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古诗配画图片大全里的哀枚怎么画 所见古诗配画图片大全里的哀枚怎么画

当前位置: >>
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一、课题的提出 我国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代中国人,她是中华民族 生存发展的依据,是中华民族屡遭灾难却始终屹立在世界东方的坚实基础。古诗文用词 准确、凝练,诗句的精深华妙充分表现了汉语言的魅力。三千余年前孔子曾曰: “小子 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 木之名。 ”他教导年轻人应多学诗。新时期的 1999 年,我们同样听到了原国家总书记江 泽民同志的劝勉: “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 ”我国古典 诗词源远流长,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大师,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 神灯塔” ,足以照彻千万年,足以沐浴古今人。学生们通过诵读去体会他们的精神,通 过诵读去接受美好情感和高尚人格的熏陶。多诵读古诗文,还可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提高他们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 “能读千赋,则能为之” 。苏轼也说过: “腹有诗书气自豪。 ”可见,读和背是一种积累, 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 《新课程标准》要求 1-6 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 160 篇,并在附录中列出 70 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 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 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 “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了诵读、理解古代 优秀诗文的具体要求。实际教学证明,多诵读古诗文,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 情趣,提高人文素养、政治素养。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 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 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 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 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 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 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 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 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 标准答案上; 依然要求学生采用 “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 的老三套做法, 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在古诗文的传授过程中长期形式 单一, 过分强调学生对离他们距离久远的古诗句的硬性理解, 强调对古诗句的死记硬背, 往往把精美的古诗文搞得支离破碎,把对古诗文的理解变成了无数个知识点的简单累 加,学生学得费劲,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开启孩子们的心智,用优秀的文化资源充实孩 子,接受文化的熏陶,提升孩子们的文化品位。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 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 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 本课题认为小学古诗文的教学应着眼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主要目的是激发小学生 学习古诗文的情趣。基于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的研究” 。根据古 诗文的内容需要,讲解需要,学生感悟以及其它诸多方面的需要,在实际古诗文教学过 程中开展小学生最喜欢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去,使得他们的才艺真正能得到很好的展示,思维的火花得到尽情的迸发,从而让孩子 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 为了真正把古诗文教学落到实处, 本课题组就目前小学古诗文教学状况进行了一番 调查。 时间:2008 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及第二学期开始阶段 调查对象:本校四、五、六年级部分班级和任教的语文教师。 调查结果如下: 1.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古诗文学习兴趣 (表 1) 年级 四 学 生 五 六 人数 245 370 330 很有 兴趣 133 141 115 比例 54.5% 38.3% 34.8% 有一定 兴趣 106 208 189 比例 43.4% 56.4% 57.2% 无兴 趣 49 20 26 比例 2.0% 5.3% 8.0%有兴趣的主要原因:(表 2) 原因 增长 知识 “词句 “有 好” 趣” “很 美” 含义 深刻 读背 上口 陶冶 情操 长大想 做诗人 人数 比例128 38.7%29 8.8%27 8.2%24 7.3%22 6.6%19 5.7%14 4.2%4 1.2%从表(1)上可看出,随年龄和年级的增高,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呈递减趋势。越 到高年级,“很有兴趣”的学生所占比例越小,“没有兴趣”的比例相对升高。 学生对古诗文有兴趣的原因阐述基本上是感性的, 较为笼统、 模糊且单一。 “可 如: 以知道古代的人和事。”、“古诗很有道理。”等。仅少数高年级的学生阐述较为理性 化些,如:“古诗经过岁月的磨练,古人写诗时又倾入精华,虽令人费解,但学习后别 有一番风味。”,还有一位学生简洁的词汇进行了概括:“深奥、柔美、神秘、缤纷、 感情真实”。 影响兴趣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还有少数学生认为学古诗十分 枯燥,无实用价值。另有近 14%的学生有(或无)兴趣原因一栏里空白或填“不知道”。 2.夜来春雨润垂杨 春水新生不满塘────古诗文掌握量 学生古诗文掌握(主要指能背诵)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3): 课 内 (首 课 外 (首 总 计 (首 /人) 5 13 20 /人) 4.9 12.8 19.6 /人) 18.2 23.5 19.9 班级人均 最高值 班级间差 异最大值年级(首/人) (首/人) 23.1 36.3 39.5 26.4 50.6 48.3四 五 六从表(3)看,课内掌握情况较好,课外掌握量与年龄并未完全成正比,而是因班 而异。五年级一个班人均掌握量比六年级人均高 11.1 首,且比六年级中人均最高的班 级多 2.3 首/人。经调查,原因是该班语文老师平时对古诗文教学比较重视,每周都有 学习要求。虽然各年级学生或多或少都掌握了一定量的古诗文,但对照《课程标准》第 二学段 50 篇(段),第三学段 60 篇(段),小学阶段共 160 篇的要求显然存在差距(即 使加上教材中要求背诵的其他白话文片断)。而且,绝大部分是五言、七言古诗,词可 谓凤毛麟角,古文则无一篇。 二、国内研究综述 浙江海宁有位特级教师对古典文学的兴趣较浓,研究了“小学古诗再现教学法” , 通过“再现”缩短了学生与古诗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走进了每一首诗歌所特有的境 界。许红燕老师对古诗进行了“五读法”教学, “五读法”即读通、读懂、读精、读会、 会读。俗话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五读 。 。 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达到理解诗意,领会诗人所表达的意境的目的。常州 市新北区国英小学对小学古诗词教学如何“深入”与“浅出”进行研究。“十一五”时 青岛市镇江路小学把课题研究的着眼点放在了《古诗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上,通过 研究,孩子们用朗诵、表演、歌唱、对诗、自创诗词等形式,展示他们几年来学习的成 果。李吉林老师主张进行古诗文的情境教学,不但在教室中创设,还可以带学生到大自 然、社会大课堂中去,让学生在现实场景中去感受、体验、思考,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 中积累更多的古诗文,陶冶自己的情操,锻炼自己的意志。 以上的古诗文教学研究都只是针对古诗的一般教学进行优化或在只对某一方面深 入研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效果,但是没有针对古诗的写作特点和学生的年龄 特征、年级特征等研究相对适合的教学策略。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研究源于中国 传统文化和当代古诗文的教学实践,活动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课题 旨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古代优秀诗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 三、概念界定 “活动化教学”是指本课题旨在帮助学生在理解这些古代优秀诗文时根据诗文内 容、感情表达、学生感知等诸多方面因素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得学生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中,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创建的一种教学 方法。 本课题所要研究的是小学古诗文活动化教学中的策略, 寻求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 认知特点的各种古诗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 文学艺术素养。 四、课题设计 (一)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优秀诗文的兴趣,学生能在各种 感兴趣的古诗文教学活动中,理解古诗文,记忆古诗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从而真正加 厚和刷新他们的人生底色,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享用一生。 2.通过课题的研究、实践,寻求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教学策略,优化 古诗文教学的课堂。 (二)研究内容 1.研究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2.编写课题研究成果集 五、课题实施 古典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 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尤 其是那些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的历代名篇,特别适合 小学生诵读。把古典诗文的精髓,传授给每一位炎黄子孙是我们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 任。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课题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文活 动化教学时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之前,我们教学过程中发现了诵读方面存在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1.学生诵读字 音不标准。2.诵读无情感,无节奏,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3.诵读的兴趣不浓厚, 诵读氛围不浓烈,诵读的时间没保障。经过探讨,我们对古诗诵读教学提出以下目标: 读准---读顺---读好---读广 读准:指的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读顺:指的是读的通顺、流利。 读好:则要求读出情感体验,读出意境美。 读广:充分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期,让他们大量诵读,在记忆的深处积淀丰富的经 典古诗文。 关于读准: 1.归类法:将难读的字罗列出来,整理归类,帮助学生强化训练,深化记忆,很 好了解决了学生的字音问题。 