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知行合一一是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 知乎1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2分享邀请回答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2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都知道,500年前,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老祖宗提出了一个无比伟大的哲学名词——知行合一,他老人家仅仅凭借这一个名词就实现了此前1500年间(直至韩非子祖宗)都未曾有人实现过的梦想——称圣(虽然之前也有很多人被叫做圣人,比如朱熹祖宗,但依我看,他们都算不得真正的圣人,世间仅八子)。
然而遗憾的是,自王阳明祖宗以后,五百年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懂得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了,这实在是一件太过于可惜的事了。如果能把这个词的含义给搞清楚,那么人世间该少却多少悲剧啊!
那么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想搞清楚这个问题,应该要先从知与行究竟是否是合一的这一点说起。
确实,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之所以会有这个疑问,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有两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始终解释不清:
第一个现象是关于坚持
  人人都知道应该努力上进要有毅力,可事实上真正能做到的很少。比如一个高中同学,初中升高中复读两年,高中升大学又复读两年。他跟我说过很多很多次:“哎!这两年,玩儿也没玩儿好,学也学也好!”这是他的原话。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存在过这样的心理吧?
要解释这个现象首先必须明确“知”究竟是什么意思:“知”有“真知”与“假知”之分,“知”不仅是“知道有那么回事儿”,也不仅限于知道对错,更要“真知”才行,更要一以贯之。
那么什么又是“真知”和“假知”呢?用我的这个好朋友的事例来为大家解释一下。首先,他在清醒的时候是真的知道应该努力的;但是当他抵御不住玩的诱惑时,他的头脑中就会做一个比较,是玩能够带来的快乐重要还是学习重要?很显然玩战胜了学习,这个时候的“真知”是“玩能带来快乐”,学习就变成了“假知”;快乐过后,重新意识到了玩是错误的,这个时候学习就又变成了“真知”。
真知与假知是可以转换的。真知取决于比较,5元钱大于3元钱,那么5元钱就是“真知”;10元钱又大于5元钱,那么5元钱就是“假知”。想玩的时候玩是学习的“真知”,克服想玩的欲念学习的时候学习就是玩的真知
第二个现象是关于善恶
人人都知道贪污腐败收受贿赂是不对的,是有风险也有违道德的,为什么还有人去做,而且做得远远比不做的多?这样的人他的知与行明显是“不合一”的。
道理和上一个现象是一样的,他能克制住贪念的时候“风险与道德”是真知;克制不住的时候“享受与贪婪”就是真知。
确实,真的没有人不知道孰对孰错的,关键就在取舍。这就是即使再怎样心知肚明的彼此,也要把赃款暗藏到某某物品烟酒盒等之中才敢拿出来行贿的根本原因。这也就是前段时间因为身陷陪睡门事件所带来的痛苦和屈辱无法自拔的那个韩国女星,最终自杀的根本原因。
人人都知道善恶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所有的坏人在做坏事的时候都会给自己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例如偷窃,他们一定会暗示自己世界上的富人都是恶人,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再比如贪污,他们一定会认为所有的贪官都和自己是一样的…
至此情况应该很清楚了,每个人都是“知行合一的”;大家都知道什么是对错,区别只在于认可与不认可;或者换个说法儿可能更合适——“取行合一”,无论面对多么复杂的情况,那么他最终所做的选择,与他的行为都是合一的。
“真知”与“假知”不取决于真理,也不取决于公理,而是取决于他的‘一隅之见’(一隅之见等下解释)。
那么知行合一究竟代表什么意思呢?我认为,“知行合一”一共包含如下九重含义
  ......
