林间露水滴落的岁月静好的音乐?闲适写意,静乐非常,真正将中国山水画的神采与中国文学的细腻融合一体,读之香气四溢,思之若在眼前。       披头散发在傍晚时节纳凉,周遭一派静好,人闲卧在田园中,无限惬意,舒爽了得。这让我想到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晒太阳的故事。一天,第欧根尼正沐浴在阳光抚摩的惬意之中,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怀着崇拜的心情问道:“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第欧根尼淡然道:“请别挡住我的阳光。”背景不同,但闲散快活的心境却是相同的。     至于是否弹琴也罢,知音在否身旁,难道真的是诗人心头的遗憾吗?在自然里,他能会悟这如此美景,游心于美好瞬间,他本身就是自然的知音,在平静如水的心怀里与自然倾心交谈。若将人与自然分开,则是自然给人以美好的触动。如融身天地之间,日落月起,池塘荷香,竹叶滴露,都是有生命感的,到底是人被感动了兴起了诗意,还是世界被他的诗意之眼打动了才呈现出贴心的温情,谁晓得呢?      
      第二辑:月光下漫步----抚摩世界    此系列随笔部分发表于《花城》杂志(2011年第2月期)    ?
  一、海上渔夫:一天夜里,偶然间与英国风景画大师特纳的名画《海上渔夫》遭遇,让我内心深为震撼,泪水湿润了干涸多年的眼帘。我得说,我并非一个心硬如铁的人,但多年来却很难流泪了。是我感觉迟钝了,还是社会麻木了,谁知道呢?让我谈谈这幅画吧。目光顺着画面下去,整幅画面色调黑沉,渔舟在海潮中摇摆如风中枫叶,而那船上的渔夫们在茫茫海上正如同蚂蚁们在无垠大地上那么单薄脆弱。幸好在那怒海狂嘶之外,远处天边一抹朝霞正奋力穿透过那暗淡的天空,而这正是残酷人间风雨中的希望,虽然历经艰辛,心中依然不曾熄灭的希望之光。黑暗终将褪去,暴风雨也不过是人生长路的一段变奏,而那天边的阳光终将抚摩曾经沧桑的世间万物。??        ??      ??  二、一只陷入琥珀中苍蝇:无论物质力量如何撩拨我们内心那些欲望的暗流,一个事实是人们对人间天堂的渴求正让人陷入那只沦落在琥珀中的苍蝇的境地。我们被看起来透明的琥珀包围着,看起来一尘不染,其实早已丧失生之活力。但即使这样,我们依旧在越狱,从人生里的肖申克监狱逃亡着,寻找曾经拥有而早已失落的激情与梦想。是的,总有一种梦想点燃你对“更美好生活”的热切希望。当过去照亮未来时,今日的我们也将为后来者所欣赏或叹息。我们每个人都是陷落进生活泥淖的苍蝇,在这里苍蝇不带评论色彩,相反地,我希望我们都能有挣脱生活困境的勇气与努力。当思想的鸭子划动双足在你脑海里盘旋游荡,你是否能收获一份跃过欲望河流的宁静呢?是的,生命之幸福,既不依赖现时际遇的满足,也不存在自以为是的犬儒快活,而更多凭靠自由的思想,平静地记录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如果我们注定无法再去创造什么,那么就让我们忠诚于大地,诚实地面对置身之世界,并试着与这个世界有所交谈,在理解世界的旅程里寻找到自己。?
    三、污泥塘里的鸭子:波澜作家米沃什在《作家的自白》里讲了一个寓言故事。“很久以前,我走在波兰的乡村路上,看见几只鸭子在污泥塘里洗澡,不免沉思起来。附近就有一条流过赤杨林的可爱的小河,使我吃了一惊。为什么它们不到小河里去呢?我问一位坐在小屋前木凳上的老农。他答到,它们要是知道就好了。”        在这里我也得到一点启示,生活里的放荡人生当然也是一种欢乐,但沉浅与宁静更是那条清澈的小河。人如果沦陷在享乐主义的泥塘里时间太长,眼睛难免会沾染上泥塘的颜色,眼前的一切难免灰蒙蒙一片。不断追求喧嚣的肉体快感,源于我们无法面对自我的独处时刻的羸弱不堪,我们狂欢因为我们发觉自己居然如此难以忍受自己的灵魂世界的荒漠。        但人生的本质是否就是从空虚到虚无呢?我们因为我们的不同选择而过着不同质地的生活,而这和富贵贫贱无关,这只取决于你对精神世界的热爱程度。阅读、思考、写作就是一种反抗荒谬人间的方式。当一个人捧起一本书就如同一个士兵提起了武器踏上了远行的道路。当你开始思考的时候,你其实已经在和这个世界作战了。而你手中的笔就是战士手里的枪。        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我提起笔如同一位老兵扛起一把征战多年的枪,而我的战争是反抗这个世界的庸俗潮流,一种把人不当人的潮流。虽然我充满着孤独,但却无比欢快,因为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永远有那么一些人和我一样,在试图改变点什么,我们没有失魂落魄。虽然我们只剩下一只笔,但它依然能动摇整个世界的荒谬。
      四、光:波兰作家契斯拉夫.米沃什在《作家的自白》里写道:“那么,什么是光呢?就是人身上反对天然成分的神圣成分----换言之,就是不同意“无意义”、寻求意义、嫁接在黑暗之上像一根高贵嫩枝嫁接在野树之上、只有在人身上并通过人长得更大更壮的理解力。”实际上,人最大的光辉正是这种理解力,一种对自我迥然其他事物的自信,一种突如其来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世浮华一世梦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