2.纠错法:让学生互相倾听,在倾听中纠错,互帮互助,纠正错音。 3.示范法:这个方法通常用于学生无法在归类和纠错的手段下读好个别难读的字 音的时候。这时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帮助学生读好字音了。 关于读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足够读的机会,读的次数应多,读的形式应多样,充分调 动学生读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熟练,边读边记忆。自然就能读的通顺了。 关于读好: 课堂上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正如《课程标准》中提出 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们 在并不机械化的将诗歌的情感强加给学生, 而是注重运用灵活多样饿教学手段引导学生 自主的体会诗歌的情境,尊重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诵读水平。 经过探讨,我们拟出了以下教学手段:有引导读、想象读、表演读、配乐读、唱读、榜 样带读、画面感知读。 1.引导读:如果教师的范读、吟诵,恰如其分地表达作者的感情,那么学生一开 始就能受到感染,激发起浓厚的情趣。比如在教学《绝句》时,老师自己声情并茂地诵 读了诗歌。 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古诗文的精彩片断的意境和神韵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传达 给学生,在“导”的过程中让学生细细体味,认真感受,使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春的气 息,感受到诗歌中的美好意境,也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 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 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 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 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 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 ?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 ?你们担忧吗?再问!? 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 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 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 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2.想象读: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它是用极其有限的字数表达了极其深刻的 内涵,如果不展开想象,就无法进入诗歌的内部,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和情感境界,因 此只有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才能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位诗意,走入诗人的 意境中,再现诗人当时的情感世界。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时,就运用果想象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时声情并茂 的讲述道:这是深秋的一个夜晚,好大好圆的月亮挂在高高的天空,你和你的小伙伴, 蹑手蹑脚的来到后院的空地上,兴奋地寻找着蛐蛐的踪迹,这时,你们听见了(课件: 放蛐蛐的声音)以你们以往的经验判断,这可是一只好大的蛐蛐啊,捉住它,你们一定 能在和其他小朋友的斗蛐蛐比赛中获得第一名。你们悄悄地靠近发出声音的地方,提着 灯笼,一边照亮,一边轻轻地拨动小草,忽然,你们眼前一亮,看到了那只蛐蛐,说时 迟, 那时快, 你们一伸手, 哈哈, 蛐蛐被你们逮住拉。 (怎样, 你们这时有什么感觉啊?) 学生立即高兴的回答:?捉蛐蛐真好玩啊,我们可高兴了。?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当 诗人也回想起这一段童年的往事的时候, 你觉得他的心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学生答 道?开心,快乐。? 通过这样的想象,学生很快就体会到诗人微妙的情感变化,体会 到他从浓郁的思乡愁中渐渐萌生出一点欣慰的情感转变。 3.表演读:学生边表演边读,既理解了诗歌中的情境,又增加了读的情趣。如教 学《所见》一课时,我们的教师就经常运用到表演这种方法,让学生将牧童骑着黄牛, 唱着歌,来到树林中,那种悠闲愉快的心情表达出来,接着发现一只蝉,为了捕捉它而 忽然闭口站立,生怕惊动了蝉的样子表现了出来,学生边边诵读,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 文中的情境,朗读起来就生动有趣多了,我们看到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使诵读成为以 种乐趣,诵读的水平也又了较高水平的提升。 4.配乐读:在古诗教学中,音乐对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理解诗歌的情感也有很 大的作用。如在教学《春日》一诗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曲春意黯然的音乐,在音乐声中 可以感受到鸟语花香,春风拂面??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眼前立即出现了一幅生机 勃勃的春日美景, 立即体会到诗人此刻舒畅的心情, 诵读起来也充满了美感和愉悦。 而 另一首《泊船瓜洲》的教学中,教师可挑选一首乡愁浓郁的乐曲在课堂上播放,学生通 过想象,则想象出了一个充满愁思的画面,对诗歌境界的理解理解深刻了起来。可见, 音乐给想象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对诗歌情感的理解上的帮助之大!无论是教师的范读, 还是课件的展示读,还是学生自读,指名读、齐读,都配上了优美音乐,特别能引发人 对春天的遐想,体会纯的美丽气息。学生从音乐中体会到诗歌的意境,收效甚佳。 5.唱读:古典诗词本身就是依韵而做,富有诗歌的音乐性。因此在教学时,可以 给诗歌配上一定的调子,带领学生一起吟唱。用学生熟悉的旋律来吟唱这些古诗,寓教 于乐的效果不求自来,学生对古诗的诵读兴趣也会大大提升。 6.榜样带读:学生因个人素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各方因素而存 在着各种差异,因此,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善于发现,就能从中找到许多小榜样。他们 或许是受到父母的熏陶,或是自己对古诗诵读十分感兴趣,或者是善于模仿教师或电视 中的诵读,而形成了自己的较高水平的诵读能力,我们教师应有一双雪亮的眼睛,及时 挖掘这些特别人才,让他们在课堂上多多展示和进行示范,学生往往对这些孩子的诵读 更加感兴趣,因为他们是同龄人,同学之间容易产生比一比、学一学、赶一赶的心态, 因此他们的示范一定能起到相当好的效果。这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利 用, 我们常常会在课堂上指名一些诵读水平较高的孩子起来做示范, 带领全班一起诵读, 或展示给学生看,为学生提供模仿对象,事实证明,这样做,能使学生学的更加有滋有 味,其乐融融。 7.画面感知读:老师利用板书和课件中的精美的画面引导学生感知,产生特别深 的印象。 如教学 《绝句》 描写了诗人杜甫的住处――成都外浣花溪草堂的明媚秀丽景色。 老师根据这首诗的每一行写一个景色的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 课件。这幅图的景象是:两个黄鹤在翠绿的柳林枝头上鸣叫;一行白鹭正在蔚蓝的天空 中飞翔;依窗可以看见西岭常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随着画面的出示,教师适时启发,让学生观察,思考。为了渲染气氛,激发情感,借助 音乐的艺术功能,同时播放?绝句?的配乐诗朗诵录音。随着悠扬的乐曲声,又操作黄 鹤在柳林枝头欢歌跳跃和一行自驾飞上蓝天的课件。在此基础上,老师又充分发挥了板 书的作用,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将鲜明的画面一一定格在黑板上,学生在教师 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步明确了画面的内容,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 实, 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草堂, 感受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 这时再引导学生诵读诗句, 自然就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关于读广: “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酝酿浓厚的古诗文朗读氛围,托尔斯泰说:“成 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营造古诗文朗读的浓厚氛 围,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要让学生读 得广,教师要善于营造诵读环境与氛围,提升学生兴趣浓度。 1.抓住课堂的金尾巴,有意识的引导延伸:我们的教师常常在教完一个诗人或主 题的诗歌后,在课堂结束前做一个延伸,或引导学生找出同诗人,同派别的诗歌,或教 师自己推荐有价值的诗篇,为学生额外的添加养料,让学生读得更广,学得更多。 2.营造课外气氛,利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加强巩固,刺激学生不断接触新诗文,丰 富古诗的积累。 诵读除了一定的教学方法的辅助和诵读技巧的授予,还要善于营造诵读的氛围,氛 围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课题组教师就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请几个学生上来带头 诵读学过的古诗,或是请学生诵读自己课外学来的古诗,让学生长期在古诗的熏陶中成 长,久而久之,学生果然对古诗产生特殊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也能更加用心的 学习,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且每个孩子所提供的诗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长此以 往,学生都各个见多识广,实现了读得广的目的。另外许多班级开展了古诗诵读赛、古 诗诵读小先生评选等活动,每周五选出读的最好的同学,来担任下一周课前诵读的组织 者,以此刺激学生相互竞争学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有的教师还鼓励学生将古诗诵读 渗透到游戏中去,让学生们在跳皮筋,跳绳的同时,拍手击掌欢声吟唱,这样既达到巩 固的目的,又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同时又很好的丰富了古诗的诵读积累。 3.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家中巩固学生诵读的兴趣与能力,进一步拓宽学习面。 学生的进步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我们经常鼓励孩子购买古诗书籍、DVD 等在家 中学习感悟,提升自己的诵读水平。这样一来,果然出现了不少小诗人,他们还常常带 着自己的古诗书籍来到校园中继续品读,与同学分享。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 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 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文“麻雀虽小, 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 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 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文教学中只有唤起学 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 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 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 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 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 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 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 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 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 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 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 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 ?