知行合一的八重含义:第一重含义,真诚
  知行合一的第一重含义是真诚,如果你是真诚的那你自然就是知行合一的;如果你不是真诚的,总是心口不一“说一套,做一套”,对不起,那您就不是‘真知’。真诚的话题说过,这里不再多说了。
  第二重含义,坚定与坚持
  也就是忍耐坚忍毅力决绝和排除万难的勇气,也就是与刚才说过的“现象一”相对应的“知行合一”的含义。
  “知而不行,谓之不诚;行而不成,谓之不能”——知道却不努力实行是因为不够坚定;实行了却没有好的结果是因为还要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要坚持啊朋友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第三重:愿望能否达成是要受我们的认识能力制约的。
  愿望与能否做到是两回事儿,谁都知道炒股票要低买高卖,可谁能准确把握那个最高点和最低点?任何一个皇帝都想能有一个忠诚无比毫无私心的能干的大臣替他打点好他的江山社稷,可是他得要有一双伯乐般的慧眼才行。
  第四重含义:实事求是。
  这一重含义很重要,关于这一点要多说一些。懂得中国哲学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阳明祖宗本人是没写过书去解释“知行合一”究竟是什么意思的,所以后人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大多都是通过他与友人的信件,以及他在给弟子们讲课的时候,弟子们对他的思想和主张的记录来了解的;还有就是通过弟子们的言行事迹来分析。所以,接下来的我们就通过一个大家都知道的阳明祖宗的弟子的事迹来进行分析。这个弟子是徐阶,大明朝一代贤宰。更准确的说,徐阶是阳明祖宗的弟子聂豹的弟子。
  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都知道徐阶和严嵩的故事,大明朝有个混蛋冒烟二百五透顶的糊涂皇帝嘉靖,这家伙原本其实十分聪明且博学多才,无奈生性多疑且自私无比,这样的人必定自负。且嘉靖还有个毛病——怕死,怕死之人一般都喜欢不问苍生问鬼神,嘉靖大爷就是如此,没事儿不是炼丹就是求佛。
  嘉靖对鬼神极为信赖,他对鬼神的信赖能荒唐到什么程度?别的皇帝有问题都是问大臣,这位大爷不,他问鬼神。怎么问?——扶乩,简单说就是先设个类似祭坛一类的东东,然后把想问的问题写到纸上密封起来交给道士烧掉,这就算交给神仙了。
  那神仙的答案怎么传递给他呢?他先搞个大的沙盘,然后在沙盘上面搭个架子,架子上绑两根树枝,树枝的一端连着神仙,一端放到两个太监手里。神仙收到信以后,就会把指示通过树枝传给太监,太监的反应是如同中风一般“乱颤不止”,然后“乱颤不止”的太监的手指会在沙盘上留下一系列来自神仙的“神秘预言”。皇帝大人就根据这些有可能是画也有可能是字的“神秘预言”来猜“神仙”的旨意。
  那么神仙真能收到这些信并有所回复吗?当然,必须要让神仙收到,否则的话“烧(稍)信”的道士或者“中风”的太监就要被杀头。会有愿意被杀头的人吗?所以神仙是一定会收到嘉靖大爷的信并给予回复的。写到这里我的肚子都笑痛了,写一个字就笑一声。嘉靖皇帝就这样通过“中风信”和“道士—太监—神仙”沟通了几十年!
  伟大的徐阶就是利用了这一点扳倒严嵩的。恰逢当年的“烧信道士”蓝道行与徐阶老祖宗拥有同一个祖师爷——知行合一的原创作者王阳明,于是一出好戏即将上演了:
  有一次嘉靖大爷提出了一个十分“有深度”的问题:为什么天下不能大治呢?
  “中风信”回复:奸臣当道,贤臣不用!
  嘉靖大爷万分惊恐,立马“烧”了第二封信:奸臣何人?贤者何人?
  “中风信”回复:奸臣如严嵩,贤者如徐阶!
  神仙连这都知道?嘉靖大爷不傻,还是有些怀疑的,第三封信发出:既然如此,为何奸人不遭天谴?
  一山更比一山高,“中风信”给了一个更牛的回复:“留待皇帝自裁!”
