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给我吹箫小说细节里从青州起家的皇帝箫

鹤唳华亭(雪满梁园著小说)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雪满梁园著小说
(雪满梁园著小说)
《鹤唳华亭》是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权谋小说,作者是雪满梁园。本书内容是太子萧定权和西苑涣衣的奴婢顾阿宝的故事。
鹤唳华亭内容简介
鹤唳华亭网络版文案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吴绫蜀锦,鲜鲤熊蹯,绮年玉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幼失所恃,兄弟阋墙,父子相忌,君不为君,臣亦非臣。
戚畹积势,权臣功高,兄弟阋墙,东宫位岌。
权力之下,何枝可依?离恨之间,何情可托?锦绣江山,鹿死谁手?
遇上你,并非我之所愿。
既已遇上,就请你点一盏灯来,为我照亮这丛锦绣地狱。
金钿明灭的光采,是你在笑还是我眼花?
颊畔起落的红云,是你有心还是我多情?
你说给我听的话,到底是虚是实?
你给我的那一线暖意,究竟是幻是真?
是否真的有一天,能够跳出地狱,转世为人。
到那时,也许我可以同你,在暮春时节,携手登上南山,去看杂花生树,去看群莺乱飞。
去听那鹤唳的声音,看它们蹈碎琉璃般的水面,振翅飞入青天。
鹤唳华亭实体版文案
靖宁元年的秋天,太子府涣衣的奴婢顾阿宝在数月的筹划等待之后,终于成功地引起了太子萧定权的注意。太子几经挣扎,终于决定接受了阿宝。两人相约等到暮春时一同到南山上去听鹤唳。然而此后赵王突然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而且城府深不可测。赵王终究是决定用许昌平的身世来扳倒太子,而太子此时已在谋划逼宫之事。阿宝为了帮助太子,在最后一次向赵王报了假信。两人再一次面对命运的抉择,到底要在一起吗?
鹤唳华亭改版声明
2014全新修订4.0版,超值赠品,精美装帧,极品珍藏!
与网络上流传的3.0版不同,此次作者做了全面修订,是货真价实从未面世的神秘4.0版。还附加了多处脚注以及章节名出处注释,更有文内器物彩图,大大提高了可读性。大海报腰封精美装帧,著名插画家ENO.亲绘封面,更附赠古色古香的花笺,极具收藏价值。
关于升级鹤3.0的声明
关于改动的方面大致如下:
1,名物、服饰、艺术、风俗一律从宋,宋后的典故仍旧不会出现。
2,典章、制度、礼仪一律从明初。
3,严峻声明,是大改,非小改,不但牵涉名器,亦牵涉情节,后文也会根据前文的修改而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列位看官,如果囧,请深囧,如果看,请重看。不按本说明进行操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本人一概不付责任。
以上。梁园。西元二零一三夏至。
鹤唳华亭作品目录
章节标题内容提要字数点击更新时间1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976122437 23:27:072
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485282299 20:44:523
蔼蔼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368774524 20:45:184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霄。232366161 22:49:295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上,流戍陇阴。357064590 20:46:596
已向季春,感慕兼伤。412361179 19:12:217
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158758358 21:16:438
休夸此地分天下,只得徐妃半面妆。408755454 19:25:139
碧月照金瓯,银河灿珠斗。440352408 18:21:1010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490851331 20:55:0911
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373250921 23:28:5612
多情唯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277048622 23:05:5413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72848445 23:12:4714
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580647322 23:30:4615
式微式微,胡不归?448844641 23:18:1916
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446545508 23:19:0317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423643985 23:21:2418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450142614 21:10:4119
翠盘擘脯胭脂香,碧碗敲冰分蔗浆。451842407 21:11:2420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517841904 19:27:1321
心几顽而不绝兮,得知王子。400341123 21:14:0022
悲风汨起,血下沾衿。508841499 19:28:0423
钜铁既融,凤鸟出。金铃悬顶,铜镜铸。佳人回首,顾不顾?552339323 21:22:0824
绳不直,规不圆。把向空中捎一声,良马有心日行千。580639773 21:23:4925
天泪落时人泪落,歌声高处哭声高。568738531 00:58:2426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425238451 21:25:5927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570938414 00:22:4728
狱中无系囚,舍内无青州。假令家道恶,腹中不怀仇。832438145 18:22:3029
分羹父子恩犹薄,推食君臣谊岂终。605739250 19:30:3730
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598438007 21:32:4931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577638035 19:31:4332
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646237830 19:33:1833
墨子悲丝染,杨朱泣歧路。420137609 21:36:2334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638037979 19:15:0535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731039368 21:38:0536
内宠并后,外宠二政,嬖子配适,大都耦国,乱之本也。623241464 21:39:0137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623441069 21:44:2738
锦瑟年华谁与度?660242957 21:45:2039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685859395 19:26:1140
百岁有涯头上雪,万般无染耳边风。毕竟浮生谩劳役,算来何事不成空。718856110 21:47:2341
秋风来已寒,白露惊罗纨。822248945 22:24:4342
薄暮心动,昧旦神兴。517326489 21:49:2743
梨花有思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680818878 21:50:0444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431516312 21:50:3245
山禽逸矜态,梅粉弄轻柔。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391115935 21:52:2346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579415842 21:53:2447
晓入梁王之苑,雪满群山。344721259 21:54:2248
玉燕自东南飞来,投入怀中,而有孕生。544615105 00:46:3749
岁峥嵘而愁暮,心惆怅而哀离。于是穷阴杀节,急景凋年。504515253 21:56:0950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479014451 17:58:5251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382013879 21:57:5952
终朝采蓝,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488713522 21:58:3653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509613085 19:35:4854
百鸟乳雏毕,秋燕独蹉跎。去社日已近,衔泥意如何。327212854 21:59:4755
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434414475 22:00:3156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400314028 22:00:4457
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465720066 22:01:1458
荆王枕上原无梦,莫枉阳台一片云。314914542 22:01:4059
无客问生死,有竹报平安。514617350 00:51:5760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494612944 19:37:1561
初上凤皇墀,此镜照蛾眉。言照长相守,不照长相思。433615460 22:03:2262
青冥风霜非人世,鬓乱钗横特地寒。392725169 22:24:3263
无他,待和你剪烛临风,西窗闲话。42723618 22:22:436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5313487 22:25:1965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轻。37293216 18:21:3666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43413283 19:20:0267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40833316 19:26:3368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60473106 19:01:4069
其人如玉,维国之琛。室迩人遐,实劳我心。28943454 19:37:2870
林无静树,川无停流。57922856 19:37:5971
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53893131 19:38:3472
虎卑其势,将有取也。狸缩其身,将有击也。51422477 20:21:5773
觉有八征,梦有六候。46962416 23:01:4474
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54042893 18:23:1075
龙马银鞍,朱轩绣轴。帐饮东都,送客金谷。59542613 19:18:3976
与君青眼客,共有白云心。不向东山去,日令春草深。41002361 20:42:0477
蓝桥何处觅云英?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41582212 20:46:3978
既已上车,轴折车废。37182320 20:11:4779
今边境数惊,士卒伤死,中国槥车相望,此仁人之所隐也。55951832 21:00:5680
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53331808 18:13:1581
足下倾气力,孰若别时?42171289 15:31:4482
捐余玦兮江中,遗余佩兮醴浦。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2448534 18:25:4583
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1164638 18:26:5084
无题25860 19:51:36 *最新更新
鹤唳华亭编者推荐
这是一场屠戮,起于宫廷,席卷整个朝堂,却是假卫道之名。
为了巩固皇权,皇帝多年筹谋,打压先皇后顾氏势力,不惜将太子逼入绝境;
为了争夺皇权,齐王合纵连横,倚仗皇帝宠爱,扶持亲弟,勾结朝臣,意在太子之位;
为了分享皇权投射的荣耀,群臣摩拳擦掌,良禽择木,为他们忠诚指向的龙椅而战。
不必计较先皇后因何失宠莫名死去,小公主如何一夕而亡,太子被谁构陷濒临废黜,齐王布置了什么圈套,颖慧的太子孺人阿宝是谁的钉子,太子的将军舅舅是否真的战败,齐王的尚书准岳丈是否真的倒戈……
在皇权面前,真相并不重要。
即使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一袭龙袍,也足以掩盖所有罪愆。
只是,从这修罗场跌打滚爬力图重振旗鼓的太子,消除不了已浸透灵魂的寒冷,是否也保不住那仅剩的良知?
鹤唳华亭网友评论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
作者:等待的荷叶
对文中刻画的各色人物,脑子里只有反复出现“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8个字。
1、皇帝:初看时十分不喜欢皇帝,作为一个父亲,同是子女,偏心可以,怎么能偏心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会对太子如此刻薄?如此处心积虑地针锋相对?难道真得仅仅因为不喜欢前皇后,与现皇后情深似海?就一定要废弃现太子,扶齐王上位?作为一个帝王,为什么对国之长城顾家一定要扳倒?
可看到后来,却发现,原来也不过是因爱生恨。皇帝青春年少时,做为王爷真心爱上了顾长林的妹妹,只是因为她的美好,得成佳偶,又得岳父顾家全力支持,多么的意气风发:心爱的妻子,共生死的挚友,将出世的孩子,甚至于在顾家支持下很可能到手的皇位。可在成功击败自己的二哥,将他囚禁,皇位离自己越来越近时,美梦被打破:妻子根本不爱自己,爱的是自己的二哥,将出世的孩子也随之失去,怎么能不恨妻子?
可能就是这时候,现皇后做为侧妃出现在了他身边,慰藉了他受伤的心,所以一直对现皇后不错,连带对现皇后的儿子齐王和赵王也喜爱有加,那是做为一个父亲的爱,教他们烹茶画画,一起说说笑笑吃饭;另一方面,为了皇位,却离不开妻子娘家顾家的支持,只能让妻子成为太子妃,成为皇后,还要与妻子再生一个儿子,并立为太子,作为一个皇帝,却要如此受制于顾家,怎么能不恨顾家?与妻子相貌性格都如此相似的太子,与顾家如此亲近的太子,看到之后,怎么会不联想到妻子感情的背叛,顾家的强势,自己的无奈?怎么可能会爱这个孩子?
对于前皇后与小公主的死,我相信与现皇后有关,(人本性就是得陇望蜀,皇帝既然喜欢我与我的儿子们,对皇后与太子冷淡如冰,为什么不能博一博?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儿子们)但皇帝可能知道并且是默许的,甚至提供了便利。
皇帝想扳倒忍了二十多年的顾家,想让自己喜欢的儿子继承自己的皇位,想让太子不再出现在自己面前,(当然还没狠到让太子死,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圈禁?)本以为胜券在握,却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一番争斗下来,对太子与顾家,竟然无可奈何,还不得不让最喜欢的儿子齐王离京去蕃,怎么能不愤怒刻薄?
2、顾长林:是有潘安之貌,有定国谋略,有将帅之材的将军,一方面疼爱自己的亲人,妹妹、儿子、外甥太子,另一方面为了顾氏家族,又牺牲这些人,让妹妹嫁给不爱的人,最后郁郁而终;一个儿子战争中死去,一个儿子不得不弃文从武,八年在边关不得还家,太子饱受磨难,自己与皇帝也从倾心相交的挚友,最终变成了相互猜忌的君臣。
我猜当初他劝妹妹嫁给不爱的人的话是:皇家是没爱情的,也许开始相爱,但后来呢,不见“金屋藏娇与长门赋“?还是有一个强势的娘家比较可靠。只是,他没料到的是,对妹妹而言,没有爱是可以与丈夫孩子平静地生活下去的,可是,爱的人深情如斯,在自己嫁给别人时,娶了与自己亲如姐妹的婢女,(不能与你在一起,就把与你熟悉的人留在身边?);自己的丈夫与哥哥却联手把心爱的人送上绝路,活着的也不过是半条命,为了家族,生了太子定权,与儿子相依为命,及至小女儿死于非命,再也生无可恋。所以他对妹妹愧疚,对太子愧疚,如果让妹妹嫁给喜欢的人会怎么样呢?太子是不是会有个爱他的父亲呢?