作 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 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 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 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 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 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 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 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谁 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 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 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1.说中创新 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通过看图说话,体验古诗的画面美。 杜甫的《绝句》,作者是按照一定顺序写的:近处是翠柳上的黄鹂,发出呖呖莺声,一 行白鹭飞上蓝色的天空;窗口望到的远处西岭上的白雪;而门口则停泊着船只。让学生 受到言之有序的熏陶,再用这个顺序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用自己的话逐句说出诗的含义, 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并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领略到诗的色彩美、动静结合之美,体会到 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时再不失时机地进行说写训练:看到这么美的景色, 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有感而发,纷纷举起了手,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再从画到 诗,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共鸣。然后让学生在说画的 过程中,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喜爱的情感,再现古诗优美的画面,净化儿童美好的心灵。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带着饱满的情绪,在感受美,理解美,想象美,抒发美的基础上朗 读、背诵古诗,让学生同诗人产生共鸣,通过朗读把转化出来的情感美再次转化为语言 美抒发出来。 2.写中创新 (1)想象画面改写古诗 有些古诗文本身就是一幅图,图中描写着一个动听、美妙的故事。像我们刚刚学过 的词《清平乐?村居》,词的第二节“大二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这就是一幅很美的乡村生活图,课堂上我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他们 观察课文的插图,从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入手,大胆拓展开来去想象 图画上面以及背后的故事,课堂上我点名一两名学生口头说故事,全班同学点评,在这 个引导的基础上, 再将这个题目以小作文的形式进行布置, 从作业情况来看, 各有特色, 效果非常不错。 (2)联系生活仿写古诗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 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例如,在《赠汪伦》一诗教学的最后,老师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 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 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 他。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 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 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这种创新热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放学了,孩子们看到街边 正在边烤边出卖的烤红薯垂涎欲滴, 不禁仿照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 吟起打油诗来: “日 照烤炉升紫烟,近看红薯排缸边。口水直下三千尺,只是口袋没有钱。” 3.画中创新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虽是王维的见长,但古诗中许多诗句都具有这一特点。活 动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体会诗情画意的美。课堂上画古诗 是指以“画”为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位教师在组织 学生学习《草》时,就引导学生画一画诗中描述的“草”。学生在细读诗句后,有的画 了嫩黄色的草,说从“春风吹又生”这句中看出来这草刚长出来,应该是这种颜色;有 的画的草是斜着的, 说是诗中写“春风吹又生”, 肯定当时吹着风, 那么草肯定是斜的。 学生在画画中主动地读悟诗句,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这自然是一种创新。 在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意自由、 随意地涂画。 在涂画中见景生情。 如教学 《山 行》,可让学生在涂山画径,绕云点家,染红枫林的过程中,感受秋日艳丽,富有生机 的美,以及诗人的豪爽向上。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诗中有些字词的理解,又使学生变文 字为图画,使诗画合一,进一步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促成了学生与作品之 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领略了诗情画意的美。 4.演中创新 古诗或叙事,或抒情,或咏物,或写景,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诗的情感。为了让学 生的情感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角色表演,学生会进入丰富的情感世界,体验到 古诗的情感美。这里所讲的“演”是指老师用表演的手段鼓励学生体悟诗句的言外之 意,进行联想、补充和创造,鼓励学生创新。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组织指导 一位学生演一演李白是怎样送别老朋友的。这位学生在久久注视?天边?之后,忽然用 袖拂面,并作举杯喝酒状,还以指代笔在空中?画?了起来。老师问他在干什么?他解 释说李白送别老朋友时,想起这一别后不知何时方能相见,心中自然伤感,会忍不住流 下眼泪,所以用袖子擦眼泪。又因为李白是个豪放的诗人,心中有感,自然马上要喝酒 写诗了。师生都不禁为他鼓起了掌。这样的表演不是好看,而是让学生对诗句进行深入 地阅读,展开了联想,继而进行了有创意的表演,真正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教学《静夜思》时,可以让学生带着思念家乡的情感,在美妙的古筝音乐的伴奏下,扮作 诗人李白,在静静的夜晚,思念故乡。进而引导学生体验诗中语言的情感性:你在静静的夜晚,站 在窗前,想到这明月正照着自己,也正照着故乡,照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由得想起了 ( ) ,想起了( ) ,想起了( ) ,此时此刻,你会说些什么?这样,通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结合,促使他们在角色表演中体验诗句语言的情感 性。策略三:整合资源,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 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 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 浩然之广陵》 写李白以目光送友, , 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 有王维的 《送 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 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 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 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 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 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 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 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 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 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 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 《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 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 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 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再如:以?月亮?为题材的诗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 有人马上会想到与月 亮相关的诗词,关于写月的诗,不胜枚举。这些诗词虽然写的是同一个物象――月亮, 但是月亮在不同的诗词中其象征意义是各不相同的。 引导学生粗略感受中国古诗词中月 亮的象征意义。 一、月亮是美的象征。 中华民族历来对月亮有着特殊的感情,月亮成为文学中典 型意象和永恒的主题。《诗经〃陈风〃月出》有:?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即以月光 映衬人物美,可见先秦时期人们已注意到了月之美。一方面说明月本身是美的,另一方 面说高挂云端的明月可以为世间景物增添美感。写月的诗,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唐人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写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 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 看不见。?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 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的月光 存在。 月亮给人的美感,是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纯净的。写月之诗中,月亮意象的 出现,使得全诗的意境立刻变得优美起来。如《春江花月夜》一诗中,春、江、花、月、 夜是全诗的背景,而月亮又是主体。王维诗作的意境也是十分优美的。如《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意境,不仅如施朴华评 价,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 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外景与内情融为一体。 二、月亮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古代与月相关的诗,借月抒情的作品不胜枚举。 题材有乡思、送别等等,这些都成为月亮诗的基本主题。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 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将相恋中的男女心态逼真地描写出 来了。二人相隔很远,心中爱的语言不能直接地向对方表达,只能望着月亮排遣相思之 情。 月亮也寄托了人们对故乡和亲月的思念。 