  一切全部搞定,嘉靖皇帝想“废掉”严嵩的决心已经下定。
  严嵩有个更加混蛋透顶的儿子叫严世蕃,是严党的首席谋士兼实际上的领袖,他的智慧比他老爹高许多,严党的许多坏事真正的始作俑者都是他。“中风信”事件期间这个混蛋在老家为他的母亲守丧,这也是徐阶的“中风信”事件能够如此顺利地得以实施的主因之一。
  严嵩失宠以后,大决战的序幕正视拉开。虽然徐阶心知嘉靖早已有心废掉严嵩,但严嵩毕竟服侍了他许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所以徐阶很聪明地没有直接攻击严嵩,而是派人上了一封奏疏攻击严世蕃,罪名是“严世蕃凭藉父权,专利无厌”。于是严世蕃入狱彻查,连带着嘉庆皇帝又下了另一道圣旨——勒令严嵩退休回家,罪名是严世蕃的一系列经济犯罪等专权行为全赖严嵩包庇所为。
  事件到此还没完,严世蕃虽已入狱,严嵩也已退休回家,但严党根基仍在。严世蕃那么大的罪行只判了个贪污八百两然后发配雷州。徐阶被震撼了,为了将严党彻底一网打尽,徐阶将最后一发子弹射向了严世蕃。
  严世蕃虽然最大恶极,但留下的把柄实在有限。经过了几番政治攻守,朝中有一部分正义人士加入到了“倒严”的阵营当中,他们觉得严世蕃之所以只判了一个贪污八百两发配雷州,是因为他的罪行还不重,于是想重新上书告发严嵩父子曾经陷害了两位忠臣杨继盛和沈链。
  然而,他们的行为被徐阶阻止了,因为杨继盛与沈链虽然确系严世藩父子陷害,但毕竟是走了合法程序的,且是由嘉靖皇帝亲批的“处斩令”。而我们交代过嘉靖是个极为自负的人,自负的人的通病都是死不认错。徐阶老祖宗深知嘉靖的性格特征,所以他采用了另外一个更实际有效的办法——栽赃陷害。找了个借口诬陷严世蕃“犯上外加投敌叛国”。这是嘉靖最忌讳的两点。好戏就此结束。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两件事徐阶老祖宗的行为都算不得“光彩”,“中风信”事件明显是个骗局,诬陷严世蕃投敌叛国更不必提。但无可否认,这两个办法很管用,达到了我们大家都想达成的想除掉严氏父子这两个大奸臣的目的。不用这样的办法即使你的行为再怎样光明磊落忠义千古,怎奈何也只能如同杨继盛老祖宗一般效果为零。
  实事求是有很多重意思,在这里它的意思就是“用‘正确’的办法做‘正确’事儿”,“只求目的不辞手段”。
  面对一个爆发户或富二代,却跟他谈红楼梦和诗词歌赋;对付鬼子,却跟他说仁义礼智信,那真是脑子有毛病了。不是鬼子脑子有毛病,而是我们脑子有毛病。对付混蛋就要用对付混蛋的办法,亲们,请大家一定要记住这一点。就连伟大的乔达摩悉达多,也不主张宽恕所有人…
  论语: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
  意译:用真理和远见去与普通人交流,一定会吃无数次闭门羹。
  确实,真理和远见永远都只能属于少数,明知道你的君主昏庸无道,却还非要用圣人之道要求他,这不是十足的傻瓜吗?这就好比最后的晚餐当中捧着圣经的犹大一样,他根本就不懂圣经的内涵,所以即便他再读一万遍圣经都没用,这才是这幅传世神画想要传达给我们的真旨。对于坏人,他是不明白什么是对与错的,最重要的是结果;而过程,有的时候真的不重要(要正视朋友们,这一段可千万要正视)。
  第五重含义:“知行不一”
  什么是“知行不一”?徐阶祖宗那么伟大,做了那么多好事儿,那么一个善恶分明的人,年轻的时候是那样的嫉恶如仇血性十足。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天下太平黎民百姓,为了正义能够得以昭雪,面对混蛋嘉靖皇帝,给他写青词,给他炼丹;面对着严嵩的那张丑恶的嘴脸,苦心孤诣卧薪尝胆忍辱卑躬屈膝负重长达20年之久,做了无数不愿意但又实在逼不得已的事情。最为痛苦的是,为了能够麻痹严嵩,竟然把自己的孙女都嫁给了严嵩的孙子做“妾”,是的朋友们,请看清楚了,是做“妾”。哎…
  那是怎样的屈辱啊!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气节可是无比重要的,士可杀不可辱,那是非常明确的。他本可以辞职的,眼不见心不烦一走了之,许多人都是这么做的,比如陶渊明祖宗!可是他没有,他选择了“屈辱”。这还不算,他违背传统道义,欺君罔上,栽赃陷害,不顾青史英明,要知道这些东西在他那个时代,普遍认为这可是要遭天谴的事情啊!这得需要多大的牺牲精神?世间有几人能够做到?