顾长林想长期保持武将世家顾家控制皇帝,几乎是徒劳的,如果不想取代皇帝,那么只能被削弱,即使太子将来上位后,也会削弱顾家,一个皇帝,怎么甘心受制于人?
其实,名将与皇帝的关系是很微妙的,武将不能打无用,皇帝不喜欢,可是武将过于能打,皇帝也不见得喜欢,会不安心。名将做得最好的是郭子仪,为什么后来“单骑退回讫”,因为他怕皇帝猜忌,所以打完仗后,一兵一卒都不留;做得最差的是岳飞,(声明:当然对他是很敬佩的,小时候狠死秦桧了,后来发现他死是因为不会做名将,太能打却不能让皇帝安心)南宋偏安江南,他非要收复长江以北大片失土,如果收复,面积比江南还大,百姓感激,如果他的部将让他“黄袍加身”怎么办,(宋是如何起家的?)何况他还关心皇帝立太子,还想迎回在北国的前二个皇帝,所以皇帝只能让他以“莫须有”的罪名死掉,这在对大臣十分宽仁,一般最多流放岭南的宋是十分少见的。
3、太子定权:本是秀美聪颖的翩翩少年,只因为是背负上一代的恩怨出生,不得不独自面对对自己和母后冷淡如冰的父亲,虽珍爱自己却早早离世的母亲,严厉却真心待自己又因为自己而离世的师父,已是最后依靠却处处受自己父亲压制的舅舅顾家,风云诡秘的朝堂,居心叵测的兄弟,虽步步小心仍是动辄得咎,那种无奈、压抑、几乎无人可依可信,却又不得不用尽心机打其十二万分的精神去争斗(真真都是生了七巧玲珑心啊)。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对一丝丝温暖与真情深深依恋与渴望,才会说“我只要太子妃的孩子”,才会在太子妃死后与温柔照顾自己的宫女蔻珠生情,才会在后来慢慢喜欢上阿宝,才会说,“挨打后,我一直想有人问我疼不疼?”,却又太过聪明不肯骗自己一次,喜欢阿宝又不想让她受伤害,终归只能在一再试探后在四年的时间里只是遥望;四年后的再次相见与独宠阿宝,有悲凉的甜蜜,却觉得更象是两人最后生离死别前的时光(私以为,他对阿宝喜欢肯定是有的,但是想借此引出背后的赵王也是肯定的)
4、阿宝(陆昔):本是大家的小姐,精通琴棋书画,因为朝堂争斗家族获罪成为阶下囚,在经历了难堪的一切之后,为了母亲、弟弟,被赵王送入太子府当间谍,却渐渐爱上了太子。  一方面她不能真心爱太子,因为母亲、弟弟在赵王手里,她只能乖乖把情报送出;另一方面,阿宝与太子,两个如此相似,如此心有灵犀的人,面对那如玉的少年,她又怎能不真心爱上?所以她才会在拒绝唯一一次交心的机会后疯狂痛哭,哭此生再也不可能有的幸福机会,所以才会在四年里静静等待,所以才会在四年后的独宠时满心悲凉:无论最后太子赵王谁胜出,对她也只有死路一条,就象她说的“我不怕老,因为我活不到白头的那一日”
不过我相信,因为爱阿宝送出的情报是不完整的,至少对于许府丞她是隐瞒的。
5、赵王:刚开始以为不过是个跟在齐王后面的普通少年王爷,那知却在15岁的弱冠之时就开始满腹心机的布局,也是一个渴望爱而不得的少年,想学字因为不是太子被拒绝,母亲只记得二哥齐王的饮食喜好,却从不知自己吃同一种食物会过敏,自己还不是写得一手好卢体字,还不是画画象父皇一样好,还不是过敏也很能忍,那么,为什么不能争上一争,看天下将来是谁人王道之天下?
6、许府丞:因为皇族内部争斗,本是血统高贵的王孙,却只能隐性埋名;本是经天纬地满腹才华,只能掩藏做个七品小官,所以要帮助太子,一方面因为母亲与前皇后的情谊及当初的救护之恩,一方面让皇帝与顾长林都难过,皇帝想让太子下台,我偏要让他成为也一个帝王,顾长林想让太子更依赖顾家,让顾家成为百年世家,我偏要让太子上台之后,让你的亲外甥来削弱顾家。
权力下的何枝可依
作者:一向年光
为什么宋襄公仁义,反而失败?----其中关节,点到了中国几千年的轮回史。所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这类,感觉在中国,完全是糊弄人的,实在是权贵手中打转,不过是这个多点仁,别个少点义,兴亡枯骨,所以至今别无出路,君不见国考公务员之浩浩大潮。那么以小六的聪明剔透,也只能是抱走那只觚-----最原初的问题总是无解。
希望未来中国的历史,不再是权贵手中棋子,再没有小民象死去的张氏一家那样,只能寄望明主,却不知踩着鲜血上台的权力,只能继续以鲜血滋养。就象雪大说到,缺少爱的萧氏太子,也不会给予爱,因为生命才能给予生命,爱才能教会爱。当然这是以现在的眼光看了,在皇权中,很多人会说扯蛋,萧定权最好的结果是能成明君,善用权力,估计这是看文的人最小的愿望之一。但是我却想的是:明君明主,有多少催断肝肠的故事,就有多少劳燕分飞的悲哀和做稳奴隶而不得的惨淡。皇帝太子王爷底线是要权的,归根结底要护他们的体制,只能周旋杀伐在秘密的围城中,不见光,见光死,生出了多少旧三国与新三国,仅此一条,就倾负了萧定权的心力,把还算温暖的胸怀冰得只剩一口存活挣扎的热气。
萧定权的这一口热气啊,偶一夜没睡,论文未作,下午不得不补眠,起来接着看到现在,心底只觉得越来越凉。因为专业的关系,不得不看个别英美作家的经典,所以空闲时扑入中国古代文章,权做换口味,平衡心理,浅水了很多年,中外比较之下,对雪大这样的精品更爱。可基本的心之所向,却在更深的心底发寒------雪满梁园写得太好,让我穷不尽这一国一家的纠葛,也正是这穷不尽的心机与困顿,毁灭了当初年轻皇帝与国舅作为人的爱与友情,消减了萧定权作为人的坚持与渴望,读到现在,还记得他们什么?别的都可以忘了罢------他是太子,他是逆臣的遗孤,她是对手王爷的无间,他是皇帝,他是太子的舅舅-------书中人脱不开,局外的我更忘不了。当攻守都围绕着这身份地位时,哪里有对错,无处不是非。萧定权的苦处最直接,可被儿子顶撞、看着下面大小动作的皇帝呢?曲意承欢骨肉分离的皇后呢?前皇后呢?作为良弓的将军呢?
这一局,每个人都是棋子,他人即是地狱,其相似的道理儿时就反复听到:防人之心不可无。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战线上,每时每刻都在防御,防御的同时必会伤人,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无原就不存在。谁无曲衷,谁无沾血?我在想,当我沉迷于宫廷旧事时,岂不正犯着自己鞭笞的错误:眼下只有王侯境遇,心中没有个人血肉。所以我在为历史与文字苦恼时,未来可能也在怜悯我。
小时候听说中国人爱集体,有集体主义精神,毫不质疑全盘接受,可长大后,接触了国外作品与人事,才开始怀疑,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学与规则,本是与人斗,在某种意义上,才最有个人主义精神,这种底色与运作模式,数千年始终如一。每个人都在战斗中,每个人都是独立面对八面来风,这样形成的故事极其精彩,象权力一样,令沾上的人欲罢不能。看了点国外的文字后,我仍然认为,中国故事的曲折绚丽之处,英美的经典也比不了。可是这种精彩,却在很大程度上基于权力所形成的身份困境,所以沾上了也拔不出来,比如萧定权、顾思林对身边人的关照与守候,推心置腹却要加小心,恩威并施与惶惑隐忍本是常态。我想,中国的历史与文字,高妙在此处,似乎也受制于此处,我们脚踏大地,却忘记仰望星空,当萧定权被逼至底线挣扎时,皇帝皇后国舅王爷将军小吏妻妾奴仆明主昏君功臣余孽,哪个不是在角落里做眼求活??由此一来,人人弯腰,个个低眉。雪大的这篇文,又让我想起,中国真是个奇怪的互害社会,而这互害最集中的反映,首推皇家,最酷杀则莫过于皇权之争,这是个吃人不吐渣的无底洞。
我还未看完这个故事,但不论结局悲喜,我感觉雪大的皇家故事并没太多秘闻与血腥,但是雪大描摹的绝对权力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真正令人惊心之处-----权力的s 与m,让你战斗时无人可依,清算时又为丝萝由人牵扯。因此我们活着,在丛林里蹒跚,孤独中战斗,底线上争扎,雪大的故事,既是一个皇家的断代史,也是中国整个社会的折射。只要这权力下的帝王将相心态存在一日,每个人,上到皇帝下到走卒,均没有依靠,惟有自保,在自保中还能有太子萧定权的一点坚持意气的,已几成绝迹,在下为善民,在上为明主。可笑权力撒旦控制下的世界,这居然也能算天良。如果走不出这个何枝可依的困境,我们只能如萧鉴、萧定权一样,在长夜中冷了心,冷了面,冷了那点活人的气息。
鹤唳华亭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鹤唳华亭》(已完成)
、《晴明风雨录》(连载中)
、《红豆词》(已完成)
、《十可笑》(已完成)
、《弘治宫词》(暂停)
作者自白:月明汉水初无影 雪满梁园尚未归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当当图书[引用日期]
.豆瓣[引用日期]
.当当图书[引用日期]
.《鹤唳华亭》雪满梁园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晋江文学城[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开篇话:我要贴出的将是在《资治通鉴》原史基础上进行再创作的真实历史,有景物描写、心里描写、作者的评论、人物的刻画等,有些类似于纪实历史小说。为了对读者有一个说法,笔者先说二句:  一、 关于小说起源:  所谓小说,就是小小的说一段的意思,是古代和近代评书的一种形式。历史上评书艺人根据历史故事、社会兴亡、忠奸荣辱、神话故事(小说的童年期)形成的一种通俗艺术。如《女娲补天》、《穆天子传》、《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在《庄子.杂篇.外物第二十六》中就有:“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是中国古代小说的起源,是中国文人最瞧不起的“下里巴”文学。  在唐代文言小说就比较成熟。如:明朝人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都源于唐朝历史的沉淀。所以笔者曾在《大浪淘沙》中,专门谈到《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创,关于这一论点,唐代诗人杜牧的《赤壁》七绝能作证明: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如果说东风没有帮周瑜的忙,赤壁之战就会改写。