古典诗词中望月思乡也是很多诗人都涉及 的传统主题。月亮成为诗人乡愁最无言的见证,诗人怀念家园、亲人的情思,常寄托与 明月,真可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如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思故乡?是由?明月?而?故乡?的联想,是人们共 通的心理体验。 三、月亮是失意文人的寄托 。王维《竹里馆》诗云:?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在这首诗里,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诗人 尽情地享受着这片宁静,甚至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成为大自然的有机体了。诗人笔 下的大自然,实际上是诗人自己,大自然已被人格化了。月光衬托着诗人宁静自适的精 神境界,月亮在诗中表现出来的虚静,主要的目的是在于表现心的虚静。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 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 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 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 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 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文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 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 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 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 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四: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 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 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 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我们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 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 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 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 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 桥夜泊》 时, 围绕 “愁” 字提问: 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 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 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 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 28 字的小诗, 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 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 40 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 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 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 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 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 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4.阅读拓展:由于课时限制,小学语文每一学期一般只有四首古诗教学,六年下 来最多也只有48首,离《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背诵篇目相差甚远。因此,要进行阅 读拓展。这一活动可以放在课堂内外进行。 (1)课内由教师提供有练习思考题的拓展诗文阅读,要求学生限时学习,并交流 学习的感受。选文思路有二: a 同诗题不同诗人的作品, 阅读这类诗文的目的在于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 受力;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阅读拓展可提供诗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 川》,王维《渭城曲》等。《黄鹤楼送e》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这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 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 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情景同现, 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 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组词?──? 组句?──? 组 段?的组块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 2──3 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 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题有送别诗的明信片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 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 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 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 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 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 在路过湖北襄阳时, 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比李白大 12 岁,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 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全文,根据课文,完成下面的填空: 李白孟浩然________,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理解词语,感悟诗歌意境。 1.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依依惜别 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誉满天下 浩浩荡荡 永世不绝。 2.词语朗读,把字音读准确,把词串读出节奏。 3.词语个性化朗读,要求:按自己所理解的词语意思来朗读(准确,有节奏)。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歌意思。 1.朗读古诗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2.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3.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 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 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指名抽查对应朗读背诵效果。 5.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 尽( )下( )唯( ) )(五)潜心品读,体会惜别之情。 1.划出文中写?依依惜别?的句子,自由练习朗读。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1)用人物的动作体现?依依惜别?: 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 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用人物的对话体现?依依惜别?: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 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 请您满饮此杯吧!?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 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3)用景色的描写体现?依依惜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 天的尽头…… (六)适度拓展,表现诗歌魅力。 1.在板书中的?主要内容?里把?送别?换上?依依惜别?一词。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把句号变成冒号,概括全文意思,背诵古诗。 李白在黄鹤楼和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四名学生上台分句合作试默写古诗。 4.赠送题有送别诗(后附)的海南风景明信片,结束新课。 附:几首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 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 劝君更尽一杯酒, 赠汪伦 李 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附:板书设计 黄 鹤 楼 送 别 李白在黄鹤楼与孟浩然依依惜别,并写下 不及汪伦送我情 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 同诗人不同的作品,阅读这类诗文在于引导学生体验诗人描述事物表达情感的语言丰富性。如:杜甫的《绝句》之三的阅读拓展可提供诗篇:《春望》,《望岳》。 (2)课外阅读拓展则完全由学生自选实施,但教师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并做好自 学反馈评价活动。如:教学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后,可留这样的作业:“诗人李白 给我们留下了一千多首诗词,你们回家选一、两首自学自品,下一节课向同学们推荐, 好吗?” 综上所述,在小学开展古诗文的活动化教学,通过活动化教学缩短久远事物的时空 距离,增加形象的真实感,引起儿童对古诗文中的人物事件的关注,产生细致的情感体 验,进而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也随之敏锐起来,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孩子们才能 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诗的意境中遨游,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古诗文的积累,可谓一举 多得。 六、课题成效 (一)通过研究活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学之有“趣”。 小学生最喜欢各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 的才艺能得到很好地展示,因此我们训练方式灵活多变,开展活动形式多样,创造一切 有利条件促进“读”,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各种情 境,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美,从而使诗中的景物在学生心中“活”了起来,让他们产生 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能 力,学生对古诗文的诵读能力,欣赏和审美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语文素养得到了 全面的发展。 (二)通过研究活动,学生学习古诗文学得有“法”。 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爱”读,还引导他们有“法”地读,使他们变得“会”读。 (1)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学习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读有关的古诗文或诗文中的有关 部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一些古诗文来说明 自己的观点,学生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平时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古诗文进行诵读。 (2)摘读法。即在诵读过程中摘抄有关内容或名言佳句。结合学校研究的学生成长教 育模式,我们给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记录袋。学生利用阅读卡、古诗卡摘抄好词佳句和 喜欢的古诗文,这样有利于语言的积累,并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记忆。(3) 创作法。法国作家梅里美曾说,作诗只能作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 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根据所学诗文内容,让学生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 写一写,都是一种创作。学生其实是极喜欢创作的,让学生进行创作,能极大地调动学 生诵读古诗文的兴趣。 (三)通过研究活动,教师对古诗文教学更为有“效”。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就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略进行了探讨,通过学习现 代教育理论,教育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总结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古诗文活动化教学策 略,教师之间开始形成一个共识: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背出诗句和意思,重要的是 引导学生享受古诗文中所蕴涵的美,从而得到文学的熏陶,发展语文素养。教师们在古 诗文教学中,也有意识地朝着这方面努力,符合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科研水 平和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因此,教师 对古诗文教学更为有“效”。 七、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参与古诗文学习的态度、情感、能 力水平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学生潜在的参与古诗文学习欲望比较强烈, 渴望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肯定。然而古诗文毕竟离学生的距离比较远,很多学生在诵读过 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情感。有些学生甚至走进了程式化学习的怪圈。因此,我们 认为以后应该在这三方面努力: 1.课堂组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课外指导的有机组合有待进一步和谐。 2.教师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和语文素养,自己对所教学的古诗 文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受。 3.素质教育的个性阅读与应试教育的答题要求,有待进一步协调。 总而言之,在古诗文教学中,以科学的教学精神,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的教学方 法,优化的教学程序,有效的操作策略,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活动化教学,优化学 生学习态势,增进学生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注重互动生成,以提 升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值得我们为之不懈努力的。 【参考文献】 1、包南麟等编《小学语文教师》(2005 年 12 月),上海教育出版社,第 1 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 4 页。 3、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山西教育报刊社主办《小学语文教学》 (2006 年 6 月总 286 期), 山西教育报刊社,第 54 页。 4、同注 13,2006 年 2 月,总 282 期第 32 页。 5、戴宝云主编《实用小学语文教学 90 法》,广东教育出版社,目录 1 至 5 页。 6、《阅读教材论》王松泉 辽宁大学出版社 7、《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语文出版社 8、 叶瑞祥主编《小学学习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第 105 至 109 页。 9、《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10、《经典古诗美读篇》辽海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11、《教育心理学》张大均 主编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 12、《教育原理》金一鸣 著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附件一:古诗文活动化教学案例案例(一) 一、活动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与积累是 我们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广泛的阅读,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才能形成 良好的语文素养。开展“阅读与积累”活动,正是为了给处在记忆黄金时期和人格形成 时期的孩子们,播下最好的种子,撒下最好的养料,为孩子们打下做人的底子,使孩子 终生受益。 古诗文是我们的国粹,是祖国语言的根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一代,更有义务学好 中文,学好中国的古诗文,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点贡献。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源远 流长。多背诵一点古诗文,有助于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有 助于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多背诵一点古典诗词,还可 增加孩子语言积累,提高孩子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古语说得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和背就是一种积累,于人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有 裨益。 二、活动目的: 1.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养成背诵古诗的 良好习惯。 2.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古诗,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积累更多古代的美词佳句, 掌握学诗的方法,培养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想象、记忆等能力,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4.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活动准备: 古诗文材料 四、活动形式: 个人积累、小组背诵、古诗擂台赛。 五、活动设计: 积累阶段: 教师提供古诗文题目,学生自己收集背诵。 巩固阶段: 1.每天由一名学生把一首古诗抄写在黑板一角,利用预备铃到上课铃之间的一分 钟进行集体朗读、背诵。 2.每周小小组合作进行背诵评比。活动展示:(古诗擂台赛)(一)宣布活动规则: 今天这节课,老师要与同学们一起来组织、参加一场别开生面的古诗擂台赛。首先 请参赛的四个代表队队长自报队名。 (报名、助威??) 本次擂台赛的比赛规则是:各代表队的基础分均为 100 分,然后按要求答对一题得 10 分,答错一题扣 10 分,最后按得分高低分别设立一等奖、二等奖及鼓励奖。 (二)导入: 1.播放歌曲《春江花月夜》,(师述):多么动人的旋律啊!多么优美的意境啊! 老师知道:在同学们的记忆仓库中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门,一 起来猜一猜、填一填、背一背、画一画,进行古诗擂台赛,看看哪个队能获得本场擂台 赛的一等奖,好吗? (三)竞赛: 主持人宣布:古诗擂台赛现在开始! 1.猜: (说出画面上描绘的是哪首诗的内容并背出来。) 2.填: (在空白处填上合适的诗句) 3.联: (说出诗的上句或下句) 4.背: (1)背一首李白的诗: 《山中问答》《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记》 (2)背一首王维的诗: 《观猎》《使至塞上》 (3)背一首杜牧的诗: 《赤壁》、《秋夕》 (4)背一首颂春的诗: 朱熹的《春日》、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5)背一首词: 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庭坚的《清平乐》、辛弃疾的《西江月》、苏轼的《浣西 纱》 5.画: (根据诗意作画)案例(二) 古诗背诵活动课 教学目的: 1. 了解古诗丰富的表现力; 2. 进一步对古诗中的名句进行剖析,体会其感染力; 3. 对名句进行适度归类,促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 基础; 4. 使学生感受诗情画意,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增进学习古诗的兴趣; 组织形式: 1. 以活动课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 体现学生为主体, 课前准备: 1. 诗配画图片打印; 2. 相关音乐翻录; 教学过程: 导入:看图猜诗,教师展示,学生展示。 今天我们这堂语文活动课,目的是检查同学们背诵古典诗歌的情况,进一步激发同 学们学习古诗的兴趣,并学会将古诗应用生活中,这节活动课由两位同学主持。 (男)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 (女)从牙牙学语时爸爸妈妈就教我们背诵唐诗宋词。 (男)我们时常在诗的海洋中游弋。 (女)春来了,我们“忙趁东风放纸鸢”。 (男)夏夜里,我们“听取蛙声一片”。 (女)中秋节,我们说“明月几时有”。 (男)过年时,我们吟“爆竹声中一岁除”。 (女)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我们懂得了珍惜;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 层楼”我们知道了努力; (男)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悟出了哲理; (女)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学会了做人。 (合)今天,让我们在充满激清的活动中一起走进诗的世界! (男)自然界的颜色多种多样,赤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色彩,才更加 美丽,现在我们就来找古诗中有色彩的诗句。采用开火车的形式,依坐位号依次作答, 回答不出则由下一位同学作答。 1.朱熹的《春日》中表现色彩的句子是:等闲识得东风面 红总是春)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 )如蓝。(绿) ,子规声里雨如烟 (绿 (万紫千3. 宋代翁卷的 《乡村四月》 中表现色彩的句子是: 遍山原白满川)4.请说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中表现色彩的诗句:洞房昨夜停( 待晓堂前拜舅姑。 5、请说出李煜《虞美人》中表现色彩的诗句: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 改。 导入: 二、明确内容和竞赛规则: 内容: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第三回合――测测你的理解力 第四回合――检验你的应辨力 竞赛总规则: 第一:123 小组为红队;456 小组为蓝队。红队与蓝队进行 PK。 第二:PK 时遵守课堂纪律,纪律分占总成绩的 5%。)烛,)颜 第三:学习知识第一、比赛结果第二。 比赛的口号:团结、尊重、信任、守纪 三、比赛内容: 第一回合――试试你的观察力 比赛规则: A 必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5 分。完全答 错,不倒扣分。 B 抢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0.5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内容: 必答题: A 组: ①乡书何处达?归雁入胡天。 ②秋风箫瑟,洪波踊起。 ③荡胸生层云,绝眦入归鸟。 ④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 ⑤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属引凄异,哀转久绝。 ⑧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拼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B 组: ①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 ②路转山回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③征篷出汉塞,归雁洛阳边。 ④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生后名。 ⑤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濯清涟 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虽有千里之能,力不足,食不饱,才美不外见。 ⑧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抢答题: ①溯游从之,道阻且跻。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央。 ②剪不断,是离愁,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安得广夏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⑤夜来南风起,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闲月,小麦覆陇黄。 ⑥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⑦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满目箫然,忧谗畏讥,感极而悲者矣。 ⑧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第二回合――考考你的记忆力 (一)补充上、下句: 比赛规则: A 必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5 分。完全答 错,不倒扣分。 B 抢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0.5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必答题: A 组: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② ③箫鼓追随春社近, ④ ⑤晓镜但愁云鬓改, ⑥无丝竹之乱耳, ⑦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秋天漠漠向昏黑。 ,隔江犹唱后庭花。⑧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B 组: ①飞来山上千寻塔, ② ③怀旧空吟闻笛赋, ,忽复乘舟梦日边。 ④ ⑤何当共剪西窗烛,,拄杖无时夜叩门。⑥其间千二百里,__________,不以疾也。⑦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史记?陈涉 世家》) 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________”乎。 抢答题: ①欲渡黄河冰塞川, ② ③蓬山此去无多路, ④ ⑤ ,化作春泥更护花。 ,衡阳雁去无留意。 ,愁云惨淡万里凝。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_。 ⑦诚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宜_________,___________, 以塞忠谏之路也。(诸葛亮《出师表》) ⑧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_,太守也。 (二)诗前 4 句或后 4 句,或词的上片、下片,或整首诗 比赛规则: 此环节全是抢答题,答对一题+4 分,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2 分。对方队员 补充正确+2 分 ①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的上片②陆游的《游山西村》的前 4 句诗 ③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下片④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的后 4 句诗 ⑤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整首诗 ⑥赵翼的《论诗》整首诗 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整首诗 ⑧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后四句诗 第三回合――测测你的理解力 比赛规则: A 必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5 分。完全答 错,不倒扣分。 B 抢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0.5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必答题: A 组: ①我们常说“几个人在一起,―定有人可作我老师的”可用 《论浯》 中哪句来表达。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表达对朋友担忧与思念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 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春望》中写出战火连续不断,消息隔绝,音讯不至时迫切心情的两句诗是烽火 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④《水调歌头》中道尽千载离人之心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⑤《过零丁洋》中概括诗人被捕前的全部经历的句子是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 四周星 ⑥《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⑦《水调歌头》中化用李白《把酒问月》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 句子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陈涉世家》中显示了陈胜非凡的个性和远大抱负的语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哉? B 组: ① 次北固山下》表达作者思家思乡之情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②《夜雨寄北》中我们常用形容好友相聚,有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思念情的诗 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③《游山西村》中哪两句意在说明农家酒味虽薄,而好客情意却十分浓厚。莫笑农 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④《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极言潼关地势险要的句子是山峰如聚,波涛如怒,山河 表里潼关路。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句子是何时眼前突兀见 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⑥人说“近墨者黑”,但“近墨者未必黑”,正如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所说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下之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⑧如画的残阳,常映入古诗文中。或以“夕阳”衬游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 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抢答题: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运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 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③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运用比喻、融入议论、表明心志的句子是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 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⑤《破阵子》最能体现诗人壮志未酬的语句是可怜白发生! ⑥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写人事变迁让人伤心的句子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 流。 ⑦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 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梦乡回荡着铁骑铮铮;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 直挂云帆济沧海 少年狂 第四回合――检验你的应辨力 比赛规则: 每小组派一个代表来参赛,红队和蓝队各三人。互为对方选题,每道题有两分钟的 准备时间,各队尽可能的在草稿纸上写出更多的答案,答题者必须在两分钟内说出五句 醉里挑灯看剑 将军白发征夫泪 铁马冰河入梦来 老夫聊发 含该字的句子方可获胜。每答对一句+1 分,如果答题方不能回答完整,出题方可以补答, 每答对一句+1 分。多答有附加分,多答一句加 1 分。 如:请说出诗句中包含“三”字的句子。 蓝队:1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2 两三点雨山前 3 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4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5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比赛题目:春秋花月夜风山水 春:1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2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4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 万木春。6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秋:1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3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4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屋上三重茅。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花:1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3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4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5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6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月:1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3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4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5 人有悲欢离合,月 有阴晴圆缺 6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7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8 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夜:1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2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3 君问归期 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4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5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7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 月光寒。