  “知行不一”,就是可以为了责任与梦想,为了那份从没有任何人强加于他的责任,去做许多明知“不对”的事情,委屈自己成全天下。徐阶祖宗真的很伟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为”其实真的只是小境界,这是我一贯主张的观点,我们要“有为”,这是我们生之为人的责任。
第六重含义,知行合一简单理解就是“知”与“行”是合一的。
  荀子:凡人莫不从其所可而去其所不可。
  意译:凡是人没有不遵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去行事的,都会抛弃自认为不正确的观点。
  还用“中风信”说事儿,知行合一的第六重含义,并不是指徐阶的行为,它和徐阶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是指嘉靖皇帝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对于他来说,有神仙存在并且神仙会通过“中风信”与其沟通这件事是存在的,是他的“真知”;那么“行”就是他相信“‘奸臣当道,贤臣不用’以及‘奸臣如严嵩,贤者如徐阶’”。在这里他的知与行就是合一的,无论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多么荒唐。
  再比如徐阶阻止倒严派向嘉靖皇帝告发严氏父子陷害杨继盛和沈链这件事,对于嘉靖而言,“承认自己的错误会很丢人”是他的“真知”,那么“打死也不承认”就是他的“行”。在这里他的知与行就是合一的,无论在我们看来这件事情多么荒唐。所以徐阶祖宗才会用“栽赃陷害”的方式去“陷害”严世蕃…
  重复一遍朋友们,知与行确实是合一的。且个人认为,在我所理解的这八重含义当中,也唯有这一重含义才真正是阳明祖宗的本来所指。其他的诸如坚持和真诚等含义,那都是后人们自己仅仅根据字面意思“断章取义”而来的。谢谢大家。
  第七重含义,“知行合一”简单讲就是四个字,那就是‘一隅之见’。
  虽然在我们看来,“中风信”事件实在是再荒谬不过了。但在嘉靖看来,这件事却是千真万确的真理,“中风信”就是嘉靖皇帝的‘一隅之见’。
  ‘一隅之见’换一种说法理解就是“行动受意识支配”。请注意我在这里用的这个“受”字。确实,我们每个人的行动都是受意识支配的,虽然我们只能看到别人的“行动”,但起决定性作用的却是他的“意识”。这句话不大好理解,展开来解释就是,每个人的行为都是他的意识的“对应”;所以,无论他的行为多么荒诞怪异,你都要尝试着去理解。因为他就是这样认为的,他就是认为这样是对的。
  所以,我们不要再说“真奇怪,他怎么会这样呢?”了,这没什么好奇怪的,他就是这样想的。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她连“华西村”都不知道;我还认识一个人没听过“心有灵犀”这个词;我还一个朋友张嘴就是一个别“野”(墅);还有我的姐夫,英语说得顶呱呱,却把“鲸”读作“琼”。以上这些都属于客观“见识”上的不足,这个可以理解。500年前的中国人还不知道有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以及汉语拼音呢。
  还有更可笑的,我之前上班的一个做网购零售的公司,定价的时候居然会把所有的在售商品在其他网站和地面渠道的零售价格全部采集回来,然后每一个单品都按照采集回来的数据当中的最低价格定价,我都快疯了。
  人都会把自己对事物的理解认定为判断事物的唯一标准,并当做其行为活动的指导思想。这句话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那就是要用“彼”习惯的方式与“彼”打交道。请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亲们。学会用“彼”的方式与“彼”打交道,这是成就一切事业的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必备条件。
  第八重含义: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决定一切。
  比如,认同世间有善就会向善,否则就会向恶;如果认同世间有鬼神,那么就会迷信。
  还用“中风信”说事儿,每次一想到“中风信”事件,我都是又想哭又想笑,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一隅之见’,这就是认识决定一切。确实,认识不同结果就会不同。嘉靖皇帝之所以认为严嵩是“好人”是因为他能满足自己的享乐欲,而认为严嵩是坏人则是因为其惹怒了上帝并有可能牵连自己无法“升天”。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一些“小皇帝”总是会跟大臣过不去的根本原因。谁愿意天天被人管着啊?看看那些由于管教过于严厉以致叛逆的孩子您就明白了,亲子关系尚且能够紧张至此,况且皇帝和大臣?本该我管你,反倒变成你管我了,你说气不气?烦不烦?
  被管还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皇帝认识不到大臣的“忠心”是为了他好。在皇帝心中是认识不到“阻碍他享受玩乐是为了百姓好”这回事儿的,他们认为这是大臣在和自己“作对”。现在的很多叛逆的孩子也是这样的,他们意识不到父母是在为他们好。
  分享个小笑话给大家:小豆子说三七等于二十四;老张头说不对是二十一。于是俩人吵了一天并动了手。两人去找法官来评理,法官判打老张头五十大板。老张头问为何打我?法官说:“你竟然和这种傻玩意儿能吵一天,不打你打谁呀?”再遇到那样的极品人物,您还会吵和他争吗?
  第三个争议,究竟是先知后行,还是先行后知?