诗人为何说“东风不与周郎便”呢?这一情节正好说明在唐代就有《三国演义》的原形。说明孔明“借过东风”。  在《三国演义》中“借东风”、“东吴娶亲”、“智激周瑜”等,都是戏剧化的小说结构,历史原貌没有。那么,也就是说起码在杜牧时代就有了孔明“借东风”的神话塑造情节。  再说铜雀台吧,铜雀台修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冬,是赤壁大战之后时隔近两年的事:  冬,曹操作铜爵台于?(《资治通鉴》建安十五年冬)。   曹操把铜雀台修到他的大本营邺城(河北省临漳西南),实际上是他的嫔妃宫殿,有一百三十五间。到建安十八年(213)七月,五十八岁的曹操称魏公纳三位少女为贵人,铜雀台才赋予了它的真正的含义。这与《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智激周瑜”的《铜雀台赋》沾不上边。不可能在赤壁大战的公元208年,诸葛亮就看到了二年后公元210年的铜雀台吧?如此种种,既说明《三国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创,又说明我国的古代小说是源于民间。这些原型小说的作者,就类似于像我这样半文不文的“孔乙己”似的文艺爱好者。  二、 关于小说的内涵:  我们可以再说通俗一点,小说就像今天广东人问你会不会说“白话(粤语)”。意思是你会不会说广东话,我引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能不能用大众说的话讲一段故事,这段故事就是我们今天的小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一代现代小说才真正诞生。发展到今天,从篇幅上划分有: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从形式上划分:有文言小说(古典)、章回小说、和现代小说;从内容来划分:有科幻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言情小说、神话小说等等。这些小说的产生,我们就不能一概要求艺术表现形式应该公式化,衡量它的标准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们看不看得懂,情节精不精彩,有没有历史沉淀价值。  既然笔者有了前言,就请大家带走进我所创作的纪实小说化的《资治通鉴》吧:  陈国烟雨  南朝卷•陈朝/公元557年至公元589年  以霸当先  
一    陈武帝陈霸先,字兴国,浙江省长兴县人。生于公元503年,卒于公元559年,终年56岁。在位一年零八个月(557年十月——559年六月)。  在《资治通鉴》里,陈霸先的名字首次出现是在梁武帝大同八年(542)十二月,那时陈霸先任高要郡(治广东省高要市)太守。一年前(541)德州(治越南境内)监军(相当军统情报站站长)李贲集结交州周围的州郡豪杰谋反,梁武帝派孙冏、卢子雄去讨伐,结果孙冏、卢子雄兵败而归。原交州刺史萧咨(梁武帝的弟弟萧恢的儿子。李贲造反萧咨逃到了广州)因自己残暴引起李贲造反,他不仅不反思自己的过失,反而告发平叛将领孙冏和他的儿子孙子雄与李贲勾结逗留不进,让梁武帝下令在广州赐死孙冏父子。孙冏与孙子雄死后,孙子雄的弟弟孙子略、孙子烈、主帅杜天合以及杜天合的弟弟杜僧明、新安郡人周文育等人率领孙子雄的部众攻打广州府番禺城,目的是想杀萧映(梁武帝弟弟萧憺的儿子)和萧咨,为孙子雄复仇鸣冤。正当广州城被攻打之际,身为西江督护(拥有长江以西军队的指挥权)、高要太守的陈霸先率领三千兵马援救广州刺史萧映,结果打败了孙子略等人,杀了杜天合,活捉了杜僧明、周文育。陈霸先看到杜僧明、周文育骁勇过人,就释放了他们,作为陈霸先这支部队以后的主要部将。梁武帝见陈霸先平叛有功,下诏任命陈霸先为直阁将军。
  接着是太清三年(549)七月,陈霸先以江西督护的身份,积极想出兵讨伐侯景,可惜由于他的上级元仲景和兰裕的阻挡,没有成行。  陈霸先真正出兵讨伐侯景是在太清三年十二月,这时他是以始兴郡(治广东韶关南)太守的身份,再次想北上讨伐侯景,却遭到了另外一位上级广州刺史萧勃(萧衍堂弟萧昺的儿子)的反对。萧勃反对的经过是:陈霸先派遣他的主帅杜僧明率领两千人进军到大庾岭(跨越江西与广东两省),萧勃派人前来阻止说:“侯景骁勇善战,可以说是一代枭雄,以前派到建康去的援军多达十万,而且是兵强马壮,都没有打败他,现在你不过区区几千兵马,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听说岭北的王侯闹得沸沸扬扬(指萧绎、萧纶、萧察),这些皇亲都在大动干戈,以你如此疏远的异姓外臣,岂能明珠暗投!劝君不如斩时留在始兴,远张声势,还可以保证皇帝的安全。”  对于萧勃的消极态度,陈霸先坚决反对说:“我蒙受国恩,以前听说侯景渡江,我就想立即援救建康,却遭到元仲景和兰裕的阻挡,让我中途而返。如今京都(江苏南京市)沦陷,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就应该为国家的安全而战死,谁还敢爱惜自己的生命?君侯您是皇亲,承担一方重任,您只派我一支军队前去作战,还能让您得到贤名,为何还要阻止呢?”  陈霸先说这句话时,只是一名小太守,兵不过几千。我们从他说这句话中,就能看出他那冲天的霸气。他的第一次霸道体现在萧方智的绍泰元年(555)九月,他率部杀了他的上级王僧辩,在石头城进行夺权的军事政变,如此种种,我们都能看出陈霸先骨子里的霸气。到了陈霸先的永定元年(557)十月初六,他实现了个人野心,逼萧方智禅位:    陈王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宣猛将军沈恪勒兵入宫,卫送梁主如别宫,恪排闼见王,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氏,今日不忍见此。分受死耳,决不奉命!”王嘉其意,不复逼,更以荡主王僧志代之。乙亥,王即皇帝位于南郊,还宫,大赦,改元。奉梁敬帝为江阴王,梁太后为太妃,皇后为妃(《资治通鉴》永定元年十月)。    永定元年(557)十月初六,萧方智禅位后,五十三岁的陈霸先派侍从室主任(中书舍人)刘师知引导宣猛将军(大将)沈恪(字子恭,和陈霸先同是吴兴郡人,情同手足。梁朝新渝侯萧映当广州刺史时,他兼任萧映府中兵参军。萧映死后,梁武帝派陈霸先南讨在交州叛乱的李贲,李贲兵败送妻子于沈恪返乡。后来萧明渊时选入萧方智的东宫,在后宫当了警卫队长)率部进入皇宫,遣送萧方智居住到其它的宫室。沈恪因与萧方智有旧情,他不愿背上不忠的骂名,冲进陈王府大门,向陈霸先叩头谢罪说:“我亲自侍奉过萧方智,今天您让我逼他出宫,我不忍心这样做。就是处死我,我也决不会接受这一任务!”  陈霸先见自己的好朋友如此忠心,内心一喜,心想:我就是要这种朋友。这样想来,他不仅没有治沈恪的罪,反而嘉奖了沈恪,更换荡主(相当野战军独立军团的团长)王僧志代替。  十月初十,身为陈王的陈霸先在南郊即帝位。回宫后,陈霸先大赦天下,改萧方智的“太平二年”为陈氏王朝的“永定元年”。封梁敬帝萧方智为江阴王,萧方智的母亲夏太后降级为太妃,萧方智的皇后王氏降级为江阴王妃。与此同时,陈霸先任命皇宫侍候皇帝负责礼仪的官员(给事黄门侍郎)蔡景历为秘书监(类似文化部党总书记),兼皇帝侍从室的联络官(中书通事舍人)。这一时期国家政事都由中书省(相当中央办公厅。中书省一般设有中书令二人,正二品。辅佐天子执政,决断中央办公厅的事)决定,中书省设置二十一个局,其职能部门分头与尚书省(国务院)各部级别相等,总揽国家军政大权,国务院(尚书省)各部部长(尚书),这时的权力只是听从中央办公厅(中书省)的命令。  也就是说,陈霸先不仅改朝换了代,而且把原来由尚书省执政,转移到了中书省。来了一次换汤不换药。  十月十一日,陈武帝接受了政权之后,心情舒畅,他游览了京都建康城(江苏省南京市)的风景区钟山,祭祀了三国孙权时的平叛英雄蒋子文的“蒋帝庙”。  也就是说,他把自己当了蒋子文之类的人物,又有一种超出蒋子文的得意的心情。  十月十五日,陈武帝这位佛教的信众,从杜姥宅(台城南掖门外,东晋成帝司马衍杜皇后的母亲裴氏,因建府第在这里而得名。这时可能成了佛堂)请出佛牙(释迦牟尼佛涅盘后的牙齿。我国佛牙史称法献佛牙,原因有二:一是这颗佛牙最初由南朝高僧法献自于阗请回;二是我国历史上有关佛牙的记载颇多,如悟空佛牙、道宣佛牙等),举办了一次无遮大会(佛教举行的以布施为主要内容的法会,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指宽容一切,在观念上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切一律平等),陈武帝并且像萧衍一样亲自到宫阙广场前对佛祖顶礼膜拜。  也就是说,继承梁武帝佛家衣钵的接班人陈霸先冒来了。陈霸先为何这样信佛?是简单的信仰,还是因为他杀人太多、想找回属于良心的那分安宁呢?我们一时难以破译。  到了十月十六日,他追尊父亲(皇考)陈文赞为景皇帝,庙号。母亲(皇妣)董氏为安皇后。追封已故夫人钱氏为昭皇后;立夭折的世子陈克为孝怀太子(陈霸先生四子:陈克、陈立、陈权、衡阳王陈昌。陈昌此时在北周),封继室章要儿为皇后。  十月二十三日,他把父亲的灵位迁入陈朝的皇家祖庙与祖先合祭,七庙开始共用一太牢(牛、羊、猪各一头)的祭品。其始祖用牛、羊、猪的头祭,其余的祖先用躯体各部的骨肉祭。  当陈霸先快速地完成了血统建设和名分定位后,史料接着介绍了他的爱将侯安都、周文育讨伐郢州王琳的战况:    侯安都至武昌,王琳将樊猛弃城走,周文育自豫章会之。安都闻上受禅,叹曰:“吾今兹必败,战无名矣!”时两将俱行,不相统摄,部下交争,稍不相平。军至郢州,琳将潘纯陀于城中遥射官军,安都怒,进军围之;未克,而王琳至弇口,安都乃释郢州,悉众诣沌口,留沈泰一军守汉曲。安都遇风不得进,琳据东岸,安都等据西岸,相持数日,乃合战,安都等大败。安都、文育及裨将徐敬成、周铁虎、程灵洗皆为琳所擒,沈泰引兵奔归。琳引见诸将与语,周铁虎辞气不屈,琳杀铁虎而囚安都等,总以一长锁系之,置琳所坐??下,令所亲宦者王子晋掌视之。琳乃移湘州军府就郢城,又遣其将樊猛袭据江州(《资治通鉴》永定元年十月)。    