8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风:1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2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3 古道西风瘦马。4 东风 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5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6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7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8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 茅。9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10 风雨不动安如山 11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 天八月即飞雪。12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13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15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16 夜来 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山:1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4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5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7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8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9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10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 萍。11 山河表里潼关路 12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1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14 风雨不动安如山 15 风雨不动安如山 16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17 山回路转 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18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9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水:1 小桥流水人家。2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3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 孤山 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5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6 巴山楚水凄凉 地,二十三年弃置身。7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8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9 所谓伊人, 在水之湄。10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1 所谓伊人,在水之濉12 溯游从之, 宛在水 b。13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红/蓝队 第一回合 第二回合(一)补充上下句 第二回合(二) 第三回合 第四回合 最后总分 第一、二、三回合记分标准: A 必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一次,本队可补充一次,补充正确+0.5 分。完全答 错,不倒扣分。 B 抢答题,答对一题+1 分,答错后本队没有补充机会,对方队员可补充,补充正确 +0.5 分。完全答错,不倒扣分。 第四回合记分标准:每答对一句+1 分,如果答题方不能回答完整,出题方可以补答, 每答对一句+1 分。多答有附加分,多答一句加 1 分。 必答题 抢答题 总分案例(三)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案例 教学这首诗时,我先指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理解了古诗中几个不理解的词后,引导学 生说出诗意。学生虽能理解诗句,但兴趣不浓。因此,我又启发学生:诗中共有几个人 物?(三个)出场的几人?(两人:访者、童子)他们的对话是怎样的?动作、神态是 怎样的?学生随之展开想象,体会每句诗、每个字的含义。在学生兴趣陡增的情况下, 我组织他们编排了一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 一棵高大的古松下,访者走上去前问:“小娃娃,你知道黄山居士(为隐者撰的名 字)吗?” “怎么不知道呢?他是我师傅。”童子自豪地回答,又好奇地瞧了瞧访者,偏着头 问:&你是谁?找我师傅干什么?& “我是你师傅的朋友,来拜访他。” “我师傅他不在??”童子摇摇头说。 访者此时很失望,问:&你师傅到哪里去了?& 童子神气地伸手指着远处:“我师傅上山采药去了。他就在这座山上,可是山这 么大,山中云雾这么多,我也不知道他究竟在什么地方。” 随着童子的指向,访者望着远处(云雾迷漫的高山深处),轻轻地点了点头,自语 道:“不愧是隐者啊!” 简练的诗句,演变成了一个有环境、有人物及其对话的场面。我让班内的学生分组 上台扮演,看哪个组的学生演得好。这时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在扮演角色中不知不觉已 将诗背熟。下课了,我走出教室时仍能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地在表演,听到身后传来课本 剧中的对话:“你师傅到哪里去了?”?? [案例评析] 古诗教学是许多教师感到头疼的事,不少教师习惯用串讲的方法,从解题、释词到 诗句解释全由教师包办代替。这样做,教师讲得口干舌燥、疲惫不堪,而学生觉得索然 无味,所得甚少。 《寻隐者不遇》简洁地描写了有几个人出场的场面,我就抓住这一点,启发学生想 象其中的情节,并扮演角色,加深对古诗含义理解。学生通过想象、表演,深刻地理解 了贾岛寻访隐者时感情的起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了希望;“言师采 药去”,答非所想,变成了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云 深不知处&,落得茫然若失、无可奈何了。表演的学生把这些感情的变化演得准确而传 神;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一来,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生动活泼,深刻体会到诗句的内涵,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 生的主体作用案例(四) 《漫游古诗园》古诗复习活动课 一、活动目的 帮助学生复习小学阶段学过的古诗,并适当进行拓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古诗的意 思。熟记一些名句,增加语言积累。 二、活动准备 1.将课本上古诗的题目制成复合式投影片,一张为题目,一张为答案,活动时准 备好投影机。 2.学生准备好笔和纸。 三、活动过程 (一)启发谈话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文化,在这灿烂的文化大花园中,有一个美丽的“古诗园”。 今天,我们做个象征性游园活动,到“古诗园”去漫游。先请大家想想:“古诗园”中 应该有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诗人,背诵自己喜爱的古诗。教师板书活 动课的题目:漫游古诗园。) (二)进入活动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古诗园”,下面让我们一边玩,一边讨论一些问题。请大 家拿出笔和纸,看投影,动脑筋,做练习。比比谁做得最好。 1.下列诗句分别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从“春、夏、秋、冬”中选择恰当的 填在括号内。 (1)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夏)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 2.填上重叠的词。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1)_____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离离) (2)小荷才露_____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尖尖) (3)梅子黄时_____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日日) (4)留连戏蝶_____舞,自在娇莺_____啼。(时时、恰恰) (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_____半江红。(瑟瑟) 3.填上表示方位的词。 (1)故人___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西) (2)王师___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 4.填上表示数字的词。 (1)不知细叶谁裁出,___月春风似剪刀。(二) (2)飞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银河落___天。(三、九) (3)人间___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天。(四) (4)春色满园关不住,___枝红杏出墙来。(一) (5)欲穷___里目,更上___层楼。(千、一) (6)烽火连___月,家书抵___金。(三、万) 5.填上表示颜色的词。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___于二月花。(红) (2)日照香炉生___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紫) (3)儿童急走追___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___丝绦。(绿) (5)两个黄鹂鸣___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翠) (6)春风又___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绿) ((7)日暮___山远,天寒白屋贫。(苍) 6.填上动物的名称。 1)遍身罗绮者,不是养___人。(蚕) (2)意欲捕鸣___,忽然闭口立。(蝉) (3)牧童骑_____,歌声振林樾。(黄牛) (4)千山___飞绝,万径人踪灭。(鸟) (5)月落___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乌) (6)两岸___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 (7)两个____鸣翠柳,一行____上青天。(黄鹂 白鹭) (8)江上往来人,但爱_____美。(鲈鱼) 7.填上植物的名称。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___出墙来。(杏)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___满皇都。(柳) (3)停车坐爱___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枫) (4)___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 (5)小___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 (6)墙角数枝___,凌寒独自开。(梅) (7)___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松) (8)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_____少一人。(茱萸) 8.填上地名。 (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_____。(扬州) (2)_____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京口) (3)不识_____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 (4)朝辞_____彩云间,千里_____一日还。