  这个争议到了现在我觉得其实已经不用回答了,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知行”是“合一”的,也说过”行动受意识支配”;“知”与“行”就好比“大脑”与“四肢”,当然是“大脑”支配“四肢”了。所以,一定是“知在先行在后”;先要有“想喝水的想法”然后才会去做“喝水”的动作。
  这个问题之所以也存在争议,同样是因为有几个现象无法解释:
  现象一,知道某件事可能有几个答案,但是不确定究竟哪个是正确的,所以要用“行动”去一一验证,然后得出正确答案。所以有人认为是“行动”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应该是“行在先知在后。”
  我认为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
  庄子:金石有声,不考不鸣。
  意译:钟磬之类的器物即使存在鸣响的功能,但不去敲它也它也不会响。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这就好比“矿主”雇佣“矿工”采煤一样,煤是“矿工”挖出来的不假,但您说挖出来的煤究竟算谁的?再举个例子,2001年的夏天,轰隆隆的火车把18岁的我从东北老家带到了安徽蚌埠那个我以前从未到过的城市,您说功劳该算给火车,还是火车司机,还是铁道部?再举个例子,我刚刚用直尺量了一下儿电脑桌的宽度,您说这究竟该算做是“我”量的还是该算作“尺子”量的?“知”就好比是“我”,“行”就好比是“尺子”也就是工具。所有的“行动”都是“意识”的产物,所以所有由“行动”验证出来的结果都应该算作“意识”的功劳。
  现象二:有时候一些“无意之举”也会带来新的发现,于是有人认为既然在“不知,无认识和无意识”支配下的“行为”可以产生新的“发现和认识”,那么此时就应该是“行在先知在后”。
  例如:在古埃及,有一次国王正在筹办一场非常盛大的国宴,厨房里从上到下都忙得不可开交。其中一名小厨工不慎将一盆羊油打翻到了地上。由于担心受到责罚,他急忙用手把混有羊油的炭灰捧起来扔了出去。完事以后他去洗手,结果发现双手特别滑润干净。小厨工很好奇,悄悄把扔掉的炭灰又捡回来“验证”了几次,依旧如此。于是厨房里的人从此以后都学会了用羊油炭灰洗手,国王还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香皂的雏形。
  我想说,我承认,小厨工在打翻了羊油以及初次洗手的时候确实是“无意的”,确实是“行为”发现了“认识”,但问题出在“试验”上。“发现”的第一时间就能够立即“确认”吗?肯定不能。我敢说任何“无意中的第一次发现”都会是将信将疑的。就像我们前面说过的无意中得来的记忆一定要经过不断总结归纳验证最终才能称为“思考”一样,任何“无意中的第一次发现”也都必须要经过有意识的“验证”才能升华凝练确认成为最终的“认识”。任何无意识的行为都只能算作条件的发生而不可以算作真正的行为。
  就像“昨天走路不小心摔个跟头,然后一歪头发现路边有块金子”一样,这不能算认识,这叫撞大运。摔过无数次以后最终发现“不是每次摔倒都能捡到金子,且摔倒以后捡到金子的概率极低”这才是真正的认识。
  “先知后行”,这里的“知”主要指“认识”与“意识”双重意思;这里的“行”是指“行动”“行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进行的“有意识”的“行为活动”,两个关键词——“目的”和“有意识”。无意识的“行为活动”只能叫做“条件反射”或者“本能”。
  只有有意识的行为才具备科学价值,谁也不会到大马路上去“勘探金矿”。就像今天早晨上班路上“拾到”一块钱一样,我不指望每次路过那里都能捡到一块钱。
  人都是先有对事物的认可,明白其意义才会真心诚意去做的。没有人会不留恋生命的自由,那么多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可以舍生忘死慨然取义,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有许多事比活着更有意义。
  认可了帮助别人是好事儿才会助人为乐;如果不认可甚至反而认为这是不利己的傻瓜行为,那打死他都不会去做的。知行合一,一定是先有知而后有行;但知和行始终是同步的,从知道的那一刻起,行动活着行动准备就已经在进行了!