侯安都率部到达武昌(湖北省鄂州),王琳的部将樊猛见建康部队来势凶猛,放弃武昌城逃跑。周文育从豫章(江西省南昌)出发,与侯安都到武昌会合。在这一过程中,侯安都听到陈霸先逼萧方智禅位的消息,觉得陈霸先办事太急,因此叹息说:“我这回一定会失败,因为师出无名,不能服众。”  侯安都说这句话,是因为随军将士心里都觉得萧方智才是梁国的正统。而这时他和周文育都在前往武昌的征途上。  六月初十,陈霸先派侯安都和周文育出发前,没有明确二将之间的主次关系,等他们会师后,两军部下相互争执领导权,结果导致两军逐渐分裂。在这种分裂中,他们来到了郢州(治武汉市武昌区)。王琳的部将潘纯陀见建康部队还有一定的距离,就放箭射击。侯安都见此,联想到自己与周文育闹矛盾,不禁恼羞成怒,他率领自己的部队包围了郢州城。郢州还没攻下来,而王琳的大军从湘州到达了弇(yǎn)口(在武汉市江夏区金口镇,弇水入长江口)。侯安都见王琳率部前来,马上撤围直奔沌口(武汉市汉阳区长江北岸),留下定州(治湖北省麻城市北)刺史沈泰的部队驻防汉曲(武汉市汉口)。  这时,侯安都遇到大风不能前进。王琳占据长江东岸(指湖北省武汉市长江段面,以长江全程而言是南岸),侯安都据守西岸,两军相持了好几天才交战。一场血战过后,侯安都等人大败。侯安都、周文育及其部将徐敬成、周铁虎、程灵洗都当了王琳的俘虏,沈泰见势不妙,率部向建康逃跑。  面对胜利,王琳派人把俘虏的陈军将领带来训话,周铁虎言辞强硬,不肯屈服,王琳用杀鸡吓猴的计谋杀了周铁虎,把侯安都等人关押起来,用一根长链全部锁上,关在王琳所乘坐的战舰舱中,派他信任的宦官王子晋看管。  面对陈霸先的篡位,王琳把大本营从湘州(湖南省长沙市)的将军府移到了郢州,又派部将樊猛袭击并占领了江州(治江西省九江市)。  也就是说,这时梁国能与陈霸先抗衡的只有王琳,王琳面对陈霸先的篡位又无能为力,岁月在为萧氏和萧氏的忠臣而哭泣。      
楼主发言:2次 发图:0张 | 更多
  二      当萧衍建立的南梁王朝一分为三时(萧察的后梁占居江陵,陈霸先的陈朝占居建康,王琳占居郢州。这里还不算北齐和北周侵占的河南、山东、安徽、四川、陕西、湖北的部分领土),华夏的版图也大致成为了三国(北周、北齐、陈朝),历史上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会在这一时期重新上演吗?让陈霸先觉得有些迷茫。  清晨,陈霸先徘徊在建康皇城楼上展望了北方,尽管北风刺骨,也没有让他发热的大脑在冰凉的寒风中冷静下来,他多么想王琳与自己同心协力,赶走北方豺狼呵!然而,他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他的篡位,已经失去了人心;再加上他杀了王僧辩,名声已经扫地。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和深刻性谁能理解呢?如果自己不杀王僧辩,就会有人骂自己是王僧辩一样的卖国贼;如果自己不逼萧方智禅位,又有谁能为一个没落的王朝去尽忠呢?想到这里,他觉得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坚持干出成绩来,才能证明自己的政治主张是对的。这样想来,他露出了自信而傲慢的表情。  我不知道陈霸先此时知不知道他的爱将侯安都、周文育已经当了王琳的俘虏,只知道他在建立陈国的道路上仍然一意孤行:  十一月初一,陈霸先封哥哥的儿子陈茜为临川王、陈顼为始兴王,封弟弟的儿子陈昙朗为南康王。而陈昙朗在去年六月十七日,已经被高洋作为报复陈国杀齐国战将萧轨等四十六人被杀,但是陈霸先到这时仍然还不知道。史料说他是遥立这位可怜的侄儿,我看是辛辣的讽刺。  到了557年岁末,史料对周、陈两国的一些反叛势力作了如下的介绍:  其一、永定元年十二月,原四川成都萧纪的部将谯淹率领水军七千人,老弱三万人从蜀江东下,想投奔王琳,北周派开府仪同三司贺若敦、叱罗晖等人率部前去阻击,谯淹兵败被斩首,他的军队全部被俘。  其二、同年同月,陈霸先下诏命令给事黄门侍郎萧乾(萧子范的儿子)去招闽中(福建省中部)的梁朝势力。当时曾经诱骗过欧阳頠的巴山郡(治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巴山镇)太守熊昙朗,趁周文育西征王琳之际,这时占领了豫章。周迪在临川郡(这里指周迪新迁的临川,位于江西省临川市东南),留异在东阳郡(治浙江省金华市),陈宝应在晋安郡(治福建省福州市),这些人共同勾结,遥相呼应,加上闽中豪族的首领往往各立营寨,以求自保,导致陈武帝坐卧不安。  由于这些不安,陈霸先才派萧乾到闽中去宣讲造反的利害关系。闽中豪族讲的是利益,他们没有政治色彩,所以当萧乾晓以利益关系之后,这帮豪族的首领马上率部归顺。陈武帝见萧乾安抚闽中有功,让他当了建安郡太守。  当陈霸先解决了上述陈国反叛势力后,最大的一大反对势力就是王琳,到了558年正月,王琳率部东下:    春,正月,王琳引兵下,至湓城,屯于白水浦,带甲十万。琳以北江州刺史鲁悉达为镇北将军,上亦以悉达为征西将军,各送鼓吹女乐。悉达两受之,迁延顾望,皆不就;上遣安西将军沈泰袭之,不克。琳欲引军东下,而悉达制其中流,琳遣使说诱,终不从。己亥,琳遣记室宗虩求援于齐,且请纳梁永嘉王庄以主梁祀。衡州刺史周迪欲自据南川,乃总召所部八郡守宰结盟,齐言入赴。上恐其为变,厚慰抚之(《资治通鉴》永定二年正月)。    永定二年(558)正月,王琳从郢州率领十万正规军东下,当他到达梁朝末期临时迁往湓城的江州府时,屯兵在白水浦(江西省九江市西)。接着历史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王琳任命梁朝时代的北江州(首府设在湖北红安县)刺史鲁悉达为镇北将军(上将),陈武帝任命鲁悉达为征西将军(大将),双方都给鲁悉达送去乐队和歌女。  鲁悉达本来是扶风郡(指侨置郡。治湖北省黄梅县)的百姓,在侯景叛乱时,他招集乡亲保卫新蔡郡(治湖北省黄梅县西南),大力发动民众种田积粮。550年江东一带闹饥荒,社会十分动乱,百姓饿死的高达百分之九十;活着的人不是狠心吃人,就是体质好拖瘦得像木乃伊。他们陆续来到黄梅投奔了鲁悉达。鲁悉达对投奔的饥民分给粮食,赈济养活了很多人。然后他又把这批饥民组织起来,分配到晋熙(治安徽省潜山县)等五郡去,让他们都得到了土地。为了报效国家,他派弟弟鲁广达带兵跟随王僧辩前去讨伐侯景。侯景之乱被平定之后,萧绎任命鲁悉达为北江州刺史。  眼前这位鲁刺史被两股势力像拉锯一样地拉来拉去,他虽然收了双方的委任状、礼物和美女,可是,他拖延时日,坐山观虎斗,两边的官职都不接受。  面对鲁悉达的观望,陈武帝看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派安西将军(大将)沈泰去袭击北江州,却没有取胜。  再说王琳想沿长江东下,而被鲁悉达控制了长江下游段面的中游(指安徽长江上游段),王琳在无奈的情况下,派使者去诱劝。尽管使者把忠节大义的话说得透彻,鲁悉达始终没有松口。  永定二年(558)正月初五,王琳的办公室主任(记室)宗虩(xì)向齐国求援,其条件是:迎立萧庄(555年十二月,陈霸先送到萧庄和陈昙朗等人到北齐作为和谈的人质)当北齐的傀儡皇帝。与此同时,衡州(治广东省英德市西北浛洸镇)剌史周迪想占据南川(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一带),他召集衡州所辖八郡的太守结盟,为了得到朝廷的支持,大家一致同意入援建康,共赴国乱。可是,陈武帝怕这些人趁机前来谋反,连忙派人去优抚阻止他们前来。  也就是说,陈霸先做的亏心事太多,他对周迪等人不放心。  再说新吴县(治江西省奉新县)洞主(相当地方民团司令)余孝顷,他派一位名叫道林的和尚对王琳说:“周迪、黄法氍都依附了建康,暗地里却窥伺着战机,你们郢州的大军如果沿长江东下攻打建康,这帮人必然会成为后患。依我看,你们不如先平定南川,然后东下,我请求率领我所有的人马服从您的指挥。”  对于徐孝顷送来的香饽饽,王琳立即派轻车将军(大将)樊猛、平南将军(中将)李孝钦、平东将军(中将)刘广德带领八千人去攻打南川,任命余孝顷为这支联合部队的总司令,驻扎在临川故郡(位于江西省南城县东南)。同时派人到新临川郡城上塘(位于江西省临川市东南)向周迪征粮,以此来观察周迪的取向。  也就是说,王琳有了徐孝顷部,江西南昌一带的领土暂时在他的控制之下了。接着北齐派人护送萧庄回国,让王琳一时觉得是锦上添花:    齐发兵援送梁永嘉王庄于江南,册拜王琳为梁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琳遣兄子叔宝帅所部十州刺史子弟赴鄴。琳奉庄即皇帝位,改元天启。追谥建安公渊明曰闵皇帝。庄以琳为侍中、大将军、中书监,馀依齐朝之命(《资治通鉴》永定二年三月)。    齐国派兵援助王琳并护送萧庄(萧绎时封永嘉王)回到江南,册封王琳为梁国丞相,都督中外各项军(相当军委主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录尚书事)。王琳见齐国支持自己,他派哥哥的儿子王叔宝率领十州刺史的子弟到齐国首都邺城当了人质。  齐国与王琳的附庸关系一切就绪后,王琳拥立萧庄即位,改年号为“天启”。追谥齐国人曾经拥立的建安公萧渊明为闵皇帝。  萧庄即位后,任命王琳为侍中(相当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大将军(相当总司令)、中书监,其余官职依照北齐的官职名称册封。  陈武帝见齐国扶植了萧庄,还怕王琳在萧方智头上做文章,一气之下,于四月初三派人杀了梁国末代皇帝萧方智,把萧方智的阴江王位封给了武林侯萧谘的儿子萧季卿。  在这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我还能说什么呢?不过有一件事还得提一提:  三个月前,陈霸先任命开府仪同三司侯瑱(tiàn)为司空;衡州刺史欧阳頠(wěi)负责都督交、广等十九个州的各项军事,兼广州刺史。不知道是不是王琳俘虏了侯安都、周文育的原故,或者说是因为沈泰的多次失败,内心难安。二月初九,陈霸先的南豫州(治安徽省当涂县)刺史沈泰投奔了北齐。  也就是说,陈霸先处处遇到阻力,那么他与王琳的战争会出现什么战绩呢?滚滚的长江啊,你别过多地承受历史的压力!    