(白帝、江陵) (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_____。(杏花村) 9.根据意思写出诗句。 (1)说明好上加好,更进一步的。(更上一层楼) (2)说明生命力强,比喻烈火是扑不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表达在节假日对亲人无限思念之情。(每逢佳节倍思亲) (4)常用来教育孩子要珍惜劳动果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活动小结 教师小结:从刚才漫游“古诗园”的情况来看,大家已掌握了许多古诗。不过,我 们还只是漫游了古诗园中的一角。我们要想漫游整个古诗园,对古诗有更多的了解,还 需要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用王之涣爷爷的话来说就是(大家齐说)――“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案例(五) 古诗翻唱活动课 教学目的: 1、培养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陶冶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 2、 用学生以前熟唱的歌曲和本地山歌套唱古诗, 通过演唱古诗,使学生充分感 受诗文的意韵美,养成背诵古诗的良好习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理解、运用古 诗的兴趣。 3、 通过古诗新唱培养学生的分析、想像、记忆等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竞 争意识与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你们喜欢听的歌曲,你们想听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播放歌曲,师生共同欣赏。 2、师述:多好听的歌啊!我们也来唱一唱吧。学生齐唱。 同学们,相信你们的记忆仓库里已储存了许多古诗,今天,让我们打开记忆之站, 一起来把古诗套到这些优美的音乐,进行古诗新唱擂台赛,看看哪个组能获得本擂台赛 的金奖,好吗? 教师先范唱,学生练唱。 二、介绍活动的规则 把学生分成四组进行比赛,唱对一题得5分,按得分高低设一、二、三等奖及鼓励 奖,并设优秀队员奖。各小组选出一名队长,负责组织和监督工作,各队做好准备。 三、活动过程安排 (一)自由诵唱。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先热热身,进行第一回合:自由诵唱 1、第一回合:限时唱诗,套用的歌曲旋律可不同,各小组选派一名伶牙俐齿的代 表在 2 分钟内抢唱古诗,看谁背得多。要求:自选古诗,不能重复;声音响亮,情感到位; 学会尊重,倾听他人。唱得最多的队获胜,给你们一分钟准备,其他的队员可以当当军 师。 2、 你们让老师感受到了艺高人胆大,唱出了你们的风彩,唱出了你们的水平, 初尝胜果的你们有信心挑战对手出的诗题吗?(有)好!下面请各小组的同学共同商量 在题板上写出两首诗的题目考考别的队。出好题后,各组挑选诗题并诵唱。对加5分。 诵唱不出则由出题队唱,唱出加双倍的分。 3、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回合的成绩:(公布各队战绩) (二)看谁记得多,古诗对答 1、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同学们通过这几年的学习,一定积累了许多佳言妙句。我们来看第二站:请写出诗句的 上句或下句,写出后,小组一起练诵唱,然后派一名队员上台诵唱。各小队长前来抽题, 全组人员利用集体智慧答题,每错一题扣一分,全对的获取5分。(幻灯出示) 第一组: 大漠孤烟直 细雨鱼儿出 第二组: 香雾云鬟湿 慈母手中线 第三组: 千山鸟飞绝, 绿树村边合 第四组: 待到重阳日, 。 ,开花汉水滨。 2、刚才大家真是对答如流,通过这一站的竞赛,各组的分数又发生了变化,C 队 好棒啊!其他小组可得迎头赶上,别着急,好戏还在后头。 (三)山歌擂台赛诗会 1、我们向都人们个个都是唱山歌的能手,你们会唱吗?老师请大家唱一唱。下面 我们进行山歌擂台赛诗会:四队分两组赛,胜出的两队抢一、二名,败的两队抢第三名, 题目由各小队出,答出一题得一分,转让题目的同时转让分数。 2、大家唱山歌的能力令老师刮目相看,老师这里有一组古诗情境题,你们能根据 情境唱出古诗名句吗?每组必答。全对的加10分。(幻灯出示) (1)你若想感怀亲情友情,便可吟咏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诗句。 (2)你若想眷恋友情,则可诵读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诗句,同时也感到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的心灵慰藉。 (3)当你想漫游祖国名山大川,便可徜徉在__________________之中,感受到 __________________的轻爽(或其他感情)。 (4)诵唱出一首赞美春雨的诗: 。你们的古诗知识运用真是“信手拈来”,操作能力已是“炉火纯青”了,比赛了 那么久,大家也累了,我们一起来轻松一下。听音乐。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诵唱水平真令老师刮目相看, 老师请同学们课后再多找一些我们没学过的 古诗,把它套到更多的歌曲当中去。下节课,老师愿意为你的表现喝彩!看看你们谁最 有创新意识,能成为诵唱小诗人。 五、活动小结 1、宣布获胜队,优秀队员,发奖品。 2、结束语: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要想领略满园春色,我们就必须积极积累, 勤学苦练;老师相信同学们在古文化的熏陶下,“江山代有才人出”。你们的明天会更 加灿烂辉煌。案例(六) 《古诗擂台赛》古诗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加深学生对古诗的记忆和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时间: 由一人摆擂台,称擂主,其他人上台打擂打擂时一对一,其于人当观众。如果第一 个打擂者输了,就由令一人接着打擂;如果擂主输了,则由打擂获胜者接任擂主,如此 反复,直至最后一名擂主获胜。获胜者则为“状元”。 活动过程: 第一轮:报题背诗 细则:由打擂者报一首古诗的题目和作者姓名,请擂主背这首诗。如果擂主在五 个回合中没有差错,则的擂者失败,另换一个人打擂。 第二轮: 细则:由打擂者背诵某一首诗中的某一句擂主背诵其上句或下句。谁背错则下台。 如果擂主五回合中没有差错,则算打擂者失败。 第三轮:据意说诗 细则:由擂主说出诗句的意思,打擂者说出原句,或由打擂者说出诗句意思,擂主 说出原句。如此循环往复,谁说错或说不出既被打下擂台。 第四轮:报字说句 细则:由打擂者报出一个字,擂主背出两个含有这个字的诗。如带有“花”字的诗 句: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 ”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王伦送我情” ?? 如此反复。如果擂主正确地背出诗句即为获胜,另换人上台继续打擂台;如果连报三个 字,擂主背错或背不出,就让打擂者接任擂主,继续进行。 通过四轮较量,决定胜负。活动结束,给优胜者发奖.案例(七) 《古诗苑漫步》活动课 活动目标: 1、学习古诗词,感受古代诗词作品的丰富多彩,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学生热爱优 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一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2、通过分门别类辑古诗、别出心裁品古诗、声情并茂诵古诗等活动,让学生学习 欣赏、呤诵、演唱古诗词以及围绕一个主题查找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积累名言警句, 发展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3、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解读古诗词的热情,树立学生的自信 心,让学生通过漫步古诗苑,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围绕一个主题,自由搜集古诗词,如“四季、花、鸟、虫、离情别绪”等诗句。 2、选择在朗读、编辑、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给他们提供一个 展示才华的平台。 3、竞选活动主持人男女各1名。 4、电脑爱好者制作相应课件。 5、划分能力相当的四个语文综合性活动小组。 活动形式: 小组成果展示、个人成果展示 活动主题: 古诗苑漫步。 活动时间: 两课时。 活动实录: (出示画面、活动主题、古诗苑漫步、同时配乐导课) 主持人(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 主持人(男) :名家辈出,名篇佳人卷帙浩繁,在中国文明中蔚为壮观。 主持人(男女) :今天,让我们漫步于古诗苑,含英咀华,接受一次美的洗礼。 主持人(女) :第一环节──分门别类辑古诗。 主持人(男) :读下列诗句,思考:各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同 时将其投影在屏幕上) (第一组展示诗句) 第二组学生甲:这组诗句主要是以四季为内容,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 样红”是写夏季荷花,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第二组学生乙:“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作者看到雪后的美好景 致,想像就像梨花盛开一样。 (第三组展示诗句) 第四组学生甲:这些诗句都有一个共同点,与“月”有关,如“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就写了中秋月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及美好祝愿。 ?? 教师综述评价:各组精选了几组古诗词,同学们能从中找出特点,深入分析,而且 表达流畅,很好。 教师: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言,可见诗歌凝炼精美的语言是诗人共同的 追求,老师给大家出示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岩“僧敲月下门” 教师:“百炼为字,千炼为句”,哪些词用得最出神入化?请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准备交流。 同学甲:“绿”是形容词,这里作动词用,“吹绿”之意。 同学乙:“敲”是动词,是以动衬静,写出了深山古寺的静。 教师:你们很有审美情趣,刚才大家找出与品析了富有表现较往年准确的动词,你 能搜集你的积累库,看哪些动词炼字准确传神? 同学丙:“两个黄鹂鸣翠”的“鸣” “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红” 同学丁: “踏花归去马蹄香” “香” “天街小雨润如酥”的“润” 教师:诗歌语言是精炼的,为的诗歌都是用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 言的典范,也是你们学习语言的为材料。 主持人(女) :好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主持人(男) :现在进行第二个环节―别出心裁品古诗。 主持人(女) :壮观、美丽的自然景物令人神经,你能给它配上合适的诗文吗?(展 示课件画面1) 一组(甲) :这个画面两面高山峻岭,夹着江水涛涛,船行水中,可配李白的《下 江陵》“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主持人(男) :很好!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一遍。 (展示课件画面2) 三组(甲) :这个画面上是一片荷塘,荷花刚开,可配杨万里的《小荷》 “泉眼无声 细惜流,树阴照水受睛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 ” (学生鼓掌表示赞同) 主持人(女) :下面请第二组的同学给你们的诗配的画展示给大家并说明。 第二组(丙)《望天门山》这首诗在我眼前展现出一幅江水涛涛、汹涌,气势磅礴, : 仿佛将天门山一劈为二的感觉。 第二组(丁)《天净沙? : 秋思》很有意境,我按照诗的意境画出来了,但我说不好。 主持人(男) :哪位同学能帮他。 第三组(乙) :深秋的黄昏,一位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 冷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 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 ,炊烟缕缕。这时太阳 就要下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 主持人(女) :这位同学将马放远的《天净沙? 秋思》 ,通过想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令 人心碎肠断的思乡图,真是感人。 主持人(男) :刚才我们从诗中体会到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借此请第四组× × × 同学, 给大家来段笛子独奏《阳关三叠》 。 (同学演奏) 主持人(女) :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为活跃一下气氛,让我们从伤感的情绪 中走出,去“诗海探奇” 。 主持人(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所见简笔画图片大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