  “先知后行”改一个字也可以——“先志后行”,如果能让您的宝宝有一个做将军做大清官的梦想,那么我敢保证,就算将来没有将军可做也当不了省长,但做个企业家还是很有可能的,至少也可以衣食不愁不用您帮他买房子买车子啃您的老,再不济也不会用刀子在机场砍他的老娘。
  知行合一很重要,认识决定一切也很重要,先知后行同样很重要,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认识的结果,不认识的前提下,一切都只能是“被动的”。认识是解开世间一切问题的唯一的钥匙,我们一定要学会从“先改变认识然后才能改变结果”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朋友们千万不要误会,在强调一遍,我们讨论“先知后行”,并不是说“知”重要而“行”不重要,“行”同样非常非常重要,这是完全豪无关联的两码事儿,不可以混为一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
  有一些词语,看似非常的简单与熟悉,但是当要我们说出它的具体含义时,我们却不能正确的讲出来,比如,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你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为不懂的朋友揭晓答案。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致良知"作为阳明文化的核心思想有三层重要意义:
  第一层意义: [conscience]∶天赋的道德理念 。良知直指良心,叫做天理。是人与生俱来的、天赋的道德意识,人人俱有,是道的本体。道德修养只要求之于心,于心上下工夫即可。月牙山人说:"五脏的平和健康是良知的内在生理环境,善与恶只不过是五脏健康与否的体现。" 第二层意义:良知直指良识,叫做精一。
  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是说,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以上就是关于知行合一什么意思 知行合一是什么的相关介绍,你看完后理解没有呢?我们还为你整理了更多相关知识解答,需要了解的朋友就来收藏我们哦。
阅读量:93
阅读量:104
阅读量:64
阅读量:88
阅读量:137
阅读量:94
热门关注名人
百家姓大全
(C) 8G.COM 随便吧 粤ICP备号-1
趣名网(name.388g.com)欢迎交换,要求百度权重≥1,快照正常知行合一的意思_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成语词典
中国传统文化之栏目欢迎您!
发布人: 发布时间: 7:13:36
zhī xíng hé yī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主谓式成语
&成语文化:成语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被誉为汉文化母语中的活化石,繁体字网倡导传承古典文明。
知行合一成语接龙:
知行合一成语解读:
【用法分析】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
&&&&注意多音字:行 ① xíng 举行 发行;② háng 行市、行伍③ hàng 树行子 ④ héng 道行。注意多音字:合 ① gě 十分之一升;② hé 合作 合计。
【出处说明】
&&&&明·王守仁《传习录》上卷:“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
【千门万户的近义词】
&&&&暂无知行合一的近义词。
【千门万户的反义词】
&&&&暂无知行合一的反义词。
知行合一的成语故事:
暂无合适的关于知行合一的成语故事,欢迎补充您的贡献,将有数百万网友受益,我们会保留您的署名。
知行合一的造句示例:
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19回:“若我俩联合起来,才叫知行合一。”
1、在知识论上他强调知行合一;2、着重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基本内容。3、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重新解读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命题,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有着现实指导意义。4、变革创新、知行合一是公司通向未来的路。5、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精神是“天人合一”和“知行合一”。6、其知行合一的基础即在于:一方面知包含了行,即它是所谓的真知;7、王阳明的身心一体和整体论同时也是他的知行合一思想的基础。8、单靠个人的“知行合一”并不能解决群体或组织的“知行合一”问题。9、儒教里有知行合一的法门,就是要你明白,只要理想大善,便可无所不为。10、“知行合一”——王阳明的学习心理思想。11、“知行合一”——我们相信实践,不迷信教条;12、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在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领域具有适应各个时代的精神内涵。13、他对王阳明“知行合一”的观点进行了新的解释。14、知行两者合一的基础是人的生活的存在:自由和解放的历史的显现、生成过程。15、“随处体认天理”是明代哲学家湛若水的道德修养论,其内容包括知行并进、动静合一、勿忘勿助等。16、它们共同形成”知行合一”的统一体。18、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只有从这一意义上去理解才是惟一正确的。19、中共贵阳市委把“知行合一,协力争先”作为贵阳精神来加以培养,有着充分的学理依据。20、如果不知道爱是什麽,要在这部份知行合一是何其困难?21、杜威的知行合一论在现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多面性。22、一方面阐述“知行合一”思想的历史意义。23、第三部分:着重阐述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价值分析。24、在榜样教育的构建原则上,要体现多元性原则、时代性原则、知行合一原则;25、诚信修养是“知行合一”的过程,“行”诚信首先必须“知”诚信。27、笔者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高中数学教与学过程中,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调统一起来,知行合一。28、十年来,我们一直遵循“明德博学,知行合一”的院训,培育出了新一代优秀的“电信人”;29、在外人眼中,达氏不仅仅是坐而论道,可他自己却不大肯定是否已然做到知行合一。
其他成语知识推荐:
其他文化工具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知行合一最简单的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