  三    随着陈朝南豫州刺史沈泰投奔北齐,让我们的思维拓展到了北周。在永定元年(557)十二月,陈霸先称帝后,北周也有了一个故事在开头:    初,梁兴州刺史席固以州降魏,周
以固为丰州刺史。久之,固犹习梁法,不遵北方制度,周人密欲代之,而难其人,乃以司宪中大夫令狐整权镇丰州,委以代固之略。整广布恩威,倾射抚接,数月之间,化洽州府。于是除整丰州刺史,以固为湖州刺史。整迁丰州于武当,旬日之间,城府周备,迁者如归。固之去也。其部曲多愿留为整左右,整谕以朝制,弗许,莫不流涕而去(《资治通鉴》永定元年十二月)。    当初,梁国兴州(治湖北省丹江口市均县北。梁武帝在547年设置兴州,辖武当、平阳、均阳3县)刺史席固献州投降西魏,周
(宇文泰)任命席固为丰州(治湖北省丹江口)刺史。过了一段时间,席固仍然习惯用梁朝的法制,不遵守西魏效仿夏商周三朝的古制,让宇文泰对他不放心,就暗中想派人取代。可是,宇文泰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好派司宪中大夫(相当司法部中层干部)令狐整暂时代理;采取暗中替代席固的谋略。  令狐整上任后,全面地实施德政,树立自己的威信,用我们今天时髦的话说“就是多做民心工程”。令狐整还亲自安抚、接见百姓,几个月下来,一个和谐的丰州展现在世人面前。令狐整有了这一良好的局面,宇文泰正式任命他为丰州刺史,调席固当了湖州(治河南省唐河县南湖阳镇)刺史。  永定元年(557)十二月,席固走了,西魏的丰州经济特区进一步开放,令狐整把丰州府从湖北省丹江口迁到了武当县(湖北省均县北),并且只用了十天的时间。  新丰州府就像我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建设的深圳特区,刷新了惊人的“深圳速度”。如此快捷的速度,并不草率,而是城市建设完备,完备到新迁的人就好像回到故居一样,导致原梁国兴州府的官员都想留下来。令狐整见这些人要留下,以政策条文对这些人做工作,没有同意。在政策面前,梁国的这帮旧臣在分别时,竟然全部依依不舍地痛哭起来。  也就是说,宇文泰给了令狐整的优惠政策,开放搞活让兴州振兴起来,席固的抱残守缺被历史淘汰。接着史料把我的目光吸引到了齐国:    初,齐有术士言“亡高者黑衣”,故高祖每出,不欲见沙门。显祖在晋阳,问左右:“何物最黑?”对曰:“无过于漆。”帝以上党王涣于兄弟第七,使库直都督破六韩伯升之鄴征涣。涣至紫陌桥,杀伯升而逃,浮河南渡;至济州,为人所执,送鄴(《资治通鉴》永定元年十二月)。    当初,齐国有一名术士断言:“将来灭亡高氏政权者是穿黑衣服的人(北周建立后,崇尚黑色服装。预示北周灭齐)。”所以以故的齐国神武皇帝高欢每次外出,都不想见到身穿黑衣的和尚。这时,文宣帝高洋在晋阳(山西省太原市),突发奇想,他问左右随从:“什么东西最黑?”侍卫回答说:“再也没有比油漆更黑的了。”  已经变得疑神疑鬼而凶残的高洋听了这句话,联想到上党王高涣在兄弟中排行第七(“七”、“漆”同音。高欢有十五个儿子,武明娄皇后生文襄皇帝高澄、文宣皇帝高洋、孝昭皇帝高演、襄城景王高淯、武成皇帝高湛、博陵文简王高济,王氏生永安简平王高浚,穆氏生平阳靖翼王高淹,大尔朱氏生彭城景思王高浟、华山王高凝,韩氏生上党刚王高涣,小尔朱氏生任城王高湝,游氏生高阳康穆王高湜,郑氏生冯翊王高润,冯氏生汉阳敬怀王高洽。兄弟排行是:长子高澄、次子高洋、三子高浚、四子高淹、五子高浟、六子高演、七子高涣,八子高洧、九子高湛、十子高湝、十一子高湜、十二子高济、十三子高凝、十四子高润、十五子高洽),马上派负责皇宫安全的将军(库直都督。相当直阁将军)破六韩伯升前往邺城(河北省临漳)征召高涣。高涣见疯癫皇兄远在晋阳要召见自己,猜想一定没有好事。当他被迫同破六韩伯升走出离邺城五里的紫陌桥时,见四处无人,杀了破六韩伯升逃走。仓促之间,高涣向南乘船渡过黄河,来到了济州(治山东省茌平县西南),最后还是被抓捕押送回邺城。  高洋不仅抓了七弟高涣,接着又抓了三弟高浚:    帝之为太原公也,与永安王浚偕见世宗,帝有时洟出,浚责帝左右曰:“何不为二兄拭鼻!”帝心衔之。及即位,浚为青州刺史,聪明矜恕,吏民悦之。浚以帝嗜酒,私谓亲近曰:“二兄因酒败德,朝臣无敢谏者。大敌未灭,吾甚以为忧。欲乘驿至鄴面谏,不知用吾不?”或密以白帝,帝益衔之。浚入朝,从幸东山,帝裸裎为乐。浚进谏曰:“此非人主所宜!”帝不悦。浚又于屏处召杨愔,讥其不谏。帝时不欲大臣与诸王交通,愔惧,奏之。帝大怒曰:“小人由来难忍!”遂罢酒,还宫。浚寻还州,又上书切谏,诏征浚。浚惧祸,谢疾不至,帝遣驰驿收浚,老幼泣送者数千人,至鄴,与上党王涣皆盛以铁笼,置于北城地牢,饮食溲秽,共在一所(《资治通鉴》永定元年十二月)。    高洋在当太原公时,与永安王高浚一起去见长兄文襄帝(高澄),这时的高洋只有十多岁,常常流出两道绿脓鼻涕,三弟高浚见二哥如此不卫生,责备侍候高洋的人说:“为什么不替我二哥擦鼻涕!”  高浚说这句话是出于爱心,而高洋听了就多心。他觉得三弟在仆人面前当众羞辱自己,因此深恨高浚。等到他当了皇帝,高浚任青州(治山东省青州市)刺史时,他怕二哥秋后算账,小心励志,以开阔的胸怀治理青州,得到了青州官民的拥护。  到了高洋执政五年后,高浚见这位皇兄嗜酒如命,失去了人性,暗中对亲信说:“我二哥因为嗜酒而败坏了德政,朝廷大臣没有人敢冒犯劝谏。就目前而言,西魏、南梁两股强大的敌人没有消灭,我深深地为此事担忧。这种担忧让我想乘驿马到邺城当面劝谏,不知道他能否采纳我的意见?”  高浚向亲信掏了心,为了国家他想不顾一切劝谏昏君,可是有人把这一番话暗中告诉了高洋,高洋因此对三弟更是怀恨。  一天, 高浚从青州回到邺城,跟随二哥游览京城郊外东面人工修建的皇家园  林,高洋不知是故意还是无意,竟然一丝不挂。当高洋赤身裸体以脱衣露羞为乐时,高浚实在看不下去了,劝阻说:“这样的裸露作为陛下不适宜!”  高浚认为自己说的是一句好话,而高洋听了很不高兴。高浚见二哥不高兴,又到隐蔽处召见杨愔(yīn),严厉批评杨愔没有尽到做臣子劝谏的责任。谁知,高浚召见杨愔时,又犯了高洋心灵的一条规定:高洋怕亲王与公卿串通一气谋反,不想让大臣和各亲王之间有来往。杨愔见高浚跟他说了这番话,觉得非常害怕,就一一地把高浚的话向高洋作了传达。高洋听了愤怒地说:“这小子历来让我难以容忍!”  高洋发怒之后,很不高兴地停办了中午野营的酒宴,回到了皇宫。高浚不久也回到了青州。可是,高浚的一颗爱心仍然没有因此而终止,过了一段日子,他又上书恳切地劝谏,高洋见此,下诏召他回京。高浚害怕杀身之祸,推托说自己的身体不好,没有回京。高洋见三弟如此大胆,连忙派人乘驿马抓捕了他。青州人见皇帝抓走了这样好的父母官,有几千老幼哭着为高浚送行。高浚被押送到邺城,与七弟高涣关在一个铁笼里,囚禁在北城的地牢中,吃饭和大小便同在一室。  也就是说,高洋在临死前,更加猜疑穿黑衣的人,最后怀疑到了七弟,明天会怎样呢?邺城的三台会作见证。  
  四      永定二年(558)二月底,春风拂面,桃花盛开。齐国乡村里的欢声带着青春的风采;然而,齐国北豫州(治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和首都邺城却是例外:    齐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以齐主昏虐滋甚,阴为自全之计,曲意抚循所部。消难尚高祖女,情好不睦,公主诉之。上党王涣之亡也,鄴中大扰,疑其赴成皋。消难从弟子瑞为尚书左丞,与御史中丞毕义云有隙,义云遣御史张子阶诣北豫州采风闻,先禁消难典签家客等。消难惧,密令所亲中兵参军裴藻托以私假,间行入关,请降于周(《资治通鉴》永定二年二月)。    齐国北豫州刺史司马消难,是高欢老朋友司马子如的儿子。他胆大与庶母通奸,得到过父亲在高欢面前的认可。这时,他看到年近三十岁的文宣帝昏庸残暴日盛一日,暗中谋求自我保护的良策,因此,他曲意安抚自己的部下。  为何笔者说司马消难是曲意呢?因为他是高欢的女婿。可是高公主与司马消难是一对水火难容的冤家,受到“委屈”的高公主向皇兄高洋倾诉了丈夫的不是。因为公主与驸马不和,在高洋的七弟高涣逃跑时,搞得邺城人心惶惶,大家都怀疑高涣会逃到北豫州府成皋(位于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北),去投奔司马消难。  再说司马消难的堂侄司马瑞在朝廷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左秘书(尚书左丞),与中央监察部部长(御史中丞)毕义云有嫌隙,毕义云见仇人有谋反的可能,派监察官(御史)张子阶到北豫州调查此案。张子阶到北豫州后,首先把司马消难的典签(皇帝派到各地监督亲王和刺史执政的官员,相当蒋介石中统特务工作站站长)和家中的食客监禁起来。司马消难见此,非常恐惧,在恐惧中他密令亲信裴藻(时任中兵参军)谎称有私事请假,然后抄小路入潼关,请求向北周投降。  北周见司马消难要求投降,非常重视,三月初一,宇文护派元帅(柱国)达奚武、总司令(大将军)杨忠,率领骑兵五千人策应司马消难。  北周的这支精锐骑兵从小路飞驰,踏着青草深入齐国境内五百里,前后三次派人想与司马消难取得联系,可是没能如愿。等到离北豫州虎牢城只有三十里时,达奚武怀疑情况有变,想返回。杨忠坚决反对说:“我们宁可前进死,不能后退生!”杨忠说完,独自率领一千骑兵连夜赶到虎牢城下。  夜色中,一阵阵春天袭来,让人感觉到非常惬意。但是,高高的虎牢城墙在夜色中显得更加陡峭,城墙四面犹如绝壁,只听到城中传来一阵阵巡夜打更的梆子声。  面对这静悄悄的深夜,达奚武见杨忠率部去了虎牢,觉得对方的决定是对的,因为虎牢是黄河以南的四大军事重镇之一,如果不趁机夺取,还待何时?达奚武想到这里,他亲自赶来,见杨忠的人马处于进退两难之际,达奚武率领几百名骑兵向西门奔去。杨忠和剩余的骑兵原地不动,等到达奚武的人马打开西城门入城。  杨忠入城后,派人快速请来达奚武商量应变对策。齐国镇守虎牢的将军是伏敬远,他率领二千精兵据守虎牢东城,伏敬远见周军夜袭虎牢成功后,迅速点燃烽火报警。达奚武见齐国烽火台上的袅袅烽烟有些胆怯,他不想在虎牢城呆太久,于是纵容士兵大肆掠夺。与此同时,达奚武安排司马消难率部先行,杨忠率领三千骑兵殿后。  当周军与司马消难的人马退到洛水南岸时,已经人困马乏,他们解甲卸鞍躺下休息,可是齐军不依,他们追赶过来,到达了洛河北岸。在齐军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大将军杨忠自信地对将士说:“大家尽量饱餐,现在我们身后是黄河,处于必死之地,可是我估计,敌军怕我们拼命,一定不敢渡过洛河!”  杨忠把智慧和勇敢释放之后,齐军见周军从容不迫,果然没有渡过洛河,并且怕周军反击,逐渐退走。  奚达武通过这次夜袭虎牢,再到洛水示威,他不由感叹地对杨忠敬佩说:“我达奚武自认为是天下英雄,今天你杨将军的表现让我折服!”  平心而论,达奚武和杨忠都是当时北周的顶级英雄,这时的杨忠的确表现得比奚达武出色,难道说这将预示着杨氏的后人、将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的另一个统一的新王朝吗?我不敢多想,因为这时不是由我设想的时候。周军回国之后,在宇文护的操纵下,任命司马消难为小司徒(相当国家税务局局长)。  周、齐虎牢一战如闪电结束,三月的花儿没有久留,时光快如流水消失,我们不妨看看高洋重新修好的三台:  高洋重修三台,把铜爵台改称金凤台,金虎台改称圣应台,冰井台改称崇光台。十一月初五,高洋见三台竣工,从陪都晋阳回到首都邺城,大赦天下。  既然高洋匆匆地回到了京城,就会又有故事发生:    常山王演以帝沈湎,忧愤形于颜色。帝觉之,谓曰:“但令汝在,我何为不纵乐!”演唯啼泣拜伏,竟无所言。帝亦大悲,抵杯于地曰:“汝似嫌我如是,自今敢进酒者斩之!”因取所御杯尽坏弃。未几,沉湎益甚,或于诸贵戚家角力批拉,不限贵贱。唯演至,则内外肃然。演又密撰事条,将谏,其友王晞以为不可。演不从,因间极言,遂逢大怒。演性颇严,尚书郎中剖断有失,辄加捶楚,令史奸慝即考竟。帝乃立演于前,以刀镮拟胁,召被演罚者,临以白刃,求演之短;或无所陈,乃释之。晞,昕之弟也(《资治通鉴》永定二年十一月)。    齐国二十三岁的常山王高演(535—561。高欢的第六子),因二哥文宣帝沉溺于酒色,常常把忧郁与愤怒的情感表现在脸上。这时,高洋又要喝酒,高演的脸上又在把不愉快的心情表露。高洋见六弟的表情冷若冰霜,挖苦对方说:“有你六弟在场,我为什么不纵情享乐!”  高洋说这句话时,表现出对高演的极端不满。高演是一个有心计的人,他连忙啼哭跪拜,只是“呵、呵、呵……”地干嚎,竟然不说话。高洋见六弟如此可怜,也大声悲哭,并把酒杯摔在地上,有些恼怒地发誓说:“你的表情似乎嫌弃我酗酒,从今以后,有谁敢为我敬酒,我就会砍掉他的头!”  高洋说这句话时,表现得非常干脆坚决,仿佛他在六弟的眼泪中要与晶莹的美酒永远告别。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他把御用酒杯全部摔碎扔了。可是没过几天,他更加沉溺于酒色之中,反而玩乐得失去了君主的形像。比方说,他到一些皇亲国戚家里参加拔河比赛,竟然不分贵贱。这样的玩乐毫无顾虑,唯一只有高演在现场时,他才表现出庄重、肃穆的样子。  再说高演暗中撰写国家和皇帝应该注意的条例,准备再次劝谏高洋,高演的好友王晞(xī。王昕的弟弟)认为不行,高演不听。等到高演遇到机会激情满怀地劝谏时,却遭到了皇兄高洋的怒斥。  也就是说,高洋说话不算数,高演总是想把皇兄的恶习纠,结果不尽人意。接着史料对高演的人品作介绍:  高演性格颇为严酷。比方说,有一名部下是司法部的司长(尚书郎中),因断案有失误,总是动不动就被高演鞭打,部属官员(令史)中如果有人作奸犯科,一度被高演发现,就会立即被拷打直到死亡。  对于高演的残酷,高洋觉得正好对他进行报复,他召来高演站在面前,用刀环顶在高演的肋下(这是一种酷刑),同时把高演处罚过的人召来,用刀刃架在他们的脖子上,逼问这些人说出高演的过失;这帮人不知道他们兄弟之间演的是那一曲,好坏都不说,高洋见没有把柄可抓,释放了高演。  也就是说,高演想挽救高洋,高洋又不想让弟弟在众人面前出自己的洋相,这样就引起反抗,把高洋的帝王史页面变黄,就像黄得没有血色的病人一样。    
  六      永定二年(558)十一月的北风,席卷着齐国京都邺城的上空,飞雪在寒鸦的饥鸣声中纷纷扬扬,邺城大街小巷一派苍凉;雪松、樟树、桂花、夹竹桃等等常绿植物,此时显得无精打采,皇城中金凤台、圣应台、崇光台高高地耸立,仿佛在诉说着高洋的一个个罪恶。邺城郊外冻死的、饿死的、被土匪劫杀的尸体到处可见。高洋的太子(545一561)高殷听说这些惨剧时,心如刀绞。也许正因为这位十三岁的少年有一颗仁慈的心,才让父亲高洋起了不良之心:    太子殷,自幼温裕开朗,礼士好学,关览时政,甚有美名。帝尝嫌太子“得汉家性质,不似我”,欲废之。帝登金凤台,召太子,使手刃囚,太子恻然有难色,再三,不断其首。帝大怒,亲以马鞭撞之,太子由是气悸语吃,精神昏扰。帝因酣宴,屡云:“太子性懦,社稷事重,终当传位常山。”太子少傅魏收谓杨愔曰:“太子,国之根本,不可动摇。至尊三爵之后,每言传位常山,令臣下疑贰。若其实也,当决行之。此言非所以为戏,恐徒使国家不安。”愔以收言白帝,帝乃止(《资治通鉴》永定二年十一月)。    高洋的长子高殷,从小开朗活泼却又显得非常温驯,其表现形式是礼贤下士,励志好学,关心时事,因此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就是这样一位仁爱好学的少年,却遭到父亲的嫌弃,高洋因此瞧不起地说:“这小子得到他母亲(李祖娥)汉族血统的遗传,不像我。”他说这句话时,重瞳的双眼认真地对儿子再次凝视,恍然间他看走了眼,仿佛认定高殷是野种似的想废除。  高洋有了这一想法就会实施,为了验证高殷有没有自己一样横蛮的野性,一天,他登上金凤台召见太子,让太子亲手杀一名囚犯,果不其然高殷心软。由于高殷对囚犯动了恻隐之心,表现出怜悯难以下手的表情,这样举刀的手颤抖砍下多次,就是砍不断囚犯的脖子。文宣帝见此愤怒,亲自举着马鞭逼他下手,太子因此受到惊吓,从此精神恍惚说话成了结巴。  高殷变成了像痴呆症一样的病人,高洋因此有了废除他的理由,当他每次宴会喝上三杯酒,只要是提到太子,他就会说:“太子性格懦弱,国家的大事重要,怕他承当不了,最终我将会把帝位传给常山王高演。”  高洋说着,用左手搔了搔脑壳,高殷的老师(太子少傅)魏收见此,觉得高洋这样造舆论不利国家的安定,对高洋的心腹杨愔说:“太子是国家的根本,不能随便换人。皇上喝了三杯酒后,老是说要传位给常山王,以致让大臣产生了疑虑,并怀有二心。倘若真是如此,应该迅速有一个了断,这种言论并非是随便说的儿戏话,一旦造成影响,恐怕会导致国家不安。”杨愔把魏收的话转告了高洋,以后这位昏君才没有再提起。  文宣帝既然变得如此残忍、荒唐,就会选用一批同样凶残的人。比方说,有关部门(有司)在审讯时,总是用酷刑,有时他们烧红铁犁耳,逼囚犯站在上面;有时把车釭(gāng。车毂口穿轴用的铁圈)烧红,逼囚犯用手臂从圆孔中穿过。红红的铁火烧焦了囚犯的皮肉,忍受不了的人全部甘愿背诬屈服。这就是高洋的酷政。尽管我不知道他害死了多少人,但我知道还有一个公正的法官,他就是保卫司徒、司空、太傅的警卫队队长(三公郎中)苏琼。此人因长期担任朝廷内外多种官职,对酷刑的危害性认识很深,他所实施的是宽松平缓的法制。比方说,当时赵州(治河北省隆尧县)、清河郡(治河北省清河县)多次有人上告谋反的人,上面把这些案件前后都交给苏琼调查办理,结果被诬告的人大多数平反昭雪。由此,中央组织部部长(吏部尚书)崔昂对苏琼说:“你如果想干出成绩尽快升职,就应当反复思考一下官场的风气;像你这样多次为‘谋反’的人平反,你的身家性命就难保!”苏琼听了严肃地说:“我为被冤者申冤,并不是纵容谋反。”  苏琼说这句话时,显得非常坦然,让精于世故的崔昂听了觉得非常难堪。  公元558年寒冬的日子在齐国京都邺城挤压着,它们被挤压得在流泪:    帝怒临漳令稽晔、舍人李文师,以赐臣下为奴。中书侍郎彭城郑颐私诱祠部尚书王昕曰:“自古无朝士为奴者。”昕曰:“箕子为之奴。”颐以白帝曰:“王元景比陛下于纣。”帝衔之。顷之,帝与朝臣酣饮,昕称疾不至,帝遣骑执之,见方摇膝吟咏,遂斩于殿前,投尸漳水(《资治通鉴》永定二年十一月)。    文宣帝高洋因恼怒临漳县令(河北临漳县。与京都邺城同城。东晋愍帝司马邺为了避讳,曾将邺城改为临漳,汉赵刘氏夺取邺城后,恢复原名)稽晔、皇帝的联络官(舍人)李文思,把他俩赏给大臣当了奴仆。皇帝侍从室主任(中书侍郎)郑颐设下圈套,诱导祭奠部部长(祠部尚书)王昕说:“从古到今,没有士大夫被帝王赏赐给朝臣为奴的。”  郑颐说这句话时,故意显得神秘兮兮,让王昕以为对方是信任自己,因此放松警惕说:“商朝的箕子(原名叫子胥馀。生卒年不详,是商王纣的叔叔,官至太师,受封于箕山而得名)就是被商纣王贬为了奴隶。”  王昕说这句话时,好像显得自己博古通今,而实际上他给郑颐留下了“把柄”,郑颐连忙把这话改头换面对文宣帝说:“王元景(王昕字)把陛下比成商纣王。”文宣帝听了,从此对王昕怀恨。  时隔不久,文宣帝与朝廷大臣晏饮,王昕不知是怕高洋发酒疯,还是看不惯高洋身边的那些小人,他称病没有到位。文宣帝见王昕没来,派人骑马去抓他,来人看到王昕悠然自得地翘动二郎腿吟诗,一下子揭穿了王昕的谎言。当来人把王昕带到高洋面前凌辱后,立即在宫殿前斩首,尸体被扔进漳河随波逐流。  王昕可悲,郑颐可恨,那么高洋失去人性又有谁来主持公证?在高洋众多的血案中,让我又想起了高涣和高浚:    齐主如北城,因视永安简平王浚、上党刚肃王涣于地牢。帝临穴讴歌,令浚等和之,浚等惶怖且悲,不觉声颤;帝怆然,为之下泣,将赦之。长广王湛素与浚不睦,进曰:“猛虎安可出穴!”帝默然。浚等闻之,呼湛小字曰:“步落稽,皇天见汝!”帝亦以浚与涣皆有雄略,恐为后害,乃自刺涣,又使壮士刘桃枝就笼乱刺。槊每下,浚、涣辄以手拉折之,号哭呼天。于是薪火乱投,烧杀之,填以土石。后出之,皮发皆尽,尸色如炭,远近为之痛愤。帝以仪同三司刘郁捷杀浚,以浚妃陆氏赐之;冯文洛杀涣,以涣妃李氏赐之,二人皆帝家旧奴也。陆氏寻以无宠于浚,得免(《资治通鉴》永定二年十二月)。    文宣帝来到了京都北城,探望地牢里的高浚(封永安简平王)和高涣(封上  党刚肃王),他站在地牢穴门口得意地放声歌唱: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高洋唱完后,还得意洋洋地说:“哎呀,外面的空气真新鲜,外面的阳光真灿烂。高浚,你们是不是也唱一首呀?”  面对高洋的傲慢和羞辱,高浚等人怕是到了死期,既惊恐又悲泣。在一种惶惶不安中,他们吐出了颤抖的音符。高洋听到这种声音,不禁为之怆然泪下,当他的灵魂受到震撼之后,准备下赦免令。可是长广王高湛(537—568。高欢的第九子)历来与高浚不和,马上阻止说:“凶猛的老虎怎么可以放出洞穴!”  高湛说完这句话,故意把目光盯着高洋,仿佛在说“你千万不能上当!”文宣帝见此沉默不语。高浚等人听到高湛的这句话,呼唤高湛的小名说:“步落稽呀,父皇在天上在看你!”尽管高浚想以亲情唤醒对方的良知,尽管高浚呼唤高湛小名的声音亲切含悲,但是,文宣帝在高湛的提醒下,马上又意识到高浚与高涣都有雄才大略,恐怕留下后患。高洋这样一想,他的凶残一面上升,并亲手刺杀高涣,可是没有命中,又令大力士刘桃枝向囚笼乱刺。刘桃枝的槊每次刺去,高浚、高涣就用手拽住折断,同时发出:“苍天呵,你长了眼吗?为何让我们兄弟相残!”  “父亲呀,你看见了吗?这就是我们的下场!”  “娘呀,你快来救救我们吧!”  “……”  这一声声似血,在十二月的寒风中像喷泉一样地喷射;随着他们的哭叫声,高洋似乎有些不忍心,于是改换了用火烧的方式,活活地烧死了自己的亲人,然后填上土石,仿佛这个地牢里什么故事都没有发生。  也许,高洋还不放心,他命令挖开地牢,看到三弟和七弟的皮肤、头发都已经烧焦,尸体的颜色黑如木炭,才善罢甘休。远近的人们听说此事都为之痛心悲愤。  高浚和高涣死了,可他俩还有妃子,为此,高洋因刘郁捷(时任仪同三司)杀了高浚,以高浚的妃子陆氏作为对他的奖赏;冯文洛杀了高涣,以高涣的妃子李氏作为对他的奖赏,而这两人都是高氏过去的奴隶。正当这一奖赏要执行时,调查发现陆氏与高浚没有恩爱过,陆氏才没有沦落到当家奴妻子的下场。  这也是历史吗?我的祖国,我小心地把你整理,内心里也在哭泣。    
  七      永定二年(558)在齐国高氏兄弟相残中度过,559年灰暗的日子接着到来:  正月二十一日,周国太师宇文护上表把政权归还周天王宇文毓,二十五岁的宇文毓才开始亲政;但军事上仍然由宇文护总揽。  宇文毓既然掌权,也想玩一玩,他开始把官职中的“都督州军事”改称“总管(相当是军区司令员兼地方上的行政一把手)”。  也就是说,各州原来的军事长官由“军区司令员”改称“总管”,这只是心态与意识在作怪。因为这时离宇文毓的死期只有一年多了。也许正是由于宇文毓的这一改变,让宇文护不满,导致宇文护产生了弑宇文毓的恶念。  面对559年,陈霸先在新年里最关心的事是桂州(治广西桂林市)刺史淳于量,因为淳于量在新年里参加了王琳的贺岁。尽管这个人表面上与王琳合作,而暗中又与陈霸先勾结。  二月初三,陈霸先任命淳于量为开府仪同三司(这时的这开府仪同三司已经变味,再也没有当初享受三公待遇的那种尊严)。  二月二十四日,陈国大将侯瑱率兵在合肥烧毁了齐国的战舰。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陈霸先随时都要对北齐用兵,只是时机还不是很成熟,因为高洋还没有到天诛地灭的程度:    丙戌,齐主于甘露寺禅居深观,唯军国大事乃以闻。尚书右仆射崔暹卒,齐主幸其第哭之,谓其妻李氏曰:“颇思暹乎?”对曰:“思之。”帝曰:“然则自往省之。”因手斩其妻,掷首墙外(《资治通鉴》永定三年二月)。    二月二十八日,高洋在甘露寺深观居住下来接受佛经禅洗(禅即为“禅那”的简称。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法。所谓“禅那”之体,是寂静中具有审虑的感知者,称之为“静虑”。“静”是“定”的意思,“虑”是“慧”的意思,“定慧”平等的妙体称为“禅那”。也就是佛家所称的“参禅”。参禅的宗旨是做到虚灵宁静,把外面世界的物欲都摒弃掉,不受物欲的影响;这样就能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灵魂就称之为“禅”),想自己的灵魂能在虚无的佛祖面前得到净化。为了一心修禅,他下令不要干扰他,只有军政大事才向他汇报。可是,这时他宠幸的尚书左仆射崔暹去世,为这一点小事他到了崔家哭吊。哭完之后,他对崔暹的妻子李氏说:“你思念崔暹吗?”李氏当然只好回答说:“思念。”高洋听了这句话,翘着嘴巴说:“既然如此,你就亲自去看望他。”高洋一边说,一边挥剑杀了李氏,将她的头颅扔到了墙外。  也就是说,高洋参禅之后,不但没有净化灵魂,反而更是疯疯癫癫。到了三月,齐国扶植的傀儡皇帝萧庄从湘州(湖南省长沙市)抵达王琳设在郢州(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将军府里,好像是一次历史性的迁都,并派使者向齐国进贡。  萧庄既然到了郢州,为了湘州的安全,王琳主动派部将雷文策袭击后梁萧察的国土监利郡(治湖北省监利县),监利郡太守蔡大有因战败被王琳所杀。  王琳以齐国的附庸梁国当了萧庄的丞相,杀了北周的附庸国将领,我不知道高洋会给王琳什么样的回报,只知道高洋在临死前还在继续胡闹:    齐高德政与杨愔同为相,愔常忌之。齐主酣饮,德政数强谏,齐主不悦,谓左右曰:“高德政恒以精神凌逼人。”德政惧,称疾,欲自退。帝谓杨愔曰:“我大忧德政病。”对曰:“陛下若用为冀州刺史,病当自差。”帝从之。德政见除书,即起。帝大怒,召德政谓曰:“闻尔病,我为尔针。”亲以小刀刺之,血流沾地。又使曳下斩去其足,刘桃枝执刀不敢下,帝责桃枝曰:“尔头即坠地!”桃枝乃斩其足之三指。帝怒不解,囚德政于门下,其夜,以氈舆送还家。明旦,德政妻出珍宝满四床,欲以寄人,帝奄至其宅,见之,怒曰:“我内府犹无是物!”诘其所从得,皆诸元赂之,遂曳出,斩之。妻出拜,又斩之,并其子伯坚。以司州牧彭城王浟为司空,侍中高阳王湜为尚书右仆射;乙巳,以浟兼太尉(《资治通鉴》永定三年闰四月)。    齐国高德政对高洋这位远房的孙子尽到了言无不尽,他与杨愔同为宰相,杨愔常常忌恨高德政。这一对冤家史料有了交待之后,接着介绍高洋酗酒,高德政多次劝阻,可是高洋听了很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高德政常常以气势逼我戒酒,真正可以说是盛气凌人。”  这句话传到了高德政的耳朵里,他对高洋说他“盛气凌人”感到了恐惧,因为他是真心劝这位昏君戒酒,可是对方却不能接受,如果自己再继续劝阻,就等于是走向死路。高德政想到这里,这位“知无不言”的臣子也不敢再说话了,而是称病想退休。高洋见高德政说因病要退休,又觉得离不开他,因此对杨愔说:“我非常担心高德政的病情。”  高洋说这句话时,表情极其诚恳,而杨愔因忌恨高德政,挑拨说:“高德政根本就没有病,陛下只要起用他当冀州刺史,他的病就会好。”高洋听从了这一建议。  再说高德政接到冀州刺史的任命文书后,不知道杨愔从中有预谋,还以为高洋对他曾经劝其当皇帝有功,现在让自己远离是非,带着一种感激之情准备立即起程。谁知,高洋见高政德正如杨愔所言,恼羞成怒地召他前来,连挖带讽地说:“听说你病了,我来给你扎一针。”高洋一边说,一边用尖刀刺高政德,一刀下去,高政德血流沾地。这样还没有让高洋解恨,他又叫人把高德政拉下去剁脚。大力士刘桃枝拿着刀不敢下手,高洋愤怒地指责说:“你不动手剁高德政的脚,我让你马上掉脑壳!”  刘桃枝迫于压力,只砍下了高德政的三个脚趾。随着高政德的脚趾被砍下,高洋的怒气仍然难消,又把他关进了国会(门下省),直到夜里才用铺着毛毡的车送他回家。  高政德能平安回来,本来没事了,可是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怕出事,把家里的珍宝拿出来,摆在四个像床的椅子上,想挑选一些寄放到亲友家中。这时高洋突然来访,正好发现了这些珍宝。他一直以为高德政廉洁,现在见到这些珠宝怒不可遏,一气之下怒吼道:“我的内务府库都没有这多财宝!”接着又追问宝物的来历,原来这些珍宝都是从东魏各位元氏手中受贿来的。高洋知道来源后,气得把高德政从病床上拽出来杀了。其妻见丈夫被拖出斩首,吓得连忙向高洋跪拜,结果也被杀害;一齐被杀的还有高德政的儿子高伯坚。  高政德走了,再没有人向高洋言无不尽。接着他任命司州(治邺县,高欢迁东魏到邺城时改相州为司州)牧高浟(yōu)为司徒,侍中高阳王高湜(shí)为国务院第二副总理(尚书右仆射)。  559年闰四月十九日,高洋又以高浟兼任太尉(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这时是虚衔或加官)。  也就是说,高洋要在他临死前,把丑陋的灵魂尽量地表现得淋漓尽致。笔者只是选择性地对高洋残暴的一面整理了一些,因为本文的主人公应该是陈霸先,而这一时期的史料又在大肆宣扬高洋的丑恶,以历史纵深的角度,我又觉得让读者了解了高洋,也就了解当时的社会整体文化,会对陈霸先的认识更深刻,所以作了深层次的整理。下面我们再看看陈国江西方面两派势力争夺战的情况:    周文育、周迪、黄法?共讨余公飏,豫章内史熊昙朗引兵会之,众且万人。文育军于金口,公飏诈降,谋执文育,文育觉之,囚送建康。文育进屯三陂。王琳遣其将曹庆帅二千人救余孝劢,庆分遣主帅常众爱与文育相拒,自帅其众攻周迪及安南将军吴明彻,迪等败,文育退据金口。熊昙朗因其失利,谋杀文育以应众爱,监军孙白象闻其谋,劝文育先之,文育不从。时周迪弃船走,不知所在,乙酉,文育得迪书,自赍以示昙朗,昙朗杀之于座而并其众,因据新淦城。昙朗将兵万人袭周敷,敷击破之,昙朗单骑奔巴山(《资治通鉴》永定三年五月)。    陈国大将周文育、周迪、黄法氍,他们仨一起在江西讨伐余孝顷的儿子余公飏。豫章郡大守熊昙朗率部会合,共同聚集了一万人马。周文育驻扎在金口(位于江西省新建县西南四十公里象牙江汇入赣江处),余公飏见官军来势凶猛,假装投降,阴谋在受降时趁机抓住周文育。可是被周文育发现,周文育迅速地把余公飏抓捕送往建康,收编了余公飏的人马,接着进军屯兵在三陂(位于江西省新建县)。  这一消息传到了郢州,王琳马上派他的部将曹庆率领二千兵马去援救余孝顷的弟弟余孝劢。曹庆到达预定的地点后,派主力将领常众爱攻打周文育,自己率部攻打周迪和安南将军(中将)吴明彻。周迪等人被他打败,周文育见周迪失败,只好退回金口。熊昙朗因这支联军失败,阴谋杀掉周文育投降常众爱。熊昙朗的阴谋被军统特务头目(监军)孙白象获悉,他劝周文育先下手,周文育可能觉得证据不足,没有听从。这时周迪知道了熊昙朗的阴谋,弃舟逃走不知去向。  五月二十九日,周文育收到周迪关于熊昙朗阴谋谋反的信,并亲自给熊昙朗看,熊昙朗是一位搞阴谋的高手,二年前他假装投奔欧阳頠,并约定一起袭击高州刺史黄法氍,却又告诉黄法氍一起攻打欧阳頠。周文育也许就是看到当年他真心拥护自己,所以前来想挽救他,结果被熊昙朗在座位上杀了。熊昙朗杀了周文育,并收编了周文育的部队,乘势占据了新淦城(江西省樟树市)。面对一次次阴谋成功,熊昙朗精神为之一震,他觉得自己的阴谋高明,培养出了他的野心,在野心的驱使下,他率领一万人马去偷袭周敷。周敷比周文育精明,他彻底打败了熊昙朗,打得只剩下熊昙朗一人骑马逃回巴山郡(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巴山镇)。  也就是说,阴谋家往往也是野心家,如果说野心没有结合实际,就等于在逼自己走向绝境。熊昙朗的人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八      永定三年(559)五月,陈霸先失去了大将周文育,在他痛心疾首的同时,得到了另一位大将鲁悉达。  原来鲁悉达的部将梅天养等人,见鲁悉达处于王琳与陈霸先中立之间,觉得鲁悉达不会独立很长,于是他们引导齐军进入南新蔡郡城(位于湖北省黄梅县西南)。鲁悉达见失去了南新蔡郡城,只好率领几千人渡过长江回到长江北岸的北江州府(治湖北省红安县)。陈霸先见此,封鲁悉达为平南将军、北江州刺史。  也就是说,鲁悉达的中立政策失败。陈霸先见梅天养带着齐军政变得到了鲁悉达,又知道鲁悉达阻止了王琳的入侵,所以对鲁悉达、梅天养十分信任。  再说周文育讨伐余孝劢时,陈武帝命令南豫州(治安徽省当涂县)刺史侯安都率部去作为后备队。周文育被熊昙朗杀害后,侯安都从半路返回,正好遇到王琳增援曹庆的周炅和周协同时南归;侯安都见机不可失,马上伏击了王琳派出的这支援军,俘虏了周炅和周协。  余孝劢的弟弟余孝猷见此,率领他所管辖的四千家人马到侯安都的军营前请求投降。侯安都在胜利面前,回军到左里(位于江西省都昌县西北),反过来对王琳的部将曹庆、常众爱进行反攻,王琳的这批郢州兵在失败时,常众爱逃往庐山。六月初五,庐山的百姓杀了常众爱,把他的首级送给了侯安都。  也就是说,陈霸先在江西战场上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一胜利是以牺牲周文育为代价、以侯安都抓住战机所取得的。为此,他进一步经营江北,下诏让临川王陈茜在南皖口(安徽省安庆市)设立城防,派东徐州(治江苏省宿迁市)刺史钱道戢去镇守。  永定三年(559)是一个灾难年,高洋也罢,陈霸先也好,都是在这一年死去的。这时陈霸先下诏让临川王陈茜在南皖口设立城防,是因为陈霸先已经病入膏肓,但史料没有着重介绍。按照时间的顺序,六月二十一日,就是陈霸先的忌日。而六月上旬没有对陈霸先的病情作介绍,只记载了北周的事:    六月,戊子,周以霖雨,诏群臣上封事极谏。左光禄大夫猗氏乐逊上言四事:其一,以为“比来守令代期既促,责其成效,专务威猛;今关东之民沦陷涂炭,若不布政优优,闻诸境外,何以使彼劳民,归就乐土!”其二,以为“顷者魏都洛阳,一时殷盛,贵势之家,竞为侈靡,终使祸乱交兴,天下丧败;比来朝贵器服稍华,百工造作务尽奇巧,臣诚恐物逐好移,有损政俗。”其三,以为“选曹补拟,宜举众共之;今州郡选置,犹集乡闾,况天下铨衡,不取物望,既非机事,何足苛密!其选置之日,宜令众心明白,然后呈奏。”其四,以为“高洋据有山东,未易猝制,譬犹棋劫相持,争行先后,若一行不当,或成彼利。诚应舍小营大,先保封域,不宜贪利边陲,轻为举动(《资治通鉴》永定三年六月)。”    六月初三,北周首都长安因为久雨不停,天王宇文毓下诏,让群臣写信直说久雨不停是因为哪些政策失策。中央智囊团成员(左光禄大夫。官名。大夫为皇帝近臣,分为中大夫、太中大夫、谏议大夫,无固定人数,也没有无固定的职务,只是依皇帝诏命行事。汉武帝时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主要掌管议论朝政得失)猗氏县(山西省临猗县)人乐逊写信说了四件事:  其一:近期郡太守和县令任期太短,在短暂的任期内没有做出政绩而受到责备;为了不受责备,这些人只好专门耍威风搞卫星工程,导致潼关以东的民众因国土沦陷到了齐国,这此亡国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果不实施比较宽松的政策,让仁政的美名传到境外,怎么能让那些疲于奔命的百姓来投奔我国这片乐土呢?  其二:已经倾覆的北魏首都洛阳,曾经一时殷实富强,皇族权贵之家,竟相攀比奢侈浪费,终于使天下动乱,北魏灭亡。近期我大周王朝的权贵所有的器具和服饰也逐渐奢华起来,各种工程和工艺讲究设计奇巧,臣担心物欲逐流好移情丧志,使其有损于德政和风俗。  其三:国家选举人才补缺(或)升迁,应该和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商议;如今州郡官员的选举,还要召集征求乡村干部的意见,何况中央政府对中央委员的考察,为何不公开?这又不是什么机密,又何必如此苛刻保密呢?被选官员在选拔之日,应该让大家知道同意后,呈报给皇帝。  其四:高洋盘踞在崤山以东(山东),不可能迅速消灭他,双方的形势就像下围棋的劫争(围棋术语)相持不下,互相争着落子的先后,如果一步不当,可能成为对方的优势。处于这样的相持,该是弃小事求大业,先保已有的疆域,不应该贪图边陲之利而轻举妄动。  乐逊所奏的四点,有一点像梁武帝时贺琛的说法,其中都谈到的奢侈之风,让人感觉到奢侈既能堕落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国家。不过,周天王宇文毓没有像萧衍那样反感,也没有看到他接受,结果乐逊的劝谏也付之东流。  接着史料介绍说,西魏名臣韦孝宽的哥哥韦琼,是一位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他的志向是崇尚淡泊和简朴。此人在西魏与北周时期,朝廷曾十次召他做官,都没有动摇他隐居的念头。文帝宇文泰对他非常尊重,从来也没有强求,到了宇文毓时,对韦琼的礼遇敬重尤其优厚,并敬称他为“逍遥公”。  韦琼不仅得到宇文泰和宇文毓的敬重,连晋公宇文护也很仰慕。有一天,宇文护把这位隐士请到家,询问当今天下;韦琼到宇文护豪华而宽大的宅第后,仰头看看高大雄伟的厅堂,感叹地说:“酗酒纵饮,喜欢靡靡之音,修建高峻的房子,雕绘墙面,这几样如果占了一样,就没有不灭亡的。”  韦琼到宇文护家没有纵论天下,而是谈了宇文护的小家,而且句句都是不吉利的话,让宇文护听了恨不得打他几嘴巴。尽管我们没有听到韦琼的洋洋洒洒的治理天下大论,从中感受到他的这些话与乐逊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奢侈和靡靡之音,正好异曲同工。  也就是说,这两人的话预示着周国宇文毓不会得到善终,宇文护也不会有好结果。  我不知道北周乐逊、韦琼的直谏是否带来了风雨,在这连绵不断的江南梅雨季节,陈国首都建康下了一场天昏地暗的暴雨:    丁酉,上不豫,丙午,殂。上临戎制胜,英谋独运,而为政务崇宽简,非军旅急务,不轻调发。性俭素,常膳不过数品,私宴用瓦器、蚌盘,殽核充事而已;后宫无金翠之饰,不设女乐(《资治通鉴》永定三年六月)。    正当陈霸先满怀豪情地建立新的帝国时,不知道是佛祖认为他太霸道,还是命中注定,六月十二日,他身体不适,二十一日,以五十六岁的年龄离开了这个世界。  历史在为陈霸先盖棺定论:说他面对战争总能取胜,这种胜利是靠他英明决策、运筹帷幄取得的。在处理政务方面,陈霸先崇尚宽和简朴,不是事关成败的紧急军务,一般他不会调动军队。在性格方面他勤俭朴素,平常膳食一餐只上几道菜,家中宴会用陶碗和蚌壳盘,酒菜足够应付也就行了。后宫的皇后、夫人、嫔妃没有披金戴银,也没有歌舞乐队。  我不知道以上史料是不是客观的定论,但我从史料的文字中,看到的是一位争强好胜,处处以我为本的陈霸先。如果时光能倒流,如果他的生命能延久,如果他也与萧衍一样处在太平富足的年代,他的勤俭节约和艰苦朴素,是否、是否还能长久?    
  内忧外患    一    陈文帝陈茜(蒨),是陈霸先哥哥陈道谭的长子。生于公元522年,卒于公元566年。终年44岁,在位六年零十个月(559年六月二十九日—566年四月)。庙号“世祖”。  陈茜起家是在梁朝吴兴郡(治浙江省湖州市)当太守时,梁敬帝萧方智的绍泰元年(555),他帮助周文育平定杜龛、张彪。接着改封为会稽郡(治所在浙江省绍兴市)太守。陈霸先逼萧方智禅位后,封这位侄儿为临川王。后来让他率部驻扎在南皖口(安徽省安庆市)以防不测。永定三年(559)六月二十一日,陈武帝死,因儿子陈昌远在长安,历史竟然戏剧性地选择了陈茜(蒨):    时皇子昌在长安,内无嫡嗣,外有强敌,宿将皆将兵在外,朝无重臣,唯中领军杜稜典宿卫兵在建康。章皇后召稜及中书侍郎蔡景历入禁中定议,秘不发丧,急召临川王蒨于南皖。景历亲与宦者、宫人密营敛具。时天暑,须治梓宫,恐斤斧之声闻于外,乃以蜡为秘器。文书诏敕,依旧宣行(《资治通鉴》永定三年六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何以笙箫默小说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